CN101385121A - 图案形成装置及图案形成方法、移动体驱动系统及移动体驱动方法、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案形成装置及图案形成方法、移动体驱动系统及移动体驱动方法、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85121A CN101385121A CNA2007800051463A CN200780005146A CN101385121A CN 101385121 A CN101385121 A CN 101385121A CN A2007800051463 A CNA2007800051463 A CN A2007800051463A CN 200780005146 A CN200780005146 A CN 200780005146A CN 101385121 A CN101385121 A CN 1013851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ing body
- positional information
- interferometer
- parallel
- patter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3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7261 regional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63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NNBZCPXTIHJBJL-UHFFFAOYSA-N decalin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2CCCCC21 NNBZCPXTIHJBJ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469 building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KFZMGEQAYNKOFK-UHFFFAOYSA-N Isoprop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C)O KFZMGEQAYNKOF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WUKWITHWXAAZEY-UHFFFAOYSA-L calcium di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F-].[Ca+2] WUKWITHWXAAZEY-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36 fluor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VLKZOEOYAKHREP-UHFFFAOYSA-N n-Hex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 VLKZOEOYAKHRE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75 pho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691 Erb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64138 MAP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IMNFDUFMRHMDMM-UHFFFAOYSA-N N-Hep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 IMNFDUFMRHMDM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WCUXLLCKKVVCTQ-UHFFFAOYSA-M Potass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K+] WCUXLLCKKVVCTQ-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70834 Sensitis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4 Zerodu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DIOQZVSQGTUSAI-UHFFFAOYSA-N dec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 DIOQZVSQGTUSA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9 emul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UYAHIZSMUZPPFV-UHFFFAOYSA-N erbium Chemical compound [Er] UYAHIZSMUZPPF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221 fluorin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YBMRDBCBODYGJE-UHFFFAOYSA-N german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Ge]=O YBMRDBCBODYG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PQXKHYXIUOZZFA-UHFFFAOYSA-M lith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Li+].[F-] PQXKHYXIUOZZFA-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luor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313 sensi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18 DNA micro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7482 No adverse ev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9 Tef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9 Ytterb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5 arseni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YLGJCQECKOTOL-UHFFFAOYSA-L bar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F-].[Ba+2] OYLGJCQECKOTOL-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632 barium flu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1615 conju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25 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5 crystal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19177 germanium dioxid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93 hol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65 homogen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8 ion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84 ion-beam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446 light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59 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mercury Chemical compound [Hg]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3 mercur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JTGANWAUPEOAX-UHFFFAOYSA-N molport-023-220-454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OCC(O)CO NJTGANWAUPEOA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04 optical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8 packag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2 perfluoropolye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VZRBWKZFJCCIB-UHFFFAOYSA-N perfluorotributylamine Chemical compound FC(F)(F)C(F)(F)C(F)(F)C(F)(F)N(C(F)(F)C(F)(F)C(F)(F)C(F)(F)F)C(F)(F)C(F)(F)C(F)(F)C(F)(F)F RVZRBWKZFJCCI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59 photo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103 potass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164 potassium chlor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FVRNDBHWWSPNOM-UHFFFAOYSA-L stront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F-].[Sr+2] FVRNDBHWWSPNOM-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637 strontium flu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1 surface-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XXNTAGJWPJAGM-UHFFFAOYSA-N vertaline Natural products C1C2C=3C=C(OC)C(OC)=CC=3OC(C=C3)=CC=C3CCC(=O)OC1CC1N2CCCC1 PXXNTAGJWPJAG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AWDYIZEMPQZHO-UHFFFAOYSA-N ytterbium Chemical compound [Yb] NAWDYIZEMPQZH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16 z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 H01L21/0271—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organic layers
- H01L21/0273—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organic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photoresist layers
- H01L21/0274—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16—Stages
- G03F7/70725—Stages contro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341—Details of immersion lithography aspects, e.g. exposure media or control of immersion liquid suppl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358—Scanning exposure, i.e. relative movement of patterned beam and workpiece during imag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605—Workpiece metrology
- G03F7/70616—Monitoring the printed patterns
- G03F7/70641—Focu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605—Workpiece metrology
- G03F7/70653—Metrology techniques
- G03F7/70666—Aerial image, i.e. measuring the image of the patterned exposure light at the image plane of the projection syste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605—Workpiece metrology
- G03F7/70653—Metrology techniques
- G03F7/70675—Latent image, i.e. measuring the image of the exposed resist prior to develop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605—Workpiece metrology
- G03F7/706843—Metrology apparatus
- G03F7/706845—Calibration, e.g. tool-to-tool calibration, beam alignment, spot position or focu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33—Handling masks and workpieces, e.g. exchange of workpiece or mask, transport of workpiece or mask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75—Position control, e.g. interferometers or enco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stage 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8—Construction of apparatus, e.g. environment aspects, hygiene aspects or materials
- G03F7/7085—Detection arrangement, e.g. detectors of apparatus alignment possibly mounted on wafers, exposure dose, photo-cleaning flux, stray light, thermal loa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8—Construction of apparatus, e.g. environment aspects, hygiene aspects or materials
- G03F7/70975—Assembly, maintenance, transport or storage of apparatu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9/0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 G03F9/7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for microlithography
- G03F9/7003—Alignment type or strategy, e.g. leveling, global alignment
- G03F9/7023—Aligning or positioning in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substrate surface
- G03F9/7026—Focus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9/0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 G03F9/7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for microlithography
- G03F9/7073—Alignment marks and their environment
- G03F9/7084—Position of mark on substrate, i.e. position in (x, y, z) of mark, e.g. buried or resist covered mark, mark on rearside, at the substrate edge, in the circuit area, latent image mark, marks in plural leve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Electron Beam Exposure (AREA)
Abstract
空间像测量装置,其一部分设于晶圆载台(WST),且剩下的一部分设于测量载台(MST),用以测量透过投影光学系统(PL)而形成的标记的空间像。因此,可在通过空间像测量装置来测量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佳聚焦位置时,将设有空间像测量装置一部分的晶圆载台在与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AX)平行的方向的位置,当作其最佳聚焦位置的基准来进行测量。因此,在以照明光(IL)使物体(W)曝光时,根据该最佳聚焦位置的测量结果,以高精度调整晶圆载台(WST)在与光轴(AX)平行的方向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案形成装置及图案形成方法、移动体驱动系统及移动体驱动方法、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在制造半导体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等的电子组件时非常适合在光刻工序等中使用的图案形成装置及图案形成方法、能够非常适合在制造电子组件时使用的移动体驱动系统及移动体驱动方法、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使用该曝光装置、曝光方法或图案形成方法的组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制造半导体元件(集成电路等)、液晶显示组件等的电子组件(微型组件)的光刻工序中,主要是使用步进重复方式的缩小投影曝光装置(所谓步进器)、步进扫描方式的投影曝光装置(所谓扫描步进器(亦称扫描仪))。
此种曝光装置,伴随着集成电路的微细化,所使用的曝光用光的波长亦逐年变短,且投影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亦逐渐增大(大NA化),而能谋求分辨率的提升。然而,却有可能产生因曝光用光的波长短且投影光学系统的大NA化而使焦深过窄,导致曝光动作时的聚焦裕度不足。因此,作为可在实质上缩短曝光波长且使焦深增加至较在空气中大(宽)的方法,近来有一种利用浸液法的曝光装置越来越受到瞩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随着集成电路的微细化而对重叠精度的要求亦日趋严格,而开始要求提升用以装载被曝光物体、例如晶圆或玻璃板等(以下总称为“晶圆”)的载台(晶圆载台)的位置控制性(包含定位性能)。因此,在最近的曝光装置中,使晶圆载台小型化为仅较晶圆大些许的程度,而将装载有以往装载于晶圆载台的各种测量器类、例如通过投影光学系统接收照明光的传感器(例如在投影光学系统的像面上接收照明光的照度监视器和照度不均传感器,以及测量由投影光学系统所投影的图案的空间像(投影像)的光强度的、例如专利文献2等公开的空间像测量器等)等的载台与晶圆载台分别设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此种具备测量载台的曝光装置,例如可与在晶圆载台上更换晶圆的动作同时使用测量载台来进行各种测量,其结果亦能提升产能。另外,此种曝光装置,例如使用空间像测量器来测量投影光学系统的最佳聚焦位置,并根据该测量结果来进行曝光时的晶圆载台(晶圆)的聚焦调平控制。
然而,此情形下,由于用于测量最佳聚焦位置的载台与用于曝光时的晶圆的聚焦调平控制的载台相异,因此可能会于曝光时产生聚焦调平控制误差,进而又可能产生散焦的曝光不良。
另外,晶圆载台的位置测量,一般使用高分辨能力的激光干涉仪来测量。然而,随着半导体元件的高集成化的图案的微细化,而越被要求以更高的精度来控制载台位置,目前,已无法忽视在激光干涉仪的光束光路上因环境的温度晃动而造成的测量值短期变动现象。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4/05395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40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5/074014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第1观点为一种第1图案形成装置,通过能量束经由光学系统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其具备:第1移动体,保持该物体而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与该第1移动体独立移动;以及空间像测量装置,其一部分设于该第1移动体且剩余的一部分设于该第2移动体,用以测量经由该光学系统而形成的标记的空间像。
由此,由于在用以保持形成有图案的物体的第1移动体设有空间像测量装置的一部分,因此可一边移动第1移动体,一边通过空间像测量装置来测量空间像、进而根据空间像的测量结果测量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例如最佳聚焦位置等)。因此,当通过能量束经由光学系统而在物体上形成图案时,根据此光学特性的测量结果,以高精度调整第1移动体在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的位置。另外,由于在第1移动体设有空间像测量装置的一部分,因此可避免该第1移动体大型化,而能良好地确保其位置控制性。
本发明从第2观点观之,为一种第2图案形成装置,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其具备:第1移动体,保持该物体而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与该第1移动体独立移动;第1测量系统,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以及第2测量系统,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且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1测量系统优异。
由此,通过第1测量系统测量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且以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1测量系统优异的第2测量系统,来测量保持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因此,能稳定地控制用以保持形成有图案的物体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
本发明从第3观点观之,为一种第3图案形成装置,照射能量束以在物体上形成图案,其具备:第1移动体,保持该物体而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且设有第1光栅及第2光栅,该第1光栅具有以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该第2光栅具有以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与该第1移动体独立移动;第1测量系统,包含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以及第2测量系统,包含编码器系统,该编码器系统具有分别与该第1、第2光栅对向配置的多个读头,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
由此,通过包含干涉仪的第1测量系统来测量第2移动体在既定平面内的位置信息,且通过包含编码器系统的第2测量系统来测量第1移动体在既定平面内的位置信息,该编码器系统具有分别与该第1、第2光栅对向配置的多个读头,该第1、第2光栅配置于第1移动体上且具有分别以与该第1轴、第2轴平行的方向为各自的周期方向的格子。因此,能稳定地控制第1移动体的位置,该第1移动体用以保持通过能量束的照射而形成图案的物体。
本发明从第4观点观之,为一种第4图案形成装置,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其具备:移动体,装载有该物体,并保持该物体而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第1光栅,具有以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配置于该移动体上;第2光栅,具有以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配置于该移动体上;第1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1读头,通过与该第1光栅对向的第1读头来测量该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及第2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2读头,通过与该第2光栅对向的第2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该多个第1读头,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以较该第1光栅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该多个第2读头,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以较该第2光栅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
由此,在使移动体移动时,可一边依序切换第1轴编码器的多个第1读头,一边根据与第1光栅对向的第1读头的测量值来测量移动体在第1轴方向的位置,并与此同时地,一边依序切换第2轴编码器的多个第2读头,一边根据与第2光栅对向的第2读头的测量值来测量移动体在第2轴方向的位置。
本发明从第5观点观之,为一种第1曝光装置,通过光学系统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具备:可在既定平面内独立移动的第1及第2移动体;以及在该第1及第2移动体分别设有第1及第2构件,通过该第1及第2构件来检测该能量束的检测装置。
由此,由于在该第1及第2移动体上分别设有第1及第2构件,因此能一边使第1移动体移动一边通过检测装置检测能量束。另外,由于在第1移动体仅设有检测装置一部分的第1构件,因此可避免该第1移动体大型化,而能良好地确保其位置控制性。
本发明从第6观点观之,为一种第2曝光装置,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具备:第1移动体,可保持该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第2移动体,可在该平面内与该第1移动体独立移动;以及测量系统,包含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第1测量装置与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第2测量装置,且该第1测量装置的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2测量装置优异。
由此,以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2测量装置优异的第1测量装置,来测量保持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因此,能稳定地控制用以保持形成有图案的物体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
本发明从第7观点观之,为一种第3曝光装置,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具备:第1移动体,可保持该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于第1及第2方向,设有将格子周期排列于该第1方向的第1格子部、以及将格子周期排列于该第2方向的第2格子部;第2移动体,可在该平面内与该第1移动体独立移动;以及测量系统,具有包含编码器系统的第1测量装置,该编码器系统通过与该第1及第2格子部相异的两个对向的多个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以及包含干涉仪的第2测量装置,该干涉仪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由此,通过包含干涉仪的第2测量装置来测量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且通过包含编码器系统的第1测量装置,来测量保持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该编码器系统的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干涉仪优异。因此,能稳定地控制用以保持形成有图案的物体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
本发明从第8观点观之,为一种组件制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使用本发明的第1至第3曝光装置的任一者来使物体曝光;以及使该已曝光的物体显影。
本发明从第9观点观之,为一种第1图案形成方法,在物体上形成图案,其包含:第1工序,将该物体装载于第1移动体上,该第1移动体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第2工序,使用第1测量系统,来测量在该平面内与该第1移动体独立移动的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以及第3工序,使用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1测量系统优异的第2测量系统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之位置信息。
由此,通过第1测量系统测量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且以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第1测量系统优异的第2测量系统,来测量保持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因此,能稳定地控制用以保持形成有图案的物体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
本发明从第10观点观之,为一种第2图案形成方法,照射能量束以于物体上形成图案,其包含以下工序:将该物体装载于第1移动体上的工序,该第1移动体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第1测量工序,使用包含干涉仪的第1测量系统,来测量在该平面内与该第1移动体独立移动的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第2测量工序,使用包含编码器系统的第2测量系统,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该编码器系统具有分别与该第1、第2光栅对向配置的多个读头,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该第1、第2光栅具有配置于该第1移动体上且以分别平行于该第1轴、第2轴的方向为各自的周期方向的格子。
由此,通过包含干涉仪的第1测量系统来测量第2移动体在既定平面内的位置信息,且通过包含编码器系统的第2测量系统来测量第1移动体在既定平面内的位置信息,该编码器系统具有分别与该第1、第2光栅对向配置的多个读头,该第1、第2光栅具有配置于第1移动体上且分别以与第1轴、第2轴平行的方向为各自的周期方向的格子。因此,能稳定地控制第1移动体的位置,该第1移动体用以保持通过能量束的照射而形成图案的物体。
本发明从第11观点观之,为一种移动体驱动系统,用以驱动在包含彼此正交的第1轴及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移动体,其具备:第1干涉仪,通过对设于该移动体的反射面照射测量光束,来测量该移动体在与第1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信息;第2干涉仪,通过对设于该移动体的反射面照射测量光束,来测量该移动体在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信息;第1光栅,具有以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配置于该移动体上;构成第1编码器的第1读头单元,具有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读头,通过与该第1光栅对向的读头来测量该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第2光栅,具有以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配置于该移动体上;构成第2编码器的第2读头单元,具有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读头,通过与该第2光栅对向的读头来测量该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运算处理装置,使用下述两测量值来进行既定统计运算,以求出该第2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该两测量值,即:根据该第1及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或该第2干涉仪及该第1读头单元的测量值,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且伴随该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该第2光栅的该第2读头单元的多个该读头所得到的测量值;以及与各测量值对应的该第1干涉仪及该第1读头单元的至少一方的测量值;以及控制装置,一边根据该第1干涉仪及该第1读头单元的至少一方的测量值与该第2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来修正该第2读头单元所得的测量值,一边进行该移动体往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
由此,通过运算处理装置,求出用以修正构成第1标尺的各格子的弯曲的修正信息,并通过控制装置,一边根据第1干涉仪及第1读头单元的至少一方的测量值与第2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来修正第2读头单元所得的测量值,一边进行移动体往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因此,可不受构成第1标尺的各格子的弯曲的影响,使用由第2光栅与第2读头单元构成的编码器,来以良好精度进行移动体往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另外,通过在第1轴的方向也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动作,而也能以良好精度进行移动体往与第1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
本发明从第12观点观之,为一种移动体驱动方法,用以驱动在包含彼此正交的第1轴及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移动体,其包含:第1移动工序,根据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与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来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该第1干涉仪通过对设于该移动体的反射面照射测量光束来测量该移动体在与第1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信息,该第2干涉仪通过对设于该移动体的反射面照射测量光束来测量该移动体在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信息;第1决定工序,使用下述两测量值来进行既定统计运算,以决定该第1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该两测量值,即:构成编码器的第1读头单元所含的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读头中,伴随该第1移动工序的该移动体的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该第1光栅的多个该读头所得到的测量值;以及与各测量值对应的该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该编码器对具有以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且配置于该移动体上的第1光栅照射检测光,以测量该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及驱动工序,一边根据该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与该第1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来修正该第1读头单元所得的测量值,一边进行该移动体往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
由此,通过第1移动工序与第1决定工序的处理,求出用以修正第1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并通过驱动步骤的处理,一边根据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与该第1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来修正第1读头单元所得的测量值,一边进行移动体往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因此,可不受第1光栅的格子弯曲的影响,使用第1光栅与第1读头单元(编码器),来以良好精度进行移动体往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在第1轴的方向也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动作,而也能以良好精度进行移动体往与第1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
本发明从第13观点观之,为一种第3图案形成方法,其包含如下工序:将物体装载于可在移动面内移动的移动体上;以及为了在该物体形成图案而通过本发明的移动体驱动方法来驱动该移动体。
由此,能以良好精度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
另外,通过在光刻步骤中,使用本发明的第1至第3图案形成方法的任一者来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而能以良好精度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并通过对该形成有图案的物体施以处理(显影、蚀刻等),而能以良好成品率制造更高集成度的微型组件。
因此,本发明从第14观点观之,也可说是一种使用本发明的第1至第3图案形成方法的任一者的组件制造方法。
本发明从第15观点观之,为一种第1曝光方法,通过光学系统以能量束来使物体曝光,其包含如下步骤:使用可在既定平面内独立移动的第1及第2移动体上分别设有第1及第2构件的检测装置,通过该第1及第2构件检测出该能量束。
由此,由于在第1及第2移动体上分别设有第1及第2构件,因此能一边使第1移动体移动一边通过检测装置检测能量束。另外,由于在第1移动体仅设有检测装置一部分的第1构件,因此可避免该第1移动体大型化,而能良好地确保其位置控制性。
本发明从第16观点观之,为一种第2曝光方法,以能量束来使物体曝光,其包含:使用第1及第2测量装置来测量可保持该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第1移动体、以及可在该平面内与该第1移动体独立移动的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工序;该第1测量装置的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2测量装置优异。
由此,以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第2测量装置优异的第1测量装置,来测量保持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因此,能稳定地控制用以保持形成有图案的物体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
本发明从第17观点观之,为一种第3曝光方法,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包含如下工序:通过第1测量装置所具备的编码器系统的与该第1及第2格子部相异的两个对向的多个读头,来测量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该第1移动体可保持该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于第1及第2方向,且设有在该第1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第1格子部、以及在该第2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第2格子部;以及通过具备第2测量装置的干涉仪,来测量可在该平面内与该第1移动体独立移动的第2移动体位置信息。
由此,通过包含干涉仪的第2测量装置来测量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且通过包含编码器系统的第1测量装置来测量保持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该编码器系统的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系较干涉仪优异。因此,能稳定地控制用以保持形成有图案的物体的第1移动体的位置。
本发明从第18观点观之,为一种组件制造方法,其包含如下步骤:使用本发明的第1至第3曝光方法的任一者来使物体曝光;以及使该已曝光的物体显影。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显示图1的载台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显示图1的曝光装置所具备的各种测量装置(编码器、对准系统、多点AF系统、Z传感器等)配置的俯视图。
图4(A)是显示晶圆载台的俯视图,图4(B)是显示晶圆载台的一部分截面的概略侧视图。
图5(A)是显示测量载台的俯视图,图5(B)是显示测量载台的一部分截面的概略侧视图。
图6是显示X轴固定件80,81在图2中的+X侧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7(A)~图7(D)是用以说明制动器机构的作用的图。
图8是显示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的控制系统主要构成的方块图。
图9(A)及图9(B)是用以说明分别包含配置成数组状的多个读头的多个编码器对晶圆台在XY平面内的位置测量及读头间的测量值的接续。
图10(A)是显示编码器构成例的图,图10(B),系显示使用沿格子RG的周期方向延伸较长的截面形状的激光束LB来作为检测光的情形。
图11是用以说明以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进行的标尺的格子间距修正及光栅变形的修正的图。
图12(A)~图12(C)是用以说明以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进行晶圆对准的图。
图13(A)~图13(C)是用以说明一边使晶圆台WTB(晶圆W)的Z位置变化、一边以多个对准系统同时检测晶圆上的标记的图。
图14(A)及图14(B)是用以说明第一对准系统的基线测量动作的图。
图15(A)及图15(B)是用以说明在批量前头进行的第二对准系统的基线测量动作的图。
图16是用以说明每次更换晶圆时进行的第二对准系统的基线检查动作的图。
图17(A)及图17(B)是用以说明第二对准系统的位置调整动作的图。
图18(A)~图18(C)是用以说明以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进行聚焦匹配的图。
图19(A)及图19(B)是用以说明以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进行聚焦校正的图。
图20(A)及图20(B)是用以说明以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进行AF传感器间偏置修正的图。
图21(A)及图21(B)是用以说明以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进行导线Z移动修正的图。
图22是显示对晶圆载台上的晶圆进行步进扫描方式的曝光的状态下晶圆载台及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23是显示在晶圆载台WST侧对晶圆W的曝光已结束的阶段的晶圆载台及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24是显示在曝光结束之后、从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彼此分离的状态移至两载台彼此接触的状态后的两载台的状态。
图25是显示一边保持晶圆台与测量台在Y轴方向的位置关系、一边使测量载台往-Y方向移动且使晶圆载台往卸载位置移动时两载台的状态。
图26是显示测量载台在到达将进行Sec—BCHK(时距)的位置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27是与进行Sec—BCHK(时距)同时将晶圆载台从卸载位置移动至装载位置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28是显示测量载台往最佳急停待机位置移动、晶圆装载于晶圆台上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29是显示测量载台在最佳急停待机位置待机中、晶圆载台往进行Pri-BCHK前半处理的位置移动时两载台的状态。
图30是使用对准系统AL1,AL22,AL23来同时检测附设于三个第一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31是显示进行聚焦校正前半处理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32是使用对准系统AL1,AL21~AL24来同时检测附设于五个第二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33是在进行Pri-BCHK后半处理及聚焦校正后半处理的至少一者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34是使用对准系统AL1,AL21~AL24来同时检测附设于五个第三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35是使用对准系统AL1,AL22,AL23来同时检测附设于三个第四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36是显示对焦匹配结束时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状态。
图37是用以说明组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38是用以显示图37的步骤204的具体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36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概略显示一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的构成。此曝光装置100是步进扫描方式的扫描型曝光装置、亦即所谓扫描仪。如后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投影光学系统PL,以下,将与此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AX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在与该Z轴方向正交的面内标线片与晶圆相对扫描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Z轴及Y轴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且将绕X轴、Y轴、及Z轴的旋转(倾斜)方向分别设为θx、θy、及θz方向。
曝光装置100,包含:照明系统10;标线片载台RST,保持该照明系统10的曝光用照明用光(以下称为“照明光”或“曝光用光”)IL所照明的标线片R;投影单元PU,包含用以使从标线片R射出的照明光IL投射于晶圆W上的投影光学系统PL;载台装置50,具有晶圆载台WST及测量载台MST;以及上述装置的控制系统等。在晶圆载台WST上装载有晶圆W。
照明系统10,例如日本特开2001-313250号公号(对应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0025890号说明书)等所公开的那样,其包含光源、具有包含光学积分器等的照度均一化光学系统、标线片遮帘等(均未图标)的照明光学系统。该照明系统10,通过照明光(曝光用光)IL,以大致均一的照度来照明被标线片遮帘(屏蔽系统)规定的标线片R上的狭缝状照明区域IAR。此处,作为一例,使用ArF准分子激光(波长193nm)来作为照明光IL。另外,作为光学积分器,可使用例如复眼透镜、棒状积分器(内面反射型积分器)或衍射光学元件等。
在前述标线片载台RTS上例如通过真空吸附固定有标线片R,该标线片R在其图案面(图1的下面)上形成有电路图案等。标线片载台RST,能通过例如包含线性马达等的标线片载台驱动系统11(在图1未图示、参照图8)而在XY平面内微幅驱动,且能以指定的扫描速度驱动于扫描方向(指图1的图面内左右方向的Y轴方向)。
标线片载台RST在移动面内的位置信息(包含θz方向的旋转信息),通过标线片激光干涉仪(以下称为“标线片干涉仪”)116,透过移动镜15(实际上,设有具有与Y轴方向正交的反射面的Y移动镜(或后向反射器)、以及具有与X轴方向正交的反射面的X移动镜)以例如0.5~1nm左右的分辨能力随时检测。标线片干涉仪116的测量值,传送至主控制装置20(于图1未图示,参照图8)。主控制装置20,根据标线片干涉仪116的测量值算出标线片载台RST在X轴方向、Y轴方向及θz方向的位置,且通过根据该计算结果控制标线片载台驱动系统11,来控制标线片载台RST的位置(及速度)。此外,亦可对标线片载台RST的端面进行镜面加工来形成反射面(相当于移动镜15的反射面),以代替移动镜15。另外,激光干涉仪116亦可测量标线片载台RST在Z轴、θx及θy方向的至少一个的位置信息。
投影单元PU,配置于标线片载台RST的图1下方。投影单元PU,包含:镜筒40;以及投影光学系统PL,其具有由以既定位置关系保持于该镜筒40内的多个光学元件。作为投影光学系统PL,例如使用沿与Z轴方向平行的光轴AX排列的多个透镜(透镜元件)所构成的折射光学系统。投影光学系统PL,例如两侧远心且具有既定投影倍率(例如1/4倍、1/5倍、或1/8倍等)。由此,当以来自照明系统10的照明光IL来对照明区域IAR进行照明时,利用通过投影光学系统PL的第1面(物体面)与其图案面大致配置成一致的标线片R的照明光IL,使该照明区域IAR内的标线片R的电路图案缩小像(电路图案的一部分缩小像)经由投影光学系统PL(投影单元PU)而形成于区域(以下亦称为“曝光区域”)IA;该区域IA与形成于其第2面(像面)侧、表面涂布有光阻(感光剂)的晶圆W上的前述照明区域IAR共轭。此处,投影单元PU经由防振机构搭载于以三个支柱支撑的镜筒固定座(未图示),但例如亦可如国际公开第2006/038952号小册子所公开的那样,将投影单元PU悬吊支撑于配置在投影单元PU上方的未图标主框架构件、或悬吊支撑于配置标线片载台RST的底座构件等。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由于进行适用浸液法的曝光,因此会随着投影光学系统PL的数值孔径NA在实质上增大而使标线片侧的孔径亦变大。如此,在仅以透镜构成的折射光学系统中,难以满足珀兹伐条件(Petzval Condition),而使投影光学系统趋向大型。为避免此投影光学系统的大型化,亦可使用包含反射镜与透镜的反射折射系统(catadi optric系统)。另外,在晶圆W上可不仅形成感光层,而亦可形成例如用以保护晶圆或感光层的保护膜(顶层涂布膜)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由于进行适用浸液法的曝光,以包围用于保持构成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靠像面侧(晶圆W侧)的光学元件、此处为透镜(以下亦称“前端透镜”)191的镜筒40的下端部周围的方式,设有构成局部浸液装置8一部分的喷嘴单元3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喷嘴单元32的下端面与前端透镜191的下端面设定成大致同一面高。另外,喷嘴单元32,具备液体Lq的供应口及回收口,与晶圆W对向配置且设有回收口的下面,以及分别与液体供应管31A及液体回收管31B连接的供应流路及回收流路。液体供应管31A与液体回收管31B,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从上方观看)相对X轴方向及Y轴方向倾斜45°,相对通过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AX的Y轴方向的直线LV配置成对称。
在液体供应管31A,连接有其一端连接于液体供应装置5(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8)的未图示供应管的另一端,在液体回收管31B,连接有其一端连接于液体回收装置6(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8)的未图示回收管的另一端。
液体供应装置5,包含液体槽、加压泵、温度控制装置、以及用以控制对液体供应管31A供应及停止液体的阀等。该阀最好使用例如不仅可进行液体的供应及停止、亦能调整流量的流量控制阀。前述温度控制装置,将液体槽内的液体温度调整至例如与收纳有曝光装置的处理室(未图标)内的温度同样的程度。此外,供应液体的槽、加压泵、温度控制装置、阀等,曝光装置100不需全部具备,亦能将其至少一部分由设有曝光装置100的工厂等内的设备来代替。
液体回收装置6,包含液体槽及吸引泵、以及透过液体回收管31B控制液体的回收及停止的阀等。该阀最好使用与液体供应装置5的阀相同的流量控制阀。此外,回收液体的槽、吸引泵、阀等,曝光装置100不需全部具备,亦能将其至少一部分由设有曝光装置100的工厂等内的设备来代替。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液体,使用可使ArF准分子激光(波长193nm的光)透射的纯水(以下除特别必要情况外,仅记述为“水”)。纯水,具有在半导体制造工厂等能容易地大量获得且对晶圆上的光阻及光学透镜等无不良影响的优点。
水对ArF准分子激光的折射率n为大致1.44。在该水中,照明光IL的波长,缩短至193nm×1/n=约134nm。
液体供应装置5及液体回收装置6分别具备控制器,各控制器通过主控制装置20来控制(参照图8)。液体供应装置5的控制器,根据来自主控制器20的指令,以既定开度开启连接于液体供应管31A的阀,经由液体供应管31A、供应流路、以及供应口,将水供应至前端透镜191与晶圆W之间。另外,此时,液体回收装置6的控制器,根据来自主控制器20的指令,以既定开度开启连接于液体回收管31B的阀,经由回收口、回收流路、以及液体回收管31B,从前端透镜191与晶圆W之间将水回收至液体回收装置6(液体槽)内部。此时,主控制装置20,对液体供应装置5的控制器、液体回收装置6的控制器发出指令,以使供应至前端透镜191与晶圆W间的水量与回收的水量恒相等。据此,使前端透镜191与晶圆W间的液体(水)Lq(参照图1)保持一定量。此时,保持于前端透镜191与晶圆W之间的液体(水)Lq持续更换。
从上述说明可清楚得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局部浸液装置8,包含喷嘴单元32、液体供应装置5、液体回收装置6、液体供应管31A及液体回收管31B等。此外,局部浸液装置8的一部分、例如至少喷嘴单元32,亦可悬吊支撑于用以保持投影单元PU的主框架(包含前述的镜筒固定座),或亦可设于与主框架不同的框架构件。或者,当如前所述将投影单元PU悬吊支撑时,虽亦可将投影单元PU与喷嘴单元32一体悬吊支撑,但本实施方式中,将喷嘴单元32设于与投影单元PU独立悬吊支撑的测量框架。此情况下,亦可不悬吊支撑投影单元PU。
此外,即使测量载台MST位于投影单元PU下方时,亦能与上述同样地将水充满于后述测量台与前端透镜191之间。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作为一例,虽分别设有各一个液体供应管(喷嘴)与液体回收管(喷嘴),但并不限于此,只要在考量与周围构件的关系下亦能进行配置的话,亦可采用例如国际公开第99/49504号小册子所公开的具有多个喷嘴的构成。扼要言之,只要是能将液体供应至构成投影光学系统PL最下端的光学构件(前端透镜)191与晶圆W之间的构成,该构成可为任意者。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亦能适用公开于国际公开第2004/053955号小册子的浸液机构或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1420298号公报的浸液机构等。
回到图1,载台装置50,具备;配置于底座12上方的晶圆载台WST及测量载台MST;干涉仪系统118(参照图8),其包含测量这些载台WST、MST的位置信息的Y轴干涉仪16、18;后述的编码器系统,在曝光时等用以测量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信息;以及驱动载台WST、MST的载台驱动系统124(参照图8)等。
在晶圆载台WST、测量载台MST各自底面的多处,设有未图示的非接触轴承、例如真空预压型空气静压轴承(以下称为“空气垫”),通过从这些空气垫往底座12上面喷出的加压空气的静压,使晶圆载台WST、测量载台MST经由数μm程度的间隙以非接触方式支撑于底座12的上方。另外,载台WST、MST,可通过载台驱动系统124而独立驱动于Y轴方向(图1的纸面内左右方向)及X轴方向(图1的纸面正交方向)的二维方向。
进一步详细地说,如图2的俯视图所示,在地面上,延伸于Y轴方向的一对Y轴固定件86,87隔着底座12分别配置于X轴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Y轴固定件86,87例如由内装有永久磁铁群的磁极单元构成,该永久磁铁群由沿Y轴方向以既定间隔且交替配置的多组N极磁铁与S极磁铁构成。在Y轴固定件86,87,各两个Y轴可动件82,84及83,85设置成分别以非接触方式卡合的状态。亦即,合计四个Y轴可动件82,84,83,85呈插入于XZ截面为U字型的Y轴固定件86或87的内部空间的状态,分别经由未图示空气垫例如经由数μm程度的间隙来以非接触方式支撑于所对应的Y轴固定件86或87。各Y轴可动件82,84,83,85,例如由内装有沿Y轴方向相距既定间隔所配置的电枢线圈的电枢单元所构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枢单元所构成的Y轴可动件82,84与磁极单元所构成的Y轴固定件86,来分别构成移动线圈型的Y轴线性马达。同样地,以Y轴可动件83,85与Y轴固定件87,分别构成移动线圈型的Y轴线性马达。以下,将上述四个Y轴线性马达分别使用与各可动件82,84,83,85相同的符号来适当称为Y轴线性马达82、Y轴线性马达84、Y轴线性马达83及Y轴线性马达85。
上述四个Y轴线性马达中,两个Y轴线性马达82,83的可动件82,83,分别固定于沿X轴方向延伸的X轴固定件80长边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另外,剩余的两个Y轴线性马达84,85的可动件84,85,固定于沿X轴方向延伸的X轴固定件81的一端与另一端。据此,X轴固定件80,81,即可通过各一对Y轴线性马达82,83,84,85分别沿Y轴被驱动。
各X轴固定件80,81,例如由分别内装有沿X轴方向相距既定间隔配置的电枢线圈的电枢单元所构成。
一X轴固定件81,设置成插入形成于载台本体91(构成晶圆载台WST一部分,图2中未图示,参照图1)的未图示开口的状态。在该载台本体91的上述开口内部例如设有具永久磁铁群的磁极单元,该永久磁铁群由沿X轴方向以既定间隔且交替配置的多组N极磁铁与S极磁铁构成。以该磁极单元与X轴固定件81来构成用以将载台本体91驱动于X轴方向的动磁型X轴线性马达。同样地,另一X轴固定件80,设置成插入形成于载台本体92(构成测量载台MST)的开口的状态。在该载台本体92的上述开口内部设有与晶圆载台WST侧(载台本体91侧)同样的磁极单元。以该磁极单元与X轴固定件80来构成用以将测量载台MST驱动于X轴方向的动磁型X轴线性马达。
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载台驱动系统124的上述各线性马达,由图8所示的主控制装置20来控制。此外,各线性马达,并不限定于动磁型或移动线圈型的任一方,能视需要来适当选择。
此外,通过稍微改变一对Y轴线性马达84,85分别产生的推力,而能控制晶圆载台WST的偏转(绕θz的方向的旋转)。另外,通过稍微改变一对Y轴线性马达82,83分别产生的推力,而能控制测量载台MST的偏转。
晶圆载台WST,包含:前述载台本体91;以及晶圆台WTB,经由未图示Z调平机构(例如音圈马达等)装载于该载台本体91上,可相对载台本体91微幅驱动于Z轴方向、θx方向、以及θy方向。此外,图8中,将上述各线性马达与Z调平机构一起显示为载台驱动系统124。
在晶圆台WTB上设有通过真空吸附等来保持晶圆W的晶圆保持具(未图示)。晶圆保持具虽可与晶圆台WTB形成为一体,但本实施方式中晶圆保持具与晶圆台WTB分别构成,通过例如真空吸附等将晶圆保持具固定于晶圆台WTB的凹部内。另外,在晶圆台WTB上面设有板件(憎液板)28,该板件具有进行过相对液体Lq的憎液化处理的表面(憎液面),该表面与装载于晶圆保持具上的晶圆表面大致同一面高,且该板件的外形(轮廓)为矩形且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较晶圆保持具(晶圆的装载区域)大一圈的圆形开口。板件28,由低热膨胀率的材料、例如玻璃或陶瓷(首德公司的Zerodur(商品名))、Al2O3或TiC等)构成,在其表面例如由氟树脂材料、聚四氟乙烯(特氟龙(注册商标))等氟系树脂材料、丙烯酸系树脂材料或硅系树脂材料等来形成憎液膜。进一步地,如图4(A)的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的俯视图所示,板件28具有用以包围圆形开口的外形(轮廓)为矩形的第1憎液区域28a、以及配置于第1憎液区域28a周围的矩形框状(环状)第2憎液区域28b。第1憎液区域28a,例如在进行曝光动作时,形成有从晶圆表面超出的浸液区域14的至少一部分,第2憎液区域28b,形成有后述编码器系统用的标尺。此外,板件28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不与晶圆表面为同一面高,即也可为相异的高度。另外,板件28虽可为单一板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多个板件,例如组合分别与第1及第2憎液区域28a,28b对应的第1及第2憎液板来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前所述使用纯水来作为液体Lq,因此以下将第1及第2憎液区域28a,28b亦分别称为第1及第2憎水板28a,28b。
此情形下,与曝光用光IL会照射于内侧的第1憎水板28a相对地,曝光用光IL几乎不会照射到外侧的第2憎水板28b。考量到此点,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憎水板28a表面形成有第1憎水区域,其被施以对曝光用光IL(此时为真空紫外区的光)有充分的耐性的憎水涂布膜,而在第2憎水板28b表面则形成第2憎水区域,其被施以对曝光用光IL的耐性较第1憎水区域差的憎水涂布膜。由于一般而言,并不容易对玻璃板施以对曝光用光IL(此时为真空紫外区的光)有充分的耐性的憎水涂布膜,因此若如上述那样将第1憎水板28a与其周围的第2憎水板28b分离成两个部分可更具效果。此外也不限于此,亦可对同一板件的上面施加对曝光用光IL的耐性相异的两种憎水涂布膜,以形成第1憎水区域及第2憎水区域。另外,第1及第2憎水区域的憎水涂布膜的种类亦可相同。或例如亦可在同一板件仅形成一个憎水区域。
另外,由图4(A)可清楚得知,在第1憎水板28a的+Y侧端部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长方形缺口,在此缺口与第2憎水板28b所包围的长方形空间内部(缺口内部)埋入有测量板30。在此测量板30的长边方向中央(晶圆台WTB的中心线LL上)形成基准标记FM,并且,在该基准标记的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形成有相对基准标记中心配置成对称的一对空间像测量狭缝图案(狭缝状测量用图案)SL。各空间像测量狭缝图案SL,例如使用具有沿Y轴方向与X轴方向的边的L字形狭缝图案,或分别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延伸的两个直线状狭缝图案等。
另外,如图4(B)所示,收纳有光学系统(包含物镜、反射镜、中继透镜等)的L字形框体36,以从晶圆台WTB贯通载台本体91内部一部分的状态,安装成一部分埋入于上述各空间像测量狭缝图案SL下方的晶圆载台WST内部的状态。虽省略图示,但框体36与上述一对空间像测量狭缝图案SL对应地设置有一对。
上述框体36内部的光学系统,将透射过空间像测量狭缝图案SL的照明光IL沿L字形路径导引,并朝向-Y方向射出。此外,以下为了方便说明,使用与框体36相同的符号将上述框体36内部的光学系统记述为送光系统36。
再者,在第2憎水板28b上面,沿其四边各以既定间距直接形成有多个格子线。进一步详细地说,在第2憎水板28b的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图4(A)中的左右两侧)的区域分别形成有Y标尺39Y1,39Y2,此Y标尺39Y1,39Y2,例如是以X轴方向为长边方向的格子线38以既定间距沿平行于Y轴的方向(Y轴方向)而形成的、以Y轴方向为周期方向的反射型光栅(例如衍射格子)所构成。
同样地,在第2憎水板28b的Y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图4(A)中的上下两侧)的区域分别形成有X标尺39X1,39X2,此X标尺39X1,39X2,例如是以Y轴方向为长边方向的格子线37以既定间距沿平行于X轴的方向(X轴方向)而形成的、以X轴方向为周期方向的反射型光栅(例如衍射格子)所构成。上述各标尺,例如以全息摄影等在第2憎水板28b表面作成反射型衍射格子RG(图10(A))。此时,在各标尺上以既定间隔(间距)而刻出由窄狭缝或槽等构成的光栅来作为标度。并不限定用于各标尺的衍射格子的种类,不仅能以机械方式形成槽等,例如亦可将干涉纹烧结于感光性树脂来加以作成。不过,各标尺,例如以138nm~4μm间的间距(例如1μm间距)将上述衍射格子的标度刻于例如薄板状玻璃来作成。这些标尺被前述憎液膜(憎水膜)覆盖。此外,图4(A)中为了方便表示,光栅的间距图示成较实际间距大许多。此点在其它的图中亦相同。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由于将第2憎水板28b本身构成标尺,因此使用低热膨胀的玻璃板来作为第2憎水板28b。然而并不限于此,亦可将由形成有光栅的低热膨胀的玻璃板等所构成的标尺构件,通过例如板簧(或真空吸附)等固定于晶圆台WTB上面,以避免其产生局部性的伸缩,此时,亦可将在全面施有同一憎水涂布膜的憎水板代用为板件28。或者,亦可以低热膨胀率的材料来形成晶圆台WTB,此情形下,一对Y标尺与一对X标尺亦可直接形成于该晶圆台WTB上面。
晶圆台WTB的-Y端面,-X端面,分别施以镜面加工而形成为图2所示的反射面17a,反射面17b。干涉仪系统118(参照图8)的Y轴干涉仪16及X轴干涉仪126(图1中X轴干涉仪126并未图示,参照图2),分别对这些反射面17a,17b投射干涉仪光束(测距光束),并通过接收各自的反射光,测量各反射面从基准位置(一般在投影单元PU侧面配置固定镜,再以该处为基准面)的位移、即晶圆载台WST在XY平面内的位置信息,并将该测量值供应至主控制装置120。本实施方式中,作为Y轴干涉仪16及X轴干涉仪126,均使用具有多个光轴的多轴干涉仪,主控制装置120,根据这些Y轴干涉仪16及X轴干涉仪126的测量值,不但能测量晶圆台WTB的X,Y位置,亦能测量θx方向的旋转信息(即纵摇)、θy方向的旋转信息(即横摇)、以及θz方向的旋转信息(即偏摇)。本实施方式中,晶圆载台WST(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信息(包含θz方向的旋转信息),主要通过包含上述Y标尺、X标尺等等的后述编码器系统来测量,干涉仪16,126的测量值辅助性地用于修正(校正)该编码器系统的长期性变动(例如因标尺随时间的变化等所造成)的情况等。另外,Y轴干涉仪16的用途,是为了更换晶圆,而在后述卸载位置及装载位置附近测量晶圆台WTB的Y位置等。另外,例如在装载动作与对准动作的期间、及/或曝光动作与卸载动作的期间中晶圆载台WST移动,亦使用干涉仪系统118的测量信息、即在五自由度方向(X轴、Y轴、θx、θy、θz方向)的位置信息的至少一个。此外,干涉仪系统118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光学系统等),虽可设于用以保持投影单元PU的主框架,或与如前所述悬吊支撑的投影单元PU设置成一体,但本实施方式中设于前述测量框架。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晶圆载台WST虽包含可在XY平面内移动自如的载台本体91,以及装载于该载台本体91上、可相对载台本体91被微幅驱动于Z轴方向、θx方向、以及θy方向的晶圆台WTB,但并不限于此,亦可采用能在六自由度移动的单一载台来作为晶圆载台WST。另外,亦可于晶圆台WTB设置由平面镜构成的移动镜来代替反射面17a,反射面17b。再者,虽以设于投影单元PU的固定镜的反射面作为基准面来测量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信息,但配置该基准面的位置并不限于投影单元PU,不一定要使用固定镜来测量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信息。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干涉仪系统118测量的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信息,并不用在后述曝光动作或对准动作等,而主要是用在编码器系统的校正动作(即测量值的校正)等,但例如亦可将干涉仪系统118的测量信息(即五自由度方向的位置信息的至少一个)用在例如曝光动作及/或对准动作等。本实施方式中,编码器系统系测量晶圆载台WST在三自由度方向、亦即X轴、Y轴、以及θz方向的位置信息。因此,在进行曝光动作等时,干涉仪系统118的测量信息中,可仅使用与编码器系统对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信息的测量方向(X轴、Y轴、以及θz方向)相异的方向、例如在θx方向及/或θy方向的位置信息,或除了该相异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外,再加上使用与编码器系统的测量方向相同方向(即X轴、Y轴、以及θz方向的至少一个)的位置信息。另外,干涉仪系统118亦可测量晶圆载台WST在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此时,亦可在曝光动作等中使用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
测量载台MST,包含前述载台本体92与装载于该载台本体92上的测量台MTB。测量台MTB亦经由未图示的Z调平机构装载于载台本体92上。然而并不限于此,亦可采用可将测量台MTB相对载台本体92微动于X轴方向、Y轴方向及θz方向的所谓粗微动构造的测量载台MST,或将测量台MSB固定于载台本体92并使包含该测量台MTB的载台本体92构成为可驱动于六自由度方向。
在测量台MTB(及载台本体92)设有各种测量用构件。作为该测量用构件,例如图2及图5(A)所示,采用具有针孔状受光部来在投影光学系统PL的像面上接收照明光IL的照度不均传感器94、用以测量投影光学系统PL所投影的图案空间像(投影像)的空间像测量器96、以及例如国际公开第03/065428号小册子等所公开的夏克一哈特曼(Shack-Hartman)方式的波面像差测量器98等。波面像差传感器98,例如能使用国际公开第99/60361号小册子(对应欧洲专利第1,079,223号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
照度不均传感器94,例如能使用与日本特开昭57-117238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第4,465,368号说明书)等所公开的相同的构造。另外,空间像测量器96,例如能使用与日本特开2002-14005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2/0041377号说明书)等所公开的相同的构造。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虽将三个测量用构件(94,96,98)设于测量载台MST,但测量用构件的种类、及/或数量等并不限于此。测量用构件,例如可使用用以测量投影光学系统PL的透射率的透射率测量器、及/或能采用用以观察前述局部浸液装置8、例如喷嘴单元32(或前端透镜191)等的测量器等。再者,亦可将与测量用构件相异的构件、例如用以清扫喷嘴单元32、前端透镜191等的清扫构件等装载于测量载台MST。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A)可知,使用频率高的传感器类、照度不均传感器94及空间像测量器96等,配置于测量载台MST的中心线CL(通过中心的Y轴)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这些传感器类的测量,并非以使测量载台MST移动于X轴方向的方式来进行,而仅以使其移动于Y轴方向的方式来进行。
除了上述各传感器以外,尚能采用例如日本特开平11-16816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2/0061469号说明书)等所公开的照度监测器(具有在投影光学系统PL的像面上接收照明光IL的既定面积的受光部),此照度监测器最好亦配置于中心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所进行的通过经由投影光学系统PL与液体(水)Lq的曝光用光(照明光)IL来使晶圆W曝光的浸液曝光,使用照明光IL的测量所使用的上述照度不均传感器94(以及照度监测器)、空间像测量器96、以及波面像差传感器98,经由投影光学系统PL及水来接收照明光IL。另外,各传感器,例如亦可仅有光学系统等的一部分装载于测量台MTB(及载台本体92),或亦可将传感器整体配置于测量台MTB(及载台本体92)。
如图5(B)所示,在测量载台MST的载台本体92的-Y侧端面固定有框状安装构件42。另外,在载台本体92的-Y侧端面,在安装构件42开口内部的X轴方向的中心位置附近,以能与前述一对送光系统36对向的配置固定有一对受光系统44。各受光系统44,由中继透镜等的光学系统、受光元件(例如光电倍增管等)、以及收纳这些的框体来构成。由图4(B)及图5(B)、以及截至目前为止的说明可知,本实施方式中,在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在Y轴方向接近既定距离以内的状态(包含接触状态)下,透射过测量板30的各空间像测量狭缝图案SL的照明光IL被前述各送光系统36导引,而以各受光系统44的受光元件接收光。即,通过测量板30、送光系统36、以及受光系统44,来构成与前述日本特开2002-14005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2/0041377号说明书)等所公开的相同的空间像测量装置45(参照图8)。
在安装构件42上,延伸设置有由截面矩形的棒状构件构成的作为基准构件的基准杆(以下简称为“CD杆”)。此CD杆46,通过全动态框构造以动态方式支撑于测量载台MST上。
由于CD杆46为标准原器(测量基准),因此其材料采用低热膨胀率的光学玻璃陶瓷、例如首德公司的Zerodur(商品名)等。此CD杆46的上面(表面)的平坦度设定得较高,与所谓基准平面板相同程度。另外,在该CD杆46的长边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附近,如图5(A)所示分别形成有以Y轴方向为周期方向的基准格子(例如衍射格子)52。此一对基准格子52的形成方式,是隔着既定距离(为L)在CD杆46的X轴方向中心、即相对于前述中心线CL配置成对称。
另外,在该CD杆46上面以图5(A)所示的配置形成有多个基准标记M。该多个基准标记M,以同一间距在Y轴方向形成为三行的排列,各行排列形成为在X轴方向彼此偏移既定距离。各基准标记M,例如使用可通过后述第一对准系统、第二对准系统来检测的尺寸的二维标记。基准标记M的形状(构成)虽亦可与前述基准标记FM相异,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标记M与基准标记FM相同构成,且亦与晶圆W的对准标记相同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CD杆46的表面及测量台MTB(亦可包含前述测量用构件)的表面均分别以憎液膜(憎水膜)覆盖。
测量台MTB的+Y端面、-X端面亦形成有与前述晶圆台WTB同样的的反射面19a,19b(参照图2及图5(A))。干涉仪系统118(参照图8)的Y轴干涉仪18及X轴干涉仪130(图1中X轴干涉仪130并未图示,参照图2),如图2所示分别对这些反射面19a,19b投射干涉仪光束(测距光束),并通过接收各自的反射光,测量各反射面从基准位置的位移、亦即测量载台MST的位置信息(例如至少包含X轴及Y轴方向的位置信息与θz方向的旋转信息),并将该测量值供应至主控制装置120。
此外,如图2所示,在X轴固定件81与X轴固定件80设有制动器机构48A,48B。如以立体图显示X轴固定件80,81的+X侧端部附近的图6所示,制动器机构48A,包含:减震器47A,设于X轴固定件81,是例如由油阻尼器构成的缓冲装置;以及开闭器49A,设于X轴固定件80的减震器47A的对向位置(+X端部的-Y侧端面)。在X轴固定件80的与减震器47A对向的位置形成有开口51A。
开闭器49A,如图6所示,设于形成在X轴固定件80的开口51A的-Y侧,可通过包含气缸等的驱动机构34A被驱动于箭头A、A’方向(Z轴方向)。据此,可通过开闭器49A来使开口51A成为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由该开闭器49A控制的开口51A的开闭状态,通过设于该开闭器49A附近的开关传感器(图6中未图示、参照图8)101来检测,该检测结果送至主控制装置20。
制动器机构48B与制动器机构48A为同样的构成。亦即如图2所示,制动器机构48B,包含设于X轴固定件81的-X端部附近的减震器47B、以及设于X轴固定件80的与前述减震器47B对向的位置的开闭器49B。另外,在X轴固定件80的开闭器49B的+Y侧部分形成有开口51B。
此处,根据图7(A)~图7(D),以制动器机构48A为代表说明前述制动器机构48A,48B的作用。
如图7(A)所示,在开闭器49A处于关闭开口51A的状态的情形下,如图7(B)所示当X轴固定件81与X轴固定件80接近时,也通过减震器47A与开闭器49A的接触(抵接),使X轴固定件80,81彼此不能更加接近。此时,如图7(B)所示,当固定于减震器47A的活塞104a前端的读头部104d移动至最靠-Y侧时(即,减震器47A的未图示弹簧缩为最短,其全长为最短时),也为晶圆台WTB与测量台MTB彼此不接触的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7(C)所示,当经由驱动机构34A来降下驱动开闭器49A时,开口51A即成为开放状态。此时当X轴固定件81,80彼此接近时,即会如图7(D)所示,可使减震器74A的活塞104a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开口51A内,而能使X轴固定件80,81彼此较图7(B)所示的状态更接近。在此种X轴固定件81,80彼此为最接近的状态下,能使晶圆台WTB与测量台MTB(CD杆46)彼此接触(或使其接近至相距300μm左右的距离)(参照图14(B)等)。
开口51A的深度,可如图7(D)所示,设定成即使在X轴固定件81,80彼此为最接近的状态下在减震器47A与开口51A的终端部(相当于底部部分)之间形成有间隙,或也可设定成减震器47A的活塞104a的读头部104d接触于终端部。另外,在X轴固定件81,80相对移动于X轴方向时,也可根据相对移动的量来预先设定开口部宽度,以使减震器47A与开口51A的壁部不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在X轴固定件81与X轴固定件80设有一对制动器机构48A,48B,但也可仅设置制动器机构48A,48B的一方,或也可在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上设置与上述同样的制动器机构。
返回图2,在X轴固定件80的+X端部设有间隔侦测传感器43A与撞击侦测传感器43B,在X轴固定件81的+X端部,在其+Y侧突设有在Y轴方向细长的板状构件41A。另外,如图2所示,在X轴固定件80的-X端部设有间隔侦测传感器43C与撞击侦测传感器43D,于X轴固定件81的-X端部,在其+Y侧突设有在Y轴方向细长的板状构件41B。
间隔侦测传感器43A,例如由透射型光传感器(例如LED-PTr的透射型光传感器)构成,如图6所示,包含U字形固定构件142、以及分别设于该固定构件142的对向的一对面上的发光部144A与受光部144B。通过该间隔侦测传感器43A,当X轴固定件80与X轴固定件81从图6的状态更为接近时,板状构件41A即进入受光部144B与发光部144A之间,使该板状构件41A的下半部遮蔽来自发光部144A的光,以使受光部144B接收的光即徐徐减少,使其输出电流变小。因此,主控制装置20,能通过检测该输出电流,来侦测出X轴固定件80,81的间隔已为既定距离以下。
撞击侦测传感器43B,如图6所示包含U字型固定构件143以及分别设于该固定构件143的对向的一对面上的发光部145A与受光部145B。此时,发光部145A,如图6所示,配置在稍高于前述间隔侦测传感器43A的发光部144A的位置,与此对应地,受光部145B配置在稍高于间隔侦测传感器43A的受光部144B的位置。
通过此撞击侦测传感器43B,在X轴固定件81,80彼此更接近、使晶圆台WTB与CD杆46(测量台MTB)接触的阶段时(或接近至300μm左右的距离的阶段),由于板状构件41A的上半部定位于发光部145A与受光部145B之间,因此来自发光部145A的光不会射入受光部145B。因此,主控制装置20,即能检测出来自受光部145B的输出电流为零,由此来侦测出两台彼此接触(或接近至300μm左右的距离)。
此外,设于X轴固定件80的-X端部附近的间隔侦测传感器43C及撞击侦测传感器43D,与上述的间隔侦测传感器43A及撞击侦测传感器43B为相同的构成,板状构件41B与前述板状构件41A也为相同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虽在图1中为了避免图示过于复杂而予以省略,但实际上如图3所示,配置有第一对准系统AL1,该第一对准系统AL1在通过投影单元PU的中心(与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AX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前述曝光区域IA的中心一致)且与Y轴平行的直线LV上,从该光轴往-Y侧相隔既定距离的位置具有检测中心。此第一对准系统AL1,经由支撑构件54固定于未图示主框架的下面。隔着此第一对准系统AL1的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分别设有其检测中心相对该直线LV配置成大致对称的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2与AL23,AL24。即,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的检测中心,在X轴方向配置于相异位置,亦即沿X轴方向配置。
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n=1~4),如代表显示的第二对准系统AL24般,固定于能以旋转中心O为中心往图3中的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既定角度范围的臂56n(n=1~4)前端(旋动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一部分(例如至少包含将对准光照射于检测区域、且将检测区域内的对象标记所产生的光导至受光元件的光学系统)固定于臂56n,剩余的一部分则设于用以保持投影单元PU的主框架。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2,AL23,AL24能通过分别以旋转中心O为中心旋动来调整X位置。亦即,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2,AL23,AL24的检测区域(或检测中心)能独立移动于X轴方向。因此,第一对准系统AL1及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2,AL23,AL24能调整其检测区域在X轴方向的相对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通过臂的旋动来调整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2,AL23,AL24的X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亦可设置将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2,AL23,AL24往复驱动于X轴方向的驱动机构。另外,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2,AL23,AL24的至少一个也可不仅可移动于X轴方向而也可移动于Y轴方向。此外,由于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一部分通过臂56n来移动,因此可通过未图示传感器例如干涉仪或编码器等来测量固定于臂56n的一部分的位置信息。此传感器可仅测量第二对准系统AL2n在X轴方向的位置信息,也能测量其它方向例如Y轴方向及/或旋转方向(包含θx及θy方向的至少一方)的位置信息。
在前述各臂56n上面,设有由差动排气型的空气轴承构成的真空垫58n(n=1~4)。另外,臂56n,例如通过包含马达等的旋转驱动机构60n(n=1~4,图3中未图示,参照图8),可依主控制装置20的指示来旋动。主控制装置20在臂56n的旋转调整后,使各真空垫58n作动以将各臂56n吸附固定于未图示主框架。由此,即可维持各臂56n的旋转角度调整后的状态,即维持第一对准系统AL1及4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的所希望的位置关系。此外,各臂的旋转的具体调整方法,即4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相对第一对准系统AL1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方法,留待后述。
此外,与主框架的臂56n对向的部分只要是磁性体,也代替真空垫58采用电磁铁。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对准系统AL1及4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可使用例如图像处理方式的FIA(Field Image Alignment(场像对准))系统,其能将不会使晶圆上的光阻感光的宽频检测光束照射于对象标记,并以摄影元件(CCD(电荷耦合装置)等)拍摄通过来自该对象标记的反射光而成像于受光面的对象标记像、以及未图示的指针(设于各对准系统内的指针板上的指针图案)像,并输出这些拍摄信号。来自第一对准系统AL1及4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各自的摄影信号,供应至图8的主控制装置20。
此外,上述各对准系统不限于FIA系统,当然也能单独或适当组合使用能将相干检测光照射于对象标记以检测从此对象标记产生的散射光或衍射光的对准传感器,或是干涉从该对象标记产生的两衍射光(例如同阶数的衍射光、或衍射于同方向的衍射光)来加以检测的对准传感器。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虽设置了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但其数目并不限于五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且四个以下,或六个以上也可,或也可以不是奇数而为偶数。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虽经由支撑构件54固定于用以保持投影单元PU的主框架下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设于例如前述测量框架。
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如图3所示,以从四方包围前述喷嘴单元32周围的状态配置有编码器系统的四个读头单元62A~62D。这些读头单元62A~62D,虽在图3等中为了避免图示过于复杂而予以省略,但实际上经由支撑构件以悬吊状态固定于用以保持前述投影单元PU的主框架。此外,读头单元62A~62D在例如投影单元PU为悬吊支撑的情形下,也可与投影PU悬吊支撑成一体,或设于前述测量框架。
读头单元62A,62C,在投影单元PU的+X侧、-X侧,分别以X轴方向为长边方向且相对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AX配置成从光轴AX大致相隔同一距离。另外,读头单元62B,62D,在投影单元PU的+Y侧、-Y侧,分别以Y轴方向为长边方向且配置成从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AX大致相隔同一距离。
如图3所示,读头单元62A,62C,具备多个(此处为六个)以既定间隔沿X轴方向配置于通过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AX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LH上的Y读头64。读头单元62A,构成使用前述Y标尺39Y1来测量晶圆载台WST(晶圆台WTB)在Y轴方向的位置(Y位置)的多眼(此处为六眼)的Y线性编码器(以下适当简称为“Y编码器”或“编码器”)70A(参照图8)。同样地,读头单元62C,构成使用前述Y标尺39Y2来测量晶圆载台WST(晶圆台WTB)的Y位置的多眼(此处为六眼)的Y编码器70C(参照图8)。此处,读头单元62A,62C所具备的相邻Y读头64(亦即测量光束)的间隔,设定成较前述Y标尺39Y1,39Y2在X轴方向的宽度(更正确而言为格子线38的长度)窄。另外,读头单元62A,62C各自具备的多个Y读头64中位于最内侧的Y读头64,为了尽可能地接近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配置,固定于投影光学系统PL的镜筒40下端部(更正确而言为包围前端透镜191的喷嘴单元32的横方向侧)。
如图3所示,读头单元62B,具备多个(此处为七个)以既定间隔沿Y轴方向配置于上述直线LV上的X读头66。另外,读头单元62D,具备多个(此处为十一个(不过,图3的十一个中与第一对准系统AL1重叠的三个未图标))以既定间隔配置于上述直线LV上的X读头66。读头单元62B,构成使用前述X标尺39X1来测量晶圆载台WST(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的位置(X位置)的多眼(此处为七眼)的X线性编码器(以下适当简称为“X编码器”或“编码器”)70B(参照图8)。另外,读头单元62D,构成使用前述X标尺39X2来测量晶圆载台WST(晶圆台WTB)的X位置的多眼(此处为十一眼)的X编码器70D(参照图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进行后述对准时等读头单元62D所具备的十一个X读头66中的两个读头66,有时会同时对向于X标尺39X1,X标尺39X2。此时,通过X标尺39X1和与之对向的X读头66来构成X线性编码器70B,并通过X标尺39X2和与之对向的X读头66来构成X线性编码器70D。
此处,十一个X读头66中的一部分、此处为三个X读头,安装于第一对准系统AL1的支撑构件54下方。另外,读头单元62B,62D各自具备的相邻X读头66(测量光束)的间隔,设定成较前述X标尺39X1,39X2在Y轴方向的宽度(更正确而言为格子线37的长度)窄。又,读头单元62B,62D各自具备的多个X读头66中位于最内侧的X读头66,为了尽可能地接近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配置,固定于投影光学系统PL的镜筒下端部(更正确而言为包围前端透镜191的喷嘴单元32的横方向侧)。
再者,在第二对准系统AL21的-X侧、第二对准系统AL24的+X侧,分别设有在平行于X轴的直线(通过第一对准系统AL1的检测中心)上且其检测点相对该检测中心配置成大致对称的Y读头64y1,64y2。Y读头64y1,64y2的间隔,设定成大致与前述距离L相等。Y读头64y1,64y2,在晶圆载台WST上的晶圆W中心位于上述直线LV上的图3所示的状态下,分别与Y标尺39Y2,39Y1对向。在进行后述的对准动作时,Y标尺39Y2,39Y1分别与Y读头64y1,64y2对向配置,通过该Y读头64y1,64y2(即通过这些Y读头64y1,64y2构成的Y编码器70C,70A)来测量晶圆载台WST的Y位置(及θz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第二对准系统的后述基线测量时等,CD杆46的一对基准格子52与Y读头64y1,64y2分别对向,通过与Y读头64y1,64y2对向的基准格子52,以各自的基准格子52的位置来测量CD杆46的Y位置。以下,将通过与基准格子52分别对向的Y读头64y1,64y2所构成的编码器称为Y轴线性编码器70E,70F(参照图8)。
上述六个线性编码器70A~70E的测量值,供应至主控制装置20,主控制装置20根据线性编码器70A~70D的测量值控制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并根据线性编码器70E,70F的测量值控制CD杆46在θz方向的旋转。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设有与照射系统90a及受光系统90b(参照图8)所构成、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283403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第5,448,332号说明书)等所公开的相同结构的斜入射方式的多点焦点位置检测系统(以下简称为“多点AF系统”)。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其一例,在前述读头单元62C的-X端部的-Y侧配置照射系统90a,并以与其相对的状态在前述读头单元62A的+X端部的-Y侧配置受光系统90b。
此多点AF系统(90a,90b)的多个检测点,在被检测面上沿X轴方向以既定间隔配置。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配置成一行M列(M为检测点的总数)或两行N列(N为检测点总数的1/2)的行矩阵状。图3中并未个别图示检测光束分别照射的多个检测点,而显示在照射系统90a及受光系统90b之间延伸于X轴方向的细长检测区域AF。此检测区域AF,由于其X轴方向的长度设定成与晶圆W的直径相同,因此通过仅沿Y轴方向扫描晶圆W一次,即能测量晶圆W的大致整个面的Z轴方向位置信息(面位置信息)。另外,该检测区域AF,由于在Y轴方向配置于前述浸液区域14(曝光区域IA)与对准系统(AL1,AL21,AL22,AL23,AL24)的检测区域之间,因此能同时以多点AF系统与对准系统进行其检测动作。多点AF系统虽可设于用以保持投影单元PU的主框架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前述测量框架。
此外,多个检测点虽以1行M列或2行N列来配置,但行数及/或列数并不限于此。不过,当行数为2以上时,最好在不同的行之间使检测点在X轴方向的位置也相异。再者,虽多个检测点沿X轴方向配置,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在Y轴方向在不同的位置配置多个检测点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例如也可沿与X轴及Y轴两方交叉的方向配置多个检测点。即,多个检测点只要至少在X轴方向位置相异即可。另外,虽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多个检测点照射检测光束,但例如也可对检测区域AF的整个区域照射检测光束。再者,检测区域AF在X轴方向的长度也可与晶圆W的直径不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在多点AF系统的多个检测点中位于两端的检测点附近、即检测区域AF的两端部附近,以相对前述直线LV呈对称的配置设有各一对Z位置测量用面位置传感器(以下简称为“Z传感器”)72a,72b及72c,72d。这些Z传感器72a~72d固定于未图示主框架的下面。Z传感器72a~72d,使用例如使用在CD驱动装置等中的光拾取器那样构成的光学式位移传感器(CD拾取方式的传感器),其从上方对晶圆台WTB上方照射光,并接收其反射光来测量该光的照射点中晶圆台WTB表面在与XY平面正交的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此外,Z传感器72a~72d也可设于前述测量框架等。
再者,前述读头单元62C,具备隔着X轴方向的直线LH(连结多个Y读头64)位于一侧与另一侧、分别沿平行于直线LH的两条直线上且以既定间隔配置的多个(此处为各六个,合计为十二个)Z传感器74i,j(i=1,2,j=1,2,...,6)。此时,成对的Z传感器741,j、Z传感器742,j,相对上述直线LH配置成对称。再者,多对(此处为六对)的Z传感器741,j、Z传感器742,j与多个Y读头64,在X轴方向交替配置。各Z传感器74i,j,例如使用与前述Z传感器72a~72d相同的CD拾取方式的传感器。
此处,位于相对直线LH成对称的位置的各对Z传感器741,j,742,j的间隔,设定成与前述Z传感器74c,74d的间隔相同的间隔。又,一对Z传感器741,4,742,4,位于与Z传感器72a,72b相同的与Y轴方向平行的直线上。
另外,前述读头单元62A,具备相对前述直线LV与上述多个Z传感器74i,j配置成对称的多个、此处为12个的Z传感器76p,q(p=1,2,q=1,2,...,6)。各Z传感器76p,q,例如使用与前述Z传感器72a~72d相同的CD拾取方式的传感器。另外,一对Z传感器761,3,762,3,位于与Z传感器72c,72d相同的Y轴方向的直线上。
此外,图3中省略测量载台MST的图示,以保持于该测量载台MST与前端透镜191之间的水Lq而形成的浸液区域由符号14表示。另外,该图3中,符号78表示局部空调系统,其用以将温度被调整至既定温度的干燥空气沿图3中所示的白色箭头通过例如降流送至多点AF系统(90a,90b)的光束路附近。另外,符号UP,表示进行晶圆在晶圆台WTB上的卸载的卸载位置,符号LP表示进行将晶圆装载于晶圆台WTB上的装载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卸载位置UP与装载位置LP相对直线LV设定成对称。此外,也能使卸载位置UP与装载位置LP为同一位置。
图8,显示曝光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主要构成。此控制系统,以由用以统筹控制装置整体的微电脑(或工作站)所构成的主控制装置20为中心而构成。此外,图8中,将前述照度不均传感器94、空间像测量器96、以及波面像差传感器98等设于测量载台MST的各种传感器,合称为传感器群99。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由于采用如前所述的晶圆台WTB上的X标尺、Y标尺的配置及如前述的X读头、Y读头的配置,因此会如图9(A)及图9(B)等的示例所示,晶圆载台WST的有效行程范围(即本实施方式中的为了进行对准及曝光动作而移动的范围)中,X标尺39X1,39X2与读头单元62B,62D(X读头66)一定分别对向,且Y标尺39Y1,39Y2与读头单元62A,62C(Y读头64)或Y读头64y1,64y2一定分别对向。此外,图9(A)及图9(B)中,相对应的与X标尺或Y标尺对向的读头以圆圈框住表示。
因此,主控制装置20可在前述晶圆载台WST的有效行程范围中,通过根据编码器70A~70D的至少三个的测量值控制构成载台驱动系统124的各马达,来以高精度控制晶圆载台WST在XY平面内的位置信息(包含θz方向的旋转信息)。编码器70A~70D的测量值所承受的空气晃动的影响,由于与干涉仪相较小到几乎可忽视,因此起因于空气晃动的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干涉仪好上许多。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晶圆载台WST的有效行程范围及标尺的尺寸(亦即衍射格子的形成范围)等来设定读头单元62B,62D,62A,62C的尺寸(例如读头数目及/或间隔等)。因此,在晶圆载台WST的有效行程范围中,四个标尺39X1,39X2,39Y1,39Y2虽均分别与读头单元62B,62D,62A,62C对向,但四个标尺也可不全部与所对应的读头单元对向。例如X标尺39X1,39X2的一方、及/或Y标尺39Y1,39Y2的一方也可从读头单元脱离。当X标尺39X1,39X2的一方、或Y标尺39Y1,39Y2的一方从读头单元脱离时,由于在晶圆载台WST的有效行程范围中三个标尺仍与读头单元对向,因此能随时测量晶圆载台WST在X轴、Y轴、以及θz方向的位置信息。另外,当X标尺39X1,39X2的一方、何Y标尺39Y1,39Y2的一方从读头单元脱离时,由于在晶圆载台WST的有效行程范围中两个标尺与读头单元对向,因此虽无法随时测量晶圆载台WST在θz方向的位置信息,但却能随时测量X轴及Y轴方向的位置信息。此时,也可并用通过干涉仪系统118所测量的晶圆载台WST在θz方向的位置信息,来进行晶圆载台WST的位置控制。
另外,当如图9(A)中白色箭头所示将晶圆载台WST驱动于X轴方向时,用以测量该晶圆载台WST在Y轴方向的位置的Y读头64,如该图中的箭头e1,e2所示依序切换至相邻的Y读头64。例如从实线圆圈框住的Y读头64切换至以虚线圆圈框住的Y读头64。如此,测量值在此切换的前后被接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顺利地进行该Y读头64的切换及测量值的接续,如前所述般将读头单元62A,62C所具备的相邻Y读头64的间隔设定成较Y标尺39Y1,39Y2在X轴方向的宽度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前所述将读头单元62B,62D所具备的相邻X读头66的间隔设定成较前述X标尺39X1,39X2在Y轴方向的宽度窄,因此与上述同样地,当如图9(B)中白色箭头所示将晶圆载台WST驱动于Y轴方向时,用以测量该晶圆载台WST在X轴方向的位置的X读头66依序切换至相邻的X读头66(例如从实线圆圈框住的X读头66切换至以虚线圆圈框住的X读头66),测量值在此切换的前后被接续。
其次,针对编码器70A~70F的构成等,以放大显示于图10(A)的Y编码器70A为代表进行说明。此图10(A)中,表示用以将检测光(测量光束)照射于Y标尺39Y1的读头单元62A的一个Y读头64。
Y读头64,大体由照射系统64a、光学系统64b、以及受光系统64c这三部分构成。
照射系统64a,包含将激光束LB沿相对Y轴及Z轴成45°的方向射出的光源、例如半导体激光LD,以及配置在该半导体激光LD所射出的激光束LB的光路上的透镜L1。
光学系统64b,包含其分离面与XZ平面平行的偏振分光器PBS,一对反射镜R1a,R1b,透镜L2a,L2b,四分之一波长板(以下记述为λ/4板)WP1a,WP1b,以及反射镜R2a,R2b等。
前述受光系统64c包含偏振光件(测光件)及光检测器等。
在该Y编码器70A中,从半导体激光LD射出的激光束LB经由透镜L1射入偏振分光器PBS,使其偏振光被分离成两个光束LB1,LB2。透射过偏振分光器PBS的光束LB1,经由反射镜R1a到达形成于Y标尺39Y1的反射型衍射格子RG,在偏振分光器PBS反射的光束LB2经由反射镜R1b到达反射型衍射格子RG。此外,此处的“偏振光分离”,是指将入射光束分离成P偏振光成分与S偏振光成分。
通过光束LB1,LB2的照射而从衍射格子RG产生的既定次数的衍射光束、例如一次衍射光束,在经由透镜L2b,L2a而被λ/4板WP1b,WP1a转换成圆偏振光后,在反射镜R2a,R2b反射而再度通过λ/4板WP1b,WP1a,沿与返路相同光路的相反方向到达偏振分光器PBS。
到达偏振分光器PBS的两个光束,其各自的偏振光方向相对原本的方向被旋转了90度。因此,先透射过偏振分光器PBS的光束LB1的一次衍射光束,在偏振分光器PBS反射而射入受光系统64c,并且,先在偏振分光器PBS反射的光束LB2的一次衍射光束,透射过偏振分光器PBS后与光束LB1的一次衍射光束合成为同轴而射入受光系统64c。
接着,上述两个一次衍射光束,在受光系统64c内部被测光件整合其偏振光方向,而彼此干涉成为干涉光,该干涉光被光检测器检测,并转换成与干涉光强度对应的电气信号。
从上述说明可知,Y编码器70A中,由于彼此干涉的两个光束的光路长极短且大致相等,因此几乎可忽视空气晃动的影响。另外,当Y标尺39Y1(即晶圆载台WST)移动于测量方向(此时为Y轴方向)时,两个光束各自的相位变化而使干涉光的强度变化。该干涉光的强度变化被受光系统64c检测出,与该强度变化相对应的位置信息即作为Y编码器70A的测量值输出。其它的编码器70B,70C,70D等也与编码器70A为相同构成。各编码器使用分辨能力为例如0.1nm左右者。此外,如图10(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器,可使用在格子RG的周期方向延长的截面形状的激光束LB来作为检测光。图10(B)中,与格子RG相较夸大图示了光束LB。
此外,编码器的标尺,会随着使用时间的经过因热膨胀等其它原因导致衍射格子变形,或衍射格子的间距会产生部分或整体变化等,欠缺机械方面的长期稳定性。因此,由于其测量值所含的误差会随着使用时间的经过而变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修正。以下,根据图11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进行的标尺的格子间距修正及格子变形的修正。
该图11中,符号IBY1,IBY2,表示从Y轴干涉仪16照射于晶圆台WTB的反射面17a的多个光轴中两光轴的测距光束,符号IBX1,IBX2,表示示从X轴干涉仪126照射于晶圆台WTB的反射面17b的多个光轴中两光轴的测距光束。此时,测距光束IBY1,IBY2,相对上述直线LV(与连结多个X读头66的中心的直线一致)配置成对称,Y轴干涉仪16的实质测距轴与上述直线LV一致。因此,只要通过Y轴干涉仪16,即能在无阿贝(Abbe)误差的状态下测量晶圆台WTB的Y位置。同样地,测距光束IBX1,IBX2,相对通过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LH(与连结多个Y读头64的中心的直线一致)配置成对称,X轴干涉仪126的实质测距轴与通过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LH一致。因此,只要通过X轴干涉仪126,即能在无阿贝(Abbe)误差的状态下测量晶圆台WTB的X位置。
首先,说明X标尺的格子线变形(格子线弯曲)与Y标尺的格子线的间距修正。此处为了使说明较为简单,假设反射面17b为一理想平面。
首先,主控制装置20根据Y轴干涉仪16与X轴干涉仪126的测量值驱动晶圆载台WST,以将晶圆载台WST定位成如图11所示,Y标尺39Y1及39Y2配置于各自对应的读头单元62A,62C(至少一个读头)的正下方,且Y标尺39Y1,39Y2(衍射格子)+Y侧的一端位于与各自对应的读头单元62A,62C一致的位置。
其次,主控制装置20,以可忽视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的短期变行程度的低速并将X轴干涉仪126的测量值固定于既定值,且根据Y轴干涉仪16及Z传感器741,4,742,4,761,3,762,3的测量值,一边将纵摇量、横摇量、以及偏摇量均维持于零,一边将晶圆载台WST移动于例如图11中箭头F所示的+Y方向,直到例如Y标尺39Y1,39Y2的另一端(-Y侧的一端)与各自对应的读头单元62A,62C一致为止(在前述的有效行程范围内)。在此移动中,主控制装置20以既定取样间隔获取Y线性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及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测定光束IBY1,IBY2的测量值),并根据该获取的测量值求出Y线性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与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的关系。即,主控制装置20,求出随着晶圆载台WST的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读头单元62A及62C的Y标尺39Y1,39Y2的格子间距(相邻的格子线的间隔)及该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可作为例如当以横轴为干涉仪的测量值而以纵轴为编码器的测量值时、将两者关系以曲线显示的修正图等而求出修正信息。此时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由于是以前述极低速扫描晶圆载台WST时所得的值,因此不但不包含长期性变动误差,也几乎不包含因空气晃动等导致的短期性变动误差,可将其视为可忽视误差的正确的值。此外,在上述范围内,也可如图11中的箭头F’所示使晶圆载台WST移动于-Y方向,以与上述相同的步骤求出Y标尺39Y1,39Y2的格子间距(相邻的格子线的间隔)及该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此处,虽沿横越Y标尺39Y1,39Y2两端所对应的读头单元62A,62C的范围使晶圆载台WST驱动于Y轴方向,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在晶圆的曝光动作时、在晶圆载台WST所移动的Y轴方向的范围内驱动晶圆载台WST。
另外,主控制装置20,在上述晶圆载台WST的移动中,使用伴随该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X标尺39X1,39X2的读头单元62B及62D的多个X读头66所得到的测量值、以及与各测量值对应的干涉仪16的测量值,来进行既定统计运算,而一并求出依序对向于该多个X读头66的格子线37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此时,主控制装置20,例如算出依序对向配置于X标尺39X1,39X2的读头单元62B及62D的多个读头的测量值(或加权平均值)等,以作为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之所以如此,当反射面17b为理想平面时,由于在将晶圆载台WST运送于+Y方向或-Y方向的过程中应会反复出现相同的模糊图案,因此只要将以多个X读头66取得的测量数据予以平均化等,即能正确地求出依序对向于该多个读头66的格子线37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
此外,当反射面17b并非为理想平面时,即预先测量该反射面的凹凸(弯曲)以求出该弯曲的修正数据。接着,在上述晶圆载台WST移动于+Y方向或-Y方向时,只要代替将X轴干涉仪126的测量值固定于既定值的方式,通过根据该修正数据来控制晶圆载台WST的X位置,即可正确地使晶圆载台WST移动于Y轴方向。如此一来,即能与上述同样地,求得Y标尺的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及格子线37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此外,以多个X读头66取得的测量数据是反射面17b在相异部位基准的多个数据,由于任一读头均测量同一格子线的变形(弯曲),因此通过上述的平均化等动作,也有反射面的弯曲修正剩余误差经平均化而接近真正的值(换言之,通过将以多个读头取得的测量数据(格子线的弯曲信息)予以平均化,而能减弱弯曲剩余误差的影响)的附带效果。
其次,说明Y标尺的格子线变形(格子线弯曲)与X标尺的格子线的间距修正。此处为了使说明较为简单,假设反射面17a为理想平面。此时,只要在上述修正的情形中将X轴方向与Y轴方向交换来进行处理即可。
即首先,主控制装置20驱动晶圆载台WST,以将晶圆载台WST定位成,X标尺39X1及39X2配置于各自对应的读头单元62B,62D(至少一个读头)的正下方,且X标尺39X1,39X2(衍射格子)+X侧(或-X侧)的一端位于与各自对应的读头单元62B,62D一致的位置。其次,主控制装置20,以可忽视X轴干涉仪126的测量值的短期变行程度的低速并将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固定于既定值,且根据X轴干涉仪126等的测量值,一边将纵摇量、横摇量、以及偏摇量均维持于零,一边将晶圆载台WST移动于+X方向(或-X方向),直到例如X标尺39X1,39X2的另一端(-Y侧(或+Y侧)的一端)与各自对应的读头单元62A,62C一致为止(在前述的有效行程范围内)。在此移动中,主控制装置20以既定取样间隔获取X线性编码器70B,70D的测量值及X轴干涉仪126的测量值(测定光束IBX1,IBX2的测量值),并根据该获取的测量值求出X线性编码器70B,70D的测量值与X轴干涉仪126的测量值的关系。即,主控制装置20,求出随着晶圆载台WST的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读头单元62B及62D的X标尺39X1,39X2的格子间距及该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可作为例如当以横轴为干涉仪的测量值而以纵轴为编码器测量值时、将两者关系以曲线显示的修正图等而求出修正信息。此时X轴干涉仪126的测量值由于以前述极低速扫描晶圆载台WST时所得的值,因此不但不包含长期性变动误差,也几乎不包含因空气晃动等导致的短期性变动误差,可将其视为可忽视误差的正确的值。
另外,主控制装置20,在上述晶圆载台WST的移动中,使用伴随该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Y标尺39Y1,39Y2的读头单元62A及62C的多个X读头64所得到的测量值、以及与各测量值对应的X轴干涉仪126的测量值,来进行既定统计运算,而一并求出依序对向于该多个Y读头64的格子线38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此时,主控制装置20,例如算出依序对向配置于Y标尺39Y1,39Y2的读头单元62A及62C的多个读头的测量值(或加权平均值)等,以作为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之所以如此,当反射面17a为理想平面时,由于在将晶圆载台WST运送于+X方向或-X方向的过程中应会反复出现相同的模糊图案,因此只要将以多个Y读头64取得的测量数据予以平均化等,即能正确地求出依序对向于该多个读头64的格子线38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
此外,当反射面17a非为理想平面时,预先测量该反射面的凹凸(弯曲)以求出该弯曲的修正数据。接着,在上述晶圆载台WST移动于+X方向或-X方向时,只要代替将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固定于既定值的方式,通过根据该修正数据来控制晶圆载台WST的Y位置,即可正确地使晶圆载台WST移动于X轴方向。如此一来,即能与上述同样地,求得X标尺的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及格子线38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
主控制装置20透过上述方式,在既定的时刻中、例如依各批量等,求得Y标尺的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及格子线37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以及X标尺的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及格子线38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
接着,在批量内的晶圆的曝光处理中等,主控制装置20一边根据Y标尺的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及上述格子线38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来修正读头单元62A,62C所得的测量值(即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一边控制晶圆载台WST在Y轴方向的位置。由此,可不受Y标尺的格子间距随时间的变化及格子线38的弯曲的影响,使用Y线性编码器70A,70C以良好精度控制晶圆载台WST在Y轴方向的位置。
另外,在批量内的晶圆的曝光处理中等,主控制装置20一边根据X标尺的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及格子线38的变形(弯曲)的修正信息来修正读头单元62B,62D所得的测量值(即编码器70B,70D的测量值),一边控制晶圆载台WST在X轴方向的位置。由此,可不受X标尺的格子间距随时间的变化及格子线37的弯曲的影响,使用X线性编码器70B,70D以良好精度控制晶圆载台WST在X轴方向的位置。
此外,上述说明中,虽对Y标尺39Y1,39Y2及X标尺39X1,39X2均进行格子间距、以及格子线弯曲的修正信息的取得,但并不限于此,亦可仅对Y标尺39Y1,39Y2及X标尺39X1,39X2的任一者进行格子间距及格子线弯曲的修正信息的取得,或也可对Y标尺44A,44c及X标尺44B,44D两者进行格子间距、格子线弯曲中任一者的修正信息的取得。当例如仅进行格子线弯曲的修正信息的取得时,也可不使用Y轴干涉仪16,而仅根据Y线性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来使晶圆载台WST移动于Y轴方向,或也可不使用X轴干涉仪126,而仅根据X线性编码器70B,70D的测量值来使晶圆载台WST移动于X轴方向。
其次,使用图12(A)~图12(C),简单地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进行的晶圆对准。此外,其详细情形留待后述。
此处,说明将依图12(C)所示的配置(照射图)而形成有多个照射区域的晶圆W上被着色的十六个照射区域AS作为对准照射区域时的动作。此外,图12(A),图12(B)中省略测量载台MST的图示。
其前提为,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已配合对准照射区域AS的配置而事前调整了其X轴方向的位置。此外,该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的具体位置调整的方法,留待后述。
首先,主控制装置20将晶圆W中心已定位于装载位置LP的晶圆载台WST朝向图12(A)中的左斜上方移动,并将其定位于晶圆W中心位于直线LV上的既定位置(后述的对准开始位置)。此时的晶圆载台WST的移动,系由主控制装置20根据X编码器70D的测量值及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来驱动载台驱动系统124的各马达,由此来进行。在定位于对准开始位置的状态下,装载有晶圆W的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包含θz旋转)控制,根据分别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读头单元62D所具备的两个读头X66的测量值、以及分别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Y读头64y2,64y1(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来进行。
其次,主控制装置20根据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既定距离而定位于图12(A)所示的位置,使用第一对准系统AL1,第二对准系统AL22,AL23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附设于三个第一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参照图12(A)中的星标记),再将上述三个对准系统AL1,AL22,AL23的检测结果与进行该检测时的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彼此相关联的方式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此外,此时未检测对准标记的两端的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也可不对晶圆台WTB(或晶圆)照射检测光或也可照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晶圆对准中,设定晶圆载台WST在X轴方向的位置,以使第一对准系统AL1配置于晶圆台WTB的中心线上,此第一对准系统AL1检测位于晶圆的子午线上的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此外,虽也可将对准标记形成于晶圆W上的各照射区域内部,但本实施方式中将对准标记形成于各照射区域外部、即区划出晶圆W的多个照射区域的区块界线(划线)上。
其次,主控制装置20根据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既定距离,使其定位于能使用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附设于晶圆W上的五个第二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位置,使用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五个对准标记,再将上述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的检测结果与进行该检测时的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彼此相关联的方式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
其次,主控制装置20根据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既定距离,使其定位于能使用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附设于晶圆W上的五个第三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位置,再使用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五个对准标记(参照图12(B)中的星标记),并将上述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的检测结果与进行该检测时的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彼此相关联的方式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
其次,主控制装置20根据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既定距离,使其定位于能使用第一对准系统AL1,第二对准系统AL22,AL23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附设于晶圆W上的三个第四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位置,再使用上述三个对准系统AL1,AL22,AL23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三个对准标记,并将上述三个对准系统AL1,AL22,AL23的检测结果与进行该检测时的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彼此相关联的方式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
接着,主控制装置20使用以上述方式获得的合计十六个对准标记的检测结果与所对应的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及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利用例如日本特开昭61-44429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第4,780,617号说明书)等所公开的EGA方式进行统计运算,算出上述四个编码器(四个读头单元)的测量轴所规定的坐标系统(例如以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为原点的XY坐标系统)上晶圆W上的所有照射区域的排列。
如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且将晶圆载台WST定位在该移动路径上的四处,与以单一对准系统依序检测十六处的对准标记的情况等相较,能以更短时间获得对准标记在合计十六处的对准照射区域AS的位置信息。在此情形下,尤其例如就对准系统AL1,AL22,AL23来看可轻易得知,这些对准系统AL1,AL22,AL23与上述晶圆载台WST的移动动作连动,而分别检测出依序配置于检测区域(例如相当于检测光的照射区域)内的沿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对准标记。因此,在进行上述对准标记的测量时,无需使晶圆载台WST移动于X轴方向。
另外,此时,会因晶圆载台WST在XY平面内的位置(特别是Y位置(即晶圆W进入多个对准系统的比例))不同,使多个对准系统所大致同时检测的晶圆W上的对准标记的检测点数(测量点数)相异。因此,在使晶圆载台WST移动于与多个对准系统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时,可视晶圆载台WST的位置、换言之即视晶圆W上的照射排列,使用所需数目的对准系统来同时检测晶圆W上的互异位置的标记。
此外,通常晶圆W的表面不会是理想平面,而会多少有些凹凸。因此,仅在晶圆台WTB在Z轴方向(与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AX平行的方向)的某位置、以上述多个对准系统同时进行测量时,至少一个对准系统在散焦的状态下进行对准标记的检测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以下述方式来抑制因以散焦状态进行对准标记的检测所导致的对准标记位置的测量误差。
即,主控制装置20,依上述各对准照射区域中用以检测对准标记的晶圆载台WST的各定位位置,一边通过构成载台驱动系统124一部分的未图标Z调平机构,改变多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与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所装载的晶圆W之间、在垂直于XY平面的Z轴方向(聚焦方向)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边控制载台驱动系统124(Z调平机构)与对准系统AL1,AL21~AL24,以能通过与各对准标记对应的各对准系统来大致同时检测形成于晶圆W上的互异位置的各对准标记。
图13(A)~图13(C),表示在前述第三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检测位置,在晶圆载台WST已定位的图12(B)所示的状态中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检测晶圆W上的标记的情形。这些图13(A)~图13(C),使晶圆台WTB(晶圆W)位于分别不同的Z位置并使用对准系统AL1,AL21~AL24来大致同时检测不同对准标记的情形。图13(A)的状态下,两端的对准系统AL21,AL24为聚焦状态而剩余的对准系统则为散焦状态。图13(B)的状态下,对准系统AL22及AL23为聚焦状态而剩余的对准系统则为散焦状态。图13(C)的状态下,仅有中央的对准系统AL1为聚焦状态而剩余的对准系统则为散焦状态。
如此,一边通过使晶圆台WTB(晶圆W)的Z位置变化,来改变多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与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所装载的晶圆W之间、在Z轴方向(聚焦方向)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边以对准系统AL1,AL21~AL24检测对准标记,由此任一对准系统均能以大致最佳聚焦状态测量对准标记。因此,主控制装置20通过在各对准系统中,例如优先使用在最良好的聚焦状态下的标记检测结果等,可几乎不受晶圆W表面的凹凸及多个对准系统的最佳聚焦差异的影响,以良好精度检测出形成于晶圆W上的彼此不同位置的标记。
此外,上述说明中,虽在各对准系统中例如优先使用在最良好的聚焦状态下的标记检测结果,但并不限于此,主控制装置20也可使用在散焦状态下的标记检测结果来求出对准标记的位置信息。此情形下,亦能乘上与散焦状态对应的权重来使用在散焦状态下的标记检测结果。另外,有时会随着例如形成于晶圆的层的材料等不同,使散焦状态下的标记检测结果较最佳聚焦状态下的标记检测结果良好。此时,也可依各对准系统以得到最良好结果的聚焦状态、即以散焦状态来进行标记检测,并使用其检测结果来求出标记的位置信息。
另外,由图13(A)~图13(C)亦可知,有时所有对准系统的光轴并不一定会均与相同理想方向(Z轴方向)正确一致,也会因相对该Z轴的光轴的倾斜(平行性)的影响而使对准标记的位置检测结果含有误差。因此,最好预先测量所有对准系统的光轴相对Z轴的倾斜,并根据该测量结果来修正对准标记的位置检测结果。
其次,说明第一对准系统AL1的基线测量(基线检查)。此处,第一对准系统AL1的基线,指投影光学系统PL的图案(例如标线片R的图案)投影位置与第一对准系统AL1的检测中心的位置关系(或距离)。
a.在该第一对准系统AL1的基线测量开始的时刻,如图14(A)所示,通过喷嘴单元32来在投影光学系统PL与测量台MTB及CD杆46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浸液区域14。即,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为分离状态。
当进行第一对准系统AL1的基线测量时,首先主控制装置20,如图14(A)所示以第一对准系统AL1检测(观察)位于前述测量板30中央的基准标记FM(参照图14(A)中的星符号)。接着,主控制装置20将该第一对准系统AL1的检测结果与该检测时编码器70A~70D的测量值彼此赋予对应关系后储存于内存。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此处理称为Pri-BCHK的前半处理。在进行此Pri-BCHK的前半处理时,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根据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图14(A)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两个X读头66(编码器70B,70D)、以及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图14(A)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两个Y读头64y2,64y1(编码器70A,70C)来控制。
b.其次,主控制装置20开始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以使测量板30如图14(B)所示位于投影光学系统PL的正下方位置。在该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的移动开始后,主控制装置20根据间隔侦测传感器43A,43C的输出而侦测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的接近,而在此前后、即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时,经由前述驱动机构34A,34B开始开启开闭器49A,49B,通过开启该开闭器以容许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更加接近。另外,主控制装置20根据开闭传感器101的检测结果来确认开闭器49A,49B的开启。
c.其次,当主控制装置20根据撞击侦测传感器43B,43C的输出而侦测到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彼此接触(或接近至300μm左右的距离)时,即立刻使晶圆载台WST暂时停止。其后,主控制装置20在保持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彼此接触的状态下(或保持300μm左右的距离的状态下),进一步地一体地往+Y方向移动。接着,在此移动的途中将浸液区域14从CD杆46交付至晶圆台WTB。
d.接着,当晶圆载台WST到达图14(B)所示的位置时,主控制装置20即停止两载台WST,MST,并使用包含测量板30的前述空间像测量装置45来测量投影光学系统PL所投影的标线片R上的一对测量标记投影像(空间像)。例如可使用与前述日本特开2002-14005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2/0041377号说明书)等公开的方法同样的方法,通过使用一对空间像测量狭缝图案SL的狭缝扫描方式的空间像测量动作,分别测量一对测量标记的空间像,并将该测量结果(与晶圆台WTB的XY位置对应的空间像强度)储存于内存。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此标线片R上的一对测量标记的空间像测量处理称为Pri-BCHK的后半处理。在进行此Pri-BCHK的后半处理时,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根据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图14(B)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两个X读头66(编码器70B,70D)、以及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图14(B)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两个Y读头64(编码器70A,70C)来控制。
接着,主控制装置20根据前述Pri-BCHK的前半处理结果与Pri-BCHK的后半处理结果算出第一对准系统AL1的基线。
此外,如上所述,在此第一对准系统AL1的基线测量结束的时刻(即Pri-BCHK的后半处理结束的时刻),测量载台MST与晶圆载台WST为接触状态(或分离300μm左右的距离的状态)。
其次,主要说明在开始对批量的晶圆的处理前(批量前头)所进行的第二对准系统AL2n(n=1~4)的基线测量动作。此处的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是指以第一对准系统AL1(的检测中心)为基准的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检测中心)的相对位置。此外,第二对准系统AL2n(n=1~4),例如是依照批量内晶圆的照射图数据被前述旋转驱动机构60n驱动而设定出其X轴方向位置。
e.在进行于批量前头所进行的第二对准系统的基线测量(以下也适当称为Sec-BCHK)时,主控制装置20首先如图15(A)所示,以第一对准系统AL1检测批量前头的晶圆W(处理晶圆)上的特定对准标记(参照图15(A)中的星标记),并将其检测结果与该检测时编码器70A~70D的测量值彼此赋予对应关系后储存于内存。在此图15(A)的状态下,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根据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两个X读头66(编码器70B,70D)、以及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两个Y读头64y2,64y1(编码器70A,70C),通过主控制装置20来控制。
f.其次,主控制装置20使晶圆载台WST往-X方向移动既定距离,而如图15(B)所示,以第二对准系统AL21检测上述特定对准标记(参照图15(B)中的星标记),并将其检测结果与该检测时编码器70A~70D的测量值彼此赋予对应关系后储存于内存。在此图15(B)的状态下,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根据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两个X读头66(编码器70B,70D)、以及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两个Y读头64(编码器70A,70C)来控制。
g.同样地,主控制装置20使晶圆载台WST依序往+X方向移动,以剩下的第二对准系统AL22,AL23,AL24依序检测上述特定对准标记,并将其检测结果与该检测时编码器70A~70D的测量值彼此依序赋予对应关系后储存于内存。
h.接着,主控制装置20根据上述e.的处理结果与上述f.或g.的处理结果,分别算出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
承上所述,由于可使用批量前头的晶圆W(处理晶圆),通过以第一对准系统AL1与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检测出该晶圆W上的同一对准标记来求出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因此其结果,也可通过该处理修正因进行处理所导致的对准系统间的检测偏置差。此外,也可取代晶圆的对准标记而使用晶圆载台WST或测量载台MST上的基准标记,来进行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测量。此时,也可兼用第一对准系统AL1的基线测量所使用的测量板30的基准标记FM,即能以第二对准系统AL2n来分别检测基准标记FM。或者,也可以与第二对准系统AL2n相同的位置关系将n个基准标记设于晶圆载台WST或测量载台MST,再以第二对准系统AL2n大致同时执行基准标记的检测。此基准标记,例如可使用CD杆46的基准标记M。再者,能以第一对准系统AL1相对基线测量用基准标记FM的既定位置关系,将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测量用基准标记设于晶圆载台WST,来与第一对准系统AL1对基准标记FM的检测大致同时地执行第二对准系统AL2n对基准标记的检测。此时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测量用基准标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与第二对准系统AL2n设置成相同数目。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对准系统AL1及第二对准系统AL2n能分别检测出二维标记(X,Y标记),因此通过在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测量时使用二维标记,即能同时求出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X轴及Y轴方向的基线。本实施方式中,基准标记FM,M及晶圆的对准标记,包含例如多条线标记分别周期性排列于X轴及Y轴方向的一维X标记及Y标记。
其次,说明在批量内的晶圆处理中,以既定时刻、例如晶圆的曝光结束至下一晶圆装载至晶圆台WTB上的装载结束的期间,即晶圆更换中所进行的Sec-BCHK动作。此时的Sec-BCHK,由于以每次更换晶圆的时距来进行,因此以下亦称为Sec-BCHK(时距)。
在进行此Sec-BCHK(时距)时,主控制装置20如图16所示移动测量载台MST,以使配置有第一对准系统AL1的检测中心的上述直线LV与中心线CL大致一致,且CD杆46与第一对准系统AL1及第二对准系统AL2n对向。接着,根据CD杆46上的一对基准格子52和与之分别对向的图16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Y读头64y1,64y2(Y轴线性编码器70E,70F)的测量值来调整CD杆46的θz旋转,且根据用以检测位于测量台MTB的中心线CL上或其附近的基准标记M、在图16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第一对准系统AL1的测量值,并使用例如干涉仪的测量值调整CD杆46的XY位置。
接着,在此状态下,主控制装置20通过使用四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同时测量位于各第二对准系统视野内的CD杆46上的基准标记M,来分别求出四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的基线。接着,通过在进行其后的处理时使用新测量出的基线,来修正四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的基线的漂移。
此外,上述Sec-BCHK(时距)虽通过多个第二对准系统来同时测量相异的基准标记,但并不限于此,也能通过多个第二对准系统依序(非同时)测量CD杆46上的同一基准标记M,来分别求出四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的基线。
其次,根据图17(A)及图17(B)简单说明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位置调整动作。
在进行调整前,第一对准系统AL1与四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的位置关系为图17(A)的位置关系。
主控制装置20如图17(B)所示移动测量载台MST,使第一对准系统AL1与四个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位于CD杆46上方。其次,与进行上述Sec-BCHK(时距)时同样地,根据Y轴线性编码器70E,70F(Y读头64y1,64y2)的测量值调整CD杆46的θz旋转,且根据用以检测位于测量台MTB的中心线CL上或其附近的基准标记M的第一对准系统AL1的测量值来调整CD杆46的XY位置。与此同时,主控制装置20根据包含下一曝光对象的晶圆上对准照射区域的尺寸及配置(即晶圆上对准标记的配置)信息的照射图信息,驱动旋转驱动机构601~604,以使设于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前端的臂56分别以各自的旋转中心为中心如图17(B)中箭头所示般旋转。此时,主控制装置20一边监测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检测结果,一边在CD杆46上的所希望的基准标记M进入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视野(检测区域)的位置停止各臂56的旋转。由此,配合附于待检测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的配置,来调整(改变)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即,改变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检测区域在X轴方向的位置。由此,仅须使晶圆W移动于Y轴方向,能通过各第二对准系统AL2n来依序检测出在晶圆W上其X轴方向位置大致相同且Y轴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对准标记。本实施方式中,晶圆对准动作、即第一对准系统AL1及第二对准系统AL2n对晶圆的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虽如后述般使晶圆W仅往Y轴方向进行一维移动,但也可在该动作的途中使至少一个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检测区域与晶圆W相对移动于与Y轴方向相异的方向(例如X轴方向)。此时,虽可通过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移动来调整检测区域的位置,但也可在考量调整时间或基线变化等后仅使晶圆W移动。
接着,在以上述方式调整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后,主控制装置20使各真空垫58n作动以将各臂56n吸附固定于未图示的主框架。由此来维持各臂56n的旋转角度调整后的状态。
此外,上述说明中,虽以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来同时且个别检测出形成于CD杆46上相异位置的基准标记M,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以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来同时且个别检测出形成于晶圆W(处理晶圆)上相异位置的对准标记,并调整各臂56n的旋转,由此来调整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使用CD杆46的基准标记M等来调整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检测区域的位置),但调整动作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前述传感器一边测量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位置一边使其移动至目标位置。此时,可采用根据该传感器所测量的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位置或移动量来修正移动前测量的基线的程序,在移动后再度执行基线测量的程序,或在移动后至少进行第二对准系统AL2n的基线测量的程序。
其次,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进行的晶圆W表面在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面位置信息)的检测(以下称为聚焦映射)。
在进行此聚焦映像时,主控制装置20如图18(A)所示,根据对向于X标尺39X2的X读头66(X线性编码器70D)、以及分别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两个Y读头64y2,64y1(Y线性编码器70A,70C)来管理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在此图18(A)的状态下,与通过晶圆台WTB中心(与晶圆W的中心大致一致)的Y轴平行的直线(中心线),与前述直线LV一致。
接着,在此状态下,主控制装置20开始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的扫描(SCAN),在此扫描开始后,在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直到多点AF系统(90a,90b)的检测光束开始照射于晶圆W上为止的期间,使Z传感器72a~72d与多点AF系统(90a,90b)一起作动(使其导通)。
接着,在此Z传感器72a~72d与多点AF系统(90a,90b)同时作动的状态下,如图18(B)所示,在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行进的期间,以既定取样间隔获取Z传感器72a~72d所测量的晶圆台WTB表面(板件28表面)在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面位置信息)、以及以多点AF系统(90a,90b)检测的多个检测点中晶圆W表面在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面位置信息),并将该获取的各面位置信息与各取样时Y线性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这三者彼此赋予对应关系后依序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
接着,当多点AF系统(90a,90b)的检测光束不照射至晶圆W时,主控制装置20即结束上述取样动作,将多点AF系统(90a,90b)的各检测点的面位置信息换算成以同时获取的Z传感器72a~72d的面位置信息为基准的数据。
更进一步详言之,根据Z传感器72a,72b的测量值平均值来求出板件28的-X侧端部附近区域(形成有Y标尺39Y2的区域)上既定点(例如Z传感器72a,72b各自的测量点的中点、即相当于与多点AF系统(90a,90b)的多个检测点的排列大致相同的X轴上的点,以下将此点称为左测量点)的面位置信息。另外,根据Z传感器72c,72d的测量值平均值来求出板件28的+X侧端部附近区域(形成有Y标尺39Y1的区域)上既定点(例如Z传感器72c,72d各自的测量点的中点、即相当于与多点AF系统(90a,90b)的多个检测点的排列大致相同的X轴上的点,以下将此点称为右测量点)的面位置信息。接着,主控制装置20如图18(C)所示,将多点AF系统(90a,90b)的各检测点的面位置信息,换算成以连结左测量点P1的面位置与右测量点P2的面位置的直线为基准的面位置数据z1~zk。主控制装置20对所有取样时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上述换算。
如上所述,通过预先取得上述的换算数据,例如在进行曝光时等,以前述Z传感器741,j、742,j及761,q、762,q测量晶圆台WTB表面(形成有Y标尺39Y2的区域上的点、以及形成有Y标尺39Y1的区域上的点),以算出晶圆台WTB的Z位置与相对XY平面的倾斜(主要为θy旋转)。通过使用该算出的晶圆台WTB的Z位置、相对XY平面的倾斜、以及前述面位置数据z1~zk,即可在不实际取得晶圆表面的面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控制晶圆W上面的面位置。因此,由于即使将多点AF系统配置于离开投影光学系统PL的位置也不会产生任何问题,因此即使是作业距离较窄的曝光装置等,也能非常合适地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聚焦映射。
此外,上述说明中,虽分别根据Z传感器72a,72b的测量值的平均值、Z传感器72c,72d的测量值的平均值来算出左测量点P1的面位置与右测量点P2的面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将多点AF系统(90a,90b)各检测点的面位置信息,换算成例如以连结Z传感器72a,72c所测量的面位置的直线为基准的面位置数据。此时,分别预先求出在各取样时刻取得的Z传感器72a的测量值与Z传感器72b的测量值的差、以及Z传感器72c的测量值与Z传感器72d的测量值的差。接着,在曝光时等进行面位置控制时,以Z传感器741,j、742,j及761,q、762,q测量晶圆台WTB表面,以算出晶圆台WTB的Z位置与相对XY平面的倾斜(不仅包含θy旋转、也包含θx旋转),并通过使用该算出的晶圆台WTB的Z位置、相对XY平面的倾斜、以及前述面位置数据z1~zk及前述的差,即可在不实际取得晶圆表面的面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控制晶圆W的面位置。
以上,是以在晶圆台WTB表面不存在凹凸为前提下的说明。然而,实际上如图18(C)所示,会在晶圆台WTB表面、即形成有Y标尺39Y2的第1部分区域28b1的表面及形成有Y标尺39Y1的第2部分区域28b2的表面等上有凹凸。然而,即使如上所述在晶圆台WTB表面存在有凹凸时,在晶圆W的子午线(与通过晶圆中心的Y轴平行的直线)上的点仍能以极高精度进行面位置控制。
以下,针对此点进行说明。
在进行聚焦映射时,作为匹配时的基准的Z传感器72a~72d检测晶圆台WTB表面上的某位置(XY坐标位置)的面位置信息。接着,由上述说明可清楚得知,聚焦映射,先固定晶圆载台WST的X位置,一边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直线移动一边进行。即,在进行聚焦映射时Z传感器72a~72d检测该面位置信息的线(第2憎水板28b的表面上)也成为与Y轴平行的直线。
在进行该聚焦映射时(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时),位于晶圆的子午线上的照射区域,在不使晶圆载台WST移动于X轴方向的情况下配置于曝光位置(投影光学系统PL下方)。在子午线上的照射区域到达曝光位置时,位于平行于与Z传感器72a,72b相同的Y轴的直线上、且位于平行于与一对Z传感器741,4、742,4、Z传感器72c,72d相同的Y轴的直线上的一对Z传感器761,3、762,3,检测在聚焦映射时Z传感器72a,72b及Z传感器72c,72d分别检测面位置信息的晶圆台WTB上的点的相同点的面位置信息。即,作为多点AF系统(90a,90b)的面位置信息检测基准的Z传感器所测量的基准面,在聚焦映射时与曝光时为相同。因此,即使在晶圆台WTB表面产生凹凸或起伏等,在对子午线上的照射区域进行曝光时可不用考量该凹凸和起伏等,可将聚焦映像时所得到的Z位置直接作为Z位置使用,而能在曝光时进行晶圆的聚焦控制,因此能进行高精度的聚焦控制。
在对子午线上以外的照射区域进行曝光时,当在晶圆台WTB表面无凹凸及起伏等的情况下,虽可确保与上述子午线上的照射区域相同程度的聚焦控制精度,但当在晶圆台WTB表面有凹凸或起伏等的情况下,聚焦控制精度则取决于后述的导线Z移动修正的精度。另外,主控制装置20当为了对子午线上以外的照射区域进行曝光而使晶圆载台WST移动于例如X轴方向时等,随着该晶圆载台WST的移动而在多个Z传感器间接续测量值。
其次说明聚焦校正。聚焦校正,是指进行下述两个处理:聚焦校正的前半处理,求出某基准状态中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以及多点AF系统(90a,90b)对测量板30表面的代表检测点的检测结果(面位置信息)的关系;以及聚焦校正的后半处理,系在与上述基准状态相同的状态下,求出与使用空间像测量装置45所检测出的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佳聚焦位置对应的、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并根据上述两处理的处理结果,求出多点AF系统(90a,90b)的代表检测点的偏置、即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佳聚焦位置与多点AF系统的检测原点的偏差等。
在进行此聚焦校正时,主控制装置20如图19(A)所示,根据分别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两个X读头66(X线性编码器70B,70D)、以及分别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两个Y读头64y2,64y1(Y线性编码器70A,70C)来管理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在此图19(A)的状态下,是晶圆台WTB的中心线与前述直线LV一致的状态。另外,在此图19(A)的状态下,晶圆台WTB位于Y轴方向来自多点AF系统(90a,90b)的检测光束会照射于前述测量板30的位置。另外,此处虽省略图示,但在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的+Y侧有测量载台MST,前述CD杆46及晶圆台WTB与投影光学系统PL的前端透镜191的间保持有水(参照图31)。
(a)在此状态下,主控制装置20进行下述的聚焦校正的前半处理。即,主控制装置20一边检测前述Z传感器72a,72b,72c,72d(在位于多点AF系统(90a,90b)的检测区域两端部的检测点各自的附近)所检测的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一边以该面位置信息为基准,使用多点AF系统(90a,90b)检测前述测量板30(参照图3)表面的面位置信息。由此,求出在晶圆台WTB的中心线与前述直线LV一致的状态下Z传感器72a,72b,72c,72d的测量值(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以及多点AF系统(90a,90b)对测量板30表面的检测点(多个检测点中位于中央或其附近的检测点)的检测结果(面位置信息)的关系。
(b)其次,主控制装置20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既定距离,并在测量板30配置于投影光学系统PL正下方的位置时停止晶圆载台WST。接着,主控制装置20进行下述的聚焦校正的后半处理。即,主控制装置20如图19(B)所示,一边以各一对的Z传感器741,4、742,4、Z传感器761,3、762,3(用以测量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所测量的面位置信息为基准,控制测量板30(晶圆台WTB)在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方向的位置(Z位置),一边使用空间像测量装置45以狭缝扫描方式测量形成于标线片R或形成于标线片载台RST上的未图示的标记板的测量标记的空间像,再根据其测量结果测定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佳聚焦位置。此时,如图19(B)所示,由于浸液区域14形成于投影光学系统PL与测量板30(晶圆台WTB)之间,因此上述空间像的测量经由投影光学系统PL及水来进行。另外,在图19(B)中虽省略图示,但由于空间像测量装置45的测量板30等装载于晶圆载台WST(晶圆台WTB)上、受光元件等装载于测量载台MST上,因此上述空间像的测量在保持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彼此接触的状态(或接触状态)下进行(参照图33)。通过上述测定,求出在晶圆台WTB的中心线与前述直线LV一致的状态下Z传感器741,4、742,4、Z传感器761,3、762,3的测量值(亦即,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此测量值,与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佳聚焦位置对应。
(c)由此,主控制装置20能根据在上述(a)的聚焦校正前半处理所求出的Z传感器72a,72b,72c,72d的测量值(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与多点AF系统(90a,90b)对测量板30表面的检测结果(面位置信息)的关系、以及在上述(b)的聚焦校正后半处理所求出的与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佳聚焦位置对应的Z传感器741,4、742,4、Z传感器761,3、762,3(即,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求出多点AF系统(90a,90b)的代表检测点的偏置、即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佳聚焦位置与多点AF系统的检测原点的偏差。本实施方式中,该代表检测点虽例如是多个检测点的中央或其附近的检测点,但其数目及/或位置等可为任意。此时,主控制装置20进行多点AF系统的检测原点的调整,以使该代表检测点的偏置为零。此调整例如可通过调整受光系统90b内部的未图示平行平面板的角度来以光学方式进行,或亦可以电气方式调整检测偏置。另外,不进行检测原点的调整,而事先储存该偏置亦可。此处,通过上述光学方法来进行该检测原点的调整。由此,多点AF系统(90a,90b)的聚焦校正即结束。此外,光学方式的检测原点的调整,由于并不易使代表检测点以外的剩余检测点的偏置均为零,因此剩余的检测点最好事先储存进行光学调整后的偏置。
其次,说明与多点AF系统(90a,90b)的多个检测点个别对应的多个受光元件(传感器)间的检测值的偏置修正(以下称为AF传感器间偏置修正)。
在进行该多点传感器间偏置修正时,主控制装置20如图20(A)所示,从多点AF系统(90a,90b)的照射系统90a将检测光束照射于具备既定基准平面的前述CD杆46,并在多点AF系统(90a,90b)的受光系统90b接收来自CD杆46表面(基准平面)的反射光后,获取来自受光系统90b的输出信号。
此时,只要CD杆46表面设定成与XY平面平行,主控制装置20即可根据以上述方式获取的输出信号,求出与多个检测点个别对应的多个传感器的检测值(测量值)的关系,并将该关系储存于内存,或者以电气方式调整各传感器的检测偏置,以使所有传感器的检测值例如与进行前述聚焦校正时对应于代表检测点的传感器的检测值成为同一值,由此能进行AF传感器间偏置修正。
然而,本实施方式中,在获取来自多点AF系统(90a,90b)的受光系统90b的输出信号时,由于主控制装置20会如图20(A)所示使用Z传感器72a,72b,72c,72d来检测出CD杆46表面的倾斜,因此不一定要将CD杆46表面设定成与XY平面平行。即只要如图20(B)的示意图所示那样使各检测点的检测值分别成为该图中箭头所示的值即可,即若连结检测值上端的线有如该图中虚线所示的凹凸时,将各检测值调整成连结检测值上端的线成为该图中所示的实线即可。
其次,说明用以求出修正信息的导线Z移动修正,该修正信息用以修正晶圆台WTB表面、更正确而言为第2憎水板28b表面在X轴方向的凹凸的影响。此处,导线Z移动修正如下进行,一边使晶圆台WTB移动于X轴方向,一边以既定取样间隔,同时获取Z传感器(用以检测晶圆台WTB的第2憎水板28b表面左右区域的面位置信息)的测量值、以及多点AF系统对晶圆的面位置信息的检测值。
在进行此导线Z移动修正时,主控制装置20与前述的聚焦映射同样地,如图21(A)所示,根据分别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两个X读头66(X线性编码器70B,70D)、以及分别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两个Y读头64y2,64y1(Y线性编码器70A,70C)来管理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在此图21(A)的状态下,晶圆台WTB的中心线位于前述直线LV的+Y侧,主控制装置20使用Z传感器72a,72b及Z传感器72c,72d测量晶圆台WTB的第2憎水板28b表面左右区域的-X侧端部附近的点的面位置信息,同时使用多点AF系统(90a,90b)来检测晶圆的面位置信息。
其次,主控制装置20如图21(A)中白色箭头所示,使晶圆载台WST以既定速度移动于-X方向。在此移动中,主控制装置20以既定取样间隔,反复执行同时获取上述Z传感器72a,72b及Z传感器72c,72d的测量值与多点AF系统(90a,90b)的检测值。接着如图21(B)所示,在Z传感器72a,72b及Z传感器72c,72d与晶圆台WTB的第2憎水板28b表面左右区域的+X侧端部附近的点对向的状态下,结束上述同时获取动作的时刻时即结束作业。
接着,主控制装置20求出多点AF系统(90a,90b)在各检测点的面位置信息与同时获取的Z传感器72a~72d的面位置信息的关系。接着,从进行不同取样时所求出的多个关系中算出第2憎水板28b表面在X轴方向的凹凸。即,由于此时多点AF系统(90a,90b)调整了传感器间偏置,因此只要是第2憎水板28b表面的相同点,与任一检测点对应的传感器的检测值也应为相同值。因此,以与不同检测点对应的传感器检测第2憎水板28b表面的相同点时的检测值的差,会直接反应出第2憎水板28b表面的凹凸及其移动时的晶圆台在Z轴方向的位置变动。因此,通过利用此关系,以从进行不同取样时所求出的多个关系中求出第2憎水板28b表面在X轴方向的凹凸。
如上所述,主控制装置20,一边使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移动于X轴方向,一边根据使用多点AF系统(90a,90b)依序检测出的结果,求出在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移动于X轴方向(位于不同的X位置)时产生的晶圆台WTB表面在Z轴方向的位置变动相关的信息。主控制装置20在进行曝光时加入此信息来作为修正量,同时进行晶圆W的聚焦控制。
其次,根据图22~图3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00中使用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的并行处理动作。此外,以下动作中,利用主控制装置20,以前述方式进行局部浸液装置8的液体供应装置5及液体回收装置6的各阀的开关控制,以随时将水充满于投影光学系统PL的前端透镜191的射出面侧。以下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省略与液体供应装置5及液体回收装置6的控制相关的说明。另外,之后的动作说明虽会利用到多个图,但在各图中有时会对同一构件赋予符号,有时则不会赋予。即各图所记载的符号虽相异,但不论该等图中有无符号,均为同一构成。此点与截至目前为止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图相同。
图22表示对晶圆载台WST上的晶圆W(此处例举某批量(一批量为25片或50片)中间的晶圆)进行步进扫描方式的曝光的状态。此时,测量载台MST与晶圆载台WST保持既定距离追随移动。因此,在曝光结束后,在移行至与晶圆载台WST为前述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时的测量载台MST的移动距离,只要与上述既定距离为相同距离即足够。
在此曝光中,通过主控制装置20,根据分别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图22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两个X读头66(X编码器70B,70D)、以及分别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图22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两个Y读头64(Y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来控制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在XY平面内的位置(包含θz旋转)。另外,通过主控制装置20,根据分别对向于晶圆台WTB表面的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各一对Z传感器741,j,742,j,761,q,762,q的测量值,来控制晶圆台WTB在Z轴方向的位置与θy旋转(横摇)及θx旋转(纵摇)。此外,晶圆台WTB在Z轴方向的位置与θy旋转(横摇)根据Z传感器741,j,742,j,761, q,762,q的测量值来控制,θx旋转(纵摇)也可根据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来控制。无论如何,在该曝光中晶圆台WTB在Z轴方向的位置、θy旋转及θx旋转的控制(晶圆W的聚焦调平控制),根据事前进行的前述聚焦映射的结果来进行。
另外,为了防止在该曝光中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较既定距离接近,设定成开闭器49A,49B为关闭开口51A,51B的状态。
通过主控制装置20,根据事前进行的前述晶圆对准(EGA)的结果及对准系统AL1,AL21~AL22的最新基线等,反复进行照射间移动动作(使晶圆载台WST往用以使晶圆W上的各照射区域曝光的扫描开始位置(加速开始位置)移动)与扫描曝光动作(以扫描曝光方式对各照射区域转印形成于标线片R的图案),由此来进行上述曝光动作。此外,上述曝光动作,在将水保持在前端透镜191与晶圆W间的状态下进行。另外,依位于图22的-Y侧的照射区域至位于+Y侧的照射区域的顺序来进行。
另外,主控制装置20,也可在进行曝光中,储存编码器70A~70D的测量值与干涉仪16,126的测量值,并视需要来更新前述修正图。
接着,当如图23所示对晶圆W的曝光结束前、例如依序对晶圆W上的不同照射区域依序曝光时,在对最终照射区域进行曝光前,主控制装置20开始经由驱动机构34A,34B来下降驱动开闭器49A,49B,以将开口51A,51B设定成开启状态。主控制装置20,在通过开闭传感器101确认开闭器49A,49B为完全开启的状态后,即一边将X轴干涉仪130的测量值维持于一定值,一边根据Y轴干涉仪18的测量值控制载台驱动系统124,使测量载台MST(测量台MTB)移动至图24所示的位置。此时,CD杆46(测量台MTB)的-Y侧面与晶圆台WTB的+Y侧端面接触。此外,也可监控例如用以测量各台在Y轴方向的位置的干涉仪或编码器的测量值,使测量台MTB与晶圆台WTB在Y轴方向分离300μm左右,保持非接触的状态(接近状态)。
其次,如图25所示,主控制装置20一边保持晶圆台WTB与测量台MTB在Y轴方向的位置关系,一边开始将测量载台MST驱动于-Y方向、将晶圆载台WST驱动向卸载位置UP的动作。当此动作开始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测量载台MST仅移动于-Y方向,晶圆载台WST则移动于-Y方向及-X方向。
如此,当通过主控制装置20同时驱动晶圆载台WST、测量载台MST时,保持于投影单元PU的前端透镜191与晶圆W之间的水(浸液区域14的水),随着晶圆载台WST及测量载台MST往-Y侧的移动,而依照晶圆W→板件28→CD杆46→测量台MTB的顺序移动。此外,在上述移动当中,晶圆台WTB、测量台MTB保持前述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此外,图25显示浸液区域14的水即将从板件28移至CD杆46的状态。
当从图25的状态更进一步地将晶圆载台WST、测量载台MST往-Y方向同时驱动些微距离时,由于Y编码器70A,70C无法测量晶圆载台WST(晶圆台WTB)的位置,因此在此之前,主控制装置20将晶圆载台WST(晶圆台WTB)的Y位置及θz旋转的控制,从基于Y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的控制切换成基于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的控制。接着在既定时间后,由于测量载台MST如图26所示到达前述进行Sec-BCHK(时距)的位置,因此主控制装置120使测量载台MST停止在该位置,且通过与X标尺39X1对向的图26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X读头66(X线性编码器70B)来测量晶圆载台WST的X位置,以Y轴干涉仪16测量Y位置及θz旋转等,同时使晶圆载台WST进一步往卸载位置UP驱动并使其在卸载位置UP停止。此外,在图26的状态下,在测量台MTB与前端透镜191之间保持有水。
其次,主控制装置20如图26及图27所示,使用测量载台MST的CD杆46,进行以前述步骤测量四个第二对准系统相对第一对准系统AL1的相对位置的Sec-BCHK(时距)。主控制装置20,以与此Sec-BCHK(时距)同时进行的方式,对未图示的卸载臂的驱动系统下达指令以卸载停在卸载位置UP的晶圆载台WST上的晶圆W,且在卸载时使上升驱动的上下动销CT(图26中未图示,参照图27)上升既定量,并将晶圆载台WST往+X方向驱动使其移动至装载位置LP。此处,晶圆的卸载动作的进行方式,是以上下动销CT从下方支撑顶起晶圆W,卸载臂从该晶圆W下方进入,再使上下动销CT稍往下移动或卸载臂稍往上升等,来从上下动销CT将晶圆承交至卸载臂。
其次,主控制装置20如图28所示将测量载台MST移动至最佳待机位置(以下称为“最佳急停待机位置”),该待机位置是将测量载台MST从离开晶圆载台WST的状态移行至与晶圆载台WST的前述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的位置,再以前述步骤关闭开闭器49A,49B。主控制装置20以与上述动作同时进行的方式,对未图示的装载臂的驱动系统下达指令以将新的晶圆W装载于晶圆台WTB上。此晶圆W的装载动作进行的步骤如下,将保持于装载臂的晶圆W从装载臂移交至维持上升既定量状态的上下动销CT,在装载臂退离后,通过使上下动销CT下降以将晶圆W装载于晶圆保持具上,再以未图示真空夹具予以吸附。此时,由于维持上下动销CT上升既定量的状态,因此与将上下动销CT下降驱动后收纳于晶圆保持具内部的情形相较,能以更短时间来进行晶圆装载动作。此外,图28显示晶圆W装载于晶圆台WTB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测量载台MST的最佳急停待机位置,根据附设于晶圆上的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的Y坐标来适当地设定。由此,当移行至上述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时,由于不需进行使测量载台MST移动至该最佳急停待机位置的动作,因此与使测量载台MST在离开最佳急停待机位置的位置待机的情形相较,能削减一次测量载台MST的移动次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最佳急停待机位置设定成能使晶圆载台WST停止于进行前述晶圆对准的位置,且能移行至上述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的位置。
其次,主控制装置20,如图29所示使晶圆载台WST从装载位置LP移动至测量板30上的基准标记FM定位在第一对准系统AL1的视野(检测区域)内的位置(即进行前述Pri-BCHK的前半处理的位置)。在此移动的途中,主控制装置20将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的控制,从基于编码器70B(X轴方向)的测量值的控制、及基于Y轴干涉仪16(Y轴方向及θz旋转)的测量值的控制,切换成基于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图29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两个X读头66(编码器70B,70D)、以及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图29中以圆圈框住显示的两个Y读头64y2,64y1(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的控制。
接着,主控制装置20,进行使用第一对准系统AL1来检测基准标记FM的前述Pri-BCHK的前半处理。此时,测量载台MST在前述最佳急停待机位置待机中。
其次,主控制装置20一边根据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来管理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一边开始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向用以检测对准标记(附设于前述三个第一照射区域AS(参照图12(C))的位置。在此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的移动开始后,主控制装置20以前述步骤开启开闭器49A,49B,以允许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能更加接近。另外,主控制装置20根据开闭传感器101的检测结果来确认开闭器49A,49B已开启。
接着,当晶圆载台WST到达图30所示的位置时,主控制装置20根据撞击侦测传感器43B,43C的输出来侦测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的彼此接触(或接近至300μm左右的距离),并立刻使晶圆载台WST停止。在此之前,主控制装置20在Z传感器72a~72d的全部或一部分与晶圆台WTB对向的时刻或在此之前的时刻使这些Z传感器72a~72d作动(导通),以开始晶圆台WTB的Z位置及倾斜(θy旋转及θx旋转)的测量。
在晶圆载台WST停止后,主控制装置20使用第一对准系统AL1,第二对准系统AL22,AL23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附设于三个第一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参照图30中的星标记),再将上述三个对准系统AL11,AL22,AL23的检测结果与进行该检测时的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彼此相关联的方式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此外,此时的附设于三个第一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同时检测动作,如前所述,通过改变晶圆台WTB的Z位置,来一边改变多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与晶圆台WTB所装载的晶圆W之间、在Z轴方向(聚焦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边进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第一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位置,结束移行至测量载台MST和晶圆载台WST成为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的动作,并通过主控制装置20,开始在该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下的两载台WST,MST从上述位置往+Y方向的移动(步进移动向前述用以检测附设于五个第二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位置)。在该两载台WST,MST往+Y方向的移动开始之前,主控制装置20如图30所示,开始多点AF系统(90a,90b)的检测光束对晶圆台WTB的照射。由此,在晶圆台WTB上形成多点AF系统的检测区域。
接着,在上述两载台WST,MST往+Y方向的移动中,当两载台WST,MST到达图31所示的位置时,主控制装置20进行前述聚焦校正的前半处理,求出在晶圆台WTB的中心线与前述直线LV一致的状态下Z传感器72a,72b,72c,72d的测量值(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以及多点AF系统(90a,90b)对测量板30表面的检测结果(面位置信息)的关系。此时,浸液区域14形成于CD杆46与晶圆台WTB的边界附近。即,浸液区域14的水即将从CD杆46移交至晶圆台WTB的状态。
接着,使两载台WST,MST在保持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的状态下往+Y方向更进一步移动,而到达图32所示的位置时,使用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附设于五个第二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参照图32中的星标记),再将上述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的检测结果与进行该检测时的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彼此相关联的方式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此外,此时的附设于五个第二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同时检测动作,也如前所述一边改变晶圆台WTB的Z位置,一边进行。
另外,此时由于不存在与X标尺39X1对向且位于上述直线LV上的X读头,因此主控制装置20根据与X标尺39X2对向的X读头66(X线性编码器70D)及Y线性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来控制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检测结束的时刻,可检测出合计八个的对准标记的位置信息(二维位置信息)。因此在此阶段时,主控制装置20也可使用这些位置信息来进行例如前述EGA方式的统计运算,求出晶圆W的标尺(照射倍率),并根据该算出的照射倍率来调整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学特性、例如投影倍率。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构成投影光学系统PL的特定可动透镜、或改变构成投影光学系统PL的特定透镜间所形成的气密室内部的气体压力等,来控制用以调整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学特性的调整装置68(参照图8),以调整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学特性。即,主控制装置20也可在对准系统AL1,AL21~AL24检测完晶圆W上的既定数目(此处为八个)标记的阶段,根据这些检测结果控制调整装置68,以调整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学特性。此外,标记的数目不限于八个或检测对象的标记的总数的一半等,只要例如在计算晶圆的标尺等所需的数目以上即可。
另外,主控制装置20,在结束上述附设于五个第二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同时检测动作后,再度开始在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下的两载台WST,MST往+Y方向的移动,同时如图32所示,开始使用Z传感器72a~72d与多点AF系统(90a,90b)的前述的聚焦映射。
接着,当两载台WST,MST到达图33所示的测量板30配置于投影光学系统PL正下方的位置时,主控制装置20进行前述Pri-BCHK的后半处理及前述聚焦校正的后半处理。
接着,主控制装置20根据前述Pri-BCHK的前半处理的结果与Pri-BCHK的后半处理的结果算出第一对准系统AL1的基线。同时,主控制装置20根据前述聚焦校正前半处理所求得的Z传感器72a,72b,72c,72d的测量值(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与多点AF系统(90a,90b)对测量板30表面的检测结果(面位置信息)的关系、以及在前述聚焦校正后半处理所求得的与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佳聚焦位置对应的Z传感器741,4、742,4、Z传感器761,3、762, 3的测量值(即,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求出多点AF系统(90a,90b)的代表检测点的偏置,并通过前述光学方法将多点AF系统的检测原点调整到该偏置成为零。
在此情形下,从产量的观点来看,也可仅进行上述Pri-BCHK的后半处理及聚焦校正的后半处理的其中一方,也可不进行两处理而移行至次一处理。当然,在不进行Pri-BCHK的后半处理时,也就没有进行前述Pri-BCHK的前半处理的必要,此时,主控制装置20只要使晶圆载台WST移动至可从前述装载位置LP检测出附设于第一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位置即可。
此外,在该图33的状态下持续进行前述聚焦映射。
通过使在上述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下的两载台WST,MST往+Y方向移动,而使晶圆载台WST到达图34所示的位置时,主控制装置20使晶圆载台WST停止在该位置,且使测量载台MST持续往+Y方向移动。接着,主控制装置20使用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附设于五个第三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参照图34中的星标记),并将上述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的检测结果与进行该检测时的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彼此相关联的方式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此外,此时的附设于五个第三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同时检测动作,亦如前所述一边改变晶圆台WTB的Z位置,一边进行。另外,在此时刻也持续进行聚焦映射。
另一方面,从上述晶圆载台WST的停止起经过既定时间后,前述减震器47A,47B从形成于X轴固定件80的开口51A,51B脱离,测量载台MST与晶圆载台WST从接触(或接近状态)移行至分离状态。在移行至此分离状态后,主控制装置20通过驱动机构34A,34B上升驱动开闭器49A,49B,以设定成关闭开口51A,51B的状态,且当测量载台MST到达曝光开始待机位置(在该处待机至曝光开始为止)时即停在该位置。
其次,主控制装置20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向附设于前述三个第一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检测位置。此时仍持续进行聚焦映射。另一方面,测量载台MST在上述曝光开始待机位置待机中。
接着,当晶圆载台WST到达图35所示的位置时,主控制装置20立即使晶圆载台WST停止,且使用第一对准系统AL1、第二对准系统AL22,AL23大致同时且个别检测出附设于晶圆W上三个第四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参照图35中的星标记),并将上述三个对准系统AL1,AL22,AL23的检测结果与进行该检测时的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彼此相关联的方式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此外,此时的附设于三个第四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同时检测动作,亦如前所述一边改变晶圆台WTB的Z位置,一边进行。另外,在此时刻也持续进行聚焦映射,测量载台MST则持续在上述曝光开始待机位置待机。接着,主控制装置20使用以上述方式获得的合计十六个对准标记的检测结果与所对应的四个编码器的测量值,以例如前述EGA方式进行统计运算,算出上述四个编码器的测量轴所规定的XY坐标系上晶圆W上的所有照射区域的排列信息(坐标值)。
其次,主控制装置20一边再度使晶圆载台WST往+Y方向移动,一边持续进行聚焦映射。接着,当来自多点AF系统(90a,90b)的检测光束自晶圆W表面偏离时,即如图36所示结束聚焦映射。其后,主控制装置20根据前述晶圆对准(EGA)的结果及五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2的最新的基线测量结果等,通过浸液曝光进行步进扫描方式的曝光,以将标线片图案依序转印至晶圆W上的多个照射区域。其后,对批量内的剩余晶圆也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空间像测量装置45的一部分设于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且剩余的一部分则设于测量载台MST,并测量通过投影光学系统PL所形成的测量标记的空间像。因此,当例如进行前述聚焦校正时,可通过该空间像测量装置45,在测量投影光学系统PL的最佳聚焦位置时,将设有空间像测量装置45一部分的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在与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作为该最佳聚焦位置的基准来进行测量。因此,在以照明光IL对晶圆进行曝光时,可根据该最佳聚焦位置的测量结果来以高精度调整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在与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另外,由于在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仅设有空间像测量装置45的一部分,因此不会使该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大型化,能良好地确保该位置控制性。此外,也可不将空间像测量装置45剩余的一部分全部设于测量载台MST,而将其分别设于测量载台MST及其外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Y轴干涉仪18及X轴干涉仪130来测量测量载台MST的位置信息,并通过四个线性编码器70A~70D测量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信息。此处的线性编码器70A~70D系反射型编码器,其包含具有配置于晶圆台WTB上且以分别平行于Y轴、X轴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的多个光栅(即Y标尺39Y1,39Y2或X标尺39X1,39X2)、以及与标尺39Y1,39Y2,39X1,39X2对向配置的读头(Y读头64或X读头66)。因此,线性编码器70A~70D,从各读头照射于所对向标尺(光栅)的光束的光路长度较Y轴干涉仪18及X轴干涉仪130短许多,因此不易受到空气摇晃的影响,其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优于Y轴干涉仪18及X轴干涉仪130。因此,能稳定地控制用以保持晶圆的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以Y轴方向为测量方向的多个Y读头64在X轴方向的间隔,设定成较Y标尺39Y1,39Y2在X轴方向的宽度窄,以X轴方向为测量方向的多个X读头66在Y轴方向的间隔,设定成较X标尺39X1,39X2在Y轴方向的宽度窄。由此,在使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移动时,可一边依序切换多个Y读头64,一边根据用以将检测光(光束)照射于Y标尺39Y1或39Y2的Y线性编码器70A或70C的测量值,来测量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的Y位置,且可同时地一边依序切换多个X读头66,一边根据用以将检测光(光束)照射于X标尺39X1或39X2的X线性编码器70B或70D的测量值,来测量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的X位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为了取得前述标尺的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而使晶圆台(晶圆载台WST)往Y轴方向移动时,通过主控制装置20以前述步骤求出用以修正各格子线37(构成X标尺39X1,39X2)的弯曲的修正信息(光栅弯曲的修正信息)。接着,通过主控制装置20,一边根据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的Y位置信息及X标尺39X1,39X2的光栅弯曲的修正信息(以及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来修正从读头单元62B,62D得到的测量值,一边使用X标尺39X1,39X2与读头单元62B,62D来将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驱动于X轴方向。因此,可不受构成X标尺39X1,39X2的各格子弯曲的影响,使用利用X标尺39X1,39X2的读头单元62B,62D(编码器70B,70D)来以良好精度进行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在X轴方向的驱动。另外,通过在Y轴方向也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动作,而也能以良好精度进行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在Y轴方向的驱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晶圆载台WST在Y轴方向直线移动的期间,通过在X轴方向相距既定间隔设定有多个检测点的多点AF系统(90a,90b)来检测晶圆W表面的面位置信息,且通过沿X轴方向将检测区域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来检测在晶圆W上位置彼此不同的对准标记。即,由于晶圆载台WST(晶圆W)仅呈直线地通过多点AF系统(90a,90b)的多个检测点(检测区域AF)与多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的检测区域,即结束晶圆W大致全面的面位置信息的检测、以及在晶圆W上待检测的所有对准标记(例如EGA的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的检测,因此,与毫无关联地(分别独立地)进行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与面位置信息(聚焦信息)的检测动作的情形相较,能更加提升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从前述使用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的并行处理动作的说明可知,主控制装置20,在晶圆载台WST从装载位置向曝光位置(曝光区域IA)的移动的途中(即晶圆载台WST往Y轴方向的移动中),以多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同时检测在晶圆W上X轴方向的位置不同的多个标记(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且以多点AF系统(90a,90b)检测伴随着晶圆载台WST往Y轴方向的移动而通过多个对准系统的检测区域的晶圆W的面位置信息。因此,与毫无关联地进行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与面位置信息(聚焦信息)的检测动作的情形相较,能更加提升产能。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装载位置与曝光位置虽在X轴方向相异,但在X轴方向的位置为大致相同也可。此时,能使晶圆载台WST大致成一直线地从装载位置移动至对准系统(及多点AF系统)的检测区域。另外,也可使装载位置与卸载位置为同一位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一边根据分别对向于一对Y标尺39Y1,39Y2的一对Y读头64y2,64y1(一对Y轴线性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来测量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在Y轴方向的位置与θz旋转(偏摇),一边使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移动于Y轴方向。另外,在此情况下,由于能在已配合形成于晶圆W上的照射区域排列(尺寸等)调整了第二对准系统AL21~AL24相对第一对准系统AL1在X轴方向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实现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往Y轴方向的移动,因此能以多个对准系统AL1,AL21~AL24同时测量晶圆W上在Y轴方向的位置相同且在X轴方向的位置相异的多个照射区域(例如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通过主控制装置20,一边根据编码器系统(Y线性编码器70A,70C、X线性编码器70B,70D)的测量值来控制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一边使用对准系统AL1,AL21~AL24来检测晶圆W上的对准标记。即,能一边根据分别对向于Y标尺39Y1,39Y2的Y读头64(Y线性编码器70A,70C)、以及分别对向于X标尺39X1,39X2的X读头66(X线性编码器70B,70D)的测量值,来以高精度控制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一边使用对准系统AL1,AL21~AL24来检测晶圆W上的对准标记。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随着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在XY平面内的位置不同,使对准系统AL1,AL21~AL24所同时检测的晶圆W上的对准标记的检测点数(测量点数)不同,因此例如在进行前述晶圆对准时等,在使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往与X轴交叉的方向移动、例如往Y轴方向移动时,可根据晶圆台WTB(晶圆载台WST)在Y轴方向的位置、换言之根据晶圆W上的照射区域的配置(LAYOUT),来使用所需数目的对准系统同时检测晶圆W上位置彼此不同的对准标记。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有时通过主控制装置20,在待以对准系统检测的对准标记仍残存于晶圆W上的阶段下(例如已结束附设于前述第二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检测的时刻),根据截至目前为止对准系统所检测出的晶圆W上的多个(例如八个)对准标记的检测结果,来控制调整装置68以调整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学特性。此种情形下,在此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学特性的调整后,在例如要进行投影光学系统PL的既定测量标记(或图案)的像的检测等时,即使测量标记的像已随着上述调整而移位,但由于也会测量该移位后的测量标记的像,因此其结果,测量标记的像随着调整投影光学系统PL光学特性所导致的移位并不会成为测量误差的要因。另外,由于在检测完所有待检测对准标记之前,根据截止目前为止所检测出的对准标记的检测结果来开始上述调整,因此能将上述调整与剩余的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同时进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使上述调整所需的时间,重叠于自开始第三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检测起至第四对准照射区域AS的对准标记的检测结束为止的时间。由此,与检测完所有标记后才开始上述调整的现有技术相较,能更提升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主控制装置20,在测量投影光学系统PL的图案(例如标线片R的图案)像投影位置与对准系统AL1检测中心的位置关系(对准系统AL1的基线)的动作(例如前述Pri-BCHK的前半处理)开始后、直到该动作结束的期间(例如到前述Pri-BCHK的后半处理结束为止的期间),进行对准系统AL1,AL21~AL24对晶圆W上的对准标记(例如前述三个第一对准照射区域及五个第二对准照射区域的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即,能将对准系统对标记的检测动作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位置关系的测量动作同时进行。因此,能在上述位置关系的测量动作结束的时刻,结束对准系统对晶圆W上待检测的多个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的至少一部分。由此,与在上述位置关系的测量动作前或其后进行对准系统对上述多个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的情形相较,能更提升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主控制装置20,在对准系统AL1,AL21~AL24对晶圆W上待检测的多个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例如前述晶圆对准动作,即第一对准照射区域AS至分别附设于第四对准照射区域AS的合计十六个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开始后、直到该动作结束的期间,进行以投影光学系统PL投影标线片R的图案像的投影位置与对准系统AL1检测中心的位置关系(对准系统AL1的基线)的测量动作。即,能与对准系统对标记的检测动作的一部分同时进行上述位置关系的测量动作。因此,能在进行对准系统AL1,AL21~AL24对晶圆W上待检测的多个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的期间,结束上述位置关系的测量动作。由此,与在以对准系统对晶圆W上待检测的多个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前或其后进行上述位置关系的测量动作的情形相较,能更提升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主控制装置20,在开始晶圆W上待检测的多个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例如前述晶圆对准动作,亦即十六个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后直到该检测动作结束前,进行晶圆台WTB与测量台MTB的接触动作(或接近至例如300μm以下的接近状态)、以及使该两台分离的分离状态的切换动作。换言之,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前述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下开始对准系统对晶圆W上待检测的多个对准标记的检测动作,而在结束多个标记的所有检测动作前,控制该两台以从该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切换成该分离状态。因此,能在进行晶圆W上待检测的多个标记的检测动作的期间结束上述状态的切换动作。由此,与在晶圆W上待检测的多个标记的检测动作前或其后进行上述状态的切换动作的情形相较,能更提升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主控制装置20在该分离状态下开始对准系统AL1的基线测量动作,且在该接触状态(或接近状态)结束该动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主控制装置20控制载台驱动系统124(Z调平机构)与对准系统AL1,AL21~AL24,以一边利用未图示的Z调平机构改变多个对准系统与晶圆W在Z轴方向(聚焦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边以相对应的多个对准系统来同时检测晶圆W上位置彼此不同的对准标记。换言之,一边以多个对准系统同时改变多个对准系统与晶圆W在聚焦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边以相对应的多个对准系统来同时检测晶圆W上位置彼此不同的标记。由此能以各对准系统例如以最良好的聚焦状态来进行标记检测,并通过优先使用该检测结果等,可几乎不受晶圆W表面的凹凸及多个对准系统的最佳聚焦差异的影响,以良好精度检测出晶圆W上的位置彼此不同的标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准系统AL1,AL21~AL24虽大致沿X轴方向配置,但一边以多个对准系统同时改变多个对准系统与晶圆W在聚焦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边以相对应的多个对准系统来同时检测晶圆W上位置彼此不同的标记的方法,即使对准系统是异于上述配置的配置,也有效。扼要言之,只要能以多个对准系统来大致同时检测出形成于晶圆W上的彼此互异的位置的标记即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通过编码器系统(包含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良好的编码器70A~70D等)来在不受空气摇晃等的影响的情况下以高精度测量晶圆台WTB在XY平面内的位置信息,且能通过面位置测量系统(包含Z传感器72a~72d,741,1~742,6、以及761,1~762,6等)来在不受空气摇晃等的影响的情况下以高精度测量晶圆台WTB在与XY平面正交的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此时,由于上述编码器系统及上述面位置测量系统这两者均可直接测量晶圆台WTB的上面,因此能简易且直接地控制晶圆台WTB乃至晶圆W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进行前述聚焦匹配时,通过主控制装置20使上述面位置测量系统与多点AF系统(90a,90b)同时作动,将多点AF系统(90a,90b)的检测结果换算成以面位置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为基准的数据。因此,通过预先取得此换算数据,在其后仅需通过面位置测量系统测量晶圆台WTB在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及相对XY平面的倾斜方向的位置信息,即能在不取得晶圆W的面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控制晶圆W的面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前端透镜191与晶圆W表面的作业距离较窄,也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能以良好精度执行曝光时晶圆W的聚焦/调平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前述使用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的并行处理动作的说明可知,在晶圆W从用以将晶圆W搬入晶圆载台WST的位置(装载位置LP)移动至用以对晶圆W进行既定处理、例如进行曝光(图案形成)的位置的过程中,主控制装置20进行面位置控制系统与多点AF系统(90a,90b)的同时作动、以及上述数据的换算处理(聚焦匹配)。
另外,资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始对准系统AL1,AL21~AL24对多个待检测标记的检测动作(例如前述晶圆对准动作)直到结束该多个晶圆的检测动作为止的过程中,主控制装置20开始上述面位置控制系统与多点AF系统(90a,90b)的同时作动且开始上述数据的换算处理。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如上述那样以高精度控制晶圆台WTB乃至晶圆W的面位置,因此能进行几乎不会产生因面位置控制误差所导致的曝光不良的高精度曝光,由此能在不产生图像模糊的状态下将图案像形成于晶圆W上。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通过主控制装置20,例如在进行曝光前,以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为基准,使用多点AF系统(90a,90b)的检测值(测量值)来测量晶圆W的面位置信息,且在进行曝光时,也能以晶圆台WTB在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端部的面位置信息为基准,调整晶圆W在平行于投影光学系统PL的光轴AX的方向及在相对与光轴AX正交的面的倾斜方向的位置。因此,不论在曝光前是否已测量晶圆W的面位置信息,在实际进行曝光时,也能以高精度进行晶圆W的面位置控制。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情形,为用于测量Y轴方向位置的一对Y标尺39Y1,39Y2、以及用于测量X轴方向位置的一对X标尺39X1,39X2设于晶圆台WTB上,与此对应地,一对读头单元62A,62C隔着投影光学系统PL配置于X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两个读头单元62B,62D隔着投影光学系统PL配置于Y轴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仅将Y轴方向位置测量用的Y标尺39Y1,39Y2及X轴方向位置测量用的X标尺39X1,39X2中的至少一方配置一个(并非一对)在晶圆台WTB上,或者,也可将一对读头单元62A,62C及两个读头单元62B,62D中的至少一方仅设置一个。另外,标尺的延设方向及读头单元的延设方向,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X轴方向、Y轴方向那样的正交方向,只要是彼此交叉的方向即可。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虽说明了在以晶圆载台WST进行晶圆更换的期间,使用测量载台MST的CD杆46来进行Sec-BCHK(时距),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使用测量载台MST的测量用构件进行照度不均测量(及照度测量)、空间像测量、波面像差测量等的至少一个,并将该测量结果反映于其后进行的晶圆曝光。具体而言,例如能根据测量结果,通过调整装置68来进行投影光学系统PL的调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说明了在进行用以取得标尺的格子间距修正信息的校正时,以能忽视干涉仪的测量值短期变行程度的低速(极低速)来使晶圆台WTB移动,但并不限于此,也能以非极低速的速度来使其移动。此时,例如可在取得Y标尺39Y1,39Y2的格子间距修正信息等时,将晶圆台设定于X轴方向的相异位置,一边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使晶圆台分别在各自的位置移动于Y轴方向,一边在该移动中同时获取编码器70A,70C的测量值与Y轴干涉仪16的测量值、以及读头单元62A,62C的测量值,使用两次的同时获取动作所得的取样值建立联立方程式,再通过解此联立方程式,来分别独立求出Y标尺的格子间距的修正信息(例如修正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0(A)所示,虽以分光器等光学元件来使来自光源的光分支,并使用具备用以反射分支后的光的两片反射镜的衍射干涉方式编码器来作为编码器70A~70F,但并不限于此,也能使用三格子的衍射干涉式编码器,或例如日本特开2005-114406号公报等所公开的具备光反射块的编码器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读头单元62A~62D虽具有以既定间隔配置的多个读头,但并不限于此,也能采用单一读头,其具备用以将光束射出至细长延伸于Y标尺或X标尺的间距方向的区域的光源、以及接收来自光束的Y标尺或X标尺(衍射格子)的反射光(衍射光)且在Y标尺或X标尺的间距方向接收光束的排列成毫无间隙的多个受光元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能以能使来自读头单元62A~62D的检测光透射的保护构件(例如薄膜或玻璃板等)来覆盖反射型衍射格子,以防止衍射格子的损伤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将反射型衍射格子设于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晶圆载台WST的上面,但也可将反射型衍射格子设于例如晶圆载台WST的下面。此时,读头单元62A~62D配置于晶圆载台WST的下面所对向的例如底座板。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使晶圆载台WST在水平面内移动,但也可使其在与水平面交叉的平面(例如ZX平面等)内移动。另外,当标线片载台RST二维移动时,也可设置与前述编码器系统相同构成的编码器系统来测量标线片载台RST的位置信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干涉仪系统118虽能在五自由度的方向(X轴、Y轴、θx、θy、θz方向)测量晶圆载台WST的位置信息,但也能使其能测量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此时,也可至少在进行曝光动作时,使用前述编码器系统的测量值与干涉仪系统118的测量值(至少包含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来进行晶圆载台WST的位置控制。此干涉仪系统118,例如日本特开2000-323404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第7,116,401号说明书)、日本特表2001-513267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第6,208,407号说明书)等所公开的那样,将相对XY平面倾斜既定角度(例如45度)的反射面设于晶圆载台WST的侧面,并通过该反射面将测定光束照射于设于例如前述镜筒固定座或测量框架等的反射面,由此来测量晶圆载台WST的Z轴方向的位置信息。此干涉仪系统118,也能通过使用多个测定光束来测量除了Z轴方向以外的θx方向及/或θy方向的位置信息。此时,也可不使用照射于晶圆载台WST的移动镜、用以测量θx方向及/或θy方向的位置信息的测定光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多个Z传感器74i,j,76p,q设于读头单元62C,62A,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将与Z传感器相同的面位置传感器设于例如测量框架等。另外,编码器读头及Z传感器各自与晶圆载台的上面的间隔,最好为投影光学系统PL的前端透镜191的间隔以下,例如较窄。由此能提升测量精度。此时由于难以设置AF传感器,因此简易的Z传感器显得有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喷嘴单元32的下面与投影光学系统PL的前端光学元件的下端面虽大致同一面高,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将例如喷嘴单元32的下面配置成较前端光学元件的射出面更接近投影光学系统PL的像面(即晶圆)附近。即,局部浸液装置8并不限于上述构造,例如也能使用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1420298号说明书、国际公开第2004/055803号小册子、国际公开第2004/057590号小册子、国际公开第2005/029559号小册子(对应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231206号说明书)、国际公开第2004/086468号小册子(对应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0280791号说明书)、日本特开2004-289126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第6,952,253号说明书)等所记载的。另外,也可采用如国际公开第2004/019128号小册子(对应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0248856号说明书)所公开者,除了前端光学元件的像面侧的光路以外,前端光学元件的物体面侧的光路空间也以液体充满。再者,也可在前端光学元件表面的一部分(至少包含与液体的接触面)或全部形成具有亲液性及/或溶解防止功能的薄膜。此外,虽石英与液体的亲液性较高且亦不需溶解防止膜,但萤石最好至少形成溶解防止膜。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使用纯水(水)作为液体,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用化学性质稳定、照明光IL的透射率高的安全液体来作为液体,例如氟系惰性液体。作为此氟系惰性液体,例如能使用氟洛黎纳特(Fluorinert,美国3M公司的商品名称)。此氟系惰性液体也具优异冷却效果。另外,作为液体,也能使用对照明光IL的折射率较纯水(折射率1.44左右)高的,例如折射率为1.5以上的液体。此种液体,例如有折射率约1.50的异丙醇、折射率约1.61的甘油(glycerin)之类具有C-H键结合或O-H键结合的既定液体、己烷、庚烷、癸烷等既定液体(有机溶剂)、或折射率约1.60的萘烷(Decalin:Decahydronaphthalene)等。或者,也可以是混合上述液体中任意两种以上的液体而成的,也可以是在纯水添加(混合)上述液体的至少一种而成的。或者,液体,也可以是在纯水添加(混合)H+、Cs+、K+、Cl-、SO4 2-、PO4 2-等碱基或酸而成的。再者,也可以是在纯水添加(混合)Al氧化物等微粒子而成的。上述液体能使ArF准分子激光透射。另外,作为液体,最好是光的吸收系数较小,温度依存性较小,并对涂布于投影光学系统(前端的光学构件)及/或晶圆表面的感光材(或保护膜(顶层涂布膜)或反射防止膜等)较稳定的液体。另外,在以F2激光为光源时,只要选择全氟聚醚油(Fomblin Oil)即可。再者,作为液体,也能使用对照明光IL的折射率较纯水高的液体,例如折射率为1.6~1.8左右的液体。也能使用超临界流体来作为液体。另外,投影光学系统PL的前端光学元件例如能以石英(二氧化硅)、氟化钙(萤石)、氟化钡、氟化锶、氟化锂、氟化纳等氟化化合物的单结晶材料形成,或也可以由折射率较石英或萤石高(例如1.6以上)的材料来形成。作为折射率1.6以上的材料,例如能使用国际公开第2005/059617号小册子所公开的蓝宝石、二氧化锗等、或者可使用如国际公开第2005/059618号小册子所公开的氯化钾(折射率约1.75)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将回收的液体再予以利用,此时最好将过滤器(用以从回收的液体除去杂质)设于液体回收装置或回收管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说明了曝光装置为浸液型曝光装置的情形,但并不限于此,也能采用在不通过液体(水)而使晶圆W曝光的干燥型曝光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说明了本发明适用于具备了晶圆载台WST(移动体)、测量载台MST(另一移动体)、对准系统(AL1、AL21~AL22)、多点AF系统(90a,90b)、Z传感器、干涉仪系统118、以及编码器系统(70A~70F)等全部的曝光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也能适用于未设置测量载台MST等的曝光装置。本发明,只要是具备上述各构成部分中的晶圆载台(移动体)与除此以外的一部分构成部分,即能适用。举一例而言,例如以标记检测系统为重点的发明,只要至少具备晶圆载台WST与对准系统的装置,即能适用。另外,干涉仪系统与编码器系统当然并不一定要两者均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说明了空间像测量装置45分离配置于不同载台,更具体而言分离配置于晶圆载台WST与测量载台MST,但分离配置的传感器并不限于空间像测量装置,例如也可以是波面像差测量器等。另外,不同载台并不限于晶圆载台与测量载台的组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步进扫描方式等的扫描型曝光装置,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将本发明适用于步进器等静止型曝光装置。即使是步进器等,也能通过编码器来测量装载有曝光对象物体的载台的位置,而能同样地使因空气摇晃所导致的位置测量误差的产生可能性几乎为零。此时,可根据使用干涉仪的测量值来修正编码器的测量值短期变动的修正信息、以及编码器的测量值,来以高精度定位载台,其结果能将高精度的标线片图案转印至物体上。另外,本发明也适用于用以合成照射区域与照射区域的步进接合方式的缩小投影曝光装置、近接方式的曝光装置、或镜面投影对准曝光器等。再者,本发明也能适用于例如日本特开平10-16309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214783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第6,590,634号说明书)、日本特表2000-505958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第5,969,441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6,208,407号说明书等所公开的,具备多个晶圆载台的多载台型曝光装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中的投影光学系统并不仅可为缩小系统,也可为等倍系统及放大系统的任一者,投影光学系统PL不仅可为折射系统,也可以是反射系统及反折射系统的任一者,其投影像也可以是倒立像与正立像的任一者。再者,通过投影光学系统PL来照射照明光IL的曝光区域IA,虽是在投影光学系统PL的视野内包含光轴AX的轴上区域,但例如也可与如国际公开第2004/107011号小册子所公开的所谓在线型反折射系统同样地,其曝光区域为不含光轴AX的离轴区域,该在线型反折射系统具有多个反射面且将至少形成一次中间像的光学系统(反射系统或反折射系统)设于其一部分,并具有单一光轴。另外,前述照明区域及曝光区域的形状虽为矩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圆弧、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的光源,不限于ArF准分子激光光源,也能使用KrF准分子激光光源(输出波长248nm)、F2激光(输出波长157nm)、Ar2激光(输出波长126nm)、Kr2激光(输出波长146nm)等脉冲激光光源,或发出g线(波长436nm)、i线(波长365nm)等亮线的超高压水银灯等。另外,也可使用YAG激光的高次谐波产生装置等。另外,可使用例如国际公开第1999/46835号小册子(对应美国专利第7,023,610号说明书)所公开的高次谐波,其以涂布有铒(或铒及镱两者)的光纤放大器,将从DFB半导体激光或纤维激光射出的红外线区或可见区的单一波长激光光放大来作为真空紫外光,并以非线形光学结晶将其转换波长成紫外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曝光装置的照明光IL,并不限于波长为100nm以上的光,也可使用波长不足100nm的光。例如,近年来,为了曝光70nm以下的图案,已进行了一种EUV(极远紫外线)曝光装置的开发,其以SOR或等离子激光为光源来产生软X线区域(例如5~15nm的波长域)的EUV光,且使用根据其曝光波长(例如13.5nm)所设计的全反射缩小光学系统及反射型掩模。此装置由于使用圆弧照明同步扫描掩模与晶圆来进行扫瞄曝光的构成,因此能将本发明非常合适地适用于上述装置。此外,本发明也适用于使用电子射线或离子束等的带电粒子射线的曝光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使用在光透射性的基板上形成既定遮光图案(或相位图案/减光图案)的光透射性掩模(标线片),但也可使用例如美国专利第6,778,257号说明书所公开的电子掩模来代替此掩模,该电子掩模(亦称为可变成形掩模、主动掩模、或图像产生器,例如包含非发光型图像显示元件(空间光调变器)的一种的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等)根据欲曝光图案的电子数据来形成透射图案、反射图案、或发光图案。
另外,本发明也能适用于,例如国际公开第2001/035168号小册子所公开的,通过将干涉纹形成于晶圆上、而在晶圆上形成等间隔线图案的曝光装置(光刻系统)。
进而,例如也能将本发明适用于例如日本特表2004-519850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第6,611,316号说明书)所公开的曝光装置,其将两个标线片图案通过投影光学系统在晶圆上合成,通过一次的扫描曝光来对晶圆上的一个照射区域大致同时进行双重曝光。
另外,在物体上形成图案的装置并不限于前述曝光装置(光刻系统),例如也能将本发明适用于以喷墨式来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的装置。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待形成图案的物体(能量束所照射的曝光对象的物体)并不限于晶圆,也可以是玻璃板、陶瓷基板、膜构件、或者掩模基板等其它物体。
曝光装置用途并不限定于半导体制造用的曝光装置,也可广泛适用于例如用来制造将液晶显示元件图案转印于方型玻璃板的液晶用曝光装置,或制造有机EL、薄膜磁头、摄影元件(CCD等)、微型机器及DNA芯片等的曝光装置。另外,除了制造半导体元件等微型组件以外,为了制造用于光曝光装置、EUV曝光装置、X射线曝光装置及电子射线曝光装置等的标线片或掩模,也能将本发明适用于用以将电路图案转印至玻璃基板或硅晶圆等的曝光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移动控制装置、移动控制方法,并不限定于曝光装置,也可广泛适用于其它的基板处理装置(例如激光修理装置、基板检查装置等其它),或其它精密机械中的试料定位装置、打线装置等具备在二维面内移动的载台等移动体的装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EX(图案形成装置),通过组装各种子系统(包含本申请权利要求书中所列举的各构成要素),以能保持既定的机械精度、电气精度、光学精度的方式所制造。为确保这些各种精度,在组装前后,进行对各种光学系统进行用以达到光学精度的调整、对各种机械系统进行用以达到机械精度的调整、对各种电气系统进行用以达到电气精度的调整。从各种子系统至曝光装置的组装工序,包含各种子系统相互的机械连接、电路的配线连接、气压回路的配管连接等。当然,从各种子系统至曝光装置的组装工序前,有各子系统个别的组装工序。当各种子系统至曝光装置的组装工序结束后,即进行综合调整,以确保曝光装置全体的各种精度。此外,曝光装置的制造最好是在温度及清洁度等皆受到管理的洁净室进行。
此外,援用上述实施方式所引用的曝光装置等相关的所有公报、国际公开小册子、美国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及美国专利说明书的公开,作为本说明书记载的一部分。
接着,说明在光刻工序使用上述曝光装置(图案形成装置)的组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
图37表示组件(IC或LSI等半导体芯片、液晶面板、CCD、薄膜磁头、微型机器等)的制造例流程图。如图37所示,首先,在步骤201(设计步骤)中,进行组件的功能/性能设计(例如半导体元件的电路设计等),并进行用以实现其功能的图案设计。接着,在步骤202(掩模制作步骤)中,制作形成有所设计电路图案的掩模。另一方面,在步骤203(晶圆制造步骤)中,使用硅等材料来制造晶圆。
其次,在步骤204(晶圆处理步骤)中,使用在步骤201~步骤203所准备的掩模及晶圆,如后述那样,通过光刻技术等将实际电路等形成于晶圆上。其次,在步骤205(组件组装步骤)中,使用在步骤204所处理的晶圆进行组件组装。在此步骤205中,视需要而包含切割工序、接合工序及封装工序(芯片封入)等工序。
最后,在步骤206(检查步骤)中,进行在步骤205制成的组件的动作确认测试、耐久测试等检查。在经过这些步骤后组件即告完成,并将其出货。
图38表示半导体元件中该步骤204的详细流程例。在图38中,步骤211(氧化步骤),使晶圆表面氧化。步骤212(CVD步骤),在晶圆表面形成绝缘膜。步骤213(电极形成步骤),通过蒸镀将电极形成于晶圆上。步骤214(离子植入步骤),将离子植入晶圆。以上步骤211~步骤214的各步骤,构成晶圆处理的各阶段的前处理工序,并视各阶段所需处理加以选择并执行。
晶圆处理的各阶段中,当结束上述前处理工序时,即如以下进行后处理工序。在该后处理工序中,首先,步骤215(光阻形成步骤),将感光剂涂布于晶圆。接着,在步骤216(曝光步骤)中,使用以上说明的曝光装置(图案形成装置)及曝光方法(图案形成方法)将掩模的电路图案转印于晶圆。其次,在步骤217(显影步骤)中,使曝光的晶圆显影,在步骤218(蚀刻步骤)中,通过蚀刻除去光阻残存部分以外部分的露出构件。接着,在步骤219(光阻除去步骤)中,除去结束蚀刻后不需要的光阻。
通过反复进行这些前处理工序及后处理工序而在晶圆上形成多重电路图案。
由于若使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组件制造方法,则在曝光工序(步骤216)中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图案形成装置)及曝光方法(图案形成方法),因此可一边维持高重叠精度,一边进行高产能的曝光。据此,能提升形成有微细图案的高集成度的微型组件的生产率。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图案形成装置及图案形成方法、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适于制造半导体元件及液晶显示组件等的电子组件等。另外,本发明的移动体驱动系统及移动体驱动方法,适于驱动在二维面内移动的移动体。
Claims (119)
1.一种图案形成装置,通过能量束经由光学系统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移动体,保持该物体而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
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独立于该第1移动体移动;以及
空间像测量装置,其一部分设于该第1移动体且剩余的一部分设于该第2移动体,用以测量经由该光学系统形成的标记的空间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空间像测量装置,在该第1移动体与该第2移动体接近的第1状态、以及该第1移动体与该第2移动体接触的第2状态中的至少一个状态下进行该测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空间像测量装置,具有设于该第1移动体的测量用图案及光学构件、以及设于该第2移动体的受光系统,经由该测量用图案及该光学系统以该受光系统检测该空间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第1移动体,设有各一对该测量用图案及该光学系统;
该第2移动体,设有与该一对测量用图案及光学系统对应的一对受光系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第1移动体,系以与该一对测量用图案的既定位置关系设有基准标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一对测量用图案,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分离配置于该第1移动体的一面,该基准标记,配置于该一对测量用图案之间且在该第1移动体的一面中与该第1轴平行的中心轴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进一步具备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的位置测量系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位置测量系统,包含:第1光栅,具有以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配置于该第1移动体上;第2光栅,具有以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配置于该第1移动体上;第1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1读头,通过与该第1光栅对向的第1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及第2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2读头,通过与该第2光栅对向的第2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第1光栅与该第2光栅的至少一方,在该第1移动体上、在与该格子周期方向交叉的方向相距既定间隔配置有一对。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多个第1读头以该光学系统为中心配置成对称,该多个第2读头以该光学系统为中心配置成对称。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进一步具备控制装置,其随着该第1移动体往该第1轴方向的移动,而在该多个第2读头间进行测量值的接续,且随着该第1移动体往该第2轴方向的移动,而在该多个第1读头间进行测量值的接续。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多个第1读头,通过该光学系统的中心且配置于与该第2轴平行的轴上;
该多个第2读头,通过该光学系统的中心且配置于与该第1轴平行的轴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多个第1读头中位于最内侧的第1读头、以及该多个第2读头中位于最内侧的第2读头的至少一方,固定于该光学系统。
14.如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第1光栅及该第2光栅的全部,均直接形成于该第1移动体的上面。
15.如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第2移动体具备基准构件,该基准构件形成有一对供从该多个第1读头中的两个第1读头照射检测光的基准格子;
该基准构件,动态支撑于该第2移动体。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进一步具备浸液装置,该浸液装置,在该第1及第2移动体的至少一方对向于该光学系统时,将液体供应至该光学系统与对向于该光学系统的该至少一方移动体之间以形成浸液区域。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第1轴与该第2轴彼此正交;
该浸液装置,具有相对平行于该第1轴的轴配置成对称的液体供应配管、以及液体回收配管,且两配管分别延伸于与该对称轴以45°交叉的方向。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在该第1移动体上面,形成有该物体的装载区域附近的第1憎液区域,以及配置于该第1憎液区域的周围、对该能量束的耐性较该第1憎液区域差的第2憎液区域。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进一步具备憎液板,设于该第1移动体上面的该物体装载区域周围,在该憎液板上面形成有该第1憎液区域与该第2憎液区域。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在该憎液板上面形成有该第1光栅及该第2光栅的全部。
21.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具备:制动器机构,具有设于该第1移动体与第2移动体的一方、用以缓和来自一轴方向的冲击的缓冲装置,以及能与该缓冲装置接触且形成于该另一移动体、用以开关该缓冲装置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可进入的开口的开闭器;可在该开闭器关闭时,阻止该两个移动体彼此较既定距离接近;以及
用以驱动该开闭器的驱动装置;
在至少一方的移动体往该第1移动体与该第2移动体接近的方向移动中,该驱动装置开始开启该开闭器的动作。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驱动装置,在依序对物体上的相异区域进行曝光时,在最终区域被曝光前开始开启该开闭器的动作。
23.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在该第2移动体,多种传感器配置于通过其中心的该第1移动体与第2移动体彼此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的直线上。
24.一种图案形成装置,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移动体,保持该物体而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平面内移动;
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独立于该第1移动体移动;
第1测量系统,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以及
第2测量系统,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且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1测量系统优异。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在该第1移动体上设有第1光栅与第2光栅,该第1光栅具有以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该第2光栅具有以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
该第2测量系统包含编码器系统,该编码器系统具有:第1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1读头,通过与该第1光栅对向的第1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及第2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2读头,通过与该第2光栅对向的第2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在该第1移动体中,该第1光栅在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相距既定间隔配置有一对,且该第2光栅在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相距既定间隔配置有一对;
该编码器系统,根据分别对向于该一对第1光栅的该多个第1读头的两个及分别对向于该一对第2光栅的该多个第2读头的两个中、至少三个读头的测量值,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与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及该平面内的旋转信息。
27.如权利要求24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第2测量系统包含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系统。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进一步具备用以将能量束照射于该物体上的光学系统;
该多个第1读头,配置于通过该光学系统的中心且与该第2轴平行的轴上;
该多个第2读头,配置于通过该光学系统的中心且与该第1轴平行的轴上。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多个第1读头中位于最内侧的第1读头固定于该光学系统,该多个第2读头中位于最内侧的第2读头固定于该光学系统。
30.如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第2测量系统包含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系统。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进一步具备测量控制装置,该测量控制装置在进行将该图案形成于该物体的动作时,使用该编码器系统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在进行装载于该第1移动体上的该物体的交换动作时,则使用该干涉仪系统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32.一种图案形成装置,照射能量束以在物体上形成图案,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移动体,保持该物体而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且设有第1光栅及第2光栅,该第1光栅具有以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该第2光栅具有以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
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独立于该第1移动体移动;
第1测量系统,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以及
第2测量系统,包含编码器系统,该编码器系统具有分别与该第1、第2光栅对向配置的多个读头,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第2测量系统包含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系统。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具有用以将该能量束照射于该物体上的光学系统;
在进行通过该光学系统将该图案形成于该物体的动作时,使用该编码器系统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在进行装载于该第1移动体上的该物体的交换动作时,则使用该干涉仪系统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35.如权利要求31或34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在该交换动作时,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及第2轴其中一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使用该干涉仪系统来测量,且在平行于另一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使用该编码器系统来测量。
36.如权利要求8至15、25、2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多个第1读头,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以较该第1光栅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
该多个第2读头,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以较该第2光栅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
37.一种图案形成装置,将图案形成于物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移动体,装载有该物体,并保持该物体而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
第1光栅,具有以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配置于该移动体上;
第2光栅,具有以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配置于该移动体上;
第1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1读头,通过与该第1光栅对向的第1读头来测量该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及
第2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2读头,通过与该第2光栅对向的第2读头来测量该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
该多个第1读头,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以较该第1光栅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
该多个第2读头,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以较该第2光栅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
38.一种曝光装置,通过光学系统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在既定平面内独立可动的第1及第2移动体;以及
在该第1及第2移动体分别设有第1及第2构件、通过该第1及第2构件来检测该能量束的检测装置。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在进行该检测时,该第1移动体与该光学系统对向配置,来自该光学系统的能量束通过该第1移动体的第1构件被导至该第2移动体的第2构件。
40.如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及第2移动体中的该第1移动体能保持该物体。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2移动体,具有与该第2构件不同、用在与该曝光不同的动作的测量构件。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测量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与该平面大致平行的该第2移动体的一面。
43.如权利要求38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构件的一部分设于与该平面大致平行的该第1移动体的一面。
44.如权利要求38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检测装置用以测量通过该光学系统而形成的图案像。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构件包含与该光学系统对向配置的开口图案,该检测装置通过该开口图案测量该图案像。
46.如权利要求38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进一步具备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包含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第1测量装置与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第2测量装置,且该第1测量装置的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2测量装置优异。
47.一种曝光装置,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移动体,可保持该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
第2移动体,可在该平面内、独立于该第1移动体移动;以及
测量系统,包含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第1测量装置与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第2测量装置,且该第1测量装置的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2测量装置优异。
48.如权利要求38至47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保持该物体移动于第1及第2方向,且设有在该第1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第1格子部;
该第1测量装置,以第1读头单元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1方向的位置信息,该第1读头单元具有在该第2方向较该第1格子部宽度大的检测范围。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格子部在该第2方向夹着该物体设置有一对;
该第1读头单元,在该第2方向、在该能量束的照射位置两侧分别具有该检测范围。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读头单元的该检测范围,在该第2方向与该第1光栅部的宽度分离相同程度以上。
51.如权利要求48至50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读头单元,具有在该第2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1读头,该编码器系统,在该检测范围内通过与该第1格子部对向的第1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1方向的位置信息。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多个第1读头,在该第2方向以较该第1格子部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
53.如权利要求48至52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移动体设有在该第2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第2格子部;
该编码器系统,以第2读头单元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2方向的位置信息,该第2读头单元具有在该第1方向较该第2格子部宽度大的检测范围。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2格子部在该第1方向夹着该物体设置有一对;
该第2读头单元,在该第1方向、在该能量束的照射位置两侧分别具有该检测范围。
55.如权利要求53或54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2读头单元,具有在该第1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2读头,该编码器系统,在该检测范围内通过与该第2格子部对向的第2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2方向的位置信息。
56.如权利要求48至55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通过该编码器系统测量的位置信息,至少使用在该物体的曝光动作。
57.如权利要求48至56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通过该编码器系统测量的位置信息,至少使用在该物体的标记的检测动作。
58.如权利要求38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保持该物体移动于第1及第2方向,且在该第2方向夹着该物体设有分别在该第1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一对第1格子部,并在该第1方向夹着该物体设有分别在该第2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一对第2格子部;
通过在该第2方向位置相异、且与该一对第1格子部相异的两个为对向的多个第1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1方向的位置信息,并通过在该第1方向位置相异、且与该一对第2格子部相异的两个为对向的多个第2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2方向的位置信息。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多个第1读头在该第2方向以较该第1格子部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该多个第2读头在该第1方向以较该第2格子部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
60.如权利要求48至59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2测量装置包含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
61.如权利要求48至60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1测量装置包含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系统,该干涉仪系统对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测量方向,包含与该编码器系统对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测量方向相异的方向。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干涉仪系统在与该平面内的方向相异的方向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63.如权利要求61或62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干涉仪系统,在该编码器系统对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至少一个测量方向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64.如权利要求61至63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第2测量装置包含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系统,
进一步具备用以根据该第1测量装置的测量信息来控制该第1移动体的移动的控制装置,该第1测量装置的测量信息包含通过该干涉仪系统来测量的位置信息。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该测量信息,包含在该编码器系统对该第1移动体位置信息的测量方向的相异方向、该干涉仪系统测量的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66.如权利要求38至65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其进一步具备与该物体对向配置、用以射出该能量束的光学构件;以及
将液体充满该光学构件与该物体之间以形成浸液区域的浸液系统;
该浸液区域,维持于通过与该第1移动体的交换而与该光学对向配置的该第2移动体之间。
67.一种曝光装置,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移动体,可保持该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于第1及第2方向,设有将格子周期排列于该第1方向的第1格子部、以及将格子周期排列于该第2方向的第2格子部;
第2移动体,可在该平面内、独立于该第1移动体移动;以及
测量系统,具有包含编码器系统的第1测量装置,该编码器系统系通过与该第1及第2格子部相异的两个对向的多个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以及包含干涉仪的第2测量装置,该干涉仪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曝光装置,其进一步具备修正装置,用以修正因该第1及第2格子部的至少一者产生的该编码器系统的测量误差。
69.一种组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使用权利要求38至68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装置来使物体曝光;以及
使该已曝光的物体显影。
70.一种图案形成方法,在物体上形成图案,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1工序,将该物体装载于第1移动体上,该第1移动体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
第2工序,使用第1测量系统,来测量在该平面内独立于该第1移动体移动的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以及
第3工序,使用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1测量系统优异的第2测量系统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71.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图案形成方法,其中,在该第1移动体设有第1光栅与第2光栅,该第1光栅具有以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该第2光栅具有以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
该第3工序,将编码器系统作为该第2测量系统使用,该编码器系统具有:第1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1读头,通过与该第1光栅对向的第1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及第2轴编码器,具有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2读头,通过与该第2光栅对向的第2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
72.一种图案形成方法,照射能量束以在物体上形成图案,其特征在于,包含:
将该物体装载于第1移动体上的工序,该第1移动体在包含第1轴及与该第1轴交叉的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
第1测量工序,使用包含干涉仪的第1测量系统,来测量在该平面内独立于该第1移动体移动的第2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
第2测量工序,使用包含编码器系统的第2测量系统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该编码器系统,具有分别与该第1、第2光栅对向配置的多个读头,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的位置信息,该第1、第2光栅具有配置于该第1移动体上且以分别平行于该第1轴、第2轴的方向为各自的周期方向的格子。
73.如权利要求72所述的图案形成方法,其中,该第2测量工序,在对装载于该第1移动体上的该物体照射该能量束以形成图案的动作时,使用该第2测量系统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且进一步包含第3测量工序,在进行装载于该第1移动体上的该物体的交换动作时,使用由干涉仪构成的第3测量系统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74.如权利要求73所述的图案形成方法,其中,该第3测量工序中,在进行该交换动作时,该第1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及第2轴其中一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以该第3测量系统来测量,在平行于另一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使用该第2测量系统来测量。
75.一种移动体驱动系统,用以驱动在包含彼此正交的第1轴及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干涉仪,通过对设于该移动体的反射面照射测量光束,来测量该移动体在与第1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信息;
第2干涉仪,通过对设于该移动体的反射面照射测量光束,来测量该移动体在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信息;
第1光栅,具有以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且配置于该移动体上;
构成第1编码器的第1读头单元,具有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读头,通过与该第1光栅对向的读头来测量该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
第2光栅,具有以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且配置于该移动体上;
构成第2编码器的第2读头单元,具有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读头,通过与该第2光栅对向的读头来测量该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
运算处理装置,使用下述两测量值来进行既定统计运算,以求出该第2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该两测量值,即:根据该第1及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或该第2干涉仪及该第1读头单元的测量值,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且伴随该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该第2光栅的该第2读头单元的多个该读头所得到的测量值;以及与各测量值对应的该第1干涉仪及该第1读头单元的至少一方的测量值;以及
控制装置,一边根据该第1干涉仪及该第1读头单元的至少一方的测量值与该第2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来修正该第2读头单元所得的测量值,一边进行该移动体往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
76.如权利要求75所述的移动体驱动系统,其中,该运算处理装置,算出依序与该第2光栅对向配置的该第2读头单元的多个读头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以作为该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
77.如权利要求75或76所述的移动体驱动系统,其中,来自该第2干涉仪的该测量光束所照射的该移动体的反射面是理想平面;
该运算处理装置,将该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固定于既定值,且根据该第1干涉仪及该第1读头单元的至少一方的测量值来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第1轴平行的方向。
78.如权利要求75至77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驱动系统,其中,该运算处理装置,进一步地,根据该第1及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且伴随该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该第2读头单元的该第2光栅的格子间距修正信息,根据该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与该第2读头单元的测量值来求出;
该控制装置,一边根据该第1干涉仪及该第1读头单元的至少一方的测量值、该第2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以及该第2光栅的格子间距修正信息来修正该第2读头单元所得的测量值,一边进行该移动体往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
79.如权利要求78所述的移动体驱动系统,其中,来自该第1干涉仪的该测量光束所照射的该移动体的反射面是理想平面;
该运算处理装置,将该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固定于既定值,且根据该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来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
80.如权利要求78或79所述的移动体驱动系统,其中,该运算处理装置,以能忽视该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的短期变动的低速,将该移动体驱动于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
81.一种图案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载有物体、可保持该物体来在移动面内移动的移动体;以及
为了在该物体形成图案而驱动该移动体的权利要求75至80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驱动系统。
82.如权利要求81所述的图案形成装置,其中,该图案的形成通过照射能量束以使该物体曝光来进行。
83.一种移动体驱动方法,用以驱动在包含彼此正交的第1轴及第2轴的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1移动工序,根据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与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来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该第1轴平行的方向,该第1干涉仪,通过对设于该移动体的反射面照射测量光束,来测量该移动体在与第1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信息;该第2干涉仪,通过对设于该移动体的反射面照射测量光束,来测量该移动体在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信息;
第1决定工序,使用下述两测量值来进行既定统计运算,以决定该第1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该两测量值,即:构成编码器的第1读头单元所含的在平行于该第1轴的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读头中,伴随该第1移动工序的该移动体的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该第1光栅的多个该读头所得到的测量值;以及与各测量值对应的该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该编码器对具有以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为周期方向的格子且配置于该移动体上的第1光栅照射检测光,以测量该移动体在平行于该第2轴的方向的位置信息;以及
驱动工序,一边根据该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与该第1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来修正该第1读头单元所得的测量值,一边进行该移动体往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
84.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移动体驱动方法,其中,该第1决定工序,算出依序与该第1光栅对向配置的该第1读头单元的多个读头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以作为该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
85.如权利要求83或84所述的移动体驱动方法,其中,来自该第2干涉仪的该测量光束所照射的该移动体的反射面是理想平面;
该第1移动工序,将该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固定于既定值,且根据该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来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第1轴平行的方向。
86.如权利要求83至85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驱动方法,其进一步包含:第2移动工序,根据该第1及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以及
第2决定工序,根据该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与该第1读头单元的测量值,来求出伴随该第2移动工序的该移动体的移动而依序对向配置于该第1读头单元的该第1光栅的格子间距修正信息;
该驱动工序,一边根据该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及该第1光栅的格子弯曲的修正信息、以及该第1光栅的格子间距修正信息来修正该第1读头单元所得的测量值,一边进行该移动体往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的驱动。
87.如权利要求86所述的移动体驱动方法,其中,来自该第1干涉仪的该测量光束所照射的该移动体的反射面是理想平面;
该第2移动工序,将该第1干涉仪的测量值固定于既定值,且根据该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使该移动体移动于与第2轴平行的方向。
88.如权利要求86或87所述的移动体驱动方法,其中,该第2移动工序,以能忽视该第2干涉仪的测量值的短期变动的低速,将该移动体移动于与该第2轴平行的方向。
89.一种图案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
将物体装载于可在移动面内移动的移动体上;以及
为了在该物体形成图案而通过权利要求82至8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驱动方法来驱动该移动体。
90.如权利要求89所述的图案形成方法,其中,该图案的形成通过照射能量束以使该物体曝光来进行。
91.一种组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
使用权利要求70至74、89、9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案形成方法来在物体上形成图案;以及
对形成有图案的该物体施以处理。
92.一种曝光方法,通过光学系统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特征在于,包含:
使用可在既定平面内独立移动的第1及第2移动体上分别设有第1及第2构件的检测装置,通过该第1及第2构件检测出该能量束。
93.如权利要求92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在进行该检测时,该第1移动体与该光学系统对向配置,来自该光学系统的能量束通过该第1移动体的第1构件被导至该第2移动体的第2构件。
94.如权利要求92或93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1及第2移动体中的该第1移动体能保持该物体。
95.如权利要求94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2移动体具有与该第2构件不同、用在与该曝光不同的动作的测量构件。
96.如权利要求95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测量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与该平面大致平行的该第2移动体的一面。
97.如权利要求92至96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1构件的一部分设于与该平面大致平行的该第1移动体的一面。
98.如权利要求92至97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系使用该检测装置来测量通过该光学系统而形成的图案像。
99.如权利要求98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1构件包含与该光学系统对向配置的开口图案,该图案像通过该开口图案来测量。
100.一种曝光方法,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特征在于,包含:
使用第1及第2测量装置,来测量可保持该物体而在既定平面内移动的第1移动体、以及可在该平面内独立于该第1移动体移动的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工序;
该第1测量装置的测量值的短期稳定性较该第2测量装置优异。
如权利要求100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1移动体,在该平面内保持该物体而移动于第1及第2方向,且设有在该第1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第1格子部;
该第1测量装置,以第1读头单元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1方向的位置信息,该第1读头单元具有在该第2方向较该第1格子部宽度大的检测范围。
如权利要求101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1格子部在该第2方向夹着该物体设置有一对;
该第1读头单元,在该第2方向、在该能量束的照射位置两侧分别具有该检测范围。
如权利要求102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1读头单元的该检测范围,在该第2方向与该第1格子部的宽度分离相同程度以上。
如权利要求101至103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1读头单元,具有在该第2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1读头,该编码器系统,在该检测范围内通过与该第1格子部对向的第1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1方向的位置信息。
如权利要求104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多个第1读头,在该第2方向以较该第1格子部的宽度小的间隔配置。
如权利要求101至105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1移动体设有在该第2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第2格子部;
该编码器系统,以第2读头单元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2方向的位置信息,该第2读头单元具有在该第1方向较该第2格子部宽度大的检测范围。
如权利要求106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2格子部在该第1方向夹着该物体设置有一对;
该第2读头单元,在该第1方向、在该能量束的照射位置两侧分别具有该检测范围。
如权利要求106或107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2读头单元,具有在该第1方向位置相异的多个第2读头,该编码器系统,在该检测范围内通过与该第2格子部对向的第2读头来测量该第1移动体在该第2方向的位置信息。
如权利要求101至108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通过该编码器系统测量的位置信息,至少使用在该物体的曝光动作。
110.如权利要求101至109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通过该编码器系统测量的位置信息,至少使用在该物体的标记的检测动作。
111.如权利要求101至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2测量装置包含用以测量该第2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
112.如权利要求101至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1测量装置包含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系统,该干涉仪系统对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测量方向,包含与该编码器系统对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测量方向相异的方向。
113.如权利要求112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干涉仪系统,在与该平面内的方向相异的方向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114.如权利要求112或113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干涉仪系统,在该编码器系统对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至少一个测量方向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115.如权利要求112至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第2测量装置包含用以测量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干涉仪系统;
根据该第1测量装置的测量信息来控制该第1移动体的移动,该第1测量装置的测量信息包含通过该干涉仪系统来测量的位置信息。
116.如权利要求115所述的曝光方法,其中,该测量信息,包含在该编码器系统对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的测量方向的相异方向、该干涉仪系统测量的该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
117.一种曝光方法,以能量束使物体曝光,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
通过第1测量装置所具备的编码器系统的与该第1及第2格子部相异的两个对向的多个读头,来测量第1移动体的位置信息,该第1移动体,可保持该物体来在既定平面内移动于第1及第2方向,且设有在该第1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第1格子部、以及在该第2方向周期排列有格子的第2格子部;以及
通过第2测量装置所具备的干涉仪,来测量可在该平面内独立于该第1移动体移动的第2移动体位置信息。
118.如权利要求117所述的曝光方法,其进一步包含用以修正因该第1及第2格子部的至少一者而产生的该编码器系统的测量误差的工序。
119.一种组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使用权利要求92至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曝光方法来使物体曝光;以及
使该已曝光的物体显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44589 | 2006-02-21 | ||
JP044589/2006 | 2006-02-21 | ||
PCT/JP2007/053230 WO2007097380A1 (ja) | 2006-02-21 | 2007-02-21 | パターン形成装置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移動体駆動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駆動方法、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85121A true CN101385121A (zh) | 2009-03-11 |
CN101385121B CN101385121B (zh) | 2011-04-20 |
Family
ID=38437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0514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5121B (zh) | 2006-02-21 | 2007-02-21 | 图案形成装置及图案形成方法、移动体驱动系统及移动体驱动方法、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6) | US8908145B2 (zh) |
EP (5) | EP2003680B1 (zh) |
JP (2) | JP5115859B2 (zh) |
KR (2) | KR101346581B1 (zh) |
CN (1) | CN101385121B (zh) |
HK (4) | HK1243191A1 (zh) |
SG (1) | SG170012A1 (zh) |
TW (4) | TWI608305B (zh) |
WO (1) | WO2007097380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38283A (zh) * | 2009-08-25 | 2014-12-24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CN105957827A (zh) * | 2009-08-20 | 2016-09-21 | 株式会社尼康 | 物体处理装置、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元件制造方法 |
CN106154753A (zh) * | 2015-03-26 | 2016-11-23 |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工件台干涉仪切换偏差校准方法 |
CN106353971A (zh) * | 2015-07-16 | 2017-01-25 | 佳能株式会社 | 曝光装置、曝光方法及器件制造方法 |
CN110657826A (zh) * | 2018-06-28 | 2020-01-07 | 株式会社三丰 | 用于感应位置编码器的标尺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148838C2 (de) * | 2001-10-04 | 2003-07-31 | Siemens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ernüberwachen einer Wirkung eines Medikamentes |
AU2006215624A1 (en) * | 2005-02-16 | 2006-08-24 |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 5-alkoxyalkyl-6-alkyl-7-amino-azolopyrimidines, method for their production, their use for controlling pathogenic fungi and agents containing said substances |
US20060219947A1 (en) * | 2005-03-03 | 2006-10-05 | Asml Netherlands B.V. | Dedicated metrology stage for lithography applications |
US8547522B2 (en) * | 2005-03-03 | 2013-10-01 | Asml Netherlands B.V. | Dedicated metrology stage for lithography applications |
TWI550688B (zh) | 2006-01-19 | 2016-09-21 |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 液浸曝光裝置及液浸曝光方法、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
EP2003680B1 (en) | 2006-02-21 | 2013-05-29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KR101495471B1 (ko) * | 2006-02-21 | 2015-02-2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패턴 형성 장치, 마크 검출 장치, 노광 장치, 패턴 형성 방법, 노광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CN102866591B (zh) | 2006-02-21 | 2015-08-19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及方法、以及元件制造方法 |
US8040142B1 (en) * | 2006-03-31 | 2011-10-18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Touch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capacitive touch sense systems |
KR101634893B1 (ko) * | 2006-08-31 | 2016-06-2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이동체 구동 방법 및 이동체 구동 시스템, 패턴 형성 방법 및 장치, 노광 방법 및 장치,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CN103645608B (zh) | 2006-08-31 | 2016-04-20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及方法、组件制造方法以及决定方法 |
US20080094592A1 (en) | 2006-08-31 | 2008-04-24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EP2993523B1 (en) | 2006-09-01 | 2017-08-30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TWI574304B (zh) | 2006-09-01 | 2017-03-11 |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 Mobile body driving method and moving body driving system, pattern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rrecting method |
KR101360507B1 (ko) * | 2006-09-29 | 2014-02-0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이동체 시스템, 패턴 형성 장치, 노광 장치 및 노광 방법,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US8547114B2 (en) | 2006-11-14 | 2013-10-01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Capacitance to code converter with sigma-delta modulator |
US8058937B2 (en) | 2007-01-30 | 2011-11-15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Setting a discharge rate and a charge rate of a relaxation oscillator circuit |
US7889322B2 (en) * | 2007-02-20 | 2011-02-15 | Electro Scientific Industries, Inc. | Specimen inspection stage implemented with processing stage coupling mechanism |
US7886449B2 (en) * | 2007-02-20 | 2011-02-15 | Electro Scientific Industries, Inc. | Flexure guide bearing for short stroke stage |
US7603785B2 (en) * | 2007-02-20 | 2009-10-20 | Electro Scientific Industries, Inc. | Air bearing assembly for guiding motion of optical components of a laser processing system |
US8098362B2 (en) * | 2007-05-30 | 2012-01-17 | Nikon Corporation | Detection device, movable body apparatus, pattern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9500686B1 (en) | 2007-06-29 | 2016-11-22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Capacitance measurement system and methods |
US8089289B1 (en) | 2007-07-03 | 2012-01-03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Capacitive field sensor with sigma-delta modulator |
US8570053B1 (en) | 2007-07-03 | 2013-10-29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Capacitive field sensor with sigma-delta modulator |
US8169238B1 (en) | 2007-07-03 | 2012-05-01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Capacitance to frequency converter |
JP2009026862A (ja) * | 2007-07-18 | 2009-02-05 | Canon Inc | 光学素子位置決めシステム、投影光学系及び露光装置 |
JP5489068B2 (ja) * | 2007-07-24 | 2014-05-1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位置計測システム、露光装置、位置計測方法、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並びに工具及び計測方法 |
KR101409149B1 (ko) * | 2007-07-24 | 2014-06-1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이동체 구동 방법 및 이동체 구동 시스템, 패턴 형성 방법 및 장치, 노광 방법 및 장치,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US8194232B2 (en) | 2007-07-24 | 2012-06-05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posi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osition control system,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547527B2 (en) * | 2007-07-24 | 2013-10-01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pattern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20090051895A1 (en) * | 2007-08-24 | 2009-02-26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rocessing system |
JPWO2009028157A1 (ja) | 2007-08-24 | 2010-11-25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移動体駆動方法及び移動体駆動システム、並びに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パターン形成装置 |
US8218129B2 (en) | 2007-08-24 | 2012-07-10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measuring method, and position measurement system |
US9304412B2 (en) * | 2007-08-24 | 2016-04-05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easuring method |
US8237919B2 (en) | 2007-08-24 | 2012-08-07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continuous position measurement of movable body before and after switching between sensor heads |
US8023106B2 (en) * | 2007-08-24 | 2011-09-20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867022B2 (en) * | 2007-08-24 | 2014-10-21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9013681B2 (en) * | 2007-11-06 | 2015-04-21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pattern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9256140B2 (en) * | 2007-11-07 | 2016-02-09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pattern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with measurement device to measure movable body in Z direction |
CN101675500B (zh) * | 2007-11-07 | 2011-05-18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曝光方法以及元件制造方法 |
US8665455B2 (en) * | 2007-11-08 | 2014-03-04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pattern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422015B2 (en) * | 2007-11-09 | 2013-04-16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pattern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NL1036180A1 (nl) * | 2007-11-20 | 2009-05-25 | Asml Netherlands Bv | Stage system, lithographic apparatus including such stage system, and correction method. |
KR20100091885A (ko) * | 2007-12-11 | 2010-08-1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이동체 장치, 노광 장치 및 패턴 형성 장치,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US8711327B2 (en) * | 2007-12-14 | 2014-04-29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269945B2 (en) * | 2007-12-28 | 2012-09-18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and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TWI643035B (zh) | 2007-12-28 | 2018-12-01 | 日商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792079B2 (en) * | 2007-12-28 | 2014-07-29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having encoders to measure displacement between optical member and measurement mount and between measurement mount and movable body |
US8237916B2 (en) * | 2007-12-28 | 2012-08-07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525798B2 (en) | 2008-01-28 | 2013-09-03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Touch sensing |
JP2009182063A (ja) * | 2008-01-29 | 2009-08-13 | Nikon Corp | 露光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NL1036525A1 (nl) * | 2008-02-07 | 2009-08-10 | Asml Netherlands Bv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xposure settings, 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computer program and data carrier. |
KR20100124245A (ko) * | 2008-02-08 | 2010-11-26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위치 계측 시스템 및 위치 계측 방법, 이동체 장치, 이동체 구동 방법, 노광 장치 및 노광 방법, 패턴 형성 장치,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US8319505B1 (en) | 2008-10-24 | 2012-11-27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circuits for measuring mutual and self capacitance |
US8358142B2 (en) | 2008-02-27 | 2013-01-22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circuits for measuring mutual and self capacitance |
JP2009206365A (ja) * | 2008-02-28 | 2009-09-10 | Nikon Corp | 露光方法及び電子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US9104273B1 (en) | 2008-02-29 | 2015-08-11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Multi-touch sensing method |
US8817236B2 (en) | 2008-05-13 | 2014-08-26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system,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pattern formation apparatus,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228482B2 (en) * | 2008-05-13 | 2012-07-24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786829B2 (en) * | 2008-05-13 | 2014-07-22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508735B2 (en) * | 2008-09-22 | 2013-08-13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994923B2 (en) * | 2008-09-22 | 2015-03-31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325325B2 (en) * | 2008-09-22 | 2012-12-04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321174B1 (en) | 2008-09-26 | 2012-11-27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to measure capacitance of capacitive sensor array |
NL2003638A (en) | 2008-12-03 | 2010-06-07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JP5199982B2 (ja) * | 2008-12-08 | 2013-05-15 |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ネザーランズ ビー.ブイ. | リソグラフィ装置 |
US8902402B2 (en) | 2008-12-19 | 2014-12-02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599359B2 (en) | 2008-12-19 | 2013-12-03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arrier method |
US8773635B2 (en) | 2008-12-19 | 2014-07-08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760629B2 (en) | 2008-12-19 | 2014-06-24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including positional measurement system of movable body, exposure method of exposing object including measuring positional information of movable body,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at includes exposure method of exposing object, including measuring positional information of movable body |
US8553204B2 (en) * | 2009-05-20 | 2013-10-08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792084B2 (en) * | 2009-05-20 | 2014-07-29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970820B2 (en) | 2009-05-20 | 2015-03-03 | Nikon Corporation | Object exchange method, exposure method, carrier system,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TW201102765A (en) | 2009-07-01 | 2011-01-16 | Nikon Corp | Grinding device, grinding method, exposure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a device |
JP5215357B2 (ja) * | 2009-07-16 | 2013-06-19 |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ネザーランズ ビー.ブイ. | 多重ヘッドアライメント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ライメントヘッドの位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 |
US8488109B2 (en) | 2009-08-25 | 2013-07-16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20110096318A1 (en) * | 2009-09-28 | 2011-04-28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fabricating method |
US20110096306A1 (en) * | 2009-09-28 | 2011-04-28 | Nikon Corporation | Stage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driving method, exposing method, and device fabricating method |
US20110102761A1 (en) * | 2009-09-28 | 2011-05-05 | Nikon Corporation | Stage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fabricating method |
US20110096312A1 (en) * | 2009-09-28 | 2011-04-28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fabricating method |
US20110128523A1 (en) * | 2009-11-19 | 2011-06-02 | Nikon Corporation | Stage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driving method, exposing method, and device fabricating method |
US20110123913A1 (en) * | 2009-11-19 | 2011-05-26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ing method, and device fabricating method |
US20110164238A1 (en) * | 2009-12-02 | 2011-07-07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fabricating method |
US8488106B2 (en) * | 2009-12-28 | 2013-07-16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NL2006913A (en) | 2010-07-16 | 2012-01-17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4919307B1 (ja) * | 2011-05-13 | 2012-04-18 | レーザ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 基板検査装置及びマスク検査装置 |
US9207549B2 (en) | 2011-12-29 | 2015-12-08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with encoder of higher reliability for position measurement |
US10679883B2 (en) * | 2012-04-19 | 2020-06-09 | Intevac, Inc. | Wafer plate and mask arrangement for substrate fabrication |
WO2014062972A1 (en) * | 2012-10-18 | 2014-04-24 | Kla-Tencor Corporation | Symmetric target design in scatterometry overlay metrology |
JP6102230B2 (ja) * | 2012-12-07 | 2017-03-2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15032800A (ja) * | 2013-08-07 | 2015-02-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リソグラフィ装置、および物品製造方法 |
US9518932B2 (en) * | 2013-11-06 | 2016-12-13 | Kla-Tencor Corp. | Metrology optimized inspection |
JP6307022B2 (ja) | 2014-03-05 | 2018-04-04 |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基板処理装置、基板処理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
WO2015147319A1 (ja) * | 2014-03-28 | 2015-10-0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移動体装置、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及び移動体駆動方法 |
JP6719729B2 (ja) * | 2015-02-23 | 2020-07-08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KR102574558B1 (ko) | 2015-02-23 | 2023-09-04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계측 장치, 리소그래피 시스템 및 노광 장치, 그리고 관리 방법, 중첩 계측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KR102552792B1 (ko) | 2015-02-23 | 2023-07-06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계측 장치, 리소그래피 시스템 및 노광 장치,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JP6774031B2 (ja) * | 2015-03-25 | 2020-10-2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レイアウト方法、マーク検出方法、露光方法、計測装置、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6727556B2 (ja) | 2015-09-30 | 2020-07-22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並びに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製造方法 |
KR20190040279A (ko) * | 2016-08-24 | 2019-04-1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계측 시스템 및 기판 처리 시스템,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JP7000054B2 (ja) * | 2017-07-12 | 2022-01-19 |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
US20190061558A1 (en) * | 2017-08-31 | 2019-02-28 |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nsing parameters on movers in linear motor systems |
JP7173730B2 (ja) * | 2017-11-24 | 2022-1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処理装置を管理する管理方法、管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物品製造方法 |
JP7105582B2 (ja) * | 2018-03-09 | 2022-07-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決定方法、露光方法、露光装置、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20020994A (ja) * | 2018-08-02 | 2020-02-06 |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 固浸レンズユニット、半導体検査装置 |
CN111380464B (zh) * | 2018-12-28 | 2021-05-07 |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栅尺的安装装置、安装方法、光栅测量系统及光刻机 |
TWI700960B (zh) * | 2019-05-29 | 2020-08-01 |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 | 光源調控方法、光源系統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
JP7330816B2 (ja) * | 2019-08-26 | 2023-08-22 |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ステージ姿勢推定装置、搬送装置、ステージ姿勢推定方法、および搬送方法 |
CN111580359B (zh) * | 2020-04-29 | 2021-06-18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一种用于超分辨光刻精密掩模的智能校正装置控制系统 |
US12118711B2 (en) | 2021-10-15 | 2024-10-15 | Contitech Transportbandsysteme Gmbh | Image(s) to length conversion systems and methods |
TWI840763B (zh) * | 2022-03-09 | 2024-05-01 | 東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修補設備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46164A (en) * | 1980-10-06 | 1982-08-24 | Werner Tabarelli | Photolithographic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
JPS57117238A (en) | 1981-01-14 | 1982-07-21 | Nippon Kogaku Kk <Nikon> | Exposing and baking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illuminometer |
JPS57153433A (en) * | 1981-03-18 | 1982-09-22 | Hitachi Ltd |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semiconductor |
JPS58202448A (ja) | 1982-05-21 | 1983-11-25 | Hitachi Ltd | 露光装置 |
JPS5919912A (ja) | 1982-07-26 | 1984-02-01 | Hitachi Ltd | 液浸距離保持装置 |
JPS5947731A (ja) | 1982-09-10 | 1984-03-17 | Hitachi Ltd | 投影露光装置におけるオ−トフオ−カス機構 |
DD221563A1 (de) | 1983-09-14 | 1985-04-24 | Mikroelektronik Zt Forsch Tech | Immersionsobjektiv fuer die schrittweise projektionsabbildung einer maskenstruktur |
DD224448A1 (de) | 1984-03-01 | 1985-07-03 | Zeiss Jena Veb Carl | Einrichtung zur fotolithografischen strukturuebertragung |
JPS6144429A (ja) | 1984-08-09 | 1986-03-04 | Nippon Kogaku Kk <Nikon> | 位置合わせ方法、及び位置合せ装置 |
US4780617A (en) | 1984-08-09 | 1988-10-25 | Nippon Kogaku K.K. | Method for successive alignment of chip patterns on a substrate |
JPS6265326A (ja) | 1985-09-18 | 1987-03-24 | Hitachi Ltd | 露光装置 |
JPH07105323B2 (ja) | 1985-11-22 | 1995-11-1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露光方法 |
JPS63157419A (ja) | 1986-12-22 | 1988-06-30 | Toshiba Corp | 微細パタ−ン転写装置 |
JPS63292005A (ja) | 1987-05-25 | 1988-11-29 | Nikon Corp | 走り誤差補正をなした移動量検出装置 |
JPH0743245B2 (ja) * | 1987-07-03 | 1995-05-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アライメント装置 |
US5021649A (en) * | 1989-03-28 | 1991-06-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lief diffraction grating encoder |
JPH0365428A (ja) | 1989-07-31 | 1991-03-20 | Hashimoto Forming Ind Co Ltd | 車両用ウインドウおよび製造方法 |
JP2784225B2 (ja) | 1989-11-28 | 1998-08-06 |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相対移動量測定装置 |
JP2785146B2 (ja) * | 1990-02-09 | 1998-08-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自動焦点調整制御装置 |
DE4033556A1 (de) | 1990-10-22 | 1992-04-23 | Suess Kg Karl | Messanordnung fuer x,y,(phi)-koordinatentische |
JPH04179115A (ja) | 1990-11-08 | 1992-06-25 | Nec Kyushu Ltd | 縮小投影露光装置 |
JPH04305917A (ja) | 1991-04-02 | 1992-10-28 | Nikon Corp | 密着型露光装置 |
JPH04305915A (ja) | 1991-04-02 | 1992-10-28 | Nikon Corp | 密着型露光装置 |
DE4219311C2 (de) * | 1991-06-13 | 1996-03-07 | Sony Magnescale Inc | Verschiebungsdetektor |
JPH0562877A (ja) | 1991-09-02 | 1993-03-12 | Yasuko Shinohara | 光によるlsi製造縮小投影露光装置の光学系 |
JPH05129184A (ja) | 1991-10-30 | 1993-05-25 | Canon Inc | 投影露光装置 |
JPH06124873A (ja) | 1992-10-09 | 1994-05-06 | Canon Inc | 液浸式投影露光装置 |
JP2753930B2 (ja) * | 1992-11-27 | 1998-05-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浸式投影露光装置 |
JP3316833B2 (ja) | 1993-03-26 | 2002-08-1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走査露光方法、面位置設定装置、走査型露光装置、及び前記方法を使用する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KR100300618B1 (ko) * | 1992-12-25 | 2001-11-22 | 오노 시게오 | 노광방법,노광장치,및그장치를사용하는디바이스제조방법 |
JP3303386B2 (ja) | 1993-02-03 | 2002-07-22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方法 |
JPH07190741A (ja) | 1993-12-27 | 1995-07-28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測定誤差補正法 |
JPH07220990A (ja) | 1994-01-28 | 1995-08-18 | Hitachi Ltd |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その露光装置 |
JPH07270122A (ja) * | 1994-03-30 | 1995-10-20 | Canon Inc | 変位検出装置、該変位検出装置を備えた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JPH08316124A (ja) * | 1995-05-19 | 1996-11-29 | Hitachi Ltd | 投影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 |
JPH08316125A (ja) | 1995-05-19 | 1996-11-29 | Hitachi Ltd | 投影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 |
JPH0992593A (ja) | 1995-09-21 | 1997-04-04 | Nikon Corp | 投影露光装置 |
JPH1063011A (ja) | 1996-08-14 | 1998-03-06 | Nikon Corp | 走査型露光装置及び走査露光方法 |
US5825043A (en) * | 1996-10-07 | 1998-10-20 | Nikon Precision Inc. | Focusing and tilting adjustment system for lithography aligne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r inspection apparatus |
JP4029182B2 (ja) | 1996-11-28 | 2008-01-0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方法 |
JP4029183B2 (ja) | 1996-11-28 | 2008-01-0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投影露光方法 |
CN1244018C (zh) | 1996-11-28 | 2006-03-01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方法和曝光装置 |
JP4029180B2 (ja) * | 1996-11-28 | 2008-01-0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投影露光方法 |
DE69735016T2 (de) | 1996-12-24 | 2006-08-17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sches Gerät mit zwei Objekthaltern |
JPH10223528A (ja) | 1996-12-30 | 1998-08-21 | Nikon Corp |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位置合わせ方法 |
JPH10289943A (ja) * | 1997-04-16 | 1998-10-27 | Canon Inc | ステージ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3747566B2 (ja) | 1997-04-23 | 2006-02-22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液浸型露光装置 |
JP3817836B2 (ja) | 1997-06-10 | 2006-09-0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H1116816A (ja) | 1997-06-25 | 1999-01-22 | Nikon Corp | 投影露光装置、該装置を用いた露光方法、及び該装置を用いた回路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JPH1149504A (ja) | 1997-07-29 | 1999-02-23 | Toshiba Eng Co Ltd | 廃活性炭と水との分離装置 |
JPH1146835A (ja) | 1997-08-04 | 1999-02-23 | Haruyo Fukuoka | 着用式貴重品入れ |
JPH1160361A (ja) | 1997-08-18 | 1999-03-02 | Excel:Kk | 液状乳酸菌代謝産物と粉体土壌有効菌による 下水汚泥の良質堆肥化 |
JP4210871B2 (ja) * | 1997-10-31 | 2009-01-2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 |
JPH11176727A (ja) | 1997-12-11 | 1999-07-02 | Nikon Corp | 投影露光装置 |
JP4264676B2 (ja) * | 1998-11-30 | 2009-05-20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US6208407B1 (en) | 1997-12-22 | 2001-03-27 | Asm Lithography B.V.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etitively projecting a mask pattern on a substrate, using a time-saving height measurement |
WO1999046835A1 (fr) | 1998-03-11 | 1999-09-16 | Nikon Corporation | Dispositif a laser ultraviolet et appareil d'exposition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a laser ultraviolet |
AU2747999A (en) | 1998-03-26 | 1999-10-18 | Nikon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exposure method and system |
JP4505989B2 (ja) | 1998-05-19 | 2010-07-2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収差測定装置並びに測定方法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る投影露光装置並びに該方法を用いるデバイス製造方法、露光方法 |
JP2000058436A (ja) | 1998-08-11 | 2000-02-25 | Nikon Corp |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TW490596B (en) | 1999-03-08 | 2002-06-11 | Asm Lithography Bv | Lithographic projec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evice using the lithographic projection apparatus, device manufactur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and method of calibrating the lithographic projection apparatus |
US7116401B2 (en) * | 1999-03-08 | 2006-10-03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projection apparatus using catoptrics in an optical sensor system, optical arrangement,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KR100319892B1 (ko) | 1999-06-30 | 2002-01-10 | 윤종용 | 데이터 출력 패스의 데이터 라인 상의 데이터를 래치하는 회로를 구비하는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예컨대, 동기식 디램 및 이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의 데이터 래칭 방법 |
WO2001035168A1 (en) | 1999-11-10 | 2001-05-17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Interference lithography utilizing phase-locked scanning beams |
KR20010085493A (ko) | 2000-02-25 | 2001-09-07 | 시마무라 기로 | 노광장치, 그 조정방법, 및 상기 노광장치를 이용한디바이스 제조방법 |
JP2001313250A (ja) | 2000-02-25 | 2001-11-09 | Nikon Corp | 露光装置、その調整方法、及び前記露光装置を用いる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US20020041377A1 (en) | 2000-04-25 | 2002-04-11 | Nikon Corporation | Aerial imag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unit, optical properties measurement method and unit, adjustment method of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making method of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JP2002014005A (ja) | 2000-04-25 | 2002-01-18 | Nikon Corp | 空間像計測方法、結像特性計測方法、空間像計測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
JP2002198303A (ja) | 2000-12-27 | 2002-07-12 | Nikon Corp | 露光装置、光学特性計測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02090114A (ja) * | 2000-07-10 | 2002-03-27 | Mitsutoyo Corp | 光スポット位置センサ及び変位測定装置 |
US7561270B2 (en) * | 2000-08-24 | 2009-07-14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ed thereby |
TW527526B (en) * | 2000-08-24 | 2003-04-11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ed thereby |
US7289212B2 (en) * | 2000-08-24 | 2007-10-30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thereby |
EP1182509B1 (en) * | 2000-08-24 | 2009-04-08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calib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AU2002218489A1 (en) * | 2000-11-29 | 2002-06-11 | Nikon Corporation |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detection method, detection device, exposure method and exposure system |
JP3762307B2 (ja) * | 2001-02-15 | 2006-04-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レーザ干渉干渉計システムを含む露光装置 |
JP4714403B2 (ja) | 2001-02-27 | 2011-06-29 |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ユーエ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デュアルレチクルイメージを露光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TW529172B (en) | 2001-07-24 | 2003-04-21 | Asml Netherlands Bv | Imaging apparatus |
JP2003249443A (ja) | 2001-12-21 | 2003-09-05 | Nikon Corp | ステージ装置、ステージ位置管理方法、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3890233B2 (ja) * | 2002-01-07 | 2007-03-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位置決めステージ装置、露光装置及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CN100345252C (zh) | 2002-01-29 | 2007-10-24 | 株式会社尼康 | 成像状态调节系统、曝光方法和曝光装置以及程序和信息存储介质 |
JP3966211B2 (ja) * | 2002-05-08 | 2007-08-2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方法、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4168665B2 (ja) | 2002-05-22 | 2008-10-22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3806670B2 (ja) | 2002-06-12 | 2006-08-09 | 住友金属建材株式会社 | 土留め用かご枠の連結部材 |
JP2004053955A (ja) | 2002-07-19 | 2004-02-19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磁化パターン形状規定用マスクに対する薄膜形成方法及び磁化パターン形状規定用マスク、並びに磁化パターン形状規定用マスクの余剰薄膜除去方法 |
JP2004055803A (ja) | 2002-07-19 | 2004-02-19 |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 半導体装置 |
JP4214729B2 (ja) | 2002-07-25 | 2009-01-2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硬化性白インク組成物 |
JP2004057590A (ja) | 2002-07-30 | 2004-02-26 | Okumura Yu-Ki Co Ltd | パチンコ機 |
US7362508B2 (en) | 2002-08-23 | 2008-04-22 | Nikon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photolithography an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same |
JP2004101362A (ja) | 2002-09-10 | 2004-04-02 | Canon Inc | ステージ位置計測および位置決め装置 |
DE60211520T2 (de) | 2002-10-09 | 2006-12-14 | Stmicroelectronics S.R.L., Agrate Brianza | Anordnung zur Steuerung des Betriebs eines physikalischen Systems wie zum Beispiel einer Brennstoffzelle in elektrischen Fahrzeugen |
US6893629B2 (en) | 2002-10-30 | 2005-05-17 | Isp Investments Inc. | Delivery system for a tooth whitener |
EP1420298B1 (en) | 2002-11-12 | 2013-02-20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
CN101470360B (zh) * | 2002-11-12 | 2013-07-24 | Asml荷兰有限公司 | 光刻装置和器件制造方法 |
EP1420300B1 (en) | 2002-11-12 | 2015-07-29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SG2010050110A (en) | 2002-11-12 | 2014-06-27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KR20110086130A (ko) | 2002-12-10 | 2011-07-2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노광 장치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US7242455B2 (en) * | 2002-12-10 | 2007-07-10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device |
JP4645027B2 (ja) * | 2002-12-10 | 2011-03-0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EP1573730B1 (en) | 2002-12-13 | 2009-02-25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Liquid removal i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irradiating spots on a layer |
EP1732075A3 (en) | 2002-12-19 | 2007-02-21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and device for irradiating spots on a layer |
KR101562447B1 (ko) * | 2003-02-26 | 2015-10-2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노광 장치, 노광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CN104597717B (zh) * | 2003-04-10 | 2017-09-05 | 株式会社尼康 | 包括用于沉浸光刻装置的真空清除的环境系统 |
KR101178756B1 (ko) * | 2003-04-11 | 2012-08-3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액침 리소그래피 머신에서 웨이퍼 교환동안 투영 렌즈 아래의 갭에서 액침액체를 유지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US6950188B2 (en) * | 2003-04-23 | 2005-09-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Wafer alignment system using parallel imaging detection |
WO2004107011A1 (ja) | 2003-05-06 | 2004-12-09 | Nikon Corporation | 投影光学系、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US7348575B2 (en) | 2003-05-06 | 2008-03-25 | Nikon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
US7025498B2 (en) * | 2003-05-30 | 2006-04-11 | Asml Holding N.V. | System and method of measuring thermal expansion |
EP2216685B1 (en) * | 2003-06-19 | 2012-06-27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KR100513700B1 (ko) | 2003-07-04 | 2005-09-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나프탈렌테트라카르복시디이미드 유도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전자사진감광체 |
JP2005059617A (ja) | 2003-08-11 | 2005-03-10 | East Japan Railway Co | 車両用主電動機の継手型駆動装置 |
JP2005059618A (ja) | 2003-08-12 | 2005-03-10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電気接続箱 |
JP2005074014A (ja) | 2003-09-01 | 2005-03-24 | Olympus Corp | トロッカーシステム |
JP3870182B2 (ja) | 2003-09-09 | 2007-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4444920B2 (ja) | 2003-09-19 | 2010-03-3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4515209B2 (ja) * | 2003-10-02 | 2010-07-28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4513299B2 (ja) | 2003-10-02 | 2010-07-28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05114406A (ja) | 2003-10-03 | 2005-04-28 | Sendai Nikon:Kk | 光学式エンコーダ |
TWI295408B (en) * | 2003-10-22 | 2008-04-01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easurement system |
WO2005059617A2 (en) | 2003-12-15 | 2005-06-30 | Carl Zeiss Smt Ag | Projection objective having a high aperture and a planar end surface |
JP5102492B2 (ja) | 2003-12-19 | 2012-12-19 | カール・ツァイス・エスエムティー・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 結晶素子を有するマイクロリソグラフィー投影用対物レンズ |
US7589822B2 (en) | 2004-02-02 | 2009-09-15 | Nikon Corporation | Stage drive method and stage unit,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7102729B2 (en) * | 2004-02-03 | 2006-09-05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measurement system,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JP4429037B2 (ja) * | 2004-02-27 | 2010-03-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7215431B2 (en) | 2004-03-04 | 2007-05-08 | Therma-Wave,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mersion metrology |
JP2005268608A (ja) * | 2004-03-19 | 2005-09-29 | Sumitomo Heavy Ind Ltd | ステージ装置 |
CN1950929B (zh) * | 2004-03-25 | 2011-05-25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TW200605191A (en) * | 2004-03-30 | 2006-02-01 | Nikon Corp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urface shape detecting device |
JP4322837B2 (ja) | 2004-03-31 | 2009-09-0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露光装置の校正方法及び露光方法並びに露光装置 |
TWI271602B (en) * | 2004-03-31 | 2007-01-21 | Fujifilm Corp | A correcting method and an exposure method of exposure device, and an exposure device |
US7407738B2 (en) | 2004-04-02 | 2008-08-05 | Pavel Kornilovich | Fabrication and use of superlattice |
JP2005327993A (ja) * | 2004-05-17 | 2005-11-24 | Canon Inc | 位置決め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WO2005117075A1 (ja) * | 2004-05-26 | 2005-12-08 | Nikon Corporation | 較正方法、予測方法、露光方法、反射率較正方法及び反射率計測方法、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06005197A (ja) | 2004-06-18 | 2006-01-05 | Canon Inc | 露光装置 |
WO2006006562A1 (ja) | 2004-07-12 | 2006-01-19 | Nikon Corporation | 露光条件の決定方法、露光方法、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06038952A (ja) | 2004-07-22 | 2006-02-09 | Fujinon Corp | カメラ |
TWI396225B (zh) * | 2004-07-23 | 2013-05-11 |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面測量方法、曝光方法、元件製造方法以及曝光裝置 |
US7227613B2 (en) * | 2004-07-26 | 2007-06-05 | Asml Holding N.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having double telecentric illumination |
US7256871B2 (en) * | 2004-07-27 | 2007-08-14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the same |
TW200615716A (en) * | 2004-08-05 | 2006-05-16 | Nikon Corp | Stage device and exposure device |
KR101157003B1 (ko) | 2004-09-30 | 2012-06-2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투영 광학 디바이스 및 노광 장치 |
US7388663B2 (en) * | 2004-10-28 | 2008-06-17 | Asml Netherlands B.V. | Optical position assess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
KR100594301B1 (ko) * | 2004-11-09 | 2006-06-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데이터 저장 매체의 기록 밀도 가변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크 드라이브 |
US20060139595A1 (en) * | 2004-12-27 | 2006-06-29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Z position errors/variations and substrate table flatness |
US7161659B2 (en) * | 2005-04-08 | 2007-01-09 | Asml Netherlands B.V. | Dual stage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7515281B2 (en) * | 2005-04-08 | 2009-04-07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7405811B2 (en) * | 2005-04-20 | 2008-07-29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positioning apparatus |
US7349069B2 (en) * | 2005-04-20 | 2008-03-25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positioning apparatus |
JP4410216B2 (ja) * | 2005-05-24 | 2010-02-03 |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ネザーランズ ビー.ブイ. | 2ステージ・リソグラフィ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US7348574B2 (en) * | 2005-09-02 | 2008-03-25 | Asml Netherlands, B.V. | Position measurement system and lithographic apparatus |
US7362446B2 (en) * | 2005-09-15 | 2008-04-22 | Asml Netherlands B.V. | Position measurement unit, measurement system and lithograph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uch position measurement unit |
JP2007093546A (ja) | 2005-09-30 | 2007-04-12 | Nikon Corp | エンコーダシステム、ステージ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
US7978339B2 (en) * | 2005-10-04 | 2011-07-12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WI550688B (zh) * | 2006-01-19 | 2016-09-21 |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 液浸曝光裝置及液浸曝光方法、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
KR101495471B1 (ko) * | 2006-02-21 | 2015-02-2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패턴 형성 장치, 마크 검출 장치, 노광 장치, 패턴 형성 방법, 노광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CN102866591B (zh) * | 2006-02-21 | 2015-08-19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及方法、以及元件制造方法 |
EP2003680B1 (en) | 2006-02-21 | 2013-05-29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7602489B2 (en) * | 2006-02-22 | 2009-10-13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7253875B1 (en) * | 2006-03-03 | 2007-08-07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7636165B2 (en) * | 2006-03-21 | 2009-12-22 | Asml Netherlands B.V. |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systems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7483120B2 (en) * | 2006-05-09 | 2009-01-27 | Asml Netherlands B.V. |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system, lithographic apparatus,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7619207B2 (en) * | 2006-11-08 | 2009-11-17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7903866B2 (en) * | 2007-03-29 | 2011-03-08 | Asml Netherlands B.V. | Measurement system,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a position dependent signal of a movable object |
US7710540B2 (en) * | 2007-04-05 | 2010-05-04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599359B2 (en) * | 2008-12-19 | 2013-12-03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arrier method |
US8773635B2 (en) * | 2008-12-19 | 2014-07-08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
2007
- 2007-02-21 EP EP07714730.4A patent/EP2003680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7-02-21 EP EP17194348.3A patent/EP3293577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02-21 EP EP17185712.1A patent/EP326725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02-21 SG SG201101220-0A patent/SG170012A1/en unknown
- 2007-02-21 EP EP12183861.9A patent/EP254132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7-02-21 US US11/708,611 patent/US890814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2-21 JP JP2008501745A patent/JP511585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2-21 KR KR1020087020658A patent/KR10134658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02-21 KR KR1020127034286A patent/KR10133387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02-21 EP EP17206968.4A patent/EP3327507B1/en active Active
- 2007-02-21 CN CN2007800051463A patent/CN10138512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2-21 WO PCT/JP2007/053230 patent/WO200709738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02-26 TW TW104131538A patent/TWI608305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2-26 TW TW096106389A patent/TWI403855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2-26 TW TW102123448A patent/TWI58554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2-26 TW TW104131539A patent/TWI60830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
- 2009-05-11 HK HK18102708.9A patent/HK1243191A1/zh unknown
- 2009-05-11 HK HK09104287.5A patent/HK1126035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
- 2012-08-22 JP JP2012182877A patent/JP2012235165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10-22 US US14/520,853 patent/US969021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5-19 US US15/600,174 patent/US1001291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8-11 US US15/675,037 patent/US1008875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8-25 US US15/686,718 patent/US1013973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
- 2018-04-10 HK HK18104682.5A patent/HK1247995A1/zh unknown
- 2018-07-20 HK HK18109407.8A patent/HK124993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8-08-24 US US16/111,556 patent/US2018036459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57827A (zh) * | 2009-08-20 | 2016-09-21 | 株式会社尼康 | 物体处理装置、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元件制造方法 |
CN105957827B (zh) * | 2009-08-20 | 2019-11-26 | 株式会社尼康 | 物体处理装置、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元件制造方法 |
CN104238283A (zh) * | 2009-08-25 | 2014-12-24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CN104238283B (zh) * | 2009-08-25 | 2017-04-12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CN106154753A (zh) * | 2015-03-26 | 2016-11-23 |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工件台干涉仪切换偏差校准方法 |
CN106154753B (zh) * | 2015-03-26 | 2019-04-12 |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工件台干涉仪切换偏差校准方法 |
CN106353971A (zh) * | 2015-07-16 | 2017-01-25 | 佳能株式会社 | 曝光装置、曝光方法及器件制造方法 |
CN106353971B (zh) * | 2015-07-16 | 2019-01-04 | 佳能株式会社 | 曝光装置、曝光方法及器件制造方法 |
CN110657826A (zh) * | 2018-06-28 | 2020-01-07 | 株式会社三丰 | 用于感应位置编码器的标尺构造 |
CN110657826B (zh) * | 2018-06-28 | 2022-06-28 | 株式会社三丰 | 用于感应位置编码器的标尺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85121B (zh) | 图案形成装置及图案形成方法、移动体驱动系统及移动体驱动方法、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
CN101385122B (zh) | 图案形成装置、标记检测装置、曝光装置、图案形成方法、曝光方法及组件制造方法 | |
CN101385120B (zh) | 测定装置及方法、处理装置及方法、图案形成装置及方法、曝光装置及方法、以及元件制造方法 | |
CN101410945B (zh) | 与移动体驱动、图案形成、曝光相关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405838B (zh) | 移动体驱动方法及移动体驱动系统、图案形成方法及装置、曝光方法及装置、组件制造方法、以及校正方法 | |
CN103645608B (zh) | 曝光装置及方法、组件制造方法以及决定方法 | |
CN101405840B (zh) | 移动体驱动方法和移动体驱动系统、图案形成方法和装置、曝光方法和装置、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
CN101405837B (zh) | 移动体驱动方法、图案形成方法、曝光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
CN101681809B (zh) | 曝光装置、曝光方法以及器件制造方法 | |
CN101681116B (zh) | 移动体装置、图案形成装置及曝光装置、以及元件制造方法 | |
CN101689026B (zh) | 移动体装置、图案形成装置、曝光装置及元件制造方法 | |
CN101689025B (zh) | 移动体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