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3518A - 功率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功率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3518A
CN106663518A CN201580042403.5A CN201580042403A CN106663518A CN 106663518 A CN106663518 A CN 106663518A CN 201580042403 A CN201580042403 A CN 201580042403A CN 106663518 A CN106663518 A CN 106663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coil pattern
main body
power inductor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24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3518B (zh
Inventor
朴寅吉
卢泰亨
金炅泰
赵承勋
郑俊镐
南基正
李政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da Yinuoqin Ltd By Share Ltd
Moda Innochip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oda Yinuoqin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da Yinuoqin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Moda Yinuoqin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5/00821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021938A1/ko
Publication of CN106663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3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3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3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22Cooling by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olid or powdered fil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3Insulation between winding turns, between win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2Insulating of windings
    • H01F41/122Insulating between turns or between win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功率电感器,其包含:主体、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至少一个线圈图案,以及形成于所述线圈图案与所述主体之间的绝缘层,其中所述基板的至少部分区域经移除且所述主体形成于所述基板经移除区域中。

Description

功率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涉及一种功率电感器,且更特定而言,涉及一种具有优良电感(Inductance)特性以及经改良绝缘特性以及热稳定性的功率电感器。
背景技术
功率电感器通常提供至功率电路,诸如携带型装置中的DC-DC转换器。当功率电路在较高频率下操作且经小型化时,此等功率电感器经广泛使用以替代典型绕线型抗流器线圈(Choke Coil)。又,随着携带型装置变得小型化以及多功能,功率电感器正以朝着小型化且具有高电流以及低电阻的趋势开发。
功率电感器可以层合物形式制造,包含多个铁氧体(ferrite)或具有小介电常数的电介质的陶瓷薄片层压在其中。此处,金属图案以线圈图案形状形成于陶瓷薄片上。形成于所述陶瓷薄片中的每一者上的线圈图案是通过形成于每一陶瓷薄片上的导电导通孔连接,且可能界定沿着所述薄片层压所在的垂直方向的重叠结构。一般而言,构成此功率电感器的主体已通过使用包含镍(Ni)-锌(Zn)-铜(Cu)-铁(Fe)的四元系的铁氧体材料现有地制造。
然而,铁氧体材料的饱和磁化值比金属材料的饱和磁化值低,使得现代携带型装置所需的高电流特性不可实现。因此,构成功率电感器的主体是通过使用金属粉末制造,使得饱和磁化值与主体用铁氧体材料制造的情况相比可相对增加。然而,当主体是通过使用金属制造时,材料损失增加的问题可能出现,因为高频率下的涡电流以及迟滞的损失增加。
为了减少此材料损失,使用其间的金属粉末通过聚合物绝缘的结构。即,对其中金属粉末与聚合物彼此混合的薄片进行贴合以制造功率电感器的主体。此外,在主体内提供基板,在基底上形成线圈图案。即,线圈图案形成于基板上,且在线圈图案的下侧及上侧贴合并压缩多层薄片以制造功率电感器。
然而,具有通过使用金属粉末及聚合物制造的主体的功率电感器具有问题,因为电感随温度上升而减小。即,功率电感器的温度由于自功率电感器所应用至的携带型装置产生的热而升高。因此,电感随着构成功率电感器的主体的金属粉末受热而减小的问题可出现。又,在功率电感器中,线圈图案可接触主体内部的金属粉末。为防止此接触,线圈图案以及主体应彼此绝缘。
此外,其上形成有线圈图案的基板使用具有磁导率的材料,例如铜包覆叠层(Copper Clad Lamination;CCL),因此,使用上述基板的功率电感器可具有降低的磁导率。
(专利文件)
韩国专利公开案第2007-003225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功率电感器,其中温度稳定性经由在主体中散热而得到改良,以使得可防止电感的减小。
本揭示内容也提供一种能够改良线圈图案与主体之间的绝缘特性的功率电感器。
本揭示内容也提供一种能够改良容量以及磁导率的功率电感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例示性实施例,功率电感器包含包含金属粉末、聚合物以及导热填充剂的主体、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至少一个线圈图案,以及形成于所述线圈图案与所述主体之间的绝缘层。
根据另一例示性实施例,功率电感器包含主体、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至少一个线圈图案,以及形成于所述线圈图案与所述主体之间的绝缘层,其中除形成有所述线圈图案的区域外的所述基板中的区域自所述基板移除,且所述主体形成于所述经移除区域中。主体包含金属粉末、聚合物以及导热填充剂
所述金属粉末可包含含有铁的金属合金粉末。
所述金属粉末可具有经铁氧体材料以及绝缘体中的至少一者涂布的表面。
所述导热填充剂可包含选自由MgO、AlN以及碳基材料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者。
所述导热填充剂可以相对于100wt%的所述金属粉末大致0.5wt%至大致3wt%的量包含,且具有大致0.5μm至大致100μm的大小。
所述基板可由铜包覆叠层形成,或经形成以使得铜箔附接至含有铁的金属板的两个表面。
通过移除所述线圈图案的内部区域以及外部区域以制造所述基板。
通过移除所述线圈图案的整个外部区域以使所述基板相对于所述主体的侧面具有凹曲面。
所述线圈图案可分别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以及另一表面处,且经由形成于所述基板中的导电导通孔彼此连接。
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以及另一表面中的所述线圈图案可以相同高度形成,且经形成为厚度是所述基板的厚度的2.5倍或大于2.5倍。
所述绝缘层可经涂布以使得聚对二甲苯经汽化且以均匀厚度涂布在所述线圈图案的上表面以及侧表面上。
所述绝缘层以相同厚度形成于所述基板上以及所述线圈图案的上表面以及侧表面上。
所述功率电感器可进一步包含形成于所述主体外且连接至所述线圈图案的外部电极。
至少两个所述基板在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上形成且叠层。
所述线圈图案分别形成于至少两个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线圈图案彼此并联或串连。
分别形成于至少两个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线圈图案通过配置于所述主体外的连接电极彼此串联。
分别形成于至少两个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线圈图案在不同的方向上彼此分开且连接至不同的外部电极。
在垂直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上配置且排列至少两个所述基板。
所述功率电感器可进一步包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个区域中的磁性层,且所述磁性层的磁导率大于所述主体的磁导率。
所性层可经形成以包含导热填充剂。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功率电感器中,主体包含金属粉末、聚合物以及导热填充剂,热可通过包含导热填充剂而耗散至外部,以使得可防止电感的减小。
绝缘层可经由用聚对二甲苯(parylene)进行涂布而以均匀厚度形成于线圈图案上,相比于其他材料,主体与线圈图案之间的绝缘特性可得到改良。
可使用金属磁性材料制造主体内部的基板,以避免功率电感器的磁导率降低。此外,基板的至少部分区域经移除且主体形成于基板经移除区域中,藉此改善磁导率。再者,在主体上可配置至少一个磁性层,以改善功率电感器的磁导率。
在主体包含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具有分别形成于其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线圈图案,使得多个线圈可形成于一个主体中。因此,功率电感器的容量可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透视图。
图2为沿着图1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3以及图4分别为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部分分解透视图以及平面图。
图5以及图6为不同绝缘层材料的功率电感器的截面图。
图7以及图8为根据第二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截面图。
图9为根据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透视图。
图10以及图11分别为沿着图9的线A-A′以及B-B′截取的截面图。
图12以及图13为根据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经修改实例沿着图9的线A-A′以及B-B′截取的截面图。
图14为根据第四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透视图。
图15以及图16为分别沿着图14的线A-A′以及B-B′截取的截面图。
图17为图14的内部平面图。
图18为根据第五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透视图。
图19以及图20分别为沿着图18的线A-A′以及B-B′截取的截面图。
图21至图23为顺序地说明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制造功率电感器的方法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看附图更详细地描述实施例。然而,本揭示内容可呈不同形式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实施例。确切而言,提供此等实施例以使得本发明将为透彻且完整的,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畴。
图1为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透视图,且图2为沿着图1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又,图3为说明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基板以及线圈图案的分解透视图,且图4为所述基板以及所述线圈图案的平面图。
参看图1至图4,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可包含具有导热填充剂的主体(100a,100b;100)、安置于主体(100)中的基板(200)、形成于基板(20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线圈图案(310,320;300),以及安置在主体(100)外的外部电极(410,420;400)。又,绝缘层(500)可进一步配置于线圈图案(310,320)与主体(100)之间。
主体(100)可具有例如六面体形状。然而,主体(100)可具有除六面体形状外的多面体形状。此主体(100)可包含金属粉末(110)、聚合物(120)以及导热填充剂(130)。
金属粉末(110)可具有大致1μm至大致50μm的平均粒子直径。又,一种粒子或具有相同大小的两种或更多种粒子可用作为金属粉末(110)。此外,一种粒子或具有多个大小的两种或更多种粒子也可用作为金属粉末。举例而言,可使用具有大致30μm的平均大小的第一金属粒子与具有大致3μm的平均大小的第二金属粒子的混合物,第一金属粒子及第二金属粒子的混合物可用作为金属粉末。当使用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的两种或更多种金属粉末(110)时,容量可最大限度地实施,因为主体(100)的填充速率可增加。举例而言,当使用30μm金属粉末时,间隙可在30μm金属粉末之间产生,且因此,填充速率必须减小。然而,可通过使用与30μm金属粉末混合的3μm金属粉末使填充速率增加。含有铁(Fe)的金属材料可用于此金属粉末(110),举例而言,选自由以下各者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个类型的金属可包含于金属粉末(110)中:铁-镍(Fe-Ni)、铁-镍-硅(Fe-Ni-Si)、铁-铝-硅(Fe-Al-Si)以及铁-铝-铬(Fe-Al-Cr)。即,金属粉末(110)可由具有含铁磁性结构或磁性性质的金属合金形成且具有预定磁导率。又,金属粉末(110)可使表面涂布以铁氧体材料,且可涂布以具有不同于金属粉末(110)的磁导率的材料。举例而言,铁氧体材料可由金属氧化物铁氧体材料形成,且可使用选自由以下各者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个氧化物铁氧体材料:氧化镍铁氧体材料、氧化锌铁氧体材料、氧化铜铁氧体材料、氧化锰铁氧体材料、氧化钴铁氧体材料、氧化钡铁氧体材料以及镍-锌-铜氧化物铁氧体材料。即,涂布在金属粉末(110)的表面上的铁氧体材料可由含有铁的金属氧化物形成,且其磁导率可大于金属粉末(110)的磁导率。由于金属粉末(110)为磁性的,因此若金属粉末(110)彼此接触,则可能发生由绝缘崩溃引起的短路。因此,金属粉末(110)的表面可经至少一种绝缘体涂布。举例而言,尽管金属粉末(110)的表面可经氧化物或诸如聚对二甲苯(parylene)的绝缘聚合物材料涂布,但其较佳可经聚对二甲苯涂布。聚对二甲苯可以大致1μm至大致10μm的厚度涂布。此处,当聚对二甲苯以小于大致1μm的厚度形成时,金属粉末(110)的绝缘效应可减小,且当聚对二甲苯以大于大致10μm的厚度形成时,金属粉末(110)的大小增加,主体(100)中的金属粉末(110)的分布减少,因此,磁导率可能减小。又,金属粉末(110)的表面可经除聚对二甲苯外的各种绝缘聚合物材料涂布。涂布金属粉末(110)的氧化物可通过氧化金属粉末(110)来形成,且替代地,选自TiO2、SiO2、ZrO2、SnO2、NiO、ZnO、CuO、CoO、MnO、MgO、Al2O3、Cr2O3、Fe2O3、B2O3以及Bi2O3的一者可涂布于金属粉末(110)上。此处,金属粉末(110)可经具有双结构的氧化物涂布,或经氧化物以及聚合物材料的双结构涂布。当然,金属粉末(110)的表面可在经铁氧体材料涂布之后经绝缘体涂布。金属粉末(110)的表面因此经绝缘体涂布,使得可防止由金属粉末(110)之间的接触引起的短路。此处,即使当金属粉末经氧化物、绝缘聚合物材料或类似者涂布,或经铁氧体以及绝缘体双涂布时,金属粉末可以大致1μm至大致10μm的厚度经涂布。
聚合物(120)可与金属粉末(110)混合以使金属粉末(110)彼此绝缘。即,尽管金属粉末(110)因为材料损失由于高频率下的涡电流损失以及迟滞损失增加而增加可能具有限制,但可包含聚合物(120)以减少材料损失且使金属粉末(110)彼此绝缘。此聚合物(120)可包含选自由环氧树脂(epoxy)、聚酰亚胺(polyimide)以及液晶聚合物(LiquidCrystalline Polymer,LCP)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个聚合物。又,聚合物(120)可由提供金属粉末(110)之间的绝缘的热塑性树脂形成。作为热塑性树脂,可包含选自由以下各者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者:酚醛清漆环氧树脂(Novolae Epoxy Resin)、苯氧基型环氧树脂(PhenoxyType Epoxy Resin)、二酚基丙烷型环氧树脂(BPA Type Epoxy Resin)、双酚型环氧树脂(BPF Type Epoxy Resin)、经氢化的二酚基丙烷环氧树脂(Hydrogenated BPAEpoxyResin)、经二聚体酸改质的环氧树脂(Dimer Acid Modified Epoxy Resin)、经胺基甲酸酯改质发热环氧树脂(Urethane Modified Epoxy Resin)、经橡胶改质的环氧树脂(RubberModified Epoxy Resin)以及双环戊二烯型环氧树脂(DCPD Type Epoxy Resin)。此处,聚合物(120)可以相对于100wt%的金属粉末大致2.0wt%至大致5.0wt%的量包含。然而,当聚合物(120)的量增加时,金属粉末(110)的体积分率减小,且因为增加饱和磁化值的效应不能恰当地达成且主体(100)的磁导率可能减小而可能存在限制。又,当聚合物(120)的量减少时,因为电感特性由于制造电感器时使用的强酸溶液、强碱溶液或类似者朝内渗透减少而可能存在限制。因此,聚合物(120)可包含于并不减小金属粉末(110)的饱和磁化值以及电感的范围中。
又,主体(100)包含导热填充剂(130)以解决主体(100)通过外部热来加热的限制。即,主体(100)中的金属粉末(110)通过外部热来加热,但金属粉末(110)的热可通过包含导热填充剂(130)而耗散至外部。此导热填充剂(130)可包含选自由MgO、AlN以及碳基材料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者。此处,碳基材料可包含碳且具有各种形状。举例而言,可包括石墨、碳黑、石墨烯、石墨或类似者。又,导热填充剂(130)可以相对于100wt%的金属粉末(110)大致0.5wt%至大致3wt%的量包含。当导热填充剂(130)的量小于上述范围时,热耗散效应不可达成,且当所述量大于上述范围时,金属粉末(110)的含量可能减少,主体(100)的磁导率可能减小。又,导热填充剂(130)可具有大致0.5μm至大致100μm的大小。即,导热填充剂(130)可具有大于或小于金属粉末(110)的大小。可依据导热填充剂(130)的含量调整放热作用。举例而言,当导热填充剂(130)的含量增加时,放热作用可增加。主体(100)可通过层压由包含金属粉末(110)、聚合物(120)以及导热填充剂(130)的材料形成的多个薄片来制造。此处,当主体(100)是通过层压多个薄片制造时,每一薄片的导热填充剂(130)的包含量可不同。举例而言,所述薄片中的导热填充剂(130)的量可向上或向下离开基板(200)逐渐增加。又,主体(100)可通过印刷预定厚度的由包含金属粉末(110)、聚合物(120)以及导热填充剂(130)的材料形成的糊状物而形成。替代地,主体可在必要时经由各种方法来形成,诸如藉以将此糊状物装入成形且压制的方法。此处,经层压以形成主体(100)的薄片的数目或以预定厚度印刷的糊状物的厚度可考虑到电特性而判定为适当数目或厚度,电特性诸如功率电感器所需的电感。设置于插入其间的基板(200)上方以及下的主体(100a,100b)可经由基板(200)连接。即,基板(200)的一部分经移除,且主体(100)可经形成以使得所述主体的一部分填充至所述基板的经移除部分中。以此方式,基板(200)的一部分经移除,且主体(100)填充至经移除部分中,使得基板(200)的面积减小且相同体积中的主体(100)的比率可增加。因此,功率电感器的磁导率可增加。
基板(200)可设置于主体(100)内部。举例而言,基板(200)可沿着主体(100)的纵向方向设置于主体(100)内部,即外部电极(400)的方向。此处,可提供一个或多个基板(200)。举例而言,两个基板可经安置为在垂直于形成外部电极(400)所沿着的方向的方向上彼此隔开预定距离。至少两个基板(200)可安置于配置外部电极(400)的方向上。此基板(200)可由铜包覆叠层(Copper Clad Lamination;CCL)或金属铁氧体材料形成。此处,基板(200)由金属铁氧体材料形成,使得磁导率可增加且容量可容易实现。即,CCL是通过将铜箔(foil)附接至玻璃加强弹性纤维来制造。然而,由于CCL不具有磁导率,因此功率导体的磁导率可藉此减小。然而,当金属铁氧体材料被用作基板(200)时,功率电感器的磁导率可不减小,因为金属铁氧体材料具有磁导率。使用金属铁氧体材料的此基板(200)可通过将铜箔附接至板来制造,所述板具有预定厚度且由含有铁的金属形成,例如选自由铁-镍(Fe-Ni)、铁-镍-硅(Fe-Ni-Si)、铁-铝-硅(Fe-Al-Si)以及铁-铝-铬(Fe-Al-Cr)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种金属。即,由包含铁的至少一种金属形成的合金经制造成具有预定厚度的板形状。接着,将铜箔附接至所述金属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且因此,可制造基板(200)。
又,在基板(200)的预定区域中,可提供至少一个导电导通孔(210),且分别设置于基板(200)的上部侧以及下部侧中的线圈图案(310,320)可通过所述导电导通孔(210)电连接。导电导通孔(210)可经由在基板(200)中形成在厚度方向上穿过基板的导通孔(未图示)且接着将导电膏装入所述导通孔中的方法提供。本文中,线圈图案(310,320)中的至少一者可自导电导通孔(210)生长,且因此,导电导通孔(210)以及线圈图案(310,320)中的至少一者可一体式形成。又,可移除基板(200)的至少一部分。较佳地,在基板(200)中,如图3以及图4中所说明,除与形成有线圈图案(310,320)的区域重叠的区域外,可移除基板(200)的剩余区域。举例而言,穿过基板(200)的通孔(220)可形成于以螺旋形状形成的线圈图案(310,320)内部,且可移除在线圈图案(310,320)外的基板(200)。即,基板(200)可具有沿着线圈图案(310,320)的外部形状的跑道(racetrack)的形状,且面对外部电极(400)的区域可沿着线圈图案(310,320)的末端延伸区域以线性形状形成。因此,基板(200)的外侧可相对于主体(100)的边缘具有曲线形状。以此方式,主体(100)可填充至基板(200)经移除的一部分中,如图4中所说明。即,主体(100a,100b)可通过基板(200)的包含通孔(220)的经移除区域彼此连接。当基板(200)由金属铁氧体材料形成时,基板(200)可接触主体(100)的金属粉末(110)。为解决此等限制,可在基板(200)的侧表面上形成诸如聚对二甲苯的绝缘层(500)。举例而言,绝缘层(500)可形成于通孔(220)的侧表面以及基板(200)的外部侧表面上。本文中,基板(200)可以大于线圈图案(310,320)的宽度的宽度设置。举例而言,基板(200)可以预定宽度垂直地保持在线圈图案(310,320)的下部侧中。举例而言,基板(200)可经形成以自线圈图案(310,320)突出约0.3μm。又,基板(200)可具有比主体(100)的截面积小的截面积,因为线圈图案(310,320)的内侧以及外侧区域经移除。举例而言,当主体(100)的水平截面积为100时,基板(200)可具备约40至约80的面积比。当基板(200)的面积比增加时,主体(100)的磁导率可减少,且当基板(200)的面积比减少时,线圈图案(310,320)的形成区可减少。因此,可考虑主体(100)的磁导率及线圈图案(310,320)的宽度调整基板(200)的面积比。
线圈图案(310,320;300)可设置于基板(20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且较佳设置于基板的两个表面上。此线圈图案(310,320)可在来自基板(200)的预定区域的方向上以螺旋形状形成,预定区域例如自中心部分至外部的区域,且一个线圈可以此方式界定以使得形成于基板(200)上的两个线圈图案(310,320)连接。即,线圈图案(310,320)可自形成于基板(200)的中心部分中的通孔(220)的外部以螺旋形状形成,且可经由形成于基板(200)上的导电导通孔(210)彼此连接。此处,上部以及下部的线圈图案(310)及线圈图案(320)可以彼此相同的形状形成。又,线圈图案(310,320)可经形成以彼此重叠,或线圈图案(320)可经形成以与无线圈图案(310)形成的区域重叠。线圈图案(310,320)的末端部分可以线性形状向外延伸,且可沿着主体(100)的短边的中心部分延伸。又,线圈图案(310,320)的接触外部电极(400)的区域可经形成以具有大于如图3以及图4中所说明的其他区域的宽度。由于线圈图案(310,320)的部分以更大宽度形成,因此,线圈图案(310,320)与外部电极(400)的接触面积可增加且电阻可减小。当然,线圈图案(310,320)在形成有外部电极(400)的一个区域中可在外部电极(40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此时,朝向线圈图案(310,320)的末端引出的外部电极(400)可具有朝向主体(100)的侧面中心部分的线性形状。
此等线圈图案(310,320)可通过形成于基板(200)上的导电导通孔(210)电连接。线圈图案(310,320)可经由诸如厚膜印刷、扩散、沉积、电镀以及溅镀的方法形成。又,线圈图案(310,320)以及导电导通孔(210)可由包含银(Ag)、铜(Cu)以及铜合金中的至少一者的材料形成。同时,当线圈图案(310,320)经由电镀制程形成时,诸如铜层的金属层可经由电镀制程形成于基板(200)上且经由微影制程图案化。即,线圈图案(310,320)可经由经由电镀制程在晶种层上形成铜层且图案化所述铜层而形成于基板(200)的表面上,晶种层为形成于基板的表面上的铜箔。当然,具有预定形状的线圈图案(310,320)也可如下方式形成:在基板(200)上形成具有预定形状的光敏膜图案,接着通过执行电镀制程而自基板(200)的曝露表面生长金属层,且接着移除光敏膜。线圈图案(310,320)也可形成于多层中。即,多个线圈图案可进一步形成在形成于基板(200)上方的线圈图案(310)上方,且多个线圈图案可进一步形成在形成于基板(200)下的线圈图案(320)下。当线圈图案(310,320)形成于多层中时,绝缘层形成于上部层与下部层之间,且导电导通孔(未图示)形成于绝缘层中,且因此,多层线圈图案可连接。又,线圈图案(310,320)可以基板(200)的厚度的2.5倍或大于2.5倍的高度形成。举例而言,基板(200)可以约10μm至约50μm的厚度形成,且线圈图案(310,320)可以约50μm至约300μm的高度形成。
外部电极(410,420;400)可形成于在主体(100)中彼此面对的两个表面上。举例而言,外部电极(400)可形成于在主体(100)的纵向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侧表面上。此外部电极(400)可电连接至主体(100)的线圈图案(310,320)。又,外部电极(400)可形成于主体(100)的两个整个侧表面上方,且可在所述两个侧表面的中心部分处接触线圈图案(310,320)。即,线圈图案(310,320)的末端部分曝露于主体(100)的外部中心,且外部电极(400)可形成于主体(100)的侧表面上以便连接至线圈图案(310,320)的末端部分。此外部电极(400)可通过将主体(100)浸渍至导电膏中或经由诸如印刷、沉积以及溅镀的各种方法而形成于主体(100)的两个末端处。外部电极(400)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例如,选自由金、银、铂、铜、镍、钯以及其合金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种金属。又,镀镍层(未图示)或镀锡层(未图示)可进一步形成于外部电极(400)的表面上。
绝缘层(500)可形成于线圈图案(310,320)与主体(100)之间以使线圈图案(310,320)与金属粉末(110)绝缘。即,绝缘层(500)可经形成以覆盖线圈图案(310,320)的上部以及下部表面。绝缘层(500)也可经形成以覆盖基板(200)以及线圈图案(310,320)的上部以及下部表面。即,绝缘层(500)也可形成于比基板(200)中的线圈图案(310,320)曝露更多的区域中,即,形成于基板(200)的表面以及侧面上。基板(200)上的绝缘层(500)可与线圈图案(310,320)上的绝缘层(500)具有相同厚度。此绝缘层(500)可经形成以使得聚对二甲苯涂布于线圈图案(310,320)上。举例而言,聚对二甲苯可通过使基板(200)具备在沉积腔室内部形成于其上的线圈图案(310,320)且接着汽化聚对二甲苯以及将经汽化的聚对二甲苯供应至真空腔室中而沉积于线圈图案(310,320)上。举例而言,聚对二甲苯首先在汽化器(Vaporizer)中经第一加热制程加热且汽化以转换成二聚体(dimer)状态,且其次接着经第二加热制程加热且热分解成单体(Monomer)状态。当聚对二甲苯接着通过使用经提供以连接至分解腔室以及机械真空泵(Mechanical Vaccum Pump)的冷阱(Cold Trap)冷却时,聚对二甲苯自单体状态转换至聚合物状态且沉积于线圈图案(310,320)上。当然,绝缘层(500)可由除聚对二甲苯外的绝缘聚合物形成,例如选自环氧树脂、聚酰亚胺以及液晶聚合物的一或多种材料。然而,绝缘层(500)可经由用聚对二甲苯进行涂布而以均匀厚度形成于线圈图案(310,320)上,且即使当以小厚度形成时,相比于其他材料,绝缘特性也可得到改良。即,当用聚对二甲苯涂布以作为绝缘层(500)时,绝缘特性可通过增加绝缘崩溃电压而得到改良,尽管绝缘层以比形成聚酰亚胺小的厚度形成。又,绝缘层可通过填充根据线圈图案(310,320)之间的距离的图案之间的间隙而以均匀厚度形成,或可在图案中沿着阶梯以均匀厚度形成。即,当线圈图案(310,320)之间的距离偏大时,聚对二甲苯可在图案中沿着阶梯以均匀厚度涂布。又,当线圈图案(310,320)之间的距离偏小时,聚对二甲苯可通过填充图案之间的间隙而以预定厚度形成于线圈图案(310,320)上。图5以及图6为不同绝缘层材料的功率电感器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在聚对二甲苯的情况下,即使聚对二甲苯沿着线圈图案(310,320)的阶梯部分具有相对薄的厚度,聚酰亚胺可具有如图5所示大于聚对二甲苯的厚度。此处,绝缘层(500)可通过使用聚对二甲苯以大致3μm至大致100μm的厚度形成。当聚对二甲苯以小于大致3μm的厚度形成时,绝缘特性可减小。又,当聚对二甲苯以大于大致100μm的厚度形成时,相同大小内的绝缘层(500)所占据的厚度增加,主体(100)的体积变小,且因此,磁导率可减小。当然,绝缘层(500)可在由具有预定厚度的薄片形成之后形成于线圈图案(310,320)上。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中,主体(100)是通过包含导热填充剂(130)以及金属粉末(110)以及聚合物(120)制造,使得通过加热金属粉末(110)产生的主体(100)的热可耗散至外部。因此,可防止主体(100)中的温度升高,且因此可防止诸如电感减小的限制。又,绝缘层(500)是通过使用聚对二甲苯而形成于线圈图案(310,320)与主体(100)之间,使得可在线圈图案(310,320)上形成较薄绝缘层(500)且也改良绝缘特性。又,可通过使用金属铁氧体材料在主体(100)内部形成基板(200)来防止功率电感器的磁导率减少,且可通过将主体(100)填充至一部分中来改良功率电感器的磁导率,基板(200)的一部分已自所述部分移除。
图7为根据第二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透视图。
参看图7,根据第二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可包含具有导热填充剂(130)的主体(100)、安置于主体(100)中的基板(200)、形成于基板(20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线圈图案(310,320),以及安置于主体(100)外的外部电极(410,420)、分别安置于线圈图案(310,320)上的绝缘层(500),以及分别安置于主体(100)上方以及下方的至少一个磁性层(600;610,620)。即,第二例示性实施例可进一步包含磁性层(600)以实施第一例示性实施例。此第二例示性实施例关于不同于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组态主要描述如下。
磁性层(600;610,620)可设置于主体(100)的至少一个区域中。即,第一磁性层(610)可形成于主体(100)的上部表面上,且第二磁性层(620)可形成于主体(100)的下部表面上。此处,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经提供以增加主体(100)的磁导率,且可由具有大于主体(100)的磁导率的材料形成。举例而言,主体(100)可经提供以具有大致20的磁导率,且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可经提供以具有大致40至大致1000的磁导率。此等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可例如通过使用铁氧体粉末以及聚合物来制造。即,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可由具有大于主体(100)的铁氧体材料的磁导率的材料形成以便具有大于主体(100)的磁导率,或经形成以具有更大含量的铁氧体材料。此处,聚合物可以相对于100wt%的金属粉末大致15wt%的量包含。又,选自由镍铁氧体(Ni Ferrite)、锌铁氧体(Zn Ferrite)、铜铁氧体(Cm Ferrite)、锰铁氧体(MnFerrite)、钴铁氧体(Co Ferrite)、钡铁氧体(Ba Ferrite)以及镍-锌-铜铁氧体(Ni-Zn-CuFerrite)或其一或多种氧化物铁氧体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者可用作为铁氧体粉末。即,磁性层(600)可通过使用含有铁的金属合金粉末或含有铁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来形成。又,铁氧体粉末可通过用铁氧体涂布金属合金粉末来形成。举例而言,铁氧体粉末可经由用选自由以下各者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种氧化物铁氧体材料涂布含有铁的金属合金粉末来形成:氧化镍铁氧体材料、氧化锌铁氧体材料、氧化铜铁氧体材料、氧化锰铁氧体材料、氧化钴铁氧体材料、氧化钡铁氧体材料以及镍-锌-铜氧化物铁氧体材料。即,铁氧体粉末可经由用含有铁的金属氧化物涂布金属合金粉末来形成。当然,铁氧体粉末可经由混合(例如)含有铁的金属粉末与选自由以下各者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种氧化物铁氧体材料来形成:氧化镍铁氧体材料、氧化锌铁氧体材料、氧化铜铁氧体材料、氧化锰铁氧体材料、氧化钴铁氧体材料、氧化钡铁氧体材料以及镍-锌-铜氧化物铁氧体材料。即,铁氧体粉末可经由混合金属合金粉末与含有铁的金属氧化物来形成。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也可经形成以进一步包含具有金属粉末以及聚合物的导热填充剂。导热填充剂可以相对于100wt%的金属粉末大致0.5wt%至大致3wt%的量包含。此等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可以薄片形状形成,且分别安置于多个薄片层压于其中的主体(100)上方以及下方。又,在主体(100)经由印刷糊状物形成或经由将所述糊状物装入成形且压制所述糊状物形成之后,主体由包含金属粉末(110)、聚合物(120)以及导热填充剂(130)的材料以预定厚度形成,磁性层(610,620)可分别形成于主体(100)上方以及下方。当然,磁性层(610,620)也可通过使用糊状物来形成,且磁性层(610,620)可通过在主体(100)上方以及下方施加磁性材料来形成。
如图8中所说明,根据第二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可进一步包含在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与基板(200)之间的第三磁性层以及第四磁性层(630,640)。即,至少一个磁性层(600)可包含于主体(100)中。此磁性层(600)可以薄片形状形成,且安置于主体(100)中。即,至少一个磁性层(600)可设置于多个薄片之间以用于制造主体(100)。又,当主体(100)是经由印刷糊状物时,主体由包含金属粉末(110)、聚合物(120)以及导热填充剂(130)的材料以预定厚度形成,磁性层可在印刷期间形成。又,当主体(100)是经由将糊状物装入成形且压制所述糊状物形成时,磁性层可在其间输入且经压制。当然,磁性层(600)也可通过使用糊状物来形成。磁性层(600)可通过在印刷主体时施加软磁材料而形成于主体(100)中。
如上所述,根据另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可通过使主体(100)具备至少一个磁性层(600)来改良功率电感器的磁导率。
图9为根据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透视图,图10为沿着图9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且图11为沿着图9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参看图9至图11,根据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可包含:主体(100);安置于主体(100)内部的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a,200b;200);形成于两个或更多基板(200)中的每一者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线圈图案(310,320,330,340;300);安置于主体(100)外的外部电极(410,420);形成于线圈图案(300)上的绝缘层(500);以及安置于主体(100)外以与外部电极(410,420)隔开且连接至形成于主体(100)内部的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中的每一者上的至少一个线圈图案(300)的连接电极(710,720;700)。在下文中,将不提供与第一例示性实施例以及第二例示性实施例重叠的描述。
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a,200b;200)可安置于主体(100)内部且在主体(100)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隔开。举例而言,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可在与外部电极(400)垂直的方向上彼此隔开,即主体(100)的厚度方向。又,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分别包含导电导通孔(210a,210b;210)以及分别形成于基板中的通孔(220a,220b;220)。本文中,通孔(220a,220b)可形成于相同位置处,且导电导通孔(210a,210b)可形成于相同或不同位置处。当然,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的区域可经移除且用主体(100)填充,区域无线圈图案(300)以及通孔(220)形成。此外,主体(100)可配置于基板(200)之间。主体(100)可配置于基板(200)之间以改善磁导率。因为绝缘层(500)配置于基板(200)的线圈图案(300)上,主体(100)可不配置于基板(200)之间。在此情况下,可降低功率电感器的厚度。
线圈图案(310,320,330,340;300)可设置于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且较佳设置于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的两个表面上。此处,线圈图案(310,320)可分别形成于第一基板(200a)的下方以及上方,且经由形成于第一基板(200a)上的导电导通孔(210a)电连接。同样,线圈图案(330,340)可分别形成于第二基板(200b)的下方以及上方,且经由形成于第二基板(200b)上的导电导通孔(210b)电连接。多个线圈图案(300)可在来自基板(200)的预定区域的方向上以螺旋形状形成,预定区域例如自中心部分处的通孔(220a,220b)至外部,且一个线圈可以此方式界定以使得形成于基板(200)上的两个线圈图案连接。即,两个或更多线圈可形成于一个主体(100)中。此处,基板(200)上方的线圈图案(310,330)以及基板(200)下方的线圈图案(320,340)可以彼此相同的形状形成。又,多个线圈图案(300)可经形成以彼此重叠,或下部的线圈图案(320,340)也可经形成以与其中无上部的线圈图案(310,330)形成的区域重叠。
外部电极(410,420;400)可形成于主体(100)的两个末端部分处。举例而言,外部电极(400)可形成于在主体(100)的纵向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侧表面上。此外部电极(400)可电连接至主体(100)的线圈图案(300)。即,多个线圈图案(300)的至少一个末端部分可曝露于主体(100)的外部,且外部电极(400)可经形成以便连接至多个线圈图案(300)的末端部分。举例而言,外部电极(410)可连接至线圈图案(310),且外部电极(420)可连接至线圈图案(340)。即,外部电极(400)可连接至基板(200a,200b)上的线圈图案(310,340)。外部电极(410)可连接至线圈图案(310),连接电极(710)可将线圈图案(320,330)彼此连接,外部电极(420)可连接至线圈图案(340)。因此,配置于基板(200a,200b)上的线圈图案(310,320,330,340)可彼此串联。即使连接电极(710)将线圈图案(320,330)彼此连接,连接电极(720)不连接至线圈图案(300)。为了制程简便,提供两个连接电极(710,720),而仅有连接电极(710)连接至线圈图案(320,330)。此连接电极(700)可通过将主体(100)浸渍至导电膏中或经由诸如印刷、沉积以及溅镀的各种方法而形成于主体(100)的一个侧表面处。连接电极(700)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例如包含选自由金、银、铂、铜、镍、钯以及其合金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种金属。此处,必要时,镀镍层(未图示)或镀锡层(未图示)可进一步形成于连接电极(700)的表面上。
图12以及图13为根据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经修改实例的截面图。功率电感器可包含:安置于主体(100)内部的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a,200b,200c;200);形成于两个或更多基板(200)中的每一者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线圈图案(310,320,330,340,350,360;300);分别连接至线圈图案(310,360)的外部电极(410,420);分别连接至线圈图案(320,330)的连接电极(710);分别连接至线圈图案(340,350)的连接电极(720)。因此,配置于基板(200a,200b,200c)的线圈图案(300)可通过连接电极(710,720)彼此串联。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例示性实施例,至少两个基板(200)上配置线圈图案(300),其在主体(100)内彼此间隔,且配置于基板(200)上的线圈图案(300)可通过主体(100)外的连接电极(700)连接。因此,可在一个主体(100)内提供多个线圈图案。在基板(200)上配置的线圈图案(300)彼此不同,且可通过主体(100)外的连接电极(700)彼此连接,因此,功率电感器在相同区域内的电容量可增加。
图14为根据第四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透视图。图15以及图16为分别沿着图14的线A-A′以及B-B′截取的截面图。图17为内部平面图。
参看图14至图17,根据第四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可包含:主体(100);安置于主体(100)内部的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a,200b,200c;200);形成于两个或更多基板(200)中的每一者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线圈图案(310,320,330,340,350,360;300);形成于主体(100)内部的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a,200b,200c)上的线圈图案(300);安置于主体外的外部电极(410,420,430,440,450,460;400);形成于线圈图案(300)上的绝缘层(500)。
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a,200b,200c;200)可安置于主体(100)内部。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可在垂直于主体(100)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隔开。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基板(200)在主体(100)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隔开,第四例示性实施例的基板(200)可在垂直于主体(100)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隔开。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分别包含导电导通孔(210a,210b,210c;210)以及分别形成于基板中的通孔(220a,220b,220c;220)。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的区域可经移除且用主体(100)填充,区域无线圈图案(300)以及通孔(220)形成。
线圈图案(310,320,330,340,350,360;300)可设置于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且较佳设置于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的两个表面上。此处,线圈图案(310,320)可分别形成于第一基板(200a)的下方以及上方,且经由形成于第一基板(200a)上的导电导通孔(210a)电连接。同样,线圈图案(330,340)可分别形成于第二基板(200b)的下方以及上方,且经由形成于第二基板(200b)上的导电导通孔(210b)电连接。多个线圈图案(350,360)可分别形成于第三基板(300c)的下方以及上方,且经由形成于第三基板(200c)上的导电导通孔(210c)电连接。多个线圈图案(300)可在来自基板(200)的预定区域的方向上以螺旋形状形成,预定区域例如自中心部分处的通孔(220a,220b,220c)至外部,且一个线圈可以此方式界定以使得形成于基板(200)上的两个线圈图案连接。即,两个或更多线圈可形成于一个主体(100)中。此处,基板(200)上方的线圈图案(310,330,350)以及基板下方的线圈图案(320,340,360)可以彼此相同的形状形成。又,基板(200)上方的多个线圈图案(300)可经形成以彼此重叠,或下部的线圈图案(320,340,360)也可经形成以与其中无上部的线圈图案(310,330,350)形成的区域重叠。
外部电极(410,420,430,440,450,460;400)可形成于主体(100)的两个末端部分处。外部电极(400)可连接至基板(200)上的线圈图案(300)。外部电极(410,420)可连接至线圈图案(310,320),且外部电极(430,440)可连接至线圈图案(330,340),且外部电极(450,460)可连接至线圈图案(350,360)。外部电极(400)可连接至基板(200a,200b,200c)上的线圈图案(300)。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例示性实施例,至少两个基板(200)上配置线圈图案(300),其在主体(100)内彼此间隔,外部电极(400)可形成于主体(100)的两个末端部分处。
图18为根据第五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的透视图。图19以及图20分别为沿着图18的线A-A′以及B-B′截取的截面图。
参看图18至图20,根据第五例示性实施例的功率电感器可包含:主体(100);安置于主体(100)内部的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a,200b;200);形成于两个或更多基板(200)中的每一者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线圈图案(310,320,330,340;300);形成于主体(100)内部的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a,200b)上的线圈图案(310,320,330,340);安置于主体外的外部电极(410,420,430,440;400)。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可在主体(100)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于基板(200)上的线圈图案(300)可与外部电极(400)连接。第四例示性实施例的基板(200)可在垂直于主体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隔开,第五例示性实施例的基板(200)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隔开。第五例示性实施例的基板(200)在主体(100)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隔开。基板(200)上方的多个线圈图案(300)可经形成以彼此重叠与外部电极(400)连接。两个或更多线圈可形成于一个主体(100)中。
如上所述,在参照图9至图20说明的第三例示性实施例至第五例示性实施例中,功率电感器可包含:安置于主体(100)内部的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200);形成于两个或更多基板中的每一者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线圈图案(300)。至少两个或更多基板可在主体(100)的厚度方向(即,垂直方向)上或与主体垂直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于基板(200)上的线圈图案(300)可与外部电极(400)连接。分别配置于基板(200)上的线圈图案(300)可连接至彼此不同的外部电极(400)且并联配置,分别配置于基板(200)上的线圈图案(300)可连接至相同的外部电极(400)且串联配置。当串联配置时,分别配置于基板(200)上的线圈图案(300)可连接至主体(100)外部的连接电极(700)。当并联配置时,基板(200)可能需要两个外部电极(400)。当线圈图案串联配置时,无论基板(200)的数目多少,需要两个外部电极(400)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电极(700)。举例而言,当配置于三个基板(300)上的线圈图案(300)以并联方式连接至外部电极(400)时,可能需要六个外部电极(400)。当配置于三个基板(300)上的线圈图案(300)以串联方式连接至外部电极时,可能需要两个外部电极(400)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电极(700)。当线圈图案并联配置时,可在主体(100)内部提供多个线圈。当线圈图案串联配置时,可在主体(100)内部提供一个线圈。
图21至图23为顺序地说明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制造功率电感器的方法的截面图。
参看图21,具有预定形状的线圈图案(310,320)形成于基板(20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或较佳地形成于基板的一个表面以及另一表面上。基板(200)可由CCL、金属铁氧体或类似者形成,且较佳地由可使有效磁导率增加且允许容量容易实现的金属铁氧体形成。举例而言,基板(200)可通过将铜箔附接至具有预定厚度且由含有铁的金属合金形成的金属板的一个表面以及另一表面来制造。此处,基板(200)可包含形成于基板的中心部分中的通孔(220),以及形成于基板的预定区域中的导电导通孔(210)。又,基板(200)可以除通孔(220)外的外部区域经移除的形状设置。举例而言,通孔(220)形成于具有具预定厚度的矩形板的形状的基板(200)的中心部分中,导电导通孔(210)形成于预定区域中,且基板(200)的外部的至少一部分经移除。此处,基板(200)的经移除部分可为以螺旋形状形成的线圈图案(310,320)的外部部分。又,线圈图案(310,320)可形成为自基板(200)的例如自中心部分的预定区域以圆形螺旋形状形成的线圈图案。此处,在线圈图案(310)形成于基板(200)的一个表面上之后,穿过基板(200)的预定区域且充满导电材料的导电导通孔(210)形成,且线圈图案可形成于基板的另一表面上。导电导通孔(210)可通过通过在基板(200)的厚度方向上使用激光或类似者形成介层孔以及用导电膏填充介层孔而形成。又,线圈图案(310)可经由例如电镀制程形成。为此,具有预定形状的光敏膜图案形成于基板(200)的一个表面上。接着,通过使用基板(200)上的铜箔作为种子来执行电镀制程,且线圈图案可经由在金属层自基板(200)的曝露表面生长之后移除光敏膜而形成。当然,线圈图案(320)可经由用以形成线圈图案(310)的相同方法形成于基板(200)的另一表面上。线圈图案(310,320)也可形成于多层中。当线圈图案(310,320)形成于多层中时,绝缘层形成于上部层与下部层之间,且第二导电导通孔(未图示)形成于绝缘层中,因此,多层线圈图案可连接。以此方式,在线圈图案(310,320)分别形成于基板(200)的一个表面以及另一表面上之后,绝缘层(500)经形成以覆盖线圈图案(310,320)。绝缘层(500)可通过用诸如聚对二甲苯的绝缘聚合物材料进行涂布来形成。较佳地,绝缘层也可通过用聚对二甲苯涂布而形成于基板(200)的上部表面以及侧表面以及线圈图案(310,320)的上部表面以及侧表面上。此处,绝缘层(500)可以相同厚度形成于线圈图案(310,320)的上部表面以及侧表面以及基板(200)的上部表面以及侧表面上。即,聚对二甲苯可通过在沉积腔室内部提供具有上面形成有线圈图案(310,320)的基板(200)且接着将聚对二甲苯汽化且供应至真空腔室中而沉积于基板(200)上的线圈图案(310,320)上。举例而言,聚对二甲苯首先在汽化器中经第一加热制程加热且汽化以转换成二聚体(dimer)状态,且其次接着经第二加热制程加热且热分解成单体(Monomer)状态。当聚对二甲苯接着通过使用经提供以连接至分解腔室以及机械真空泵的冷阱冷却时,聚对二甲苯自单体状态转换至聚合物状态且沉积于线圈图案(310,320)上。此处,用于汽化以及转换聚对二甲苯成二聚体状态的第一加热制程可在大致100℃至大致200℃的温度下以及大致1.0托的压力下执行。用于热分解经汽化聚对二甲苯且将聚对二甲苯转换至单体状态的第二加热制程可在大致400℃至大致500℃的温度下以及大致0.5托或更高的压力下执行。又,为了可通过将单体状态转换成聚合物状态来沉积聚对二甲苯,沉积腔室可维持在大致25℃的室温下以及大致0.1托的压力下。以此方式,绝缘层(500)可通过在基板(200)上的线圈图案(310,320)上涂布聚对二甲苯而在线圈图案(310,320)中沿着阶梯涂布,因此,绝缘层(500)可以均匀厚度形成。当然,绝缘层(500)也可通过将薄片紧密附接至线圈图案(310,320)上而形成,薄片包含选自由环氧树脂、聚酰亚胺以及液晶聚合物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种材料。
参看图22,提供由包含金属粉末(110)、聚合物(120)以及导热填充剂(130)的材料形成的多个薄片(100a至100h)。此处,含有铁(Fe)的金属材料可用于金属粉末(110)。可使金属粉末(110)彼此绝缘的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或类似者可用于聚合物(120)。MgO、AlN、碳基材料或类似者可用于导热填充剂(130),金属粉末(110)的热可经由所述材料耗散至外部。又,金属粉末(110)的表面可用铁氧体材料或绝缘材料涂布,铁氧体材料诸如金属氧化物铁氧体,绝缘材料诸如聚对二甲苯。此处,聚合物(120)可以相对于100wt%的金属粉末大致2.0wt%至大致5.0wt%的量包含,且导热填充剂(130)可以相对于100wt%的金属粉末(110)大致0.5wt%至大致3wt%的量包含。此等多个薄片(100a至100h)分别安置于基板(200)上方以及下方,线圈图案(310,320)形成于所述基板上。多个薄片(100a至100h)可具有彼此不同含量的导热填充剂(130)。举例而言,在离开基板(200)的一个表面以及另一表面向上或向下的方向上,导热填充剂(130)的含量可逐渐地增加。即,定位于接触基板(200)的薄片(100a,100d)上方以及下方的薄片(100b,100e)中的导热填充剂(130)的含量可大于薄片(100a,100d)中的导热填充剂(130)的含量。又,定位于薄片(100b,100e)上方以及下方的薄片(100c,100f)中的导热填充剂(130)的含量可大于薄片(100b,100e)中的导热填充剂(130)的含量。以此方式,在离开基板(200)的方向上,导热填充剂(130)的含量变得更大,且因此,热传递的效率可进一步改良。如另一例示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可分别设置于最上部以及最下部之薄片(100a,100h)上方以及下方。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可由具有大于薄片(100a至100h)的磁导率的材料制造。举例而言,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可通过使用铁氧体粉末及环氧树脂来制造以便具有大于薄片(100a至100h)的磁导率。又,可允许导热填充剂进一步包含于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610,620)中。
参看图23,主体(100)经形成以使得多个薄片(100a至100h)层压、压制且经形成而具有插入于其间的基板(200)。通过如此,主体(100)可填充至基板(200)的通孔(220)以及基板(200)的经移除部分中。又,尽管未说明,但在主体(100)以及基板(200)经切割成个别组件的单元之后,外部电极(400)可形成于个别组件的主体(100)的两个末端部分处以便电连接至线圈图案(310,320)的延伸部分。外部电极(400)可经形成以使得主体(100)浸渍至导电膏中或经由各种方法而处于主体(10)的两个末端部分上,方法诸如印刷、沉积以及溅镀导电膏。此处,可允许外部电极(400)具有电导性的金属材料可用作为导电膏。又,必要时,镀镍层以及镀锡层可进一步形成于外部电极(400)的表面上。
然而,可以不同形式体现本发明,且不应将本发明解释为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实施例。确切而言,提供所述实施例,使得本发明将为透彻且完整的,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畴。此外,本发明将仅由权利要求的范畴界定。

Claims (23)

1.一种功率电感器,其包括:
主体,包含金属粉末、聚合物以及导热填充剂;
至少一个基板,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
至少一个线圈图案,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及
绝缘层,形成于所述线圈图案与所述主体之间,
其中所述基板的至少一些区域经移除。
2.一种功率电感器,其包括:
主体;
至少一个基板,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
至少一个线圈图案,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及
绝缘层,形成于所述线圈图案与所述主体之间,
其中所述基板的至少部分区域经移除,且所述主体形成于经移除的区域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主体包括金属粉末、聚合物以及导热填充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金属粉末包括含有铁的金属合金粉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金属粉末具有用铁氧体材料及绝缘体中的至少一者涂布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导热填充剂包括选自由MgO、AlN以及碳基材料组成的群组的一或多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导热填充剂是以相对于100wt%的所述金属粉末0.5wt%至3wt%的量包含,且所述导热填充剂具有0.5μm至100μm的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基板由铜包覆叠层形成,或经形成以使得铜箔附接至金属板的两个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通过移除所述线圈图案的内部区域以及外部区域以制造所述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通过移除所述线圈图案的整个外部区域以使所述基板相对于所述主体的侧面具有凹曲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线圈图案分别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以及另一表面处,且经由形成于所述基板中的导电导通孔彼此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以及另一表面中的所述线圈图案以相同高度形成,且经形成为厚度是所述基板的厚度的2.5倍或大于2.5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在所述线圈图案的上表面以及侧表面上用均匀厚度的聚对二甲苯形成所述绝缘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绝缘层以相同厚度形成于所述基板上以及所述线圈图案的上表面以及侧表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进一步包括形成于所述主体外且连接至所述线圈图案的外部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基板在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上形成且叠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线圈图案分别形成于至少两个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线圈图案彼此并联或串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分别形成于至少两个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线圈图案通过配置于所述主体外的连接电极彼此串联。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分别形成于至少两个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线圈图案在不同的方向上彼此分开且连接至不同的外部电极。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在垂直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上配置且排列至少两个所述基板。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分别形成于至少两个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线圈图案在不同的方向上彼此分开且连接至不同的外部电极。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个区域中且具有大于所述主体的磁导率的磁导率的磁性层。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功率电感器,其中所述磁性层经形成以包括导热填充剂。
CN201580042403.5A 2014-08-07 2015-08-05 功率电感器 Active CN1066635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01508 2014-08-07
KR20140101508 2014-08-07
KR10-2014-0120128 2014-09-11
KR20140120128 2014-09-11
KR1020150109871A KR101718343B1 (ko) 2014-08-07 2015-08-04 파워 인덕터
KR10-2015-0109871 2015-08-04
PCT/KR2015/008212 WO2016021938A1 (ko) 2014-08-07 2015-08-05 파워 인덕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3518A true CN106663518A (zh) 2017-05-10
CN106663518B CN106663518B (zh) 2019-11-19

Family

ID=554576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2687.8A Active CN107077947B (zh) 2014-08-07 2015-06-01 功率电感器
CN201580042403.5A Active CN106663518B (zh) 2014-08-07 2015-08-05 功率电感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2687.8A Active CN107077947B (zh) 2014-08-07 2015-06-01 功率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541075B2 (zh)
EP (2) EP3179490B1 (zh)
JP (2) JP6408688B2 (zh)
KR (2) KR101686989B1 (zh)
CN (2) CN107077947B (zh)
TW (2) TWI59027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1940A (zh) * 2017-12-26 2019-07-0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9993A1 (en) * 2015-12-08 2017-06-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agnetic isolator,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nd device containing the same
KR20170112522A (ko) 2016-03-31 2017-10-12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코일 패턴 및 그 형성 방법, 이를 구비하는 칩 소자
KR101830329B1 (ko) * 2016-07-19 2018-02-21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파워 인덕터
JP2018019062A (ja) * 2016-07-27 2018-02-01 サムソン エレクトロ−メカニッ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インダクタ
JP6479074B2 (ja) 2016-08-30 2019-03-06 サムソン エレクトロ−メカニッ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磁性体組成物、インダクタおよび磁性体本体
KR101981466B1 (ko) * 2016-09-08 2019-05-24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파워 인덕터
JP6520875B2 (ja) 2016-09-12 2019-05-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インダクタ部品内蔵基板
KR101868026B1 (ko) * 2016-09-30 2018-06-18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파워 인덕터
KR101983192B1 (ko) 2017-09-15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부품
KR101998269B1 (ko) * 2017-09-26 2019-09-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2511867B1 (ko) * 2017-12-26 2023-03-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전자부품
KR101898112B1 (ko) * 2018-01-22 2018-09-12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코일 패턴 및 그 형성 방법, 이를 구비하는 칩 소자
JP2019165169A (ja) * 2018-03-20 2019-09-2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KR102029582B1 (ko) 2018-04-19 2019-10-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210255370A1 (en) * 2018-05-21 2021-08-19 Corning Incorporated Liquid lens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lenses
EP3584817B1 (en) 2018-06-19 2020-12-2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ubsea fuse device
US20200005990A1 (en) * 2018-06-29 2020-01-02 Intel Corporation Structures within a substrate layer to cure magnetic paste
KR102102710B1 (ko) * 2018-07-18 2020-04-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138886B1 (ko) * 2018-09-06 2020-07-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2584979B1 (ko) * 2018-10-23 2023-10-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 부품
KR102146801B1 (ko) * 2018-12-20 2020-08-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 부품
US11631529B2 (en) 2019-03-19 2023-04-18 Tdk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coil component
KR102198533B1 (ko) 2019-05-27 2021-01-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2217290B1 (ko) * 2019-06-24 2021-02-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2021027269A (ja) * 2019-08-08 2021-02-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KR20210073286A (ko) * 2019-12-10 2021-06-1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WO2024070406A1 (ja) * 2022-09-30 2024-04-0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8373A (zh) * 1998-03-13 2000-06-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复合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10007439A1 (en) * 2009-07-08 2011-01-13 Asakawa Masao Composite electronic device
CN103035354A (zh) * 2012-12-25 2013-04-10 白质明 一种无绝缘超导磁体
CN103180919A (zh) * 2010-10-21 2013-06-26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78708A (zh) * 2012-07-18 2014-02-1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功率感应器的磁性模块、功率感应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450565B2 (ja) * 2011-10-31 2014-03-26 東光株式会社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5073B2 (ja) 1990-05-28 1999-12-27 マルコン電子株式会社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JP3158757B2 (ja) 1993-01-13 2001-04-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ップ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14715A (ja) 1993-06-22 1995-01-17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セラミック磁性部品およびその磁気特性の調整方法
JP3347457B2 (ja) 1994-02-24 2002-11-20 日本電解株式会社 非シアン系銅−亜鉛電気めっき浴、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ト配線板用銅箔の表面処理方法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用銅箔
JP2909392B2 (ja) 1994-09-21 1999-06-2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巻磁心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パルストランス、ならびにインターフェース用pcカード
JP3154041B2 (ja) 1995-03-27 2001-04-09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チップ状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356181B1 (en) 1996-03-29 2002-03-1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Laminated common-mode choke coil
JP3423569B2 (ja) 1997-02-28 2003-07-07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電子部品とその特性調整方法
US7530328B2 (en) * 1997-05-09 2009-05-12 Ctb Ip, Inc. Indexed feed dispensing mechanism
US5889445A (en) 1997-07-22 1999-03-30 Avx Corporation Multilayer ceramic RC device
JPH1154336A (ja) 1997-08-04 1999-02-26 Tdk Corp チップ型分配トランス
JP3199006B2 (ja) * 1997-11-18 2001-08-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層間絶縁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絶縁膜形成装置
JP4115612B2 (ja) 1997-12-25 2008-07-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複合磁性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500319B2 (ja) 1998-01-08 2004-02-23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US6191468B1 (en) 1999-02-03 2001-02-20 Micron Technology, Inc. Inductor with magnetic material layers
US6566731B2 (en) * 1999-02-26 2003-05-20 Micron Technology, Inc. Open pattern inductor
JP3301415B2 (ja) 1999-08-19 2002-07-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ップ状電子部品
JP3520411B2 (ja) 1999-11-10 2004-04-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結合線路を用いた高周波部品
KR100686991B1 (ko) 2000-03-08 2007-02-27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노이즈 필터 및 노이즈 필터를 이용한 전자 기기
JP2001338813A (ja) 2000-05-29 2001-12-07 Tdk Corp 電子部品
JP4684461B2 (ja) 2000-04-28 2011-05-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の製造方法
JP3340112B2 (ja) 2000-06-02 2002-11-05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58135A (ja) 2000-11-16 2002-05-31 Tdk Corp 電子部品
JP2002231574A (ja) 2001-02-05 2002-08-16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型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US6459352B1 (en) * 2001-02-08 2002-10-01 Skyworks Solutions, Inc. On-chip transformers
JP3780414B2 (ja) 2001-04-19 2006-05-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バラントランス
JP2003059719A (ja) 2001-08-16 2003-02-28 Denki Kagaku Kogyo Kk コイル回路付き金属ベース回路基板
JP2003282328A (ja) 2002-03-25 2003-10-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薄型磁性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源モジュール
JP4409209B2 (ja) 2002-05-30 2010-0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回路部品内蔵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0479625B1 (ko) 2002-11-30 2005-03-31 주식회사 쎄라텍 칩타입 파워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452334B2 (en) * 2002-12-16 2008-11-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tenna stent device for wireless, intraluminal monitoring
JP2004210936A (ja) 2002-12-27 2004-07-29 Tdk Corp プリプレグ、シート状樹脂硬化物及び積層体
JP2003297634A (ja) 2003-02-17 2003-10-17 Tdk Corp 電子部品
JP3900104B2 (ja) 2003-04-10 2007-04-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静電気対策部品
JP2005038872A (ja) 2003-07-15 2005-02-10 Nippon Avionics Co Ltd シート型トランス及び電子機器
JP4532167B2 (ja) 2003-08-21 2010-08-25 コーア株式会社 チップコイルおよびチップコイルを実装した基板
KR20070032259A (ko) 2003-08-26 2007-03-21 코닌클리즈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 방법
SE0302427D0 (sv) 2003-09-09 2003-09-09 Hoeganaes Ab Iron based soft magnetic powder
US7211289B2 (en) 2003-12-18 2007-05-01 Endicott Interconnec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making multilayered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filled conductive holes
US20080058652A1 (en) 2004-11-04 2008-03-06 Payne Peter A Medical Devices
JP2006147901A (ja) 2004-11-22 2006-06-08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電子部品、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特性測定方法
JP4762531B2 (ja) * 2004-11-30 2011-08-3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665114B1 (ko) 2005-01-07 2007-01-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평면형 자성 인덕터의 제조 방법
JP2006273969A (ja) 2005-03-29 2006-10-12 Mitsui Chemicals Inc 硬化可能な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4764220B2 (ja) * 2005-03-30 2011-08-31 地方独立行政法人 大阪市立工業研究所 熱伝導性シート
JP2006286934A (ja) 2005-03-31 2006-10-19 Taiyo Yuden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4246716B2 (ja) 2005-05-02 2009-04-02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フィルタ
JP2007012969A (ja) 2005-07-01 2007-01-18 Shinji Kudo 積層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コイル
DE102005039379B4 (de) * 2005-08-19 2010-05-2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Magnetisches Bauelement mit Spiralspule(n), Arrays solcher Bauelement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JP2007067214A (ja) * 2005-08-31 2007-03-15 Taiyo Yuden Co Ltd パワーインダクタ
JP2007091538A (ja) * 2005-09-29 2007-04-12 Tdk Corp 非磁性Znフェライ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複合積層型電子部品
US7573362B2 (en) 2005-10-11 2009-08-11 Hamilton Sunstrand Corporation High current, multiple air gap, conduction cooled, stacked lamination inductor
JP4784859B2 (ja) 2006-01-20 2011-10-0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マルチフェーズコンバータ
US8378777B2 (en) 2008-07-29 2013-02-19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Magnetic electrical device
JP2008072073A (ja) * 2006-09-15 2008-03-27 Taiyo Yuden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4028884B1 (ja) 2006-11-01 2007-12-2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4692768B2 (ja) 2006-12-08 2011-06-0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軟磁性複合材料
CN101568979B (zh) 2007-02-27 2012-07-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式变压器部件
JP5348862B2 (ja) 2007-08-06 2013-11-20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素子
JP5082675B2 (ja) 2007-08-23 2012-11-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09117479A (ja) 2007-11-02 2009-05-28 Sumida Corporation コイル部品
GB2457470A (en) * 2008-02-13 2009-08-19 Pulse Medical Technologies Ltd Silver ion wound dressing with electromagnetic coil
KR100982639B1 (ko) 2008-03-11 2010-09-16 (주)창성 연자성 금속분말이 충전된 시트를 이용한 적층형 파워인덕터
JP2009302386A (ja) 2008-06-16 2009-12-24 Nec Tokin Corp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JP5168560B2 (ja) 2008-06-30 2013-03-21 Tdk株式会社 薄膜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87760B2 (ja) 2008-09-01 2011-05-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2010080550A (ja) 2008-09-24 2010-04-08 Taiyo Yuden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5228890B2 (ja) 2008-12-24 2013-07-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02868B (zh) * 2009-05-27 2013-07-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具屏蔽功能之線圈及磁性元件
JP5131260B2 (ja) 2009-09-29 2013-01-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コイル装置
CN105355356B (zh) 2009-12-25 2019-07-09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压粉磁芯及其制造方法
DE102010010819A1 (de) * 2010-03-10 2011-09-15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rylen-Beschichtung
US8451083B2 (en) 2010-05-31 2013-05-28 Tdk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593127B2 (ja) 2010-06-04 2014-09-17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線輪部品
BR112013000019B1 (pt) 2010-07-05 2020-03-03 Pra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mited Acoplador indutivo para uso em um ambiente de fundo de poço
TWI566265B (zh) 2010-07-23 2017-01-11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線圈元件
KR101151999B1 (ko) 2010-09-27 2012-06-01 주식회사 아모텍 적층형 파워 인덕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381956B2 (ja) 2010-10-21 2014-01-0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786120B2 (ja) 2010-11-15 2015-09-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CN102569249B (zh) 2010-12-08 2014-01-2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立体式电感
CN201950034U (zh) 2010-12-24 2011-08-31 乐清市鸿强科技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轻触开关分料装置
CN103430256B (zh) * 2011-01-04 2016-06-01 Aac微技术有限公司 包括平面线圈的线圈组件
JP5641230B2 (ja) 2011-01-28 2014-12-1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子機器
JP2012160507A (ja) 2011-01-31 2012-08-23 Toko Inc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KR101214749B1 (ko) 2011-04-25 2012-12-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파워 인덕터
JP6127365B2 (ja) 2011-04-28 2017-05-1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複合材料、リアクトル用コア、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KR101219003B1 (ko) 2011-04-29 2013-01-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형 코일 부품
KR101219006B1 (ko) 2011-04-29 2013-01-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형 코일 부품
KR20130017598A (ko) * 2011-08-11 2013-02-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710427B2 (ja) 2011-08-31 2015-04-30 株式会社東芝 磁性材料、磁性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磁性材料を用いたインダクタ素子
US9196413B2 (en) 2011-09-20 2015-11-24 Daido Steel Co., Ltd. Reactor and compound used in same
KR101541570B1 (ko) * 2011-09-30 2015-08-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853135B1 (ko) 2011-10-27 2018-05-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파워인덕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853137B1 (ko) 2011-12-22 2018-05-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30077177A (ko) 2011-12-29 2013-07-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파워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450675B2 (ja) 2012-01-20 2014-03-26 東光株式会社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015742B2 (ja) 2012-02-27 2016-10-26 Tdk株式会社 カプラ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US9999369B2 (en) * 2012-03-13 2018-06-19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Laser-scribed ferrogel sensor with magnetic particles
US9009951B2 (en) 2012-04-24 2015-04-21 Cyntec Co.,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electromagnetic component
JP2013239542A (ja) 2012-05-15 2013-11-28 Nec Tokin Corp リアクトル
KR20130134868A (ko) 2012-05-31 2013-12-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인덕터
KR101580709B1 (ko) 2012-05-31 2015-12-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인덕터
KR101541581B1 (ko) 2012-06-28 2015-08-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방법
KR20140003056A (ko) 2012-06-29 2014-01-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파워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40002355A (ko) 2012-06-29 2014-01-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덕터 및 인덕터의 제조방법
JP6024243B2 (ja) 2012-07-04 2016-11-0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31854B2 (ja) * 2012-07-04 2016-11-24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KR20140011694A (ko) 2012-07-18 2014-01-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소자, 적층형 칩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771729B1 (ko) 2012-07-25 2017-08-2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인덕터 및 적층형 인덕터의 보호층 조성물
JP6115057B2 (ja) 2012-09-18 2017-04-1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KR101338139B1 (ko) 2012-10-18 2013-12-06 정소영 파워 인덕터
KR20140061036A (ko) 2012-11-13 2014-05-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부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420525B1 (ko) 2012-11-23 2014-07-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인덕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40071770A (ko) 2012-12-04 2014-06-1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커먼 모드 노이즈 칩 필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050667B2 (ja) * 2012-12-04 2016-12-21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コイルモジュール、非接触電力伝送用アンテナ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KR101365368B1 (ko) 2012-12-26 2014-02-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공통모드필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983136B1 (ko) 2012-12-28 2019-09-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파워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4154875A (ja) 2013-02-06 2014-08-2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21878B2 (ja) 2013-03-14 2015-11-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KR20150005292A (ko) * 2013-07-05 2015-01-1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1445741B1 (ko) * 2013-05-24 2014-10-07 주식회사 이노칩테크놀로지 회로 보호 소자
JP5660164B2 (ja) 2013-06-28 2015-01-28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軟磁性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JP6340575B2 (ja) 2013-09-09 2018-06-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コイル電子部品
KR102004770B1 (ko) 2013-10-31 2019-07-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복합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1352631B1 (ko) 2013-11-28 2014-01-17 김선기 고주파수용 적층형 공통모드 필터
KR101983159B1 (ko) 2013-11-28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598256B1 (ko) * 2013-12-04 2016-03-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558074B1 (ko) 2014-01-27 2015-10-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복합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1942725B1 (ko) * 2014-03-07 2019-01-28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975059B2 (ja) 2014-04-28 2016-08-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方向性結合器
KR102004791B1 (ko) * 2014-05-21 2019-07-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기판
JP6381432B2 (ja) 2014-05-22 2018-08-29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コイル基板及びコイル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16004917A (ja) 2014-06-17 2016-01-1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KR101588969B1 (ko) 2014-08-25 2016-01-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공통 모드 필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47563B1 (ko) 2014-09-16 2019-11-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US20160254086A1 (en) 2015-02-26 2016-09-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8373A (zh) * 1998-03-13 2000-06-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复合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10007439A1 (en) * 2009-07-08 2011-01-13 Asakawa Masao Composite electronic device
CN103180919A (zh) * 2010-10-21 2013-06-26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5450565B2 (ja) * 2011-10-31 2014-03-26 東光株式会社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CN103578708A (zh) * 2012-07-18 2014-02-1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功率感应器的磁性模块、功率感应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35354A (zh) * 2012-12-25 2013-04-10 白质明 一种无绝缘超导磁体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1940A (zh) * 2017-12-26 2019-07-0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US11037716B2 (en) 2017-12-26 2021-06-1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I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86989B1 (ko) 2016-12-19
JP6441452B2 (ja) 2018-12-19
TW201618135A (zh) 2016-05-16
EP3179490B1 (en) 2023-06-07
US10541075B2 (en) 2020-01-21
JP6408688B2 (ja) 2018-10-17
US20170236632A1 (en) 2017-08-17
EP3179490A4 (en) 2018-03-28
EP3179489A1 (en) 2017-06-14
US10541076B2 (en) 2020-01-21
CN107077947A (zh) 2017-08-18
US20170236633A1 (en) 2017-08-17
CN107077947B (zh) 2020-02-28
TW201611052A (zh) 2016-03-16
CN106663518B (zh) 2019-11-19
KR20160019042A (ko) 2016-02-18
EP3179489B1 (en) 2023-04-05
KR101718343B1 (ko) 2017-03-21
TWI590271B (zh) 2017-07-01
EP3179489A4 (en) 2018-06-20
TWI614776B (zh) 2018-02-11
EP3179490A1 (en) 2017-06-14
JP2017524256A (ja) 2017-08-24
JP2017524255A (ja) 2017-08-24
KR20160018382A (ko) 2016-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63518B (zh) 功率电感器
JP7177190B2 (ja) パワーインダクター
KR102073727B1 (ko) 파워 인덕터
JP6546354B2 (ja) パワーインダクター
CN106688062B (zh) 功率电感器
CN106605279B (zh) 功率电感器
JP2023052602A (ja) パワーインダクタ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70033828A (ko) 파워 인덕터
KR20160136267A (ko) 파워 인덕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