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2121B - 盒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2121B
CN104252121B CN201410302489.8A CN201410302489A CN104252121B CN 104252121 B CN104252121 B CN 104252121B CN 201410302489 A CN201410302489 A CN 201410302489A CN 104252121 B CN104252121 B CN 1042521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along
sensor
detected body
det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024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52121A (zh
Inventor
清水圭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52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2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52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2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3/00Gearing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nstant gear ratio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3/02Gearing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nstant gear ratio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04Gearing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nstant gear ratio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balls or with rollers acting in a similar mann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parallel ax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3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an electronic memor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7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642Directly cooperating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盒。所述盒包括具有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壁和第二壁的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壁上、能绕与第一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驱动传递构件和被检测体,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第二壁朝所述第一壁的方向。具有被检测部的所述被检测体能相对所述第一壁首先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然后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并能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不可逆地移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被检测部与所述第一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比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长。所述驱动传递构件包括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能与位于第一位置时的所述被检测体配合,并位于能与位于第一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的接收部抵接的抵接部上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的盒,该图像形成设备采用电子照相方式。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电子照相型打印机,该打印机具有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中的显影盒。通常,这种类型的显影盒设置有被检测旋转体,外部传感器能进行检测以了解显影盒的信息。
一个这种显影盒的例子包括容纳调色剂的壳体,都设置在构成壳体的侧壁上的被检测旋转体和搅拌器齿轮。被检测旋转体设置有盘状的不完全齿轮部(sector gearpart)、被检测部和被压部,不完全齿轮部沿其周面一部分具有齿轮齿,被检测部设置在不完全齿轮部的左端面,被压部设置在不完全齿轮部的右端面。搅拌器齿轮设置有大直径齿轮部、小直径齿轮部和施压部,大直径齿轮部设置在构成被检测旋转体的不完全齿轮部的右侧,小直径齿轮部设置在大直径齿轮部的左侧,施压部设置在大直径齿轮部的左端面(例如,见第2011-215374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在这种已知的显影盒中,驱动力传递到搅拌器齿轮使搅拌器齿轮旋转。搅拌器齿轮旋转时,搅拌器齿轮上的施压部对被检测旋转体的被压部施压。来自施压部的压力使被检测旋转体旋转,直至设置在不完全齿轮部上的齿轮齿与搅拌器齿轮的小直径齿轮部啮合。从而,传递到搅拌器齿轮的驱动力进一步传递给被检测旋转体,以使被检测旋转体旋转。在此旋转过程中,被检测旋转体从最初的远离壳体侧壁的第一位置向离侧壁最远的第二位置移动,随后开始移动再次靠近侧壁直至到达第三位置。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已知的显影盒,当被检测旋转体位于第三位置时,被检测旋转体的不完全齿轮部沿左右方向与搅拌器齿轮的大直径齿轮部重合。从而,当搅拌器齿轮在被检测旋转体位于第三位置的时候而旋转时,搅拌器齿轮上的施压部经过不完全齿轮部的右侧。此外,无论被检测旋转体是位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三位置,被检测旋转体上的被检测部与壳体侧壁之间的左右距离都一样。
因此,如果搅拌器齿轮旋转时发生摆动,搅拌器齿轮的施压部可能在被检测旋转体位于第三位置时与被检测旋转体接触。这种接触可能干扰搅拌器齿轮的平稳旋转。
考虑到上述,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盒,能够在抑制驱动传递构件的第一配合部与被检测构件之间非预期干扰的同时,确保驱动传递构件的平稳旋转。
为了达到上述以及其他目的,提供一种盒,包括:壳体,被配置为在其中容纳显影剂,具有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壁朝所述第一壁的方向;驱动传递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壁,被配置为绕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轴线旋转来传递驱动力;以及被检测体,位于所述第一壁,被配置为当接收到来自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驱动力时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旋转,以使所述被检测体不可逆地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所述被检测体被配置为当接收到来自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驱动力时,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首先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然后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所述被检测体包括:被检测部;以及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驱动力,所述驱动传递构件包括:抵接部,被配置为抵接所述接收部来向所述被检测体传递所述驱动力;以及第一配合部,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旋转时与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配合,以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接收部抵接,所述第一配合部位于所述抵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所述被检测部与所述第一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当所述被检测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比当所述被检测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长。
优选地,所述盒还包括:第一接触部,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接触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以及第二接触部,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接触在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
优选地,所述抵接部是被配置为与所述接收部啮合的第一齿轮部;所述驱动传递构件还包括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位于所述第一齿轮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所述第二齿轮部具有比所述第一齿轮部的直径大的直径;所述被检测体包括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当从所述第一方向看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的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重合,并位于所述第二齿轮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
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比所述第二齿轮部的齿轮齿沿所述第一方向离所述第一壁更远。
优选地,所述第一齿轮部具有外周面,所述第二齿轮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端面,所述第一配合部连接所述外周面与所述下游端面。
优选地,所述被检测部在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限定移动路径,所述移动路径具有比所述第二齿轮部的半径大的曲率半径。
优选地,所述被检测体被配置为沿移动方向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所述被检测体包括沿所述被检测体的径向延伸的肋,所述第一壁包括:第一限制部,位于所述肋沿所述移动方向的上游,被配置为限制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移动方向上游移动;以及第二限制部,位于所述肋沿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被配置为限制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移动方向下游移动,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沿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周向延伸。
此处,“所述被检测体的径向”不仅包括可旋转的被检测体具有侧视为圆形形状时与被检测体的半径平行的方向,还包括被检测体是具有侧视不是圆形形状的可旋转体时,与从被检测体的第二轴线(旋转中心)到被检测体最外周端的方向平行的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在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旋转时限定移动路径;所述接收部形成有切口部,当所述被检测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从所述第一方向看所述切口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所述移动路径重合,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的所述切口部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一配合部经过所述切口部。
优选地,所述盒还包括:齿轮盖,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方向下游侧遮盖所述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被检测体;以及偏压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齿轮盖与所述被检测体之间,被配置为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对所述被检测体施力,所述齿轮盖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偏压构件的固定部。
优选地,所述盒还包括:齿轮盖,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方向下游侧遮盖所述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被检测体;以及偏压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齿轮盖与所述被检测体之间,被配置为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对所述被检测体施力,所述被检测体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偏压构件的固定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设置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3是从左上侧看时,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该显影盒包括传感器单元;
图4是从左上侧看时,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从左下侧看时,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该传感器单元包括传感器齿轮和搅拌器齿轮;
图6A是从左后侧看时,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的立体图;
图6B是图6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的平面图;
图7是从左上侧看时,图3所示的帽的立体图;
图8A是图7中所示帽的左侧视图;
图8B是帽沿图8A中所示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一说明图,说明了当传感器齿轮位于其初始位置时,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单元用于检测新品的操作;
图10是第二说明图,说明了当传感器齿轮位于初始位置,搅拌器齿轮的第一配合部接触传感器齿轮的第二配合部时,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单元用于检测新品的操作;
图11是第三说明图,说明了当搅拌器齿轮的第一齿轮部与传感器齿轮的传感器齿轮部啮合时,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单元用于检测新品的操作;
图12是第四说明图,说明了当传感器齿轮位于推进位置(advanced position)、传感器齿轮的第一被检测突起接触致动器时,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单元用于检测新品的操作;
图13是第五说明图,说明了当传感器齿轮的第一被检测突起和连结部(linkingpart)经过搅拌器齿轮的第一齿轮部左侧时,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单元用于检测新品的操作;
图14是第六说明图,说明了当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位于其终末位置时,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单元用于检测新品的操作;
图15是从左上侧看时图9所示齿轮系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位于其初始位置;
图16是从左上侧看时图10所示齿轮系的立体图,其中传感器齿轮位于其初始位置时,搅拌器齿轮的第一配合部接触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的第二配合部;
图17是从左上侧看时图13所示齿轮系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的第一被检测突起和连结部经过搅拌器齿轮的第一齿轮部的左侧;
图18是从左上侧看时图14所示齿轮系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位于其终末位置;
图19是图9所示齿轮系的仰视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位于其初始位置;
图20是图11所示齿轮系的仰视图,示出搅拌器齿轮的第一齿轮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的传感器齿轮部相啮合;
图21是图12所示齿轮系的仰视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位于其推进位置;
图22是图13所示齿轮系的仰视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的第一被检测突起和连结部经过搅拌器齿轮的第一齿轮部左侧;
图23是图14所示齿轮系的仰视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位于其终末位置;
图24A是从右下侧看时,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盖的立体图;
图24B是从右下侧看时,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盖的立体图,示出第二盖支撑弹簧构件;
图2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的主体部和阻力施加构件的左侧视图;
图26A是从左后侧看时,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的立体图;以及
图26B是从左后侧看时,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显影盒的概况
首先,将结合图1对作为盒的例子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显影盒1包括壳体2、搅拌器3、显影辊4、供给辊5和厚度限制片6。
在以下说明中,显影盒1上设置显影辊4的一侧是后侧,其相反侧是前侧。另外,显影盒1的左和右侧将基于使用者从前侧看着显影盒1而定。具体地,以下说明中与显影盒1有关的方向将与附图中示出的箭头相对应。因此,图1的左侧是后,右侧是前,近侧是左侧,远侧是右侧。如图3所指出的,从显影盒1的右端朝左端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其反方向,即从左端到右端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在以下说明中,“径向外侧”是指沿某个构件的径向远离该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径向内侧”是指沿某个构件的径向朝着该构件中心轴线的方向。
如图1所示,壳体2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类箱子形状。壳体2的后侧形成开口,该开口沿前后方向贯穿后侧。壳体2的内部包括沿前后方向彼此相邻而形成的调色剂容纳室7和显影室8。调色剂容纳室7用于容纳作为显影剂一个例子的调色剂。
搅拌器3位于调色剂容纳室7大约前后和竖向中央的区域。搅拌器3包括搅拌器轴9和搅拌片10。搅拌器轴9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搅拌片10沿搅拌器轴9的径向从搅拌器轴9向外延伸。
搅拌器3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具体地,搅拌器轴9的左和右端分别被下文将说明的壳体2的左壁33和右壁34可旋转地支撑。搅拌器轴9的左端从左壁33向左突出,如图5所示。
如图1所示,显影辊4位于显影室8的后端部。显影辊4包括显影辊轴11和橡胶辊12。显影辊轴1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橡胶辊12遮盖显影辊轴11,使得显影辊轴11的左和右端部露出。橡胶辊12的上部和后部露在壳体2外侧。通过可旋转地支撑到左壁33和右壁34的显影辊轴11的左和右端,显影辊4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如图5所示,显影辊轴11的左端从左壁33向左突出。
如图1所示,供给辊5位于显影室8中显影辊4的前下侧。供给辊5包括供给辊轴13和海绵辊14。供给辊轴13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海绵辊14遮盖供给辊轴13,同时露出供给辊轴13的左和右端。海绵辊14的后上表面压力接触橡胶辊12的前下表面。供给辊5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具体地,供给辊轴13的左和右端被左壁33和右壁34可旋转地支撑。如图5所示,供给辊轴13的左端从左壁33向左突出。
厚度限制片6位于显影室8中显影辊4的前上侧。厚度限制片6具有从后侧看大体呈矩形并沿左右方向伸长的板状。从侧面看时,厚度限制片6竖向延伸。厚度限制片6支撑在壳体2中,使得厚度限制片6的下缘接触显影辊4的前上表面。
2.打印机的大体结构
图2示出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单色打印机15。打印机15包括主壳体16、处理盒17、扫描单元18和定影单元19。
主壳体16具有类似箱子的形状,包括取放口20、前盖21、纸盘22和排出盘23。
取放口20形成在主壳体16的前壁,沿前后方向贯穿该前壁。取放口20允许处理盒17进出主壳体16。
前盖21具有侧视呈弯曲成大体L形的板状。为了露出或遮盖取放口20,前盖21以可绕其下缘转动的方式支撑在主壳体16的前壁上。
纸盘22位于主壳体16的底部。纸盘22用于容纳纸张片材P。
排出盘23设置在主壳体16的上表面。
处理盒17能通过取放口20安装到主壳体16或从主壳体16移除。处理盒17包括鼓盒24和上述显影盒1。
鼓盒24包括感光鼓25、电晕(scorotron)带电器26和转印辊27。
感光鼓25位于鼓盒24的后端部。感光鼓25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筒形。感光鼓25可旋转地支撑到鼓盒24的框体。
电晕带电器26位于感光鼓25的后侧并与感光鼓25分隔开。
转印辊27位于感光鼓25下方并接触感光鼓25的下表面。
显影盒1能被安装在鼓盒24和从鼓盒24移除。当显影盒1安装在鼓盒24中时,显影辊4的后表面接触感光鼓25的前表面。
扫描单元18位于处理盒17上方。扫描单元18用于基于图像数据朝感光鼓25照射激光束,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
定影单元19位于处理盒17的后侧。定影单元19包括加热辊28和压力辊29。压力辊29位于加热辊28的后下侧,压力接触加热辊28的后下表面。
打印机15在控制单元(未图示)的控制下进行图像形成操作。在这种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电晕带电器26对感光鼓25的表面施加均一的电荷。接下来,扫描单元18通过激光束对感光鼓25的表面曝光,在感光鼓25的表面基于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
搅拌器3搅拌调色剂容纳室7中的调色剂,并将搅拌后的调色剂供给到供给辊5。供给辊5将接收自搅拌器3的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4。此时,调色剂在转移到显影辊4表面上时在显影辊4和供给辊5之间摩擦带上正电荷。厚度限制片6将显影辊4表面上承载的调色剂限制在均一的厚度。
显影辊4将这种均一厚度的调色剂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25表面的静电潜像,使得感光鼓25现在在其表面承载调色剂图像。
通过设置在打印机15中的各辊的旋转,在预定的时刻从纸盘22向感光鼓25与转印辊27之间的位置每次供给一个片材P。片材P经过感光鼓25与转印辊27之间时,承载在感光鼓25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
接下来,片材P经过加热辊28与压力辊29之间,它们向片材P施加热和压力,用于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到片材P。随后,片材P被排出到排出盘23上。
3.显影盒的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显影盒1设置有传感器单元32。传感器单元32位于壳体2的左端。
(1)壳体
壳体2包括左壁33和右壁34。左壁33和右壁34分别是第一壁和第二壁的例子。左壁33设置在壳体2的左侧,与设置在壳体2右侧的右壁34分隔开。换句话说,左壁33沿第一方向X(即,向左)与右壁34分隔开。
左壁33和右壁34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从侧面看大体呈矩形并沿前后方向伸长的板状。
如图5所示,左壁33包括中间齿轮(idle-gear)支撑轴39、帽支撑部35和帽(cap)40。
中间齿轮支撑轴39位于左壁33左表面上大约前后中央的区域,位于从左壁33向外突出的搅拌器轴9的左端部斜后上方的位置。中间齿轮支撑轴39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并从左壁33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大体圆柱状。
帽支撑部35位于左壁33的前端部。帽支撑部35包括调色剂填充孔37、卡圈部36和定位部38。
调色剂填充孔37从侧面看大体呈圆形,沿左右方向贯穿左壁33的前端部。这样,调色剂填充孔37沿左右方向在调色剂容纳室7与壳体2的外部之间提供连通。卡圈部36大体呈圆筒形,从调色剂填充孔37的周缘向左突出。定位部38沿卡圈部36斜后下的方向远离卡圈部36。定位部38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大体圆柱状。定位部38从左壁33的左表面向左突出。
如图4所示,帽40能安装在调色剂填充孔37和卡圈部36,以及从调色剂填充孔37和卡圈部36移走。如图7所示,帽40一体地包括封闭部45、插入部48和传感器齿轮支撑部46。
封闭部45具有从侧面看大体呈矩形的板状。封闭部45还包括凹部49和定位孔50。
凹部49形成在封闭部45的后缘部,从该后缘部的左表面凹进。凹部49形成在沿左右方向与第二齿轮部81的前端重合的位置,第二齿轮部81构成下文将说明的搅拌器齿轮71。凹部49具有从侧面看大体呈弧形的形状,从而跟随第二齿轮部81的周面。凹部49凹入到从封闭部45的左表面向右的位置。凹部49在后侧开口。就是说,凹部49向右凹进,从而在第二齿轮部81的右侧与第二齿轮部81的前端分开。
定位孔50形成在封闭部45的后下端部。定位孔50从侧面看大体呈圆形,沿左右方向贯穿封闭部45。
插入部48位于封闭部45的右表面。如图5所示,插入部48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筒形。插入部48从封闭部45的右表面向右突出。插入部48具有比调色剂填充孔37的内径略小的外径。
如图7所示,传感器齿轮支撑部46位于封闭部45的左表面。传感器齿轮支撑部46包括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引导部52、第一止动器53、第二止动器54和突出部59。第一止动器53和第二止动器54分别是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的例子,突出部59是第二接触部的例子。
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位于封闭部45左表面上大约中央的区域。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大体圆柱状。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从封闭部45的左表面向左突出。
引导部52从侧面看大体呈C形,“C”的开口朝后。引导部5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半圆圆柱状。引导部52从封闭部45的左表面向左突出。引导部52包围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使得在引导部52的内周面与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空间。
引导部52具有第一斜面55、平面56、第二斜面57和切口面(cutout surface)58。
在左侧视图中,第一斜面55构成引导部52沿逆时针方向在其上游端的左表面。第一斜面55与封闭部45的左表面连续形成,当沿逆时针方向向下游走时向左倾斜。
平面56构成引导部52在第一斜面55与第二斜面57之间的左表面。平面56与第一斜面55沿逆时针方向的下游端连续形成,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向下游延伸,同时与封闭部45保持平行。
在左侧视图中,第二斜面57构成引导部52沿逆时针方向在其下游端的左表面。第二斜面57与平面56沿逆时针方向的下游端连续形成,沿逆时针方向向下游走时向右倾斜。
切口面58是从左侧看时在第二斜面57沿逆时针方向的下游端形成的向右的切口。切口面58沿左右方向延伸,将第二斜面57的下游端连接到封闭部45的左表面。
第一止动器53具有沿与下文中的大直径齿轮77的旋转一致的周向伸长的板状。第一止动器53从凹部49的前下周缘向左突出。第一止动器53位于引导部52沿从左侧看为逆时针方向的上游端的后侧,使得在第一止动器53与引导部52之间形成间隙。
封闭部45的位于第一止动器53与引导部52沿从左侧看为逆时针方向的上游端之间的左表面被定义为接触面60。接触面60是第一接触部的例子。此处,接触面60与引导部52的第一斜面55连续形成。
第二止动器54具有沿与下文的第二齿轮部81的旋转一致的周向延伸的板状。第二止动器54从凹部49的前上周缘向左突出。第二止动器54位于引导部52的切口面58后侧并与其间隔开。
突出部59位于切口面58与第二止动器54之间。如图7和8B所示,突出部59从封闭部45的左表面向左突出,在第二止动器54前表面上大约竖向中央的区域将切口面58的右端连接到第二止动器54的右缘。因此,突出部59沿第一方向X比接触面60突出更多,如图8B所示。
如图5所示,帽40通过将插入部48插入到卡圈部36和调色剂填充孔37而安装到左壁33,使得定位部38被接收在定位孔50中。当以这种方式安装帽40时,封闭部45从调色剂填充孔37的左侧遮盖调色剂填充孔37,如图4所示。
(2)传感器单元
如图4和5所示,传感器单元32位于左壁33的左侧。传感器单元32包括齿轮系65、弹簧构件100和盖构件66。弹簧构件100是偏压构件的例子。
(2-1)齿轮系
如图9所示,齿轮系65包括显影联结67、显影齿轮68、供给齿轮69、中间齿轮70、搅拌器齿轮71和传感器齿轮72。搅拌器齿轮71是驱动传递构件的例子,传感器齿轮72是被检测体的例子。
(2-1-1)显影联结
显影联结67设置在左壁33靠近其后端的左表面上。显影联结67可旋转地支撑在旋转轴(未图示)上。旋转轴沿左右方向延伸,固定在左壁33从而不能相对左壁33旋转。
如图5所示,显影联结67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大体圆柱状。显影联结67一体地设置有联结齿轮部73和联结部74。
联结齿轮部73构成显影联结67的右部。在联结齿轮部73的整个周面上形成齿轮齿。
联结部74构成显影联结67的左部。联结部74具有与联结齿轮部73同轴布置的大体圆柱状。联结部74具有比联结齿轮部73更小的外径。
联结部74具有联结凹部75和一对突出部76。
联结凹部75形成在联结部74的左端面。联结凹部75从侧面看大体呈圆形,从联结部74的左端面向右凹进。
突出部76设置在联结凹部75的内侧,在联结凹部75内相互径向相对。突出部76从联结凹部75的内周面朝联结凹部75的中心径向向内突出。突出部76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大体方柱形。
(2-1-2)显影齿轮
如图9所示,显影齿轮68位于显影联结67的后下侧。显影齿轮68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显影齿轮68的整个周面形成齿轮齿。
显影齿轮68安装在显影辊轴11的左端,从而不能相对显影辊轴11旋转。显影齿轮68的前上部与显影联结67的联结齿轮部73的后下部啮合。
(2-1-3)供给齿轮
供给齿轮69位于显影联结67的下方。供给齿轮69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大体圆柱状。供给齿轮69的整个周面形成齿轮齿。
供给齿轮69安装在供给辊轴13的左端,从而不能相对供给辊轴13旋转。供给齿轮69的上缘部与显影联结67的联结齿轮部73的下缘部啮合。
(2-1-4)中间齿轮
中间齿轮70位于显影联结67的前侧。如图19所示,中间齿轮70一体地包括大直径齿轮77、中间部78和小直径齿轮79。
大直径齿轮77构成中间齿轮70的左端部。大直径齿轮77大体呈圆环形,在左右方向上有厚度。大直径齿轮77的整个周面形成齿轮齿。
中间部78具有与大直径齿轮77同轴的大体圆筒形。中间部78从大直径齿轮77的右表面向右突出。中间部78具有比大直径齿轮77外径小的外径,以及与大直径齿轮77内径基本相等的内径。中间部78具有封闭的右端面。
小直径齿轮79具有与中间部78同轴的大体圆筒形。小直径齿轮79从中间部78的右端面向右突出。小直径齿轮79具有比中间部78的外径小的外径,同时具有比中间齿轮支撑轴39的外径稍大的内径。小直径齿轮79的整个周面形成齿轮齿。
如图5所示,中间齿轮70以中间齿轮支撑轴39被接收在小直径齿轮79的方式可旋转地支撑在左壁33,使得小直径齿轮79能相对中间齿轮支撑轴39旋转。如图9所示,中间齿轮70设置在显影联结67的前侧,大直径齿轮77的后端部与构成显影联结67的联结部74的前端部啮合。
(2-1-5)搅拌器齿轮
搅拌器齿轮71位于中间齿轮70的前下侧。搅拌器齿轮71一体地设置有第一齿轮部80、第二齿轮部81和第一配合部82。第一齿轮部80是抵接部的例子。
如图19所示,第一齿轮部80构成搅拌器齿轮71的左部。第一齿轮部80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大体圆筒形。第一齿轮部80的整个周面形成齿轮齿。
第二齿轮部81构成搅拌器齿轮71的右部,与第一齿轮部80的右侧相邻。换句话说,第二齿轮部81位于第一齿轮部80沿第一方向X的上游。
第二齿轮部81大体呈圆环形,与第一齿轮部80同轴。第二齿轮部81具有比第一齿轮部80的外径大的外径。第二齿轮部81的整个周面形成齿轮齿。
第一配合部82位于第二齿轮部81的左表面。第二齿轮部81的这个左表面与第一方向X上的下游端面相对应。第一配合部82具有从第二齿轮部81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板状。换句话说,第一配合部82比第二齿轮部81上形成的齿轮齿更靠左。如图9的左侧视图所示,第一配合部82相对搅拌器齿轮71的径向倾斜。更具体地,沿远离搅拌器齿轮71旋转中心(中心轴线A1)的方向,第一配合部82朝着搅拌器齿轮71旋转方向上的逆时针侧(下游侧)倾斜。
如图19所示,第一配合部82具有在第一齿轮部80的右缘连接到第一齿轮部80外周面的内端,该内端位于第二齿轮部81的径向。换句话说,第一配合部82与第一齿轮部80的外周面和第二齿轮部81沿第一方向X的下游端面两者连续形成。
如图9所示,搅拌器齿轮71安装在搅拌器轴9的左端,从而不能相对搅拌器轴9旋转。利用这种结构,搅拌器齿轮71能相对左壁33绕搅拌器轴9的中心轴线A1旋转。搅拌器轴9的中心轴线A1沿左右方向延伸,是第一轴线的例子。
如图19所示,第二齿轮部81的后端部与构成中间齿轮70的小直径齿轮79的前端部啮合。第一齿轮部80和第二齿轮部81两者的后端部都分开至大直径齿轮77前端部的右边,且沿第二方向Y投影时与大直径齿轮77的前端部重合。
(2-1-6)传感器齿轮
如图9所示,传感器齿轮72位于搅拌器齿轮71的前侧。传感器齿轮72的操作将在下文中作更详细的说明,从搅拌器齿轮71传递的驱动力导致传感器齿轮72沿旋转方向R从初始位置向终末位置不可逆地旋转。初始位置是第一位置的例子,终末位置是第二位置的例子。另外,旋转方向R是移动方向的例子。如图9中的箭头所指示的,当从壳体2的左侧看壳体2时,旋转方向R是逆时针方向。
以下对传感器齿轮72的说明将基于传感器齿轮72位于图9、15和19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进行。
传感器齿轮72由目前已知的塑料制成。如图6A和6B所示,传感器齿轮72一体地包括板状部85、固定部86、被检测部87、轴插入部91、传感器齿轮部88、引导肋90、连接部(connecting part)92和第二配合部89。传感器齿轮部88是接收部的例子,引导肋90是肋(rib)的例子。
如图9所示,板状部85呈板状,从侧面看大体是圆形。板状部85具有比搅拌器齿轮71的第二齿轮部81的外径大的外径。
板状部85包括周部115和内侧部(inner part)116。周部115构成板状部85的径向外部,是位于下文中传感器齿轮部88上形成的齿轮齿沿传感器齿轮72径向外侧下游的部分。内侧部116构成板状部85沿径向的内部,被周部115包围。内侧部116是位于传感器齿轮部88上形成的齿轮齿沿传感器齿轮72径向外侧上游的部分。
内侧部116具有在内侧部116中央部分形成的插入孔98。插入孔98从侧面看大体呈圆形,沿左右方向贯穿内侧部116的中央部分。插入孔98具有比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的外径稍大的直径。
如图6A和6B所示,固定部86设置在板状部85的内侧部116左表面上。固定部86包括凸部93和四个固定突起94。凸部93具有大体圆筒形,与板状部85同轴。凸部93从插入孔98的周缘向左突起。四个固定突起94以大约90度的间隔布置在凸部93的周部周围。每个固定突起94从侧面看大体呈矩形,沿凸部93的径向从凸部93的外表面向外突起。每个固定突起94的右端连接到板状部85的左表面。
被检测部87位于板状部85的左表面,在板状部85的径向外部。被检测部87包括第一被检测突起95、第二被检测突起96和连结部97。
第一被检测突起95位于凸部93的前侧,与凸部93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被检测突起95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板状部85向左突出的类似轨道的形状。在侧视图中,第一被检测突起95沿传感器齿轮72的径向伸长,具有沿径向与周部115的左表面重合的外部。第一被检测突起95沿径向的外表面与板状部85的外周面基本齐平。
第二被检测突起96位于凸部93的斜前下方,与凸部93之间形成间隙。第二被检测突起96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板状部85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类似轨道的形状。在侧视图中,第二被检测突起96沿传感器齿轮72的径向伸长,具有沿径向与周部115的左表面重合的外部。第二被检测突起96沿径向的外表面与板状部85的外周面基本齐平。
第二被检测突起96具有与第一被检测突起95大约相同的左右尺寸。
连结部97位于第一被检测突起95与第二被检测突起96之间,跟随传感器齿轮72的周面延伸。连结部97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板状部85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大体板状。在侧视图中,连结部97沿传感器齿轮72的周向延伸,并将第一被检测突起95沿传感器齿轮72径向的外部与第二被检测突起96沿传感器齿轮72径向的外部连接。因此,连结部97位于周部115的左表面。连结部97具有与板状部85的外周面基本齐平的沿传感器齿轮72径向的外表面。
连结部97具有比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左右尺寸短的左右尺寸。
轴插入部91位于构成板状部85的内侧部116的右表面。轴插入部91具有与板状部85同轴布置的大体圆筒形。轴插入部91从插入孔98的周缘向右突出。
传感器齿轮部88位于构成板状部85的内侧部116的右表面。如图9所示,传感器齿轮部88具有与轴插入部91同轴的大体半圆圆柱状。在侧视图中,传感器齿轮部88在其后下侧开口。如图6A所示,传感器齿轮部88从内侧部116的右表面向右突出。传感器齿轮部88的整个外周面形成齿轮齿。
传感器齿轮部88位于轴插入部91外周面的前上部分周围,同时与轴插入部91外周面的前上部分分隔开。
如图9所示,传感器齿轮部88的外周面具有比板状部85的外径小的曲率半径。因此,板状部85的周部115位于传感器齿轮部88外周面上形成的齿轮齿沿传感器齿轮72径向外部的下游。这样,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的径向外部比传感器齿轮部88外周面上形成的齿轮齿离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的中心轴线A2更远。
如图6A所示,传感器齿轮部88具有切口部99。切口部99形成在传感器齿轮部88旋转方向R下游端的右部。切口部99具有从后侧看大体呈矩形的形状,以在传感器齿轮部88旋转方向R下游端的右部的切口形式形成。
引导肋90位于板状部85的右表面。如图9所示,引导肋90位于凸部93的后下侧。在侧视图中,引导肋90具有沿传感器齿轮72的径向延伸的大体板状。引导肋90具有连接到凸部93后下侧的径向内缘。如图6B所示,引导肋90从板状部85的右表面向右延伸。引导肋90的左右尺寸比传感器齿轮部88的左右尺寸大。
引导肋90具有用作滑动部118的后端。如图20所示,沿与传感器齿轮72的径向对齐的引导肋90的长度方向看时,滑动部118具有半圆弧形状,其凸侧朝右。
连接部92位于构成板状部85的内侧部116的右表面。如图9所示,连接部92位于轴插入部91的前下侧,与轴插入部91分隔开。连接部92跟随传感器齿轮72的周面将传感器齿轮部88沿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连接到引导肋90前表面上的径向中央区域。如图19所示,连接部92从板状部85的右表面向右突出。连接部92的左右尺寸大约等于传感器齿轮部88的左右尺寸。
第二配合部89位于构成板状部85的内侧部116的右表面。如图9所示,第二配合部89位于凸部93的后下侧,与凸部93之间形成间隙。第二配合部89位于引导肋90沿旋转方向R的上游。第二配合部89具有从侧面看沿传感器齿轮72的周部延伸的大体弧形。第二配合部89从引导肋90后表面上近似径向中央的区域朝旋转方向R的上游延伸。如图6B所示,第二配合部89从板状部85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第二配合部89具有比传感器齿轮部88的左右尺寸长、比引导肋90的左右尺寸短的左右尺寸。
正如下文将做更详细说明的,传感器齿轮72通过帽40支撑在左壁33,同时轴插入部91、插入孔98和凸部93接收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使得传感器齿轮72能相对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旋转。利用这种结构,传感器齿轮72能相对左壁33绕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的中心轴线A2旋转。注意,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的中心轴线A2沿左右方向延伸,是第二轴线的例子。
(2-2)弹簧构件
如图4所示,弹簧构件100是沿左右方向伸长的空心线圈型弹簧。弹簧构件100通过将固定部86,即凸部93和固定突起94装配在弹簧构件100的右端,来固定到传感器齿轮72。利用这种安装方式,弹簧构件100被传感器齿轮72支撑。
(2-3)齿轮盖
如图3所示,盖构件66从第二方向Y的角度遮盖齿轮系65。盖构件66包括第一盖101和第二盖102。第二盖102是齿轮盖的例子。
第一盖101构成盖构件66的后部,遮盖齿轮系65后部的左侧,更具体地是显影联结67、显影齿轮68和供给齿轮69。第一盖101具有开口在右侧的类似箱子的形状。第一盖101有足够的大小用于遮盖显影联结67、显影齿轮68和供给齿轮69的整体。
第一盖101具有联结露出孔104。联结露出孔104形成在第一盖101的左壁。联结露出孔104从侧面看大体呈圆形,沿左右方向在第一盖101大约中央的区域贯穿第一盖101的左壁。
第一盖101通过螺钉固定(fasten)在左壁33的后部。安装在左壁33时,第一盖101遮盖显影联结67的联结部74、显影齿轮68和供给齿轮69的整体,而显影联结67的联结凹部75通过联结露出孔104露出。
第二盖102构成盖构件66的前部,遮盖齿轮系65前部的左侧,更具体是遮盖中间齿轮70、搅拌器齿轮71和传感器齿轮72。第二盖102具有开口在右侧的类似箱子的形状。第二盖102有足够的大小遮盖中间齿轮70、搅拌器齿轮71和传感器齿轮72的整体。
如图5所示,第二盖102具有通孔105、周壁106、接收部107和连接部108。
通孔105位于第二盖102的左壁上。通孔105从侧面看大体呈圆形,在第二盖102前部沿左右方向贯穿第二盖102的左壁。通孔105具有比板状部85的外径大的直径。
周壁106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大体圆筒形。周壁106从通孔105的周缘向左突出。
接收部107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并在其左端封闭的大体圆筒形。接收部107位于周壁106内侧,与周壁106同轴。
连接部108位于周壁106在接收部107的下侧。连接部108沿周壁106的径向延伸,将接收部107的外周面与周壁106的内周面连接。
由周壁106的内周面、接收部107的外周面和连接部108的前表面及后表面限定的空间称为被检测部插入孔109。被检测部插入孔109从侧面看大体呈C形,“C”的开口向下。被检测部插入孔109沿左右方向贯穿第二盖102。
(2-4)在壳体上组装传感器齿轮、弹簧构件和第二盖
接下来,将结合图4对在壳体2上组装传感器齿轮72、弹簧构件100和第二盖102的过程进行说明。
为了在壳体2上组装传感器齿轮72、弹簧构件100和第二盖102,首先显影齿轮68、供给齿轮69、中间齿轮70和搅拌器齿轮71如上所述布置在左壁33的左表面。然后用螺钉将第一盖101固定在左壁33。
接下来,支撑弹簧构件100的传感器齿轮72从左侧组装到安装在左壁33上的帽40。此时,传感器齿轮72的轴插入部91接收帽40的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使得轴插入部91能相对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旋转。
利用这种结构,帽40支撑传感器齿轮72,使得传感器齿轮72能绕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的中心轴线A2旋转,如图9所示。
接着,第二盖102组装到弹簧构件100的左侧,使得接收部107接收弹簧构件100的左端,如图4所示。
利用这种结构,弹簧构件100沿左右方向夹在传感器齿轮72的板状部85与接收部107左端上的内(右)表面之间。于是,弹簧构件100对传感器齿轮72总是向右,即朝着帽40施力。
接下来,用螺钉将第二盖102固定到左壁33。
此时,传感器齿轮72的板状部85和被检测部87位于第二盖102的周壁106内侧,如图3所示。此外,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的左端布置成比周壁106的左端面稍靠右(向内)。
这样完成了在壳体2组装传感器齿轮72、弹簧构件100和第二盖102的过程。
4.主壳体的详细说明
如图3和9所示,主壳体16同样设置有主体侧联结200和传感器机构190。
如图3所示,当显影盒1安装在主壳体16时,主体侧联结200位于与显影联结67的联结凹部75分隔开且靠联结凹部75左侧的位置。主体侧联结20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主体侧联结200具有配置成其右端形状为能插入到联结凹部75。
主体侧联结200配置为根据已知的连动机构,随着前盖21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沿左右方向移动。驱动源例如马达(未图示)设置在主壳体16,用于向主体侧联结200传递驱动力。当驱动源传递驱动力到主体侧联结200时,从左侧看主体侧联结200顺时针旋转。
如图9至14所示,传感器机构190用于检测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当显影盒1安装在主壳体16时,传感器机构190位于显影盒1前部的左侧并与其分隔开。传感器机构190包括致动器191和光学传感器(未图示)。
如图9所示,致动器191包括转动轴193和接触杆192。
转动轴193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体圆柱状,可旋转地支撑在主壳体16。接触杆192从转动轴193径向向外延伸。
致动器191可以在非检测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转动,在非检测位置接触杆192从转动轴193斜向前下延伸,在检测位置接触杆192从转动轴193大体向下延伸,如图12所示。通过弹簧(未图示)的偏压力总是朝着非检测位置对致动器191施力。
光学传感器(未图示)包括结构熟知的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致动器191的转动。更具体地,光学传感器在致动器191位于非检测位置时输出OFF信号,在致动器191位于检测位置时输出ON信号。尽管附图中未示出,微计算机(microcomputer)电连接到光学传感器。
5.在主壳体安装和移除显影盒以及检测显影盒是否新的操作
(5-1)在主壳体安装和移除显影盒的操作
显影盒1是新品时,就是说,显影盒1首次使用之前,传感器齿轮72位于图9、15和19所示的初始位置。因此,传感器齿轮72的初始位置是进行旋转传感器齿轮72的操作之前的位置。
传感器齿轮72位于其初始位置时,传感器齿轮部88沿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不与搅拌器齿轮71的第一齿轮部80配合,而是位于第一齿轮部80的斜前上方并与第一齿轮部80分隔开,如图9所示。此外,第二配合部89位于沿第一方向X与第二齿轮部81重合的位置,如图19所示,并且朝第一方向X下游侧与第二齿轮部81分开。
传感器齿轮72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引导肋90的滑动部118沿左右方向与帽40的接触面60接触,如图19所示。引导肋90的右部位于第一止动器53与引导部52的下端之间、第一止动器53沿旋转方向R的下游以及形成在引导部52的第一斜面55沿旋转方向R的上游。利用这种结构,第一止动器53限制传感器齿轮72向旋转方向R上游旋转。
传感器齿轮72位于其初始位置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左端与左壁33之间沿左右方向的距离被定义为初始距离L1(见图19)。
为了在主壳体16安装具有这种结构的新显影盒1,操作者如图2所示打开前盖21,从取放口20的前侧通过取放口20将显影盒1插入主壳体16。随后,操作者关闭前盖21。
这样完成了在主壳体16中安装显影盒1的操作。
(5-2)检测显影盒是否是新品的操作
接下来,结合图9至23对检测显影盒1的操作进行说明。为了帮助说明,在这些图中,从显影盒1省略了盖构件66和弹簧构件100。
操作者关闭前盖21时,通过目前已知的连动机构(未图示),设置在主壳体16的主体侧联结200被插入到联结部74的联结凹部75,如图3所示,使得主体侧联结200不能相对联结凹部75旋转,并与突出部76配合。
随后,设置在主壳体16的控制单元(未图示)启动打印机15的预热操作。
在预热操作中,主体侧联结200将驱动力输入到显影联结67的联结部74,导致显影联结67从左侧看顺时针旋转,如图9所示。旋转的显影联结67向与联结齿轮部73配合的各齿轮传递驱动力,具体是向显影齿轮68、供给齿轮69和中间齿轮70的大直径齿轮77中的每一个传递驱动力。
当驱动力传递给显影齿轮68和供给齿轮69时,显影辊4得益于传递给显影齿轮68的驱动力而从左侧看逆时针旋转,而供给辊5得益于传递给供给齿轮69的驱动力,从侧面看逆时针旋转。
当驱动力传递给大直径齿轮77时,中间齿轮70从左侧看逆时针旋转,将驱动力传递给与中间齿轮70的小直径齿轮79配合的搅拌器齿轮71的第二齿轮部81。
当驱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部81时,搅拌器齿轮71开始从左侧看为顺时针的旋转,如图9和10所示。搅拌器齿轮71的第一配合部82随着搅拌器齿轮71的旋转一起移动,经过在传感器齿轮72的传感器齿轮部88上形成的切口部99,如图10和16所示。换句话说,当传感器齿轮72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切口部99位于第一配合部82在搅拌器齿轮71旋转时而顺着移动的路径上。
此后,第一配合部82接触传感器齿轮72的第二配合部89沿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通过这种接触,第一配合部82斜向前下方对第二配合部89沿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施压。
第一配合部82向第二配合部89施加的压力使传感器齿轮72从其初始位置沿旋转方向R旋转。随着传感器齿轮72的旋转,传感器齿轮部88沿旋转方向R的下游端与第一齿轮部80的前端部配合(接触),如图11所示。此时,传感器齿轮部88与第一齿轮部80的E部分啮合,E部分位于第一配合部82沿第一方向X的下游,如图20所示。
设置在传感器齿轮72的引导肋90上的滑动部118也随着传感器齿轮72的旋转而沿旋转方向R移动。随着传感器齿轮72的旋转,滑动部118从接触面60移动到引导部52的第一斜面55上。
由于搅拌器齿轮71的第一齿轮部80目前与传感器齿轮部88啮合配合,传感器齿轮部88由于搅拌器齿轮71进一步旋转而接收来自第一齿轮部80的驱动力,从而导致传感器齿轮72沿旋转方向R进一步旋转。
随着传感器齿轮72进一步旋转,引导肋90的滑动部118顺着第一斜面55朝平面56滑动时逐渐向左移动。
这样,旋转时,传感器齿轮72逆着弹簧构件100的施力而逐渐沿第一方向X(即,向左)移动,从而与左壁33分开。于是,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都同样沿旋转方向R旋转并逐渐向左移动。
随着传感器齿轮72进一步沿旋转方向R旋转,设置在传感器齿轮72的引导肋90上的滑动部118从第一斜面55移动到平面56上,如图20和21所示。因此,传感器齿轮72进一步沿第一方向X移动,直至到达其推进位置,推进位置是传感器齿轮72离左壁33最远的位置。
当传感器齿轮72位于推进位置时,沿左右方向从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左端至左壁33的距离被定义为推进距离L2,如图21所示。
此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的左端突出穿过第二盖102的被检测部插入孔109至比周壁106的左端面更靠左的位置。相比之下,连结部97不从被检测部插入孔109突出,而停留在周壁106的左端面右侧的位置。
当传感器齿轮72在推进位置旋转时,引导肋90上的滑动部118经过平面56上方时沿旋转方向R移动,第一被检测突起95也沿旋转方向R移动,如图12所示。当沿旋转方向R移动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径向外端从接触杆192的前侧接触接触杆192的下端,向后推接触杆192的下端。此时,致动器191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转动。于是,光学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致动器191从非检测位置转动到了检测位置,输出ON信号,传感器机构190由此检测到第一被检测突起95。
随着传感器齿轮72继续旋转,第一被检测突起95与接触杆192分开,使致动器191回复到非检测位置。结果,光学传感器检测到致动器191从检测位置转动到了非检测位置,将ON信号切换为OFF信号。此时,连结部97位于接触杆192的右侧,与接触杆192之间形成间隙。
随着传感器齿轮72继续旋转,第二被检测突起96的径向外端从接触杆192的前侧接触接触杆192的下端,向后推接触杆192的下端。于是,致动器191再次从非检测位置向检测位置转动,光学传感器检测到致动器191转动到了检测位置。因此,光学传感器输出ON信号,传感器机构190由此检测到第二被检测突起96。
此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连结部97经过位于第一齿轮部80前端部左侧的区域,如图22所示。
随着传感器齿轮72进一步旋转,第二被检测突起96与接触杆192分开,如图13所示,使致动器191再次回复到非检测位置。因此,光学传感器检测到致动器191从检测位置向非检测位置转动,将其输出信号由ON信号切换为OFF信号。
随着传感器齿轮72继续旋转,引导肋90的滑动部118从平面56向第二斜面57过渡,如图17所示。
于是,滑动部118随着传感器齿轮72旋转在滑动经过第二斜面57上的同时逐渐向右移动。这样,旋转时,传感器齿轮72逐渐沿第二方向Y(即,向右)移动,从而靠近左壁33。因此,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沿旋转方向R旋转时也逐渐向右移动。
随着传感器齿轮72继续旋转,引导肋90的滑动部118到达第二斜面57与切口面58之间的连接处,沿左右方向与突出部59相对,如图18所示。此时,弹簧构件100的施力使传感器齿轮72沿第二方向Y(即,向右)快速移动,直至引导肋90的滑动部118接触突出部59的左表面。结果,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也向右移动直至它们的左端面与周壁106的左端面大约齐平,如图3所示。
由于这种操作,传感器齿轮72的传感器齿轮部88与搅拌器齿轮71的第一齿轮部80脱离配合,使得传感器齿轮72的旋转停止,如图14所示。此时,传感器齿轮72位于其终末位置,结束旋转操作。当传感器齿轮72位于这个终末位置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左端与左壁33之间沿左右方向的距离被定义为图23中所示的终末距离L3。终末距离L3比图19中所示的初始距离L1大。换句话说,传感器齿轮72在终末位置比在初始位置离左壁33更远。
因此,如图23所示,在传感器齿轮部88与第二齿轮部81之间以及连接部92与第二齿轮部81之间可以形成沿左右方向的间隙S,间隙S比第一配合部82的左右尺寸大。因此,如果搅拌器齿轮71在传感器齿轮72位于终末位置时旋转,第一配合部82经过间隙S。如图14所示,传感器齿轮72的引导肋90目前位于搅拌器齿轮71的前上侧,而不在第一配合部82在搅拌器齿轮71旋转期间的路径上。
此外,当传感器齿轮72位于终末位置时,引导肋90的右部沿旋转方向R位于第二止动器54与切口面58之间,如图18所示。具体地,第二止动器54在传感器齿轮72位于终末位置时在旋转方向R下游侧位于与引导肋90相邻的位置,限制传感器齿轮72沿旋转方向R下游旋转。此外,引导部52的切口面58在旋转方向R上游侧与引导肋90相邻,限制传感器齿轮72向旋转方向R上游旋转。利用这种结构,传感器齿轮72停留在终末位置并保持静止,不受搅拌器齿轮71旋转的影响。
当传感器齿轮72位于图14所示的终末位置时,沿第一方向X看时第二被检测突起96的径向外部与搅拌器齿轮71的第一齿轮部80的前端部重合,第一被检测突起95位于搅拌器齿轮71的前下侧,与搅拌器齿轮71之间形成有间隙。
此外,同样如图14所示,当传感器齿轮72旋转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沿着移动的路径具有曲率半径r1,r1长度等于沿传感器齿轮72径向连接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的中心轴线A2与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径向外端之间的线段长度,比第二齿轮部81的半径r2大。第二传感器齿轮72旋转时,第二被检测突起96所沿着移动的路径的曲率半径等于曲率半径r1。
如上所述,当新显影盒1首次安装在主壳体16时,光学传感器(未图示)将输出两次ON信号。因此,如果显影盒1安装在主壳体16之后,光学传感器输出两次ON信号,微计算机(未图示)可以确定显影盒1是新的。
另一方面,当使用过的显影盒1,即之前已经在主壳体16安装过的显影盒1再次安装在主壳体16时,搅拌器齿轮71旋转时,第一配合部82将不接触第二配合部89,而将经过间隙S。因此,即使控制单元启动打印机15的预热操作,传感器齿轮72也不旋转。于是,当显影盒1安装在主壳体16之后,光学传感器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内不输出ON信号,微计算机可以确定显影盒1是使用过的。
(5-3)从主壳体移除显影盒的操作
如上所述,当显影盒1被使用过时,传感器齿轮72位于其终末位置。此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容纳在构成第二盖102的周壁106内部,使得它们的左端面与周壁106的左端面大约齐平,如图3所示。
为了从主壳体16移除使用过的显影盒1,操作者进行与上述安装显影盒1相反的的操作。
具体地,操作者打开前盖21,如图2所示,将显影盒1向前从主壳体16拉出。这样完成从主壳体16移除显影盒1的操作。
6.有益效果
(1)在第一实施方式描述的显影盒1中,搅拌器齿轮71设置有第一配合部82。如图10所示,搅拌器齿轮71旋转时,第一配合部82在传感器齿轮72位于初始位置时与传感器齿轮72配合。如图19和23所示,传感器齿轮72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左缘与左壁33之间沿左右方向的初始距离L1比传感器齿轮72位于终末位置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左缘与左壁33之间的终末距离L3短。换句话说,传感器齿轮72在初始位置时比在终末位置时更靠近左壁33,因而,更靠近设置在左壁33上的搅拌器齿轮71。因此,搅拌器齿轮71旋转时,第一配合部82可靠地与位于初始位置的传感器齿轮72配合,如图10所示。
当第一配合部82与位于初始位置的传感器齿轮72配合时,传感器齿轮部88上的齿轮齿与第一齿轮部80相互啮合,如图11所示。于是,通过第一配合部82与位于初始位置的传感器齿轮72配合,传感器齿轮部88上的齿轮齿能在期望的时刻与第一齿轮部80相互啮合。
此外,第一配合部82位于与传感器齿轮部88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部80的E部右侧,如图20所示。这种布置防止第一配合部82在搅拌器齿轮71旋转时干扰传感器齿轮部88,从而确保搅拌器齿轮71和传感器齿轮72都能平稳地被驱动旋转。
当传感器齿轮部88与第一齿轮部80相互啮合时,搅拌器齿轮71的驱动力传递给传感器齿轮72,使传感器齿轮72从初始位置向终末位置旋转。旋转时,传感器齿轮72首先相对左壁33向左移动,在离左壁33最远的位置停留之后,朝左壁33向右移动,如图19至23所示。
换句话说,传感器齿轮72被配置为在从其初始位置向终末位置过渡的过程中移动远离左壁33,而当位于其初始位置和终末位置时靠近左壁33。
通过配置传感器机构190在传感器齿轮72从其初始位置向终末位置移动时来检测被检测部87,如图12所示,被检测部87能在离左壁33最远的位置被检测。这种结构提高了检测准确性。
由于传感器齿轮72在位于图19和23分别所示的初始位置和终末位置时靠近左壁33,在相对主壳体16安装或移除显影盒1时,被检测部87不容易干扰外部构件,从而避免被检测部87受损。
传感器齿轮72位于终末位置时比位于初始位置时离搅拌器齿轮71更向左。这种布置抑制第一配合部82与位于终末位置时的传感器齿轮72之间可能导致搅拌器齿轮71旋转时发生摆动的非预期干扰,从而确保搅拌器齿轮71的平稳旋转。
(2)如图8B和18所示,突出部59沿左右方向(或第一方向X的下游)比接触面60更向左(突出)。换言之,突出部59比接触面60沿第一方向X离左壁33更远,或者突出部59位于接触面60沿第一方向X的下游。突出部59沿左右方向接触位于终末位置时的传感器齿轮72。这种配置能使传感器齿轮72在位于终末位置时比位于初始位置时更可靠地向左离开左壁33。因此,位于终末位置时的传感器齿轮72能可靠地向左离开搅拌器齿轮71,更可靠地抑制第一配合部82与位于终末位置时的传感器齿轮72之间的非预期干扰。
(3)如图9所示,搅拌器齿轮71设置有第一齿轮部80和第二齿轮部81。利用这种配置,搅拌器齿轮71通过第二齿轮部81能够可靠地接收来自主体侧联结200的驱动力,能够可靠地通过第一齿轮部80和传感器齿轮部88将驱动力传递给传感器齿轮72。
传感器齿轮72还设置有第二配合部89。当传感器齿轮72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二配合部89位于第二齿轮部81的左侧,从而沿左右方向与第二齿轮部81重合。这种构造在确保搅拌器齿轮71旋转时搅拌器齿轮71上的第一配合部82与传感器齿轮72的第二配合部89配合的同时,确保了第二配合部89和第二齿轮部81的有效布局。因而,这种布置在获得紧凑显影盒1的同时,可靠地使传感器齿轮部88和第一齿轮部80在期望的时刻相互接触。
(4)如图19所示,第一配合部82比第二齿轮部81上形成的齿轮齿更向左突出。换言之,第一配合部82比第二齿轮部81的齿轮齿沿第一方向X离左壁33更远。因此,能使第一配合部82可靠地与第二配合部89配合。
(5)如图19所示,第一配合部82与第一齿轮部80和第二齿轮部81两者连续形成。因此,通过简单的构造,第一配合部82的刚度能够得到增强,第一配合部82能更可靠地与第二配合部89配合。
(6)如图14所示,传感器齿轮72旋转时,第一被检测突起95沿着移动的路径的曲率半径r1比第二齿轮部81的半径r2大。
这种结构增大了第一被检测突起95随着传感器齿轮72旋转而移动的距离,从而提高传感器机构190检测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精度。
(7)第一止动器53限制传感器齿轮72从其初始位置向旋转方向R上游移动,如图19所示,第二止动器54限制传感器齿轮72从其终末位置向旋转方向R下游移动,如图18所示。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这种结构能可靠地限制传感器齿轮72的非预期旋转。此外,第一止动器53和第二止动器54两者都沿搅拌器齿轮71的周向延伸,如图7所示,实现了第一止动器53和第二止动器54在搅拌器齿轮71周部周围的高效布局。
如图9所示,引导肋90沿传感器齿轮72的径向伸长。因此,当传感器齿轮72位于如图18和19所示的初始位置或终末位置时,引导肋90沿与第一止动器53和第二止动器54大约相同的方向延伸。这样,在限制传感器齿轮72非预期旋转的同时,能将显影盒1制得紧凑。
(8)如图16所示,传感器齿轮部88具有切口部99。传感器齿轮72位于其初始位置时,第一配合部82在搅拌器齿轮71旋转时经过切口部99。因此,为了使显影盒1更紧凑,即使第一配合部82布置成当传感器齿轮72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配合部82的移动路径与传感器齿轮72的传感器齿轮部88重合,也能够防止第一配合部82与传感器齿轮部88之间的干扰。
(9)如图4所示,弹簧构件100向右,即朝着左壁33对传感器齿轮72施力。这种构造提高了传感器齿轮72位于其初始位置和终末位置时,传感器齿轮72相对于左壁33定位的精度。
传感器齿轮72的固定部86固定弹簧构件100,因而传感器齿轮72支撑弹簧构件100。于是,在传感器齿轮72组装在左壁33之后,通过从第一方向X的下游侧将第二盖102安装在左壁33上,弹簧构件100能够容易地沿左右方向夹在第二盖102与传感器齿轮72之间。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侧面看大体是圆形的传感器齿轮72是本发明被检测体的一个例子。因此,当提及传感器齿轮72的“径向”时,“径向”与传感器齿轮72的半径平行的方向相对应。然而,如果被检测体是具有从侧面看不是圆形的可旋转体,“径向”可以是与从其旋转中心朝被检测体最外周端的方向平行的方向。
7.第二实施方式
将结合图24A和图24B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进行说明。
为了避免重复说明,图24A和24B中那些与图1至23中相对应的部件和构件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传感器齿轮72如图4所示支撑弹簧构件100。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第二盖102A支撑弹簧构件100,如图24B所示。
具体地,如图24A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盖102A具有用于固定弹簧构件100的固定部112。固定部112包括插入轴110和四个固定突起111。插入轴110具有与接收部107同轴布置的大体圆柱状。插入轴110位于接收部107内侧、形成于接收部107左端的内(右)表面上,在该右表面上大约中央的位置向右突出。
四个固定突起111以大约90度间隔的布置在接收部107的内周面周围。固定突起111从侧面看大体呈矩形,分别从内周面径向向内突出。固定突起111还沿左右方向伸长。
接收部107通过插入轴110被接收在弹簧构件100内侧、弹簧构件100的左端与固定突起111配合来接收弹簧构件100的左端。因此,弹簧构件100通过固定部112固定并支撑在第二盖102A。
为了将支撑弹簧构件100的第二盖102A组装到壳体2,首先将齿轮系65和第一盖101如上所述组装在左壁33上。
接下来,将支撑弹簧构件100的第二盖102A从齿轮系65的左侧组装到齿轮系65的前部,使得传感器齿轮72的凸部93被接收在弹簧构件100的右端。此时,插入轴110的右端插入穿过凸部93的左端面进入帽40的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
通过这样的组装操作,弹簧构件100被夹在传感器齿轮72的板状部85与接收部107的左端面(形成在左端的内表面)之间。这样,弹簧构件100所施的力对传感器齿轮72持续向右,即朝帽40施力。
接下来,用螺钉将第二盖102A安装在左壁33。这样完成了将支撑弹簧构件100的第二盖102A安装到左壁33的操作。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弹簧构件100沿第一方向X朝帽40对传感器齿轮72施力。
因此,这种结构提高了在传感器齿轮72位于初始位置和终末位置时传感器齿轮72相对左壁33定位的精度。
当传感器齿轮72从初始位置朝终末位置旋转时,由于弹簧构件100的施力,使得传感器齿轮72的引导肋90可靠地接触帽40的引导部52。利用这种结构,引导肋90被引导部52可靠地引导,使得传感器齿轮72从初始位置向终末位置旋转时可靠地向左和向右移动。
此外,第二盖102A的固定部112固定弹簧构件100,使得第二盖102A可以支撑弹簧构件100。因此,将齿轮系65和第一盖101组装到左壁33之后,可以通过从第一方向X下游侧将第二盖102A组装在左壁33上而容易地将弹簧构件100沿第一方向X夹在第二盖102A与传感器齿轮72之间。
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优势。
8.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25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构造进行说明。
为了避免重复说明,图25中那些与图1至23中相应的部件和构件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传感器齿轮72具有传感器齿轮部88。然而,在图2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传感器齿轮72A具有主体部120和阻力施加构件121来代替传感器齿轮部88。
主体部120具有中心在传感器齿轮支撑轴51的中心轴线A2上的类扇形形状。阻力施加构件121由具有相对高摩擦系数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缠绕在主体部120的外周面。由于主体部120的形状,由阻力施加构件121形成的外周面包括沿主体部120的径向向内凹的凹部122,以及构成凹部以外的外周面部分的接触部123。主体部120和阻力施加构件121具有能使接触部123接触搅拌器齿轮71的第一齿轮部80、同时防止凹部122接触第一齿轮部80的大小和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围绕第一齿轮部80的周面设置或不设置齿轮齿。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第三实施方式的这种结构可以通过中间齿轮70和搅拌器齿轮71将输入到显影联结67的驱动力传递给传感器齿轮72A,用于使传感器齿轮72A沿旋转方向R旋转。
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所述结构可以获得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优势。
9.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结合图26A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构造进行说明。
为了避免重复说明,图26A中那些与图1至23中相应的部件和构件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72中,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都被配置为在传感器齿轮72旋转时接触致动器191。
而在第四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72B中,仅有第一被检测突起95被配置为在传感器齿轮72B旋转时接触致动器191。
具体地,如图26A所示,第一被检测突起95具有比前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97的左右尺寸大的左右尺寸,而第二被检测突起96B具有与连结部97的左右尺寸大约相等的左右尺寸。
当具有传感器齿轮72B的新显影盒1安装在主壳体16时,仅有第一被检测突起95接触致动器191,因而,光学传感器仅输出一次ON信号。因此,如果显影盒1安装在主壳体16时光学传感器仅输出一次ON信号,则微计算机可以确定显影盒1是新品。
或者,光学传感器输出ON信号的次数同样可以用于检测显影盒1的类型(规格)。例如,当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都接触接触杆192时,可以确定显影盒1的壳体2具有相对大的调色剂容量,当仅第一被检测突起95接触接触杆时,可以确定显影盒1的壳体2具有相对小的调色剂容量。
因此,如果不同类型的显影盒1可以选择性地安装在主壳体16,当新的显影盒1安装在主壳体16中时,微计算机可以基于光学传感器输出ON信号的次数来区分显影盒1的类型。
还能配置成仅第二被检测突起96接触致动器191。这种情况下,第一被检测突起95的左右尺寸基本等于连结部97的左右尺寸,而第二被检测突起96的左右尺寸比连结部97的左右尺寸大。这种结构也能使微计算机区分显影盒1的类型。
第四实施方式的所述结构可以获得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优势。
10.第五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图26B对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构造进行说明。
为了避免重复说明,图26B中那些与图1至23中相应的部件和构件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72C中,除了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连结部97C也被配置为在传感器齿轮72C旋转时接触致动器191。
具体地,如图26B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连结部97C具有与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的左右尺寸基本相等的左右尺寸。
当具有传感器齿轮72C的新显影盒1安装在主壳体16,第一被检测突起95、连结部97C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在传感器齿轮72C旋转时依次接触接触杆192。因此,第一被检测突起95接触接触杆192之后,致动器191保持在检测位置,直至第二被检测突起96与接触杆192脱离配合。因此,光学传感器比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中任一个单独被配置为接触接触杆192时输出更长时间的连续ON信号。
利用具有第五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齿轮72C的显影盒1,当新显影盒1安装在主壳体16时,微计算机可以基于光学传感器输出ON信号持续的时间来区分显影盒1的类型(规格)。
此外,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获得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优势。
11.改变和变形
(1)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光学传感器被配置为在检测到致动器191从检测位置转动到了非检测位置时输出OFF信号,然而相反,光学传感器可以被配置为停止输出ON信号。
(2)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显影盒1可以安装在鼓盒24或从鼓盒24移除。然而,例如,显影盒1还可以与鼓盒24一体地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处理盒17一体地设置有显影盒1和鼓盒24,鼓盒24与盒的例子相对应。
(3)显影盒1还可以配置成具有用于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盒,使得调色剂盒能安装在保持显影辊4的框体或从该框体移除。在这种情况下,调色剂盒包括传感器单元32,且是盒的一个例子。
或者,显影盒1可以单独配置成能安装在保持感光鼓25的主壳体16和从主壳体16移除。
(4)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传感器齿轮72(72B,72C)由已知的塑料制成,并一体地设置有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96B)。然而,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可以作为传感器齿轮72上的独立构件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被检测突起95和第二被检测突起96可以由树脂膜或弹性构件制成,例如橡胶。
(5)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传感器齿轮72(或72A,72B,72C)可旋转地支撑在帽40,帽40安装在左壁33上。然而,传感器齿轮72可以直接被壳体2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壳体2具有传感器齿轮支撑部46。
利用这些变化和变形的结构,能实现与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优势。
此外,根据预期目的和用途,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上述构造,可以与上述变化和变形适当地结合。
虽然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改变和变形。

Claims (9)

1.一种盒,包括:
壳体,被配置为在其中容纳显影剂,具有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壁朝所述第一壁的方向;
驱动传递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壁,被配置为绕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轴线旋转来传递驱动力;以及
被检测体,位于所述第一壁,被配置为当接收到来自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驱动力时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旋转,以使所述被检测体不可逆地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所述被检测体被配置为当接收到来自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驱动力时,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首先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然后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所述被检测体包括:
被检测部;以及
接收部,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驱动力,所述驱动传递构件包括:
抵接部,被配置为抵接所述接收部来向所述被检测体传递所述驱动力;以及
第一配合部,被配置为当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旋转时与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配合,以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接收部抵接,所述第一配合部位于所述抵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所述被检测部与所述第一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当所述被检测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比当所述被检测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长,
所述第一配合部在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旋转时限定移动路径,
所述接收部形成有切口部,当所述被检测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从所述第一方向看所述切口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所述移动路径重合,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的所述切口部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一配合部经过所述切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接触部,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接触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以及
第二接触部,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接触在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是被配置为与所述接收部啮合的第一齿轮部;
所述驱动传递构件还包括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位于所述第一齿轮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所述第二齿轮部具有比所述第一齿轮部的直径大的直径;
所述被检测体包括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当从所述第一方向看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被检测体的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重合,并位于所述第二齿轮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比所述第二齿轮部的齿轮齿沿所述第一方向离所述第一壁更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部具有外周面,所述第二齿轮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端面,所述第一配合部连接所述外周面与所述下游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部在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限定移动路径,所述移动路径具有比所述第二齿轮部的半径大的曲率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体被配置为沿移动方向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所述被检测体包括沿所述被检测体的径向延伸的肋,
所述第一壁包括:
第一限制部,位于所述肋沿所述移动方向的上游,被配置为限制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移动方向上游移动;以及
第二限制部,位于所述肋沿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被配置为限制所述被检测体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移动方向下游移动,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沿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周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齿轮盖,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方向下游侧遮盖所述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被检测体;以及
偏压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齿轮盖与所述被检测体之间,被配置为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对所述被检测体施力,所述齿轮盖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偏压构件的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齿轮盖,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方向下游侧遮盖所述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被检测体;以及
偏压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齿轮盖与所述被检测体之间,被配置为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对所述被检测体施力,所述被检测体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偏压构件的固定部。
CN201410302489.8A 2013-06-28 2014-06-27 Active CN1042521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7425 2013-06-28
JP2013137425A JP6127779B2 (ja) 2013-06-28 2013-06-28 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2121A CN104252121A (zh) 2014-12-31
CN104252121B true CN104252121B (zh) 2018-11-09

Family

ID=50980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02489.8A Active CN104252121B (zh) 2013-06-28 2014-06-27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05734B2 (zh)
EP (1) EP2843480B1 (zh)
JP (1) JP6127779B2 (zh)
CN (1) CN1042521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9124B2 (ja) 2010-03-31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115607B2 (ja) 2010-08-31 2013-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182402B2 (ja) 2011-08-31 2013-04-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884436B2 (ja) 2011-11-24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27779B2 (ja) 2013-06-28 2017-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02573B2 (ja) 2013-06-28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60866B2 (ja) 2013-09-20 2017-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4867B2 (ja) 2013-10-31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6938B2 (ja) 2014-01-06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079688B2 (ja) 2014-03-31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79687B2 (ja) 2014-03-31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221905B2 (ja) 2014-03-31 2017-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7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8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5583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9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8169536A (ja) * 2017-03-30 2018-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556189B2 (ja) * 2020-10-14 2024-09-26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作動伝達構造、及び当該構造を備えた検出装置並びに当該検出装置を備えた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7724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和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36922A1 (de) 1976-08-17 1978-02-23 Nat Rejectors Gmbh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ueberwachung einer muenzpruefeinrichtung
JPS6183570A (ja) 1984-10-01 1986-04-28 Ricoh Co Ltd 作像装置
US4974020A (en) 1986-09-30 1990-11-27 Mita Industrial Co. Removable developing units for a copying machine and display for indicating the useful life of the machine
JPS63118042U (zh) 1987-01-23 1988-07-30
JPH01205175A (ja) 1988-02-12 1989-08-17 Nec Corp 消耗品カートリッジ
JP2503295Y2 (ja) 1988-12-05 1996-06-26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の検知機構
JPH02262168A (ja) 1989-03-31 1990-10-24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212656A (ja) 1990-01-18 1991-09-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107311B2 (ja) 1990-05-28 2000-11-06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車両用スリップ制御装置
JP2551714Y2 (ja) 1990-07-10 1997-10-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191773A (ja) 1990-11-27 1992-07-10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112263U (ja) 1991-03-20 1992-09-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の判別機構
JP2593315Y2 (ja) 1991-03-26 1999-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
JP3150187B2 (ja) 1991-04-15 2001-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08301A (ja) 1993-01-08 1994-07-26 Konica Corp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3110231B2 (ja) 1993-11-18 2000-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5495323A (en) 1994-02-28 1996-02-27 Xerox Corporation Clean spiral toner cartridge
JP3904246B2 (ja) 1994-04-08 2007-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現像装置
JP3069015B2 (ja) 1994-12-20 2000-07-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装置
DE69532553T2 (de) 1994-11-30 2004-12-23 Sharp K.K. Entwicklungsgerät
JPH08248838A (ja) 1995-03-11 1996-09-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266779B2 (ja) 1995-12-08 2002-03-1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3391969B2 (ja) 1996-02-16 2003-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277115B2 (ja) 1996-03-18 2002-04-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
JP3545919B2 (ja) 1996-10-22 2004-07-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容器を構成する部品のリサイクル使用方法
JPH1137169A (ja) 1997-07-24 1999-02-09 Osada Res Inst Ltd 軸連結機構
JP3814378B2 (ja) 1997-07-29 2006-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5970293A (en) 1999-01-29 1999-10-19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Developer container for use with a developer replenishing device
JP2000338760A (ja) 1999-05-28 2000-12-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042585A (ja) 1999-07-27 2001-02-1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154619A (en) * 1999-10-27 2000-11-2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state of a consumable product such as a replaceable toner cartridge
JP3710375B2 (ja) 2000-12-04 2005-10-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交換ユニット
JP4042127B2 (ja) 2001-01-10 2008-0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07338A (ja) 2001-01-10 2002-07-26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の色ずれ検出方法,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71039A (ja) 2002-03-15 2003-09-25 Sharp Corp イニシャル検知機構及び作像ユニット
JP3997817B2 (ja) 2002-04-02 2007-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37504A (ja) 2002-05-17 2003-11-28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12549A (ja) 2002-06-03 2004-01-15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の色ずれ検出方法、その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45603A (ja) 2002-07-10 2004-02-1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559124B2 (ja) 2003-07-31 2010-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色ずれ検出補正方法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320571B2 (ja) 2003-08-07 2009-08-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19604B2 (ja) 2004-02-26 2010-02-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53025B2 (ja) * 2004-08-10 2009-10-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684624B2 (ja) 2004-11-12 2011-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1918B2 (ja) 2005-01-18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486905B2 (en) 2005-01-28 2009-02-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cartridge including developer filling port cap and recycling method thereof
JP4372703B2 (ja) 2005-02-24 2009-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310703B2 (ja) 2005-02-28 2009-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310702B2 (ja) 2005-02-28 2009-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828446B (zh) 2005-02-28 2010-04-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其中的显影剂盒
JP4348632B2 (ja) * 2005-02-28 2009-10-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8190068B2 (en) 2005-03-04 2012-05-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with mounting attitude regulation and drive receiving member rotation suppression features
EP1717647B1 (en) 2005-04-27 2013-01-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for image-forming device
JP4720352B2 (ja) 2005-08-08 2011-07-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KR100765757B1 (ko) 2005-08-22 2007-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진동저감부재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4765501B2 (ja) 2005-09-14 2011-09-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345731B2 (ja) 2005-09-15 2009-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93753A (ja) 2005-09-27 2007-04-12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1712A (ja) 2005-09-30 2007-04-1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857739B2 (ja) 2005-11-30 2012-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2869939Y (zh) 2005-12-01 2007-02-14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激光打印机用显影盒
JP4376861B2 (ja) 2005-12-16 2009-1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386034B2 (ja) 2005-12-27 2009-1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49373B2 (ja) 2006-01-27 2009-10-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8543A (ja) 2006-04-27 2007-11-15 Fuji Xerox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AU2007278195B2 (en) 2006-07-28 2012-09-13 Intervet International B.V. Macrolide synthesis process
JP4823836B2 (ja) 2006-09-29 2011-11-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内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現像剤収容体、並びにその現像剤収容体の閉塞方法及び内蓋の取り外し方法
JP5101921B2 (ja) 2006-10-04 2012-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色ずれ検出方法
JP5029066B2 (ja) 2007-02-28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1965272B1 (en) * 2007-02-28 2014-11-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comprising an engagement gear and a rotation body
JP4458104B2 (ja) 2007-02-28 2010-04-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36037B2 (ja) * 2007-02-28 2011-02-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体
JP4893369B2 (ja) 2007-02-28 2012-03-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919A (ja) 2007-03-07 2008-09-18 Murata Mach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と、トナー充填口の密閉封止用のキャップ
JP5110963B2 (ja) 2007-05-22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着脱可能なユニットの個別情報読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該個別情報読取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9124A (ja) 2007-05-31 2008-12-11 Murata Mach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299125A (ja) 2007-05-31 2008-12-11 Murata Mach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299123A (ja) 2007-05-31 2008-12-11 Murata Mach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4552972B2 (ja) 2007-06-07 2010-09-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03375A (ja) 2007-06-25 2009-01-08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
JP4458122B2 (ja) 2007-06-29 2010-04-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7593653B2 (en) 2007-08-22 2009-09-2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Optical sensor system with a dynamic threshold for monitoring toner transfer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859139B2 (ja) 2007-09-10 2012-0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8729B2 (ja) * 2007-09-28 2012-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変速装置
JP5018472B2 (ja) 2007-12-28 2012-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81017A (ja) 2008-01-31 2009-08-13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180983A (ja) 2008-01-31 2009-08-13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181031A (ja) 2008-01-31 2009-08-13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KR100892110B1 (ko) 2008-02-22 2009-04-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현상 카트리지,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및화상형성장치의 인쇄방법
JP2009223017A (ja) 2008-03-17 2009-10-01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44562A (ja) 2008-03-31 2009-10-22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244563A (ja) 2008-03-31 2009-10-22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244560A (ja) 2008-03-31 2009-10-22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347332B2 (ja) 2008-04-15 2013-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577401B2 (ja) * 2008-04-25 2010-11-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840399B2 (ja) 2008-04-25 2011-1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76626A (ja) 2008-05-15 2009-11-26 Murata Mach Ltd トナー容器
JP5235498B2 (ja) 2008-05-20 201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8549A (ja) 2008-05-29 2009-12-10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8230B2 (ja) 2008-06-10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131164B2 (en) * 2008-08-28 2012-03-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93432B2 (ja) 2008-12-08 2011-10-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803267B2 (ja) 2009-02-17 2011-10-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69665B (zh) 2009-03-30 2018-02-02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剂供给容器和显影剂供给系统
JP5045712B2 (ja) 2009-06-30 2012-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1464807U (zh) 2009-07-10 2010-05-12 珠海赛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用的显影装置及与之匹配使用的复位配件
JP5227914B2 (ja) * 2009-07-30 2013-07-03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パワーウインド装置
CN101625537B (zh) 2009-08-05 2013-03-13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计数机构的显影盒
CN102799090B (zh) 2009-08-05 2014-03-19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计数机构的显影盒
KR101749283B1 (ko) 2009-10-06 2017-06-20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5440119B2 (ja) 2009-11-20 2014-03-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71492B2 (ja) 2010-02-26 2012-11-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290B2 (ja) 2010-03-24 2014-07-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556291B2 (ja) 2010-03-24 2014-07-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440310B2 (ja) 2010-03-24 2014-03-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115607B2 (ja) 2010-08-31 2013-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182342B2 (ja) 2010-09-07 2013-04-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5206776B2 (ja) 2010-11-30 2013-06-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145692A (ja) 2011-01-11 2012-08-02 Ricoh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167011U (ja) 2011-01-20 2011-03-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370399B2 (ja) 2011-03-16 2013-12-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体およびリサイクル製品の製造方法
US8494380B2 (en) * 2011-03-25 2013-07-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torage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cycling product
JP5803218B2 (ja) 2011-03-31 2015-11-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716498B2 (ja) * 2011-03-31 2015-05-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273194B2 (ja) 2011-04-28 2013-08-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202102251U (zh) 2011-06-22 2012-01-04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计数机构的显影盒
JP5182402B2 (ja) * 2011-08-31 2013-04-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348211B2 (ja) 2011-08-31 2013-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413428B2 (ja) 2011-08-31 2014-0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348209B2 (ja) * 2011-08-31 2013-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413427B2 (ja) * 2011-08-31 2014-0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31699B (zh) 2011-09-23 2013-08-28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显影盒
JP5807490B2 (ja) 2011-09-29 2015-11-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807491B2 (ja) 2011-09-29 2015-11-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919705B2 (ja) 2011-09-29 2016-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3073134A1 (en) 2011-11-17 2013-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884436B2 (ja) 2011-11-24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887931B2 (ja) * 2011-12-28 2016-03-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87930B2 (ja) * 2011-12-28 2016-03-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45855B2 (ja) 2012-02-03 2012-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202472249U (zh) 2012-03-15 2012-10-03 珠海市汇威打印机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碳粉盒
JP6065399B2 (ja) 2012-03-28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202649679U (zh) 2012-07-03 2013-01-02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计数机构的显影盒
JP5900200B2 (ja) 2012-07-09 2016-04-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98687B2 (ja) 2012-07-09 2016-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6716B2 (ja) 2012-07-20 2016-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歯車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66844A (ja) 2012-09-26 2014-04-17 Brother Ind Ltd 現像器
JP5327374B2 (ja) 2012-10-17 2013-10-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744830B2 (ja) 2012-12-19 2015-07-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705B2 (ja) * 2013-03-27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6603B2 (ja) 2013-06-07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9244382B2 (en) 2013-06-25 2016-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02573B2 (ja) 2013-06-28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27779B2 (ja) 2013-06-28 2017-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92389B2 (ja) 2013-07-04 2017-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07284B2 (ja) 2013-07-31 2017-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50661B2 (ja) 2013-08-12 2017-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
CN203673223U (zh) 2013-12-31 2014-06-25 珠海市鑫诚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计数齿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7724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和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11235A (ja) 2015-01-19
EP2843480B1 (en) 2017-09-20
US9605734B2 (en) 2017-03-28
US20150000443A1 (en) 2015-01-01
JP6127779B2 (ja) 2017-05-17
EP2843480A1 (en) 2015-03-04
CN104252121A (zh) 2014-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52121B (zh)
CN104252119B (zh)
CN103135399B (zh) 用于新产品检测的设有可枢转构件的盒
CN103676595B (zh)
CN104487903B (zh)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71490B (zh)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136938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3713498B (zh) 一种显影盒
JP6137029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607968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0459773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387844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0608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4440013U (zh) 显影剂盒
CN104730881B (zh)
JP2020034726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4471489B (zh) 显影盒
JP2020170203A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5087628A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10874046A (zh) 显影盒
JP2016038518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フレームおよび検知部材
JP2016045387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