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6595B - 盒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6595B
CN103676595B CN201310425704.9A CN201310425704A CN103676595B CN 103676595 B CN103676595 B CN 103676595B CN 201310425704 A CN201310425704 A CN 201310425704A CN 103676595 B CN103676595 B CN 1036765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ox
protuberance
electrode
cover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57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6595A (zh
Inventor
板桥奈绪
神村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3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an electronic memor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52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6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to the apparatus, electrical connectors, power supp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7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 G03G21/189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mechanical or optical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protrusions, bar c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盒,能以简单的结构来检测盒的信息。该盒包括:显影辊,被构成为以沿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用于承载显影剂;显影电极,由导电性构件构成,被构成为与所述显影辊电连接,所述显影电极具有本体部和从所述本体部沿所述预定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被检测体,由绝缘性构件构成,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突出部,所述被检测体具有使所述突出部露出的第一露出部和覆盖所述突出部的第一覆盖部;以及盖,其具有使所述突出部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缘露出的开口,并且覆盖所述被检测体,所述突出部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缘被配置成当在与所述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投影时与所述盖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缘重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盒。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已知一种打印机,其具有感光体和向该感光体供给显影剂的显影盒。
在这类打印机中,具有新品检测装置,该新品检测装置用于判断所安装的显影盒的信息(例如,显影盒是否是新品等)。
例如,提出了一种激光打印机,该打印机在能旋转地设置在显影盒中的检测齿轮上,设置与本体壳内的致动器相抵接的抵接突起,当显影盒安装到本体壳时,旋转驱动检测齿轮,由抵接突起来使致动器摆动,同时由光传感器来检测致动器的摆动,基于其检测结果来判断显影盒的信息(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6-267994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激光打印机中,在本体壳内,设有被显影盒的抵接突起所抵接的致动器和检测该致动器的摆动的光传感器。
因此,用于判断所安装的显影盒的信息的结构复杂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以简单的结构来检测盒的信息的盒。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盒,包括:
显影辊,被构成为以沿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用于承载显影剂;
显影电极,由导电性构件构成,被构成为与所述显影辊电连接,所述显影电极具有本体部和从所述本体部沿所述预定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被检测体,由绝缘性构件构成,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突出部,所述被检测体具有使所述突出部露出的第一露出部和覆盖所述突出部的第一覆盖部;以及
盖,其具有使所述突出部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缘露出的开口,并且覆盖所述被检测体,
所述突出部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缘被配置成当在与所述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投影时与所述盖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缘重合。
根据该结构,在从显影电极突出的突出部,能旋转地支撑被检测体,被检测体具有使突出部露出的第一露出部和覆盖突出部的第一覆盖部。
因此,能在从外部经第一露出部向突出部供电的同时,通过被检测体的旋转来由第一覆盖部解除从外部向突出部的供电。
其结果是,如果使从外部向突出部的供电及供电的解除与盒的信息相对应,则能用简单的结构来不设置致动器和/或光传感器等地检测盒的信息。
(2)此外,所述盖具有电极覆盖部,所述电极覆盖部从所述预定方向一侧覆盖至少一部分所述突出部。
根据该结构,能由电极覆盖部将至少一部分突出部从预定方向一侧保护。
(3)此外,所述突出部具有由所述电极覆盖部覆盖的第二覆盖部和从所述电极覆盖部露出的第二露出部,所述第二露出部从所述第二覆盖部向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突出。
根据该结构,在将突出部在其第二覆盖部中保护的同时,能使突出部在其第二露出部在预定方向上较长地露出。
因此,能从外部容易地到达突出部,从而能从外部容易地向突出部供电。
(4)此外,所述第二露出部被配置成当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投影时与所述电极覆盖部重合。
根据该结构,能在正交方向上投影时与电极覆盖部重合的位置处,从外部向突出部的第二露出部供电。
因此,能容易地从外部向突出部的第二露出部供电。
(5)此外,所述第二露出部与所述电极覆盖部相配合。
根据该结构,在从外部向突出部供电时,能在由电极覆盖部支撑第二露出部的同时与外部结构相接触。
因此,能使外部结构和突出部可靠地接触,从而能从外部向突出部稳定地供电。
(6)此外,所述电极覆盖部具有与所述第二覆盖部相嵌合的嵌合部。
根据该结构,能通过嵌合部将第二覆盖部相对于被检测体定位。
此外,在从外部向突出部供电时,通过嵌合部对于第二覆盖部的嵌合,能更稳定地由电极覆盖部支撑突出部。
因此,能使外部结构和突出部更可靠地接触,从而能从外部向突出部更稳定地供电。
(7)此外,所述突出部形成为筒形状,所述嵌合部内嵌在所述第二覆盖部。
根据该结构,能用嵌合部来将突出部的预定方向一侧端部补强。
(8)此外,所述盒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所述壳体具有嵌合在所述突出部内,并且向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突出的突起。
根据该结构,能由突起来补强突出部。
(9)此外,所述突出部被构成为被从外部供电,所述被检测体能够从第一位置经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是经所述第一露出部向所述突出部供电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由所述第一覆盖部解除向所述突出部输入电力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是经所述第一露出部向所述突出部供电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解除向突出部输入电力的前后,即在被检测构件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时,可检测到向突出部的供电。
因此,能可靠地由外部的检测构件来识别向突出部输入电力的解除。
(10)此外,所述第一覆盖部沿所述被检测体的旋转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通过被检测体的旋转来可靠地切换从外部向突出部的供电及供电的解除。
(11)此外,所述第一覆盖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的长度对应于与所述盒有关的信息。
根据该结构,能基于第一覆盖部的旋转方向上的长度来简单且可靠地判断盒的信息。
(12)此外,所述第一覆盖部从所述正交方向覆盖所述突出部。
根据该结构,可由第一覆盖部从正交方向保护突出部。
(13)此外,所述第一覆盖部具有:第一倾斜面,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覆盖部的所述被检测体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随着朝向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向所述正交方向一侧倾斜;以及第二倾斜面,其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连续,随着朝向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向所述正交方向另一侧倾斜。
根据该结构,即使被检测体的第一覆盖部在被检测体的旋转途中抵接在突出部所接触的外部结构,也可使外部结构沿第一倾斜面攀上第一覆盖部来退避,然后沿第二倾斜面从第一覆盖部下降以再次接触突出部。
其结果是,能使被检测体的第一覆盖部流畅地通过突出部和外部结构之间。
(14)此外,所述被检测体包括缺齿齿轮,所述缺齿齿轮具有传递来自外部的驱动力的齿部和不传递所述驱动力的缺齿部。
根据该结构,能以从旋转驱动开始到旋转驱动停止为止的预定驱动量来可靠地旋转驱动被检测体。
(15)此外,所述显影电极具有轴承部,所述轴承部从所述本体部沿所述预定方向突出,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部。
根据该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来可靠地从轴承部向显影辊供给电力。
(16)此外,所述盒还包括:壳体,具有被构成为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包括夹着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在所述预定方向上隔着间隔相面对地配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联结构件,用于接受来自外部的驱动力,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配置在所述显影剂容纳部的相反侧;以及旋转构件,被构成为以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被检测体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配置在所述显影剂容纳部的相反侧,被构成为通过被传递来自所述旋转构件的所述驱动力来旋转。
该情况下,被检测体可构成为相对于第二侧壁配置在显影剂容纳部的相反侧,并且通过被传递来自旋转构件的驱动力来旋转。
根据该结构,与将联结构件和被检测体设置在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中的一个的结构相比,能减小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面积,并且能以这种程度使盒小型化。
(17)此外,所述盒还包括: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被构成为以所述第二轴线为旋转中心与所述旋转构件一起旋转,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配置在所述联结构件配置侧,用于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联结构件向所述旋转构件传递;以及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被构成为以所述第二轴线为旋转中心与所述旋转构件一起旋转,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配置在所述被检测体配置侧,用于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旋转构件向所述被检测体传递。
根据该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经旋转构件向被检测体传递驱动力。
(18)此外,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是被从所述联结构件输入所述驱动力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是将所述驱动力输入到所述被检测体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与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互不相同。
根据该结构,能相对于旋转构件的转速来任意设定被检测体的转速。
(19)此外,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比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多。
根据该结构,能相对于旋转构件的转速来减小被检测体的转速。
其结果是,能确保用于检测向突出部的供电及供电的解除的时间,并且能正确地检测向突出部的供电及供电的解除。
(20)此外,所述被检测体被配置成当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投影时所述被检测体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联结构件重合。
根据该结构,能将被检测体和联结构件在正交方向上配置在大体相同位置,从而能使盒更小型化。
(21)此外,所述突出部被配置成当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投影时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联结构件重合。
根据该结构,能将突出部和联结构件在正交方向上配置在大体相同位置,从而能使盒更进一步小型化。
(22)此外,所述旋转构件是被构成为搅拌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内的显影剂的搅拌构件。
根据该结构,能利用搅拌构件从联结构件向被检测体传递驱动力,从而能减少部件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盒,能以简单的结构来检测盒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所安装到的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2示出图1所示的显影盒,是从右前侧看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显影盒的左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显影盒的右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示出图4所示的新品检测齿轮,其中,(a)是从右侧看的立体图,(b)是从左侧看的立体图。
图6示出图2所示的显影盒的右视图,在图6中,省略了供电侧盖。
图7示出图2所示的显影盒,其中,(a)是从右下侧看的立体图,(b)是(a)的A-A剖视图。
图8是电极单元的从右上侧看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摆动电极的摆动的说明图,示出显影盒未安装在本体壳、并且摆动电极配置在下侧解除位置的状态。
图10是说明摆动电极的摆动的说明图,示出显影盒安装在本体壳、并且摆动电极配置在连接位置的状态。
图11是说明摆动电极的摆动的说明图,示出显影盒安装在本体壳、并且摆动电极配置在上侧解除位置的状态。
图12是说明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紧接在将显影盒安装在本体壳之后,本体电极单元的摆动电极与显影盒的电力接受部相接触的状态。
图13是接着图12来说明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开始预热动作、本体电极单元的摆动电极被新品检测齿轮的被检测端部施力、从而从显影盒的电力接受部离开的状态。
图14是接着图13来说明显影盒的新品检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新品检测齿轮的被检测端部通过本体电极单元的摆动电极与显影盒的电力接受部之间、并且本体电极单元的摆动电极与显影盒的电力接受部相接触的状态。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所具有的新品检测齿轮的从右前侧看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供电单元的从右上侧看的立体图。
图17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驱动传递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供电单元的从右上侧看的立体图。
图19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驱动传递的说明图。
图20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供电单元的从右上侧看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从右上侧看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图21所示的供电单元的从右上侧看的立体图。
图23是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驱动传递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打印机1是横置式直接串列(direct tandem)型彩色打印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当提及打印机1的方向时,以将打印机1水平放置的状态为上下的基准。即,图1的纸面上侧是上(上下方向(第一方向)一侧),纸面下侧是下(上下方向另一侧)。此外,图1的纸面左侧是前(前后方向(第二方向)一侧),图1的纸面右侧是后(前后方向一侧)。此外,以从前侧看打印机1时为左右的基准。即,图1的纸面近侧是右(左右方向(第三方向)一侧),纸面远侧是左(左右方向另一侧)。
打印机1具有大体盒状的本体壳2。在本体壳2的上端部,设有用于开闭本体开口部3的上盖4,该上盖4设置成能以其后端部为支点进行摆动。打印机1具有多个(四个)处理盒5。
全部的处理盒5可装拆地设置在本体壳2内,互相之间隔着间隔地并排配置。此外,多个(四个)处理盒5分别与多个(四个)颜色(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中的一个对应。
处理盒5具有:鼓盒6;以及可装拆地安装到鼓盒6、作为盒的一个例子的显影盒7。
鼓盒6具有感光鼓8和电晕(scorotron)型带电器9。
感光鼓8能旋转地设置在鼓盒6的后端部。感光鼓8形成为左右方向(预定方向)较长的大体圆筒形状。
电晕型带电器9在感光鼓8的后上侧与之相面对地配置。
显影盒7具有:显影辊11;以及向显影辊11供给调色剂的供给辊12。
显影辊11设置成在显影盒7的后端部从后侧露出,从前上侧与感光鼓8接触。显影辊1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形状。显影辊11具有沿其中心轴线A1(第一轴线的一个例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金属制的旋转轴(以下记为显影辊轴30)。显影辊轴3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每个由盒框体31(后述)的两侧壁34(后述)的每个能旋转地支撑。
供给辊12设置在显影辊11的前上侧,与显影辊11接触。供给辊1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形状。供给辊12具有沿其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金属制的旋转轴(以下记为供给辊轴29)。供给辊轴29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每个由盒框体31(后述)的两侧壁34(后述)的每个能旋转地支撑。
此外,显影盒7具有限制供给到显影辊11的调色剂的厚度的层厚限制片13。此外,在显影盒7,在显影辊11及供给辊12的上侧,设有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容纳部14,调色剂是显影剂的一个例子,调色剂容纳部14是显影剂容纳部的一个例子。
在调色剂容纳部14内,设有用于搅拌调色剂、作为搅拌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搅拌器15。
搅拌器1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搅拌器轴16、以及从搅拌器轴16向调色剂容纳部14的内周面延伸的搅拌叶片17,搅拌器15以搅拌器轴16的中心轴线A2(第二轴线的一个例子,参照图3)为旋转中心来进行旋转。即,搅拌器15是旋转构件的一个例子。
调色剂容纳部14内的调色剂在供给辊12与显影辊11之间摩擦带正极性电,通过层厚限制片13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11的表面。
另一方面,感光鼓8的表面在通过电晕型带电器9而均匀带电后,由与感光鼓8的上侧相面对地配置的LED单元10基于预定的图像数据来曝光。这样,在感光鼓8的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通过向感光鼓8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供给显影辊11所承载的调色剂,在感光鼓8的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显影剂像)。
纸张P容纳在在本体壳2的底部设置的供纸盘18内,由各种辊向后上侧反转输送,在预定的时刻一张张地供给到感光鼓8与输送带19之间。由输送带19在全部的感光鼓8与全部的转印辊20之间从前侧向后侧输送。此时,在纸张P上转印调色剂像。
纸张P在通过加热辊21与加压辊22之间时被加热及加压。此时,在纸张P上,将调色剂像热定影。
然后,向前上侧反转输送纸张P,以排出到设置在上盖4的排纸盘23。
2、显影盒的结构
如图2所示,显影盒7具有:作为壳体的一个例子的盒框体31;在盒框体31的左侧配置的驱动单元32;以及在盒框体31的右侧配置的供电单元33。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显影盒7的说明中,当提及方向时,显影辊11的配置侧是显影盒7的后侧,层厚限制片13的配置侧是上侧。即,关于显影盒7的上下前后方向与关于打印机1的上下前后方向不同,以显影盒7的前侧为打印机1的前上侧(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第四方向)的一侧)、显影盒7的后侧为打印机1的后下侧(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的另一侧)、显影盒7的上侧为打印机1的后上侧(连接后上侧和前下侧的方向(第五方向)的一侧)、显影盒7的下侧为打印机1的前下侧(连接后上侧和前下侧的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式,将显影盒7安装到打印机1。
(1)盒框体
盒框体3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盒状。如图3及图4所示,盒框体31一体地具有:左右一对侧壁34;前壁35;下壁36;以及上壁37。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作为第一侧壁的一个例子的左侧的侧壁34设为左壁34L,将作为第二侧壁的一个例子的右侧的侧壁34设为右壁34R。
一对侧壁34形成为在上下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形状,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地相面对地配置。此外,在侧壁34,设有显影辊轴露出孔39、供给辊轴露出孔38和搅拌器轴支撑部40。
显影辊轴露出孔39在侧壁34的上侧后端部贯穿形成为向后上侧开放的侧视时大体U形。显影辊轴露出孔39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显影辊轴30的左右方向端部的直径大。显影辊轴30的左右方向端部经显影辊轴露出孔39从侧壁34向左右方向外侧露出。
供给辊轴露出孔38在显影辊轴露出孔39的前下侧贯穿形成为侧视时大体矩形形状。供给辊轴露出孔38的各边的长度比供给辊轴29的左右方向端部的直径长。供给辊轴29的左右方向端部经供给辊轴露出孔38从侧壁34向左右方向外侧露出。
搅拌器轴支撑部40在供给辊轴露出孔38的前上侧贯穿侧壁34地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形状。搅拌器轴支撑部40的内径比搅拌器轴16的左右方向端部的直径大。搅拌器轴16的左右方向端部经搅拌器轴支撑部40从侧壁34向左右方向外侧露出。在搅拌器轴支撑部40内,嵌合有密封构件41(参照图4)。
密封构件41由海绵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形状。密封构件41的外径比搅拌器轴支撑部40的内径大。此外,在密封构件41的径向中央,贯穿形成有搅拌器轴插穿孔42。
搅拌器轴插穿孔42形成为比搅拌器轴16的外径小的侧视时大体圆形形状。
密封构件41外嵌在搅拌器轴16的左端部,并且被压入搅拌器轴支撑部40内。
此外,如图6所示,在右壁34R,设有作为突起的一个例子的嵌合突起43。
嵌合突起43在右侧的搅拌器轴支撑部40的后侧形成为从右壁34R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的大体圆柱形状。
前壁35架设在两侧壁34的前端部之间。前壁35形成为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平板形状。
下壁36架设在两侧壁34的下端部之间,与前壁35的下端部连续。下壁36形成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平板形状。
上壁37与两侧壁34及前壁35的上侧相面对地配置。上壁37形成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平板形状。上壁37在其周端缘熔接在两侧壁34及前壁35的上端部。
(2)驱动单元
如图3所示,驱动单元32具有:轴承构件51;齿轮系52;以及驱动侧盖53。
(2-1)轴承构件
轴承构件51形成为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形状。轴承构件51具有:显影辊轴支撑孔54;供给辊轴支撑孔55;联结部支撑轴56;以及惰轮支撑轴57。
显影辊轴支撑孔54在轴承构件51的上侧后端部贯穿形成为侧视时大体圆形形状。显影辊轴支撑孔54的内径形成为与显影辊轴30的外径大体相同(稍大)。
供给辊轴支撑孔55在显影辊轴支撑孔54的前下侧贯穿形成为侧视时大体圆形形状。供给辊轴支撑孔55的内径形成为与供给辊轴29的外径大体相同(稍大)。
联结部支撑轴56在显影辊轴支撑孔54的前侧且供给辊轴支撑孔55的前上侧形成为从轴承构件5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体圆柱形状。
惰轮支撑轴57在轴承构件51的前端部形成为从轴承构件51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体圆柱形状。
(2-2)齿轮系
齿轮系52包括:作为联结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联结部61;显影齿轮62;供给齿轮63;惰轮64;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第一齿轮)的一个例子的第一搅拌器齿轮65;以及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第二齿轮)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搅拌器齿轮66(参照图4)。
显影联结部6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形状。在显影联结部61的径向中央,形成有直径比联结部支撑轴56的外径大(大体相同)的嵌合孔(未图示)。显影联结部61一体地具有大径齿轮部67、小径齿轮部68和联结部69。
大径齿轮部67设置在显影联结部61的右端部。大径齿轮部67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体圆板形状。在大径齿轮部67的周面,在其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小径齿轮部68形成为从大径齿轮部67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体圆柱形状。小径齿轮部68的外径比大径齿轮部67的外径小。小径齿轮部68的中心轴线与大径齿轮部67的中心轴线一致。在小径齿轮部68的周面,在其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联结部69形成为从小径齿轮部68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体圆柱形状。联结部69的外径比小径齿轮部68的外径小。联结部69的中心轴线与小径齿轮部68的中心轴线一致。在联结部69的左表面,形成有结合凹部70。
结合凹部70形成为在显影联结部61的径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长孔形状,从联结部69的左表面向右侧凹。
显影齿轮6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体圆板形状。在显影齿轮62的径向中央,形成有能接受显影辊轴30的左端部的显影辊轴嵌合孔73。在显影齿轮62的周面,在其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供给齿轮63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体圆板形状。在供给齿轮63的径向中央,形成有能接受供给辊轴29的左端部的供给辊轴嵌合孔74。在供给齿轮63的周面,在其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惰轮64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形状。惰轮64一体地具有大径部71和小径部72。
大径部71设置在惰轮64的左端部,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体圆板形状。大径部71的外径比联结部69的小径齿轮部68的外径小。在大径部71的周面,在其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小径部72从大径部71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形状。小径部72的外径比大径部71的外径小。小径部72与大径部71共有中心轴线。在小径部72的径向中央,贯穿形成有能接受惰轮支撑轴57的嵌合孔(未图示)。在小径部72的周面,在其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第一搅拌器齿轮65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形状。第一搅拌器齿轮65具有齿轮部75和嵌合筒部76。
齿轮部75在第一搅拌器齿轮65的左端部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体圆板形状。在齿轮部75的周面,在其整个周面形成有齿轮齿。在齿轮部75的径向中央,贯穿形成有能接受搅拌器轴16的左端部的搅拌器轴嵌合孔77。
嵌合筒部76从齿轮部75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形状。嵌合筒部76与齿轮部75共有中心轴线。嵌合筒部76的内径与搅拌器轴支撑部40的外径大体相同(稍大)。
如图4所示,第二搅拌器齿轮66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形状。第二搅拌器齿轮66具有齿轮部78、嵌合筒部79和轴环部80。
齿轮部78在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体圆板形状。在齿轮部78的周面,在其整个周面形成有比第一搅拌器齿轮65的齿轮部75少的齿轮齿。在齿轮部78的径向中央,贯穿形成有能接受搅拌器轴16的右端部的嵌合孔(未图示)。
嵌合筒部79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形状,从齿轮部78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嵌合筒部79与齿轮部78共有中心轴线。嵌合筒部79的外径与搅拌器轴支撑部40的内径大体相同(稍小)。
轴环部80从齿轮部78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为右端部封闭的大体圆筒形状。
(2-3)驱动侧盖
如图3所示,驱动侧盖53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左端部封闭的大体筒形状。驱动侧盖53形成为能一并覆盖显影联结部61、供给齿轮63、惰轮64、第一搅拌器齿轮65的尺寸(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和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此外,在驱动侧盖53,形成有联结部露出开口60。
联结部露出开口60在驱动侧盖53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的左壁贯穿形成为侧视时大体圆形形状,使显影联结部61的联结部69的左表面露出。
(2-4)驱动单元的组装状态
轴承构件51以显影辊轴30的左端部能旋转地插穿到显影辊轴支撑孔54、并且供给辊轴29的左端部能旋转地插穿到供给辊轴支撑孔55的方式,组装到左壁34L的左侧。
这样,显影辊轴30的左端部能旋转地支撑在显影辊轴支撑孔54内。此外,供给辊轴29的左端部能旋转地支撑在供给辊轴支撑孔55内。
显影联结部61可相对旋转地支撑在轴承构件51的联结部支撑轴56。
显影齿轮62以显影辊轴39插穿在显影辊轴嵌合孔73内的方式,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撑在显影辊轴30的左端部。显影齿轮62从后侧啮合显影联结部61的大径齿轮部67。
供给齿轮63以供给辊轴29插穿在供给辊轴嵌合孔74内的方式,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撑在供给辊轴29的左端部。供给齿轮63从后下侧啮合显影联结部61的小径齿轮部68。
惰轮64能相对旋转地支撑在轴承构件51的惰轮支撑轴57。惰轮64的大径部71从前下侧啮合显影联结部61的小径齿轮部68。此外,惰轮64的小径部72与显影联结部61的大径齿轮部67的前下侧隔着间隔地相对。
第一搅拌器齿轮65其嵌合筒部76能旋转地外嵌到搅拌器轴支撑部40,同时不能相对旋转地装配到搅拌器轴16的左端部。即,第一搅拌器齿轮65能以搅拌器轴16的中心轴线A2为旋转中心来进行旋转。第一搅拌器齿轮65的齿轮部75从前侧啮合惰轮64的小径部72。
驱动侧盖53经联结部露出开口60而使显影联结部61的联结部69的左表面露出,同时以一并覆盖显影联结部61(除了联结部69的左表面之外)、供给齿轮63、惰轮64和第一搅拌器齿轮65的方式螺固在左壁34L。
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搅拌器齿轮66其嵌合筒部79能旋转地内嵌在搅拌器轴支撑部40,同时不能相对旋转地装配在搅拌器轴16的右端部。即,第二搅拌器齿轮66能以搅拌器轴16的中心轴线A2为旋转中心来进行旋转。
(3)供电单元
如图4及图6所示,供电单元33具有:作为显影电极的一个例子的电极构件81;作为被检测体的一个例子的新品检测齿轮82;以及作为盖的一个例子的供电侧盖83。
(3-1)电极构件
电极构件81由导电性的树脂材料(例如,导电性聚缩醛树脂)等形成。电极构件81具有:本体部94;作为轴承部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辊轴支撑部84;供给辊轴支撑部85(参照图6);以及作为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电力接受部86。
本体部94形成为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形状。
显影辊轴支撑部84在本体部94的上侧后端部贯穿本体部94地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形状。显影辊轴支撑部84的内径形成为与显影辊轴30的右端部的外径大体相同(稍大)。
供给辊轴支撑部85在显影辊轴支撑部84的前下侧形成为贯穿本体部94的侧视时大体圆形形状。供给辊轴支撑部85的内径形成为与供给辊轴29的外径大体相同(稍大)。
电力接受部86配置在供给辊轴支撑部85的前上侧。电力接受部86具有:电力接受部本体86A;作为第二露出部的一个例子的伸出部86B;以及肋86C。
电力接受部本体86A贯穿本体部94地形成为从本体部94的前端部向右侧延伸的大体圆筒形状。
伸出部86B从电力接受部本体86A的上端部的右端缘向右侧突出,形成为沿电力接受部本体86A的周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圆弧形状的突条。伸出部86B的前端部以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左侧倾斜的方式倒角。伸出部86B的后端部以随着朝向后下侧而向左侧倾斜的方式倒角。此外,伸出部86B的右表86E形成为在上下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面。伸出部86B的右表面86E是突出部的预定方向一侧端缘的一个例子。
肋86C在电力接受部本体86A的径向上配置在伸出部86B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的内侧。肋86C从电力接受部本体86A及伸出部86B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突条。肋86C的右端部以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左侧倾斜的方式倒角。
(3-2)新品检测齿轮
如图4及图5所示,新品检测齿轮82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例如,聚缩醛树脂)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形状。
此外,新品检测齿轮82一体地具有缺齿齿轮87、筒部88和作为第一覆盖部的一个例子的被检测端部89。
缺齿齿轮87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体圆板形状。在缺齿齿轮87的周面,在中心角约315°的部分形成有齿轮齿。即,在缺齿齿轮87的周面形成有:形成有齿轮齿、作为齿部的一个例子的齿部90;以及没有形成齿轮齿的缺齿部91。
此外,在缺齿齿轮87的径向中央,形成有电力接受部插穿孔92。
电力接受部插穿孔92形成为与缺齿齿轮87共有中心轴线的侧视时大体圆形形状。电力接受部插穿孔92的直径比电极构件81的电力接受部86的外径大。
筒部88从缺齿齿轮87的电力接受部插穿孔92的周缘部向右侧突出,形成为与缺齿齿轮87共有中心轴线的大体圆筒形状。筒部88的内径与电力接受部插穿孔92的直径相同。筒部88具有凸缘部93和被施力部95(参照图4)。
凸缘部93在筒部88的左端部从筒部88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为在筒部88的周向上延伸的突条。
被施力部95在凸缘部93的右侧突出形成为从筒部88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侧视时大体楔形形状(参照图7)。
被检测端部89与筒部88的右端部连续地向右侧延伸,形成为中心角约120°的部分圆筒形状。
此外,在被检测端部89的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端缘,形成有随着朝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上游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作为第二倾斜面的一个例子的下游侧倾斜面97。此外,在被检测端部89的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端缘,形成有随着朝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上游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作为第一倾斜面的一个例子的上游侧倾斜面96。
(3-3)供电侧盖
如图4及图7(a)所示,供电侧盖83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右端部封闭的大体筒形状。供电侧盖83形成为能一并覆盖新品检测齿轮82和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尺寸(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及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此外,供电侧盖83具有作为开口的一个例子的电力接受部露出开口101和电力接受部保护部102。
电力接受部露出开101在供电侧盖83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的右壁贯穿形成为侧视时大体圆形形状,使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检测端部89露出。
电力接受部露出开102一体地具有从前侧覆盖电力接受部86的第一保护部103,从后侧覆盖电力接受部86的第二保护部104,以及从右侧覆盖电力接受部86、作为电极覆盖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三保护部105。
第一保护部103形成为从电力接受部露出开口101的前侧周端缘向右侧突出的大体棱柱形状。
第二保护部104形成为从电力接受部露出开101的后侧周端缘向右侧突出的大体棱柱形状。
第三保护部105以架设在第一保护部103的右端部与第二保护部104的右端部之间的方式,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平板形状。第三保护部105的上端缘100形成为侧视时大体V形。具体地,第三保护部105的上端缘100与第一保护部103的后侧上端缘连续地向前侧延伸,在电力接受部露出开101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的右侧向上侧弯曲,向后上侧延伸,与第二保护部104的前侧上端缘连续。此外,第三保护部105的右表105A是盖的预定方向一侧端缘的一个例子。此外,第三保护部105具有嵌合部106。
嵌合部106配置在电力接受部露出开口101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的右侧。嵌合部106形成为从第三保护部105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的大体圆筒形状。嵌合部106的上端部沿第三保护部105的上端缘地形成为侧视时大体V形。嵌合部106的外径与电力接受部86的内径大体相同(稍小)。
(3-4)供电单元的组装状态
如图4及图6所示,电极构件81以显影辊轴30的右端部能旋转地插穿在显影辊轴支撑部84、并且供给辊轴29的右端部能旋转地插穿在供给辊轴支撑部85的方式,组装到右壁34R的右侧。
这样,显影辊轴30的右端部能旋转地支撑在显影辊轴支撑部84内。此外,供给辊轴29的右端部能旋转地支撑在供给辊轴支撑部85内。
此外,电力接受部86的后上侧端部配置成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与显影联结部61重合(参照图4)。
新品检测齿轮82能旋转地外嵌在电极构件81的电力接受部86。这样,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的下半侧部由被检测端部89从下侧覆盖。此外,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的上半侧部从下游侧倾斜面97与上游侧倾斜面96之间露出。即,下游侧倾斜97与上游侧倾斜面96之间的空间是使电力接受部86露出的第一露出部98(参照图5)。
此外,新品检测齿轮82的后上侧端部配置成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与显影联结部61重合(参照图4)。
另外,新品检测齿轮82由作为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的螺旋扭簧107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施力。
具体地,螺旋扭簧107由金属形成,具有线圈部108、固定端部109和施力端部110。
线圈部108形成为随着从左侧朝向右侧而沿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卷绕的螺旋形状。
固定端部109形成为与线圈部108的左端部连续、向前侧延伸的大体直线形状。
施力端部110形成为与线圈部108的右端部连续、向后侧延伸、并且在其后端部向下侧弯曲的大体L形。
螺旋扭簧107在线圈部108被支撑在供电侧盖83内,同时在固定端部109固定在右壁34R的前上侧端部。此外,施力端部110从前上侧与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施力部95抵接。
这样,新品检测齿轮82被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施力,缺齿齿轮87的齿部90的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端部相对于第二搅拌器齿轮66从前侧啮合。
如图7(a)所示,供电侧盖83经电力接受部露出开101使电力接受部86露出,同时以一并覆盖新品检测齿轮82及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方式螺固在右壁34R。
此时,供电侧盖83的嵌合部106在肋86C的下侧嵌合在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内。这样,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在比伸出部86B及肋86C更靠下侧的部分由第三保护部105从右侧覆盖。即,在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伸出部86B及肋86C以外的部分是由第三保护部105覆盖的第二覆盖部86D(参照图4)。
此外,如图7(b)所示,电力接受部86的伸出部86B相对于供电侧盖83的第三保护部105的上端缘100,以其右表面86E与第三保护部105的右表105A大体平齐的方式,从上侧配合。即,电力接受部86的伸出部86B配置成在当在上下方向上投影时与供电侧盖83的第三保护部105重合。此外,电力接受部86的伸出部86B的右表面86E配置成当在上下方向上投影时与供电侧盖83的第三保护部105的右表105A重合。
这样,伸出部86B的右表面86E在第三保护部105的上端缘100的上侧向右侧露出。
3、本体壳的结构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本体壳2内,设有用于向显影盒7供给显影偏压的电极单元111。
电极单元111由固定电极112、保持构件113和摆动电极114构成。
固定电极112是由金属形成的螺旋弹簧,其一端部固定在本体壳2内显影盒7的右侧附近。
保持构件113配置在固定电极112的左侧。保持构件113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后上侧开放的侧视时大体U形的弯曲杆形状。在保持构件113的上端部,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形状的筒部116,在筒部116,本体壳2内的摆动轴(未图示)被可转动地外嵌。
摆动电极114是由金属形成、并且卷绕在筒部116的螺旋弹簧,其一端部成为固定在本体壳2内显影盒7的右侧附近的固定部117,其另一端部成为固定在保持构件113的电极部118。
电极部118具有:与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接触的显影侧接点119;以及与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接触的本体侧接点120。
显影侧接点119由保持构件113的前端部支撑,并且在前下侧露出。
本体侧接点120配置在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的左侧,由保持构件113的后下侧端部支撑,并且在右侧露出。
如图9所示,摆动电极114利用其弹性总是保持在本体侧接点120从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向前下侧离开的下侧解除位置处。
此外,如图10所示,摆动电极114通过从前侧被施力而克服其弹性力沿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摆动,并且配置在本体侧接点120与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相接触的连接位置处。
另外,如图11所示,摆动电极114通过进一步从前侧被施力而克服其弹性力沿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摆动,并且配置在本体侧接点120从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向上侧离开的上侧解除位置处。
此外,如图8所示,在本体壳2内,设有电源131、偏压检测部132、以及CPU133。
电源131与摆动电极114的固定部117电连接。电源131向摆动电极114供给显影偏压。
偏压检测部132与固定电极112电连接。偏压检测部132检测从电源131经摆动电极114向固定电极112供给的显影偏压。
CPU133与电源131和偏压检测部132电连接。CPU133基于偏压检测部132对是否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的检测来判断显影盒7的状态。在偏压检测部132检测到从电源131向固定电极112供给的显影偏压的情况下,CPU133判断为摆动电极114配置在连接位置。此外,在偏压检测部132没有检测到从电源131向固定电极112供给的显影偏压的情况下,CPU133判断为摆动电极114配置在下侧解除位置或上侧解除位置。
4、新品检测动作
参照图8至图14来说明显影盒7的新品检测动作。
首先,如图9所示,当本体壳2内没有安装处理盒5时,摆动电极114保持在下侧解除位置。
此时,由于显影盒7没有安装在本体壳2内,因此没有从电源131向显影盒7及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在偏压检测部132中,没有检测到从电源131向固定电极112供给的显影偏压。这样,CPU133判断为没有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
于是,在偏压检测部132在预定时间长度以上没有检测到从电源131向固定电极112供给的显影偏压的情况下,CPU133判断为显影盒7从本体壳2脱离。
在将本体壳2的上盖4开放以将安装有新品(未使用过的)显影盒7的处理盒5从前上侧插入本体壳2时,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从前上侧抵接保持构件113。
当进一步将显影盒7插入本体壳2内时,由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对保持构件113施力,摆动电极114的电极部118与保持构件113一同沿右侧视时逆时针方向摆动。
如图10及图12所示,当显影盒7向本体壳2内的安装完成时,摆动电极114的显影侧接点119经被检测端部89的下游侧倾斜面97与上游侧倾斜面96之间而从后侧接触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此外,摆动电极114配置在连接位置处,并且本体侧接点120与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接触。再有,被检测端部89的下游侧倾斜面97配置在保持构件113及摆动电极114的前侧。
这样,从电源131向摆动电极114供给的显影偏压经显影侧接点119向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供给。
向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供给的显影偏压经电极构件81向显影辊轴30施加。
此外,向摆动电极114供给的显影偏压从本体侧接点120经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向固定电极112供给,并且由偏压检测部132检测到。
于是,CPU133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当显影盒7安装在本体壳2时,本体壳2内的本体联结部121的头端不能相对旋转地插入显影联结部61的结合凹部70中。经本体联结部121从本体壳2向显影联结部61输入驱动力,开始预热动作。
于是,如图3所示,从显影联结部61经惰轮64及第一搅拌器齿轮65向搅拌器轴16传递驱动力,使搅拌器15旋转。
如图4所示,当搅拌器15旋转时,经搅拌器轴16及第二搅拌器齿轮66向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齿轮87的齿部90传递驱动力,新品检测齿轮82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
于是,如图13所示,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检测端部89的下游侧倾斜面97从前侧抵接摆动电极114的电极部118,对摆动电极114的电极部118向后侧施力。这样,保持构件113及摆动电极114以沿被检测端部89的下游侧倾斜面97攀上被检测端部89的方式,克服摆动电极114的弹性力地从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向后侧退避,配置在上侧解除位置。
于是,摆动电极114的显影侧接点119从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向后侧离开,解除摆动电极114与电力接受部86的电连接。此外,摆动电极114的本体侧接点120从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向上侧离开,解除摆动电极114与固定电极112的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由导电性材料形成新品检测齿轮82的情况下,没有解除摆动电极114与电力接受部86的电连接,但是解除摆动电极114与固定电极112的电连接。
此时,CPU133判断为没有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
当进一步使新品检测齿轮82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检测端部89从前上侧向后下侧通过电力接受部86与保持构件113之间。
于是,如图14所示,保持构件113及摆动电极114以沿被检测端部89的下游侧倾斜面97从被检测端部89下降的方式,利用摆动电极114的弹性力向前侧摆动,再次配置在连接位置处。
于是,摆动电极114的显影侧接点119从前侧接触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将摆动电极114与电力接受部86电连接。此外,本体侧接点120与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接触,使摆动电极114与固定电极112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由导电性材料形成新品检测齿轮82的情况下,摆动电极114与电力接受部86按原样保持电连接。
这样,CPU133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即,CPU133在开始预热动作后依次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不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
即,新品检测齿轮82从第一位置经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旋转移动,其中,该第一位置是将摆动电极114配置在连接位置、经被检测端部89的下游侧倾斜面97与上游侧倾斜面96之间向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供电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将摆动电极114配置在上侧解除位置、由被检测端部89解除向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输入电力的位置,该第三位置是将摆动电极114配置在连接位置、经被检测端部89的下游侧倾斜面97与上游侧倾斜面96之间向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供电的位置。
然后,当新品检测齿轮82进一步旋转时,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齿轮91与第二搅拌器齿轮66相面对,从而解除新品检测齿轮82的齿部90与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啮合,停止新品检测齿轮82的旋转驱动。然后,预热动作结束。
当CPU133在预热动作开始后依次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不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时,CPU133判断为显影盒7是新品(未使用过的)。
此外,在CPU133中,判断为没有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的时间长度与关于最大图像形成页数的信息相对应地关联。具体地,例如,在判断为没有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的时间长度长的情况下,最大图像形成页数为6000页,在判断为没有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的时间长度短的情况下,最大图像形成页数为3000页,以这种方式来与关于最大图像形成页数的信息相对应地关联。
如上所述,CPU133在开始预热动作后依次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不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当在其中的判断为不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的时间长度长时,判断为显影盒7的最大图像形成页数为6000页。
其结果是,当安装新品显影盒7时,CPU133判断为该显影盒7为新品,并且该显影盒7的最大图像形成页数为6000页,当实际的图像形成页数从该显影盒7的安装时起接近超过6000页时,在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等上显示已到显影盒7的更换时期的通知。
另一方面,当CPU133在预定时间长度以上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时,CPU133判断为显影盒7安装在本体壳2上。
如上所述,当安装了新品显影盒7时,通过进行新品检测动作,能判断显影盒7向本体壳2的安装。另一方面,当安装了新品显影盒7后,当因为例如纸张P的卡纸(卡住)等而暂时使该显影盒7从本体壳2脱离,然后再次安装到本体壳2时,新品检测齿轮82停止在缺齿齿轮87的缺齿部91与第二搅拌器齿轮66相面对的位置。因此,当再次安装时,即使进行预热动作,也不旋转驱动新品检测齿轮82,不进行新品检测动作。此时,保持构件113及摆动电极114配置自连接位置,因此,判断为总是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
这样,在CPU133中,不会将该再次安装的显影盒7(旧品显影盒7)误判为新品,并且继续进行原先判断为新品时的最大图像形成页数与从判断为新品时起实际的图像形成页数的比较。此外,在CPU133中,判断为显影盒7安装在本体壳2。
5、有益效果
(1)如图6所示,在该显影盒7中,由被检测端部89覆盖电力接受部86的下半侧部、并且从下游侧倾斜面97与上游侧倾斜面96之间使电力接受部86的上半侧部露出的新品检测齿轮82能旋转地支撑在从电极构件81突出的电力接受部86。
因此,能在从本体壳2的电极单元111经下游侧倾斜面97与上游侧倾斜面96之间向电力接受部86供电的同时,通过新品检测齿轮82的旋转来由被检测端部89解除从电极单元111向电力接受部86的供电。
其结果是,能用简单的结构而不设置致动器和/或光传感器等,来检测显影盒7的信息。
(2)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4所示,供电侧盖83具有从右侧将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的下端部(第二覆盖部86D)覆盖的第三保护部105。
因此,能由第三保护部105从右侧保护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的下端部(第二覆盖部86D)。
(3)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7(b)所示,电力接受部86的伸出部86B从其电力接受部本体86A的上端部向右侧突出,并且从供电侧盖83的第三保护部105露出。
因此,可在保护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的下端部的同时,使电力接受部86在其伸出部86B中向右侧露出较长。
其结果是,能使本体壳2的电极单元111容易地到达电力接受部86,能容易地从本体壳2向电力接受部86供电。
(4)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7(b)所示,电力接受部86的伸出部86B配置成在供电侧盖83的第三保护部105的上侧重合。
因此,能在第三保护部105的上侧从本体壳2的电极单元111向电力接受部86的伸出部86B供电。
其结果是,能更容易地从本体壳2的电极单元111向电力接受部86的伸出部86B供电。
(5)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7(a)所示,电力接受部86的伸出部86B与供电侧盖83的第三保护部105的上端缘100配合。
因此,当从本体壳2的电极单元111向电力接受部86供电时,由供电侧盖83的第三保护部105支撑电力接受部86的伸出部86B,使电极单元111与电力接受部86相接触。
其结果是,能使电极单元111和电力接受部86可靠地接触,并且从电极单元111稳定地向电力接受部86供电。
(6)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4所示,供电侧盖83的第三保护部105具有嵌合在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内的嵌合部106。
因此,能通过嵌合部106来将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相对于新品检测齿轮82定位。
此外,当通过嵌合部106对于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的嵌合来从本体壳2的电极单元111向电力接受部86供电时,能将电力接受部86更稳定地用第三保护部105来支撑。
因此,能使电极单元111和电力接受部86更可靠地接触,能更稳定地从电极单元111向电力接受部86供电。
(7)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7所示,通过嵌合部106向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内嵌合,能补强电力接受部86的右端部。
(8)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6所示,在盒框体31的右壁34R,设有嵌合在电力接受部86内、向右侧突出的嵌合突起43。
因此,能通过嵌合突起43来补强电力接受部86。
(9)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12及图14所示,在解除向电力接受部86的电力输入前后,即当新品检测齿轮82配置在第一位置(参照图1)和第三位置(参照图14)时,能检测向电力接受部86的供电。
因此,能可靠地由本体壳2的偏压检测部132来识别向电力接受部86输入电力的解除。
(10)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6所示,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检测端部89在新品检测齿轮82的旋转方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上延伸。
因此,通过新品检测齿轮82的旋转,能可靠地切换从本体壳2的电极单元111向电力接受部86供电及解除供电。
(11)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检测端部89在旋转方向上的长度与关于盒的信息对应。
因此,能基于被检测端部89在旋转方向上的长度来简单、可靠地判断显影盒7的信息。
(12)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7(a)所示,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检测端部89从径向覆盖电力接受部86。
因此,能用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检测端部89来从径向保护电力接受部86。
(13)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在新品检测动作中,如图12所示,能使本体壳2的电极单元111以沿下游侧倾斜面97攀上被检测端部89的方式后退,然后,如图14所示,以沿上游侧倾斜面96从被检测端部89下降的方式再次接触电力接受部86。
因此,能使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检测端部89平滑地通过电力接受部86与电极单元111之间。
(14)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5所示,新品检测齿轮82还可包括缺齿齿轮87,该缺齿齿轮87具有传递来自本体壳2的驱动力的齿部90和不传递驱动力的缺齿部91。
因此,如图12、图13及图14所示,能以从旋转驱动开始到旋转驱动停止的预定驱动量来可靠地旋转驱动新品检测齿轮82。
(15)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4所示,电极构件81具有从本体部94向右侧突出、并且能旋转地支撑显影辊轴30的右端部的显影辊轴支撑部84。
因此,能用简单的结构可靠地从显影辊轴支撑部84向显影辊11供给电力。
(16)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3及图4所示,显影联结部61配置在盒框体31的右壁34R的右侧,新品检测齿轮82配置在盒框体31的左壁34L的左侧。
因此,与将显影联结部61和新品检测齿轮82设置在右壁34R或左壁34L中的一个的结构相比,能减小右壁34R及左壁34L的面积,能以这种程度将显影盒7小型化。
(17)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3及图4所示,在搅拌器轴16的右端部,具有从显影联结部61向搅拌器1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搅拌器齿轮65,在搅拌器轴16的左端部,具有从搅拌器15向新品检测齿轮82传递驱动力的第二搅拌器齿轮66。
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经搅拌器15向新品检测齿轮82传递驱动力。
(18)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第一搅拌器齿轮65的齿数比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齿数多。
因此,相对于搅拌器15的转速,能够减小新品检测齿轮82的转速。
其结果是,能确保用于检测向电力接受部86的供电及解除供电的时间,能正确地检测向电力接受部86的供电及解除供电。
(19)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6所示,新品检测齿轮82配置成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其后上侧端部与显影联结部61重合。
因此,能将新品检测齿轮82和显影联结部61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大体相同的位置,能使显影盒7进一步小型化。
(20)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6所示,电力接受部86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其后上侧端部与显影联结部61重合。
因此,能将电力接受部86和显影联结部61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大体相同的位置,能使显影盒7进一步小型化。
(21)此外,根据该显影盒7,如图3及图4所示,能利用搅拌器15来从显影联结部61向新品检测齿轮82传递驱动力,能减少部件数量。
6、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5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7。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新品检测齿轮82的被检测端部形成为部分圆筒形状。
与之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将被检测端部141形成为从筒部88的右端部向右侧延伸的大体三棱柱形状。
(2)第二实施方式的新品检测齿轮
新品检测齿轮140具有两个被检测端部141。
被检测端部141在筒部88的径向两端部各设置一个。具体地,一个(前侧)被检测端部141配置在右侧视时齿部90的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端部的径向内侧。此外,另一(后侧)被检测端部141配置在右侧视时齿部90的顺时针方向大体中央的径向内侧。需要说明的是,被检测端部141之间在周向上开放,并且作为第一露出部发挥功能。
此外,被检测端部141的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端面是作为随着朝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上游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的一个例子的下游侧倾斜面143。另外,被检测端部141的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上游侧端面是作为随着朝向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上游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的一个例子的上游侧倾斜面142。
(3)第二实施方式的新品检测动作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当显影盒7在本体壳2内安装结束时,摆动电极114的显影侧接点119经各被检测端部141之间从后侧与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接触。此外,摆动电极114配置在连接位置,使本体侧接点120与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接触。此时,一个被检测端部141配置在保持构件113及摆动电极114的前侧。
于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CPU133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
当打印机1的预热动作开始、新品检测齿轮82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新品检测齿轮82的一个被检测端部141从前侧与摆动电极114的电极部118抵接,对摆动电极114的电极部118向后侧施力。这样,保持构件113及摆动电极114以沿一个被检测端部141的下游侧倾斜143攀上一个被检测端部141的方式,克服摆动电极114的弹性力从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向后侧退避,配置在上侧解除位置。
于是,摆动电极114的显影侧接点119从显影盒7的电力接受部86向后侧离开,解除摆动电极114与电力接受部86的电连接。此外,摆动电极114的本体侧接点120从固定电极112的远端部115向上侧离开,解除摆动电极114与固定电极112的电连接。
此时,CPU133判断为没有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
当新品检测齿轮82继续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新品检测齿轮82的一个被检测端部141在电力接受部86与保持构件113之间从前上侧向后下侧通过。
于是,保持构件113及摆动电极114以沿一个被检测端部141的下游侧倾斜面143从一个被检测端部141下降的方式,通过摆动电极114的弹性力向前侧摆动,再次配置在连接位置。
于是,CPU133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即,CPU133在开始预热动作后依次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不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
然后,当新品检测齿轮82继续旋转时,另一被检测端部141与上述一个被检测端部141同样地使摆动电极114从连接位置暂时配置在上侧解除位置后再次配置在连接位置。
这样,CPU133再次依次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不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
然后,当新品检测齿轮82继续旋转时,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部91与第二搅拌器齿轮66相面对,解除新品检测齿轮82的齿部90与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啮合,新品检测齿轮82的旋转驱动停止。然后,预热动作结束。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CPU133中,判断为没有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的次数与关于最大图像形成页数的信息相对应地关联。具体地,例如,在判断为没有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的次数为两次的情况下,最大图像形成页数为6000页,在判断为没有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的次数为一次的情况下,最大图像形成页数为3000页,以这种方式来与关于最大图像形成页数的信息相对应地关联。
如上所述,如果CPU133在开始预热动作后依次判断为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不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向固定电极112供给显影偏压,则CPU133判断为两次,此时,判断为显影盒7的最大图像形成页数为6000页。
(3)第二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有益效果。
7、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及图17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影盒15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第三实施方式的概要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输入到显影联结部61的驱动力经搅拌器轴16传递到新品检测齿轮82。
与之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6及图17所示,将输入到显影联结部61的驱动力经具有显影辊轴30的作为旋转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辊11传递到新品检测齿轮82。显影辊11以显影辊轴30的中心轴线A3(第一轴线及第二轴线的一个例子,参照图16)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2)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搅拌器轴16的右端部,没有设置第二搅拌器齿轮55。此外,在电极构件81,没有设置显影辊轴支撑部84,显影辊轴30的右端部从电极构件81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
在显影辊轴30的右端部,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撑有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第二齿轮)的一个例子的第一惰轮151。此外,在电极构件81的右表面,能旋转地支撑有第二惰轮152。第二惰轮152从前上侧与第一惰轮151啮合,并且从后上侧与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齿轮87的齿部90啮合。
(3)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
当预热动作开始时,如图17所示,从显影联结部61向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第一齿轮)的一个例子的显影齿轮62传递驱动力,显影辊11旋转。
当显影辊11旋转时,第一惰轮151与显影辊轴30一同旋转,经第二惰轮152向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齿轮87的齿部90传递驱动力,新品检测齿轮82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
(4)第三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利用显影辊11来从显影联结部61向新品检测齿轮82传递驱动力,能减少部件数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8、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及图19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显影盒16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第四实施方式的概要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输入到显影联结部61的驱动力经搅拌器轴16传递到新品检测齿轮82。
与之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8及图19所示,将输入到显影联结部61的驱动力经作为旋转构件的一个例子的供给辊12传递到新品检测齿轮82。供给辊12以供给辊轴29的中心轴线A4(第二轴线的一个例子,参照图18)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2)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搅拌器轴16的右端部,没有设置第二搅拌器齿轮66。此外,供给辊轴29的右端部从电极构件81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
在供给辊轴29的右端部,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撑有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第二齿轮)的一个例子的惰轮161。惰轮161从后下侧啮合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齿轮87的齿部90。
(3)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
当预热动作开始时,如图19所示,从显影联结部61向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第一齿轮)的一个例子的供给齿轮63传递驱动力,供给辊12旋转。
当供给辊12旋转时,惰轮161与供给辊轴29一同旋转,经惰轮161向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齿轮87的齿部90传递驱动力,新品检测齿轮82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
(4)第四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利用供给辊12来从显影联结部61向新品检测齿轮82传递驱动力,能减少部件数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9、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20来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显影盒17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第五实施方式的概要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供给辊轴29的右端部设置惰轮161,并使惰轮161从后下侧与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齿轮87的齿部90啮合。
与之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在新品检测齿轮82,设置至少外周面由橡胶等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形成的大体圆板形状的第一阻力赋予构件171,以代替缺齿齿轮87。此外,在供给辊轴29的右端部,设置从后侧与第一阻力赋予构件171接触、至少外周面由橡胶等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形成的大体圆板形状、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一个例子的第二阻力赋予构件172,以代替惰轮161。
(2)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
当预热动作开始时,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使供给辊12旋转。
当供给辊12旋转时,第二阻力赋予构件172与供给辊轴29一同旋转,通过第二阻力赋予构件172与第一阻力赋予构件171之间的摩擦力,从第二阻力赋予构件172向第一阻力赋予构件171传递驱动力,使新品检测齿轮82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
(3)第五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10、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图22及图23来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显影盒18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第六实施方式的概要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输入到显影联结部61的驱动力经搅拌器轴16传递到新品检测齿轮82。
与之相对,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21及图23所示,将输入到显影联结部61的驱动力经支撑在盒框体31的前端部、作为旋转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外侧旋转轴181而传递到新品检测齿轮82。
(2)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
外侧旋转轴18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形状,在其左右方向两端部,由盒框体31的前端部能旋转地支撑。外侧旋转轴181以其中心轴线A5(参照图22)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此外,在外侧旋转轴181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可转动地支撑有供使用者握持用的把手182。
在外侧旋转轴181的左端部,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撑有向外侧旋转轴181输入驱动力的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第一齿轮)的一个例子的输入齿轮183。在输入齿轮183与第一搅拌器齿轮65之间,具有惰轮184。此外,在外侧旋转轴181的右端部,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撑有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滑轮185。
如图22所示,第二搅拌器齿轮66一体地具有齿轮部186和滑轮部187。
齿轮部186设置在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右端部,从前侧啮合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齿轮87的齿部90。
滑轮部187设置在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左端部。需要说明的是,滑轮部187没有齿轮齿。
第二搅拌器齿轮66由搅拌器轴16能旋转地支撑。即,来自搅拌器轴16的驱动力不能传递到第二搅拌器齿轮66。
在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滑轮部187和外侧旋转轴181的滑轮185,卷绕有环带188。
(3)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
当预热动作开始时,如图23所示,从显影联结部6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向第一搅拌器齿轮65传递驱动力,然后,依次经惰轮184及输入齿轮183向外侧旋转轴181传递驱动力,外侧旋转轴181旋转。
当外侧旋转轴181旋转时,滑轮185与外侧旋转轴181一同旋转,从而环带188转圈移动。于是,经环带188向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滑轮部187传递驱动力,并从第二搅拌器齿轮66的齿轮部186向新品检测齿轮82的缺齿齿轮87的齿部90传递驱动力,从而新品检测齿轮82沿右侧视时顺时针方向旋转。
(4)第六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7 显影盒
11 显影辊
12 显影辊
14 显影剂容纳部
15 搅拌器
31 盒框体
34L 左壁
34R 右壁
43 嵌合突起
61 显影联结部
62 显影齿轮
63 供给齿轮
65 第一搅拌器齿轮
66 第二搅拌器齿轮
81 电极构件
82 新品检测齿轮
83 供电侧盖
84 显影辊轴支撑部
86 电力接受部
86B 伸出部
86D 第二覆盖部
86E 伸出部的右表面
87 缺齿齿轮
89 被检测端部
90 齿部
91 缺齿部
94 本体部
96 上游侧倾斜部
97 下游侧倾斜部
101 电力接受部露出开口
105 第三保护部
105A 第三保护部的右表面
106 嵌合部
140 新品检测齿轮
141 被检测端部
142 上游侧倾斜面
143 下游侧倾斜面
150 显影盒
151 第一惰轮
160 显影盒
161 惰轮
170 显影盒
172 第二阻力赋予构件
180 显影盒
A1 显影辊轴的中心轴线
A2 搅拌器轴的中心轴线
A3 显影辊轴的中心轴线
A4 供给辊轴的中心轴线

Claims (22)

1.一种盒,包括:
显影辊,被构成为以沿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用于承载显影剂;
显影电极,由导电性构件构成,被构成为与所述显影辊电连接,所述显影电极具有本体部和从所述本体部沿所述预定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被检测体,由绝缘性构件构成,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突出部,所述被检测体具有使所述突出部露出的第一露出部和覆盖所述突出部的第一覆盖部;以及
盖,其具有使所述突出部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缘露出的开口,并且覆盖所述被检测体,
所述突出部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缘被配置成当在与所述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投影时与所述盖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缘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具有电极覆盖部,所述电极覆盖部从所述预定方向一侧覆盖至少一部分所述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由所述电极覆盖部覆盖的第二覆盖部和从所述电极覆盖部露出的第二露出部,
所述第二露出部从所述第二覆盖部向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露出部被配置成当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投影时与所述电极覆盖部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露出部与所述电极覆盖部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覆盖部具有与所述第二覆盖部相嵌合的嵌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形成为筒形状,
所述嵌合部内嵌在所述第二覆盖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
所述壳体具有嵌合在所述突出部内,并且向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突出的突起。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被构成为被从外部供电,
所述被检测体能够从第一位置经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是经所述第一露出部向所述突出部供电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由所述第一覆盖部解除向所述突出部输入电力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是经所述第一露出部向所述突出部供电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覆盖部沿所述被检测体的旋转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覆盖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的长度对应于与所述盒有关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覆盖部从所述正交方向覆盖所述突出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覆盖部具有:
第一倾斜面,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覆盖部的所述被检测体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随着朝向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向所述正交方向一侧倾斜;以及
第二倾斜面,其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连续,随着朝向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向所述正交方向另一侧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体包括缺齿齿轮,所述缺齿齿轮具有传递来自外部的驱动力的齿部和不传递所述驱动力的缺齿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电极具有轴承部,所述轴承部从所述本体部沿所述预定方向突出,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所述预定方向一侧端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还包括:
壳体,具有被构成为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包括夹着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在所述预定方向上隔着间隔相面对地配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联结构件,用于接受来自外部的驱动力,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配置在所述显影剂容纳部的相反侧;以及
旋转构件,被构成为以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所述被检测体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配置在所述显影剂容纳部的相反侧,被构成为通过被传递来自所述旋转构件的所述驱动力来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还包括:
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被构成为以所述第二轴线为旋转中心与所述旋转构件一起旋转,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配置在所述联结构件配置侧,用于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联结构件向所述旋转构件传递;以及
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被构成为以所述第二轴线为旋转中心与所述旋转构件一起旋转,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配置在所述被检测体配置侧,用于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旋转构件向所述被检测体传递。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是被从所述联结构件输入所述驱动力的第一齿轮,
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是将所述驱动力输入到所述被检测体的第二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与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互不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比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多。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体被配置成当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投影时所述被检测体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联结构件重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被配置成当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投影时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联结构件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构件是被构成为搅拌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内的显影剂的搅拌构件。
CN201310425704.9A 2012-09-21 2013-09-18 Active CN1036765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2-208910 2012-09-21
JP2012208910A JP5942735B2 (ja) 2012-09-21 2012-09-21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208910 2012-09-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6595A CN103676595A (zh) 2014-03-26
CN103676595B true CN103676595B (zh) 2016-08-31

Family

ID=50314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5704.9A Active CN103676595B (zh) 2012-09-21 2013-09-18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046869B2 (zh)
JP (1) JP5942735B2 (zh)
CN (1) CN1036765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8211B2 (ja) 2011-08-31 2013-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413428B2 (ja) * 2011-08-31 2014-0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182402B2 (ja) 2011-08-31 2013-04-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348209B2 (ja) 2011-08-31 2013-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942735B2 (ja) * 2012-09-21 2016-06-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11992B2 (ja) 2013-11-18 2017-04-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4765257B (zh) * 2014-01-06 2019-11-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显影盒
JP6337792B2 (ja) 2015-02-06 2018-06-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EP3175299B1 (en) * 2015-09-29 2019-07-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cartridge
ES2706973T3 (es) 2015-09-29 2019-04-02 Brother Ind Ltd Cartucho de revelador
JP2017167350A (ja) * 2016-03-16 2017-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7181527A (ja) 2016-03-28 2017-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693302B2 (ja) * 2016-06-30 2020-05-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729118B2 (ja) 2016-07-15 2020-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759835B2 (ja) * 2016-08-10 2020-09-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8169534A (ja) 2017-03-30 2018-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8169535A (ja) 2017-03-30 2018-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017091B2 (ja) * 2018-02-22 2022-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9174625A (ja) * 2018-03-28 2019-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8535989B (zh) * 2018-06-21 2021-02-19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113574470B (zh) * 2019-03-22 2024-02-09 利盟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编码构件和用于相对于编码构件定位传感器的对准引导件的墨粉容器
CN111123679A (zh) * 2020-01-06 2020-05-08 佛山普瑞威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粉盒硒鼓检验结构和打印机
JP7047875B2 (ja) * 2020-09-02 2022-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14236995B (zh) * 2021-12-30 2024-03-15 珠海超俊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23760A2 (en) * 2010-08-31 2012-02-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p configuration for a toner cartridge
CN102968030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能检测盒是否为新安装的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8632B2 (ja) 2005-02-28 2009-10-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345731B2 (ja) * 2005-09-15 2009-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65928B2 (ja) * 2007-03-27 2011-04-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19124B2 (ja) * 2010-03-31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942735B2 (ja) * 2012-09-21 2016-06-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23760A2 (en) * 2010-08-31 2012-02-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p configuration for a toner cartridge
CN102968030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能检测盒是否为新安装的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46869B2 (en) 2015-06-02
JP5942735B2 (ja) 2016-06-29
US9471029B2 (en) 2016-10-18
CN103676595A (zh) 2014-03-26
US20140086613A1 (en) 2014-03-27
US20150309470A1 (en) 2015-10-29
JP2014063073A (ja) 2014-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6595B (zh)
CN104252119B (zh)
CN104252121B (zh)
CN104471490B (zh)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98790B (zh) 有检测体的盒
CN103135399B (zh) 用于新产品检测的设有可枢转构件的盒
CN102968022B (zh) 有联结构件和检测体的盒
CN104765256B (zh) 显影盒
CN103605272B (zh) 显影盒
CN104360586B (zh) 显影盒
CN10459773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04440013U (zh) 显影剂盒
CN203502739U (zh)
CN105974756A (zh) 粉末输送构件、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4730881B (zh)
CN102385282B (zh) 显影剂检测装置、收纳装置、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323494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134483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47255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2021185441A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053201A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