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0244B - 轮胎保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轮胎保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20244B CN104220244B CN201280071858.6A CN201280071858A CN104220244B CN 104220244 B CN104220244 B CN 104220244B CN 201280071858 A CN201280071858 A CN 201280071858A CN 104220244 B CN104220244 B CN 1042202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rim
- holding means
- tire
- hook
- pist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保持装置,通过以可装卸方式安装的环状轮辋保持轮胎。本发明的轮胎保持装置具备:主体部,具有支承所述轮辋的支承面;充气用气体供给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通向所述轮辋的中心部的充气用流路,并且向支承于所述轮辋的所述轮胎的内部供给充气用气体;及夹持部,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并且将流过所述充气用流路的所述充气用气体的压力作为驱动力,将所述轮辋夹持于所述主体部的支承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轮胎来进行试验和成形的轮胎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轮胎保持装置中已知有例如测定轮胎的均匀性的轮胎均匀性测定装置和测定轮胎的平衡的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等各种试验装置。在通过该轮胎保持装置进行的试验中,根据胎圈直径和胎圈宽度,按轮胎的种类更换对试验对象的轮胎进行固定的轮辋组装体。
在这种轮胎保持装置中,为了应对成为试验对象的轮胎的种类较多的情况等,以轮辋更换时间的缩短化和更换作业的节省劳力化为目的,提出了一种自动更换轮辋的方法。(参考专利文献1~5)
在此,专利文献1~5中虽没有具体记载,但试验用轮辋是通过螺栓紧固、磁铁等各种方法以夹持于保持装置主体的状态进行试验。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617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平3-1101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平3-4774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平3-23183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3672135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这种轮辋的固定一般手动进行的情况较多,当成为试验对象的轮胎的种类较多的情况等时非常耗费工时。并且,轮辋设置于旋转系统内,为了使轮辋的夹持自动化需要将轮辋的夹持部及用于驱动该夹持部的驱动源设置于旋转系统内,可能导致结构变得复杂。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夹持轮辋的轮胎保持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具备:环状轮辋,以可装卸方式进行安装;主体部,具有支承所述轮辋的支承面;充气用气体供给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通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面的所述轮辋的中心部的充气用流路,并且向支承于所述轮辋的所述轮胎的内部供给充气用气体;及夹持部,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并且将流过所述充气用流路的所述充气用气体的压力作为驱动力,将所述轮辋夹持于所述主体部的支承面。
根据这种轮胎保持装置,能够使用使轮胎膨胀的充气用气体夹持轮辋。即,无需另行追加设置产生夹持用驱动力的驱动源和使传递驱动力的作动流体流过的管路等,就能够将充气用气体的压力作为驱动力并通过夹持部将轮辋夹持于主体部的支承面。尤其,即使具有旋转系统,也无需在旋转系统内新追加设置上述驱动源和管路等,因此能够设为轻松且可靠地夹持轮辋的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中,上述第一方式中的所述主体部可以具有具备所述支承面且绕中心轴进行旋转的旋转体、及将该旋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所述夹持部安装于所述旋转体。
根据这种轮胎保持装置,仅通过从将旋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向旋转体设置使充气用气体流过的充气用流路,也能够将充气用气体的压力作为驱动力并通过夹持部将轮辋夹持于支承面。即,无需在支承部与旋转体之间追加设置使传递驱动力的作动流体流过的管路,因此能够设为轻松且可靠地夹持轮辋的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中,上述第一方式及第二方式中的所述夹持部可以具备:活塞,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且利用所述充气用气体进行驱动;钩,安装于所述活塞上,并且根据该活塞的动作将所述轮辋按压于所述支承面来将所述轮辋夹持于所述支承面;驱动用管路,连接所述活塞和所述充气用流路;及止回阀,设置于所述驱动用管路,并且防止充气用气体从所述活塞逆流到所述充气用流路中。
通过经由驱动用管路在充气用流路中流动的充气用气体使活塞动作,由此能够通过钩将轮辋夹持于支承面。并且,在释放来自轮胎的充气气体时,即未进行轮胎充气的状态或者假如充气用流路内的充气用气体的压力下降,也能够通过设置于驱动用管路的止回阀防止充气用气体从活塞向充气用流路逆流而减弱或解除基于钩的夹持。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中,上述第三方式中的所述夹持部可以具备开放部,所述开放部开放所述活塞内部,以能够排出填充于所述活塞中的所述充气用气体。
通过这种开放部排出填充于活塞中的充气用气体,由此能够通过止回阀从维持基于钩的夹持的状态解除基于钩的夹持。因此,在进行轮辋的更换作业时能够轻松地进行轮辋的拆卸。并且,能够根据作业人员的判断任意选择解除夹持部的时刻。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中,上述第四方式中的所述开放部可以具有开放阀及驱动所述开放阀的驱动部。
通过驱动部驱动开放阀,由此能够解除基于钩的夹持,且在进行轮辋的更换作业时实现轮辋拆卸的自动化,能够使作业效率化。并且,该驱动部可以配置于成为旋转侧的旋转体、成为固定侧的支承部中任意一个之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中,上述第三至第五方式中的所述钩可以安装于与所述活塞的动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
通过如此安装钩,能够提高在活塞动作时从活塞起作用的力的传递效率。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中,上述第三至第六方式中的所述钩可以在按压所述轮辋的位置具有辊,该辊能够以与将所述轮辋按压于所述支承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为中心进行旋转。
通过这种辊,能够使钩在与轮辋之间更顺畅地动作,乃至提高可靠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保持装置,简单结构并且能够夹持轮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说明安装于该轮胎保持装置的下部转轴的轮辋组装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销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的支柱侧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该轮胎保持装置的下轮辋的俯视图。
图6是该轮胎保持装置的上轮辋的仰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该轮胎保持装置的销与销承接部的卡合状态的仰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下轮辋的销配置于销承接部的插入用开口部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的切断线A1-A1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下轮辋的销的槽部内配置有突出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切断线A2-A2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中的切断线A3-A3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0中的切断线A4-A4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吊起在下轮辋的销的槽部内配置有突出部的上轮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该轮胎保持装置的卡合机构成为待机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6是内置于该下部转轴的锥套的立体图。
图17是该卡合机构成为卡合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8是说明从该轮胎保持装置的轮辋升降机拆卸连接转接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9A是该轮胎保持装置的固定机构的主视图,并且是表示解除状态的图。
图19B是该轮胎保持装置的固定机构的主视图,并且是表示从解除状态向固定状态变化的状态的图。
图19C是该轮胎保持装置的固定机构的主视图,并且是表示固定状态的图。
图20是图15中的切断线A5-A5的剖视图。
图21是说明利用该轮胎保持装置更换轮辋组装体的动作的图。
图22是说明利用该轮胎保持装置更换轮辋组装体的动作的图。
图23是说明利用该轮胎保持装置更换轮辋组装体的动作的图。
图24是说明利用该轮胎保持装置更换轮辋组装体的动作的图。
图25是说明利用该轮胎保持装置更换轮辋组装体的动作的图。
图26是说明利用该轮胎均匀性测定装置更换轮辋组装体的动作的图。
图27是说明利用该轮胎保持装置更换轮辋组装体的动作的图。
图28是说明利用该轮胎保持装置更换轮辋组装体的动作的图。
图29是在该轮辋组装体上装配轮胎进行测定的动作的图。
图30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固定机构的主视图,并且是表示解除状态的图。
图30B是该轮胎保持装置的固定机构的主视图,并且是表示从解除状态向固定状态变化的状态的图。
图30C是该轮胎保持装置的固定机构的主视图,并且是表示固定状态的图。
图3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保持装置1为轮胎试验装置的一种即轮胎均匀性测定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轮胎保持装置1具备将被安装作为测定对象的轮胎T的轮辋组装体10、能够进行轮辋组装体10的装卸,并且使所装配的轮辋组装体10绕其轴线旋转而进行测定的主体单元(主体部)60、及用于更换装配于主体单元60的轮辋组装体10的轮辋更换单元130。
并且,该轮胎保持装置1具备将轮辋组装体夹持于主体单元60的固定机构(夹持部)64。
轮胎保持装置1具备外径根据所测定的轮胎T的种类而不同的各种种类的轮辋组装体10。以下,对其中一种轮辋组装体1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轮辋组装体10具有下轮辋(轮辋)20及上轮辋40。两个轮辋20、40能够以使设定于下轮辋20的第一基准面S1和设定于上轮辋40的第二基准面S2对置的状态相互卡合,或者解除该卡合。
下轮辋2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主体21、及设置于主体21的一个端部21a的外周面的锷部22,并且整体呈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准面S1设定于锷部22中从主体21的另一个端部21b远离的一侧的主面22a。
在主体21上形成有以与第一基准面S1正交的方式延伸的下贯穿孔23。在下贯穿孔23中的端部21b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随着从端部21a远离而扩径的轮辋侧倾斜面23a。轮辋侧倾斜面23a形成为圆锥台侧面的形状。
在主体21的端部21b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锷部24。在第二锷部24中从锷部22远离的一侧的主面24a上形成有定位孔部24b。
如图3至图5所示,在锷部22的主面22a上立设有销27及支柱28。在该例子中,3个销27和3个支柱28绕轴线C1交替配置,并且3个销27和3个支柱28分别绕轴线C1隔开相等角度配置。
如图3及图5所示,销27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在销27中的立设方向的前端侧(上侧),遍及外周面的整周形成有槽部29。槽部29的前端侧的侧面29a及基端侧的侧面29b分别以与主面22a平行的方式形成。销27中的比槽部29更靠前端侧成为随着朝向前端而缩径的锥形的突起部30。
如图4及图5所示,支柱28形成为圆柱状。在支柱28的前端面28a设有从前端面28a突出的大致半球状的突部28b。
作为测定对象的轮胎T安装于比锷部22的主面22a中设有销27和支柱28的部分更靠缘部侧。
如图2所示,上轮辋4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主体41、及设置于主体41的一个端部41a的外周面的锷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基准面S2设定于锷部42中从主体41的另一个端部41b远离的一侧的主面42a。
在主体41上形成有以与第二基准面S2正交的方式延伸的上贯穿孔43。
如图3、图4及图6所示,在锷部42的主面42a上设有销承接部46及支柱承接部47。在该例子中,3个销承接部46和3个支柱承接部47绕上轮辋40的轴线C2交替配置,并且3个销承接部46和3个支柱承接部47分别绕轴线C2隔开相等角度配置。
如图3及图7所示,在销承接部46形成有插入用开口部48及滑动用开口部49。这些插入用开口部48、滑动用开口部49相互连通。
销27的突起部30能够在插入用开口部48中出入。
滑动用开口部49形成于插入用开口部48的一侧,并且沿着上轮辋40的周向开口。滑动用开口部49的宽度比销27的突起部30的外径窄,且比槽部29的外径宽。
在图8所示的俯视观察时,滑动用开口部49相对于插入用开口部48配置于成为逆时针方向的一侧。
如图3及图7所示,销承接部46具有从主面42a以彼此相对的方式立设的一对壁部50、及在各个壁部50的前端部以向相对的壁部50的前端部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突出部51。通过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延伸的突出部51之间的间隙形成前述的滑动用开口部49。
各个壁部50沿着上轮辋40的周向延伸,并且壁部50的间隔比销27的突起部30的外径宽。从主面42a至突出部51的距离长于突起部30的长度。突出部51的厚度尺寸短于槽部29的侧面29a、29b之间的距离,并且构成为在槽部29内配置突出部51时,都能够使突出部51从任意一个侧面29a、29b远离。
在突出部51的从主面42a远离的一侧的表面形成有能够容纳销27的突起部30的呈凹状的凹状槽51a。
如图6所示,支柱承接部47沿着上轮辋40的周向从底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弧状,换言之,形成为绕轴线C2延伸。如图4所示,支柱承接部47的前端面47a以相对于主面42a平行的方式形成。
如图4及图6所示,在各个前端面47a上形成有凹部54及引导凹部55,其中,当支柱28的前端面28a与该前端面47a抵接时,该凹部54及引导凹部55能够与支柱28的突部28b卡合。
如图10及图11所示,凹部54设置于当突出部51配置于槽部29内时与支柱28的突部28b对置的位置。
如图8及图9所示,引导凹部55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从销27的突起部30插入到插入用开口部48时与突部28b对置的位置,向俯视观察时绕轴线C2逆时针方向,即向与插入有突起部30的插入用开口部48连通的滑动用开口部49侧延伸。
如图8所示,当以轴线C1、C2重叠的方式俯视观察各个轮辋20、40时,支柱28的突部28b、凹部54及引导凹部55分别配置于以轴线C1、C2为中心的基准圆的圆周上。凹部54呈以稍微大于突部28b的形状凹陷的形状。引导凹部55呈凹部54绕轴线C2延伸的形状。如图8所示的俯视观察,凹部54相对于引导凹部55在成为逆时针方向的一侧,以绕轴线C2相互远离的方式排列配置。
作为测定对象的轮胎T安装于比锷部42的主面42a中设有销承接部46和支柱承接部47的部分更靠缘部侧。
在此,对如此构成的轮辋组装体10的卡合状态进行说明。
在从主体单元60拆卸轮辋组装体10并配置于轮辋更换单元130上时等,下轮辋20配置于地面等之上,并且与下轮辋20卡合的上轮辋40配置于该下轮辋20之上。
为了使下轮辋20和上轮辋40卡合,如以下说明,使前述的销27和销承接部46卡合,但此时,支柱28和支柱承接部47根据销27与销承接部46的卡合状态而相互抵接或远离。
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下轮辋20的上方以各个基准面S1、S2对置的方式配置上轮辋40。若将销27的突起部30插入到插入用开口部48内并且使支柱28与支柱承接部47抵接,则销27的槽部29配置于相对于突出部51的绕轴线C2的延长线L上,并且支柱28的突部28b与支柱承接部47的引导凹部55卡合。成为下轮辋20的下贯穿孔23与上轮辋40的上贯穿孔43连通的状态。
若从该状态使下轮辋20相对于上轮辋40绕轴线C1转动,则如图10及图11所示,支柱28与支柱承接部47抵接,同时,首先,上轮辋40的突出部51配置于下轮辋20的槽部29内,接着,突部28b从与引导凹部55卡合的状态变为与凹部54卡合的状态(参考图12)。当突部28b跨过引导凹部55向凹部54移动时,上轮辋40相对于下轮辋20暂时向上方移动。当支柱28与支柱承接部47抵接时,突出部51从槽部29的两个侧面29a、29b远离(参考图13)。
如前所述,由于支柱承接部47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在销27插入到插入用开口部48内的状态及突出部51配置于槽部29内的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下,支柱承接部47及支柱28都能够在轴线C1方向上重叠而使支柱28与支柱承接部47抵接。
若由突部28b与凹部54卡合的状态将上轮辋40向上方吊起,则如图14所示,下轮辋20通过作用于下轮辋20的重力以相对于上轮辋40远离的方式,即第一基准面S1从第二基准面S2远离的方式移动。此时,槽部29的侧面29a与突出部51卡合而由销承接部46支承销27,从而下轮辋20被吊装在上轮辋40上。支柱28从支柱承接部47远离,从而突部28b与凹部54的卡合被解除。
如以上说明,在从主体单元60拆卸轮辋组装体10时,通过突出部51被配置于槽部29内而轮辋20、40进行卡合。另一方面,当在主体单元60安装有轮辋组装体10时,如后述,该卡合被解除,轮辋20、40通过卡合机构76而被固定。
如图1所示,主体单元60具有可旋转地支承于基台(支承部)61上的下部转轴(旋转体)62、及安装于基台61上的升降机构63。
如图15所示,下部转轴62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筒部67、设置于筒部67的端部并且设有随着从筒部67远离而从筒部67的外周面67a扩径的装置侧倾斜面(支承面)68a的锥部68、及设置于锥部68的下端部并且外径从锥部68变大且上表面69c与下轮辋20的第二锷部24对置的扩径部69。
筒部67的外径被设为能够插穿到下轮辋20的下贯穿孔23及上轮辋40的上贯穿孔43中。
如图15所示,筒部67的管路的下侧为内径恒定的大径部67b,上侧为内径小于大径部67b的小径部67c。小径部67c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内径减小的方式形成。在筒部67形成有在筒部67的外周面67a具有开口72a且与大径部67b连通的孔部72。并且,虽未图示,但在下部转轴62上形成有轮胎用孔部,从而与大径部67b连通,该轮胎用孔部用于在安装有轮辋组装体10时向下轮辋20与上轮辋40之间供给空气W。
当在下部转轴62上未安装轮辋组装体10时,该孔部72能够用于从下部转轴62的外部向大径部67b内供给润滑油。
如后述,当使轮辋侧倾斜面23a与装置侧倾斜面68a抵接时,开口72a被设置于与下轮辋20的内周面对置的位置。
装置侧倾斜面68a形成为以下部转轴62的轴线C4为中心轴线的圆锥台侧面的形状,并且朝轴线C4的相反侧露出。换言之,装置侧倾斜面68a朝向轴线C4的相反侧。在该例子中,轴线C4与装置侧倾斜面68a所成的角度θ1设定为与下轮辋20的轴线C1与轮辋侧倾斜面23a所成的角度θ2相等。
在扩径部69形成有与大径部67b连通的通气孔(充气用流路)69a。通气孔69a连接于扩径部69内部的空气供给源(充气用气体供给部)73,能够通过通气孔69a向大径部67b内供给被压缩的空气(充气用气体)W。供给到大径部67b内的空气W通过上述未图示的轮胎用孔部向外部吐出。在扩径部69的上方表面上形成有与前述的定位孔部24b卡合的定位凸部69b。
对如此构成的下部转轴62上安装有下轮辋2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使下轮辋20的下贯穿孔23插穿到下部转轴62中,一边调节下轮辋20的绕轴线C1的方向一边使下轮辋20逐渐下降。若使定位孔部24b与定位凸部69b卡合而使下轮辋20的轮辋侧倾斜面23a与下部转轴62的装置侧倾斜面68a抵接,则轮辋侧倾斜面23a与装置侧倾斜面68a面接触。
此时,在筒部67的外周面67a与下贯穿孔2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微小间隙E1,成为第二锷部24从扩径部69远离的状态。即,下轮辋20主要支承于装置侧倾斜面68a,通过筒部67防止倾斜。
若使上轮辋40的上贯穿孔43进一步插穿到该下部转轴62中,则在筒部67的外周面67a与上贯穿孔4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微小间隙。
在下部转轴62中内置有例如日本专利第3040514号公报中记载的公知的卡合机构76。具体说明,该卡合机构76将锥套77及连接于锥套77的钩操作杆78作为主要构成要件。
如图16所示,锥套77具有形成为大致圆锥台状的主体79、及设置于主体79的下端的外周面的凸缘部80。在主体79上沿轴线方向形成有透孔79a。
在主体79的侧壁79b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侧壁79b并且沿着主体79的轴线延伸的多个缝隙79c。如此构成的锥套77中,通过承受径向压缩的力而使缝隙79c的宽度变窄,从而能够减小透孔79a的内径。
如图15所示,钩操作杆78具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圆筒部83、及固定于圆筒部83的底面且向下方延伸的轴状部件84。在圆筒部83的内周面的上端形成有与锥套77的凸缘部80卡合的环状槽83a。在圆筒部83形成有贯穿壁部且以上下方向作为长轴的一对长孔83b。
在轴状部件84的下端侧连接有未图示的缸体等,从而能够使钩操作杆78上下移动。
在圆筒部83内,以夹住轴线C4对置的方式配置有一对钩87。成为钩87的支点的销88的两端通过圆筒部83的长孔83b而固定于下部转轴62。
在各个钩87的下端部连接有弹簧89,其以使钩87的下端部相互靠近的方式施力。
在钩87的上端部的轴线C4侧突设有卡合爪87a。
如此构成的卡合机构76在图15所示的钩操作杆78相对于下部转轴62向下方移动的待机状态下,在自然状态的锥套77的外周面与筒部67的小径部67c之间形成微小间隙。另外,钩87的上端部通过弹簧89受到施力而进入到形成于圆筒部83的内周面的切口83c中,从而卡合爪87a之间的距离变得大于后述的上轮辋轴112的外径。
另一方面,在钩操作杆78向上方移动的图17所示的卡合状态下,锥套77向上方移动而被压入小径部67c,由此在径向上被压缩,透孔79a的内径减小。
钩操作杆78相对于钩87向上方移动,由此钩87的上端部从切口83c被压出,卡合爪87a之间的距离变短。此时,销88在长孔83b内移动,因此销88不会限制钩操作杆78的移动。
下部转轴62通过未图示的轴承支承于基台61上。下部转轴62能够通过图1所示的伺服马达90绕轴线C4进行旋转。
如图1所示,在升降机构63中,在固定于基台61的框架93上经由滚珠丝杠94安装有轮辋升降机95。轮辋升降机95能够通过滚珠丝杠94向上下方向移动。
如图18所示,轮辋升降机95具有定位部96及夹头部97。
定位部96构成为在插穿到形成于支承板100上的透孔100a中的杆101的下端固定有大致圆板状的定位部件102,且在上端固定有支承部件103。在定位部件102的下表面形成有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径的第二装置侧倾斜面102a。在该例子中,第二装置侧倾斜面102a形成为圆锥台侧面的形状,并且向定位部件102的轴线C6侧露出。换言之,第二装置侧倾斜面102a朝向轴线C6侧。
通过杆101插穿的弹簧104分别被卡止在支承板100的下表面及定位部件102的上表面,不论支承板100与定位部件102的距离如何,都产生使支承板100和定位部件102相互远离的力。支承部件103的外径大于透孔100a的外径,从而支承部件103被卡止在支承板100的上表面。
在夹头部97中,在气缸106上安装有能够沿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滑动的一对把持部件107。
前述的定位部96及夹头部97能够在安装于上轮辋40的连接转接器110上进行装卸。
连接转接器110具有利用未图示的螺栓等以可装卸方式安装于上轮辋40的转接器主体111、及固定于转接器主体111的下部的上轮辋轴112。转接器主体111及上轮辋轴112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在单独形成之后接合。
在转接器主体111的上部形成有第二轮辋侧倾斜面111a。第二轮辋侧倾斜面111a形成为圆锥台侧面的形状,并且向连接转接器110的轴线C7的相反侧露出。换言之,第二轮辋侧倾斜面111a朝向轴线C7侧的相反侧。在该例子中,前述的轴线C6与第二装置侧倾斜面102a所成的角度θ4设定为与轴线C7与第二轮辋侧倾斜面111a所成的角度θ5相等。在转接器主体111的外周面形成有与把持部件107卡合的卡合槽111b。
在上轮辋轴112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与前述的卡合爪87a卡合的卡合凹部112a。
当将连接转接器110安装于如此构成的轮辋升降机95时,顺序如下。通过气缸106预先将一对把持部件107之间扩大。
如图17所示,将转接器主体111插入到定位部件102内,使第二轮辋侧倾斜面111a与第二装置侧倾斜面102a抵接。在使连接转接器110抵抗弹簧104的施加力而向支承板100侧移动的状态下,使把持部件107与转接器主体111的卡合槽111b卡合。
连接转接器110由于通过以保持相对中心的方式定位调整的把持部件107被卡合,因此在连接转接器110的轴线C7方向及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上被定心。另外,第二轮辋侧倾斜面111a通过第二装置侧倾斜面102a向下方受到施力,由此连接转接器110在与和轴线C7正交的水平面平行的方向上更加可靠地被定位。
接着,对固定机构64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15、图17、图19A、图19B、图19C及图20所示,在下部转轴62上设有多个固定机构64,将下轮辋20夹持于装置侧倾斜面68a。
在此,下部转轴62中的扩径部69在下轮辋20的第二锷部24的下方具有以向轴线C4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大径的扩径部凸缘部70。
而且,如图20所示,固定机构64在该扩径部凸缘部70的上表面70a,沿轴线C4的周向隔着间隔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隔着相等间隔设有4个)。
各个固定机构64具备设置于扩径部凸缘部70的上表面70a的活塞140、连接活塞140和扩径部69的通气孔69a的驱动用管路141、安装于活塞140并且设置为能够以与轴线C4正交的一轴为中心转动的钩142。
并且,固定机构64具备设置于驱动用管路141并且防止空气W从活塞140逆流到通气孔69a中的止回阀145。
如图19A、图19B及图19C所示,活塞140具有呈筒状的缸体150、及容纳于缸体150的内部的活塞主体160。
缸体150以本身的中心线C8朝向与轴线C4相同方向的方式设置于扩径部凸缘部70的上表面70a。并且,设有隔板151以上下隔开缸体150的内部,由此内部被分为上部空间A1和下部空间A2。
在隔板151上形成有在缸体150的轴线的中央部上下贯穿的贯穿孔151b。并且,在该隔板151的下表面151d上,在与缸体150的内周面150a接触的位置上形成有遍及缸体150的周向且朝向上方凹陷的环状凹部151a。
另外,在缸体150上形成有朝向环状凹部151a开口且将下部空间A2和缸体150外部连通的连通孔151c。
并且,缸体150具有在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导销支承部152,在该导销支承部152安装有向与轴线C4正交的一轴方向(图19A、图19B、图19C所示的活塞140中,附图的纸面纵深方向)延伸的导销155。
活塞主体160设置于缸体150的内部。另外,该活塞主体160具有配置于上部空间A1内的上部主体161和配置于下部空间A2内的下部主体165、及将这些上部主体161和下部主体165连结并且插穿到缸体150的贯穿孔151b中的连结部166。
上部主体161呈外径被设为与缸体150的内径大致相同尺寸的柱状,能够在与缸体150的内周面150a之间滑动的同时上下移动,并且,在其内部形成有从下表面161c朝向上方直至中途位置为止凹陷的多个弹簧插入部161a。而且,该弹簧插入部161a以避开形成有后述的钩用槽部161b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在此,弹簧167被插入到弹簧插入部161a,该弹簧167的一端安装于弹簧插入部161a的上端面161a1,并且另一端安装于隔板151的上表面151e,并且向将上部主体161向上方上推的方向赋予施加力。该弹簧167的弹簧系数设为能够抵抗活塞主体160整体的自重量及滑动时相对于缸体150的阻力向上方进行压出并且当供给空气W时通过在活塞140上产生的作用力被压缩的数值。
并且,该上部主体161在其内部具有向与缸体150的导销155的延伸方向相同方向延伸安装的钩支承销162。
更详细而言,在上部主体161形成有在成为轴线C4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上从上表面161d至下方的中途位置(弹簧插入部161a的上方)为止凹陷的钩用槽部161b。而且,在该钩用槽部161b内配置有钩支承销162,即钩支承销162在上部主体161上配置于从轴线C4远离的轴线C4的径向外侧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钩支承销162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图19A、图19B及图19C的纸面纵深方向),该钩用槽部161b的底面161b1的形状呈随着从上表面161d朝向下方而从轴线C4的径向内侧向外侧平滑地倾斜的曲面。由此,在钩142安装于钩支承销162并进行动作时,使钩142不干扰上部主体161。但是,只要是钩142不发生干扰的形状,则钩用槽部161b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没有限定。例如,可以是钩用槽部161b的底面161b1不倾斜,钩用槽部161b呈从上表面161d向下方凹陷的矩形槽状。
与上部主体161同样地,下部主体165呈外径被设为与缸体150的内径大致相同尺寸的柱状,并且能够在与缸体150的内周面150a之间滑动的同时上下移动。
连结部166呈外径被设为与缸体150的贯穿孔151b的内径大致相同尺寸的柱状且将上部主体161和下部主体165连结,以免气体在上部空间A1与下部空间A2之间流出流入,并且能够使上部主体161和下部主体165一体地上下移动。
钩142配置于钩用槽部161b内,在下部安装于活塞140的钩支承销162并被支承为能够以该钩支承销162为中心转动。并且,该钩142的下部的形状呈沿钩用槽部161b的底面161b1的曲面形状,以免钩142在钩用槽部161b中安装于钩支承销并进行动作时干扰该底面161b1。
并且,在钩142的上部形成有缸体150的导销155所插穿的导孔143。
该导孔143由第一长孔143a和第二长孔143b构成,其中,该第一长孔143a在钩142转动而沿上下方向笔直竖立的状态下与上下方向及导销155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被设为与导销155的直径大致相同,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该第二长孔143b与该第一长孔143a连续且上述宽度方向的尺寸被设为与导销155的直径大致相同,并且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轴线C4方向倾斜地延伸。
并且,钩142在上端部具有朝向轴线C4突出的卡合部144,在后述的固定状态下,该卡合部144与下轮辋20的第二锷部24卡合。
如图20所示,各个固定机构64中的驱动用管路141具有以轴线C4为中心形成于扩径部69的内部的环状流路141a及从该环状流路141a分支且连接于各活塞140的分支流路141b。而且,如此将缸体150和通气孔69a连接,从而能够将来自通气孔69a的被压缩的空气W导入到缸体150的连通孔151c中。
并且,各个分支流路141b具有朝向活塞140的外侧延伸并开口的排气流路141b1,在开口部分设有封闭部件(开放部)139而封闭排气流路141b1。
止回阀145设置于各个驱动用管路141的中途位置,防止来自通气孔69a的空气W导入到缸体150内部时的逆流。
接着,参考图19A、图19B及图19C对固定机构的动作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9A所示,首先,将来自通气孔69a的被压缩的空气W经由环状凹部151a导入到缸体150的下部空间A2。在该状态下,活塞主体160的下部主体165与缸体150的隔板151的下表面151d接触。并且,导销155位于导孔143中的第二长孔143b内。
而且,如图19B所示,空气W的导入量增加,并且下部主体165向下方被下压,由此上部主体161也向下方被下压。钩142以钩支承销162为中心转动,同时导销155在导孔143内被引导至第二长孔143b与第一长孔143a的连接部分。此时,钩142的卡合部144缓慢靠近下轮辋20的第二锷部24。
其后,如图19C所示,空气W的导入量进一步增加,上部主体161向下方被下压,导销155在第一长孔143a内朝向上方被引导而使钩142竖立,最后卡合部144与第二锷部24卡合。如此一来,固定机构64成为固定状态。
并且,与其相反,若通过拆卸封闭部件139来开放排气流路141b1而从下部空间A2排出空气W,则下部主体165及上部主体161通过弹簧167的力而被上推,钩142向第二锷部24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固定机构64成为解除状态。如此,固定机构64能够切换固定状态和解除状态。
并且,如图1所示,在基台61上,在轨道123上配置有负载轮124。负载轮124能够通过在轨道123上行走而靠近下部转轴62或者从下部转轴62远离。
在轮辋更换单元130中,回转台131能够在轨道132上行走而靠近下部转轴62或者从下部转轴62远离。在回转台131的上部设有回转轴133。在回转轴133上连接有多个放置架134,回转轴133使放置架134绕回转轴133的轴线进行旋转。由此,回转轴133能够使配置于放置架134的轮辋台座135上的轮辋组装体10靠近下部转轴62或者从下部转轴62远离。
在各个放置架134上形成有定位凸部69b(参考图23),对配置于放置架134上的轮辋组装体10的绕轴线C1的相位进行定位。
接着,关于如上构成的轮胎保持装置1的动作,分别对更换安装于主体单元60的轮辋组装体10的情况、将轮胎T装配在安装于主体单元60的轮辋组装体10上进行测定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更换轮辋组装体10的情况,如图1所示,从各个轮辋20、40被分离、下轮辋20安装于下部转轴62、固定于上轮辋40的连接转接器110安装于轮辋升降机95上并向上方移动的状态起进行说明。此时,下部转轴62内的卡合机构76处于待机状态、固定机构64处于解除状态、负载轮124及回转台131处于从下部转轴62远离的状态。
如图21的箭头Y1所示,由该状态使轮辋升降机95下降而使上轮辋40向下方移动,从而使上轮辋40重叠在下轮辋20上。此时的两个轮辋20、40的相位关系如图8及图9所示,在支柱承接部47与支柱28抵接的状态下,突部28b与引导凹部55卡合。并且,销27的突起部30被插入到插入用开口部48内。上轮辋轴112虽被插入到卡合机构76内,但卡合机构76处于待机状态,因此钩87的卡合爪87a不与上轮辋轴112的卡合凹部112a卡合。
接着,如图21的箭头Y2所示,通过伺服马达90使下部转轴62与下轮辋20一同绕轴线C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的两个轮辋20、40的相位关系如图10及图11所示。即,通过下轮辋20的旋转,支柱28与支柱承接部47抵接,同时上轮辋40的突出部51配置于销27的槽部29内而销承接部46和销27卡合,从而下轮辋20和上轮辋40成一体。突部28b与凹部54卡合。
接着,如图22的箭头Y3所示,使轮辋升降机95上升而使轮辋20、40成一体的轮辋组装体10向上方移动。此时,如图14所示,成为由上轮辋40的销承接部46支承销27、下轮辋20吊挂在上轮辋40上的状态。
如图22的箭头Y4所示,使轮辋更换单元130靠近下部转轴62。此时,将未配置轮辋组装体10的放置架134配置于被轮辋升降机95支承的轮辋组装体10的下方。
接着,如图23的箭头Y5所示,使轮辋升降机95下降而将安装有连接转接器110的轮辋组装体10配置于放置架134上的轮辋台座135上。此时,使下轮辋20的定位孔部24b与在放置架134上突出的定位凸部69b卡合。
其结果,支柱承接部47与支柱28抵接而由下轮辋20支承上轮辋40。此时,销27与销承接部46互不干扰,不是由销27支承上轮辋40的荷载,因此能够防止销27的损伤。
若轮辋组装体10配置于放置架134上,则如图23的箭头Y6所示,使支承连接转接器110的一对把持部件107以相互远离的方式移动从轮辋升降机95拆卸轮辋组装体10。如图24的箭头Y7所示,使轮辋升降机95上升而使其从轮辋更换单元130远离。
其后,如图24的箭头Y8所示,使放置架134绕回转轴133的轴线进行旋转,而使与目前为止安装于主体单元60的轮辋组装体10不同种类的轮辋组装体10位于轮辋升降机95的下方。
接着,如图25的箭头Y9所示,使轮辋升降机95下降而使把持部件107移动以夹住转接器主体111的卡合槽111b。如箭头Y10所示,使把持部件107相互靠近而使把持部件107与卡合槽111b卡合。
此时,轮辋组装体10的下轮辋20和上轮辋40处于相互卡合的状态。
如图26的箭头Y11所示,使与轮辋组装体10卡合的轮辋升降机95上升。如箭头Y12所使示,使轮辋更换单元130从下部转轴62远离而使轮辋更换单元130的放置架134从下部转轴62的上方退避。
接着,如图27所示,使轮辋升降机95下降并将轮辋组装体10安装于下部转轴62上。此时,将下部转轴62逐渐插入到下轮辋20的下贯穿孔23及上轮辋40的上贯穿孔43中,但如前所述,由于贯穿孔23与下部转轴62之间的间隙较小,因此下部转轴62有时无法顺畅地插入到下贯穿孔23中。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利用轮辋升降机95向下方压入上轮辋40,并利用上轮辋40的支柱承接部47向下方按下压轮辋20的支柱28,从而使下部转轴62逐渐插入到下贯穿孔23中。
并且,在拆卸轮辋组装体10之后等,有时尘埃等附着于下部转轴62的外周面67a和装置侧倾斜面68a。在该情况下,以使下贯穿孔23的内周面與开口72a对置的状态通过空气供给源73供给空气W并使其从孔部72吐出,由此如箭头Z1所示,使空气W向下方和上方流动而将该尘埃吹飞。
另外,如图28所示,使轮辋升降机95下降而使下轮辋20的轮辋侧倾斜面23a与下部转轴62的装置侧倾斜面68a抵接,利用装置侧倾斜面68a支承轮辋组装体10。此时,下部转轴62插穿到每一个贯穿孔23、43中,因此抑制轮辋20、40相对于下部转轴62的轴线C4倾斜。
如箭头Y14所示,俯视观察时使下部转轴62绕轴线C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使下轮辋20相对于上轮辋40进行旋转。此时,上轮辋40与下轮辋20的相位关系如图8及图9所示。即,通过下轮辋20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销27的突起部30到达插入用开口部48。由此,能够解除销承接部46与销27的卡合。即,通过使轮辋升降机95上升,能够使销27从销承接部46远离而如图1所示将轮辋组装体10分离为下轮辋20和上轮辋40。
接着,对将轮胎T装配于轮辋组装体10进行测定的情况进行说明。
轮胎保持装置1由图1所示的状态,如图17所示将轮胎T配置于下轮辋20的锷部22上。使轮辋升降机95下降至规定的轮胎测量用的轮辋宽度。此时,上轮辋轴112被插入到卡合机构76的锥套77的透孔79a内及一对钩87之间。
若使钩操作杆78向上方移动,则锥套77的透孔79a的内径减小,上轮辋轴112的上部经由锥套77固定于下部转轴62,并且钩87的卡合爪87a与上轮辋轴112的卡合凹部112a卡合。如此,通过将卡合机构76从待机状态设为卡合状态,由此将上轮辋轴112相对于下部转轴62进行固定。由此,下部转轴62、轮辋组装体10及连接转接器110成为一体。
接着,通过空气供给源73供给空气W并从未图示的轮胎用孔部吐出,由此使轮胎T内的空气W达到规定的压力,并且使轮胎T与各轮辋20、40嵌合。此时,通过空气W的压力,轮胎T按压于下轮辋20的锷部22和上轮辋40的锷部42并贴付于其上,同时,下轮辋20也按压于装置侧倾斜面68a。
并且,在通过空气供给源73供给空气W时,空气W还流入到固定机构64中而使钩122动作,如上述,固定机构64成为固定状态(图17的实线),将下轮辋20夹持于装置侧倾斜面68a。
其后,若通过伺服马达90使下部转轴62旋转,则轮胎T与轮辋组装体10及连接转接器110一同绕轴线C4进行旋转。使负载轮124靠近下部转轴62而使其与轮胎T接触,测定作用于轮胎T的荷载的分布。
在测定后,使下部转轴62停止旋转。而且,将轮胎T更换为接着进行试验的轮胎。具体而言,首先,停止通过空气供给源73向轮胎T供给空气W而将轮胎T内的空气W减压。其后,从轮辋组装体10拆卸轮胎T,安装接着进行试验的新的轮胎T。此时,由于固定机构64具有止回阀145,因此即使通气孔69a的空气W的压力下降,也可以限制缸体150内的空气W逆流而流入到通气孔69a中,由此不会导致基于钩142的下轮辋20的夹持被解除。
另一方面,由于轮胎T的内径和宽度的不同等而更换为另一种轮辋组装体10时,需要解除下轮辋20的夹持。即,开放封闭部件139(参考图20)以从缸体150排出空气W,如图29所示,如上述使钩142动作而将固定机构64设为解除状态(图29的实线),从而从装置侧倾斜面68a上释放下轮辋20。由此,能够更换由下轮辋20及上轮辋40构成的轮辋组装体10。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能够直接应用测定时向轮胎T供给空气W的空气供给源73来向固定机构64导入空气W。而且,能够通过该固定机构64可靠地夹持测定中的下轮辋20。
即,通过利用原本设置于旋转系统内的空气供给源73、通气孔69a,无需在旋转系统内重新追加设置用于使固定机构64动作的设备。并且,随着向轮胎T供给空气W,固定机构64中也会被供给到空气W,因此在测定中能够可靠地夹持下轮辋20。
并且,在轮胎T的测定结束后通过轮辋升降机95使上轮辋40以从下轮辋20远离的方式移动以拆卸轮胎T时,有时轮胎T贴在下轮辋20而导致下轮辋20向上方被牵引。但是,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中,即使在测定后也能够维持固定机构64的固定状态,根据需要,能够开放封闭部件139来设为解除状态,因此能够使测定后的轮胎T的拆卸变得轻松。
因此,无需设置特殊设备,就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下轮辋20的夹持的自动化,能够实现用于测定各种轮胎T的轮辋组装体10的更换作业的效率化。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201进行说明。
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机构20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机构不同。
如图30A、图30B及图30C所示,各固定机构204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设置于扩径部凸缘部70的上表面70a的活塞210、驱动用管路141、安装于活塞210并且设置为能够以与轴线C4正交的一轴为中心转动的钩213、及止回阀145。
活塞210具有呈圆筒状的缸体150、及容纳于缸体150的内部的活塞主体211。
活塞主体211具有配置于上部空间A1内的上部主体212和配置于下部空间A2内的下部主体165、及将这些上部主体212和下部主体165连结的连结部166。
上部主体21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主体161大致相同,但钩用槽部161b内的钩支承销214的配置位置不同。具体而言,以使钩支承销214的中心轴通过活塞主体211的中心轴(缸体150的中心线C8)的方式配置钩支承销214,即在轴线C4的径向(与活塞210的动作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钩支承销214安装于上部主体212的中央位置。
钩213具有在下部安装于钩支承销214且在上端部朝向轴线C4突出的卡合部224。在固定机构204的固定状态下,该卡合部224与下轮辋20的第二锷部24卡合。
而且,该卡合部224具有能够以与导销155、钩支承销214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的卡合部辊225,在固定机构204的固定状态下,该卡合部辊225与第二锷部24接触。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201,钩支承销214设置于上部主体212的中心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固定机构204重复固定状态、解除状态时通过活塞主体211的上下移动而产生的钩支承销214的弯曲力矩。
即,能够从活塞主体211向钩213有效地传递力,并且能够降低钩支承销214的弯曲应力,从而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例如,假如弹簧167产生不良情况而弹簧167处于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即使空气W从缸体150排出,固定机构204也有可能无法从固定状态过渡到解除状态。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卡合部224具有卡合部辊225,因此随着空气W从缸体150排出,如图30A、图30B及图30C所示的变化状态,卡合部辊225进行旋转,同时钩213向从轴线C4远离的方向自动转动。
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固定机构204设为解除状态,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轮辋组装体10的更换作业的效率化,乃至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保持装置301进行说明。
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机构304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机构不同。
固定机构304除了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机构64(204)以外,还具备排出缸体150内部的空气W的开放机构(开放部)305。
如图31所示,开放机构305具备设置于排气流路141b1的开放按钮306、操作该开放按钮306的驱动器(驱动部)307、及向驱动器307导入空气W的电磁阀(开放阀)308。
开放按钮306通过例如下压来开放排气流路141b1,能够向外部排出空气W。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气流路141b1设置该开放按钮306来代替上述的封闭部件139。
驱动器307具有能够通过油压或空气压进行直线动作的活塞307a,在该活塞307a上以朝向开放按钮306的下压方向的方式安装有活塞杆307b,能够随着活塞307a的动作而下压开放按钮306。
电磁阀308是将来自设置于轮胎保持装置301的外部的工作介质供给部310的介质(空气或油)W1导入到驱动器307及停止导入的阀装置。该电磁阀308可以通过接受供电来手动操作,也可以使用电性探测测定结束并向电磁阀308供电的控制器等。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301,在测定结束后更换轮辋组装体10时,能够根据作业人员的判断选择固定机构304的解除时刻。另外,能够自动进行这种作业,从而能够实现作业的效率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本发明并不受前述说明的限定,仅受所附权利要求书的限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个轮辋20、40之间安装有轮胎T时通过空气供给源73向轮辋20、40之间供给空气W,通过空气W的压力产生使各个轮辋20、40相互远离的力作用,从而轮辋侧倾斜面23a按压于装置侧倾斜面68a。由此,提高装置侧倾斜面68a与轮辋侧倾斜面23a之间的摩擦力,将下轮辋20可靠地支承于装置侧倾斜面68a上。但是,由于能够通过固定机构64、204、304可靠地固定下轮辋20,因此也未必一定要设置这些装置侧倾斜面68a、轮辋侧倾斜面23a。即,也能够将扩径部69的上表面69c作为支承面夹持下轮辋20。
并且,对将固定机构64、204、304作为固定下轮辋20的机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设置固定机构64、204、304以固定上轮辋40,还可以固定下轮辋20、上轮辋40这两个轮辋。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轮胎保持装置1、201、301为轮胎均匀性测定装置,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等其他试验装置。并且,也能够适用于对硫化完毕的轮胎T进行冷却、成形的硫化后充气装置等其他轮胎保持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轮胎来进行试验和成形的轮胎保持装置。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保持装置,通过采用将空气(充气用气体)的压力作为驱动力的固定机构(夹持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夹持轮辋。
符号说明
1-轮胎保持装置,10-轮辋组装体,20-下轮辋(轮辋),21-主体,21a-一侧的端部,21b-另一侧的端部,22-锷部,22a-主面,23-下贯穿孔,23a-轮辋侧倾斜面,24-第二锷部,24a-主面,24b-定位孔部,27-销,28-支柱,28a-前端面,28b-突部,29-槽部,29a-前端侧的侧面,29b-基端侧的侧面,30-突起部,40-上轮辋,41-主体,41a-一个端部,42-锷部,42a-主面,43-上贯穿孔,46-销承接部,47-支柱承接部,47a-前端面,48-插入用开口部,49-滑动用开口部,50-壁部,51-突出部,51a-凹状槽,54-凹部,55-引导凹部,60-主体单元(主体部),61-基台(支承部),62-下部转轴(旋转体),63-升降机构,64-固定机构(夹持部),67-筒部,67a-外周面,67b-大径部,67c-小径部,68-锥部,68a-装置侧倾斜面(支承面),69-扩径部,69a-通气孔(充气用流路),69b-定位凸部,69c-上表面,70-扩径部凸缘部,70a-上表面,72-孔部,72a-开口,73-空气供给源(充气用气体供给部),76-卡合机构,77-锥套,78-钩操作杆,79-主体,79a-透孔,79b-侧壁,79c-缝隙,80-凸缘部,83-圆筒部,83a-环状槽,83b-长孔,83c-切口,84-轴状部件,87-钩,87a-卡合爪,88-销,89-弹簧,90-伺服马达,93-框架,94-滚珠丝杠,95-轮辋升降机,96-定位部,97-夹头部,100-支承板,100a-透孔,101-杆,102-定位部件,102a-第二装置侧倾斜面,103-支承部件,104-弹簧,106-气缸,107-把持部件,110-连接转接器,111-转接器主体,111a-第二轮辋侧倾斜面,111b-卡合槽,112-上轮辋轴,112a-卡合凹部,123-轨道,124-负载轮,130-轮辋更换单元,131-回转台,132-轨道,133-回转轴,134-放置架,135-轮辋台座,139-封闭部件(开放部),140-活塞,141-驱动用管路,141a-环状流路,141b-分支流路,141b1-排气流路,142-钩,143-导孔,143a-第一长孔,143b-第二长孔,144-卡合部,145-止回阀,150-缸体,150a-内周面,151-隔板,151a-环状凹部,151b-贯穿孔,151c-连通孔,151d-下表面,151e-上表面,152-导销支承部,155-导销,160-活塞主体,161-上部主体,161a-弹簧插入部,161a1-上端面,161b-钩用槽部,161b1-底面,161c-下表面,161d-上表面,162-钩支承销,165-下部主体,166-连结部,167-弹簧,S1-第一基准面,S2-第二基准面,E1-微小间隙,C1-轴线,C2-轴线,C4-轴线,C6-轴线,C7-轴线,C8-中心线,W-空气(充气用气体),A1-上部空间,A2-下部空间,201-轮胎保持装置,204-固定机构,210-活塞,211-活塞主体,212-上部主体,213-钩,214-钩支承销,224-卡合部,225-卡合部辊,301-轮胎保持装置,304-固定机构,305-开放机构(开放部),306-开放按钮,307-驱动器(驱动部),307a-活塞,307b-活塞杆,308-电磁阀(开放阀),310-工作介质供给部,W1-介质。
Claims (6)
1.一种轮胎保持装置,其具备:
环状轮辋,以可装卸方式进行安装;
主体部,具有支承所述轮辋的支承面;
充气用气体供给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通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面的所述轮辋的中心部的充气用流路,并且向支承于所述轮辋的所述轮胎的内部供给充气用气体;及
夹持部,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并且将流过所述充气用流路的所述充气用气体的压力作为驱动力,将所述轮辋夹持于所述主体部的支承面,
所述夹持部具备:
活塞,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且利用所述充气用气体进行驱动;
钩,安装于所述活塞上,并且根据该活塞的动作将所述轮辋按压于所述支承面来将所述轮辋夹持于所述支承面;
驱动用管路,连接所述活塞和所述充气用流路;及
止回阀,设置于所述驱动用管路,并且防止充气用气体从所述活塞逆流到所述充气用流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
旋转体,具备所述支承面且绕中心轴进行旋转;及
支承部,将该旋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夹持部安装于所述旋转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夹持部具备开放部,所述开放部开放所述活塞内部,以能够排出填充于所述活塞中的所述充气用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开放部具有:
开放阀;及
驱动部,驱动所述开放阀。
5.根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钩安装于与所述活塞的动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钩在按压所述轮辋的位置具有辊,该辊能够以与将所述轮辋按压于所述支承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为中心进行旋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69966 WO2014024242A1 (ja) | 2012-08-06 | 2012-08-06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20244A CN104220244A (zh) | 2014-12-17 |
CN104220244B true CN104220244B (zh) | 2016-10-05 |
Family
ID=50067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1858.6A Active CN104220244B (zh) | 2012-08-06 | 2012-08-06 | 轮胎保持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21315B2 (zh) |
JP (1) | JP5783585B2 (zh) |
KR (1) | KR101659198B1 (zh) |
CN (1) | CN104220244B (zh) |
DE (1) | DE112012005866B4 (zh) |
IN (1) | IN2014DN08609A (zh) |
TW (1) | TWI545031B (zh) |
WO (1) | WO201402424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828197B1 (ko) * | 2014-02-06 | 2018-02-09 | 미츠비시 쥬우고오 마시나리 테크노로지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타이어 지지장치, 타이어 냉각 시스템 |
JP6353378B2 (ja) * | 2015-02-02 | 2018-07-04 |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タイヤ把持装置及びタイヤ検査装置 |
JP6449672B2 (ja) | 2015-02-19 | 2019-01-09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方法 |
WO2016135839A1 (ja) * | 2015-02-24 | 2016-09-01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検査装置、及びタイヤの姿勢検出方法 |
JP6616998B2 (ja) * | 2015-10-15 | 2019-12-04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JP6678491B2 (ja) * | 2016-03-28 | 2020-04-08 | 株式会社長浜製作所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KR101891896B1 (ko) | 2016-11-30 | 2018-08-24 |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 타이어 시험기용 가변폭 휠 |
KR102020711B1 (ko) * | 2017-08-08 | 2019-09-11 | 주식회사 대화산기 | 타이어 균일성 설비의 휠 교체장치 |
JPWO2019150556A1 (ja) * | 2018-02-02 | 2021-02-04 | 三菱重工機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リム交換機、リム保持装置、及び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 |
US11226266B2 (en) * | 2018-02-21 | 2022-01-18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 Tire holding mechanism and tire test device |
CN108859199A (zh) * | 2018-07-13 | 2018-11-23 | 桂林理工大学 | 一种新型工程轮胎后充气装置 |
SK500142019A3 (sk) | 2019-03-08 | 2020-10-02 | Me Inspection Sk S R O | Upínací mechanizmus pre zariadenie na testovanie pneumatík a spôsob upnutia testovanej pneumatiky do upínacieho mechanizmu |
JP2020165909A (ja) * | 2019-03-29 | 2020-10-08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リム交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装置 |
CN112179764B (zh) * | 2019-07-05 | 2023-04-25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车钩拉压一体试验的加载装置 |
CN110561548B (zh) * | 2019-09-19 | 2020-04-28 | 威海君乐轮胎有限公司 | 一种改善轮胎质量的橡胶胎扎眼器 |
CN111301356B (zh) * | 2020-03-22 | 2024-09-03 | 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一种伸缩式充气轮胎防爆装置 |
CN112498016B (zh) * | 2020-12-14 | 2023-03-24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可夹紧式电动车助推器 |
CN113146313B (zh) * | 2021-05-26 | 2024-09-27 | 皮休车轮科技(台州)有限公司 | 一种气动活塞驱动回转定心夹具 |
CN113370108B (zh) * | 2021-07-14 | 2024-02-20 | 杭州集智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轮胎均动检测的夹具 |
EP4276437A1 (de) * | 2022-05-13 | 2023-11-15 | Hofmann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 GmbH | Felgenverriegelung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37383A (en) * | 1995-04-24 | 1998-04-07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testing tire |
CN1876411A (zh) * | 2005-05-16 | 2006-12-13 | 巴特勒股份公司 | 特别用于轮胎组装-拆卸机的可旋转轮辋支撑组 |
CN201259469Y (zh) * | 2008-09-26 | 2009-06-17 | 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 均匀性试验机上轮辋升降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870001804B1 (ko) * | 1983-08-30 | 1987-10-13 | 가부시끼가이샤 고오베 세이꼬오쇼 | 타이어 균일성 검사기용 자동 림 교체장치 |
JPH01192532A (ja) | 1988-01-29 | 1989-08-02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マシン用自動リム交換装置 |
JPH0347742A (ja) | 1989-04-14 | 1991-02-28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のリム交換装置 |
JP2661753B2 (ja) | 1989-08-30 | 1997-10-08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
JPH03110138A (ja) | 1989-09-25 | 1991-05-10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チエンジャ装置 |
JPH03150143A (ja) * | 1989-11-06 | 1991-06-26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機用リム装着装置 |
JPH03231834A (ja) | 1990-02-07 | 1991-10-15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のリム交換装置 |
JP2803885B2 (ja) | 1990-03-07 | 1998-09-24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間隙設定方法及び装置 |
JP3040514B2 (ja) | 1991-04-09 | 2000-05-15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動バランス測定機 |
JP3532263B2 (ja) * | 1994-10-19 | 2004-05-3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用リム装着装置 |
JP3672135B2 (ja) | 1996-08-09 | 2005-07-1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測定におけるリム交換装置 |
JP3486307B2 (ja) * | 1996-09-02 | 2004-01-13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
JP4219465B2 (ja) | 1999-02-17 | 2009-02-04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試験装置の回転部の相対位置ずれ防止システム |
JP4014822B2 (ja) | 2001-05-22 | 2007-11-28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及び動釣合複合試験装置 |
US6988397B1 (en) * | 2003-02-11 | 2006-01-24 |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 Rim chucking machine |
JP4213675B2 (ja) | 2005-01-28 | 2009-01-2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JP4242846B2 (ja) | 2005-02-03 | 2009-03-25 | 株式会社長浜製作所 | タイヤの搬送・保持装置 |
JP4456126B2 (ja) * | 2007-01-16 | 2010-04-28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試験装置 |
JP4505531B2 (ja) | 2008-11-28 | 2010-07-21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検査装置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
JP5357081B2 (ja) * | 2010-02-19 | 2013-12-04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機のタイヤインフレート方法 |
JP5313943B2 (ja) | 2010-02-25 | 2013-10-09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
JP5556446B2 (ja) | 2010-06-30 | 2014-07-23 | 株式会社サタケ | 業務用加圧式炊飯装置 |
JP5917041B2 (ja) | 2011-08-11 | 2016-05-11 |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 タイヤバランス測定装置におけるリム交換装置 |
JP5752012B2 (ja) * | 2011-11-11 | 2015-07-22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リム組立体、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リム組立体交換方法 |
JP5851848B2 (ja) | 2012-01-12 | 2016-02-03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JP5752057B2 (ja) | 2012-01-12 | 2015-07-22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リム組立体およびタイヤ試験装置 |
JP5752068B2 (ja) | 2012-02-17 | 2015-07-22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
2012
- 2012-08-06 IN IN8609DEN2014 patent/IN2014DN08609A/en unknown
- 2012-08-06 DE DE112012005866.6T patent/DE112012005866B4/de active Active
- 2012-08-06 US US14/387,458 patent/US93213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8-06 WO PCT/JP2012/069966 patent/WO201402424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8-06 JP JP2014529170A patent/JP5783585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8-06 KR KR1020147028333A patent/KR10165919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8-06 CN CN201280071858.6A patent/CN104220244B/zh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09 TW TW102116539A patent/TWI54503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37383A (en) * | 1995-04-24 | 1998-04-07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testing tire |
CN1876411A (zh) * | 2005-05-16 | 2006-12-13 | 巴特勒股份公司 | 特别用于轮胎组装-拆卸机的可旋转轮辋支撑组 |
CN201259469Y (zh) * | 2008-09-26 | 2009-06-17 | 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 均匀性试验机上轮辋升降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2005866T5 (de) | 2014-12-04 |
CN104220244A (zh) | 2014-12-17 |
JPWO2014024242A1 (ja) | 2016-07-21 |
US20150047790A1 (en) | 2015-02-19 |
US9321315B2 (en) | 2016-04-26 |
DE112012005866B4 (de) | 2022-05-12 |
KR20140138891A (ko) | 2014-12-04 |
TWI545031B (zh) | 2016-08-11 |
IN2014DN08609A (zh) | 2015-05-22 |
JP5783585B2 (ja) | 2015-09-24 |
TW201406571A (zh) | 2014-02-16 |
KR101659198B1 (ko) | 2016-09-22 |
WO2014024242A1 (ja) | 2014-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20244B (zh) | 轮胎保持装置 | |
CN103688150B (zh) | 轮辋装配体及轮胎试验装置 | |
CN103842791A (zh) | 轮胎试验装置 | |
CN103460012B (zh) | 轮辋装配体、轮胎试验机及轮辋装配体更换方法 | |
CN103733039B (zh) | 轮胎平衡测量装置的轮辋更换装置 | |
CN101939178B (zh) | 模块化轮胎充气装置 | |
CN104236930B (zh) | 轮胎试验方法及轮胎试验机 | |
CN104139973B (zh) | 轮胎试验机用输送机 | |
CN114354423A (zh) | 一种活塞环槽-活塞环摩擦磨损试验机及试验方法 | |
TWI699518B (zh) | 輪胎試驗機 | |
CN104344968A (zh) | 轮胎试验机 | |
CN104108288B (zh) | 一种滚轮组件及其出厂检测方法 | |
CN102707033A (zh) | 一种用于岩心夹持器的轴向压力装置 | |
CN109382274B (zh) | 易拆装的袖套式匀胶辊及无溶剂复合机 | |
CN102004045B (zh) | 集成式采样定位方法 | |
JP2019168282A (ja)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
CN204831787U (zh) | 轴承摆动耐久性试验机 | |
JP2013170870A (ja) | タイヤバランス測定装置、およびタイヤのダイナミックバランス測定方法 | |
JPS587338A (ja) | 空気タイヤのインフレ−トチヤツキング装置 | |
CN201244913Y (zh) | 一种轮胎成型鼓 | |
CN109655198A (zh) | 用于将轮胎保持在轮胎平衡机中的装置和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05 Address after: Hyogo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Heavy Machinery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Hiroshim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