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5031B - 輪胎保持裝置 - Google Patents
輪胎保持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45031B TWI545031B TW102116539A TW102116539A TWI545031B TW I545031 B TWI545031 B TW I545031B TW 102116539 A TW102116539 A TW 102116539A TW 102116539 A TW102116539 A TW 102116539A TW I545031 B TWI545031 B TW I54503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im
- hook
- piston
- tire
- hold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安裝輪胎進行測試與成形的輪胎保持裝置。
輪胎保持裝置中,例如測量輪胎均勻性的輪胎均勻測量裝置或測量輪胎平衡的輪胎平衡測量裝置等的種種測試裝置已為人所知。在以此輪胎保持裝置進行的測試中,固定測試對象的輪胎的輪圈組裝體是根據胎邊徑或胎邊寬更換輪胎的各種類。
以上的輪胎保持裝置是為對應成為測試對象的輪胎種類多的場合等,以輪圈的更換時間的縮短化與更換作業的省力化為目的,提出以自動更換輪圈的方法。
在此,以專利文獻1~5未具體記載的測試用輪圈藉螺栓緊固、磁鐵等種種的方法夾持於保持裝置的狀態進行測試。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266175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3-11013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3-4774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3-23183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許第3672135號公報
但是,以上輪圈的固定一般多是以手動進行,對於測試對象的輪胎種類多的場合等非常的耗費工時。並且,輪圈是被設置在旋轉系統內,為了使輪圈的夾持自動化必須在旋轉系統內設置輪圈的夾持部及驅動該夾持部用的驅動源,有導致構造複雜化之虞。
本發明是提供一種簡易的構造,並可夾持輪圈的輪胎保持裝置。
本發明的第一樣態有關的輪胎保持裝置,具備:可拆裝安裝的環狀的輪圈;具有支撐上述輪圈的支撐面的主體部;具有從上部主體部的內部通到支撐於上述支撐面的上述輪圈中心部的充氣用流路,對支撐於上述輪圈的上述輪胎內部供應充氣用氣體的充氣用氣體供應部;及安裝在上部主體部,以流通於上述充氣用流路的上述充氣用氣體的壓力作為驅動力,將上述輪圈夾持於上部主體部
的支撐面的夾持部。
根據以上的輪胎保持裝置,可利用使輪胎膨脹的充氣用氣體夾持輪圈。亦即,不需追加設置產生另外夾持用驅動力的驅動源或使傳達驅動力的動作流體流通的管路等,可以充氣用氣體的壓力作為驅動力藉夾持部將輪圈夾持在主體部的支撐面。尤其即使是具有旋轉系統,由於不需在新的旋轉系統內追加設置上述驅動源與管路等,可實現容易且確實夾持輪圈的構造。
並且,本發明的第二樣態有關的輪胎保持裝置中,上述第一樣態之上部主體部具備有上述支撐面並在中心軸周圍旋轉的旋轉體,及可旋轉地支撐該旋轉體的支撐部,也可將上述夾持部安裝在上述旋轉體。
根據以上的輪胎保持裝置,從可旋轉支撐旋轉體的支撐部朝著旋轉體,即使只設置使充氣用氣體流通的充氣用流路,仍可以充氣用氣體的壓力作為驅動力藉著夾持部將輪圈夾持在支撐面上。亦即,不需追加設置使傳達驅動力到支撐部與旋轉體之間的動作流體流通的管路,因此可容易且確實獲得夾持輪圈的構造。
另外,本發明的第三樣態有關的輪胎保持裝置中,上述第一樣態及第二樣態的上述夾持部也可具備:安裝在上部主體部以上述充氣用氣體驅動的活塞;安裝於上述活塞,對應該活塞的動作將上述輪圈推壓於上述支撐面並將上述輪圈夾持於上述支撐面的鈎;連接上述活塞與上述充氣用流路的驅動用管路;及設置在上述驅動用管
路,防止充氣用氣體從上述活塞朝著上述充氣用流路之逆流的止回閥。
透過驅動用管路藉流動於充氣用流路的充氣用氣體使活塞動作,可藉此利用鈎將輪圈夾持於支撐面。並且,從輪胎釋放出充氣用氣體時,即未進行輪胎充氣的狀態,或即使充氣用流路內的充氣用氣體的壓力降低時,仍可藉著設置在驅動用管路的止回閥來防止充氣用氣體從活塞朝充氣用流路的逆流而降低或解除鈎的夾持。
另外,本發明的第四樣態有關的輪胎保持裝置中,上述第三樣態的上述夾持部也可具備開放上述活塞內部進行填充於上述活塞之上述充氣用氣體排出的開放部。
以上述的開放部排出填充於活塞的充氣用氣體,可藉著止回閥從鈎維持著夾持的狀態來解除鈎的夾持狀態。因此,進行輪圈更換作業時可容易進行輪圈的卸下。並且,根據作業人員的判斷可任意選擇解除夾持部的時機。
並且,本發明的第五樣態有關的輪胎保持裝置中,上述第四樣態的上述開放部也可具有開放閥及驅動上述開放閥的驅動部。
藉驅動部驅動開放閥,可解除鈎的夾持,並在進行輪圈的更換作業時可進行輪圈卸下的自動化,可使作業效率化。又,該驅動部也可配置在成為旋轉側的旋轉體或成為固定側的支撐部其中之一。
此外,本發明的第六樣態有關的輪胎保持裝置中,從上述第三至第五樣態的上述鈎也可安裝在與上述活塞的動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
如上述安裝鈎,在活塞的動作時可提升從活塞作用的力的傳達效率。
並且,本發明的第七樣態有關的輪胎保持裝置中,從上述第三至第六樣態的上述鈎也可在推壓上述輪圈的位置具有滾子,使得該滾子可在以和上述輪圈推壓於上述支撐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為中心旋轉。
藉以上的滾子,可使得鈎在與輪圈之間更為順暢動作,乃至於可靠度的提升。
根據本發明的輪胎保持裝置,不但具簡易之構造,並可夾持輪圈。
1‧‧‧輪胎保持裝置
10‧‧‧輪圈組裝體
20‧‧‧下輪圈(輪圈)
21‧‧‧主體
21a‧‧‧一方側端部
21b‧‧‧另一方側端部
22‧‧‧突緣部
22a‧‧‧主面
23‧‧‧下貫穿孔
23a‧‧‧輪圈側傾斜面
24‧‧‧第二突緣部
24a‧‧‧主面
24b‧‧‧定位孔
27‧‧‧銷
28‧‧‧支撐
28a‧‧‧前端面
28b‧‧‧突部
29‧‧‧溝槽部
29a‧‧‧前端側的側面
29b‧‧‧基端側的側面
30‧‧‧突起部
40‧‧‧上輪圈
41‧‧‧主體
41a‧‧‧一方端部
42‧‧‧突緣部
42a‧‧‧主面
43‧‧‧上貫穿孔
46‧‧‧承銷部
47‧‧‧承支撐部
47a‧‧‧前端面
48‧‧‧插入用開口部
49‧‧‧滑動用開口部
50‧‧‧壁部
51‧‧‧突出部
51a‧‧‧凹狀溝槽
54‧‧‧凹部
55‧‧‧引導凹部
60‧‧‧主體單元(主體部)
61‧‧‧底座(支撐部)
62‧‧‧下部主軸(旋轉體)
63‧‧‧升降機構
64‧‧‧固定機構(夾持部)
67‧‧‧筒部
67a‧‧‧外圍面
67b‧‧‧大徑部
67c‧‧‧小徑部
68‧‧‧斜錐部
68a‧‧‧裝置側傾斜面(支撐面)
69‧‧‧擴徑部
69a‧‧‧通氣孔(充氣用流路)
69b‧‧‧定位凸部
69c‧‧‧上面
70‧‧‧擴徑部突緣部
70a‧‧‧上面
72‧‧‧孔部
72a‧‧‧開口
73‧‧‧空氣供應源(充氣用氣體供應部)
76‧‧‧卡合機構
77‧‧‧錐形套
78‧‧‧鈎操作桿
79‧‧‧主體
79a‧‧‧透孔
79b‧‧‧側壁
79c‧‧‧縫隙
80‧‧‧突緣部
83‧‧‧圓筒部
83a‧‧‧環狀溝槽
83b‧‧‧長孔
83c‧‧‧缺口
84‧‧‧軸狀構件
87‧‧‧鈎
87a‧‧‧卡合爪
88‧‧‧銷
89‧‧‧彈簧
90‧‧‧伺服馬達
93‧‧‧框架
94‧‧‧滾珠螺桿
95‧‧‧輪圈升降機
96‧‧‧定位部
97‧‧‧夾頭部
100‧‧‧支撐板
100a‧‧‧透孔
101‧‧‧桿
102‧‧‧定位構件
102a‧‧‧第二裝置側傾斜面
103‧‧‧支撐構件
104‧‧‧彈簧
106‧‧‧壓缸
107‧‧‧把持構件
110‧‧‧連接轉接器
111‧‧‧轉接器主體
111a‧‧‧第二輪圈側傾斜面
111b‧‧‧卡合溝槽
112‧‧‧上輪圈軸
112a‧‧‧卡合凹部
123‧‧‧軌道
124‧‧‧載荷輥
130‧‧‧輪圈更換單元
131‧‧‧旋繞台
132‧‧‧軌道
133‧‧‧旋繞軸
134‧‧‧置架
135‧‧‧輪圈台座
139‧‧‧封閉構件(開放部)
140‧‧‧活塞
141‧‧‧驅動用管路
141a‧‧‧環狀流路
141b‧‧‧分支流路
141b1‧‧‧排氣流路
142‧‧‧鈎
143‧‧‧導孔
143a‧‧‧第一長孔
143b‧‧‧第二長孔
144‧‧‧卡合部
145‧‧‧止回閥
150‧‧‧壓缸
150a‧‧‧內周圍面
151‧‧‧隔板
151a‧‧‧環狀凹部
151b‧‧‧貫穿孔
151c‧‧‧連通孔
151d‧‧‧下面
151e‧‧‧上面
152‧‧‧導銷支撐部
155‧‧‧導銷
160‧‧‧活塞主體
161‧‧‧上部主體
161a‧‧‧彈簧插入部
161a1‧‧‧上端面
161b‧‧‧鈎用溝槽部
161b1‧‧‧底面
161c‧‧‧下面
161d‧‧‧上面
162‧‧‧鈎支撐銷
165‧‧‧下部主體
166‧‧‧連結部
167‧‧‧彈簧
S1‧‧‧第一基準面
S2‧‧‧第二基準面
E1‧‧‧微小間隙
C1‧‧‧軸線
C2‧‧‧軸線
C4‧‧‧軸線
C6‧‧‧軸線
C7‧‧‧軸線
C8‧‧‧中心線
W‧‧‧空氣(充氣用氣體)
A1‧‧‧上部空間
A2‧‧‧下部空間
201‧‧‧輪胎保持裝置
204‧‧‧固定機構
210‧‧‧活塞
211‧‧‧活塞主體
212‧‧‧上部主體
213‧‧‧鈎
214‧‧‧鈎支撐銷
224‧‧‧卡合部
225‧‧‧卡合部輥
301‧‧‧輪胎保持裝置
304‧‧‧固定機構
305‧‧‧開放機構(開放部)
306‧‧‧開放按鍵
307‧‧‧致動器(驅動部)
307a‧‧‧活塞
307b‧‧‧桿
308‧‧‧電磁閥(開放閥)
310‧‧‧動作媒體供應部
W1‧‧‧媒體
第1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輪胎保持裝置的說明圖。
第2圖是說明安裝在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下部主軸之輪圈組裝體的狀態的剖面圖。
第3圖為第2圖中的銷側的主要部放大圖。
第4圖為第2圖中的支撐側的主要部放大圖。
第5圖為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下輪圈的上面圖。
第6圖為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上輪圈的下面圖。
第7圖為說明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銷與承銷部之卡合狀態用的下面圖。
第8圖為說明下輪圈的銷配置在承銷部的插入用開口部內的狀態用的上面圖。
第9圖為第8圖中的剖線A1-A1的剖面圖。
第10圖為說明在下輪圈的銷的溝槽部內配置有突出部的狀態用的上面圖。
第11圖為第10圖中的剖線A2-A2的剖面圖。
第12圖為第10圖中的剖線A3-A3的剖面圖。
第13圖為第10圖中的剖線A4-A4的剖面圖。
第14圖為說明將下輪圈的銷的溝槽部內配置有突出部之上輪圈抬起的狀態用的剖面圖。
第15圖為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卡合機構呈待機狀態時的剖面圖。
第16圖為內設於同一下部主軸之錐形套的透視圖。
第17圖為同一卡合機構呈卡合狀態時的剖面圖。
第18圖是說明從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輪圈升降器卸下連接轉接器的狀態用的剖面圖。
第19A圖為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固定機構的前面圖,表示解除狀態的圖。
第19B圖為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固定機構的前面圖,表示從解除狀態朝向固定狀態推移的狀態圖。
第19C圖為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固定機構的前面圖,表示固定狀態的圖。
第20圖為第15圖中的剖線A5-A5的剖面圖。
第21圖為說明以同一輪胎保持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2圖為說明以同一輪胎保持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3圖為說明以同一輪胎保持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4圖為說明以同一輪胎保持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5圖為說明以同一輪胎保持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6圖為說明以同一輪胎均勻測量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7圖為說明以同一輪胎保持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8圖為說明以同一輪胎保持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9圖為說明以同一輪圈組裝體裝設輪胎進行測量動作的圖。
第30A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的輪胎保持裝置的固定機構的前面圖,表示解除狀態的圖。
第30B圖為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固定機構的前面圖,
表示從解除狀態朝向固定狀態推移的狀態圖。
第30C圖為同一輪胎保持裝置的固定機構的前面圖,表示固定狀態的圖。
第31圖是以模式表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的輪胎保持裝置的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有關的輪胎保持裝置說明。輪胎保持裝置1在本實施形態中,針對輪胎測試裝置之一種的輪胎均勻測量裝置的場合說明。
如第1圖表示,輪胎保持裝置1具備:安裝著測量對象的輪圈組裝體10;輪圈組裝體10為可拆裝,使裝設的輪圈組裝體10在其軸線周圍旋轉進行測量的主體單元(主體部)60;及更換裝設在主體單元60之輪圈組裝體10用的輪圈更換單元130。
並且,該輪胎保持裝置1具備將輪圈組裝體夾持於主體單元60的固定機構(夾持部)64。
輪胎保持裝置1具備對應所測量輪胎T的種類而有種種不同外徑種類的輪圈組裝體10。以下是針對其中一種類的輪圈組裝體10說明。
如第2圖表示,輪圈組裝體10具有下輪圈(輪圈)20及上輪圈40。兩輪圈20、40可在使得設定於下輪圈20的第一基準面S1與設定於上輪圈40的第二基準面S2相對的狀態下彼此卡合,或解除此一卡合。
下輪圈20具有形成大致圓筒狀的主體21及設置在主體21的一方端部21a外圍面的突緣部22,整體是呈環狀。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基準面S1被設定在從突緣部22的主體21的另一方端部21b離開之一側的主面22a上。
主體21形成有延伸成與第一基準面S1正交的下貫穿孔23。下貫穿孔23的端部21b的內周圍面形成隨著從端部21a離開而擴徑的輪圈側傾斜面23a。輪圈側傾斜面23a是形成截錐體側面的形狀。
主體21的端部21b的外圍面設有第二突緣部24。在第二突緣部24從突緣部22離開的一側的主面24a形成有定位孔部24b。
如第3圖至第5圖表示,在突緣部22的主面22a豎立設有銷27及支撐28。該例中,三個銷27與三個支撐28被交替配置在軸線C1周圍,並將三個銷27、三個支撐28分別以各等角度配置在軸線C1周圍。
銷27是如第3圖及第5圖表示,形成為大致圓柱形,在銷27的豎立設置方向的前端側(上側),形成有跨外圍面全周圍的溝槽部29。溝槽部29前端側的側面29a及基端側的側面29b被分別形成與主面22a平行。銷27較溝槽部29的前端側是形成隨著朝向前端而縮徑的斜錐形突起部30。
支撐28是如第4圖及第5圖表示形成為圓柱形。在支撐28的前端面28a設有從前端面28a突出的大
致半球形的突部28b。
測量對象的輪胎T被安裝於較突緣部22的主面22a設置有銷27及支撐28的部份的更近緣部側。
上輪圈40是如第2圖表示,具有形成大致圓筒狀的主體41及設置在主體41的一方端部41a的外圍面的突緣部42。本實施形態中,第二基準面S2被設定在從突緣部42的主體41的另一方端部41b離開的一側主面42a上。
在主體41形成有延伸成與第二基準面S2正交的上貫穿孔43。
如第3圖、第4圖及第6圖表示,在突緣部42的主面42a設有承銷部46及承支撐部47。該例中,3個承銷部46與3個承支撐部47交替地被配置在上輪圈40的軸線C2周圍,並且3個承銷部46、3個承支撐部47被分別以各等角度配置在軸線C2周圍。
在承銷部46,如第3圖及第7圖表示,形成有插入用開口部48與滑動用開口部49。該等插入用開口部48、滑動用開口部49彼此連通。
插入用開口部48為銷27的突起部30可出入。
滑動用開口部49是形成於插入用開口部48的一側,沿著上輪圈40的周圍方向開口。滑動用開口部49的寬度是比銷27的突起部30的外徑窄,但比溝槽部29的外徑寬。
在第8圖表示的上面方向顯示中,滑動用開口部49被配置在相對於插入用開口部48的左轉側。
承銷部46是如第3圖及第7圖表示,具有:從主面42a豎立設置彼此相對的一對壁部50,及在各個壁部50的前端部設置成朝著彼此相對的壁部50的前端部側延伸的突出部51。藉著彼此接近而延伸的突出部51間的間隙,形成上述滑動用開口部49。
各個壁部50是沿著上輪圈40的周圍方向延伸,壁部50的間隔是比銷27的突起部30的外徑寬。從主面42a到突出部51為止的距離是比突起部30的長度長。突出部51的厚度尺寸是形成比溝槽部29的側面29a、29b間的距離短,將突出部51配置在溝槽部29內時,構成使突出部51也可以從任意的側面29a、29b分開。
在從突出部51的主面42a分開側的表面,形成有呈凹狀可收容銷27的突起部30的凹狀溝槽51a。
承支撐部47是如第6圖表示,在沿著上輪圈40的周圍方向底面方向顯示成圓弧形,換言之,形成朝軸線C2的周圍延伸。如第4圖表示,承支撐部47的前端面47a是形成相對於主面42a成平行。
各個前端面47a,如第4圖及第6圖表示,形成有在支撐28的前端面28a抵接於該前端面47a時可卡合於支撐28的突部28b的凹部54及引導凹部55。
凹部54是如第10圖及第11圖表示,被設置
在與溝槽部29內配置有突出部51時之支撐28的突部28b相對的位置。
引導凹部55是如第8圖及第9圖表示,從銷27的突起部30插入於插入用開口部48時與突部28b相對的位置,朝著上面方向顯示在軸線C2周圍左轉方向,即與突起部30插入之插入用開口部48連通的滑動用開口部49側延伸所形成。
如第8圖表示,使軸線C1、C2重疊地以上面顯示各個輪圈20、40時,支撐28的突部28b、凹部54及引導凹部55被分別配置在以軸線C1、C2為中心的基準圓的圓周上。凹部54是形成比突部28b稍微大的形狀的凹陷形狀。引導凹部55是成為使凹部54在軸線C2周圍延伸的形狀。如第8圖表示的上面方向顯示,凹部54相對於引導凹部55成左轉的一側,被排列配置於軸線C2周圍成彼此分開。
測量對象的輪胎T被安裝在比突緣部42的主面42a的承銷部46或設有承支撐部47的部份更接近緣部側。
在此,針對如上述所構成之輪圈組裝體10的卡合狀態說明。
在從主體單元60卸下輪圈組裝體10配置在輪圈更換單元130上時等和下輪圈20被配置在地面等上,一起在該下輪圈20之上配置有卡合於下輪圈20的上輪圈40。
為了卡合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雖是如以下
說明卡合上述的銷27與承銷部46,但是此時,支撐28與承支撐部47是藉著銷27與承銷部46的卡合狀態使彼此抵接或分開。
如第8圖及第9圖表示,在下輪圈20的上方配置上輪圈40使其與各基準面S1、S2相對。在插入用開口部48內插入銷27的突起部30的同時使支撐28抵接於承支撐部47時,在軸線C2周圍相對於突出部51的延長線L上配置銷27的溝槽部29,並將支撐28的突部28b卡合於承支撐部47的引導凹部55。形成使下輪圈20的下貫穿孔23與上輪圈40的上貫穿孔43連通的狀態。
由此狀態,使下輪圈20相對於上輪圈40在軸線C1周圍轉動時,如第10圖及第11圖表示,支撐28一邊抵接於承支撐部47,首先,在下輪圈20的溝槽部29內配置上輪圈40的突出部51,接著使突部28b從卡合於引導凹部55的狀態成為卡合於凹部54的狀態(參閱第12圖)。當突部28b跨越引導凹部55移動至凹部54時,上輪圈40相對於下輪圈20暫時在上方移動。當支撐28抵接於承支撐部47時,突出部51從溝槽部29的兩側面29a、29b分開(參閱第13圖)。
如上述,由於承支撐部47是形成圓弧形,所以在銷27插入於插入用開口部48的狀態,及突出部51配置在溝槽部29內的狀態的任一狀態皆使得承支撐部47及支撐28重疊於軸線C1方向,可使得支撐28抵接於承支撐部47。
突部28b從卡合於凹部54的狀態向上方抬起上輪圈40時,藉作用於下輪圈20的重力如第14圖表示,使得下輪圈20從上輪圈40分開,亦即移動使得第一基準面S1從第二基準面S2分開。此時,溝槽部29的側面29a卡合於突出部51使得承銷部46支撐著銷27,將下輪圈20吊掛於上輪圈40。支撐28從承支撐部47分開,解除突部28b與凹部54的卡合。
如以上說明,輪圈組裝體10被從主體單元60卸下時,在溝槽部29內配置有突出部51可卡合輪圈20、40。另一方面,輪圈組裝體10被安裝於主體單元60時,如後述解除此一卡合藉著卡合機構76固定輪圈20、40。
主體單元60是如第1圖表示,具有:可旋轉支撐在底座(支撐部)61上的下部主軸(旋轉體)62,及安裝在底座61的升降機構63。
下部主軸62是如第15圖表示,具有:形成大致圓筒狀的筒部67;設置在筒部67的下端部,設置有隨著從筒部67分開而從筒部67的外圍面67a擴徑的裝置側傾斜面(支撐面)68a的斜錐部68;及設置在斜錐部68的下端部,外徑比斜錐部68大,上面69c與下輪圈20的第二突緣部24相對的擴徑部69。
筒部67的外徑可插穿於下輪圈20的下貫穿孔23及上輪圈40的上貫穿孔43。
筒部67的管路是如第15圖表示,下方側是
成為內徑一定的大徑部67b,上方側是形成比大徑部67b更內徑的小的小徑部67c。小徑部67c是形成隨著朝向上方使得內徑變小。筒部67在筒部67的外圍面67a具有開口72a形成有和大徑部67b連通的孔部72。並且雖然未圖示,但是形成有在輪圈組裝體10安裝於下部主軸62時供應空氣W至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之間用的輪胎用孔部,連通於大徑部67b。
該孔部72在輪圈組裝體10未安裝於下部主軸62時,可作為從下部主軸62的外部供應潤滑油至大徑部67b內之用。
如後述,將輪圈側傾斜面23a抵接於裝置側傾斜面68a時,開口72a被設置在與下輪圈20的內周圍面相對的位置。
裝置側傾斜面68a是形成以下部主軸62的軸線C4為中心軸線的截錐體側面的形狀,在軸線C4的相反側露出。換言之,裝置側傾斜面68a是朝向與軸線C4的相反側。該例中,軸線C4與裝置側傾斜面68a所成的角度θ1被設定成和下輪圈20的軸線C1與輪圈側傾斜面23a所成的角度θ2相等。
擴徑部69形成有和大徑部67b連通的通氣孔(充氣用流路)69a。通氣孔69a被連接在擴徑部69內部的空氣供應源(充氣用氣體供應部)73,可經由通氣孔69a對大徑部67b內供應壓縮後的空氣(充氣用氣體)W。供應大徑部67b內的空氣W是通過上述未圖示的輪胎用孔部吐
出至外部。在擴徑部69上方的面上,形成有卡合於上述定位孔部24b的定位凸部69b。
針對在如上述所構成的下部主軸62安裝下輪圈20的狀態說明。如第15圖表示,在下部主軸62插穿下輪圈20的下貫穿孔23,一邊調節下輪圈20的軸線C1周圍的方向一邊使下輪圈20下降。在定位凸部69b卡合定位孔部24b,使下輪圈20的輪圈側傾斜面23a抵接於下部主軸62的裝置側傾斜面68a時,輪圈側傾斜面23a成面接觸於裝置側傾斜面68a。
此時,在筒部67的外圍面67a與下貫穿孔23的內周圍面之間形成有微小間隙E1,可使第二突緣部24成為從擴徑部69分開的狀態。亦即,下輪圈20主要是被支撐在裝置側傾斜面68a上,防止因筒部67導致的傾斜。
當下部主軸62進一步插穿於上輪圈40的上貫穿孔43時,在筒部67的外圍面67a與上貫穿孔43的內周圍面之間形成有微小間隙。
在下部主軸62,例如內設有日本特許第3040514號公報所記載習知的卡合機構76。具體說明時,該卡合機構76是以錐形套77及連接於該錐形套77的鈎操作桿78為主要構成元件。
錐形套77是如第16圖表示,具有:形成大致截錐體形的主體79,及設置在主體79的下端外圍面的突緣部80。主體79在軸線方向形成有透孔79a。
在主體79的側壁79b形成有貫穿側壁79b的厚度方向並沿著主體79的軸線延伸的複數縫隙79c。如上述所構成的錐形套77受到朝徑向壓縮的力使得縫隙79c的寬度變窄,可使透孔79a的內徑變小。
鈎操作桿78是如第15圖表示,具有:形成為有底筒狀的圓筒部83,及固定於圓筒部83的底面向下方延伸的軸狀構件84。在圓筒部83的內周圍面上端,形成有卡合於錐形套77的突緣部80的環狀溝槽83a。圓筒部83形成有貫穿壁部以上下方向為長軸的一對長孔83b。
在軸狀構件84的下端側,連接有未圖示的壓缸等可使鈎操作桿78上下移動。
圓筒部83內配置有夾持軸線C4成相對的一對鈎87。成為鈎87的支點的銷88的兩端是通過圓筒部83的長孔83b被固定於下部主軸62。
在各個鈎87的下端部連接著彈簧89,彈推使鈎87的下端部彼此接近。
鈎87的上端部的軸線C4側突設有卡合爪87a。
如上述所構成的卡合機構76在相對於第15圖表示的下部主軸62使鈎操作部78向下方移動的待機狀態中,在自然狀態的錐形套77的外圍面與筒部67的小徑部67c之間形成有些微的間隙。另外,藉由彈簧89的彈推使鈎87的上端部進入到形成在圓筒部83的內周圍面的缺口83c,使得卡合爪87a間的距離從後述的上輪圈軸
112的外徑分開。
另一方面,第17圖表示的鈎操作桿78向上方移動的卡合狀態中,錐形套77向上方移動被壓入小徑部67c而朝著徑向壓縮,使透孔79a的內徑變小。
鈎操作桿78相對於鈎87向上方移動,使鈎87的上端部從缺口83c推出而縮短卡合爪87a間的距離。此時,銷88在長孔83b內移動,因此銷88不會拘束鈎操作桿78的移動。
下部主軸62藉著未圖示的軸承支撐在底座61上。下部主軸62可藉著第1圖表示的伺服馬達90在軸線C4周圍旋轉。
升降機構63是如第1圖表示,在固定於底座61的框架93透過滾珠螺桿94安裝有輪圈升降機95。輪圈升降機95可藉著滾珠螺桿94在上下方向移動。
輪圈升降機95是如第18圖表示,具有定位部96及夾頭部97。
定位部96是在插穿形成於支撐板100之透孔100a的桿101的下端固定大致圓板形的定位構件102及在上端固定支撐構件103所構成。在定位構件102的下面形成有隨著向下方逐漸擴徑的第二裝置側傾斜面102a。該例中,第二裝置側傾斜面102a是形成截錐體的側面的形狀,露出於定位構件102的軸線C6側。換言之,第二裝置側傾斜面102a是朝向軸線C6側。
被桿101所插穿的彈簧104被分別卡止於支
撐板100的下面及定位構件102的上面,不隨著支撐板100與定位構件102的距離產生使支撐板100及定位構件102彼此分開的力。支撐構件103的外徑變得比透孔100a的外徑大,將支撐構件103卡止在支撐板100的上面。
夾頭部97中,在壓缸106安裝有可在與水平面平行的方向滑動的一對把持構件107。
上述的定位部96及夾頭部97可拆裝於安裝在上輪圈40的連接轉接器110。
連接轉接器110,具有:以未圖示的螺栓等自由拆裝地安裝於上輪圈40的轉接器主體111,及固定在轉接器主體111下部的上輪圈軸112。轉接器主體111及上輪圈軸112可以一體形成,也可以分別形成後接合。
轉接器主體111的上部形成有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是形成截錐體的側面的形狀,露出於連接轉接器110的軸線C7的相反側。換言之,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是朝向與軸線C7的相反側。該例中,上述軸線C6與第二裝置側傾斜面102a所成的角度θ4是設定與軸線C7及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所成的角度θ5相等。在連接轉接器主體111的外圍面形成有把持構件107卡合的卡合溝槽111b。
上輪圈軸112下端部的外圍面,形成有卡合於上述卡合爪87a的卡合凹部112a。
在以上所構成的輪圈升降機95安裝連接轉接器110時,如以下的順序進行。預先藉壓缸106預先將一
對把持構件107之間擴展。
如第17圖表示,將轉接器主體111插入定位構件102內,使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抵接於第二裝置側傾斜面102a。在連接轉接器110抵抗彈簧104的彈推力在把持構件100側移動的狀態下,使得把持構件107卡合於轉接器主體111的卡合溝槽111b。
連接轉接器110由於是以為維持相對中心而定位調整的把持構件107所卡合,因此被定心於連接轉接器110的軸線C7方向及與水平面平行的方向。此外,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被第二裝置側傾斜面102a向下方彈推,可更為確實地將連接轉接器110定位在與軸C7正交的水平面平行的方向上。
接著針對固定機構64詳細說明。
固定機構64是如第1圖、第15圖、第17圖、第19A圖、第19B圖、第19C圖及第20圖表示,複數設置在下部主軸62,將下輪圈20夾持於裝置側傾斜面68a。
在此,下部主軸62的擴徑部69在下輪圈20的第二突緣部24的下方,具有突出於軸線C4的徑向外側之形成大徑的擴徑部突緣部70。
並且,如第20圖表示,固定機構64在此擴徑部突緣部70的上面70a於軸線C4的周圍方向隔著間隔設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是在周圍方向等間隔設置四個)。
各個固定機構64,具備:設置在擴徑部突緣部70的上面70a的活塞140;連接活塞140與擴徑部69
的通氣孔69a的驅動用管路141;及安裝於活塞140,設置可以正交於軸線C4的一軸為中心轉動的鈎142。
並且,固定機構64具備設置於驅動用管路141,防止空氣W從活塞140朝著通氣孔69a逆流的止回閥145。
如第19A圖、第19B圖、第19C圖表示活塞140具有成筒狀的壓缸150及收容於壓缸150內部的活塞主體160。
壓缸150被設置在擴徑部突緣部70的上面70a,使其本身的中心軸線C8朝向與軸線C4相同的方向。並設置隔板151將壓缸150的內部上下隔開,分隔內部成上部空間A1與下部空間A2。
隔板151上,形成有上下貫穿壓缸150的軸線中央部的貫穿孔151b。並在該隔板151的下面151d與壓缸150的內周圍面150a連接的位置,形成有跨壓缸150的周圍方向朝著上方凹陷的環狀凹部151a。
另外,在壓缸150形成有朝著環狀凹部151a開口,連通下部空間A2與壓缸150外部的連通孔151c。
並且,壓缸150具有在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導銷支撐部152,在該導銷支撐部152安裝有朝著與軸線C4正交的一軸方向(第19A圖、第19B圖、第19C圖表示的活塞140為圖的紙面深度方向)延伸的導銷155。
活塞主體160是設置在壓缸150的內部。另外,該活塞主體160,具有:配置在上部空間A1內的上
部主體161與配置在下部空間A2內的下部主體165,及連結該等上部主體161與下部主體165,並插穿於壓缸150的貫穿孔151b的連結部166。
上部主體161是形成外徑與壓缸150的內徑大致相同尺寸的柱形,一邊在與壓缸150的內周圍面150a之間滑動並可上下移動,並在其內部形成有從下面161c朝向上方在中途位置為止凹陷的複數彈簧插入部161a。並且該彈簧插入部161a是形成與形成有後述之鈎用溝槽部161b的位置錯開。
在此,將彈簧167插入彈簧插入部161a,該彈簧167的一端被安裝於彈簧插入部161a的上端面161a1,並且另一端被安裝在隔板151的上面151e,賦予使上部主體161向上抬起的方向的彈推力。該彈簧167的彈簧常數為活塞主體160整體的自重量,及滑動時與對抗壓缸150的阻力相反可向上方推出,且供應空氣W時藉活塞140產生的作用力所壓縮的數值。
又此上部主體161在其內部具有朝著與壓缸150的導銷155的延伸方向相同方向延伸而安裝鈎支撐銷162。
更詳細而言,在上部主體161形成有在軸線C4的徑向外側的位置從上面161d到下方的中途位置(彈簧插入部161a的上方)為止凹陷的鈎用溝槽部161b。並在該鈎用溝槽部161b內配置有鈎支撐銷162,亦即,鈎支撐銷162在上部主體161中,被配置在從軸線C4分開的軸線C4
的徑向外側的位置。
並且,該鈎用溝槽部161b的底面161b1的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從鈎支撐銷162的延伸方向顯示的場合(第19A圖、第19B圖、第19C圖的紙面深度方向),隨著從上面161d朝向下方,形成從軸線C4的徑向內側向外側呈順暢傾斜的曲面。藉此,鈎142安裝於鈎支撐銷162動作時使得鈎142不會干涉上部主體161。但是,只要是鈎142不會干涉的形狀,鈎用溝槽部161b的形狀在本實施形態的場合即不加以限定。例如,使鈎用溝槽部161b的底面161b1不傾斜,可使鈎用溝槽部161b形成從上面161d向下方凹陷的矩形溝槽狀。
下部主體165是與上部主體161同樣,外徑形成與壓缸150的內徑大致相同尺寸的柱形,一邊在與壓缸150的內周圍面150a之間滑動並可上下移動。
連結部166為了使氣體不流出入於上部空間A1與下部空間A2之間,將外徑形成與壓缸150的貫穿孔151b的內徑大致相同尺寸的柱形並連結上部主體161與下部主體165,使上部主體161與下部主體165可一體上下移動。
鈎142是配置在鈎用溝槽部161b內,以下部安裝於活塞140的鈎支撐銷162,支撐成可以該鈎支撐銷162為中心轉動。並且,該鈎142下部的形狀是形成以鈎用溝槽部161b將鈎142安裝於鈎支撐銷動作時,與鈎用溝槽部161b的底面161b1不干涉地沿著此底面161b1的
曲面形狀。
又,鈎142的上部形成有壓缸150的導銷155插穿用的導孔143。
該導孔143係由:在鈎142轉動與上下方向垂直豎立的狀態下,與上下方向及導銷155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寬方向尺寸形成與導銷155的直徑大致同徑,並朝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長孔143a,及與該第一長孔143a連續使得上述寬方向的尺寸與導銷155的直徑大致同徑,並隨著越向下方形成朝著軸線C4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二長孔143b所構成。
並且,鈎142在上端部具有朝向軸線C4突出的卡合部144,後述的固定狀態是將此卡合部144卡合於下輪圈20的第二突緣部24。
如第20圖表示,各個固定機構64的驅動用管路141具有在擴徑部69的內部以軸線C4為中心所形成的環狀流路141a及從該環狀流路141a分支連接於各活塞140的分支流路141b。又如上述連接壓缸150與通氣孔69a,可將來自通氣孔69a所壓縮的空氣W導入壓缸150的連通孔151c內。
另外,各個分支流路141b具有朝向活塞140的外側延伸而開口的排氣流路141b1,在開口部份設置封閉構件(開放部)139封閉排氣流路141b1。
止回閥145被設置在各個驅動用管路141的中途位置,可防止從通氣孔69a的空氣W被導入壓缸150
的內部時的逆流。
接著參閱第19A圖、第19B圖、第19C圖,針對固定機構的動作狀態說明。
如第19A圖表示,首先將來自通氣孔69a所壓縮的空氣W透過環狀凹部151a導入至壓缸150的下部空間A2。在此狀態下,使活塞主體160的下部主體165接觸於壓缸150的隔板151的下面151d。並將導銷155定位在導孔143的第二長孔143b內。
並且,如第19B圖表示,增大空氣W的導入量,並將下部主體165向下方推壓,藉此將上部主體161也向下方推壓。鈎142是以鈎支撐銷162為中心一邊轉動一邊在導孔143內將導銷155引導至第二長孔143b與第一長孔143a的連接部份為止。此時,鈎142的卡合部144緩緩地接近下輪圈20的第二突緣部24。
之後如第19C圖表示,進一步增大空氣W的導入量並將上部主體161向下方推壓,使導銷155在第一長孔143a內被朝向上方引導,使鈎142豎立最後將卡合部144結合於第二突緣部24。如此一來,使固定機構64成為固定狀態。
與上述相反,卸下封閉構件139開放排氣流路141b1將空氣W從下部空間A2排出時,藉彈簧167的力,將下部主體165及上部主體161抬起,解除鈎142對第二突緣部24的卡合,使固定機構64成為解除狀態。如上述,固定機構64可切換固定狀態與解除狀態。
又如第1圖表示,底座61在軌道123上配置有載荷輥124。載荷輥124在軌道123上移動可一邊接近下部主軸62或一邊從下部主軸62分開。
輪圈更換單元130中,旋繞台131在軌道132上移動,可一邊接近下部主軸62或一邊從下部主軸62分開。旋繞台131的上部設置有旋繞軸133。在旋繞軸133連接有複數的置架134,旋繞軸133是使置架134在旋繞軸133的軸線周圍旋轉。藉此,旋繞軸133可使得配置在置架134的輪圈台座135上的輪圈組裝體10接近下部主軸62,或從下部主軸62分開。
在各個置架134上形成有定位凸部69b(參閱第23圖),使得配置在置架134上的輪圈組裝體10的軸線C1周圍的相位定位。
接著,更換安裝於主體單元60的輪圈組裝體10的場合,針對在安裝於主體單元60的輪圈組裝體10裝設輪胎T進行測量的場合分別說明如以上所構成的輪胎保持裝置1的動作。
首先,針對更換輪圈組裝體10的場合,如第1圖表示,使各個輪圈20、40分離,將下輪圈20安裝於下部主軸62,並將固定在上輪圈40的連接轉接器110安裝於輪圈升降機95從向上方移動的狀態說明。此時,下部主軸62內的卡合機構76在待機狀態,固定機構64為解除狀態,載荷輥124及旋繞台131是形成從下部主軸62分開的狀態。
由此狀態,如第21圖的箭頭Y1顯示,使輪圈升降機95下降並使得上輪圈40向上方移動,在下輪圈20上重疊上輪圈40。此時的兩輪圈20、40的相位關係是如第8圖及第9圖表示,在承支撐部47抵接於支撐28的狀態下,突部28b卡合於引導凹部55。並將銷27的突起部30插入於插入用開口部48內。上輪圈軸112雖是插入於卡合機構76內,但由於卡合機構76在待機狀態,所以鈎87的卡合爪87a不卡合於上輪圈軸112的卡合凹部112a。
接著,如第21圖的箭頭Y2顯示,藉伺服馬達90使下輪圈20與下部主軸62一起在軸線C1周圍向左旋轉。此時的兩輪圈20、40的相位關係是如第10圖及第11圖表示。亦即,藉著下輪圈20的旋轉,使支撐28一邊抵接於承支撐部47,並將上輪圈40的突出部51配置在銷27的溝槽29內卡合承銷部46與銷27,使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成一體化。將突部28b卡合於凹部54。
接著,如第22圖的箭頭Y3顯示,上升輪圈升降機95,使輪圈20、40成一體化後的輪圈組裝體10向上方移動。此時,如第14圖表示,上輪圈40的承銷部46支撐著銷27,使下輪圈20成為吊掛於上輪圈40的狀態。
如第22圖的箭頭Y4顯示,使輪圈更換單元130接近下部主軸62。此時,將未配置著輪圈組裝體10的置架134配置在藉輪圈升降機95所支撐的輪圈組裝體
10的下方。
接著,如第23圖的箭頭Y5顯示,使輪圈升降機95下降,在置架134上的輪圈台座135配置安裝著連接轉接器110的輪圈組裝體10。此時,在突出於置架134的定位凸部69b卡合下輪圈20的定位孔部24b。
其結果,承支撐部47抵接於支撐28,下輪圈20支撐著上輪圈40。此時,銷27與承銷部46不會彼此干涉,銷27不支撐上輪圈40的載重,可防止銷27的損傷。
在置架134上配置輪圈組裝體10時,如第23圖的箭頭Y6顯示,移動支撐著連接轉接器110的一對把持構件107使其彼此分開,從輪圈升降機95卸下輪圈組裝體10。如第24圖的箭頭Y7顯示,使輪圈升降機95上升從輪圈更換單元130分開。
之後,如第24圖的箭頭Y8顯示,使置架134在旋繞軸133的軸線周圍旋轉,將與到此為止安裝在主體單元60的輪圈組裝體10不同種類的輪圈組裝體10定位在輪圈升降機95的下方。
接著,如第25圖的箭頭Y9顯示,下降輪圈升降機95使把持構件107移動以夾持轉接器主體111的卡合溝槽111b。如箭頭Y10顯示,使把持構件107彼此接近,將把持構件107卡合於卡合溝槽111b。
此時,輪圈組裝體10的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為彼此卡合的狀態。
如第26圖的箭頭Y11顯示,使卡合於輪圈組裝體10的輪圈升降機95上升。如箭頭Y12顯示,輪圈更換單元130從下部主軸62分開,使得輪圈更換單元130的置架134從下部主軸62的上方退避。
接著,如第27圖表示,使輪圈升降機95下降將輪圈組裝體10安裝於下部主軸62。此時,下部主軸62雖插入下輪圈20的下貫穿孔23及上輪圈40的上貫穿孔43,但是如上述下貫穿孔23與下部主軸62的間隙小,會有下部主軸62不能順利插入下貫穿孔23的場合。即使如以上的場合,只要以輪圈升降機95將上輪圈40向下方壓入,並以上輪圈40的承支撐部47將下輪圈20的支撐28向下方壓下,即可以將下部主軸62插入下貫穿孔23。
並且,在卸下輪圈組裝體10之後等會有塵埃等附著於下部主軸62的外圍面67a或裝置側傾斜面68a。此時,使下貫穿孔23的內周圍面與開口72a相對的狀態下藉著空氣供應源73供應空氣W從孔部72吐出,如箭頭Z1顯示使空氣W,在上方或下方流動可吹除此塵埃。
另外,使輪圈升降機95下降,如第28圖表示,使下輪圈20的輪圈側傾斜面23a抵接於下部主軸62的裝置側傾斜面68a,以此裝置側傾斜面68a支撐著輪圈組裝體10。此時,在貫穿孔23、43分別插穿著下部主軸62,可抑制輪圈20、40相對於下部主軸62之軸線C4的傾斜。
如箭頭Y14顯示,使下部主軸62於上面顯示中在軸線C4周圍向右旋轉,使下輪圈20相對於上輪圈40旋轉。此時,上輪圈40與下輪圈20的相位關係是如第8圖及第9圖表示。亦即,藉下輪圈20的向右旋轉,使銷27的突起部30到達插入用開口部48。可藉此解除承銷部46與銷27的卡合。亦即,藉輪圈升降機95的上升,使得銷27從承銷部46分開,如第1圖表示可以使輪圈組裝體10分離成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
接著,針對將輪胎T裝設於輪圈組裝體10進行測量的場合說明。
輪胎保持裝置1是從第1圖表示的狀態,如第17圖表示在下輪圈20的突緣部22上配置輪胎T。將輪圈升降器95下降至預定的輪胎測量用的輪圈寬度為止。此時,在卡合機構76的錐形套77的透孔79a內及一對鉤87之間插入有上輪圈軸112。
將鈎操作桿78向上方移動時,錐形套77的透孔79a的內徑變小使得上輪圈軸112的上部透過錐形套77固定在下部主軸62,並在上輪圈軸112的卡合凹部112a卡合著鈎87的卡合爪87a。如上述,卡合機構76從待機狀態到卡合狀態,使得上輪圈軸112相對於下部主軸62固定。藉此,使得下部主軸62、輪圈組裝體10及連接轉接器110成為一體。
接著,藉空氣供應源73供應空氣W從未圖示的輪胎用孔部吐出,使得輪胎T內的空氣W到達預定的
壓力,並在各輪圈20、40嵌合輪胎T。此時,藉著空氣W的壓力將輪胎T朝著下輪圈20的突緣部22或上輪圈40的突緣部42推壓而黏貼的同時,也將下輪圈20推壓於裝置側傾斜面68a。
並且,藉空氣供應源73供應空氣W時使空氣W也流入固定機構64,使得鉤122動作,如上述固定機構64成為固定狀態(第17圖的實線),將下輪圈20夾持在裝置側傾斜面68a。
之後,藉伺服馬達90使下部主軸62旋轉時,輪圈組裝體10及連接轉接器110一起使輪胎T在軸線C4周圍旋轉。使得載荷輥124接近下部主軸62而與輪胎T接觸,測量作用於輪胎T的負荷的分佈。
測量後,停止下部主軸62的旋轉。並且,更換輪胎T進行接著的測試。具體而言,首先,停止藉空氣供應源73對輪胎T之空氣W的供應,使輪胎T內的空氣W減壓。之後,從輪圈組裝體10卸下輪胎T,安裝接著進行測試的新的輪胎T。此時,固定機構64具有止回閥145,即使通氣孔69a的空氣W的壓力降低,仍可限制壓缸150內的空氣W逆流而流入通氣孔69a,不會因此解除鉤142對下輪圈20的夾持。
另一方面,由於輪胎T的內徑或寬度的不同等更換其他種類的輪圈組裝體10的場合,有解除下輪圈20夾持的必要。亦即,開放封閉構件139(參閱第20圖)將空氣W從壓缸150排出,如第29圖表示,如上述使鈎142動作
使得固定機構64為解除狀態(第29圖的實線),從裝置側傾斜面68a釋放下輪圈20。藉此,可更換下輪圈20及上輪圈40所構成的輪圈組裝體10。
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輪胎保持裝置1,測量時運用供應於輪胎T的空氣W之空氣供應源73的狀態,可將空氣W導入固定機構64。並且,可藉此固定機構64確實地夾持測量中的下輪圈20。
亦即,利用原來設置在旋轉系統內的空氣供應源73、通氣孔69a,不需在新的旋轉系統內追加設置使固定機構64動作用的設備。又,對應空氣W朝著輪胎T的供應也可將空氣W供應於固定機構64,所以測量中可確實進行下輪圈20的夾持。
並且,輪胎T的測量結束後,藉輪圈升降機95移動使上輪圈40離開下輪圈20地卸下輪胎T時,輪胎T會緊貼於下輪圈20,而有須將下輪圈20向上方拉扯。但是該點在本實施形態的輪胎保持裝置1中,即使測量後仍可維持著固定機構64的固定狀態,根據需要開放封閉構件139來成為解除狀態,可使得測量後的輪胎T的卸下容易化。
因此,不需設置特別的設備,可以簡易的構成使得下輪圈20的夾持自動化,可獲得測量種種輪胎T用之輪圈組裝體10的更換作業的效率化。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相關的輪胎保持裝置201說明。
針對與第一實施形態共同的構成元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固定機構204與第一實施形態的不同。
如第30A圖、第30B圖、第30C圖表示各固定機構204,具備: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設置在擴徑部突緣部70的上面70a的活塞210;驅動管路141;安裝於活塞210,設置可以正交於軸線C4的一軸為中心轉動的鈎213;及止回閥145。
活塞210具有形成圓筒狀的壓缸150,及收容在壓缸150內部的活塞主體211。
活塞主體211,具有:配置在上部空間A1內的上部主體212和配置在下部空間A2內的下部主體165,及連結該等上部主體212與下部主體165的連結部166。
上部主體212雖是與第一實施形態的上部主體161大致相同的構成,但是鈎用溝槽部161b內的鈎支撐銷214的配置位置不同。具體而言,配置鈎支撐銷214使得鈎支撐銷214的中心軸通過活塞主體211的中心軸(壓缸150的中心線C8),即軸線C4的徑向(與活塞210的動作方向正交的方向)中,在上部主體212的中央位置安裝有鈎支撐銷214。
鈎213具有以下部安裝於鈎支撐銷214,上端部朝著軸線C4突出的卡合部224。固定機構204的固定
狀態中,該卡合部224是卡合於下輪圈20的第二突緣部24。
並且第二卡合部224具有導銷155、可以和鈎支撐銷214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為旋轉中心旋轉的卡合部輥225,在固定機構204的固定狀態該卡合部輥225是與第二突緣部24成接觸。
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輪胎保持裝置1,將鈎支撐銷214設置在上部主體212的中心位置,在固定機構204反覆進行固定狀態、解除狀態時,可抑制因活塞主體211的上下動作所產生的鈎支撐銷214的彎曲力矩。
亦即,可有效地從活塞主體211將力傳達於鈎213,並降低鈎支撐銷214的彎曲應力,獲得持久性的提升。
另外,例如彈簧167發生問題,使得彈簧167不能充分作用的狀態時,空氣W即使被從壓缸150排出,固定機構204仍會有不能從固定狀態移行至解除狀態之虞。
對於此點,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卡合部224具有卡合部輥225,隨著空氣W從壓缸150的排出,如第30A圖、第30B圖、第30C圖表示的推移狀態,可使卡合部輥225一邊旋轉使得鈎213朝著從軸線C4離開的方向自動地轉動。
因此,可確實地使固定機構204成解除狀
態,以簡易的構成獲得輪圈組裝體10更換作業的效率化,進一步獲得可靠度的提升。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相關的輪胎保持裝置301說明。
針對與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共同的構成元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固定機構304與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的不同。
固定機構304,除了第一實施形態與第二實施形態的固定機構64(204)之外,並具備排出壓缸150內部的空氣W的開放機構(開放部)305。
如第31圖表示,開放機構305,具備:設置在排氣流路141b1的開放按鍵306;操作該開放按鍵306的致動器(驅動部)307;及進行將空氣W導入致動器307的電磁閥(開放閥)308。
開放按鍵306是例如壓下開放排氣流路141b1,可進行空氣W向外部的排出。亦即本實施形態是設置該開放按鍵306來取代在排氣流路141b1設置上述的封閉構件139。
致動器307具有可藉著油壓或氣壓直線動作的活塞307a,在活塞307a安裝有朝著開放按鍵306的壓下方向的活塞桿307b,可與活塞307a的動作一起將開放按鍵306壓下。
電磁閥308是將來自設置於輪胎保持裝置301
外部的動作媒體供應部310的媒體(空氣或油)W1對致動器307進行導入及停止導入的閥裝置。該電磁閥308可以手動來供電進行操作,也可使用控制器等以電檢測測量結束並進行對電磁閥308的供電。
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輪胎保持裝置301,在測量結束後,更換輪圈組裝體10時,可以作業人員的判斷來選擇固定機構304的解除的時機。並可以自動進行以上的作業,以謀求作業的效率化。
以上,針對本發明較佳實施形態已作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的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的範圍內,可進行構成的附加、省略、置換及其他的變更。本發明不為上述的說明所限定,僅藉由所提出的申請專利的範圍所限定。
例如,上述的實施形態中,在各個輪圈20、40之間安裝輪胎T時藉著空氣供應源73將空氣W供應於輪圈20、40之間時,藉著空氣W的壓力產生使各個輪圈20、40彼此分開的力作用而將輪圈側傾斜面23a推壓於裝置側傾斜面68a。藉此,提高裝置側傾斜面68a與輪圈側傾斜面23a之間的摩擦力,確實將下輪圈20支撐在裝置側傾斜面68a。但是,由於可藉固定機構64、204、304確實地固定下輪圈20,因此未必有設置該等裝置側傾斜面68a、輪圈側傾斜面23a的需要。亦即也以擴徑部69的上面69c作為支撐面夾持下輪圈20。
並且,固定機構64、204、304作為下輪圈20
的固定已進行說明,但也可以設置固定機構64、204、304來固定上輪圈40,也可固定下輪圈20、上輪圈40的雙方。
並且,上述實施形態中,輪胎保持裝置1、201、301是作為輪胎均勻測量裝置之用,但不限於此,也可以作為輪胎平衡測量裝置等其他的測試裝置。並且也可運用在硫化後之輪胎T的冷卻暨成形之後硫化充氣機等其他的輪胎保持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安裝輪胎進行測試或成形的輪胎保持裝置。根據本發明的輪胎保持裝置,採用以空氣(充氣用氣體)的壓力作為驅動力的固定機構(夾持部),可以簡單的構造夾持來進行輪圈的夾持。
20‧‧‧下輪圈(輪圈)
23‧‧‧下貫穿孔
23a‧‧‧輪圈側傾斜面
24‧‧‧第二突緣部
24a‧‧‧主面
24b‧‧‧定位孔
62‧‧‧下部主軸(旋轉體)
64‧‧‧固定機構(夾持部)
67‧‧‧筒部
67a‧‧‧外圍面
67b‧‧‧大徑部
67c‧‧‧小徑部
68‧‧‧斜錐部
68a‧‧‧裝置側傾斜面(支撐面)
69‧‧‧擴徑部
69a‧‧‧通氣孔(充氣用流路)
69b‧‧‧定位凸部
69c‧‧‧上面
70‧‧‧擴徑部突緣部
70a‧‧‧上面
72‧‧‧孔部
72a‧‧‧開口
73‧‧‧空氣供應源(充氣用氣體供應部)
76‧‧‧卡合機構
77‧‧‧錐形套
78‧‧‧鈎操作桿
83‧‧‧圓筒部
83a‧‧‧環狀溝槽
83b‧‧‧長孔
83c‧‧‧缺口
84‧‧‧軸狀構件
87‧‧‧鈎
87a‧‧‧卡合爪
88‧‧‧銷
89‧‧‧彈簧
140‧‧‧活塞
141‧‧‧驅動用管路
141a‧‧‧環狀流路
141b‧‧‧分支流路
142‧‧‧鈎
143‧‧‧導孔
144‧‧‧卡合部
155‧‧‧導銷
Claims (7)
- 一種輪胎保持裝置,具備:輪圈,可拆裝地安裝的環狀;主體部,具有支撐上述輪圈的支撐面;充氣用氣體供應部,具有從上述主體部的內部通到支撐於上述支撐面的上述輪圈中心部的充氣用流路,對支撐於上述輪圈的上述輪胎的內部供應充氣用氣體;及夾持部,安裝在上述主體部,以流通於上述充氣用流路的上述充氣用氣體的壓力作為驅動力,將上述輪圈夾持於上述主體部的支撐面,上述主體部具備:有上述支撐面並在中心軸周圍旋轉的旋轉體,及可旋轉地支撐該旋轉體的支撐部,上述夾持部係安裝於上述旋轉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上述夾持部,具備:活塞,安裝在上述主體部以上述充氣用氣體驅動;鈎,安裝於上述活塞,對應該活塞的動作將上述輪圈推壓於上述支撐面並將上述輪圈夾持於上述支撐面;驅動用管路,連接上述活塞與上述充氣用流路;及止回閥,設置在上述驅動用管路,防止充氣用氣體從上述活塞朝著上述充氣用流路之逆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上述夾持部具備開放上述活塞內部可進行填充於上述活塞之上述充氣用氣體排出的開放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上述開放部有開放閥及驅動上述開放閥的驅動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上述鈎是安裝在與上述活塞的動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上述鈎在推壓上述輪圈的位置具有滾子,使得該滾子可在以和上述輪圈推壓於上述支撐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為中心旋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記載的輪胎保持裝置,其中,上述鈎在推壓上述輪圈的位置具有滾子,使得該滾子可在以和上述輪圈推壓於上述支撐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為中心旋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69966 WO2014024242A1 (ja) | 2012-08-06 | 2012-08-06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06571A TW201406571A (zh) | 2014-02-16 |
TWI545031B true TWI545031B (zh) | 2016-08-11 |
Family
ID=50067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16539A TWI545031B (zh) | 2012-08-06 | 2013-05-09 | 輪胎保持裝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21315B2 (zh) |
JP (1) | JP5783585B2 (zh) |
KR (1) | KR101659198B1 (zh) |
CN (1) | CN104220244B (zh) |
DE (1) | DE112012005866B4 (zh) |
IN (1) | IN2014DN08609A (zh) |
TW (1) | TWI545031B (zh) |
WO (1) | WO201402424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39827B (zh) * | 2014-02-06 | 2019-01-29 | 三菱重工机械系统株式会社 | 轮胎支承装置以及轮胎冷却系统 |
JP6353378B2 (ja) * | 2015-02-02 | 2018-07-04 |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タイヤ把持装置及びタイヤ検査装置 |
JP6449672B2 (ja) | 2015-02-19 | 2019-01-09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方法 |
WO2016135839A1 (ja) * | 2015-02-24 | 2016-09-01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検査装置、及びタイヤの姿勢検出方法 |
JP6616998B2 (ja) * | 2015-10-15 | 2019-12-04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JP6678491B2 (ja) * | 2016-03-28 | 2020-04-08 | 株式会社長浜製作所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KR101891896B1 (ko) | 2016-11-30 | 2018-08-24 |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 타이어 시험기용 가변폭 휠 |
KR102020711B1 (ko) * | 2017-08-08 | 2019-09-11 | 주식회사 대화산기 | 타이어 균일성 설비의 휠 교체장치 |
DE112018006998T5 (de) * | 2018-02-02 | 2020-10-08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 Felgenwechsler, felgenhaltevorrichtung und reifenprüfsystem |
EP3739319B1 (en) * | 2018-02-21 | 2022-03-16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 Tire holding mechanism and tire test device |
CN108859199A (zh) * | 2018-07-13 | 2018-11-23 | 桂林理工大学 | 一种新型工程轮胎后充气装置 |
SK500142019A3 (sk) * | 2019-03-08 | 2020-10-02 | Me Inspection Sk S R O | Upínací mechanizmus pre zariadenie na testovanie pneumatík a spôsob upnutia testovanej pneumatiky do upínacieho mechanizmu |
JP2020165909A (ja) * | 2019-03-29 | 2020-10-08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リム交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装置 |
CN112179764B (zh) * | 2019-07-05 | 2023-04-25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车钩拉压一体试验的加载装置 |
CN110561548B (zh) * | 2019-09-19 | 2020-04-28 | 威海君乐轮胎有限公司 | 一种改善轮胎质量的橡胶胎扎眼器 |
CN111301356B (zh) * | 2020-03-22 | 2024-09-03 | 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一种伸缩式充气轮胎防爆装置 |
CN112498016B (zh) * | 2020-12-14 | 2023-03-24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可夹紧式电动车助推器 |
CN113146313B (zh) * | 2021-05-26 | 2024-09-27 | 皮休车轮科技(台州)有限公司 | 一种气动活塞驱动回转定心夹具 |
CN113370108B (zh) * | 2021-07-14 | 2024-02-20 | 杭州集智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轮胎均动检测的夹具 |
EP4276437A1 (de) * | 2022-05-13 | 2023-11-15 | Hofmann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 GmbH | Felgenverriegel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870001804B1 (ko) | 1983-08-30 | 1987-10-13 | 가부시끼가이샤 고오베 세이꼬오쇼 | 타이어 균일성 검사기용 자동 림 교체장치 |
JPH01192532A (ja) | 1988-01-29 | 1989-08-02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マシン用自動リム交換装置 |
JPH0347742A (ja) | 1989-04-14 | 1991-02-28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のリム交換装置 |
JP2661753B2 (ja) | 1989-08-30 | 1997-10-08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
JPH03110138A (ja) | 1989-09-25 | 1991-05-10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チエンジャ装置 |
JPH03150143A (ja) * | 1989-11-06 | 1991-06-26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機用リム装着装置 |
JPH03231834A (ja) | 1990-02-07 | 1991-10-15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のリム交換装置 |
JP2803885B2 (ja) | 1990-03-07 | 1998-09-24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間隙設定方法及び装置 |
JP3040514B2 (ja) | 1991-04-09 | 2000-05-15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動バランス測定機 |
JP3532263B2 (ja) * | 1994-10-19 | 2004-05-3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用リム装着装置 |
US5737383A (en) | 1995-04-24 | 1998-04-07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testing tire |
JP3672135B2 (ja) | 1996-08-09 | 2005-07-1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測定におけるリム交換装置 |
JP3486307B2 (ja) * | 1996-09-02 | 2004-01-13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
JP4219465B2 (ja) | 1999-02-17 | 2009-02-04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試験装置の回転部の相対位置ずれ防止システム |
JP4014822B2 (ja) | 2001-05-22 | 2007-11-28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及び動釣合複合試験装置 |
US6988397B1 (en) * | 2003-02-11 | 2006-01-24 |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 Rim chucking machine |
JP4213675B2 (ja) | 2005-01-28 | 2009-01-2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JP4242846B2 (ja) * | 2005-02-03 | 2009-03-25 | 株式会社長浜製作所 | タイヤの搬送・保持装置 |
ITVR20050059A1 (it) | 2005-05-16 | 2006-11-17 | Butler Eng & Marketing | Gruppo di supporto e rotazione di un cerchione in particolare per una macchina monta-smontagomme. |
JP4456126B2 (ja) | 2007-01-16 | 2010-04-28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試験装置 |
CN201259469Y (zh) | 2008-09-26 | 2009-06-17 | 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 均匀性试验机上轮辋升降装置 |
JP4505531B2 (ja) | 2008-11-28 | 2010-07-21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検査装置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
JP5357081B2 (ja) | 2010-02-19 | 2013-12-04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機のタイヤインフレート方法 |
JP5313943B2 (ja) | 2010-02-25 | 2013-10-09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
JP5556446B2 (ja) | 2010-06-30 | 2014-07-23 | 株式会社サタケ | 業務用加圧式炊飯装置 |
JP5917041B2 (ja) | 2011-08-11 | 2016-05-11 |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 タイヤバランス測定装置におけるリム交換装置 |
JP5752012B2 (ja) * | 2011-11-11 | 2015-07-22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リム組立体、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リム組立体交換方法 |
JP5851848B2 (ja) | 2012-01-12 | 2016-02-03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JP5752057B2 (ja) | 2012-01-12 | 2015-07-22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リム組立体およびタイヤ試験装置 |
JP5752068B2 (ja) | 2012-02-17 | 2015-07-22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
2012
- 2012-08-06 US US14/387,458 patent/US93213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8-06 KR KR1020147028333A patent/KR10165919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8-06 WO PCT/JP2012/069966 patent/WO201402424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8-06 JP JP2014529170A patent/JP5783585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8-06 IN IN8609DEN2014 patent/IN2014DN08609A/en unknown
- 2012-08-06 CN CN201280071858.6A patent/CN104220244B/zh active Active
- 2012-08-06 DE DE112012005866.6T patent/DE112012005866B4/de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09 TW TW102116539A patent/TWI54503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4024242A1 (ja) | 2016-07-21 |
TW201406571A (zh) | 2014-02-16 |
CN104220244A (zh) | 2014-12-17 |
DE112012005866T5 (de) | 2014-12-04 |
IN2014DN08609A (zh) | 2015-05-22 |
US20150047790A1 (en) | 2015-02-19 |
JP5783585B2 (ja) | 2015-09-24 |
KR101659198B1 (ko) | 2016-09-22 |
KR20140138891A (ko) | 2014-12-04 |
DE112012005866B4 (de) | 2022-05-12 |
CN104220244B (zh) | 2016-10-05 |
US9321315B2 (en) | 2016-04-26 |
WO2014024242A1 (ja) | 2014-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45031B (zh) | 輪胎保持裝置 | |
CN103842791B (zh) | 轮胎试验装置 | |
JP5752057B2 (ja) | リム組立体およびタイヤ試験装置 | |
JP5752068B2 (ja)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
CN103460012B (zh) | 轮辋装配体、轮胎试验机及轮辋装配体更换方法 | |
JP2018004355A (ja) | タイヤ付ホイールの支持装置および試験装置 | |
JP5826666B2 (ja) | タイヤバランス測定装置、およびタイヤのダイナミックバランス測定方法 | |
JP7029800B2 (ja)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
JP2019035659A (ja) | タイヤの平衡試験機におけるタイヤを保持するための装置 | |
JPH11223571A (ja) |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試験装置 | |
JP2018091789A (ja) | タイヤの動バランス及びユニフォーミティの測定装置 | |
JP2018079612A (ja) | タイヤ保持具、タイヤ印刷装置及びタイヤ印刷方法 | |
CN109655198A (zh) | 用于将轮胎保持在轮胎平衡机中的装置和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