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0680A - 半導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0680A
TW201810680A TW106137965A TW106137965A TW201810680A TW 201810680 A TW201810680 A TW 201810680A TW 106137965 A TW106137965 A TW 106137965A TW 106137965 A TW106137965 A TW 106137965A TW 201810680 A TW201810680 A TW 2018106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insulating film
metal oxide
conductive film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7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2254B (zh
Inventor
山崎舜平
三宅博之
宍戶英明
小山潤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0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0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22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225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13Storage capaci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ixe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2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 H01L27/122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with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not belonging to the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e.g. InGaZnO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8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in which the switching element is a three-electrod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or shape of the interlayer dielectric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integrated with passive devices, e.g. auxiliary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0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supplementary region or layer in the thin film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 supporting it for controlling or increasing the safety of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hav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e.g. zinc oxide, copper aluminium oxide, cadmium stann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3Discrete devices, e.g. 3 terminal devices
    • H01L2924/1304Transistor
    • H01L2924/1306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 H01L2924/13069Thin film transistor [T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孔徑比高且包括能夠增大電荷容量的電容元件的半導體裝置。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能夠降低耗電量的半導體裝置。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包括: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半導體膜的電晶體;在一對電極之間設置有介電膜的電容元件;設置於具有透光性的半導體膜上的絕緣膜;以及設置於絕緣膜上的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電容元件包括:用作一個電極的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用作電介質的絕緣膜;以及隔著該絕緣膜與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對置的用作另一個電極的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此外,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是與電晶體的具有透光性的半導體膜形成在同一表面上的含有摻雜劑的金屬氧化物膜。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
本說明書等所公開的發明係關於一種半導體裝置。
近年來,液晶顯示器(LCD)等的平板顯示器得到廣泛普及。在平板顯示器等的顯示裝置中,行方向及列方向配置的圖元內設置有:作為切換元件的電晶體;與該電晶體電連接的液晶元件;以及與該液晶元件並聯連接的電容元件。
作為構成該電晶體的半導體膜的半導體材料,通常使用非晶矽或多晶矽等的矽半導體。
另外,呈現半導體特性的金屬氧化物(以下也稱為氧化物半導體)也是能夠用作電晶體的半導體膜的半導體材料。例如,已公開有一種使用氧化鋅或In-Ga-Zn類氧化物半導體製造電晶體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另外,已經公開有一種具有如下電容元件的 顯示裝置,在該電容元件中:為了提高孔徑比,與電晶體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設置在同一表面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與連接於電晶體的圖元電極以一定距離分開設置(參照專利文獻3)。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07-1238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07-96055號公報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第8102476號說明書
一般地,在電容元件中,一對電極之間設置有介電膜,一對電極中的至少一個電極是由構成電晶體的閘極電極、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等具有遮光性的導電膜形成的。
另外,電容元件的電容值越大,在施加電場的情況下的能夠將液晶元件的液晶分子的配向保持為固定的期間越長。在顯示靜態影像的顯示裝置中,能夠延長該期間意味著可以減少重寫影像資料的次數,從而可以降低耗電量。
但是,當電容元件的一個電極由半導體膜形成時,根據施加到該半導體膜的電位,充電至電容元件中的電容值變成比規定的值低的值,將液晶元件的液晶分子的配向保持為一定的期間變短,影像資料的重寫次數增加,而使耗電量增大。
為了增大電容元件的電荷容量,可以增大電容元件的佔有面積,具體地可以增大一對電極彼此重疊的 面積。但是,在上述顯示裝置中,當為了增大一對電極彼此重疊的面積而增大具有遮光性的導電膜的面積時,圖元的孔徑比降低,影像顯示品質下降。
於是,鑒於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孔徑比高且包括能夠增大電荷容量的電容元件的半導體裝置。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能夠降低耗電量的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包括: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半導體膜的電晶體;在一對電極之間設置有介電膜的電容元件;設置於具有透光性的半導體膜上的絕緣膜;以及設置於絕緣膜上的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電容元件包括:用作一個電極的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用作電介質的絕緣膜;以及隔著該絕緣膜與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對置的用作另一個電極的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此外,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是與電晶體的具有透光性的半導體膜形成在同一表面上的含有摻雜劑的金屬氧化物膜。
包括於電晶體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半導體膜可以使用氧化物半導體形成。這是由於氧化物半導體的能隙較大為3.0eV以上且對可見光的穿透率較大的緣故。另外,在本說明書中,作為氧化物半導體,對如包括於電晶體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半導體膜那樣的呈現半導體特性的金 屬氧化物進行說明。另外,由於包括於電容元件中的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呈現導電特性,因此將該膜作為金屬氧化物進行說明。
作為用作電容元件的另一個電極的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可以採用由形成包括於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的製程形成的半導體膜,並且藉由對該半導體膜添加摻雜劑增大其導電率可以將其形成為具有導電特性的金屬氧化物膜。例如,可以將選自氫、硼、氮、氟、鋁、磷、砷、銦、錫、銻及稀有氣體元素中的一種以上的摻雜劑利用離子植入法或離子摻雜法等添加到半導體膜中,或者也可以藉由將該半導體膜暴露於含有上述元素的電漿中來對其添加上述摻雜劑。此時,作為電容元件的另一個電極的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的導電率為10S/cm以上且1000S/cm以下,較佳為100S/cm以上且1000S/cm以下。
在電容元件中,由於介電膜使用設置在包括在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上的絕緣膜,所以可以採用與該絕緣膜相同的疊層結構。例如,當作為設置在包括在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上的絕緣膜使用氧化絕緣膜及氮化絕緣膜的疊層結構時,作為電容元件的介電膜可以使用氧化絕緣膜及氮化絕緣膜的疊層結構。
另外,在電容元件中,當作為設置於包括於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之上的絕緣膜採用氧化絕緣膜及氮化絕緣膜時,可以在形成該氧化絕緣膜之後藉由僅去除形成有電容元件的區域的該氧化絕緣膜,而使電容元件的介電 膜為氮化絕緣膜的單層。換言之,該氮化絕緣膜接觸於用作電容元件的另一個電極的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使用與包括於電晶體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半導體膜同時形成的半導體膜形成,並且藉由使該半導體膜接觸氮化絕緣膜,該氮化絕緣膜與該半導體膜的介面形成缺陷能階(介面能階)。或者/並且,當利用電漿CVD法或濺射法形成氮化絕緣膜時,該半導體膜暴露於電漿中而生成氧缺陷。此外,包含於該氮化絕緣膜中的氮或/及氫移動到該半導體膜中。當氮化絕緣膜中的氫進入缺陷能階或氧缺陷中時,生成作為載子的電子。其結果,該半導體膜的導電率增大而變為n型成為具有導電性的膜。即,可以形成具有導電特性的金屬氧化物膜。另外,由於可以將介電膜的厚度形成得較薄,因此可以增大電容元件的電荷容量。
如上所述,在電容元件中,藉由採用氮化絕緣膜接觸於上述半導體膜的結構,可以省略將增大導電率的摻雜劑添加到上述半導體膜的製程諸如離子植入法或離子摻雜法,提高半導體裝置的良率,從而可以降低製造成本。
此外,當包括在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是氧化物半導體膜且氧化絕緣膜及氮化絕緣膜的疊層是設置在該半導體膜上的絕緣膜時,該氧化絕緣膜較佳為不容易透過氮,即阻擋氮。
藉由採用上述結構,可以抑制氮及氫中的一 者或兩者擴散到包括在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可以抑制電晶體的電特性變動。
當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連接於電晶體時,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用作圖元電極。
當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用作圖元電極時,電容線在平行於掃描線的方向上延伸且與掃描線設置於同一表面上。電容元件的另一個電極(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藉由當形成電晶體的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時同時形成的導電膜電連接於電容線。
此外,電容線不侷限於在平行於掃描線的方向上延伸且與掃描線設置於同一表面上,也可以在平行於包括電晶體的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的信號線方向上延伸且與信號線設置於同一表面上,並電連接於電容元件的另一個電極(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
此外,電容線也可以使用包括在電容元件中的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形成。
此外,電容線也可以分別連接於包括在鄰接的多個圖元中的電容元件。此時,也可以在鄰接的圖元之間設置有電容線。
另外,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也可以與電晶體連接。此時,第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用作圖元電極,第一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用作共用電極及電容佈線。
藉由採用上述結構,由於電容元件具有透光性,所以可以在圖元內的形成有電晶體的區域以外的區域 大面積地形成電容元件。因此,可以獲得提高了孔徑比且增大了電荷容量的半導體裝置。由此,可以獲得顯示品質優良的半導體裝置。
具有透光性的電容元件可以利用電晶體的製程製造。電容元件的一個電極可以利用形成用作圖元電極或共用電極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的製程來形成。電容元件的另一個電極可以利用形成包括於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的製程來形成。由此,包括於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及電容元件的另一個電極由相同金屬元素構成。
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也屬於本發明的一個方式。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可以提供一種孔徑比高且具有增大了電荷容量的電容元件的半導體裝置。另外,本發明可以提供耗電量低的半導體裝置。
100‧‧‧圖元部
102‧‧‧基板
103‧‧‧電晶體
104‧‧‧掃描線驅動電路
106‧‧‧信號線驅動電路
107‧‧‧掃描線
107a‧‧‧閘極電極
108‧‧‧液晶元件
109‧‧‧信號線
109a‧‧‧源極電極
111‧‧‧半導體膜
113‧‧‧導電膜
113a‧‧‧汲極電極
115‧‧‧電容線
117‧‧‧開口
118‧‧‧半導體膜
119‧‧‧導電膜
121‧‧‧圖元電極
123‧‧‧開口
125‧‧‧導電膜
126‧‧‧絕緣膜
127‧‧‧閘極絕緣膜
128‧‧‧絕緣膜
129‧‧‧絕緣膜
130‧‧‧絕緣膜
131‧‧‧絕緣膜
132‧‧‧絕緣膜
133‧‧‧絕緣膜
141‧‧‧圖元
143‧‧‧開口
145‧‧‧電容元件
150‧‧‧基板
152‧‧‧遮光膜
153‧‧‧遮光膜
154‧‧‧對電極
156‧‧‧絕緣膜
158‧‧‧絕緣膜
160‧‧‧液晶層
172‧‧‧圖元
174‧‧‧電容元件
176‧‧‧電容線
178‧‧‧導電膜
196‧‧‧圖元
197‧‧‧電容元件
198‧‧‧導電膜
199‧‧‧導電膜
199a‧‧‧氧化物半導體膜
199b‧‧‧氧化物半導體膜
199c‧‧‧氧化物半導體膜
201‧‧‧圖元
205‧‧‧電容元件
221‧‧‧圖元電極
225‧‧‧絕緣膜
226‧‧‧絕緣膜
227‧‧‧閘極絕緣膜
228‧‧‧絕緣膜
229‧‧‧絕緣膜
230‧‧‧絕緣膜
231‧‧‧絕緣膜
232‧‧‧絕緣膜
233‧‧‧絕緣膜
245‧‧‧電容元件
255‧‧‧電容元件
271‧‧‧圖元電極
279‧‧‧絕緣膜
281‧‧‧絕緣膜
282‧‧‧絕緣膜
301‧‧‧圖元
305‧‧‧電容元件
319‧‧‧導電膜
401_1‧‧‧圖元
401_2‧‧‧圖元
403_1‧‧‧電晶體
403_2‧‧‧電晶體
405_1‧‧‧電容元件
405_2‧‧‧電容元件
407_1‧‧‧掃描線
407_2‧‧‧掃描線
409‧‧‧信號線
411_1‧‧‧半導體膜
411_2‧‧‧半導體膜
413_1‧‧‧導電膜
413_2‧‧‧導電膜
415‧‧‧電容線
417_1‧‧‧開口
417_2‧‧‧開口
419_1‧‧‧導電膜
419_2‧‧‧導電膜
421_1‧‧‧圖元電極
421_2‧‧‧圖元電極
423‧‧‧開口
425‧‧‧導電膜
437‧‧‧掃描線
501‧‧‧圖元
505‧‧‧電容元件
519‧‧‧導電膜
521‧‧‧共通電極
901‧‧‧基板
902‧‧‧圖元部
903‧‧‧信號線驅動電路
904‧‧‧掃描線驅動電路
905‧‧‧密封材料
906‧‧‧基板
908‧‧‧液晶層
910‧‧‧電晶體
911‧‧‧電晶體
913‧‧‧液晶元件
915‧‧‧連接端子電極
916‧‧‧端子電極
918‧‧‧FPC
918b‧‧‧FPC
919‧‧‧異方性導電劑
922‧‧‧閘極絕緣膜
923‧‧‧絕緣膜
924‧‧‧絕緣膜
925‧‧‧密封材料
926‧‧‧電容元件
927‧‧‧導電膜
928‧‧‧電極
929‧‧‧電容佈線
930‧‧‧電極
931‧‧‧電極
932‧‧‧絕緣膜
933‧‧‧絕緣膜
934‧‧‧絕緣膜
935‧‧‧間隔物
940‧‧‧電極
941‧‧‧電極
943‧‧‧液晶元件
945‧‧‧電極
946‧‧‧公共佈線
971‧‧‧源極電極
973‧‧‧汲極電極
975‧‧‧共通電位線
977‧‧‧共通電極
985‧‧‧共通電位線
987‧‧‧共通電極
1901‧‧‧玻璃基板
1903‧‧‧絕緣膜
1904‧‧‧絕緣膜
1905‧‧‧氧化物半導體膜
1906‧‧‧多層膜
1907‧‧‧導電膜
1909‧‧‧導電膜
1910‧‧‧絕緣膜
1911‧‧‧絕緣膜
1913‧‧‧開口部
1915‧‧‧開口部
1917‧‧‧開口部
1919‧‧‧開口部
1922‧‧‧絕緣膜
9000‧‧‧桌子
9001‧‧‧外殼
9002‧‧‧桌腿
9003‧‧‧顯示部
9004‧‧‧顯示按鈕
9005‧‧‧電源供應線
9033‧‧‧卡子
9034‧‧‧開關
9035‧‧‧電源開關
9036‧‧‧開關
9038‧‧‧操作開關
9100‧‧‧電視機
9101‧‧‧外殼
9103‧‧‧顯示部
9105‧‧‧支架
9107‧‧‧顯示部
9109‧‧‧操作鍵
9110‧‧‧遙控操作機
9200‧‧‧電腦
9201‧‧‧主體
9202‧‧‧外殼
9203‧‧‧顯示部
9204‧‧‧鍵盤
9205‧‧‧外部連接埠
9206‧‧‧指向裝置
9630‧‧‧外殼
9631‧‧‧顯示部
9631a‧‧‧顯示部
9631b‧‧‧顯示部
9632a‧‧‧區域
9632b‧‧‧區域
9633‧‧‧太陽能電池
9634‧‧‧充放電控制電路
9635‧‧‧電池
9636‧‧‧DCDC轉換器
9637‧‧‧轉換器
9638‧‧‧操作鍵
9639‧‧‧按鈕
在圖式中:圖1A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圖,圖1B是說明圖元的電路圖;圖2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圖3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 圖4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圖5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圖6A和圖6B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圖7A和圖7B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圖8A和圖8B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圖9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圖10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圖11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圖12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圖13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圖14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圖15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 圖16A和圖16B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圖17A和圖17B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剖面圖;圖18A和圖18B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圖19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圖20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圖21A和圖21C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圖22A和圖22B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圖23A至圖23C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及俯視圖;圖24A至圖24C是說明使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電子裝置的圖;圖25A至圖25C是說明使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電子裝置的圖;圖26A至圖26D是說明樣本結構的圖;圖27是說明薄層電阻的圖;圖28A和圖28B是說明SIMS的測量結果的圖;圖29A至圖29C是說明ESR的測量結果的圖; 圖30是說明ESR的測量結果的圖;圖31是說明薄層電阻的圖;圖32是說明薄層電阻的圖;圖33A至圖33D是說明InGaZnO4結晶的塊體模型的圖;圖34A和圖34B是說明VoH的形成能量及熱力學遷移能階(Thermodynamic transition level)的圖;圖35A是說明樣本的製程的圖,圖35B是說明樣本的薄層電阻的圖;圖36A至圖36D是說明樣本的製程及其結構的圖;圖37A至圖37C是說明樣本的穿透率的圖。本發明的選擇圖是圖15。
下面,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不侷限於以下說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個事實,就是本發明的方式和詳細內容可以被變換為各種各樣的形式。此外,本發明不應該被解釋為僅限定在以下所示的實施方式所記載的內容中。
在以下說明的本發明的結構中,在不同圖式之間共同使用同一符號表示同一部分或具有同樣功能的部分而省略其重複說明。另外,當表示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時有時使用相同的陰影線,而不特別附加元件符號。
在本說明書所說明的各圖式中,各結構的大小、膜的厚度或區域有時為了明確起見而被誇大。因此,本發明並不一定限定於圖式中的比例。
在本說明書等中,為了方便起見,附加了第一、第二等序數詞,而其並不表示製程順序或疊層順序。此外,本說明書等中,這些序數詞不表示用來特定發明的事項的固有名稱。
另外,本發明中的“源極”及“汲極”的功能在電路工作中當電流方向變化時,有時互相調換。因此,在本說明書中,“源極”及“汲極”可以互相調換。
另外,電壓是指兩個點之間的電位差,電位是指某一點的靜電場中的單位電荷具有的靜電能(電位能量)。但是,一般來說,將某一點的電位與標準的電位(例如接地電位)之間的電位差簡單地稱為電位或電壓,通常,電位和電壓是同義詞。因此,在本說明書中,除了特別指定的情況以外,既可將“電位”稱為“電壓”,又可將“電壓”稱為“電位”。
在本說明書中,當在進行光微影處理之後進行蝕刻處理時,光微影處理中形成的遮罩被去除。
實施方式1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進行說明。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液晶顯示裝置為例子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
<半導體裝置的結構>
圖1A示出半導體裝置的一個例子。圖1A所示的半導體裝置包括:圖元部100;掃描線驅動電路104;信號線驅動電路106;分別以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的其電位元由掃描線驅動電路104控制的m個掃描線107;分別以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的其電位元由信號線驅動電路106控制的n個信號線109。並且,圖元部100包括以矩陣狀配置的多個圖元201。另外,還包括沿著掃描線107分別以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的電容線115。另外,電容線115還可以沿著信號線109以分別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
各掃描線107電連接到在圖元部100中配置為m行n列的圖元201中的配置在任一行的n個圖元201。另外,各信號線109電連接到配置為m行n列的圖元201中的配置在任一列的m個圖元201。m、n都是1以上的整數。另外,各電容線115電連接到配置為m行n列的圖元201中的配置在任一行的n個圖元201。另外,當電容線115沿著信號線109以分別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時,電連接到配置為m行n列的圖元201中的配置在任一列的m個圖元201。
圖1B示出圖1A所示的半導體裝置所具有的圖元201的電路圖的一個例子。圖1B所示的圖元201包括:與掃描線107及信號線109電連接的電晶體103;電 容元件205,該電容元件205的一個電極與電晶體103的汲極電極電連接,另一個電極與供應固定電位的電容線115電連接;液晶元件108,該液晶元件108的圖元電極與電晶體103的汲極電極及電容元件205的一個電極電連接,以與圖元電極對置的方式設置的電極(對電極)與供應反電位的佈線電連接。
液晶元件108是如下元件:利用以形成有電晶體103及圖元電極的基板及形成有對電極的基板夾持的液晶的光學調變作用,來控制使光透過或不透過的元件。注意,液晶的光學調變作用由施加到液晶的電場(包括縱向電場或斜向電場)控制。此外,當在形成有圖元電極的基板中形成對電極(也稱為共用電極)時,施加到液晶的電場成為橫向電場。
接著,說明液晶顯示裝置的圖元201的具體例子。圖2示出圖元201的俯視圖。注意,在圖2中,省略對電極及液晶元件。
在圖2中,掃描線107在大致垂直於信號線109的方向(圖中左右方向)上延伸地設置。信號線109在大致垂直於掃描線107的方向(圖中上下方向)上延伸地設置。電容線115在平行於掃描線107的方向上延伸地設置。另外,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與掃描線驅動電路104(參照圖1A)電連接,信號線109與信號線驅動電路106(參照圖1A)電連接。
電晶體103設置於掃描線107及信號線109 彼此交叉的區域中。電晶體103至少包括具有通道形成區的半導體膜111、閘極電極、閘極絕緣膜(圖2中未圖示)、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此外,掃描線107中的與半導體膜111重疊的區域用作電晶體103的閘極電極。信號線109中的與半導體膜111重疊的區域用作電晶體103的源極電極。導電膜113中的與半導體膜111重疊的區域用作電晶體103的汲極電極。由此,閘極電極、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有時分別表示為掃描線107、信號線109及導電膜113。此外,在圖2中,從上方看時掃描線107的端部位於半導體膜的端部的外側。由此,掃描線107用作遮擋來自背光等的光源的光的遮光膜。其結果是,光不照射到包括在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111,由此可以抑制電晶體的電特性的變動。
此外,由於藉由使用適當的條件對氧化物半導體進行處理來可以使電晶體的關態電流(off-state current)降至極低,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中作為半導體膜111使用氧化物半導體。因此,可以減少半導體裝置的耗電量。
此外,導電膜113藉由開口117與由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形成的圖元電極221電連接。此外,在圖2中,省略圖元電極221的陰影進行圖示。
電容元件205設置在由圖元201內的由電容線115及信號線109圍繞的區域中。電容元件205藉由設置於開口123中的導電膜125與電容線115電連接。電容 元件205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具有透光性的圖元電極221;作為介電膜的形成於電晶體103上的具有透光性的絕緣膜(圖2中未圖示)。即,電容元件205具有透光性。
像這樣,由於電容元件205具有透光性,所以可以在圖元201內大面積地形成電容元件205。由此,可以獲得如下半導體裝置:在使孔徑比典型地提高至55%以上,較佳為60%以上的同時增大了電荷容量。例如,在解析度高的半導體裝置諸如液晶顯示裝置中,圖元的面積小,電容元件的面積也小。由此,在解析度高的半導體裝置中,儲存在電容元件中的電荷容量變小。但是,由於本實施方式所示的電容元件205具有透光性,所以藉由在圖元中設置該電容元件,可以在各圖元中獲得充分的電荷容量,並提高孔徑比。典型的是,適當地用於圖元密度為200ppi以上較佳為300ppi以上的高解析度的半導體裝置。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高解析度的顯示裝置中也可以提高孔徑比,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背光等光源的光,由此可以降低顯示裝置的耗電量。
在此,對使用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特性進行說明。使用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是n通道型電晶體。另外,氧化物半導體中的氧缺陷有時生成載子,而有可能導致電晶體的電特性及可靠性降低。例如,有可能使電晶體的臨界電壓移到負方向而導致閘極電壓為0V時流過汲極電流。將這種當閘極電壓為0V時流過汲極電流的情況 稱為常開啟型電晶體,並將具有該特性的電晶體稱為空乏型電晶體。另一方面,將閘極電壓為0V時沒有流過汲極電流的電晶體稱為常閉型電晶體,並將具有該特性的電晶體稱為增強型電晶體。
因此,當作為半導體膜111使用氧化物半導體時,較佳為盡可能地減少作為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缺陷,該缺陷典型的是氧缺陷。例如,較佳為將利用對膜表面施加平行方向的磁場的電子自旋共振法得到的g值=1.93的自旋密度(相當於氧化物半導體膜所含的缺陷密度)降低到測量器的檢測下限以下。藉由盡可能地減少以氧缺陷為代表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缺陷,可以抑制電晶體103的常開啟特性,由此可以提高半導體裝置的電特性及可靠性。此外,可以降低半導體裝置的耗電量。
除了氧缺陷之外,包含在氧化物半導體中的氫(包括水等氫化合物)也使電晶體的臨界電壓向負方向移動。氧化物半導體中的氫與接合於金屬原子的氧發生反應生成水,與此同時發生氧脫離的晶格(或氧脫離的部分)形成缺陷(也稱為氧缺陷)。另外,氫的一部分與氧發生反應生成為載子的電子。因此,具有含有氫的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容易具有常開啟特性。
因此,當作為半導體膜111使用氧化物半導體時,較佳為儘量降低作為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氫。明確而言,在半導體膜111中,使利用二次離 子質譜分析法(SIMS: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得到的氫濃度低於5×1018atoms/cm3,較佳為1×1018atoms/cm3以下,更佳為5×1017atoms/cm3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1016atoms/cm3以下。
另外,在半導體膜111中,使利用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得到的鹼金屬或鹼土金屬的濃度為1×1018atoms/cm3以下,較佳為2×1016atoms/cm3以下。有時當鹼金屬及鹼土金屬與氧化物半導體接合時生成載子而使電晶體103的關態電流增大。
另外,當作為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含有氮時生成作為載子的電子,載子密度增加而容易n型化。其結果,使用具有含有氮的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容易變為常開啟特性。因此,在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中,較佳為盡可能地減少氮,例如,較佳為使氮濃度為5×1018atoms/cm3以下。
像這樣,藉由將儘量地減少了雜質(氫、氮、鹼金屬或鹼土金屬等)而被高度純化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用於半導體膜111,電晶體成為增強型電晶體,可以抑制電晶體103變為常開啟特性,由此可以使電晶體103的關態電流降至極低。由此,可以製造具有良好電特性的半導體裝置。此外,可以製造可靠性得到提高的半導體裝置。
注意,可以利用各種試驗證明使用被高度純化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晶體的關態電流低的事實。例 如,即便是通道寬度為1×106μm通道長度L為10μm的元件,當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間的電壓(汲極電壓)為1V至10V的範圍內,關態電流可以為半導體參數分析儀的測量極限以下,即1×10-13A以下。在此情況下,可知:相當於關態電流除以電晶體的通道寬度的數值的關態電流為100zA/μm以下。另外,利用如下電路測量關態電流,該電路中電容元件與電晶體連接並且該電晶體控制流入或從電容元件流出的電荷。在該測量時,將被高度純化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用於上述電晶體的通道形成區,且根據電容元件的單位時間的電荷量推移測量該電晶體的關態電流。其結果是,可知:當電晶體的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之間的電壓為3V時,可以獲得幾十yA/μm的更低的關態電流。由此,使用被高度純化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晶體的關態電流顯著低。
接著,圖3示出圖2的點劃線A1-A2間及點劃線B1-B2間的剖面圖。
液晶顯示裝置的圖元201的剖面結構是如下結構。液晶顯示裝置包括形成在基板102上的元件部、形成在基板150上的元件部以及夾在該兩個元件部之間的液晶層。
首先,說明設置在基板102上的元件部的結構。在基板102上設置有包括電晶體103的閘極電極107a的掃描線107、與掃描線107設置於同一表面上的電容線115。在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上設置有閘極絕緣 膜127。在閘極絕緣膜127的與掃描線107重疊的區域上設置有半導體膜111,在閘極絕緣膜127上設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在半導體膜111及閘極絕緣膜127上設置有包括電晶體103的源極電極109a的信號線109、包括電晶體103的汲極電極113a的導電膜113。在閘極絕緣膜127中設置有到達電容線115的開口123,在開口123中及其上、閘極絕緣膜127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上設置有導電膜125。在閘極絕緣膜127、信號線109、半導體膜111、導電膜113、導電膜125上設置有用作電晶體103的保護絕緣膜的絕緣膜229、絕緣膜231及絕緣膜232。另外,至少在成為電容元件205的區域設置有接觸於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絕緣膜232。在絕緣膜229、絕緣膜231及絕緣膜232中設置有到達導電膜113的開口117,在開口117及絕緣膜232上設置有圖元電極221。此外,在圖元電極221及絕緣膜232上設置有用作配向膜的絕緣膜158。此外,也可以在基板102與掃描線107、電容線115及閘極絕緣膜127之間設置有基底絕緣膜。
在本實施方式所示的電容元件205中,一對電極中的一個電極為圖元電極221,一對電極中的另一個電極為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該導電膜119是藉由使用與半導體膜111在同一製程中形成的半導體膜得到的具有導電特性的金屬氧化物膜,藉由將設置於一對電極間的介電膜用作絕緣膜232,可以減薄介電膜的厚度。由此, 可以增大電容元件205的電荷容量。
另外,較佳的是絕緣膜232為氮化絕緣膜。
此外,在圖2中,將不設置絕緣膜229(未圖示)及絕緣膜231(未圖示)的區域(雙點虛線的內側)的端部設置在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外側,但是如圖4所示,也可以將不設置絕緣膜279(未圖示)及絕緣膜281(未圖示)的區域(雙點虛線的內側)的端部設置在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上。
圖5示出沿著圖4的點劃線A1-A2間及點劃線B1-B2間的剖面圖。
在圖5中,在閘極絕緣膜127上、信號線109上、半導體膜111上、導電膜113上、導電膜125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上設置有用作電晶體103的保護絕緣膜的絕緣膜279、絕緣膜281及絕緣膜282。另外,絕緣膜279及絕緣膜281的端部位於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上。另外,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上設置有絕緣膜282。另外,電容元件255由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絕緣膜282及圖元電極271構成。另外,絕緣膜279、絕緣膜281及絕緣膜282可以分別使用與絕緣膜229、絕緣膜231及絕緣膜232相同的材料形成。此外,圖元電極271可以使用與圖元電極221相同的材料形成。如圖5所示,絕緣膜279及絕緣膜281的端部位於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上,由此可以防止進行絕緣膜279及絕緣膜281的蝕刻時閘極絕緣膜127被過度蝕刻。
下面對上述結構的構成要素進行詳細記載。
儘管對基板102的材質等沒有太大的限制,但是該基板至少需要具有能夠承受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中進行的熱處理程度的耐熱性。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基板、陶瓷基板、塑膠基板等。作為玻璃基板,可以使用硼矽酸鋇玻璃、硼矽酸鋁玻璃或鋁矽酸玻璃等的無鹼玻璃基板。另外,還可以使用不鏽鋼合金等不具有透光性的基板。此時,較佳的是在基板表面上設置絕緣膜。另外,作為基板102還可以使用石英基板、藍寶石基板、單晶半導體基板、多晶半導體基板、化合物半導體基板、SOI(Silicon On Insulator:絕緣體上矽)基板等。
由於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流過大電流,因此較佳的是使用金屬膜形成,典型地,可以採用使用鉬(Mo)、鈦(Ti)、鎢(W)、鉭(Ta)、鋁(Al)、銅(Cu)、鉻(Cr)、釹(Nd)、鈧(Sc)等金屬材料或以上述元素為主要成分的合金材料的單層結構或疊層結構。
作為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的一個例子,如,可以舉出:使用包含矽的鋁的單層結構;在鋁上層疊鈦的兩層結構;在氮化鈦上層疊鈦的兩層結構;在氮化鈦上層疊鎢的兩層結構;在氮化鉭上層疊鎢的兩層結構;在銅-鎂-鋁合金上層疊銅的兩層結構;以及依次層疊氮化鈦、銅和鎢的三層結構等。
另外,作為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的材 料,可以使用能夠用於圖元電極221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性材料。
另外,作為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的材料,可以使用包含氮的金屬氧化物,明確地說,包含氮的In-Ga-Zn類氧化物、包含氮的In-Sn類氧化物、包含氮的In-Ga類氧化物、包含氮的In-Zn類氧化物、包含氮的Sn類氧化物、包含氮的In類氧化物以及金屬氮化膜(InN、SnN等)。上述材料具有5eV(電子伏特)以上的功函數。當作為電晶體103的半導體膜111使用氧化物半導體時,藉由作為掃描線107(電晶體103的閘極電極)使用含有氮的金屬氧化物,可以使電晶體103的臨界電壓向正方向變動,可以實現具有所謂常閉特性的電晶體。例如,當使用包含氮的In-Ga-Zn類氧化物時,可以使用氮濃度至少比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高的In-Ga-Zn類氧化物,具體地,氮濃度為7原子%以上的In-Ga-Zn類氧化物。
作為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較佳的是使用為低電阻材料的鋁或銅。藉由使用鋁或銅,可以降低信號遲延,而提高顯示品質。另外,由於鋁的耐熱性低,因此容易產生因小丘、晶鬚或遷移引起的不良。為了防止鋁遷移,較佳的是在鋁上層疊鉬、鈦、鎢等熔點比鋁高的金屬材料。另外,當使用銅時,為了防止因遷移引起的不良或者銅元素的擴散,較佳的是在銅上層疊鉬、鈦、鎢等熔點比銅高的金屬材料。
作為閘極絕緣膜127,例如可以採用使用氧化矽、氧氮化矽、氮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鋁、氧化鉿、氧化鎵或Ga-Zn類金屬氧化物等的絕緣材料的單層結構或疊層結構。另外,為了提高與作為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介面特性,較佳的是閘極絕緣膜127中的至少接觸於半導體膜111的區域由氧化絕緣膜形成。
另外,藉由在閘極絕緣膜127中設置對氧、氫、水等具有阻擋性的絕緣膜,可以防止作為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氧擴散到外部並可以防止氫、水等從外部侵入到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作為對氧、氫、水等具有阻擋性的絕緣膜,可以舉出氧化鋁、氧氮化鋁、氧化鎵、氧氮化鎵、氧化釔、氧氮化釔、氧化鉿、氧氮化鉿、氮化矽等。
此外,藉由作為閘極絕緣膜127使用矽酸鉿(HfSiOx)、含有氮的矽酸鉿(HfSixOyNz)、含有氮的鋁酸鉿(HfAlxOyNz)、氧化鉿、氧化釔等high-k材料,可以降低電晶體103的閘極洩漏電流。
此外,閘極絕緣膜127較佳的是採用如下疊層結構:較佳的是作為第一氮化矽膜設置缺陷量少的氮化矽膜;在第一氮化矽膜上作為第二氮化矽膜設置氫脫離量及氨脫離量少的氮化矽膜;在第二氮化矽膜上設置作為上述閘極絕緣膜127的例子舉出的氧化絕緣膜中的任一個。
作為第二氮化矽膜,較佳的是使用在熱脫附譜分析法中的氫分子的脫離量低於5×1021分子/cm3,較佳 為3×1021分子/cm3以下,更佳為1×1021分子/cm3以下,氨分子的脫離量低於1×1022分子/cm3,較佳為5×1021分子/cm3以下,更佳為1×1021分子/cm3以下的氮化絕緣膜。藉由將上述第一氮化矽膜及第二氮化矽膜用作閘極絕緣膜127的一部分,作為閘極絕緣膜127可以形成缺陷量少且氫及氨的脫離量少的閘極絕緣膜。由此,可以降低閘極絕緣膜127中的氫及氮向半導體膜111中的移動量。
在使用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中,當氧化物半導體膜與閘極絕緣膜之間的介面或閘極絕緣膜中存在陷阱能階(也稱為介面能階)時,會導致電晶體的臨界電壓變動(典型的是臨界電壓負向漂移)以及亞臨界值擺幅(S值)增大,該亞臨界值擺幅值示出當電晶體成為導通狀態時為了使汲極電流變化一位數而所需的閘極電壓。其結果,存在各電晶體電特性具有偏差的問題。為此,藉由作為閘極絕緣膜使用缺陷量少的氮化矽膜,且藉由在與半導體膜111接觸的區域中設置氧化絕緣膜,可以在降低臨界電壓的負向漂移的同時抑制S值的增大。
閘極絕緣膜127的厚度為5nm以上且400nm以下,較佳為10nm以上且300nm以下,更佳為50nm以上且250nm以下。
半導體膜111是氧化物半導體膜,該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結構可以是非晶結構、單晶結構或多晶結構。另外,半導體膜111的厚度為1nm以上且100nm以下,較佳為1nm以上且50nm以下,更佳為1nm以上且30nm 以下,進一步較佳為3nm以上且20nm以下。
可以用於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的能隙為2eV以上,較佳為2.5eV以上,更佳為3eV以上。像這樣,藉由使用能隙寬的氧化物半導體,可以降低電晶體103的關態電流。
較佳的是用於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至少含有銦(In)或鋅(Zn)。或者,較佳為包含In和Zn兩者。另外,為了減少使用該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的電特性偏差,較佳為除了上述元素以外還含有一種或多種穩定劑(stabilizer)。
作為穩定劑,可以舉出鎵(Ga)、錫(Sn)、鉿(Hf)、鋁(Al)或鋯(Zr)等。另外,作為其他穩定劑,可以舉出鑭系元素的鑭(La)、鈰(Ce)、鐠(Pr)、釹(Nd)、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鎦(Lu)等。
作為可以用於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銦;氧化錫;氧化鋅;含有兩種金屬的氧化物,如In-Zn類氧化物、Sn-Zn類氧化物、Al-Zn類氧化物、Zn-Mg類氧化物、Sn-Mg類氧化物、In-Mg類氧化物、In-Ga類氧化物;含有三種金屬的氧化物,如In-Ga-Zn類氧化物(也記作IGZO)、In-Al-Zn類氧化物、In-Sn-Zn類氧化物、Sn-Ga-Zn類氧化物、Al-Ga-Zn類氧化物、Sn-Al-Zn類氧化物、In-Hf-Zn類氧化物、In- Zr-Zn類氧化物、In-Ti-Zn類氧化物、In-Sc-Zn類氧化物、In-Y-Zn類氧化物、In-La-Zn類氧化物、In-Ce-Zn類氧化物、In-Pr-Zn類氧化物、In-Nd-Zn類氧化物、In-Sm-Zn類氧化物、In-Eu-Zn類氧化物、In-Gd-Zn類氧化物、In-Tb-Zn類氧化物、In-Dy-Zn類氧化物、In-Ho-Zn類氧化物、In-Er-Zn類氧化物、In-Tm-Zn類氧化物、In-Yb-Zn類氧化物、In-Lu-Zn類氧化物;含有四種金屬的氧化物,如In-Sn-Ga-Zn類氧化物、In-Hf-Ga-Zn類氧化物、In-Al-Ga-Zn類氧化物、In-Sn-Al-Zn類氧化物、In-Sn-Hf-Zn類氧化物、In-Hf-Al-Zn類氧化物。
在此,“In-Ga-Zn類氧化物”是指以In、Ga以及Zn為主要成分的氧化物,對In、Ga以及Zn的比率沒有限制。此外,也可以包含In、Ga、Zn以外的金屬元素。
另外,作為氧化物半導體,可以使用以InMO3(ZnO)m(m>0)表示的材料。另外,M表示選自Ga、Fe、Mn及Co中的一種或多種金屬元素或者用作上述穩定劑的元素。
例如,可以使用In:Ga:Zn=1:1:1(=1/3:1/3:1/3)、In:Ga:Zn=2:2:1(=2/5:2/5:1/5)或In:Ga:Zn=3:1:2(=1/2:1/6:1/3)的原子數比的In-Ga-Zn類金屬氧化物。或者,可以使用In:Sn:Zn=1:1:1(=1/3:1/3:1/3)、In:Sn:Zn=2:1:3(=1/3:1/6:1/2)或In:Sn:Zn=2:1:5(=1/4: 1/8:5/8)的原子數比的In-Sn-Zn類金屬氧化物。另外,包含在金屬氧化物中的金屬元素的原子數比作為誤差包括上述原子數比的±20%的變動。
但是,不侷限於此,可以根據所需要的半導體特性及電特性(場效移動率、臨界電壓等)使用具有適當的原子數比的材料。另外,較佳為採用適當的載子密度、雜質濃度、缺陷密度、金屬元素及氧的原子數比、原子間距離、密度等,以得到所需要的半導體特性。例如,當使用In-Sn-Zn類氧化物時可以較容易地獲得較高的場效移動率。但是,當使用In-Ga-Zn類氧化物時也可以藉由降低塊體內缺陷密度來提高場效移動率。
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以與半導體膜111相同的材料為主要成分並且由藉由含有氮或/及氫導電性得到提高而具有導電特性的金屬氧化物形成。
半導體膜111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都由形成在閘極絕緣膜上的由相同金屬元素構成的金屬氧化物膜形成,但是其雜質濃度不同。具體地,與半導體膜111相比,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雜質濃度更高。例如,半導體膜111中的氫濃度低於5×1019atoms/cm3,較佳為低於5×1018atoms/cm3,更佳為1×1018atoms/cm3以下,進一步較佳為5×1017atoms/cm3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1×1016atoms/cm3以下;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中的氫濃度為8×1019atoms/cm3以上,較佳為1×1020atoms/cm3以上,更佳為5×1020atoms/cm3以上。另外,具有透光性 的導電膜119中的氫濃度是半導體膜111的2倍以上,較佳為10倍以上。
另外,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比半導體膜111的電阻率低。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電阻率較佳為半導體膜111的電阻率的1×10-8倍以上且1×10-1倍以下,典型地為1×10-3Ωcm以上且小於1×104Ωcm,更佳為1×10-3Ωcm以上且小於1×10-1Ωcm。
作為將包括電晶體103的源極電極109a的信號線109、包括電晶體103的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3以及電容元件205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與電容線115電連接的導電膜125,可以採用能夠用於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的材料的單層結構或疊層結構。
用作電晶體103的保護絕緣膜及電容元件205的介電膜的絕緣膜229、絕緣膜231、絕緣膜232是使用能夠用於閘極絕緣膜127的材料的絕緣膜。尤其較佳的是絕緣膜229及絕緣膜231為氧化絕緣膜,絕緣膜232為氮化絕緣膜。另外,藉由作為絕緣膜232採用氮化絕緣膜,可以抑制外部的氫或水等雜質侵入電晶體103(尤其是半導體膜111)。另外,也可以不設置絕緣膜229。
另外,較佳的是絕緣膜229及絕緣膜231中的一者或兩者為包含比滿足化學計量組成的氧多的氧的氧化絕緣膜。由此,可以防止氧從該氧化物半導體膜脫離並可以使氧化絕緣膜中含有的過剩的氧移動到氧化物半導體膜中來減少氧缺陷。例如,藉由使用利用熱脫附譜分析 (以下稱為TDS分析)測量的氧分子的釋放量為1.0×1018分子/cm3以上的氧化絕緣膜,可以減少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氧缺陷。注意,絕緣膜229和絕緣膜231中的一者或兩者也可以為如下氧化物絕緣膜,該氧化物絕緣膜的一部分為與化學計量組成相比含有過剩的氧的區域(氧過剩區域),藉由至少使與半導體膜111重疊的區域中存在氧過剩區域,可以防止氧從該氧化物半導體膜脫離並可以使氧過剩區域中的氧移動至氧化物半導體膜中來減少氧缺陷。
當絕緣膜231為包含比滿足化學計量組成的氧多的氧的氧化絕緣膜時,較佳的是絕緣膜229為使氧透過的氧化絕緣膜。另外,在絕緣膜229中,從外部進入絕緣膜229的氧不都穿過絕緣膜229也有留在絕緣膜229中的氧。此外,還有一開始包含於絕緣膜229中的氧移動到絕緣膜229的外部的情況。因此,較佳的是絕緣膜229為氧的擴散係數大的氧化絕緣膜。
另外,由於絕緣膜229接觸於作為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所以較佳的是其為能使氧透過且與半導體膜111之間的介面能階密度低的氧化絕緣膜。例如,較佳的是絕緣膜229為缺陷密度比絕緣膜231膜中的缺陷密度低的氧化絕緣膜。具體地,利用電子自旋共振法測量的g值=2.001(E′-center)的自旋密度為3.0×1017spins/cm3以下,較佳為5.0×1016spins/cm3以下。注意,利用電子自旋共振法測量的g值=2.001的自旋密度對應絕緣膜229中的懸空鍵的量。
可以將絕緣膜229的厚度設定為5nm以上且150nm以下,較佳為5nm以上且50nm以下,更佳為10nm以上且30nm以下。可以將絕緣膜231的厚度設定為30nm以上且500nm以下,較佳為150nm以上且400nm以下。
當作為絕緣膜232採用氮化絕緣膜時,較佳的是絕緣膜229和絕緣膜231中的一者或兩者為對氮具有阻擋性的絕緣膜。例如,藉由採用緻密的氧化絕緣膜可以對氮具有阻擋性,具體地,較佳的是採用在25℃下使用0.5wt%的氫氟酸時蝕刻速度為10nm/分以下的氧化絕緣膜。
另外,當作為絕緣膜229和絕緣膜231中的一者或兩者採用氧氮化矽或氮氧化矽等含有氮的氧化絕緣膜時,較佳的是使利用SIMS得到的氮濃度為SIMS的檢出下限以上且低於3×1020atoms/cm3,更佳為1×1018atoms/cm3以上且1×1020atoms/cm3以下。如此,可以減少向電晶體103中的半導體膜111的氮的移動量。另外,如此還可以減少含有氮的氧化絕緣膜自身的缺陷量。
作為絕緣膜232也可以設置氫含量少的氮化絕緣膜。作為該氮化絕緣膜,例如可以使用利用TDS分析測量的氫分子的釋放量低於5.0×1021/cm3,較佳為低於3.0×1021/cm3,更佳為低於1.0×1021/cm3的氮化絕緣膜。
將絕緣膜232的厚度設定為能夠抑制來自外部的氫或水等雜質侵入的厚度。例如,可以將其設定為 50nm以上且200nm以下,較佳為50nm以上且150nm以下,更佳為50nm以上且100nm以下。
此外,也可以在絕緣膜231與絕緣膜232之間或在絕緣膜232上設置藉由使用有機矽烷氣體的CVD法形成的氧化矽膜。該氧化矽膜由於具有優良的步階覆蓋性,所以可以用作電晶體103的保護絕緣膜。該氧化矽膜設置為300nm以上且600nm以下。作為有機矽烷氣體,可以使用正矽酸乙酯(TEOS:化學式為Si(OC2H5)4)、四甲基矽烷(TMS:化學式為Si(CH3)4)、四甲基環四矽氧烷(TMCTS)、八甲基環四矽氧烷(OMCTS)、六甲基二矽氮烷(HMDS)、三乙氧基矽烷(SiH(OC2H5)3)、三(二甲氨基)矽烷(SiH(N(CH3)2)3)等含有矽的化合物。
藉由在絕緣膜231與絕緣膜232之間或者在絕緣膜232上設置上述氧化矽膜,可以提高設置有電晶體及電容元件的元件部表面的平坦性。另外,藉由在絕緣膜231與絕緣膜232之間設置上述氧化矽膜並作為絕緣膜232使用上述氮化絕緣膜,可以進一步抑制外部的氫或水等雜質侵入半導體膜111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
另外,當在絕緣膜232上設置氧化矽膜時,絕緣膜232及氧化矽膜用作電容元件205的介電膜。絕緣膜232由氮化絕緣膜形成,氮化絕緣膜與氧化矽等氧化絕緣膜相比具有相對介電常數高且內部應力大的傾向。因此,在作為電容元件205的介電膜僅使用絕緣膜232而不 使用氧化矽膜的情況下,當絕緣膜232的膜厚度較薄時,電容元件205的電容值變得過大而難以以低耗電量提高對影像信號的圖元進行寫入的速度。相反地,當絕緣膜232的膜厚較厚時,內部應力變得過大而導致電晶體的臨界電壓發生變動等電特性劣化。另外,當絕緣膜232的內部應力過大時,絕緣膜232容易從基板102剝離而使良率下降。但是,藉由將相對介電常數比絕緣膜232低的氧化矽膜及絕緣膜232用作圖元的電容元件的介電膜,可以在不增大絕緣膜232的膜厚度的情況下將介電膜的介電常數調整為所希望的值。
圖元電極221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形成。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使用銦錫氧化物、包含氧化鎢的銦氧化物、包含氧化鎢的銦鋅氧化物、包含氧化鈦的銦氧化物、包含氧化鈦的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添加有氧化矽的銦錫氧化物等具有透光性的導電材料形成。
接著,說明設置在基板150上的元件部的結構。元件部包括接觸於基板150的遮光膜152及以對置於圖元電極221的方式設置的接觸於遮光膜152的電極(對電極154)。此外,設置有接觸於對電極154的用作配向膜的絕緣膜156。
遮光膜152抑制背光等光源或來自外部的光照射到電晶體103。遮光膜152可以使用金屬或含有顏料的有機樹脂等的材料形成。此外,遮光膜152除了圖元201的電晶體103上以外還可以設置在掃描線驅動電路 104、信號線驅動電路106(參照圖1A)等圖元部100以外的區域。
此外,可以在鄰接的遮光膜152之間設置具有透過預定的波長的光的功能的彩色膜。再者,也可以在遮光膜152及彩色膜與對電極154之間設置覆蓋膜。
對電極154適當地使用圖元電極221所示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材料來設置。
液晶元件108包括圖元電極221、對電極154及液晶層160。另外,在設置於基板102的元件部的用作配向膜的絕緣膜158與設置於基板150的元件部的用作配向膜的絕緣膜156之間夾有液晶層160。此外,圖元電極221和對電極154隔著液晶層160重疊。
用作配向膜的絕緣膜156及絕緣膜158可以使用聚醯胺等通用的材料設置。
另外,藉由作為設置於半導體膜111上的絕緣膜229採用能夠使氧透過並能夠降低與半導體膜111之間的介面能階的氧化絕緣膜,來使絕緣膜231為具有氧過剩區域的氧化絕緣膜或者含有多於滿足化學計量組成的氧的氧化絕緣膜,可以更易於向作為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供應氧,由此可以在防止氧從該氧化物半導體膜脫離的同時使包含於絕緣膜231中的氧移動至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從而可以減少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氧缺陷。其結果,電晶體103變為增強型電晶體,而可以抑制其變為常導通型電晶體,由此可以在提高半導體裝置的電特性及可 靠性的同時降低半導體裝置的耗電量。
另外,藉由作為設置於絕緣膜231上的絕緣膜232使用氮化絕緣膜,可以抑制來自外部的氫或水等雜質侵入半導體膜111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再者,藉由作為絕緣膜232使用氫含量少的氮化絕緣膜,可以抑制電晶體的電特性變動。
此外,可以在圖元201內大面積地形成電容元件205。因此,可以獲得孔徑比得到提高且電荷容量增大了的半導體裝置。其結果是,可以獲得顯示品質優良的半導體裝置。
另外,由於電容元件205的一對電極都具有導電性,因此即使縮小電容元件205的平面面積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電荷容量。此外,由於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光穿透率為80%至90%,藉由縮小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面積來在圖元201中形成不設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區域,可以提高從背光等光源照射的光的穿透率。即,可以減弱背光等光源的亮度,由此可以減少半導體裝置的耗電量。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接著,參照圖6A至圖8B對上述半導體裝置所示的設置在基板102上的元件部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在基板102上形成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以覆蓋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的方式形成之後 被加工為閘極絕緣膜127的絕緣膜126,在絕緣膜126的與掃描線107重疊的區域上形成半導體膜111,以與之後形成圖元電極221的區域重疊的方式形成半導體膜118(參照圖6A)。
可以使用上述材料形成導電膜,並在該導電膜上形成遮罩,利用該遮罩進行加工來形成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該導電膜可以利用蒸鍍法、CVD法、濺射法、旋塗法等各種成膜方法。注意,對於該導電膜的厚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考慮形成所需時間以及所希望的電阻率等決定其厚度。該遮罩例如可以使用利用第一光微影製程形成的光阻遮罩。另外,該導電膜的加工可以採用乾蝕刻及濕蝕刻中的一者或兩者。
絕緣膜126可以使用能夠用於閘極絕緣膜127的材料並利用CVD法或濺射法等各種成膜方法形成。
此外,當作為閘極絕緣膜127使用氧化鎵時,可以利用MOCVD(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有機金屬氣相沉積)法形成絕緣膜126。
可以適當地使用上述氧化物半導體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並在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遮罩,利用該遮罩進行加工來形成半導體膜111及半導體膜118。由此,半導體膜111及半導體膜118由同一金屬元素構成。氧化物半導體膜可以使用濺射法、塗敷法、脈衝雷射蒸鍍法、雷射燒蝕法等形成。藉由使用印刷法,可以將元件分離的半導體膜111及半導體膜118直接形成於絕緣膜126 上。當利用濺射法形成該氧化物半導體膜時,作為生成電漿的電源裝置可以適當地使用RF電源裝置、AC電源裝置或DC電源裝置等。作為濺射氣體,可以適當地使用稀有氣體(典型地為氬)、氧、稀有氣體及氧的混合氣體。此外,當採用稀有氣體和氧的混合氣體時,較佳的是增高氧氣體對稀有氣體的比例。另外,根據所形成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組成而適當地選擇靶材,即可。另外,該遮罩例如可以使用利用第二光微影製程形成的光阻遮罩。此外,該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加工可以利用乾蝕刻和濕蝕刻中的一者或兩者。以能夠蝕刻為所希望的形狀的方式,根據材料適當地設定蝕刻條件(蝕刻氣體、蝕刻劑、蝕刻時間、溫度等)。
較佳的是在形成半導體膜111及半導體膜118之後進行加熱處理,來使作為半導體膜111及半導體膜118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脫氫化或脫水化。作為該加熱處理的溫度,典型地為150℃以上且低於基板的應變點,較佳為200℃以上且450℃以下,更佳為300℃以上且450℃以下。另外,也可以對被加工為半導體膜111及半導體膜118之前的氧化物半導體膜進行該加熱處理。
在該加熱處理中,加熱處理裝置不限於電爐,還可以使用藉由諸如來自被加熱的氣體等的媒介的熱傳導或熱輻射來加熱被處理物的裝置。例如,可以使用GRTA(Gas Rapid Thermal Anneal:氣體快速熱退火)裝置、LRTA(Lamp Rapid Thermal Anneal:燈快速熱退 火)裝置等的RTA(Rapid Thermal Anneal:快速熱退火)裝置。LRTA裝置是利用從燈如鹵素燈、金屬鹵化物燈、氙弧燈、碳弧燈、高壓鈉燈或高壓汞燈等發出的光(電磁波)的輻射加熱被處理物的裝置。GRTA裝置是使用高溫的氣體進行加熱處理的裝置。
該加熱處理可以在氮、氧、超乾燥空氣(水含量為20ppm以下,較佳為1ppm以下,更佳為10ppb以下的空氣)或稀有氣體(氬、氦等)的氛圍下進行。另外,較佳的是上述氮、氧、超乾燥空氣或稀有氣體中不含有氫、水等。也可以在惰性氣體氛圍中進行加熱之後在氧氛圍中進行加熱。另外,將處理時間設定為3分鐘至24小時。
另外,當在基板102與掃描線107、電容線115及閘極絕緣膜127之間設置基底絕緣膜時,作為該基底絕緣膜可以使用氧化矽、氧氮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鎵、氧化鉿、氧化釔、氧化鋁、氧氮化鋁等形成。另外,作為基底絕緣膜,藉由使用氮化矽、氧化鎵、氧化鉿、氧化釔、氧化鋁等形成,可以抑制從基板102的雜質擴散,典型的如鹼金屬、水、氫等擴散至半導體膜111中。基底絕緣膜可以利用濺射法或CVD法形成。
接著,在絕緣膜126中形成到達電容線115的開口123而形成閘極絕緣膜127之後,形成包括電晶體103的源極電極的信號線109、包括電晶體103的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3及使半導體膜118與電容線115電連接的 導電膜125(參照圖6B)。
利用第三光微影製程以絕緣膜126的與電容線115重疊的區域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遮罩,利用該遮罩進行加工可以形成開口123。另外,該遮罩的形成及該加工可以與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同樣地進行。
可以使用能夠用於信號線109、導電膜113及導電膜125的材料形成導電膜,並在該導電膜上利用第四光微影製程形成遮罩,利用該遮罩進行加工來形成信號線109、導電膜113及導電膜125。該遮罩及該加工可以與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同樣地進行。
接著,在半導體膜111、半導體膜118、信號線109、導電膜113、導電膜125及閘極絕緣膜127上形成絕緣膜128,在絕緣膜128上形成絕緣膜130(參照圖7A)。另外,較佳為連續地形成絕緣膜128及絕緣膜130。如此可以防止雜質混入絕緣膜128及絕緣膜130之間的介面。
絕緣膜128可以使用能夠用於絕緣膜229的材料並利用CVD法或濺射法等各種成膜方法形成。絕緣膜130可以使用能夠用於絕緣膜231的材料形成。
當作為絕緣膜229採用與半導體膜111之間的介面能階密度低的氧化絕緣膜時,可以利用如下條件形成絕緣膜128。注意,這裡對作為該氧化絕緣膜形成氧化矽膜或氧氮化矽膜的情況進行說明。該形成條件為:將設置於電漿CVD設備的被真空排氣的處理室內的基板的溫 度保持於180℃以上且400℃以下,較佳為200℃以上且370℃以下,向處理室中引入為原料氣體的含有矽的沉積氣體及氧化性氣體,並將處理室內的壓力設定為20Pa以上且250Pa以下,較佳為40Pa以上且200Pa以下,對設置於處理室內的電極供應高頻電力。
作為含有矽的沉積氣體的代表例可以舉出矽烷、乙矽烷、丙矽烷、氟化矽烷等。作為氧化性氣體,可以舉出氧、臭氧、一氧化二氮、二氧化氮等。
另外,藉由使氧化性氣體量為包含矽的沉積氣體的100倍以上,可以在減少絕緣膜128(絕緣膜229)中的氫含量的同時減少絕緣膜128(絕緣膜229)中的懸空鍵。從絕緣膜130(絕緣膜231)移動的氧有時被絕緣膜128(絕緣膜229)中的懸空鍵俘獲,由此當絕緣膜128(絕緣膜229)中的懸空鍵減少時,絕緣膜130(絕緣膜231)中的氧可以有效地移動到半導體膜111中,從而可以減少作為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氧缺陷。由此,可以減少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中混入的氫的含量並可以減少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氧缺陷。
當作為絕緣膜231採用上述包括氧過剩區域的氧化絕緣膜或包含比滿足化學計量組成的氧多的氧的氧化絕緣膜時,可以利用如下形成條件形成絕緣膜130。注意,這裡對作為該氧化絕緣膜形成氧化矽膜或氧氮化矽膜的情況進行說明。該形成條件為:將設置於電漿CVD設備的被真空排氣的處理室內的基板的溫度保持於180℃以 上且260℃以下,較佳為180℃以上且230℃以下,向處理室中引入原料氣體並使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00Pa以上且250Pa以下,較佳為100Pa以上且200Pa以下,對設置於處理室內的電極供應0.17W/cm2以上且0.5W/cm2以下,較佳為0.25W/cm2以上且0.35W/cm2以下的高頻電力。
作為絕緣膜130的原料氣體,可以採用能夠用於絕緣膜128的原料氣體。
藉由作為絕緣膜130的形成條件在上述壓力的處理室中供應上述功率密度的高頻電力,在電漿中原料氣體的分解效率得到提高,氧自由基增加,原料氣體的氧化進展,因此絕緣膜130中的氧含量比化學計量組成多。另一方面,在上述基板溫度下形成的膜的矽與氧的接合力弱。因此,利用後面的製程的加熱處理使膜中的部分氧脫離。由此,可以形成包含比滿足化學計量組成的氧多的氧且藉由加熱氧的一部分發生脫離的氧化絕緣膜。此外,在半導體膜111上設置有絕緣膜128。因此,在絕緣膜130的形成製程中絕緣膜128成為半導體膜111的保護膜。由此,即使使用功率密度高的高頻電力形成絕緣膜130,也可以抑制對半導體膜111的損傷。
另外,藉由將絕緣膜130的厚度形成得較厚可以使藉由加熱脫離的氧的量增多,因此較佳為將絕緣膜130形成為厚於絕緣膜128。藉由設置絕緣膜128,即使將絕緣膜130形成得較厚也可以實現良好的覆蓋性。
較佳的是,在至少形成絕緣膜130之後進行 加熱處理,使包含在絕緣膜128或絕緣膜130中的過剩氧移動到半導體膜111,由此降低作為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氧缺陷。此外,該加熱處理可以參照進行半導體膜111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脫氫化或脫水化的加熱處理的詳細內容而適當地進行。
接著,至少在與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重疊的絕緣膜130的區域上形成遮罩,利用該遮罩進行加工來形成具有開口部的絕緣膜228及絕緣膜230。另外,由於該遮罩在露出有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區域具有開口,因此可以使用由第五光微影製程形成的光阻遮罩,並且該加工可以採用乾蝕刻和濕蝕刻中的一者或兩者。另外,當利用乾蝕刻形成開口部時,氧化物半導體膜被暴露於電漿中,氧化物半導體膜受損而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生成缺陷,典型地為氧缺陷。其結果,形成電阻低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接著,在絕緣膜228、絕緣膜230、導電膜125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上形成絕緣膜233(參照圖7B)。
絕緣膜233可以使用能夠用於絕緣膜232的材料形成。絕緣膜233可以利用濺射法或CVD法等形成。
當作為絕緣膜233形成氫含量少的氮化絕緣膜時,可以使用如下條件形成絕緣膜233。注意,這裡對作為該氮化絕緣膜形成氮化矽膜的情況進行說明。該形成條件為:將設置於電漿CVD設備的被真空排氣的處理室 內的基板的溫度保持於180℃以上且400℃以下,較佳為200℃以上且370℃以下,向處理室中引入原料氣體並使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00Pa以上且250Pa以下,較佳為100Pa以上且200Pa以下,對設置於處理室內的電極供應高頻電力。
作為絕緣膜233的原料氣體,較佳的是使用包含矽的沉積氣體、氮及氨。作為包含矽的沉積氣體的典型例子,可以舉出矽烷、乙矽烷、丙矽烷、氟化矽烷等。另外,較佳為使氮的流量為氨的流量的5倍以上且50倍以下,更佳為10倍以上且50倍以下。另外,藉由作為原料氣體使用氨,可以促進含有矽的沉積氣體及氮的分解。這是因為如下緣故:氨因電漿能或熱能而離解,離解時產生的能量有助於含有矽的沉積氣體分子的接合及氮分子的接合的分解。由此,可以形成氫含量少且能抑制來自外部的氫或水等雜質侵入的氮化矽膜。
當作為使用氮化絕緣膜形成的絕緣膜233利用電漿CVD法或濺射法進行成膜時,半導體膜118被暴露於電漿中,半導體膜118中生成氧缺陷。另外,藉由使半導體膜118與使用氮化絕緣膜形成的絕緣膜233接觸,氮或/及氫從絕緣膜233中移動至半導體膜118中。當絕緣膜233中的氫進入氧缺陷時,生成作為載子的電子。其結果,半導體膜118的導電性變高而成為由具有導電特性的金屬氧化物膜構成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
此外,也可以在形成絕緣膜233之後,在絕 緣膜233與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接觸的狀態下進行加熱處理。其結果,可以進一步提高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導電性。
注意,根據從絕緣膜233的氮或/及氫的移動距離,有時半導體膜118中的與導電膜125重疊的區域的一部分以氧化物半導體的狀態殘留。
此外,也可以在絕緣膜130與絕緣膜233之間設置藉由使用有機矽烷氣體的CVD法形成的氧化矽膜。
此外,當在絕緣膜130與絕緣膜233之間設置藉由有機矽烷氣體的CVD法形成的氧化矽膜時,作為絕緣膜130形成含有比滿足化學計量組成的氧多的氧且藉由加熱該氧的一部分脫離的氧化絕緣膜,在形成絕緣膜130之後進行350℃的加熱處理,由此使包含在絕緣膜130中的過剩氧移動到半導體膜111。接著,使用上述有機矽烷氣體,利用將基板溫度保持為350℃的CVD法形成氧化矽膜,然後作為絕緣膜233在將基板溫度設定為350℃的狀態下形成氫含量少的氮化絕緣膜。
接著,在絕緣膜228、絕緣膜230及絕緣膜233的重疊於導電膜113的區域藉由第六光微影製程形成遮罩之後,對絕緣膜228、絕緣膜230及絕緣膜233進行蝕刻形成具有到達導電膜113的開口117的絕緣膜229、絕緣膜231及絕緣膜232(參照圖8A)。開口117可以與開口123同樣地形成。
最後,藉由形成圖元電極221,可以製造設置在基板102上的元件部(參照圖8B)。圖元電極221可以以如下方法形成:使用上述材料形成藉由開口117接觸於導電膜113的導電膜,接著,在該導電膜上藉由第七光微影製程形成遮罩之後,使用該遮罩進行加工來形成圖元電極221。此外,該遮罩的形成及該加工可以與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同樣地進行。
<變形例1>
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中,可以適當地改變電容元件的結構。參照圖9對本結構的具體例子進行說明。注意,這裡僅對與圖2及圖3說明的電容元件205不同的電容元件245進行說明。
作為閘極絕緣膜227採用為氮化絕緣膜的絕緣膜225與為氧化絕緣膜的絕緣膜226的疊層結構,至少在設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區域中僅設置絕緣膜225。藉由採用該結構,為絕緣膜225的氮化絕緣膜接觸於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下表面,由此絕緣膜225上的與半導體膜111同時形成的半導體膜可以成為由具有導電特性的金屬氧化物膜形成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參照圖9)。此時,電容元件245的介電膜為絕緣膜229、絕緣膜231及絕緣膜232。另外,絕緣膜225及絕緣膜226可以適當地使用能夠用於閘極絕緣膜127的絕緣膜,絕緣膜225也可以採用與絕緣膜232相同的絕緣膜。 藉由採用圖9所示的結構,可以防止伴隨絕緣膜129及絕緣膜131的蝕刻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膜厚度的減少,與圖3所示的半導體裝置相比可以提高良率。
此外,在圖9所示的結構中,也可以採用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上表面與絕緣膜132接觸的結構。換言之,在圖9所示的絕緣膜129及絕緣膜131中,也可以去除接觸於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區域。此時,電容元件245的介電膜是絕緣膜132。藉由採用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接觸於氮化絕緣膜的結構,與只有一個面接觸於氮化絕緣膜的情況相比,可以高效地充分地增大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導電性。
<變形例2>
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中,可以適當地改變構成電容元件的一個電極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與電容線的連接。例如,為了進一步提高孔徑比,也可以採用電容線直接接觸於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的結構而不隔著導電膜。參照圖10對本結構的具體例子進行說明。注意,這裡僅對與圖2及圖3說明的電容元件205不同的電容元件145進行說明。圖10是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
在圖元中,用作電容元件145的另一個電極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在開口143中直接接觸於電容線115。與圖3所示的電容元件205不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不隔著導電膜125直接接觸於電容線115,因 此無需形成成為遮光膜的導電膜125,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圖元141的孔徑比。
<變形例3>
另外,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中,可以適當地改變包括於電容元件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及電容線的結構。參照圖11對本結構的具體例子進行說明。注意,這裡僅對與圖2及圖3中說明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及電容線115不同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78及電容線176進行說明。
圖11是圖元172的俯視圖,電容線176在與信號線109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地設置。另外,信號線109及電容線176與信號線驅動電路106(參照圖1A)電連接。如圖11所示的圖元172那樣,採用與平行於信號線109的邊相比平行於掃描線107的邊更長的形狀,並且也可以使電容線176在與信號線109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地設置。
電容元件174連接於以平行於信號線109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的電容線176。電容元件174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78;具有透光性的圖元電極221;作為介電膜的形成於電晶體103上的具有透光性的絕緣膜(圖11中未圖示)。即,電容元件174具有透光性。
電容線176可以與信號線109及導電膜113同時形成。藉由接觸於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78地設置電 容線176,可以增大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78與電容線176的接觸面積。
在圖3中,由於電容線115與掃描線107同時形成,為了連接電容線115與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需要進行光微影製程來在閘極絕緣膜127中設置開口部。但是,如圖11所示,由於同時形成信號線109及電容線176,所以可以使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與電容線176直接連接。其結果,可以削減光微影製程。即,可以藉由六次光微影製程製造電晶體、與電晶體連接的圖元電極以及電容元件。
<變形例4>
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中,可以將構成電容元件的電極及電容線用作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參照圖12對具體例子進行說明。注意,這裡,僅對與圖2說明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及電容線115不同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進行說明。圖12是圖元196的俯視圖,在圖元196中設置有兼用作電容元件197的電極及電容線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中具有在與信號線109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區域,該區域用作電容線。在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中,與圖元電極221重疊的區域用作電容元件197的電極。另外,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可以與圖2所示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在同一製程中形成。
另外,當作為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在1行中的所有的圖元196中沒有間隔地連續地形成時,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與掃描線107重疊,由於掃描線107的電位變化的影響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有可能不能充分地發揮作為電容線及電容元件197的電極的功能。因此,如圖12所示,較佳為在各圖元196中相離地設置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並使用可以利用形成信號線109及導電膜113的製程形成的導電膜199使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彼此電連接。此時,藉由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中的不連接於導電膜199的區域重疊於圖元電極221,可以降低該區域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的電阻,所以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用作電容線及電容元件197中的一個電極。
此外,雖然未圖示,但是當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中的重疊於掃描線107的區域不受到掃描線107的電位變化時,作為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可以在各圖元196中以重疊於掃描線107的方式設置一個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即,可以在1行中的所有圖元196中沒有間隔地連續地設置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
在圖12中,雖然用作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的電容線的區域在與信號線109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但是用作電容線的區域可以在與掃描線107平行的方向上延伸。注意,當採用用作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的電容線的區域在與掃描線107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結構時,在 電晶體103及電容元件197中,需要在半導體膜111與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98之間以及信號線109與導電膜113之間設置絕緣膜而使其電分離。
如上所述,如圖元196,藉由作為設置在圖元中的電容元件的一個電極及電容線設置氧化物半導體膜,可以提高圖元的孔徑比。
<變形例5>
另外,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中,可以適當地改變電容線的結構。參照圖13對本結構進行說明。注意,這裡,與圖2中說明的電容線115相比,其不同之處在於彼此鄰接的兩個圖元之間的電容線的位置。
圖13示出在信號線409的延伸方向上在相鄰的圖元之間設置有電容線的結構。此外,可以在掃描線437的延伸方向上在相鄰的圖元之間設置有電容線。
圖13是鄰接於信號線409的延伸方向的圖元401_1及圖元401_2的俯視圖。
掃描線407_1及掃描線407_2互相平行並且在大致垂直於信號線409的方向上延伸。掃描線407_1與掃描線407_2之間以與掃描線407_1及掃描線407_2平行的方式設置有電容線415。另外,電容線415與設置於圖元401_1中的電容元件405_1以及設置於圖元401_2中的電容元件405_2連接。圖元401_1及圖元401_2的上表面形狀以及構成要素的配置位置與電容線415對稱。
圖元401_1中設置有與電晶體403_1及該電晶體403_1連接的圖元電極421_1及電容元件405_1。
電晶體403_1設置於掃描線407_1及信號線409交叉的區域中。電晶體403_1至少包括具有通道形成區的半導體膜411_1、閘極電極、閘極絕緣膜(圖13中未圖示)、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另外,掃描線407_1的與半導體膜411_1重疊的區域用作電晶體403_1的閘極電極。信號線409的與半導體膜411_1重疊的區域用作電晶體403_1的源極電極。導電膜413_1的與半導體膜411_1重疊的區域用作電晶體403_1的汲極電極。導電膜413_1及圖元電極421_1在開口417_1中連接。
電容元件405_1藉由設置在開口423中的導電膜425與電容線415電連接。電容元件405_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419_1;具有透光性的圖元電極421_1;作為介電膜的形成於電晶體403_1上的具有透光性的絕緣膜(圖13中未圖示)。即,電容元件405_1具有透光性。
圖元401_2中設置有與電晶體403_2、該電晶體403_2電連接的圖元電極421_2及電容元件405_2。
電晶體403_2設置於掃描線407_2及信號線409交叉的區域中。電晶體403_2至少包括:具有通道形成區的半導體膜411_2、閘極電極、閘極絕緣膜(圖13中未圖示)、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另外,掃描線407_2的與半導體膜411_2重疊的區域用作電晶體403_2的閘極 電極。信號線409的與半導體膜411_2重疊的區域用作電晶體403_2的源極電極。導電膜413_2的與半導體膜411_2重疊的區域用作電晶體403_2的汲極電極。導電膜413_2及圖元電極421_2在開口417_2中連接。
電容元件405_2與電容元件405_1同樣,藉由設置於開口423中的導電膜425與電容線415電連接。電容元件405_2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419_2;具有透光性的圖元電極421_2;作為介電膜的形成於電晶體403_2上的具有透光性的絕緣膜(圖13中未圖示)。即,電容元件405_2具有透光性。
另外,電晶體403_1及電晶體403_2以及電容元件405_1及電容元件405_2的剖面結構分別與圖3所示的電晶體103及電容元件205相同,因此在此對其進行省略。
在上面形狀看,鄰接的兩個圖元之間設置有電容線,藉由使包含於各圖元中的電容元件及該電容線連接,可以減少電容線的個數。由此,與在各圖元中設置電容線的結構相比,可以進一步提高圖元的孔徑比。
<變形例6>
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中,設置在圖元內的電晶體的形狀不侷限於圖2、圖4、圖11、圖12及圖13所示的電晶體的形狀,適當地改變形狀。例如,在電晶體中,包括在信號線109中的源極電極形成為U字型 (C字型、方格型或馬蹄型),也可以為圍繞包括汲極電極的導電膜的形狀。藉由採用這種形狀,即使電晶體的面積小,也可以確保充分寬的通道寬度,可以增加電晶體的開啟時流過的汲極電流(也稱為通態電流)量。
<變形例7>
此外,在上述所示的電晶體中,氧化物半導體膜位於閘極絕緣膜與包括源極電極的信號線109及包括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3之間的電晶體,但是也可以使用半導體膜位於包括源極電極的信號線及包括汲極電極的導電膜與絕緣膜229之間的電晶體。
<變形例8>
另外,雖然作為上述電晶體示出通道蝕刻型的電晶體,但是也可以使用通道保護型的電晶體。藉由設置通道保護膜,可以不使半導體膜111的表面暴露於信號線及導電膜的形成製程中使用的蝕刻劑或蝕刻氣體中,由此可以減少半導體膜111與通道保護膜之間的雜質。其結果,可以減少電晶體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間流過的洩漏電流。
<變形例9>
另外,雖然作為上述電晶體示出具有一個閘極電極的電晶體,但是也可以使用具有隔著半導體膜111互相對置 的兩個閘極電極的電晶體。
電晶體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電晶體103的絕緣膜232上具有導電膜的電晶體。導電膜至少與半導體膜111的通道形成區重疊。較佳為將導電膜設置在與半導體膜111的通道形成區重疊的位置上,由此使導電膜的電位成為輸入到信號線109的視頻信號的最低電位。其結果,可以控制與導電膜對置的半導體膜111的表面中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間流過的電流,由此可以降低電晶體的電特性偏差。另外,藉由設置導電膜,可以減輕周圍電場變化對半導體膜111的影響,由此可以提高電晶體的可靠性。
設置在絕緣膜232上的導電膜可以適當地使用與掃描線107、信號線109、圖元電極121等相同的材料及製造方法而形成。
如上所述,藉由作為電容元件的電極採用如下導電膜,可以製造孔徑比得到提高(典型地為50%以上,較佳為55%以上,更佳為60%以上)且具有電荷容量增大了的電容元件的半導體裝置。上述導電膜是:藉由以接觸與包括於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在同一形成製程中形成的半導體膜的方式設置氮化絕緣膜得到的具有導電特性的金屬氧化物,即,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其結果,可以得到顯示品質優良的半導體裝置。
另外,由於包括在電晶體中的為半導體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氧缺陷得到減少並且氫等雜質被減少, 因此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成為具有良好的電特性的半導體裝置,並為耗電量得到了降低的半導體裝置。
另外,本實施方式所述的結構等可以適當地與其他實施方式所述的結構等組合使用。
<變形例10>
另外,在上述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中,作為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形成方法,在圖6B的製程之後,以覆蓋半導體膜111並使半導體膜118露出的方式形成遮罩。接著,藉由將半導體膜118暴露於稀有氣體、氫及稀有氣體的混合氣體、稀有氣體及氨的混合氣體、氨氣、氮氣等氛圍中生成的電漿中,即使不進行圖7B所示的在半導體膜118上形成氮化絕緣膜的製程,也可以形成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
此外,在上述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中,作為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的形成方法,在圖7A的製程之後,以覆蓋半導體膜111並使半導體膜118露出的方式形成遮罩。接著,藉由將半導體膜118暴露於稀有氣體、氫及稀有氣體的混合氣體、稀有氣體及氨的混合氣體、氨氣、氮氣等的氛圍中生成的電漿中,隔著絕緣膜130氫、氮等擴散至半導體膜118,即使不進行圖7B所示的在半導體膜118上形成氮化絕緣膜的製程,也可以形成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
當半導體膜118暴露於電漿時,作為半導體 膜形成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受到損傷,而使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生成缺陷,典型地生成氧缺陷。其結果,形成電阻率被降低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119。
實施方式2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進行說明,該半導體裝置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液晶顯示裝置為例子而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此外,在本實施方式所說明的半導體裝置中,包括在電容元件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此外,在本實施方式所說明的半導體裝置中,與上述實施方式所說明的半導體裝置同樣的結構可以參照上述實施方式。
<半導體裝置的結構>
以下說明設置在本實施方式所說明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圖元部中的圖元301的具體結構例子。圖14示出圖元301的俯視圖。圖25所示的圖元301包括電容元件305,電容元件305設置在由圖元301內的電容線115及信號線109圍繞的區域。電容元件305藉由設置在開口123中的導電膜125電連接於電容線115。電容元件305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具有透光性的圖元電極221以及作為介電膜的形成在電晶體103上的具有透光性的絕緣膜(圖14中未圖示)。即,電容元件305具有透光性。
作為電容元件的電極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換言之,可以在圖元301內大面積地形成電容元件305。由此,可以獲得如下半導體裝置:在使孔徑比典型地提高至55%以上,較佳為60%以上的同時增大了電荷容量。
接著,圖15示出圖14的點劃線A1-A2間及點劃線B1-B2間的剖面圖。
以下示出圖元301的剖面結構。在基板102上設置有包括電晶體103的閘極電極的掃描線107。在掃描線107上設置有閘極絕緣膜127。在閘極絕緣膜127的與掃描線107重疊的區域上設置有半導體膜111,在閘極絕緣膜127上設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在半導體膜111及閘極絕緣膜127上設置有包括電晶體103的源極電極的信號線109及包括電晶體103的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3。此外,在閘極絕緣膜127上設置有連接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及電容線115的導電膜125。在閘極絕緣膜127、信號線109、半導體膜111、導電膜113、導電膜125以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上設置有用作電晶體103的保護絕緣膜的絕緣膜129、絕緣膜131及絕緣膜132。在絕緣膜129、絕緣膜131及絕緣膜132中設置有到達導電膜113的開口117,在開口117中及絕緣膜132上設置有圖元電極221。此外,在基板102與掃描線107及閘極絕緣膜127之間也可以設置有基底絕緣膜。
在本結構中的電容元件305中,一對電極中 的一個電極為圖元電極121,一對電極中的另一個電極為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設置在一對電極之間的介電膜是絕緣膜129、絕緣膜131及絕緣膜132。
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是藉由對與半導體膜111同時形成的半導體膜添加元素(摻雜劑)而具有作為導體的特性的金屬氧化物膜。即,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包含構成半導體膜111的氧化物半導體的金屬元素以及摻雜劑。作為摻雜劑,可以使用選自氫、硼、氮、氟、鋁、磷、砷、銦、錫、銻和稀有氣體元素中的一種或多種。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中的摻雜濃度較佳為1×1019atoms/cm3以上且1×1022atoms/cm3以下。由此,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的導電率可以為10S/cm以上且1000S/cm以下,較佳為100S/cm以上且1000S/cm以下,可以使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充分用作電容元件305的電極。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下面,參照圖16A至圖17B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首先,在基板102上形成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在基板102、掃描線107及電容線上形成加工為閘極絕緣膜127的絕緣膜126,在該絕緣膜126上形成半導體膜111及半導體膜118(參照圖16A)。此外,到此為止的製程可以參照實施方式1來進行。
接著,在對半導體膜118添加摻雜劑形成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之後,在絕緣膜126中形成到達電容線115的開口123來形成閘極絕緣膜127,然後形成包括電晶體103的源極電極的信號線109、包括電晶體103的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3、使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與電容線115電連接的導電膜125(參照圖16B)。
作為對半導體膜118添加摻雜劑的方法有如下方法:在半導體膜118以外的區域設置遮罩,使用該遮罩,藉由離子植入法或離子摻雜法等添加選自氫、硼、氮、氟、鋁、磷、砷、銦、錫、銻和稀有氣體元素中的一種以上的摻雜劑。此外,也可以將半導體膜118暴露於包含該摻雜劑的電漿來添加該摻雜劑,代替離子植入法或離子摻雜法。此外,也可以在添加摻雜劑之後進行加熱處理。該加熱處理可以參照進行半導體膜111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的脫氫化或脫水化的加熱處理的詳細內容適當地進行。
此外,添加摻雜劑的製程也可以在形成信號線109、導電膜113及導電膜125之後進行。在此情況下,不對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的與信號線109、導電膜113及導電膜125接觸的區域添加摻雜劑。
接著,在閘極絕緣膜127、信號線109、半導體膜111、導電膜113、導電膜125及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上形成絕緣膜128,在絕緣膜128上形成絕緣膜130,在絕緣膜130上形成絕緣膜133(參照圖17A)。此 外,該製程可以參照實施方式1來進行。
接著,在絕緣膜128、絕緣膜130及絕緣膜133中形成到達導電膜113的開口117,形成絕緣膜129、絕緣膜131及絕緣膜132(參照圖17A),形成藉由開口117接觸於導電膜113的圖元電極221(參照圖15)。此外,該製程也可以參照實施方式1來進行。
藉由上述製程,可以製造本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
如上所述,藉由將對使用與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相同的製程形成的半導體添加摻雜劑得到的具有導體特性的金屬氧化物(即,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用作電容元件的電極,可以製造孔徑比得到提高且具有電荷容量增大了的電容元件的半導體裝置。由此,可以得到顯示品質優良的半導體裝置。
另外,由於電容元件305的一對電極都具有導電性,因此即使縮小電容元件305的平面面積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電荷容量。此外,由於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光穿透率為80%至90%,藉由縮小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的面積來在圖元301中形成不設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的區域,可以提高從背光等光源照射的光的穿透率。即,可以減弱背光等光源的亮度,由此可以減少半導體裝置的耗電量。
另外,包括在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氧缺陷得到減少並且氫等雜質被減少。其結 果,可以抑制電晶體變為常導通,可以在提高半導體裝置的電特性及可靠性的同時降低半導體裝置的耗電量。
注意,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等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及其變形例適當地組合而使用。
實施方式3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6A和圖6B對與實施方式1及實施方式2不同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的形成方法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對半導體膜照射可見光、紫外線、X線等的電磁波,可以提高半導體膜的導電性而使其成為具有導電性的金屬氧化物。參照圖6A和圖6B對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如圖6A所示,與實施方式1同樣地,在基板102上形成包括閘極電極的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接著,在基板102、包括閘極電極的掃描線107及電容線115上形成絕緣膜126。接著,在絕緣膜126上形成半導體膜111及半導體膜118。
接著,從基板102一側對半導體膜118照射可見光、紫外線、X線等的電磁波。在該製程中,由於包括閘極電極的掃描線107遮住照射的光,因此半導體膜111沒有被照射上述電磁波,所以其導電性沒有提高。
當對半導體膜118照射電磁波時,半導體膜118中生成缺陷。該缺陷成為載子路徑,半導體膜118的 導電性提高而變為具有導電特性的金屬氧化物。可以將該金屬氧化物用作作為電容元件的電極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
注意,與實施方式1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不需要對絕緣膜128及絕緣膜130的一部分進行蝕刻的製程。另外,與實施方式2不同,不需要進行為了對半導體膜118添加摻雜劑而形成遮罩的製程。由此,可以削減光遮罩個數,從而可以簡化製程並降低成本。
實施方式4
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利用橫向電場使液晶分子進行配向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端部電場轉換)模式的液晶顯示裝置為例對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進行說明。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半導體裝置中,與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半導體裝置相同的結構可以參照上述實施方式。
<半導體裝置的結構>
圖18A和圖18B示出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圖元501的俯視圖。圖18A是省略了共用電極521的圖元501的俯視圖,圖18B是在圖18A的結構中設置了共用電極521的圖元501的俯視圖。
圖18A和圖18B所示的圖元501包括:電晶體103;與該電晶體103連接的電容元件505。電容元件 505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由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形成的共用電極521;形成於電晶體103上的具有透光性的絕緣膜(圖18A和圖18B中未圖示)。即,電容元件505具有透光性。另外,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與電晶體103的導電膜113連接而用作圖元電極。另外,共用電極521具有開口部(狹縫)。即,藉由對共用電極與圖元電極之間施加電場,可以將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具有透光性的絕緣膜及共用電極521彼此重疊的區域用作電容元件並將液晶分子的配向控制為與基板平行的方向。因此,FFS模式的液晶顯示裝置的視角優越影像品質更高。
接下來,圖19示出沿著圖18B的點劃線A1-A2間的基板102的剖面圖。
本實施方式中的圖元501的剖面結構如下:在基板102上設置有包括電晶體103的閘極電極的掃描線107;在掃描線107上設置有閘極絕緣膜127;在閘極絕緣膜127的與掃描線107重疊的區域上設置有半導體膜111;在閘極絕緣膜127上設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在半導體膜111上以及閘極絕緣膜127上設置有包括電晶體103的源極電極的信號線109以及包括電晶體103的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3;包括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3與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連接;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用作圖元電極;在閘極絕緣膜127上、信號線109上、半導體膜111上、導電膜113上設置有用作保護絕緣 膜的絕緣膜229、絕緣膜231及絕緣膜232;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上設置有絕緣膜232,絕緣膜232上設置有共用電極521;共用電極521在圖元部中連續地設置而不在各圖元中分離。注意,在基板102與掃描線107及閘極絕緣膜127之間也可以設置有基底絕緣膜。
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可以與實施方式1至實施方式3中說明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319同樣地形成。共用電極521可以使用與實施方式1中說明的圖元電極221相同的材料形成。
藉由如本實施方式中的電容元件505那樣使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與電晶體的導電膜113連接,即使不設置開口部也可以使導電膜113與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519直接連接,由此可以提高電晶體103及電容元件505的平坦性。另外,藉由不設置電容線而將具有透光性的共用電極521用作電容線,可以進一步提高圖元501的孔徑比。
實施方式5
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在上述實施方式所說明的包括在半導體裝置中的電晶體及電容元件中,可以應用於作為半導體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一個方式。
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較佳的是由如下半導體構成:非晶氧化物半導體、單晶氧化物半導體、多晶氧化物半導體以及包括結晶部的氧化物半導體(C Axis Aligned Crystalline Oxide Semiconductor:CAAC-OS)。
CAAC-OS膜是包含多個結晶部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之一,大部分的結晶部為能夠容納在一邊短於100nm的立方體的尺寸。因此,有時包括在CAAC-OS膜中的結晶部為能夠容納在一邊短於10nm、短於5nm或短於3nm的立方體的尺寸。CAAC-OS膜的缺陷態密度低於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下面,詳細說明CAAC-OS膜。
在CAAC-OS膜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影像中,觀察不到結晶部與結晶部之間的明確的邊界,即晶界(grain boundary)。因此,在CAAC-OS膜中,不容易發生起因於晶界的電子遷移率的降低。
由利用TEM所得到的大致平行於樣本面的方向上的CAAC-OS膜的影像(剖面TEM影像)可知,在結晶部中金屬原子排列為層狀。各金屬原子層具有反映被形成CAAC-OS膜的面(也稱為被形成面)或CAAC-OS膜的頂面的凸凹的形狀並以平行於CAAC-OS膜的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方式排列。
另一方面,根據從大致垂直於樣本面的方向觀察的CAAC-OS膜的TEM影像(平面TEM影像)可知,在結晶部中金屬原子排列為三角形狀或六角形狀。但是,在不同的結晶部之間,金屬原子的排列沒有規律性。
由剖面TEM影像以及平面TEM影像可知,CAAC-OS膜的結晶部具有配向性。
使用X射線繞射(XRD:X-Ray Diffraction)裝置對CAAC-OS膜進行結構分析。例如,在利用out-of-plane法來分析具有InGaZnO4的結晶的CAAC-OS膜時,在繞射角度(2θ)為31°附近時常出現峰值。由於該峰值源自InGaZnO4結晶的(009)面,由此可知CAAC-OS膜的結晶具有c軸配向性,並且c軸朝向大致垂直於CAAC-OS膜的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方向。
另一方面,當利用從大致垂直於c軸的方向使X線入射到樣本的in-plane法分析CAAC-OS膜時,在2θ為56°附近時常出現峰值。該峰值來源於InGaZnO4結晶的(110)面。在此,在將2θ固定為56°附近並在以樣本面的法線向量為軸(φ軸)旋轉樣本的條件下進行分析(φ掃描)。在該樣本是InGaZnO4的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時,出現六個峰值。該六個峰值來源於相等於(110)面的結晶面。另一方面,當該樣本是CAAC-OS膜時,即使在將2θ固定為56°附近的狀態下進行φ掃描也不能觀察到明確的峰值。
由上述結果可知,在具有c軸配向的CAAC-OS膜中,雖然a軸及b軸的方向在結晶部之間不同,但是c軸都朝向平行於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因此,在上述剖面TEM影像中觀察到的排列為層狀的各金屬原子層相當於與結晶的ab面平行的面。
注意,結晶部在形成CAAC-OS膜或進行加熱處理等晶化處理時形成。如上所述,結晶的c軸朝向平行 於CAAC-OS膜的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由此,例如,當CAAC-OS膜的形狀因蝕刻等而發生改變時,結晶的c軸不一定平行於CAAC-OS膜的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法線向量。
此外,CAAC-OS膜中的晶化度不一定均勻。例如,當CAAC-OS膜的結晶部是由CAAC-OS膜的頂面附近的結晶成長而形成時,有時頂面附近的晶化度高於被形成面附近的晶化度。另外,當對CAAC-OS膜添加雜質時,被添加了雜質的區域的晶化度改變,所以有時CAAC-OS膜中的晶化度根據區域而不同。
注意,在藉由out-of-plane法分析包含InGaZnO4結晶的CAAC-OS膜的情況下,除了2θ為31°附近的峰值之外,有時還觀察到2θ為36°附近的峰值。2θ為36°附近的峰值示出不具有c軸配向性的結晶包含在CAAC-OS膜的一部分中。較佳的是,在CAAC-OS膜中出現2θ為31°附近的峰值而不出現2θ為36°附近的峰值。
作為形成CAAC-OS膜的方法可以舉出如下三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藉由在100℃以上且450℃以下的成膜溫度下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形成包括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結晶部的c軸在平行於被形成面的法線向量或表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上一致的結晶部。
第二個方法是:藉由在以薄厚度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之後進行200℃以上且700℃以下的加熱處理, 形成包括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結晶部的c軸在平行於被形成面的法線向量或表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上一致的結晶部。
第三個方法是:藉由在以薄厚度形成第一層氧化物半導體膜之後進行200℃以上且700℃以下的加熱處理,並形成第二層氧化物半導體膜,來形成包括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結晶部的c軸在平行於被形成面的法線向量或表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上一致的結晶部。
當將CAAC-OS應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晶體時,起因於可見光或紫外光的照射的電特性的變動小。因此,將CAAC-OS應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晶體具有高可靠性。
此外,CAAC-OS較佳為使用多晶的氧化物半導體濺射靶材且利用濺射法形成。當離子碰撞到該濺射靶材時,有時包含在濺射靶材中的結晶區域沿著a-b面劈開,即具有平行於a-b面的面的平板狀或顆粒狀的濺射粒子有時剝離。此時,藉由使該平板狀或顆粒狀的濺射粒子在保持結晶狀態的情況下到達被形成面,可以形成CAAC-OS。
另外,為了形成CAAC-OS,較佳為採用如下條件。
藉由降低成膜時的雜質的混入,可以抑制因雜質導致的結晶狀態的破壞。例如,可以降低存在於成膜室內的雜質(氫、水、二氧化碳及氮等)的濃度即可。另 外,可以降低成膜氣體中的雜質濃度即可。明確而言,使用露點為-80℃以下,較佳為-100℃以下的成膜氣體。
另外,藉由增高成膜時的被形成面加熱溫度(例如,基板加熱溫度),在濺射粒子到達被形成面之後發生濺射粒子的遷移。明確而言,在將被形成面加熱溫度設定為100℃以上且740℃以下,較佳為150℃以上且500℃以下的狀態下進行成膜。藉由增高成膜時的被形成面的溫度,當平板狀或顆粒狀的濺射粒子到達被形成面時,在該被形成面上發生遷移,濺射粒子的平坦的面附著到被形成面。
另外,較佳的是,藉由增高成膜氣體中的氧比例並對電力進行最優化,減輕成膜時的電漿損傷。將成膜氣體中的氧比例設定為30vol.%以上,較佳為100vol.%。
以下,作為濺射靶材的一個例子示出In-Ga-Zn-O化合物靶材。
藉由將InOX粉末、GaOY粉末及ZnOZ粉末以規定的莫耳數混合,並進行加壓處理,然後在1000℃以上且1500℃以下的溫度下進行加熱處理,由此得到多晶的In-Ga-Zn-O化合物靶材。此外,也可以在冷卻(放冷)或加熱的同時進行該加壓處理。另外,X、Y及Z為任意正數。在此,InOX粉末、GaOY粉末及ZnOZ粉末的規定的莫耳數比例如為2:2:1、8:4:3、3:1:1、1:1:1、4:2:3或3:1:2。另外,粉末的種類及混合 粉末時的莫耳數比可以根據所製造的濺射靶材適當地改變即可。
另外,氧化物半導體膜也可以採用層疊有多個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結構。例如,也可以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採用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和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疊層,並且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和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分別使用不同的原子數比的金屬氧化物。例如,可以作為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使用包含兩種金屬的氧化物、包含三種金屬的氧化物或者包含四種金屬的氧化物,作為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使用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不同的兩種金屬的氧化物、包含三種金屬的氧化物或者包含四種金屬的氧化物。
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採用兩層結構,也可以使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與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構成元素相同,並使兩者的原子數比不同。例如,也可以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3:1:2,將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1:1:1。此外,也可以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2:1:3,將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1:3:2。另外,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原子數比作為誤差包括上述原子數比的±20%的變動。
此時,較佳為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與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離閘極電極近的一側(通道一側)的 氧化物半導體膜的In與Ga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另外,較佳為將離閘極電極遠的一側(背通道一側)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In與Ga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藉由採用這些疊層結構,可以製造場效移動率高的電晶體。另一方面,藉由將離閘極電極近的一側(通道一側)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In與Ga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將背通道一側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In與Ga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可以減少電晶體的隨時間的變化或因可靠性測試導致的臨界電壓的變動量。
原子數比為In:Ga:Zn=1:3:2的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可以藉由使用原子數比為In:Ga:Zn=1:3:2的氧化物靶材的濺射法來形成。可以將基板溫度設定為室溫,作為濺射氣體使用氬或氬及氧的混合氣體來形成。原子數比為In:Ga:Zn=3:1:2的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可以藉由In:Ga:Zn=3:1:2的氧化物靶材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同樣地形成。
此外,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採用三層結構,也可以使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至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構成元素相同,並使它們的原子數比不同。參照圖20說明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採用三層結構。
圖20所示的電晶體從閘極絕緣膜127一側依次層疊有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及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作為構成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及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的材料使用 可以以InM1xZnyOz(x1,y>1,z>0,M1=Ga、Hf等)表示的材料。注意,當使構成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及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的材料中包含Ga時,所包含的Ga的比例多,明確而言,當可以以InM1xZnyOz表示的材料超過x=10時,在成膜時有可能發生粉末,所以不適合的。
此外,構成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的材料使用可以以InM2xZnyOz(x1,yx,z>0,M2=Ga、Sn等)表示的材料。
以構成如下結構的方式適當地選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及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的材料,該結構是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的傳導帶及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的傳導帶相比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的傳導帶離真空能階更深的阱結構。
此外,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第14族元素之一的矽或碳成為施體的供應源。由此,當矽或碳包含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時,氧化物半導體膜有可能成為n型化。由此,包含在各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矽的濃度及碳的濃度為3×1018/cm3以下,較佳為3×1017/cm3以下。尤其是,為了不在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中混入多量的第14族元素,較佳為用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及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夾住成為載子路經的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或圍繞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即,第一氧化物 半導體膜199a及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也可以稱為障壁膜,該障壁膜防止在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中混入矽、碳等第14族元素。
例如,也可以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1:3:2,將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3:1:2,將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的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1:1:1。此外,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可以藉由使用原子數比為In:Ga:Zn=1:1:1的氧化物靶材的濺射法來形成。
或者,也可以採用層疊如下膜的三層結構:作為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使用將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1:3:2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作為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使用將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1:1:1或In:Ga:Zn=1:3:2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以及作為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使用將原子數比設定為In:Ga:Zn=1:3:2的氧化物半導體膜。
由於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至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的構成元素相同,所以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之間的介面的缺陷能階(陷阱能階)密度很低。詳細地說,該缺陷能階(陷阱能階)比閘極絕緣膜127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之間的介面的缺陷能階密度低。由此,如上所述藉由層疊氧化物半導體膜,可以減少電晶體的隨時間的變化或因可靠 性測試導致的臨界電壓的變動量。
此外,藉由以構成如下結構的方式適當地選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及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的材料,該阱結構是與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的傳導帶及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的傳導帶相比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的傳導帶離真空能階更深的阱結構,可以提高電晶體的場效移動率,並可以減少電晶體的隨時間的變化或因可靠性測試導致的臨界電壓的變動量。
另外,也可以作為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至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應用結晶性不同的氧化物半導體。就是說,也可以採用適當地組合單晶氧化物半導體、多晶氧化物半導體、非晶氧化物半導體及CAAC-OS的結構。此外,當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199a至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中的任一個使用非晶氧化物半導體時,可以緩和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內部應力或外部應力,而降低電晶體的特性偏差。此外,可以減少電晶體的隨時間的變化或因可靠性測試導致的臨界電壓的變動量。
此外,至少成為通道形成區的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199b較佳為CAAC-OS。另外,背通道一側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199c較佳為非晶或CAAC-OS。藉由採用上述那樣的結構,可以減少電晶體的隨時間的變化或因可靠性測試導致的臨界電壓的變動量。
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等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適當地組合而使用。
實施方式6
藉由使用上述實施方式所例示的電晶體及電容元件可以製造具有顯示功能的半導體裝置(也稱為顯示裝置)。此外,藉由將包括電晶體的驅動電路的一部分或全部與圖元部一起形成在同一個基板上,可以形成系統整合型面板(system-on-panel)。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21A至圖23C說明使用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電晶體的顯示裝置的例子。此外,圖22A、圖22B是示出沿圖21B中的M-N點劃線的剖面結構的剖面圖。此外,在圖22A及圖22B中關於圖元部的結構只記載其一部分。
在圖21A中,以圍繞設置在第一基板901上的圖元部902的方式設置有密封材料905,並且使用第二基板906進行密封。在圖21A中,在第一基板901上的與由密封材料905圍繞的區域不同的區域中安裝有使用單晶半導體或多晶半導體形成在另行準備的基板上的信號線驅動電路903及掃描線驅動電路904。此外,供應到信號線驅動電路903、掃描線驅動電路904或者圖元部902的各種信號及電位藉由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撓性印刷電路)918a、FPC918b供應。
在圖21B和圖21C中,以圍繞設置在第一基板901上的圖元部902和掃描線驅動電路904的方式設置 有密封材料905。此外,在圖元部902和掃描線驅動電路904上設置有第二基板906。因此,圖元部902及掃描線驅動電路904與顯示元件一起由第一基板901、密封材料905以及第二基板906密封。在圖21B和圖21C中,在第一基板901上的與由密封材料905圍繞的區域不同的區域中安裝有使用單晶半導體或多晶半導體形成在另行準備的基板上的信號線驅動電路903。在圖21B和圖21C中,供應到信號線驅動電路903、掃描線驅動電路904或者圖元部902的各種信號及電位由FPC918供應。
此外,圖21B和圖21C示出另行形成信號線驅動電路903並且將其安裝到第一基板901的例子,但是不侷限於該結構。既可以另行形成掃描線驅動電路並進行安裝,又可以僅另行形成信號線驅動電路的一部分或者掃描線驅動電路的一部分並進行安裝。
另外,對另行形成的驅動電路的連接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而可以採用COG(Chip On Glass:晶粒玻璃接合)方法、打線接合方法或者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捲帶式自動接合)方法等。圖21A是藉由COG方法安裝信號線驅動電路903、掃描線驅動電路904的例子,圖21B是藉由COG方法安裝信號線驅動電路903的例子,而圖21C是藉由TAB方法安裝信號線驅動電路903的例子。
此外,顯示裝置包括顯示元件為密封狀態的面板和在該面板中安裝有IC諸如控制器等的模組。
注意,本說明書中的顯示裝置是指影像顯示裝置或顯示裝置。此外,也可以用作光源(包括照明設備)代替顯示裝置。另外,顯示裝置還包括:安裝有諸如FPC或TCP的連接器的模組;在TCP的端部設置有印刷線路板的模組;或者藉由COG方法將IC(積體電路)直接安裝到顯示元件的模組。
此外,設置在第一基板上的圖元部及掃描線驅動電路具有多個電晶體,可以應用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電晶體。
作為設置在顯示裝置中的顯示元件,可以使用液晶元件(也稱為液晶顯示元件)、發光元件(也稱為發光顯示元件)。發光元件將由電流或電壓控制亮度的元件包括在其範疇內,明確而言,包括無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元件、有機EL元件等。此外,也可以應用電子墨水等由於電作用而改變對比度的顯示媒介。圖22A和圖22B示出作為顯示元件使用液晶元件的液晶顯示裝置的例子。
圖22A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是垂直電場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連接端子電極915及端子電極916,連接端子電極915及端子電極916藉由各向異性導電劑919電連接到FPC918所具有的端子。
連接端子電極915由與第一電極930相同的導電膜形成,並且,端子電極916由與電晶體910、電晶體911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相同的導電膜形成。
此外,設置在第一基板901上的圖元部902和掃描線驅動電路904包括多個電晶體,例示包括在圖元部902中的電晶體910、包括在掃描線驅動電路904中的電晶體911。在電晶體910及電晶體911上設置有相當於實施方式1所示的絕緣膜229及絕緣膜231的絕緣膜924以及相當於絕緣膜232的絕緣膜934。此外,絕緣膜923用作基底膜。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電晶體910可以應用上述實施方式1所示的電晶體。另外,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927、絕緣膜924及第一電極930構成電容元件926。此外,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927藉由電極928電連接於電容佈線929。電極928使用與電晶體910、電晶體911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相同的材料及相同的製程形成。電容佈線929使用與電晶體910、電晶體911的閘極電極相同的材料及相同的製程形成。注意,這裡作為電容元件926示出實施方式1所示的電容元件,但是,也可以適當地使用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電容元件。
設置在圖元部902中的電晶體910與顯示元件電連接,而構成顯示面板。顯示元件只要能夠進行顯示就沒有特別的限制,而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顯示元件。
作為顯示元件的液晶元件913包括第一電極930、第二電極931以及液晶層908。另外,以夾持液晶層908的方式設置有用作配向膜的絕緣膜932、絕緣膜933。此外,第二電極931設置在第二基板906一側,並 且,第一電極930和第二電極931隔著液晶層908重疊。
關於對顯示元件施加電壓的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也稱為圖元電極、共用電極、對電極等),可以根據取出光的方向、設置電極的地方以及電極的圖案結構選擇透光性或反射性。
第一電極930及第二電極931可以適當地使用與實施方式1所示的圖元電極221及對電極154相同的材料。
此外,間隔物935是藉由對絕緣膜選擇性地進行蝕刻而得到的柱狀間隔物,並且它是為控制第一電極930與第二電極931之間的間隔(單元間隙)而設置的。此外,也可以使用球狀間隔物。
當作為顯示元件使用液晶元件時,可以使用熱致液晶、低分子液晶、高分子液晶、高分子分散型液晶、鐵電液晶、反鐵電液晶等。這些液晶材料根據條件呈現出膽固醇相、近晶相、立方相、手向列相、各向同性相等。
另外,也可以使用不使用配向膜的呈現藍相的液晶。藍相是液晶相中之一種,當使膽固醇相液晶的溫度升高時,在即將由膽固醇相轉變成各向同性相之前呈現。由於藍相只出現在較窄的溫度範圍內,所以為了改善溫度範圍而將混合手性試劑的液晶組成物用於液晶層。此外,配向膜由有機樹脂構成,由於有機樹脂包含氫或水等,所以有可能降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電 晶體的電特性。於是,藉由作為液晶層160使用藍相,可以製造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而不使用有機樹脂,可以獲得可靠性高的半導體裝置。
第一基板901和第二基板906由密封材料925固定。作為密封材料925,可以使用熱固性樹脂或光硬化性樹脂等有機樹脂。另外,密封材料925接觸於絕緣膜924。此外,密封材料925相當於圖21A至圖21C所示的密封材料905。
此外,在液晶顯示裝置中,適當地設置黑矩陣(遮光膜)、偏振構件、相位差構件、抗反射構件等的光學構件(光學基板)等。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偏振基板以及相位差基板的圓偏振。此外,作為光源,也可以使用背光、側光燈等。
此外,由於電晶體容易被靜電等損壞,所以較佳的是設置用來保護驅動電路的保護電路。保護電路較佳的是使用非線性元件構成。
接著,參照圖22B說明橫向電場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圖22B示出作為橫向電場方式的一個例子的FFS模式的液晶顯示裝置。以下說明與實施方式4所示的橫向電場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不同的結構。
在圖22B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中,連接端子電極915使用與第一電極940相同的材料及製程形成,端子電極916使用與電晶體910、911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相同的材料及製程形成。
此外,液晶元件943包括形成在絕緣膜924上的第一電極940、第二電極941以及液晶層908。另外,液晶元件943可以採用與實施方式1所示的電容元件205相同的結構。第一電極940可以適當地使用圖22A所示的第一電極930所示的材料。此外,第一電極940的平面形狀為梳齒狀、階梯狀、梯子狀等。第二電極941用作共用電極,可以與實施方式1至實施方式3所示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同樣地形成。在第一電極940與第二電極941之間設置有絕緣膜924。
第二電極941藉由電極945與公共佈線946連接。另外,電極945由與電晶體910、電晶體911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相同的導電膜形成。公共佈線946使用與電晶體910、電晶體911的閘極電極相同的材料及相同的製程形成。此外,這裡,作為液晶元件943使用實施方式1所示的電容元件說明,但是也可以適當地使用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電容元件。
圖23A至圖23C示出在圖22A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中與將設置在基板906上的第二電極931電連接的公共連接部(焊盤部)形成在基板901上的例子。
公共連接部配置於與用來黏結基板901和基板906的密封材料重疊的位置,並且藉由密封材料所包含的導電粒子與第二電極931電連接。或者,在不與密封材料重疊的位置(注意,圖元部以外的位置)設置公共連接部,並且,以與公共連接部重疊的方式將包含導電粒子的 膏劑與密封材料另行設置,而與第二電極931電連接。
圖23A是公共連接部的剖面圖,並相當於圖23B所示的俯視圖的I-J。
共用電位線975設置在閘極絕緣膜922上並利用與圖23A和圖23C所示的電晶體910的源極電極971或汲極電極973相同的材料及製程製造。
此外,共用電位線975由絕緣膜924及絕緣膜934覆蓋,絕緣膜924及絕緣膜934在重疊於共用電位線975的位置上具有多個開口。該開口在與使電晶體910的源極電極971或汲極電極973與第一電極930連接的接觸孔相同的製程中製造。
此外,共用電位線975及共用電極977在開口中連接。共用電極977設置在絕緣膜934上,並使用與連接端子電極915、圖元部的第一電極930相同的材料及製程製造。
如此,與圖元部902的切換元件的製程共同地製造公共連接部。
共用電極977是與包括在密封材料中的導電粒子接觸的電極,並與基板906的第二電極931電連接。
此外,如圖23C所示,共用電位線985也可以使用與電晶體910的閘極電極相同的材料及製程製造。
在圖23C所示的公共連接部中,共用電位線985設置在閘極絕緣膜922、絕緣膜924及絕緣膜934的下層,閘極絕緣膜922、絕緣膜924及絕緣膜934在重疊 於共用電位線985的位置上具有多個開口。該開口在與使電晶體910的源極電極971或汲極電極973與第一電極930連接的接觸孔相同的製程中對絕緣膜924進行蝕刻之後,還對閘極絕緣膜922選擇性地進行蝕刻形成。
此外,共用電位線985及共用電極987在開口中連接。共用電極987設置在絕緣膜924上,並使用與連接端子電極915、圖元部的第一電極930相同的材料及製程製造。
如上所述,藉由應用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電晶體及電容元件,可以提供孔徑比得到提高且具有電荷容量增大了的電容元件的半導體裝置。其結果是,可以獲得顯示品質優良的半導體裝置。
另外,由於包括在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氧缺陷得到減少並且氫等雜質被減少,因此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為具有良好的電特性且耗電量低的半導體裝置。
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等可以適當地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等組合而使用。
實施方式7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半導體裝置可以應用於各種電子裝置(也包括遊戲機)。作為電子裝置,可以舉出電視機(也稱為電視或電視接收機)、用於電腦等的顯示器、影像拍攝裝置諸如數位相機或數位攝影機、數位相框、行動 電話機、可攜式遊戲機、可攜式資訊終端、音頻再生裝置、遊戲機(彈珠機(pachinko machine)或投幣機(slot machine)等)、外殼遊戲機。圖24A至圖24C示出上述電子裝置的一個例子。
圖24A示出具有顯示部的桌子9000。在桌子9000中,外殼9001組裝有顯示部9003,利用顯示部9003可以顯示影像。另外,示出利用四個桌腿9002支撐外殼9001的結構。另外,外殼9001具有用於供應電力的電源供應線9005。
可以將上述實施方式中任一個所示的半導體裝置用於顯示部9003。由此可以提高顯示部9003的顯示品質。
顯示部9003具有觸屏輸入功能,藉由用手指等按觸顯示於桌子9000的顯示部9003中的顯示按鈕9004來可以進行屏面操作或資訊輸入,並且桌子9000也可以用作如下控制裝置,即藉由使其具有能夠與其他家電產品進行通信的功能或能夠控制其他家電產品的功能,而藉由屏面操作控制其他家電產品。例如,藉由使用具有影像感測器功能的半導體裝置,可以使顯示部9003具有觸屏輸入功能。
另外,利用設置於外殼9001的鉸鏈也可以將顯示部9003的屏面以垂直於地板的方式立起來,從而也可以將桌子用作電視機。雖然當在小房間裏設置大屏面的電視機時自由使用的空間變小,但是若在桌子內安裝有顯 示部則可以有效地利用房間的空間。
圖24B示出電視機9100。在電視機9100中,外殼9101組裝有顯示部9103,並且利用顯示部9103可以顯示影像。此外,在此示出利用支架9105支撐外殼9101的結構。
藉由利用外殼9101所具備的操作開關、另外提供的遙控器9110,可以進行電視機9100的操作。藉由利用遙控器9110所具備的操作鍵9109,可以進行頻道及音量的操作,並可以對在顯示部9103上顯示的影像進行操作。此外,也可以採用在遙控器9110中設置顯示從該遙控器9110輸出的資訊的顯示部9107的結構。
圖24B所示的電視機9100具備接收機及數據機等。電視機9100可以利用接收機接收一般的電視廣播。再者,電視機9100藉由數據機連接到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通信網路,也可以進行單向(從發送者到接收者)或雙向(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或接收者之間等)的資訊通信。
可以將上述實施方式中任一個所示的半導體裝置用於顯示部9103、9107。由此可以提高電視機的顯示品質。
圖24C示出電腦9200,該電腦包括主體9201、外殼9202、顯示部9203、鍵盤9204、外部連接埠9205、指向裝置9206等。
可以將上述實施方式中任一個所示的半導體 裝置用於顯示部9203。由此可以提高電腦9200的顯示品質。
圖25A和圖25B是能夠折疊的平板終端。圖25A是打開的狀態,並且平板終端包括外殼9630、顯示部9631a、顯示部9631b、顯示模式切換開關9034、電源開關9035、省電模式切換開關9036、卡子9033以及操作開關9038。
可以將上述實施方式中任一個所示的半導體裝置用於顯示部9631a、9631b。由此可以提高平板終端的顯示品質。
在顯示部9631a中,可以將其一部分用作觸摸屏的區域9632a,並且可以藉由按觸所顯示的操作鍵9638來輸入資料。此外,作為一個例子在此示出:顯示部9631a的一半只具有顯示的功能,並且另一半具有觸摸屏的功能,但是不侷限於該結構。也可以採用顯示部9631a的全部區域具有觸摸屏的功能的結構。例如,可以使顯示部9631a的整個面顯示鍵盤按鈕來將其用作觸摸屏,並且將顯示部9631b用作顯示幕面。
此外,顯示部9631b也與顯示部9631a同樣,可以將其一部分用作觸摸屏的區域9632b。此外,藉由使用手指或觸控筆等按觸觸摸屏的顯示鍵盤顯示切換按鈕9639的位置,可以在顯示部9631b顯示鍵盤按鈕。
此外,也可以對觸摸屏的區域9632a和觸摸屏的區域9632b同時進行按觸輸入。
另外,顯示模式切換開關9034能夠進行豎屏顯示和橫屏顯示等顯示的方向的切換以及黑白顯示或彩色顯示等的切換等。根據內置於平板終端中的光感測器所檢測的使用時的外光的光量,省電模式切換開關9036可以將顯示的亮度設定為最適合的亮度。平板終端除了光感測器以外還可以內置陀螺儀和加速度感測器等檢測傾斜度的感測器等的其他檢測裝置。
此外,圖25A示出顯示部9631b的顯示面積與顯示部9631a的顯示面積相同的例子,但是不侷限於此,一方的尺寸和另一方的尺寸可以不同,並且它們的顯示品質也可以不同。例如顯示部9631a和顯示部9631b中的一方可以進行比另一方更高精細的顯示。
圖25B是合上的狀態,並且平板終端包括外殼9630、太陽能電池9633、充放電控制電路9634。此外,在圖25B中,作為充放電控制電路9634的一個例子示出具有電池9635和DCDC轉換器9636的結構。
此外,平板終端可以折疊,因此不使用時可以合上外殼9630。因此,可以保護顯示部9631a和顯示部9631b,而可以提供一種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且從長期使用的觀點來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的平板終端。
此外,圖25A和圖25B所示的平板終端還可以具有如下功能:顯示各種各樣的資訊(靜態影像、動態影像、文字影像等);將日曆、日期或時刻等顯示在顯示部上;對顯示在顯示部上的資訊進行操作或編輯的觸摸輸 入;藉由各種各樣的軟體(程式)控制處理等。
藉由利用安裝在平板終端的表面上的太陽能電池9633,可以將電力供應到觸摸屏、顯示部或影像信號處理部等。注意,太陽能電池9633可以設置在外殼9630的一面或兩面,因此可以進行高效的電池9635的充電。另外,當作為電池9635使用鋰離子電池時,有可以實現小型化等的優點。
另外,參照圖25C所示的方塊圖對圖25B所示的充放電控制電路9634的結構和工作進行說明。圖25C示出太陽能電池9633、電池9635、DCDC轉換器9636、轉換器9637、開關SW1至SW3以及顯示部9631,電池9635、DCDC轉換器9636、轉換器9637、開關SW1至SW3對應於圖25B所示的充放電控制電路9634。
首先,說明在利用外光使太陽能電池9633發電時的工作的例子。使用DCDC轉換器9636對太陽能電池所產生的電力進行升壓或降壓以使它成為用來對電池9635進行充電的電壓。並且,當利用來自太陽能電池9633的電力使顯示部9631工作時使開關SW1導通,並且,利用轉換器9637將其升壓或降壓到顯示部9631所需要的電壓。另外,當不進行顯示部9631中的顯示時,可以採用使SW1截止且使SW2導通來對電池9635進行充電的結構。
注意,作為發電單元的一個例子示出太陽能 電池9633,但是不侷限於此,也可以使用壓電元件(piezoelectric element)或熱電轉換元件(珀耳帖元件(Peltier element))等其他發電單元進行電池9635的充電。例如,也可以使用以無線(不接觸)的方式能夠收發電力來進行充電的無線電力傳輸模組或組合其他充電方法進行充電。
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等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例1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26A至圖27對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多層膜的電阻進行說明。
首先,參照圖26A至圖26D對樣本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26A是樣本1至樣本4的俯視圖,圖26B、圖26C及圖26D示出點劃線A1-A2的剖面圖。此外,由於樣本1至樣本4的俯視圖相同但剖面的疊層結構不同,所以剖面圖不同。圖26B示出樣本1的剖面圖,圖26C示出樣本2的剖面圖,圖26D示出樣本3及樣本4的剖面圖。
在樣本1中,在玻璃基板1901上形成絕緣膜1903,在絕緣膜1903上形成絕緣膜1904,在絕緣膜1904上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此外,由用作電極的導電膜1907、1909覆蓋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的兩端,由絕緣 膜1910、1911覆蓋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導電膜1907、1909。另外,在絕緣膜1910、1911中設置有開口部1913、1915,在該開口部露出導電膜1907、1909。
在樣本2中,在玻璃基板1901上形成絕緣膜1903,在絕緣膜1903上形成絕緣膜1904,在絕緣膜1904上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此外,由用作電極的導電膜1907、1909覆蓋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的兩端,由絕緣膜1911覆蓋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導電膜1907、1909。另外,在絕緣膜1911中設置有開口部1917、1919,在該開口部露出導電膜1907、1909。
在樣本3及樣本4中,在玻璃基板1901上形成絕緣膜1903,在絕緣膜1903上形成絕緣膜1904,在絕緣膜1904上形成多層膜1906。此外,由用作電極的導電膜1907、1909覆蓋多層膜1906的兩端,由絕緣膜1911覆蓋多層膜1906及導電膜1907、1909。另外,在絕緣膜1911中設置有開口部1917、1919,在該開口部露出導電膜1907、1909。
像這樣,樣本1至樣本4的不同之處是接觸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或多層膜1906上的絕緣膜的結構。在樣本1中,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與絕緣膜1910接觸,在樣本2中,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與絕緣膜1911接觸,在樣本3及樣本4中,多層膜1906與絕緣膜1911接觸。
接著,說明各樣本的製造方法。
首先,說明樣本1的製造方法。
作為絕緣膜1903,藉由電漿CVD法在玻璃基板1901上形成厚度為400nm的氮化矽膜。
接著,作為絕緣膜1904,藉由電漿CVD法在絕緣膜1903上形成厚度為50nm的氧氮化矽膜。
接著,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藉由濺射法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1:1)在絕緣膜1904上形成厚度為35nm的In-Ga-Zn氧化物膜(下面,也稱為IGZO膜)。然後,使用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進行蝕刻處理來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
接著,藉由濺射法在絕緣膜1903及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上依次層疊厚度為50nm的鎢膜、厚度為400nm的鋁膜及厚度為100nm的鈦膜,然後使用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進行蝕刻處理,來形成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
接著,作為絕緣膜1910,藉由電漿CVD法在絕緣膜1904、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上形成厚度為450nm的氧氮化矽膜,然後在氮及氧的混合氛圍下以350℃進行1小時的加熱處理。
接著,作為絕緣膜1911,藉由電漿CVD法在絕緣膜1910上形成厚度為50nm的氮化矽膜。
接著,在絕緣膜1911上設置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然後進行蝕刻處理,來形成絕緣膜1910、絕緣膜1911中的開口部1913、1915。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1。
接著,說明樣本2的製造方法。
作為絕緣膜1910,藉由電漿CVD法在樣本1的絕緣膜1903、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上形成厚度為450nm的氧氮化矽膜,然後在氮及氧的混合氛圍下以350℃進行1小時的加熱處理。然後去除絕緣膜1910。
接著,作為絕緣膜1911,藉由電漿CVD法在絕緣膜1904、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上形成厚度為50nm的氮化矽膜。
接著,在絕緣膜1911上設置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然後進行蝕刻處理,來在絕緣膜1911中形成開口部1917、1919。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2。
接著,說明樣本3的製造方法。
樣本3使用多層膜1906代替樣本2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作為多層膜1906,在絕緣膜1904上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3:2)藉由濺射法形成厚度為10nm的IGZO膜,接著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1:1)藉由濺射法形成厚度為10nm的IGZO膜,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3:2)藉由濺射法形成厚度為10nm的IGZO膜。然後,使用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進行蝕刻處理,來形成多層膜1906。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3。
接著,說明樣本4的製造方法。
樣本4使用多層膜1906代替樣本2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此外,對樣本4與樣本3進行比較時構成多層膜1906的IGZO膜的厚度彼此不同。作為多層膜1906,在絕緣膜1904上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3:2)藉由濺射法形成厚度為20nm的IGZO膜,接著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1:1)藉由濺射法形成厚度為15nm的IGZO膜,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3:2)藉由濺射法形成厚度為10nm的IGZO膜。然後,使用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進行蝕刻處理,來形成分離的多層膜1906。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4。
接著,對設置在樣本1至樣本4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的薄層電阻進行測量。在樣本1中,將探針接觸於開口部1913及開口部1915,對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的薄層電阻進行測量。此外,在樣本2至樣本4中,將探針接觸於開口部1917及開口部1919,對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或多層膜1906的薄層電阻進行測量。此外,在樣本1至樣本4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中,導電膜1907與導電膜1909對置的寬度為1mm,距離為10μm。此外,在樣本1至樣本4中,導電膜1907為接地電位,對導電膜1909施加1V。
圖27示出樣本1至樣本4的薄層電阻。
樣本1的薄層電阻大約為1×1011Ω/sq。樣本2的薄層電阻為2620Ω/sq。樣本3的薄層電阻為4410Ω/sq。另外,樣本4的薄層電阻為2930Ω/sq。
像這樣,接觸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的絕緣膜的不同,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的薄層電阻不同。
另外,當將上述樣本1至樣本4的薄層電阻換算為電阻率時,樣本1為3.9×105Ωcm,樣本2為9.3×10-3Ωcm,樣本3為1.3×10-2Ωcm,樣本4為1.3×10-2Ωcm。
在樣本1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上且與其接觸地形成有用於絕緣膜1910的氧氮化矽膜,與用於絕緣膜1911的氮化矽膜離開地形成。另一方面,在樣本2至樣本4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上且與其接觸地形成有用於絕緣膜1911的氮化矽膜。像這樣,藉由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與用於絕緣膜1911的氮化矽膜接觸地設置,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中形成缺陷,典型地形成氧缺陷,並包含在該氮化矽膜中的氫移動或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其結果是提高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的導電性。
例如,當作為電晶體的通道形成區使用氧化物半導體膜時,如樣本1所示較佳的是與氧化物半導體膜接觸地設置氧氮化矽膜。此外,作為用於電容元件的電極 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如樣本2至樣本4所示,較佳的是與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接觸地設置氮化矽膜。藉由使用這種結構,即使在同一製程中形成用於電晶體的通道形成區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以及用於電容元件的電極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也可以改變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多層膜的電阻率。
接著,在樣本2及樣本3中,對保存在高溫度且高濕度的環境下的樣本的薄層電阻值以及改變測量溫度時的樣本的薄層電阻值進行測量。以下說明這裡所使用的各樣本的條件。此外,這裡,在一部分的條件中,使用樣本2及樣本3彼此不同的條件。由此,將樣本2與樣本3的結構相同但製造條件不同的樣本分別稱為樣本2a及樣本3a。
首先,說明樣本2a的製造方法。
在玻璃基板1901上形成絕緣膜1903及絕緣膜1904。
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藉由濺射法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1:1)在絕緣膜1904上形成厚度為35nm的IGZO膜。然後,在使用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進行蝕刻處理之後,以350℃或450℃進行加熱處理,來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
藉由濺射法在絕緣膜1903及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上依次層疊厚度為50nm的鈦膜及厚度為400nm的銅膜,然後使用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進行蝕刻處理, 來形成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
接著,作為絕緣膜1910,藉由電漿CVD法在絕緣膜1904、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上形成厚度為450nm的氧氮化矽膜,然後在氮及氧的混合氛圍下以350℃進行1小時的加熱處理。
接著,作為絕緣膜1911,藉由電漿CVD法在絕緣膜1904、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上形成厚度為50nm的氮化矽膜。此外,將氮化矽膜的成膜溫度設定為220℃或350℃。
接著,在絕緣膜1911上設置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然後進行蝕刻處理,來在絕緣膜1910及絕緣膜1911中形成開口部1913、1915。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2a。
接著,說明樣本3a的製造方法。
在樣本3a中使用多層膜1906代替樣本2a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作為多層膜1906,在絕緣膜1904上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1:1)藉由濺射法形成厚度為10nm的IGZO膜,接著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3:2)藉由濺射法形成厚度為10nm的IGZO膜。然後,在使用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進行蝕刻處理之後,以350℃或450℃進行加熱處理,來形成多層膜1906。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3a。
接著,對設置在樣本2a及樣本3a中的氧化 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的薄層電阻進行測量。在樣本2a及樣本3a中,將探針接觸於開口部1917及開口部1919,測量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的薄層電阻。此外,在樣本2a及樣本3a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中,在俯視形狀中導電膜1907與導電膜1909對置的寬度為1.5mm,距離D為10μm。此外,在樣本2a及樣本3a中,導電膜1907為接地電位,對導電膜1909施加1V。此外,在溫度為60℃且濕度為95%的氛圍下,在保存樣本2a及樣本3a60個小時及130個小時之後,測量各樣本的薄層電阻值。
圖31示出樣本2a及樣本3a的薄層電阻值。此外,在圖31中,實線示出在各樣本中作為絕緣膜1911形成的氮化矽膜的成膜溫度為220℃,虛線示出成膜溫度為350℃。另外,黑標記示出在各樣本中在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或多層膜1906之後以350℃進行加熱處理,白標記示出在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或多層膜1906之後以450℃進行加熱處理。圓形標記示出各樣本具有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即樣本2a。三角標記示出各樣本具有多層膜1906,即樣本3a。此外,在圖31中不示出在形成多層膜1906之後以350℃進行加熱的樣本3a的測量結果,即黑三角標記。
由圖31可知樣本2a及樣本3a的薄層電阻值低,作為電容元件的電極滿足較佳的薄層電阻值,即0.2Ω/s.q.以下。此外,可知樣本2a及樣本3a的薄層電阻值 的時間變動量少。如上所述,由於在高溫度且高濕度的環境下接觸於氮化矽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的薄層電阻值的變動量少,所以可以用於用作電容元件的電極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
接著,圖32示出在樣本2a及樣本3a中將基板溫度設定為25℃、60℃及150℃,測量各個薄層電阻值的結果。此外,這裡,作為樣本2a及樣本3a使用如下方法形成的樣本,作為絕緣膜1911形成的氮化矽膜的成膜溫度為220℃,在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或多層膜1906之後,以350℃進行加熱處理。黑圓形標記示出樣本2a的測量結果,黑三角標記示出樣本3a的測量結果。
由圖32可知,即使使測量溫度升高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及多層膜1906的薄層電阻值也不變動。即,接觸於氮化矽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也可以稱為簡並半導體。由於接觸於氮化矽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即使溫度變化也薄層電阻值的變動少,所以可以用於用作電容元件的電極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
本實施例所示的結構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或實施例所示的結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35A和圖35B及圖36A至圖36D對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阻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分別對形成電晶體及電容元件的製程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 的電阻進行了測量。
參照圖35A至圖36D對具有電晶體及電容元件的樣本的製造方法及其結構進行說明。注意,圖36A至圖36D示出包括於各樣本中的電容元件的剖面結構。
在玻璃基板1901上,在形成電晶體的區域上形成閘極電極。這裡,作為閘極電極形成厚度為100nm的鎢膜。
接著,作為絕緣膜1903,利用電漿CVD法在玻璃基板1901及閘極電極上形成厚度為400nm的氮化矽膜。
接著,作為絕緣膜1904,利用電漿CVD法在絕緣膜1903上形成厚度為50nm的氧氮化矽膜。
接著,在絕緣膜1904上利用濺射法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1:1)形成厚度為35nm的IGZO膜。然後,使用利用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進行蝕刻處理來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圖35A所示的步驟S1)。
接著,藉由濺射法在絕緣膜1903及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上利用濺射法依次層疊厚度為50nm的鎢膜、厚度為400nm的鋁膜及厚度為100nm的鈦膜,然後使用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進行蝕刻處理,來形成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圖35A的步驟S3)。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5。圖36A示出包括於樣本5中的電容元件的剖面圖。注意,在樣本5中,將 設置於形成電晶體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C5,將設置於形成電容元件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E5。
在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之後,在氮氛圍下以450℃進行1個小時的熱處理,接著在氮及氧的混合氣體氛圍(氮=80%,氧=20%)下以450℃進行1個小時的熱處理(圖35A的步驟S2)。然後,形成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圖35A的步驟S3)。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6。圖36A示出包括於樣本6中的電容元件的剖面圖。注意,在樣本6中,將設置於形成電晶體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C6,將設置於形成電容元件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E6。
此外,在進行與樣本6同樣的製程之後,作為之後成為絕緣膜1910的絕緣膜,利用電漿CVD法在絕緣膜1904、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上形成厚度為450nm的氧氮化矽膜(圖35A的步驟S4)。
接著,在絕緣膜上設置利用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然後進行蝕刻處理形成具有開口部1913、1915的絕緣膜1910(圖35A的步驟S8)。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7。圖36B示出包括於樣本7中的電容元件的剖面圖。注意,在樣本7中,將設置於形成電晶體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C7, 將設置於形成電容元件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E7。
此外,在進行與樣本6同樣的製程之後,作為之後成為絕緣膜1910的絕緣膜,利用電漿CVD法在絕緣膜1904、氧化物半導體膜1905、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上形成厚度為450nm的氧氮化矽膜(圖35A的步驟S4)。
接著,在350℃的氮及氧的混合氛圍下進行1小時的加熱處理(圖35A的步驟S5)。
接著,在絕緣膜1910上形成之後成為絕緣膜1911的絕緣膜。作為該絕緣膜,利用電漿CVD法形成厚度為50nm的氮化矽膜(圖35A的步驟S7)。
接著,在絕緣膜上設置利用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然後進行蝕刻處理形成具有開口部1913、1915的絕緣膜1910及絕緣膜1911(圖35A的步驟S8)。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8。圖36C示出包括於樣本8中的電容元件的剖面圖。注意,在樣本8中,將設置於形成電晶體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C8,將設置於形成電容元件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E8。
另外,在樣本8中,在進行完圖35A的步驟S5所示的加熱處理之後,對電容元件上的絕緣膜1910進行蝕刻(圖35A的步驟S6)。在該製程中,形成於電容元件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被暴露於電漿中,氧化物半導體 膜中生成缺陷,典型地為氧缺陷。
接著,形成之後成為絕緣膜1911的絕緣膜(圖35A的步驟S7)。
接著,在絕緣膜上設置利用光微影製程形成的遮罩之後,進行蝕刻處理在形成電晶體的區域上形成具有開口部1913、1915的絕緣膜1910及絕緣膜1911,在形成電容元件的區域上形成具有開口部1917、1919的絕緣膜1911(圖35A的步驟S8)。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9。圖36D示出包括於樣本9中的電容元件的剖面圖。注意,在樣本9中,將設置於形成電晶體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C9,將設置於形成電容元件的區域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記作E9。
另外,利用濺射法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氧化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的導電膜。 另外,用於該導電膜的靶材的成分比為In2O3:SnO2:SiO2=85:10:5[wt%]。之後,在氮氛圍下進行250℃、1小時的加熱處理。
接著,與樣本5至樣本9同樣地,在氧化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的導電膜上形成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10。
另外,在樣本5至樣本10中,在俯視圖中,導電膜1907及導電膜1909的對置寬度W為1mm,距離 D為10μm。
接著,分別測量設置於形成樣本5至樣本9的電晶體的區域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C5至C9的薄層電阻,設置於形成樣本5至樣本9的電容元件的區域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E5至E9的薄層電阻以及包括於樣本10中的氧化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的導電膜的薄層電阻。
圖35B示出測量結果。由圖35B可知:與包括於樣本5及樣本6中的氧化物半導體C5、E5、C6、E6相比,包括於樣本7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C7及氧化物半導體膜E7的薄膜電阻降低。由此可知,氧化物半導體膜在對形成於其上的膜進行蝕刻時暴露於電漿中而受損,由此導致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薄層電阻下降。
另外,可知:與包括於樣本5至樣本7中的氧化物半導體C5、E5、C6、E6、C7、E7相比,包括於樣本8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C8及氧化物半導體膜E8的薄層電阻增加。這是由於形成於氧化物半導體膜C8及氧化物半導體膜E8上的絕緣膜由氧化矽膜形成且包含因加熱而釋放出的氧的緣故。由此可知:藉由圖35A的步驟S4所示的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氧化絕緣膜的製程以及步驟S5所示的加熱處理製程,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阻增高。藉由將該氧化物半導體膜用於電晶體的通道區,可以製造常關閉型(normally-off)電晶體。
另外,與氧化物半導體膜C9相比,包括於樣 本9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E9的薄層電阻降低。此外,包括於樣本9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E9具有與包括於樣本7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C7及氧化物半導體膜E7相等的薄層電阻。
另外,包括於樣本7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C7及氧化物半導體膜E7以及包括於樣本9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E9的薄層電阻,比包括於樣本10中的氧化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的導電膜的薄層電阻高一位數,因此可以與氧化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的導電膜同樣地用作電極。
即,如樣本9所示,在形成電晶體的區域中,藉由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設置由氧化絕緣膜形成的絕緣膜並進行加熱處理,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阻上升而可以用作通道區。另外,在形成電容元件的區域中,藉由使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表面暴露於電漿中,並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設置由氮化絕緣膜形成的絕緣膜,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阻降低而可以用作電極。
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28A及圖28B說明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形成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絕緣膜的雜質分析。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用於雜質分析的樣本,製造兩種樣本(以下稱為樣本11及樣本12)。
首先,以下示出樣本11的製造方法。
在樣本11中,在玻璃基板上形成IGZO膜,然後形成氮化矽膜。然後,在氮氛圍下以450℃進行1個小時的熱處理,接著在氮及氧的混合氣體氛圍(氮=80%,氧=20%)下以450℃進行1個小時的熱處理。
此外,作為IGZO膜的成膜條件採用如下條件來形成厚度為100nm的IGZO膜:藉由濺射法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1:1);Ar/O2=100/100sccm(O2=50%);壓力=0.6Pa;成膜功率=5000W;基板溫度=170℃。
此外,作為氮化矽膜的成膜條件藉由電漿CVD法採用如下條件來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膜:SiH4/N2/NH3=50/5000/100sccm;壓力=100Pa;成膜功率=1000W;基板溫度=220℃。
下面,以下示出樣本12的製造方法。
在玻璃基板上形成IGZO膜,然後層疊形成氧氮化矽膜及氮化矽膜。然後,在氮氛圍下以450℃進行1個小時的熱處理,接著在氮及氧的混合氣體氛圍(氮=80%,氧=20%)下以450℃進行1個小時的熱處理。
此外,作為IGZO膜的成膜條件及氮化矽膜的成膜條件使用與樣本11相同的條件。此外,作為氧氮化矽膜的成膜條件藉由電漿CVD法採用如下條件來形成厚度為50nm的氧氮化矽膜:SiH4/N2O=30/4000sccm;壓力=40Pa;成膜功率=150W;基板溫度=220℃,然後藉由電 漿CVD法採用如下條件來形成厚度為400nm的氧氮化矽膜:SiH4/N2O=160/4000sccm;壓力=200Pa;成膜功率=1500W;基板溫度=220℃。
圖28A及圖28B示出樣本11及樣本12的雜質分析結果。
另外,作為雜質分析,使用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SIMS: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由圖28A及圖28A所示的箭頭的方向進行分析。即,從玻璃基板一側進行測量。
此外,圖28A是藉由樣本11的測量獲得的氫(H)的濃度分佈。圖28B是藉由樣本12的測量獲得的氫(H)的濃度分佈
由圖28A可知IGZO膜中的氫(H)濃度為1.0×1020atoms/cm3。此外,可知氮化矽膜中的氫(H)濃度為1.0×1023atoms/cm3。另外,由圖28B可知IGZO膜中的氫(H)濃度為5.0×1019atoms/cm3。此外,可知氧氮化矽膜中的氫(H)濃度為3.0×1021atoms/cm3
另外,已知:在SIMS分析中,由於其測量原理而難以獲得樣本表面附近或與材質不同的膜之間的疊層介面附近的準確資料。因此,當使用SIMS來分析膜中的厚度方向上的氫(H)的分佈時,採用在目標的膜所存在的範圍中沒有值的極端變動且可以獲得大致恆定的強度的區域中的平均值。
像這樣,藉由改變接觸於IGZO膜的絕緣膜的 結構,可確認到IGZO膜中的氫(H)濃度的差異。
例如,當作為電晶體的通道形成區使用上述IGZO膜時,如樣本12所示較佳的是與IGZO膜接觸地設置氧氮化矽膜。此外,作為用於電容元件的電極的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如樣本11所示,較佳的是與IGZO膜接觸地設置氮化矽膜。藉由使用這種結構,即使在同一製程中形成用於電晶體的通道形成區的IGZO膜以及用於電容元件的電極的IGZO膜,也可以改變IGZO膜中的氫濃度。
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29A至圖29C及圖30說明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多層膜的缺陷量。
首先,說明樣本的結構。
樣本13包括形成在石英基板上的厚度為35nm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形成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厚度為100nm的氮化絕緣膜。
樣本14及樣本15包括形成在石英基板上的厚度為30nm的多層膜及形成在多層膜上的厚度為100nm的氮化絕緣膜。此外,樣本14的多層膜依次層疊有厚度為10nm的第一IGZO膜、厚度為10nm的第二IGZO膜及厚度為10nm的第三IGZO膜。此外,樣本15依次層疊有厚度為20nm的第一IGZO膜、厚度為15nm的第二IGZO膜及厚度為10nm的第三IGZO膜。樣本14及樣本15與 樣本13的不同之處在於包括多層膜代替氧化物半導體膜。
樣本16包括形成在石英基板上的厚度為100nm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形成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厚度為250nm的氧化絕緣膜及形成在氧化絕緣膜上的厚度為100nm的氮化絕緣膜。樣本16與樣本13至樣本15的不同之處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不接觸於氮化絕緣膜而接觸於氧化絕緣膜。
下面,說明各樣本的製造方法。
首先,說明樣本13的製造方法。
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在石英基板上形成厚度為35nm的IGZO膜。作為IGZO膜的成膜條件藉由濺射法採用如下條件: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1:1);Ar/O2=100sccm/100sccm(O2=50%);壓力=0.6Pa;成膜功率=5000W;基板溫度=170℃。
接著,作為第一加熱處理在氮氛圍下以450℃進行1個小時的加熱處理,然後在氮及氧的混合氣體氛圍(氮=80%,氧=20%)以450℃進行1個小時的加熱處理。
接著,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作為氮化絕緣膜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膜。作為氮化矽膜的成膜條件,藉由電漿CVD法採用如下條件:SiH4/N2/NH3=50/5000/100sccm;壓力=100Pa;成膜功率=1000W;基板溫度=350℃。
接著,作為第二加熱處理在氮氛圍下以250℃進行1個小時的加熱處理。
藉由上述製程製造樣本13。
下面,說明樣本14的製造方法。
在樣本14中形成多層膜代替樣本13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作為多層膜,藉由濺射法在石英基板上採用如下條件來形成厚度為10nm的第一IGZO膜: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3:2);Ar/O2=180/20sccm(O2=10%);壓力=0.6Pa;成膜功率=5000W;基板溫度=25℃。接著,藉由濺射法採用如下條件來形成厚度為10nm的第二IGZO膜: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1:1);Ar/O2=100/100sccm(O2=50%);壓力=0.6Pa;成膜功率=5000W;基板溫度=170℃。接著,藉由濺射法採用如下條件來形成厚度為10nm的第三IGZO膜:使用金屬氧化物靶材(In:Ga:Zn=1:3:2);Ar/O2=180/20sccm(O2=10%);壓力=0.6Pa;成膜功率=5000W;基板溫度=25℃。
其他製程與樣本13相同。藉由上述製程形成樣本14。
下面,說明樣本15的製造方法。
在樣本15中形成多層膜代替樣本13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作為多層膜,在石英基板上使用與樣本14所示的第一IGZO膜相同的條件形成厚度為20nm的第一IGZO膜。接著,藉由濺射法使用與樣本14所示的第二 IGZO膜相同的條件形成厚度為15nm的第二IGZO膜。接著,使用樣本14所示的第三IGZO膜相同的條件形成厚度為10nm的第二IGZO膜。
其他製程與樣本13相同。藉由上述製程形成樣本15。
下面,說明樣本16的製造方法。
樣本16使用與樣本13相同的條件在石英基板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氧化物半導體膜。
接著,使用與樣本13相同的條件進行第一加熱處理。
接著,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作為氧化絕緣膜形成厚度為50nm的第一氧氮化矽膜及厚度為200nm的第二氧氮化矽膜。這裡,藉由電漿CVD法採用如下條件來形成厚度為50nm的第一氧氮化矽膜:SiH4/N2O=30/4000sccm;壓力=40Pa;成膜功率=150W;基板溫度=220℃,然後藉由電漿CVD法採用如下條件來形成厚度為200nm的第二氧氮化矽膜:SiH4/N2O=160/4000sccm;壓力=200Pa;成膜功率=1500W;基板溫度=220℃。另外,第二氧氮化矽膜是包含比滿足化學計量組成的氧多的氧的膜。
接著,使用與樣本13相同的條件在氧化絕緣膜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膜。
接著,使用與樣本13相同的條件進行第二加熱處理。
藉由上述製程形成樣本16。
下面,對樣本13至樣本16進行ESR測量。藉由ESR測量,可以在規定的溫度下,從產生微波的吸收的磁場的值(H0)用算式g=hν/βH0來算出參數g值。注意,ν是微波的頻率。h是普朗克常數,β是玻爾磁子(Bohr magneton),都是常數。
在此,以下述條件進行ESR測量。將測量溫度設定為室溫(25℃),將8.92GHz的高頻功率(微波功率)設定為20mW,並且將磁場的方向設定為與所製造的樣本的膜表面平行的方向。
圖29A至圖29C示出藉由對樣本13至樣本15所包括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多層膜進行ESR測量而得到的一次微分曲線。圖29A示出樣本13的測量結果,圖29B示出樣本14的測量結果,圖29C示出樣本15的測量結果。
圖30示出藉由對樣本16所包括的氧化物半導體膜進行ESR測量而得到的一次微分曲線。
在圖29A至圖29C中,當樣本13的g值為1.93時檢測出起因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缺陷的具有對稱性的信號。當樣本14及樣本15的g值為1.95時檢測出起因於多層膜中的缺陷的具有對稱性的信號。樣本13的g值為1.93時的自旋密度為2.5×1019spins/cm3,樣本14的g值為1.93及1.95時的自旋密度的總和為1.6×1019spins/cm3,樣本15的g值為1.93及1.95時的自旋密度的 總和為2.3×1019spins/cm3。即,可知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多層膜包括缺陷。此外,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多層膜的缺陷的一個例子有氧缺陷。
在圖30中,樣本16與樣本13至樣本15相比,即便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厚度厚,也沒有檢測出起因於缺陷的具有對稱性的信號,換言之,為檢測下限以下(在此,檢測下限為3.7×1016spins/cm3)。由此,不能檢測出氧化物半導體膜所包括的缺陷量。
當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接觸於氮化絕緣膜這裡藉由電漿CVD法形成的氮化矽膜時,在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中形成缺陷,典型地形成氧缺陷。另一方面,當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設置氧化絕緣膜這裡氧氮化矽膜時,包含在氧氮化矽膜中的過剩氧,即包含比滿足化學計量組成的氧多的氧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膜,由此不增加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缺陷。
如上所述,如樣本13至樣本15所示,接觸於氮化絕緣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的缺陷多,典型的是氧缺陷多,而導電性高,所以可以用作電容元件的電極。另一方面,如樣本16所示,接觸於氧化絕緣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或多層膜的氧缺陷量少,而導電性低,所以可以用作電晶體的通道形成區。
這裡,以下說明接觸於氮化物絕緣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多層膜的電阻率降低的原因。
<H的存在形態間的能量及穩定性>
首先,說明存在有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H的形態的能量及穩定性的計算結果。這裡,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使用InGaZnO4
在用於計算的結構中,以InGaZnO4的六方晶的單位晶格在a軸及b軸方向上放大至兩倍的84原子塊體模型為基礎。
作為塊體模型,準備將與三個In原子及一個Zn原子接合的一個O原子置換為H原子的模型(參照圖33A)。此外,圖33B示出在圖33A中從c軸看InO層中的ab面時的圖。將去除與三個In原子及一個Zn原子接合的一個O原子的區域稱為氧缺陷Vo,在圖33A及圖33B中用虛線示出氧缺陷Vo。此外,將位於氧缺陷Vo中的H原子表示為VoH。
此外,在塊體模型中,去除與三個In原子及一個Zn原子接合的一個O原子,形成氧缺陷(Vo)。準備在該Vo附近對於ab面與一個Ga原子及兩個Zn原子接合的O原子接合於H原子的模型(參照圖33C)。此外,圖33D示出在圖33C中從c軸看InO層中的ab面的圖。在圖33C及圖33D中,以虛線示出氧缺陷Vo。另外,將包括氧缺陷Vo且包括在氧缺陷Vo附近對於ab面與一個Ga原子及兩個Zn原子接合的O原子接合於H原子的模型表示為Vo+H。
對上述兩個模型在固定晶格常數的情況下進 行最優化計算來算出總能量。注意,可說總能量值越小,其結構越穩定。
在計算中使用第一原理計算軟體VASP(The 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表1示出計算條件。
作為電子狀態贗勢使用利用Projector Augmented Wave(PAW)法生成的位勢,作為泛函使用GGA/PBE(Generalized-Gradient-Approximation/Perdew-Burke-Ernzerhof)。
此外,表2示出藉由計算算出的兩個模型的總能量。
從表2可知VoH的總能量比Vo+H的總能量 小0.78eV。因此,可說VoH與Vo+H相比穩定。由此,當H原子接近於氧缺陷(Vo)時,與接合於O原子相比,H原子容易被引入到氧缺陷(Vo)中。
<VoH的熱力學狀態>
下面,說明H原子被引入到氧缺陷(Vo)中的VoH的形成能量及帶電狀態的計算結果。VoH根據帶電狀態形成能量不同,並依賴於費米能量。因此,VoH依賴於費米能階而穩定的帶電狀態不同。這裡,VoH釋放一個電子的狀態表示為(VoH)+,俘獲一個電子的狀態表示為(VoH)-,電子不移動的狀態表示為(VoH)0。下面計算(VoH)+、(VoH)-、(VoH)0的形成能量。
在計算中使用第一原理計算軟體VASP。表3示出計算條件。
作為電子狀態贗勢使用利用Projector Augmented Wave(PAW)法生成的位勢,作為泛函使用Heyd-Scuseria-Ernzerhof(HSE)DFT混合泛函(HSE06)。
另外,在氧缺陷的形成能量的算出中假設氧缺陷濃度的稀薄極限,校正電子及電洞過剩地擴展到傳導帶、價電子帶而算出能量。另外,以完全的結晶的價電子帶上端為能量原點,來源於缺陷結構的價電子帶的偏差用平均靜電位勢校正。
圖34A示出(VoH)+、(VoH)-、(VoH)0的形成能量。橫軸示出費米能階,縱軸示出形成能量。實線示出(VoH)+的形成能量,點劃線示出(VoH)0的形成能量,虛線示出(VoH)-的形成能量。此外,VoH的電荷從(VoH)+經過(VoH)0變為(VoH)-的遷移能階表示為ε(+/-)。
圖34B示出VoH的熱力學遷移能階。從計算結果可知InGaZnO4的能隙為2.739eV。此外,當價電子帶的能量為0eV時,遷移能階(ε(+/-))為2.62eV,存在有傳導帶的正下方。由此可知,藉由H原子被引入到氧缺陷(Vo)中,InGaZnO4成為n型。
當氧化物半導體膜暴露於電漿時,氧化物半導體膜受到損傷,而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生成缺陷,典型地生成氧缺陷。此外,當氧化物半導體膜接觸於氮化絕緣膜時,包含在氮化絕緣膜中的氫移動到氧化物半導體膜。其結果是,在包括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氧缺陷進入氫,由此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形成VoH,氧化物半導體膜成為 n型,從而電阻率降低。如上所述,可以將接觸於氮化絕緣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用作電容元件的電極。
實施例5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37A至圖37C對接觸於氮化絕緣膜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穿透率進行說明。
對樣本的結構進行說明。
作為樣本17,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厚度為35nm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膜。
作為樣本18,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厚度為35nm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膜,在氮化矽膜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氧化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膜。
另外,在樣本17及樣本18中,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利用濺射法以金屬元素的原子數比為In:Ga:Zn=1:1:1的In-Ga-Zn氧化物(記作IGZO(111))為靶材形成In-Ga-Zn氧化物膜。
在樣本17及樣本18中,利用電漿CVD法使用矽烷、氨及氮形成氮化矽膜。
在樣本18中,利用濺射法形成氧化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膜。
作為樣本19,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氧化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膜。該氧化 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膜利用濺射法形成。
接著,測量樣本17至樣本19的可見光穿透率。圖37A至圖37C示出測量的穿透率。圖37A示出樣本17的測量結果,圖37B示出樣本18的測量結果,圖37C示出樣本19的測量結果。
由圖37A可知:在樣本17中,波長為340nm以上且800nm以下的穿透率為60%以上,波長為380nm以上且800nm以下的穿透率為70%以上,波長為430nm以上且800nm以下的穿透率為80%以上。
由圖37B可知:在樣本18中,波長為380nm以上且800nm以下的穿透率為60%以上,波長為430nm以上且800nm以下的穿透率為70%以上。
如圖37A所示,與氮化矽膜接觸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具有與圖37C所示的ITO-SiO2膜相等或更大的透過率。另外,如圖37B所示,即使採用層疊氧化物半導體膜、氮化矽膜及ITO-SiO2膜的結構,也可以具有與圖37C所示的ITO-SiO2膜相等的透過率。由此可知,層疊氧化物半導體膜、氮化矽膜及ITO-SiO2膜的電容元件具有透光性。另外,即便代替氮化矽膜形成具有透光性的氮化絕緣膜,代替ITO-SiO2膜形成具有透光性的導電膜,也可以製造具有透光性的電容元件。
102‧‧‧基板
103‧‧‧電晶體
107‧‧‧掃描線
107a‧‧‧閘極電極
108‧‧‧液晶元件
109‧‧‧信號線
109a‧‧‧源極電極
111‧‧‧半導體膜
113‧‧‧導電膜
113a‧‧‧汲極電極
115‧‧‧電容線
117‧‧‧開口
119‧‧‧導電膜
123‧‧‧開口
125‧‧‧導電膜
127‧‧‧閘極絕緣膜
150‧‧‧基板
152‧‧‧遮光膜
154‧‧‧對電極
156‧‧‧絕緣膜
158‧‧‧絕緣膜
160‧‧‧液晶層
205‧‧‧電容元件
221‧‧‧圖元電極
229‧‧‧絕緣膜
231‧‧‧絕緣膜
232‧‧‧絕緣膜

Claims (4)

  1. 一種顯示裝置,具有:閘極電極;第一金屬氧化物膜及第二金屬氧化物膜;第一導電膜、第二導電膜及第三導電膜;以及像素電極,其中,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及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位於第一絕緣膜上,其中,該第一導電膜位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二導電膜位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三導電膜位於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第二絕緣膜位於該第一導電膜上、該第二導電膜上、該第三導電膜上、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及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像素電極位於該第二絕緣膜上,其中,該閘極電極具有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的通道形成區重疊的區域,其中,該第一導電膜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二導電膜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三導電膜與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像素電極與該第一導電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及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含有In、Ga及Zn,其中,該第二絕緣膜為氧化物絕緣膜, 其中,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具有導電性高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的該通道形成區的區域,並且其中,該像素電極具有隔著該第二絕緣膜而與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重疊的區域。
  2. 一種顯示裝置,具有:閘極電極;第一金屬氧化物膜及第二金屬氧化物膜;第一導電膜、第二導電膜及第三導電膜;以及像素電極,其中,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及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位於第一絕緣膜上,其中,該第一導電膜位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二導電膜位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三導電膜位於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第二絕緣膜位於該第一導電膜上、該第二導電膜上、該第三導電膜上、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及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像素電極位於該第二絕緣膜上,其中,該閘極電極具有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的通道形成區重疊的區域,其中,該第一導電膜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二導電膜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三導電膜與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像素電極與該第一導電膜電連接, 其中,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及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含有In、Ga及Zn,其中,該第二絕緣膜為氧化物絕緣膜,其中,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具有導電性高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的該通道形成區的區域,其中,該像素電極具有隔著該第二絕緣膜而與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重疊的區域,並且其中,該第一導電膜、該第二導電膜及該第三導電膜含有相同的導電材料。
  3. 一種顯示裝置,具有:第一閘極電極及第二閘極電極;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第二金屬氧化物膜、第三金屬氧化物膜及第四金屬氧化物膜;第一導電膜、第二導電膜、第三導電膜、第四導電膜及第五導電膜;以及第一像素電極及第二像素電極,其中,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及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位於第一絕緣膜上,其中,該第一導電膜位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二導電膜位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三導電膜位於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三導電膜位於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四導電膜位於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上, 其中,該第五導電膜位於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第二絕緣膜位於該第一導電膜上、該第二導電膜上、該第三導電膜上、該第四導電膜上、該第五導電膜上、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上、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上及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像素電極位於該第二絕緣膜上,其中,該第一閘極電極具有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的通道形成區重疊的區域,其中,該第二閘極電極具有與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的通道形成區重疊的區域,其中,該第一導電膜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二導電膜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三導電膜與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三導電膜與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四導電膜與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五導電膜與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一像素電極與該第一導電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二像素電極與該第四導電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及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含有In、Ga及Zn,其中,該第二絕緣膜為氧化物絕緣膜,其中,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具有導電性高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的該通道形成區的區域, 其中,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具有導電性高於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的該通道形成區的區域,其中,該第一像素電極具有隔著該第二絕緣膜而與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重疊的區域,其中,該第二像素電極具有隔著該第二絕緣膜而與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重疊的區域,並且其中,該第二導電膜與該第五導電膜電連接。
  4. 一種顯示裝置,具有:第一閘極電極及第二閘極電極;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第二金屬氧化物膜、第三金屬氧化物膜及第四金屬氧化物膜;第一導電膜、第二導電膜、第三導電膜、第四導電膜及第五導電膜;以及第一像素電極及第二像素電極,其中,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及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位於第一絕緣膜上,其中,該第一導電膜位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二導電膜位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三導電膜位於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三導電膜位於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四導電膜位於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第五導電膜位於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第二絕緣膜位於該第一導電膜上、該第二導電 膜上、該第三導電膜上、該第四導電膜上、該第五導電膜上、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上、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上、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上及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上,其中,該像素電極位於該第二絕緣膜上,其中,該第一閘極電極具有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的通道形成區重疊的區域,其中,該第二閘極電極具有與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的通道形成區重疊的區域,其中,該第一導電膜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二導電膜與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三導電膜與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三導電膜與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四導電膜與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五導電膜與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一像素電極與該第一導電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二像素電極與該第四導電膜電連接,其中,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及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含有In、Ga及Zn,其中,該第二絕緣膜為氧化物絕緣膜,其中,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具有導電性高於該第一金屬氧化物膜的該通道形成區的區域,其中,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具有導電性高於該第三金屬氧化物膜的該通道形成區的區域, 其中,該第一像素電極具有隔著該第二絕緣膜而與該第二金屬氧化物膜重疊的區域,其中,該第二像素電極具有隔著該第二絕緣膜而與該第四金屬氧化物膜重疊的區域,其中,該第二導電膜與該第五導電膜電連接,並且其中,該第一導電膜、該第二導電膜、該第三導電膜、該第四導電膜及該第五導電膜含有相同的導電材料。
TW106137965A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I7222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2125 2012-09-13
JP2012-202125 2012-09-13
JP2013-053988 2013-03-15
JP2013053988 2013-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0680A true TW201810680A (zh) 2018-03-16
TWI722254B TWI722254B (zh) 2021-03-21

Family

ID=50232332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3719A TW202240917A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102133006A TWI589000B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112133360A TW202406156A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110105116A TWI770816B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106111736A TWI612676B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106137965A TWI722254B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3719A TW202240917A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102133006A TWI589000B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112133360A TW202406156A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110105116A TWI770816B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TW106111736A TWI612676B (zh) 2012-09-13 2013-09-12 半導體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7) US9455280B2 (zh)
JP (9) JP6077971B2 (zh)
KR (7) KR102400509B1 (zh)
CN (2) CN104620390A (zh)
TW (6) TW202240917A (zh)
WO (1) WO20140421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21356A1 (en) 2012-08-03 2014-02-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DE102013216824A1 (de) 2012-08-28 2014-03-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Halbleitervorrichtung
TWI575663B (zh) 2012-08-31 2017-03-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US9018624B2 (en) 2012-09-13 2015-04-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CN104620390A (zh) * 2012-09-13 2015-05-13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装置
US8981372B2 (en) 2012-09-13 2015-03-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KR20220145922A (ko) 2012-12-25 2022-10-3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US8981374B2 (en) 2013-01-30 2015-03-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269315B2 (en) 2013-03-08 2016-02-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riv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231002B2 (en) 2013-05-03 2016-01-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704894B2 (en) 2013-05-10 2017-07-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pixel electrode including oxide
KR102244553B1 (ko) 2013-08-23 2021-04-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용량 소자 및 반도체 장치
TWI708981B (zh) 2013-08-28 2020-11-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KR102307142B1 (ko) 2013-09-13 2021-09-2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WO2015060203A1 (en) 2013-10-22 2015-04-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JP2015179247A (ja) * 2013-10-22 2015-10-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JP6303544B2 (ja) * 2014-01-29 2018-04-04 東洋紡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偏光板
WO2015132694A1 (en) 2014-03-07 2015-09-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ouch sensor,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ouch panel
TWI657488B (zh) * 2014-03-20 2019-04-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具有該半導體裝置的顯示裝置、具有該顯示裝置的顯示模組以及具有該半導體裝置、該顯示裝置和該顯示模組的電子裝置
CN107111254A (zh) 2014-08-01 2017-08-29 正交公司 装置的光刻图案化
JP6653316B2 (ja) 2014-08-01 2020-02-26 オーソゴナル,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有機el素子のフォトリソグラフィによるパターン形成
KR102401987B1 (ko) * 2014-08-01 2022-05-25 올싸거널 인코포레이티드 유기 전자 장치의 포토리소그래피 패터닝
US10503065B2 (en) 2014-08-01 2019-12-10 Orthogonal, Inc. Photolithographic patterning of devices
US9766517B2 (en) * 2014-09-05 2017-09-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odule
WO2016063169A1 (en) 2014-10-23 2016-04-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US10680017B2 (en) 2014-11-07 2020-06-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including EL layer, electrode which has high reflectance and a high work function,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KR102456654B1 (ko) * 2014-11-26 2022-10-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6613116B2 (ja) * 2014-12-02 2019-11-2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6803682B2 (ja) 2015-05-22 2020-12-2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WO2016199680A1 (ja) * 2015-06-08 2016-1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86831B2 (ja) 2015-07-17 2021-12-2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367245B1 (ko) * 2015-07-21 2022-02-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1024725B2 (en) * 2015-07-24 2021-06-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metal oxide film
JP6850096B2 (ja) 2015-09-24 2021-03-3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及び電子機器の作製方法
US9852926B2 (en) * 2015-10-20 2017-12-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832624B2 (ja) * 2015-12-22 2021-0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333004B2 (en) 2016-03-18 2019-06-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semiconductor wafer,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FR3050338B1 (fr) * 2016-04-15 2023-01-06 Enerbee Generateur d'electricite comprenant un convertisseur magneto-electriqu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associe
KR102490188B1 (ko) 2016-11-09 2023-01-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표시 모듈, 전자 기기,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US10790318B2 (en) 2016-11-22 2020-09-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18211351A1 (en) * 2017-05-19 2018-11-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9101243A (ja) * 2017-12-04 2019-06-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59359B2 (ja) * 2017-12-28 2021-11-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基板及び電気泳動装置
JP7363094B2 (ja) 2019-05-22 2023-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3468B2 (zh) 1972-07-26 1976-09-20
JPS5074625A (zh) 1973-11-02 1975-06-19
NL160743C (nl) 1974-07-16 1979-12-17 Nederlanden Staat Transportinrichting voor brieven en dergelijke.
JPS60198861A (ja) 1984-03-23 1985-10-08 Fujitsu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H0244256B2 (ja) 1987-01-28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2o5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58B2 (ja) 1987-02-24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3o6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S63210023A (ja) 1987-02-24 1988-08-31 Natl Inst For Res In Inorg Mater InGaZn↓4O↓7で示される六方晶系の層状構造を有する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244260B2 (ja) 1987-02-24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5o8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62B2 (ja) 1987-02-27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6o9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63B2 (ja) 1987-04-22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7o10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2682997B2 (ja) 1987-11-14 1997-11-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補助容量付液晶表示装置及び補助容量付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FR2679057B1 (fr) 1991-07-11 1995-10-20 Morin Francois Structure d'ecran a cristal liquide, a matrice active et a haute definition.
JPH05251705A (ja) 1992-03-04 1993-09-28 Fuji Xerox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H07104312A (ja) 1993-09-30 1995-04-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TW347477B (en) 1994-09-30 1998-12-11 Sanyo Electric Co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storage capacitors for holding electric charges
JP3479375B2 (ja) 1995-03-27 2003-12-15 科学技術振興事業団 亜酸化銅等の金属酸化物半導体による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とpn接合を形成した金属酸化物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EP0820644B1 (en) 1995-08-03 2005-08-2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vided with transparent switching element
JP3625598B2 (ja) 1995-12-30 2005-03-0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634089B2 (ja) 1996-09-04 2005-03-3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US6090656A (en) 1998-05-08 2000-07-18 Lsi Logic Linear capacitor and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JP4170454B2 (ja) 1998-07-24 2008-10-22 Hoya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酸化物薄膜を有する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50861A (ja) 1998-11-16 2000-05-30 Tdk Corp 酸化物薄膜
JP3276930B2 (ja) 1998-11-17 2002-04-22 科学技術振興事業団 トランジスタ及び半導体装置
US6593592B1 (en) 1999-01-29 2003-07-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JP3683463B2 (ja) 1999-03-11 2005-08-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基板を用いたイメージセンサ
JP2001051300A (ja) 1999-08-10 2001-02-23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TW460731B (en) 1999-09-03 2001-10-21 Ind Tech Res Inst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wide viewing angle LCD
WO2001033292A1 (fr) 1999-10-29 2001-05-10 Hitachi, Ltd. Dispositif d'affichage a cristaux liquides
JP5159005B2 (ja) * 2000-01-20 2013-03-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US7071041B2 (en) 2000-01-20 2006-07-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JP4801242B2 (ja) 2000-07-31 2011-10-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089858B2 (ja) 2000-09-01 2008-05-28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半導体デバイス
TWI247182B (en) 2000-09-29 2006-01-11 Toshiba Corp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2359252A (ja) 2000-09-29 2002-12-13 Toshiba Corp 平面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20038482A (ko) 2000-11-15 2002-05-23 모리시타 요이찌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표시패널
JP3997731B2 (ja) 2001-03-19 2007-10-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基材上に結晶性半導体薄膜を形成する方法
JP2002289859A (ja) 2001-03-23 2002-10-04 Minolta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4090716B2 (ja) 2001-09-10 2008-05-28 雅司 川崎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マトリクス表示装置
JP3925839B2 (ja) 2001-09-10 2007-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試験方法
JP4164562B2 (ja) 2002-09-11 2008-10-15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ホモロガス薄膜を活性層として用いる透明薄膜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EP1443130B1 (en) 2001-11-05 2011-09-28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Natural superlattice homologous single crystal thin film, method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device using said single crystal thin film
JP4083486B2 (ja) 2002-02-21 2008-04-30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LnCuO(S,Se,Te)単結晶薄膜の製造方法
US7049190B2 (en) 2002-03-15 2006-05-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ZnO film, method for forming ZnO semiconductor layer,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3933591B2 (ja) 2002-03-26 2007-06-20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3989761B2 (ja) 2002-04-09 2007-10-1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表示装置
US7339187B2 (en) 2002-05-21 2008-03-04 State Of Oregon Acting By And Through The Oregon State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On Behalf Of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Transistor structures
JP2004022625A (ja) 2002-06-13 2004-01-22 Murata Mfg Co Ltd 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該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US7105868B2 (en) 2002-06-24 2006-09-12 Cermet, Inc. High-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with zinc oxide
KR100852806B1 (ko) 2002-08-01 2008-08-18 비오이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7067843B2 (en) 2002-10-11 2006-06-2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Transparent oxide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transistors
JP4166105B2 (ja) 2003-03-06 2008-10-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73732A (ja) 2003-03-07 2004-09-30 Sharp Corp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930916B1 (ko) 2003-03-20 2009-12-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횡전계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417072B2 (ja) 2003-03-28 2010-0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108633B2 (ja) 2003-06-20 2008-06-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デバイス
US7262463B2 (en) 2003-07-25 2007-08-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ransistor including a deposited channel region having a doped portion
JP4483235B2 (ja) 2003-09-01 2010-06-1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
TWI226712B (en) 2003-12-05 2005-01-11 Au Optronics Corp Pixel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7282782B2 (en) 2004-03-12 2007-10-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mbined binary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2856390B (zh) 2004-03-12 2015-11-25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包含薄膜晶体管的lcd或有机el显示器的转换组件
US7297977B2 (en) 2004-03-12 2007-11-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145174B2 (en) 2004-03-12 2006-12-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211825B2 (en) 2004-06-14 2007-05-01 Yi-Chi Shih Indium oxide-based thin film transistors and circuits
JP2006100760A (ja) 2004-09-02 2006-04-13 Casio Comput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85501B2 (en) 2004-09-17 2007-10-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of forming a solution processed device
KR100689316B1 (ko) 2004-10-29 2007-03-08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다이오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298084B2 (en) 2004-11-02 2007-11-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and displays utilizing integrated zinc oxide row and column drivers in conjunction with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7829444B2 (en) 2004-11-10 2010-1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EP2453480A2 (en) 2004-11-10 2012-05-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morphous oxide an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US7453065B2 (en) 2004-11-10 2008-11-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ensor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US7863611B2 (en) 2004-11-10 2011-0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grated circuits utilizing amorphous oxides
EP1810335B1 (en) 2004-11-10 2020-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device
US7868326B2 (en) 2004-11-10 2011-01-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US7791072B2 (en) 2004-11-10 2010-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US7579224B2 (en) 2005-01-21 2009-08-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608531B2 (en) 2005-01-28 2009-10-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562380B (en) 2005-01-28 2016-12-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858451B2 (en) 2005-02-03 2010-12-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48171B2 (en) 2005-02-18 2011-05-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060197092A1 (en) 2005-03-03 2006-09-07 Randy Hoffma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conductive material on a substrate
US8681077B2 (en) 2005-03-18 2014-03-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hereof
US7544967B2 (en) 2005-03-28 2009-06-0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ow voltage flexible organic/transparent transistor for selective gas sensing, photodetecting and CMOS device applications
US7645478B2 (en) 2005-03-31 2010-01-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displays
US8300031B2 (en) 2005-04-20 2012-10-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transistor having gate and drain connected through a current-voltage conversion element
JP2006344849A (ja) 2005-06-10 2006-12-21 Casio Comput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US7402506B2 (en) 2005-06-16 2008-07-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comprising zinc-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transistors made thereby
US7691666B2 (en) 2005-06-16 2010-04-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comprising zinc-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transistors made thereby
US7507618B2 (en) 2005-06-27 2009-03-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electronic devices using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KR100711890B1 (ko) 2005-07-28 2007-04-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07059128A (ja) 2005-08-23 2007-03-08 Canon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80736B2 (ja) 2005-09-06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
JP5116225B2 (ja) 2005-09-06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07073705A (ja) 2005-09-06 2007-03-22 Canon Inc 酸化物半導体チャネル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50457B2 (ja) 2005-09-06 2012-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薄膜ダイオード
JP4301259B2 (ja) 2005-09-13 2009-07-22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00332B2 (ja) * 2005-09-13 2012-03-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078246B2 (ja) 2005-09-29 2012-11-2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5064747B2 (ja) 2005-09-29 2012-10-3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電気泳動表示装置、表示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EP3614442A3 (en) 2005-09-29 2020-03-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oxide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manufactoring method thereof
JP5037808B2 (ja) 2005-10-20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モルファス酸化物を用いた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該トランジスタ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1667544B (zh) 2005-11-15 2012-09-0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7745798B2 (en) 2005-11-15 2010-06-29 Fujifilm Corporation Dual-phosphor flat panel radiation detector
TWI292281B (en) 2005-12-29 2008-01-01 Ind Tech Res Inst Pixel structure of activ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7867636B2 (en) 2006-01-11 2011-01-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977478B2 (ja) 2006-01-21 2012-07-1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ZnO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TFTの製造方法
US7576394B2 (en) 2006-02-02 2009-08-18 Kochi Industrial Promotion Center Thin film transistor including low resistance conductive thin film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77169B2 (en) 2006-02-15 2011-07-12 Kochi Industrial Promotion Center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ctive layer made of zinc oxide with controlled orientation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70215945A1 (en) 2006-03-20 2007-09-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 control device and display
EP2924498A1 (en) 2006-04-06 2015-09-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esplay devic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JP5148912B2 (ja) 2006-04-06 2013-02-2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KR20070101595A (ko) 2006-04-11 2007-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ZnO TFT
JP4215068B2 (ja) * 2006-04-26 2009-01-28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70252928A1 (en) 2006-04-28 2007-11-0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Structure, transmission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reflection typ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8009425A (ja) 2006-06-02 2008-01-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7847904B2 (en) 2006-06-02 2010-12-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JP5028033B2 (ja) 2006-06-13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4609797B2 (ja) 2006-08-09 2011-01-12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薄膜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99400B2 (ja) 2006-08-09 2012-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4332545B2 (ja) 2006-09-15 2009-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4357B2 (ja) 2006-09-27 2013-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274219B2 (ja) 2006-09-27 2009-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有機薄膜半導体装置
US7622371B2 (en) 2006-10-10 2009-11-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used nanocrystal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and method
US7772021B2 (en) 2006-11-29 2010-08-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s comprising a thin-film transistor having a semiconductive oxide in its channel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for use in flat panel displays
JP2008140684A (ja) 2006-12-04 2008-06-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89219B1 (ko) 2006-12-29 2014-04-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프린지 필드형 액정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303578B1 (ko) 2007-01-05 2013-09-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식각 방법
US8207063B2 (en) 2007-01-26 2012-06-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ocess for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KR100851215B1 (ko) 2007-03-14 2008-08-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계 발광표시장치
US7795613B2 (en) 2007-04-17 2010-09-1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Structure with transistor
KR101325053B1 (ko) 2007-04-18 2013-11-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080094300A (ko) 2007-04-19 2008-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포함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KR101334181B1 (ko) 2007-04-20 2013-1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선택적으로 결정화된 채널층을 갖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제조 방법
CN101663762B (zh) 2007-04-25 2011-09-21 佳能株式会社 氧氮化物半导体
KR101345376B1 (ko) 2007-05-29 2013-1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ZnO 계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809203B2 (en) * 2007-06-05 2014-08-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a microwave plasma CVD apparatus
TWI357530B (en) 2007-09-11 2012-02-01 Au Optronics Corp Pixel structur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JP2009075281A (ja) 2007-09-20 2009-04-09 Nikon Corp 顕微鏡対物レンズ
JP2010103451A (ja) * 2007-11-26 2010-05-06 Fujifilm Corp 薄膜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界発光装置
KR101375831B1 (ko) * 2007-12-03 2014-04-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산화물 반도체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3258857B (zh) * 2007-12-13 2016-05-11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使用了氧化物半导体的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US8202365B2 (en) 2007-12-17 2012-06-19 Fujifilm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oriented inorganic crystalline film,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the oriented inorganic crystalline film
JP5540517B2 (ja) 2008-02-22 2014-07-0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5182993B2 (ja) 2008-03-31 2013-04-1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KR101461127B1 (ko) 2008-05-13 2014-11-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9041202B2 (en) 2008-05-16 2015-05-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8039842B2 (en) * 2008-05-22 2011-10-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in film transistor
KR100958640B1 (ko) 2008-06-09 2010-05-20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커패시터와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 갖는 기판, 이를 구비한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상기 커패시터와 박막트랜지스터를 갖는 기판의 제조방법
TWI500159B (zh) 2008-07-31 2015-09-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半導體裝置和其製造方法
JP5602390B2 (ja) 2008-08-19 2014-10-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撮像装置
JP4623179B2 (ja) 2008-09-18 2011-0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172804B1 (en) 2008-10-03 2016-05-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JP5430113B2 (ja) 2008-10-08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51280B2 (ja) 2008-10-09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ウルツ鉱型結晶成長用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半導体装置
JP5442234B2 (ja) 2008-10-24 2014-03-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0145875A (ja) 2008-12-20 2010-07-01 Videocon Global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47351A (ja) 2008-12-20 2010-07-01 Videocon Global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00075026A (ko) * 2008-12-24 2010-07-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2202802B1 (en) 2008-12-24 2012-09-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river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5590877B2 (ja) 2008-12-26 2014-09-1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JP5439878B2 (ja) 2009-03-13 2014-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0243594A (ja) * 2009-04-01 2010-10-28 Sharp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43741A (ja) 2009-04-06 2010-10-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EP2449595B1 (en) * 2009-06-30 2017-07-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5663214B2 (ja) 2009-07-03 2015-02-0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KR101643835B1 (ko) 2009-07-10 2016-07-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BR112012001655A2 (pt) * 2009-07-24 2017-06-13 Sharp Kk método de fabricação de substrato de transistor de filme fino
WO2011013523A1 (en) 2009-07-31 2011-02-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153841B1 (ko) 2009-07-31 2020-09-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2460183A4 (en) 2009-07-31 2015-10-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291434B1 (ko) 2009-07-31 2013-08-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및 그 형성 방법
EP2284891B1 (en) 2009-08-07 2019-07-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96741B (zh) * 2009-08-07 2017-08-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和其製造方法
TWI604594B (zh) 2009-08-07 2017-11-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包括該半導體裝置之電話、錶、和顯示裝置
JP5458102B2 (ja) 2009-09-04 2014-04-02 株式会社東芝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KR101779349B1 (ko) 2009-10-14 2017-09-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KR101812683B1 (ko) 2009-10-21 2017-12-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제작방법
CN102598285B (zh) * 2009-11-20 2016-08-03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WO2011068032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KR20120112803A (ko) * 2010-01-29 2012-10-1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자 기기
KR20110093113A (ko) 2010-02-11 2011-08-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5619787B2 (ja) 2010-02-15 2014-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液晶パネル、液晶表示装置、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US8791463B2 (en) 2010-04-21 2014-07-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hin-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KR20110118384A (ko) * 2010-04-23 2011-10-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629438B2 (en) 2010-05-21 2014-01-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906804B (zh) 2010-05-24 2014-03-12 夏普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US8895375B2 (en) 2010-06-01 2014-11-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10133251A (ko) 2010-06-04 2011-1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692389B1 (ko) * 2010-06-15 2017-0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직형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783352B1 (ko) 2010-06-17 2017-10-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895978B2 (en) 2010-07-02 2014-11-25 Advanced Interconnect Materials, Llc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2018970A (ja) * 2010-07-06 2012-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8623681B2 (en) 2010-07-09 2014-01-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20140151682A1 (en) * 2010-07-15 2014-06-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ircuit board, display device,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circuit board
US8547513B2 (en) 2010-08-10 2013-10-01 L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20021602A (ko) * 2010-08-10 2012-03-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9230994B2 (en) 2010-09-15 2016-01-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2086513A1 (ja) 2010-12-20 2012-06-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758783B1 (ko) 2010-12-27 2017-07-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게이트 구동부,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기판 및 이 표시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US8536571B2 (en) * 2011-01-12 2013-09-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535032B (zh) * 2011-01-12 2016-05-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KR101942701B1 (ko) * 2011-01-20 2019-01-2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산화물 반도체 소자 및 반도체 장치
US8643007B2 (en) * 2011-02-23 2014-02-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881895B1 (ko) 2011-11-30 2018-07-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박막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US20140014948A1 (en) 2012-07-12 2014-01-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WO2014021356A1 (en) * 2012-08-03 2014-02-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4199899A (ja) 2012-08-10 2014-10-2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US8937307B2 (en) 2012-08-10 2015-01-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DE102013216824A1 (de) 2012-08-28 2014-03-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Halbleitervorrichtung
TWI575663B (zh) 2012-08-31 2017-03-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CN104620390A (zh) * 2012-09-13 2015-05-13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装置
US8981374B2 (en) 2013-01-30 2015-03-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915848B2 (en) * 2013-04-19 2018-03-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613044B2 (ja) * 2014-04-22 2019-11-2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46584B2 (en) 2019-10-15
JP7237213B2 (ja) 2023-03-10
CN111477634A (zh) 2020-07-31
JP6746727B2 (ja) 2020-08-26
TW202125837A (zh) 2021-07-01
JP6225284B2 (ja) 2017-11-01
TWI770816B (zh) 2022-07-11
KR20230175323A (ko) 2023-12-29
KR102331652B1 (ko) 2021-12-01
CN104620390A (zh) 2015-05-13
JP6110584B1 (ja) 2017-04-05
US20180026053A1 (en) 2018-01-25
US10700099B2 (en) 2020-06-30
US20140070209A1 (en) 2014-03-13
US10236305B2 (en) 2019-03-19
US9455280B2 (en) 2016-09-27
KR20220070336A (ko) 2022-05-30
JP7248628B2 (ja) 2023-03-29
JP2017143280A (ja) 2017-08-17
US20190386036A1 (en) 2019-12-19
JP2014199406A (ja) 2014-10-23
JP2020197734A (ja) 2020-12-10
JP2024016072A (ja) 2024-02-06
KR20150053917A (ko) 2015-05-19
JP2018049276A (ja) 2018-03-29
US20200321362A1 (en) 2020-10-08
TWI722254B (zh) 2021-03-21
KR20230010809A (ko) 2023-01-19
CN111477634B (zh) 2023-11-14
TWI612676B (zh) 2018-01-21
TW201417292A (zh) 2014-05-01
US20170012062A1 (en) 2017-01-12
TW202240917A (zh) 2022-10-16
KR20210054048A (ko) 2021-05-12
JP6077971B2 (ja) 2017-02-08
KR20240001283A (ko) 2024-01-03
JP2019095798A (ja) 2019-06-20
JP2022091789A (ja) 2022-06-21
TWI589000B (zh) 2017-06-21
JP2017143252A (ja) 2017-08-17
US9806099B2 (en) 2017-10-31
WO2014042102A1 (en) 2014-03-20
JP2023085252A (ja) 2023-06-20
KR102400509B1 (ko) 2022-05-20
JP7471483B2 (ja) 2024-04-19
KR102250010B1 (ko) 2021-05-11
KR20210148371A (ko) 2021-12-07
US20190165003A1 (en) 2019-05-30
US20240113130A1 (en) 2024-04-04
TW202406156A (zh) 2024-02-01
TW201727917A (zh) 2017-08-01
KR102484987B1 (ko) 2023-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2676B (zh) 半導體裝置
TWI611511B (zh) 半導體裝置
TWI620331B (zh) 半導體裝置
TWI595667B (zh) 半導體裝置
TW202412317A (zh) 半導體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