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9660A -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9660A
CN1919660A CNA2006101256241A CN200610125624A CN1919660A CN 1919660 A CN1919660 A CN 1919660A CN A2006101256241 A CNA2006101256241 A CN A2006101256241A CN 200610125624 A CN200610125624 A CN 200610125624A CN 1919660 A CN1919660 A CN 19196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cover
extractor vent
air
air extr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256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9660B (zh
Inventor
安部和宏
熊谷雅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111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450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19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9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19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96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60R2021/239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comprising means to control the ve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6Soft diffusers

Abstract

提供一种气囊及气囊装置,直到乘员与气囊碰撞,通气孔关闭或形成小开度,乘员与气囊碰撞时,通气孔打开或形成大开度。气囊(10)的内部被内片(22A、22B)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1)与包围该第一室(1)的第二室。在后片(14)上设有用于连通第二室(2)和气囊外部的通气孔(18)。在后片(14)的外面侧设有用于覆盖通气孔(18)的盖部件(60)。系绳(连接部件)(70)通过通气孔(18)与盖部件(60)和内片(22A、22B)相连。

Description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包括:通气孔,通过使气体从气囊内部向气囊外部流出而吸收冲击;和限制装置,限制来自该通气孔的气体的流出。并且,本发明还涉及具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是,在气囊上设置通气孔,当车辆乘员等与膨胀的气囊碰撞时,通过该通气孔使气体从气囊内部流出,吸收施加在该车辆乘员等上的冲击。
在特开2000-16228号公报中,公开了构成如下的气囊:利用盖部件覆盖通气孔,直到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并且超过规定压力时,通过该气体压力挤开该盖部件而开放通气孔。
另外,在该公报中,例示了车辆的驾驶座用气囊。该公报的气囊,使各自圆形的2张薄片材料(面板)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形成,其整体形成1个室。在该气囊的与车辆乘员侧相反的一侧的薄片材料上设有通气孔,并覆盖该通气孔地设有盖部件。
在该公报的气囊中,由于在该气囊膨胀的情况下,通过盖部件覆盖通气孔,直到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并限制来自该通气孔的气体的流出,因而气囊内部迅速成为高压,气囊迅速展开。
由于当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超过规定压力时,挤开该盖部件而开放通气孔,因而车辆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碰撞时,气体通过该通气孔从气囊内部流出,吸收施加在该车辆乘员上的冲击。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6228号公报
在上述特开2000-16228号公报中,存在当气囊内部的压力上升至规定以上时,即使在乘员与气囊碰撞之前的阶段通气孔也打开,从通气孔无端流出气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及气囊装置,直到乘员与气囊碰撞,通气孔关闭或形成小开度,乘员与气囊碰撞时,通气孔打开或形成大开度。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气囊,包括通气孔和用于限制来自该通气孔的气体的流出的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气孔设在处于膨胀状态的气囊的与乘员相对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或气囊侧面上;该限制装置包括配置在该气囊外侧且覆盖该通气孔的盖部件以及通过该通气孔和气囊内部而连接该盖部件和上述乘员相对面的连接部件;气囊膨胀时通过该连接部件,向气囊内部侧牵拉该盖部件而与上述通气孔重叠,由此该通气孔关闭或成为小开度;通过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碰触而使上述乘员相对面后退,该盖部件从通气孔分离,由此该通气孔打开或成为大开度。
技术方案2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该通气孔为狭缝状。
技术方案3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在该气囊内设有用于连接处于膨胀状态的气囊的乘员相对面和与其相反一侧的内部部件,上述连接部件与该内部部件相连。
技术方案4的气囊,在技术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内部部件是将气囊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的内片;在该内片上设有用于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该气囊结构为:首先向该第一室内导入气体而使该第一室膨胀,接着通过介于该连通部从该第一室向第二室流入气体,使该第二室膨胀;上述通气孔用于连通该第二室和气囊外部。
技术方案5的气囊,在技术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内部部件为一端与气囊的乘员相对面相连,另一端和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相连的吊绳。
技术方案6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设有横穿该气囊内部,连接处于膨胀状态的该气囊的侧部之间的内部部件,上述连接部件与该内部部件相连。
技术方案7的气囊,在技术方案3至6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件和该内部部件连成一体。
技术方案8的气囊,在技术方案3至6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该内部部件上设有上述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上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与上述盖部件相连,其另一端和与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相连;该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插入该插通部内。
技术方案9的气囊,在技术方案3至6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部件上设有上述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上述连接部件的两端与上述内部部件相连;该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插入该插通部内。
技术方案10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与上述盖部件相连,其另一端与上述乘员相对面相连。
技术方案11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乘员相对面的气囊内侧面设有上述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上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与上述盖部件相连;该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插入该插通部内。
技术方案12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1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乘员相对面作为上述插通部,相互错开配置位置地设有多个乘员侧插通部;在与上述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乘员相反侧插通部;该连接部件的中间部分交替地插入各乘员侧插通部和乘员相反侧插通部内。
技术方案13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至12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盖部件的与其乘员侧和相反的一侧不与气囊连接;该盖部件的至少乘员侧与气囊的通气孔周围相连。
技术方案14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至13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侧分成多支,分支的各部分与上述盖部件相连;分支的各部分与盖部件连接的位置相互不同。
技术方案15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至14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件和上述盖部件构成一体。
技术方案16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至15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设有覆盖上述通气孔的辅助盖部件;该辅助盖部件,在处于该盖部件闭锁该通气孔的状态时,覆盖该通气孔,在解除基于该盖部件的该通气孔的闭锁时,开放该通气孔。
技术方案17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至16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气囊上设有多个通气孔;通过共同的盖部件覆盖该多个通气孔;该盖部件至少通过一个通气孔与上述连接部件相连。
技术方案18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7中,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气囊连接;剩下的部分包围上述多个通气孔而与气囊连接;上述连接部件通过位于最靠近该盖部件周缘部中不与气囊连接的部分的通气孔与该盖部件相连。
技术方案19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7中,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的至少一端侧与气囊相连,另一端侧不与气囊相连,至少通过位于离该盖部件的该另一端侧最近的地方的通气孔,上述连接部件与该盖部件相连。
技术方案20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至19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设有总是连通该气囊的内外的常开型通气孔。
本发明(技术方案21)的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和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技术方案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气囊及气囊装置中,在气囊膨胀的情况下,乘员与该气囊碰撞之前的阶段中,通过连接部件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而与通气孔重叠,由此该通气孔关闭或成为小开度。因此,限制来自该通气孔的气流出,从而气囊迅速膨胀。
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碰撞时,气囊的乘员相对面被乘员挤压而后退,从而解除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的力。由此,该盖部件从通气孔分离而使通气孔打开或使其成为大开度,从而从该通气孔向气囊外流出气体而吸收施加在乘员上的冲击。
在本发明中,如技术方案2,通气孔优选为狭缝状。通过将通气孔形成狭缝状,能够提高抑制或防止该通气孔被盖部件覆盖的状态时刻的来自通气孔的气体泄漏的效果。
连接部件可以是直接连接盖部件和乘员相对面的结构,也可以是间接地例如技术方案3一样通过内部部件进行连接的结构。
在技术方案3中,在气囊内部设有连接处于膨胀状态的气囊的乘员相对面和与其相反的一侧的内部部件;在该内部部件上连接连接部件。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气囊进行膨胀,内部部件向乘员侧展开膨胀,并且通过连接部件,通过该内部部件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而与通气孔重叠。然后,该气囊挡住乘员而使乘员相对面后退时,该内部部件变得松弛而解除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的力,从而盖部件从通气孔分离。
在技术方案4的方式中,首先,向由作为内部部件的内片包围的气囊中央的第一室导入气体而使该第一室膨胀,随之该内片向乘员侧展开膨胀。由于该第一室与整个气囊相比容积更小,并且不与通气孔直接连通,因而非常迅速地进行膨胀。因此,在早期过程中,介于连接部件,通过该内片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而使其与通气孔重叠,从而关闭该通气孔或使其成为小开度。其结果,限制第二室内的气体通过该通气孔向气囊外部流出,第二室也迅速成为高内压,从而使整个气囊的膨胀展开提前。
在技术方案5的方式中,由于内部部件是连接气囊的乘员相对面和与其相反的一侧的吊绳,因而能够简化结构。
在技术方案6的方式中,由于内部部件横穿气囊内部而连接气囊的侧部彼此地进行设置,因而通气孔的配置自由度高。
在技术方案7的方式中,由于内部部件和连接部件连成一体,因而缝制工时少,气囊的制作变得容易。
并且,在该方式中,能够在乘员相对面的比较宽广的范围内感到气囊变形(该乘员相对面的后退)。即,例如即便在乘员从乘员相对面的中央部偏离而与气囊碰撞,并使该乘员相对面的较靠外周侧的部分后退的情况下,同样地,横穿气囊的内部而连接该气囊的侧部彼此的内部部件随着该乘员相对面的后退而后退,能够解除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的力而开放通气孔。
在技术方案8的方式中,即使在乘员相对面的后退量较小,内部部件的松弛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盖部件从通气孔分离的量变大。
在技术方案9的方式中,由于连接部件的中间部分通过插通部可滑动地与盖部件相连,因而防止或抑制在双方连接部上施加过度的力。
在技术方案10的方式中,不受通气孔的位置的约束,能够容易地连接盖部件和乘员相对面。
在技术方案11、12的方式中,即使在乘员相对面的后退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盖部件从通气孔分离的量变大。
根据技术方案12的方式,由于在乘员相对面的不同位置上分别设有插通部,因而即使在乘员相对面部分地后退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盖部件从通气孔分离。
根据技术方案13的方式,从通气孔流出的气体向与乘员侧相反的方向流动。
根据技术方案14的方式,在气囊膨胀时刻,能够牵拉盖部件的宽广范围而使盖部件与通气孔紧密接合。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如技术方案15,将连接部件和盖部件构成一体。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简化各部件的制作工序、整个气囊的缝制工序。
在技术方案16的方式中,由于处于通过盖部件闭锁通气孔的状态时,辅助盖部件也覆盖该通气孔,因而通气孔的闭锁性良好。
另外,解除基于盖部件的通气孔的闭锁时,辅助盖部件也开放通气孔。由此,气囊内的气体从该通气孔流出。
在技术方案17的方式中,由于用一个盖部件覆盖多个通气孔,因而盖部件的个数较少也可以。由此,能够减少气囊的缝制作业,能够降低部件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18,盖部件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气囊连接;剩下的部分包围多个通气孔地与气囊连接,并且连接部件通过该盖部件的周缘部中不与气囊连接的部件,即位于最靠近盖部件的开放部的通气孔与该盖部件相连。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由于在气囊膨胀时刻,该盖部件的开放部附近被连接部件牵拉而强力地与气囊外侧面接触,因而该盖部件的开放部的闭锁性良好。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19,在盖部件的一端侧与气囊相连,另一端侧不与气囊相连的情况下,至少通过位于离该盖部件的该另一端侧最近的地方的通气孔,将连接部件连接到该盖部件上。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在气囊膨胀时刻,通过连接部件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的另一端侧,因而盖部件跨越从其一端侧至另一端侧的广大范围而与气囊外表面紧密贴合。因此,即使在全部通气孔中,不通过连接部件连接盖部件和乘员相对面,也能够使各通气孔的闭锁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如技术方案20,除了上述带盖部件的通气孔以外,也可以设置总是连通气囊内外的常开型通气孔。在设有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气囊中,即使在气囊膨胀时刻,也主要从该常开型通气孔向气囊外流出气体。在乘员挤压气囊,气囊的厚度产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带盖部件的通气孔也成为开放状态,因而从带开放的该盖部件的通气孔和常开型通气孔双方迅速地流出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挡住乘员时刻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气囊的后片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挡住乘员时刻的剖视图。
图7是图5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图8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挡住乘员时刻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8的气囊的后片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1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气囊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气囊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14的气囊的系绳缝合后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中,图(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b)是图(a)的B-B线剖视图。
图18是图17的气囊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9的气囊的剖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后片的俯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座用气囊的结构图。
图23是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座用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24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5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6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27是图26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挡住乘员时刻的剖视图。
图28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29是图28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挡住乘员时刻的剖视图。
图30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1是表示图30的气囊的通气孔开放动作的、沿着XXXI-XXXI线的剖视图。
图32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3是表示图32的气囊的通气孔开放动作的、沿着XXXIII-XXXIII线的剖视图。
图34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5是沿着图34的XXXV-XXXV线的剖视图。
图36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7是具有图36的气囊的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8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9是图38的气囊的通气孔附近的俯视图。
图40是图38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41是图38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挡住乘员时刻的剖视图。
图42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3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4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剖视图。
图45是图44的气囊的侧视图。
图46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及图2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该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该气囊的后片和第二内片的俯视图(分解图);图4(b)是沿着图4(a)的B-B线的剖视图。其中,图1表示乘员与气囊碰撞之前的状态,图2表示乘员与气囊碰撞后的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10是车辆的驾驶座用气囊。
该气囊10包括:构成乘员相对面的前片12、构成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外侧面的后片14、将该气囊10的内部划分为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作为内部部件的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用于连通该第二室2和气囊10的外部的通气孔18、用于限制来自该通气孔18的气体的流出的盖部件60以及作为将该盖部件60连接到内片22B上的连接部件的系绳70等。
该前片12、后片14以及第一、第二内片22A、22B分别由圆形的织布形成。该前片12的直径与后片14大致相同,其外周缘部彼此通过接缝15缝合而形成袋体状。该接缝15沿着前片12及后片14的外周以圆环状进行环绕设置。该接缝15由缝线等形成,但是不限定于此。
在后片14上设有充气机(气体发生器)用开口16和上述通气孔18。该开口16配置在后片14的中央。在该开口16的周缘部上,从气囊10的外侧安装有由圆环形的织布形成的补片织物61。标号62(图4)表示对该补片织物61和后片15进行缝合的接缝。该接缝62沿着该补片织物61的外周以圆环状进行环绕设置。在开口16的周围设有贯通该补片织物61和后片14的螺栓通孔20。通气孔18配置在该补片织物61的外周缘部和后片14的外周缘部(接缝15)之间。
相对于该通气孔18,从气囊19的外侧重叠上述盖部件60。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盖部件60与补片织物61设置成一体,从该补片织物61的外周缘部向后片14的外周侧以舌片状伸出。
如图4(a)所示,该盖部件60的周缘部中、从补片织物61的外周缘部向该后片14的外周侧延伸的一对侧缘部通过接缝63分别与后片14结合。各接缝63在后片14的中心侧与上述接缝62合并。盖部件60的前端侧(后片14外周侧)的边缘部不与该后片14结合。通气孔18配置在该接缝63彼此之间。
另外,如图4(b)所示,使后片14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该盖部件60的一方侧缘部与该后片14缝合的位置和另一方侧缘部与该后片14缝合的位置之间的间隔(接缝63彼此间隔)D,与使该盖部件60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其两侧缘部彼此的间隔(即该盖部件60的宽度)W相比更窄。因此,即便使后片14平坦地展开,也会如图所示地在该盖部件60留有松弛,在不通过系绳70向气囊10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的情况下,在该盖部件60和后片14之间产生间隙S。
其中,该盖部件60的结构以及与后片14结合的构造不限定于此。例如,盖部件60也可以与补片织物61分开设置。
在该气囊10的内部设有上述第一内片22A及第二内片22B。该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与前片12及后片14大致同中心地进行配置,其外周缘部彼此通过作为第一结合装置的撕裂接缝23B进行缝合。气囊10的内部被该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1与包围该第一室1的第二室2。第一室1为内片22A、22B的内侧。
前片12侧的第一内片22A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成为内片22A前端侧的部分)相对于该前片12的中央部,通过接缝23A进行缝合。
在后片14侧的第二内片22B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成为第二内片22B后端侧的部分)上,设有与该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大致同中心地配置的充气机用开口24。另外,在该内片22B的该开口24的周围设有与后片14的螺栓通孔20重叠的螺栓通孔26。
在该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上分别设有作为连通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连通部的连通口27、28。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内片22B的连通口28比较靠近上述充气机用开口24而设置,配置在通过充气机用开口16、24配置在第一室1内的后述的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即与该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相对而进行配置。但是,连通口27、28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也可以在开口16、24、连通口27、28以及通气孔18的周缘部上安装加强用补片等。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内片22B和盖部件60通过作为连接部件的系绳70相连。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系绳70与第二内片22B设置成一体,一端连接在该第二内片22B的外周缘部上。该系绳70的另一端穿过通气孔18,与盖部件60的与通气孔18相对的一面进行缝合。标号71表示将该系绳70缝合在盖部件60上的接缝。
其中,该系绳70可以与第一内片22A或盖部件60设置成一体,也可以与这些部件分开设置。并且,该系绳70也可以与各内片22A、22B中的外周缘以外的部分相连。
在用于安装该气囊10的保持器30上,在中央设有充气机安装口32,在其周围设有螺栓通孔34。
充气机36大致呈圆柱形状,在其筒轴方向前端侧的侧周面上设有气体喷出口36a。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充气机36的圆周方向上等间距地设有四个该气体喷出口36a。充气机36从所述气体喷出口36a向放射方向喷出气体。从该充气机36的筒轴方向的中间部分(相比该气体喷出口36a更靠后的后端侧)的侧周面,突起设置有充气机固定用的凸缘38。在该凸缘38上设有螺栓通孔40。该充气机36的前端侧嵌入安装在充气机安装口32上。
将气囊10安装到保持器30上时,使第二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重叠,并与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重叠。然后,将压环42的双头螺栓44穿过第二内片22B、后片14、保持器30以及凸缘38的各螺栓通孔26、20、34、40,并在其前端上拧紧螺母46,从而将第二内片22B、后片14以及充气机36固定在保持器30上。
由此,第二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连接在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上,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的外周缘部彼此相连,第一内片22A的中央部连接在前片12上。
然后,折叠上述气囊10,并在保持器30上安装能够覆盖该气囊10的折叠体的组件盖48,由此构成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设在汽车的方向盘50上。
装载结构如上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碰撞时刻等,充气机36工作而向气囊10内喷出气体。气囊10通过该气体膨胀而挤开组件盖48,并在车辆室内展开。
该气囊10,首先向第一室1内供给来自充气机36的气体而使该第一室1膨胀。此时,伴随该第一室1的膨胀,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向乘员侧展开膨胀,并且介于系绳70,通过该内片22A、22B向气囊10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而使其与通气孔18重叠,从而闭锁通气孔18。接着,通过连通口27、28气体从第一室1向第二室2流入,从而该第二室2膨胀。
在该气囊10中,由于该第一室1与整个气囊10相比容积更小,并且不与通气孔18直接连通,因而非常迅速地进行膨胀。因此,在早期中,盖部件60向气囊内部侧牵拉而与通气孔18重叠,从而闭锁该通气孔18。由此,限制第二室2内的气体通过该通气孔18向气囊外部流出,第二室2也迅速成为高内压。其结果,整个气囊10提前膨胀。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用于连通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连通口28配置在该第一室1内配置的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即与该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相对地进行配置,因而充气机36进行工作时,从该气体喷出口36a向该连通口28喷出气体。因此,来自该充气机36的气体通过该连通口28容易向第二室2流入。由此,使第二室2的膨胀进一步提前。
然后,在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10碰撞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该气囊10的前片12被乘员挤压而向后片14侧后退,从而内片22A、22B变得松弛,解除向气囊10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的力。由此,该盖部件60通过气囊10内的气体压力从通气孔18分离,从而该通气孔18开放。其结果,从该通气孔18向气囊10的外部流出气体,从而吸收施加在该乘员上的冲击。
图5及图6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该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其中,图5表示乘员与气囊碰撞之前的状态,图6表示乘员与气囊碰撞后的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气囊10A包括:构成乘员相对面的前片12、构成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外侧面的后片14、在该气囊10A的内部连接该前片12和后片14的、作为内部部件的吊绳80、用于连接该气囊10A的内外的通气孔18、用于限制来自该通气孔18的气体的流出的盖部件60以及作为将该盖部件60连接到该吊绳80上的连接部件的系绳70A等。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通过该前片12及后片14的外周缘部彼此用接缝15进行缝合构成袋状的气囊10A的外壳,在其内部设有吊绳80。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在后片14上设有充气机(气体发生器)用开口16、上述通气孔18以及用于将该后片12固定到保持器30上的螺栓通孔20。上述盖部件60从该后片14的外面侧与该通气孔18重叠。
在该实施方式中,吊绳80由前片12侧的第一吊绳构成部件81和后片14侧第二吊绳构成部件82构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吊绳构成部件81包括配置在前片12的中央部上的基片部81a和从该基片部81a的外周向放射方向伸出的2个绳状体81b、81b。该基片部81a由与前片12相比直径更小的圆形织布形成,绳状体81b、81b以通过该基片部81a的中心成为相反侧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该基片部81a与前片12大致成为同中心而进行配置,相对于该前片12的中央部用接缝83进行缝合。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吊绳构成部件82包括配置在前片14的中央部上的基片部82a和从该基片部82a的外周向放射方向伸出的2个绳状体82b、82b。该基片部82a由与前片14相比直径更小的圆形织布形成,绳状体82b、82b以通过该基片部82a的中心成为相反侧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在该基片部82a的中央设有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重叠的充气机用开口82c。并且,在该开口82c的周围设有与螺栓通孔20重叠的螺栓通孔82d。
所述吊绳构成部件81、82的各绳状体81b、82b的前端部彼此用接缝84进行缝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一方的绳状体81b、82b的连续体(以下,有时将该连续体称为吊绳80)的中间部上缝合有系绳70A的一端侧。标号72表示将该系绳70缝合在吊绳80上的接缝。并且,该系绳70A的另一端穿过通气孔18,与盖部件60的与该通气孔18相对的一面进行缝合。标号71表示将该系绳70A的另一端侧缝合在盖部件60上的接缝。
将气囊10A安装到保持器30上时,使基片部82a的充气机用开口82c的周缘部分别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重叠,并使其与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重叠。然后,将压环42的双头螺栓44穿过基片部82a、后片14、保持器30以及凸缘38的各螺栓通孔82、20、34、40,并在其前端上拧紧螺母46,从而将基片部82a、后片14以及充气机36固定在保持器30上。
由此,绳状体82b通过基片部82a与后片14相连,绳状体82b、81b彼此通过接缝84相连,绳状体81b通过基片部81a与前片12相连。
该气囊10A是在前述的图1至图4的气囊10中代替作为内部部件设置内片22A、22B而设置吊绳80的结构,该气囊10A的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4的气囊10相同。并且,具有该气囊10A的气囊装置的结构也与前述的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5至图7中,与图1至图4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在具有该气囊10A的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碰撞时等,充气机36进行喷出工作而气囊10A膨胀时,吊绳80伴随该膨胀而向乘员侧展开膨胀,并且盖部件60通过系绳70A,被该吊绳80向气囊10的内部侧牵拉,并与通气孔18重叠,从而闭锁通气孔18。由此,气囊10A内迅速成为高内压,提前进行气囊10A的膨胀展开。
然后,在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10A碰撞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该气囊10A的前片12被乘员挤压而向后片14侧后退,从而吊绳80变得松弛,解除向气囊10A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的拉伸力。由此,该盖部件60通过气囊10A内的气体压力从通气孔18分离,从而该通气孔18开放。其结果,从该通气孔18向气囊10A的外部流出气体,从而吸收施加在该乘员上的冲击。
在该气囊10A中,由于作为内部部件使用用于连接气囊10A的前片12和后片14的吊绳80,因而结构简单。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系绳70、70A将盖部件60连接到内片22A、22B或吊绳80上,也可以连接在气囊的与乘员相对面(后片12)上。图8及图9是结构如上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0是该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1(a)是该气囊的后片的俯视图;图11(b)是沿着图11(a)的B-B线的剖视图。其中,图8表示乘员与气囊碰撞之前的状态,图9表示乘员与气囊碰撞后的状态。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B包括:构成乘员相对面的前片12、构成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外侧面的后片14、将该气囊10B的内部划分为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用于连通该第二室2和气囊10的外部的通气孔18、从该气囊10B的外侧覆盖该通气孔18的盖部件60B以及作为将该盖部件60B连接到前片12上的连接部件的系绳70B等。
该实施方式中的前片12、后片14以及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的结构,除了从上述第二内片22B省略该第二内片22B’的情况以外,与前述的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在后片14中央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上安装有补片织物61,在该实施方式中,该补片织物61与上述盖部件60B分开设置。在该补片织物61的外周缘部和后片14的外周缘部的中间附近设有通气孔18。
如图11(a)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盖部件60B为大致呈半圆形的面板,由大致以U字形延伸的圆弧状的边和连接其两端的弦状的边构成外周。如图所示,该盖部件60B以该弦状的边朝向后片14的中央侧的姿势从该后片14的外面侧与通气孔18重叠,在其外周缘部中,通过沿着上述圆弧状边的边缘部通过接缝64缝合在通气孔18的周围部分(后片14)上。该接缝64沿着该圆弧状的边以大致U字形延伸设置,通气孔18位于与接缝64相比更靠向盖部件60B的中央侧的位置上。该盖部件60B的外周缘部中沿着该弦状边的部分不与后片14结合。
另外,使后片14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通过接缝64使该弦状边的一端侧与该后片14缝合的位置和另一端侧与该后片14缝合的位置之间的间隔,与使该盖部件64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的该弦状边的两端彼此的间隔(即该盖部件60B的宽度)相比更窄。因此,即便使后片14平坦地展开,也会在该盖部件60留有松弛,在不通过系绳70B向气囊10B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B的情况下,在该盖部件60B和后片14之间产生间隙S’。如图11(b)所示,该间隙S’向后片14的中央侧开放。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0B的内侧,系绳70B的一端侧缝合在前片12上。标号73表示将该系绳70B缝合在前片12上的接缝。并且,该系绳70B的另一端穿过通气孔18,缝合在气囊10B外侧的盖部件60B上。标号74表示将该系绳70B的另一端侧缝合在该盖部件60B上的接缝。
该气囊10B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图1至图4的气囊10相同。并且,具有该气囊10B的气囊装置的结构也与图1至图4的气囊装置相同。将该气囊10B安装到保持器30上的安装顺序与气囊10相同,省略说明。在图8至图11中,与图1至图4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在具有该气囊10B的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碰撞时等,充气机36进行喷出工作而气囊10B膨胀时,伴随前片12乘员侧膨胀,并且盖部件60B通过系绳70B,被该前片12向气囊10B的内部侧牵拉而与通气孔18重叠,从而闭锁通气孔18。由此,气囊10B内迅速成为高内压,提前进行气囊10B的膨胀展开。
然后,在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10B碰撞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该前片12被乘员挤压而向后片14侧后退,从而解除向气囊10B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B的拉伸力。由此,该盖部件60B通过气囊10B内的气体压力从通气孔18分离,从而该通气孔18开放。其结果,从该通气孔18向气囊10B的外部流出气体,从而吸收施加在该乘员上的冲击。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该盖部件60B和后片14之间的间隙S’向后片14的中央侧开放,因而穿过通气孔18的气体通过该间隙S’而能够向后片14的中央侧流出。
在图8至图11中采用分开的系绳70B,即使在如图12、图13的气囊10B,’使用带系绳70的第二内片22B的情况下,在气囊10B’膨胀时,穿过通气孔18的气体也向后片14的中央侧流出。
其中,图12、图13除了代替系绳70A及第二内片22B’而使用带上述系绳70的第二内片22B以外与图9及图10相同,相同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在本发明中,如图14至图16,也可以使系绳的前端(盖部件侧的一端)分支成多个部分,并使分支的各个前端与盖部件相连。
在图14至图16中,系绳76与第二内片22B”连成一体。通过在该系绳76的前端侧缝合分开的布片,在系绳76的前端形成2片分支系绳76a、76b。将各分支系绳76a、76b缝合在盖部件60B”上。盖部件60B”,与上述盖部件60B相同地,通过接缝64其三边缝合在后片14上。盖部件60B”大致呈方形,与其后片14的中央侧相对的一边不缝合在后片14上而成为自由边。气囊膨胀而盖部件60B”从后片14分离时,来自通气孔18的气体通过该后片中央侧的一边部分而向后片14的中央侧流出。
在该实施方式中,分别使分成两支的分支系绳76a、76b的缝合位置不同,并通过接缝72缝合在盖部件60B”上。因此,在气囊的膨胀初期,系绳76牵拉盖部件60B”时的张力分散到盖部件60B”的较大范围,由此盖部件60B”没有遗漏地紧贴通气孔18的周缘部而重叠。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分成二股状的分支系绳76a、76b呈倒V字形,起到向通气孔18的中央引导系绳76的引导作用。由此,盖部件60B”能够密闭整个通气孔18地进行闭锁。
其中,为了使附图清楚,图14至图16仅表示带系绳76的第二内片22B”和带盖部件60B”的后片14。图14至图16所示气囊的其他结果与上述图12、图13的气囊10B’相同。
在图14至图16中,系绳76的前端侧分支成两片,也可以分支成3片以上。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如图17、图18所示,将带褶皱部67a的盖部件67缝合在后片14上。
该盖部件67大致呈方形,沿着一对相对边设有褶皱部67a。盖部件67的四边中的、该褶皱部67a所沿着的各相对边和与其正交的一边通过接缝64缝合在后片14上。剩下的一边不缝合在后片14上而成为自由边。该自由的一边位于后片14的中央侧上。在该盖部件67上缝合有系绳76。
如图18所示,气囊膨胀而从通气孔18流出气体时,使褶皱部67a伸开地盖部件67膨胀,因而气体顺畅地流出。
当然,也可以使系绳76以外的系绳连接在盖部件67上。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如图19、图20所示,作为连接部件,将长绳状的系绳90交替地架设在前片12和后片14之间。
在该图19、图20中,在前片12的不同的三个位置上设有系绳90的插通部91、93、95,在后片14的不同的三个位置上设有插通部92、94、96。各插通部91至96由大致长方形的小织物形成。长方形的小织物的一对两边部分缝合在前片12或后片14上。系绳90从织物的剩余的一对两边穿过织物和该面板12或14之间。
该系绳90的前端通过接缝74缝合在盖部件60B上。系绳以插通部90、91、92、93、94、95、96的顺序可滑动进行插入,末端通过接缝97缝合在前片12上。
该气囊10C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图8至图11的气囊10”相同。在图19、图20中,与图8至图11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在具有该气囊10C的气囊装置中,同样地,在车辆碰撞时等,充气机36进行喷出工作而气囊10C膨胀时,如图20所示,伴随前片12向乘员侧膨胀,并且盖部件60B通过系绳90,被该前片12向气囊10C的内部侧牵拉而与通气孔18重叠,从而闭锁通气孔18。
然后,在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10C碰撞的情况下,虽然省略了图示,与上述图9相同地,该前片12被乘员挤压而向后片14侧后退,从而解除向气囊10C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B的力,由此该盖部件60B从通气孔18分离而使该通气孔18开放。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前片12的不同的多个位置上设有插通部91、93、95,因而即使在乘员仅与至少任意一个插通部91、93、95的附近区域接触,并且只有该部分的前片12挤入气囊10C内的情况下,也减少通过系绳90牵拉盖部件60B的力,从而使盖部件60B开放。
在图19、图20的实施方式中,在后片14设置与前片12的插通部91、93、95相同个数的插通部92、94、96,也可以使后片14的插通部的个数与前片12的插通部的个数相比少一个,并将系绳90的末端缝合在后片14上。系绳90的末端也可以连接在前片12及后片14以外的内片22A或22B上。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带褶皱部的盖部件。
在本发明中,盖部件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直到气囊膨胀规定以上,部分地覆盖通气孔,气囊膨胀规定以上时使开通气孔成为大开度。
例如,如图21的盖部件60C所示,也可以在与后片的通气孔18重叠的部分上设置由与该通气孔18相比直径更小的开口形成的辅助通气孔18S。气囊内通过该辅助通气孔18S和上述通气孔18总是与气囊外连通。图21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在气囊的膨胀初期阶段乘员与气囊碰撞时,气囊内的气体通过辅助通气孔18S流出,从而吸收冲击。
上述各实施方式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辆的驾驶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应用例,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除此以外的各种气囊及气囊装置中。
图22、图23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副驾驶座用气囊的一个例子。
该副驾驶座用气囊100,折叠后被收容到容器101内,并通过充气机102进行膨胀。该副驾驶座用气囊设在仪表面103上。用盖子104覆盖容器101的上方。105表示挡风玻璃。
在该副驾驶座用气囊100的侧面设有通气孔110,在其外侧覆盖有盖部件120。该盖部件120由与气囊100相同的织物形成,其三边缝合在气囊100上,挡风玻璃105侧的剩余的一边相对于气囊100成为自由边。
在气囊100的内表面中的乘员相对面100f上连接有作为连接部件的系绳130的一端,该系绳130的另一端穿过通气孔110,并通过盖部件120进行缝合而与其相连。在气囊100的内表面中的挡风玻璃相对面100e上设有插通部131,系绳130插入该插通部131内。
在具有该气囊100的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碰撞时等,充气机102进行喷出工作而气囊100膨胀时,如图22(a)及图23(a)所示,伴随乘员相对面100f向乘员侧膨胀,盖部件120通过系绳130,被该前片100向气囊10的内部侧牵拉而与通气孔110重叠,从而闭锁通气孔110。由此,气囊10内迅速成为高内压,提前进行气囊100的膨胀展开。
然后,在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100碰撞的情况下,如图22(b)及图23(b)所示,乘员相对面100f被乘员挤压而后退,从而解除向气囊100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120的力。由此,该盖部件120通过气囊100内的气体压力从通气孔110分离,从而该通气孔110开放。其结果,从该通气孔110向气囊100的外部流出气体,从而吸收施加在该乘员上的冲击。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3(b)所示,由于该盖部件120和气囊100之间的间隙向挡风玻璃105开放,因而穿过通气孔110的气体向挡风玻璃105流出。
在本发明中,通气孔也可以构成狭缝状。图24是表示结构如上的气囊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4的该实施方式,在前述的图12、图13的实施方式中,代替在气囊10的后片14上设置圆形开口状的通气孔18,形成设有狭缝状的通气孔18A的结构。另外,如图所示,该实施方式的通气孔18A形成具有2条槽以直角交叉的大致呈十字形的槽形状的形状,但是通气孔的槽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形成直线状、从中心向多个方向延伸有槽一样的放射状或C字状、L字状等各种形状。
相对该狭缝状通气孔18A,从气囊外部侧覆盖有盖部件60B。并且,在该狭缝状通气孔18A上插入作为连接部件的系绳70,该盖部件60B通过该系绳70与气囊内部侧的内片22B相连。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前述图12、13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24中和图12、13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如上所述地通过使通气孔18A形成狭缝状,能够大幅度地抑制或防止形成气囊膨胀时该通气孔18A被盖部件60B覆盖的状态时的从该通气孔18A气体泄露。
即,该狭缝状的通气孔18A,只要在盖部件60B从后片14分离而该通气孔18A的周围部在该盖部件60B和后片14之间不卷起的话,如图所示形成开口面积非常小或几乎不存在开口的状态,因而能够大幅度地抑制从该通气孔18A的气体泄漏。
并且,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碰撞而使气囊变形,随之解除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B的力而使该盖部件60B从后片14分离时,由于通气孔18A的周围部向该盖部件60B和后片14之间卷起,因而该通气孔18A开放时的开口面积与圆形开口状的通气孔18大致相等,并从该通气孔18A迅速流出气体。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由于该盖部件60B和后片14之间的间隙向后片14的中央侧开放,因而穿过通气孔18A的气体通过该间隙而向后片14的中央侧流出。
当然,在上述图12、图13以外的各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可以将通气孔形成狭缝状。在本发明中,通气孔的形状不限定于附图所示的圆形开口、狭缝状,也可以是图示以外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除了带盖部件的通气孔以外,也可以设有不安装盖部件的通气孔。图25是表示结构如上的气囊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5的该实施方式形成在上述图24的实施方式中,在后片14上除了被盖部件60B覆盖的狭缝状的通气孔18A以外,设有不被盖部件覆盖(即,在总是开放的状态使气囊内外连通)的常开型通气孔18B。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常开型通气孔18B是圆形开口状,并通过带盖部件的通气孔18A而设置在两侧,该常开型通气孔18B的形状、个数以及配置不限定于此。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图24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如上所述地设有常开型通气孔18B的气囊中,在气囊膨胀途中气囊内的气体主要通过该常开型通气孔18B向气囊外流出。其后,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碰撞而气囊变形时,解除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B的力而盖部件60B从通气孔18A分离,由此该通气孔18A开放。其结果,气体通过带开放的盖部件60B的通气孔18A和常开型通气孔18B双方而迅速向气囊外流出。
在上述图24以外的各实施方式中,同样地,与带盖部件的通气孔分开而设有常开型通气孔。
在本发明中,盖部件和将该盖部件连接到气囊内部的连接部件可以构成一体。图26、图27是具有结构如上的气囊10’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图26表示与乘员碰撞之前的状态,图27表示与乘员碰撞后的状态。
在前述的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气囊内部的内片22B上一体地设有作为连接部件的系绳70,并将该系绳70的前端缝合在盖部件60上而使该内片22B和盖部件60相连的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0’中,形成设置带系绳70’的盖部件60’,并将该系绳70’的前端缝合在内片22A、22B上而使该内片22A、22B和盖部件60’相连的结构。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在气囊10’的后片14上设有与图24、图25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狭缝状的通气孔18A,并由盖部件60’从气囊外部侧覆盖该通气孔18A。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盖部件60’和系绳70’通过一系列的基布构成,该系绳70’从盖部件60’的外缘部伸出。该系绳70’的基端侧折叠至盖部件60’的与通气孔18A重叠的部分,通过接缝(标号省略)安装在该部分上。
该系绳70’从通气孔18A引入至气囊10’的内部,前端侧缝合在内片22A、22B上。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缝合该内片22A、22B的周缘部彼此的接缝23B,系绳70’与这些部件缝合成一体,系绳70’的缝合位置不限定于此。
该气囊10’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图1至图4的气囊10相同,其工作方式也相同。
如上所述,通过使盖部件60’和系绳70’构成一体,能够使气囊10’的各部件的制作工序、整个气囊10’的缝制工序变得简单。
当然,在上述图1至图4以外的各实施方式中,同样地,也可以使盖部件和连接部件(系绳)构成一体。
在本发明中,该盖部件和连接部件(系绳)之间的一体化构造是任意的,不限定于特定的方式。例如,在上述图26、图27的实施方式中,从盖部件60’的外缘部伸出的系绳70’折叠至盖部件60’的与通气孔18重叠的部分而插入该通气孔18A,也可以是从盖部件的与该通气孔重叠的位置直接伸出系绳的构成。
图28及图29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28表示与乘员碰撞之前的状态,图29表示与乘员碰撞时的状态。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D包括构成乘员相对面的前片12、构成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外侧面的后片14、横穿该气囊10D的内部而连接该气囊10D的侧部彼此的、作为内部部件的吊绳200、用于连接该前片12和后片14的吊绳201、用于连接该气囊10D的内外的通气孔18、用于限制来自该通气孔18的气体的流出的盖部件202以及作为将该盖部件202连接到该吊绳200上的连接部件的系绳203等。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通过该前片12及后片14的外周缘部彼此用接缝15进行缝合构成袋状的气囊10D的外壳。吊绳200向该气囊10D的径向延伸,其两端侧通过该接缝15分别缝合在前片12及后片14的外周缘部上。该吊绳200用于防止或抑制气囊10D膨胀时,该气囊10D向侧方膨胀规定以上。
吊绳201的一端侧与缝合在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标号省略)的周缘部上的补片织物204相结合,其另一端通过接缝(标号省略)缝合在前片12的中央附近。该吊绳201用于防止或抑制气囊10D膨胀时,该气囊10D向乘员侧膨胀规定以上。
通气孔18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圆形开口状,通气孔的开口形状并不限定于此。该通气孔18配置于不与方向盘50重叠的位置上。
覆盖该通气孔18的盖部件202与前述的图17、图18的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67相同地,沿着缝合在后片14上的一对相对边形成有褶皱部(标号省略),在通气孔开放动作时,使该褶皱部伸展而从通气孔18分离。
系绳203的一端侧通过通气孔18缝合在该盖部件202上,其另一端侧缝合在吊绳200的延伸方向(即气囊10D的径向)的中间部上。
具有该气囊10D的气囊装置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气囊10D膨胀的情况下,如图28所示,吊绳200横穿该气囊10D的内部而张紧,由此抑制气囊10D向侧方的过度膨胀,并且吊绳201在前片12和后片14之间张紧,由此抑制气囊10D向乘员侧的过度膨胀。并且如图所示,随着该吊绳200的张紧,通过系绳203向气囊10D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202,通过该盖部件202闭锁通气孔18。其结果,气囊10D内迅速成为高内压,从而气囊10D的提前膨胀。
然后,在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10D碰撞的情况下,如图29所示,通过该气囊10D的前片12被乘员挤压而向后片14侧后退,由此吊绳200也后退,解除向气囊10D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202的力。由此,该盖部件202通过气囊10D内的气体压力从通气孔18分离,从而该通气孔18开放。其结果,从该通气孔18向气囊10D的外部流出气体,从而吸收施加在该乘员上的冲击。
在该气囊10D中,能够跨越前片12的比较宽广的范围而感到气囊10D的变形(该后片12的后退)。即,除了乘员与膨胀的气囊10D的前片12中央部碰撞的情况以外,即使在从该中央部偏离而与气囊10D碰撞,并使该前片12的较靠外周侧的部分后退的情况下,同样地,横穿气囊10D的内部而连接该气囊10D的侧部彼此的吊绳200随着该前片12的后退而后退,能够解除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202的力而开放通气孔18。
并且,在该气囊10D中,由于如上所述地吊绳200横穿该气囊10D的内部而对该气囊10D的侧部彼此进行连接地进行设置,因而通气孔18的配置自由度高。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吊绳200以一条直线状横穿气囊10D,也可以是在中间分支而向多个方向横穿气囊的构成。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横穿气囊的吊绳。横穿气囊内部而设置的内部部件不限定于特定的方式,例如代替吊绳,也可以设置横穿气囊而将该气囊内部划分为乘员侧及与其相反的一侧的内片,在该内片上通过系绳(连接部件)连接盖部件。
图30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31是简要地表示该气囊的通气孔开放动作的、沿着图30的XXXI-XXXI线的部分的剖视图。其中,图31(a)表示通气孔开放前的状态,图31(b)表示通气孔开放后的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从气囊内侧覆盖通气孔18的辅助盖部件210,所述通气孔18设在气囊的后片14上。并且,盖部件211从气囊的外侧覆盖该通气孔18。在该实施方式中,该通气孔18形成圆形开口。
在该实施方式中,辅助盖部件210由与通气孔18相比直径更大的圆形薄片形成。该辅助盖部件210从气囊内侧以大致同中心地与通气孔18重叠,并且通过该通气孔18,通过接缝212缝合在气囊外侧的盖部件211上。辅助盖部件210和后片14并未结合。
不特别限定该辅助盖部件210的材质,优选的是,通过例如与气囊的基部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布材料、硅、橡胶或纸等软质材料构成辅助盖部件210。
在该实施方式中,盖部件211由大致呈方形的薄片形成,一对相对边和与其正交的一边通过接缝213缝合在后片14(通气孔18的周围部)上。该盖部件211的剩下的一边不缝合在后片14上而成为自由边。该自由的一边位于后片14的中央侧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前述的图17、图18及图28、图29的各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67、202相同地,用接缝213将盖部件211缝合到后片14上时,在该盖部件211上没有松弛,沿着用该接缝213缝合的上述三边形成褶皱部211t(图31(a),其中,仅图示沿着上述一对相对边形成的褶皱部211t)。
通过辅助盖部件210和通气孔18在该盖部件211上结合有系绳70的前端,盖部件211和气囊内部侧的内片22B通过该系绳70相连。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结合辅助盖部件210和盖部件211的接缝212与通气孔18大致同中心地描绘与该通气孔18相比直径更小的圆而延伸设置,在其中心附近通过接缝214缝合有系绳70。该接缝214结合该系绳70的前端、辅助盖部件210的中央附近以及盖部件211的中央附近这三者。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图12、图13的实施方式相同,同一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膨胀的情况下,如图31(a)所示,介于系绳70,通过内片22B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211而使其从气囊的外侧与通气孔18重叠,并且辅助盖部件210从气囊的内侧与通气孔18重叠。由于该辅助盖部件210从气囊的外侧通过通气孔18被盖部件211支撑,因而不会因为气囊内的气体压力而从通气孔18向气囊外推开,而紧密贴合在该通气孔18的周缘部上。由此,通气孔18的闭锁性良好。
另外,图31(a)的标号F表示作用在系绳70上的张力(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211的力),标号P表示作用在辅助盖部件210和盖部件211上的气囊内的气体压力。
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碰撞而气囊变形,随之解除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211的力F时,如图31(b)所示,因气囊内的气体压力,盖部件211从通气孔18分离,并且辅助盖部件210失去基于该盖部件211的来自气囊外侧的支撑,从通气孔18向气囊外推开。由此,通气孔18成为开放状态,从通气孔18向气囊外流出气体。图31(b)的标号G表示从该通气孔18向气囊外流出的气流。
此时,盖部件211伸展褶皱部211t而膨胀。因此,不仅是来自通气孔18的气体的流出顺畅,而且辅助盖部件210向气囊外部的移动也顺畅。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气孔18形成圆形开口状,也可以是狭缝状、方形等其他形状。辅助盖部件210也不限定于圆形,配合通气孔的形状能够形成各种形状。盖部件211的形状也不限定于方形,可以形成各种形状。
在该实施方式中,辅助盖部件210形成从气囊内侧覆盖通气孔18,通过该通气孔18与气囊外的盖部件122相连的结构,但是本发明的辅助盖部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的辅助盖部件可以配置在盖部件和气囊外侧面上,也可以配置在气囊的内侧与盖部件和气囊外侧面之间的双方。)
图3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33是简要地表示该气囊的通气孔开放动作的、沿着图32的XXXIII-XXXIII线的部分的剖视图。其中,图33(a)表示通气孔开放前的状态,图31(b)表示通气孔开放后的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的后片14上设有多个通气孔18,从气囊的外侧通过共同的盖部件220覆盖这些部件。
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后片14上设有2各通气孔18。如图32,所述通气孔18、18在后片14的外周侧和中央侧,错开位置而邻接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该通气孔18、18都形成圆形开口状。
在该实施方式中,盖部件220为大致呈长方形状的薄片,以长度方向作为后片14的半径方向而进行配置,通过该长度方向的一半侧覆盖一方的通气孔18,并且通过另一半侧覆盖另一方的通气孔18。该盖部件220的一对长边及后片14外周侧的短边通过接缝221缝合在后片14上,剩下的后片14中央侧的短边不缝合在该后片14上而成为自由边。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该盖部件220和后片14之间的间隙向该后片14的中央侧开放。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用接缝221将盖部件220缝合到后片14上时,通过使该盖部件220具有松弛,沿着用该接缝221缝合的上述三边形成褶皱部220t(图33(a),其中,仅图示沿着后片14外周侧的短边形成的褶皱部220t)。
在该实施方式中,系绳70的前端通过位于后片14中央侧的通气孔18、即靠近盖部件220的开放部的一方的通气孔18而与盖部件220相连,盖部件220和气囊内部侧的内片22B通过该系绳70相连。标号222表示将该系绳70结合到盖部件220上的接缝。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图12、图13的实施方式相同,同一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膨胀的情况下,如图33(a)所示,盖部件220通过系绳70,通过内片22B向气囊内部侧牵拉而从气囊的外侧与后片14重叠,从而闭锁双方的通气孔18、18。此时,由于该系绳70牵拉盖部件220的靠近开放部的部分,因而该盖部件220的开放部附近强力地与后片14接触。由此,盖部件220的开放部的闭锁性良好。
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碰撞而气囊变形,随之解除向气囊内部侧牵拉盖部件220的力F时,如图33(b)所示,因气囊内的气体压力,盖部件220从后片14分离,由此双方的通气孔18、18成为开放状态,并向气囊外流出气体。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由于盖部件220使褶皱部220t伸展而膨胀,因而来自通气孔18的气体的流出变得顺畅。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用一个盖部件220覆盖2个通气孔18、18,因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能够简化气囊缝制作业,并降低部件成本。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2个通气孔,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用1个盖部件覆盖的通气孔的个数可以是任一个。并且,如上所述,通气孔、盖部件的形状不限定于图示。
图3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35是简要地表示盖部件和系绳时间的连接构造的、沿着图34的XXXV-XXXV线的部分的剖视图。其中,图35表示通气孔开放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盖部件230的通气孔相对部分上设有系绳插通部231,与气囊内部侧的内片22B相连的系绳232的中间部通过通气孔233插入该系绳插通部231内。由此,盖部件230和内片22B通过该系绳232相连。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盖部件230和通气孔233分别大致呈方形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系绳插通部231由大致呈长方形的小织物形成。长方形的小织物的一对两边部分缝合在前片230上。标号234(图33)表示将该织物缝合到盖部件230上的接缝。系绳232从织物的剩余的一对两边穿过该织物和该盖部件230之间。
在该实施方式中,系绳232与内片22B形成一体,一端侧与该内片22B相连。该系绳232可滑动地插入系绳插通部231内后,进行折叠而末端缝合在该内片22B上。图34的标号(双点划线)236表示该系绳232末端的缝合位置。
另外,图34的标号(双点划线)237a、237b表示该部件230的与后片14缝合的预定线,图35地方标号238表示缝合该盖部件230和后片14的接缝。将该盖部件230安装到后片14上的安装方法与将图30、图31的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211安装到后片14上的安装方法相同。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图12、图13的实施方式相同,同一标号表示同一部分。并且,该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工作也与图12、图13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系绳232通过系绳插通部231可滑动地连接在盖部件230上,因而防止或抑制向该系绳232和盖部件230之间的连接部施加强迫力的情况。
图36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37是具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E,在前述的图12、图13的实施方式的气囊10B’中,在第一内片22A的周缘部上设置系绳插通部240,在该系绳插通部241上可滑动地插入系绳242的中间部,并且将该系绳242的一端缝合在盖部件60B上,将另一端缝合在后片14的中央附近。图35的标号243表示将系绳242的一端缝合到盖部件60B上的接缝,标号244表示将系绳242的一端缝合到盖部件60B上的接缝。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系绳插通部240为从第一内片22A一体地伸出的舌片状结构,在其中间部(中央附近)上设有通孔241。其中,系绳插通部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前述的图34、图35的实施方式中的系绳插通部231一样,在内片22A的侧面安装小织物而构成系绳插通部。并且,系绳连通口240也可以设在第二内片22B上。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图12、图13的实施方式相同,同一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在气囊10E膨胀的情况下,如图37所示,随着前片12向乘员侧膨胀,内片22A、22B向乘员侧伸展而牵拉系绳242的中间部。由此,盖部件60B通过该系绳242,通过内片22A向气囊10E的内部侧牵拉而与通气孔18重叠,从而闭锁通气孔18。
其后,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10E碰撞而该前片12向后片14侧后退时,内片22A、22B松弛而解除向气囊10E的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B的力,由此该盖部件60B从通气孔18分离,由此该通气孔18开放。
在该气囊10E中,内片22A、22B松弛时,系绳242中在系绳插通部240和后片14之间延伸的部分通过通孔241,向与该系绳插通部240相比更靠向盖部件60B的一侧依次抽出。因此,即使在内片22A、22B的松弛量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盖部件60B从通气孔18分离的量变大。
在本发明中,在设置多个通气孔,并用共同的盖部件覆盖这些通气孔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连接部件分别通过其中2个以上的通气孔,并用多个连接部件连接盖部件和气囊的乘员相对面。
图38是结构如上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9是该气囊的通气孔附近的俯视图;图40及图41是该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另外,图39是从气囊内部侧看该气囊的通气孔附近的图。并且,图40表示乘员与气囊碰撞之前的状态,图41表示乘员与气囊碰撞后的状态。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F形成下述结构:在前述图5至图7的气囊10A中,在后片14上设置三个通气孔181、182、183并用共同的盖部件60F覆盖这些通气孔181至183,并且将作为连接部件的系绳791、792分别插入其中2个通气孔182、183中,通过这2个系绳701、702连接盖部件60F和前片12。
如图38、图39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通气孔182、183设在与通气孔181相比更靠向后片14的内周侧的部位。并且,所述通气孔182、183在该后片14的圆周方向上相邻而进行配置,通气孔181在该圆周方向上位于所述通气孔182、183彼此的中间附近。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孔181~183都形成圆形开口。
该实施方式的盖部件60F由大致呈方形的面板形成。如图所示,在该盖部件60的周缘部中,夹住通气孔181而与通气孔182、18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通气孔181相比更靠向后片14的外侧的外周侧的端部)通过接缝65缝合在后片14上。
如图39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系绳701、702由圆形剖面形状的绳状体形成。所述系绳701、702一端侧分别穿过各通气孔182、183,通过接缝703缝合在盖部件60F的与各通气孔182、183相对的相对面上,另一端侧分别通过接缝704缝合在前片12的气囊内侧面上。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贯穿该系绳701、702的通气孔182、183与不贯穿系绳的通气孔181相比更小,具体而言,该通气孔182、183的开口面积优选为710mm2以下,特别优选为80mm2以下。由此,提高基于盖部件60F的各通气孔181~183的闭锁效果。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前述图5至图7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38至图41中,与图5至图7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如图40所示,在该气囊10F膨胀的情况下,伴随着前片12向乘员侧膨胀,盖部件60F通过系绳701、702向气囊10F的内部侧牵拉而与通气孔181~183重叠,并闭锁这些通气孔181~183。由此,气囊10F内迅速成为高内压,提前进行气囊10F的膨胀展开。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仅有盖部件10F的一端侧通过接缝65缝合在后片14上,但是由于通过夹住通气孔181而位于该盖部件60F的另一端侧上的2个通气孔,向系绳701、702的气囊内部侧牵拉该盖部件60F的另一端侧,因而该盖部件60F跨越其一端侧至另一端侧的广大范围与后片14的外表面紧密贴合。
然后,在乘员与膨胀的该气囊10F碰撞的情况下,如图41所示,通过该气囊10F的前片12被乘员挤压而向后片14侧后退,由此吊绳701、702也后退,解除向气囊10内部侧牵拉盖部件60F的力。由此,该盖部件60F通过气囊10F内的气体压力从通气孔181~183分离,从而各通气孔181~183开放。其结果,从各通气孔181~183向气囊10F的外部流出气体,从而吸收施加在乘员上的冲击。
在上述气囊10F中,系绳701、702直接与前片12相连,也可以连接到吊绳80的中间部上。
上述气囊10F与图5至图7的气囊10A相同地,作为内部部件设有连接前片12和后片14的吊绳80,但是也可以如图1至图4的气囊10,在作为内部面板,设置将气囊内部区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的内片22A、22B的气囊,也能够应用与该气囊10F相同的结构。
图42是结构如上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标号省略)形成下述结构:在前述图1至图4的气囊10中,在后片14上设置三个通气孔181、182、183并用共同的盖部件60F覆盖这些通气孔181至183,并且将作为连接部件的系绳791、792分别插入其中2个通气孔182、183中,通过这2个系绳701、702连接盖部件60F和内片22A、22B。
该实施方式中的各通气孔181~183的配置及盖部件60F通过接缝65缝合在后片14上的缝合位置与前述的图38至图41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系绳701、702的一端侧分别穿过通气孔182、183,并缝合在与盖部件60F的各通气孔182、183相对的相对面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各系绳701、702的另一端侧缝合在内片22A的外周附近。其中,各系绳701、702的缝合位置并不限定于此。各系绳701、702也可以缝合在内片22B上。并且,各系绳701、702也可以与内片22A、22B、盖部件60F形成一体。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前述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42中和图1至图4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工作方式与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该实施方式中的基于盖部件60F的各通气孔181~183的闭锁及开放动作与图38至图41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发明中,设置多个通气孔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全部通气孔中贯穿连接部件(系绳)而连接盖部件和气囊的乘员相对面。
图43是结构如上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标号省略)形成下述结构:在前述图5至图7的气囊10A中,在后片14上设置三个通气孔181、182、183并用共同的盖部件60F覆盖这些通气孔181~183,并且将作为连接部件的系绳705、701、702分别插入这些通气孔181、182、183中,通过这3个系绳705、701、702连接盖部件60F和前片12。
同样地,该实施方式中的各通气孔181~183的配置及盖部件60F通过接缝65缝合在后片14上的缝合位置与前述的图38至图41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系绳705的一端侧穿过各通气孔181,缝合在盖部件60F的与该通气孔181相对的相对面上,另一端侧缝合在前片12的气囊内侧面上。
并且,系绳701、702一端侧分别穿过各通气孔182、183,缝合在盖部件60F的与各通气孔182、183相对的相对面上,另一端侧缝合在用于连接前片12和后片14的吊绳80的中间部(绳状体81b)上。
其中,各系绳705、701、702的缝合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全部系绳705、701、702的该另一端侧缝合在前片12上,或者缝合在吊绳80的中间部上。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前述图5至图7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43中和图5至图7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该气囊中,由于在全部三个通气孔181~183中分别穿入系绳705、701、702,并用所述三个系绳705、701、702连接盖部件60F和前片12以及吊绳80,因而在气囊膨胀时刻,盖部件60F与全部通气孔181~183紧密贴合,提高基于该盖部件60F的闭锁效果。
另外,当然也可以设置4个以上通气孔。可以在其中一部分通气孔上分别穿过连接部件来连接盖部件和气囊的乘员相对面,也可以在全部通气孔上分别穿过连接部件来连接盖部件和气囊的乘员相对面。
在前述的图22的副驾驶座用气囊100中,在该气囊100的挡风玻璃相对面100e上设有系绳插通部131,用于连接该气囊100的乘员相对面100f和盖部件120的系绳130的中间部插入该插通部131中,也可以省略该插通部131,使系绳130在该乘员相对面100f和盖部件120之间笔直地延伸。
图44是结构如上的副驾驶座用气囊100A的剖视图;图45是该气囊100A的膨胀时刻的侧视图。其中,图44(a)表示乘员与该气囊100A碰撞之前的状态,图44(b)表示乘员与该气囊100A碰撞后的状态。
将该气囊100A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系绳130与乘员相对面100f结合的位置K,位于该乘员相对面100f中,与膨胀的气囊100A的上端部100t相比降低50mm以上且与该气囊100A的下端部100b相比提高100mm以上,并且从该乘员相对面100f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向该左右方向分别200mm以下的范围W内。
通过如上所述地设定系绳130与乘员相对面100f结合的位置K,即使乘员的坐高、就座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在乘员挤压膨胀的气囊100A的乘员相对面100f时,乘员的腹部至头部之间的任意部位与该乘员相对面100f和系绳130之间的结合位置K接触,系绳130向盖部件120侧挤压而使该盖部件120进行开放动作。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前述图22的气囊100相同,在图44、图45中,与图22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图22的副驾驶座用气囊100中,在该气囊100的挡风玻璃相对面100e直接安装系绳插通部131,也可以与该挡风玻璃相对面100e分开。
图46是结构如上的副驾驶座用气囊100B的剖视图。其中,图46(a)表示乘员与该气囊100B碰撞之前的状态,图46(b)表示乘员与该气囊100B碰撞后的状态。
在该气囊100B中,系绳插通部131’设在一端与该气囊100的挡风玻璃相对面100e相连的中间面板132的另一端上。
上述各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Claims (21)

1.一种气囊,包括通气孔和用于限制由该通气孔的气体流出的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通气孔设在处于膨胀状态的气囊的与乘员相对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或气囊侧面上;
该限制装置包括:
盖部件,配置在该气囊的外侧,用于覆盖该通气孔;和
连接部件,通过该通气孔和气囊内部,连接该盖部件和所述乘员相对面;
气囊膨胀时,该盖部件被该连接部件向气囊内部侧牵拉而与所述通气孔重叠,由此该通气孔关闭或成为小开度;
通过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碰触而使所述乘员相对面后退,该盖部件从通气孔分离,由此该通气孔打开或成为大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通气孔为狭缝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该气囊内设有用于连接处于膨胀状态的气囊的乘员相对面和与其相反一侧的内部部件;
所述连接部件与该内部部件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部件是将气囊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的内片;
在该内片上设有用于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
该气囊结构为:首先向该第一室内导入气体而使该第一室膨胀,接着通过介于该连通部从该第一室向第二室流入气体,使该第二室膨胀;
所述通气孔连通该第二室和气囊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部件为一端与气囊的乘员相对面相连,另一端和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相连的吊绳。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有横穿该气囊内部,连接处于膨胀状态的该气囊的侧部之间的内部部件;
所述连接部件与该内部部件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和该内部部件连成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该内部部件上设有所述连接部件的插通部;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盖部件相连,其另一端和与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相连;该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插入该插通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部件上设有所述连接部件的插通部;所述连接部件的两端与所述内部部件相连;该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插入该插通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盖部件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乘员相对面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乘员相对面的气囊内侧面设有所述连接部件的插通部;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盖部件相连;该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插入该插通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乘员相对面作为所述插通部相互错开配置位置地设有多个乘员侧插通部,在与所述乘员相对面相反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乘员相反侧插通部;
该连接部件的中间部分交替地插入各乘员侧插通部和乘员相反侧插通部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其乘员侧和相反的一侧不与气囊连接;
该盖部件的至少乘员侧与气囊的通气孔周围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侧分成多支,分支的各部分与所述盖部件相连;
分支的各部分与盖部件连接的位置相互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盖部件构成一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有覆盖所述通气孔的辅助盖部件;
该辅助盖部件,在处于该盖部件闭锁该通气孔的状态时,覆盖该通气孔,在解除基于该盖部件的该通气孔的闭锁时,开放该通气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气囊上设有多个通气孔;通过共同的盖部件覆盖该多个通气孔;该盖部件至少通过一个通气孔与所述连接部件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气囊连接,剩下的部分包围所述多个通气孔而与气囊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通过位于最靠近该盖部件周缘部中不与气囊连接的部分的通气孔与该盖部件相连。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的至少一端侧与气囊相连,另一端侧不与气囊相连,至少通过位于离该盖部件的该另一端侧最近的地方的通气孔,所述连接部件与该盖部件相连。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有总是连通该气囊的内外的常开型通气孔。
21.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和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该气囊是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CN2006101256241A 2005-08-24 2006-08-24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96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42897 2005-08-24
JP2005242897 2005-08-24
JP2005242897 2005-08-24
JP2005-284683 2005-09-29
JP2005284683 2005-09-29
JP2005284683 2005-09-29
JP2005-346313 2005-11-30
JP2005346313 2005-11-30
JP2005346313 2005-11-30
JP2006-012804 2006-01-20
JP2006012804 2006-01-20
JP2006012804 2006-01-20
JP2006-211108 2006-08-02
JP2006211108 2006-08-02
JP2006211108A JP5045017B2 (ja) 2005-08-24 2006-08-02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9660A true CN1919660A (zh) 2007-02-28
CN1919660B CN1919660B (zh) 2011-01-12

Family

ID=3707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2562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9660B (zh) 2005-08-24 2006-08-24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07690B2 (zh)
EP (1) EP1757495B1 (zh)
CN (1) CN1919660B (zh)
DE (1) DE602006001275D1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5973A (zh) * 2010-10-27 2012-07-11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绳和滑轮布置的气囊
CN101754888B (zh) * 2007-08-09 2012-10-10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1428601B (zh) * 2007-11-09 2012-12-12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03010147A (zh) * 2011-09-23 2013-04-03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乘员气囊设备
CN103129505A (zh) * 2011-11-28 2013-06-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03328276A (zh) * 2011-01-21 2013-09-25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104108366A (zh) * 2013-04-16 2014-10-2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气囊
CN105109446A (zh) * 2014-04-02 2015-12-02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引导件的被动安全气囊通风口
CN105307907A (zh) * 2013-04-03 2016-02-03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活动通气构件的安全气囊
CN105313830A (zh) * 2014-07-11 2016-02-10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06143395A (zh) * 2014-09-23 2016-11-23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107444328A (zh) * 2016-05-04 2017-12-0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一种包括可展开的扩展部的乘客安全气囊
CN109153363A (zh) * 2016-05-20 2019-01-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09229052A (zh) * 2017-07-10 2019-01-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9996703A (zh) * 2016-09-07 2019-07-0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12026704A (zh) * 2019-06-04 2020-12-0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座椅安全气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4765B2 (ja) * 2004-03-08 2011-01-0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26300B2 (ja) * 2004-12-28 2011-02-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54064B2 (en) * 2005-02-01 2008-04-08 Key Safety Systems, Inc. Active tether air bag module
JP4735021B2 (ja) * 2005-04-26 2011-07-2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50807B2 (en) 2005-05-25 2008-04-01 Autoliv Asp, Inc. Divided airbag system
US7942440B2 (en) * 2005-12-22 2011-05-17 Autoliv Asp, Inc. Channel and diffuser airbag
US7393011B2 (en) * 2006-02-24 2008-07-01 Milliken & Company Airbag with floating tethers
EP1997695B1 (en) * 2006-02-27 2010-12-1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US7621561B2 (en) * 2006-03-07 2009-11-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implified restraining tether system for use with a vehicle air bag system
JP2008179337A (ja) * 2006-08-04 2008-08-07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08136336A1 (ja) * 2007-05-01 2008-11-13 Takata Corporation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263921B1 (en) * 2006-10-26 2011-10-12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Airbag device
US7798524B2 (en) * 2006-11-20 2010-09-2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module with vent
DE202006017996U1 (de) 2006-11-22 2007-02-15 Takata-Petri Ag Gassack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389451B2 (ja) * 2007-01-12 2014-01-1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770921B2 (en) * 2007-05-25 2010-08-1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for protection of a vehicle occupant
JP5166779B2 (ja) * 2007-06-18 2013-03-2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排気方法
JP2009040206A (ja) 2007-08-08 2009-02-26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51032B2 (ja) * 2007-08-09 2013-07-3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75333B2 (ja) * 2008-01-25 2010-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86825B2 (ja) * 2008-02-25 2013-09-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191925B2 (en) * 2008-04-14 2012-06-05 Autoliv Asp, Inc. Dynamic safety vent
JP5125847B2 (ja) * 2008-07-23 2013-01-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92853B2 (ja) * 2008-08-06 2012-08-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066158B (zh) * 2008-09-17 2013-08-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及其制造方法
JP5295820B2 (ja) * 2009-02-26 2013-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46613B2 (en) * 2009-03-03 2011-05-24 Autoliv Asp, Inc. Dual chamber airbag cushion
US7938445B2 (en) 2009-03-03 2011-05-10 Autoliv Asp, Inc. Dual chamber airbag cushions with a safety vent in the front chamber
US8540278B2 (en) * 2009-04-30 2013-09-24 Tk Holdings Inc. Airbag assembly
US8226118B2 (en) * 2009-08-05 2012-07-24 Autoliv Asp, Inc. Safety venting with passively closeable vents
US8371612B2 (en) 2009-09-17 2013-02-12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tethers
US8407968B2 (en) 2009-10-16 2013-04-02 Autoliv Asp, Inc. Method of packaging an inflatable airbag cushion including a wrapper and deployment flap
KR101078882B1 (ko) * 2009-12-09 2011-11-02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보조스트링 및 벤트부를 포함한 전면 에어백
US8590927B2 (en) * 2010-04-19 2013-11-26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US8491004B2 (en) 2010-04-19 2013-07-23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KR101136309B1 (ko) * 2010-04-23 2012-04-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JP5607480B2 (ja) * 2010-09-24 2014-10-1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蓋部材の縫合方法
US8696022B2 (en) * 2010-10-27 2014-04-1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variable venting
US8684404B2 (en) * 2010-10-27 2014-04-0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variable venting
US8684407B2 (en) * 2010-10-27 2014-04-0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height adaptive tether
JP5629554B2 (ja) 2010-11-04 2014-11-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62814B2 (ja) 2011-01-21 2015-02-04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54483B2 (ja) * 2011-01-28 2014-03-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534704B2 (en) * 2011-05-24 2013-09-1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ctive air bag vent
US8540276B2 (en) 2011-11-07 2013-09-24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kne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cushion fold pattern
JP5892807B2 (ja) 2012-02-16 2016-03-23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523220B1 (en) 2012-03-19 2013-09-03 Amsafe, Inc. Structure mounted airbag assembli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JP5883325B2 (ja) * 2012-03-28 2016-03-1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ベントホール開閉制御方法
JP5807614B2 (ja) * 2012-05-31 2015-11-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US8646808B2 (en) 2012-06-18 2014-02-11 Autoliv Asp, Inc. Airbag with active vent
JP5941803B2 (ja) * 2012-09-21 2016-06-2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76479B2 (ja) * 2012-09-21 2016-08-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438965B1 (ko) * 2012-12-26 2014-09-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백 장치
US8807596B1 (en) 2013-01-31 2014-08-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and vehicle passenger restraint system
US8882143B2 (en) 2013-02-08 2014-11-11 Autoliv Asp, Inc. Airbag with slit vent
US9126563B2 (en) * 2013-03-15 2015-09-08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US8851508B1 (en) 2013-03-15 2014-10-07 Autoliv Asp, Inc. Delayed vent in airbag curtain
US9150189B1 (en) 2014-05-22 2015-10-06 Autoliv Asp, Inc. Airbag systems with side venting
JP6574554B2 (ja) * 2014-06-26 2019-09-11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JP6445797B2 (ja) 2014-06-30 2018-12-2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99602B1 (en) * 2014-07-23 2015-12-0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Passive air bag with slack creator
KR101655526B1 (ko) * 2014-08-20 2016-09-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백 장치
DE102015005482B4 (de) 2014-09-30 2022-12-1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 mit einer adaptiven Ventilationseinrichtung
US9944245B2 (en) 2015-03-28 2018-04-17 Amsafe, Inc. Extending pass-through airbag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9925950B2 (en) 2015-04-11 2018-03-27 Amsafe, Inc. Active airbag vent system
DE102015004956A1 (de) * 2015-04-17 2016-10-20 Trw Automotive Gmbh Frontal-Gassack für Fahrzeuginsassen sowie Gassackmodul
DE102015004973A1 (de) * 2015-04-20 2016-10-20 Trw Automotive Gmbh Front-Kopf/Rumpf-Gassack
US9676364B2 (en) * 2015-09-30 2017-06-1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systems with passive venting control
US10093270B2 (en) 2016-01-13 2018-10-09 Autoliv Asp, Inc. Multi-flap vents for inflatable chambers
US10604259B2 (en) 2016-01-20 2020-03-31 Amsafe,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having extending restraint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EP3459796B1 (en) * 2016-05-20 2021-01-1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DE102017117014A1 (de) * 2017-01-31 2018-08-02 Trw Automotive Gmbh Frontal-Gassack
US10427639B2 (en) 2018-01-10 2019-10-01 Autoliv Asp, Inc. Airbag systems with passive venting control
DE112019003536T5 (de) * 2018-07-12 2021-04-0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modul mit einer steuerbaren Ventilationseinrichtung
EP3636499A1 (en) 2018-10-12 2020-04-15 Key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with passive adaptive vent to reduce out-of-position injury
US11292423B2 (en) 2020-05-18 2022-04-05 Autoliv Asp, Inc. Vent flap for airbag assemblies
US20220055568A1 (en) * 2020-08-18 2022-02-24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assembly
KR20220085949A (ko) * 2020-12-16 2022-06-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KR20230039376A (ko) * 2021-09-14 2023-03-2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쿠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83849B2 (ja) * 1989-07-14 1998-08-0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
JPH06127330A (ja) 1992-10-16 1994-05-10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US5246250A (en) * 1992-11-25 1993-09-2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ir bag valve assembly
JPH07257307A (ja) * 1994-03-22 1995-10-09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492363A (en) * 1994-09-07 1996-02-20 Takata, Inc. Flow regulating air bag valve
FR2757465B1 (fr) 1996-12-20 1999-03-05 Aerazur Sac de securite gonflable muni d'une soupape a ouverture commandee
DE29720461U1 (de) * 1997-11-19 1998-02-26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 Gmbh Gassack mit regelbarem Auslaßquerschnitt
JP3930972B2 (ja) 1998-07-03 2007-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0043674A (ja) 1998-07-29 2000-02-15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23738B2 (ja) 2000-03-31 2010-03-0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US6648371B2 (en) * 2001-07-12 2003-11-1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Variable venting air bag assembly
JP2003170796A (ja) * 2001-12-06 2003-06-17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
US6832778B2 (en) * 2002-07-19 2004-12-2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ir bag restraint including selectively operable venting elements
US6773030B2 (en) * 2002-07-24 2004-08-10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vent
JP2004090814A (ja) * 2002-08-30 2004-03-25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77546B2 (en) * 2002-09-16 2008-05-2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module with vent controlled by tether
US7083192B2 (en) * 2002-09-16 2006-08-0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module vent with releasable latch
US7111866B2 (en) * 2003-01-23 2006-09-26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system
US7281734B2 (en) * 2003-01-23 2007-10-16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system
CN100439158C (zh) * 2003-01-29 2008-12-03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
JP3777362B2 (ja) * 2003-04-15 2006-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47450B2 (en) * 2004-10-06 2008-03-25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cinch tube for reduced out-of-position effects
US7328915B2 (en) * 2004-10-06 2008-02-12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tether deactivated venting for reduced out-of-position effects
US7261319B2 (en) * 2005-01-07 2007-08-28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adaptive venting for reduced out-of-position effects
JP4622651B2 (ja) * 2005-02-25 2011-02-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48646B2 (en) * 2005-11-04 2008-11-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system for out-of-position occupant protection and adaptive venting

Cited B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4888B (zh) * 2007-08-09 2012-10-10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1428601B (zh) * 2007-11-09 2012-12-12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02555973A (zh) * 2010-10-27 2012-07-11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绳和滑轮布置的气囊
CN102555973B (zh) * 2010-10-27 2016-01-06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绳和滑轮布置的气囊
CN103328276A (zh) * 2011-01-21 2013-09-25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103328276B (zh) * 2011-01-21 2016-01-13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103010147A (zh) * 2011-09-23 2013-04-03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乘员气囊设备
CN103010147B (zh) * 2011-09-23 2016-09-28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乘员气囊设备
CN103129505A (zh) * 2011-11-28 2013-06-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05307907B (zh) * 2013-04-03 2018-06-01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活动通气构件的安全气囊
CN105307907A (zh) * 2013-04-03 2016-02-03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活动通气构件的安全气囊
CN104108366B (zh) * 2013-04-16 2016-08-17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气囊
CN104108366A (zh) * 2013-04-16 2014-10-2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气囊
CN105109446A (zh) * 2014-04-02 2015-12-02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引导件的被动安全气囊通风口
CN105109446B (zh) * 2014-04-02 2019-11-15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引导件的被动安全气囊通风口
CN105313830B (zh) * 2014-07-11 2019-08-16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05313830A (zh) * 2014-07-11 2016-02-10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06143395A (zh) * 2014-09-23 2016-11-23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107444328A (zh) * 2016-05-04 2017-12-0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一种包括可展开的扩展部的乘客安全气囊
CN109153363A (zh) * 2016-05-20 2019-01-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09153363B (zh) * 2016-05-20 2021-03-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09996703A (zh) * 2016-09-07 2019-07-0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09996703B (zh) * 2016-09-07 2021-10-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09229052A (zh) * 2017-07-10 2019-01-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9229052B (zh) * 2017-07-10 2021-10-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12026704A (zh) * 2019-06-04 2020-12-0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座椅安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45997A1 (en) 2007-03-01
CN1919660B (zh) 2011-01-12
US7607690B2 (en) 2009-10-27
EP1757495A1 (en) 2007-02-28
DE602006001275D1 (de) 2008-07-03
EP1757495B1 (en) 2008-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9660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226156C (zh) 保护膝用气囊装置
CN1221422C (zh) 安全气囊装置
CN1615235A (zh) 侧气囊装置
CN1476399A (zh) 侧气囊装置
CN152473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230329C (zh) 汽车乘座人员保护装置的配置结构
CN1751915A (zh)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CN1524730A (zh) 儿童座椅
CN100336684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00336685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080688C (zh) 合成树脂瓶盖
CN1192923C (zh) 用于气囊的气体发生器以及气囊装置
CN1241973A (zh) 自行车座椅
CN1214940C (zh) 车辆翼子板结构
CN182454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492817A (zh) 气体发生器
CN1676377A (zh) 用于车辆踏板的支撑结构
CN101036250A (zh) 蓄电池箱构造、电气箱的联锁构造以及电气箱构造
CN1098180C (zh) 气囊板
CN101032950A (zh)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
CN1882270A (zh) 支撑元件
CN1799904A (zh) 气囊装置
CN1089964A (zh) 硫化或半硫化橡胶的快速再生方法
CN100337766C (zh) 预成型体、液压成形方法、以及液压成形制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