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4888B - 气囊及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及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54888B
CN101754888B CN200880025226XA CN200880025226A CN101754888B CN 101754888 B CN101754888 B CN 101754888B CN 200880025226X A CN200880025226X A CN 200880025226XA CN 200880025226 A CN200880025226 A CN 200880025226A CN 101754888 B CN101754888 B CN 1017548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air bag
extractor vent
type air
air extr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52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54888A (zh
Inventor
安部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54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4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54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48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60R2021/239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comprising means to control the ve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及具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即使不采用高输出功率的充气机,气囊也可以迅速地膨胀。在气囊(10)的后片(14)中的、在气囊(10)膨胀时比方向盘的轮缘(50)更靠近该方向盘的中心侧地展开的区域配置常开型通气孔(20),在比该轮缘(50)更靠近方向盘外方地展开的区域配置开闭型通气孔(22)。开闭型通气孔(22)由盖体(60)覆盖。盖体(60)与气囊(10)内的吊绳(80)由系绳(70)连接。盖体(60)从气囊(10)开始膨胀的时刻开始即与开闭型通气孔(22)重叠,以将该开闭型通气孔(22)关闭。

Description

气囊及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始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和可以由关闭部件开闭的开闭型通气孔的气囊。本发明还涉及具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说的“关闭开闭型通气孔”包括“将该开闭型通气孔从大开度设定为小开度”。而且,所说的“打开开闭型通气孔”包括“将该开闭型通气孔从小开度设定为大开度”。
背景技术
公知的是:在气囊上设置通气孔,当车辆乘员等陷入膨胀的气囊中时,使气体经由该通气孔从气囊内部流出,从而吸收施加给该车辆乘员等的冲击。
在WO2006/041552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气囊(airbag cushion),在通气孔(aperture)的周围以可束紧该通气孔的方式设有紧束带(cinchtube)。该通气孔配置于气囊膨胀时的侧面上,紧束带通过气囊内部连接于该气囊的膨胀时的乘员侧面上。
在WO2006/041552号公报中,该通气孔在气囊开始膨胀的时刻变成打开状态(WO2006/041552号公报的图5A)。
在该气囊膨胀的情况下,随着该气囊的乘员侧面朝该乘员侧膨出,紧束带被向气囊内部侧拉伸而将通气孔束紧,由此关闭该通气孔。
在WO2006/041552号公报中,不同于这样地可以由紧束带关闭的开闭型通气孔,设置了始终处于打开状态的常开型通气孔(vent)。
当气囊在乘员就座于正常就座位置的、所谓“正常乘坐位置”的状态下膨胀时,气囊膨胀至正常的膨胀完毕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由紧束带束紧并关闭开闭型通气孔。当该气囊与乘员接触时,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向气囊外流出(WO2006/041552号公报的图5C)。
当气囊在乘员就座于正常就座位置前方的、所谓“非正常乘坐位置”的状态下膨胀时,在气囊膨胀至正常的膨胀完毕形状之前、即在开闭型通气孔被紧束带束紧而关闭之前,乘员一直与气囊的乘员侧面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紧束带不会被进一步向气囊内部侧拉伸,所以开闭型通气孔维持打开的状态,气体从该开闭型通气孔和常开型通气孔双方流出到气囊外(WO2006/041552号公报的图5F)。
专利文献1:WO2006/041552号公报
在上述WO2006/041552号公报中,由于在气囊开始膨胀的时刻开闭型通气孔处于打开状态,所以气囊难以迅速地膨胀。在WO2006/041552号公报中,为了使气囊迅速地膨胀,作为充气机不必采用高输出功率的充气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及具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该气囊具有始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和能够由关闭部件开闭的开闭型通气孔,其不必采用高输出功率的充气机也能够迅速地膨胀。
第一形态的气囊,其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进行膨胀,其具有始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和能够由关闭部件开闭的开闭型通气孔,其特征在于,该关闭部件在气囊开始膨胀的时刻将该开闭型通气孔关闭。
第二形态的气囊,在第一形态中,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比该开闭型通气孔的打开时的总开口面积小。
第三形态的气囊,在第二形态中,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是该开闭型通气孔的打开时的总开口面积的5%至50%。
第四形态的气囊,在第一至第三形态的任一形态中,该常开型通气孔配置在气囊中的、比所述开闭型通气孔靠近所述充气机的一侧。
第五形态的气囊,在第一至第四形态的任一形态中,该气囊是向车辆方向盘的乘员侧膨胀的驾驶座用气囊,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时比该方向盘的轮缘更靠近该方向盘外方地展开的区域配置所述开闭型通气孔,在比该轮缘更靠近该方向盘中心侧地展开的区域配置所述常开型通气孔。
第六形态的气囊,在第五形态中,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的状态下与该方向盘大致同心地在直径330mm的范围内配置所述常开型通气孔。
第七形态的气囊,在第六形态中,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的状态下与该方向盘大致同心地在直径165mm的范围内配置所述常开型通气孔。
第八形态的气囊,在第七形态中,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为175至650mm2
第九形态的气囊,在第一至第八形态的任一形态中,所述关闭部件是覆盖所述开闭型通气孔的盖体,设有通过气囊内部连接气囊的乘员相向面与该关闭部件的连接部件,在气囊开始膨胀时,该盖体重叠于该开闭型通气孔上,由此关闭该开闭型通气孔,在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的所述乘员相向面接触之前,所述连接部件一直在气囊的该乘员相向面与该盖体之间张紧,由此阻止该盖体与该开闭型通气孔分离,从而变成该开闭型通气孔被盖体关闭的状态,当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的所述乘员相向面接触而使该乘员相向面朝气囊的内部侧后退时,该连接部件松弛,该盖体因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与该开闭型通气孔分离,由此打开该开闭型通气孔。
第十形态的气囊,在第九形态中,在该盖体中与该开闭型通气孔重叠的区域设置所述常开型通气孔。
第十一形态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十形态中的任一形态所述的气囊和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
第十二形态的气囊装置,在第十一形态中,该气囊是第七形态或第八形态所述的气囊,其包括用于安装该气囊的安装部件以及以覆盖非膨胀状态的该气囊的方式安装于该安装部件上并在该气囊膨胀时开裂的模块罩,其特征在于,优选在该安装部件、模块罩以及该安装部件与模块罩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了开口部,该开口部用于将从该气囊的所述常开型通气孔流出的气体排出到该安装部件及模块罩中至少一方的气囊相反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驾驶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的阻挡乘员时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后片一侧观察图1的气囊时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驾驶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驾驶座用气囊的后片一侧的俯视图。
图7a、图7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助手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构成图。
图8a、图8b是图7a、图7b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9a、图9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助手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构成图。
图10a、图10b是图9a、图9b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第一形态的气囊及第十一形态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在气囊开始膨胀的时刻开闭型通气孔即由关闭部件关闭,所以不必采用高输出功率的充气机,即可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使气囊迅速地膨胀。
在本发明中,如第二形态所示,优选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比该开闭型通气孔的打开时的总开口面积小。特别是,如第三形态所示,优选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是开闭型通气孔的打开时的总开口面积的5%至50%。另外,所说的“总开口面积”表示:在分别设置了多个常开型通气孔及开闭型通气孔的情况下,各常开型通气孔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及各开闭型通气孔的打开时的开口面积的总和。
通过如第四形态所示地构成,即使在乘员位于正常就座位置前方的非正常乘坐位置时,气体也可以从比开闭型通气孔靠近充气机的一侧、即位于气囊的膨胀方向上的底端侧的常开型通气孔迅速地流出到气囊外。
在将本发明应用于驾驶座用气囊的情况下,通过如第五形态所示地构成,在开闭型通气孔打开时,方向盘的轮缘不会妨碍关闭部件的打开动作,关闭部件可以顺利地进行打开动作。而且,在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流出时,轮缘也不会造成妨碍,气体从该常开型通气孔顺利地流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第六形态、第七形态所示,优选为,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的状态下与该方向盘大致同心地在直径330mm特别是165mm的范围内配置常开型通气孔。
在这种情况下,如第八形态所示,优选为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为175至650mm2
当在气囊中的、在膨胀的状态下与方向盘大致同心地在直径165mm的范围内配置常开型通气孔时,在气囊膨胀时,该常开型通气孔与气囊装置的气囊安装部件及随着气囊膨胀而开裂并打开的模块罩相对峙。因此,如第十二形态所示,优选在该安装部件、模块罩以及该安装部件与模块罩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开口部,该开口部用于将从气囊的常开型通气孔流出的气体排出到该安装部件及模块罩中至少一方的气囊相反侧。
在第九形态中,作为关闭部件设置了覆盖开闭型通气孔的盖体。这种盖体的结构简单。另外,在本发明中,该盖体可以是从气囊内部侧覆盖开闭型通气孔的盖体,也可以是从气囊外部侧覆盖开闭型通气孔的盖体。
在这样设置覆盖开闭型通气孔的盖体作为关闭部件的情况下,如第十形态所示,也可以在该盖体中与开闭型通气孔重叠的区域设置常开型通气孔。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及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该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后片一侧观察该气囊时的俯视图。另外,图1是表示乘员与气囊接触之前的状态,图2是表示乘员与气囊接触之后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囊10是向车辆方向盘的乘员侧膨胀的驾驶座用气囊。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与将方向盘设定为车辆处于直行状态的操控姿势时的上下方向一致。
该气囊10具有:构成乘员相向面的前片12、构成该乘员相向面的相反侧的乘员相反面的后片14、在该气囊10的内部连接该前片12与后片14的吊绳80、始终连通该气囊10的内外的常开型通气孔20、可由作为关闭部件的盖体60开闭的开闭型通气孔22、用于将该盖体60连接到该吊绳80上的作为连接部件的系绳70等。
该前片12及后片14分别由圆形的织布构成。该前片12与后片14的直径大致相同,它们的外周缘部之间由缝合线15缝合而构成袋状。该缝合线15沿着前片12及后片14的外周以圆环状环绕设置。该缝合线15由缝线等构成,但是不限于此。
在该后片14上设置了充气机用开口即气体发生器用开口16、上述常开型通气孔20以及开闭型通气孔22。该开口16配置于后片14的中央。在开口16的周围,设置了贯穿该后片14的螺栓插通孔18。
后片14的中央部通过后述的保持器30等大致同心地连接于方向盘上。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常开型通气孔20配置于后片14中的、在气囊10膨胀时比方向盘外周的轮缘50更靠近该方向盘中心的一侧地展开的区域、即比轮缘50靠近后片14内周的一侧。此外,开闭型通气孔22配置于后片14中的、在气囊10膨胀时比该轮缘50更靠近方向盘外方地展开的区域、即比轮缘50靠近后片14外周的一侧。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后片14中的、与该后片14大致同心地在直径330mm的范围内特别是在直径165mm的范围内配置常开型通气孔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常开型通气孔20配置在后片14中的、在后述的模块罩48随着气囊10的膨胀而开裂并打开的状态下不与该模块罩48重叠的位置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方向盘一侧观察后片14时,该常开型通气孔20配置于充气机用开口16的左斜上方。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型通气孔22配置于后片14的上端侧。另外,常开型通气孔20及开闭型通气孔22的配置方式不限于此。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常开型通气孔20及开闭型通气孔22分别由大致呈圆形的开口构成,但是常开型通气孔20及开闭型通气孔22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该常开型通气孔20及开闭型通气孔22也可以是狭缝状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常开型通气孔20的开口面积比开闭型通气孔22的打开时的开口面积小,特别优选该常开型通气孔20的开口面积是开闭型通气孔22的打开时的开口面积的5%~50%,更为优选15%~40%。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各设置了一个常开型通气孔20及开闭型通气孔22,但是也可以分别设置两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合计所有常开型通气孔20的开口面积而得到的总开口面积比合计所有开闭型通气孔22的打开时的开口面积而得到的总开口面积小。
在本发明中,优选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是175~650mm2
在该实施方式中,盖体60从气囊10的外部侧覆盖开闭型通气孔22。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盖体60由大致呈扇形的织布构成,并以其圆弧状的边缘60a朝向后片14的外周侧、且与该圆弧状的边缘60a相向的凸角部60b朝向后片14的中心侧的姿势叠合于开闭型通气孔22上。该盖体60沿着该边缘60a由缝合线61缝合固定在后片14上。即,该盖体60的边缘60a一侧为固定端,凸角部60b一侧为自由端。
在该盖体60的凸角部60b上连接上述系绳70的一端。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盖体60与系绳70分体构成,并且系绳70的一端由缝合线71缝合固定在该盖体60的凸角部60b上,但是这些盖体60和系绳70也可以由共同的织布连成一体地构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后片14中的、与该盖体60的凸角部60b重叠的部分或与该部分相比在该后片14的中央侧,设置了插通系绳70的系绳插通孔24。系绳70被插通到该系绳插通孔24中并向气囊10的内部侧拉入,另一端侧连接于上述吊绳80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吊绳80由位于前片12一侧的第一吊绳构成部件81和位于后片14一侧的第二吊绳构成部件82构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吊绳构成部件81具有配置于前片12的中央部的基片部81a和从该基片部81a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的两根绳状体81b、81b。该基片部81a由缝合线83缝合固定在该前片12的中央部的气囊内侧面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吊绳构成部件82具有配置于后片14的中央部的基片部82a和从该基片部82a的外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的两根绳状体82b、82b。该基片部82a由直径比后片14小的圆形织布构成,在该基片部82a的中央设置了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重叠的充气机用开口82c。此外,在该开口82c的周围设置了与螺栓插通孔18重叠的螺栓插通孔82d。
这些吊绳构成部件81、82的各绳状体81b、82b的前端部之间由缝合线84缝合,从而构成一对吊绳80。
在该实施方式中,系绳70的上述另一端侧由缝合线72缝合固定在其中一个吊绳80的中途部上。另外,该系绳70也可以由构成该吊绳80的绳状体81b或82b由共同的织布连成一体地构成。
在用于安装该气囊10的保持器30上,在其中央设有充气机安装口32,在其周围设置了螺栓插通孔34。
充气机36是大致呈圆柱形状的充气机,在其筒轴方向的前端侧的侧周面上设置了气体喷出口36a。充气机36以从这些气体喷出口36a沿放射方向喷出气体的方式构成。从该充气机36的筒轴方向的中途部分的、该气体喷出口36a的后端侧的侧周面,突出设置了用于固定充气机的凸缘38。在该凸缘38上设置了螺栓插通孔40。该充气机36的前端侧嵌装于充气机安装口32中。
当将该气囊10安装于保持器30中时,将基片部82a的充气机用开口82c的周缘部分别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叠合,并与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叠合。将压环42的双头螺栓44穿过基片部82a、后片14、保持器30及凸缘38的各螺栓插通孔82d、18、34、40,在前端拧入螺母46,将基片部82a、后片14及充气机36固定于保持器30上。
由此,绳状体82b经由基片部82a与后片14相连,绳状体82b、81b之间由缝合线84相连,绳状体81b经由基片部81a与前片12相连。
之后,对气囊10进行折叠,并以覆盖该气囊10的折叠体的方式在保持器30上安装模块罩48,由此构成气囊装置。另外,气囊10也可以以预先折叠后的状态安装于保持器30中。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气囊10是在盖体60与开闭型通气孔22重叠的状态下被折叠的。通过这样折叠,从最初开始即可在开闭型通气孔22由盖体60关闭的状态下使气囊10膨胀。另外,也可以如下构成,由紧固件等各种保持部件以与开闭型通气孔22重叠的状态保持盖体60。
该气囊装置设置于汽车的方向盘(在图1、图2、图4中仅图示了该方向盘外周的轮缘50)中。如图4所示,该气囊装置以气囊10大致与方向盘的轮缘50同心地膨胀展开的方式配置。
在安装有这样构成的气囊装置的车辆发生碰撞时等情况下,充气机36工作而向气囊10内喷出气体。气囊10通过该气体膨出,推开模块罩48并向车厢内展开。
在气囊10开始膨胀时,盖体60与开闭型通气孔22重叠,由此变成开闭型通气孔22被关闭的状态。由此,由于限制了气体从该开闭型通气孔22流出,所以不必采用高输出功率的充气机作为充气机36,气囊10即可借助来自充气机36的气体迅速地膨胀展开。
随着气囊10的膨胀,吊绳80向乘员侧伸展。此时,如图1所示,系绳70被该吊绳80向气囊10的内部侧拉伸而在该吊绳80与盖体60之间张紧。由此,即使气囊10的内压上升,也可以阻止盖体60因该气囊10内的气体压力与开闭型通气孔22分离,维持了该开闭型通气孔22的关闭状态。结果,可以较高地保持气囊10的内压。
之后,当乘员P与膨胀后的气囊10接触时,如图2所示,该气囊10的前片12被乘员P推压而向后片14一侧后退,吊绳80松弛,解除了向气囊10的内部侧拉伸盖体60的力。由此,该盖体60因气囊10的内压与开闭型通气孔22分离,该开闭型通气孔22打开。结果,气体从该开闭型通气孔22和常开型通气孔20双方流出到气囊10的外部,乘员P被该气囊10柔软地阻挡。
另外,在该气囊10中,除了由盖体60开闭的开闭型通气孔22之外,还设置了始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20。因此,例如,在由于乘员P的体格较小,因而即使该乘员P与前片12接触该前片12也未向气囊10的内部侧充分后退时,或在由于气囊10的下部被推压,前片12未向气囊10的内部侧充分后退时等情况下,即使开闭型通气孔22没有充分打开,也可以使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20流出到气囊10外。
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开闭型通气孔22配置于后片14中的、在气囊10膨胀时比方向盘外周的轮缘50更靠近该方向盘外方地展开的区域,所以在盖体60打开时,该轮缘50不会造成妨碍,盖体60可以顺利地进行打开动作。而且,由于常开型通气孔20配置于后片14中的、在气囊10膨胀时比该轮缘50更靠近方向盘中心侧地展开的区域,所以在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20流出时该轮缘50也不会造成妨碍,气体可以从该常开型通气孔20顺利地流出。
由于该常开型通气孔20配置于比开闭型通气孔22靠近充气机36的一侧、即气囊10的膨胀方向的底端侧,所以例如即使气囊10在乘员位于正常就座位置前方的“非正常乘坐位置”的状态下开始膨胀、在该气囊10未充分膨胀至外周侧的期间乘员P即与该气囊10的前片12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20迅速地流出而柔软地阻挡乘员P。
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另外,图5表示在气囊膨胀时乘员与该气囊接触之前的状态。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A形成了如下结构:在上述的图1至图4的气囊10中,在后片14中的、与该后片14大致同心地在直径165mm的范围内配置常开型通气孔20。
在这样构成的气囊10A中,在该气囊10A膨胀的情况下,常开型通气孔20与气囊装置的保持器30及随着气囊膨胀而开裂并打开的模块罩48相对峙。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保持器30中的、气囊10A膨胀时与常开型通气孔20相对峙的部分或其附近设置了开口部31。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开口部31是通过在保持器30的外周缘部和模块罩48的底端部之间设置间隙而形成的。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A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至图4中的气囊10相同。而且,该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其他构成与上述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5中,与图1至图4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虽然在该气囊10A膨胀的情况下,常开型通气孔20与保持器30及随着气囊膨胀而开裂并打开的模块罩48相对峙,但是从该常开型通气孔20流出到气囊10A外的气体经由该保持器30的开口部31被排出到该保持器30的内侧、即气囊10A的相反侧。因此,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20流出时不会被保持器30及模块罩48遮挡,可以使气体从该常开型通气孔20顺利地流出。
另外,开口部31的配置方式不限于图示的配置方式。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保持器30、模块罩48以及保持器30与模块罩48之间的任意部位设置开口部31,还可以在上述部位中的多个部分设置开口部31。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在气囊10、10A的后片14中的、未被盖体60覆盖的区域设置了常开型通气孔20,但是在本发明中,在设置覆盖该开闭型通气孔的盖体作为开闭型通气孔的关闭部件时,也可以在该盖体上设置常开型通气孔。
图6是从后片一侧观察这样构成的气囊时的俯视图。
在图6的气囊10B中,在后片14上没有设置常开型通气孔,而是在覆盖开闭型通气孔22的盖体60A中的、与该开闭型通气孔22重叠的区域设置了常开型通气孔20。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盖体60A覆盖开闭型通气孔22的状态下,气囊10B的内外也始终通过该开闭型通气孔22及各常开型通气孔20连通。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一个盖体60A上,沿着后片14的圆周方向在不同位置上设置了两个常开型通气孔20,但是设置于一个盖体60A上的常开型通气孔20的个数及配置方式不限于此。
该气囊10B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至图4的气囊10相同,具有该气囊10B的气囊装置的结构也与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
该气囊10B中,当该气囊10B膨胀时,在乘员P在盖体60A覆盖开闭型通气孔22的状态下与该气囊10B接触的情况下,气体通过该开闭型通气孔22和盖体60A的各常开型通气孔20流出到气囊10B外,由此可以柔软地阻挡乘员P。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后片14上没有设置常开型通气孔20,但是也可以除了设置于盖体60A上的常开型通气孔20以外,与上述图1至图4或图5的气囊10、10A相同地,在后片14上也设置常开型通气孔20。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虽然表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汽车的驾驶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例子,但是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汽车的助手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
以下,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助手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例子。
图7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助手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立体图,图7b是该助手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8a、图8b分别是该气囊的膨胀时的水平剖视图。另外,图8a表示乘员与气囊接触前的状态,图8b表示乘员与气囊接触后的状态。
该助手座用气囊100被折叠收纳于外壳101内,并通过充气机102进行膨胀。该助手座用气囊设置于仪表板103中。105表示挡风玻璃。
在该助手座用气囊100的侧面设置了开闭型通气孔111,盖体120覆盖在其外侧。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盖体120由大致呈方形的织布构成,其三条边缝合固定于气囊100上,位于挡风玻璃105一侧的剩下的一条边未与气囊100结合。
作为连接部件的系绳130的一端缝合固定在气囊100的内表面中的乘员相向面100f上,该系绳130的另一端通过开闭型通气孔111缝合固定于盖体120上。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00的内表面中的挡风玻璃相向面100e上设置了插通部131,系绳130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插通到该插通部131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00的侧面中的、在该气囊100膨胀的状态下在比开闭型通气孔111靠近充气机102的一侧即该气囊100的膨胀方向的底端侧,设置了始终连通该气囊100的内外的常开型通气孔110。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同样地,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100是在盖体120与开闭型通气孔111重叠的状态下被折叠的,由此,气囊100可以在开闭型通气孔111由盖体120关闭的状态下开始膨胀。
在具有该气囊100的气囊装置中,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等情况下,在充气机102工作以喷出气体而使气囊100开始膨胀的时刻,盖体120与开闭型通气孔111重叠,由此变成开闭型通气孔111被关闭的状态。由此,由于限制了气体从该开闭型通气孔111流出,所以不必采用高输出功率的充气机作为充气机102,气囊100即可借助来自充气机102的气体迅速地膨胀展开。
如图7a及图8a所示,随着气囊100的膨胀,乘员相向面100f向乘员侧膨出,由此系绳130被向气囊100的内部侧拉伸而在该乘员相向面100f与盖体120之间张紧。由此,即使气囊100的内压上升,也可以阻止盖体120因该气囊100内的气体压力与开闭型通气孔111分离,维持了该开闭型通气孔111的关闭状态。结果,可以较高地保持气囊100的内压。
之后,当乘员P与膨胀后的气囊100接触时,如图7b及图8b所示,该乘员相向面100f被乘员推压而后退,吊绳80松弛,解除了向气囊100的内部侧拉伸该盖体120的力。由此,该盖体120因气囊100的内压与开闭型通气孔111分离,该开闭型通气孔111打开。结果,气体从该开闭型通气孔110和常开型通气孔111双方流出到气囊100的外部,施加给乘员的冲击被吸收。
另外,同样地,在该气囊100中,除了由盖体120开闭的开闭型通气孔111之外,也设置了始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110。因此,例如,在由于乘员P的体格较小,因而即使该乘员与乘员相向面100f接触该乘员相向面100f也未向气囊100的内部侧充分后退时,或在由于气囊100的下部被推压,乘员相向面100f未向气囊100的内部侧充分后退时等情况下,即使开闭型通气孔111没有充分打开,也可以使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110流出到气囊100外。
同样地,在该气囊100中,由于常开型通气孔110配置于比开闭型通气孔111靠近充气机102的一侧、即气囊100的膨胀方向的底端侧,所以例如即使气囊100在乘员位于正常就座位置前方的“非正常乘坐位置”的状态下开始膨胀、在该气囊100未充分膨胀至乘员侧的期间乘员P即与该气囊100的乘员相向面100f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110迅速地流出而柔软地阻挡乘员。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盖体是从气囊的外部侧覆盖开闭型通气孔的,但是在本发明中,该盖体也可以从气囊的内部侧覆盖开闭型通气孔。
图9a是这样构成的助手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立体图,图9b是该助手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10a、图10b分别是该气囊的膨胀时的水平剖视图。另外,图10a表示乘员与气囊接触之前的状态,图10b表示乘员与气囊接触之后的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的助手座用气囊装置140中,在该气囊140的侧面设置了开闭型通气孔151,盖体160从气囊140的内侧覆盖在该开闭型通气孔151上。该盖体160以沿着气囊140的大致前后方向、即连接乘员侧和该乘员的相反侧的方向横切该开闭型通气孔151的方式延伸,该乘员的相反侧的端部由缝合线161在比开闭型通气孔151靠近气囊140的后端的一侧、即乘员的相反侧缝合固定于该气囊140的侧面的气囊内侧面上。系绳170连接于该盖体160的乘员侧的端部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该盖体160和系绳170连成一体地构成,但是它们也可以分体设置。
在气囊140的内表面中的、比开闭型通气孔151靠近乘员侧的位置,安装了用于插通系绳170的插通部180。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插通部180由大致长方形的小布构成,该小布的一对短边部分由缝合线181缝合固定于气囊140的内表面上。系绳170被从该小布剩下的一对长边部分拉过该小布与气囊140的内表面之间。
系绳170的中途部插通到该插通部180中,末端侧即与盖体160相反一侧的端部由缝合线171缝合固定于气囊140的乘员相向面140f上。
同样地,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40的侧面中的、在该气囊140膨胀的状态下比开闭型通气孔151靠近充气机102的一侧即该气囊140的膨胀方向的底端侧,也设置了始终将该气囊140的内外连通的常开型通气孔150。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同样地,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140也是在盖体160从该气囊140的内部侧与开闭型通气孔151重叠的状态下被进行折叠的,由此,气囊140可以在开闭型通气孔151由盖体160关闭的状态下开始膨胀。
该气囊14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7a、图7b、图8a、图8b的气囊100相同。而且,具有该气囊140的气囊装置的其他结构也与上述的图7a、图7b、图8a、图8b的实施方式相同。
同样地,在具有该气囊140的气囊装置中,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等情况下,在充气机102工作以喷出气体而使气囊140开始膨胀的时刻,盖体160从该气囊140的内部侧与开闭型通气孔151重叠,由此变成开闭型通气孔151被关闭的状态。由此,由于限制了气体从该开闭型通气孔151流出,所以不必采用高输出功率的充气机作为充气机102,气囊140即可借助来自充气机102的气体迅速地膨胀展开。
如图9a及图10a所示,随着气囊140的膨胀,乘员相向面140f向乘员侧膨出,由此系绳170在该乘员相向面140f与盖体160之间张紧。由此,即使气囊140的内压上升,也可以阻止盖体160被该气囊140内的气体压力从开闭型通气孔151向气囊140外推出,维持了该开闭型通气孔151的关闭状态。结果,可以较高地保持气囊140的内压。
之后,当乘员P与膨胀后的气囊140的乘员相向面140f接触时,如图9b及图10b所示,该乘员相向面140f被乘员推压而后退,因而系绳170松弛。由此,该盖体160被气囊140内的气体压力从开闭型通气孔151向气囊140外推出,该开闭型通气孔151打开。结果,气体从该常开型通气孔150和开闭型通气孔151双方流出到气囊140的外部,施加给乘员的冲击被吸收。
另外,同样地,在该气囊140中,除了由盖体160开闭的开闭型通气孔151之外,也设置了始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150。因此,例如,在由于乘员P的体格较小,因而即使该乘员与乘员相向面140f接触该乘员相向面140f也未向气囊140的内部侧充分后退时,或由于气囊140的下部被推压,乘员相向面140f未向气囊140的内部侧充分后退时等情况下,即使开闭型通气孔151没有充分打开,也可以使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150流出到气囊140外。
同样地,在该气囊140中,由于该常开型通气孔150配置于比开闭型通气孔151靠近充气机102的一侧、即气囊140的膨胀方向上的底端侧,所以例如即使气囊140在乘员位于正常就座位置前方的“非正常乘坐位置”的状态下开始膨胀、在该气囊140未充分膨胀至乘员侧的期间乘员即与该气囊140的乘员相向面140f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140迅速地流出而柔软地阻挡乘员。
另外,图9a、图9b、图10a、图10b表示了在助手座用气囊中以盖体从该气囊的内部侧覆盖开闭型通气孔而构成的例子,但是在驾驶座用气囊中也可以以盖体从该气囊的内部侧覆盖开闭型通气孔而构成。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盖体在开闭型通气孔关闭时覆盖该开闭型通气孔的整体,但是也可以如下构成:在开闭型通气孔关闭时局部地覆盖该开闭型通气孔而设定为小开度,在开闭型通气孔打开时将该开闭型通气孔设定为大开度。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开闭型通气孔的关闭部件,虽然设置了从气囊内部侧或外部侧覆盖该开闭型通气孔的盖体,但是开闭型通气孔的关闭部件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开闭型通气孔的周缘部配置关闭部件,通过向气囊内部侧拉伸,将该开闭型通气孔束紧而将该开闭型通气孔关闭。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表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辆的驾驶座用及助手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除此以外的其他用途的气囊及气囊装置。
另外,本申请基于2007年8月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7-208221),援引其全部内容。

Claims (8)

1.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囊、保持器和模块罩,其中,所述气囊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进行膨胀,并具有始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和能够由关闭部件开闭的开闭型通气孔,其特征在于,
该关闭部件在气囊开始膨胀的时刻将该开闭型通气孔关闭;
该气囊是向车辆方向盘的乘员侧膨胀的驾驶座用气囊;
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时比该方向盘的轮缘更靠近该方向盘的外方的展开的区域配置所述开闭型通气孔,在比该轮缘更靠近该方向盘的中心侧的展开的区域配置所述常开型通气孔;
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的状态下与该方向盘大致同心地在直径330mm的范围内配置所述常开型通气孔;
在该气囊膨胀的情况下,所述常开型通气孔与气囊装置的保持器和随着所述气囊膨胀而开裂并打开的模块罩相对;
通过在所述保持器的外周缘部和所述模块罩的底端部之间设置间隙而形成开口部;
所述关闭部件是覆盖所述开闭型通气孔的盖体,
设有通过气囊内部连接气囊的乘员相向面与该关闭部件的连接部件,
在气囊开始膨胀时,该盖体重叠于该开闭型通气孔上,由此关闭该开闭型通气孔,
在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的所述乘员相向面接触之前,所述连接部件一直在气囊的该乘员相向面与该盖体之间张紧,由此阻止该盖体与该开闭型通气孔分离,从而变成该开闭型通气孔被盖体关闭的状态,
当乘员与膨胀的气囊的所述乘员相向面接触而使该乘员相向面朝气囊的内部侧后退时,该连接部件松弛,该盖体因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与该开闭型通气孔分离,由此打开该开闭型通气孔;
在气囊的内表面中的、比开闭型通气孔靠近乘员侧的位置,安装了用于插通连接部件的插通部,该插通部由一对短边缝合于气囊的内表面上的长方形的小布构成,连接部件的一端连接于盖体的乘员侧的端部上,中途部插通到该插通部中,另一端缝合于气囊的乘员相向面上;
所述盖体的乘员相反侧的端部缝合固定于所述气囊的侧面的气囊内侧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比该开闭型通气孔的打开时的总开口面积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是该开闭型通气孔的打开时的总开口面积的5%至5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该常开型通气孔配置在气囊中的、比所述开闭型通气孔靠近所述充气机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的状态下与该方向盘大致同心地在直径165mm的范围内配置所述常开型通气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为175至650mm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该气囊被以所述盖体与所述开闭型通气孔重叠的状态折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盖体在气囊开始膨胀时由保持部件保持于与所述开闭型通气孔重叠的状态。
CN200880025226XA 2007-08-09 2008-05-28 气囊及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548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8221/2007 2007-08-09
JP2007208221A JP5186832B2 (ja) 2007-08-09 2007-08-09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CT/JP2008/059784 WO2009019924A1 (ja) 2007-08-09 2008-05-28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54888A CN101754888A (zh) 2010-06-23
CN101754888B true CN101754888B (zh) 2012-10-10

Family

ID=40341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522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54888B (zh) 2007-08-09 2008-05-28 气囊及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19054B2 (zh)
EP (1) EP2174846A4 (zh)
JP (1) JP5186832B2 (zh)
CN (1) CN101754888B (zh)
WO (1) WO20090199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19058B2 (en) * 2008-03-21 2013-04-1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Dual volume air bag
KR101688955B1 (ko) * 2009-05-07 2016-12-22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차량용 측면 에어백 유니트
JP2011098701A (ja) * 2009-11-09 2011-05-19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ク装置
KR101078882B1 (ko) * 2009-12-09 2011-11-02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보조스트링 및 벤트부를 포함한 전면 에어백
JP5629554B2 (ja) 2010-11-04 2014-11-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90531B2 (ja) * 2010-11-08 2014-09-1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BR112013016506A2 (pt) 2011-01-20 2016-09-27 Honda Motor Co Ltd aparelho airbag
JP5766555B2 (ja) * 2011-08-30 2015-08-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523220B1 (en) 2012-03-19 2013-09-03 Amsafe, Inc. Structure mounted airbag assembli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JP5883325B2 (ja) 2012-03-28 2016-03-1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ベントホール開閉制御方法
KR101438965B1 (ko) * 2012-12-26 2014-09-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백 장치
US9126563B2 (en) * 2013-03-15 2015-09-08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WO2015170841A1 (en) * 2014-05-09 2015-11-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for vehicle
JP6383176B2 (ja) 2014-05-12 2018-08-29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45797B2 (ja) * 2014-06-30 2018-12-2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620174B1 (ko) 2014-07-11 2016-05-24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백 장치
KR102181907B1 (ko) * 2014-07-30 2020-11-2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KR101655526B1 (ko) * 2014-08-20 2016-09-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백 장치
KR101720979B1 (ko) * 2014-08-27 2017-03-2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동승석 에어백
JP6584068B2 (ja) * 2014-12-12 2019-10-0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944245B2 (en) 2015-03-28 2018-04-17 Amsafe, Inc. Extending pass-through airbag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6168124A1 (en) 2015-04-11 2016-10-20 Amsafe, Inc. Active airbag vent system
US9676364B2 (en) 2015-09-30 2017-06-1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systems with passive venting control
US10604259B2 (en) 2016-01-20 2020-03-31 Amsafe,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having extending restraint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JP6706503B2 (ja) * 2016-01-26 2020-06-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US10427638B2 (en) 2016-06-08 2019-10-01 Autoliv Asp, Inc.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for reducing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 head of an occupant
JP6673091B2 (ja) * 2016-08-10 2020-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293775B2 (en) 2016-10-21 2019-05-21 Autoliv Asp, Inc.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for reducing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 head of an occupant
KR102593659B1 (ko) * 2016-11-16 2023-10-2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운전석용 에어백 장치
JP6845922B2 (ja) * 2017-04-16 2021-03-2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682974B2 (en) 2017-11-29 2020-06-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ested overhead airbag system
US10688954B2 (en) * 2017-11-29 2020-06-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assembly with tethered reaction surface and cushion configured to permit forward head rotation
US10486637B2 (en) * 2017-11-29 2019-11-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assembly with tethered reaction surface and cushion configured to permit forward head rotation
US10427639B2 (en) 2018-01-10 2019-10-01 Autoliv Asp, Inc. Airbag systems with passive venting control
US11001217B2 (en) * 2019-04-02 2021-05-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irbag assembly
US11027688B2 (en) 2019-08-27 2021-06-08 Autoliv Asp,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support an inflatable airbag cushion
EP4155136A4 (en) * 2020-04-24 2024-05-0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DEVICE FOR A VEHICLE
JP2023042626A (ja) * 2021-09-15 2023-03-28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22132250A1 (de) 2022-12-05 2024-06-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modul mit einem Airbag mit steuerbarer Entlüft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1942A (en) * 1998-05-29 2000-10-17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US6290257B1 (en) * 1998-07-27 2001-09-18 Nihon Plast Co., Ltd. Safety system for automobile
CN1824549A (zh) * 2005-02-25 2006-08-30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903622A (zh) * 2005-07-29 2007-01-31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919660A (zh) * 2005-08-24 2007-02-28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7330A (ja) * 1992-10-16 1994-05-10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FR2757465B1 (fr) 1996-12-20 1999-03-05 Aerazur Sac de securite gonflable muni d'une soupape a ouverture commandee
JP2000313303A (ja) * 1999-04-28 2000-11-14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32778B2 (en) 2002-07-19 2004-12-2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ir bag restraint including selectively operable venting elements
US20050248137A1 (en) 2002-09-16 2005-11-10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module with vent controlled by tether
JP2005022523A (ja) * 2003-07-02 2005-01-27 Ashimori Ind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53726A (ja) * 2003-11-26 2005-06-16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297715A (ja) 2004-04-09 2005-10-27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47450B2 (en) 2004-10-06 2008-03-25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cinch tube for reduced out-of-position effects
US7328915B2 (en) 2004-10-06 2008-02-12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tether deactivated venting for reduced out-of-position effects
US7261319B2 (en) 2005-01-07 2007-08-28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adaptive venting for reduced out-of-position effects
DE112006002120A5 (de) 2005-06-10 2008-05-21 Takata-Petri Ag Airbagmodul
US8020889B2 (en) * 2005-09-21 2011-09-20 Tk Holdings, Inc. Passive airbag venting
JP5286673B2 (ja) * 2007-02-19 2013-09-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54850B2 (en) * 2007-06-21 2011-06-0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adaptive venting
JP4992853B2 (ja) * 2008-08-06 2012-08-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1942A (en) * 1998-05-29 2000-10-17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US6290257B1 (en) * 1998-07-27 2001-09-18 Nihon Plast Co., Ltd. Safety system for automobile
CN1824549A (zh) * 2005-02-25 2006-08-30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903622A (zh) * 2005-07-29 2007-01-31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919660A (zh) * 2005-08-24 2007-02-28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6-127330A 1994.05.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74846A1 (en) 2010-04-14
EP2174846A4 (en) 2011-04-27
CN101754888A (zh) 2010-06-23
WO2009019924A1 (ja) 2009-02-12
US20110101652A1 (en) 2011-05-05
JP2009040260A (ja) 2009-02-26
JP5186832B2 (ja) 2013-04-24
US8419054B2 (en) 2013-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4888B (zh)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1428601B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US7857347B2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CN101460340B (zh) 气囊及气囊装置
US8128124B2 (en) Airbag cushion and airbag apparatus
JP547381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661702B2 (en) Vehicular airbag apparatus
US6834884B2 (en) Airbag
US20060197320A1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US8075018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JP2006248511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70080522A1 (en) Airbag and airbag system
US9821751B2 (en) Airbag module
US20120261910A1 (en) Air bag with uninflated pocket
JP2006306149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216126A (zh) 侧气囊装置
JP2007099122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00164210A1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JP2002362274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955049B (zh) 气囊装置
JP413551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84026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90250910A1 (en) Airbag device and motorcycle with airbag device
JP5549577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937890B2 (en) Side impact airbag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Termination date: 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