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4549A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和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24549A
CN1824549A CN 200610009522 CN200610009522A CN1824549A CN 1824549 A CN1824549 A CN 1824549A CN 200610009522 CN200610009522 CN 200610009522 CN 200610009522 A CN200610009522 A CN 200610009522A CN 1824549 A CN1824549 A CN 18245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air bag
extractor vent
air
air extr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095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1879C (zh
Inventor
安部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24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45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187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187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即使内部划分为多个室,也可以无损冲击吸收特性地使该气囊迅速展开。气囊(10)的内部被内片(22A、22B)划分为中央的第1室(1)和包围该第1室(1)的第2室(2)。在后片(14)上设置有将第2室(2)和气囊外部连通的通气孔(18)。盖部件(60)覆盖通气孔(18),并且通过撕裂线(63)与后片(14)的通气孔附近部分结合。盖部件(60)通过系绳(70)连接到内片(22B)上。在膨胀初始阶段,通气孔(18)被盖部件(60)覆盖。当气囊(10)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盖部件(60)通过系绳(70)被内片(22B)拉伸,从而与通气孔(18)剥离,通气孔(18)敞开。

Description

气囊和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通过使气体从气囊内部的室流出到该室外部而吸收冲击的通气孔等气体流出装置的气囊,特别涉及一种内部划分为多个室的气囊。而且,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气囊上设置通气孔,当车辆乘员等撞入膨胀后的气囊时,可以通过使气体经由该通气孔从气囊内部流出而吸收施加在车辆乘员等上的冲击,这种技术是众所周知的。
特开2000-16228号公报记载了下述一种气囊:在气囊内部的气压达到规定压力之前,通气孔被盖部件覆盖,一旦所述气压超过规定压力,则推开所述盖部件,以使通气孔敞开。
另外,在该公报中示例了车辆驾驶座用气囊。该公报的气囊是将两个圆形片材(片)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形成的,其整体构成1个室。在该气囊的与车辆乘员侧相反一侧设置有通气孔,并设置有覆盖该通气孔的盖部件。
在该公报的气囊中,当该气囊膨胀时,由于在气囊内部气压超过规定压力之前,通气孔被盖部件覆盖,以便抑制气体从该通气孔流出,所以气囊内部迅速变成高压,气囊迅速地展开。
由于一旦气囊内部气压超过规定压力,则推开盖部件而使通气孔敞开,在车辆乘员撞入该膨胀后的气囊内时,通过使气体经由该通气孔从气囊内部流出,来吸收施加在车辆乘员上的冲击。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62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内部划分为多个室,也可以无损冲击吸收特性地使气囊迅速展开。
技术方案1的气囊,其内部划分为多个室,并具有通过使气体从至少1个室向该室外流出而吸收冲击的气体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限制装置,该限制装置用于限制通过该气体流出装置流出的气体,直至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
技术方案2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出装置是通气孔;所述限制装置是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封闭该通气孔或减小其开度,直至所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当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解除封闭或增大其开度。
技术方案3的气囊,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覆盖该通气孔,并且结合在该通气孔附近且可解除该结合;在气囊内部设有将该内部划分为多个室的片,该片与该盖部件相连接;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盖部件被该片拉伸,该盖部件与所述通气孔附近的结合被解除,由此该通气孔被解除封闭或开度增大。
技术方案4的气囊,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覆盖该通气孔;在气囊内部设置有将该内部划分为多个室的片,该片与该盖部件相连接;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该盖部件被该片拉伸而从该通气孔后退,由此该通气孔被解除封闭或开度增大。
技术方案5的气囊,在技术方案4中,其特征在于:该通气孔在该盖部件的后退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技术方案6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出装置是具有对置的1对长边的槽状或长孔状的通气孔;在气囊内部设置有将该内部划分为多个室的片,该片与该通气孔的一个所述长边的中间部分相连接;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该中间部分被该片拉伸,由此使该通气孔开度增大。
技术方案7的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和用于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技术方案8的气囊装置,包括内部划分为多个室的气囊、安装该气囊的保持器、设置在该保持器上且至少与1个所述室连通的气体流出装置以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通过使气体从该室经由该气体流出装置向气囊外流出而吸收冲击,其特征在于:包括限制装置,该限制装置用于限制通过该气体流出装置流出的气体,直至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
技术方案9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8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出装置是设置在所述保持器上的开口;所述限制装置是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封闭该开口或减小其开度,直至所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当所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解除封闭或增大其开度。
技术方案10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9中,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覆盖该开口;设置有盖部件移动装置,当该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所述盖部件移动装置使该盖部件移动而敞开该开口或增大其开度。
技术方案11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10中,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移动装置具有对该盖部件施加气压而使该盖部件移动的气体发生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气囊内部被划分为多个室,且包括通过使气体从至少1个室使向该室外(气囊外或其他室)流出而吸收冲击的气体流出装置。
在技术方案1、7的气囊和气囊装置中,由于在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之前,限制通过气体流出装置流出的气体,所以该室迅速变成高内压,促进(加速)气囊的展开。而且,由于一旦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则解除此限制,所以气体通过该气体流出装置从该室内流出到该室外,因而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
在技术方案2中,该气体流出装置是通气孔,在该通气孔上设置有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在上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之前,封闭该通气孔或减小其开度,一旦上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则所述盖部件解除所述封闭或增大其开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简单的结构,即可抑制气体从该室流出。
此时,如技术方案3所示,连接对气囊内部进行划分的片和该盖部件,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盖部件被该片拉伸,该盖部件与上述通气孔附近的结合被解除,因而,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该通气孔的封闭状态被可靠地解除或该通气孔的开度增大。
在技术方案4中,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盖部件被用于对气囊内部进行划分的片拉伸,从该通气孔后退。由此,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该通气孔的封闭状态被可靠地解除或该通气孔的开度增大。
此时,如技术方案5所示,通过使该通气孔在该盖部件的后退方向上较长地延伸,随着气囊的膨胀使盖部件从通气孔后退,通气孔的开度(开口面积)也随之缓缓变大。由此,可以对应气囊的膨胀量,对通气孔的开度也就是从通气孔流出的气体量进行精细控制。
在技术方案6中,通气孔是槽状或长孔状的通气孔。在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之前,变成较小开度。因而一旦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则通过对气囊内部进行划分的片拉伸该通气孔的一个长边的中间部分,使其与另一个长边分离,通气孔开度增大。同样地,在该形态下,同样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结构使通气孔在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变成大开度。
技术方案8的气囊装置在安装有气囊的保持器上设置有与该气囊内的至少1个室连通的气体流出装置。在该气囊装置中,同样地,由于在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之前,对通过气体流出装置流出的气体进行抑制,因而该室迅速变成高内压,促进(加速)气囊的展开。而且,由于一旦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则解除所述抑制,因而通过使气体经由该气体流出装置从该室内流出到气囊外,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
在技术方案9中,该气体流出装置是设置在上述保持器上的开口,在该开口上设置有盖部件,在上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之前,所述盖部件封闭该开口或减小其开度,一旦上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则所述盖部件解除所述封闭状态或增大其开度。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简单的结构抑制从该室流出的气体。
此时,如技术方案10所示,通过设置盖部件移动装置,可以在该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可靠地敞开该开口或增大其开度,其中,该盖部件移动装置在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使该盖部件移动,从而敞开该开口或增大其开度。
作为移动装置,如技术方案11所示,利用气体发生器对该盖部件施加气压而使该盖部件移动的结构的移动装置非常简便,优选这种结构的移动装置。此外,移动装置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过程中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结束时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图1的气囊的后片和第2内片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中的气囊的后片和第2内片的俯视图;
图6是另一实施例中的气囊的后片和第2内片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中的后片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例中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过程中的剖视图;
图9是图8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结束时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图9的气囊的后片的俯视图;
图12是图8的气囊的通气孔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13是图8的气囊的通气孔部分的透视图;
图14是实施例中的气囊的通气孔部分的透视图;
图15是实施例中的气囊的通气孔部分的透视图;
图16是实施例中的气囊的后片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气囊的通气孔部分的透视图;
图18是实施例中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过程中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结束时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8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1是图18气囊的后片和第2内片的俯视图;
图22是实施例中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过程中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2的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结束时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2的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5是图22中的气囊装置的保持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6是图22中的气囊装置的保持器的透视图;
图27是表示图22的气囊装置动作的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图22气囊装置动作的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图22气囊装置动作的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30是表示图22气囊装置动作的保持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和图2是第1实施例的汽车驾驶座用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该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该气囊的后片和第2内片的俯视图(分解图)。而且,图1表示在气囊膨胀过程中的状态,图2表示气囊碰撞结束时的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气囊10是车辆的驾驶座用气囊。
该气囊10包括构成乘员相对面的前片12、构成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的后片14、将气囊10的内部划分为第1室1和第2室2的第1和第2内片22A、22B、使第2室2内的气体流出到气囊10外部的气体流出装置即通气孔18、用于限制从通气孔18流出的气体的限制装置即盖部件60、将盖部件60连接在内片22B上的系绳70等。
该前片12、后片14以及第1和第2内片22A、22B分别由圆形织布构成。
该前片12和后片14的直径大致相同,它们的外缘部彼此通过接缝15缝合而构成袋状体。该接缝15沿前片12和后片14的外周以圆环状环绕设置。该接缝15由缝合线等构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在后片14上设置有充气机(气体发生器)用开口16和上述通气孔18。该开口16设置在后片14的中央。在该开口16的周缘部上,从气囊10的内侧安装了由圆环形织布构成的补强布61。标号62(图4)表示将该补强布61和后片14缝合的接缝。该接缝62沿该补强布61的外周以圆环状环绕设置。在开口16的周围设置有贯通该补强布61和后片14的螺栓插通孔20。通气孔18设置在该补强布61的外周缘部与后片14的外周缘部(接缝15)之间。
上述盖部件60从气囊10的内侧与该通气孔18叠合。在该实施例中,盖部件60和补强布61设置为一体,从该补强布61的外周缘部向后片14的外周侧以舌片状伸出。
该盖部件60的周缘部中、后片14外周侧的边缘部(从补强布61的伸出方向上的前端侧的边缘部),通过撕裂线(低强度接缝)63结合在后片14上,该撕裂线63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张力时断裂而解除结合的,从补强布61的外周缘部向该后片14外周侧延伸的1对边缘部分别通过接缝(高强度接缝)64结合在后片14上,即使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张力该接缝64也不会断裂。
而且,上述接缝15、62和后述接缝23A、23B、71是与该接缝64相同的高强度接缝,具有在气囊膨胀时也不会断裂的结合强度。
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各个接缝64分别从后片14的中心侧大致向放射方向延伸,在该后片14的中心侧,一端与上述接缝62汇合。撕裂线63与后片14的外周缘部大致呈同心圆弧状延伸设置,两端分别与各个接缝64的另一端汇合。另外,撕裂线63和各个接缝64的另一端与后片14的外周侧的接缝15分离。通气孔18位于这一系列接缝63、64、62、64的内侧。
但是,该盖部件60的结构以及与后片14的结合结构并不局限于此。盖部件60也可以与补强布61分体设置。盖部件60的全周通过撕裂线63结合在后片14上。各个接缝63、64、62、64也可以不连续。
上述第1和第2内片22A、22B设置在气囊10的内部。所述第1和第2内片22A、22B与前片12和后片14大致呈同心状设置,其外周缘部彼此通过接缝23B缝合。前片12一侧的第1内片22A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成为内片22A乘员侧端部的部分)通过接缝23A缝合在该前片12的中央部上。
在后片14侧的第2内片22B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成为第2内片22B后侧端部的部分)上,设置有与该后片14的充气用机用开口16大致同心状设置的充气机用开口24。这些开口16、24的直径大致相同。在该开口24的周围设置有与后片14的螺栓插通孔20重叠的螺栓插通孔26。
在第2内片22B上比较接近上述充气机用开口24地设置有第1室1和第2室2的连通口27。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在第1内片22A上设置有内通气孔28。
该第2内片22B的该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叠合,并叠合在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上。而且,通过螺栓插通孔26、20将各个充气机用开口24、16的周缘部固定在保持器30上。由此,第2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相连,第1和第2内片22A、22B的外周缘部彼此相连,第1内片22A的中央部与前片12相连。
通过该第1和第2内片22A、22B将气囊10的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1室和包围该第1室1的第2室2。第1室1在内片22A、22B的内侧。
在该实施例中,连通口27形成在通过充气机用开口16、24而设置在该第1室1内的后述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延长线上、即形成在与该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对峙的位置上。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分别在气囊的周向上等间距地设置4个连通口27和内通气孔28。而且,各个连通口27和内通气孔28相在周向上的相位偏离气囊10的中心。
但是,这些连通口27和内通气孔28的数量和配置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使所有连通口27与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对峙,也可以使一部分连通口27与气体喷出口36a对峙。可以存在不与气体喷出口36a对峙的连通口27。
另外,可以在开口24和各个连通口27、通气孔18、28的周缘部上设置补强布等。
在该实施例中,该第2内片22B和盖部件60通过系绳70相连。而且,在该实施例中,该系绳70与第2内片22B一体设置,一端与该第2内片22B的外周缘部相连。该系绳70的另一端通过接缝71接合在盖部件60中、通过撕裂线63结合在后片14上的缘部(在下文,将该边缘部称作结合解除预定缘部)附近。
但是该系绳70可以与第1内片22A和盖部件60设置为一体,也可以与它们分体设置。而且,系绳70也可以连接在各个内片22A、22B中的外周缘部之外的位置上。
在用于安装该气囊10的保持器30的中央设置有充气机安装口32,在其周围设置有螺栓插通孔34。
充气机36大致呈圆柱形,在其筒轴方向前端侧的侧周面上设置有气体喷出口36a。在该实施例中,沿充气机36的周向等间距地设置有4个该气体喷出口36a。充气机36从这些气体喷出口36a沿放射方向喷出气体。从该充气机36的筒轴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比该气体喷出口36a靠后的后端侧)的侧周面,突出设置了充气机固定用凸缘38。在该凸缘38上设置有螺栓插通孔40。该充气机36的前端侧嵌装在充气机安装口32上。
当将气囊10安装到保持器30上时,通过压环42将后片14和第2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16、24的周缘部压在该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上。嵌装在该充气机安装口32上的充气36的前端侧,通过该充气机用开口16、24插入到第1室1内。该充气机36前端侧的气体喷出口36a分别与第2内片22B的各个连通口27对峙。
此时,将压环42的双头螺栓44穿过螺栓插通孔26、20、34、40,并在该螺栓44的前端拧入螺母46,从而将第2内片22B、气囊10和充气机36固定到保持器30上。而且,对气囊10进行折叠,为了覆盖气囊10的折叠体将组件盖48安装到保持器30上,从而构成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的方向盘50上。
在车辆发生碰撞等时,充气机36进行动作,向气囊10内喷出气体。气囊10通过该气体进行膨胀而推开组件盖48,并在车室内展开,以便对驾驶座乘员进行保护。
在该气囊10中,在膨胀的初始阶段,通气孔18被盖部件60封闭,由于气体不从该通气孔18流出,所以第2室2迅速变成高内压,气囊10迅速展开。
特别是,在该实施例中,由于连通口27设置在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所以来自该充气机36的气体以直线状向该连通口27附近喷出,并从连通口27流入到第2室2内,因而充气机36的喷出气体直接流入到第2室2内,第2室2极其迅速地变成高内压。因而,进一步加速气囊10的展开。
如图1所示,当气囊10膨胀到规定量时,在第2内片22B和盖部件60的结合解除预定缘部之间,系绳70变成紧张紧状态。因而,当气囊10进一步膨胀时,如图2所示,撕裂线63断裂,将该结合解除预定缘部与后片14剥离,通气孔18敞开。
在车辆乘员撞入该气囊10内时,气体通过内通气孔28从第1室1向第2室2流出,并且气体通过通气孔18从该第2室2流到气囊10的外部,以便吸收施加在该车辆乘员上的冲击。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内片22B和盖部件60通过1个系绳70连接,但是也可以通过2个以上的系绳70连接。
在图5所示的第2实施例中,从内片22B的外周缘部沿其周向保持间距地突出设置有2个系绳70,各个系绳70的前端分别缝合在盖部件60的结合解除预定缘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一半以及另一半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仅设置有1个通气孔18,但是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通气孔。此时,2个以上的通气孔被1个盖部件覆盖。
在图6所示的第3实施例中,在后片14的一半上设置有2个通气孔18、18,并且在另一半上设置有1个通气孔18。该一半上的通气孔18、18在后片14的周向上保持间距地邻接设置。在该实施例中,该一半上的通气孔18、18被1个盖部件60覆盖,另一半上的通气孔18被其他盖部件60覆盖。
该一半的盖部件60,在后片14周向上的宽度较宽,并通过在周向上保持间距地设置的2个系绳70连接在内片22B上。另一半盖部件60的宽度比该一半窄,通过1个系绳70连接在内片22B上。
当然,通气孔18、盖部件60和系绳70的数量和配置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在连通第2室2和气囊10的外部的通气孔18上设置盖部件60,但是也可以在连通第1室1和第2室2的内通气孔28上设置盖部件。
盖部件60的结合解除预定缘部与后片14的结合装置并不限于撕裂线,例如也可以使用低粘接力的粘结剂或密封材料等进行粘接。而且,也可以通过低强度的编织等进行接合。盖部件60也可以同时结合在后片14和前片12上。
在气囊10膨胀到规定量之前,盖部件局部地覆盖通气孔,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加大该通气孔的开度。
例如,如图7所示的第4实施例的盖部件60A那样,在后片与通气孔18重叠的部分上,可以设置由直径小于该通气孔18的开口构成的辅助通气孔18S。气囊内始终通过所述通气孔18和辅助通气孔18S与气囊外连通。图7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在气囊10膨胀的初始阶段,当乘员与气囊10接触时,气囊10内的气体通过辅助通气孔18S流出,以便吸收冲击。当气囊10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盖部件60A通过系绳70被拉伸并被剥离,于是通气孔18敞开。
当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时,可以将盖部件设置在所有通气孔上,也可以不将盖部件设置在所有通气孔上。
图8和图9分别是第5实施例中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过程中和气囊结束膨胀时的剖视图,图10是该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11是该气囊的后片的俯视图,图12是该气囊的通气孔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13(a)、图13(b)分别是通气孔封闭和通气孔敞开时该通气孔部分的透视图。
该实施例的驾驶座用气囊10A也包括:构成乘员相对面的前片12、构成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的后片14、将该气囊10的内部划分为第1室1和第2室2的第1和第2内片22A、22B、使气体从该第2室2内流出到气囊10外部的气体流出装置即通气孔18、限制从通气孔18流出的气体的限制装置即盖部件60B等。
这些片12、14、22A、22B的配置方式和彼此的结合结构等与上述图1~图4所示的气囊10相同,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同样地,在该实施例中,通气孔18设置在该后片14中央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安装在该周缘部上的补强布61)与该后片14的外周(将该后片14和前片12的外周缘部彼此缝合的接缝15)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盖部件60B是从第2内片22B的外周向放射方向伸出的带状部件。该盖部件60B架设在该第2内片22B与后片14之间,其前端侧覆盖通气孔18。在该实施例中,该盖部件60B的前端侧未结合在后片14上。
为了防止该盖部件60B的前端侧与通气孔18发生位置偏移,设置有导向件80。在该实施例中,该导向件80由布或树脂片等构成,并与该盖部件60B的前端侧重叠地设置,该盖部件60B的与延伸方向交叉方向上的两端侧分别缝合在后片14(通气孔18的附近部分)上,标号81、81表示该缝合的接缝。盖部件60B的前端侧可自由滑动地插通设置在该导向件80和后片14之间。
而且,在该导向件80上,在与通气孔18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与该通气孔18大小大致相同且形状相同的开口82。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有从盖部件60B的前端侧向与该盖部件60B交叉的方向伸出的伸出部65。由于设置有该伸出部65,所以只要不强力拉伸盖部件60B,盖部件60B就不会从导向件80中拔出。
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图1~图4所示实施例相同,在图8~图13中,与图1~图4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同样地,在该气囊10A中,在膨胀的初始阶段中,通气孔18被盖部件60B封闭,由于气体不从该通气孔18中流出,所以当充气机36进行气体喷出操作而开始向气囊10A内供给气体时,气囊10A内迅速变成高内压,气囊10A迅速地膨胀展开。
当该气囊10A膨胀到规定量以上时,如图8、图9、图13(a)和图13(b)所示,盖部件60B被第2内片22B拉伸而从导向件80和后片14之间拔出,使通气孔18敞开。
在该实施例中,虽然仅设置有1个通气孔18,但是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通气孔18。此时,也可以将盖部件60B设置在所有通气孔上,也可以不将盖部件60B设置在所有通气孔上。
为了在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之前保持该盖部件60B对通气孔18的覆盖状态,导向件80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该导向件的材质也可以采用布或树脂片之外的材料。导向件80也可以通过缝合以外的结合方式结合在后片14(通气孔18附近的部分)上。设置在该导向件80与通气孔18重叠的位置上的开口82的大小和形状也可以与通气孔18不同。在该实施例中,虽然盖部件60B的前端侧未接合在后片14上,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密封材料等低粘接力的粘接材料进行结合。
在该实施例中,虽然盖部件60B与第2内片22B设置为一体,但是也可以分体设置,并通过缝合等方式安装到该第2内片22B上。此时,盖部件60B可以安装到第2内片22B外周之外的位置上。该盖部件60B可以设置在第1内片22A上。
图14(a)和图14(b)分别是表示第6实施例中的气囊的通气孔部分的通气孔封闭时和通气孔敞开时的透视图。
同样地,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后片14上的通气孔18被带状的盖部件60C覆盖。与上述盖部件60B相同地,该盖部件60C架设在后片14与内片22A或22B(在图14中,内片22A或22B都被省略,参照图8和图9),其一端侧(基端侧)连接在该内片22A或22B上,另一端侧(前端侧)与通气孔18叠合。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有分别从该盖部件60C的前端侧向与该盖部件60C延伸方向交叉方向上的两侧伸出的伸出部66、66,上述伸出部66、66伸出方向上的前端侧分别通过缝合等结合在后片14(通气孔18的附近部分)上。标号67表示该缝合的接缝。
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图8~图13所示的实施例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在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之前,如图14(a)所示,盖部件60C的前端侧覆盖通气孔18。因而,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盖部件60C被内片22A、22B拉伸,从而如图14(b)所示,盖部件60C的前端侧从通气孔18后退,使通气孔18变成敞开状态。
图15(a)和图15(b)分别是表示第7实施例中的气囊的通气孔部分的通气孔封闭时和通气孔敞开时的透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后片14上的通气孔18被带状的盖部件60D覆盖。与上述盖部件60B、60C相同地,该盖部件60D架设在后片14与内片22A或22B(省略图示),其一端侧(基端侧)连接在内片22A或22B上,另一端侧(前端侧)与通气孔18叠合。
同样地,在盖部件60D的前端侧上,设置有分别向与该盖部件60D延伸方向交叉方向上的两侧伸出的伸出部66A、66A。在该实施例中,该盖部件60D的前端侧(包含伸出部66A、66A的部分)在向基端侧180°折回的状态下重叠在通气孔18上,各个伸出部66A、66A通过接缝67缝合在后片14(通气孔18的附近部分)上。
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图8~图13所示实施例相同。
相同地,在该实施例中,在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之前,如图15(a)所示,盖部件60D的前端侧对通气孔18进行覆盖。因而,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盖部件60D被内片22A、22B拉伸,如图15(b)所示,盖部件60D的前端侧从通气孔18后退,通气孔18变成敞开状态。
图16是第8实施例中的气囊的后片的俯视图。图17(a)、图17(b)分别是表示该气囊的通气孔部分的通气孔封闭时和通气孔敞开时的透视图。
如图1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在后片14上设置有长孔形的通气孔18A。该通气孔18A从该后片14的中心侧向外周侧、即沿后片14半径方向较长地延伸。
相同地,在该实施例中,通气孔18A被带状的盖部件60E覆盖。该盖部件60E与上述盖部件60B~60D相同地,架设在后片14和内片22A或22B(省略图示)之间,其一端侧(基端侧)连接在内片22A或22B上,另一端侧(前端侧)与通气孔18A重叠。该盖部件60E的前端侧在该通气孔18A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另外,在该实施例中,该盖部件60E的前端侧未结合在后片14上。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该盖部件60E的前端侧与通气孔18A位置偏移,设置有导向件80A。该导向件80A与上述导向件80(图8~图13)相同地,由布或树脂片等构成,并与该盖部件60E的前端侧重叠地设置,该盖部件60E的与延伸方向交叉方向上的两端侧分别缝合在后片14(通气孔18A的附近部分)上,标号81、81表示该缝合的接缝。盖部件60E的前端侧,可向该通气孔18A的延伸方向自由滑动地插通设置在该导向件80A与后片14之间。
而且,同样地,在该实施例中,在该导向件80A的与通气孔18A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与该通气孔18大小基本相同且形状(长度和宽度)相同的开口82A。
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图8~图13所示的实施例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在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之前,如图17(a)所示,盖部件60E的前端侧覆盖整个通气孔18A。因而,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盖部件60E被内片22A、22B拉伸并从导向件80A与后片14之间抽出,使通气孔18A变成敞开状态。
此时,如图17(b)所示,由于通气孔18A沿该盖部件60E的后退方向较长地延伸,所以随着气囊的膨胀,盖部件60E从通气孔18A后退,通气孔18A的开度(开口面积)随之缓缓变大。因而,可以对应气囊的膨胀量,更加精细地控制通气孔18A的开度也就是从通气孔18A流出的气体量。
图18和图19分别是第9实施例中的气囊和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过程中以及在气囊膨胀结束时的剖视图,图20是该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1是该气囊的后片和第2内片的俯视图(分解视图)。
同样地,该实施例的驾驶座用气囊10B也包括构成乘员相对面的前片12、构成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的后片14、将该气囊10的内部划分为第1室1和第2室2的第1和第2内片22A、22B、使气体从该第2室2内流出到气囊10外部的气体流出装置即通气孔18B、将该通气孔18B的缘部连接到第2内片22B上的系绳70A等。
这些片12、14、22A、22B的配置方式和彼此的结合结构等与上述图1~图4所示的气囊10相同,并省略说明。同样地,在该实施例中,通气孔18B设置在该后片14中央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安装在该周缘部上的补强布61)与该后片14的外周(将该后片14和前片12的外周缘部彼此缝合的接缝15)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该通气孔18B是具有相对的1对长边的槽(狭缝)状的通气孔。通气孔18B从该后片14的中央侧向外周侧、即沿该后片14的半径方向延伸。在该实施例中,并未设置覆盖通气孔18B的盖部件。
系绳70A架设在第2内片22B与后片14之间,一端连接在第2内片22B的外周缘部上,另一端通过缝合等方式结合在通气孔18B的一个长边的延伸方向中间部上。图20、图21中的标号L表示该系绳70A另一端的结合预定线。
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图1~图4所示的实施例相同。
在该气囊10B中,在膨胀的初始阶段,气囊10B变成槽状、即变成小开度,由于从该通气孔18B中流出的气体量少,所以当充气机36进行气体喷出操作并开始向气囊10B内供给气体时,气囊10B内迅速变成高内压,气囊10B迅速地膨胀展开。
如图18和图19所示,当该气囊10B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通气孔18B的一个长边的延伸方向中间部通过系绳70A被第2内片22B拉伸,与另一个长边分离,通气孔18B的开度增大。
虽然在该实施例中仅设置有1个通气孔18B,但是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通气孔18B。
在该实施例中,系绳70A与第2内片22B设置为一体,但是也可以分体设置,并通过缝合等方式结合在该内片22B上。此时,系绳70A可以设置在内片22B外周之外的位置上。系绳70A也可以设置在第1内片22A上。
图22和23是第10实施例中的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过程中以及气囊膨胀结束时的剖视图,图24是该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5是该气囊装置的保持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6是该保持器的透视图,图27~图29分别是表示通气用开口封闭时、敞开过程中和开敞开结束时的保持器的俯视图。图30(a)~图30(c)分别是沿图27~图29中的A-A线、B-B线、C-C线的剖视图。
该气囊装置包括:内部划分为第1室1以及包围该第1室1的第2室2的气囊10C、安装该气囊10C的保持器30A、设置在保持器30A上且作为与该第2室2连通的气体流出装置的通气用开口90、用于限制从该通气用开口90流出的气体的限制装置即盖部件100、用于使该气囊10C膨胀的充气机36等。同样地,在该实施例中,气囊10C是车辆驾驶座用气囊。
同样地,在该实施例中,气囊10C也包括构成乘员相对面的前片12、构成与该乘员相对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的后片14、将该气囊10的内部划分为第1室1和第2室2的第1和第2内片22A、22B等。
与上述各个实施例相同,利用接缝15将该前片12和后片14的外周缘部彼此缝合,从而构成袋状的气囊10C的外壳,在其内部设置有第1和第2内片22A、22B。该第1内片22A的中央部(气囊10C膨胀时成为该第1内片的乘员侧端部的部分)通过接缝23A缝合在前片12的中央部上,设置在后片14一侧的第2内片22B的外周缘部通过接缝23B缝合在该第1内片22A的外周缘部上。
在该实施例中,在后片14的中央设置朝向保持器30A的安装用开口16A。在该开口16A的周围设置用于插通后述外侧压环42A的双头螺栓44的螺栓插通孔20A。而且,在该后片14一侧的第2内片22B的中央设置有充气机用开口24,在该开口24的周围设置用于插通后述内侧压环42B的双头螺栓44的螺栓插通孔26。该安装用开口16A的直径比充气机用开口24大。
在该安装用开口16A的内侧,保持间隔地大致以同心状设置充气机用开口24,该安装用开口16A的周缘部通过大径压环42A压在保持器30A上,并且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通过小径压环42B压在保持器30A上。由此,气囊10C的内部被第1和第2内片22A、22B划分为中央(内片22A、22B的内侧)的第1室1和包围该第1室1的第2室2。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同样地,在第2内片22B上,比较接近该充气机用开口24地设置有第1室1与第2室2的连通口27。而且,在第1内片22A上设置有内通气孔28。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连通口27形成在通过充气机用开口24设置在该第1室1内的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延长线上、即形成在与该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对峙的位置上。
在该实施例中,安装有该气囊10C的保持器30A大致是圆盘形。在该保持器30A的中央设置有充气机安装口32A,充气机安装口32A的周围成为内片安装部91。该充气机安装口32A的直径大致与第2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直径相同。在内片安装部91上,在与该第2内片22B的螺栓插通孔26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螺栓插通孔92。
环绕该内片安装部91周围地环绕设置大致呈C字形的导向槽93(图25)。该导向槽93在通气用开口敞开时对盖部件100的移动进行导向。在该实施例中,在该导向槽93的底面上,沿该导向板93的周向保持规定间距地设置有多个上述通气用开口90。各个开口90贯通该保持器30A并与该导向槽93内(保持器30A的外侧)和该保持器30A的里侧连通。
在导向槽93的一端设置有作为盖部件移动装置的气体发生器110。详细地说,在该导向槽93一端的底面上设置有气体喷出口94(图25、图30),在该气体喷出口94内设置有气体发生器110。而且,该气体发生器110连接在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上,当气囊10C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根据来自该控制装置的信号进行气体喷出操作。
覆盖该导向槽93一端地安装盖95。该气体喷出口94设置在盖95的里侧。另外,在处于导向槽93一端的保持器30A上表面的角边部上,形成收容该盖95的外缘部的凹段部93a(图25),在安装该盖95时,该盖95的外缘部结合在该凹段部93a上,盖95的上表面与保持器30A的上表面大致位于一个面上。如图30所示,该受压片102插入该盖95与导向槽93的底面之间。
保持器30A的该导向槽93的外周侧成为后片安装部96。该后片安装部96的内周直径(导向槽93的外周直径)与后片14的安装用开口16A的直径大致相等。在该后片安装部96上,在与该后片14的螺栓插通孔20A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螺栓插通孔97。
盖板100具有:覆盖各个通气用开口90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与通气用开口90的数量相同)的盖板101、承受来自上述气体发生器气压的受压片102、将这些盖板101和受压片102保持为一体的C字形框架103、104。该框架103设置在导向槽93的内周侧,框架104设置在导向槽93的外周侧。这些框架103、104的周向长度比导向槽93的周向长度短。受压片102和各个盖板101分别架设在这些框架103、104彼此之间。
另外,如图25所示,以将框架103、104的一端彼此桥接的方式设置受压片102。在该实施例中,各个盖板101具有与各个通气用开口90大致相同的大小和形状,并与通气用开口90、90彼此之间大致相隔相同间距地设置在框架103、104的周向上。
盖部件100可沿导向槽93的延伸方向(周向上)自由移动地设置在该导向槽93内。该盖部件100,在初始状态下(气囊装置非动作状态下),如图26、27和30所示,受压片102插入上述盖95的里侧,与气体喷出口94相对。而且,此时,各个盖板101覆盖相应的各个通气用开口90。
各个充气机36具有与图1~图4相同的结构,前端侧嵌装在保持器30A的充气机安装口32A内。
当将气囊10C安装到保持器30A上时,大致与充气机安装口32A同心地设置第2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通过内侧压环42B将该开口24的周缘部压在安装部91上。此时,嵌装在该安装口32A上的充气机36的前端侧通过该开口24插入到第1室1内,该充气机36的各个气体喷出口36a与第2内片22B的各个连通口27对峙。
在将压环42B叠合到开口24的周缘部上时,该压环42B的双头螺栓44插通内片22B及安装部91的各个螺栓插通孔26、92和设置在充气机36的凸缘38上的螺栓插通孔40。因而,通过将螺母46拧在该双头螺栓44上,将该压环42B、内片22B和充气机36固定到保持器32A上。
而且,沿导向槽93的外周环绕设置后片14的安装用开口16A,通过外侧压环42A将该开口16A的周缘部压在安装部96上。此时,该压环42A的各个双头螺栓44插通后片14及安装部96的各个螺栓插通孔20A、97。而且,通过将螺母46拧在该双头螺栓44上,将该压环42A和后片14固定到保持器32A上。
由此将通气用开口90设置在该安装用开口16与上述充气机用开口24之间,第2室2与该通气用开口90连通。
然后,将覆盖该气囊10C的折叠体的组件盖48A安装到保持器30A上,从而构成气囊装置。
该气囊装置的其他结构与图1~图4的气囊装置相同,在图22~图30中,与图1~图4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下文对该气囊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等,充气机36进行动作,向气囊10C内喷出气体。气囊10C通过该气体进行膨胀而将组件盖48A推开,并在车辆室内展开,以保护驾驶座乘员。
在该气囊装置中,在膨胀的初始阶段中,通气用开口90被盖部件100(盖板101)封闭,由于气体不从该通气用开口90流出,所以第2室2迅速变成较高内压,气囊10C迅速展开。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连通口27设置在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所以来自该充气机36的气体向该连通口27附近以直线状喷出,并从连通口27流向第2室2,因而充气机36的喷出气体直接流入到第2室2内,第2室2极其迅速地变成高内压。其结果是,进一步加速气囊10C的展开。
当气囊10C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动作信号从控制装置(省略图示)输入给气体发生器110,气体发生器110进行气体喷出动作,从气体喷出口94喷出气体。而且,该气压作用在盖部件100的受压片102上,如图30(a)~图30(c)所示,整个盖部件100在该气体的推动下,向导向槽93的另一端(与气体喷出口94分离的方向)移动(转动)。因而,各个盖板101从通气用开口90后退,各个通气用开口90敞开。
当车辆乘员撞入该气囊10C内时,气体经由内通气孔28从第1室1内流入到第2室内,并且,气体经由各个通气用开口90从第2室2流出到气囊10C的外部,从而吸收施加在该车辆乘员上的冲击。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虽然在初始状态下,所有的通气用开口都被盖板102封闭,但是也可以存在未被盖板102封闭的通气用开口。
在上述图8~图17以及图22~图30的各个实施例中,如图7的实施例那样,也可以采用在盖部件60B~60E或各个盖板101上设置辅助通气孔或辅助通气用开口的结构。
上述各个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1个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个实施例。
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内部划分为3个室以上的气囊。

Claims (11)

1.一种气囊,内部划分为多个室,并具有通过使气体从至少1个室向该室外流出而吸收冲击的气体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限制装置,该限制装置用于限制通过该气体流出装置流出的气体,直至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出装置是通气孔;
所述限制装置是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封闭该通气孔或减小其开度,直至所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当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解除封闭或增大其开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覆盖该通气孔,并且结合在该通气孔附近且可解除该结合;
在气囊内部设有将该内部划分为多个室的片,该片与该盖部件相连接;
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盖部件被该片拉伸,该盖部件与所述通气孔附近的结合被解除,由此该通气孔被解除封闭或开度增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覆盖该通气孔;
在气囊内部设置有将该内部划分为多个室的片,该片与该盖部件相连接;
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该盖部件被该片拉伸而从该通气孔后退,由此该通气孔被解除封闭或开度增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通气孔在该盖部件的后退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出装置是具有对置的1对长边的槽状或长孔状的通气孔;
在气囊内部设置有将该内部划分为多个室的片,该片与该通气孔的一个所述长边的中间部分相连接;
当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该中间部分被该片拉伸,由此使该通气孔开度增大。
7.一种包括气囊和用于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8.一种气囊装置,包括内部划分为多个室的气囊、安装该气囊的保持器、设置在该保持器上且至少与1个所述室连通的气体流出装置以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通过使气体从该室经由该气体流出装置向气囊外流出而吸收冲击,其特征在于:
包括限制装置,该限制装置用于限制通过该气体流出装置流出的气体,直至该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出装置是设置在所述保持器上的开口;
所述限制装置是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封闭该开口或减小其开度,直至所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当所述室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则解除封闭或增大其开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覆盖该开口;
设置有盖部件移动装置,当该气囊膨胀到规定程度以上时,所述盖部件移动装置使该盖部件移动而敞开该开口或增大其开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部件移动装置具有对该盖部件施加气压而使该盖部件移动的气体发生器。
CN200610009522A 2005-02-25 2006-02-24 气囊和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187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51184 2005-02-25
JP2005051184 2005-02-25
JP2005123941 2005-04-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4549A true CN1824549A (zh) 2006-08-30
CN100581879C CN100581879C (zh) 2010-01-20

Family

ID=36935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095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1879C (zh) 2005-02-25 2006-02-24 气囊和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81879C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528B (zh) * 2007-07-26 2012-07-0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1289081B (zh) * 2007-04-20 2012-09-0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安全气囊模块的系索通气系统
CN101754888B (zh) * 2007-08-09 2012-10-10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2756706A (zh) * 2011-04-27 2012-10-3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3144602A (zh) * 2011-12-07 2013-06-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双腔室侧安全气囊装置
CN103171512A (zh) * 2008-09-17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的制造方法
CN105661980A (zh) * 2014-12-04 2016-06-15 李尔公司 胸部区域舒适的座椅系统
CN106064599A (zh) * 2015-04-23 2016-11-0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斜车辆碰撞的安全气囊
CN106132786A (zh) * 2014-01-30 2016-11-16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和用于运行乘客保护系统的方法
CN107303885A (zh) * 2016-04-18 2017-10-3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被动式约束系统
GB2557431A (en) * 2016-10-21 2018-06-20 Ford Global Tech Llc Airbag assembly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tethers
CN109229052A (zh) * 2017-07-10 2019-01-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10843718A (zh) * 2018-07-30 2020-02-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9081B (zh) * 2007-04-20 2012-09-0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安全气囊模块的系索通气系统
CN101765528B (zh) * 2007-07-26 2012-07-0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1754888B (zh) * 2007-08-09 2012-10-10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2066158B (zh) * 2008-09-17 2013-08-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71512B (zh) * 2008-09-17 2016-01-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的制造方法
CN103171512A (zh) * 2008-09-17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的制造方法
CN102756706A (zh) * 2011-04-27 2012-10-3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2756706B (zh) * 2011-04-27 2016-08-03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3144602A (zh) * 2011-12-07 2013-06-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双腔室侧安全气囊装置
CN103144602B (zh) * 2011-12-07 2016-12-2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双腔室侧安全气囊装置
CN106132786B (zh) * 2014-01-30 2019-09-17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和用于运行乘客保护系统的方法
CN106132786A (zh) * 2014-01-30 2016-11-16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和用于运行乘客保护系统的方法
CN106132785A (zh) * 2014-01-30 2016-11-16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和用于运行乘客保护系统的方法
CN106132785B (zh) * 2014-01-30 2019-09-17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和用于运行乘客保护系统的方法
CN105661980A (zh) * 2014-12-04 2016-06-15 李尔公司 胸部区域舒适的座椅系统
CN106064599A (zh) * 2015-04-23 2016-11-0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斜车辆碰撞的安全气囊
CN106064599B (zh) * 2015-04-23 2020-12-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斜车辆碰撞的安全气囊
CN107303885A (zh) * 2016-04-18 2017-10-3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被动式约束系统
US10391968B2 (en) 2016-10-21 2019-08-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assembly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tethers
GB2557431A (en) * 2016-10-21 2018-06-20 Ford Global Tech Llc Airbag assembly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tethers
CN109229052A (zh) * 2017-07-10 2019-01-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10843718A (zh) * 2018-07-30 2020-02-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81879C (zh) 2010-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2454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089698C (zh) 侧气囊装置的气囊
CN101028808A (zh)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00336684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192922C (zh) 侧气囊装置
CN1290728C (zh) 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054101C (zh) 汽车驾驶盘
CN1459394A (zh) 气囊
CN100336685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754723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076682C (zh) 有侧面冲击气袋装置的座椅结构
CN184705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853989A (zh)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651285A (zh) 气囊装置
CN1903623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511738A (zh) 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
CN1666910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00344480C (zh) 气囊装置
CN1305714C (zh) 充气机
CN1741923A (zh) 用于车辆乘员的膝部保护装置
CN1640730A (zh)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CN1919660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651284A (zh) 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
CN100335316C (zh) 用于乘客保护设备的安全气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2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