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3620A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3620A
CN1903620A CNA2006101100750A CN200610110075A CN1903620A CN 1903620 A CN1903620 A CN 1903620A CN A2006101100750 A CNA2006101100750 A CN A2006101100750A CN 200610110075 A CN200610110075 A CN 200610110075A CN 1903620 A CN1903620 A CN 1903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bag
air bag
right half
left half
fo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100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1744C (zh
Inventor
长谷部雅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03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3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174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174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通过新折叠方法折叠具有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而成。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4)和将该左半侧气囊(12)以及右半侧气囊(14)的一端侧彼此连通的基端室(16)。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形成沿左右方向平坦且沿前后方向细长的2次折叠体后,从各自的前端侧向基端侧进行卷折而形成最终折叠体。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车辆碰撞时等情况下膨胀而阻挡乘员的气囊的气囊装置,特别涉及具有下述气囊的气囊装置,该气囊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和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车辆碰撞时等情况下阻挡乘员的气囊,特开2004-268903号公报公开了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和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并且上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通过共用的充气机进行膨胀的气囊及其折叠方法。在该公报的气囊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不连接,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彼此通过连接部相连。
在该公报中,将该连接部的前端侧沿着上下方向的折叠线折叠而形成1次折叠体,并将该1次折叠体折叠得更小。
该气囊,折叠后被收容到壳体内,并通过罩覆盖住。车辆碰撞时,充气机(气体发生器)进行气体喷出动作时,则气囊推开罩而向乘员的前方膨胀。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689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通过不同于上述特开2004-268903号的折叠方法对具有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进行折叠。
技术方案1的气囊装置,设有折叠后的气囊、用于收容该气囊的壳体和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借助于配置在该气囊基端侧上的该充气机的喷出气体,该气囊向其前端侧远离该基端侧的方向膨胀;该气囊,具有:基端部,具有接收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的气体接收口;左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和右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其前端部彼此为非连接状,从而在膨胀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朝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该左半侧气囊和该右半侧气囊的膨胀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即膨胀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彼此通过连接部相连,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沿上下方向平坦地展开,以使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各自左右的侧面彼此重叠;接着,将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所述连接部的上边侧和下边侧分别折叠到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该连接部相反一侧的侧面上,从而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形成带面处于上下方向的带状且沿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接着,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各1次折叠体形成带面处于左右方向的带状且沿前后方向细长的2次折叠体;然后,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2次折叠体的前端侧朝基端侧使前后宽度变小地对其进行折叠,从而形成最终折叠体。
技术方案2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从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2次折叠体的前端侧向基端侧进行卷折、折皱或其组合而进行折叠,从而形成最终折叠体。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气囊,其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1次折叠体分别形成带面处于左右方向的带状、且沿前后方向细长的2次折叠体之后,进行最终折叠而使其前后宽度变小。因此,作为该最终折叠方法,能够采用多种折叠方法。由于根据最终折叠方法,气囊的展开期间形状不同,因而通过适当选择该折叠方法,能够提供对应于车型(仪表板、风挡玻璃的角度等)的展开期间形状。
如技术方案2,作为该最终折叠方法,例示有卷折、折皱状折叠或它们的组合。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气囊的片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气囊的缝制过程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6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7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8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9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0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1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2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4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5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6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7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8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9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20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21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22是图1的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23是具有图1所示气囊折叠体的气囊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4是图23的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时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立体图;图2是该气囊的水平剖视图;图3是表示该气囊的片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该气囊缝制过程的分解立体图;图5至图22是该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图23是具有该气囊折叠体的气囊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24是该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时的纵向剖视图。
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4和将该左半侧气囊12以及右半侧气囊14的一端侧彼此连通的基端室16。该基端室16成为气囊10的基端侧。因此,该左半侧气囊12以及右半侧气囊14分别向远离该基端室16的方向膨胀。另外,以下,有时候将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简单地称作气囊12、14。在各气囊12、14的外周面上分别设有通气孔15。
在该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前端部之间不存在连接片等架设部件,在两个气囊12、14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空间部13(图2)。该空间部13向乘员(即,在图2中向上方)敞开。
在该气囊10膨胀结束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之间的间隔优选150~450mm,特别优选170~430mm。
并且,从该最前端至空间部13的最内部的水平方向距离优选280~480mm,特别优选310~450mm。在该最前端和最内部的中间部分,各气囊12、14彼此通过连接带18相连。在该实施方式中,该连接带18安装在各气囊12、14上,使得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其宽度方向成为上下方向。
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接带18由左侧连接带半体18L和右侧连接带半体18R构成。
在各气囊12、14内,设有用于限制各气囊在膨胀时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的宽度限制用系绳20L、20R。该宽度限制用系绳20L、20R分别具有:倾斜系绳部20a,在膨胀状态下,在与各气囊12、14的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纵向剖面内向倾斜方向延伸;和沿横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向系绳部20b。
另外,在左半侧气囊12的宽度限制用系绳20L中,倾斜系绳部20a,对该气囊12的与气囊14相反一侧(后述左外片60)的上部和该气囊12的与气囊14相对一侧(后述内片50的左侧部50L)的下部进行连接。并且,该系绳20L的横向系绳部20b对该气囊12的与气囊14相反一侧和上述相对一侧(左外片60和左侧部50L)的下部进行连接。
另外,在右半侧气囊14的宽度限制用系绳20R中,倾斜系绳部20a对该气囊14的与气囊12相反一侧(后述的右外片70)的上部和该气囊14的与气囊12相对一侧(后述的内片50的右侧部50R)的下部进行连接。并且,该系绳20R的横向系绳部20b,对该气囊14的与气囊12相反一侧和上述相对一侧(外片70和右侧部50R)的下部彼此进行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横向系绳部20b分别设置在与连接带18的配置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各系绳20L、20R的横向系绳部20b和该连接带18大致以一条直线状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
下面详细说明该气囊10的片结构等。其中,在以下发明中,各片的前(前端)侧是指气囊10的膨胀方向前端侧,后侧是指该膨胀方向基端侧。
该气囊10,由内片50、左外片60、右外片70以及基端侧片80总共4张片构成。在该内片50上连接有上述左侧及右侧的各连接带半体18L、18R。
内片50是大致呈葫芦形状的细长片,在中央对折而形成左侧部50L和右侧部50R。该内片50中,由左侧部50L构成左半侧气囊12的内侧面,右侧部50R构成右半侧气囊14的内侧面。内片50,由左侧部50L的下边56、前端边51、上边52、构成气囊凹处最内部的折叠部附近的上边53、右侧部50R的上边54、前端边55、下边56以及该折叠部附近的下边57构成全周的边部。
左外片60及右外片70,分别由前端边61、71、上边62、72、直线状的后边63、73以及下边64、74(其中,64未图示)构成全周的边部。在该外片60、70上分别设有通气孔15。在各通气孔15的周缘部上设有用于进行加固的补片布(图示省略)。
基端侧片80具有左侧面80A、底面80B、右侧面80C、构成上表面左侧部的左垂片80D以及构成上表面右侧部的右垂片80E。该基端侧片80,侧面80A、80C大致折叠成三角形,并且,朝向气囊前端侧的那一面敞开。
该基端侧片80,由大致呈长方形状的垂片80D和80E之间的相对边81和82、垂片80D和80E的前边(垂片前边)83和84、垂片80D和80E的后边85和86、与该后边85和86相对的后边87、侧面80A和80C的前边(侧前边)88和89、连接该侧面前边88和89之间的底部前边80f构成整个周缘。
如图2所示,在基端侧片80的底面部80B上设有气体接收口90。包围该气体接收口90地叠合框形的补强布91。该气体接收口90为方形,在4个角部附近分别设有螺栓插通孔92。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系绳20L、20R由3个系绳半体(片)21、22、23(图2)构成。系绳半体21是分成两个分支的大致呈V字形的片,该两个分支中的一方构成倾斜系绳部20a的处于内片50的一侧,另一方构成横向系绳部20b的处于内片50的一侧。该V字形的系绳半体21,其两个分支的底部(基端部)缝合在内片50的内表面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各系绳半体21的基端部,以从各气囊12、14的内侧夹持内片50并与上述连接带18L或18R的一端侧叠合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因此,该系绳半体21起到将连接带半体18L或18R和内片50缝合的补强布的功能,连接带半体18L或18R起到将内片50和系绳半体21缝合的补强布的功能。
剩余的系绳半体22、23分别构成倾斜系绳部20a及横向系绳部20b的处于各外片60、70的一侧。系绳半体22的一端缝在各外片60、70的上部内表面上,系绳半体23的一端缝在各外片60、70的下部内表面上。附图标记24表示补强布,其配置在夹持各外片60、70而与各系绳半体22、23的该一端侧相反的一侧,并与它们缝合在一起。
上述系绳半体22、23的另一端,分别结合在系绳半体21的两个分支中的一方和另一方的前端上。
制作该气囊10时,首先在平坦地展开基端侧片80的状态下,分别将左外片60的后边63和右外片70的后边73缝合到侧前边88、89上。接着,将基端侧片80的垂片80D、80E的相对边81、82彼此缝合。
接着,使左外片60和内片50的左侧部50L在平坦展开的状态下相对,分别将前端边51和61、上边52和62、下边56和64彼此缝合,并且使右外片70和内片50的右侧部50R相对,分别将前端边55和71、上边54和72、下边58和74彼此缝合。并且,基端侧片80的垂片前边83、84与内片50的折叠部附近的上边53附近缝合,基端侧片80的底部前边80f与折叠部附近的下边57附近缝合。
接着,将安装在内片50的左侧部50L上的系绳半体21的两个分支中的一方和另一方的前端侧缝合,将安装在左外片60的上部及下部的各系绳半体22、23的另一端侧缝合。并且,将安装在内片50的右侧部50R上的系绳半体21的两个分支中的一方和另一方的前端侧缝合,将安装在右外片70的上部及下部的各系绳半体22、23的另一端侧缝合。
通过将上述系绳半体21~23彼此缝合,使左侧部50L和左外片60通过系绳20L相连。并且,右侧部50R和右外片70通过系绳50R相连。
如图4所示,通过进行上述缝合,成为使气囊10(图1)里外颠倒的状态,即缝合线露出到气囊外侧的状态。其中,如图所示,基端侧片80的垂片后边85、86和后边87还未缝合,在该状态下形成敞开口M。
通过该敞开口M,使气囊里外翻转。接着,缝合该敞开口M,并且通过将连接带半体18L、18R彼此缝合,成为图1的气囊10。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基端室16底面的气体接收口90,将充气机34(图23、图24)配置到该基端室16内。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充气机34为棒形物,以其长度方向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而进行配置。附图标记36表示作为安装件的固定板,该固定板用于将该基端室16的底面和充气机34固定到气囊收容壳体40(图23、图24)的气囊安装面(在该实施方式为壳体40的底面)上。
该固定板36,具有:C字形的束带部(附图标记省略),分别覆盖在该充气机34的长度方向两端侧的侧周面上;凸缘部(附图标记省略),从该C字形的束带部的两端分别沿基端室16的底面(以及上述壳体40的气囊安装面)伸出;和双头螺栓36a,从各凸缘部向下方突出地设置。另外,在该凸缘上设有卡爪(图示省略),用于将该固定板36卡定到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上,在该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上设有该卡爪的卡定孔(图示省略)。
在对缝制结束的气囊10进行折叠之前,使该固定板36从气体接收口90进入到基端室16内,并预先安装到该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上。此时,一边将双头螺栓36a插入上述插通孔92,一边将凸缘叠合到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上,并将该凸缘的卡爪钩挂固定到上述卡定孔而对固定板36进行固定。双头螺栓36a通过该插通孔92伸出到气囊10的外部。
通过该双头螺栓36a将固定板36安装到壳体40的气囊安装面上,从而将基端室16的底面和充气机34固定到该气囊安装面上。图23、图24的附图标记36b表示在该固定时与双头螺栓36a螺合的螺母。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基端室16的后端连接有用于封装该气囊10的折叠体的防护罩布38。在该实施方式中,该防护罩布38是从基端室16的后端向后方伸出的带状片,其基端侧缝在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的气囊外侧面上。
并且,在该防护罩布38的基端侧上设有与该气体接收口90重叠的开口(图示省略)、分别与上述卡爪卡定孔以及双头螺栓插通孔92重叠的孔(图示省略)。充气机34通过该防护罩布38的开口和气体接收口90而配置到基端室16内。并且,双头螺栓36a贯通该基端室16的底面和该防护罩布38,并伸出到气囊10的外部。
在该防护罩布38的前端侧贯穿设置了该双头螺栓36a的插通孔38a。
该防护罩布38,当有规定值以上的张力作用在其延伸方向上时断裂。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防护罩布38的延伸方向的中部上,在与该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呈孔线状的狭缝38b;该防护罩布38,当有规定值以上的张力作用在其延伸方向上时,沿该狭缝38b断裂,
该气囊10折叠后与充气机34一起收容到上述壳体40内,这些部件通过固定板36的双头螺栓36a和螺母36b固定到气囊安装面上,由此构成气囊装置1。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气囊装置1是汽车的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设在该副驾驶座前方的仪表板2的内侧。该仪表板中覆盖壳体40的部分,在气囊10膨胀时被气囊10推挤而开裂,从而成为向车室内侧打开的门部2a。图19的附图标记2b表示用于引导该门部2a开裂的撕裂线。
也可以在壳体40上安装当气囊10膨胀时被该气囊10推挤而开裂的盖(盖部件),并且在仪表板2上设置用于设置气囊装置1的开口,在该开口内设置气囊装置1时,利用该盖来覆盖该开口。
如图所示,在仪表板2的上方存在从该仪表板2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后方倾斜着向上方立起的风挡玻璃3。
接着,参照图5至图22说明该气囊10的折叠顺序。图5表示气囊10的折叠前的状态,图6至图21表示折叠过程中的状态,图22表示折叠结束的状态。
在图5至图10中,(a)图是气囊的侧视图,(b)图是沿(a)图的B-B线的剖视图。图11、图14、图16、图18、图20及图22(a)是气囊的整体立体图;图13(a)至(c)是表示形成图11至图14的状态的工序的各气囊前端侧的立体图。图12(a)、(b)是图11所示状态下的气囊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图12(c)是沿图12(a)的C-C线的剖视图。图15(a)是图14所示状态下的气囊的俯视图。图15(b)是图15(a)的B-B线剖视图。图17(a)是图16的状态中的气囊的俯视图。图17(b)是图17(a)的B-B线剖视图。图19(a)至(c)是用于表示从图18至图20的状态的工序的、沿图18的XIX-XIX线的部分的剖视图。图21是用于表示从图20至图22(a)的状态的工序的、沿图20的XXI-XXI线的部分的剖视图。图22(b)是图22(a)的B-B线剖视图。
折叠气囊10时,首先将左半侧气囊12及右半侧气囊14平坦地展开,使其各自的左右侧面(左侧部50L和左外片60、右侧部50R和右外片70)彼此叠合。然后,如图5至图12所示,分别对上述左半侧气囊12及右半侧气囊14进行折叠,使其上下宽度变小,从而形成沿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该一次折叠时,首先如图5至图6所示,将左半侧气囊12的比连接带18(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连接部)靠下的部位(下半侧),沿着连接该连接带18的下边缘和固定板36前端侧的下边缘的折叠线L1向上方折叠,重叠到左外片60一侧。
接着,如图6至图7所示,沿着从折叠线L1至下边缘部12b一侧(上侧)隔开规定间隔并与该折叠线L1平行地延伸的折叠线L2,将比该折叠线L2靠近下边缘部12b一侧的部位向下方折叠,重叠到外侧(与右半侧气囊14侧相反的一侧)。此时,例如通过沿着折叠线L1贴靠规尺、规定宽度的平板等,来确定该折叠线L2的位置。另外,以下的折叠线L3~L7,与此相同地,也可以通过沿着前一次折叠的折叠线贴靠规尺、规定宽度的平板等进行确定。
接着,如图7至图8所示,通过第2次折叠,将向折叠线L1下侧突出的部分向上方折叠。此时,沿着从折叠线L2至下边缘部12b一侧(下侧)隔开规定间隔(在该实施方式中,比折叠线L2与折叠线L1之间的间隔更窄的间隔)并与该折叠线L2平行地延伸的折叠线L3,将比该折叠线L3更靠近下边缘部12b一侧的部位向上方折叠,并重叠到外侧。
接着,如图8至图9所示,将左半侧气囊12的比连接带18考上的上边缘部12t一侧(上半侧),从该上边缘部12t向下每隔规定宽度,依次沿着与上述折叠线L1平行地延伸的折叠线L4、L5……(在图8中一直图示至L7)向左外片60一侧折叠而形成细长的卷折体。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该折叠线L4~L7的间隔,使得如图9所示,当到达下半侧的折叠体的上侧附近时,该上半侧的卷折体的上下宽度与该下半侧的折叠体的上下宽度大致相等。
然后,如图9至图10所示,使该上半侧的卷折体位于该卷折体和下半侧折叠体之间,并且沿着与上述折叠线L1平行地延伸的折叠线L8向下方折叠,并重叠到该下半侧折叠体的外侧。
另外,例如可以通过从上边缘部12t开始卷绕到规定宽度的带状平板上,来卷折该上半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该上半侧卷绕到带状平板上而进行卷折,使该卷折体与下半侧折叠体的外侧叠合后,从该卷折体拔出该带状平板时,能够高效进行该上半侧的折叠操作。
右半侧气囊14也按照与该左半侧气囊12相同的顺序进行1次折叠。图11、图12表示上述左半侧气囊12及右半侧气囊14的1次折叠完毕的状态。其中,在图5至图10中,附图标记14b、14t分别表示该右半侧气囊14的下边缘部和上边缘部。
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1次折叠方法不限定于上述方法。
另外,在图10及图11中,为了详细表示该1次折叠后的气囊12的折叠状态,所图示的该气囊12的1次折叠体的左右方向厚度,比实际大,或者与该1次折叠体的上下方向宽度相同,而实际上该左右方向厚度比上下方向宽度小。因此,如图12所示,该气囊12、14的1次折叠体分别是带面处于上下方向的带状,且沿前后方向细长的平坦带状物。
接着,如图14和图15所示,对于带面处于上下方向的该1次折叠体,使带面沿左右方向地进行2次折叠。
进行该2次折叠时,首先使气囊12、14的1次折叠体中比连接带18靠前的前端侧12T、14T如图13(a)的箭头A1、A2所示以人字型向左右分离,该前端侧12T、14T及连接带18在该1次折叠体的最前端沿左右方向以一条直线状延伸。
图12的L9表示该前端侧12T、14T的人字型折叠的折叠线。
接着,如图12(c)和图13(b)的箭头A3、A4所示,使该气囊12、14的1次折叠体中比连接带18更靠近基端的基端侧12U、14U分别围绕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的轴心线转动大致90°,使得各自的下端侧彼此分离,从而使它们的带面沿着左右方向。
此时,该基端侧12U、14U的底部附近分别沿着图12(a)的折叠线L10、L10向两者靠近的方向进行折叠,并重叠到基端室16上,从而使该基端室16也变得平坦。
并且,随着如上所述地使基端侧12U、14U转动,如图13(b)的箭头A5、A6所示,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述前端侧12T、14T围绕其延伸方向的轴心线向后转动,并向该基端侧12U、14U的下侧折叠,与沿左右方向变得平坦的该基端侧12U、14U的下表面叠合。
此时,各基端侧12U、14U的前端附近(与上述折叠线L9临近的部分)折入该基端侧12U、14U和前端侧12T、14T之间。图12(b)及图13(a)的L11表示该折入时的折叠线。
图14及图15表示该2次折叠结束后,气囊10成为沿左右方向平坦且沿前后方向细长的2次折叠体的状态。
接着,使该气囊12、14的2次折叠体以基端室16的前边缘16f(图15(b))附近作为基点,如箭头A7(图15(b))所示地向气囊10的后方(图15(b))旋转地进行折叠,从而成为图16、图17的状态。
接着,如图16至图18所示,将各气囊12、14的前端侧12T、14T中的从该2次折叠体的两侧边向左右突出的部分分别沿着折叠线L12如箭头A8所示地折叠,并叠合到连接带18的上表面上。
接着,将该气囊12、14的2次折叠体,从各自的前端侧12T、14T侧向基端侧16的前边缘16f侧,每隔规定宽度,依次沿着左右方向的折叠线L13、L14、………(图18。在该图中图示至L15)向各自的基端侧12U、14U的上侧折叠地进行卷折。然后,使该气囊12、14的卷折体与基端室16的上侧重叠。图19(c)表示该状态。
如图19(c)所示,使基端室16处于所谓压扁状态,在其上如上所述地放置气囊12、14的卷折体时,成为构成该基端室16的基端侧片80中、该基端室16的后端部16r从各气囊12、14的底部附近开始产生松弛的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基端侧片80中,使基端室16的后端附近部分16S向后方突出,并使基端室16向后方突出该松弛部分的量。(以下,用附图标记16S表示该基端室16的突出部)
然后,使该基端室16的突出部16S如图20的箭头A10所示地向上方折叠,并与气囊12、14的卷折体的后侧的侧面重叠,从而成为图21所示的最终折叠形状。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该基端室16的突出部分16S的前端侧绕到气囊12、14的卷折体的上表面侧。
如图21的箭头A11所示,向前拉绕防护罩布38,以覆盖到该气囊10的折叠体上。将从基端室16的底面伸出的双头螺栓36a穿过该防护罩布38的前端侧的插通孔38a中,从而将防护罩布38固定到该双头螺栓36a上。其结果是,如图22,气囊10的折叠体被防护罩布38覆盖(保持形状),气囊10折叠完毕。
当具有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1的车辆遇到碰撞等紧急状况时,充气机34进行气体喷出动作,从该充气机34向基端室16内喷出气体。来自该充气机34的气体从该基端室16流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内,通过该气体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和右侧进行膨胀。
在该气囊装置1中,气囊10开始膨胀时,在该气囊10的膨胀压力下,防护罩布38沿着狭缝38b破裂,从而解除气囊10的折叠状态。接着,基端室16膨胀而推开充气机的门部2a,并且从壳体40推出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卷折体。
在该实施方式中,折叠基端室16时,由于使其后端部16r侧向后方突出,该突出部16S与该卷折体后侧的侧面重叠,因而基端室16膨胀时,如图24所示,在该卷折体的后侧(车辆前方侧),该突出部16S大幅膨胀。由此,通过膨胀的该突出部16S向乘员侧推出该卷折体,从而使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顺利地向乘员侧展开。
然后,解除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卷折状态,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向乘员侧滚出并展开。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沿左右方向变得平坦地进行2次折叠后,将该2次折叠体从其前端侧向下表面侧卷入地进行卷折,因而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如图24的箭头A12所示地迅速向乘员侧展开。
然后,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向乘员的左侧和右侧膨胀,该左半侧气囊12阻挡乘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14阻挡乘员的右胸。该左右胸部上存在坚硬有力的肋骨。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通过该肋骨来承受并吸收乘员的冲击。并且,由于在膨胀的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前端部之间存在空间部13,并且乘员胸部中央的肋骨附近与该空间部13对峙,因而当乘员身体陷入气囊10时,胸部的胸骨附近不会受到气囊10太大的反作用力,因而胸骨附近的负担变小。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之间的间隔为150~450mm,因而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正对着左胸中心附近,右半侧气囊14正对着右胸中心附近,从而可以通过气囊10极其牢固地承受乘员上半身的肋骨附近。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前端侧12T、14T,从“人”字型折叠而相互分离的状态,相互靠近地旋转而进行膨胀。因此,左半侧气囊12从乘员左胸部的左前方包围左胸部地靠近左胸,右半侧气囊14从乘员右胸部的右前方包围右胸部地靠近右胸。其结果是,还可以通过两个气囊12、14从左右前方夹持并包围乘员头部地进行阻挡。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1中,气囊10形成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沿左右方向平坦、且沿前后方向细长的2次折叠体后,进行最终折叠而使其前后宽度变小。因此,作为该最终折叠方法,能够采用多种折叠方法。通过适当地选择该折叠方法,可对应车型(仪表板2、风挡玻璃3的角度等)规定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展开方向。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对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2次折叠体进行卷折而进行最终折叠,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折皱状折叠、卷折及折皱状折叠的组合来进行最终折叠。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对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2次折叠体进行卷折而进行最终折叠,但是该最终折叠中的折叠方法不限定于卷折,也可以通过折皱状折叠、卷折及折皱状折叠的组合来进行最终折叠。
上述实施方式虽然表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汽车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的例子,但是本发明还能够用于副驾驶座以外的座椅,当然也可以应用于汽车以外的高速移动体的用于阻挡乘员的气囊装置中。

Claims (2)

1.一种气囊装置,设有折叠后的气囊、用于收容该气囊的壳体和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借助于配置在该气囊基端侧上的该充气机的喷出气体,该气囊向其前端侧远离该基端侧的方向膨胀;
该气囊,具有:基端部,具有接收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的气体接收口;左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和右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
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其前端部彼此为非连接状,从而在膨胀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朝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
该左半侧气囊和该右半侧气囊的膨胀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即膨胀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彼此通过连接部相连,其特征在于,
该气囊,
沿上下方向平坦地展开,以使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各自左右的侧面彼此重叠;接着,将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所述连接部的上边侧和下边侧分别折叠到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该连接部相反一侧的侧面上,从而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形成带面处于上下方向的带状且沿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
接着,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各1次折叠体形成带面处于左右方向的带状且沿前后方向细长的2次折叠体;
然后,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2次折叠体的前端侧朝基端侧使前后宽度变小地对其进行折叠,从而形成最终折叠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从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2次折叠体的前端侧向基端侧进行卷折、折皱或其组合而进行折叠,从而形成最终折叠体。
CNB2006101100750A 2005-07-29 2006-07-31 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174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21245 2005-07-29
JP2005221245A JP4747716B2 (ja) 2005-07-29 2005-07-29 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3620A true CN1903620A (zh) 2007-01-31
CN100551744C CN100551744C (zh) 2009-10-21

Family

ID=37067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1007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1744C (zh) 2005-07-29 2006-07-31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14655B2 (zh)
EP (1) EP1749709B1 (zh)
JP (1) JP4747716B2 (zh)
CN (1) CN100551744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7304A (zh) * 2016-06-16 2016-10-26 刘炜舜 一种气垫躺椅
CN106965766A (zh) * 2015-12-15 2017-07-2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斜向碰撞吸收系统
CN107199983A (zh) * 2017-05-12 2017-09-26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在顶棚上的正面乘员气囊
CN111559338A (zh) * 2019-02-12 2020-08-2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02962A1 (de) * 2005-01-21 2006-08-03 Bst Safety Textiles Gmbh Personenrückhaltesystem
US7350807B2 (en) 2005-05-25 2008-04-01 Autoliv Asp, Inc. Divided airbag system
JP2007030615A (ja) * 2005-07-25 2007-02-08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607683B2 (en) * 2006-05-11 2009-10-2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with pocke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7712769B2 (en) * 2006-09-13 2010-05-11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DE102007013101A1 (de) * 2007-03-14 2007-08-16 Takata-Petri Ag Gefalteter Gassack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996447B2 (ja) * 2007-12-25 2012-08-0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構造
US7695012B2 (en) * 2008-04-03 2010-04-1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systems with a split pocket
US7862073B2 (en) 2008-06-05 2011-01-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plit top air bag assembly
US8172260B2 (en) * 2008-07-14 2012-05-08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Bi-lobular air bag
US7938445B2 (en) * 2009-03-03 2011-05-10 Autoliv Asp, Inc. Dual chamber airbag cushions with a safety vent in the front chamber
US7946613B2 (en) 2009-03-03 2011-05-24 Autoliv Asp, Inc. Dual chamber airbag cushion
DE102009042594B4 (de) 2009-05-29 2020-07-2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ahrzeugsitz mit einer in oder an der Rückenlehne montierten Seitengassack-Einheit
JP5493586B2 (ja) 2009-08-19 2014-05-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US8371612B2 (en) 2009-09-17 2013-02-12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tethers
JP5362501B2 (ja) * 2009-09-18 2013-12-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16362B2 (ja) * 2010-11-19 2014-06-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体及び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00349B2 (ja) * 2011-01-18 2015-10-2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678430B2 (en) * 2011-06-24 2014-03-25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and airbag folding method
JP5488539B2 (ja) * 2011-06-29 2014-05-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884445B1 (ko) * 2011-10-10 2018-08-0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조수석 에어백 쿠션 및 조수석 에어백 쿠션의 폴딩방법
DE102011087449B4 (de) 2011-11-30 2019-04-2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orhangairbag für ein Fahrzeug
JP5712913B2 (ja) * 2011-12-15 2015-05-07 タカタ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5807614B2 (ja) * 2012-05-31 2015-11-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KR101737793B1 (ko) * 2015-12-11 2017-05-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JP6706503B2 (ja) * 2016-01-26 2020-06-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CN113978409B (zh) * 2020-12-23 2022-08-19 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安全气囊的收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3176B1 (zh) * 1970-09-24 1974-06-13
JP3760424B2 (ja) 1996-08-30 2006-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1165607A (ja) * 1997-12-02 1999-06-2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1354097A (ja) * 2000-06-14 2001-12-25 Toyoda Gosei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TWI269709B (en) 2001-12-06 2007-01-01 Toray Industries Laminated film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laminated film
JP4274742B2 (ja) * 2002-05-22 2009-06-1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34886B2 (en) * 2003-02-18 2004-12-28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JP4380313B2 (ja) 2003-02-18 2009-12-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329229C (zh) * 2003-02-26 2007-08-01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和气囊装置
JP2005088683A (ja) * 2003-09-16 2005-04-07 Toyoda Gosei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95499B2 (ja) * 2004-03-23 2010-12-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折り畳み方法
JP4301164B2 (ja) * 2004-09-09 2009-07-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US20070007755A1 (en) * 2005-07-07 2007-01-11 Takata Restraint Systems, Inc. Airbag pre-fold techniqu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5766A (zh) * 2015-12-15 2017-07-2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斜向碰撞吸收系统
CN106037304A (zh) * 2016-06-16 2016-10-26 刘炜舜 一种气垫躺椅
CN107199983A (zh) * 2017-05-12 2017-09-26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在顶棚上的正面乘员气囊
CN111559338A (zh) * 2019-02-12 2020-08-2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方法
CN111559338B (zh) * 2019-02-12 2022-08-26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51744C (zh) 2009-10-21
EP1749709A1 (en) 2007-02-07
EP1749709B1 (en) 2011-08-17
US20070024032A1 (en) 2007-02-01
JP4747716B2 (ja) 2011-08-17
JP2007030838A (ja) 2007-02-08
US7614655B2 (en) 2009-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903618A (zh) 气囊装置
CN1903619A (zh) 气囊装置
CN1299935C (zh) 头部保护气囊和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903617A (zh) 气囊装置
CN1883985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304223C (zh) 用于行人的保护袋装置
US7673901B2 (en) Airbag device
CN1309594C (zh) 外展式气囊装置
CN1275807C (zh) 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944110A (zh) 空气安全带和固定器之间的连接体以及空气安全带装置
CN100335316C (zh) 用于乘客保护设备的安全气囊
US8151722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irbag
CN104228748B (zh) 侧气囊装置
CN1789044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621280A (zh) 头部保护气囊
CN1740011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443673A (zh) 气囊装置
CN1672986A (zh)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CN1853989A (zh)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394774A (zh) 车辆用侧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US7946619B2 (en) Airbag
CN1903623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891533A (zh) 乘员约束装置
CN1640730A (zh)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4073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