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3618A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3618A
CN1903618A CNA2006101057958A CN200610105795A CN1903618A CN 1903618 A CN1903618 A CN 1903618A CN A2006101057958 A CNA2006101057958 A CN A2006101057958A CN 200610105795 A CN200610105795 A CN 200610105795A CN 1903618 A CN1903618 A CN 1903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bag
air bag
folding
left half
right hal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057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谷部雅广
成本行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03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36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新的折叠方法对具有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进行折叠而成的气囊装置。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4)以及将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一端侧彼此连通的基端室(16)。在折叠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时,首先沿着连接带(18)的下边缘和固定板(36)的下边缘的连线L,将各个气囊(12,14)的处于连接带(18)下方的下半侧向上折叠。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在车辆碰撞等时膨胀以阻挡乘员的气囊的气囊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设有下述气囊的气囊装置,其具有分别在乘员的前方左侧和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车辆碰撞时等阻挡乘员的气囊,特开2004-268903号公报公开了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和右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并且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通过共用的充气机进行膨胀的气囊及其折叠方法。在该公报的气囊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不连接,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彼此通过连接部相连。
在该公报中,将该连接部的前端侧沿着上下方向的折叠线折叠而形成1次折叠体,并将该1次折叠体折叠得更小。
该气囊,折叠后被收容到壳体内,并通过罩覆盖住。车辆碰撞时,充气机(气体发生器)一进行气体喷出动作,则气囊推开罩而向乘员的前方膨胀。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689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不同于上述特开2004-268903号的折叠方法来折叠具有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的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1的气囊装置,设有折叠后的气囊、用于收容该气囊的壳体以及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借助于来自设置在该气囊基端侧的充气机的喷出气体,该气囊向其前端侧远离该基端侧的方向膨胀,该气囊,具有:基端部,具有接收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的气体接收口;左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并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和右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并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其前端部彼此为非连接状,从而在膨胀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之间形成了朝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膨胀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彼此通过连接部连接,其特征在于,通过1次折叠形成沿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然后,分别对该连接部的膨胀方向前端侧和后端侧进行折叠而使其前后宽度减小,从而形成该气囊;沿着所述连接部进行该1次折叠的最初折叠。
技术方案2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内,设置了用于将所述气体接收口的边缘部安装到所述壳体上的安装件;沿着该安装件边缘部和所述连接部边缘部的连线进行所述最初折叠。
技术方案3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在将该气囊装置搭载到车辆上的状态下,沿着所述安装件的下边缘和所述连接部的下边缘将左半侧气囊或右半侧气囊的下侧折叠地进行所述最初折叠。
技术方案4的气囊装置,设有折叠后的气囊、用于收容该气囊的壳体和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借助于来自设置在该气囊基端侧的充气机的喷出气体,该气囊向其前端侧远离该基端侧的方向膨胀,该气囊,具有:基端部,具有接收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的气体接收口;左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并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和右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并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其前端部彼此为非连接状,从而在膨胀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之间形成了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膨胀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彼此通过连接部连接,其特征在于,通过1次折叠形成沿一个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然后,沿与该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折叠线进行折叠,从而形成该气囊;设置了指示部,用于显示进行该1次折叠的最初折叠时的折叠位置。
技术方案5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4中,其特征在于,气囊设有通气孔,将该通气孔作为所述指示部。
技术方案6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1~5的任一项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最初折叠的折线的平行线进行所述最初折叠后的1次折叠的折叠。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当充气机工作而使气囊膨胀时,左半侧气囊阻挡乘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阻挡乘员的右胸,在该左右胸部上存在坚硬有力的肋骨。该气囊通过该肋骨来承受和吸收乘员的冲击。而且,该气囊,在处于膨胀状态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之间存在空间部,乘员胸部中央的胸骨附近与该空间部对峙。因此,当乘员的身体陷入气囊内时,胸部的胸骨附近不会受到气囊太大的反作用力,胸骨附近的负担变小。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气囊膨胀的状态下,由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的间距为150~450毫米,因而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正对着左胸中心附近,膨胀后的右半侧气囊正对着右胸中心附近,可以通过气囊极其稳固地承受乘员上半身的肋骨附近。
在技术方案1的气囊装置中,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通过1次折叠而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1次折叠体,接着折叠得更小。
如技术方案1所述,在该1次折叠时,沿着连接部进行最初折叠,从而可以大致统一地确定该最初折叠位置。
在技术方案2的气囊装置中,由于沿着安装件边缘部和连接部边缘部的连线进行最初折叠,因而该连线位置可以通过两点统一确定。
根据技术方案3,沿着安装件的下边缘和连接部的下边缘将左半侧气囊或右半侧气囊的下侧折叠,因而左半侧气囊或右半侧气囊下侧的最初折叠位置统一确定。
在技术方案4的气囊装置中,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通过1次折叠而形成在一个方向(例如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上细长的1次折叠体,然后折叠得更小。由于设置了用于显示该最初折叠位置的指示部,所以同样地可以大致统一地确定该最初折叠位置。
在技术方案5的气囊装置中,由于采用通气孔作为指示部,因而无需设置专用于指示的指示部。
根据技术方案6,在最初折叠后的1次折叠时,可以将最初的折叠线作为基准,并与其平行地进行折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气囊的片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气囊的缝制过程中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6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7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8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9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0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1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2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4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5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6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7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8是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9是具有图1所示气囊的折叠体的气囊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0是图19的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用于规定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初折叠线位置的另一方法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用于规定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初折叠线位置的又一方法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用于显示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初折叠线位置的指示部结构示例的气囊侧视图;
图24是表示用于显示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初折叠线位置的指示部的另一结构示例的气囊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立体图,图2是该气囊的水平剖视图,图3是表示该气囊的片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该气囊的缝制过程中的分解立体图,图5~图18是气囊的折叠顺序的说明图,图19是设有该气囊折叠体的气囊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20是该气囊装置在气囊膨胀时的纵向剖视图。
而且,图5表示该气囊折叠前的状态,图6~图17表示折叠过程中的状态,图18表示折叠完毕后的状态。在图5~图10中,(a)图是气囊的侧视图,(b)图是沿(a)图的B-B线的剖视图,图11~图13以及图14(a)是从该气囊的前端侧(乘员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4(b)和图15~图18中的(a)图是从该气囊的基端(后端)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5~图18中的(b)图是相应(a)图的沿B-B线的剖视图。
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4以及将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一端侧彼此连通的基端室16。该基端室16成为气囊10的基端侧。因此,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向远离该基端室16的方向膨胀。
在该气囊10膨胀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前端部之间不存在连接片等架设部件,在两气囊12和14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空间部13(图2),该空间部13朝向乘员(也就是图2中朝向上方)敞开。
在该气囊10膨胀结束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之间的间距优选150~450毫米,特别优选170~430毫米。
而且,从最前端至空间部13的最内部的水平方向距离优选280~480毫米,特别优选310~450毫米。在从最前端至最内部的中间部分,各个气囊12、14彼此通过连接带18相连。在该实施方式中,该连接带18由左侧连接带半体18L和右侧连接带半体18R构成。
在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外侧面上设置了通气孔15。各个气囊12、14内架设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限制用系绳20L、20R。下文,将对该系绳20L、20R的结构进行说明。
对该气囊10的片结构等进行说明。另外,在下述说明中,各个片的前(前端)侧是指气囊10的膨胀方向前端侧,后侧是指该膨胀方向的基端侧。
该气囊10由内片50、左外片60、右外片70和基端侧片80总共4个片构成。将上述左侧连接带半体18L和右侧连接带半体18R连接到该内片50上。
内片50是大致呈葫芦形的细长片,通过在中央对折而形成左侧部50L和右侧部50R。该内片50的左侧部50L构成左半侧气囊12的内侧面,右侧部50R构成右半侧气囊14的内侧面。内片50由左侧部50L的下边56、前端边51、上边52、构成气囊凹处最内部的处于折叠部附近的上边53、右侧部50R的上边、前端边55、下边58以及该折叠部附近的下边57构成全周的边部。
左外片60和右外片70,由各自的前端边61、72、上边62、72、直线状的后边63、73以及下边64、74(但是图中未示64)构成全周的边部。
基端侧片80具有左侧面80A、底面80B、右侧面80C、构成上表面左侧侧的左垂片80D以及构成上表面右侧部的右垂片80E。该基端侧片80,将侧面80A、80C大致折叠成三角形,并且朝向气囊前端侧的那一面敞开。
该基端侧片80,由大致呈长方形的垂片80D和80E之间的相对边81和82、垂片80D和80E的前边(垂片前边)83和84、垂片80D和80E的后边85和86、与该后边85和86相对的后边87、侧面80A和80C的前边(侧前边)88和89、连接该侧前边88和89的底部前边80f构成全周的边部。
而且,如图2所示,在基端侧片80的底面部80B上设置了气体接收口90。以包围该气体接收口90的方式将框形补强布91叠合,并进行缝合。该气体接收口90是方形的,分别在其4个角部上设置了螺栓插通孔92。
制作该气囊10时,首先在平坦地展开基端侧片80的状态下,分别将左外片60的后边63和右外片70的后边73缝合在该侧前边88、89上。接着,将基端侧片80的垂片80D、80E的相对边81、82彼此缝合。由此,片60、70、80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其中,图4的S表示缝合时的接缝。
接着,如图4所示,使左外片60与内片50的左侧部50L相对,分别将前端边51和61、上边52和62、下边56和64彼此缝合,并且使右外片70与内片50的右侧部50R相对,分别将前端边55和71、上边54和72、下边58和74彼此缝合。并且,基端侧片80的垂片前边83、84与内片50的处于折叠部附近的上边53附近缝合,基端侧片80的底部前边80f与折叠部附近的下边57附近缝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宽度限制用系绳20L、20R由一对系绳半体21、22构成。如图2所示,其中一个系绳半体21,其一端侧缝在内片50的内表面上。另一个系绳半体22,其一端侧缝在外片60、70的内表面上。附图标记23表示补强布,其处于各外片60、70的两侧,并配置在与该系绳半体22的该一端侧相反的一侧,且与所述系绳半体缝合在一起。
接着,将安装在左侧部50L上的系绳半体21和安装在左外片60上的系绳半体22的另一端侧彼此缝合,并且,将安装在右侧部50R上的系绳半体21和安装在右外片70上的系绳半体22的另一端侧彼此缝合。
通过将所述系绳半体21、22的另一端侧彼此缝合,使左侧部50L与左外片60、右侧部50R与右外片70分别通过该系绳20L、20R彼此相连,从而限制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膨胀时的宽度。
通过进行上述缝合,成为使气囊10(图1)里外颠倒的状态,即缝合余量露出到气囊外侧的状态。如图4所示,基端侧片80的垂片后边85、86和后边87尚未缝合,在该状态下成为敞开口M。
通过该敞开口M,将气囊里外翻过来。接着,缝合该敞开口M,并且将连接带半体18L、18R彼此缝合,从而成为图1的气囊10。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基端室16底面上的气体接收口90,在该基端室16内配置充气机34(图19、图20)。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充气机34为棒形物,以其长度方向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而进行配置。附图标记36表示作为安装件的固定板,该固定板用于将该基端室16的底面和充气机34固定到收容气囊用的壳体40(图19、图20)的气囊安装面(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壳体40的底面)上。
如图1、图15至图18的各(b)图所示,该固定板36具有:C字形的束带部(附图标记省略),分别覆盖在该充气机34的长度方向两端侧的侧周面上;凸缘部(附图标记省略),从该C字形束带部的两端分别沿基端室16的底面(以及上述壳体40的气囊安装面)伸出;和双头螺栓36a,从各凸缘部向下方突出地设置。另外,在该凸缘上设有卡爪(图示省略),用于将该固定板36卡定到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上,在该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上设有该卡爪的卡定孔(图示省略)。
在对缝制完毕的气囊10进行折叠之前,预先使该固定板36从气体接收口90进入到基端室16内,并安装到该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尚。此时,一边将双头螺栓36a插入上述插通孔92,一边使凸缘与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叠合,并将该凸缘的卡爪钩挂到上述卡定孔中,对固定板36进行固定。双头螺栓36a,穿过该插通孔92,伸出到气囊10的外部。
通过该双头螺栓36a将固定板36固定到壳体40的气囊安装面上,从而将基端室16的底面和充气机34固定到该气囊安装面上。图19、图20的附图标记36b表示在进行该固定时与双头螺栓36a螺合的螺母。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基端室16的后端连接有用于覆盖该气囊10的折叠体的防护罩布38。在该实施方式中,该防护罩布38是从基端室16的后端向后方伸出的带状的片,其基端侧缝在气体接收口90的周缘部的气囊外侧面上。
另外,在该防护罩布38的基端侧设有与该气体接收口90重叠的开口(图示省略)、分别与上述卡爪的卡定孔以及双头螺栓插通孔92重叠的孔(图示省略)。充气机34通过该防护罩布38的开口和气体接收口90配置到基端室16内。并且,双头螺栓36a贯通该基端室16的底面和该防护罩布38,并伸出到气囊10的外部。
在该防护罩布38的前端侧,贯穿设置了该双头螺栓36a的插通孔38a。
该防护罩布38,当有规定值以上的张力作用在其延伸方向上时断裂。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防护罩布38的延伸方向的中部上,在与该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呈孔线状的狭缝38b;该防护罩布38,当有规定值以上的张力作用在其延伸方向上时,沿该狭缝38b断裂,
该气囊10折叠后与充气机34一起收容到上述壳体40内,这些部件通过固定板36的双头螺栓36a和螺母36b固定到气囊安装面上,由此构成气囊装置1。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气囊装置1是汽车的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设在该副驾驶座前方的仪表板2的内侧。该仪表板中覆盖壳体40的部分,在气囊10膨胀时被气囊10推挤而开裂,从而成为向车室内侧打开的门部2a。图19的附图标记2b表示用于引导该门部2a开裂的撕裂线。
也可以在壳体40上安装当气囊10膨胀时被该气囊10推挤而开裂的盖(盖部件),并且在仪表板2上设置用于设置气囊装置1的开口,在该开口内设置气囊装置1时,利用该盖来覆盖该开口。
如图所示,在仪表板2的上方存在从该仪表板2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后方倾斜着向上方立起的风挡玻璃3。
接着,参照图5至图18说明该气囊10的折叠顺序。
折叠气囊10时,首先将左半侧气囊12及右半侧气囊14平展地展开,使其各自的左右侧面(左侧部50L和左外片60、右侧部50R和右外片70)彼此叠合。然后,如图5至图11所示,分别对上述左半侧气囊12及右半侧气囊14进行折叠,使其上下宽度变小,从而形成沿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
首先如图5至图6所示,将左半侧气囊12的比连接带18(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连接部)靠下的部位(下半侧),沿着连接该连接带18的下边缘和固定板36前端侧的下边缘的折叠线L1向上方折叠,重叠到左外片60一侧。
接着,如图6至图7所示,沿着从折叠线L1至下边缘部12b一侧(上侧)隔开规定间隔并与该折叠线L1平行地延伸的折叠线L2,将比该折叠线L2靠近下边缘部12b一侧的部位向下方折叠,重叠到外侧(与右半侧气囊14侧相反的一侧)。此时,例如通过沿着折叠线L1贴靠规尺、规定宽度的平板等,来确定该折叠线L2的位置。另外,以下的折叠线L3~L7,与此相同地,也可以通过沿着前一次折叠的折叠线贴靠规尺、规定宽度的平板等进行确定。
接着,如图7至图8所示,通过第2次折叠,将向折叠线L1下侧突出的部分向上方折叠。此时,沿着从折叠线L2至下边缘部12b一侧(下侧)隔开规定间隔(在该实施方式中,比折叠线L2与折叠线L1之间的间隔更窄的间隔)并与该折叠线L2平行地延伸的折叠线L3,将比该折叠线L3更靠近下边缘部12b一侧的部位向上方折叠,并重叠到外侧。
接着,如图8至图9所示,将左半侧气囊12的比连接带18考上的上边缘部12t一侧(上半侧),从该上边缘部12t向下每隔规定宽度,依次沿着与上述折叠线L1平行地延伸的折叠线L4、L5……(在图8中一直图示至L7)向左外片60一侧折叠而形成细长的卷折体。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该折叠线L4~L7的间隔,使得如图9所示,当到达下半侧的折叠体的上侧附近时,该上半侧的卷折体的上下宽度与该下半侧的折叠体的上下宽度大致相等。
然后,如图9至图10所示,使该上半侧的卷折体位于该卷折体和下半侧折叠体之间,并且沿着与上述折叠线L1平行地延伸的折叠线L8向下方折叠,并重叠到该下半侧折叠体的外侧。
另外,例如可以通过从上边缘部12t开始卷绕到规定宽度的带状平板上,来卷折该上半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该上半侧卷绕到带状平板上而进行卷折,使该卷折体与下半侧折叠体的外侧叠合后,从该卷折体拔出该带状平板时,能够高效进行该上半侧的折叠操作。
右半侧气囊14也按照与该左半侧气囊12相同的顺序进行1次折叠。图11表示上述左半侧气囊12及右半侧气囊14的1次折叠完毕的状态。其中,在图5至图10中,附图标记14b、14t分别表示该右半侧气囊14的下边缘部和上边缘部。
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1次折叠体的上下宽度,可以根据收容气囊10的壳体40的宽度而进行设定。
接着,如图12至图13所示,前后方向上较长的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1次折叠体中,使比各个该连接带18靠近前端的一侧以“人”字形彼此左右分离,并且以折皱状(Z字形)对各个连接带18的后端侧进行折叠,使其前后宽度变小。接着,如图13至图14,将各气囊12、14的比该连接带18靠近前端一侧的部分,分别沿着各自的位于中部的上下方向折叠线L9、L10向该连接带18的前侧折叠。由此,形成图13所示的2次折叠体。
另外,所述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1次折叠方法和2次折叠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
接着,如图14至图16,将基端侧片80整平,使基端室16处于所谓压扁的状态,在其上放置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2次折叠体。由此,如图16(b)所示,成为基端室16及该2次折叠体重叠到固定板36上的状态。其中,图14表示将基端侧片80整平之前的状态,图15表示整平过程中的状态,图16表示整平后的状态。
在整平基端侧片80时,如图15(b)所示,成为垂片80D、80E的前边83、84附近从基端侧片80的气体接收口90的后边缘开始松弛的状态。如图15(b)的箭头R所示,向后方拉伸该基端室16的后端部16r,将基端室16向后方拉出该松弛部分的量。
另外,由于在基端室16的气体接收口90的前边缘至底部前边80f附近也产生松弛,所以如箭头F所示地向前方拉伸该基端室16的前端部16f,也将该基端室16向前方拉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从片80的气体接收口90的后边缘至垂片前边83、84的长度,大于从该气体接收口90的前边缘至底部前边80f的长度,因而与基端室16向前方(F方向)的拉出量相比,向后方(R方向)的拉出量更大。
然后,分别将该后端部16r一侧和前端部16f一侧的基端室16的拉出部向上方折叠,与上述2次折叠体的后侧(与乘员相反一侧)和前侧(乘员侧)的各侧面重叠。
如图17至图18,向前方拉绕防护罩布38,将其覆盖到该气囊10的折叠体上。将该防护罩布38的前端侧的插通孔38a,穿过从基端室16的底面伸出的双头螺栓36a,从而将防护罩布38钩挂固定到该双头螺栓36a上。其结果是,气囊10的折叠体被防护罩布38覆盖(保持形状),气囊10的折叠完毕。
在该气囊装置1中,如上所述,对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进行1次折叠时,最初的折叠是沿着连接连接带18的下边缘和固定板36前端侧的下边缘的折叠线L1进行的,因而该最初的折叠位置大致统一地确定。并且,与该最初的折叠相比,之后进行1次折叠时,也可以将最初的折叠线L1作为基准,与其平行地进行折叠。而且,由于该最初折叠位置大致统一确定,所以可以左右对称地折叠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由此,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可以大致均等地进行膨胀。
在具有结构如上的气囊装置1的车辆遭遇碰撞等紧急状况时,充气机34进行气体喷出动作,从该充气机34向基端室16内喷出气体。来自该充气机34的气体从该基端室16流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借助该气体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和右侧进行膨胀。
在该气囊装置1中,当气囊10开始膨胀时,在该气囊10的膨胀压力下,防护罩布38沿着狭缝38b破裂,解除了气囊10的折叠状态。接着,基端室16膨胀而推开充气机的门部2a,并且从壳体40推出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2次折叠体。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折叠基端室16时,由于向后方拉出其后端部16r一侧并重叠到该2次折叠体后侧的侧面上,所以当基端室16膨胀时,如图20所示,在该2次折叠体的后侧(车辆前方侧),该后端部16r大幅膨胀。由此,该2次折叠体被膨胀的该后端部16r向乘员侧推出,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顺利地向乘员侧展开。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该基端室16的前端部16f一侧也向前方少量地拉出,因而如图所示,该前端部16f一侧在该2次折叠体的前部下侧支撑该2次折叠体地进行膨胀。
然后,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向乘员的左侧和右侧膨胀,该左半侧气囊12阻挡乘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14阻挡乘员的右胸。该左右胸部上存在坚硬有力的肋骨。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通过该肋骨承受并吸收乘员的冲击。并且,由于在膨胀的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存在空间部13,并且乘员胸部中央的肋骨附近与该空间部13对峙,所以当乘员的身体陷入气囊10时,胸部的胸骨附近不会受到气囊10太大的反作用力,胸骨附近的负担变小。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之间的间隔为150~450mm,因而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正对着左胸中心附近,右半侧气囊14正对着右胸中心附近,从而可以通过气囊10极其稳固地承受乘员上半身的肋骨附近。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上半侧进行卷折,但是下半侧也可以同样地以“Z”字形进行折叠。作为1次折叠的最初折叠,也可以将上半侧沿连接带18向下方折叠,然后对其上半侧进行卷折。此时,下半侧也可以卷折,也可以“Z”字形折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初折叠的折叠线(下文称作最初折叠线)L1作为连接带18的下边缘于固定板36前端的下边缘的连接线。此外,也可以取而代之地设置用于显示最初折线L1位置的指示部。可以采用通气孔作为该指示部。
例如,在图21的实施方式中,在左外片60和右外片70(在图21中仅图示了左外片60(左半侧气囊12))中,在比连接带18对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进行连接的连接部靠近各个气囊12、14基端侧的规定位置上,分别设置了通气孔15。在该实施方式中,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初折线L1分别是该通气孔15的上边缘和连接带18的下边缘的连接线。
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将通气孔15和固定板36作为基准,来设定最初折线L1,也可以将上述部位之外的其他部位作为基准,来设定最初折线L1
而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这些气囊的外表面上预先设置用于显示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初折叠位置的指示部。图22~图24分别表示该指示部的一个示例。
在图22的实施方式中,在左外片60和右外片70中(在图22中仅图示了左外片60(左半侧气囊12)),在各个气囊12、14的前端侧和基端侧,在不同的位置上(按照规定的位置关系)设置了两个通气孔15A、15B。在该实施方式中,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初折线L1分别是该基端侧的通气孔15A的下边缘和前端侧的通气孔15B的上边缘的连接线。此时,通气孔15A、15B成为指示部。
在图23的实施方式中,在左外片60的前端侧和基端侧的各个边缘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分别设置了用于显示最初折叠左半侧气囊12时的两端部位置的一对标记100A和100B,作为指示部。在该实施方式中,标记100A、100B是印刷在该左外片60表面上的标记,也可以通过刺绣或封印、压印等其他方式进行设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沿着连接标记100A和100B的折叠线L1,进行左半侧气囊12的最初折叠。
而且,在图23中,虽然仅图示了左外片60(左半侧气囊12),但是与该左外片60相同,右外片70上也设置了用于显示最初折叠右半侧气囊14时的两端部位置的一对标记100A和100B,沿着连接标记100A和100B的折叠线L1,进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初折叠。
通过预先在各个气囊12、14的外表面上设置用于显示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初折叠位置的标记100A和100B,可以大致统一地确定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初折叠位置。
在图24的实施方式中,在左外片60的外表面上,设置了用于对该左外片60和宽度限制用系绳20L的缝合部进行加固的补强布23。在该补强布23的下边缘附近,设置了第1小孔101A,作为用于显示左半侧气囊12的前端侧在该左半侧气囊12最初折叠时的位置的指示部。另外,该第1小孔101A是在制作补强布23时设置在该补强布23上的,并未贯穿左外片60。
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基端室16的基端侧片80是为了进行加固而将多个片叠合而成的,在设置在该基端侧片80最外侧的片80a中的、位于该基端室16左侧面的前边缘一侧下部的部分上,设置了第2小孔101B,作为用于显示左半侧气囊12的基端侧的该左半侧气囊12最初折叠时的位置的指示部。该第2小孔101B也是在制作片80a时设置在片80a上的,并未贯穿构成基端侧片80的其他片。
在该实施方式中,沿着连接第1小孔101A和第2小孔101B的折叠线L1,进行左半侧气囊12的最初折叠。
另外,在图24中,虽然仅图示了左外片60(左半侧气囊12),但是与该左外片60相同,在右外片70的外表面上也设置了对该右外片70和宽度限制用系绳20R的缝合部进行加固的补强布23。在该补强布23的下边缘附近设置了第1小孔101A,作为用于显示右半侧气囊14的前端侧在该右半侧气囊14最初折叠时的位置的指示部。而且,在设置于该基端侧片80最外侧的片80a中的、位于该基端室16右侧面的前边缘一侧下部的部分,设置了第2小孔101B,作为用于显示右半侧气囊14基端侧的该右半侧气囊14最初折叠时的位置的指示部。
沿着连接第1小孔101A和第2小孔101B的折叠线L1,进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初折叠。
因而,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这些第1小孔101A和第2小孔101B,大致统一地确定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初折叠位置。
而且,指示部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外表面上具体地画一条最初折叠线。或者,也可以在该折叠线的上下改变气囊表面的颜色。当然,也可以采用此外的其他结构。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这种指示部、连接带或通气孔、固定板等作为基准,来规定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初折叠时的折叠线。
在本发明中,不仅可以设置用于显示最初折叠位置的指示部,也可以设置显示第2次折叠之后的折叠位置的指示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使1次折叠体沿前后方向变得细长,但是也可以形成沿其他方向(例如上下方向)变得细长的1次折叠体。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表示了将本发明实施方式应用于汽车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的示例,但是不言而喻,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副驾驶座以外的其他座椅,还可以应用于汽车以外的高速移动体的乘员阻挡用气囊装置。

Claims (6)

1.一种气囊装置,设有折叠后的气囊、用于收容该气囊的壳体以及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借助于来自设置在该气囊基端侧的充气机的喷出气体,该气囊向其前端侧远离该基端侧的方向膨胀,
该气囊,具有:基端部,具有接收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的气体接收口;左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并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和右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并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
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其前端部彼此为非连接状,从而在膨胀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之间形成了朝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
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膨胀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彼此通过连接部连接,其特征在于,
通过1次折叠形成沿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然后,分别对该连接部的膨胀方向前端侧和后端侧进行折叠而使其前后宽度减小,从而形成该气囊;
沿着所述连接部进行该1次折叠的最初折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囊内,设置了用于将所述气体接收口的边缘部安装到所述壳体上的安装件;
沿着该安装件边缘部和所述连接部边缘部的连线进行所述最初折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该气囊装置搭载到车辆上的状态下,沿着所述安装件的下边缘和所述连接部的下边缘将左半侧气囊或右半侧气囊的下侧折叠地进行所述最初折叠。
4.一种气囊装置,设有折叠后的气囊、用于收容该气囊的壳体和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借助于来自设置在该气囊基端侧的充气机的喷出气体,该气囊向其前端侧远离该基端侧的方向膨胀,
该气囊,具有:基端部,具有接收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的气体接收口;左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并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和右半侧气囊,与该基端部相连,并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
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其前端部彼此为非连接状,从而在膨胀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之间形成了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
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膨胀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彼此通过连接部连接,其特征在于,
通过1次折叠形成沿一个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然后,沿与该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折叠线进行折叠,从而形成该气囊;
设置了指示部,用于显示进行该1次折叠的最初折叠时的折叠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囊设有通气孔,将该通气孔作为所述指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最初折叠的折线的平行线进行所述最初折叠后的1次折叠的折叠。
CNA2006101057958A 2005-07-25 2006-07-25 气囊装置 Pending CN19036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14521A JP2007030615A (ja) 2005-07-25 2005-07-25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214521 2005-07-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3618A true CN1903618A (zh) 2007-01-31

Family

ID=37067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057958A Pending CN1903618A (zh) 2005-07-25 2006-07-25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651123B2 (zh)
EP (1) EP1749708B1 (zh)
JP (1) JP2007030615A (zh)
CN (1) CN190361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1889A (zh) * 2009-09-10 2012-05-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客气囊及其制造方法和展开方法
CN111746454A (zh) * 2019-03-28 2020-10-0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的预折叠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02962A1 (de) * 2005-01-21 2006-08-03 Bst Safety Textiles Gmbh Personenrückhaltesystem
JP2007030615A (ja) * 2005-07-25 2007-02-08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712769B2 (en) * 2006-09-13 2010-05-11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CN102756703B (zh) * 2006-09-22 2015-03-1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的制造方法及气囊
JP2010158914A (ja) * 2007-08-10 2010-07-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272664B2 (en) * 2007-12-13 2012-09-25 Autoliv Asp, Inc. Airbag lateral flap
US7862073B2 (en) 2008-06-05 2011-01-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plit top air bag assembly
JP5322275B2 (ja) * 2009-02-06 2013-10-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083254B2 (en) 2009-04-27 2011-12-27 Autoliv Asp, Inc. Knee airbag assemblies configured for inflator insertion and inflator-mediated coupling to an airbag housing
US8500157B2 (en) 2009-04-27 2013-08-06 Autoliv Asp, Inc. Knee airbag assembli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8777262B2 (en) 2009-04-27 2014-07-15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ies with stabilizer straps
US8118325B2 (en) 2009-04-27 2012-02-21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knee airbags and internal tethers produced from single panels of material
US8297649B2 (en) 2009-07-16 2012-10-30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knee airbag having two chambers separated by an internal tether
JP5493586B2 (ja) 2009-08-19 2014-05-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KR101091693B1 (ko) * 2009-08-25 2011-12-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
US8407968B2 (en) 2009-10-16 2013-04-02 Autoliv Asp, Inc. Method of packaging an inflatable airbag cushion including a wrapper and deployment flap
US8272667B2 (en) 2009-11-03 2012-09-25 Autoliv Asp, Inc. Low-mount inflatable knee airbags having serial chambers
US8500155B2 (en) 2009-12-22 2013-08-06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y with an integral cover
JP5534512B2 (ja) * 2010-03-31 2014-07-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0026932A1 (de) * 2010-07-12 2012-01-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 mit einem außen liegenden Zug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US8360464B2 (en) 2010-08-31 2013-01-29 Autoliv Asp, Inc. Covers for inflatable knee airbag housings
US8297650B2 (en) 2010-08-31 2012-10-30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kne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articulating housings
JP5516362B2 (ja) 2010-11-19 2014-06-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体及び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678430B2 (en) * 2011-06-24 2014-03-25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and airbag folding method
JP5488539B2 (ja) * 2011-06-29 2014-05-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540276B2 (en) 2011-11-07 2013-09-24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kne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cushion fold pattern
US8505963B1 (en) 2012-02-24 2013-08-1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ies with strap clamps
US9010804B2 (en) 2013-03-15 2015-04-21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ies with constrained stabilizer straps
JP6375484B2 (ja) * 2013-04-26 2018-08-2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US9682678B2 (en) * 2015-11-02 2017-06-20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protectors and related methods
JP6706503B2 (ja) * 2016-01-26 2020-06-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CN105511170A (zh) * 2016-01-28 2016-04-2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DE102017124581A1 (de) * 2017-10-20 2019-04-25 Dalphi Metal Espana, S.A. Umhüllung eines gassacks eines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s und verfahren zum verpacken eines gassacks in einer umhüllung
US10696266B2 (en) 2017-11-10 2020-06-30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knee airbag assemblies
US11465580B2 (en) * 2020-04-08 2022-10-11 Autoliv Asp, Inc. Bi-directional airbag cushion wrappers and related airbag assemblies and methods
US11345302B2 (en) * 2020-07-27 2022-05-31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Curtain airbag with integral airbag wrap
US11679733B2 (en) 2020-10-05 2023-06-20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Airbag shield for seat fr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2675A (en) * 1989-11-30 1991-06-11 Allied-Signal Inc. Air bag and folding technique
JPH04143142A (ja) * 1990-10-02 1992-05-18 Nissan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用カバー
DE69625032T2 (de) * 1995-08-21 2003-08-14 Toyoda Gosei Kk Luftsackvorrichtung
JPH106897A (ja) * 1996-06-21 1998-01-13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60424B2 (ja) 1996-08-30 2006-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430841B2 (ja) * 1997-03-05 2003-07-2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
JP3144354B2 (ja) * 1997-08-26 2001-03-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アバッグ
US6378898B1 (en) * 1999-06-09 2002-04-30 The B.F. Goodrich Company Inflatable air bag for an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JP4635293B2 (ja) * 2000-04-07 2011-02-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565118B2 (en) * 2000-05-23 2003-05-20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Folded inflatable curtain
JP4465872B2 (ja) * 2000-12-19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20022020U1 (de) * 2000-12-28 2001-11-08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 Gmbh Gassackmodul
JP2002283939A (ja) * 2001-03-29 2002-10-03 Toyota Motor Corp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25226B2 (ja) 2002-02-12 2007-06-0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955377B2 (en) * 2002-04-06 2005-10-18 Key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restraint module with external tether
US20060028009A1 (en) 2002-05-22 2006-02-09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JP4274742B2 (ja) * 2002-05-22 2009-06-1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24138A1 (de) * 2002-05-24 2003-12-11 Takata Petri Ag Fahrer- oder Beifahrerairbag
US6834886B2 (en) * 2003-02-18 2004-12-28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JP4380313B2 (ja) 2003-02-18 2009-12-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34752B2 (ja) 2003-02-26 2008-08-2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329229C (zh) * 2003-02-26 2007-08-01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和气囊装置
JP2004314934A (ja) * 2003-04-02 2004-11-11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75902B2 (ja) 2003-09-09 2010-06-0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95499B2 (ja) * 2004-03-23 2010-12-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折り畳み方法
JP4364081B2 (ja) * 2004-07-14 2009-11-1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57408B2 (en) * 2005-02-28 2008-04-15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curtain cushion tab shock absorption
JP4760158B2 (ja) * 2005-06-24 2011-08-3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30615A (ja) * 2005-07-25 2007-02-08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30614A (ja) * 2005-07-25 2007-02-08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47716B2 (ja) * 2005-07-29 2011-08-1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699173B1 (ko) * 2005-12-16 2007-03-2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1889A (zh) * 2009-09-10 2012-05-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客气囊及其制造方法和展开方法
CN102481889B (zh) * 2009-09-10 2017-04-05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客气囊及其制造方法和展开方法
CN111746454A (zh) * 2019-03-28 2020-10-0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的预折叠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18436A1 (en) 2007-01-25
US7651123B2 (en) 2010-01-26
EP1749708A1 (en) 2007-02-07
JP2007030615A (ja) 2007-02-08
US20070018437A1 (en) 2007-01-25
EP1749708B1 (en) 2011-10-05
US7631894B2 (en) 2009-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03618A (zh) 气囊装置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903619A (zh) 气囊装置
CN1089698C (zh) 侧气囊装置的气囊
CN1192922C (zh) 侧气囊装置
CN1903617A (zh) 气囊装置
CN1275807C (zh) 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
US8096578B2 (en) Knee airbag
CN1299935C (zh) 头部保护气囊和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944110A (zh) 空气安全带和固定器之间的连接体以及空气安全带装置
CN100335316C (zh) 用于乘客保护设备的安全气囊
CN1666910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621280A (zh) 头部保护气囊
CN1883985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394774A (zh) 车辆用侧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CN1530264A (zh) 乘坐人员保护装置
US20160114754A1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20070228709A1 (en) Airbag with gas diffuser
CN1853989A (zh) 气囊及气囊装置
US9290149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 seat
CN1740011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305714C (zh) 充气机
US20100116186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irbag
CN1944114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84705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