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6910A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和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66910A
CN1666910A CNA2005100544919A CN200510054491A CN1666910A CN 1666910 A CN1666910 A CN 1666910A CN A2005100544919 A CNA2005100544919 A CN A2005100544919A CN 200510054491 A CN200510054491 A CN 200510054491A CN 1666910 A CN1666910 A CN 1666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inscot
gas
room
air bag
gas 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544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0481C (zh
Inventor
安部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66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6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048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048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分隔为设置有充气机的第1室和围绕该第1室的第2室的气囊中,尽早实现该第2室的膨胀,同时容易进行调节气囊的膨胀时的形状和厚度的设计。在气囊(10)的内部,设置有第1和第2内面板(22A,22B),将该气囊(10)的内部分隔为第1室(1)和围绕该第1室(1)的第2室。在第2内面板(22B)上,设置有将第1室(1)和第2室(2)连通的连通口(27)。第1内面板(22A)的内周缘通过接缝(23A)与前面板(12)连接,内面板(22A,22B)的外周缘彼此之间通过接缝(23B)连接,第2内面板(22B)的内周缘部通过压环(42),与保持器(30)连接。来自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的喷出气体通过连通口(27),直接供给到第2室(2)。

Description

气囊和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设置于车辆等的高速移动体上,用于在碰撞等紧急情况时膨胀而保护人体。
背景技术
为了在汽车的碰撞时等紧急情况时保护乘员,采用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等各种气囊装置。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包通过将乘员侧的前面板和相反侧的后面板的周缘部缝合而形成的气囊。在后面板的中央,设置有用于承受充气机的前端侧的充气机扣合用开口。该开口的周围通过螺栓、销、铆钉等安装于保持器上。在该后面板上,设置有通气孔,该通气孔用于在驾驶席乘员突入气囊中时,使气袋的内部的气体排出,吸收冲击。
在特开平1-311930号公报中,描述了下述的气囊,其中,按照跨于后面板的充气机用开口和前面板之间的方式,设置内面板(在该公报中,称为“内侧气体袋”),将气囊的内部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和周围的第2室。在该内侧气体袋中,设置有使该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连通口。如果充气机动作,则首先第1室膨胀,接着,第2室膨胀。
专利文献1:特开平1-3119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象上述那样将内部分隔为第1室和第2室的气囊,尽早实现第2室的膨胀;和使得容易进行调节气囊的膨胀时的形状和厚度的设计。
方案1所述的气囊为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实现膨胀的气囊,其包括设置于乘员侧的前面板和设置于与乘员相反侧的后面板,该前面板和后面板的周缘部彼此连接,在该后面板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设置有将该气囊的内部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和围绕该第1室的第2室的内面板,在该内面板的中央处,设有呈与该后面板的开口基本同心状设置的开口,该内面板的前端侧周缘部与该前面板的中央部和周缘部之间的中间部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内面板由前面板侧的第1内面板和后面板侧的第2内面板构成,该第1内面板的后端部与第2内面板的前端部连接,在该第2内面板中,设置有使该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连通部,该连通部在该气囊膨胀的状态下,设置于上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喷射方向的延长线上。
方案2所述的气囊,如方案1所述,其中,在后面板中设置有通气孔,在该内面板中设置有将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内通气孔。
方案3所述的气囊,如方案1或2所述,其中,上述第1内面板通过约束带部件与上述前面板连接。
方案4所述的气囊装置,包括气囊以及具有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中的至少前端侧设置于气囊内部,并且上述气体喷出口设置于该气囊的内部,其特征在于,该气囊为方案1或3所述的气囊,上述连通部在该气囊膨胀的状态下,设置于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
方案5所述的气囊装置,包括气囊以及具有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中的至少前端侧设置于气囊内部,并且该气体喷出口设置于该气囊的内部,该气囊包括设置于乘员侧的前面板和设置于与乘员相反侧的后面板,该前面板和后面板的周缘部彼此连接,在该后面板的中央处,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设置有将该气囊的内部分隔为中间的第1室和与围绕该第1室的第2室的内面板,在该内面板的中央,设有呈基本与该后面板的开口同心状设置的开口,该内面板的前端侧周缘部与该前面板的中央部和周缘部之间的中间部连接,其特征在于,在该内面板上,设置有将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连通部,在该第1室的内部,设置有将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向该连通部导向的导向部件。
方案6所述的气囊装置,如方案5所述,其中,该导向部件包括气体接收室和气体流出口,该气体接收室接收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该气体流出口使该气体接纳室内的气体流到第1室的内部,上述连通部在气囊膨胀的状态下,设置于来自该气体流出口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线上。
方案7所述的气囊装置,如方案5或6所述,其中,上述气囊和气体发生器安装于保持器上,上述导向部件围绕该气体发生器的前端侧,通过与该气体发生器共同的安装部件,安装于该保持器上。
方案8所述的气囊装置,如方案5所述,其中,该导向部件为将该第1室内部分隔为气体发生器侧的小室和前面板侧的大室的分隔用内面板,在该分隔用内面板中,设置有使气体从该小室向大室流出的流出部,上述连通部与该小室相邻。
方案9所述的气囊装置,如方案8所述,其中,该分隔用内面板与上述第2内面板连接。
方案10所述的气囊装置,如方案5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其中,在上述后面板上设置有通气孔,在该内面板中,设有将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内通气孔。
方案11所述的气囊装置,如方案5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其中,上述第1内面板通过约束带与上述前面板连接。
在方案1,4所述的气囊和气囊装置中,将气囊内部的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连通部配置于通过后面板和内面板的气体发生器用开口而设置于第1室内部的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即,按照与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喷出口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是,在气体发生器动作时,从该气体喷射口,向该连通部,喷出气体。由此,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通过该连通部,还直接供给到第2室。由此,第2室尽早膨胀。
在该气囊中,由于内面板由前面板侧的第1内面板和后面板侧的第2内面板的连接体构成,故通过调节第1内面板的大小,可容易进行调节气囊的厚度和形状的设计。
在方案2所述的气囊中,由于在后面板中开设通气孔,在内面板开设将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内通气孔,故在人体与已膨胀的气囊接触时,可通过该内面板和通气孔,使第1室内和第2室内的气体排出,吸收冲击。
在方案3所述的气囊中,通过约束带部件连接第1内面板和后面板,因此通过调节该约束带部件的长度,可更容易进行气囊厚度的调节。
在方案5所述的气囊装置中,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通过导向部件,导向第1室和第2室的连通部。由此,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通过该连通部,还直接供给到第2室。由此,第2室尽早膨胀。
如方案6,该导向部件包括气体接收室和气体流出口,该气体接收室接收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该气体流出口使该气体接收室内的气体流到第1室的内部,连通部在气囊膨胀的状态下,设置于来自该气体流出口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线上时,即使在无法将连通部设置于来自气体喷射器的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的情况下,仍可将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送向连通部。
如方案7,气囊和气体发生器安装于保持器上,导向部件围绕该气体发生器的前端侧,通过与该气体发生器共同的安装部件,安装于该保持器上,在情况下,导向部件与气体发生器一起牢固地安装于保持器上。另外,使该安装用的部件共用,可降低成本,削减安装工时。
如方案8,通过分隔用内面板,将第1室内部分隔为气体发生器侧的小室和前面板侧的大室,在分隔用内面板中设置从该小室延伸到大室的气体流出部,并且将该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连通部按照相对该小室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在气体发生器进行喷出气体动作时,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首先导入小室,从该小室,通过气体流出部和连通部,分别分配供向大室和第2室。由此,第1室和第2室均会尽早膨胀。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如方案9,该分隔用内面板与第2内面板连接。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伴随小室的膨胀,第2内面板的后端侧尽早固定,使内面板的姿势稳定。
在上述的方案5至9的各方式中,如方案10,在后面板中,开设通气孔,并且在内面板中,设置将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内通气孔,由此,在人体与已膨胀的气囊接触时,可通过该内通气孔和通气孔,将第1室内和第2室内的气体排出,吸收冲击。
此外,在上述方案5至10的各方式中,也如方案11,当通过约束带部件连接第1内面板和前面板时,根据调节该约束带部件的长度,可极容易地调节气囊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方式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5为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内面板的另一构成实例的俯视图和分解透视图。
图7为表示内面板的又一构成实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图8的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10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11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方案1,4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的驾驶席用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该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该气囊10,包括分别由圆形的织布形成的前面板12、后面板14和第1内面板22A、第2内面板22B。该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为相同直径,它们的外周缘部彼此通过由线等形成的接缝15缝合,由此,呈袋状。该缝合部呈沿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的外周环绕的圆环状。
在后面板14上,设有充气机(气体发生器)用开口16和通气孔18。该充气机用开口16设置于后面板14的中央。在该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围,设置有螺栓插通孔20。
在该气囊10的内部,设置有上述第1内面板22A和第2内面板22B。该第1和第2内面板22A、22B基本呈与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同心状设置,其外周缘部彼此通过由线等形成的接缝23B缝合。前面板12侧的第1面板22A的内周缘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内面板22A的前端侧的周缘部)通过由线等的接缝23A,与该前面板12的中央部和周缘部之间的中间部缝合。
在后面板14侧的第2内面板22B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形成第2内面板22B的后端侧的部分),设置有呈基本与该后面板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同心状的充气机用开口24。这些开口16、24基本为同一直径。另外,在该内面板22B的该开口24的周围,设置有后面板14中的与螺栓插通孔20重合的螺栓插通孔26。
在第2内面板22B,按照较接近外周缘的方式设置有内通气孔28,并且在更靠内的内周侧,设置有作为将第1室1和第2室连通的连通部的连通口27。另外,该内通气孔28也可设置于第1内面板22A上。
该第2内面板22B的该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面板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重合,与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重合。此外,通过螺栓插通孔26、20,将该充气机用开口24、16的周缘部固定于保持器30上。由此,第2内面板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面板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连接,第1和第2内面板22A、22B的外周缘部彼此连接,第1内面板22A的内周缘部与前面板12连接。
通过第1和第2内面板22A、22B,将气囊10的内部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1、围绕该第1室1的第2室2。第1室1位于内面板22A、22B的内侧。
连通口27设置于通过充气机用开口16、24,设置于该第1室1内的后述的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即,形成于充气机36中的与气体喷出口36a相对的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连通口27和内通气孔28分别按照等间隔沿气囊的周方向设置了4个。另外,这些连通口27和内通气孔28的周方向的相位相对气囊的中心而错开。
另外,也可在开口16、24、连通口27、通气孔18、28的周缘部,安装增强用的补片。
在用于安装该气囊10的保持器30的中央处,开设有充气机安装口32,在其周围设置有螺栓插通孔34。
充气机36基本呈圆柱形状,在其筒轴方向的前端侧的侧周面上,设置有气体喷出口36a。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气体喷出口36a按照等间距沿充气机36的周方向设置了4个。充气机36按照从这些气体喷出口36a沿放射方向喷出气体的方式构成。从该充气机36的筒轴方向的途中部分(比该气体喷出口36a的更偏后的后端侧)的侧周面,突设有充气机固定用的凸缘38。在该凸缘38上,设置有螺栓插通孔40。该充气机36的该前端侧嵌装于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中。
在将气囊10安装于保持器30上时,通过压环42,将后面板14和第2内面板22B的充气机用开口16、24的周缘部压进该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嵌装于该充气机安装口32的充气机36的前端侧通过该充气机用开口16、24,插入第1室1的内部。设置于该充气机36的前端侧的气体喷出口36a分别与第2内面板22B的各连通口27相对。
此时,将压环42的柱头螺栓44穿过螺栓插通孔26、20、34、40,在其前端紧固螺母46,由此,将第2内面板22B、气囊10和充气机36固定于保持器30上。另外,折叠气囊10,按照覆盖该气囊10的折叠体的方式,将组件罩48安装于保持器30上,由此,构成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设置于汽车的方向盘(在图1中,仅仅示出轮缘部50)处。
在车辆碰撞时等,充气机36动作,将气体喷出到气囊10的内部。气囊10因该气体而膨胀,将组件罩48推开,在车室内展开,保护驾驶席乘员。
由于在该气囊10中,将第1室1和第2室2连通的连通口27设置在设于该第1室1内部的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即,按照与该充气机36中的与气体喷出口36a相对的方式设置,故在充气机36动作时,从该气体喷出口36a朝向该连通口27,喷出气体。因此,来自该充气机36的气体如图1所示,通过该连通口27,还直接供向第2室2。由此,第2室2会尽早膨胀。
当乘员碰到已膨胀的气囊10时,第1室1和第2室2的内部的气体通过内通气孔28或通气孔18而流出,吸收冲击。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内面板22B中,设有内通气孔28,但是,也可在第1内面板22A中,设置内通气孔28。另外,也可如图3的气囊10A那样,在第1内面板22A和第2内面板22B这两者中,设置内通气孔28。另外,该气囊10A的其它构成与上述图1、图2的气囊10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4个气体喷出口36a和连通口27,但是并不限于4个。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充气机36的全部的气体喷出口36a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方向,设置了连通口27,但是,也可仅仅沿一部分的气体喷出口36a的气体喷出口的延长方向,设置连通口27。另外,也可将一部分的连通口设置于偏离气体喷出口36a的延长方向的位置,具有不与气体喷出口36a相对的连通口。
该连通口27的形状也可为图示以外的形状。另外,该连通口27的开口面积对应于第2室2的内容积等而选定,并不是特别限定的。各面板的形状也可为图示以外的形状。
图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10B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5为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该气囊10B也由构成外壳的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将内部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1和其周围的第2室的第1内面板22和第2内面板22C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第2内面板22C包括与后面板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重合的圆环状的中央部70、与从该中央部70的外周沿放射方向突出设置的4个带状部71。该带状部71按照等间距沿中央部70的周方向设置。在该中央部70的中心开口(充气机用开口)72的周围,设置有供压环42的柱头螺栓44插入的螺栓插通孔73。
此外,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前面板12、后面板14和第1内面板22A也为圆形的面板。该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的周缘部彼此间通过接缝15缝合。第1内面板22A的内周缘部通过接缝23A,与该前面板12的中央部和周缘部之间的中间部缝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第1内面板22A上,设有内通气孔28。
第2内面板22C的中央部70呈与第1内面板22A同心状设置,各带状部71的前端侧通过接缝23C,与该第1内面板22A的外周部缝合。各带状部71的前端侧按照等间隔沿该第1内面板22A的周方向设置。在该气囊10B中,这些带状部71彼此之间的间隙成为了将第1室1和第2室2连通的连通部74。
该第2内面板22C的中央部70与后面板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重合,通过压环42,固定于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上。另外,嵌装于该充气机安装口32的充气机36的前端侧(气体喷出部)通过各开口16、72,插入第1室1的内部。同样在该实施方式中,按照等间隔在充气机36的前端侧的侧周面形成4个气体喷出口36a,这些气体喷出口36a分别与各连通部74相对。
该气囊10B和具有该气囊10B的气囊装置的其它的结构与前述的图1、图2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4、图5中,与图1、图2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同样在该气囊10B中,由于在将第1室1和第2室2连通的连通部74中相对着设置于第1室1内部的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故在充气机36动作时,从该气体喷出口36a向该连通部74,喷出气体。由此,来自该充气机36的气体通过该连通部74,还直接供向第2室2。由此,第2室2会尽早膨胀。
在该气囊装置10B中,第2内面板22C由十字形的织布形成,其包括:中央部70,与后面板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重合;和4个带状部71,从该中央部70,呈放射状延伸,由此,与由圆形的织布形成的情况相比较,整体的面积较小。因此,可抑制制造面板时的织布的使用量,从而可降低材料成本,节省资源。
另外,带状部71的个数不限于4个,可根据充气机的气体喷出口的个数等而适当地选定。
在本发明中,第1内面板也可为圆形以外的形状。图6(a)为表示第1内面板的另一构成实例的俯视图,图6(b)为第1内面板和第2内面板的分解透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面板22D由十字形的织布制作而成,其包括:与前面板(图示省略)连接的中央部80、与从该中央部80向四周延出的4个带状部81。在该织布中,各带状部81从根部向后面板(图示省略)侧折叠,并且邻接的带状部81的侧边部彼此缝合,由此,如图6(b)那样,呈无底的袋状。另外,标号82表示该缝合的接缝。该袋状的第1内面板22D的内侧的空间形成第1室。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在各带状部81的前端侧缘部,缝合有第2内面板22C的各袋状部71的前端侧。该第2内面板22C与图4、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
同样该第1内面板22D也由十字形的织布形成,其包括:中央部80、和从该中央部80向四周延出的4个带状部81,因此与由圆形的织布形成的情况相比较,整体的面积较小。因此,可抑制制作面板时的织布的使用量,从而可降低材料成本,节省资源。
此外,带状部的个数不限于4个,也可为3个,或5个以上。
在本发明中,将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连通部也可跨过第1内面板和第2内面板而形成。图7为如此构成的第1内面板和第2内面板的分解透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面板22E,包括:中央部与前面板(图示省略)连接的圆形的主体部83、和从该主体部83的外周沿放射方向突设的4个带状部84。该带状部84按照等间隔沿主体部83的周方向设置。围绕主体部83的中央部的双点划线表示将该主体部83的中央部与前面板连接时的缝合预定线。在该主体部83的中央部和外周的中间附近,设置有内通气孔28。
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内面板22C’,包括:圆环形状的中央部70,与后面板(图示省略)的充气机用开口的周缘部重合4个带状部71’,从该中央部70的外周沿放射方向突设。该带状部71’按照等间隔沿该中央部70的周方向设置。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该带状部71’的长度短于前述的图4~图6的实施方式中的带状部7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面板22E的各带状部84和第2内面板22C’的各带状部71’通过缝合等方式连接,带状部71’、84的连接体彼此之间的间隙形成将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连通部。
在本发明中,也可在第1室内部,设置导向部件,使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导向连通部(口)。
图8为表示导向部件的一个实例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9为该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0的第1室1的内部,设置有向该第1室1和第2室2的连通口27导入来自充气机36A的气体的导向部件60。此外,该气囊10与前述的图1、图2的气囊10相同。
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充气机36A的前端侧的侧周面,具有气体喷出口36a,该前端侧通过充气机用开口16、24(图9),设置于第1室1的内部。该充气机36A也从该气体喷出口36a,沿放射方向,喷出气体。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气体喷出口36a和连通口27的相位相对气囊的中心错开,连通口27不位于来自气体喷出口36a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
该充气机36A的其它构成与图1、图2的气囊装置的充气机36相同。
导向部件60,包括:基本呈环状的围壁部61,围绕该充气机36A的前端侧的侧周围;顶棚部62,将该围壁部61的前端侧(乘员侧)封闭;设置于该围壁部61上的气体流出口63;压环64,沿环周设置于该周壁部61的后端部;和柱头螺栓65,从该压环64向后方突设。在由该围壁部61和顶棚部62围绕的空气为接收来自充气机36A的气体的气体接收室66。多个气体流出口63按照等间隔沿围壁部61的周方向设置,该气体接收室66内部的气体从这些气体流出口63,沿放射方向流出。
该导向部件60,压环64从第1室1的内侧与第2内面板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重合,同时柱头螺栓65穿过该第2内面板22B、后面板14、保持器30和充气机36A的凸缘38的各螺栓插通孔,将螺母46紧固于其前端,由此,与该第2内面板22B和后面板14以及充气机36A一起固定于保持器30上。此时,充气机36A的前端侧通过保持器30、后面板14和第2内面板22B的各充气机用开口,设置于气体接收室66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60按照下述方式设置: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连通口27分别位于来自一部分的气体流出口63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线上,第2内面板22B的面板部分位于在来自剩余的气体流出口63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线上。
导向部件60由金属或耐热性合成树脂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
该气囊装置的其它的结构与图1、图2的气囊装置相同。
在上述构成的气囊装置中,当在车辆碰撞时等充气基36A动作时,气体从该充气机36A向导向部件60的气体接收室66的内部喷出,接着,气体从该气体接收室66,通过各气体流出口63,向气囊10的第1室1的内部流出。此时,由于气体从一部分的气体流出口63向各连通口27流出,故该气体通过各连通口27,也直接供向第2室2的内部。由此,第2室2会尽早膨胀。另外,由于从剩余的气体流出口63流出的气体与第2内面板22B的面板部分接触,故主要留在第1室1的内部。由此,第1室1也会尽早膨胀。
在该气囊装置中,即使在无法将第1室1和第2室2的连通口27设置于来自充气机36A的气体喷出口36a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导向部件60,将来自该充气机36A的气体导向连通口27,还可将其直接送向第2室2。
图10为表示导向部件的另一实例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囊10C的第1室1的内部通过作为导向部件的分隔用内面板90,分隔为充气机36A侧的小室91和前面板12侧的大室92。另外,除了设置该分隔用内面板90以外,该气囊10C的其它方面的构成与图1、图2的气囊10相同。
分隔用内面板9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圆形的织布形成,其在第2内面板22B的内侧(第1室1的内部侧),呈与第2内面板22B同心状设置,周缘部通过接缝93,缝合于该第2内面板22B的内周侧(充气机用开口24侧)和外周侧的中间附近。另外,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较接近第2内面板22B的外周缘的方式,设置内通气孔28,并且,在其内周侧,设置通向第2室2的连通口27。分隔用内面板90的周缘部缝合于该内通气孔28和连通口27之间的部分。
小室91为第1室1中的该分隔用内面板90和充气机36之间,大室92为该分隔用内面板90和前面板12之间。连通口27与小室91相邻,内通气孔28与大室92相邻。
在该分隔用内面板90中,设有用于使气体从小室91向大室92流出的气体流出口94。该气体流出口94的形状、设置、开口面积等对应于大室92的内部容积等而选定,不特别限制。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气囊10C的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碰撞时,充气机36进行喷出气体的情况下,来自该充气机36的气体首先导入小室91,从该小室91,通过气体流出口94和连通口27,分别分配供向大室92和第2室2。由此,大室92(第1室1)和第2室2均会尽早膨胀。
图11为又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2为该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D中,通过约束带部件100,连接了该气囊10D的内部的第1内面板22A和构成该气囊10D的乘员相对面的前面板12。
该约束带部件100,在该实施方式中,具有:底片部101,与第1内面板22A的中央部(在气囊10D膨胀的状态下,成为该第1内面板22A的乘员侧端部的部分)缝合;和2根约束带部102、102,从该底片部101延出并形成带状。如图12所示,该底片部101由直径小于第1内面板22A的圆形的织布构成,以呈同心状配置于该第1内面板22A的乘员侧,其外周缘部通过接缝23D连接在该第1内面板22A上。
该约束带部102,其一端连接在该底片部101的外周缘部,另一端通过接缝103缝合在前面板12的中央部附近。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这些2根约束带部102、102相互夹持底片部101的中心而以相反的位置关系配置。
但是,约束带部件100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还可将约束带部102设为1根或3根以上。约束带部102也可为面板状和筒状。约束带部102也可与底片部101分开设置。还可省略该底片部,将约束带部102的上述一端直接连接到第1内面板22A。
该气囊10D的其他构成与上述的图4、图5的气囊10B相同,在图11、图12中,与图4、图5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该气囊10D,通过约束带部102,连接了第1内面板22A和前面板12,因此通过调节该约束带102的长度,能极简单地调节该气囊10D的膨胀时的厚度。
此外,图11、图12的实施方式表示利用约束带部件100连接第1内面板22A和前面板12的结构,但还可与此相同,在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第1内面板22A、22D或22E也通过约束带部件与前面板12连接。但是,省略这些的连接结构的图示。
上述实施方式均为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都通过压环,将第2内面板中的充气机用开口的周缘部压靠于后面板的充气机用开口的周缘部,但是,也可将该第2内面板的充气机用开口的周缘部与后面板的充气机用开口的周缘部缝合。通过如此形成,使这些充气机用开口的周缘部相互补强。另外,与此不同,也可在各开口的周缘部,安装补强用的补丁布。

Claims (11)

1.一种气囊,借助于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膨胀,
包括配置于乘员侧的前面板和配置于与乘员相反侧的后面板,该前面板和后面板,其周缘部彼此连接,
在该后面板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
配置有将该气囊内部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和围绕该第1室的第2室的内面板,
在该内面板的中央,设有与该后面板的开口大致同心状配置的开口,
该内面板的前端侧周缘部与前面板的中央部和周缘部之间的中间部连接,其特征在于,
该内面板由前面板侧的第1内面板和后面板侧的第2内面板构成,
该第1内面板的后端部与第2内面板的前端部连接,
在该第2内面板上,设有连通该第1室和第2室的连通部,
该连通部在该气囊膨胀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在所述后面板上设有通气孔,在该内面板上设有连通该第1室和第2室的内通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中,所述第1内面板通过约束带部件与所述前面板连接。
4.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和具有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发生器,
该气体发生器,至少其前端侧配置于气囊内部,并且所述气体喷出口配置于该气囊内部,其特征在于,
该气囊为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在该气囊膨胀的状态下,所述连通部配置于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
5.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和具有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发生器,
该气体发生器,至少其前端侧配置于气囊内部,并且所述气体喷出口配置于该气囊内部,
该气囊包括配置于乘员侧的前面板和配置于与乘员相反侧的后面板,该前面板和后面板,其周缘部彼此连接,
在该后面板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
配置有将该气囊内部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与围绕该第1室的第2室的内面板,
在该内面板的中央,设有与该后面板的开口大致同心状配置的开口,
该内面板的前端侧周缘部与该前面板的中央部和周缘部之间的中间部连接,其特征在于,
在该内面板上,设有连通该第1室和第2室的连通部,
在该第1室内,设有将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导向到该连通部的导向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导向部件,包括:气体接收室,接收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和气体流出口,使该气体接收室内的气体流到第1室内,
所述连通部在气囊膨胀的状态下,配置于来自该气体流出口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气囊和气体发生器安装于保持器上,
所述导向部件围绕该气体发生器的前端侧,通过和该气体发生器共同的安装部件,安装于该保持器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导向部件为将该第1室内部分隔为气体发生器侧的小室和前面板侧的大室的分隔用内面板,
在该分隔用内面板上,设有使气体从该小室流向大室的流出部,
所述连通部与该小室相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分隔用内面板与所述第2内面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在所述后面板上,设有通气孔,在该内面板上,设有连通该第1室和第2室的内通气孔。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第1内面板通过约束带部件与所述前面板连接。
CNB2005100544919A 2004-03-08 2005-03-08 气囊和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048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64554 2004-03-08
JP2004064554 2004-03-08
JP2004259943 2004-09-07
JP2004259943 2004-09-07
JP2004320852 2004-11-04
JP2004320852 2004-11-04
JP2005-053671 2005-02-28
JP2005053671 2005-02-28
JP2005053671A JP4604765B2 (ja) 2004-03-08 2005-02-28 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6910A true CN1666910A (zh) 2005-09-14
CN100500481C CN100500481C (zh) 2009-06-17

Family

ID=34831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449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0481C (zh) 2004-03-08 2005-03-08 气囊和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334812B2 (zh)
EP (1) EP1574403B1 (zh)
JP (1) JP4604765B2 (zh)
CN (1) CN100500481C (zh)
DE (1) DE602005014155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528B (zh) * 2007-07-26 2012-07-0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4276130A (zh) * 2013-07-03 2015-01-1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用外装气囊装置
CN105934369A (zh) * 2014-01-21 2016-09-07 Tk控股公司 乘客侧安全气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35064B2 (ja) * 2005-01-11 2012-05-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95520B2 (ja) * 2004-12-15 2010-12-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07004B2 (ja) * 2004-12-22 2011-11-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34762B2 (ja) * 2004-12-28 2010-09-01 タカタ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87105B2 (ja) 2004-12-28 2011-05-2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26300B2 (ja) * 2004-12-28 2011-02-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297958A (ja) * 2005-04-15 2006-11-02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31299B2 (en) * 2005-09-21 2011-04-26 Tk Holdings, Inc. Low risk deployment airbag cushion
DE102006044707B4 (de) * 2005-09-21 2022-03-17 Joyson Safety Systems Acquisition Llc Passive Airbagentlüftung mit Ventilführungstasche
US7942440B2 (en) * 2005-12-22 2011-05-17 Autoliv Asp, Inc. Channel and diffuser airbag
JP2007331658A (ja) * 2006-06-16 2007-12-27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878537B2 (en) * 2006-09-20 2011-02-01 Tk Holdings Inc. Airbag cushion
US7988194B2 (en) * 2006-09-20 2011-08-02 Tk Holdings Inc. Airbag apparatus
KR100778589B1 (ko) * 2006-11-07 2007-11-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운전석 에어백
JP4940312B2 (ja) * 2007-02-14 2012-05-30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
EP2174843B1 (en) * 2008-10-13 2013-06-1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WO2010122835A1 (ja) * 2009-04-24 2010-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445763A2 (en) * 2009-06-24 2012-05-02 Shape Corp. Energy absorber with double-acting crush lobes
JP2011126307A (ja) * 2009-12-15 2011-06-30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789846B2 (en) 2012-03-07 2014-07-29 Tk Holdings Inc. Airbag device
US9162645B2 (en) * 2013-12-20 2015-10-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igh pressure airbag for oblique impact modes
JP6536963B2 (ja) 2014-01-21 2019-07-03 ジョイソン セイフティ システムズ アクイジション エルエルシー 乗客側エアバッグ
US9561774B2 (en) 2014-04-24 2017-02-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Winged driver airbag
US9713998B2 (en) 2014-04-24 2017-07-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rrugated passenger airbag
US9969349B2 (en) 2014-04-24 2018-05-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ssenger airbag with extended base
CN109204206B (zh) * 2018-08-21 2021-07-20 孙龙 可循环使用型汽车外置自动弹出式安全隔离气囊系统
US11198411B2 (en) * 2019-04-18 2021-12-14 Autoliv Asp. Inc. Energy-absorbing airbag diffusers and related airbag assemblies
EP4063200A4 (en) * 2019-11-22 2023-12-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DRIVER'S SEAT INFLATABLE SAFETY BAG TYPE DEVICE F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90030A (zh) * 1973-12-14 1975-07-18
JPH0513656Y2 (zh) * 1985-05-07 1993-04-12
JP2631300B2 (ja) 1988-03-29 1997-07-1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JPH01311930A (ja) * 1988-06-09 1989-12-15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等の乗員保護装置
JPH0322480U (zh) 1989-07-13 1991-03-07
JP2879233B2 (ja) * 1989-12-27 1999-04-05 池田物産 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3281460A (ja) * 1990-03-29 1991-12-1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249824A (en) * 1991-11-19 1993-10-05 Trw Inc. Air ba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JP3039068B2 (ja) * 1991-12-04 2000-05-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ーバッグ
JP2900098B2 (ja) 1991-12-27 1999-06-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731324B2 (ja) * 1992-06-17 1998-03-2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袋体及び袋体の製造方法
EP0611683B1 (en) * 1992-09-14 1997-08-20 Teijin Limited Air bag with reinforcing belts
JPH08104195A (ja) * 1994-09-30 1996-04-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
JPH07232607A (ja) 1994-02-24 1995-09-05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20995A (ja) * 1996-02-14 1997-08-26 Takata Kk 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JPH09315246A (ja) 1996-05-31 1997-12-09 Sensor Technol Kk 乗員保護装置用エアバッグの展開方法及びそのエアバッグ並びにその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H11255063A (ja) * 1998-03-13 1999-09-21 Takata Kk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086092A (en) * 1998-07-07 2000-07-1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DE29818946U1 (de) * 1998-10-23 1999-02-25 Trw Repa Gmbh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S6254121B1 (en) * 1998-12-14 2001-07-03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Chambered driver side air bag and module attachment method
DE19858690A1 (de) * 1998-12-18 2000-06-21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Luftsack
JP3463598B2 (ja) * 1999-04-13 2003-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962363B2 (en) * 2000-07-07 2005-11-08 Milliken & Company Multiple chamber airbags and methods
JP4560984B2 (ja) * 2001-04-13 2010-10-13 タカタ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60971B2 (ja) * 2001-06-05 2011-03-3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034208A (ja) * 2001-07-24 2003-02-04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
JP2003170796A (ja) * 2001-12-06 2003-06-17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
JP4048894B2 (ja) 2002-09-27 2008-02-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11866B2 (en) * 2003-01-23 2006-09-26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system
JP4935064B2 (ja) * 2005-01-11 2012-05-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117153A (ja) * 2004-10-22 2006-05-11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07004B2 (ja) * 2004-12-22 2011-11-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34762B2 (ja) * 2004-12-28 2010-09-01 タカタ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87105B2 (ja) * 2004-12-28 2011-05-2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248511A (ja) * 2005-02-09 2006-09-21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35021B2 (ja) * 2005-04-26 2011-07-2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55577A (ja) * 2005-07-29 2007-03-08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602006001275D1 (de) * 2005-08-24 2008-07-03 Takata Corp Gassack und Gassackeinrichtung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528B (zh) * 2007-07-26 2012-07-0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04276130A (zh) * 2013-07-03 2015-01-1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用外装气囊装置
CN104276130B (zh) * 2013-07-03 2017-01-0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用外装气囊装置
CN105934369A (zh) * 2014-01-21 2016-09-07 Tk控股公司 乘客侧安全气囊
CN105934369B (zh) * 2014-01-21 2019-07-02 Tk控股公司 乘客侧安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334812B2 (en) 2008-02-26
DE602005014155D1 (de) 2009-06-10
CN100500481C (zh) 2009-06-17
EP1574403A1 (en) 2005-09-14
JP2006151350A (ja) 2006-06-15
EP1574403B1 (en) 2009-04-29
US20050194769A1 (en) 2005-09-08
JP4604765B2 (ja) 201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66910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651285A (zh) 气囊装置
CN1803494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84705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511738A (zh) 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
CN1903618A (zh) 气囊装置
CN1309594C (zh) 外展式气囊装置
CN1275807C (zh) 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903623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654250A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01580049B (zh) 气囊装置
CN1772536A (zh) 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089698C (zh) 侧气囊装置的气囊
CN100344480C (zh) 气囊装置
CN1394774A (zh) 车辆用侧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CN1305714C (zh) 充气机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459394A (zh) 气囊
CN1621280A (zh) 头部保护气囊
CN1651284A (zh) 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
CN1903619A (zh) 气囊装置
CN1942346A (zh) 用于气囊组件的弹性罩体
CN1781768A (zh) 方向盘用气囊装置
CN1445121A (zh) 头部保护气囊和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720156A (zh) 用于轿车乘客保护系统的气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5030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