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3989A - 气囊及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及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53989A
CN1853989A CNA2006100773128A CN200610077312A CN1853989A CN 1853989 A CN1853989 A CN 1853989A CN A2006100773128 A CNA2006100773128 A CN A2006100773128A CN 200610077312 A CN200610077312 A CN 200610077312A CN 1853989 A CN1853989 A CN 1853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rear panel
anter
air bag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773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4047C (zh
Inventor
安部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53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3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404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404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2Tear se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及气囊装置,在内部被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气囊中,气囊膨胀时可使第二室迅速地膨胀。通过内片(22A、22B)将气囊(10)的内部划分为第一室(1)和第二室(2),内片(22A、22B)的外周边缘部之间通过撕裂线(23B)缝合,从内片(22A、22B)的外周分别突出设置伸出部(60、61),该伸出部(60、61)之间通过接缝(23C)缝合。在第一室(1)内达到规定压力以前,通过第一内片(22A)及第二内片(22B)的连续体使气囊(10)的厚度变得较小,当第一室1内达到规定压力时,撕裂线(23B)破裂,内片(22A、22B)之间分离,气囊(10)的厚度增大。

Description

气囊及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设置在汽车的转向器上并且在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下进行膨胀从而保护人体的气囊。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乘员而使用驾驶座用气囊装置等各种气囊装置。驾驶座用气囊装置具有通过将乘员侧的前片和相反一侧的后片之间的周缘部缝合而形成的气囊。在后片的中央设有用于收容充气机的前端的充气机卡合用开口。该开口的周围通过螺栓、销、铆钉等安装有保持器。在该后片上设有通气孔,用于在驾驶座乘员撞入气囊时释放气囊内的气体,以吸收冲击。
在特开平1-311930号公报、特开平10-81191号公报中记载有以下气囊:设置内片(在特开平1-311930号公报中称为“内侧气袋”),使其架设在后片的充气机用开口与前片之间,并将气囊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周围的第二室。在该内侧气袋中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口。当充气机起动时,第一室首先膨胀,接着第二室膨胀。
专利文献1:特开平1-3119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811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通过与前片连接的内片将内部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气囊中,在气囊膨胀时使第二室迅速膨胀。
技术方案1的气囊是一种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的气囊,具有配置在乘员一侧的前片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及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配置有将该气囊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的内片,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口;该气囊的特征在于:该内片由前片一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一侧的第二内片构成,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分别具有从外周伸出的伸出部,该第一内片的中央部或其附近与前片结合,该第一内片的周缘部通过结合装置与第二内片的周缘部结合,在该第二内片的中央部设有与该后片的开口大致同心状配置的开口,该结合装置具有:低强度的第一结合装置,在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之前,将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和高强度的第二结合装置,将该第一内片及第二内片的伸出部彼此结合,该第一结合装置,在该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解除结合。
技术方案2的气囊是一种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的气囊,具有配置在乘员一侧的前片和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及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配置有将该气囊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的内片,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口,该气囊的特征在于:该内片由前片一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一侧的第二内片构成,该第一内片的中央部或其附近与前片结合,该第一内片的周缘部通过低强度的结合装置与第二内片的周缘部结合,在该第二内片的中央部设有与该后片的开口大致同心状配置的开口,在气囊内设有连接该前片和后片的系绳部件,该结合装置将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结合,以使该前片与后片之间的间隔在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之前变得较小;该系绳部件连接该前片和后片,以使该前片与后片的间隔变得较大,该结合装置,在该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时解除结合。
技术方案3的气囊是一种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的气囊,具有配置在乘员一侧的前片和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及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配置有将该气囊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的内片,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口,该气囊的特征在于:该内片由前片一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一侧的第二内片构成,该第一内片的中央部或其附近与前片结合,该第一内片的周缘部通过结合装置与第二内片的周缘部结合,在该第二内片的中央部设有与该后片的开口大致同心状配置的开口,在气囊内设有连接该前片和后片的系绳部件,该结合装置将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结合,以使该前片与后片之间的间隔变得较小;该系绳部件连接该前片和后片,以使该前片与后片之间的间隔变得较大,该第一内片或第二内片中设有低强度部,该低强度部在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断裂,使该第一内片或第二内片分裂为前片一侧和后片一侧。
技术方案4的气囊,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片与第二内片的周缘部之间有一部分未结合,通过该未结合部分连通所述第一室和第二室。
技术方案5的气囊装置,设有气囊和具有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至少其前端侧配置在气囊内,而且所述气体喷出口配置在该气囊内;该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气囊是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在本发明的气囊及气囊装置中,在气囊膨胀时首先第一室膨胀,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连通口流出到第二室,使第二室膨胀。在该第一室内达到规定压力之前,通过第一内片及第二内片的连续体向后片一侧拉住气囊的前片,该前片和后片的间隔、即气囊的厚度变得较小。因此,在气囊膨胀的初始阶段,第二室的容积也变得较小,第二室通过来自第一室的气体迅速变为高内压。其结果是,第二室的膨胀提前。
在技术方案1、2的气囊中,当第一室内达到规定压力时,低强度的结合装置(技术方案1中为第一结合装置)的结合被解除,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分离,气囊的厚度增大。在技术方案3的气囊中,当第一室内达到规定压力时,低强度部破裂,第一内片或第二内片分裂为前片一侧和后片一侧,气囊的厚度增大。这样一来,通过膨胀的气囊可充分吸收施加给乘员的冲击。
并且,当气囊达到足够的厚度时,在技术方案1中,在前片和后片之间,第一内片及第二内片的伸出部之间的连续体绷紧,前片停止向乘员一侧继续膨胀。并且,在技术方案2、3中,在前片和后片之间,系绳部件绷紧,该前片停止向乘员一侧继续膨胀。这样一来,可防止气囊向乘员一侧过度突出地膨胀。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气囊膨胀中部,通过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之间的连续体使前片暂时停止向乘员一侧膨胀,因此该前片向乘员一侧的移动速度比较慢。因此,乘员与该前片比较柔软地接触。
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分离(技术方案1、2)、或者第一内片或第二内片分裂(技术方案3),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隔壁消失,因此膨胀结束的整个气囊的内压变得大致均匀。
在本发明中,如技术方案4所述,通过使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的周缘部之间的一部分处于未结合状态,可非常简单地构成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技术方案1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汽车的驾驶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过程中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结束时的截面图。
图3是图1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气囊的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的结合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技术方案3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汽车的驾驶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过程中的截面图。
图6是图5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结束时的截面图。
图7是图5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5的气囊的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的结合构造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及图2是技术方案1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汽车的驾驶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截面图,图1表示气囊膨胀过程中的情况,图2表示气囊膨胀结束时的情况。图3是该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的结合构造的立体图。
该气囊10具有分别由大致呈圆形的织布构成的前片12、后片14及第一内片22A、第二内片22B。该前片12和后片14直径相同,它们的外周缘部之间通过由线等构成的接缝15缝合,形成袋状。该缝合部是环绕前片12及后片14的外周的圆环状。并且,该接缝15是高强度接缝,即使气囊10的内部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也不会破裂(即不解除片12、14之间的结合)。
在后片14中设有充气机(气体发生器)用开口16和通气孔18。该充气机用开口16配置在后片14的中央。在该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围设有螺栓插通孔20。
在该气囊10的内部设有上述第一内片22A及第二内片22B。该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大致与前片12及后片14同心地配置,该外周缘部之间通过作为第一结合装置的撕裂线23B缝合。通过该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将气囊10的内部划分成中央的第一室1和包围该第一室1的第二室2。第一室1处于内片22A、22B的内侧。
前片12一侧的第一内片22A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成为内片22A的前端一侧的部分)通过接缝23A缝合到该前片12的中央部上。
如图3所示,撕裂线23B沿着环绕各内片22A、22B的外周缘部的圆环状缝合(结合)线L1、L2将该内片22A、22B彼此结合。并且,接缝23A沿着分别环绕内片22A的中央部和前片12的中央部的圆环状缝合线L3、L4将内片22A和前片12结合。
撕裂线23B是低强度接缝,当第一室1内部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破裂,解除片22A、22B之间的结合。与之相对,接缝23A是高强度接缝,即使第一室1内部(及气囊10内部)达到规定压力时,也不解除片22A、12之间的结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从内片22A、22B的外周分别突出设置伸出部60、61,该伸出部60、61之间,通过作为第二结合装置的接缝23C缝合。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该伸出部60、61是分别从内片22A、22B的外周向放射方向伸出规定长度的细绳状或带状的部件,各个前端部之间通过该接缝23C缝合。图3的线段L5、L6表示该接缝23C的缝合线。该接缝23C是高强度接缝,即使气囊10内部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也不会破裂。
在该实施方式中,各设置该伸出部60、61,伸出部60、60之间及61、61之间被配置成以下位置关系:在片22A、22B的中心的两侧,分别处于彼此相反的一侧。但伸出部60、61的个数及配置方式不限于此。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将该伸出部60、61的连续体配置在前片12的与乘员头部、胸部相对的预定区域。这样一来,当气囊10膨胀时,可防止前片12向乘员头部、胸部过度突出。
该伸出部60、61的连续体的长度,根据各个配置位置上的气囊10在膨胀结束时的预定厚度(如图2所示,在前片12和后片14之间,在第一内片22A、伸出部60、61及第二内片22B的连续体绷紧的状态下,该前片12与后片14的间隔)而适当设定。
该伸出部60、61可以分别与内片22A、22B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通过缝合等方式与该内片22A、22B结合。
在后片14一侧的第二内片22B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处于第二内片22B的后端一侧的部分)上,设有大致与该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同心地配置的充气机用开口24。这些开口16、24大致呈圆形。并且,在该内片22B的该开口24的周围设有与后片14的螺栓插通孔20重叠的螺栓插通孔26。
在第二内片22B中设有多个连通口27。在该实施方式中,连通口27形成在通过充气机用开口16、24而配置在第一室1内的下述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即与该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对峙的位置上。
并且,可以在开口16、24和连通口27、通气孔18的周缘部上安装用于加固的补片等。
在用于安装该气囊10的保持器30中,其中央设有充气机安装口32,在其周围设有螺栓插通孔34。
充气机36大致呈圆柱形,在其筒轴方向的前端一侧的侧周面上设有气体喷出口36a。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充气机36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四个该气体喷出口36a。充气机36从这些气体喷出口36a向放射方向喷出气体而构成。从该充气机36的筒轴方向的中部(比该气体喷出口36a靠近后端的一侧)的侧周面突出地设置充气机固定用的凸缘38。在该凸缘38中设有螺栓插通孔40。该充气机36的前端一侧嵌入安装到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中。
在把气囊10安装到保持器30上时,使第二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叠合,并与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叠合。并且,使压环42的双头螺栓44穿过第二内片22B、后片14、保持器30及凸缘38的各螺栓插通孔26、20、34、40,并在其前端拧紧螺母46,从而将第二内片22B、后片14及充气机36固定到保持器30上。
这样一来,第二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连接,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的外周缘部之间连接,第一内片22A的中央部与前片12连接。
之后,折叠气囊10,将组件盖48安装到保持器30上,以覆盖该气囊10的折叠体,从而构成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的方向盘50上。
在装载有这种结构的气囊装置的车辆发生碰撞等情况下,充气机36起动,向气囊10内部喷出气体。气囊10通过该气体进行膨胀,推开组件盖48,并在车室内展开。
在这种气囊10中,第一室1首先膨胀,该第一室1内的气体通过连通口27流入到第二室2内,然后第二室2膨胀。在该第一室1内部达到规定压力之前,通过第一内片22A及第二内片22B的连续体向后片14一侧拉住前片12,该前片12和后片14之间的间隔、即气囊10的厚度变得较小。因此,在气囊膨胀的初始阶段,第二室2的容积也变得较小,第二室2通过来自第一室1的气体迅速变为高内压。其结果是,第二室2的膨胀提前。
之后,当第一室1内部达到规定压力时,撕裂线23B破裂,第一内片22A与第二内片22B分离,气囊10的厚度增大。这样一来,当乘客撞入膨胀的气囊10时,可以充分吸收冲击。
并且,由于在气囊膨胀过程中,通过第一内片22A和第二内片22B之间的连续体使前片12暂时停止向乘员一侧膨胀,因此该前片12向乘员一侧的移动速度较慢。因此,乘员与该前片12比较柔软地接触。
并且,由于该第一内片22A和第二内片22B分离,第一室1和第二室2之间的隔壁消失,因此在膨胀结束时,整个气囊10的内压变得大致均匀。
在该气囊10中,当第一内片22A和第二内片22B分离,使气囊10的厚度充分增大时,如图2所示,该第一内片22A、伸出部60、61及第二内片22B的连续体变为在前片12和后片14之间绷紧的状态,因而可以防止该前片12向乘员一侧过度膨胀(突出)。
并且,在该气囊10中,连通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连通口27配置在设置于该第一室1内的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即与该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对峙地配置,所以当充气机36起动时,从该气体喷出口36a向该连通口27喷出气体。因此,来自该充气机36的气体易于通过该连通口27流入到第二室2。这样一来,第二室2的膨胀可进一步提前。
图5及图6是技术方案3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汽车的驾驶座用气囊及气囊装置的截面图,图5表示气囊膨胀过程中的情况,图6表示气囊膨胀结束时的情况。图7是该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的结合构造的立体图。
该气囊10A具有分别由大致呈圆形的织布构成的前片12、后片14、第一内片22C及第二内片22D、系绳部件70、80。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前片12及后片14的外周缘之间通过高强度接缝15缝合,从而构成袋状的气囊10A的外壳,在其内部设有该内片22C、22D及系绳部件70、80。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后片14中设有充气机(气体发生器)用开口16、通气孔18及螺栓插通孔20,该充气机用开口16配置在后片14的中央,螺栓插通孔20配置在该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围。
在该实施方式中,系绳部件70具有:配置在前片12的中央部的基片部71以及从该基片部71的外周向放射方向延伸的细绳状或带状的两个系绳部72、72。该基片部71由直径比前片12及第一内片22C小的圆形织布构成,系绳部72、72被配置成以下位置关系:在该基片部71的中心的两侧,处于彼此相反的一侧。
在该实施方式中,系绳部件80具有:配置在后片14的中央部的基片部81以及从该基片部81的外周向放射方向延伸的细绳状或带状的两个系绳部82、82。该基片部81由直径比后片14及第二内片22D小的圆形织布构成,系绳部82、82被配置成以下位置关系:在该基片部81的中心的两侧,处于彼此相反的一侧。在该基片部81的中央设有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16重叠的充气机用开口部83。并且,在该开口83的周围设有与螺栓插通孔20重叠的螺栓插通孔84。
这些系绳部件70、80的各个系绳部72、82的前端部之间通过接缝23D缝合。图7的线段L7、L8表示该接缝23D的缝合线。该接缝23D是高强度接缝,即使气囊10A内部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也不会破裂。
在该基片部71、81之间配置上述第一内片22C及第二内片22D。这些内片22C、22D的外周缘部之间沿着缝合线L9、L10(图7)被接缝23E缝合,从而在该内片22C、22D的内侧形成第一室1。接缝23E是高强度接缝,即使该第一室1内部达到规定压力时也不会破裂。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内片22C、22D中未设置伸出部。
并且,该接缝23E以环绕内片22C、22D的外周缘部的方式延伸设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存在该内片22C、22D的外周缘部之间有一部分未被该接缝23E缝合的区域(未结合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未结合部分形成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连通口27A。
如图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两个连通口27A、27A,其配置成以下位置关系:在内片22C、22D的中心的两侧,处于彼此相反的一侧。但连通口27A的个数及配置方式不限于此。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在片22C、22D本身形成开口而设置连通口。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内片22C、基片部71及前片12大致同心地配置,该第一内片22C的中央部(在气囊10A膨胀的状态下,处于内片22C的前端一侧的部分)和基片部71通过共同的接缝23E缝合在前片12的中央部上。图7的L11、L12、L13分别表示该接缝23F的缝合线。如图所示,接缝23E环绕基片部71的周缘部地延伸设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后片14一侧的第二内片22D的中央部(在气囊10A膨胀的状态下,处于第二内片22D的后端一侧的部分),也设有充气机用开口24,其与该后片14及基片部81的充气机用开口16、83大致同心地配置,在该开口24的周围设有与螺栓插通孔20、84重叠的螺栓插通孔26。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内片22C上设有低强度部90。在该实施方式中,该低强度部90由孔状接线构成,该孔状接线环绕缝合线L9、L11之间(即接缝23E、23F之间)的区域而延伸设置。该低强度部90如下构成,在第一室1内部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破裂,使第一内片22分裂成比低强度部90靠近中央的一侧(接缝23F一侧)和靠近外周的一侧(接缝23E一侧)。
在把气囊10A安装到保持器30上时,使第二内片22D及基片部81的充气用开口24、83的周缘部分别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叠合,并与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叠合。并且,使压环42的双头螺栓44穿过第二内片22D、基片部81、后片14、保持器30及凸缘38的各螺栓插通孔26、84、20、34、40,并在其前端拧紧螺母46,从而将第二内片22D、基片部81、后片14及充气机36固定到保持器30上。
这样一来,第二内片22D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连接,第一及第二内片22C、22D的外周缘部彼此连接,第一内片22C的中央部与前片12连接。并且,系绳部82通过基片部81与后片14连接,系绳部82、72彼此连接,系绳部72通过基片部71与前片12连接。
并且,该内片22C、22D的连续体使前片12和后片14的间隔变得较小地将它们连接起来,系绳部72、82的连续体使该前片12和后片14的间隔变得较大(使气囊10A膨胀结束时变为预定厚度)地将它们连接起来。
该气囊10A及具有该气囊10A的气囊装置的其他构成与上述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5至图8中,与图1至图4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同样地,在该气囊10A中,在车辆发生碰撞等而起动充气机36时,第一室1首先膨胀,该第一室1内的气体通过连通口27A流入到第二室2内,然后第二室2膨胀。在该第一室1内部达到规定压力之前,通过第一内片22C及第二内片22D的连续体向后片14一侧拉住前片12,该前片12和后片14之间的间隔、即气囊10A的厚度变得较小。因此,在气囊膨胀的初始阶段中,第二室2的容积也变得较小,第二室2通过来自第一室1的气体迅速变为高内压。其结果是,第二室2的膨胀提前。
之后,当第一室1内部达到规定压力时,低强度部90破裂,第一内片22D分裂为前片12一侧和后片14一侧,气囊10A的厚度增大。这样一来,当乘客撞入膨胀的气囊10时,可充分吸收冲击。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下,由于在气囊膨胀中部通过第一内片22C和第二内片22D之间的连续体使前片12暂时停止向乘员一侧膨胀,因此该前片12向乘员一侧的移动速度较慢。因此乘员可与该前片12比较柔软地接触。
并且,同样地,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该第一内片22C分裂,第一室1和第二室2之间的隔壁消失,因此在膨胀结束时,整个气囊10A的内压变得大致均匀。
在该气囊10A中,当第一内片22C分裂而使气囊10A的厚度充分增大时,如图6所示,系绳部72、82的连续体变成在前片12和后片14之间绷紧的状态,可以防止该前片12向乘员一侧过度膨胀(突出)。
并且,虽然在该实施方式中,各系绳部72、82分别通过基片部71、81与前片12及后片14连接,但也可通过缝合等方式直接结合。也可通过一个系绳连接前片12和后片14。
虽然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内片上设有低强度部,但是也可在第二内片上设置低强度部。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孔状接线构成低强度部,但也可通过其他方法构成低强度部。
除了在各内片上设置低强度部外,也可如技术方案2所述,用以下结构来替代:通过撕裂线等低强度结合装置将第一及第二内片的外周缘部之间彼此结合,当第一室内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解除该低强度结合装置,使内片之间分离。
上述各实施方式都是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结构。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片的中央部或其附近通过缝合等(接缝)直接结合到气囊的前片上,但是也可是通过系绳等连接部件结合。

Claims (5)

1.一种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的气囊,
具有配置在乘员一侧的前片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及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
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
配置有将该气囊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的内片,
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口;
该气囊的特征在于:
该内片由前片一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一侧的第二内片构成,
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分别具有从外周伸出的伸出部,
该第一内片的中央部或其附近与前片结合,
该第一内片的周缘部通过结合装置与第二内片的周缘部结合,
在该第二内片的中央部设有与该后片的开口大致同心状配置的开口,
该结合装置具有:低强度的第一结合装置,在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之前,将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和高强度的第二结合装置,将该第一内片及第二内片的伸出部彼此结合,
该第一结合装置,在该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解除结合。
2.一种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的气囊,
具有配置在乘员一侧的前片和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及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
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
配置有将该气囊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的内片,
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口,
该气囊的特征在于:
该内片由前片一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一侧的第二内片构成,
该第一内片的中央部或其附近与前片结合,
该第一内片的周缘部通过低强度的结合装置与第二内片的周缘部结合,
在该第二内片的中央部设有与该后片的开口大致同心状配置的开口,
在气囊内设有连接该前片和后片的系绳部件,
该结合装置将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结合,以使该前片与后片之间的间隔在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之前变得较小;该系绳部件连接该前片和后片,以使该前片与后片的间隔变得较大,
该结合装置,在该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时解除结合。
3.一种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的气囊,
具有配置在乘员一侧的前片和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及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
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的开口,
配置有将该气囊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的内片,
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口,
该气囊的特征在于:
该内片由前片一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一侧的第二内片构成,
该第一内片的中央部或其附近与前片结合,
该第一内片的周缘部通过结合装置与第二内片的周缘部结合,
在该第二内片的中央部设有与该后片的开口大致同心状配置的开口,
在气囊内设有连接该前片和后片的系绳部件,
该结合装置将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结合,以使该前片与后片之间的间隔变得较小;该系绳部件连接该前片和后片,以使该前片与后片之间的间隔变得较大,
该第一内片或第二内片中设有低强度部,该低强度部在第一室内的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断裂,使该第一内片或第二内片分裂为前片一侧和后片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片与第二内片的周缘部之间有一部分未结合,通过该未结合部分连通所述第一室和第二室。
5.一种气囊装置,设有气囊和具有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发生器,
该气体发生器,至少其前端侧配置在气囊内,而且所述气体喷出口配置在该气囊内;该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气囊是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CNB2006100773128A 2005-04-26 2006-04-26 气囊及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404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28148 2005-04-26
JP2005128148A JP4735021B2 (ja) 2005-04-26 2005-04-26 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3989A true CN1853989A (zh) 2006-11-01
CN100554047C CN100554047C (zh) 2009-10-28

Family

ID=36702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7731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4047C (zh) 2005-04-26 2006-04-26 气囊及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380822B2 (zh)
EP (1) EP1717111B1 (zh)
JP (1) JP4735021B2 (zh)
CN (1) CN100554047C (zh)
DE (1) DE602006011234D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0652A (zh) * 2016-03-04 2017-09-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前安全气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4765B2 (ja) * 2004-03-08 2011-01-0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07004B2 (ja) * 2004-12-22 2011-11-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26300B2 (ja) * 2004-12-28 2011-02-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31299B2 (en) * 2005-09-21 2011-04-26 Tk Holdings, Inc. Low risk deployment airbag cushion
US8020889B2 (en) * 2005-09-21 2011-09-20 Tk Holdings, Inc. Passive airbag venting
US7618060B2 (en) * 2006-03-22 2009-11-1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module with an integral shield
KR100757626B1 (ko) * 2006-06-23 2007-09-1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의 쿠션
US7748739B2 (en) * 2006-06-27 2010-07-06 Autoliv Asp, Inc. Device for protecting an inflatable element
US7988194B2 (en) * 2006-09-20 2011-08-02 Tk Holdings Inc. Airbag apparatus
CN102756703B (zh) * 2006-09-22 2015-03-1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的制造方法及气囊
JP4840227B2 (ja) * 2007-03-30 2011-12-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11321B2 (ja) * 2007-03-30 2011-11-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174843B1 (en) * 2008-10-13 2013-06-1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JP5295820B2 (ja) * 2009-02-26 2013-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662527B2 (en) * 2009-04-24 2014-03-04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JP5956332B2 (ja) * 2009-06-24 2016-07-27 シェイプ・コープShape Corp. 複動式クラッシュローブを有するエネルギー吸収体
JP2011098701A (ja) * 2009-11-09 2011-05-19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ク装置
JP5418472B2 (ja) * 2010-02-26 2014-02-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29554B2 (ja) * 2010-11-04 2014-11-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2063760A1 (ja) * 2010-11-09 2012-05-1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構造
JP5662814B2 (ja) * 2011-01-21 2015-02-04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62813B2 (ja) * 2011-01-21 2015-02-04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1054053B4 (de) * 2011-09-29 2018-05-0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anordnung mit einem einen zentralen Gassackbereich und seitlich dazu aufblasbaren Seitengassackbereichen
US9862350B2 (en) * 2013-08-12 2018-01-09 Tk Holdings Inc. Dual chambered passenger airbag
JP6536963B2 (ja) 2014-01-21 2019-07-03 ジョイソン セイフティ システムズ アクイジション エルエルシー 乗客側エアバッグ
WO2016019132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Tk Holdings Inc. Airbag
DE102015004892A1 (de) * 2015-04-16 2016-10-20 Daimler Ag Airbag und Fahrzeug
US10011243B2 (en) 2016-01-29 2018-07-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ssenger airbag having head orienting extension and depression
US9650011B1 (en) 2016-05-04 2017-05-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ssenger airbag including deployable extensions
US10343641B2 (en) 2017-04-17 2019-07-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irbag
US10576924B2 (en) * 2018-07-31 2020-03-03 Toyoda Gosei Co., Ltd. Vehicle airbag apparatus
US11198411B2 (en) * 2019-04-18 2021-12-14 Autoliv Asp. Inc. Energy-absorbing airbag diffusers and related airbag assemblies
US11472363B2 (en) * 2020-04-13 2022-10-1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Driver's side airba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20070A (en) * 1985-02-04 1986-10-2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elephone line tester
JPH01311930A (ja) * 1988-06-09 1989-12-15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等の乗員保護装置
JP2508815Y2 (ja) * 1989-08-04 1996-08-28 株式会社ニフコ 部材取付用クリップ
US5249824A (en) * 1991-11-19 1993-10-05 Trw Inc. Air ba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JP3541471B2 (ja) * 1995-01-23 2004-07-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
JPH0948317A (ja) * 1995-08-09 1997-02-18 Tokai Rika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1997036768A1 (fr) * 1996-03-29 1997-10-0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Sac pour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pneumatique pour vehicule
JPH1081191A (ja) * 1996-09-11 1998-03-31 Hino Motors Ltd エアバッグ
JP3864241B2 (ja) * 1997-06-30 2006-12-27 オートリブ・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用エアバッグ
US5997037A (en) * 1997-09-22 1999-12-0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tether
US6086092A (en) * 1998-07-07 2000-07-1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4052611B2 (ja) * 1998-08-24 2008-02-27 オートリブ エー・エス・ピー・インク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本体
JP3463598B2 (ja) * 1999-04-13 2003-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14303B2 (ja) * 1999-07-15 2008-07-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
JP2002144996A (ja) * 2000-11-14 2002-05-22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JP3915533B2 (ja) * 2001-09-28 2007-05-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99352B2 (en) * 2001-09-28 2005-05-31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JP3991736B2 (ja) 2002-03-22 2007-10-1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11866B2 (en) * 2003-01-23 2006-09-26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system
US7093854B2 (en) * 2003-09-15 2006-08-22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active tear stitch tethers
JP4935064B2 (ja) * 2005-01-11 2012-05-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07004B2 (ja) * 2004-12-22 2011-11-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248511A (ja) * 2005-02-09 2006-09-21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11028B2 (ja) * 2005-03-07 2011-11-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55577A (ja) * 2005-07-29 2007-03-08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602006001275D1 (de) * 2005-08-24 2008-07-03 Takata Corp Gassack und Gassackeinrichtu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0652A (zh) * 2016-03-04 2017-09-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前安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6011234D1 (de) 2010-02-04
US20060237953A1 (en) 2006-10-26
JP2006306149A (ja) 2006-11-09
US7380822B2 (en) 2008-06-03
JP4735021B2 (ja) 2011-07-27
EP1717111B1 (en) 2009-12-23
CN100554047C (zh) 2009-10-28
EP1717111A2 (en) 2006-11-02
EP1717111A3 (en) 2007-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53989A (zh)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1903623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394774A (zh) 车辆用侧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CN100344480C (zh) 气囊装置
JP480700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0476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903618A (zh) 气囊装置
US10017146B2 (en) Curtain airbag and curtain airbag device
CN1443673A (zh) 气囊装置
CN1803494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84705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250412C (zh) 配置有具有通气孔的侧安全气囊的乘客约束系统
CN1781768A (zh) 方向盘用气囊装置
CN1511738A (zh) 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
CN100581879C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903619A (zh) 气囊装置
CN1883985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958352A (zh) 气囊装置
CN1775595A (zh) 气囊装置
CN100335316C (zh) 用于乘客保护设备的安全气囊
CN1621280A (zh) 头部保护气囊
CN1789044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903617A (zh) 气囊装置
CN1796192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

Termination date: 201504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