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36684C -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36684C
CN100336684C CNB2005100554056A CN200510055405A CN100336684C CN 100336684 C CN100336684 C CN 100336684C CN B2005100554056 A CNB2005100554056 A CN B2005100554056A CN 200510055405 A CN200510055405 A CN 200510055405A CN 100336684 C CN100336684 C CN 10033668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aforementioned
air bag
car bonnet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554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69847A (zh
Inventor
森健二
永田笃
佐藤祐司
水野喜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0761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387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0847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338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0993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28055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0992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078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619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34320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69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9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3668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3668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具有发动机罩盖板和折叠收容于发动机罩盖板后端附近的下部侧位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上方侧展开膨胀的气囊。发动机罩盖板同为金属板制成,具有上表面侧的外部盖板和设置于外部盖板的下表面侧、刚性比外部盖板的高、支持前述外部盖板的内部盖板。用于收容气囊的收容部,在外部盖板上的后端附近由外部盖板形成。

Description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发动机罩盖板和被折叠收容在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附近的气囊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有如特开2003-89333号公报所示那样构成的。在这个气囊中,将设置于发动机罩盖板后端附近的收容气囊的外壳,与发动机罩盖板作为独立部件并由合成树脂构成。然后,在气囊展开膨胀时,气囊从外壳的一部分断裂而形成的开口伸出这样来构成。
但是,在上述公报记载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在气囊的膨胀初期,气囊向上方伸出的时候,不受到外壳的反作用力,在使气囊的伸出方向稳定这一点上,产生了问题点。这是因为收容气囊的外壳整体是由树脂形成的。
此外,作为步行者用气囊装置,有如特开2003-306101号公报所示那样构成的。但是,这个气囊装置中,设置于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附近的收容气囊的外壳也由合成树脂构成。此外,在上述公报记载的气囊中,外壳将上侧位置固定在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侧,气囊展开膨胀时,气囊从使一部分断裂而形成的开口伸出这样来构成。由此,同样的,在气囊的膨胀初期,气囊向上方伸出的时候,不受到外壳的反作用力,在使气囊的伸出方向稳定的这一点上,产生了问题。
而且,在上述后者的公报中记载的步行者用气囊中,因为覆盖气囊展开膨胀时打开的开口的部位是由合成树脂制造的,所以与在周围设置的发动机罩盖板的金属板制的外部盖板之间,由于材质的不同,分界线显露出来,使气囊装置的搭载部位附近的外观性降低。
另外,作为步行者用气囊装置有如特开平7-125607号公报所示那样,将收容气囊和充气机的外壳设置于发动机罩盖板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因为通常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具有重量大的充气机,所以其重量变得很大。为此,在现有的这样,将收容气囊和充气机的外壳搭载于发动机罩盖板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的情况下,必须要提高发动机罩盖板上支持外壳的部位的刚性。这是因为在气囊的膨胀初期,气囊向上方突起的时候要承受住向下作用的反作用力,使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可靠地被支持。特别是,因为充气机必须牢固地被支持,为了提高支持充气机的部位的刚性,易引起发动机罩盖板的重量的增加。
而且,在现有的这样,将收容气囊和充气机的外壳搭载于发动机罩盖板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而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情况下,在车辆行驶等时,外壳与发动机罩盖板同时产生大的振动,有与设置在外壳下侧的发动机室内的部件发生干涉的危险。由此,在为了抑制外壳的振动这一点上,也有必要提高发动机罩盖板上支持外壳的部位的刚性。
而且此外,作为步行者用气囊装置有如特开2004-90795公报所示那样构成的。在这个气囊装置中,在发动机罩盖板的外部盖板上形成气囊伸出用的开口,用与发动机罩盖板同样的金属板形成的门部来覆盖这个开口而构成。
但是,在上述构成的气囊装置中,在门部和周围的发动机罩盖板之间分界线显露出来,使气囊装置的搭载部位附近的外观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目的是提供收容能使伸出方向稳定来伸出的气囊而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抑制重量的增加,能使外壳被稳定支持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再次,本发明的第3目的是提供能够使搭载部位的外观性良好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第1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实现。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发动机罩盖板;以及
气囊,该气囊被折叠收容于该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附近的下部侧位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上方侧展开膨胀,
发动机罩盖板同为金属板制成,具有上表面侧的外部盖板和设置于该外部盖板的下表面侧、刚性比外部盖板的高、支持外部盖板的内部盖板,
用于收容气囊的收容部,在外部盖板上的后端附近,由外部盖板形成。
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将气囊收容于由金属板制的外部盖板形成的收容部内。由此,在气囊的膨胀初期,可以将气囊向上方伸出的时候产生的反作用力由收容部承受。其结果,可以使气囊的伸出方向稳定。此外,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在外部盖板的下表面侧,设置刚性比外部盖板的高的内部盖板。由此,假设在仅通过收容部不能承受气囊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支持外部盖板的内部盖板,可靠地承受气囊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由此,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可以收容能使伸出方向稳定来伸出的气囊。
此外,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因为收容气囊的收容部由外部盖板形成,所以没有必要另外设置收容气囊的外壳。其结果,可以抑制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零件个数的增加。
而且,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优选在内部盖板的周缘,设置加强筋,该加强筋的剖面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
收容部与加强筋邻接设置。
如果将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如上所述构成,能够将气囊向上方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由内部盖板的加强筋可靠地承受,所以优选。
而且此外,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优选收容部形成上方侧开口的有底的大致箱形状,由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大致四棱筒形状的周壁部和封闭该周壁部的下端侧的底壁部组成,
在周壁部上形成多个孔部,在作用从上方向下方的冲击力的时候,这些孔部可以吸收该冲击力的能量,同时使周壁部塑性变形。
如果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如上所述构成,即使步行者等干涉物同收容部附近相邻部位发生干涉,也可以使周壁部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量,所以优选。
而且此外,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如果在收容部的底壁部设置通孔而构成,那么假设雨水等侵入收容部内,也可以从这个通孔使雨水等排出到收容部以外,防止雨水在收容部内部积存,所以优选。
此外,本发明的第1目的,也可以通过下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实现。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具有:
由金属板制的发动机罩盖板;
气囊,该气囊被折叠收容于该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附近,可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上方侧展开膨胀;以及
外壳,该外壳收容该气囊,
外壳被收容在收容凹部内,并且下表面侧被收容凹部的底壁部支持,所述收容凹部是使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部位向下方凹陷,至少使上方和后方开口而形成的。
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收容气囊的外壳在使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部位向下方凹陷且至少使上方和后方开口这样形成的收容凹部内,将下表面侧由收容凹部的底壁部支持而被收容这样构成。由此,在气囊的膨胀初期,气囊向上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由支持外壳的下表面侧并且具有刚性而构成的收容凹部的底壁部承受,可以使气囊的伸出方向稳定。
所以,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也可以收容能使伸出方向稳定来伸出的气囊。
此外,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因为在使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部位凹陷而形成的收容凹部内收容外壳,将外壳的下表面侧由收容凹部支持而构成,所以没有必要另外设置为支持外壳的部件,可以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
而且,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发动机罩盖板同为金属板制成,具有上表面侧的外部盖板和设置于外部盖板的下表面侧且刚性比外部盖板的高、支持外部盖板的内部盖板的情况下,优选使外部盖板和内部盖板同时凹陷而形成收容部。这是因为可以将气囊的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由设定为高刚性的内部盖板可靠地承受。
此外,本发明的第1目的,也可以通过下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实现。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具有:
发动机罩盖板;以及
气囊,该气囊被折叠收容于该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附近的下部侧位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上方侧展开膨胀,
发动机罩盖板同为金属板制成,具有上表面侧的外部盖板和设置于该外部盖板的下表面侧的内部盖板,
在内部盖板的周缘,设置加强筋,该加强筋的剖面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
气囊被收容于发动机罩盖板的后部侧部位上的加强筋的剖面呈大致U字形状的凹部内。
上述构成的气囊装置中,气囊被收容于在内部盖板上形成的加强筋内而构成。由此,在气囊的膨胀初期,可以将气囊向上方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由内部盖板的有刚性的加强筋承受,使气囊的伸出方向稳定。
所以,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也可以收容能使伸出方向稳定来伸出的气囊。
此外,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通常将气囊收容于在构成车辆的发动机罩盖板的内部盖板上设置的加强筋内。由此,没有必要新在内部盖板的下部侧设置容纳气囊的空间,对不设置气囊而构成的车辆,也不必对设计进行大的变更,而容易地应用。
而且,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在将气囊收容于上方侧开口的外壳内而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将外壳同外部盖板一体地构成。这是为了可以不必要另外设置容纳气囊和供给气囊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的外壳,减少气囊装置的部件个数。
本发明的第2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实现。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具有:
由金属板制的发动机罩盖板;被折叠收容的气囊,该气囊可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上方侧展开膨胀;以及向该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
发动机罩盖板通过铰接部,使左右方向的两端侧的后端附近位置连接到车辆的车体侧,从而可以相对于车辆的车体侧以向前打开的方式开闭,
充气机设置于铰接部附近的部位。
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充气机设置于使发动机罩盖板与车辆的车体侧连接的铰接部附近。发动机罩盖板利用铰接部,可以相对于车体侧以向前侧打开的方式开闭地被连接,铰接部的周缘部位比发动机罩盖板的其他部位刚性高这样来构成。由此,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在气囊膨胀初期,气囊向上方伸出的时候,可以由铰接部的周缘部位承受对充气机向下方作用的反作用力,通过铰接部的周缘部位可靠地支持充气机。而且,假设铰接部的周缘部位的刚性不能充分地支持充气机,必须要提高这个部位的刚性,也可以使铰接部的周缘部位比发动机罩盖板的其他部位的刚性高而构成。由此,与现有这样,将收容气囊和充气机的外壳搭载在发动机罩盖板的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位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为提高刚性而设置的加强部件。其结果,可以抑制气囊装置的重量增加。
此外,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大重量的充气机设置在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侧的铰接部附近。由此,与现有这样,将收容气囊和充气机的外壳搭载在发动机罩盖板的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位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抑制车辆行驶时等情况下,外壳产生大的振动。
所以,通过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可以抑制重量的增加,稳定地支持外壳。
此外,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优选气囊具有在膨胀结束时覆盖充气机上部侧的部位和覆盖铰接部上部侧的部位而一体地构成。
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可以由1个气囊覆盖充气机的上部侧和铰接部的上部侧。由此,假设步行者同发动机罩盖板上的充气机附近或铰接部附近的相邻位置发生干涉的情况下,由膨胀结束的气囊,能够抑制步行者同有刚性的充气机或者铰接部发生干涉,从而可靠地保护步行者。
本发明的第3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实现。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具有:
由金属板制的发动机罩盖板;
气囊,该气囊设置于该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附近,并且被折叠收容,可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后而向上方展开膨胀;
以及外壳,该外壳上方开口,收容上述气囊,
在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缘侧,设置与发动机盖板一体地构成的,并且覆盖外壳上方的覆盖部,
覆盖部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在气囊展开膨胀时,使设置于前缘侧的铰接部塑性变形,以使后缘侧向上方侧打开,从而使气囊可以从与外壳的上端分离而打开的开口伸出,
外壳固定安装于发动机罩盖板上的覆盖部周缘部位,并且至少在气囊展开膨胀时,使下表面侧被从设置于发动机罩盖板后端下方的车体侧部件延伸的止动装置支持,以防止向下方移动。
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覆盖外壳的上部侧的覆盖部经由可塑性变形的铰接部,与发动机罩盖板上其他的部位一体地构成。由此,在发动机罩盖板的外表面侧,覆盖部同周围的发动机罩盖板之间的边界部分不显现,可以使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搭载部位的外观性良好。
当然,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覆盖部在气囊展开膨胀时,后缘侧向上方侧打开,使铰接部塑性变形而打开,使气囊可以从与外壳的上端分离而打开的开口伸出。然后,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容纳气囊的外壳固定安装于发动机罩盖板上的覆盖部周缘部位而构成,在气囊的展开膨胀时,下面侧被支持在从设置于发动机罩盖板后端下方的车体侧部件延伸的止动装置上来构成。由此,在膨胀初期气囊向上方伸出的时候,即使产生将外壳向下方侧挤压的反作用力,也可以由止动装置承受这个反作用力,防止外壳的下方移动。由此,能够稳定气囊的伸出方向稳定,气囊可以无障碍地为保护步行者而展开膨胀。
所以,通过上述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可以使搭载部位的外观性良好。
此外,在上述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优选外壳形成上方侧开口的有底的大致箱形状,由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大致四棱筒形状的周壁部和使该周壁部的下端侧封闭的底壁部构成,在周壁部上,设置于气囊的后方侧的后壁部,在气囊的展开膨胀时,可以塑性变形,以使上端侧向后方侧移动。这是因为能够将覆盖部打开形成的开口扩大后壁部的打开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搭载了第1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平面图。
图3是沿着第1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对应于图2的III-III部位。
图4是沿着第1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对应于图2的IV-IV部位。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的容纳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概略剖面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气囊膨胀结束状态的车辆的斜视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变形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剖面图。
图8是搭载了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平面图。
图9是沿着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对应于图8的IX-IX部位。
图10是沿着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对应于图8的X-X部位。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的外壳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概略剖面图。
图12是搭载了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平面图。
图13是沿着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对应于图12的XIII-XIII部位。
图14是沿着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对应于图12的XIV-XIV部位。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的外壳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概略剖面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的铰接部的部位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剖面图。
图17是使用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的气囊的平面图。
图18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气囊膨胀结束状态的车辆的斜视图。
图19是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变形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剖面图。
图20是搭载了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1是搭载了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平面图。
图22是沿着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对应于图21的XXII-XXII部位。
图23是沿着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对应于图21的XXIII-XXIII部位。
图2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的外壳及覆盖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概略剖面图。
图2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的气囊膨胀结束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2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上的气囊膨胀结束的状态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是以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为基准,左右方向是沿着从车辆的前方侧往后方侧看的左右方向的方向为基准。
首先,对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第1目的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1、M2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1如图1~5所示,具有发动机罩盖板13和设置于发动机罩盖板13的后端13a附近的装置主体25。
发动机罩盖板13如图1、2所示,以覆盖于车辆V上未图示的发动机室的上部侧这样来配置。发动机罩盖板13在左右方向的两端侧的后缘附近位置上,使用未图示的铰链,以相对于车辆V的车体1侧向前侧打开这样可以开闭地被连接。发动机罩盖板13具有同是金属板制的上表侧面的外部盖板14和设置于外部盖板14的下表面侧的内部盖板21。外部盖板14在步行者等干涉物从上方干涉的时候,以易弯曲这样来构成。内部盖板21以设定为比外部盖板14刚性高来支持外部盖板14而构成。此外,在内部盖板21的周缘,为了能确保刚性,跨越全周连续地设置加强筋22。加强筋22为从内部盖板21向下方突出这样形成的剖面呈大致U字形状(参照图2~4)。
装置主体25如图3、4所示,具有气囊37、为气囊37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33、收容了的气囊37和充气机33的收容部15以及覆盖在收容部15上方侧的气囊罩27组成。
用于收容折叠了的气囊37和充气机33的收容部15如图2~5所示,在发动机罩盖板13的后端13a附近跨越左右方向的大致全长而设置。收容部15是使外部盖板14向下方突出这样凹陷,而同外部盖板14一体地形成。具体的说,收容部15是使外部盖板14凹陷而构成上方侧开口的有底的大致箱形状。收容部15具有周壁部16和底壁部19。周壁部16为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而设置的大致四棱筒形状。底壁部19将周壁部16的下端侧封闭这样设置。在收容部15的开口15a的周围,外部盖板14凹陷,形成可以收容气囊罩27的收容凹部14a。此外,收容凹部14a上的收容部15的开口15a的周缘部位如图3~5所示,多个通孔14b贯通而形成。通孔14b是为了使气囊罩27的后述周壁部28穿过而设置的。
此外,收容部15贯通内部盖板21,向下方突出那样被设置。收容部15在设置于内部盖板21上的加强筋22的后部侧部位22a的前方侧,以与这个后部侧部位22a相邻这样被设置。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收容部15通过将周壁部16上的前后相对的后壁部16b的后表面焊接到加强筋22上的后部侧部位22a的前表面侧,这样来构成。然后,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收容部15和加强筋22的后部侧部位22a如图2所示那样,同时沿着与前围6对应的发动机罩盖板13的后缘而形成。收容部15和加强筋22的后部侧部位22a从上方看,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来弯曲而形成。
在周壁部16上的前后相对的前壁部16a的外表面侧和在设置于后壁部16b的后部侧的内部盖板21上的加强筋22前面侧的壁部22b的内周面侧,突出设置多个卡合爪部18。这个卡合爪部18是为了将气囊罩27组装于收容部15(发动机罩盖板13)上。各个卡合爪部18是将前端18a侧向下方弯曲而构成的。各个卡合爪部18是将这个前端18a侧以可以卡合在气囊罩27的后述周壁部28上形成的卡合孔部28c周缘上而构成。此外,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个卡合爪部18是在前壁部16a、22b形成预定形状的切口,从前壁部16a、22b折起,同前壁部16a、22b一体地构成(参照图3、4)。此外,在周壁部16的左右两侧设置的壁部16c和在前部侧设置的前壁部16a上,如图3~5所示那样多个孔部17贯通设置。这个孔部17是为了在步行者等干涉物同发动机罩盖板13的收容部15附近部位发生干涉的时候,使这些壁部16a、16c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而设置的。
在底壁部19上如图4所示那样,设置通孔19a。这个通孔19a是为了将螺栓35插入而使充气机33安装在收容部15上而形成的。此外,在底壁部19上如图3、5所示那样,形成多个通孔19b。这个通孔19b是为了在雨水等侵入收容部15内的时候,将雨水等排出到收容部15以外,防止雨水在收容部15内部积存而设置的。
气囊罩27是由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合成树脂制成的。气囊罩27在收容部15的上部侧以覆盖收容部15的开口15a这样来设置。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罩27以使上表面侧同周围的外部盖板14表面成为大致在一个表面这样,收容于设置在外部盖板14上的收容凹部14a内。气囊罩27具有周壁部28和覆盖收容部15的开口15a的门部29。周壁部28像设置于收容部15的周壁部16的外周侧那样,向下方突出设置。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周壁部28同收容部15的周壁部16的外周侧相邻,断续地设置多个。在设置于周壁部16上的前壁部16a前部侧的前壁部28a和设置于后壁部16b后部侧的后壁部28b上,分别形成多个卡合孔部28c。卡合孔部28c是为了使卡合爪部18卡合而形成的。气囊罩27是通过将各个周壁部28插入在外部盖板14上形成的通孔14b,将设置于收容部15周围的多个卡合爪部18卡合在卡合孔部28c的周缘,这样来安装在收容部15(发动机罩盖板13)上。
门部29配合收容部15的开口15a而形成。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门部29如图2所示那样,从上方看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弯曲而形成。在门部29的左缘、右缘、后缘侧设置在气囊37伸出时能够断裂的断裂预定部30。在门部29的前缘侧,设置作为打开时的旋转中心的铰接部31(参照图3~5)。
充气机33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那样,设置在收容部15的左右两端侧的2个地方。各个充气机33分别被做成具有气体喷出口(未图示)的大致圆柱状。各个充气机33以可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37这样来同气囊37连接。此外,各个充气机33如图4所示那样,通过金属板制的托架34来保持,而且,通过利用螺栓35使这个托架34固定在收容部15的底壁部19上,各个充气机33被固定在收容部15上。
气囊37为使从充气机33喷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来展开膨胀而构成的。气囊37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由使用聚酯或者聚酰胺丝等的织布形成的袋状。气囊37如图4所示那样,利用固定充气机33的螺栓35,同充气机33一起固定安装在收容部15内。气囊37如图2的双点划线及图6所示,将膨胀结束时的形状,形成从正面侧看,在左右方向宽幅的大致呈U字形状。气囊37具有横膨胀部38和纵膨胀部39、39。横膨胀部38是沿着左右方向设置的部位。纵膨胀部39、39是从横膨胀部38的左右两端覆盖前支柱10的前面侧那样,向后方侧延伸的部位。横膨胀部38在气囊37的膨胀结束时,覆盖从发动机罩盖板13的后端13a附近的上面到前挡风玻璃9的下部前面附近,跨越左右方向上大致全长而构成。在发动机罩盖板13和前挡风玻璃9之间设置有前围6。前围6是由前围盖板8和在前围盖板8的上方设置的前围散热孔7构成的。即,气囊37的横膨胀部38在膨胀结束时,可以覆盖发动机罩盖板13的后端13a和前围6的上面侧跨越大致全部表面这样来构成。
在车辆V上,如图1所示,可以检测或者预测与步行者的冲撞的传感器4被配置在前保险杠3上。然后,在实施方式中,在未图示的气囊动作电路将检测到的与步行者冲撞的信号从传感器4输入时,充气机33动作,使气囊37展开膨胀这样来构成。
在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1中,如果向安装在发动机罩盖板13的后端13a的装置主体25的充气机33输入动作信号,则从充气机33喷出膨胀用气体。然后,气囊37使来自于充气机33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膨胀。此后,气囊罩27的门部29被气囊37推压,使断裂预定部30断裂,向车辆V的前方侧打开。气囊37从门部29打开而形成的收容部15的开口15a向上方伸出,如图1、2的双点划线及图6所示的那样结束膨胀。
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1中,将设置在发动机罩盖板13的后端13a附近的装置主体25的气囊37,收容在由金属板制的外部盖板14形成的收容部15内。由此,在气囊37的膨胀初期,可以使气囊37向上方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收容部15来承受。其结果是,可以稳定气囊37的伸出方向。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1中,在外部盖板14的下表面侧,设置刚性比外部盖板14高的内部盖板21。由此,假设在仅通过收容部15不能完全承受气囊37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承受气囊37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所以,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1中,可以收容能使伸出方向稳定来伸出的气囊。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1中,在内部盖板21上形成的加强筋22被邻接设置在收容部15的车辆后方侧。由此,能够通过内部盖板21的加强筋22可靠地承受气囊37向上方突起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当然,如果不考虑到这一点,也可以不将收容部15设置在内部盖板21上的加强筋22附近的位置上。
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1中,由外部盖板14形成用于收容气囊37的收容部15。由此,没有必要另外设置收容气囊37的外壳,可以抑制装置主体25的部件个数的增加。
而且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1中,在收容部15的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周壁部16上的前壁部16a和左、右壁部16c上贯通设置多个孔部17。由此,即使步行者等干涉物同发动机罩盖板13上的收容部15附近部位发生干涉,也通过可以使这些壁部16a、16c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前围盖板8和在发动机室内设置的未图示的发动机气缸盖等有刚性的部件挨近配置在收容部15的下方。由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1中,在收容部15附近相邻的部位,当力作由上方向下方的冲击用时,收容部15受到冲击力而成为向下方稍微移动的状态,收容部15的下部侧被前围盖板8和发动机室内有刚性的部件支持。所以,收容部15在冲击力作用时,使底壁部19的下部侧支持在前围盖板8和发动机室内有刚性的部件上,吸收冲击力作用时产生的能量,同时发生壁部16a、16c的上缘向下方位移这样的塑性变形。其结果,即使步行者等干涉物同发动机罩盖板13上的收容部15附近部位发生干涉,也可以将干涉时产生的能量顺利地吸收。当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作为收容部,不在周壁部份设置孔部而构成也可以。
而且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1中,在收容部15的底壁部19上形成多个通孔19b。由此,假设雨水等侵入收容部15内,也可以通过这个通孔19b将雨水等排出到收容部15以外,可以防止雨水在收容部15内部积存。当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那么不在收容部的底壁部设置通孔也可以。
此外,作为气囊装置,也可以使用如图7所示的构成。在图7所示的气囊装置中,装置主体25A的气囊罩42具有从门部29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这样设置的覆盖发动机罩盖板13A的后端13a的上部侧的延伸部43。延伸部43以外的构成是同前述的气囊装置M1相同的构成,所以标注同样的附图标号而省略说明。在延伸部43的后端附近,用于将延伸部43卡合在发动机罩盖板13A上的卡合夹具44被突出设置在下方。卡合夹具44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多个。在这样构成的气囊装置中,与前述的气囊M1相比较,可以减少气囊罩42同发动机罩盖板13A之间的边界部分。因为气囊罩42的延伸部43设置为覆盖到发动机罩盖板13A的后端13a为止。由此,可以提高发动机罩盖板13A的外观性。
其次,对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同前述的气囊装置M1一样,具有发动机罩盖板113和在发动机罩盖板113的后端113a附近设置的装置主体122。
发动机罩盖板113同前述的气囊装置M1上的发动机罩盖板13同样,如图8所示,以覆盖于车辆V上未图示的发动机室的上部侧这样来配置。发动机罩盖板113在左右方向的两端侧的后缘附近位置上,使用未图示的铰链,以相对于车辆V的车体1侧向前侧打开这样可以开闭地被连接。发动机罩盖板113同前述的发动机罩盖板13一样,具有外部盖板114和内部盖板115。在发动机罩盖板113的后端113a侧设置收容装置主体122的收容凹部116。收容凹部116是使外部盖板114和内部盖板115向下方凹陷,上方侧和后方侧开口而形成的。收容凹部116如图8所示,沿着发动机罩盖板113的跨越左右方向大致全长而设置。而且,收容凹部116如图9~11所示,由底壁部117、前壁部118和侧壁部119构成。底壁部117以支持装置主体122的下面侧这样来设置。前壁部118设置在装置主体122的前方侧。侧壁部119设置在装置主体122的左右两端侧。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收容凹部116沿着与前围6对应的发动机罩盖板113的后缘这样来设置。具体来说,收容凹部116从上面看,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弯曲而形成。此外,在收容凹部116上的上部侧开口的周围(前壁部118、侧壁部119的上端)上,使外部盖板114及内部盖板115凹陷而形成支持凹部116a(参照图9~11)。支持凹部116a收容气囊罩27A的门部29的周缘部位27a的同时,以可以支持这个门部周缘部位27a的下部侧而构成。
装置主体122如图8~12所示,在收容凹部116内将下面侧由底壁部117支持来设置。装置主体122具有气囊37、充气机33、外壳124及气囊罩27A。充气机33以供给气囊37膨胀用气体而构成。外壳124收容折叠了的气囊37和充气机33。气囊罩27A覆盖外壳124的上方侧。此外,装置主体122除了外壳124以外,与前述的气囊装置M1上的装置主体25为同样的构成。由此,对同样的部件标注同样的附图标号而省略说明。
外壳124如图8~11所示,以金属板制的跨越发动机罩盖板113左右方向的大致全长而设置。外壳124配合收容凹部116,从上方看,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弯曲而形成。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壳124具有大致四棱筒形状的周壁部125和使周壁部125的下端侧封闭的底壁部127大致箱形状。周壁部125在上端侧开口,同时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设置。
在周壁部125上的前后相对的壁部125a、125b的外表面侧,突出设置多个卡合爪部126。这个卡合爪部126是为了将气囊罩27A组装到外壳124上的部件。卡合爪部126在前、后壁部125a、125b上,分别设置多个。各个卡合爪部126是将前端126a侧向下方弯曲构成,是可以将这个前端126a侧卡合在气囊罩27A的前、后壁部125a、125b上形成的卡合孔部28c周缘上而构成。此外,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个卡合爪部126在前、后壁部125a、125b形成预定形状的切口,从前、后壁部125a、125b折起,同前、后壁部125a、125b一体地构成(参照图9、10)。底壁部127设置于折叠了的气囊37的下部侧。在底壁部127上,形成穿过用于将充气机33安装在外壳124上的螺栓35的通孔127a。
外壳124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利用从底壁部127向下方伸出这样来设置的多个螺栓128(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未图示的沿着左右方向配置2个),固定安装在收容凹部116的底壁部117上。即,在实施方式的装置主体122中,首先,将从底壁部127伸出的螺栓128穿过收容凹部116的底壁部117上形成的通孔117a中。然后,在从内部盖板115伸出的螺栓128的前端拧紧螺母129。其结果,外壳124,使底壁部127的下面侧被在收容凹部116的底壁部117支持,而将装置主体122收容在收容凹部116内。此外,在收容凹部116上的底壁部117的规定地方,如图10所示那样,形成开口117b。这个开口117b是为了插入将充气机33固定在底壁部127上的螺栓35及螺母36。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装置主体122中,气囊罩27A使门部29的周缘部位27a的后缘,如图8~10所示那样,从上方看,同发动机罩盖板113的后端113a一致这样来形成。
于是,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如以下这样搭载在车辆V上。首先,将保持在托架34上的充气机33连接到折叠了的气囊37上。其次,从底壁部127的通孔127a使螺栓35伸出这样来将气囊37和充气机33从开口124a收容到外壳124内。然后,在从通孔127a伸出的螺栓35上拧紧螺母36,将充气机33和气囊37固定安装在外壳124上。然后,将各个卡合爪部126卡合在卡合孔部28c的周缘上,这样来将气囊罩27A安装于外壳124上,形成装置主体122。
此后,从在收容凹部116的底壁部117形成的通孔117a使螺栓128伸出,将装置主体122配置在收容凹部116的底壁部117上。然后,如果再从底壁部117伸出的螺栓128上拧紧螺母129,就可以将装置主体122固定安装于发动机罩盖板113上。其结果,能够组装气囊装置M2。然后,如果将气囊装置M2利用发动机罩盖板113的未图示的铰链,固定于车辆V的车体1侧,就可以将气囊装置M2搭载到车辆V上。
在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中,在后端113a附近设置的装置主体122,使下表面侧由底壁部117支持这样来收容入收容凹部116内。然后,收容凹部116是使发动机罩盖板113的后端部位向下方凹陷,在上方和后方开口这样来形成。由此,在气囊37的膨胀初期,可以将气囊37向上方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有刚性构成的收容凹部116的底壁部117承受,使气囊37的伸出方向稳定。
所以,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也可以收容能使伸出方向稳定来伸出的气囊37。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中,收容凹部116是将外部盖板114和内部盖板115同时凹陷而形成的。由此,可以通过设定为高刚性的内部盖板115来可靠地承受气囊37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当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也可以仅仅使外部盖板凹陷构成收容凹部。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中,在使发动机罩盖板113的后端部位凹陷而形成的收容凹部116内收容装置主体122,将装置主体122的下面侧由收容凹部116的底壁部117支持。由此,没有必要另外设置支持装置主体122的部件,可以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
而且,在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中,收容装置主体122的收容凹部116是在上方和后方开口而形成。即,在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中,装置主体122设置为覆盖发动机罩盖板113的后缘的上部侧。由此,从上方看的时候,发动机罩盖板113的后缘成为与装置主体122的后缘(气囊罩27A的后缘)一致的状态。其结果,与将收容凹部仅在上方开口那样形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装置主体的气囊盖同发动机罩盖板之间的交界部分。即,仅在上方开口而形成收容凹部的情况下,装置主体的气囊盖同周围的发动机罩盖板之间产生的分界线,在跨越发动机罩盖板的周缘全周的前后左右有4条。与之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中可以将装置主体的气囊盖同周围的发动机罩盖板之间产生的分界线,减少为在气囊罩27A的前缘和左右两缘的3条。由此,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能够提高发动机罩盖板113的外观性。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2中,将装置主体122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发动机罩盖板后端113a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小。当然,也可以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与发动机罩盖板后端113a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装置主体搭载在发动机罩盖板上而构成。这样构成的情况下,收容装置主体的发动机罩盖板的收容凹部左右两侧也开口。此外,如果这样构成,能够将装置主体的气囊盖上左右两缘同发动机罩盖板的左右两缘一致。由此,气囊盖同周围的发动机罩盖板之间产生的分界线可以减少为只有气囊盖的前缘的一条。即,在这样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中,因为可以更进一步减少气囊盖同发动机罩盖板的边界部分,所以可以更加提高发动机罩盖板的外观性。
接下来,对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第1及第2目的的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同前述的气囊装置M1、M2同样,具有发动机罩盖板213和在发动机罩盖板213的后端213a附近设置的装置主体224。
在发动机罩盖板213上左右方向的两端侧的后端213a附近,设置铰接部218、218。这个铰接部218、218是将发动机罩盖板213连接到车辆V的车体1侧的部分。发动机罩盖板213利用铰接部218、218,以相对于车辆V的车体1侧向前侧打开这样可以开闭地构成(参照图12、16)。发动机罩盖板213同前述的发动机罩盖板13、113同样,具有外部盖板214和内部盖板215。外部盖板214设置为步行者等干涉物从上方干涉时易弯曲。内部盖板215设定为比外部盖板214的刚性高,可以支持外部盖板214。在内部盖板215的周缘,跨越全周连续设置可以确保刚性的加强筋216。加强筋216为从内部盖板215向下方突出这样形成的剖面呈大致U字形状(参照图12~15)。此外,在内部盖板215的后端侧,设置有用于加强铰接部218周围的加强板215a(参照图15、16)。加强筋216上的后部侧部位216a沿着与前围6对应的发动机罩盖板213的后缘而形成。具体地说,后部侧部位216a如图12所示的那样,从上方看,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来弯曲而形成。
在发动机罩盖板21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侧上的后端213a附近设置的各个铰接部218如图15、16所示,由轴支部219、车体侧部件221和销220组成。轴支部219从发动机罩盖板后端213a向下面侧突出设置。车体侧部件221设置于车体1侧上。销220为棒状,使轴支部219和车体侧部件221可旋转地连接。
装置主体224如图12~15所示,设置于将外部盖板214切开而构成的开口214a内。具体来说,装置主体224收容于内部盖板215的加强筋216上的后部侧部位216a上。装置主体224由气囊246、充气机239、外壳226及气囊罩233构成。充气机239以给气囊246供给膨胀用气体而构成。外壳226收容折叠了的气囊246和充气机239。气囊罩233覆盖于外壳226的上方侧。
外壳226是金属板制的,使左右方向的两端配置于铰接部218、218附近,在发动机罩盖板213上跨越左右方向的大致全长而设置的。外壳226配合加强筋216的后部侧部位216a,从上方看,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来弯曲而形成。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壳226形成具有大致四棱筒形状的外壳周壁部227和使外壳周壁部227的下端侧封闭的底壁部229的大致箱形状。外壳周壁部227是在上端侧开口的同时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设置。
在外壳周壁部227上的前后相对的壁部227a、227b的外表面侧,突出设置多个卡合爪部228。卡合爪部228是为了将气囊罩233安装到外壳226上的部件。卡合爪部228在前、后壁部227a、227b上,分别设置多个。各个卡合爪部228是将前端228a侧向下方弯曲构成,是将这个前端228a侧,以可以卡合在气囊罩233的后述的周壁部234上形成的卡合孔部234a周缘上而构成的。此外,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个卡合爪部228在前、后壁部227a、227b形成预定形状的切口,从前、后壁部227a、227b折起,同前、后壁部227a、227b一体地构成(参照图13、14)。
底壁部229设置于折叠了的气囊246的下部侧。多个通孔229a形成于底壁部229上。通孔229a是为了使用于将气囊246的后述的安装片254安装在外壳226上的螺栓230和用于将充气机239安装在外壳226上的螺栓243穿过而设置(参照图13、14)。此外,在预定地方形成用于将充气机239的后述引线241插入外壳226内的未图示的通孔。
然后,外壳22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用于将气囊246的安装片254安装于外壳226上的螺栓230和螺母231,固定安装于加强筋216(内部盖板215)的后部侧部位216a上。即,在实施方式的装置主体224中,首先,将从外壳226伸出的螺栓230穿过在后部侧部位216a的底壁部216b上形成的通孔216c中,然后,在从底壁部216b伸出的螺栓230上拧紧螺母231。其结果,外壳底壁部229的下部侧被支持在后部侧部位216a的底壁部216b上,而将装置主体224固定安装在内部盖板215的加强筋216上。此外,在后部侧部位216a上的底壁部216b的预定地方,如图14、15所示,形成开口216d。这个开口216d是为了穿过用于将充气机239固定在外壳底壁部229上的螺栓243及螺母244。
气囊罩233是由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合成树脂制成的。气囊罩233设置在外壳226的上部侧,覆盖开口226a。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罩233将形成于发动机罩盖板213的外部盖板214上的开口214a堵住这样来设置。而且,气囊罩233使上面侧同周围的外部盖板214表面大致在一个表面这样来设置。气囊罩233具有周壁部234和覆盖外壳开口226a的门部235。周壁部234为大致筒状,像设置于外壳周壁部227的外周侧那样,向下方突出设置。在周壁部234上形成多个用于使卡合爪部228卡合的多个卡合孔部234a。气囊罩233通过将设置于外壳226上的卡合爪部228卡合在卡合孔部234a的周缘上而安装在外壳226上。
门部235,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那样,配合开口226a,从上方看,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来弯曲而形成。在门部235的左缘、右缘、后缘侧,设置在气囊246伸出时可以断裂的断裂预定部236。在门部235的前缘侧,设置作为打开时旋转中心的铰接部237(参照图13~15)。
充气机239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设置于外壳226的左右两端侧的2个地方。各个充气机239如图14、15所示,呈大致圆柱形,轴方向沿着大致左右方向,设置于铰接部218附近位置上。在位于各个充气机239内部侧的端部侧,设置多个气体喷出口239a。此外,在充气机239上另一方的端部侧,设置使引线241连接的连接器240。充气机239由金属板制的托架242保持其周围。然后,利用螺栓243将托架242固定于外壳226上,由此使充气机239固定安装于外壳226上。此外,将气囊246的后述流入口部251连接到充气机239上的气体喷出口239a侧的端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流入口部251利用夹具245连接到充气机239上。
气囊246如图17所示,具有膨胀部247和配置于膨胀部247周围的周缘部253。膨胀部247使膨胀气体流入而膨胀。周缘部253不使膨胀气体流入。膨胀部247可以使气体流入内部,使表侧壁部247a和背侧壁部247b分离而膨胀。表侧壁部247a和背侧壁部247b为同样的平面形状。然后,气囊24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如果壁部247a、247b互相重合就可以平坦地展开的平面气囊类型。具体地说,气囊246通过使用聚酯丝、聚酰胺丝等筒织而制造。
膨胀部247如图12的双点划线及图18所示,膨胀结束时的状态,从正面看,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宽幅的呈大致U字形状,具有横膨胀部248和纵膨胀部249、249。横膨胀部248为沿左右方向设置的部位。纵膨胀部249、249为从横膨胀部248的左右两端以覆盖前支柱10的前面侧这样向后方侧延伸的部位。横膨胀部248为在气囊246的膨胀结束时,覆盖从发动机罩盖板213的后端213a附近的上面到前挡风玻璃9的下部前表面附近,跨越左右方向的大致全长。发动机罩盖板213和前挡风玻璃9之间,设置前围6。前围6由前围盖板8和设置于前围盖板8的上方的前围散热孔7构成。即,气囊246的横膨胀部248为在膨胀结束时,可以将发动机罩盖板213的后端213a和前围6的上面侧以跨越大致全部表面覆盖的构成。当然,横膨胀部248为在膨胀结束时,可以覆盖外壳226的上部侧,即各个充气机239、239的上部侧的构成。此外,横膨胀部248为利用膨胀结束时左右两端侧的部位248a、248a,可以覆盖各个铰接部218、218的上部侧的构成。
此外,在横膨胀部248的前缘248b侧(在车辆搭载状态的膨胀结束时,成为下缘侧)的左右两端附近,形成流入口部251、251。各个流入口部251、251向前方延伸的同时,形成互相隔离的弯曲的形状。这些流入口部251使来自于充气机239的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246的膨胀部247内。此外,各个流入口部251如图15及图17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外装在充气机239上,使用夹具245连接到充气机239上。
此外,在向横膨胀部248的前缘248b上的周缘部253部位时,板状延伸的安装片254,在3个地方形成。这个安装片254是为了将气囊246固定于外壳226上的部件。各个安装片254上设置为了穿过螺栓230的安装孔254a。这个安装片254如图13所示,使用螺栓230安装于外壳底壁部229上。
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如下所示,搭载在车辆V上。首先,将气囊246折叠。具体地说,是将表侧、背侧壁部247a、247b互相重合成为平坦的展开的状态。然后,如图17的双点划线所示,形成与横膨胀部248的前缘248b平行的凸折和凹折的折痕C而折叠。具体地说,使膨胀结束时的后端侧接近前缘248b,这样将除了流入口部251和安装片254的部位蛇形折叠。其次,为了能够收容于外壳226内,将蛇形折叠了的气囊246的左右两端侧的部位通过蛇形折叠而在重叠侧折回。再次,通过可以在折叠了的周围的预定地方断裂的未图示的包封材料包裹,结束气囊246的折叠。接下来,将保持在托架242中的各个充气机239从气体喷出239a侧插入流入口部251。然后,使用夹具245将充气机239同流入口部251连接,将充气机239组装于气囊246上。将螺栓230插入各个安装片254的安装孔254a内。
此后,从通孔229a使螺栓230、243伸出,将气囊246和充气机239一同从开口226a收容至外壳226内。将螺母244在从外壳底壁部229穿过的螺栓243上拧紧,来将充气机239固定安装于外壳226上。然后,使各个卡合爪部228卡合于卡合孔部234a周围,将气囊罩233安装于外壳226上,形成装置主体224。
接下来,将装置主体224配置于加强筋216的后部侧部位216a内。这时,从在底壁部216b形成的通孔216c穿过螺栓230。然后,如果在从底壁部216b穿过的螺栓230上拧紧螺母231,就可以将装置主体224安装于发动机罩盖板213上,从而使气囊装置M3被组装。其后,将发动机罩盖板213利用铰接部218、218固定于车辆V的车体1侧。同时,使从车体1侧延伸的引线241连接的连接器240插入未图示的通孔内,连接到充气机239上。其结果,可以将气囊装置M3搭载到车辆V上。
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在车辆搭载状态下,如果将动作信号输入至装置主体224的充气机239内,则从充气机239的气体喷出口239a喷出膨胀用气体。然后,气囊246使来自于充气机239的膨胀气体流入而膨胀。此后,气囊罩233的门部235受到气囊246的挤压,而使断裂预定部236断裂,向车辆V的前方侧打开。气囊246从门部235打开而形成的外壳226的开口226a向上方伸出,如图12的双点划线及图18所示那样,结束膨胀。
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设置于发动机罩盖板213的后端213a附近的装置主体224被收容于在内部盖板215上形成的加强筋216的后部侧部位216a内。由此,在气囊246膨胀初期,可以将气囊246向上方伸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由具有刚性的内部盖板215的加强筋216承受。其结果,可以使气囊246的伸出方向稳定。
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也可以收容能使伸出方向稳定来伸出的气囊246。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通常将装置主体224收容于设置在构成车辆的发动机罩盖板的内部盖板上的加强筋内。即,没有必要在发动机罩盖板213的下部侧新设置用于收容装置主体224的空间。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对没有设置气囊装置而构成的车辆,也不必对设计进行大的变更,而容易地应用。
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装置主体224的各个充气机239分别设置在将发动机罩盖板213连接于车辆V的车体侧1的铰接部218的附近。发动机罩盖板213利用铰接部218,以相对于车辆V的车体1侧向前侧打开这样可以开闭地被连接。即,铰接部218的周缘部位设置有加强板215a,以比发动机罩盖板213上的其他部位刚性高这样来构成。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在气囊246的膨胀初期,气囊246向上方伸出的时候,可以使对充气机239的向下方作用的反作用力由铰接部218的周缘部位承受。其结果,可以使充气机239通过铰接部218的周缘部位可靠地支持。此外,也有铰接部218的周缘部位的刚性不能充分支持充气机239,必须提高这个部位的刚性的情况。但是,假设有这个必要,这个铰接部218的周缘部位也采用比发动机罩盖板213的其他部位的刚性高这样的构成。由此,与现有的这样,将装置主体搭载在发动机罩盖板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而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相比较,可以减少为提高刚性而设置的加强部件。其结果,可以抑制发动机罩盖板213的重量的增加。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在发动机罩盖板213的后端213a侧的铰接部218附近,设置大重量的充气机239。由此,与现有的这样,将装置主体搭载在发动机罩盖板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而构成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相比较,在车辆行驶时等,能够抑制装置主体224产生大的振动。
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也可以抑制重量的增加,使外壳226(装置主体224)稳定地被支持。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气囊246在膨胀结束时,具有覆盖充气机239上部侧的部位和覆盖铰接部218上部侧的部位。即,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中,可以用完成膨胀的1个气囊246覆盖充气机239的上部和铰接部218的上部。由此,假设步行者在发动机罩盖板213上的充气机239附近或者铰接部218附近的位置发生干涉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完成膨胀的气囊246,抑制其同有刚性的充气机239和铰接部218发生干涉。其结果,可以可靠地保护步行者。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上的装置主体224中,使用2个充气机239,分别设置于铰接部218的附近。当然,作为装置主体,也可以使用将1个充气机设置于一方的铰接部附近的结构。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3的装置主体224中,气囊246由横膨胀部248和纵膨胀部249、249构成。但是,当然气囊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气囊,使用不具备纵膨胀部的部位构成也可以。而且,作为气囊246A,如图18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膨胀结束时,设置2个分别仅覆盖充气机239上部侧和铰接部218上部侧的部位来构成也可以。
而且,作为气囊装置,使用如图19所示构成的发动机罩盖板213A也可以。在发动机罩盖板213A中,收容折叠了的气囊246和充气机239的外壳258,使发动机罩盖板213A上的外部盖板257后端侧的部位凹陷为大致箱形状而形成。即,在发动机罩盖板213A中,外壳258与外部盖板257一体地构成。在图19的气囊装置中,除了外部盖板257和外壳258以外,是与前述的气囊装置M3同样的构成。由此,同样的部件标注同样的附图标号而省略说明。将外壳258由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外部盖板257将开口258a的周围的部位以可以收容气囊罩233这样凹陷而形成。这是为了将覆盖外壳258的开口258a而设置的气囊罩233表面,同外壳258周围的外部盖板257的表面形成为大致一个表面。此外,在外部盖板257上的外壳258的开口258a周缘部位,贯通形成多个通孔257a。这个通孔257a是为了插入气囊罩233的周壁部234。在像这样构成的发动机罩盖板213A中,通过利用外部盖板257,没有必要另外设置容纳气囊246和充气机239的外壳,可以降低气囊装置的零件的个数。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装置主体,将有外壳221、245的进行了示例。但是,装置主体的构成并不限于此。例如,不设置外壳,而将气囊246和充气机239直接收容于内部盖板215的加强筋216上的后部侧部位216a内构成也可以。
其次,对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第3目的的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如图20~24所示,具有发动机罩盖板315、气囊340、充气机335和外壳327。气囊340设置于发动机罩盖板315的后端附近的下部侧。充气机335为气囊340供给膨胀用气体。外壳327收容折叠了的气囊340和充气机335。
发动机罩盖板315以覆盖车辆上未图示的发动机室上部侧这样来设置。发动机罩盖板315在左右方向的两侧端上的后缘315a附近位置上,使用未图示的铰链,以相对于车辆V的车体1侧向前侧打开这样可以开闭地被连接。发动机罩盖板31 5由同是铝(铝合金)制的上表面侧的外部盖板316和设置于外部盖板316的下表面侧的内部盖板317构成。发动机罩盖板315的后缘315a侧,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来弯曲而构成。
此外,发动机罩盖板315由覆盖发动机室上部侧的盖板主体319和在盖板主体319的后方位置(发动机罩盖板315的后缘315a侧)设置的覆盖部320组成。覆盖部320与盖板主体319一体构成,覆盖外壳327的上部侧。覆盖部320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2~24所示,仅由外部盖板316构成。内部盖板317在覆盖部320的部位上,以可以收容外壳327这样切去后缘侧而构成。
覆盖部320被设置为可以覆盖外壳327的开口327a。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覆盖部320跨越发动机罩盖板315上左右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而设置。铰接部321设置于覆盖部320的前缘320a侧。这个铰接部321具有切除外部盖板316的背面而连续或者断续设置的凹槽322。而且,铰接部321在气囊340展开膨胀时,使凹槽322的周缘部位弯曲变形,将后缘320b从上方侧打开这样构成。凹槽322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以剖面呈大致V字形这样通过冲压加工或者切削加工等形成。铰接部321(凹槽322)如图21~23所示,设置于外壳327的开口327a前方侧的位置上。此外,铰接部321(凹槽322)在外壳327的前方侧部位(前侧部位321a)上,沿着外壳327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来设置。而且铰接部321(凹槽322)在外壳327的左右两侧部位(左、右侧部位321b、321c)上,分别将前侧部位321a的端部和发动机罩盖板315的后缘315a附近部位连接这样,设置为向后方打开的锥形。即,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覆盖部320如图21所示,从上方看,成为车辆后方侧为长边的大致梯形形状。
在覆盖部320的后缘320b侧设置卡合部324。卡合部324是为了使覆盖部320固定于外壳327侧的部位。这个卡合部324使前端324a侧为向前方侧弯曲的形状。卡合部324是为了将覆盖部320卡合到从外壳327的后述后壁部328a的上端328b向后方侧突出的凸缘部329(后侧部位329d)上的部位。卡合部324沿着左右方向设置多个。卡合部324是在气囊340使膨胀气体流入而向上方挤压覆盖部320这样膨胀的时候,可以解除同后侧部位329d的卡合状态而构成的。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覆盖部320中,设置于外壳327的左右两侧部位320d、320e的前缘侧的铰接部321b、321c,以使左右两侧端置于后方侧这样,相对于后缘320b倾斜这样来设置。并且,这个部位320d、320e在气囊340展开膨胀时,将铰接部321b、321c附近的部位伸长,并且,同时以铰接部321b、321c的部位不断裂这样打开。即,覆盖部320上左右两侧部位320d、320e如图24所示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到左右两侧端使开口距离变小这样来打开。由此,这个左右两侧部位320d、320e在气囊340展开膨胀时,难以向上方打开较大。其结果,在实施方式中,覆盖部320上位于开口327a的上部侧的320c即使受到流入了膨胀用气体的气囊340大的向上方侧的挤压,也能够抑制这个部位320c向上方打开较大。这是因为左右的部位320d、320e起到止动装置作用而成的样态。
外壳327为铝(铝合金)制的,如图21所示,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发动机罩盖板315上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小。外壳327配合发动机罩盖板后缘315a,从上方看,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侧突出这样来弯曲而形成。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壳327如图22~24所示,形成具有周壁部328和封闭周壁部328的下端侧的底壁部330的大致箱形状。周壁部328为使上端开口的大致四棱筒形状。在周壁部328的上端侧设置向前后左右突出的凸缘部329。于是,外壳327利用螺栓332及螺母333将凸缘部329上的前侧部位329a和左、右侧部位329b、329c固定于内部盖板317上的切口317a的周缘(覆盖部320的周缘)部位,从而固定在发动机罩盖板315上,这样来构成(参照图22~24)。
此外,在外壳327的底壁部330上的后缘侧的下部侧位置上,如图22、23所示那样,设置有从前围盖板8延伸的止动装置310。这个止动装置310剖面呈大致コ字形,将下侧面固着到前围盖板8的上表面。此外,止动装置310如图21所示那样,沿着左右方向呈长条状。止动装置310是如图22、23所示,在车辆搭载状态,将上面侧同底壁部330分离这样来设置。于是,止动装置310在气囊340展开膨胀时,如图25所示,将上侧面与底壁部330的下面抵接而设置。即,止动装置310以在气囊340膨胀时,可以防止外壳327向下方移动而构成。此外,在前围散热孔7和底壁部33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309(参照图22、23)。
此外,外壳327为易塑性变形的铝制。而且,实施方式的外壳327,以后壁部328a的上端328b不固定在发动机罩盖板315(内部盖板317)上而构成。由此,在气囊340展开膨胀时,在气囊340的后方侧设置的后壁部328a发生塑性变形。具体地讲,后部壁328a的上端328b侧被气囊340推压而向后方移动,后部壁328a发生塑性变形。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壁部328a以后壁部328a同底壁部330的连接部位附近为旋转中心,使上端328b向后方进行塑性变形。此外,后壁部328a使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上的上端侧以最大程度向后方移动而变形。
充气机335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设置于外壳327的左右两端侧的2个地方。充气机335分别呈具有气体喷出口(未图示)的大致圆柱状。各个充气机335以可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340内,而与气囊340连接。此外,各个充气机335如图23所示,通过金属板制的托架336保持。各个充气机335使用螺栓337及螺母338,将这个托架336固定于外壳327的底壁部330上,从而固定安装于外壳327上。
气囊340是使从充气机335喷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展开膨胀构成的。气囊340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由使用聚酯或者聚酰胺丝等的织布形成的袋状。气囊340如图23所示那样,利用固定充气机335的螺栓337,同充气机335一起固定安装在外壳327内。气囊340如图21的双点划线及图26所示,将膨胀结束时的形状,形成从正面侧看,在左右方向宽幅的大致U字形形状而形成。气囊340由横膨胀部341和纵膨胀部342、342组成。横膨胀部341是沿着左右方向设置的部位。纵膨胀部342、342是从横膨胀部341的左右两端向后方侧延伸的部位。纵膨胀部342、342是覆盖前支柱10的前面侧的部位。横膨胀部341是在气囊340的膨胀结束时,覆盖从前围散热孔7的上面到前挡风玻璃9的下部前面附近,跨越左右方向上大致全长。
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如下所示,搭载在车辆V上。首先,使保持在托架336上的充气机335与折叠了的气囊340连接。然后,将气囊340和充气机335从开口327a收容至外壳327内。这时,充气机335的螺栓337从底壁部330的通孔330a穿过。此后,将螺母338在从底壁部330穿过的螺栓337上拧紧,将充气机335和气囊340固定安装于外壳327上。
此后,将从内部盖板317上的切口317a的周缘部位穿过的螺栓332插入形成于凸缘部329(前、左、右侧部位329a、329b、329c)上形成的各个通孔329e中。同时,将形成于覆盖部320的后缘320b侧的卡合部324的端部324a卡合在凸缘部329的后侧部位329d上。此后,如果将螺母333在从凸缘部329穿过的螺栓332上拧紧,则能够将外壳327固定于发动机罩盖板315上的覆盖部320周缘部位。然后,如果利用未图示的铰链将发动机罩盖板315固定于车辆V的车体1侧,则可以将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搭载在车辆V上。
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在车辆搭载状态下,如果将动作信号输入充气机335,则从充气机335喷出膨胀用气体。然后,气囊340使来自充气机335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膨胀。此后,覆盖部320被气囊340挤压而使铰接部321塑性变形,同时使后缘320b向上方侧移动而打开。于是,气囊340从覆盖部320打开形成的开口H,向后上方伸出,如图20、21的双点划线及图25、26所示那样,结束膨胀。
而且,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覆盖外壳327的上部侧的覆盖部320,经由可以塑性变形的铰接部321,与发动机罩盖板315上的盖板主体319一体形成。由此,在发动机罩盖板315的外表面侧,不显现覆盖部320同周围的盖板主体319之间的边界部分,可以提高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的搭载部位的外观性。
当然,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上,覆盖部320也是在气囊340展开膨胀时,将后缘320b侧向上方侧打开这样,使铰接部321塑性变形而打开。于是,气囊340从覆盖部320的后缘320b侧与外壳327上端分离而打开形成的开口H伸出。此外,在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收容气囊340的外壳327被固定安装在发动机罩盖板315上覆盖部320周缘(内部盖板317上切口317a周缘)的部位上。而且,外壳327在气囊340展开膨胀时,将下面侧支持到设置于发动机罩盖板后端下方的,作为车体侧部件的,从前围盖板8延伸的止动装置310上。由此,即使在膨胀初期气囊340向上伸出时,产生将外壳327向下方侧挤压这样的反作用力,也可以通过止动装置310承受这个反作用力。其结果,能够防止外壳327往下方移动,使气囊340的伸出方向稳定。即,在第4实施方式中,可以抑制气囊340同从前围散热孔7向上方伸出而设置的未图示的刮水器的干涉,而向后上方伸出,可以无障碍地进行可以保护步行者的展开膨胀。
所以,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能够使搭载部位的外观性良好。
特别的,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外壳327由铝制成。而且,外壳327如图22、23所示那样,在沿着前后方向的剖面图上,仅将前部侧的部位固定安装于发动机罩盖板315上。由此,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难以确保外壳327本身的刚性。但是,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气囊340展开膨胀时,外壳底壁部330的下面侧经由止动装置310支持于有刚性的前围盖板8上。由此,在气囊340展开膨胀时,外壳327不向下方移动,并且外壳底壁部330的变形也可以通过止动装置310可靠地抑制。其结果,在气囊340膨胀初期时,可以抑制底壁部330侧的变形,使覆盖部320及后壁部328a可靠地变形。然后,可以从由覆盖部320及后壁部328a变形产生的开口,使气囊340顺利地伸出。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将发动机罩盖板315及外壳327由铝制成,在气囊340的展开膨胀时,外壳327的后壁部328a也变形这样来构成。由此,能够使覆盖部320打开而形成的开口H变大后壁部328a的开口量,所以优选。当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发动机罩盖板及外壳用钢制也可以。即,作为外壳,使用在气囊的膨胀时使后壁部不变形这样构成也可以。但是,因为铝比钢软,容易变形,所以从使铰接部321容易变形这一点考虑,至少发动机罩盖板优选使用铝制。
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覆盖部320仅由外部盖板316构成。但是,覆盖部的构成不限于此。如果外壳是固定于覆盖部周缘的,那么使用由外部盖板和内部盖板构成的覆盖部也可以。
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作为覆盖部320打开时的旋转中心,设置以凹槽状切口的铰接部321。但是,铰接部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因为在发动机罩盖板上的内部盖板和外部盖板互相连接(焊接)部位附近的外部盖板单体部位上,容易发生应力集中,所以以这个连接部位的后缘附近的外部盖板的部位作为铰接部而构成也可以。此外,如实施方式那样,具有以凹槽322作为铰接部321构成的情况下,如图22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凹槽322的下部侧,为了防止凹槽322的部位的断裂,可以设置1个或者多个将前后方向的两端连接在盖板主体319侧和覆盖部320侧的带状连接部件344。
而且,在第4实施方式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M4中,使底壁部330的下面,经由止动装置310,由前围盖板8支持而构成。但是,当然,不设置止动装置310,而将底壁部330的下面直接由前围盖板8的凸缘部支持也可以。

Claims (13)

1.一种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具有以下结构:
金属板制的发动机罩盖板;以及
气囊,该气囊被折叠收容于该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附近的下部侧位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向上方侧展开膨胀,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发动机罩盖板后端附近的前述发动机罩盖板上一体地形成用于收容前述气囊的收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发动机罩盖板同为金属板制成,具有上表面侧的外部盖板和设置于该外部盖板的下表面侧、刚性比前述外部盖板的高、支持前述外部盖板的内部盖板,
前述收容部由前述外部盖板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内部盖板的周缘,设置加强筋,该加强筋的剖面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
前述收容部与前述加强筋邻接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收容部形成上方侧开口的有底的大致箱形状,由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大致四棱筒形状的周壁部和封闭该周壁部的下端侧的底壁部组成,
在前述周壁部上形成多个孔部,在作用从上方向下方的冲击力的时候,这些孔部可以吸收该冲击力的能量,同时使前述周壁部塑性变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底壁部上至少形成1个通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结构:
外壳,该外壳收容所述气囊,
前述外壳被收容在收容部内,并且下表面侧被前述收容部的底壁部支持,所述收容部是使前述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端部位向下方凹陷,至少使上方和后方开口而形成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发动机罩盖板同为金属板制成,具有上表面侧的外部盖板和设置于该外部盖板的下表面侧、刚性比前述外部盖板的高、支持前述外部盖板的内部盖板,
前述收容部是使前述外部盖板和前述内部盖板一同凹陷而形成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结构:
前述发动机罩盖板同为金属板制成,具有上表面侧的外部盖板和设置于该外部盖板的下表面侧的内部盖板,
在前述内部盖板的周缘,设置加强筋,该加强筋的剖面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
前述气囊被收容于前述发动机罩盖板的后部侧部位上的前述加强筋的剖面呈大致U字形状的凹部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气囊被上方侧开口的外壳收容,
该外壳是与前述外部盖板一体地构成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结构:
向前述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
前述发动机罩盖板通过铰接部,使左右方向的两端侧的后端附近位置连接到车辆的车体侧,从而可以相对于前述车辆的车体侧以向前打开的方式开闭,
前述充气机设置于前述铰接部附近的部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气囊具有在膨胀结束时覆盖前述充气机上部侧的部位和覆盖前述铰接部上部侧的部位而一体地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结构:
前述收容部上方开口,收容上述气囊,
在前述发动机罩盖板的后缘侧,设置与前述发动机盖板一体地构成的,并且覆盖前述收容部上方的覆盖部,
前述覆盖部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在前述气囊展开膨胀时,使设置于前缘侧的铰接部塑性变形,以使后缘侧向上方侧打开,从而使前述气囊可以从与前述收容部的上端分离而打开的开口伸出,
前述收容部固定安装于前述发动机罩盖板上的前述覆盖部周缘部位,并且至少在前述气囊展开膨胀时,使下表面侧被从设置于前述发动机罩盖板后端下方的车体侧部件延伸的止动装置支持,以防止向下方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步行者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收容部形成上方侧开口的有底的大致箱形状,由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大致四棱筒形状的周壁部和使该周壁部的下端侧封闭的底壁部构成,
在前述周壁部上,设置于前述气囊的后方侧的后壁部,在前述气囊的展开膨胀时,可以塑性变形,以使上端侧向后方侧移动。
CNB2005100554056A 2004-03-17 2005-03-17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668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76127 2004-03-17
JP2004076127A JP4238755B2 (ja) 2004-03-17 2004-03-17 フードパネル
JP2004084719 2004-03-23
JP2004084719A JP4433845B2 (ja) 2004-03-23 2004-03-23 フードパネル
JP2004099315A JP2005280556A (ja) 2004-03-30 2004-03-30 フードパネル
JP2004099315 2004-03-30
JP2004099296 2004-03-30
JP2004099296A JP4207823B2 (ja) 2004-03-30 2004-03-30 フードパネル
JP2004161932 2004-05-31
JP2004161932A JP2005343203A (ja) 2004-05-31 2004-05-31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9847A CN1669847A (zh) 2005-09-21
CN100336684C true CN100336684C (zh) 2007-09-12

Family

ID=34983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540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6684C (zh) 2004-03-17 2005-03-17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243754B2 (zh)
CN (1) CN100336684C (zh)
DE (1) DE1020050121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5949A (zh) * 2017-10-17 2018-03-23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遮盖系统、遮盖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41368A1 (de) * 2003-09-03 2005-04-07 Takata-Petri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an einem Kraftfahrzeug zum Schutz von Fußgängern und Radfahrern
JP4415692B2 (ja) * 2004-02-13 2010-02-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4120673B2 (ja) * 2005-10-11 2008-07-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42501B2 (ja) * 2005-10-18 2009-10-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82740B2 (ja) * 2005-10-21 2009-1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GB2433055A (en) * 2005-12-09 2007-06-13 Autoliv Dev A bonnet mounted air-bag arrangement for protecting a pedestrian
JP2007196789A (ja) * 2006-01-25 2007-08-09 Takata Corp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50356B2 (ja) * 2006-01-25 2012-10-17 タカタ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196787A (ja) * 2006-01-25 2007-08-09 Takata Corp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13894B2 (ja) * 2006-01-25 2008-07-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87260B2 (ja) * 2006-01-25 2008-1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527121B2 (en) * 2006-12-28 2009-05-05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 bag system
JP2009120071A (ja) * 2007-11-15 2009-06-04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421725B1 (en) * 2009-04-21 2014-05-0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 bag module covered with a protective covering
DE102009023779A1 (de) * 2009-06-03 2010-12-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Frontscheibenairbag
GB2486844B (en) * 2009-09-01 2012-10-10 Nihon Plast Co Ltd A cowl-top cover
DE102011012692A1 (de) * 2011-03-01 2012-09-06 Audi Ag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Frontklappe
CN102328630A (zh) * 2011-07-08 2012-01-25 厦门理工学院 用于汽车的行人保护系统
DE102011119564A1 (de) * 2011-11-26 2013-05-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Gassack für ein Fußgängerschutzsystem und damit ausgestattetes Kraftfahrzeug
DE102011088782A1 (de) * 2011-12-16 2013-06-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Airbag
EP2743145B1 (en) * 2012-12-12 2017-04-19 Volvo Car Corporation Safety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DE102013206140A1 (de) * 2013-03-11 2014-09-25 Takata AG Gassackmodul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14208513A (ja) * 2013-03-29 2014-11-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GB2516699B (en) * 2013-07-30 2017-05-03 Jaguar Land Rover Ltd Airbag device for a vehicle bonnet
KR20150043882A (ko) * 2013-10-15 2015-04-2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자동차
JP5846192B2 (ja) * 2013-12-24 2016-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01151B2 (ja) * 2014-02-19 2018-03-28 株式会社Subaru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558763B1 (ko) * 2014-04-25 2015-10-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보행자 에어백 시스템
JP6269524B2 (ja) 2015-02-10 2018-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65585B2 (ja) * 2016-04-28 2018-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前部構造
DE102018008274B3 (de) * 2018-10-18 2020-02-27 Psa Automobiles Sa Kraftfahrzeug mit Fußgängerairbag und Wasserkastenabdeckung dafür
CN111267772A (zh) * 2020-03-23 2020-06-12 吉林大学 一种行人被动保护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4144A (ja) * 2001-10-02 2003-04-09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191818A (ja) * 2001-12-27 2003-07-09 Takata Corp 自動車の対人保護装置
US20030159875A1 (en) * 2002-02-26 2003-08-28 Yuji Sato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US20030192730A1 (en) * 2002-04-12 2003-10-1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otive outboard air bag system
JP2003306101A (ja) * 2002-04-12 2003-10-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外置き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041375A1 (en) * 2002-08-30 2004-03-0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flat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5607A (ja) 1993-10-29 1995-05-16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095044A (ja) * 2001-09-06 2003-04-03 Takata Corp 外面展開型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089333A (ja) 2001-09-18 2003-03-25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75866B2 (ja) 2002-08-30 2007-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262894A1 (en) * 2003-06-25 2004-12-30 Kempf Peter C. Hood airbag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4144A (ja) * 2001-10-02 2003-04-09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191818A (ja) * 2001-12-27 2003-07-09 Takata Corp 自動車の対人保護装置
US20030159875A1 (en) * 2002-02-26 2003-08-28 Yuji Sato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US20030192730A1 (en) * 2002-04-12 2003-10-1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otive outboard air bag system
JP2003306101A (ja) * 2002-04-12 2003-10-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外置き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041375A1 (en) * 2002-08-30 2004-03-0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flating the sam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5949A (zh) * 2017-10-17 2018-03-23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遮盖系统、遮盖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CN107825949B (zh) * 2017-10-17 2020-09-18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遮盖系统、遮盖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05333A1 (en) 2005-09-22
US7243754B2 (en) 2007-07-17
DE102005012135A1 (de) 2005-10-13
CN1669847A (zh) 2005-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36684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00336685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276855C (zh) 用于汽车的保护装置的配置结构
CN1230326C (zh) 具有保护头部的气囊的车身结构
CN101037118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673008A (zh) 汽车的前部结构
CN1727224A (zh)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CN182454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754723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802521A (zh) 用于通过塑性变形来吸收某些冲击的车辆结构元件
CN1919660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891554A (zh) 具有滑动门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CN1220637A (zh) 具有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及其成形方法
CN1606664A (zh) 框架部件的结构
CN101061025A (zh) 用于车辆的乘客腿部保护装置
CN1468756A (zh) 车内扬声器的旋转安装结构
CN101028808A (zh)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684856A (zh)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US20100156070A1 (en) Hood airbag device for use in a vehicle
CN1640746A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222429C (zh) 小型摩托车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小型摩托车
CN1974274A (zh) 气囊装置
CN1757546A (zh) 气囊装置
CN1229250C (zh) 机动两轮车的车座安装构造
CN1906076A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柱装置和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