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6703B - 侧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6703B
CN109996703B CN201780054754.7A CN201780054754A CN109996703B CN 109996703 B CN109996703 B CN 109996703B CN 201780054754 A CN201780054754 A CN 201780054754A CN 109996703 B CN109996703 B CN 109996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irbag
partition wall
chamber
base cl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47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96703A (zh
Inventor
小林优斗
夫马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09996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6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96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6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6Later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18Roll-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侧气囊装置(1)在不改变安全气囊外形形状的控制性能的情况下,增加了在展开安全气囊时改变各腔室的厚度的自由度,包括安全气囊(2)和充气器(3),安全气囊(2)将车辆内侧与车辆外侧的主基布(2a),(2b)的外周部连接形成为袋状,并通过第1分隔壁(4)分隔成前室(2h)和后室(2i),在前室(2h)的内部设置有用来连接前室(2h)的车辆前进方向一侧的端部(2ha)和第1分隔壁(4)的第1内绳(5a),(5b)。第1内绳(5a),(5b)的长度被设定为,相比在展开前的安全气囊(2)中的,第1分隔壁4和第1内绳的第1连接部4e,与前室(2h)的车辆前进方向一侧的端部(2ha)之间的车辆进退方向的长度要短。

Description

侧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者车辆发生侧翻时,为保护乘员而设置在车辆上的侧气囊装置。
以下,在本发明说明书中“上”“上方”指的是车辆的顶部一侧,“下”“下方”指的是车辆的底盘一侧。与此同时,“前”“前方”指的是车辆的前进方向一侧,“后”“后方”指的是车辆倒退方向一侧。
背景技术
发生侧面冲撞或者侧翻时,为保护乘员免受冲击,本发明中的侧气囊装置被安装于座椅背部的,例如与侧门相对一侧的侧方内部位置,以下将座椅背部称作“座椅靠背”。
该侧气囊装置的构成为,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者侧翻时,检测到冲击的传感器发出输出信号,充气器接收到该信号后产生气体,然后在例如侧门与座椅之间展开安全气囊。
考虑到在展开时安全气囊与乘员接触的区域的优化以及安全气囊的展开动作的容易程度,所述侧气囊装置将安全气囊分成多个腔室的情况较多。
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侧气囊装置经由形成为长带状的分隔布将安全气囊分成上部和下部,并通过用来约束乘员的腰部的来自下部气囊部的负荷来防止或抑制对乘员腹部所增加的负荷。
如同该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侧气囊装置,将气囊划分为多个腔室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各腔室的厚度或内压,能够最适当地约束乘员的身体各部位。
然而,如果通过改变划分为多个腔室的所述隔布的大小来改变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各腔室的厚度的话,难以形成具有不同厚度的腔室。
也可以考虑如下情况,即通过将腔室的上方或者下方向内侧折叠进去以使该腔室的周长增大,从而使安全气囊展开时该腔室的厚度变大。但是,这种情况下,则安全气囊本身将变大,且气囊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将发生变化。因而,难以控制安全气囊的外形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848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现有的侧气囊装置,在不改变气囊外形形状的控制性能的情况下,增加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各腔室的厚度变化的自由度是十分困难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课题,同时,在不改变安全气囊外形形状的控制性能的前提下,能够增加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各腔室的厚度变化的自由度的侧气囊装置。
也就是说,本发明是一种安装在座椅靠背一侧内部,在侧门与座椅之间或者相邻座椅之间的区域,展开安全气囊的侧气囊装置。
侧气囊装置具备有:安全气囊;充气器,其设置于该安全气囊展开时的该安全气囊内部后方侧的端部。充气器可以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者侧翻时,接受从传感器发出的输出信号之后产生气体,并往折叠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内供给气体令其展开。
并且,本发明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将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主基布的外周部连接而形成袋状的安全气囊构成为如下:
也就是说,本发明在所述形成为袋状的安全气囊内部具备有第1分隔壁和第1內绳。其中,第1分隔壁将安全气囊内部划分为在安全气囊展开时至少位于前方侧的前室和位于后方侧的后室。另外,第1內绳用于在所述前室内部,将该前室的前方侧的一端与所述第1分隔壁进行连接。
再有,该第1內绳的长度被设为,相比在展开前的安全气囊中的连接第1分隔壁与第1內绳的第1连接部和前室的前方侧的端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短。
具体而言,第1分隔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设置为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向前方突出的形态,并且该突出形态的第1分隔壁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则为所述第1连接部。
在所述本发明中,第1內绳的长度被设为,相比在展开前的安全气囊中的连接第1分隔壁和第1內绳的第1连接部和前室前方侧的端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短。
因而,安全气囊展开时,连接第1分隔壁与第1內绳的第1连接部朝前室内的前方侧突出,从而安全气囊的前后方向上的外形形状的控制变得容易。另外,通过改变第1內绳的长度来能够改变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室的厚度。
在本发明中,车辆内侧与车辆外侧的所述主基布可以构成为包含分别位于前方侧的第1基布和位于后方侧的第2基布。
此时,各第1基布的后方侧的一端部位于各第2基布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的外侧,并以与各第2基布相重合的状态,连接所述各一端部和所述各中间部分,即为第2连接部。
另外,通过各第2基布的所述第2连接部来连接前方侧部分的各前方侧的端部之间,即为第3连接部。此时,各第2基布的所述第2连接部与所述第3连接部之间成为第1分隔壁。并且,将该第3连接部与前室的前方侧的端部之间用第1內绳来连接。
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之下,前室由各第1基布和第1分隔壁形成,后室则由各第2基布形成。
在所述构成的安全气囊的情况之下,车辆内侧与车辆外侧的第2基布具有将位于前方侧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朝后方侧凹陷的形状;车辆内侧与车辆外侧的第1基布则具有覆盖所述凹陷范围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从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使得前室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保持相同的观点来看,将第1內绳优选配置在前室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
另外,从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使得前室的厚度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呈线对称的观点来看,则优选为第1內绳至少拥有2条。
本发明中的气囊不限于划分为前室与后室两个结构,还可以在后室的内部设计第2分隔壁,且可以使用该第2分隔壁将后室划分为上方后室和下方后室。这样一来,当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侧翻时能更好地保护乘员。
此时,在下方后室内部可以设计一个连接下方后室下方一侧端部与第2分隔壁的第2內绳。并且,将该第2內绳的长度设为,相比在展开前的气囊中的连接第2分隔壁与第2內绳的第4连接部和下方后室下方一侧的端部之间的长度更短。
在本发明中,从在气囊展开时使得下方后室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保持相同的观点来看,则优选为将第2內绳配置在下方后室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
另外,从在气囊展开时使得下方后室的厚度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呈线对称的观点来看,则优选为第2內绳至少拥有2条。
据此结构,在安全气囊展开时能够容易进行下方后室的上下方向上的外形形状的控制。另外,通过改变第2內绳的长度能够改变下方后室的厚度。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安全气囊展开时能够容易进行安全气囊前后方向的外形形状的控制。另外,通过改变第1內绳的长度能够改变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室的厚度。
另外,当用第2分隔壁将后室划分为上下两部分时,可以将连接下方后室的下方一侧端部与第2分隔壁的第2內绳的长度设定为如下。也就是说,将第2内绳的长度设定为,相比展开前的安全气囊中的连接第2分隔壁和第2内绳的第4连接部和下方后室的下方一侧端部之间的长度要短。
根据这种结构,在安全气囊在展开时能够容易进行下方后室的上下方向上的外形形状的控制。另外,通过改变第2內绳的长度可以改变安全气囊展开时下方后室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1的示意图。图(a)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安全气囊展开前的图,图(b)是安全气囊展开后图(a)的A-A扩大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1的组成构件示意图。图(a)是展开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主基布的示意图,图(b)是第1分隔壁的示意图,图(c)是内部缓冲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2的示意图。图(a)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安全气囊展开前的示意图,图(b)是安全气囊展开后图(a)的A-A的扩大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2的组成构件示意图。图(a)是展开位于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主基布的各第2基布的示意图,图(b)是位于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主基布的各第1基布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3的示意图。图(a)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安全气囊展开前的示意图,图(b)是安全气囊展开后图(a)A-A的扩大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3的组成构件第2分隔壁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4的示意图。图(a)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安全气囊展开前的示意图,图(b)是安全气囊展开后的图(a)B-B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4的组成构件第2分隔壁的第2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5示意图。图(a)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安全气囊展开前的图,图(b)是安全气囊展开后的图(a)的B-B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5的组成构件第2分隔壁的第3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的侧气囊装置在不改变安全气囊外形形状的控制性能的前提下,难以增加各腔室的厚度变更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中,将连接前室的前方侧的端部与第1分隔壁的第1內绳的长度规定为如下,从而解决所述课题。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将第一内绳的长度设为,相比在展开前的气囊中的,连接第1分隔壁和第一内绳的第1连接部,和前室的前方一侧端部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要短。
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使用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图1及图2)
图1是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如与车辆侧门相对一侧的侧方内部上的本发明侧气囊装置。
该侧气囊装置1具备安全气囊2和充气器3。该充气器3接收检测到侧面碰撞或侧翻时的碰撞的来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后产生气体并将该气体喷射到安全安全气囊2中。
其中,充气器3被安装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2的后端一侧的内部,当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侧翻时,使得安全气囊2在例如车辆侧门与座椅之间朝车辆前方方向上展开。
充气器3例如呈圆筒形,并构成为从设置在其外侧面上的喷孔向安全气囊2内部喷出气体。该充气器3的外侧面上,在长度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向外突出例如2个固定用的柱螺栓,使用这些柱螺栓将其设置在座椅靠背支架上。
另一方面,安全气囊2呈袋状并构成为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车辆前后方向更长,且在车宽方向上具有厚度。在实施方式1中,例如将车辆内侧的主基布2a和车辆外侧的主基布2b由以后端为中心呈线对称配置的1块基布来形成,再将该基布弯折,接着把外周部缝制令其连接在一起形成袋状。还有,2c表示的是将车辆内侧与车辆外侧的主基布2a、2b的外周部,例如通过缝制而连接起来的外周连接部。
为了令安全气囊2获得适度的缓冲性能,设置有用来将内部气体排出的排气孔2d。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将所述外周连接部2c的一部分不相连而形成排气孔2d。
另外,在充气器3的安装部分上设置有如各2块增强布2ea、2eb。并且,在车辆内侧的主基布2a和其中一个增强布2ea上分别设置有供充气器3的柱螺栓贯穿的孔2fa,2fb和2ga、2gb。
在实施方式1中,在呈袋状的安全气囊2内部设置由例如相同形状的2块布材4a、4b形成的第1分隔壁4,通过该第1分隔壁4划分出位于前方的前室2h和位于后方的后室2i两个部分。在该第1分隔壁4上设置了排气孔4c,该排气孔4c用来将从充气器3向后室2i内喷出的气体导入前室2h。
所述2块布材4a、4b具有划分出安全气囊2的大小以及形状,以使能够用前室2h主要约束乘员头部,而用后室2i主要约束乘员的胸部或肩部等邻近部位。在实施方式1中,布材4a、4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约为安全气囊2上下方向长度的2/3,而其前后方向的长度则约为安全气囊2前后方向长度的1/2,且大致呈梯形,底边部位凹陷。
并且,经缝制,布材4a、4b的一个端部即后方侧的端部4aa、4ba分别被连接在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主基布2a、2b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上。另一方面,布材4a、4b的另一个端部即前方侧的端部4ab、4bb经缝制被连接在一起。而且,该连接的另一个端部4ab、4bb例如在前室2h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通过例如缝制的方式与2条第1內绳5a、5b的一个端部即后方侧的端部5aa、5ba连接在一起。这些2条第1內绳5a、5b的另一个端部即前方侧的端部5ab、5bb又与前室2h的前方侧的端部2ha连接在一起,以下将前方侧的端部称作“前端部”。
4da,4dd表示的是分别与布材4a、4b的一侧端部4aa、4ba和车辆内侧与车辆外侧的主基布2a、2b相连接的连接部。并且,4e表示的是与布材4a、4b的另一侧端部4ab、4bb和第1內绳5a、5b的一侧端部5aa、5ba连为一体的连接部,以下称作“第1连接部”。
在本发明中,在展开前的气囊2中,第1內绳5a、5b的长度比,第1分隔壁4与第1內绳5a、5b的连接部即所述第1连接部4e和前室2h的前端部2ha之间的前后方向长度更短。
并且,图1中的6所示的是为了调整安全气囊2展开时的后室2i的厚度,通过例如缝制的方式在后室2i内的上部连接的内缓冲件。
若在上述结构的侧气囊装置1的情况下,如图1(b)所示,当安全气囊2展开时,第1分隔壁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即与第1內绳5a、5b之间的第1连接部4e会朝前室2h内的前方侧突出。因此,就可以较为容易地控制安全气囊2在前后方向上的外形形状。另外,通过改变第1內绳5e、5b的长度,就可以改变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室2h的厚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a)所示,第1內绳5a、5b被设置在前室2h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因此,当安全气囊2展开时,就能保证前室2h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一致。
另外,第1分隔壁4的2块布材4a、4b的另一侧端部4ab、4bb与2条第1內绳5a、5b的一个端部5aa、5ba连接在一起,即为第1连接部4e。因此,当安全气囊2展开时,就能保证前室2h的厚度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呈线对称。
(实施方式2:图3及图4)
在实施方式2中,构成安全气囊2的车辆内侧与车辆外侧的主基布2a、2b,例如,包括位于前方侧的第1基布2aa、2ba和位于后方侧的第2基布2ab、2bb。在该实施方式2中,所述第2基布2ab、2bb的形状如下:前方侧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朝向后方侧,略呈凹陷的梯形。另外,所述第1基布2aa、2ba则具有覆盖所述第2基布2ab、2bb的凹陷范围的形状。
此外,在所述形状的第2基布2ab、2bb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外侧,以各自的所述形状的第1基布2aa、2ba的一侧边缘部位相重叠的状态,例如通过缝制连接第1基布2aa、2ba的一个端部2aaa、2baa。并且,这些第1基布2aa、2ba的另一个端部2aab,2bab之间例如通过缝制连接呈袋状。
2j表示的是所述第2基布2ab、2bb和第1基布2aa、2ba的一个端部2aaa、2baa的连接部,以下称作“第2连接部”。2k表示的是第1基布2aa、2ba的另一个端部2aab,2bab的连接部。
若第1基布2aa、2ba与第2基布2ab、2bb例如通过缝制连接而能够形成袋状的安全气囊2,那么第1基布2aa、2ba与第2基布2ab、2bb的形状则不限于上述图4所示形状。
此时,第2基布2ab、2bb与第1基布2aa、2ba的一个端部2aaa、2baa的连接部之所述第2连接部2j的前方侧就成为所述第1分隔壁4。并且,第2基布2ab、2bb的前方侧的端部2aba、2bba例如通过缝制连接在一起,则该连接部2m即第3连接部与第1基布2aa、2ba的另一个端部2aab,2bab之间的连接部2k经第1內绳5a、5b而连接在一起。
在实施方式2中,第2基布2ab、2bb与第1基布2aa、2ba的一个端部2aaa、2baa的连接部之第2连接部2j的前方侧,即第1分隔壁4上设置排气孔2n。
实施方式2,只在上述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1并无二异。
(实施方式3:图5及图6)
在实施方式3中,例如在实施方式2的后室2i的内部设置第2分隔壁7,在该第2分隔壁7中将后室2i划分为上方后室2ia和下方后室2ib。该第3实施方式可对后室2i的乘员的约束部位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化。
作为所述第2分隔壁7,在图6中所示的是,在第2基布2ab、2bb中,在从前方向后方形成为上行梯度状的带状布7aa、7ab的后方端部,具有覆盖充气器3的外周面的外罩部7ba、7bb。并且,在其中的外罩部7ba中也设置有供充气器3的螺栓贯穿的孔7baa、7bab。
在该图6所示的第2分隔壁7的情况下,例如通过缝制将带状布7aa、7ab的下端部和第2基布2ab、2bb连接为一体,并将后室2i划分为上方后室2ia和下方后室2ib。
并且,例如通过缝制连接带状布7aa、7ab的上端部之间而形成缓冲,另一方面,例如通过缝制连接外罩部7ba、7bb的前端部之间连接来覆盖充气器3。
在该实施方式3中,通过使第2分隔壁7的带状布7aa和7ab的上端部之间的连接部的一部分不相连,而设置了排气孔7c。
第2分隔壁7的形状不一定需要外罩部7ba、7bb,只要能够将后室2i划分为上方后室2ia和下方后室2ib即可。
第3实施方式仅仅是上述结构和基于该结构的作用效果不同,其它结构和作用效果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
(实施方式4:图7及图8)
第4实施方式使所述第2分隔壁7的形状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该第2分隔壁7中,在第2基布2ab、2bb的,从前向后方朝向上行梯度状形成的带状布7a的后方侧的端部设置了充气器3的插入用切口部7。
在该图8所示的第2分隔壁7的情况下,例如通过缝制连接带状布7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和第2基布2ab、2bb,并将后室2i划分为上方后室2ia和下方后室2ib,并形成缓冲。7e表示带状布7a和第2基布2ab、2bb的连接部。
在该实施方式4中,第2分隔壁7的带状布7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部上设置了排气孔7c。
除了与所述构成不同之外,在其他构成或作用效果方面,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3并无二异。
(实施方式5:图9及图10)
实施方式5是,在与所述第2分隔壁7中的,下方后室2ib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相对的位置,例如设置2条第2内绳8a、8b,将下方后室2ib的下方侧的端部2iba与第2分隔壁7连接。
并且,在展开前的安全气囊2中,这些第2内绳8a、8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比第2分隔壁7和第2内绳8a、8b的连接部9即第4连接部,与下方后室2ib的下侧的端部2iba之间的长度要短。
在该实施方式5中,除了实施方式4中具有的作用效果之外,在展开安全气囊2时,能够容易地控制下方后室2ib的上下方向的外形形状。另外,通过改变第2内绳8a、8b的长度,能够改变在展开安全气囊时下方后室2ib的厚度。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例,毫无疑问,只要符合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畴,就可以适当地变更实施形态。
也就是说,以上叙述的侧气囊装置是本发明的优选例子。因此,除此以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各种方法实施或执行。尤其,除非在本说明书中有限定的主旨的记载,本发明不受附图所示的详细的部件的形状、大小及构成配置等限制。另外,本申请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表达和术语是以说明为目的。因此,除非有特别限定的主旨,否则不限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了2条第1内绳5a、5b及第2内绳8a、8b的例子,不过,也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设置1条,或者3条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1块基布形成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主基布2a、2b、或第2基布2ab、2bb,但也可以用各不同的基布形成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主基布2a、2b、或第2基布2ab、2b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设有2块增强布2ea、2eb,但如果在气体喷出时能保护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主基布2a、2b、或第2基布2ab、2b不受充气器3发出的热量的影响,则不过问该张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1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门一侧的侧方内部,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设置在座椅靠背的相邻座椅一侧的侧方内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有的连接部通过缝制进行,但是,如果得到规定的强度,则不限于通过缝制来连接。
符号说明
1…侧气囊装置 2…安全气囊
2a…车辆内侧的主基布 2aa…第1基布
2aaa…一个端部 2aab…另一个端部
2ab…第2基布
2b…车辆外侧的主基布
2ba…第1基布 2baa…一个端部
2bab…另一个端部 2bb…第2基布
2c…外周连接部 2h…前室
2ha…前端部 2i…后室
2ia…上方后室 2ib…下方后室
2iba…下方一侧的端部 2j…第2连接部
2m…第3连接部 3…充气器
4…第1分隔壁 4a、4b…布材
4aa、4ba…一个端部
4ab、4bb…另一个端部
4e…第1连接部 5a、5b…第1內绳
5aa、5ba…一个端部 7…第2分隔壁
7a、7aa、7ab…带状布 7ba、7bb…覆外罩部
7d…缺口部 8a、8b…第2內绳
9…第4连接部。

Claims (15)

1.一种侧气囊装置,其设置在座椅的靠背部的侧部内,在侧门和座椅之间的区域中或者在相邻的座椅之间的区域中展开安全气囊,
该侧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安全气囊;以及
充气器,其设置在该安全气囊展开时的该安全气囊内的车辆后退方向一侧的端部,在发生侧面碰撞或侧翻时接收来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产生气体,并向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而使其展开,
所述安全气囊
将车辆内侧的主基布与车辆外侧的主基布的外周部连接形成为袋状,
在形成为该袋状的安全气囊的内部具备:
第1分隔壁,其将该内部分隔成在安全气囊展开时至少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一侧的前室和位于车辆后退方向一侧的后室;以及
第1内绳,其在所述前室的内部连接该前室的车辆前进方向一侧的端部和所述第1分隔壁,
所述第1分隔壁的后方侧端部与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主基布连接,所述第1分隔壁的前方侧端部与所述第1内绳的后方侧端部通过第1连接部连接,所述第1内绳的前方侧端部与所述前室的车辆前进方向一侧的前端部连接,
该第1内绳的长度被设定为,相比所述第1分隔壁的所述后方侧端部与所述主基布连接的连接处与所述前室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车辆进退方向的长度要短,并且所述第1分隔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设置为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向前方突出的形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分隔壁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被设为,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成为向车辆前进方向突出的形态,将该突出的形态的所述第1分隔壁的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设为所述第1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分隔壁具有至少2块布材,
所述至少2块布材的一个端部分别与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所述主基布的车辆的进退方向中间部连接,该一个端部是所述至少2块布材的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的端部,作为车辆前进方向一侧的端部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1内绳的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的一个端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所述主基布分别包含位于车辆前进方向一侧的第1基布和位于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的第2基布,并形成为:在各所述第1基布的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的一个端部位于各所述第2基布的车辆的进退方向中间部分的外侧,并分别与各所述第2基布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第2连接部连接各所述一个端部和各所述中间部分,
所述第 1 分隔壁通过利用第3连接部将各所述第2基布的所述第2连接部的靠车辆前进方向一侧部分的各个车辆前进方向一侧的端部之间相互连接而形成,
所述前室是由各所述第1基布及所述第1分隔壁形成,所述后室是由各所述第2基布形成,
所述第1内绳用于连接所述第3连接部和形成所述前室的各所述第1基布的车辆前进方向一侧的另一个端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所述第2基布具有使车辆前进方向一侧的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朝向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凹陷的形状,
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所述第1基布具有覆盖所述凹陷的范围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绳配置在所述前室的车辆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至少2条所述第1内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至少2条所述第1内绳。
9.如权利要求1至5、8中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在所述后室的内部具有将该后室划分为上方后室和下方后室的第2分隔壁。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在所述后室的内部具有将该后室划分为上方后室和下方后室的第2分隔壁。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
在所述后室的内部具有将该后室划分为上方后室和下方后室的第2分隔壁。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分隔壁是
车辆内侧的所述主基布及车辆外侧的所述主基布的从车辆的前进方向一侧朝向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呈上行梯度状形成的带状布,
且呈在该第2分隔壁的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的端部具有覆盖所述充气器外周面的外罩部的形状。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分隔壁是车辆内侧的所述主基布及车辆外侧的所述主基布的从车辆的前进方向一侧朝向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呈上行梯度状形成的带状布,
且呈在该第2分隔壁的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的端部具有覆盖所述充气器外周面的外罩部的形状。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分隔壁是车辆内侧的所述主基布或车辆外侧的所述主基布的从车辆的前进方向一侧朝向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呈上行梯度状形成的带状布,
且呈在该第2分隔壁的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的端部具有所述充气器插入用切口部的形状。
15.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分隔壁是车辆内侧的所述主基布或车辆外侧的所述主基布的从车辆的前进方向一侧朝向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呈上行梯度状形成的带状布,
且呈在该第2分隔壁的车辆的后退方向一侧的端部具有所述充气器插入用切口部的形状。
CN201780054754.7A 2016-09-07 2017-08-23 侧气囊装置 Active CN109996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4398 2016-09-07
JP2016-174398 2016-09-07
PCT/JP2017/030009 WO2018047617A1 (ja) 2016-09-07 2017-08-23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6703A CN109996703A (zh) 2019-07-09
CN109996703B true CN109996703B (zh) 2021-10-01

Family

ID=61562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4754.7A Active CN109996703B (zh) 2016-09-07 2017-08-23 侧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25218B2 (zh)
EP (1) EP3511208B1 (zh)
JP (1) JP6649497B2 (zh)
CN (1) CN109996703B (zh)
WO (1) WO20180476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9435B2 (ja) * 2017-02-06 2020-07-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419751B2 (ja) 2019-11-05 2024-01-23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合同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400878B2 (en) 2020-03-31 2022-08-02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for a passenger seat
KR20230048915A (ko) * 2021-10-05 2023-04-1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시트 에어백장치
KR20240148123A (ko) * 2023-04-03 2024-10-1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쿠션 및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39433B (en) * 1989-10-24 1993-04-21 Takata Corp Air bag
JP2001114060A (ja) * 1999-10-18 2001-04-24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CN1919660A (zh) * 2005-08-24 2007-02-28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02574497A (zh) * 2010-01-12 2012-07-1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侧气囊
JP2014031096A (ja) * 2012-08-02 2014-02-2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84852A (ja) * 2013-03-22 2014-10-0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018012A1 (en) * 2013-07-03 2016-05-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5858B2 (en) * 2002-04-01 2006-06-06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JP2014084022A (ja) 2012-10-25 2014-05-12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04965A (ja) * 2012-11-30 2014-06-09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33462A (ja) 2013-01-09 2014-07-2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03948B2 (ja) 2013-01-23 2015-11-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70217B2 (ja) * 2013-01-25 2017-02-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156289B1 (en) * 2013-02-07 2018-03-1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ehicular side airbag device
JP5895872B2 (ja) * 2013-02-26 2016-03-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67489B2 (ja) 2013-06-10 2017-01-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32148B2 (ja) * 2013-07-18 2016-1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96748B2 (ja) * 2013-07-31 2015-04-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N105452067B (zh) 2013-08-06 2017-09-0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JP5949712B2 (ja) * 2013-09-18 2016-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15189459A (ja) * 2014-03-31 2015-11-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80064B2 (ja) 2014-12-08 2018-08-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29435B2 (ja) * 2017-02-06 2020-07-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39433B (en) * 1989-10-24 1993-04-21 Takata Corp Air bag
JP2001114060A (ja) * 1999-10-18 2001-04-24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CN1919660A (zh) * 2005-08-24 2007-02-28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02574497A (zh) * 2010-01-12 2012-07-1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侧气囊
JP2014031096A (ja) * 2012-08-02 2014-02-2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84852A (ja) * 2013-03-22 2014-10-0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018012A1 (en) * 2013-07-03 2016-05-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49497B2 (ja) 2020-02-19
CN109996703A (zh) 2019-07-09
US20210323496A1 (en) 2021-10-21
EP3511208A4 (en) 2020-02-19
US11225218B2 (en) 2022-01-18
EP3511208A1 (en) 2019-07-17
WO2018047617A1 (ja) 2018-03-15
EP3511208B1 (en) 2021-02-17
JPWO2018047617A1 (ja)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6703B (zh) 侧气囊装置
JP6658585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32343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5664607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0826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31634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028904B1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US9783149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US20130033022A1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US20090302587A1 (en) Split Top Air Bag Assembly
JP5895872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8012476A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2014133462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22177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6152245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54003B2 (ja) 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55365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04576B2 (ja) エアバッグ
JP5455789B2 (ja) エアバッグ
JP2009241643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80064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07578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084022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1049878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WO2019073826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