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2660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2660B
CN102012660B CN201010275070XA CN201010275070A CN102012660B CN 102012660 B CN102012660 B CN 102012660B CN 201010275070X A CN201010275070X A CN 201010275070XA CN 201010275070 A CN201010275070 A CN 201010275070A CN 102012660 B CN102012660 B CN 1020126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ontrol
constant
tape speed
col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7507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2660A (zh
Inventor
前畠康广
荏原康久
船本宪昭
西川哲治
安田纯
村上裕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12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2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2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26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2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 G03G2215/0005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o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 G03G2215/0161Generation of registration mar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主要控制部件被配置以根据印刷指令选择并执行或者恒定带速度控制,其控制驱动电动机(中间转印带的驱动源)以预定的目标带速度移动中间转印带,或者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其以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旋转驱动电动机,并且然后,在第一次印刷作业之前,在恒定带速度控制下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同时移动中间转印带之后,通过将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成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形成颜色偏移检测图像,测量颜色偏移量之间的差异,以及执行速度校正过程以根据测量结果校正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驱动电动机的目标旋转速度。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发明背景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通过叠印和转印墨粉图像至环形带元件表面或保持在所述表面的记录元件上获得多色图像,墨粉图像具有彼此不同的颜色并形成于多个潜像载体的各个表面上。
2.背景技术
这类图像形成设备有时会引起颜色偏移,其是由于在带移动方向上具有位置位移(positional displacement)的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转印。颜色偏移的一个原因是每个彩色潜像载体上的潜像写入位置之间的相对偏移。具体而言,如果潜像写入相关元件例如反光镜或扫描透镜应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每个彩色潜像载体之间的潜像写入位置有时会相对偏移。在潜像写入位置发生了这样的偏移的情况下,每个彩色潜像载体之间就会发生潜像相对位置位移,因此发生颜色偏移。
每个彩色墨粉图像位置位移的另一个原因是带元件的速度差异,其是因为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带元件的驱动辊的偏心率所致。具体而言,如果驱动辊偏心了,带元件会发生速度差异,其具有这样的性质,即绘一条所述辊每旋转一转具有一个循环的正弦曲线。由于这种速度差异,当每一个彩色墨粉图像从每个彩色潜像载体上被转印至带元件或带元件表面的记录元件上时具有位置位移,因此发生颜色偏移。
因此,未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号2004-205717中描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减小了每个彩色感光器之间潜像写入位置的相对偏移,其是通过定期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以校正相对于每个彩色感光器(即每个潜像载体)的潜像写入位置。首先,在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中,图像形成设备将形成于每个彩色感光器上的预定墨粉图像转印至带元件表面,并在带元件表面形成图像用于检测颜色偏移。然后,通过记录反射光传感器检测形成于颜色偏移检测图像上的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时间,图像形成设备计算每个墨粉图像在带移动方向上的位置位移量。接下来,根据计算结果,图像形成设备微调用于写入潜像的光学扫描系统中反光镜的倾斜角,或者微调照射感光器的时机。这样,图像形成设备能够通过减少每个彩色感光器之间潜像写入位置的相对位移来减少颜色偏移。
另外,图像形成设备根据带元件移动速度的检测结果通过执行恒定的带速度控制以驱动驱动电动机以便图像形成设备以恒定的速度旋转环形带元件,使带元件的速度稳定。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设备配置有旋转编码器,其附着于传动辊上,传动辊是用于拉紧带元件的多个张紧辊中的一个,并且传动辊通过带元件的移动而旋转。根据旋转编码器的检测结果,图像形成设备检测带元件的移动速度。在带元件有速度差异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设备将旋转编码器的检测结果反馈给驱动电动机,以产生相对于速度差异的反相速度差异。这样,通过减小由驱动辊的偏心率引起的带元件的速度差异和使带元件的速度稳定,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减少由带元件的速度差异造成的颜色偏移。
在这方面,通过使用上述图像形成设备的试验机,本发明人已经进行了实验以提高印刷速度,并且发现,当使用卡纸作为记录纸时,试验机容易受条纹图像干扰。具体而言,该试验机被配置以叠印和初次转印彩色墨粉图像至带元件的表面上,并且,通过将带元件与二次转印辊接触,集中将初次转印的彩色墨粉图像从带元件二次转印至位于二次转印压印线(transfer nip)的记录纸上。在这样的配置下,如果用卡纸作为记录纸,当进卡纸给二次转印压印线时,由于负荷的快速增加,试验机即刻明显地减小带元件的移动速度。在印刷速度高于以前的条件下,减速率也变的更大。因此,如果试验机将速度减小反馈到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控制上,试验机即刻过度地增加带元件的速度。如果发生这种在供卡纸给压印线时的瞬时速度减小和这种随后的瞬时速度增加,试验机会产生上述条纹图像干扰而不能正确地将墨粉图像从感光器转印至带元件。这种条纹图像干扰远远比由驱动辊偏心率引起的颜色偏移更突出。因此,应优先于颜色偏移采取对策。
上述试验机被配置以叠印和转印每个彩色感光器的每个墨粉图像至带元件上,然后集中二次转印墨粉图像至位于二次转印压印线的记录纸上。然而,下述配置也可以产生相似的条纹图像干扰。该配置叠印和转印每个彩色感光器的每个墨粉图像至保持在带元件表面的记录纸上。这是因为,通过将每个彩色感光器与带元件接触,每次试验机供卡纸给每个彩色初次转印压印线时,这样的配置引起带元件的瞬时速度减小和瞬时速度增加。
为此,本发明人正在研发一种新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在使用卡纸的时候通过应用FG信号进行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而非上述恒定带速度控制。FG信号是从FG信号发生器(频率发生器(Frequency Generator))发出的信号,该FG信号发生器每次检测到发动机轴的预定旋转角度的位移时产生脉冲波。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中,通过驱动驱动电动机,图像形成设备以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恒定地旋转驱动电动机,以保持FG信号的频率恒定。如上所述,当卡纸进入压印线时,带元件的速度即刻显著地下降。然而,因为带同时拉伸,驱动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不会下降那么多。因此,在卡纸进入压印线时没有检测到电动机旋转速度快速下降的情况下,从卡纸进入压印线直到从压印线中输出,图像形成设备保持驱动电动机以目标旋转速度稳定地旋转。因此,在卡纸刚进入压印线后,图像形成设备不再即刻过度增加带元件的速度。在这样的配置下,虽然图像形成设备没有防止由驱动辊的偏心率引起的颜色偏移的发生,但该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减少上述条纹图像干扰。
本发明人已经生产了一种试验机,并且已经对其进行了测试,当使用卡纸时,该试验机使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成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然后,该测试产生了显著的颜色偏移。本发明人已经发现这种显著的颜色偏移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如上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以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旋转驱动电动机。如果驱动辊的直径是一个设计值,那时候驱动辊的平均线速度变成与带元件的预定的目标速度几乎相同的值。然而,为了对带元件施加大的夹紧力,驱动辊通常覆盖有具有大的摩擦阻力的材料,如橡胶。在这样的驱动辊中,由于加工精确度的限制,直径的误差不可避免。在包含微小直径误差的驱动辊中,如果驱动电动机以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旋转,驱动辊表面的平均线速度轻微偏离带元件的目标速度。由于这种偏离,结果发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一直在以不同于恒定带速度控制的平均速度移动带元件。尽管试验机在恒定带速度控制的条件下执行上述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但只有当试验机通过应用恒定带速度控制驱动驱动电动机时,试验机才能通过该执行减少颜色偏移。这是因为以下原因。也就是说,一旦试验机使控制方法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试验机区分随后的带元件的平均速度与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中带元件的平均速度。因此,该试验机区分带元件从上游初次转印压印线移动到下游初次转印压印线的时间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期间的相应时间。因此,试验机不再能在每个初次转印压印线上叠印墨粉图像而不发生任何位移。
尽管试验机被配置以在恒定带速度控制下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但如果试验机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当将驱动电动机的控制方法从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带速度控制时,该试验机引起相似的颜色偏移。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以下图像形成设备。也就是说,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可以减少条纹图像干扰的产生,并且可以减少颜色偏移的产生,颜色偏移是由这样的事实引起的,即由于控制方法在恒定带速度控制和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之间的转换,带元件的平均速度与写入位置校正过程期间的平均速度不同。
发明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成像部件,被配置以用彼此颜色不同的墨粉使写于多个潜像载体中的每一个上的潜像显影,并且在每个潜像载体上形成彼此颜色不同的墨粉图像;带单元,有环形带元件和旋转体,所述旋转体被配置以使带元件随其旋转移动;转印部件,被配置以形成多色图像,其是通过叠印和转印形成于多个潜像载体上的墨粉图像至带元件的表面或至保持于表面的记录元件上;充当旋转体驱动源的驱动电动机;带速度检测部件,被配置以检测带元件的移动速度;和控制部件,被配置以控制成像部件、转印部件和驱动电动机,其中控制部件执行恒定带速度控制,其被配置以根据带速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驱动驱动电动机,以便使带元件以预定的目标带速度移动;和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其被配置以通过应用成像部件和转印部件在带元件表面形成由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组成的颜色偏移检测图像,通过应用位置位移检测部件检测形成于颜色偏移检测图像上的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和通过根据位置位移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逐个校正多个潜像载体的每一个潜像写入位置,以减小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如果控制部件基于用户指令执行印刷作业,根据用户指令,控制部件选择并执行或者恒定带速度控制或者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其被配置以根据旋转速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驱动驱动电动机,以使驱动电动机以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恒定地旋转,所述旋转速度检测部件被配置以检测驱动电动机的旋转速度,在用户进行第一次印刷作业之前,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同时在恒定带速度控制和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中的一种控制下移动带元件之后,控制部件在恒定带速度控制和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中的另一种控制下形成包含具有至少两种颜色的墨粉图像的颜色偏移检测图像,同时移动带元件,并且控制部件执行速度校正过程,其被配置以根据位置位移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或者校正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中的驱动电动机的目标旋转速度,或者校正恒定带速度控制中的目标带速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用户指令,控制部件确定印刷作业期间的成像条件是否是可能产生条纹图像干扰的条件,例如,使用相对厚的记录元件的条件,或者应用相对高的印刷速度的条件。然后,如果控制部件确定印刷作业中的成像条件是可能产生条纹图像干扰的条件,控制部件选择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作为带元件的控制方法。如此,控制部件可以减少条纹图像干扰的形成。
在用户执行第一次印刷作业之前,控制部件将恒定带速度控制下驱动电动机的目标旋转速度校正成与旋转体的直径相当的值。具体而言,在或者恒定带速度控制或者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控制部件通过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减少潜像写入位置的位置位移。然后,在将带元件的控制方法从恒定带速度控制和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中的一种转换成另一种后,控制部件形成颜色偏移检测图像,并且检测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尽管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因为控制部件区分带元件的平均速度和转换前控制方法中的平均速度,控制部件检测到相对大的位置位移量。该位置位移量与转换前控制方法中的位置位移量之间的差别表明恒定带速度控制中的带元件的平均速度与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中的带元件的平均速度之间的差异。根据平均速度之间的这种差异,控制部件校正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中应用的目标旋转速度或者恒定带速度控制中应用的目标带速度,以便控制部件可以以与转换前控制方法中的平均速度相同的速度移动带元件。这样,通过以与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时的平均速度相同的平均速度移动带元件,控制部件可以减小颜色偏移,其是由于区分带元件的平均速度和转换后控制方法下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时的平均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印刷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结构放大图,放大了印刷机中黄色(Yellow)的工艺单元。
图3是图解持续输出的纸张数与颜色偏移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4是透视放大图,图解了印刷机的中间转印带的一部分和光传感器单元。
图5是形成于中间转印带上的V形条纹(chevron patch)的图案放大图。
图6是方框示意图,图解了驱动控制部件和主要控制部件以及与其电连接的各种装置。
图7是流程图,图解了由主要控制部件执行的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的工艺流程。
图8是流程图,图解了印刷作业的工艺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描述了电子照相印刷机(以下简称“印刷机”)的实施方式。
首先,描述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机的基本配置。图1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机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印刷机装配有4种工艺单元6Y、6C、6M和6K,用以分别形成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的墨粉图像(以下称之为Y、C、M和K)。它们使用颜色互不相同的Y墨粉、C墨粉、M墨粉和K墨粉作为图像形成材料。除了图像形成材料以外,它们具有相同的配置,并且在它们的寿命结束后可以被替换。以形成Y墨粉图像的工艺单元6Y类推,如图2所示,工艺单元6Y装配有滚筒型感光器1Y作为图像载体,滚筒清洗装置2Y,中和装置(未显示),充电装置4Y,显影机5Y等。工艺单元6Y被配置成与印刷机主体可拆卸的并且能同时替换耗材部件。
充电装置4Y被配置以给感光器1Y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感光器1Y在图中通过驱动装置(未显示)顺时针旋转。感光器1Y均匀充电的表面被暴露于激光,经扫描,并且承载Y的静电潜像。Y的静电潜像由显影机5Y显影成Y墨粉图像,显影机5Y使用包含Y墨粉和磁性载体的Y显影剂。然后,Y墨粉图像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上,其是一种后面描述的带元件。在中间转印工艺之后,滚筒清洗装置2Y除去感光器1Y表面剩余的墨粉。上述中和装置在清洗之后中和感光器1Y上剩余的电荷。由于这种中和,工艺单元6Y可以初始化感光器1Y的表面,并且为下一次图像的形成做好准备。以相似的方式,对于其它颜色的工艺单元6C、6M和6K,可以在感光器1C、1M和1K上形成C、M和K墨粉图像,并且将它们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上。
显影机5Y包括显影辊51Y,其被设置以从其盒的孔中暴露其一部分。显影机5Y也包括两个彼此平行地安装的承载螺丝55Y,刮墨刀片52Y,和墨粉浓度传感器(以下称为“T传感器”)56Y等。
包括磁性载体和Y墨粉的Y显影剂(未显示)被包含在显影机5Y的盒中。Y显影剂由两个承载螺丝55Y搅拌和承载,并且通过摩擦充电。在此之后,Y显影剂被支撑在上述显影辊51Y的表面上。然后,Y显影剂被输送至面对感光器1Y的显影区域上,同时它的层厚度通过刮墨刀片52Y调节。在这一阶段,Y显影剂转印Y墨粉至感光器1Y上的静电潜像上。由于该转印,Y墨粉图像在感光器1Y上形成。在显影机5Y中,Y显影剂经显影辊51Y的旋转返回至盒,Y显影剂的Y墨粉由显影消耗。
在两个承载螺丝55Y之间有间隔壁。该间隔壁将盒分割为第一供给部件53Y,其安放显影辊51Y和图右边的承载螺丝55Y,和第二供给部件54Y,其安放图左边的承载螺丝55Y。图右边的承载螺丝55Y——其由驱动装置(未显示)旋转——给显影辊51Y供给第一供给部件53Y里的Y显影剂,同时将Y显影剂从图的前面运输到图的后面。Y显影剂——其由图右边的承载螺丝55Y运输至第一供给部件53Y末端附近——通过设置于上述间隔壁的孔(未显示)进入第二供给部件54Y。在第二供给部件54Y中,图左边的承载螺丝55Y——其由驱动装置(未显示)旋转——将来自于第一供给部件53Y的Y显影剂向与图右边的承载螺丝55Y相反的方向运输。Y显影剂——其由图左边的承载螺丝55Y运输到第二供给部件54Y的末端附近——通过设置于上述间隔壁的另一个孔(未显示)返回到第一供给部件53Y。
上述T传感器56Y或者导磁率传感器——其设置于第二供给部件54Y的底壁——输出电压值,该电压值与在其上经过的Y显影剂的导磁率相对应。因为包括墨粉和磁性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导磁率与墨粉浓度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T传感器56Y输出与Y墨粉浓度相对应的电压值。该输出的电压值被发送至控制部件(未显示)。该控制部件由装配有RAM,其存贮Y的Vtref,Vtref是T传感器56Y输出电压的目标值。RAM也存贮用于C的Vtref、M的Vtref和K的Vtref,它们是安装于其它显影机上的T传感器(未显示)输出电压的目标值。Y的Vtref被应用于后面所述的Y的墨粉传送装置的驱动控制。具体而言,通过驱动Y的墨粉传送装置(未显示),控制部件补充Y墨粉到第二供给部件54Y中,以使T传感器56Y的输出电压值接近Y的Vtref。由于这种补充,显影机5Y中Y显影剂的Y墨粉浓度被维持在预定的范围内。在其它工艺单元的其它显影机中,通过应用C、M和K的墨粉传送装置完成相似的补给控制。
在前面所示的图1中,光写入单元7作为潜像写入装置被设置于工艺单元6Y、6C、6M和6K的下面。光写入单元7用基于图像信息放射的激光照射工艺单元6Y、6C、6M和6K中每一个的感光器,并使感光器暴露给激光。由于这种暴露,C、M和K的静电潜像在感光器1Y、1C、1M和1K上形成。光写入单元7用激光照射感光器,同时通过电动机旋转驱动的多面旋转镜扫描激光,激光从光源通过多个光学透镜或反射镜射出。
在光写入单元7下面,设置有纸容纳装置,其含有纸容纳盒26、安装于其中的进纸辊27等。纸容纳盒26——其包括一沓转印纸P或片状记录介质——使最顶端的转印纸P与进纸辊27接触。当进纸辊27经驱动装置(未显示)逆时针旋转时,进纸辊27向进纸路径70输入最顶端的转印纸P。
在该进纸路径70的末端附近,设置有一对对位辊(registrationroller)28。这对对位辊28旋转两个辊以将它们之间的转印纸P夹在中间,然后在夹入之后立即停止旋转。然后,这对对位辊28按时向后面所述的二次转印压印线输送转印纸P。
在工艺单元6Y、6C、6M和6K上面,设置有转印单元15,其移动拉紧的环形中间转印带8。除了中间转印带8,转印单元15作为转印装置还装配有二次转印偏压辊(transfer bias roller)19、带清洁装置10等等。转印单元15还装配有4个初次转印偏压辊9Y、9C、9M和9K,驱动辊12,清洁加压辊13,传动辊14,张力辊11等等。中间转印带8由这些辊拉紧,并经驱动辊12的旋转逆时针旋转。通过将因此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夹在一边的初次转印偏压辊9Y、9C、9M和9K和另一边的感光器1Y、1C、1M和1K之间,初次转印偏压辊9Y、9C、9M和9K分别形成转印压印线。这些是将转印偏压应用到中间转印带8的背面(内环表面)的方式,转印偏压具有与墨粉相反的极性(例如正的)。除了初次转印偏压辊9Y、9C、9M和9K,辊都电接地。当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连续地经过Y、C、M和K的初次转印压印线时,感光器1Y、1C、1M和1K上的Y、C、M和K墨粉图像被叠印和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上。通过这种方式,四色叠印的墨粉图像(以下称为“四色墨粉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8上。
作为驱动旋转体,驱动辊12通过与二次转印辊19合作,形成二次转印压印线以将中间转印带8夹入它们之间。四色墨粉图像——其作为可视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8上——被转印至位于二次转印压印线的转印纸P上。然后,四色墨粉图像在转印纸P上与白色结合变成全色墨粉图像。未被转印至转印纸P上的多余墨粉继续附着于已经经过二次转印压印线的中间转印带8上。这些多余的墨粉由带清洁装置10清理。四色墨粉图像在二次转印压印线被集中地二次转印至转印纸P上,通过转印后输送路径71将转印纸P发送到固定装置(settlingdevice)20。
固定装置20通过固定辊(settling roller)20a和压力辊20b形成固定压印线(settling nip),固定辊20a中有热源,如卤素灯,压力辊20b旋转同时以预定的压力接触固定辊20a。输入到固定装置20中的转印纸P通过固定压印线被夹入,以使其未固定的墨粉图像支撑表面与固定辊20a形成接触。然后,墨粉图像中的墨粉在加热和加压的影响下软化,并且全色图像被固定。
全色图像在固定装置20中被固定到转印纸P上,转印纸P进入固定装置20后面输出路径72和反向前输送路径73之间的分叉点。在该分叉点中,第一切换按钮(switching click)75被设置于枢轴上,所述第一切换按钮75通过在枢轴上转动转换转印纸P的路径。具体而言,通过移动第一切换按钮75的前缘更靠近反向前输送路径73,第一切换按钮75转换转印纸P的路径,使其朝向输出路径72的方向。同样,通过移动第一切换按钮75的前缘远离反向前输送路径73,第一切换按钮75转换转印纸P的路径,使其朝向反向前输送路径73的方向。
如果第一切换按钮75选择朝向输出路径72的路径,转印纸P经输出路径72和一对排纸辊100输出到图像形成设备的外面,并堆叠在设置于印刷机壳上面的纸堆板(stack)50a上。相反,如果第一切换按钮75选择朝向反向前输送路径73的路径,转印纸P通过反向前输送路径73进入一对逆向辊21之间的压印线。这对逆向辊21向着纸堆板50a输送夹在辊之间的转印纸P,并且就在转印纸P的纸尾进入压印线时逆转该辊。由于这种逆转,转印纸P沿着与先前方向相反的方向被输送。因此,转印纸P的纸尾边进入逆向输送路径74。
逆向输送路径74具有弯曲的外形,其从垂直上端向垂直下端延伸。逆向输送路径74在其路径中也包括第一逆向输送辊对22、第二逆向输送辊对23和第三逆向输送辊对24。通过连续地经过这些辊对形成的压印线被输送,转印纸P倒转地翻动。翻动的转印纸P返回至上述进纸路径70,然后又一次到达二次转印压印线。这一次,转印纸P进入二次转印压印线,同时使其图像非支持表面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这样,中间转印带8上的二次四色墨粉图像被集中地二次转印至图像非支持表面上。然后,转印纸P通过转印后输送路径71、固定装置20、输出路径72和一对排纸辊100被输送,并堆叠于图像形成设备外面的纸堆板50a上。通过这样的逆向输送,全色图像在转印纸P的两面上形成。
在转印单元15和设置于转印单元15上的纸堆板50a之间,设置了瓶支撑部件31。该瓶支撑部件31安装有墨粉瓶32Y、32C、32M和32K作为墨粉容纳部件以分别容纳Y墨粉、C墨粉、M墨粉和K墨粉。墨粉瓶32Y、32C、32M和32K被设置,以使它们中的每一个并列同时形成相对于水平线的微小角度。墨粉瓶32Y的位置最高,其下依次是墨粉瓶32C、墨粉瓶32M和墨粉瓶32K。墨粉瓶32Y、32C、32M和32K中的Y、C、M和K墨粉分别由后面所述墨粉传送装置相应地补充到工艺单元6Y、6C、6M和6K中的显影机中。这些墨粉瓶32Y、32C、32M和32K可从工艺单元6Y、6C、6M和6K的印刷机主体上独立地拆卸。
该印刷机区分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模式下感光器和中间转印带8间的接触状态与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式下的接触状态。具体而言,初次转印偏压辊9K——其是转印单元15中的四个初次转印偏压辊9Y、9C、9M和9K中的一个——由专门的支架(未显示)支撑远离其它初次转印偏压辊。三个初次转印偏压辊9Y、9C和9M由一个共同的移动支架(未显示)支撑。通过驱动电磁铁(未显示),共同的移动支架一方面可以沿着更接近于感光器1Y、1C和1M的方向被移动,另一方面可以沿着远离感光器1Y、1C和1M的方向被移动。如果移动支架经移动远离感光器1Y、1C和1M,中间转印带8改变它拉紧的状态并离开3个感光器1Y、1C和1M。感光器1K保持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因此,在单色模式下,图像形成设备进行图像形成作业,同时使感光器1K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设备旋转四个感光器之一的感光器1K,并且停止驱动感光器1Y、1C和1M。
如果移动支架经移动与三个感光器1Y、1C和1M更近,已经远离三个感光器1Y、1C和1M的中间转印带8改变其拉紧的状态,并与三个感光器1Y、1C和1M形成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感光器1K保持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因此,在彩色模式下,图像形成设备进行图像形成作业,同时使所有四个感光器1Y、1C、1M和1K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在这样的配置下,移动支架、上述电磁铁等具有连接/断开装置的功能,以连接/断开感光器和中间转印带8。
该印刷机装配有主要控制部件(未显示),其作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成像装置的操作,成像装置包括四个工艺单元6Y、6C、6M和6K,光写入单元7等。该主要控制部件装配有CPU(中央处理器)作为运算装置,RAM(随即存取存储器)作为数据储存装置,ROM(只读存储器)作为数据储存装置等。主要控制部件根据存储于ROM的程序控制工艺单元和光写入单元7的操作。
该印刷机也具有一个驱动控制部件(未显示),其远离主要控制部件。该驱动控制部件装配有CPU,ROM,非易失性RAM作为数据储存装置等。驱动控制部件根据存储于ROM的程序控制后面所述驱动电动机的操作。
如果中间转印带8上的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每个转印位置不成一直线,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机引起彩色图像的颜色偏移。这样的颜色偏移由对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等的辅助扫描对位偏移(sub-scanningregistration shift)引起。辅助扫描对位偏移是一种现象,其中墨粉图像的正常转印位置一般沿着辅助扫描的方向偏移,辅助扫描的方向是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辅助扫描对位偏移的主要原因是光写入单元7的组件,如反光镜、透镜等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在连续印刷作业以在多个记录纸上连续地形成图像期间,因为光写入单元7持续加热,颜色偏移量随连续作业的持续时间的长度而增加。
为此,该印刷机的主要控制部件进行以下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也就是说,在主要控制部件并排地转印形成于每个彩色感光器上的每个墨粉图像至带上后,根据作为位置位移检测装置的光学传感器检测墨粉图像的时间,主要控制部件检测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然后,主要控制部件根据检测结果通过校正潜像写入的开始时间减少辅助扫描对位偏移量。这样,如图3所示,在连续印刷模式下,通过定期地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主要控制部件可以定期地重调颜色偏移量使其接近于零,颜色偏移量随连续印刷的纸张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图4是透视放大图,图解了中间转印带8的一部分和光传感器单元136,光传感器单元136作为位置位移检测装置。如图所示,在中间转印带8与驱动辊12接触的地方,光传感器单元136跨越预定的距离面向中间转印带8。主要控制部件应该在电源开关(未显示)刚开启后或每一次印刷了预定的纸张数量后就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然后,在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中,主要控制部件在中间转印带8宽度方向上的一个边缘部分,中间部分,和另外一个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上形成颜色偏移检测图像,其由多个被称为V形条纹PV的墨粉图像组成。光传感器单元136包括第一光学传感器137,其面向一个边缘部分,第二光学传感器138,其面向中间部分,和第三光学传感器139,其面向另一个边缘部分。第一光学传感器137使从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经过聚光镜,使光在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反射,通过光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光,并根据接收的光量输出电压。如果形成于中间转印带8的一个边缘部分的V形条纹PV墨粉图像在第一光学传感器137正下方经过,第一光学传感器137中由光接收装置接收的光量显著地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主要控制部件可以检测形成于中间转印带8宽度方向上一个边缘部分的每个V形条纹PV墨粉图像。同样地,根据第二光学传感器138的输出量,主要控制部件可以检测形成于中间转印带8中间部分的每个V形条纹PV墨粉图像。此外,根据第三光学传感器139的输出量,主要控制部件可以检测形成于中间转印带8另一个边缘部分的每个V形条纹(chevron patch)PV墨粉图像。然后,根据检测计时,主要控制部件可以检测每个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这样,第一光学传感器、第二光学传感器和第三光学传感器139分别与主要控制部件组合地发挥位置位移检测装置的功能。同时,具有足够产生检测墨粉图像所需的反射光的光量的LED或类似物被用作发光装置。CCD或类似物被用作光接收装置,在CCD或类似物中,多数光接收组件被直线排列。
通过检测每个V形条纹PV墨粉图像,主要控制部件对每个墨粉图像检测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辅助扫描方向上(带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主扫描方向上的标度因子误差(scaling factor error)以及向主扫描方向的倾斜度。术语“主扫描方向”在这里表示激光随着在多面旋转镜上的反射沿感光器表面移动的方向。如图5所示,V形条纹PV表示在带移动方向上(在辅助扫描方向上)以预定的间距排列的线条图案(linepattern)。每一种线条图案对应于Y、C、M和K的每一个彩色墨粉图像,其以与主扫描方向成大约45度的角度倾斜。对于V形条纹PVY、C和M的墨粉图像,主要控制部件读出检测时间之间的差,检测时间一方面是Y、C和M的每个墨粉图像的检测时间,另一方面是K的墨粉图像的检测时间。在图5中,纸张平面的上下方向对应于主扫描方向,从左边开始,排列的是Y、C、M和K的墨粉图像,然后接着K、C、M和Y的墨粉图像,其倾斜角度与K、C、M和Y的墨粉图像有90度的差异。根据与K(参照颜色)的检测时间差tky、tkc和tkm的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的差,主要控制部件沿辅助扫描方向驱动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即对位偏移量。然后,根据对位偏移量,主要控制部件校正感光器光学写入的开始时间或者反光镜的倾斜度,并且减少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对位偏移量。根据中间转印带8一个边缘部分在辅助扫描方向上的位移的量与另一边缘部分的量之间的差异,主要控制部件也向主扫描方向驱动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倾斜度(倾斜)。然后,根据结果,主要控制部件执行反光镜的光学面角误差校正,并减小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倾斜偏移。如上所述,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代表了一个过程,其是根据作为颜色偏移检测图像的每个V形条纹PV墨粉图像的检测计时,通过校正光学写入等的开始时间,减少对位偏移或者倾斜偏移。
如果涉及感光器的潜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通过校正光学写入的开始时间实现,如下进行校正。即,在如该印刷机的配置下,每个感光器光学写入的开始时间每单位时间被校正一次,单位时间对应于写入一条线(一条扫描线)所需的时间,该印刷机通过采用共同的单一多面旋转镜偏转四种激光沿主扫描方向对每个感光器进行光学扫描,四种激光中的每一种对应感光器1Y、1C、1M和1K中的每一个。例如,如果两个感光器之间的对位偏移超出1/2点,两个感光器之一光学写入的开始时间来回偏移写入一条线所需时间的整倍数。更具体的说,在例如3/4点叠印偏移的情况下,相对于先前的计时,光学写入的开始时间来回偏移写入一条线所需的时间,而在例如7/4点叠印偏移的情况下,相对于先前的计时,光学写入的开始时间来回偏移写入一条线所需时间的两倍。这样,沿辅助扫描方向的叠印偏移量被减至1/2点以下。因此,即使在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刚刚执行之后,可能也会有每个彩色点不能被完全叠印而没有发生偏移的情况。
如果每个彩色点的对位偏移通过调整光写入单元7中反光镜的倾斜度进行降低,在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刚刚执行之后,每个彩色点可被叠印而几乎不发生偏移。
图6是方框示意图,图解了驱动控制部件200和作为驱动控制装置的主要控制部件250,及与其电连接的各种装置。传动辊14的线速度与中间转印带8的线速度一样,所述传动辊14是用于在带的环内拉紧中间转印带8的拉紧元件之一并经带的移动而驱动。因此,转动的传动辊14的角速度和角位移间接表明环形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速度。由旋转编码器组成的辊编码器171附着于传动辊14的轴元件上。该辊编码器171检测旋转的传动辊14的角速度和角位移,并将结果输出到驱动控制部件200。这样的辊编码器171具有速度检测装置的功能,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速度。根据辊编码器171输出的结果,驱动控制部件200可认知速度差异和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速度。
尽管该印刷机应用辊编码器171作为速度检测装置检测传动辊14的角速度和角位移,但该印刷机还可以通过使用其它方法应用其它装置以检测速度差异和速度。例如,该印刷机可以使用光学传感器,所述光学传感器根据检测标尺裁切记号的时间间隔检测速度差异和带的速度,所述标尺设置于中间转印带8上,并且所述标尺由多个裁切记号组成,所述裁切记号沿中间转印带8的圆周方向以预定的间距排列。该印刷机也可以使用光学图像传感器作为检测速度差异和带表面速度的装置,所述光学图像传感器被应用于个人电脑输入装置例如光学鼠标。
印刷机使用表面被表面层覆盖的辊作为传动辊14,以便驱动辊12可以对中间转印带8施加强的夹紧力(grip force),所述表面层由弹性材料如橡胶制成。如果驱动辊12偏心,中间转印带8上就产生速度差异,速度差异的特征是驱动辊12每旋转一次有一个单循环的正弦曲线。在驱动辊12的直径有误差幅度的情况下,即使印刷机以计划的角速度旋转驱动辊12,该印刷机也不能使驱动辊12的线速度或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回到目标速度。
为此,驱动控制部件200执行用于加速控制和减速控制驱动电动机162的PLL控制,以便驱动控制部件200可以将辊编码器171输出的脉冲信号的频率调节至基准时钟的频率,所述驱动电动机162充当驱动辊12的驱动源。由此,通过以恒定的角速度旋转传动辊14,驱动控制部件200使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稳定在目标带速度,传动辊14上附着有辊编码器171。也就是说,根据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通过控制驱动电动机162的驱动速度,驱动控制部件200执行恒定带速度控制以不依赖于驱动辊12的直径和偏心率的目标带速度移动中间转印带8。在这样的配置下,根据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检测结果,通过执行恒定带速度控制,驱动控制部件200可以以不依赖于驱动辊12的直径和偏心率的目标带速度移动中间转印带8。
接下来,描述了印刷机的典型配置。
为了满足现今对高速印刷的要求,通过使用具有上述基本配置的印刷试验机,本发明人进行了一项试验以进一步加速印刷速度。在试验中,当使用卡纸作为记录纸时,试验机引起显著的条纹图像干扰。本发明人发现,该条纹图像干扰归因于卡纸进入二次转印压印线时的碰撞。具体而言,当卡纸进入二次转印压印线时,由于负荷的快速增加,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速度即刻显著地减小。在印刷速度高于以前的条件下,减速率也变得更大。因此,如果试验机将速度减小反馈给驱动电动机162的驱动控制,该试验机即刻过度地增加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如果输入卡纸至压印线时的瞬时速度减小和其后的瞬时速度增加连续地发生,因为每个彩色墨粉图像在每个彩色初次转印压印线都没有被正确地转印,试验机引起条纹图像干扰。条纹图像干扰远远比驱动辊12的偏心率引起的颜色偏移突出。因此,应优先于颜色偏移采取对策。
为此,该印刷机的主要控制部件250如需要,将驱动电动机162的控制方法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是一种方法,其根据驱动电动机162的FG信号生成器输出的FG信号控制驱动电动机162,以便驱动电动机162的电动机轴以恒定的旋转速度旋转。众所周知,FG信号生成器作为旋转速度检测装置被装入驱动电动机162,每次驱动电动机162的电动机轴旋转预定的旋转角度时,FG信号生成器发出脉冲信号。通过控制驱动电动机162使FG信号的频率回到预定频率,主要控制部件250可以以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驱动电动机162。尽管当卡纸进入压印线时中间转印带8的速度即刻显著地减小,因为中间转印带8拉伸并且齿轮之间的小空隙同时缩小,驱动电动机162的旋转速度没有降低那么多。因此,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因为卡纸进入压印线时没有检测到电动机旋转速度的快速下降,从卡纸进入压印线直到卡纸从中排出,主要控制部件250保持以目标旋转速度稳定地旋转驱动电动机162。所以,主要控制部件250防止带元件的速度在卡纸刚刚进入压印线后即刻过度地增加。这样,尽管主要控制部件250不能消除驱动辊12的偏心率引起的颜色偏移,根据需要,通过将驱动控制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主要控制部件250可以减少条纹图像干扰。
主要控制部件250如下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也就是说,根据用户指令,主要控制部件250测定是否有引起条纹图像干扰的高度可能性。具体而言,该印刷机装配有厚度信息获取装置以获取进入二次转印压印线的记录纸的厚度信息。这样的厚度信息获取装置包括,例如,操纵装置,如触摸板,其接收用户输入的厚度信息。在夹入的时候,它可以是一种厚度检测装置,以根据根据输送辊对的位移量检测记录纸的厚度,输送辊对夹入并输送记录纸。如果记录纸的厚度相对薄,当记录纸进入压印线的时候,带元件的速度差异没有那么多。相反,如果记录纸的厚度相对厚,因为记录纸进入压印线时带元件的速度差异变得相对显著,更容易引起条纹图像干扰。为此,如果厚度信息获取装置获取的厚度信息超出了预定的厚度,主要控制部件250输出信号以指示驱动控制部件200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这样,驱动控制部件200临时地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驱动驱动电动机162。
印刷机被配置以根据用户指令从下列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作为印刷速度模式:低速模式,以优先考虑图像质量,标准模式,和高速模式,以优先考虑印刷速度。在这样的配置下,即使使用了卡纸,在低速模式或标准模式中,卡纸进入压印线时的带元件的速度差异也没有那么大。因此,即使厚度信息获取装置获取的厚度信息超出了预定的厚度,在低速模式和标准模式中,主要控制部件250并不输出信号以指示驱动控制部件200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这样,在这种情况下,驱动控制部件200在恒定带速度控制下驱动驱动电动机162。
印刷机同样被配置以根据用户指令选择或者上述单色模式,或者上述彩色模式作为颜色模式。在单色模式下,没有必要执行恒定带速度控制,因为并不发生颜色偏移。相反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更有利,因为其可以稳定地驱动带,即使带上的负荷有快速的变化。因此,在单色模式下,主要控制部件250被配置以输出信号,其用于在独立于记录纸厚度的低速模式和标准模式中,指示驱动控制部件200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
这样,在卡纸进入压印线时引起显著的带速度差异可能性高的情况下或者单色模式下,通过将控制方法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主要控制部件250可以减少条纹图像干扰的形成。
然而,当主要控制部件250将控制方法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时,显著的颜色偏移可能会发生。该显著的颜色偏移由下列原因引起。也就是说,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主要控制部件250以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旋转驱动电动机162。如果驱动辊12的直径是计划值,驱动辊12当时的平均线速度几乎与目标带速度相同。然而,由于加工精确度的限制,直径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幅度。在直径存在微小误差幅度的驱动辊12中,当以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旋转驱动电动机162时,辊表面的平均线速度轻微地偏离目标带速度。由于该偏离,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主要控制部件250以不同于恒定带速度控制下的平均速度移动中间转印带8。尽管,主要控制部件250在恒定带速度控制的条件下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只有当主要控制部件250在恒定带速度控制下驱动驱动电动机162时,主要控制部件250才可以通过该执行减少颜色偏移。如果主要控制部件250通过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改变中间转印带8的平均速度,主要控制部件250引起显著的颜色偏移。这是因为,一旦主要控制部件250改变平均速度,主要控制部件250也改变将带从上游初次转印压印线移动到下游初次转印压印线所需的时间,于是,在每个初次转印压印线叠印墨粉图像而不产生位置位移就变得不可能了。
因此,当由用户第一次(在第一次操作)充电的时候,主要控制部件250被配置以执行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用以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将驱动辊12的目标旋转速度校正成与驱动辊12的直径对应的速度。当转印单元15用新的替换时,主要控制部件250同样被配置以执行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因为驱动辊12的直径由于替换变化了。
图7是流程图,图解了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的工艺流程。当转印单元15用新的替换时,或者由用户执行初始操作的时候(步骤1中的“是”)(以下“步骤”由“S”表示),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被执行。具体而言,当转印单元15的替换被检测到,或者初始操作被完成的时候,在其后的初次印刷作业之前,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被执行。
首先,在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中,在恒定带速度控制下驱动驱动电动机16(S2)后,主要控制部件250执行上述写入位置校正过程(S3)。因此,在驱动电动机162由恒定带速度控制驱动的条件下,主要控制部件250减少每个彩色点沿辅助扫描方向的位移量。其次,主要控制部件250将驱动电动机162的控制方法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S4)。然后,由于中间转印带8的平均速度的变化,颜色偏移量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形成用以检测颜色偏移的图像(S5)之后,主要控制部件250测量颜色偏移量。然后,在恒定带速度控制下,主要控制部件250推导出当前测量的颜色偏移量和刚刚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之后的颜色偏移量之间的差异(S6)。具体而言,在主要控制部件250通过调节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中光写入单元7的反光镜的倾斜度校正每个彩色静电潜像的写入位置的情况下,如上所表述,主要控制部件250几乎可以完全消除每个彩色点的位置位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颜色偏移量之间的差异变得与S6中测量的颜色偏移量相等。同时,在主要控制部件250通过调节光学写入的开始时间以校正每个彩色静电潜像的写入位置的情况下,如上所表述,主要控制部件250可能不会完全消除每个彩色点的位置位移。然而,主要控制部件250将位置位移量减少到至多少于1/2。主要控制部件250计算和存储小于1/2的位置位移量,其在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中校正时间后引起。然后,主要控制部件250在S6中推导出计算的位置位移量和形成于S5的用于检测颜色偏移的图像中颜色偏移量之间的差异。
主要控制部件250形成图像——所述图像与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中用于检测颜色偏移的图像(图5所示)不同——作为S5中用于检测颜色偏移的图像。具体而言,在该印刷机中,主要控制部件形成图像——其由四种颜色中的两种(Y墨粉图像和K墨粉图像)组成——作为S5中用于检测颜色偏移的图像(图7)。主要控制部件250形成这样的图像用以检测颜色偏移的原因如下。也就是说,恒定带速度控制下刚刚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后的颜色偏移量,与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检测到的颜色偏移量之间的差异代表恒定带速度控制下带的线速度与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带的线速度之间的差异。在这方面,即使带的线速度的差异是一致的,颜色与颜色之间的颜色偏移量也是不一样的。具体而言,在例如Y墨粉图像的情况下,它在Y的初次转印压印线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上,并且,在它移动到最下游的K的初次转印压印线之前,依次经过C的初次转印压印线和M的初次转印压印线。相反,在例如C墨粉图像的情况下,它在C的初次转印压印线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上,并且,在它移动到最下游的K的初次转印压印线之前,只经过M的初次转印压印线。此外,在M墨粉图像的情况下,它在M的初次转印压印线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上,并且移动到最下游的K的初次转印压印线而不经过其它任何初次转印压印线。因为每个初次转印压印线之间的距离是一致的,Y墨粉图像在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后继续进入K的初次转印压印线所需的时间是M墨粉图像所需时间的3倍。所以,由于中间转印带8平均速度的变化,Y墨粉图像相对于K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也是M墨粉图像的3倍。因此,主要控制部件250检测到Y和K之间中间转印带8的平均速度变化量比M和K之间的更灵敏3倍。为此,在该印刷机中,主要控制部件250被配置以形成S5(图7)中由两种颜色(Y墨粉图像和K墨粉图像)组成的用于检测颜色偏移的图像,以便检测Y和K之间的颜色偏移量——其使主要控制部件250能够最灵敏地检测中间转印带8的平均速度变化量。
在两种颜色Y和K之间,主要控制部件250计算恒定带速度控制下刚刚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之后的颜色偏移量和随后控制方法由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时的颜色偏移量之间的差异。然后,根据颜色偏移量之间的差异,主要控制部件250计算带速度之间的差异。该计算由颜色偏移量之间的差异与预定的系数相乘完成。然后,主要控制部件250校正用于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的驱动电动机162的目标旋转速度(FG信号的目标频率)。因此,在主要控制部件250在随后的印刷作业中执行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的情况下,因为主要控制部件250可以与恒定带速度控制中的相同的平均速度驱动中间转印带8,主要控制部件250可以减少条纹图像干扰的形成。
图8是流程图,图解了印刷作业的工艺流程。首先,在接到来自用户的印刷指令时,主要控制部件250确定其是否在单色模式下。如果其在单色模式下(S11中的“是”),主要控制部件250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驱动驱动电动机162,并执行如S16-S18中的印刷作业。相反,如果其不在单色模式下(S11中的“否”),在卡纸进入压印线时速度差异增加的可能性高的情况下,诸如卡纸的厚度超出了阈值(S13中的“是”)和印刷速度是高速模式(S14中的“是”)的情况下,主要控制部件250通过将控制方法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以执行印刷作业。
到目前为止,已经描述了被配置以在恒定带速度控制的条件下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的印刷机。然而,该印刷机可以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的条件下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主要控制部件250检测转印单元的位移,主要控制部件250执行如下程序。也就是说,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的条件下执行写入位置校正过程之后,主要控制部件250形成用于在恒定带速度控制的条件下检测位置位移的图像,并且推导恒定带速度控制下的位置位移量和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下位置位移量之间的差异。然后,根据推导的结果,主要控制部件250校正恒定带速度控制下的目标带速度以在与恒定带速度控制下的平均速度相同的平均速度驱动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机装配有位移检测装置,用于根据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检测转印单元15或带单元的位移,所述光学传感器光检测中间转印带8或类似物的存在。主要控制部件250被配置以在主要控制部件250通过位移检测装置检测转印单元15的位移后执行第一次印刷作业之前执行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以及在出厂后执行第一次印刷作业之前也执行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在这样的配置下,甚至在驱动辊12的直径由于转印单元15的位移变化了之后,主要控制部件250也可以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下以对应于驱动辊12直径的目标旋转速旋转驱动电动机162。
主要控制部件250也被配置以形成图像作为在目标电动机速度校正过程中用于检测颜色偏移的图像,其包括通过Y感光器的Y墨粉图像和通过K感光器的K墨粉图像,所述Y感光器和所述K感光器在每个彩色感光器中是相互排列最远的。
在这样的配置下,主要控制部件250可以通过形成具有两种颜(Y和K)的墨粉图像最灵敏地检测速度变化,所述墨粉图像允许主要控制部件250最灵敏地检测中间转印带8平均速度的变化,并且可以避免由于形成具有非必要颜色的图像造成的不必要的墨粉消耗。
主要控制部件250也被配置,以根据检测到的用户印刷指令中用于形成图像的记录纸的厚度,即记录纸的厚度信息,选择或者恒定带速度控制或者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在这样的配置下,在记录纸进入压印线时相对大的带速度差异发生的可能性高的情况下,诸如使用相对厚的记录纸的情况下,主要控制部件250可以将控制方法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
主要控制部件250也被配置,以根据用户的印刷指令是形成彩色图像还是形成单色图像,即其是否在单色模式下,选择或者恒定带速度控制或者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在这样的配置下,通过在没有发生颜色偏移的单色模式下,执行不易受带上负荷快速变化影响的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主要控制部件250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负荷变化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
主要控制部件250也被配置,以根据用于形成图像的用户印刷指令所涉及的图像形成速度,即根据速度模式,选择或者恒定带速度控制或者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在这样的配置下,在记录纸进入压印线时相对大的带速度差异发生的可能性高的情况下,诸如高速模式的情况下,主要控制部件250可以将控制方法从恒定带速度控制转换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
本发明并不限于具体公布的实施方式,并且可以进行变更和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是基于2009年9月7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申请号2009-205521,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成像部件,其被配置以在多个潜像载体上形成彼此颜色不同的墨粉图像;
具有环形带元件和旋转体的带单元,所述旋转体被配置以沿其旋转的方向移动所述带元件;
转印部件,其被配置以将形成于所述多个潜像载体上的所述墨粉图像叠印和转印至所述带元件的表面,或者叠印和转印至保持在所述表面的记录元件上;
驱动电动机,其充当所述旋转体的驱动源;和
控制部件,被配置以控制所述成像部件、所述转印部件和所述驱动电动机;
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执行:
写入位置校正过程,被配置以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和恒定带速度控制之一的控制下,根据颜色偏移检测图像中的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通过逐个校正多个潜像载体的每个潜像写入位置来减小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所述颜色偏移检测图像由通过所述成像部件和所述转印部件形成的至少两个彩色墨粉图像组成,
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被配置以以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驱动所述驱动电动机和
所述恒定带速度控制,被配置以以预定的目标带速度移动所述带元件,和
速度校正过程,被配置以在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和所述恒定带速度控制中的另一种控制下,根据所形成的颜色偏移检测图像中的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校正或者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中的所述驱动电动机的所述目标旋转速度或者所述恒定带速度控制中的所述目标带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在所述速度校正过程中,所述控制部件被配置以通过彼此排列最远的2个潜像载体上的2个彩色墨粉图像形成所述颜色偏移检测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部件被配置以根据所述记录元件的厚度或者选择所述恒定带速度控制或者选择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如果要形成的图像是单色图像,所述控制部件被配置以选择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部件被配置以根据图像形成速度或者选择所述恒定带速度控制或者选择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
6.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成像部件,被配置以在多个潜像载体上形成彼此具有不同颜色的墨粉图像;
具有环形带元件和旋转体的带单元,所述旋转体被配置以沿其旋转方向移动所述带元件;
转印部件,其被配置以将在多个潜像载体上形成的墨粉图像叠印和转印至所述带元件的表面或叠印和转印至保持在所述表面上的记录元件上;
驱动电动机,其充当所述旋转体的驱动源;和
控制部件,被配置以控制所述成像部件、所述转印部件和所述驱动电动机;
其中所述控制方法包含的步骤为:
在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和恒定带速度控制之一的控制下,根据颜色偏移检测图像中的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通过逐个校正多个潜像载体的每个潜像写入位置来减少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所述颜色偏移检测图像由通过所述成像部件和所述转印部件形成的至少两种彩色墨粉图像组成,
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其被配置以以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驱动所述驱动电动机,和
所述恒定带速度控制,其被配置以以预定的目标带速度移动所述带元件,和
在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和所述恒定带速度控制中的另一种控制下,根据所形成的颜色偏移检测图像中每个彩色墨粉图像的位置位移量,校正或者所述恒定电动机速度控制中的所述驱动电动机的所述目标旋转速度,或者所述恒定带速度控制中的所述目标带速度。
CN201010275070XA 2009-09-07 2010-09-06 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26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5521 2009-09-07
JP2009205521A JP5240579B2 (ja) 2009-09-07 2009-09-07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2660A CN102012660A (zh) 2011-04-13
CN102012660B true CN102012660B (zh) 2012-12-05

Family

ID=43242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507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2660B (zh) 2009-09-07 2010-09-06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46111B2 (zh)
EP (1) EP2293149B1 (zh)
JP (1) JP5240579B2 (zh)
CN (1) CN1020126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5128B2 (ja) * 2010-09-15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03485A (ja) * 2011-06-21 2013-01-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922B2 (ja) * 2011-11-14 2016-04-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2618222B1 (en) * 2011-12-09 2021-05-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lour registr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JP5883632B2 (ja) * 2011-12-09 2016-03-15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カラーレジストレーション方法
JP5347013B2 (ja) * 2011-12-27 2013-11-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32524B2 (ja) * 2012-01-26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4042B2 (ja) * 2012-03-21 2016-09-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12911B2 (ja) 2012-05-17 2017-10-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状態判定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状態判定方法及び状態判定プログラム
JP2014178418A (ja) * 2013-03-14 2014-09-2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335435B2 (ja) * 2013-04-24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52760A (ja) 2014-02-14 2015-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614850B2 (ja) * 2015-08-03 2019-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58462A (ja) * 2015-09-15 2017-03-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6358211B2 (ja) * 2015-09-16 2018-07-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紙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用紙搬送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658106B2 (ja) * 2016-03-01 2020-03-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管理装置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0471265B (zh) * 2018-05-09 2022-04-01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用纸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7368A (zh) * 2002-09-27 2004-05-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05717A (ja) * 2002-12-24 2004-07-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20006A (ja) * 2002-12-26 2004-08-05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とベルト移動速度補正方法
CN1892496A (zh) * 2005-07-07 2007-01-10 株式会社理光 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975603A (zh) * 2005-11-30 2007-06-0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成像操作校正方法、及成像操作校正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7173A (ja) * 1997-06-16 1999-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74932A (ja) 1997-12-12 1999-07-02 Canon Inc ベルト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23422A (ja) 1998-10-02 2006-11-30 Ricoh Co Ltd 感光体ドラム駆動装置
EP1324148A1 (en) 2001-12-28 2003-07-02 Ricoh Company, Ltd.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3248359A (ja) * 2002-02-25 2003-09-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0942A (ja) 2002-07-15 2004-04-02 Ricoh Co Ltd 回転体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回転体駆動装置の組立方法
JP4285630B2 (ja) 2002-09-13 2009-06-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伝動装置及び該伝動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伝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371257B2 (ja) 2002-12-02 2009-1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444719B2 (ja) 2003-07-07 2010-03-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FR2857784B1 (fr) * 2003-07-18 2005-10-07 Cit Alcatel Dispositif optique semi-conducteur sur substrat en phosphure d'indium pour grandes longueurs d'onde de fonctionnement
JP4559124B2 (ja) * 2003-07-31 2010-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色ずれ検出補正方法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295575B2 (ja) 2003-08-05 2009-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像担持体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077469A (ja) * 2003-08-28 2005-03-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55400B2 (ja) * 2003-08-29 2011-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無端移動部材駆動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と感光体駆動装置と無端移動部材の劣化警告方法
EP1628169B1 (en) 2004-08-18 2010-01-1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a drive speed control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s
JP2006078817A (ja) 2004-09-10 2006-03-23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41401B2 (ja) 2004-09-16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像担持体速度変動位相差の検出方法及び該方法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786175B2 (ja) 2004-12-27 2011-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8916A (ja) 2005-01-31 2006-08-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80790B2 (ja) 2005-03-17 2010-1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584864B2 (ja) * 2005-05-27 2010-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ベルト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343149B2 (ja) * 2005-06-16 2009-10-1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色ずれ補正方法
JP4948042B2 (ja) 2005-10-31 2012-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色ずれ補正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7772B2 (ja) 2005-11-15 2012-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85526B2 (ja) 2005-11-30 2012-02-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58597C (zh) 2005-12-09 2009-02-0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US7587157B2 (en) 2006-01-25 2009-09-08 Ricoh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orrecting a rotation speed of an image carrier
JP4778807B2 (ja) 2006-02-17 2011-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14620B2 (ja) 2006-02-28 2012-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693468B2 (en) 2006-04-28 2010-04-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forming a quality color image
JP2007298593A (ja) 2006-04-28 2007-11-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653332B2 (en) 2006-04-28 2010-01-2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nhance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reducing deviation of superimposed images
JP4987367B2 (ja) 2006-06-30 2012-07-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連結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33240A (ja) 2006-07-03 2008-02-14 Ricoh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4820706B2 (ja) * 2006-07-26 2011-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01921B2 (ja) 2006-10-04 2012-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色ずれ検出方法
JP4995636B2 (ja) 2006-10-13 2012-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74073B2 (ja) 2006-12-04 2012-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5334B2 (ja) 2006-12-07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8050A (ja) * 2006-12-21 2008-07-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229604B2 (ja) 2007-01-12 2013-07-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410A (ja) * 2007-03-19 2008-10-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964012B2 (ja) 2007-04-18 2012-06-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990014B2 (ja) 2007-04-20 2012-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52481B2 (ja) 2007-09-14 2013-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175439A (ja) * 2008-01-24 2009-08-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5020868B2 (ja) * 2008-03-14 2012-09-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23083A (ja) 2008-03-18 2009-10-0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288247B2 (ja) 2008-06-24 2013-09-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263674B2 (ja) 2009-01-19 2013-08-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4087B2 (ja) 2009-03-06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7368A (zh) * 2002-09-27 2004-05-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05717A (ja) * 2002-12-24 2004-07-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20006A (ja) * 2002-12-26 2004-08-05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とベルト移動速度補正方法
CN1892496A (zh) * 2005-07-07 2007-01-10 株式会社理光 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975603A (zh) * 2005-11-30 2007-06-0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成像操作校正方法、及成像操作校正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46111B2 (en) 2013-01-01
US20110058827A1 (en) 2011-03-10
JP5240579B2 (ja) 2013-07-17
EP2293149B1 (en) 2015-12-16
JP2011059150A (ja) 2011-03-24
CN102012660A (zh) 2011-04-13
EP2293149A1 (en) 2011-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12660B (zh) 图像形成设备
EP1762903B1 (en) Phase matching of image carriers in tandem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631686A (en) Method to provide optimum optical contrast for registration mark detection
EP1930785B1 (en)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misregistration correction unit
EP188483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belt traveling unit which detects drifting of belt position
US99215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nsity sensor movable in a main scanning direction
US90919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US8803935B2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US920761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041094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1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6447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to compensate for registration errors
JP39581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80571C (zh) 色彩配准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JP54951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564400B (zh) 带有控制装置和用于每个颜色的相应一个印刷工位的彩色印刷设备
JP20221773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レジスト調整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レジスト調整方法
JP5822625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7245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443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329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