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2496A - 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2496A
CN1892496A CN 200610101750 CN200610101750A CN1892496A CN 1892496 A CN1892496 A CN 1892496A CN 200610101750 CN200610101750 CN 200610101750 CN 200610101750 A CN200610101750 A CN 200610101750A CN 1892496 A CN1892496 A CN 18924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rror
margin
detected
driven roller
contro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0175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7115C (zh
Inventor
冈部将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92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2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71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711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驱动控制装置控制可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旋转驱动部件驱动该可旋转部件。多个被检测物体设置在可旋转部件中。检测器检测被检测物体,它们随着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旋转并输出检测信号。控制单元根据该检测信号检测可旋转部件的角速度,并控制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控制单元计算被检测物体的间距的误差量,并根据该误差量控制所述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

Description

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例如使用旋转体(rotating object)的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特别涉及使用中间转移部件的成像设备,该中间转移部件将图像载体上的可见的图像转移到在图像载体与一移动体相对的位置移动体上。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成像设备,特别是彩色成像设备,具有多个显影单元和中间转印带。在这类型的成像设备中,已知中间转印带的传送速度的波动导致彩色图像的色偏。这种传送速度的波动可以由驱动中间转印带的驱动辊的旋转波动引起,原因是驱动辊的偏心,驱动辊的热膨胀,在记录介质传送期间该中间转印带的负荷,光敏硒鼓的初级传送偏置(primary transfer bias)中的中间转印带的负荷等。这种色偏的一种原因是中间转印带上的各个彩色图象重叠时,多个彩色调色剂图象彼此偏移。为了消除这种色偏,提出了几种方法以减少中间转印带速度的波动。作为这些方法之一,有一种方法使用设置在中间转印带的空转辊上的、用于检测角速度的旋转编码器校正驱动辊的旋转波动。该方法使用的旋转编码器例如包括同心地设置在空转辊的旋转轴上的圆盘,和将该圆盘夹在中间的透射型光电断路器。该圆盘设有许多放射状设置的切口(slit)。光电断路器检测穿过切口的光,以便检测由光的检测生成的脉冲信号的脉冲时间。根据检测值计算中间转印带的传送速度,以便进行驱动辊旋转的反馈控制。
作为使用上述编码器的成像设备,已知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发明。专利文献1公开了不使用过滤器消除由于辊子偏心引起的带移动速度波动的技术。根据该技术,在驱动辊的一个旋转周期内,从编码器的脉冲信号中检测的空转辊的角速度信息存储在第一存储器中。然后,在第一存储器存储的角速度信息中,通过运算电路的运算,抵消由于驱动辊偏心引起的速度波动成分,而提取由于空转辊偏心引起的速度检测误差成分,提取的速度检测误差成分存储在第二存储器中。在成像期间,差分电路求得从编码器的脉冲信号中检测的空转辊的角速度信息和存储在第二存储器中的速度检测误差成分之间的差。然后,根据该差数据,比较电路输出控制信号给马达驱动器,以控制带移动速度。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即使使用物理分辨率低的编码器也能提供良好的控制结果。该成像设备包括一个成像装置,通过曝光和显影、传送并固定潜象在光敏部件上形成潜象而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一个传送处理的移动装置;和一个旋转地驱动该移动装置的驱动装置。移动装置的移动距离信息或移动速度信息通过编码器检测。位置偏转(deflection)或速度偏转从编码器的输出获得,从而对位置偏转或速度偏转进行预定运算。驱动源根据运算的结果控制。在这个成像设备中,在编码器的输出部分内在预定周期T进行计算。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号2000-04754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号2004-205717
然而,如果旋转编码器的切口宽度不一致并且切口的间距不一致,则切口宽度的偏差和切口间距的偏差认为是中间转印带速度的偏差。因此,形成切口时要求高水平保持工艺精度和位置精度,这增加了加工成本。以完全一致的切口间距加工切口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在确定放射状设置切口(被检测物体)间距的误差量时,由于中间转印带变化负荷引起的速度波动可被包括在误差量中。因此,被检测物体的间距必须总是与误差量对应。也就是说,即使在中间转印带停止时,也需要完全把握被检测物体之间停止的位置。然而,如果用户去除了中间传送单元并移动中间转印带,它们之间对应的关系将变得无规则。此外,噪声可能进入指示在中间转印带转动时被检测物体间距的检测信号中,如果被检测物体的检测中发生误差,可能得不到对应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总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和有用的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其中上述的问题可被消除。
本发明更具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不需要被检测物体例如切口之间均匀等间距,允许以低成本形成被检测物体,并在即使使用这样的切口时,也获得旋转部件的精确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驱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可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包括:旋转驱动部件,驱动可旋转部件;设置在可旋转部件中的多个被检测物体;检测器,用于检测被检测物体,这些被检测物体随着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旋转,并输出检测信号;和控制单元,根据检测信号检测可旋转部件的角速度,并控制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其中该控制单元计算被检测物体间距的误差量,并根据该误差量控制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中间转印带,它是可旋转环形带,并且在其上传送调色剂图象(toner image)作为初次转移图象(primary transfer image);驱动辊,驱动中间转印带;从动辊,随着中间转印带的运动旋转;多个被检测物体,与从动辊一起旋转,和检测器,检测被检测物体并输出检测信号,其中该成像设备将已传送到中间转印带上的初次转移图象传送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二次传送图象,该成像设备进一步包括控制单元,根据检测信号检测从动辊的角速度,并根据该角速度控制驱动辊的旋转速度,该控制单元计算被检测物体间距的误差量,从而根据该误差量控制驱动辊的旋转速度。
根据本发明,在以对应于该误差量的时间校正对应每个间距的移动时间时,控制被检测物体间距的误差量和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因此,不需要使被检测物体的间距为均匀等间距,这使得可以以低成本形成被检测物体。此外,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可精确地控制。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阅读附图时从以下的详细描述中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彩色成像设备的中间传送单元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从动辊,圆盘和光学传感器的透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计数器单元工作的时序图;
图5是说明运算单元工作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由于驱动辊偏心引起的速度波动及其速度成分的抵消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紧随驱动马达启动之后从计数开始起由控制装置对驱动辊进行的控制的时序图;
图8是由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全彩色成像设备的中间传送单元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中间传送单元包括光敏硒鼓10Y,10C,10M和10K,它们是四个图象载体;四个显影单元11Y,11C,11M和11K,它们将形成在相应光敏硒鼓上的潜象显影为具有彼此不同色彩的调色剂图象;和中间转印带12,可在箭头A的方向上旋转,不同色彩的调色剂图象以重叠的状态初次传送。应当注意,在以下的描述中,Y,M,C,和K各色共同的构成组件的标记中省略了代表色彩的后缀Y,M,C,和K。
中间转印带12是环形带。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黄,青,绛红,和黑色的四个光敏硒鼓10在中间转印带12下面并沿着中间转印带12的旋转方向平行排列。光敏硒鼓10周围设置的是充电装置(图中未示出),上述的显影单元11,构成初次传送装置的初次传送辊13,和清洁单元(图中未示出)。
对应于黄,青,绛红,和黑色每种色彩的激光由曝光装置7照射在由充电装置充电的光敏硒鼓10的充电表面,使得潜象分别形成在激光照射的光敏硒鼓10的表面部分。初次传送辊13分别相对于光敏硒鼓10安排,中间转印带12以夹入(sandwiched)状态在初次传送辊13和光敏硒鼓10之间转动。中间转印带12由驱动辊14,张力辊15和从动辊16支持。驱动辊作为旋转驱动部件由驱动马达4经过减速齿轮5在箭头A的方向旋转。二次传送辊17设置在与驱动辊14相对的位置上,中间转印带12夹在二者之间。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打印操作开始时,图1中光敏硒鼓10顺时钟方向旋转,而且其表面由充电装置均匀充电。对应于黄,青,绛红,和黑图象的光从曝光装置7分别照射到充电表面,潜象分别形成在充电表面上。潜象由相应的显影单元11显影,并且潜象转换为黄,青,绛红,和黑色的调色剂图象。各色的调色剂图象以精确的重叠状态通过相应的初次传送辊13传送到沿箭头A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2上,因此,在中间转印带12上形成全彩色的合成彩色图象成像。
作为记录介质的传送纸P在预定时刻从设置在光敏硒鼓10之下的供纸单元6供给。当供给的传送纸P在驱动辊14和二次传送辊17之间传送时,由中间转印带12携带的合成彩色图象通过二次传送辊17传送到传送纸P上。然后,传送纸P上的调色剂图象通过定影单元8定影,并在出纸盒上(图中未示出)弹出。
圆盘19作为一个旋转盘,同心地固定到从动辊16上,作为随中间转印带12旋转的可旋转部件。多个切口作为被检测物体形成在圆盘19上。应当注意,虽然由于从动辊16设置在圆盘19背侧而在图1中没有实际表示出,为了简便,从动辊16画成自圆盘19向上突出。
光学传感器18设置在圆盘附近,二者之间保持固定距离。光学传感器18发射测量光到圆盘19,并接收其反射光/透射光,使得输出脉冲状的检测信号。然后,测量该脉冲状的检测信号从一个改变点到另一个改变点的时间周期,由测量的时间周期检测从动辊16的角速度或速度,也就是,中间转印带12的传送速度。根据检测的传送速度进行控制,使得中间转印带12的传送速度保持恒定。这个控制是由作为传送速度控制装置的控制装置3执行的。
应当注意,尽管切口19a在圆盘19的整个圆周上以基本相等的间距设置,用作被检测物体,设置在从动辊16的端面或外圆周面上的凹槽(grooves)或槽口(notches)也可用作被检测物体而代替切口19a。当使用反射型光学传感器18(例如,光反射器)时,被检测物体对应于通过印刷形成的放射状反射部分。当使用透射型光学传感器18(例如,光断续器)时,被检测物体对应于放射状形成的延长通孔(圆盘19的切口19a)。应当注意,例如,磁性传感器可用来替代光学传感器18。在此情形下,比如,霍尔元件(hall elements)作为被检测物体可设置在与上述放射状反射部分相同的位置。
光学传感器18设置到驱动辊14附近的从动辊16,用于确定中间转印带12的传送速度,并构造成检测接近实际速度的传送速度。驱动辊14外圆周的长度是从动辊16外圆周长度的偶数倍。以下将假设驱动辊14外圆周长度和从动辊16外圆周长度的比为2∶1进行描述。
图2是从动辊16,圆盘19,形成在圆盘19上作为被检测物体的切口19a以及作为透射型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18的透视图。来自作为检测器的光学传感器18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穿过切口(被检测物体)19a入射到光接收元件上。光接收元件产生的电压通过电压比较器进行二进制化,使得生成脉冲信号作为检测信号。
图3是控制装置3的方框图,它是设置在图1所示的成像设备内的控制单元。如上所述,从动辊16每次旋转产生八个脉冲的脉冲信号。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3具有计数器单元30,根据时钟31提供的时钟脉冲从脉冲的上升沿到上升沿或从脉冲的下降沿到下降沿计算移动时间周期。时钟31生成高频率,例如几百KHz到几MHz的固定时间间隔的周期时钟脉冲。在本实施例中,时钟31由石英振荡器构成。此外,控制装置3包括RAM 33,用于存储移动时间周期的计数值;运算单元,用于求解角速度(移动速度)及求解角速度和目标速度之间的差值,以求得速度校正量,由此可获得恒定速度;和马达驱动单元34,根据该速度校正值向马达驱动器35输出改变从当前速度改变的马达驱动时钟。在求解速度校正量时需要的反馈系数(此处,为PID因子)存储在RAM 33中。马达驱动单元34通过马达驱动器35驱动该驱动马达4。驱动马达4的驱动力通过减速齿轮5传输到驱动辊14。
图4是图3所示的计数器单元30工作的时序图。当由计数器单元30在光学传感器18的检测信号下降沿开始计数时,计数值例如在时钟31的计数时钟的下降沿一个一个地增长。然后,在输入检测信号的下一个下降沿时,产生中断,并且此时计数值(图中的E000h)传输到运算单元32的寄存器并清除计数值,在运算单元32中开始预定运算过程。然后,开始随后的计数。此处,中断意思是通过清除计数器重新开始加数(count-up)。
如果需要,运算单元32从寄存器中读取计数值,并进行下面叙述的预定运算处理。检测信号改变点之间的计数值根据从动辊16的角速度变化。具体的讲,如果从动辊16的角速度变快,则计数值变小,相反地,如果角速度变慢,则计数值变大。如果中间转印带12的传送速度恒定并且切口19a均匀等间距设置,则计数值总是相同值。而且,如果切口19a均匀等间距设置,计数值的改变量仅与中间转印带12的传送速度成比例。然而,不可能使得切口19a具有物理上完全均匀的等间距,在不小的程度(to no small extent)上发生间距的误差。因此,根据下面叙述的方法得到这样的误差量。
图5是说明在确定误差量的周期期间运算单元32运行的示意图。如果光学传感器18输出的检测信号中的一个脉冲设为第n个脉冲,首先,累加包括从动辊16的1/8圈的移动时间周期当前得到的计数值的最后16次的计数值,并从累计值获得角速度(移动速度)。然后,获得角速度和目标速度之间的差值,以求得速度校正量,这产生恒定的速度,并根据这样得到的速度校正量进行速度控制。随后,对第(n+1)个脉冲进行相同的处理,也对第(n+2)个脉冲、第(n+3)个脉冲进行相同的处理。通过从驱动辊14的一个旋转周期获得速度校正量,不受驱动辊14偏心的影响进行控制。此外,通过对每个脉冲进行控制可以以小的时间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控制中间转印带12的传送速度,从而保持驱动辊14的偏心成分的速度波动,而使其他速度成分恒定。
图6是表示由于驱动辊14偏心引起的速度波动及其速度成分的消除方法的示意图。此处,驱动辊的偏心的意思是驱动辊14的截面形状不是完全的圆形,例如,是椭圆形,一个方向的直径比其他方向的直径长。偏心就像驱动辊的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形状误差,非常难形成没有偏心的辊子。通常,辊子的偏心运动根据如图6所示的它的旋转周期变化。因此,检测驱动辊14的偏心引起的速度波动作为检测误差。因此,由于速度波动引起的检测误差可以通过获得驱动辊14的至少一圈(图中的每一次旋转)的积分时间消除,也就是,基于每一次旋转的计数值的移动时间周期。此处,使驱动辊14外圆周的长度是从动辊16外圆周长度的偶数倍,可以在后面叙述的确定误差量时,根据以下的方法消除驱动辊14偏心引起的速度成分。
首先,驱动辊14旋转的一个周期的半周期对应从动辊16的一次旋转,其外圆周是1∶2关系。而且,光学传感器18输出的检测信号的一个脉冲设为第n个脉冲,从动辊16的一个旋转周期的采样间隔数量设为8。响应作为被检测物体的切口19a的物理间距误差,该采样间隔彼此有细微不同。现在,在第n个脉冲从动辊16的1/8圈的移动时间周期和在驱动辊14的随后的半周期之后的第(n+8)个脉冲从动辊16的1/8圈的移动时间周期具有相同的绝对值,除了驱动辊14的偏心成分的符号不同之外。因此,切口19a的m=1的误差量可从与切口19a是完全均匀等间距时与理想计数值的差值求得,该理想计数值可以通过将第n个脉冲的计数值与第(n+8)个脉冲的计数值相加并将该和除以2求得。以同样的方式,m=2的误差量可从第(n+1)个脉冲与第(n+9)个脉冲求得,并继续求得(n+2,n+10),...,(n+7,n+15)的误差量,从而求得总计8个对应与全部切口19a的数量,也就是,确定m=1到m=8的误差量。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对驱动辊14的几次旋转进行几次确定m=1到m=8的误差量,这样求得的误差量进行平均,因此,可以以较好的精度求得误差量。
图7表示紧随驱动马达4启动之后由计数器单元30计数开始起控制单元3对驱动辊14进行控制的时序图。
为了根据驱动辊14的一个旋转周期的移动速度(角速度)进行反馈控制(1),等待对应于计数开始起直到n=16的一个旋转周期的时间期间经过,因此没有进行控制。反馈控制(1)是用于校正由于平缓速度波动引起的误差的控制,该平缓速度波动由驱动辊14等的热膨胀引起的。当达到n=16时,首先求得对应于驱动辊14的一个旋转周期的移动速度(角速度),反馈控制(1)可从该时间起进行。同时,从n=17到24的驱动辊14的半周期内的计数值和n=25到32的驱动辊14的半周期内的计数值,确定m=1到m=8的误差量(第一次)。此外,从n=25到32的半周期的计数值和n=33到40的半周期的计数值确定误差量(第二次)。进一步,从n=33到40的半周期的计数值和n=41到48的半周期的计数值确定误差量(第三次)。平均这样求得的误差量(此处以3平均)。然后,从n=49直到驱动马达4停止,进行反馈控制(2),同时依次对每个切口19a的计数的每次中断校正之前求得的误差量。反馈控制(2)是用于校正由于驱动辊14的偏心产生的速度波动引起的误差的控制。n=48之后,同时进行上述的反馈控制(1)和反馈控制(2)。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的控制,在驱动辊的第一次旋转期间不进行控制,误差量的确定是在进行反馈控制(1)的同时在第二和第三次旋转期间进行,之后,在第四次旋转中和之后同时进行反馈控制(1)和反馈控制(2)。误差量的确定不限于三次的平均,至少可以使用第一次确定的误差量。此外,通过对每半个周期确定误差量,可以在每一个周期进行确定的情况下的半个时间周期内进行同样次数的误差量确定。
图8表示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3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这个控制操作中,如果驱动马达4在印刷操作等中启动,并稳定在恒定速度(步骤S10),则时钟31的计数时钟的计数值清零,允许计数器单元30中断,并且计数器开始设为开通(ON)(步骤S11)。第一次中断的计数值不是准确值,因为计数操作的开机和检测信号的改变彼此不同步。因此,第一次中断的控制被忽略(步骤S12),中断计数数目n清零(步骤S13)。
然后,等待计数器单元30来的中断(步骤S14),当产生中断时,中断计数递增1,也就是,中断计数数目n=n+1(步骤S15),第n个计数值的计数值Tcn从计数器单元30传输到寄存器中并在RAM 33中存储该数值。之后,检查中断计数数目n,并返回步骤S14,直到达到n=16,以便重复过程到步骤S17。也就是,如果中断计数数目n达到16(如果n≥16),确定中断计数数目n是否在16≤n≤24范围内(步骤S18)。
在该确定步骤中,如果在16≤n≤24范围内,则过程进入步骤S19,从步骤S16读取的计数值Tcn中计算角速度Vp1n[mm/s]。由于计数值Tcn是从动辊16的每个1/8圈(驱动辊14的每个1/16圈)的计数值,驱动辊14的一个旋转周期的计数值Tcn可以通过累加包括当前读取的计数值的前16次的计数值获得如下:
Tcn=Tcn-15+Tcn-14+Tcn-13+...+Tcn-2+Tcn-1+Tcn
其中,n=16,17,...,47,48
如果计数时钟的最小计数时间(采样时间)设为Δt[ms],获得对应于驱动辊14的一个旋转周期的计数值Tcn的计数时间:T1n[ms]如下:
T1n[ms]=Tcn×Δt
其中,n=16,17,...,47,48
如果从动辊16的直径+中间转印带12的厚度设为r[mm],获得从动辊16的角速度Vp1n[mm/s]如下:
Vp1n[mm/s]=r×π×2/T1n×1000
其中,n=16,17,...,47,48
如果在步骤S18确定不在16≤n≤24范围内,则过程进入步骤S20,确定是否在25≤n≤32范围内。如果在25≤n≤32范围内,则过程进入步骤S21,类似于步骤S19,计算角速度Vp1n[mm/s],计算误差量1:ΔI1m如下:
ΔI1m=Tcs-(Tcn-8+Tcn)/2
其中,n=25,26,...,31,32
m=1,2,...,7,8
Tcs是理想计数值而且是在中间传送传送带12处于恒定参考速度和切口19a的间距完全均匀的情况下,从动辊16的1/8圈的计数值,Tcs计算如下:
Tcs=r×π/Vs/Δt/8×1000
其中,r[mm]是从动辊的直径+中间传送传送带的层厚度;
Vs[mm/s]是参考速度;
Δt[ms]是计数时钟的最小计数时间。如果在步骤S20确定不在25≤n≤32范围内,则过程进入步骤S22,在此确定是否在33≤n≤40范围内。如果在33≤n≤40范围内,则过程进入步骤S23,以类似于步骤S19计算角速度Vp1n[mm/s],误差量2:ΔI2m计算如下:
ΔI2m=Tcs-(Tcn-8+Tcn)/2
其中,n=33,34,...,39,40
m=1,2,...,7,8
如果在步骤S22确定不在33≤n≤40范围内,则过程进入步骤S24,在此确定是否在41≤n≤48范围内。如果在41≤n≤48范围内,则过程进入步骤S25,以类似于步骤S19计算角速度Vp1n[mm/s],误差量3:ΔI3m计算如下:
ΔI3m=Tcs-(Tcn-8+Tcn)/2
其中,n=41,42,...,47,48
m=1,2,...,7,8
此外,从之前求得的误差量1,2,3:ΔI1m,ΔI2m,ΔI3m,计算误差量:ΔIm如下:
ΔIm=(ΔI1m+ΔI2m+ΔI3m)/3
其中,m=1,2,...,7,8
然后,过程进入步骤S26,消除由于噪声等引起的误差计数。如果是误差计数,过程返回步骤S13,以便再开始该过程。在步骤S26,确定Vp1n是否在参考速度Vs[mm/s]的±1%极限值内。如果是肯定的(是),过程进入步骤S27,计算操作速度V1n[mm/s]。该计算进行如下。首先,求得对参考速度Vs[mm/s]的差值(偏差)Ve1n[mm/s]:
Ve1n[mm/s]=Vs-Vp1n
其中,n=16,17,...,47,48
另一方面,对差值的合成速度Vei1n[mm/s]计算如下:
Vei1n[mm/s]=Ve1n+Ve1n-1
其中,n=16,17,...,47,48
此时,差值Ve1n和对差值的合成速度Vei1n存储在RAM 33中。因此,操作速度V1n[mm/s]可以计算如下:
V1n[mm/s]=Kp1×Ve1n+Ki1×Vei1n+Kd1×(Ve1n-Ve1n-1)+Vs
其中,Kp1是比例系数,Ki1是积分系数,Kd1是微分系数,
n=16,17,...,47,48
Kp1,Ki1,和Kd1预先存储在RAM 33中。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4确定不在41≤n≤48范围内,也就是,在n≥49的情况,过程进入步骤S28,从步骤S16读取的Tcn计算角速度Vp2n[mm/s]。Vp2n的计算进行如下。即,首先,使用步骤S25求解的ΔIm顺次校正Tcn
Tccn=Tcn+ΔIm
其中,n=49,50,...
m=1,2,...,7,8,1,2,...
由于计数时钟的最小计数时间(采样时间)为Δt[ms],计数时间T2n[ms]求解如下:
T2n[ms]=Tccn×Δt
其中,n=49,50,...
当(从动辊16的直径+中间传送传送带12的厚度)设为r[mm]时,从动辊16的角速度Vp2n[mm/s]求解如下。
Vp2n[mm/s]=r×π/16×T2n×1000
其中,n=49,50,...
然后,过程进入步骤S29,类似于步骤S26,消除由于噪声等引起的误差计数。如果是误差计数,过程返回步骤S13,以便再开始该过程。此时,类似于步骤S26,该确定是基于参考速度Vs[mm/s]±1%极限值内。如果是肯定的(是),过程进入步骤S30,计算操作速度V2n[mm/s]。该计算与步骤S27相同,进行如下:
首先,求解对参考速度Vs[mm/s]的差值(偏差)Ve2n[mm/s]。
Ve2n[mm/s]=Vs-Vp2n
其中,n=49,50,...
对差分值的合成速度Vei2n[mm/s]计算如下:
Vei2n[mm/s]=Ve2n+Ve2n-1
其中,n=49,50,...
此时,差值Ve2n和对差值的合成速度Vei2n存储在RAM 33中。因此,操作速度V2n[mm/s]可以计算如下:
V2n[mm/s]=Kp2×Ve2n+Ki2×Vei2n+Kd2×(Ve2n-Ve2n-1)+Vs
其中,Kp2是比例系数,Ki2是积分系数,而Kd2是微分系数,
n=49,50,...
Kp2,Ki2和Kd2预先存储在RAM 33中。
在步骤S31,向马达驱动单元34发送指令,使得根据步骤S27和步骤S30求得的操作速度输出自当前速度改变的马达驱动时钟,因此,进行中间传送传送带12的速度控制。然后,在步骤S33,确定打印操作是否已结束。如果确定打印操作已经结束和驱动马达4应当停止,过程进入步骤S33,从而停止驱动马达4,在此时该过程结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获得如下效果。
1)由于确定了切口(被检测物体)间距的误差量,和在校正误差量的同时通过求得每个间距的每个切口的移动时间进行控制,不需要以均匀等间距制作切口。因此,可以低成本制造具有切口的圆盘,并可以精确地控制驱动辊(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
2)由于角速度是从对应于驱动辊的一个周期的积分时间求得的,而且顺次地确定切口(被检测物体)的每个间距的角速度从而控制切口的每个间距,可以在确定切口间距的误差量的同时减少由于中间转印带的各种负荷引起的速度波动。因此,切口间距的误差量不包含在内,这允许确定更精确的误差量。
3)通过每次在驱动辊启动之后立即确定误差量,不需要完全把握在中间转印带停止时切口的停止位置。因此,即使去除中间传送单元或者用户等移动中间转印带也没有问题。此外,即使在中间转印带转动时,由于噪声进入了指示切口的每个间距的检测信号中进行了错误检测,也可简单地进行再次尝试。
4)通过几次确定误差量并平均误差量,如果仍存在由于中间转印带的各种负荷引起的速度波动,该速度波动可被平滑。此外,在驱动辊一次旋转中产生的速度波动可被平滑。因此,可以确定更精确的误差量。
5)在确定误差量时,驱动辊的圆周设为从动辊圆周的偶数倍,以便使用驱动辊的半周期和驱动辊随后的半周期消除由于驱动辊偏心引起的速度成分。因此,由于驱动辊偏心引起的速度成分可以从误差量最消除,这带来更精确的误差量的确定。
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公开的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更改和变化。
本发明是以2005年7月7日提交的日本优先申请No.2005-198900和2006年6月16日提交的No.2006-167992为基础,其全部内容引用在此供参考。

Claims (11)

1.一种控制可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的驱动控制装置,包括:
旋转驱动部件,用于驱动可旋转部件;
设置在所述可旋转部件中的多个被检测物体;
检测被检测物体的检测器,它随着所述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旋转并输出检测信号;和
控制单元,根据该检测信号检测所述可旋转部件的角速度,并控制所述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计算所述被检测物体的间距的误差量,并根据该误差量控制所述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在以对应于所述误差量的时间修正对应于相应间距的时间间隔时,控制所述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计算所述误差量的同时,所述控制单元从对应于所述可旋转部件的一次旋转的整个时间求解所述角速度,顺次为所述被检测物体的每个间距确定所述角速度,并且对所述被检测物体的每个间距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使用多次计算值的平均值作为所述误差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可旋转部件的每半个旋转进行计算所述误差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可旋转部件旋转开始之后立即进行所述误差量的计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每次在所述可旋转部件旋转开始时进行所述误差量的计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旋转部件是从动辊,它旋转以跟随设置在图象形成设备中的中间转移部件的旋转,该图象形成设备通过中间转移部件将形成在光敏部件上的图象转移到记录介质上,并且所述旋转驱动部件是驱动所述中间转移部件的驱动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辊外圆周的长度是所述从动辊外圆周长度的偶数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辊外圆周的长度是所述从动辊外圆周长度的两倍,并且在计算所述误差量时,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驱动辊的旋转的一半和所述驱动辊旋转的随后的一半消除所述驱动辊偏心引起的速度波动成分。
11.一种图象形成设备,包括:
中间转印带,它是可旋转的环形带并且调色剂图象转移到其上作为初次转移图象;
驱动辊,驱动中间转印带;
从动辊,随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运动而旋转;
与从动辊一起旋转的多个被检测物体;和
检测器,检测被检测物体并输出检测信号;
其中所述图象形成设备将已转移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初次转移图象转移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二次转移图象;
所述图象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一各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检测所述从动辊的角速度,并根据所述角速度控制驱动辊的旋转速度;
所述控制单元计算所述被检测物体的间距的误差量,从而根据所述误差量控制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速度。
CNB2006101017503A 2005-07-07 2006-07-07 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711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98900 2005-07-07
JP2005198900 2005-07-07
JP2006167992 2006-06-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2496A true CN1892496A (zh) 2007-01-10
CN100517115C CN100517115C (zh) 2009-07-22

Family

ID=37597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175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7115C (zh) 2005-07-07 2006-07-07 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17115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660A (zh) * 2009-09-07 2011-04-13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CN105564904A (zh) * 2015-11-20 2016-05-11 苏州赛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Dmos圆片传输履带速度控制装置
CN111118553A (zh) * 2020-01-14 2020-05-08 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状态下能够调节收卷辊转速的生箔机及调节方法
CN113156783A (zh) * 2021-04-13 2021-07-23 中山市三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直接检测和控制感光鼓转速的激光打印机和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660A (zh) * 2009-09-07 2011-04-13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012660B (zh) * 2009-09-07 2012-12-05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CN105564904A (zh) * 2015-11-20 2016-05-11 苏州赛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Dmos圆片传输履带速度控制装置
CN111118553A (zh) * 2020-01-14 2020-05-08 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状态下能够调节收卷辊转速的生箔机及调节方法
CN113156783A (zh) * 2021-04-13 2021-07-23 中山市三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直接检测和控制感光鼓转速的激光打印机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17115C (zh) 200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49044B2 (ja)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5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39565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rive control of image bearing member motor
CN101063840A (zh) 组装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92496A (zh) 驱动控制装置和成像设备
US2006009341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20051819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における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US2009031100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818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092B2 (ja)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ベルト駆動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635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76676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34802A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07357149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画质调整方法
JP4848439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05573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250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2664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49902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50885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36539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print images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JP2005309309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の駆動制御装置
JP52395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740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08002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

Termination date: 201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