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5271B -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5271B
TWI845271B TW112114796A TW112114796A TWI845271B TW I845271 B TWI845271 B TW I845271B TW 112114796 A TW112114796 A TW 112114796A TW 112114796 A TW112114796 A TW 112114796A TW I845271 B TWI845271 B TW I8452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oxide
transistor
oxide semiconductor
semiconductor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4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3384A (zh
Inventor
山崎舜平
須澤英臣
田中哲弘
渡邊裕一
佐藤裕平
山根靖正
松林大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3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3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5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527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0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supplementary region or layer in the thin film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 supporting it for controlling or increasing the safety of the device
    • H01L29/78618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supplementary region or layer in the thin film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 supporting it for controlling or increasing the safety of the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the drain or the source properties, e.g. the doping structure, the composition, the sectional shape or the contact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5Ohmic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96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not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hav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e.g. zinc oxide, copper aluminium oxide, cadmium stann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e.g. multichannel, transverse or longitudinal shape, length or width, doping structure, or the overlap or alignment between the channel and the gate, the source or the drain, or the contacting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Bipolar Transistor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種具有在氧化物半導體的通道形成區域中的氧空位減少的量的一種半導體裝置。另外,提供了一種包括氧化物半導體並具有改進的電特性的半導體裝置。此外,提供了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在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和導電膜之間的低電阻區域的同時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導電膜;處理導電膜以形成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以及添加氧氣到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的低電阻區域,使得形成具有比低電阻區域較高的電阻的通道形成區域以及形成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其中通道形成區域定位在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之間。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產品(包括機器,製造和物的組成)和過程(包括簡單的過程和生產過程)。特別地,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關於半導體裝置,顯示裝置,發光裝置,蓄電裝置,及其驅動方法,或者它們的製造方法。特別地,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關於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半導體裝置,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顯示裝置,或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發光裝置。
使用於由液晶顯示裝置及發光顯示裝置為典型的大多數平板顯示器之電晶體都採用設置在玻璃基板上的矽半導體形成,如非晶矽,單晶矽,以及多晶矽。另外,用這樣的矽半導體形成的電晶體被用在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s;ICs)等中。
近年來,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其中表現出半導 體特性的金屬氧化物用於電晶體的技術,而不是矽半導體。注意在本說明書中,表現出半導體特性的金屬氧化物被稱為氧化物半導體。
例如,揭示藉由其中使用氧化鋅或In-Ga-Zn系氧化物半導體作為氧化物半導體形成電晶體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號2006-165528
在作為形成在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的導電膜的材料是導電材料的情況下,其是這是比到氧化物半導體膜中所含的金屬元素更可能被結合到氧,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氧結合導電材料。結合造成在具有導電膜的界面附近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區域之氧空位。可替換地,當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作為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的導電膜時,造成氧化物半導體膜頂部分表面的損壞(氧空位)。由於氧空位和氫形成低電阻區域,使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減小。因此,導電性改善,從而電晶體的高速操作就可以實現。同樣在導電膜的材料是導電材料的情況下,其是很容易藉由熱處理擴散到氧化物半 導體膜中,形成低電阻區域。然而,導電膜也與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通道形成區域接觸,因而也在具有導電膜的界面附近的通道形成區域的區域中造成氧空位;結果,可能發生的電晶體的電特性的缺陷。
因此,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等,其中氧化物半導體的通道形成區域具有少量的氧空洞。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氧化物半導體並具有改進的電特性的半導體裝置。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製造半導體裝置等的方法。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低關閉狀態電流的半導體裝置等。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等,其中透過洩漏電流的絕緣膜是小的。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高遷移率的半導體裝置等。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高切換特性的半導體裝置等。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低功率消耗的半導體裝置等。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透明半導體膜的半導體裝置等。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使用高可靠性半導體膜的半導體裝置等。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新穎的半導體裝置。請注意,這些問題的描述不打擾其他問題的存在。請注意,在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沒有必要達到的所有目的。其它的目的將是顯而易見的,並且可以從說明書,附圖,和申請專利範圍等的描述中得出。
雖然作為形成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導電膜也降低了通道形成區域的電阻,但通道形成區域的電阻是使用作為掩膜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氧供給來增加。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是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半導體裝置: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源極電極之間的第一低電阻區域;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汲極電極之間的第二低電阻區域;以及位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和在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之間的通道形成區域。第一低電阻區域位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從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源極電極之間的界面的大於0nm以及小於或等於15nm的深度的區域,並且第二低電阻區域位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從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汲極電極之間的界面的大於0nm以及小於或等於15nm的深度的區域。
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是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半導體裝置: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源極電極之間的第一低電阻區域;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汲極電極之間的第二低電阻區域;以及位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和在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之間的通道形成區域;在氧化物半導體膜,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上的閘極絕緣膜;以及在閘極絕緣膜上以與氧化物半導體膜重疊的閘極電極。第一低電阻區域位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從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源極電極之間的界面 的大於0nm以及小於或等於15nm的深度的區域,並且第二低電阻區域位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從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汲極電極之間的界面的大於0nm以及小於或等於15nm的深度的區域。
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是半導體裝置,包括:閘極電極;閘極電極上的閘極絕緣膜;閘極絕緣膜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源極電極之間的第一低電阻區域;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汲極電極之間的第二低電阻區域;以及位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和在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之間的通道形成區域;以及在氧化物半導體膜,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上的絕緣膜。第一低電阻區域位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從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源極電極之間的界面的大於0nm以及小於或等於15nm的深度的區域,並且第二低電阻區域位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從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汲極電極之間的界面的大於0nm以及小於或等於15nm的深度的區域。
在上述結構中,設置第一氧化物膜和第二氧化物膜,其中氧化物半導體膜位於其之間。第一氧化物膜和第二氧化物膜的各者中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更接近真空位準,比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高0.05eV以上和低2eV以上。
在上述結構中,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的長度和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之間的長度之間 的差小於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的長度的30%。
在上述結構中,設置區域,其中氧含量被順序地從通道形成區域的表面向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深度方向增加的。
在上述結構中,閘極絕緣膜含有鋁的氧化物。
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是一種用於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和導電膜之間形成低電阻區域的同一步驟的同時,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導電膜;處理導電膜來形成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並添加氧到低電阻區域,其既不與源極電極,也不與汲極電極重疊,使具有比低電阻區域的較高電阻的通道形成區域形成,且形成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通道形成區域位於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之間。
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是一種用於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和導電膜之間形成低電阻區域的同一步驟的同時,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導電膜;處理導電膜來形成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在氧化物半導體膜,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上形成閘極絕緣膜;添加氧到低電阻區域,其既不與源極電極,也不與汲極電極重疊,使具有比低電阻區域的較高電阻的通道形成區域形成,且形成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通道形成區域位於第一低電阻區 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之間;以及在閘極絕緣膜上形成閘極電極以與氧化物半導體膜重疊。
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是一種用於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形成閘極電極;在閘極電極上形成閘極絕緣膜;在閘極絕緣膜上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和導電膜之間形成低電阻區域的同一步驟的同時,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導電膜;處理導電膜來形成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添加氧到低電阻區域,其既不與源極電極,也不與汲極電極重疊,使具有比低電阻區域的較高電阻的通道形成區域形成,且形成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通道形成區域位於第一低電阻區域和第二低電阻區域之間;以及在氧化物半導體膜,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上形成絕緣膜。
在上述製造方法中,氧氣的添加是藉由離子摻雜法或離子注入法進行。
由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製造方法,可以減少在氧化物半導體中的通道形成區域中的氧空位的量。此外,可以改善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半導體裝置的電特性。
100:基板
102:基底絕緣膜
104:多層膜
104a:氧化物膜
104b:氧化物半導體膜
104c:氧化物膜
104d:區域
104e:氧化物膜
105:低電阻區域
105a:低電阻區域
105b:低電阻區域
105c:區域
106:導電膜
106a:源極電極
106b:汲極電極
107a:導電膜
107b:導電膜
108:閘極絕緣膜
110:閘極電極
112:氧化物絕緣膜
114:氮化物絕緣膜
120:氧氣
150:電晶體
190:電晶體
195:電晶體
200:電晶體
210:電晶體
220:電晶體
230:電晶體
240:電晶體
250:電晶體
290:電晶體
295:電晶體
300:電晶體
310:電晶體
320:電晶體
330:電晶體
340:電晶體
400:電晶體
402:電晶體
404:電容器
406:元件隔離絕緣層
410:基板
420:絕緣膜
550:記憶體單元
551:記憶體單元陣列
551a:記憶體單元陣列
551b:記憶體單元陣列
553:外圍電路
554:電容器
562:電晶體
600:濺射靶
601:離子
602:濺射粒子
603:沉積表面
700:微型計算機
701:直流電源
702:匯流排線
703:電源閘控制器
704:電源閘
705:CPU
706:揮發性記憶體部分
707:非揮發性記憶體部分
708:界面
709:感測器部分
711:光學感測器
712:放大器
713:AD轉換器
730:發光元件
801:半導體基板
803:元件分離區域
804:閘極電極
805a:低電阻區域
805b:低電阻區域
806a:氧化物膜
806b:氧化物半導體膜
806c:氧化物膜
807:閘極絕緣膜
809:閘極電極
811a:雜質區域
811b:雜質區域
812:閘極絕緣膜
815:絕緣膜
816a:源極電極
816b:汲極電極
816c:電極
817:絕緣膜
818:氧化物絕緣膜
819a:接觸插頭
819b:接觸插頭
820:絕緣膜
821:絕緣膜
822:絕緣膜
823a:接線
823b:佈線
825:絕緣膜
845:絕緣膜
849:佈線
856:佈線
860:半導體膜
870:電晶體
880:電晶體
890:光電轉換元件
901:開關元件
902:記憶體單元
903:記憶體單元組
919:ROM界面
920:基板
921:ALU
922:ALU控制器
923:指令解碼器
924:中斷控制器
925:時序控制器
926:暫存器
927:暫存器控制器
928:匯流排界面
929:ROM
1000:顯示裝置
1001:殼體
1002:顯示部分
1003:揚聲器部分
1004:CPU
1010:警報裝置
1011:微電腦
1020:室內單元
1021:殼體
1022:出氣口
1023:CPU
1024:室外單元
1030:電冰箱-冰櫃
1031:殼體
1032:用於冰箱的門
1033:用於冰櫃的門
1034:CPU
1040:電動車輛
1041:二次電池
1042:控制電路
1043:驅動裝置
1044:處理單元
1100:圖元部分
1101:圖元
1102:基板
1103:電晶體
1104:掃描線驅動電路
1105:電容器
1106:信號線驅動電路
1107:掃描線
1108:液晶元件
1109:信號線
1111:半導體膜
1113:導電膜
1115:電容線
1117:開口
1120:導電膜
1121a:電極
1121b:圖元電極
1123a:開口
1123b:開口
1125:導電膜
1127:閘極絕緣膜
1129:絕緣膜
1131:絕緣膜
1132:絕緣膜
1133:絕緣膜
1154:反電極
1623:電晶體
1627:閘極電極
1628:半導體膜
1629:源極電極
1639:汲極電極
1641:導電膜
圖1A至1C是表示電晶體的俯視圖和剖視圖。
圖2A和2B分別示出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帶結構。
圖3A和3B分別是電晶體的放大剖視圖。
圖4A是表示電晶體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及
圖4B示出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帶結構。
圖5A至5C是分別示出電晶體的剖視圖。
圖6A和6B是分別示出電晶體的剖視圖。
圖7A和7B是分別示出電晶體的剖視圖。
圖8A至8C示出用於製造電晶體的方法。
圖9A至9C示出用於製造電晶體的方法。
圖10A至10C是表示電晶體的俯視圖和剖視圖。
圖11A至11C是分別示出電晶體的剖視圖。
圖12A和12B是分別示出電晶體的剖視圖。
圖13A和13B是分別示出電晶體的剖視圖。
圖14A至14C示出用於製造電晶體的方法。
圖15A至15C示出用於製造電晶體的方法。
圖16A至16C是半導體裝置的剖視圖和電路圖。
圖17A和圖17B是半導體裝置的電路圖和透視圖。
圖18A和18B是示出從濺射靶分離的濺射顆粒的示意圖。
圖19A,19B1和19B2和19C是用於描述當使用AC電源進行濺射時的放電狀態。
圖20A和20B是示出一種情況的示意圖,其中不帶電的濺射粒子到達沉積表面。
圖21A和21B是流程圖,表示用於製造濺射靶的方法的例子。
圖22是半導體裝置的方塊圖。
圖23是半導體裝置的剖視圖。
圖24A至24C是半導體裝置的方塊圖。
圖25A至25C示出其中半導體裝置可以被應用到的電子設備。
圖26A示出半導體裝置,和圖26B和26C分別是示出圖元的電路圖。
圖27是示出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
圖28是示出半導體裝置的剖視圖。
圖29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樣品的剖視STEM圖像。
圖30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樣品的TDS測量結果。
圖31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樣品的TDS測量結果。
圖32A至32F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樣品的XRD光譜的測量結果。
圖33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樣品的XRD光譜的測量結果。
圖34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樣品的片電阻的測量結果。
圖35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樣品的片電阻的測量結果。
圖36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樣品的SIMS分析的結果。
圖37A和37B分別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電晶體的電特性的評價結果。
圖38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電晶體的結構。
圖39示出形成在例子中的電晶體的電特性的計算結果。
圖40示出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晶體的帶結構。
圖41示出計算模型的剖面結構。
圖42示出計算模型的帶結構。
圖43A和43B分別示出氧化物半導體膜的CPM測量結果。
圖44示出氧化物半導體膜的CPM測量結果。
圖45示出CAAC-OS膜的剖面TEM圖像。
圖46A到46D分別示出CAAC-OS膜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
圖47示出CAAC-OS膜的剖面TEM圖像。
圖48A和48B是CAAC-OS膜的剖面TEM圖像和X射線繞射光譜。
圖49A至49D分別示出CAAC-OS膜的電子繞射圖案。
圖50A和50B是CAAC-OS膜的剖面TEM圖像和X射線繞射光譜。
圖51A至51D分別示出CAAC-OS膜的電子繞射圖案。
圖52A和52B是CAAC-OS膜的剖面TEM圖像和X射線繞射光譜。
圖53A至53D分別示出CAAC-OS膜的電子繞射圖案。
圖54A到54D示出了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剖面TEM圖像和電子繞射圖案。
圖55A和55B是TEM圖像和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子繞射圖案。
圖56A至56C是電子繞射強度分佈的概念圖。
圖57示出石英玻璃基板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
圖58示出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子繞射圖案。
圖59A和59B分別示出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剖面TEM圖像。
圖60示出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金屬氧化物膜的X射線繞射分析結果。
實施例將詳細地參照附圖進行說明。需要注意的是,本發明並不限於下面的描述,可以容易地由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到,模式和細節可以在以不脫離其精神和本發明的範圍的各種方式而進行修改。因此,本發明不應限於實施例模式和下面的實施例的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描述的本發明,在某些情況下的結構,相同的部分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由在不同的附圖中藉由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並且該部分的描述不再重複。
(實施例1)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附圖進行說明本發明一個實施例 的半導體裝置。
圖1A至1C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電晶體的俯視圖和剖視圖。圖1A是俯視圖,並沿圖1A中的橫線-點虛線A1-A2和橫線-點虛線A3-A4截取的剖面對應於圖1B。圖1C是用在圖1B中的點虛線的圓所包圍的區域的放大圖。請注意,為簡化附圖,在圖1A的俯視圖中的某些組件未示出。
圖1A至1C中所示的電晶體150包括在基板100上的基底絕緣膜102;包括在基底絕緣膜102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多層膜104;在多層膜104上的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在低電阻區域105a上的源極電極106a;在低電阻區域105b上的汲極電極106b;在多層膜104,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的閘極絕緣膜108;和在閘極絕緣膜108上的閘極電極110。此外,氧化物絕緣膜112可以設置在閘極絕緣膜108和閘極電極110上。可以形成氧化物絕緣膜112為必要的,可以在其上提供另一個絕緣膜(例如,氮化物絕緣膜114)。
注意,電晶體的源極和汲極的功能可以在使用不同極性的電晶體的情況下,或在電路操作中,電流流動的方向改變的情況下進行切換。因此在本說明書中,術語“源極”和“汲極”可以相互替代。
基板100不限於簡單的支撐基板,也可以是其中形成如電晶體的裝置之基板。在這種情況下,電晶體150的閘極電極110,源極電極106a上,和汲極電極 106b的至少一者可電連接至裝置。
基底絕緣膜102可以具有供給氧氣到多層膜104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功能以及防止雜質從基板100的擴散的功能;因此,在基底絕緣膜102較佳是含有氧的絕緣膜,更佳是含有過量的氧的絕緣膜。請注意,在如上所述基板100是其中構成另一裝置的基板的情況下,基底絕緣膜102還具有作為層間絕緣膜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基底絕緣膜102較佳進行平坦化處理,例如化學機械拋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處理,使之具有平坦的表面。
多層膜104具有從基板100側堆疊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結構。使用氧化物半導體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氧化物半導體之電子親和力(從真空位準到導帶的底部分能量)是比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的電子親和力高。電子親和力可以藉由從真空位準和價帶的頂部分之間的能量差(所謂的離子化電位)減去在導帶底部分和價帶頂部分的之間的能量差(所謂的帶隙)獲得。
根據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所使用的材料,在某些情況下不能清楚地認識在多層膜104中的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之間以及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之間的邊界。因此,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邊界由圖中的虛線表示。
雖然其中多層膜104是3層的堆疊的情況在本實施例中進行了說明,多層膜104可以是單層或兩層或四層或更多層的堆疊。在單層的情況下,使用對應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層。在兩層的情況下,使用對應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層在基板100側上,並使用對應於氧化物膜104a的或氧化物膜104c的層是在閘極絕緣膜108側上。在四個或更多的層的情況下,如在本實施例中的描述,使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夾在對應於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的層之間的結構。
較佳的是,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一個包含一或多種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金屬元素,並使用氧化物形成,氧化物的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比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所擁有的更接近真空位準0.05eV以上,0.07eV以上,0.1eV以上,或0.15eV以上和2eV以下,1eV以下,0.5eV以下,或0.4eV以下。
當在這樣的結構中施加電壓到閘極電極110,通道被形成在多層膜104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由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具有導帶的底部分的最低能量。換句話說,在氧化物膜104c被形成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閘極絕緣膜108之間,由此可以得到一種結構,其中電晶體的通道是不與閘極絕緣膜接觸的。
另外,氧化物膜104a含有被包含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的一個或多個金屬元素;因此,界面狀態不容易形成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a之間 的界面。界面狀態有時形成通道;因此,形成具有不同的臨限電壓的第二電晶體,並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電晶體的視在臨限電壓被改變。因此,有了氧化物膜104a,可以減小電晶體的電特性中的變異,諸如臨限電壓。
另外,由於氧化物膜104c含有被包含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的一個或多個金屬元素,載子散射也不太可能出現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之間的界面。因此,有了氧化物膜104c,可以提高電晶體的場效應遷移率。
請注意,當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一個是In-M-Zn氧化物含有至少銦,鋅,和M(M為金屬,如Al,Ti,Ga,Ge,Y,Zr,Sn,La,Ce,or Hf),且氧化物膜104a具有In:M:Zn=x 1y 1z 1的原子比,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具有In:M:Zn=x 2y 2z 2的原子比,和氧化物膜104c具有In:M:Zn=x 3y 3z 3的原子比,y 1/x 1y 3/x 3的每一個較佳比y 2/x 2大。y 1/x 1y 3/x 3的每一個是如y 2/x 2的一個半倍以上的大,較佳如y 2/x 2的兩倍以上的大,更佳如y 2/x 2的3倍以上的大。在這個時候,當y 2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是大於或等於x 2時,電晶體可以具有穩定的電特性。然而,當y 2是如x 2的3倍以上大時,電晶體的場效應遷移率降低;相應地,y 2是較佳小於3倍的x 2
在不考慮Zn和O的情況下,在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一個中的In對M的原子比較 佳如下:In的比例低於50%原子和M的比例是高於或等於50%原子;並更佳如下:In的比例低於25%原子和M的比例高於或等於75%原子。在不考慮Zn和O的情況下,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的In對M的原子比較佳如下:In的比例高於或等於25%原子和M的比例低於75%原子;並更佳如下:In的比例高於或等於34%原子和M的比例低於66%原子。
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一個的厚度大於或等於3nm,小於或等於100nm,較佳大於或等於3nm,小於或等於50nm。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厚度大於或等於3nm,小於或等於200nm,較佳大於或等於3nm,小於或等於100nm,更佳為大於或等於3nm和小於或等於50nm。
對於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一個,例如,可以使用含有銦,鋅,鎵的氧化物半導體。注意,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較佳含有銦,因為可以增大載子遷移率。
為了獲得具有穩定的電特性的電晶體,其中通道是氧化物半導體膜,藉由減少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雜質濃度使氧化物半導體膜內蘊或實質上內蘊是有效的。術語“實質上內蘊”指的是其中氧化物半導體膜具有低於1×1017/cm3的載子密度,較佳低於1×1015/cm3,更佳低於1×1013/cm3的狀態。
另外,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氫,氮,碳, 矽,和主成分以外的金屬元素是雜質。例如,氫和氮形成施子能階以增加載子密度。矽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雜質狀態。雜質狀態變成陷阱,其可能劣化電晶體的電特性。因此,降低在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中的雜質濃度和在其界面的雜質濃度是有效的。
為了使氧化物半導體膜是內蘊或實質上內蘊,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矽的濃度,其是藉由二次離子質譜(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SIMS)分析測定,設定為低於1×1019atoms/cm3,較佳低於5×1018atoms/cm3,更佳低於1×1018atoms/cm3。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氫的濃度設定為小於或等於1×1019atoms/cm3,較佳小於或等於5×1017atoms/cm3,更佳低於或等於1×1017atoms/cm3。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氮的濃度設定為低於5×1019atoms/cm3,較佳低於或等於5×1018atoms/cm3,更佳低於或等於1×1018atoms/cm3,再更加低於或等於5×1017atoms/cm3
另外,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包括晶體的情況下,如果矽或碳被包括在高濃度中,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結晶度可能會降低。為了不降低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結晶度,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矽的濃度較佳設定低於1×1019atoms/cm3,較佳低於5×1018atoms/cm3,更佳低於1×1018atoms/cm3。另外,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碳的濃度設定為低於1×1019atoms/cm3,較佳低於5×1018atoms/cm3, 更佳低於1×1018atoms/cm3
此外,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鹼金屬或鹼土金屬的濃度,其是由SIMS分析測得的,設定為低於或等於1×1018atoms/cm3,較佳低於或等於2×1016atoms/cm3。這是因為,當結合到氧化物半導體時,鹼金屬和鹼土金屬可能會產生載子,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增加電晶體的關閉狀態電流。
如上所述的電晶體具有極低的關閉狀態電流,在其中高純度氧化物半導體膜用於通道形成區域,且在電晶體的通道寬度上歸一化的關斷狀態電流可低至每微米數個10-24安培至每微米數個10-21安培。
注意,作為電晶體的閘極絕緣膜,含有矽的絕緣膜用於在許多情況下;因此,較佳的是,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區域,作為通道,由於上述的原因不與閘極絕緣膜接觸。在通道形成在閘極絕緣膜和氧化物半導體膜之間的的界面處的情況下,載子的散射發生在界面,由此,在某些情況下電晶體的場效遷移率降低。並且從上述的觀點,較佳的是,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區域,作為通道,是遠離閘極絕緣膜的。
因此,當多層膜104具有在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堆疊結構時,其中形成電晶體的通道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可以遠離閘極絕緣膜,從而使電晶體可具有高的場效遷移率和穩定的電特性。
在此,描述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局部分位元準。這裡,進行說明藉由恆定光電流法(Constant photocurrent method;CPM)得到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測量結果。
首先,進行說明測量樣品的結構。
每個測量樣品包括設置在玻璃基板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與氧化物半導體膜接觸的一對電極,和覆蓋氧化物半導體膜和該對電極的絕緣膜。
接下來,進行描述用於形成包括測量樣品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方法。
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藉由濺射法在下列條件下形成:使用In-Ga-Zn系氧化物靶(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使用30sccm的流量的氬氣和15sccm的流量的氧氣作為濺射氣體;壓力為0.4Pa;基板溫度為室溫;以及施加0.5kW的直流功率。注意,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是一種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
另外,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在氮氣氛中在450℃加熱一小時,然後在氧氣氛中在450℃加熱1小時,從而釋放包含在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氫和供給到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氧;結果,形成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是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
接著,將包括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測量樣品和包括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測量樣品經受CPM測量。具體地,調整光的量,其中以該光照射該一對電極之 間的測量樣品的表面,使光電流的值在施加電壓在與氧化物半導體膜接觸設置的電極之間的狀態保持恆定,則然後吸收係數是推導自在預定的波長範圍內的照射光的量。
在圖43A和43B中所示的吸收係數分別自藉由除去由於從由測量樣品的CPM測量得到的吸光係數的帶尾的吸收係數得到。也就是說,由於缺陷的吸收係數示於圖43A和43B。圖43A和43B中,橫軸表示吸光係數,並且,縱軸表示光子能量。在圖43A和43B中的每個圖的垂直軸上,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導帶的底部分設定為0eV,並且價帶的頂部分設定為3.15eV。圖43A和43B中每一條曲線表示吸收係數與光子能量之間的關係,其對應於缺陷位準。
圖43A示出包括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測量樣品的測量結果,其中由於缺陷位準的吸收係數為5.28×10-1cm-1。圖43B示出包括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測量樣品的測量結果,其中由於缺陷位準的吸收係數是1.75×10-2cm-1
這些結果表明,可以藉由熱處理降低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缺陷。
注意,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和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膜密度由X-射線反射(X-ray reflectometry;XRR)進行測量。第一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膜密度為5.9g/cm3且第二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膜密度為6.1g/cm3
這些結果表明,藉由熱處理可以提高氧化物 半導體膜的膜密度。
也就是說,可以發現,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膜的密度變高時,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缺陷數減少。
接著,進行說明在從由恆定光電流法(Constant photocurrent method;CPM)中得到的上述測量樣品不同的條件中製備的另一種測量樣品的測量結果。
首先,進行說明執行CPM測量的樣品的結構。
測量樣品包括設置在玻璃基板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在與氧化物半導體膜接觸的一對電極,和覆蓋氧化物半導體膜和該對電極的絕緣膜。
接著,進行說明包含在測量樣品中用於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方法。
氧化物半導體膜藉由濺射法在下列條件下形成:使用In-Ga-Zn系氧化物靶(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使用30sccm的流量的氬氣和15sccm的流量的氧氣作為濺射氣體;壓力為0.4Pa;基板溫度為400℃;以及施加0.5kW的直流功率。接著,氧化物半導體膜在氮氣氛中在450℃加熱一小時,然後在氧氣氛中在450℃加熱1小時,從而釋放包含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氫和供給到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氧。注意,氧化物半導體膜是c軸對準結晶氧化物半導體(c-axis-aligned crystalline oxide semiconductor;CAAC-OS)膜。
接著,將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測量樣品經 受CPM測量。具體地,調整光的量,其中以該光照射該一對電極之間的測量樣品的表面,使光電流的值在施加電壓在與氧化物半導體膜接觸設置的電極之間的狀態保持恆定,則然後吸收係數是推導自在預定的波長範圍內的照射光的量。
在圖44中所示的吸收係數自藉由除去由於從由測量樣品的CPM測量得到的吸光係數的帶尾的吸收係數得到。也就是說,由於缺陷的吸收係數示於圖44。圖44中,橫軸表示吸光係數,並且,縱軸表示光子能量。在圖44中的垂直軸上,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導帶的底部分設定為0eV,並且價帶的頂部分設定為3.15eV。圖44中的曲線表示吸收係數與光子能量之間的關係,其對應於缺陷位準。
在圖44中所示的曲線中,由於缺陷位準的吸收係數為5.86×10-4cm-1。也就是說,CAAC-OS膜具有由於缺陷位準的低於1×10-3cm-1的吸收係數,較佳低於1×10-4cm-1,並且是具有缺陷位準的低密度的膜。
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膜密度由X-射線反射(X-ray reflectometry;XRR)進行測量。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膜密度為6.3g/cm3。也就是說,CAAC-OS膜是具有高膜密度的膜。
接著,進行說明施加正電壓到電晶體的汲極電極引起的劣化。
圖40示出在通道長度方向上的帶結構。注 意,氧化物半導體膜(Oxide semiconductor film;OS)被示為圖40中的i層(表示為“i”)以從第n層區分開來。
如圖40所示,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費米能量比中隙高。這是因為,當在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的距離足夠短時,則導帶底部分的能量(Ec)由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的效應降低,並且因此,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和費米能量彼此更接近。這種現象被稱為導帶降低(conduction band lowering;CBL)的效應。CBL的效應是特定於氧化物半導體的效應,其是由於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極大的乏層。
這裡,進行詳細說明CBL效應。
似乎直觀上,在使用內蘊或實質上內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情況下,大約是氧化物半導體膜一半的能隙的屏障形成在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與氧化物半導體膜之間。然而,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晶體實際上具有Vg-Id的特性,即當閘極電壓約為0V時,汲極電流開始流動。
鑑於上述情況,假定示於圖41的如下結構:設置氧化物半導體膜(OS);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設置源極電極(S)和汲極電極(D);及在氧化物半導體膜,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上設置閘極絕緣膜(GI)。然後,計算沿著改變通道長度(L)的情況下的橫線-點虛線E1-E2的帶結構。在圖41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區域中設置n層,其是與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接觸。
從藉由解帕松方程式得到的帶的曲線寬度的估計,發現該帶的曲線寬度被以在下方程式的德拜遮罩長度λ D來特徵化。請注意,在下面的公式中,k B 代表波茲曼常數。
Figure 112114796-A0101-12-0024-1
藉由以6.6×10-9cm-32取代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內蘊載子密度ni,15取代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相對介電常數ε,和300K取代溫度T,發現德拜遮罩長度λ D是如5.7×1010μm一樣長。這表明,當通道長度大於1.14×1011μm時,即其是德拜遮罩長度λ D的兩倍大,第n層和第i層之間的勢壘的高度是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能隙的一半。
圖42示出具有0.03μm,0.3μm,1μm,10μm,100μm,1×1012μm的通道長度的帶結構的計算結果。注意在圖42中,“n”表示第n層和“i”表示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區域(i層),其在n層之間,且橫線-點虛線表示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費米能量以及點虛線表示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中隙。
根據圖42,在通道的長度是如1×1012μm一樣大的情況下,第i層和第n層之間的電子能量之差是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能隙的一半。但是,當通道長度變小時,第i層和第n層之間的電子能量之差逐漸變小,並且當通道 長度為1μm以下時,幾乎不存在屏障。注意,在第n層的電子能量是由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固定。
如上所述,當通道長度小時,n層和i層之間的勢壘才足夠小。
由於CBL的效應,即使當在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與氧化物半導體膜之間有勢壘時,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晶體的次臨限值降低到接近理論極限;因此,獲得有利的切換特性。
在具有n型導電性的通道中,電子可以很容易地從源極傳遞到該汲極,且在源極和汲極之間形成路徑。結果,很難得到切換特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通道需要完全防止具有n型導電性,並且需要必定內蘊(i型)。
成為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的導電膜的材料是導電性材料,其更可能結合到氧,而不是結合到包括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金屬元素;因此,多層膜104中的氧結合到導電材料。結合在具有導電膜的界面附近的多層膜104的區域中造成氧空位。可替換地,當形成在多層膜104上的導電膜形成時,引起對多層膜104的頂部分表面的損壞(氧空位)。其之電阻由於氧空位和氫減小的區域,即,形成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使多層膜和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減小。同樣在導電膜的材料是導電性材料的情況下,其很容易藉由熱處理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形成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 區域105b。雖然多層膜104和低電阻區域105a以及低電阻區域105b之每一者之間的邊界存在於氧化物膜104c中,這個實施例並不局限於此;邊界可存在於該氧化物膜104a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在該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之間的界面,或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之間的界面。低電阻區域是,例如,具有片電阻低於或等於1.0×106Ω/square的區域,較佳低於或等於1.0×105Ω/square以下,更佳低於或等於1.0×104Ω/square。
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從而具有階梯狀的邊緣部分。可以由灰化使抗蝕劑掩模退去的步驟和交替進行多次蝕刻步驟這樣的方式形成端部分。因此,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邊緣部分分別設置在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上。
因此,電晶體150的通道形成區域對應於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之間的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低電阻區域105a不與源極電極106a接觸的區域,以及低電阻區域105b不與汲極電極106b接觸的區域。電晶體150的通道形成區域的電阻減小(通道形成區域被製成n型);因此,必要的是,在多層膜104中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雜質濃度降低,使氧化物半導體膜是高度純化為內蘊的。獲得高度純化的內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是指以使氧化物半導體膜為內蘊或實質上內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術語“實質上內蘊”指的是其中氧化物半導體膜具 有低於1×1017/cm3的載子密度,較佳低於1×1015/cm3,更佳低於1×1013/cm3的狀態。
為了使電晶體150的通道形成區域被高度純化為內蘊的,添加氧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氧氣的添加可以減少氧空位的量,使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可以形成。因此,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和低電阻區域可以分別在同一時間形成。
另外,過量的氧氣可以容易地藉由熱處理從基底絕緣膜102,閘極絕緣膜108,以及該氧化物絕緣膜112釋放,使在多層膜104中的氧空位可被減小。因此,在多層膜104的通道形成區域的氧空位的量進一步減少,使通道形成區域是高度純化的內蘊的。
接著,進行說明多層膜104的帶結構。形成對應於多層膜104的堆疊,並且在堆疊中,使用具有3.15eV的能隙的In-Ga-Zn氧化物作為對應於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一個,並且使用具有2.8eV的能隙的In-Ga-Zn氧化物作為對應於該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層。分析其之帶結構。請注意,堆疊被稱為多層膜104並且為了方便起見,包含在堆疊的層被稱為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
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個的厚度為10nm。測量能隙是使用光譜橢偏儀(由HORIBA Jobin Yvon生產的UT-300)的。此外,在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之間的界面附近 的能隙和氧化物膜104c以及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之間的界面附近的能隙分別為3eV。
圖2A示意性地示出了每一層的導帶的底部分和真空度之間的能量(電子親和力)的差的帶結構的部分,其由從真空度和價帶的頂部分之間的能量差減去每個層的能隙計算。參考圖2A所示,說明一個情況,其中設置氧化矽膜與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接觸。這裡,Evac表示真空度的能量,EcI1和EcI2分別表示在氧化矽膜中的導帶底部分的能量,EcS1表示在氧化物膜104a中的導帶底部分的能量,EcS2表示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的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並EcS3表示氧化物膜104c中的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另外,在形成電晶體中,閘極電極(在電晶體150中的閘極電極110)是與具有EcI2的氧化矽膜接觸。
如圖2A所示,在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中的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被連續地改變。這也可以從一個事實理解,即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組成是相互接近且氧容易在其中擴散。因此,雖然它們是具有不同組成的堆疊的層,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具有連續的物理性質。在本說明書中的附圖中,堆疊的層之間的界面用虛線表示。
形成其中堆疊含有相同的主成分層之多層膜104以不只具有層的簡單的堆疊結構,而且是連續的能帶 (在此,特別是具有U形的好結構,其中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在層之間連續改變)。也就是說,形成堆疊結構,使得造成缺陷位準的雜質,如用於氧化物半導體的陷阱中心和複合中心或阻礙載子流動的屏障不存在於層之間的界面。如果雜質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和層疊的氧化物膜之間混合,則失去能帶的連續性且載子被陷阱或重組消失。
為了形成連續的交界處,層需要藉由使用設置有負載鎖定室的多室沉積系統(濺射裝置)依次堆疊而不暴露在空氣中。較佳的是,濺射設備的各室可以利用如低溫泵的吸附真空泵被抽成高真空(約1×10-4Pa至5×10-7Pa),以及室可以加熱基板,在基板上膜被沉積至100℃以上,使水等作用為氧化物半導體中的雜質被盡可能除去。可替代地,較佳使用渦輪分子泵和冷阱的組合以防止含有碳成分的氣體,水分等從排氣系統逆流進入室中。
不但是在室中的高真空蒸發,而且濺射氣體的高純度是必需的以獲得高純度的內蘊的氧化物半導體。作為用於濺射氣體的氧氣或氬氣,使用其是高度純化以具有-80°℃以下,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120℃以下的露點的氣體,從而能夠盡可能防止水分等的進入到氧化物半導體膜中。
注意,圖2A示出其中EcI1和EcI3是彼此相似的情況;然而,EcI1和EcI3可以是彼此不同的。例如,在其中ECS1比ECS3高的情況下,圖2B的結構比圖2A中的結構更有利。這是因為,電流主要在閘極電極側 上的EcS3附近流過EcS2。
當設置氧化物膜104c以及閘極電極,使得氧化矽膜被夾在其間時,氧化矽膜作用為閘極絕緣膜,以及氧化物膜104c可以防止包含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的銦擴散到閘極絕緣膜中。為了防止銦藉由氧化物膜104c擴散,氧化物膜104c的銦含量較佳比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低。
例如,當EcI1等於EcI3時,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且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此外,當EcI1比EcI3高時,具有In:Ga:Zn=1:6:4或1:9:6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膜104a,具有In:Ga:Zn=1:1:1或3:1:2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且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膜104c。
根據圖2A和2B,多層膜104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作為的井,且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形成包括多層膜104的電晶體的通道。由於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連續地改變,多層膜104也可以被稱為U形井。此外,形成為具有這樣的結構的通道也可以被稱為埋設通道。
請注意,從雜質或缺陷造成的陷阱位準可形成在氧化物膜104a和絕緣膜之間的界面的附近,如氧化矽膜以及在氧化物膜104c和絕緣膜之間。氧化物膜104a 和104c的使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陷阱位準能相互遠離。然而,當EcS1和EcS2之間的能量差和EcS3和EcS2之間的能量差小時,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的電子可能藉由能量差之上達到陷阱位準。當電子由陷阱位準捕獲時,產生負的固定電荷,使電晶體的臨限電壓在正方向上偏移。
因此,EcS1和EcS2之間的能隙和EcS3和EcS2之間的能隙分別較佳為0.1eV以上,更佳為0.15eV以上,因為電晶體的臨限電壓的變化量減少,並且電晶體可具有穩定的電特性。
請注意,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一個或多個較佳含有結晶的部分。例如,氧化物膜104a的是非晶,並且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是含結晶部分的層。由於形成通道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包括晶體部分,電晶體可具有穩定的電特性。
特別是,包括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與氧化物膜104c中的結晶部分較佳是其之c軸對準實質垂直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表面的方向的晶體。
在具有以下結構的電晶體,如圖1A至1C所示,氧化物膜104C是在與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接觸,並且最好是在氧化物膜104c的能隙是大不一樣的絕緣體和膜厚是小的,以使電流可以被有效地提取。另外,在使用In-Ga-Zn氧化物被用於多層膜104的情況下,較佳的是在氧化物膜104c中含有比氧化物半導 體膜104b中減去在這樣的在這擴散到閘極絕緣膜可以是預防。
如圖3A中的電晶體的剖面放大圖中所示,可以在多層膜104的端部分設置具有彎曲表面的區域104d。使用In-M-Zn氧化物(M是Al,Ti,Ga,Y,Zr,La,Ce,Nd,或Hf)形成多層膜104的情況下,區域104d中所包含的M(MS4)的量較佳大於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所包含的M(MS2)。更佳的是,MS4的量與包含在氧化物膜104a中的M(MS1)的一樣。
在多層膜104的端部分的區域104d可以藉由利用所謂的兔耳形成,其中,氧化物膜104a的組成藉由乾蝕刻的方法重新連接。此外,當在兔耳的形成的連接的蝕刻氣體成分被除去,且M成分是藉由氧化處理氧化時,可以改善區域104d的絕緣特性。
另外,如圖3B所示,當多層膜進行乾蝕刻時,部分蝕刻基底絕緣膜102。因此,基底絕緣膜102與多層膜接觸的區域比基底絕緣膜102不與多層膜接觸的區域具有較大的厚度。在一個實施例中,基底絕緣膜102包含第一區域102a、第二區域102b以及在第一區域102a和第二區域102b之間的第三區域102c。氧化物膜104a在第三區域102c上並與第三區域102c接觸,而不與第一區域102a和第二區域102b接觸。第三區域102c具有比第一區域102a和第二區域102b更大的厚度。具有這種結構,得以改善多層膜和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之間的結合。
圖4A是在圖1A至圖1C中所示的電晶體的俯視圖和多層膜104的剖面圖。多層膜104與閘極電極重疊的區域104d可能被改變為n型,因為由於外部分因素 的雜質在其中混入或產生氧空位;因此,區域104d在一些情況下作為寄生通道。特別明顯的是,具有小能隙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可能被改變為n型;因此,覆蓋該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區域104d具有抑制寄生通道的產生的效果。
當氧化物膜104a的主要成分是與區域104d中相同的時,當氧化物膜104a中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EcS1)和區域104d中的導帶的底部分的能量(EcS4)之間的差(△E)變更大時,可以更提高抑制寄生通道的產生的效果。另外,104d較佳比氧化物膜104a或氧化物膜104c厚,且當區域104d變更厚時,可以抑制由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端部分的改變成n型之寄生通道的產生。
區域104d的組成接近於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組成,從而使導帶底部分的能量連續改變如圖4B示出了多層膜的帶結構的部分。也就是說,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氧化物膜104c和區域104d中做成連續的交界處。注意,圖4B中所示的D1-D2方向的和E1-E2方向分別對應於如圖4A所示的多層膜104的剖面圖之橫線-點虛線的線D1-D2的方向和橫線-點虛線的E1-E2的方向。
可以使用導電性材料來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其比包含在氧化物膜和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金屬元素更容易與氧結合(在下文中,省略片語“比包含在氧化物膜和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金屬元素”且可使 用片語“很容易與氧結合”而無比較對象)。例如,可以被使用Al,Cr,Cu,Ta,Mo,或W。具有高熔點的W(鎢)是特別較佳的,因為可以在後面的步驟中採用相對較高的處理溫度。注意,可能與氧結合的導電材料包括的材料,氧在其中比在氧化物膜和氧化物半導體膜中被更容易地擴散(在下文中,省略片語“比包含在氧化物膜和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金屬元素”且可使用片語“氧容易擴散”而無比較對象)。此外,可以使用很容易藉由熱處理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導電性材料。例如,可以使用Ti。替代地,可以堆疊多個上述材料。例如,Cu可堆疊在W上;Cu可堆疊在Ti上。
可能與氧結合的導電材料和多層膜之間的接觸導致一種現象,其中在多層膜中的氧結合到導電材料。
一些加熱步驟包括在電晶體的製造過程中,並因此由於這一現象,產生氧空位在與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接觸的多層膜的區域中和周圍,使區域變成n型。當容易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導電性材料被用作導電膜的材料時,導電材料藉由一些加熱的步驟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膜中,使區域成為n型。因此,n型區域可以作為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區域。因此,減小多層膜和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以改善導電性。結果,就可以實現電晶體的高速操作。
在圖1A至1C中的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端部分分別較佳具有包括多個台階的形狀。具有 這種包括多個台階的形狀,可以改善以形成在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上的膜之覆蓋,從而使電晶體的電特性和長期可靠性可以得到改善。
可以使用包含氧化鋁,氧化鎂,氧化矽,氧氮化矽,氮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鎵,氧化鍺,氧化釔,氧化鋯,氧化鑭,氧化釹,氧化鉿和氧化鉭的一種或多種之絕緣膜來形成閘極絕緣膜108。閘極絕緣膜108可以是上述任何材料的堆疊。
較佳的是,閘極絕緣膜108包含氧化鋁,因為由於氧化鋁執行包含在多層膜中氫氣的收氣,使得在多層膜中的氫減少。另外,較佳的是,形成含有過量氧的氧化物絕緣膜在包含氧化鋁的閘極絕緣膜108上。具有這樣的結構,在多層膜中的氫由於氧化鋁減少,且可以由氧化物絕緣膜提供氧到多層膜。
此外,閘極絕緣膜108可以是堆疊含有過量氧的氧化物絕緣膜和屏障膜。氮化矽或氧化鋁可用於屏障膜。
較佳的是,因為洩漏電流可以減小,閘極絕緣膜108含有高純度的氧化鉿。
對於閘極電極110,可以使用Al,Ti,Cr,Co,Ni,Cu,Y,Zr,Mo,Ru,Ag,Ta,或W等的導電膜。閘極電極110可以是上述任何材料的堆疊。
氧化物絕緣膜112可以形成在閘極絕緣膜108和閘極電極110上。可以使用包含氧化鋁,氧化鎂,氧化 矽,氮氧化矽,氧化鎵,氧化鍺,氧化釔,氧化鋯,氧化鑭,氧化釹,氧化鉿和氧化鉭的一種或多種之絕緣膜來形成氧化絕緣膜。氧化絕緣膜可以是上述任何材料的堆疊。
這裡,氧化物絕緣膜112較佳地含有過量的氧。含有過量氧的氧化物絕緣膜是指可以藉由熱處理等釋放氧的氧化物絕緣膜。較佳地,氧從絕緣膜釋放的量較佳為1.0×1019atoms/cm3或更高,其在熱脫附質譜儀中轉換成氧原子。從氧化物絕緣膜釋放的氧可以透過閘極絕緣膜108擴散到多層膜104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通道形成區域,使不希望形成的氧空位可以充滿氧氣。因此,可以設置電晶體的穩定的電特性。
另外,氮化物絕緣膜114可以設置在氧化物絕緣膜112上。氮化物絕緣膜114可以防止在氧化物絕緣膜112中的氧在熱處理的時間擴散到外面並作用為屏障膜以防止氫或含有氫氣(例如,水)的化合物從外部分進入多層膜104。因此,電晶體的可靠性可以得到改善。
圖5A說明另一個電晶體結構。圖5A中所示的電晶體190包括:在基板100上的基底絕緣膜102;在基底絕緣膜102上的氧化物膜104a;在氧化物膜104a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上的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在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的氧化物膜104c;低電阻區域105a,其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即氧從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中提取出,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 與源極電極106a接觸;低電阻區域105b,其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即氧從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中提取出,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與汲極電極106b接觸;在氧化物膜104c,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的閘極絕緣膜108;以及在閘極絕緣膜108上的閘極電極110。此外,可以在閘極絕緣膜108和閘極電極110上形成氧化物絕緣膜112。需要時可以設置氧化物絕緣膜112,且另一個絕緣膜(例如,氮化物絕緣膜114)可以在其上形成。
圖5A中的電晶體190與圖1A至1C中的電晶體150相同,除了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形成的氧化物膜104c之外。像電晶體150,電晶體190包括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
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膜104a,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且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膜104c。
在電晶體190,在其中形成通道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與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接觸,使得氧空位是以高密度產生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並形成n型區域(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因此,在載子路徑中有幾個電阻元件且可有效地輸送載子。
另外,在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形 成之後形成氧化物膜104c;因此,在氧化物膜104c的蝕刻上不會在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時間發生。因此,在其中形成通道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可以是從閘極絕緣膜108足夠遠離,並可以提高從界面抑制雜質擴散的影響的效果。
另外,氧化物膜104c作用為屏障膜以防止氫或含有氫氣(例如,水)的化合物從外部分進到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因此,電晶體的可靠性可以得到改善。因此,氮化物絕緣膜114不一定必須設置。
另外,當使用其很可能是與氧結合的導電性材料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時,如在圖5B中所示的電晶體195,在氧化物膜104c中也形成低電阻區域(低電阻區域105d和低電阻區域105e)與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接觸。
另外,如圖5C中所示的電晶體200中,可以使用其中氧化物膜104a的端部分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端部分是不連續的結構。邊緣部分的形狀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即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堆疊為使用85%的磷酸,鋁蝕刻劑(磷酸(72%),硝酸(2%),乙酸(9%)),或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蝕刻速率比氧化物膜104a的高的條件下等的濕蝕刻。
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端部分分別具有錐形形狀。當層從垂直其剖面的方向上看(正交於基板的表面的平面)時,由具有具有錐形形狀(例 如,氧化物膜104a)的層的側表面和底表面形成的傾斜角被稱為錐角。氧化物膜104a的錐角θ 1較佳大於30°和小於或等於70°,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錐角θ 2為比氧化物膜104a的錐角θ 1大,並且較佳小於90°,更佳大於45°和小於80°。
當多層膜104具有這樣的錐形形狀時,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接觸面積可以是大的。因此,減小多層膜104和源極和汲極電極106a和106b之間的接觸電阻,從而可以增加電晶體的導通狀態電流。
像在如圖6A所示的電晶體210中,在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以該順序形成在基底絕緣膜102上之後,可以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然後在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可形成氧化物膜104e。可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In-Ga-Zn氧化物於氧化物膜104e。
此外,圖6B說明另一個電晶體結構。圖6B中所示的電晶體220與圖1A至1C的電晶體150相同,除了在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方形成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之外。像在實施例1中描述的電晶體150,電晶體220包括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
注意,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作用為源極電極的部分和汲極電極的部分。因此,在圖6B中所示的電晶體220中,通道長度對應於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 107b之間的距離。
另外,在圖6B中所示的電晶體220中,通道對應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區域,其不與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重疊。
此外,在圖6B中所示的電晶體220中,通道形成區域對應於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不與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重疊的區域。
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的形成之後,氧被加入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由此可以減少在通道形成區域中的氧空位的量,並且可以形成高純度的內蘊區域。因此,可以分別在同一時間形成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和低電阻區域。
當使用其比包含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金屬元素更不可能與氧結合的導電材料形成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時,可以防止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形成的通道形成區域的氧空位的形成,使能夠防止改變至n型通道。因此,即使是具有極短的通道長度的電晶體也可以具有良好的電特性。
當僅使用其不太可能與氧結合的導電材料形成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時,具有多層膜104的接觸電阻變得過高。因此,例如,如圖6B中所示等,較佳形成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以覆蓋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
氮化鉭,氮化鈦,釕,或含有這些物質作為主要成分的合金材料可用於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例如,20nm厚的氮化鉭膜是用濺射法等方法形成。
當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時,即藉由以電子束,ArF浸入,或極紫外光(Extreme ultraviolet;EUV)的曝光處理導電膜,具有小圖案寬度的抗蝕劑掩模的使用,通道長度可以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或等於30nm。這裡,在能夠電子束照射的電子束寫入設備中,例如,加速電壓在使用電子束曝光的時間較佳為5kV至50kV的範圍內。電流強度是較佳的範圍為5×10-12A至1×10-11A的範圍內。最小光束尺寸較佳為2nm以下。最小可能的圖案線寬較佳為8nm以下。
電晶體的通道長度較佳與在電晶體的任何部分中的相等。在電晶體的通道形成區域的形狀包括曲線的情況下,較佳藉由暴露於電子束而形成曲線,以便為平滑並使其具有相等的線寬。
為了藉由暴露於電子束形成具有相等線寬度的光滑曲線,例如,有藉由旋轉在其上重疊基板的台階的曲線曝光的方法。具有直線移動的台階,抗蝕劑掩模也可以圖案化,以使電晶體的通道長度變得相等,藉由使用一種方法,其中用於劃分電子束寫入區域的圖形之尺寸或方向根據電子束的圖案最佳化,一種多程寫入方法,其中圖形是由均勻的寬度偏移且寫入是以重疊進行,使得圖案的曝光量變得相等。較佳的是,使用上述方法等以相等的線 寬度來形成抗蝕劑掩模,使電晶體的通道長度變得相等。
圖7A說明另一個電晶體結構。電晶體230具有圖5A中的電晶體190的結構,其進一步包括在氧化物膜104c上的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
圖7B說明另一個電晶體結構。電晶體240由圖7A中的電晶體230的形成過程形成,其中氧化物膜104c的形成過程以及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的形成過程是相反的。
以上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電晶體的描述。可以減少在任一電晶體的多層膜中的氧化物半導體的通道形成區域中的氧空位的量,並且任何電晶體的電特性是良好的;因此,設置高度可靠的半導體裝置是有可能的。
本實施例可以適當地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組合。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一種用於製造在實施例1中描述的電晶體150的方法將參考圖1A至1C描述。
首先,在基板100上形成基底絕緣膜102。
可以使用玻璃基板,陶瓷基板,石英基板,藍寶石基板等作為基板100。替代地,可以使用在單晶半導體基板或由矽或碳化矽等構成的多晶半導體基板,或由矽鍺等構成的化合物半導體基板,或矽絕緣體(Silicon-on- insulator;SOI)基板等。仍然可替代地,可以使用任何還設置有半導體元件的這些基板。
可以藉由電漿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法,濺射法等使用氧化鋁,氧化鎂,氧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鎵,氧化鍺的氧化物絕緣膜,氧化釔,氧化鋯,氧化鑭,氧化釹,氧化鉿,氧化鉭,或類似物;氮化矽,氮氧化矽,氮化鋁,氮氧化鋁,或類似的氮化物絕緣膜;或任意這些的混合材料而形成基底絕緣膜102。另外,也可以使用上述任何材料的堆疊,並較佳使用含有氧的材料形成基底絕緣膜102的至少一個上層,其與多層膜104接觸,其可作為氧到多層膜104的供給源。
在基板100的表面由絕緣體製成且對後面將要形成的多層膜104沒有雜質擴散的影響的情況下,不一定必須設置基底絕緣膜102。
接著,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多層膜104,即藉由濺射法,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法,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法,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法,或脈衝鐳射沉積(Pulsed laser deposition;PLD)法,以此順序從基板100側在基底絕緣膜102上形成並有選擇地蝕刻(參照圖8A)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注意,加熱可以在蝕刻之前進行。
對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可以使用任何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的材料。 例如,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膜104a,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且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膜104c。
包括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多層膜中較佳含有至少銦(In)或鋅(Zn)。替代地,多層膜較佳含有In和Zn兩者。為了減小包括多層膜的電晶體電特性的變化,除了In和Zn之外,多層膜較佳含有穩定劑。
作為穩定劑,可給出鎵(Ga),錫(Sn),鉿(Hf),鋁(Al),鋯(Zr)等。作為另一種穩定劑,可以給出鑭系元素如鑭(La),鈰(Ce),鐠(Pr),釹(Nd),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或鑥(Lu)。
作為氧化物膜和氧化物半導體膜,例如,以下任何一種都可以使用:氧化銦,氧化錫,氧化鋅,In-Zn氧化物,Sn-Zn氧化物,Al-Zn氧化物,Zn-Mg氧化物,Sn-Mg氧化物,In-Mg氧化物,In-Ga氧化物,In-Ga-Zn氧化物,In-Al-Zn氧化物,In-Sn-Zn氧化物,Sn-Ga-Zn氧化物,AL-Ga-Zn氧化物,Sn-Al-Zn氧化物,In-Hf-Zn氧化物,In-La-Zn氧化物,In-Ce-Zn氧化物,In-Pr-Zn氧化物,In-Nd-Zn氧化物,In-Sm-Zn氧化物,In-Eu-Zn氧化物,在In-Gd-Zn氧化物,In-Tb-Zn氧化物,In-Dy- Zn氧化物,In-Ho-Zn氧化物,In-Er-Zn氧化物,In-Tm-Zn氧化物,In-Yb-Zn氧化物,In-Lu-Zn氧化物,In-Sn-Ga-Zn氧化物,In-Hf-Ga-Zn氧化物,In-Al-Ga-Zn氧化物,In-Sn-Al-Zn氧化物,In-Sn-Hf-Zn氧化物,或In-Hf-AL-Zn氧化物。
需要注意的是,例如,使用In-Ga-Zn氧化物是指包含In,Ga及Zn為主要成分的氧化物且In,Ga及Zn的比例上沒有特別的限制。In-Ga-Zn氧化物可以含有除In,Ga及Zn以外的金屬元素。此外,在本說明書中,使用In-Ga-Zn氧化物形成的膜也稱為IGZO膜。
替代地,可以使用藉由InMO3(ZnO)m表示的材料(滿足m>0,並且m不為整數)作為氧化物半導體。注意,m表示從Ga,Fe,Mn,和Co中選擇的一種或多種金屬元素。替代地,作為氧化物半導體,可使用由化學式In2SnO5(ZnO) n 表示的材料(n>0,n為自然數)。
注意,如在實施例1的細節中描述的,選擇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一個的材料,使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具有比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高的電子親和力。
需要注意的是較佳藉由濺射法形成氧化物膜和氧化物半導體膜。作為濺射法,RF濺射法,DC濺射法,AC濺射法等均可使用。特別地,較佳使用DC濺射法,因為可以減小沉積產生的灰塵,膜的厚度可以是均勻的。
在其中In-Ga-Zn氧化物用於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情況下,可使用其具有以下原子比的靶,例如,In-Ga-Zn=1:1:1,2:2:1,3:1:2,1:3:2,1:3:4,1:4:3,1:5:4,1:6:2,1:6:6,1:6:10,2:1:3,1:6:2,1:6:4,1:6:10,1:9:6,1:1:4,或1:1:2,使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一個的電子親和力比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大。可替換地,Ga-Zn氧化物可用於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每一個。
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的銦含量較佳比在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中的高。在氧化物半導體中,重金屬的s軌道主要有助於載子傳輸,並且當In在氧化物半導體中的比例增加時,有可能增加s軌道的重疊。因此,具有其中In的比例比Ga更高的組成之氧化物具有比具有其中In的比例等於或低於Ga的組成之氧化物具有更高的遷移率。因此,有了使用具有高銦含量的氧化物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可以實現具有高遷移率的電晶體。
進行說明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結構。
氧化物半導體膜大致分為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和非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非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包括任何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多晶氧化物半導體膜,c軸取向的結晶氧化物半導體(C-axis aligned crystalline oxide semiconductor;CAAC-OS)膜 等。
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具有無序的原子排列和無結晶成分。其典型的例子是,其中即使在微小的區域中,且整個膜是非晶,也沒有晶體的部分存在的氧化物半導體膜。
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包括微晶(也稱為奈米晶體),例如,其尺寸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10nm。因此,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比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具有更高程度的原子序。因此,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缺陷狀態之密度比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低。
CAAC-OS膜是包括多個晶體部分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之一,並且大多數的結晶部分各自適配的立方體,其之一個側是小於100nm。因此,有一種情況,其中包含在CAAC-OS膜中的晶體部分配合一個側面小於10nm,小於5nm,或小於3nm的立方體。CAAC-OS膜的缺陷狀態密度比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低。在下面詳細描述CAAC-OS膜。
在CAAC-OS膜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圖像中,晶體部分之間的邊界,即,不清晰地觀察晶界。因此,在CAAC-OS膜中,由於晶界電子遷移率的減少是不太可能發生。
根據在大致平行於樣品表面(剖面TEM圖像)的方向中觀察到CAAC-OS膜的TEM圖像,以分層的方式 在晶體部分中佈置金屬原子。每個金屬原子層具有由表面反射的形態,其中在表面上形成的CAAC-OS膜(下文中,其中在表面上形成的CAAC-OS膜的表面被稱為形成表面)或CAAC-OS膜的頂部分表面,並且是佈置平行於形成表面或CAAC-OS膜的頂部分表面。
另一方面,根據在大致垂直於樣品表面(平面TEM圖像)的方向中觀察到的CAAC-OS膜的TEM圖像,金屬原子被佈置在晶體部分中的三角形或六邊形配置。然而,不同的晶體部分之間沒有金屬原子排列的規律性。
從剖面TEM圖像和平面TEM圖像的結果,在CAAC-OS膜的晶體部分中發現對準。
CAAC-OS膜用X-射線繞射(X-ray diffraction;XRD)設備進行結構分析。例如,當包括InGaZnO4晶體的CAAC-OS膜是由面外的方法進行分析時,峰經常出現在繞射角(2θ)為約31°時。此峰被從InGaZnO4晶體的(009)面導出,其指出在CAAC-OS膜中的晶體具有c軸取向,以及c軸對準於大致垂直於形成表面或CAAC-OS膜的頂部分表面的方向中。
另一方面,當CAAC-OS膜是由一個面內的方法進行分析時,其中X射線在大致垂直於c軸的方向中入射樣品,峰頻繁出現在當2θ約為56°時。此峰被從InGaZnO4晶體的(110)面導出。這裡,在其中樣品以2θ固定在約56°繞作為軸(Φ軸)的樣品表面的法線向量旋轉的條件下進行分析(Φ掃描)。在其中樣品是InGaZnO4的單晶氧 化物半導體膜的情況下,6個峰出現。6個峰是來自相當於(110)面的晶面。另一方面,在CAAC-OS膜的情況下,即使當以2θ固定在約56°執行Φ掃描時,仍不清晰地觀察峰。
根據以上的結果,在具有c軸取向的CAAC-OS膜中,當a軸和b軸的方向在晶體部分之間是不同的時,c軸在平行於形成表面的法線向量或頂部分表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上對準。因此,在剖面TEM圖像中觀察到以分層方式所佈置的各金屬原子層對應於平行於晶體的a-b平面的平面。
注意,結晶部分與CAAC-OS膜的沉積同時形成,或藉由結晶化處理,如熱處理而形成。如上所述,晶體的c軸對準平行於形成表面的法線向量或頂部分表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因此,例如,在CAAC-OS膜的形狀藉由蝕刻等改變的情況下,c-軸可能不必然平行於CAAC-OS膜的形成表面的法線向量或頂部分表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
另外,在CAAC-OS膜中結晶度的程度並不一定是均勻的。例如,在導致CAAC-OS膜的晶體生長從膜的頂部分表面的附近發生的情況下,在頂部分表面附近的結晶度在某些情況下比在形成表面的附近更高。此外,當將雜質添加到CAAC-OS膜時,在添加雜質所至的區域中的結晶度被改變,並且在CAAC-OS膜中的結晶度變化的程度取決於區域。
請注意,當具有InGaZnO4晶體的CAAC-OS膜是由面外的方法進行分析時,除了2θ的峰在大約31°之外,2θ的峰也可以在大約36°觀察到。此2θ的峰在大約36°表示不具有c軸取向的晶體是包括在CAAC-OS膜的部分中。較佳的是,在CAAC-OS中,2θ的峰出現在大約31°且2θ的峰不會出現在大約36°。
有了在電晶體的CAAC-OS膜的使用,由於用可見光或紫外光照射,電晶體的電特性的改變是小的。因此,電晶體具有高的可靠性。
注意,氧化物半導體膜可以是堆疊膜包括例如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和CAAC-OS膜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膜。
在本說明書中,“平行”一詞表示兩條直線之間形成的角度大於或等於-10°和小於或等於10°,並且因此也包括其中角度為大於或等於-5°和小於或等於5°的情況。此外,術語“垂直”指兩條直線之間形成的角度大於或等於80°且小於或等於100°,並因此包括其中角度大於或等於85°和小於或等於95°的情況。
在本說明書中,三方和菱形晶系都包括在六方晶系中。
例如,CAAC-OS膜可以藉由使用多晶氧化物半導體濺射靶的濺射法來沉積。當離子碰撞到濺射靶時,包括在濺射靶中的晶體區域可能會沿著a-b面從靶隔開;換句話說,具有平行於a-b面(平板狀的濺射粒子或丸狀的 濺射粒子)的平面上的濺射粒子可能會從濺射靶隔開。在這種情況下,平板狀的濺射粒子在保持其結晶狀態同時到達基板,從而能夠形成在CAAC-OS膜。
用於CAAC-OS膜的沉積,較佳使用下列條件。
藉由減少沉積期間進入CAAC-OS膜的雜質的量,可防止結晶狀態由雜質打斷。例如,在沉積室中存在的雜質(例如,氫,水,二氧化碳,或氮)可能會降低。此外,沉積氣體中的雜質可能會降低。具體而言,沉積氣體的露點為-80℃以下,較佳使用-100℃以下。
藉由在沉積期間增加基板的加熱溫度,濺射粒子的遷移是可能在濺射粒子到達基板表面之後發生。具體地,在沉積期間基板的加熱溫度高於或等於100℃和低於或等於740℃,較佳高於或等於200℃和低於或等於500℃。藉由在沉積期間增加基板的加熱溫度,當平板狀的濺射粒子到達基板時,遷移發生在基板表面上,使平板狀的濺射粒子的平面上附接到基板。
此外,較佳的是,增加氧在沉積氣體中的比例,並且最佳化電源以減少電漿在沉積的損傷。氧在沉積氣體中所佔的比例為30%的體積或更高,較佳為100%的體積。
濺射靶的例子,In-Ga-Zn-O化合物靶描述如下。
In-Ga-Zn-O化合物靶,其是多晶的,是藉由以 預定的摩爾比混合InOX粉末,GaOY粉末,和ZnOZ粉末,施加壓力,並在高於或等於1000℃和低於或等於1500℃的溫度下進行熱處理。需要注意的是,X,Y,和Z分別是給定的正數。用於混合粉末的各種粉末和摩爾比可以取決於所期望的濺射靶而被決定為合適。
這裡,表1示出具有晶體結構之氧化物半導體(由OS所表示)和具有晶體結構的矽半導體(由Si所表示)之間的比較。
Figure 112114796-A0101-12-0053-2
如表1所示,氧化物半導體的結晶狀態的例子包括非晶氧化物半導體(a-OS和a-OS:H),微晶氧化物半導體(nc-OS和μc-OS),多晶氧化物半導體(多晶矽OS),連續結晶氧化物半導體(CAAC-OS),和單晶氧化物半導體(單晶OS)。注意,矽的結晶狀態的例子包括,如表1所示,非晶矽(a-Si和a-Si:H),微晶矽(nc-Si和μc-Si),多晶矽(多晶Si)的,連續晶體矽(連續晶粒(continuous grain;CG)矽),以及單晶矽(單晶Si)。
當氧化物半導體在上述結晶狀態使用其之直徑被減小到小於或等於10nmΦ的電子束進行電子繞射(奈米束電子繞射)時,可以觀察下述的電子繞射圖案(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樣)。在非晶氧化物半導體中觀察光暈圖案(也被稱為光暈環或光暈)。在微晶氧化物半導體中觀察光斑和/或光環圖案。在多晶氧化物半導體中觀察光斑。在連續結晶氧化物半導體中觀察光斑。在單晶氧化物半導體中觀察光斑。
根據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微晶氧化物半導體中的結晶部分具有奈米級(nm)到微米級(μm)的直徑。多晶氧化物半導體具有結晶部分之間不連續的晶粒邊界。在連續結晶氧化物半導體中的晶體部分之間觀察到無邊界,且結晶部分連續地連接。
進行說明在每個晶體狀態下的氧化物半導體的密度。非晶氧化物半導體具有低的密度。微晶氧化物半導體具有中密度。連續結晶氧化物半導體具有高的密度。 即,連續結晶氧化物半導體的密度比微晶半導體氧化物的更高,且微晶氧化物半導體的密度比非晶氧化物半導體的高。
進行說明在每個晶體狀態下的氧化物半導體中存在的狀態的密度(DOS)的特徵。非晶氧化物半導體的DOS高。微晶氧化物半導體的DOS是相對低的。連續結晶氧化物半導體的DOS低。單晶氧化物半導體的DOS極低。也就是說,單晶氧化物半導體的DOS是比連續結晶氧化物半導體的低,連續結晶氧化物半導體的DOS是比微晶氧化物半導體的低,且微晶氧化物半導體的DOS是比非晶氧化物半導體的低。
接著,較佳進行第一熱處理。可以在高於或等於250℃和低於或等於650℃,較佳在高於或等於300℃和低於或等於500℃的溫度下進行第一熱處理,在惰性氣體氣氛,含有10ppm以上的氧化氣體的氣氛,或減壓狀態下。替代地,第一熱處理可以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即在惰性氣體氣氛中進行熱處理,然後在含有10ppm以上的氧化氣體的氣氛中再進行熱處理以彌補釋放的氧。第一次熱處理能夠提高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結晶性且從基底絕緣膜102,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除去雜質,例如水和氫。注意,可以在用於形成多層膜104的蝕刻之前來進行第一熱處理。
接著,在多層膜104上形成作為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06。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其比結合至 包含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金屬元素更可能結合至氧的導電材料作為導電膜106的材料。由於導電膜106的材料是很可能被結合到氧的導電材料,多層膜104中氧的結合到導電材料(導電膜106)。結合導致在多層膜104中的氧空位在具有導電膜106的界面附近。另外,當在多層膜104上形成導電膜106時,導致對多層膜104的頂部分表面的損壞(氧空位)。藉由氧空位,以自對準的方式(參見圖8B)形成低電阻區域105。在本實施例中,低電阻區域105存在於在多層膜104的深度方向上從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和導電膜106的多層膜104之間的界面之深度大於0nm並且小於或等於15nm,較佳小於10nm,更佳小於3nm的區域。
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在低電阻區域105與多層膜104之間的邊界存在於氧化物膜104c中,本實施例並不局限於此;邊界可存在於氧化物膜104a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在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之間的界面,或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之間的界面。
用於導電膜106,可以使用Al,Cr,Cu,Ta,Ti,Mo,W,或包含任何這些的合金材料作為主要成分。例如,藉由濺射法等形成100nm厚的鎢膜。
當形成低電阻區域105時,可減小以後要形成的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與多層膜104之間的接觸電阻,使得電晶體150的高速運轉可以實現。
接著,蝕刻導電膜106,以便被分離在多層膜104上,使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形成(參見圖8C)。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邊緣部分以具有如附圖中所示台階。可以這樣的方式形成端部分,即使交替進行多次抗蝕劑掩模藉由灰化退去的步驟和蝕刻步驟。
需要注意的是,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分別存在於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下,且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之間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對應於區域105c。
另外,交替進行多次抗蝕劑掩模藉由灰化退去的步驟和蝕刻步驟,由此在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上設置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邊緣部分。
因此,電晶體150的通道形成區域對應於區域105c,不與源極電極106a接觸的低電阻區域105a,以及不與汲極電極106b接觸的低電阻區域105b。電晶體150的通道形成區域是n型區域;因此,有必要減少多層膜104的雜質濃度,使得通道形成區域被高度純化為內蘊的。
請注意,在刻蝕要分離在多層膜104上的導電膜106時,可蝕刻氧化物膜104c的部分,並可減少在通道形成區域中的多層膜的厚度。
接著,在多層膜104,源極電極106a,和汲 極電極106b上形成閘極絕緣膜108。在這之後,氧120被加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見圖9A)。
可以使用氧化鋁,氧化鎂,氧化矽,氧氮化矽,氮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鎵,氧化鍺,氧化釔,氧化鋯,氧化鑭,氧化釹,氧化鉿,氧化鉭等,來形成閘極絕緣膜108。閘極絕緣膜108可以是上述任何材料的堆疊。閘極絕緣膜108可以藉由濺射法,CVD法,MOCVD法,MBE法,ALD法,PLD法等來形成。
較佳的是,閘極絕緣膜108包含氧化鋁,因為由於氧化鋁執行包含在多層膜中氫氣的收氣,使得在多層膜中的氫減少。另外,較佳的是,形成含有過量氧的氧化物絕緣膜在包含氧化鋁的閘極絕緣膜108上。具有這樣的結構,在多層膜中的氫由於氧化鋁減少,且可以由氧化物絕緣膜提供氧到多層膜。
此外,閘極絕緣膜108可以是含有過量氧的氧化物絕緣膜和屏障膜之堆疊。氮化矽或氧化鋁可用於屏障膜。
較佳的是,閘極絕緣膜108含有高純度的氧化鉿,因為可以減小洩漏電流。
氧氣可以藉由離子摻雜法或離子注入法被添加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替代地,作為添加氧的方法,可以使用電漿浸沒離子注入方法。藉由電漿浸沒離子注入方法,可以有效地補充氧氣,即使當區域105c具有凹凸的形狀時。替代地,可以藉由離子摻雜法,離子注入 法等以外的方法添加氧。例如,氧氣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添加,即在氧氣氣氛中產生電漿,然後區域105c在氧氣氛中進行電漿處理。作為用於產生電漿的設備,可使用乾蝕刻設備,電漿CVD設備,高密度電漿CVD設備等。
添加到區域105c的氧120是氧半徑,氧原子和氧離子的一或多個。另外,氧120可被添加到至少區域105c的部分,典型地到區域105c的表面,區域105c,以及區域105c與氧化物膜104c之間的界面的任一者。
在藉由離子摻雜法或離子注入法添加氧氣到區域105c的情況下,添加到區域105c的氧氣的量為大於或等於5×1019/cm3且小於或等於5×1021/cm3。在這種情況下,當氧120具有高能量時,區域105c被損壞且造成實體的缺陷。因此,氧120較佳具有在多層膜上不引起損壞的這樣的能量。區域105c包括其中氧含量從表面向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深度方向上增加的區域。
整個低電阻區域105a並不一定與源極電極重疊,並且可以包括延伸到區域105c側,並且不與源極電極重疊的區域。另外,整個低電阻區域105b並不一定與汲極電極重疊,並且可以包括延伸到區域105c側,並且不與汲極電極重疊的區域。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不一定具有均勻的厚度。例如,其不與源極電極重疊的低電阻區域105a的端部分可輕輕地從底部分表面向低電阻區域105a的表面擴散。以類似的方式,例如,不與汲極電極重疊的低電阻區域105b的端部分可以輕輕 地從底部分表面向低電阻區域105b的表面擴散。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之間的長度和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之間的長度之間的差低於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之間的長度的30%,較佳低於10%,更佳低於3%。
在上述結構中,區域105c具有比低電阻區域高的電阻並作為通道形成區域。另外,可以減少在區域105c中氧空位的量,可形成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因此,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和低電阻區域可以分別在同一時間形成。請注意,作為通道形成區域的區域105c的氫濃度小於或等於5×1017atoms/cm3,較佳低於或等於1×1017atoms/cm3
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氧120在形成閘極絕緣膜108之後被加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本實施例並不局限於此;可以在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之後添加氧120,然後可以形成閘極絕緣膜108。
接著,較佳進行第二次熱處理。第二次熱處理可以在類似第一次熱處理的條件下進行。藉由第二熱處理,可以進一步從多層膜104除去雜質,例如氫和水。
接著,在閘極絕緣膜108上形成閘極電極110(參見圖9B)。
對於閘極電極110,可以使用Al,Ti,Cr,Co,Ni,Cu,Y,Zr,Mo,Ru,Ag,Ta,W,或任何含有這些作為主要成分的合金材料等的導電膜。閘極電極 110可以藉由濺射法等來形成。
藉由以上處理,可以製造示於圖1A至圖1C的電晶體150。
可在閘極絕緣膜108和閘極電極110上形成氧化物絕緣膜112(參見圖9C)。
可以使用相似於基底絕緣膜102的材料和方法形成氧化物絕緣膜112。可以使用氧化鋁,氧化鎂,氧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鎵,氧化鍺,氧化釔,氧化鋯,氧化鑭,氧化釹,氧化鉿,氧化鉭,或含有氮的氧化物絕緣膜形成氧化物絕緣膜112。氧化物絕緣膜112可以藉由濺射法,CVD法,MBE法,ALD法或PLD法來形成,並較佳形成以含有過量的氧,從而能夠提供氧氣到多層膜104(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
氧化物絕緣膜112較佳是第一氧化物絕緣膜和第二氧化物絕緣膜的堆疊。作為第一氧化物絕緣膜,第一氧化矽膜被沉積。較佳藉由電漿CVD方法形成第一氧化矽膜,其是CVD法的一種類型。具體而言,第一氧化矽膜可藉由在下述條件下供給高頻功率:基板溫度高於或等於180℃和低於或等於400℃,較佳高於或等於200℃和低於或等於370℃的電極形成,使用含有矽的沉積氣體和氧化氣體,且壓力高於或等於20Pa和低於或等於250Pa,較佳高於或等於40Pa和低於或等於200Pa。注意,含有矽的沉積氣體的典型例子包括矽烷,乙矽烷,丙矽烷,和氟矽烷。氧化氣體的例子包括氧氣,臭氧,氧化 氮,和二氧化氮。
藉由設定氧化氣體的流速到含有矽的沉積氣體的流速的100倍以上,可以減少在第一氧化矽膜中的氫含量,並且可減少懸空鍵。
接著,將第二氧化矽膜沉積作為第二氧化物絕緣膜。第二氧化矽膜較佳藉由電漿CVD方法來形成。具體地,形成第二氧化矽膜可藉由提供高於或等於0.17W/cm2時和低於或等於0.5W/cm2的高頻功率,較佳高於或等於0.25W/cm2和低於或等於0.35W/cm2,至在下列條件下的電極:基板溫度高於或等於160℃和低於或等於350℃,較佳高於或等於180℃和低於或等於260℃,使用含有矽和氧化氣體的沉積氣體,且壓力高於或等於100Pa和低於或等於250Pa,較佳高於或等於100Pa和低於或等於200Pa。
藉由上述的方法,氣體在電漿中分解效率提高,增加氧自由基,並且促進氣體的氧化反應;因此,能夠形成含有過量氧氣的氧化矽膜作為第二氧化矽膜。
氧氣可以藉由離子注入法,離子摻雜法,電漿浸沒式離子注入法等加入到氧化物絕緣膜112。藉由添加氧,氧化物絕緣膜112可以提供氧氣到多層膜104容易得多。
另外,氮化物絕緣膜114可以設置在氧化物絕緣膜112上。氮化物絕緣膜114可以防止在氧化物絕緣膜112中的氧在熱處理時擴散到外部分,並作用為屏障膜 以防止氫或含有氫氣(例如,水)的化合物從外部分進入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因此,電晶體的可靠性可以得到改善。
氮化物絕緣膜較佳是第一氮化物絕緣膜和第二氮化物絕緣膜的堆疊。氮化矽膜沉積作為第一氮化物絕緣膜。第一氮化矽膜藉由電漿CVD方法來形成。具體而言,形成第一氮化矽膜可藉由在下述條件下提供高頻功率:基板溫度高於或等於180℃和低於或等於400℃,較佳高於或等於200℃和低於或等於370℃,使用含有矽,氮氣和氨氣的沉積氣體,且壓力高於或等於20Pa和低於或等於250Pa,較佳高於或等於40Pa和低於或等於200Pa
注意的是,氮氣的流速設定為5倍以上和50倍以下,較佳為10倍以上和50倍以下的氨氣的流量。使用氨氣可促進矽和氮的氣體含的沉積氣體的分解。這是因為氨氣藉由電漿能量或熱能解離,且藉由離解所產生的能量有助於含矽的沉積氣體的結合和氮氣的結合的分解。
接下來,沉積第二氮化矽膜作為第二氮化物絕緣膜。第二氮化矽膜較佳藉由濺射法沉積。具體地,第二氮化矽膜可在以下的條件下形成,其中基板溫度高於或等於300℃和低於或等於400℃,使用矽靶作為濺射靶,使用氬氣和氮氣,在反應室中的壓力小於或等於0.5Pa,較佳大於或等於0.1Pa和小於或等於0.3Pa,且供給高頻電源。
透過上述方法,可以形成氮化矽膜,從其中氫氣和氨氣是不太可能被釋放,且其可以應用到氮化物絕緣膜。氮化矽膜具有低的氫含量,並且因此是緻密且不傳輸或幾乎不傳輸氫,水和氧氣。
接著,較佳進行第三熱處理。第三熱處理可以在類似於第一熱處理的條件下進行。在基底絕緣膜102及氧化物絕緣膜112含有過量氧氣的情況下,多餘的氧容易藉由第三熱處理從基底絕緣膜102及氧化物絕緣膜112釋放,使在多層膜104中的氧空位可減少。因此,可以進一步減少多層膜104中的通道形成區域的氧空位的數量,使通道形成區域成為高純化內蘊的。
此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就在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之後執行用於將添加氧120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的處理,這個實施例並不局限於此;處理可以在閘極絕緣膜108形成之後進行,由此氧可以從閘極絕緣膜108提供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中,具進行說明有與實施例1中所描述的電晶體的結構不同的結構的電晶體。
圖10A至10C是俯視圖和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電晶體的剖視圖。圖10A是俯視圖,且沿圖10A所 示的橫線-點虛線B1-B2和橫線-點虛線B3-B4所取的剖面示出於圖10B中。圖10C是由圖10B中的虛線圓所包圍的區域的放大圖。請注意,為了簡化附圖,在圖10A的俯視圖中的一些元件未示出。
圖10A至10C中所示的電晶體250包括:在基板100上的閘極電極110;在閘極電極110上的閘極絕緣膜108;在閘極絕緣膜108上的多層膜104;在多層膜104上的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在低電阻區域105a上的源極電極106a;在低電阻區域105b上的汲極電極106b;以及在多層膜104,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的氧化物絕緣膜112。此外,可以在氧化物絕緣膜112上設置另一個絕緣膜(例如,氮化物絕緣膜114)。
圖10A至10C中所示的電晶體250與圖1A至1C的電晶體150相同,除了閘極電極110和閘極絕緣膜108的位置之外。另外,像在實施例1中描述的電晶體150,電晶體250包括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
多層膜104具有其中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從基板100側堆疊的結構。
取決於所使用於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材料,在多層膜104中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之間,以及氧化物半導 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之間的邊界在某些情況下不能清楚地辨識。因此,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邊界由圖中的虛線表示。
成為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的導電膜的材料是導電性材料,其更可能結合到氧,而不是結合到包括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金屬元素;因此,多層膜104中的氧結合到導電膜的導電材料成為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結合在具有導電膜的界面附近的多層膜104的區域中造成氧空位。可替換地,當形成在多層膜104上的導電膜形成時,引起對多層膜104的頂部分表面的損壞(氧空位)。其之電阻由於氧空位和氫減小的區域,即,形成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使多層膜和源極或汲極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減小。同樣在導電膜的材料是導電性材料的情況下,其很容易藉由熱處理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形成低電阻區域。雖然多層膜104和低電阻區域105a以及低電阻區域105b之每一者之間的邊界存在於氧化物膜104c中,這個實施例並不局限於此;邊界可存在於該氧化物膜104a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在該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之間的界面,或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之間的界面。
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從而具有階梯狀的邊緣部分。可以由灰化使抗蝕劑掩模退去的步驟和交替進行多次蝕刻步驟這樣的方式形成端部分。因此,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邊緣部分分別設置 在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上。
因此,電晶體250的通道形成區域對應於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之間的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低電阻區域105a不與源極電極106a接觸的區域,以及低電阻區域105b不與汲極電極106b接觸的區域。電晶體250的通道形成區域被製成n型;因此,必要的是,在多層膜104中的雜質濃度降低,使多層膜是高度純化為內蘊的。
為了使電晶體250的通道形成區域被高度純化為內蘊的,添加氧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氧氣的添加可以減少氧空位的量,使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可以形成。因此,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和低電阻區域可以分別在同一時間形成。
另外,過量的氧氣可以容易地藉由熱處理從基底絕緣膜102,閘極絕緣膜108,以及該氧化物絕緣膜112釋放,使在多層膜104中的氧空位可被減小。因此,在多層膜104的通道形成區域的氧空位的量進一步減少,使通道形成區域是高度純化的內蘊的。
圖11A說明另一個電晶體結構。圖11A中所示的電晶體290包括:在基板100上的閘極電極110;在閘極電極110上的閘極絕緣膜108;在閘極絕緣膜108上的氧化物膜104a;在氧化物膜104a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上的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在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的氧化 物膜104c;以這樣的方式形成的低電阻區域105a,即從與源極電極106a接觸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提取出氧;以這樣的方式形成的低電阻區域105b,即從與汲極電極106b接觸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提取出氧;以及在氧化物膜104c,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的氧化物絕緣膜112。此外,可以在氧化物絕緣膜112設置另一個絕緣膜(例如,氮化物絕緣膜114)。
圖11A中的電晶體290與圖10A至10C中的電晶體250相同,除了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設置的氧化物膜104c之外。像實施例1中所述的電晶體150,電晶體290包括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
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膜104a,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且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之In-Ga-Zn氧化物可使用於氧化物膜104c。
在電晶體290中,在其中形成通道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與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接觸,使得氧空位是以高密度產生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並形成n型區域(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因此,在載子路徑中有幾個電阻元件且可有效地輸送載子。
另外,在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之後形成氧化物膜104c;因此,氧化物膜104c的過腐蝕 不會發生在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時間。因此,在其中形成有通道的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可以是足夠遠離自氧化物絕緣膜112,且可以提高從界面的雜質擴散的影響的抑制效果。
另外,氧化物膜104c作用為屏障膜以抑制氫或含有氫氣(例如,水)的化合物從多層膜104的外部進入。因此,電晶體的可靠性可以得到改善。因此,氮化物絕緣膜114不一定必須設置。
另外,使用其可能與氧結合的導電性材料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如在圖11B所示的電晶體295中,低電阻區域也形成在氧化物膜104c中與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接觸。
另外,如圖11C所示的電晶體300,也可以使用一種結構,其中氧化物膜104a的端部分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端部分是不連續的。邊緣部分的形狀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即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蝕刻速率比氧化物膜104a的更高的條件下濕蝕刻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堆疊。
當多層膜104具有這樣的錐形形狀時,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接觸面積可以是大的。因此,多層膜104和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之間的接觸電阻被減小,從而可以增加電晶體的導通狀態電流。
像在如圖12A所示的電晶體310中,在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以該 順序形成在閘極絕緣膜108上之後,可以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然後在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可形成氧化物膜104e。可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In-Ga-Zn氧化物於氧化物膜104e。
此外,圖12B說明另一個電晶體結構。圖12B中所示的電晶體320是與圖10A至圖10C的電晶體250相同,除了在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形成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之外。像在實施例1中描述的電晶體150,電晶體320包括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
注意,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作用為源極電極的部分和汲極電極的部分。因此,在圖12B中所示的電晶體320中,通道長度對應於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之間的距離。
另外,在圖12B中所示的電晶體320中,通道對應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區域,其不與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重疊。
此外,在圖12B中所示的電晶體320中,通道形成區域對應於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不與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重疊的區域。
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的形成之後,氧被加入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由此可以減少在通道形成區域中的氧空位的量,並且可以形成高純度的內蘊區 域。因此,可以分別在同一時間形成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和低電阻區域。
上述實施例可以被稱為用於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
當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時,即藉由以電子束,ArF浸入,或極紫外光(Extreme ultraviolet;EUV)的曝光處理導電膜,具有小圖案寬度的抗蝕劑掩模的使用,通道長度可以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或等於30nm。
圖13A說明了另一個電晶體結構。電晶體330具有圖11A中電晶體290的結構,其在氧化物膜104c上進一步包括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
替代地,也可以使用圖13B中所示的電晶體340的結構。電晶體340由圖13A中的電晶體330的形成過程形成,其中在氧化物膜104c的形成過程和以及導電膜107a和導電膜107b的形成過程是相反的。
以上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電晶體的描述。可以減少在任一電晶體的多層膜中的氧化物半導體的通道形成區域中的氧空位的量,並且任何電晶體的電特性是良好的;因此,設置高度可靠的半導體裝置是有可能的。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中,將參考圖10A到圖10C進行說明一種用於製造在實施例3中描述的電晶體250的方法。
首先,在基板100上形成閘極電極110,且形成閘極絕緣膜108以覆蓋閘極電極110(參見圖14A)。
上述實施例可以被稱為用於基板100,閘極電極110和閘極絕緣膜108。
閘極絕緣膜108較佳是含有過量的氧的絕緣膜。
可以在基板100上形成基底絕緣膜。上述實施例中的基底絕緣膜102可以被稱為用於基底絕緣膜。
接下來,在閘極絕緣膜108上形成包括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的多層膜104(參見圖14B)。
上述實施例可以被稱為用於多層膜104。
接著,較佳進行第一熱處理。可以在高於或等於250℃和低於或等於650℃,較佳在高於或等於300℃和低於或等於500℃的溫度下進行第一熱處理,在惰性氣體氣氛,含有10ppm以上的氧化氣體的氣氛,或減壓狀態下。替代地,第一熱處理可以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即在惰性氣體氣氛中進行熱處理,然後在含有10ppm以上的氧化氣體的氣氛中再進行熱處理以彌補釋放的氧。第一次熱處理能夠提高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的結晶性且從閘極絕緣膜108,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膜104c除 去雜質,例如水和氫。注意,可以在用於形成多層膜104的蝕刻之前來進行第一熱處理。
接著,在多層膜104上形成作為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06。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其比結合至包含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金屬元素更可能結合至氧的導電材料作為導電膜106的材料。由於導電膜106的材料是很可能被結合到氧的導電材料,多層膜104中氧的結合到導電材料(導電膜106)。結合導致在多層膜104中的氧空位在具有導電膜106的界面附近。另外,當在多層膜104上形成導電膜106時,導致對多層膜104的頂部分表面的損壞(氧空位)。藉由氧空位(參見圖14C)形成低電阻區域105。在本實施例中,低電阻區域105存在於在多層膜104的深度方向上從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和導電膜106的多層膜104之間的界面之深度大於0nm並且小於或等於15nm,較佳小於10nm,更佳小於3nm的區域。
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在低電阻區域105與多層膜104之間的邊界存在於氧化物膜104c中,本實施例並不局限於此;邊界可存在於氧化物膜104a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中,在氧化物膜104a和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之間的界面,或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和氧化物膜104c之間的界面。
上述實施例可以被稱為用於導電膜106。
當形成低電阻區域105時,可減小以後要形成的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與多層膜104之間的接觸電阻, 使得電晶體250的高速運轉可以實現。
接著,蝕刻導電膜106,以便被分離在多層膜104上,使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形成(參見圖15A)。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邊緣部分以具有如附圖中所示台階。可以這樣的方式形成端部分,即使交替進行多次抗蝕劑掩模藉由灰化退去的步驟和蝕刻步驟。
需要注意的是,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分別存在於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下,且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之間的氧化物膜對應於區域105c。
另外,交替進行多次抗蝕劑掩模藉由灰化退去的步驟和蝕刻步驟,由此在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上設置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邊緣部分。
因此,電晶體250的通道形成區域對應於區域105c,不與源極電極106a接觸的低電阻區域105a,以及不與汲極電極106b接觸的低電阻區域105b。電晶體250的通道形成區域是n型區域;因此,有必要減少多層膜104的雜質濃度,使得通道形成區域被高度純化為內蘊的。
請注意,在刻蝕要分離在多層膜104上的導電膜106時,可蝕刻氧化物膜104c的部分,並可減少在通道形成區域中的多層膜的厚度。
接著,氧120被加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見圖15B)。
上述實施例可以被稱為一種用於將氧氣添加至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的方法。
整個低電阻區域105a並不一定與源極電極106a重疊,並且可以包括延伸到區域105c側,並且不與源極電極106a重疊的區域。另外,整個低電阻區域105b並不一定與汲極電極106b重疊,並且可以包括延伸到區域105c側,並且不與汲極電極106b重疊的區域。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不一定具有均勻的厚度。例如,其不與源極電極106a重疊的低電阻區域105a的端部分可輕輕地從底部分表面向低電阻區域105a的表面擴散。以類似的方式,例如,不與汲極電極106b重疊的低電阻區域105b的端部分可以輕輕地從底部分表面向低電阻區域105b的表面擴散。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之間的長度和低電阻區域105a和低電阻區域105b之間的長度之間的差低於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的之間的長度的30%,較佳低於10%,更佳低於3%。
在上述結構中,區域105c具有比低電阻區域高的電阻並作為通道形成區域。另外,可以減少在區域105c中氧空位的量,可形成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因此,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和低電阻區域可以分別在同一時間形成。請注意,作為通道形成區域的區域105c的氫濃度小於或等於5×1017atoms/cm3,較佳低於或等於1×1017 atoms/cm3
接著,較佳進行第二次熱處理。第二次熱處理可以在類似第一次熱處理的條件下進行。藉由第二熱處理,可以進一步從多層膜104除去雜質例如,氫和水。
接著,在多層膜104,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上形成氧化物絕緣膜112(參見圖15C)。
上述實施例可以被稱為氧化物絕緣膜112。另外,氮化物絕緣膜114可以設置在氧化物絕緣膜112上。氮化物絕緣膜114可以防止在氧化物絕緣膜112中的氧在熱處理時擴散到外部分,並作用為屏障膜以防止氫或含有氫氣(例如,水)的化合物從外部分進入多層膜104。因此,電晶體的可靠性可以得到改善。
藉由以上處理,可以製造在示於圖10A至圖10C中的電晶體250。
接著,較佳進行第三熱處理。第三熱處理可以在類似於第一熱處理的條件下進行。在閘極絕緣膜108及氧化物絕緣膜112含有過量氧氣的情況下,多餘的氧容易藉由第三熱處理從閘極絕緣膜108及氧化物絕緣膜112釋放,使在多層膜104中的氧空位可減少。因此,可以進一步減少多層膜104中的通道形成區域的氧空位的數量,使通道形成區域成為高純化內蘊的。
此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就在形成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之後執行用於將添加氧120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的處理,這個實施例並不局限於 此;處理可以在閘極絕緣膜108形成之後進行,由此氧可以從閘極絕緣膜108提供到多層膜104的區域105c。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5)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所述附圖說明半導體裝置(記憶體裝置)的例子,其包括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晶體,其即使當不供電時,可以保留所儲存的數據,並且其具有無限數量的寫入週期。
圖16A是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並且圖16B是半導體裝置的電路圖。
在圖16A和圖16B示出的半導體裝置包括在下部分包括第一半導體材料的電晶體400,以及在上部分包括第二半導體材料和電容器404的電晶體402。作為電晶體402,任何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電晶體都可以使用,並且在本實施例進行說明其中實施例1中所述電晶體150的參考圖1A至圖1C的例子施加到電晶體402。使用與電晶體402的閘極電極相同的材料形成電容器404的一個電極,使用與電晶體402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相同的材料形成電容器404的另一個電極,且使用與電晶體402的閘極絕緣膜108相同的材料形成介電電容器404;因此,電容器404與電晶體402可以在同一時間形成。
這裡,第一半導體材料和第二半導體材料較 佳是具有不同的帶隙材料。例如,第一半導體材料可以是氧化物半導體以外的半導體材料(如矽),並且第二半導體材料可以是在實施例1中描述的氧化物半導體。包括氧化物半導體以外的材料之電晶體可以在高速輕鬆操作。另一方面,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使電荷由於其電氣特性保持很長一段時間,即,低關閉狀態電流。
雖然上述兩個電晶體都是在下面的描述中的n通道電晶體,不用說,p通道電晶體都可以使用。半導體裝置的特定結構,如用於半導體裝置和半導體裝置的結構的材料,並不一定限定於這裡所描述,除了使用在上述實施例中的電晶體以外,其是使用用於儲存數據的氧化物半導體形成。
圖16A中的電晶體400包括在包括半導體材料(如結晶矽)基板410中設置的通道形成區域,設置使得通道形成區域夾在中間的雜質區域,與雜質區域接觸的金屬間化合物區域,設置在通道形成區域上的閘極絕緣膜,和設置在閘極絕緣膜上的閘極電極。請注意,為方便起見,其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在圖中未示的出電晶體也可以被稱為電晶體。另外,在這種情況下,在電晶體的連接的說明中,源極區域和源極電極可統稱為源極電極,且汲極區域和汲極電極可統稱為汲極電極。也就是說,例如,在本說明書中,術語“源極”可能包括源極區域。
另外,在基板410上形成元件隔離絕緣層406以包圍電晶體400且形成絕緣膜420以覆蓋電晶體400。 注意,元件隔離絕緣層406可以由元件分離技術形成,如矽的局部分氧化(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LOCOS)或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
例如,使用結晶矽基板形成的電晶體400能夠以高速操作。因此,當電晶體用作為讀取電晶體時,可將數據以高速讀取。作為電晶體402和電容器404形成之前的處理,在覆蓋電晶體400的絕緣膜420上執行CMP處理,由此,平坦化絕緣膜420,並在同一時間暴露電晶體400的閘極電極的上表面。
電晶體402被設置在絕緣膜420上,且延伸其之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的一個以作用為電容器404的另一個電極。
圖16A中的電晶體402是其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形成通道的頂閘極電晶體。由於電晶體402的關閉狀態電流是低的,儲存的數據可以由於這種電晶體而長時間保留。換言之,刷新操作變得不必要,或在半導體記憶體裝置中的刷新操作的頻率可以極低,其在功耗中導致足夠的降低。
在電晶體402中,在與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接觸的多層膜的界面附近的區域中形成低電阻區域,且藉由使用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作為掩模來添加氧到多層膜,通道形成區域可以是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藉由加入氧氣,高度純化的內蘊區域和低電阻區域可以在同一時間分開地形成。可以減少在電晶體中的多層膜中的通道形成區 域中的氧空位的量,並且電晶體的電特性是良好的;因此,設置高度可靠的半導體裝置是可能的。
可以形成電晶體400和電晶體402以彼此重疊,如圖16A所示,從而可以減小由它們所佔據的面積。因此,可以增加半導體裝置的整合程度。
在圖16B中示出對應於圖16A的電路結構的例子。
如圖16B所示,第一佈線(第一線)電連接到電晶體400的源極電極。第二佈線(第二線)電連接到電晶體400的汲極電極。第三佈線(第3線)電連接源極電極和電晶體402的汲極電極,以及第四佈線(第4行)電連接到電晶體402的閘極電極。電晶體400的閘極電極以及電晶體402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中的一個電連接到電容器404的另一個電極。第五佈線(第5線)電連接到電容器404的另一個電極。
在圖16B中的半導體裝置利用可以保持其中電晶體400的閘極電極的電位的特性,從而使數據的寫入,儲存和讀取如下。
進行描述數據的寫入和儲存。首先,第四佈線的電位設定到電晶體402導通的電位,使電晶體402導通。因此,第三佈線的電位提供給電晶體400和電容器404的閘極電極。即,預定的電荷提供給電晶體400(寫入)的閘極電極。這裡,供給兩種提供不同電位位準的電荷(以下簡稱為低級別的電荷和高級別電荷)之一者。在這之 後,第四佈線的電位設定到在電晶體402關閉的電位,使電晶體402關閉。因此,提供給電晶體400的閘極電極中的電荷被保持(夾持)。
由於電晶體402的關閉狀態電流是非常低的,電晶體400的閘極電極的電荷保持很長一段時間。
接著,進行說明讀取的數據。藉由在供給預定的電位(恆定電位)到第一佈線的同時提供適當的電位(讀取電位)到第五佈線,第二佈線的電位是取決於電晶體400的閘極電極中所保持的電荷的量來變化。這是因為在一般來說,當電晶體400是n通道電晶體時,在提供給電晶體400的閘極電極高位準電荷的情況下的視在臨限電壓Vth_H比在低級別的電荷提供給電晶體400的閘極電極低位準電荷的情況下的視在臨限電壓低Vth_L低。在這裡,視在臨限電壓是指其是需要導通電晶體400的第五佈線的電位。因此,第五佈線的電位設定為是Vth_H和Vth_L之間的電位V0,由此可以決定提供給電晶體400的閘極電荷。例如,在寫入中供給高位準電荷的情況下,即使當第五佈線的電位為V0(>Vth_H)時,電晶體400被導通。在寫入中供給低位準電荷的情況下,即使當第五佈線的電位為V0(<Vth_L)時,電晶體400保持關閉。因此,儲存在閘極電極中的數據可以藉由決定第二佈線的電位讀取。
注意,在其中陣列記憶體單元的情況下,必要的是只能夠讀取期望的記憶體單元的數據。在數據不被讀取的情況下,可以以在其中關閉電晶體400的電位供給 第五佈線而不管閘極電極的狀態,也就是比Vth_H低的電位。可替換地,可以以在其中導通電晶體400的電位供給第五佈線而不管閘極電極的狀態,也就是比Vth_L高的電位。
當包括具有使用氧化物半導體形成的通道形成區域和具有非常低的關閉狀態電流的電晶體時,在本實施例中描述的半導體裝置可以保留所儲存的數據很長的時間。換言之,刷新操作變得不必要,或刷新操作的頻率可以極低,其在功耗中導致足夠的降低。此外,儲存的數據可以被保留很長的時間,即使當不提供電源時(請注意,較佳是固定電位)。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描述的半導體裝置中,電晶體400可以是多種類型以及平面型的電晶體。可應用例如,鰭式電晶體,三閘極電晶體等。電晶體400的剖面視圖的例子示於圖16C。如圖16C所示,沿通道長度方向的剖視圖示出於橫線-點虛線的左側,且沿通道寬度方向的剖視圖示出於橫線-點虛線的右側。絕緣膜2212設置在半導體基板2211上。半導體基板2211包括突出部分與薄的尖端(也被稱為鰭)。注意,絕緣膜可設置在突出部分上。絕緣膜作用為防止半導體基板當形成突出部分時被蝕刻的掩模。替代地,例如,突出部分可以不具有薄的尖端;具有長方體狀的突出部分的突出部分,和具有粗尖端的突出部分是允許的。閘極絕緣膜2214設置在半導體基片2211的突起部分上,且閘極電極2213設置在閘極絕緣 膜2214上。另外,側壁設置在閘極電極2213的側表面上。源極和汲極區域2215形成在半導體基板2211中。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提供了一個例子,其中半導體基板2211包括突出部分;然而,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並不局限於此。例如,可以由處理SOI基板形成具有突出部分的半導體區域。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描述的半導體裝置中,高壓是不需要用於寫入數據和元件的劣化不成問題。例如,不像習知的非揮發性記憶體,沒有必要注入電子至浮閘極中以及從浮閘極提取電子,因此,一點也不會出現如閘極絕緣膜的劣化的問題。也就是說,根據所公開的發明的半導體裝置不具有可重寫的時間數據的數量上的限制,其是習知的非揮發性記憶體的問題,並且大大地改善其可靠性。此外,寫入數據取決於電晶體的導通狀態和關閉狀態,從而能夠容易地實現高速操作。
如上所述,可以提供具有高的電特性和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小型化和高度整合的半導體裝置。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6)
在本實施例中,描述包括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電晶體的半導體裝置,即使當不供電時,其可以保留所儲存的數據,這不具有寫入週期的數目的限制,並且其具有與在實 施例5中描述的不同結構。
圖17A示出的半導體裝置的電路結構圖的例子。圖17B是示出半導體裝置的例子的概念圖。作為包括在半導體裝置中的電晶體562,可以使用任何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電晶體。透過相同的過程,並在以類似於在實施例5中所述的電容器404的方式的電晶體562的同時,可以形成電容器554。
在圖17A中所示的半導體裝置中,位元線BL電連接到電晶體562的源極,字線WL電連接到電晶體562的閘極電極,並且電晶體562的汲極電極電連接電容器554的一端子。
接著,描述示於圖17A(記憶體單元550)中的半導體裝置的數據的寫入和儲存。
首先,字線WL的電位設定為其中導通電晶體562並且導通電晶體562的電位。因此,位元線BL的電位被提供給電容器554(寫入)的一端子。在這之後,字線WL的電位設定為其中關閉電晶體562,而使電晶體562關閉的電位。因此,保持(固持)電容器554的一個端子的電位。
此外,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562具有非常低的關閉狀態電流。出於這個原因,電容器554(或在電容器554中累積的電荷)的一個端子的電位可以藉由關閉電晶體562被保持非常長的時間。
接著,進行說明數據的讀取。當電晶體562 導通時,其是在浮置狀態中的位元線BL和電容器554電連接到彼此,並且電荷在位元線BL和電容器554之間重新分佈。結果,位元線BL的電位被改變。位元線BL的電位的改變的量取決於電容器554(或在電容器554中累積的電荷)的一個端子的電位變化。
例如,在電荷再分配之後BL位元線的電位為(C B×V B0+C×V)/(C B+C),其中V是電容器554的一個端子的電位,C是電容器554的電容,C B是位元線BL的電容分量(下文中也被稱為位元線電容),以及V B0是電荷再分配之前的位元線BL的電位。因此,可以發現,假設記憶體單元550是在其中電容器554的一個端子的電位是V 1V 0的(V 1>V 0)的兩種狀態之任一者中,在保持電位V 1(=(C B×V B0+C×V 1)/(C B+C))的情況下之位元線BL的電位比在保持電位V 0(=(C B×V B0+C×V 0)/(C B+C))的情況下位元線BL的電位高。
然後,藉由比較位元線BL的電位與預定電位可以讀取數據。
如上所述,在圖17A中示出的半導體裝置可保持容納在電容器554中的電荷很長的時間,因為電晶體562的關閉狀態電流是非常低的。換言之,刷新操作變得不必要,或刷新操作的頻率可以極低,其在功耗中導致足夠的降低。此外,儲存的數據可以被保留很長的時間,即使當不提供電源時。
接著,進行說明在圖17B中示出的半導體裝 置。
在圖17B中示出的半導體裝置包括包括多個在圖17A中所示的記憶體單元550的記憶體單元陣列551(記憶體單元陣列551a和551b)作為在上部分中的記憶體電路,以及並在其下部分中的外圍電路553,其用於操作記憶體單元陣列551是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外圍電路553電連接到記憶體單元陣列551。
較佳的是,設置在外圍電路553中的電晶體的半導體材料與電晶體562的不同。例如,可以使用矽,鍺,矽化鍺,碳化矽,或砷化鎵,並且較佳使用單晶半導體。替代地,也可使用有機半導體材料等。包括這種半導體材料的電晶體可以以足夠高的速度操作。因此,電晶體使可以良好地獲得各種需要在高速下操作的電路(例如,邏輯電路和驅動電路)。
注意,作為示例,圖17B示出半導體裝置,其中記憶體單元陣列551具有記憶體單元陣列551a和記憶體單元陣列551b的堆疊;然而,堆疊記憶體單元陣列的數目並不限於兩個。對於記憶體單元陣列551,也可以使用三個或更多個記憶體單元陣列的堆疊,或只有可以使用一個記憶體單元陣列。
電晶體562使用氧化物半導體形成,並且在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可以用作電晶體562。由於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的關閉狀態電流是低的,可以長時間保留儲存的數據。換言之,刷新操作的頻率可 以極低,其在功耗中導致足夠的降低。
可以藉由設置有外圍電路和記憶體電路兩者可以得到具有新穎特徵的半導體裝置。外圍電路包括包括氧化物半導體以外的材料的電晶體(換言之,能夠以足夠高的速度操作的電晶體)。記憶體電路包括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其之關閉狀態電流足夠低的電晶體)。此外,具有堆疊外圍電路和記憶體電路的結構,就可以實現半導體裝置在整合度中的增加。
如上所述,可以提供具有高的電特性的小型化和高度整合的半導體裝置。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7)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8A和圖18B,圖19A至圖19C,以及圖20A和圖20B描述其可以被用於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的CAAC-OS膜的晶體生長的模型。
圖18A是示出離子601如何與濺射靶600碰撞和濺射粒子602被分離的示意圖。注意的是,濺射的粒子602可具有六方圓柱形狀,其六方平面平行於a-b面或三角棱柱的形狀。在這種情況下,垂直於六方平面或三角平面的方向是c軸方向(參照圖18B)。雖然根據氧化物的種類,平行於濺射粒子602的a-b面的平面的直徑(等於圓 直徑),大約是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或等於30nm,或者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或等於10nm。需要注意的是氧陽離子用作為離子601。另外,除了氧陽離子之外,可以使用氬陽離子。代替氬陽離子的,也可以使用另一種稀有氣體的陽離子。
具有使用氧陽離子作為離子601,可緩解在沉積的電漿損傷。因此,能夠抑制在濺射靶600結晶度中的降低或濺射靶600到非晶狀態的改變,其是由於當離子601與濺射靶600的表面碰撞所造成的。
較佳的是,分離出的濺射粒子602帶正電。然而,其中濺射粒子602帶正電的時機沒有特別限制。具體地,濺射粒子602是在某些情況下,藉由暴露於電漿帶正電。替代地,濺射粒子602在某些情況下是由在離子601的碰撞下接收電荷來帶正電。另外替代地,濺射粒子602在某些情況下是以這樣的方式帶正電,即離子601是氧陽離子結合到濺射粒子602的側面,頂面,或底面。
在濺射粒子602中,六方平面的角是帶正電的,從而六方形平面的正電荷互相排斥。因此,可以維持濺射粒子602的平板形狀。
較佳的是,使用直流(Direct-current;DC)電源以帶正電到濺射粒子602的六方平面的角。注意,可以使用無線電頻率(Radio frequency;RF)電源或交流(Alternating-current;AC)電源。注意,使用用於能夠對大基板沉積的濺射裝置之RF電源是很難的。此外,從下面 的觀點來看,DC電源較佳是AC電源。
在使用AC電源的情況下,相鄰的靶交替具有陰極電位和陽極電位。在圖19A中所示的時間A中,如圖19 B1所示,靶1作用為陰極和靶2作用為陽極。在圖19A中所示的時間B中,如圖19 B2所示,靶1作用為陽極和靶2作用為陰極。時間A和時間B的總時間是20μ秒至50μ秒,且以恆定的頻率重複時間A和時間B。
在濺射粒子602帶正電的情況下,在濺射粒子602中的正電荷相互排斥,從而可以維持濺射粒子602的平板形狀。然而,在使用交流電源的情況下,有時間,在此時間期間電場不是瞬時施加的;因此,失去濺射粒子602的一些電荷,且濺射粒子的結構可能被破壞(參見圖19C)。因此,直流電源較佳是交流電源。
參考圖20A和圖20B給出如何在沉積表面上沉積濺射粒子的描述。圖20A示出以基板加熱進行沉積的情況且圖20B示出不以基板加熱進行沉積的情況。
如圖20A所示,在執行基板加熱的情況下,一個濺射粒子602移動到沉積表面603的區域,其中其他濺射粒子602尚未被沉積,且發生濺射的粒子602的遷移,由此濺射粒子602結合到其已沉積的濺射粒子的兩側。
這是由這樣的機制獲得的CAAC-OS膜具有高結晶度,即使在非晶表面,非晶絕緣膜的表面,非晶氧化物膜的表面等上。
如圖20B中所示,在不進行基板加熱的情況下,濺射粒子602不規則地下降到沉積表面603。因此,濺射粒子602亦隨機沉積在其它濺射粒子602已經沉積的區域。也就是說,其是由沉積獲得的氧化物膜既不具有均勻的厚度也不具有均勻的晶體取向。以上述方式中獲得的氧化物是其包括晶體部分的一者,因為平板狀的濺射粒子602的結晶性維持到一定程度。
如上所述,濺射粒子602,其平行於a-b面的平面的直徑為,例如,約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或等於30nm,或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或等於10nm,且包含在所形成的氧化物膜的結晶部分在某些情況下比濺射粒子602小。氧化物膜包括結晶部分具有以下的尺寸,例如,在某些情況下是10nm以下或5nm以下。氧化物膜包括這樣的結晶部分的氧化物膜被稱為奈米晶(nanocrystalline;nc)。
奈米晶氧化物膜巨觀上等於具有無序的原子排列的膜。出於這個原因,在某些情況下,表示取向的峰不是在X-射線繞射(XRD)分析中觀察,其是在大面積的測量樣品上(例如,其中光束直徑比濺射粒子602的大)。另外,在某些情況下,藉由使用具有直徑比濺射粒子602大的電子束得到的電子繞射圖案是光暈圖案。在這種情況下,例如,奈米晶氧化物膜是用具有直徑比濺射粒子602小的電子束測量,從而可以在所獲得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中觀察到光斑(亮點)。
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子繞射圖案參照圖54A至圖54D,圖55A和圖55B,圖56A至圖56C,圖57,圖58,圖59A和59B,以及圖60說明。
藉由具有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10nmΦ以下的光束直徑(奈米束電子繞射)的電子繞射所得到的電子繞射圖案既不是表示非晶狀態的光暈圖案,也不是具有表示結晶狀態的規律性的光斑的圖案,其中結晶取向對準特定平面。即,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是其之電子繞射圖案具有無方向性的光斑之氧化物半導體膜。
圖54A是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剖面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圖像。圖54A,54B,54C,和54D顯示分別由點1,點2,點3上執行奈米束電子繞射獲得的電子繞射圖案。
在厚度至50nm的石英玻璃基板上使用在其中形成In-Ga-Zn類氧化物膜的樣品,作為如圖54A至圖54D中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例子。在圖54A至圖54D中所示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使用包含以1:1:1的原子比的In,Ga和Zn的氧化物靶,氣氛為氧氣氛(45sccm的流率),壓力為0.4Pa,施加0.5kW的直流(DC)功率,並且基板溫度為室溫。然後,所形成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寬度減小到100nm以下(例如,40nm±10nm),並且獲得剖面TEM圖像和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
圖54A是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剖面TEM 圖像,其在300kV的加速電壓和2,000,000倍的倍率以透射電子顯微鏡(“H-9000NAR”由Hitachi高科技公司製造)截取。圖54B到圖54D示出由具有約1nmΦ光束直徑的奈米束電子繞射,以在200kV的加速電壓的透射電子顯微鏡(“HF-2000”由Hitachi高科技公司製造)獲得的電子繞射圖案。注意,具有約1nmΦ的光束直徑的奈米束電子繞射的測量面積大於或等於5nmΦ和小於或等於10nmΦ。
如圖54B所示,在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中,觀察到多個沿周圍佈置的光斑(亮點)。換句話說,在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圖案中,觀察到多個沿周圍(同心地)分佈的光斑,或多個沿周圍分佈的光斑形成多個同心圓。
在圖54C中表示在厚度方向上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中央部分和在圖54D中表示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和石英玻璃基板之間的界面附近,如在圖54B中觀察到多個沿周圍分佈的光斑。在圖54C中,當變換成晶面間距時,從主光斑到每個沿周圍分佈的光斑的距離是在從3.88/nm到4.93/nm或者從0.203nm到0.257nm範圍內。
如圖54B到54D中所示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表明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包括多個結晶部分,其之表面取向是隨機的,其之尺寸是互不相同的。
圖55A是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平面TEM圖像。圖55B示出藉由對由圖55A中的圓所包圍的區域 上所進行的選擇區域電子繞射所得的電子繞射圖案。
在厚度至30nm的石英玻璃基板上使用在其中形成In-Ga-Zn類氧化物膜的樣品,作為如圖55A至圖55B中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例子。在圖55A至圖55B中所示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使用包含以1:1:1的原子比的In,Ga和Zn的氧化物靶,氣氛為氧氣氛(45sccm的流率),壓力為0.4Pa,施加0.5kW的直流(DC)功率,並且基板溫度為室溫。然後,樣品減薄,並且獲得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平面TEM圖像和選擇區域電子繞射圖案。
圖55A是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平面TEM圖像,其在300kV的加速電壓和5,000,000倍的倍率以透射電子顯微鏡(“H-9000NAR”由Hitachi高科技公司製造)拍攝。圖55B是由具有約300nmΦ選擇區域的電子繞射獲得的電子繞射圖案。注意,圖55B的測量面積在電子束膨脹(大約數個奈米)的考量下是大於或等於300nmΦ。
如圖55B所示,由選擇區域電子繞射獲得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子繞射圖案是光暈圖案,其之測定面積為比奈米束電子繞射的更寬,其中觀察不到由奈米束電子繞射觀察的多個光斑。
圖56A到56C在概念上示出在圖54B至54D和圖55B中所示的電子繞射圖案中的繞射強度分佈。圖56A是表示在圖54B到圖54D中所示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的繞射強度分佈的概念圖。圖56B是表示在圖55B 中所示的選區域電子繞射圖案的繞射強度分佈的概念圖。圖56C是表示單一的結晶結構或多晶結構的電子繞射圖案的繞射強度分佈的概念圖。
在圖56A到56C之各圖中,垂直軸代表電子繞射強度(任意單位),指示光斑的分佈等,而橫軸表示從主光斑的距離。
在用於單晶結構或者多晶結構的圖56C中,分別在與主光斑的特定距離觀察峰,其是基於平面之間的晶面間距(d值),其中結晶部分是以平面對準。
在圖54B到54D之各圖中所示,由在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中觀察到的多個光斑形成的周圍區域具有相對大的寬度。因此,圖56A顯示離散分佈。另外,在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中,在同心圓之間觀察到具有由不清楚的光斑形成的高亮度的區域。
另外,在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選擇區域中的電子繞射圖案的電子繞射強度分佈是連續的,如圖56B所示。由於圖56B可以近似由廣泛觀察在圖56A中所示的電子繞射強度分佈獲得的結果,連續的強度分佈可以被認為是因為多個光斑的重疊和連接造成的。
圖56A至56C表明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包括多個結晶體部分,其之表面取向是隨機的,其之尺寸大小是互不相同的,並且晶體部分是如此為小以在選擇區域電子繞射圖案中致於都沒有觀察到光斑。
在其中觀察多個光斑的圖54B到54D中,奈 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寬度為50nm以下。此外,由於電子束的直徑減少到1nmΦ,測量面積為大於或等於5nm且小於或等於10nm。因此,假設包括在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結晶部分的直徑是50nm以下,例如,10nm以下或5nm以下。
圖57示出石英玻璃基板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用於圖57的測量條件類似於用於圖54B到54D的那些。
如圖57所示,具有非晶結構的石英玻璃基板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是主暈圖案而無特定光斑,其中亮度逐漸改變以形成主要光斑。這意味著,即使當在微小的區域上中進行電子繞射時,具有在非晶結構的膜的圖案中觀察不到像在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中觀察的那些圖案之多個周圍分佈的光斑。這表明,圖54B到54D中觀察之多個周圍分佈的光斑對於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是特有的。
圖58示出以具有直徑減小到約1nmΦ的電子束在圖54A中的點2的一分鐘的照射之後得到的電子繞射圖案。
如在圖54C中所示的電子繞射圖案,在圖58中所示的電子繞射圖案觀察到多個沿周圍分佈的光斑,並與圖54C無顯著差異。這意味著,在圖54C中所示的電子繞射圖案觀察到的結晶部分存在於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形成時,並非因為具有直徑減小的電子束的照射所造 成。
圖59A和圖59B是部分在圖54A的剖面TEM圖像的放大圖像。圖59A是圖54A中的點1的附近(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表面)的剖面TEM圖像,其是在800萬倍的倍率觀察到。圖59B是圖54A中的點2的附近(在厚度方向上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中央部分)的剖面TEM圖像,其是在800萬倍的倍率觀察到。
根據圖59A和圖59B的各TEM圖像,在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中不能清楚地觀察到結晶結構。
樣品分別由X-射線繞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在其每一個中在石英玻璃基板上形成本實施例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其用於圖54A至圖54D和圖55A和55B圖。圖60表示由面外的方法測量的樣品的XRD光譜。
在圖60中,縱軸表示X射線繞射強度(任意單位),橫軸表示繞射角2θ(度)。注意的是,使用X射線繞射儀測量XRD光譜,由Bruker AXS製造的D8 ADVANCE。
如圖60所示,在2θ=20°至23°附近觀察到對應於石英的峰;然而,不能觀察到對應於包含在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結晶部分的峰值。
結果在圖59A,圖59B,和圖60中還表明,包括在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結晶部分是微小的。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的奈米晶氧化物半 導體膜中,的情況下,指示取向的峰不是由X-射線繞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觀察到,其中分析的測量面積是寬的,以及由選擇-區域電子繞射所獲得的電子繞射圖案是光暈圖案,其中分析的測量面積是寬的。這指出本實施例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是巨觀上等於具有無序的原子排列的膜。然而,光斑(亮點)可在由奈米束電子繞射所獲得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奈米束電子繞射圖案中觀察,其中電子束的直徑足夠小(例如,10nmΦ或更少)。因此,可以假設,本實施例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是具有隨機表面取向的微小結晶部分(例如,結晶部分各自具有10nm以下,5nm以下,或者3nm以下的直徑)黏合的膜。包括微小結晶部分的奈米結晶區域包括在厚度方向上的奈米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整個區域中。
注意,沉積表面603較佳是絕緣表面。當沉積表面603是絕緣表面時,沉積在沉積表面603的濺射粒子602不可能鬆動正電荷。然而,在濺射粒子602的沉積速率比在其中失去正電荷的速率低的情況下,沉積表面603可具有導電性。沉積表面603較佳是非晶的表面或非晶絕緣表面。
具有在上面描述的方式的濺射靶的使用,可以形成具有均勻厚度和均勻的結晶取向的氧化物膜。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8)
在本實施例中,進行說明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濺射靶。
濺射靶的相對密度大於或等於90%,高於或等於95%,或高於或等於99%。
濺射靶包括含有多個晶粒的多晶氧化物,其平均晶粒尺寸小於或等於3μm,較佳小於或等於2.5μm,更佳小於或等於2μm。
替代地,濺射靶包括含有多個晶粒的多晶氧化物,其中結晶晶粒的比例高於或等於8%,較佳高於或等於15%,更佳高於或等於25%,結晶晶粒的晶粒尺寸大於或等於0.4μm且小於或等於1μm。
注意,結晶晶粒的晶粒尺寸可以藉由電子背散射繞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測量。這裡所描述的結晶晶粒的晶粒尺寸是從由EBSD得到的晶粒地圖測量一晶粒的剖面面積計算,假設晶粒的剖面為正圓。具體地,當晶粒的剖面面積記用S表示和晶粒的剖面的半徑用r表示,半徑r是從S=πr 2的關係計算以得到晶粒尺寸,其可以藉由2r來表示(半徑r的兩倍)。
另外,包括在濺射靶中的多個晶粒具有解理面。例如,解理面是平行於a-b面的平面。
當多個晶粒具有小的晶粒的尺寸時,濺射粒子從解理面藉由離子與濺射靶碰撞分離。分離出的濺射粒子具有以上下表面平行於解理面的平板狀的形狀。另外, 由於多個晶粒的小晶粒尺寸,引起在結晶中的扭曲,且濺射粒子變得容易從解理面分離。
需要注意的是,當包含在濺射靶中的多個晶粒的是六方晶時,平板狀的濺射粒子分別具有六方圓柱,其頂面和底面是分別具有120°內角的大致等邊六方形的形狀。
雖然濺射的粒子是理想的單晶,濺射粒子的部分可以由於離子碰撞的衝擊而改變成非晶狀態。
作為這種包括在濺射靶中的多晶氧化物,使用包含In,M(M是Ga,Sn,Hf,Al,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或Lu)上,和Zn的氧化物。包含In,M,和Zn的氧化物也被稱為In-M-Zn氧化物。
此外,包含在In-M-Zn氧化物中In對M和Zn的原子比是較佳接近化學計量組成。當包含在In-M-Zn氧化物中In,M,和Zn的原子比變得接近化學計量成分比時,可以提高In-M-Zn氧化物的結晶度。
在In-M-Zn氧化物中,一解理面,在許多情況下,是平行於a-b面的平面,在其中M和Zn混合。
參照圖21A和圖21B進行說明用於形成上述濺射靶的方法。
圖21A示出待成為濺射靶的含有多種金屬元素的氧化物粉末之形成。首先,在步驟S101中稱重氧化物粉末。
這裡,描述其中獲得包含In,M,和Zn(也被稱為In-M-Zn氧化物粉末)的氧化物粉末作為含有多種金屬元素的氧化物粉末的情況。具體地講,InO X 氧化物粉末,MO Y 氧化物粉末和ZnO Z 氧化物粉末製備成原料。需要注意的是,X,Y,和Z分別是給定的正數;例如,X,Y和Z分別為1.5,1.5和1。不用說的是,上述氧化物粉末是例子,並且可以適當選擇氧化物粉末以獲得期望的組成物。注意,M是指Ga,Sn,Hf,Al,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或Lu。雖然其中使用三種氧化物粉末的情況在本實施例中被示為例子,本發明的實施例不限於此。例如,本實施例可以應用到其中使用4種以上的氧化物粉末的情況,或其中使用1種或2種的氧化物粉末的情況。
以預定的摩爾比混合接著,InO X 氧化物粉末,MO Y 氧化物粉末和ZnO Z 氧化物粉末。
例如,InO X 氧化物粉末中,MO Y 氧化物粉末和ZnO Z 氧化物粉末的預定的摩爾比為2:2:1,8:4:3,3:1:1,1:1:1,4:2:3,1:1:2,3:1:4,1:3:2,1:3:4,1:3:6,1:3:8,1:3:10,1:3:12,1:6:4,1:6:6,1:6:8,1:6:10,1:6:12,1:6:14,1:6:16,1:6:20,或3:1:2。有了這樣的摩爾比,可以很容易得到包括具有高結晶度的多晶氧化物的濺射靶。
接著,在步驟S102中,藉由執行InO X 氧化物粉末,MO Y 氧化物粉末和ZnO Z 氧化物粉末上的第一烘 烤得到In-M-Zn氧化物,其以預定的摩爾比混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惰性氣氛,氧化氣氛,或者減壓氣氛中,在高於或等於400℃和低於或等於1700℃,較佳高於或等於900℃和低於或等於1500℃的溫度下進行第一烘烤。例如,長於或等於3分鐘,並短於或等於24小時,較佳為長於或等於30分鐘和短於或等於17小時,更佳為長於或等於30分鐘和短於或等於5小時執行第一烘烤。當在上述條件下進行的第一烘烤時,可以被抑制副反應以外的主反應等,並且可以降低In-M-Zn氧化物粉末中雜質的濃度。因此,可以提高In-M-Zn氧化物粉末的結晶度。
第一烘烤可在不同的溫度和/或在不同的氣氛下進行多次。例如,In-M-Zn氧化物粉末可以首先保持在第一氣氛中的第一溫度下,然後在第二氣氛中的第二溫度下。具體地,較佳的是,第一氣氛是惰性氣氛或減壓氣氛和第二氣氛為氧化氣氛。這是因為當包含在In-M-Zn氧化物粉末中的雜質在第一氣氛中降低時,In-M-Zn氧化物中產生氧空位。因此,較佳的是,在In-M-Zn氧化物中得到的氧空位在第二氣氛中降低。減少In-M-Zn氧化物中所包含的雜質的濃度降低和氧空位,從而可以增加In-M-Zn氧化物粉末的結晶度。
接著,在步驟S103中藉由研磨In-M-Zn氧化物獲得In-M-Zn氧化物粉末。
In-M-Zn氧化物具有平行於a-b面的平面的許 多表面結構。因此,所獲得的In-M-Zn氧化物粉末包括許多平板狀的結晶晶粒,其頂面和底面平行於a-b面。此外,In-M-Zn氧化物的結晶在許多情況下是六方晶系;因此,在許多情況下,上面的平板狀結晶晶粒都有六方圓柱的形狀,其頂面和底面是大致等邊六方形,每個具有120°內角。
接著,在步驟S104中檢查所得到的In-M-Zn氧化物粉末的晶粒尺寸。在這裡,檢查In-M-Zn氧化物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為小於或等於3μm,較佳為小於或等於2.5μm,更佳為小於或等於2μm。注意,步驟S104可以被跳過,並且只有In-M-Zn氧化物粉末可使用晶粒尺寸過濾器過篩,其晶粒尺寸為小於或等於3μm,較佳為小於或等於2.5μm,更佳為小於或等於2μm。藉由過篩In-M-Zn氧化物粉末,In-M-Zn氧化物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可以肯定地小於或等於3μm,較佳小於或等於2.5μm,更佳小於或等於2μm以具有晶粒尺寸小於或等於3μm,較佳小於或等於2.5μm,更佳小於或等於2μm。
在In-M-Zn氧化物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超過在步驟S104中的預定尺寸的情況下,程序返回到步驟S103,並且,再次研磨In-M-Zn氧化物粉末。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得到In-M-Zn氧化物粉末,其平均晶粒尺寸為小於或等於3μm,較佳小於或等於2.5μm,更佳小於或等於2μm。請注意,所得到的In-M-Zn氧化物粉末的平均晶粒尺寸為小於或等於3μm,較佳 小於或等於2.5μm,更佳小於或等於2μm,其使得包含在後面將要形成的濺射靶中的結晶晶粒的晶粒尺寸能夠降低。
接著,圖21B示出用於製造使用如圖21A中所示的流程圖得到的In-M-Zn氧化物粉末的濺射靶的方法。
在步驟S111中,成型In-M-Zn氧化物粉末。這裡,成型是指分散粉末等在模具上以得到均勻的厚度。具體地,In-M-Zn氧化物粉末被引入到模具中,然後從外部分施加振動,使得In-M-Zn氧化物粉末成型。可替代地,In-M-Zn氧化物粉末被引入到模具,然後利用輥等進行成型,以便獲得均勻的厚度。請注意,在步驟S111中,料漿可以被成型,其中In-M-Zn氧化物粉末與水,分散劑,黏合劑混合。在這種情況下,將料漿澆注到模具中,然後藉由從模具的底部分吸入料漿成型。在此之後,在料漿被吸入後的成型體上進行乾燥處理。乾燥處理最好是自然乾燥,因為成型體是不太可能被破裂。在此之後,成型體以高於或等於300℃和低於或等於700℃的溫度下進行熱處理,使殘留的水分等不能藉由自然乾燥取出的除去。
當包括許多平板狀結晶晶粒的In-M-Zn氧化物粉末成型時,其之頂面和底面平行於a-b面,結晶晶粒佈置有平行於其之面朝上的a-b面。因此,平行於a-b面的平面的表面結構的比例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增加,即將所 得到的In-M-Zn氧化物粉末成型。注意,該模具可以由金屬或氧化物形成,並且其上部分形狀為矩形或圓形。
接著,在步驟S112中在In-M-Zn氧化物粉末上進行第一加壓處理。在這之後,在步驟S113中,進行第二次烘烤以得到板狀的In-M-Zn氧化物。在類似於第一次烘烤的條件下進行第二次烘烤。藉由進行第二次烘烤可提高In-M-Zn氧化物的結晶度。
注意,只要In-M-Zn氧化物粉末可被壓,第一壓力處理可以以任何方式進行。例如,可以使用其由相同種類的材料形成作為模具的配重。替代地,In-M-Zn氧化物粉末可使用壓縮空氣在高壓下被壓。此外,第一壓力處理可以使用各種技術來執行。注意,第一壓力處理可以在第二次烘烤同時進行。
可在第一壓力處理之後進行平坦化處理。作為平坦化處理,可以採用化學機械拋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等處理。
因此得到的板狀In-M-Zn氧化物成為具有高結晶度的多晶氧化物。
接著,將得到的平板狀的In-M-Zn氧化物的厚度在步驟S114中進行檢查。當平板狀的In-M-Zn氧化物的厚度小於所需的厚度,則程序返回到步驟S111並且In-M-Zn氧化物粉末是做成以分散在平板狀的In-M-Zn氧化物上和成型。當平板狀的In-M-Zn氧化物具有所需的厚度時,平板狀的In-M-Zn氧化物被用作濺射靶。進行說明 其中平板狀的In-M-Zn氧化物的厚度小於所需的厚度的情況。
然後,在步驟S112中,在平板狀的In-M-Zn氧化物上和在平板狀的In-M-Zn氧化物上的In-M-Zn氧化物粉末執行第二壓力處理。在這之後,在步驟S113中,進行第三烘烤,由此得到板狀的In-M-Zn氧化物,其之厚度增加了In-M-Zn氧化物粉末的厚度。具有增加厚度的板狀的In-M-Zn氧化物是透過結晶生長以板狀的In-M-Zn氧化物作為晶種的使用獲得;因此,板狀的In-M-Zn氧化物是具有高結晶度的多晶氧化物。
注意,第三烘烤可在類似於第二烘烤的條件下進行。第二壓力處理可以在類似於第一壓力處理的條件下進行。第二壓力處理可以在第三次烘烤的同一時間進行。
在步驟S114再次檢查所獲得的板狀的In-M-Zn氧化物的厚度。
藉由上述步驟,在改善晶體取向的同時,可逐漸提高板狀的In-M-Zn氧化物的厚度。
藉由重複增加板狀In-M-Zn氧化物的厚度n倍(n為自然數)的這些步驟,可以獲得具有所需厚度的板狀In-M-Zn氧化物(t),例如,大於或等於2mm且小於或等於20mm,較佳大於或等於3mm且小於或等於20mm。板狀In-M-Zn氧化物被用作濺射靶。
在這之後,可執行平坦化處理。
請注意,第四烘烤可以在所獲得的濺射靶上進行。在類似第一次烘烤的條件下進行第四次烘烤。藉由執行第四烘烤可以得到包括具有更高結晶度的多晶氧化物的濺射靶。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形成濺射靶,其包括含有具有解理面平行於a-b面和小的平均晶粒尺寸之多個結晶晶粒的多晶氧化物。
注意,以這種方式形成的濺射靶可具有高密度。當濺射靶的密度增加時,也可以提高待沉積的膜密度。具體地,濺射靶的相對密度可以設定高於或等於90%,較佳高於或等於95%,更佳高於或等於99%。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9)
在本實施例中,進行描述可以用於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CAAC-OS膜的電子繞射圖案的觀察結果。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的CAAC-OS膜是In-Ga-Zn系氧化物膜,其由使用含有氧氣的濺射氣體的濺射法和In-Ga-Zn氧化物(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的靶形成。上述實施例可以被稱為製造方法和CAAC-OS膜的詳細描述。
圖45是CAAC-OS膜的剖面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圖像。圖46A到 46D顯示使用電子繞射由圖45中獲得的點1到4的測量的電子繞射圖案。
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H-9000NAR”由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製造)以300kV的加速電壓和2,000,000倍的放大倍率截取在圖45中所示的剖面TEM圖像。以在約1nmΦ和大約50nmΦ的光束直徑和200kV加速電壓用透射電子顯微鏡(“HF-2000”由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製造)獲得如圖46A至46D中所示的電子繞射圖案。注意到,在一些情況下,具有約10nmΦ的光束直徑的電子繞射特別地稱為奈米束電子繞射。另外,具有約1nmΦ的光束直徑的電子繞射的測量面積大於或等於5nmΦ和小於或等於10nmΦ。
圖45中示出的點1(膜的表面側),點2(膜的中心),和點3(膜的基底側)的電子繞射圖案分別對應於圖46A,46B和46C,並獲得有約1nmΦ的電子束直徑。在圖45中示出的點4(整體膜)的電子繞射圖案對應於圖46D,並獲得有約50nmΦ的電子束直徑。
在點1(在膜的表面側上)和點2(膜的中心)的電子繞射圖中的每一者中觀察由光斑(亮點)而形成的圖案,以及在點3(在膜的基底側上)中觀察稍微斷裂的圖案。這表明晶體狀態在CAAC-OS膜中的厚度方向上變化。注意,在點4(整體膜)中觀察由光斑(亮點)而形成的圖案,其表明整個膜是CAAC-OS膜或包括CAAC-OS膜的膜。
圖47是在圖45中的點1的附近部分的放大圖(在膜的表面側上)。圖47中,顯示了CAAC-OS膜的對準之清楚的晶格圖像以其為層間絕緣膜的SiON膜延伸到界面。
圖48A和圖48B是與用於圖45中的剖面TEM圖像的CAAC-OS膜不同的CAAC-OS膜的剖面的TEM照片和X-射線繞射光譜。CAAC-OS膜可具有多種形式,而峰A,如圖48B所示,其表示晶體成分在2θ=31°周圍出現,但在某些情況下峰不會明確出現。
圖49A到49D顯示具有1nmΦ,20nmΦ,50nmΦ和70nmΦ的電子束直徑的CAAC-OS膜在區域中的電子繞射的效果。該區域由圖48A中所示的同心圓表示。在1nmΦ的電子束直徑的情況下,藉由明確光斑(亮點)而形成的圖案可以觀察到如在圖46A到46B中所示的結果。當電子束直徑增大時,光斑(亮點)變得不清楚,但可以觀察到繞射圖案;因此,可以說,整個膜是CAAC-OS膜或包括CAAC-OS膜的膜。
圖50A和50B是在圖48A中用於剖面TEM觀察之CAAC-OS膜的剖面TEM圖像和X射線繞射光譜,其在450℃的退火之後獲得。
圖51A到51D顯示具有1nmΦ,20nmΦ,50nmΦ和70nmΦ的電子束直徑的CAAC-OS膜在區域中的電子繞射的效果。該區域由圖50A中所示的同心圓表示。在1nmΦ的電子束直徑的情況下,藉由明確光斑(亮點)而 形成的圖案可以觀察到如在圖49A到49D中所示的結果。當電子束直徑增大時,光斑(亮點)變得不清楚,但可以觀察到繞射圖案;因此,可以說,整個膜是CAAC-OS膜或包括CAAC-OS膜的膜。
圖52A和52B是CAAC-OS膜的剖面TEM圖像和X-射線繞射光譜,與用於圖45的剖面TEM圖像和圖48A的剖面TEM觀察之CAAC-OS膜不同。CAAC-OS膜具有各種形式,並如圖52B所示,以及在接近2θ=31°指示晶體成分峰A,從尖晶石結晶結構產生的峰B在某些情況下出現。
圖53A到53D顯示具有1nmΦ,20nmΦ,50nmΦ和90nmΦ的電子束直徑的CAAC-OS膜在區域中的電子繞射的效果。該區域由圖52A中所示的同心圓表示。在1nmΦ的電子束直徑的情況下,藉由明確光斑(亮點)而形成的圖案可以觀察到。當電子束直徑增大時,光斑(亮點)變得不清楚,但可以觀察到繞射圖案。另外,在90nmΦ的電子束直徑的情況下,可以觀察到更明確的光斑(亮點)。因此,可以說,整個膜是CAAC-OS膜或包括CAAC-OS膜的膜。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10)
在本實施例中,進行說明一種半導體裝置(顯示裝置) 的例子,其包括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的電晶體。
<半導體裝置的結構>
圖26A示出半導體裝置的例子。在圖26A中的半導體裝置包括像素部分1100,掃描線驅動電路1104,信號線驅動電路1106,其被平行或大致平行地佈置且其之電位由掃描線驅動電路1104所控制的m條掃描線1107,以及其被平行或大致平行地佈置且其之電位由信號線驅動電路1106所控制的n條信號線1109。此外,像素部分1100包括佈置在矩陣中的多個像素1101。此外,被平行或大致平行地佈置的電容線1115平沿掃描線1107設置。請注意,電容線1115可以沿信號線1109被平行或大致平行地佈置。
每條掃描線1107電連接到在像素部分1100中的m行中和n列中佈置的像素1101之間的對應行中的n個像素1101。每個信號線1109電連接到在m行中和n列中佈置的像素1101之間的對應行中的m個像素1101。注意,m和n分別是1或大於1的整數。各電容線1115電連接到在m行中和n列中佈置的像素1101之間的對應行中的n個像素1101。注意,在電容線1115沿信號線1109被平行或大致平行地佈置的情況下,各電容線1115電連接到在m行中和n列中佈置的像素1101之間的對應行中的m個像素1101。
圖26B是包括在圖26A中所示的半導體裝置 的像素1101的電路圖的例子。在圖26B中所示的像素1101包括被電連接到掃描線1107和信號線1109的電晶體1103,電容器1105其之一個電極電連接到電晶體1103的汲極電極和其之另一個電極電連接到供給恆定電位的電容線1115,以及液晶元件1108。液晶元件1108的像素電極被電連接到電晶體1103的汲極電極和電容器1105的一個電極,以及面對像素電極的電極(反電極)被電連接到供給計數器電位的佈線。
液晶元件1108是藉由液晶的光學調製作用控制光傳輸的元件,其在設置有電晶體1103和像素電極的基板和設置有反電極的基板之間夾持。液晶的光學調製作用是藉由施加到液晶的電場(包括垂直電場和斜向電場)來控制。注意,在反電極(也稱為共用電極)被設置在其中設置像素電極的基板上的情況下,施加到液晶的電場是橫向電場。
接著,進行說明液晶顯示裝置的像素1101的具體例子。圖27是像素1101的俯視圖。請注意,在圖27中,省略反電極和液晶元件。
在圖27中,掃描線1107被設置以在垂直方向或大致垂直於信號線1109(在圖中的水平方向)延伸。信號線1109被設置以在垂直或大致垂直掃描線1107的方向(在圖中的垂直方向)延伸。電容線1115設置以在平行於掃描線1107的方向上延伸。注意,掃描線1107和電容線1115電連接到掃描線驅動電路1104(參見圖26A),以及信 號線1109電連接到信號線驅動電路1106(參見圖26A)。
電晶體1103設置在掃描線1107和信號線1109彼此交叉的區域中。電晶體1103包括至少包含通道形成區域,閘極電極,閘極絕緣膜(圖27中未示出),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的半導體膜1111。掃描線1107與半導體膜1111重疊的部分作用為電晶體1103的閘極電極。信號線1109與半導體膜1111重疊的部分作用為電晶體1103的源極電極。導電膜1113與半導體膜1111重疊的部分作用為電晶體1103的汲極電極。因此,閘極電極,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可分別被稱為掃描線1107,信號線1109,以及導電膜1113。進一步地,在圖27中,當從上面看時,掃描線1107的邊緣是在半導體膜的邊緣的外側上。由此,掃描線1107作用為用於從諸如背光的光源阻擋光的光屏蔽膜。出於這個原因,包括在電晶體中的半導體膜1111不以光照射,使電晶體的電特性的變化可以被抑制。
導電膜1113電連接到使用透光性導電膜形成的像素電極1121b,透過開口1117。圖27中,未顯示的像素電極1121b的填充圖案。
電容器1105是設置在像素1101中,並藉由電容線1115和信號線1109所環繞的區域中。該電容器1105電連接到電容線1115透過電極1121a和在開口1123a和開口1123b中和上所設置的導電膜1125。電容器1105包括透光由具有增加導電性的透光性的氧化物半導 體膜形成的導電膜1120,透光像素電極1121b,以及透光性絕緣膜(未在圖27所示),其作為介電膜並包含在電晶體1103中。換句話說,該電容器1105透射光。
由於導電膜1120的透光性,電容器1105可以形成大的(覆蓋大的區域)在像素1101中。因此,半導體裝置具有增加的充電容量,在改善孔徑比的同時,到典型地55%以上,較佳為能夠獲得60%以上。例如,在具有高解析度的半導體裝置中,例如液晶顯示裝置,像素的面積小,因此電容器的面積也小。出於這個原因,在具有高解析度的半導體裝置中電容器的充電容量小。然而,由於本實施例的電容器105透光,當它設置在像素中,足夠的充電容量可以在像素中獲得並且孔徑比可以得到改善。典型地,電容器105可以有利地用在具有200ppi以上,或另外,300ppi以上之具有高解析度的半導體裝置中。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孔徑比甚至可以在具有高解析度的顯示裝置中改進,其使得從諸如背光的光源有效地使用光是可能的,使顯示裝置之電力消耗可以減小。
接著,圖28示出設置在掃描線驅動電路1104中(參見圖26A)的電晶體的剖視圖,以及沿在圖27中的橫線-點虛線A1-A2,橫線-點虛線B1-B2,以及橫線-點虛線C1-C2截取的剖面圖。在這裡,省略掃描線驅動電路1104的俯視圖,且掃描線驅動電路1104的剖面圖對應的沿D1-D2的剖面。在這裡示出設置在掃描線驅動電路1104中的電晶體的剖面圖,並且電晶體可以設置在信號線驅動 電路1106中。
首先,進行說明沿橫線-點虛線A1-A2,橫線-點虛線B1-B2線,和橫線-點虛線C1-C2截取的像素1101的結構。包括電晶體1103的閘極電極的掃描線1107和電容線1115在與掃描線1107相同的表面上設置在基板1102上。閘極絕緣膜1127設置在掃描線1107和電容線1115上。半導體膜1111設置在與掃描線1107重疊的閘極絕緣膜1127的部分上,並且導電膜1120設置在閘極絕緣膜1127上。包括電晶體1103的源極電極的信號線1109及包括電晶體1103的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13設置在半導體膜1111和閘極絕緣膜1127上。導電膜1125設置在導電膜1120上。作用為電晶體1103的保護絕緣膜的絕緣膜1129,絕緣膜1131,和絕緣膜1133設置在閘極絕緣膜1127,信號線1109,半導體膜1111,導電膜1113和1125,和導電膜1120上。到達電容線1115的開口1123a設置在閘極絕緣膜1127,絕緣膜1129,1131,和1133中,到達導電膜1125的開口1123b設置在絕緣膜1129,1131和1133中,並且電極1121a設置在開口1123b中和開口1123b中,且在電容線1115,導電膜1125和絕緣膜1133上。注意,到達導電膜1113的開口1117(參見圖27)形成在絕緣膜1129,絕緣膜1131,以及絕緣膜1133中,且像素電極1121b設置在開口1117中及絕緣膜1133上。
在本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電容器1105中,形成 在相同的處理作為半導體膜1111的導電膜1120作為一對電極之一者,像素電極1121b作為一對電極之另一者,且絕緣膜1129,1131和1133作為一對電極之間的介電膜。
接著,進行說明掃描線驅動電路1104中設置的電晶體的結構。電晶體1623的閘極電極1627設置在基板1102上。閘極絕緣膜1127設置在閘極電極1627上。半導體膜1628設置在閘極絕緣膜1127與閘極電極1627重疊的區域上。電晶體1623的源極電極1629和汲極電極1639設置在半導體膜1628和閘極絕緣膜1127上。另外,作為電晶體1623的保護絕緣膜的絕緣膜1129,1131和1133設置在閘極絕緣膜1127,源極電極1629,半導體膜1628,和汲極電極1639上。導電膜1641設置在絕緣膜1133上。
注意,基底絕緣膜可以在基板1102,和掃描線1107,電容線1115,閘極電極1627,以及閘極絕緣膜1127之間設置。
在電晶體1623中,設置與在其之間設置有半導體膜1628的閘極電極1627重疊的導電膜1641,由此可以減小閘極電壓中的變化,其中導通電流在不同的汲極電壓增大。此外,在面對導電膜1641的半導體膜1628的表面可以控制源極電極1629及汲極電極1639之間流過的電流,從而可減小在不同電晶體之間的電特性中的變化。此外,當導電膜1641被設置時,可減小在半導體膜1628上的周圍電場的變化的影響,從而導致電晶體的可靠性的 改進。此外,當導電膜1641的電位是與最小電位(Vss,例如,源極電極1629的電位,在源極電極1629的電位為基準電位的情況下)相同的或大致相同時,可減小電晶體的臨限電壓的變化,以及可以改善電晶體的可靠性。
可以使用,例如,任何氧化物絕緣材料,如氧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鉿,氧化鎵和鎵鋅金屬氧化物形成絕緣膜1129和1131以具有單層結構或疊層結構。
絕緣膜1129可以具有大於或等於5nm且小於或等於150nm的厚度,較佳大於或等於5nm且小於或等於50nm,更佳大於或等於10nm和小於或等於30nm。絕緣膜1131可以具有大於或等於30nm而小於或等於500nm的厚度,較佳大於或等於150nm且小於或等於400nm。
此外,可以使用氮化物絕緣材料,如氮氧化矽,氮化矽,氮化鋁,氮氧化鋁,等具有單層結構或堆疊結構來形成絕緣膜1133。
作為絕緣膜1133,可設置其中氫含量低的氮化物絕緣膜。氮化物絕緣膜是如下,例如:當藉由TDS光譜測量時,從氮化物絕緣膜中釋放的氫數量小於5.0×1021atoms/cm3,較佳小於3.0×1021atoms/cm3,更佳小於1.0×1021atoms/cm3
絕緣膜1133具有足夠大的厚度以防止雜質如氫氣和水從外部分的進入。例如,厚度可以變得大於或等於50nm並且小於或等於200nm,較佳大於或等於50nm 並且小於或等於150nm,更佳為大於或等於50nm的且小於或等於100nm。
接著,包含在本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像素1101中的組件的連接參照圖26C中的電路圖和圖28中的剖視圖說明。
圖26C是包括在圖26A所示的半導體裝置中的像素1101的詳細電路圖的例子。如圖26C和圖28所示,電晶體1103包括包括閘極電極的掃描線1107,其中包括源極電極的信號線1109,以及包括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13。
透過電極1121a電連接到電容線1115的導電膜1120和導電膜1125作用為電容器1105的一個電極。另外,電連接於包括汲極電極的導電膜1113的像素電極1121b作用為電容器1105的另一個電極。設置在導電膜1120和像素電極1121b之間的絕緣膜1129,1131,和1133作用為介電膜。
液晶元件1108包括像素電極1121b,反電極1154,以及在像素電極1121b和反電極1154之間設置的液晶層。
在電容器1105中的導電膜1120,其具有與半導體膜1111相同的結構,摻雜有摻雜劑以作為電容器1105的電極。這是因為像素電極1121b可以作為閘極電極,絕緣膜1129,1131,和1133可以作為閘極絕緣膜,以及電容線1115可以作為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使得電 容器1105可以以類似的電晶體的方式來操作,且可以使導電膜1120處於導通狀態中。換句話說,電容器1105可以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電容器。當低於臨限電壓(threshold voltage;Vth)的電壓被施加到MOS電容器的一個電極(電容器1105的像素電極1121b)時,MOS電容器充電。此外,可以使導電膜1120處於導通狀態中,以使導電膜1120藉由控制要被供給到電容線1115的電位可以作為電容器的一個電極。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到電容線1115的電位設置如下。像素電極1121b的電位在相對於視頻信號的中心電位的正方向和負方向上改變,以便操作液晶元件1108(參見圖26C)。電容線1115的電位需要恆定地比供給到像素電極1121b的電位低電容器1105(MOS電容器)的臨限電壓(Vth)以上,以便電容器1105(MOS電容器)恆定地處於導通狀態中。然而,在電容器1105中,作為一個電極的導電膜1120是n型的,並具有高的導電性,使臨限電壓在負方向上偏移。根據在負方向上的電容器1105的臨限電壓的偏移量可以提高導電膜1120的電位(換言之,電容線1115的電位),從像素電極1121b的最低電位。因此,在電容器1105的臨限電壓是一個較大的負值的情況下,電容線1115的電位可以比像素電極1121b的電位高。以這種方式,可以使導電膜1120恆定地處於導通狀態中;由此,可以使電容器1105(MOS電容器)處於導通狀態中。
當氧滲透且其具有在與半導體膜1111和1628 的界面的低界面態密度的氧化物絕緣膜被用作為在半導體膜1111和1628上絕緣膜1129和包括氧過量區域或氧化物絕緣膜的氧化物絕緣膜時,其中氧含量比其在化學計量組成被用作為絕緣膜1131更高,氧氣可以容易地供給到氧化物半導體膜,其是半導體膜1111和1628,可以防止從半導體膜的氧釋放,以及包含在絕緣膜1131中的氧可以被轉移到氧化物半導體膜以填充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的氧空位。因此,電晶體1103可以防止是常開以及待供給到電容線1115的電位可以被控制,使電容器1105(MOS電容器)可以恆常地在導電狀態中;因此,半導體裝置可以具有良好的電特性和高可靠性。
在絕緣膜1131上作為絕緣膜1133的氮化物絕緣膜的使用能夠防止雜質如氫氣和水從外部分進入半導體膜1111和導電膜1120。此外,具有低的氫含量作為絕緣膜1133的氮化物絕緣膜的使用可以最小化電晶體和電容器1105(MOS電容器)的電氣特性的變化。
此外,電容器1105可以在像素1101中被形成大的(在大的區域)。出於這個原因,半導體裝置可以在改善孔徑比的同時使充電容量增加。因此,該半導體裝置具有優異的顯示品質。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11)
在本實施例中,進行說明電子設備的例子,其可以使用任何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電晶體。
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的電晶體可以應用於各種電子設備(包括遊戲機)和電器。電子設備和電器的例子包括電視和監視器等的顯示設備,照明設備,桌上型個人計算機和筆記型個人電腦,文字處理機,再現的靜止圖像或儲存在記錄介質中的運動圖像,圖像再現裝置,諸如數位影音光碟(DVD),便攜式壓縮光碟(CD)播放器,無線電接收器,磁帶錄音機,立體聲耳機,音響,無繩電話手機,收發器,行動電話,車載電話,便攜式遊戲機,計算機,便攜資訊端子,電子記事本,電子書閱讀器,電子詞典,電子翻譯機,音頻輸入設備,相機,攝影機,電動刮鬍刀,IC晶片,高頻加熱電器,如微波爐,電子煮飯器,電動洗衣機,電動吸塵器,空調系統,如冷氣機,洗碗機,烘碗機,乾衣機,步團乾燥機,電冰箱,電冰櫃,電冰箱-冰櫃,用於保存DNA的冷櫃,輻射計數器,以及醫療設備,如透析器。此外,這些例子包括警報設備,例如煙霧探測器,氣體警報裝置和安全警報裝置。此外,這些例子還包括工業設備,如引導燈,交通信號燈,皮帶輸送機,電梯,自動扶梯,工業機器人,以及蓄電系統。此外,移動的物體等被內燃機和電動馬達驅動的使用電源從非水系二次電池,例如,電動車輛(electric vehicles;EV),混合動力電動汽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s;HEV),其包括內燃機和馬達,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PHEV),履帶車輛,其中履帶取代這些車輛的車輪,電動自行車包括馬達協助的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輪椅,高爾夫球車,船或艦艇,潛艇,直升機,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太空探測器,行星探測器,宇宙飛船等可以得到。這些電子設備的具體例子在圖22,圖23,圖24A至24C,以及圖25A到25C中示出。
首先,作為警報裝置的例子,進行說明火災警報器的結構。本說明書中的火災警報是指了火災發生瞬間引發警報的任何裝置,以及例如,住宅火災警報,自動消防警報系統,以及用於火災自動警報系統的火災探測器都包含在其類別中。
在圖22中所示的警報器包括至少微型計算機700。這裡,微型計算機700設置在警報裝置中。微型計算機700包括電連接到高電位電源線VDD的電源閘控制器703,電連接到高電位電源線VDD的電源閘704,電連接到功率閘704和電源閘控制器703的CPU(中央處理單元)705,以及電連接到功率閘704和CPU705的感測器部分709。此外,CPU705包括揮發性記憶體部分706和非揮發性記憶體部分707。
CPU705透過界面708電連接到匯流排線702。界面708以及CPU705電連接到功率閘704。作為界面708的匯流排標準,可以使用例如,I2C匯流排。透過界面708電連接到功率閘704的發光元件730是設置在本 實施例中記載的警報裝置中。
發光元件730較佳為發射具有高指向性的光的元件,且可以使用例如,有機EL元件,無機EL元件或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
電源閘控制器703包括計時器,並配合計時器的使用控制功率閘704。功率閘704允許或停止從高電位電源線VDD到CPU705,感測器部分709,以及界面708的電力供給,根據由電源閘控制器703的控制。這裡,作為功率閘704的例子,可以給出開關元件作為電晶體。
配合功率閘控制器703和功率閘704的使用,電力在一段時間內供給到感測器部分709,CPU705,和界面708,其中光的量被測量,並且到感測器部分709,CPU705,和界面708的電力的供給在測量期間之間的間隔期間可以被停止。警報裝置以這樣的方式操作,即藉此在警報裝置的功率消耗中的減少相較於與其中功率被連續地供給到上述結構的情況的可以實現。
在使用電晶體作為電源閘704的情況下,較佳的是使用具有非常低的關閉狀態電流,並用於揮發性記憶體部分707的電晶體,例如,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藉由使用這樣的電晶體,當由電源閘704停止電力的供給時,可以減小洩漏電流,使警報器的功耗降低可以實現。
直流電源701可以在實施例中描述的警報裝 置中設置,使得電力從直流電源701供給高電位電源線VDD。在高電位側上的直流電源701的電極電連接到高電位電源線VDD,且在低電位側上的直流電源701的電極電連接到低電位電源線VSS。低電位電源線VSS電連接到微型計算機700。這裡,高電位電源線VDD供給有高電位H。低電位電源線VSS供給有低電位L,例如接地電位(GND)。
在將電池使用作為直流功率源701的情況下,例如,在殼體中設置包括電連接到高電位電源線VDD的電極,電連接到低電位電源線VSS的電極,以及可容納電池的殼體之電池盒。注意,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警報器不一定包括直流功率源701,並且可以具有,例如,其中由透過佈線從警報器的外側設置交流電流電源供給電力的結構。
作為上述電池,可以使用二次電池如鋰離子二次電池(也稱為鋰離子蓄電池或鋰離子電池)。另外,較佳地設置太陽能電池,使二次電池可以充電。
感測器部分709測量有關異常情況的物理量,並發送測量值給CPU705。有關異常情況的物理量取決於警報器的使用情況,並在作為火災報警器的警報設備中,測量有關火災的物理量。因此,感測器部分709測量光的量作為有關火災的物理量和感測煙。
感測器部分709包括電連接到功率閘704的光學感測器711,電連接到功率閘704的放大器712,和 電連接到功率閘704和CPU705的AD轉換器713。當功率閘704允許感測器部分709供應電力時,在感測器部分709中設置的光感測器711,放大器712,和AD轉換器713,以及發光元件730操作。
圖23示出警報裝置的剖面的部分。在警報裝置中,元件隔離區域803形成在p型半導體基板801中,以及形成包括閘極絕緣膜807,閘極電極809,n型雜質區域811a和811b,絕緣膜815和絕緣膜817的n通道電晶體870。這裡,使用氧化物半導體以外的半導體形成n通道電晶體870,如單晶矽,使n通道電晶體870可以以足夠高的速度操作。因此,可以形成能夠實現高速存取的CPU的揮發性記憶體部分。
此外,接觸插塞819a和819b形成在其中藉由部分地蝕刻絕緣膜815和817所形成的開口中,且具有槽部分的絕緣膜821形成在絕緣膜817和接觸插塞819a和819b上。
在絕緣膜821和藉由濺射法,CVD法等設置在絕緣膜821和佈線823a和823b上所形成的絕緣膜820的槽部分中形成佈線823a和823b。在絕緣膜上形成絕緣膜822。
藉由濺射法,CVD法等形成的絕緣膜825設置在絕緣膜822上,且第二電晶體880和光電轉換元件890設置在絕緣膜825上。
第二電晶體880包含氧化物膜806a;氧化物 半導體膜806b;氧化物膜806c;與氧化物膜806a,氧化物半導體膜806b,和氧化物膜806c接觸之低電阻區域805a和低電阻區域805b;與低電阻區域805a和低電阻區域805b接觸之源極電極816a和汲極電極816b;閘極絕緣膜812;閘極電極804;及氧化物絕緣膜818。此外,設置覆蓋在光電轉換元件890和第二電晶體880的絕緣膜845,並在絕緣膜845上形成與汲極電極816b接觸的佈線849。佈線849作用為電連接第二電晶體880的汲極電極到n通道電晶體870的閘極電極809的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圖中的剖面C-D示出在剖面A-B中的電晶體870的深度方向上的剖面。
這裡,任何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電晶體可以被用作為第二電晶體880,且氧化物膜806a,氧化物半導體膜806b,與氧化物膜806c分別對應於實施例1中描述的氧化物膜104a,氧化物半導體膜104b,與氧化物膜104c。此外,源極電極816a和汲極電極816b分別對應於在實施例1中描述的源極電極106a和汲極電極106b。
在電晶體880中,在與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接觸的多層膜的界面附近的區域中以自對準的方式形成低電阻區域,且通道形成區域藉由使用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作為掩模將氧氣加入到多層膜可以是高度純化內蘊區域。藉由加入氧氣,可以以自對準的方式形成高度純化內蘊區域和低電阻區域。可以減少在電晶體的多層膜中的通道形成區域中氧空位的量,並且電晶體的電氣特性是良好的; 因此,有可能提供高度可靠的半導體裝置。
光感測器711包括光電轉換元件890,電容器,第一電晶體,第二電晶體880,第三電晶體和n通道電晶體870。作為光電轉換元件890,例如,光電二極體可以用在這裡。
光電轉換元件890的端子電連接到低電位電源線VSS,而其之另一個端子的其電連接到第二電晶體880的源極電極816a和汲極電極816b之一。
第二電晶體880的閘極電極804供給有電荷累積控制信號Tx,而第二電晶體880的源極電極816a和汲極電極816b之另一者電連接到電容器的一對電極之一者,第一電晶體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一者,以及n通道電晶體870的閘極電極(在下文中該節點在一些情況下被稱為節點FD)。
電容器的該對電極之另一者電連接到低電位電源線VSS。第一電晶體的閘極電極供給有復位信號Res,而其之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另一者電連接到高電位電源線VDD。
n通道電晶體870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一者電連接到第三電晶體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一者和放大器712。n通道電晶體870的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另一者電連接到高電位電源線VDD。第三電晶體的閘極電極供給有偏壓信號偏壓,而其之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另一者電連接到低電位電源線VSS。
請注意,也不必要設置電容器。例如,在n通道電晶體870等的寄生電容是足夠大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沒有電容器的構造。
另外,如第一電晶體和第二電晶體880,較佳使用具有極低的關閉狀態電流的電晶體。作為具有極低的關閉狀態電流的電晶體,較佳使用包括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具有這樣的結構,節點FD的電位可以保持很長一段時間。
在圖23的結構中,光電轉換元件890電連接到第二電晶體880和設置在絕緣膜825上。
光電轉換元件890包括設置在絕緣膜825的半導體膜860,以及與半導體膜860的頂表面接觸的源極電極816a和電極816c。源極電極816a是作用為第二電晶體880的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的電極且電連接光電轉換元件890到第二電晶體880。
在半導體膜860上,設置源極電極816a,電極816c,閘極絕緣膜812,氧化物絕緣膜818和絕緣膜845。此外,佈線856被形成在絕緣膜845上,並透過設置在閘極絕緣膜812,氧化物絕緣膜818,和絕緣膜845中的開口與電極816c接觸。
在類似於源極電極816a和汲極電極816b的步驟中可以形成電極816c,且在類似於佈線849的步驟中可以形成佈線856。
作為半導體膜860,設置可以進行光電轉換的 半導體膜,並且,例如,可以使用矽或鍺。在使用矽的情況下,半導體膜860作用為感測可見光的光學感測器。另外,矽和鍺之間是有區別的,在可被吸收的電磁波的波長中。當半導體膜860包括鍺時,能夠得到主要感測紅外線的感測器。
在上述方式中,包括光學感測器711的感測器部分709可以被納入微型計算機700中,使組件的數量可以減少,並且可以減小警報裝置的殼體的尺寸。注意,在光學感測器或光電轉換元件的地方需要高自由度的情況下,光學感測器或光電轉換元件的可以由外部分設置以便電連接到微型計算機700。
在包括上述IC晶片的警報裝置中,使用CPU705,其中結合並安裝包括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的多個電路在一個IC晶片上。
圖24A至24C是方塊圖,表示至少部分地包括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任何電晶體的CPU的具體結構。
在圖24A中所示的CPU包括算術邏輯單元(Arithmetic logic unit;ALU)921,ALU控制器922,指令解碼器923,中斷控制器924,時序控制器925,寄存器926,寄存器控制器927,匯流排界面(匯流排I/F)928,可重寫的ROM929,和ROM界面(ROM I/F)919在基板920上。半導體基板,SOI基板,或玻璃基板等用作為基板920。ROM929和ROM界面919可以被設置在 分開的晶片。不用說,在圖24A中的CPU剛好是其中的配置已簡化的例子,並且實際的CPU取決於應用可以具有各種配置。
被藉由匯流排界面928輸入到CPU的指令輸入到指令解碼器923並在其中進行解碼,然後,輸入到ALU控制器922,中斷控制器924,寄存器控制器927,和時序控制器925。
ALU控制器922,中斷控制器924,寄存器控制器927,和時序控制器925根據解碼的指令進行各種控制。具體地,ALU控制器922產生用於控制ALU921的操作的信號。當CPU執行程式時,中斷控制器924在其優先性或掩模狀態的基礎上確定從外部分輸入/輸出裝置或外圍電路的中斷請求,並處理該請求。寄存器控制器927產生寄存器926的地址,並根據CPU的狀態讀取/寫入數據從/到寄存器926。
時序控制器925產生用於控制ALU921,ALU控制器922,指令解碼器923,中斷控制器924,以及寄存器控制器927的操作時序的信號。例如,時序控制器925包括內部分時鐘產生器,用於產生根據基準時鐘信號CLK1的內部分時鐘信號CLK2,並供給內部分時鐘信號CLK2到上述電路。
在如圖24A所示的CPU中,在寄存器926中設置記憶體單元。作為寄存器926的記憶體單元,在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都可以使用。
在圖24A中所示的CPU中,寄存器控制器927選擇按照從ALU921的指令將數據儲存在寄存器926中的操作。即,寄存器控制器927選擇是否由觸發器或藉由包含在寄存器926中的記憶體單元中的電容器儲存數據。當藉由觸發器儲存的數據被選擇時,電源電壓被提供給在寄存器926的記憶體單元中。當由電容器儲存的數據被選擇時,數據被重寫在電容器中,且可以停止在寄存器926中的記憶體單元的電源電壓的供給。
電源可以由記憶體單元組和供給電源電位VDD或電源電位VSS所到的節點之間所設置的開關元件停止,如圖24B或圖24C中所示。圖24B和24C中所示的電路描述如下。
圖24B和24C的每個示出記憶體電路的結構的例子,其中任何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電晶體用作控制電源電位到記憶體單元的供給的開關元件。
在圖24B示出的記憶體裝置包括開關元件901和包括多個記憶體單元902的記憶體單元組903。具體地說,作為記憶體單元902的每個,在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都可以使用。各包括記憶體單元組903中的記憶體單元902供給有經由開關元件901的高階電源電位VDD。此外,包括記憶體單元組903中的每個記憶體單元902與供給有信號IN的電位與低階電源電位VSS。
如圖24B所示,在任何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 的電晶體用作開關元件901,且電晶體的開關是由供給到其閘極的信號SigA控制。
注意,圖24B示出其中開關元件901只包括一個電晶體的結構;然而,沒有在其上特別的限制,開關元件901可以包括多個電晶體。在開關元件901包括多個作用為開關元件的電晶體的情況下,多個電晶體可以並聯,串聯,或並聯連接和串聯連接的組合連接到彼此。
儘管開關元件901控制到包括在記憶體單元組903中的每個記憶體單元902的高階電源電位VDD的供給,如圖24B所示,開關元件901可以控制低階電源電位VSS的供給。
在圖24C中,示出記憶體裝置的例子,其中包括在記憶體單元組903中的每個記憶體單元902是透過開關元件901供給有低階電源電位VSS。到包括在記憶體單元組903中的每個記憶體單元902的低階電源電位VSS的供給可以藉由開關元件901控制。
當開關元件設置在記憶體單元組和電源電位VDD或電源電位VSS所供給到的節點之間時,即使在其中CPU的操作被暫時停止,並且停止電源電壓的供應的情況下,數據可以被儲存;因此,可以減少功耗。具體地,例如,當個人電腦的用戶沒有輸入數據到輸入裝置,如鍵盤時,CPU的操作可被停止,使功率消耗可被減小。
雖然這裡給出CPU作為示例,電晶體也可以被應用到LSI諸如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客製LSI,或現場可程式閘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如圖25A所示,顯示裝置1000是包括CPU的電器的例子,其中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被使用。具體地,顯示裝置1000對應於用於TV廣播接收的顯示裝置,包括殼體1001,顯示部分1002,揚聲器部分1003,CPU1004等。CPU1004設置在殼體1001中。顯示裝置1000可以從商用電源接收電力。可替換地,顯示裝置1000可以使用儲存在蓄電裝置中的電力。當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被用作為顯示裝置1000中的CPU時,可以實現在顯示裝置1000的功率消耗中的減少。
半導體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裝置,發光裝置,其中在每個像素中設置發光元件,例如有機EL元件,電泳顯示裝置,數位微鏡裝置(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電漿顯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場致發射顯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等可用於顯示部分1002。
注意,顯示裝置在其類別中,包括所有的用於個人計算機,廣告顯示器,以及TV廣播接收以外的資訊顯示裝置。
如圖25A所示,警報裝置1010是住宅火災警報器,其包括感測器部分和微型計算機1011。需要注意的是微型計算機1011是包括CPU的電器的例子,其中任 何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電晶體被使用。
如圖25A所示,冷氣機,其包括室內單元1020和室外單元1024,是包括CPU的電器的例子,其中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被使用。具體地,室內單元1020包括殼體1021,出氣口1022,CPU1023等。雖然CPU1023設置在圖25A中室內單元1020中,CPU1023可以設置在室外單元1024。替代地,CPU1023可以設置在室內單元1020和室外單元1024兩者中。藉由使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的任何電晶體用於在冷氣機中的CPU,可以實現在冷氣機的功耗中的降低。
如圖25A所示,電冰箱-冰櫃1030是包括CPU的電器的例子,其中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被使用。具體而言,電冰箱-冰櫃1030包括外殼1031,用於冰箱1032的門,用於冰櫃1033的門,CPU1034等。在圖25A中,CPU1034設置在殼體1031中。當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的任何電晶體被使用作為電冰箱-冰櫃1030的CPU1034時,可以實現在電冰箱-冰櫃1030的功耗中的降低。
圖25B示出電動車輛的例子,其是電器的例子。電動車輛1040配備有二次電池1041。二次電池1041的電力的輸出由控制電路1042調整且電力供給到驅動裝置1043。控制電路1042是由包括ROM,RAM,CPU等被未示出的處理單元1044控制。當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何電晶體被使用作為電動車輛1040的CPU時,可以 實現在電動車輛1040的功耗中的降低。
驅動裝置1043包括單獨的DC馬達或AC馬達或其與內燃機結合。根據輸入數據如由驅動的操作的數據(例如,加速,減速或停止)或電動車輛1040的驅動期間的數據(例如,升級或降級時的數據,或者驅動輪荷載時的數據),處理單元1044輸出控制信號到控制電路1042。控制電路1042按照處理單元1044的控制信號調整從二次電池1041供給的電能來控制驅動裝置1043的輸出。在其中AC馬達被安裝的情況下,雖然未示出,反向器,其將直流轉換為交流電流,也被併入。
本實施例可以使用任何本說明書中的其它實施例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1]
在這個例子中,進行說明氮化物絕緣膜的剖面的觀察結果和熱脫附質譜儀(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TDS)的分析結果。首先,進行說明用於形成用於氮化物絕緣膜的剖面觀察的樣品的方法。
熱氧化物膜沉積在矽晶圓上。熱氧化物膜形成到100nm的厚度,在950℃含有HCl在3%的氧的氣氛中。接著,300nm厚的氮化矽膜藉由濺射法沉積在熱氧化物膜上。氮化矽膜在以下條件下沉積:使用矽作為濺射靶,氬氣和氮氣施加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分別以5sccm的和20sccm的流速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 制到0.2Pa,以及供給3.0kW的RF功率。請注意,在氮化矽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350℃。
藉由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STEM)觀察示例樣品的剖面。圖29示出示例樣品的STEM圖像。
如圖29所示,在氮化物絕緣膜中,沒有觀察到空隙部分的產生。
接著,進行說明由氮化物絕緣膜的TDS分析得到的評價。
形成示例樣品如下。熱氧化物膜沉積在矽晶圓上。熱氧化物膜沉積在矽晶圓上。熱氧化物膜形成到100nm的厚度,在950℃含有HCl在3%的氧的氣氛中。接著,300nm厚的第一氮化矽膜藉由濺射法沉積在熱氧化物膜上,以及50nm厚的第二氮化矽膜藉由濺射法沉積在第一氮化矽膜上。第一氮化矽膜藉由電漿CVD方法在以下條件下形成:矽烷以60sccm的流速,氮氣以1000sccm的流速,和氨以480sccm的流速被用作為源氣體;在反應室中的壓力為300Pa;基板溫度為350℃;和350W的高頻功率被供給到並聯平板電極。在下列條件下形成第二氮化矽膜:使用矽作為濺射靶,氬氣和氮氣施加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分別以5sccm的和20sccm的流速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2Pa,以及供給3.0kW的RF功率。請注意,在氮化矽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350℃。為了比較,製備比較例樣品,其中熱氧 化物膜和第一氮化矽膜被形成在矽晶圓上。
每個樣品進行TDS分析。圖30示出在比較例樣品中測量的M/z=2(H2),M/z=18(H2O),M/z=28(N2)和M/z=32(O2)的TDS的結果。圖31示出在示例樣品中測量的M/z=2(H2),M/z=18(H2O),M/z=28(N2)和M/z=32(O2)的TDS的結果。
根據圖30和圖31,當加熱溫度低於或等於400℃時,氫氣(H2)的強度由於第二氮化矽膜減小。
此結果表明,藉由濺射法形成的第二氮化矽膜具有抗氫的高屏障性質。
[實施例2]
在此示例中,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結晶狀態由X-射線繞射(X-ray diffraction;XRD)進行測定。進行描述用於形成用於測量的樣品2A至2G方法。
首先,熱氧化物膜沉積在矽晶圓上。熱氧化物膜形成到100nm的厚度,在950℃含有HCl在3%的氧的氣氛中。接著,300nm厚的氧化矽膜藉由濺射法沉積在熱氧化物膜上。氧化矽膜在以下方式中沉積:使用氧化矽作為濺射靶,氧氣施加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分別以50sccm的流速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1.5kW的RF功率。請注意,在氧化矽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100℃。
接著,將多層膜沉積在氧化矽膜上。多層膜 包括三個層並以下面的方式形成。首先,將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5nm厚的In-Ga-Zn氧化物膜沉積作為於氧化矽膜上的第一氧化物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In-Ga-Zn氧化物膜: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濺射靶;分別以15sccm的和30sccm的流速供給氬氣和氧氣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0.5kW的DC功率。請注意,在In-Ga-Zn氧化物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200℃。
接著,將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的15nm厚的In-Ga-Zn氧化物膜沉積作為於第一氧化物膜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In-Ga-Zn氧化物膜:使用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的濺射靶;分別以30sccm的和15sccm的流速供給氬氣和氧氣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0.5kW的DC功率。請注意,在In-Ga-Zn氧化物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400℃。
接著,將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In-Ga-Zn氧化物膜沉積作為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第二氧化物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In-Ga-Zn氧化物膜: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濺射靶;分別以30sccm的和15sccm的流速供給氬氣和氧氣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0.5kW的DC功率。請注意,在In-Ga-Zn氧化物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200℃。注意,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厚 度為5nm,10nm,以及15nm。
接著,藉由離子注入方法添加氧氣(O2 +)到IGZO膜。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條件如下:5kV的加速電壓和5.0×1015ions/cm2時的劑量。
透過上述方法,形成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5nm之樣品2A,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10nm之樣品2B,以及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20nm之樣品2C。
描述樣品2D到2F。在剛形成第二氧化物膜之後,在第二氧化物膜上形成20nm厚的氮氧化矽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氮氧化矽膜:矽烷和一氧化二氮分別以1sccm和800sccm的流速供給到電漿CVD裝置的反應室,在反應室中的壓力控制到40Pa,和以使用27.12MHz的高頻電源供給100W的功率。注意,在350℃的基板溫度形成氮氧化矽。
接著,藉由離子注入方法添加氧氣(16O2 +)到氮氧化矽膜。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條件如下:5kV的加速電壓和5.0×1015ions/cm2時的劑量。
透過上述方法,形成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5nm之樣品2D,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10nm之樣品2E,以及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20nm之樣品2F。
形成樣品2G是形成樣品2A而不加氧作為比較例。
然後,圖32A至圖32F和圖33顯示樣品2A至樣品2G由面外方法的X射線繞射譜的測量結果。圖32A至圖32F和圖33中,縱軸表示X射線繞射強度(給定單位)和橫軸表示繞射角2θ(度)。注意的是,藉由使用由Bruker AXS製造的X-射線繞射儀D8 ADVANCE測定X射線繞射光譜。
如圖32A至32C中所示的X射線繞射光譜,在氧氣直接加到第二氧化物膜的情況下,當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減少時,來自結晶的約2θ=31°的峰變小。此外,如示於圖32D到32F,在氧氣是透過氮氧化矽膜加入到第二氧化物膜的情況下,約2θ=31°觀察結晶的峰,無論第二氧化物膜從的厚度,其表現出形成結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另外,圖32D到32F的XRD譜圖和圖33的XRD譜圖之間的結晶而得約2θ=31°的峰沒有差異,其表明,結晶氧化物半導體膜是由氮氧化矽膜保護。
[實施例3]
在這個例子中,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上形成的氧化物膜上形成導電膜,然後除去導電膜。在這之後,進行測量氧化物膜的薄層電阻。進行描述用於形成用於測量的樣品3A至3H的方法。
首先,熱氧化物膜沉積在矽晶圓上。熱氧化物膜形成到100nm的厚度,在950℃含有HCl在3%的氧的氣氛中。接著,300nm厚的氧化矽膜藉由濺射法沉積在 熱氧化物膜上。氧化矽膜在以下方式中沉積:使用氧化矽作為濺射靶,氧氣施加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分別以50sccm的流速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1.5kW的RF功率。請注意,在氧化矽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100℃。
接著,將多層膜沉積在氧化矽膜上。多層膜包括三個層並以下面的方式形成。首先,將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20nm厚的In-Ga-Zn氧化物膜沉積作為於氧化矽膜上的第一氧化物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In-Ga-Zn氧化物膜: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濺射靶;分別以15sccm的和30sccm的流速供給氬氣和氧氣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0.5kW的DC功率。請注意,在In-Ga-Zn氧化物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200℃。
接著,將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的15nm厚的In-Ga-Zn氧化物膜沉積作為於第一氧化物膜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In-Ga-Zn氧化物膜:使用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的濺射靶;分別以30sccm的和15sccm的流速供給氬氣和氧氣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0.5kW的DC功率。請注意,在In-Ga-Zn氧化物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300℃。
接著,將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In-Ga-Zn氧化物膜沉積作為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第二氧化 物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In-Ga-Zn氧化物膜: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濺射靶;分別以30sccm的和15sccm的流速供給氬氣和氧氣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0.5kW的DC功率。請注意,在In-Ga-Zn氧化物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200℃。注意,第三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厚度為0nm,5nm,10nm,以及15nm。
接著,進行第一熱處理。在450°℃在氮氣氛中進行第一次熱處理一小時,然後在450℃在氧氣氛中進行一個小時。
接著,100nm厚的鎢膜沉積在第二氧化物膜上的導電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鎢膜:使用鎢的濺射靶;氬氣和加熱的氬氣分別以80sccm和為10sccm的流速供給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中,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8Pa,以及供給1.0kW的DC功率。
接著,進行第二次熱處理。在400℃在氧氣氛中進行第二處理一小時。
透過上述方法,形成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0nm之樣品3A,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5nm之樣品3B,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10nm之樣品3C,以及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20nm之樣品3D。
用於比較,形成不進行第二次熱處理的樣品。形成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0nm之樣品3E,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5nm之樣品3F,其中第二氧化 物膜的厚度為10nm之樣品3G,以及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20nm之樣品3H。
接著,乾蝕刻鎢膜。在下列條件下進行蝕刻:以45sccm的流速的Cl2,以55sccm的流速的CH4,和以55sccm的流速的O2被使用作為蝕刻氣體,偏壓功率是110W,ICP功率源的功率是3000W,及壓力為0.67Pa。注意,在鎢膜的乾蝕刻時的基板溫度為40℃。
接著,氧氣(18O2)藉由離子注入法添加到第二氧化物膜。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條件如下:5kV的加速電壓和5.0×1015ions/cm2的劑量。
此外,用於比較,也形成其中沒有添加氧離子的樣品。
接著,蝕刻第二氧化物膜,並相對於蝕刻深度測量薄層電阻值。沉積進行的過氧化氫水和氨(過氧化氫水:氨水:水=5:2:5)的混合溶液用於蝕刻。蝕刻的之前和之後使用橢圓偏振光譜法測量蝕刻後的第二氧化物膜的剩餘厚度以獲得到該蝕刻第二氧化物膜的深度。
圖34示出樣品3A到3D的薄層電阻,其受熱處理,並且圖35示出樣品3E至3H,其對薄層電阻不進行熱處理。請注意,在附圖中的虛線分別表示測定極限的值(6MΩ/square)。
如圖34和圖35表明,薄層電阻值是藉由氧氣的增加而增加,且薄層電阻值減小是藉由熱處理。此外,圖34和圖35表明,當在第二氧化物膜具有大的厚度 的情況下增加氧氣時,圍繞表面的電阻增加,但低電阻區域存在於第二氧化物膜中。
發現到,在將其在IGZO膜(第二氧化物膜)上形成鎢膜的樣品中,減少了IGZO膜的區域的電阻,其被從IGZO膜的表面形成到約15nm的深度。這表明,在第二氧化物膜的表面附近形成IGZO和鎢的低電阻的混合層,以及,例如,藉由IGZO膜到鎢膜的氧的轉移形成由於存在於IGZO膜的表面附近的氧空位的n-型區域。
[實施例4]
在這個例子中,進行說明藉由二次離子質譜(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SIMS)而得到的多層膜的評價結果。
進行分析下面的樣品:樣品3E,樣品3F,實施例3中使用的樣品3G,與其是其中第二氧化物膜的厚度為15nm的樣品3F之樣品4A。氧氣是藉由離子注入方法添加到每個樣品中。
圖36顯示樣品3E到3G和樣品4A的18O濃度分佈。
在每個樣品中,在從氧氣加入到的多層膜的表面約5nm的深度觀察到18O濃度的峰。此外,發現到,18O被擴散到在從多層膜的表面約20nm的深度的區域。
[實施例5]
在這個例子中,形成電晶體且進行評價其電特性。進行說明用於形成用於評價的樣品的方法。
首先,熱氧化物膜沉積在矽晶圓上。熱氧化物膜形成到100nm的厚度,在950℃含有HCl在3%的氧的氣氛中。接著,300nm厚的氧化矽膜藉由濺射法沉積在熱氧化物膜上。氧化矽膜在以下方式中沉積:使用氧化矽作為濺射靶,氧氣施加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分別以50sccm的流速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1.5kW的RF功率。請注意,在氧化矽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100℃。
接著,進行加熱處理。在真空(減壓)氣氛下在450°下進行熱處理進行1小時。在這之後,氧(16O)藉由離子注入方法添加到氧化矽膜。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條件如下:60kV的加速電壓和2.0×1016ions/cm2時的劑量。
接著,將多層膜沉積在氧化矽膜上。多層膜包括三個層並以下面的方式形成。首先,將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20nm厚的In-Ga-Zn氧化物膜沉積作為於氧化矽膜上的第一氧化物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In-Ga-Zn氧化物膜: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濺射靶;分別以15sccm的和30sccm的流速供給氬氣和氧氣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0.5kW的DC功率。請注意,在In-Ga-Zn氧化物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200℃。
接著,將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的 15nm厚的In-Ga-Zn氧化物膜沉積作為於第一氧化物膜上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In-Ga-Zn氧化物膜:使用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比的濺射靶;分別以30sccm的和15sccm的流速供給氬氣和氧氣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0.5kW的DC功率。請注意,在In-Ga-Zn氧化物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300℃。
接著,將具有In:Ga:Zn=1:3:2的10nm厚的原子比的In-Ga-Zn氧化物膜沉積作為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第二氧化物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In-Ga-Zn氧化物膜: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比的濺射靶;分別以30sccm的和15sccm的流速供給氬氣和氧氣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4Pa,以及供給0.5kW的DC功率。請注意,在In-Ga-Zn氧化物膜的沉積中的基板溫度為200℃。
接著,進行第一熱處理。在450°℃在氮氣氛中進行第一次熱處理一小時,然後在450℃在氧氣氛中進行一個小時。
接著,100nm厚的鎢膜沉積在第二氧化物膜上的導電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鎢膜:使用鎢的濺射靶;氬氣和加熱的氬氣分別以80sccm和為10sccm的流速供給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中,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8Pa,以及供給1.0kW的DC功率。鎢膜的形成後,將鎢膜部分蝕刻(蝕刻條件:蝕刻氣體(CH4= 55sccm,Cl2=45sccm,O2=55sccm),3000W的ICP功率源的功率,110W的偏壓功率,0.67Pa的壓力,和40℃的基板溫度)偏置功率,由此,形成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
接著,氧氣(16O2 +)藉由離子注入法添加到多層膜。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條件如下:5kV的加速電壓和5.0×1015ions/cm2的劑量。
接著,形成閘極絕緣膜。形成20nm厚的氧化矽膜作為閘極絕緣膜。氧化矽膜是由CVD法形成,其中在反應室中的壓力控制到200Pa。
接著,閘極電極形成。藉由濺射法形成30nm厚的氮化鉭膜,並且藉由濺射法在氮化鉭膜上形成135nm厚的鎢膜。在下列條件下形成氮化鉭膜:使用氮化鉭的濺射靶;氬氣和氮分別以50sccm和為10sccm的流速供給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中,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0.6Pa,以及供給1.0kW的DC功率。在下列條件下形成鎢膜:使用鎢的濺射靶;氬氣和加熱的氬氣分別以100sccm和為10sccm的流速供給到濺射裝置的處理室作為濺射氣體中,在處理室中的壓力控制到2.0Pa,以及供給4.0kW的DC功率。鎢膜的沉積後,將氮化鉭膜和鎢膜的部分蝕刻(鎢膜的蝕刻條件:蝕刻氣體(CH4=55sccm,Cl2=45sccm,O2=55sccm),3000W的ICP功率源的功率,110W的偏壓功率,0.67Pa的壓力,和40℃的基板溫度;氮化鉭膜的蝕刻條件:蝕刻氣體(Cl2=100sccm), 2000W的ICP功率源的功率50W的偏置功率0.67Pa的壓力,和40℃的基板溫度,使閘極電極形成。
然後,形成氧化物絕緣膜。70nm厚的氧化鋁膜是藉由濺射而形成,然後135nm厚的氮氧化矽膜是藉由CVD法而形成在氧化鋁膜上。
然後,到達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的開口形成在閘極絕緣膜和氧化物絕緣膜中。
在開口中形成佈線層(在50nm厚的鈦膜上形成200nm厚的鋁膜,並在200nm厚的鋁膜上形成50nm厚的鈦膜)。
1.5μm的聚酰亞胺膜在佈線層上形成,且在300℃在空氣中進行熱處理一小時。
透過上述過程,形成具有0.44μm的通道長度和1μm的通道寬度的示例電晶體。另外,形成不對於其添加氧氣的比較例電晶體。
接著,在形成的電晶體中,在汲極電壓(Vd:[V])被設定到3V或0.1V且閘極電壓(Vg:[V])從-3V到3V掃測的條件下測量汲極電流(Id:[A])。圖37A示出示例電晶體的測量結果和圖37B示出比較例的電晶體的測量結果。圖37A和37B示出3V和0.1V的汲極電壓(Vd:[V])的情況下的測量結果,其中水平軸表示閘極電壓(Vg:[V]),而垂直軸表示汲極電流(Id:[A])。注意,當源極的電位被用作為參考電位時,“汲極電壓(Vd:[V])”是指汲極和源極之間的電位差,而當源極的電位被用作為參考電 位時,“閘極電壓(Vg:[V])”是指到閘極和源極之間的電位差。
結果發現,形成在圖37A中的示例中的電晶體的電氣特性變化小於圖37B中所示的比較例的電晶體的。
上述結果表明,本例中的電晶體具有非常高的電特性。
[參考例1]
電晶體的Vg-Id的特性的測量表明,當電晶體的通道長度減小時,閘極電壓(也被稱為上升的閘極電壓)變化,在其中由於汲極電壓Vd的導通狀態電流開始流動。因此,藉由計算來檢查通道長度和上升的閘極電壓之間的關係。
圖38示出假定在計算中的電晶體結構的結構。在圖38中,“OS”表示氧化物半導體膜中,“S”表示源極電極,“D”表示汲極電極,“GI”表示閘極絕緣膜,和“GE”表示閘極電極。請注意,具有比氧化物半導體膜更高的載子密度之n層(在圖中用“n”表示)是包括在氧化物半導體膜和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氧化物半導體膜(OS)被示為i層(用“i”表示)以從n層區分開來。在n-層的通道長度方向上的區域的每個長度用“△L”表示,其不與源極和汲極電極重疊。在這個時候,當有效通道長度Leff被定義為Leff=L-2△L(△L≧0)時, Leff是比通道長度L短。
下面的計算條件被僱用:L(通道長度)為2μm;W(通道寬度)為1μm;閘極電極的功函數為5eV,閘極絕緣膜為堆疊,其中400nm厚的氮化矽膜(介電常數ε=7.5)和50nm厚的氮氧化矽膜(介電常數ε=4.1)從閘極電極側依次堆疊;以及氧化物半導體膜具有35nm的厚度。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中導帶的底部分和價帶的頂部分之間的能量差Eg為3.2eV。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子親和力x為4.8eV。氧化物半導體膜的介電常數ε為15。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子遷移率μn為10cm2/Vs之間。氧化物半導體膜的電洞遷移率μm為0.01cm2/Vs。導帶中的狀態Nc的有效狀態密度為5×1018cm-3。價帶中的狀態Nv的有效密度為5×1018cm-3。施子密度Nd為6.6×10-9cm-3。另外,n層的施子密度為5×1018cm-3。注意,長度△L的四個條件,即,0μm,0.1μm,0.3μm,0.5μm被用於計算。
計算結果示於圖39。如圖39所示,在以下情況下,在1V的汲極電壓Vd的上升閘極電壓與10V的汲極電壓的相同:當長度△L為0μm時(即,有效通道長度為2.0μm),當長度△L為0.1μm時(即,有效通道長度是1.8μm(通道長度的10%是長度△L)),並且當長度△L為0.3μm時(即,有效通道長度為1.4μm(通道長度的30%為△L))。另一方面,當長度△L為0.5μm時(即,有效通道長度為1.0μm),在1V的汲極電壓Vd的上升閘極電壓與 10V的汲極電壓的不相同,即,上升的位置,被分裂了。
上述結果表明,當有效通道長度短時,環位置被分裂,因此,當藉由添加氧到氧化物半導體膜而將該n層製造成i層時,可增加有效通道長度及可以防止上升位置上的分裂。
長度△L低於通道長度的30%,較佳低於10%,更佳低於3%。在兩個汲極電壓之間1pA/μm的分裂的寬度小於兩個汲極電壓的較大的一個,其相差一個或多個位數。分裂的寬度較佳低於兩個汲極電壓的較大的一個的1/3。
本申請案是基於於2012年12月25日提交日本專利局的日本專利申請案序號2012-281801,其全部分內容藉由引用包含於此。
100:基板
102:基底絕緣膜
104:多層膜
104a:氧化物膜
104b:氧化物半導體膜
104c:氧化物膜
105a:低電阻區域
105b:低電阻區域
105c:區域
106a:源極電極
106b:汲極電極
108:閘極絕緣膜
110:閘極電極
112:氧化物絕緣膜
114:氮化物絕緣膜
150:電晶體

Claims (5)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
    第一電晶體,包括通道形成區中的矽;
    該第一電晶體上的第二電晶體,該第二電晶體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閘極電極;
    該第二電晶體上的絕緣膜;以及
    該絕緣膜上的第一佈線,該第一佈線電連接到該第一電晶體的閘極電極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
  2.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
    第一電晶體,包括通道形成區中的矽;
    該第一電晶體上的第二電晶體,該第二電晶體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閘極電極;
    該第二電晶體上的絕緣膜;以及
    該絕緣膜上的第一佈線,該第一佈線電連接到該第一電晶體的閘極電極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
    其中,該第一電晶體的該閘極電極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彼此不重疊。
  3.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
    第一電晶體,包括通道形成區中的矽;
    該第一電晶體上的第二電晶體,該第二電晶體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閘極電極;
    該第二電晶體上的絕緣膜;
    該絕緣膜上的第一佈線,該第一佈線電連接到該第一電晶體的閘極電極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以及
    電連接到該矽的第二佈線,
    其中,該第二佈線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彼此重疊。
  4.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
    第一電晶體,包括矽;
    該第一電晶體上的第二電晶體,該第二電晶體包括氧化物半導體膜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上的閘極電極;
    該第二電晶體上的絕緣膜;
    該絕緣膜上的第一佈線,該第一佈線電連接到該第一電晶體的閘極電極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以及
    電連接到該矽的第二佈線,
    其中,該第一電晶體的該閘極電極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彼此不重疊,並且
    其中,該第二佈線和該氧化物半導體膜彼此重疊。
  5. 如請求項3或4之半導體裝置,
    其中該第二佈線位於該第一電晶體和該第二電晶體之間。
TW112114796A 2012-12-25 2013-12-23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TWI845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1801 2012-12-25
JP2012-281801 2012-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3384A TW202333384A (zh) 2023-08-16
TWI845271B true TWI845271B (zh) 2024-06-11

Family

ID=50973635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4796A TWI845271B (zh) 2012-12-25 2013-12-23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TW107131445A TWI726237B (zh) 2012-12-25 2013-12-23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TW102147774A TWI642189B (zh) 2012-12-25 2013-12-23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TW110109598A TWI802854B (zh) 2012-12-25 2013-12-23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1445A TWI726237B (zh) 2012-12-25 2013-12-23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TW102147774A TWI642189B (zh) 2012-12-25 2013-12-23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TW110109598A TWI802854B (zh) 2012-12-25 2013-12-23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5) US20140175435A1 (zh)
JP (3) JP6430698B2 (zh)
DE (1) DE112013006219T5 (zh)
TW (4) TWI845271B (zh)
WO (1) WO20141039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13160B1 (ko) * 2012-06-15 2020-05-2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US20140027762A1 (en) * 2012-07-27 2014-0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207028B1 (ko) 2012-12-03 2021-01-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TWI614813B (zh) 2013-01-21 2018-02-1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US9190527B2 (en) 2013-02-13 2015-11-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153650B2 (en) 2013-03-19 2015-10-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xide semiconductor
TWI652822B (zh) * 2013-06-19 2019-03-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氧化物半導體膜及其形成方法
TWI608523B (zh) 2013-07-19 2017-12-1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Oxide semiconductor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xide semiconductor film,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3412450A (zh) * 2013-07-26 2013-11-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KR102281300B1 (ko) * 2013-09-11 2021-07-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박막 트랜지스터의 제조 방법 및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TWI666770B (zh) 2013-12-19 2019-07-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KR102317297B1 (ko) 2014-02-19 2021-10-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산화물, 반도체 장치, 모듈, 및 전자 장치
TWI663726B (zh) 2014-05-30 2019-06-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半導體裝置、模組及電子裝置
US9722091B2 (en) 2014-09-12 2017-08-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676316B2 (ja) 2014-09-12 2020-04-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DE112015004272T5 (de) * 2014-09-19 2017-06-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r Halbleitervorrichtung
US9704704B2 (en) 2014-10-28 2017-07-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60155803A1 (en) * 2014-11-28 2016-06-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60225915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Cindy X. Qiu Metal oxynitride transistor devices
KR20160114511A (ko) 2015-03-24 2016-10-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US9806200B2 (en) 2015-03-27 2017-10-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EP3332033B1 (en) * 2015-08-06 2021-04-21 Pacific Biosciences of California, Inc. Single-molecule nanofet sequenc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714633B2 (en) * 2015-12-15 2020-07-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WI619941B (zh) * 2015-12-28 2018-04-01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感測器裝置
WO2017153882A1 (en) 2016-03-11 2017-09-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0504575B2 (en) * 2016-10-10 2019-12-10 Kai-Uwe Demasius Capacitive matrix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actuation thereof
WO2018073689A1 (en) * 2016-10-21 2018-04-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545581B2 (en) * 2019-08-02 2023-01-03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etal oxide (MO) semiconductor and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7369716B (zh) * 2017-07-17 2021-02-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1395254B2 (en) * 2018-01-16 2022-07-19 Maarten Van Laere Cellular alerting add-on
US11426818B2 (en) 2018-08-10 2022-08-30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products
JP7412924B2 (ja) * 2019-08-26 2024-01-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767745A (zh) * 2019-09-18 2020-02-07 华南理工大学 复合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及薄膜晶体管与应用
TWI807254B (zh) * 2021-02-02 2023-07-01 袁知賢 光放大模組及其製作方法
CN113675276A (zh) * 2021-08-25 2021-11-19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Tft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3809163B (zh) * 2021-09-17 2023-11-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金属氧化物晶体管、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2101966B2 (en) 2022-04-28 2024-09-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40100A1 (en) * 2009-12-10 2011-06-16 Masahiro Takata Thin-film transistor,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device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TW201208069A (en) * 2010-04-02 2012-02-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20187395A1 (en) * 2011-01-20 2012-07-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xide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20319114A1 (en) * 2011-06-17 2012-12-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20319102A1 (en) * 2011-06-17 2012-12-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8861A (ja) 1984-03-23 1985-10-08 Fujitsu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H0244256B2 (ja) 1987-01-28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2o5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60B2 (ja) 1987-02-24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5o8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58B2 (ja) 1987-02-24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3o6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S63210023A (ja) 1987-02-24 1988-08-31 Natl Inst For Res In Inorg Mater InGaZn↓4O↓7で示される六方晶系の層状構造を有する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244262B2 (ja) 1987-02-27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6o9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63B2 (ja) 1987-04-22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7o10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5251705A (ja) 1992-03-04 1993-09-28 Fuji Xerox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US5436474A (en) 1993-05-07 1995-07-25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Modulation dope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having built-in drift field
JP3479375B2 (ja) 1995-03-27 2003-12-15 科学技術振興事業団 亜酸化銅等の金属酸化物半導体による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とpn接合を形成した金属酸化物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H11505377A (ja) 1995-08-03 1999-05-18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ネムローゼ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半導体装置
JP3407067B2 (ja) * 1995-10-26 2003-05-19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スト・ディスプレイ 半導体装置の製法
JP3625598B2 (ja) 1995-12-30 2005-03-0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170454B2 (ja) 1998-07-24 2008-10-22 Hoya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酸化物薄膜を有する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50861A (ja) 1998-11-16 2000-05-30 Tdk Corp 酸化物薄膜
JP3276930B2 (ja) 1998-11-17 2002-04-22 科学技術振興事業団 トランジスタ及び半導体装置
JP3209270B2 (ja) 1999-01-29 2001-09-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ヘテロ接合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
TW460731B (en) 1999-09-03 2001-10-21 Ind Tech Res Inst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wide viewing angle LCD
JP4089858B2 (ja) 2000-09-01 2008-05-28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半導体デバイス
US6690042B2 (en) 2000-09-27 2004-02-10 Sensor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c.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KR20020038482A (ko) 2000-11-15 2002-05-23 모리시타 요이찌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표시패널
JP3997731B2 (ja) 2001-03-19 2007-10-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基材上に結晶性半導体薄膜を形成する方法
JP2002289859A (ja) 2001-03-23 2002-10-04 Minolta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US6674101B2 (en) 2001-06-01 2004-01-0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GaN-base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5527102A (ja) 2001-07-24 2005-09-08 クリ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高電子移動度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90716B2 (ja) 2001-09-10 2008-05-28 雅司 川崎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マトリクス表示装置
JP3925839B2 (ja) 2001-09-10 2007-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試験方法
JP4164562B2 (ja) 2002-09-11 2008-10-15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ホモロガス薄膜を活性層として用いる透明薄膜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US7061014B2 (en) 2001-11-05 2006-06-13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Natural-superlattice homologous single crystal thin film, method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device using said single crystal thin film
JP4083486B2 (ja) 2002-02-21 2008-04-30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LnCuO(S,Se,Te)単結晶薄膜の製造方法
CN1445821A (zh) 2002-03-15 2003-10-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ZnO膜和ZnO半导体层的形成方法、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3933591B2 (ja) 2002-03-26 2007-06-20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US7339187B2 (en) 2002-05-21 2008-03-04 State Of Oregon Acting By And Through The Oregon State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On Behalf Of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Transistor structures
JP2004022625A (ja) 2002-06-13 2004-01-22 Murata Mfg Co Ltd 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該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US7105868B2 (en) 2002-06-24 2006-09-12 Cermet, Inc. High-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with zinc oxide
US7067843B2 (en) 2002-10-11 2006-06-2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Transparent oxide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transistors
JP4166105B2 (ja) 2003-03-06 2008-10-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73732A (ja) 2003-03-07 2004-09-30 Sharp Corp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73922A (ja) 2003-03-11 2004-09-30 Seiko Epson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表示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108633B2 (ja) 2003-06-20 2008-06-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デバイス
US7262463B2 (en) 2003-07-25 2007-08-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ransistor including a deposited channel region having a doped portion
US7145174B2 (en) 2004-03-12 2006-12-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282782B2 (en) 2004-03-12 2007-10-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mbined binary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297977B2 (en) 2004-03-12 2007-11-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2354658B (zh) 2004-03-12 2015-04-01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US7211825B2 (en) 2004-06-14 2007-05-01 Yi-Chi Shih Indium oxide-based thin film transistors and circuits
JP2006100760A (ja) 2004-09-02 2006-04-13 Casio Comput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85501B2 (en) 2004-09-17 2007-10-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of forming a solution processed device
US7298084B2 (en) 2004-11-02 2007-11-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and displays utilizing integrated zinc oxide row and column drivers in conjunction with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7453065B2 (en) 2004-11-10 2008-11-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ensor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EP1810335B1 (en) 2004-11-10 2020-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device
EP1812969B1 (en) 2004-11-10 2015-05-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comprising an amorphous oxide
JP5126729B2 (ja) * 2004-11-1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US7863611B2 (en) 2004-11-10 2011-0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grated circuits utilizing amorphous oxides
US7791072B2 (en) 2004-11-10 2010-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RU2358355C2 (ru) 2004-11-10 2009-06-10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Полевой транзистор
US7829444B2 (en) 2004-11-10 2010-1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7579224B2 (en) 2005-01-21 2009-08-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505473B (zh) 2005-01-28 2015-10-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半導體裝置,電子裝置,和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569441B (zh) 2005-01-28 2017-02-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電子裝置,和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US7858451B2 (en) 2005-02-03 2010-12-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48171B2 (en) 2005-02-18 2011-05-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060197092A1 (en) 2005-03-03 2006-09-07 Randy Hoffma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conductive material on a substrate
US8681077B2 (en) 2005-03-18 2014-03-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hereof
US7544967B2 (en) 2005-03-28 2009-06-0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ow voltage flexible organic/transparent transistor for selective gas sensing, photodetecting and CMOS device applications
US7645478B2 (en) 2005-03-31 2010-01-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displays
US8300031B2 (en) 2005-04-20 2012-10-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transistor having gate and drain connected through a current-voltage conversion element
JP2006344849A (ja) 2005-06-10 2006-12-21 Casio Comput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US7691666B2 (en) 2005-06-16 2010-04-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comprising zinc-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transistors made thereby
US7402506B2 (en) 2005-06-16 2008-07-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comprising zinc-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transistors made thereby
US7507618B2 (en) 2005-06-27 2009-03-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electronic devices using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KR100711890B1 (ko) 2005-07-28 2007-04-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07059128A (ja) 2005-08-23 2007-03-08 Canon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80736B2 (ja) 2005-09-06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
JP2007073705A (ja) 2005-09-06 2007-03-22 Canon Inc 酸化物半導体チャネル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50457B2 (ja) 2005-09-06 2012-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薄膜ダイオード
JP5116225B2 (ja) 2005-09-06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EP1998374A3 (en) 2005-09-29 2012-01-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oxide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037808B2 (ja) 2005-10-20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モルファス酸化物を用いた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該トランジスタ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101117948B1 (ko) 2005-11-15 2012-02-1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제조 방법
TWI292281B (en) 2005-12-29 2008-01-01 Ind Tech Res Inst Pixel structure of activ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7867636B2 (en) 2006-01-11 2011-01-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977478B2 (ja) 2006-01-21 2012-07-1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ZnO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TFTの製造方法
US7576394B2 (en) 2006-02-02 2009-08-18 Kochi Industrial Promotion Center Thin film transistor including low resistance conductive thin film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77169B2 (en) 2006-02-15 2011-07-12 Kochi Industrial Promotion Center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ctive layer made of zinc oxide with controlled orientation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070101595A (ko) 2006-04-11 2007-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ZnO TFT
US20070252928A1 (en) 2006-04-28 2007-11-0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Structure, transmission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reflection typ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028033B2 (ja) 2006-06-13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4999400B2 (ja) 2006-08-09 2012-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4609797B2 (ja) 2006-08-09 2011-01-12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薄膜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32545B2 (ja) 2006-09-15 2009-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4357B2 (ja) 2006-09-27 2013-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274219B2 (ja) 2006-09-27 2009-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有機薄膜半導体装置
US7622371B2 (en) 2006-10-10 2009-11-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used nanocrystal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and method
US7772021B2 (en) 2006-11-29 2010-08-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s comprising a thin-film transistor having a semiconductive oxide in its channel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for use in flat panel displays
JP2008140684A (ja) 2006-12-04 2008-06-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03578B1 (ko) 2007-01-05 2013-09-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식각 방법
US8207063B2 (en) 2007-01-26 2012-06-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ocess for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KR100851215B1 (ko) 2007-03-14 2008-08-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계 발광표시장치
US7795613B2 (en) 2007-04-17 2010-09-1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Structure with transistor
KR101325053B1 (ko) 2007-04-18 2013-11-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080094300A (ko) 2007-04-19 2008-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포함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KR101334181B1 (ko) 2007-04-20 2013-1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선택적으로 결정화된 채널층을 갖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제조 방법
US8274078B2 (en) 2007-04-25 2012-09-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al oxynitride semiconductor containing zinc
KR101345376B1 (ko) 2007-05-29 2013-1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ZnO 계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420456B2 (en) 2007-06-12 2013-04-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or thin film transistor
JP5213421B2 (ja) 2007-12-04 201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5215158B2 (ja) 2007-12-17 2013-06-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無機結晶性配向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半導体デバイス
KR100941850B1 (ko) * 2008-04-03 2010-02-1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구비하는 평판 표시 장치
JP5608347B2 (ja) 2008-08-08 2014-10-1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623179B2 (ja) 2008-09-18 2011-0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51280B2 (ja) 2008-10-09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ウルツ鉱型結晶成長用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半導体装置
US8741702B2 (en) * 2008-10-24 2014-06-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EP2357672A1 (en) * 2008-11-20 2011-08-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JP5514447B2 (ja) * 2009-01-29 2014-06-0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US8704216B2 (en) * 2009-02-27 2014-04-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473734B (zh) 2009-07-31 2015-08-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027664A1 (en) 2009-09-04 2011-03-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246529B1 (ko) 2009-09-16 2021-04-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WO2011043164A1 (en) 2009-10-09 2011-04-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949670B1 (ko) 2009-10-09 2019-02-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KR101745747B1 (ko) 2009-10-16 2017-06-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논리 회로 및 반도체 장치
CN104465318B (zh) 2009-11-06 2018-04-2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EP2497115A4 (en) 2009-11-06 2015-09-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WO2011055668A1 (en) 2009-11-06 2011-05-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KR20140074404A (ko) 2009-11-20 2014-06-1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트랜지스터
KR101329849B1 (ko) * 2009-11-28 2013-11-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10060479A (ko) * 2009-11-30 2011-06-0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오믹 콘택층으로 산화물 반도체층을 갖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836067B1 (ko) * 2009-12-21 2018-03-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박막 트랜지스터와 그 제작 방법
DE112011101069B4 (de) 2010-03-26 2018-05-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Halbleiter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Halbleitervorrichtung
JP5731244B2 (ja) 2010-03-26 2015-06-1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KR101435970B1 (ko) 2010-03-26 2014-08-2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를 제작하는 방법
WO2011118741A1 (en) 2010-03-26 2011-09-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5708910B2 (ja) * 2010-03-30 2015-04-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US9190522B2 (en) 2010-04-02 2015-11-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US9196739B2 (en) 2010-04-02 2015-11-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oxide semiconductor film and metal oxide film
CN102834922B (zh) 2010-04-02 2016-04-13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装置
US9147768B2 (en) 2010-04-02 2015-09-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and a metal oxide film
US8884282B2 (en) 2010-04-02 2014-11-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8653514B2 (en) 2010-04-09 2014-02-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884798B1 (ko) 2010-04-09 2018-08-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CN102844847B (zh) 2010-04-16 2015-09-23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沉积方法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6057907B (zh) 2010-04-23 2019-10-2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KR101540039B1 (ko) 2010-04-23 2015-07-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WO2011132591A1 (en) 2010-04-23 2011-10-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854421B1 (ko) 2010-04-23 2018-05-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WO2011132625A1 (en) 2010-04-23 2011-10-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806271B1 (ko) 2010-05-14 2017-12-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US8629438B2 (en) 2010-05-21 2014-01-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2015491A (ja) 2010-06-04 2012-01-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光電変換装置
WO2011155302A1 (en) 2010-06-11 2011-12-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209314B2 (en) 2010-06-16 2015-12-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WO2011158704A1 (en) 2010-06-18 2011-12-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2959713B (zh) 2010-07-02 2017-05-10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装置
US8685787B2 (en) 2010-08-25 2014-04-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8883555B2 (en) 2010-08-25 2014-11-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sputtering target
JP5626978B2 (ja) 2010-09-08 2014-11-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を備えた装置
KR101457833B1 (ko) 2010-12-03 2014-11-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KR101680768B1 (ko) * 2010-12-10 2016-1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트랜지스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KR20210034703A (ko) 2011-01-28 2021-03-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및 반도체 장치
WO2012117936A1 (ja) * 2011-03-01 2012-09-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US8859330B2 (en) * 2011-03-23 2014-10-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8709922B2 (en) 2011-05-06 2014-04-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KR20130007426A (ko) 2011-06-17 2013-01-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US8748886B2 (en) 2011-07-08 2014-06-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214474B2 (en) 2011-07-08 2015-12-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385238B2 (en) 2011-07-08 2016-07-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ransistor using oxide semiconductor
US8952377B2 (en) 2011-07-08 2015-02-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80047B (zh) 2011-12-23 2017-04-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JP5917385B2 (ja) 2011-12-27 2016-05-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TWI604609B (zh) 2012-02-02 2017-11-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WO2013154195A1 (en) 2012-04-13 2013-10-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331689B2 (en) 2012-04-27 2016-05-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9048323B2 (en) 2012-04-30 2015-06-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WO2013168624A1 (en) 2012-05-10 2013-11-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119914B1 (ko) 2012-05-31 2020-06-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CN104380473B (zh) 2012-05-31 2017-10-13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装置
JP6208469B2 (ja) 2012-05-31 2017-10-0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KR102113160B1 (ko) 2012-06-15 2020-05-2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US8901557B2 (en) 2012-06-15 2014-12-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059219B2 (en) 2012-06-27 2015-06-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161077B1 (ko) 2012-06-29 2020-09-2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JP6310194B2 (ja) 2012-07-06 2018-04-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KR20140009023A (ko) 2012-07-13 2014-01-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KR102368865B1 (ko) 2012-07-20 2022-03-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20140027762A1 (en) 2012-07-27 2014-0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134598B2 (ja) 2012-08-02 2017-05-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EP2880690B1 (en) 2012-08-03 2019-02-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oxide semiconductor stacked film
CN104584229B (zh) 2012-08-10 2018-05-1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102171650B1 (ko) 2012-08-10 2020-10-2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US9929276B2 (en) 2012-08-10 2018-03-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245958B2 (en) 2012-08-10 2016-01-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220597B2 (ja) 2012-08-10 2017-10-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WO2014024808A1 (en) 2012-08-10 2014-02-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981372B2 (en) 2012-09-13 2015-03-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US9018624B2 (en) 2012-09-13 2015-04-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TW202422663A (zh) 2012-09-14 2024-06-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14046222A1 (en) 2012-09-24 2014-03-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TWI709244B (zh) 2012-09-24 2020-11-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JP5951442B2 (ja) 2012-10-17 2016-07-1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JP6059501B2 (ja) 2012-10-17 2017-01-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WO2014061567A1 (en) 2012-10-17 2014-04-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US9166021B2 (en) 2012-10-17 2015-10-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E112013005029T5 (de) 2012-10-17 2015-07-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ikrocontroll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afür
WO2014061762A1 (en) 2012-10-17 2014-04-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283191B2 (ja) 2012-10-17 2018-02-2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KR102220279B1 (ko) 2012-10-19 2021-02-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산화물 반도체막을 포함하는 다층막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JP6204145B2 (ja) 2012-10-23 2017-09-2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WO2014065343A1 (en) 2012-10-24 2014-05-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691084B (zh) 2012-10-24 2020-04-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102279459B1 (ko) 2012-10-24 2021-07-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US9865743B2 (en) 2012-10-24 2018-01-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oxide layer surrounding oxide semiconductor layer
JP6300489B2 (ja) 2012-10-24 2018-03-2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6220641B2 (ja) 2012-11-15 2017-10-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TWI620323B (zh) 2012-11-16 2018-04-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US9246011B2 (en) 2012-11-30 2016-01-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389073B1 (ko) 2012-11-30 2022-04-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US9153649B2 (en) 2012-11-30 2015-10-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207028B1 (ko) 2012-12-03 2021-01-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JP6320009B2 (ja) 2012-12-03 2018-05-0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40100A1 (en) * 2009-12-10 2011-06-16 Masahiro Takata Thin-film transistor,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device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TW201208069A (en) * 2010-04-02 2012-02-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20187395A1 (en) * 2011-01-20 2012-07-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xide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20319114A1 (en) * 2011-06-17 2012-12-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20319102A1 (en) * 2011-06-17 2012-12-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72913B2 (en) 2020-06-02
JP2020198441A (ja) 2020-12-10
US20190035937A1 (en) 2019-01-31
TW202127672A (zh) 2021-07-16
TW201921692A (zh) 2019-06-01
JP2014143401A (ja) 2014-08-07
TW201438238A (zh) 2014-10-01
WO2014103901A1 (en) 2014-07-03
US20200227566A1 (en) 2020-07-16
US11705522B2 (en) 2023-07-18
JP2019054260A (ja) 2019-04-04
US20140175435A1 (en) 2014-06-26
JP6987192B2 (ja) 2021-12-22
TW202333384A (zh) 2023-08-16
US20210320212A1 (en) 2021-10-14
JP6430698B2 (ja) 2018-11-28
US20230335646A1 (en) 2023-10-19
TWI802854B (zh) 2023-05-21
TWI642189B (zh) 2018-11-21
US11049974B2 (en) 2021-06-29
TWI726237B (zh) 2021-05-01
DE112013006219T5 (de) 2015-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45271B (zh)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JP6802339B2 (ja) 半導体装置
US9852904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81246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JP6285703B2 (ja) 半導体装置
US933090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KR20140113354A (ko) 반도체 장치와 그 제작 방법
KR20140063430A (ko) 반도체 장치
JP2015015457A (ja) 半導体装置
KR20140097990A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JP2014195062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TW202435462A (zh)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