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67268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67268A CN1767268A CNA2005101135007A CN200510113500A CN1767268A CN 1767268 A CN1767268 A CN 1767268A CN A2005101135007 A CNA2005101135007 A CN A2005101135007A CN 200510113500 A CN200510113500 A CN 200510113500A CN 1767268 A CN1767268 A CN 17672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acceptance division
- connector
- pressure acceptance
- contact 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每个触头包括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具有可伸入外壳的装配开口内以与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和由所述枢转件推动的压力接收部;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具有支点部、与基片相连的接线部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该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部件和支点部,该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呈L形并从连接部延伸。接触部、连接部、支点部和接线部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式。枢转件可在外壳上进行枢转运动,从而推压部可在压力接收部和第二压力接收部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即使仅仅在装配开口侧具有操作空间的情况下,枢转件也可操作,从而可获得ZIF结构以及上、下接触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电话或者便携式电话、笔记本个人电脑、数码相机或者类似物的连接器,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实现与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稳固电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用于移动电话、CCD相机(电荷耦合器件相机)以及类似物的连接器在整体高度上非常薄并且具有极度狭窄的节距(所谓的较轻且结构更紧凑)。这些连接器的每一个主要均包括外壳、触头(contact)和滑动件(slider),从而将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包围在外壳和滑动件之间。可设想各种方法,以将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包围在外壳和滑动件之间。在许多情况下已经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其中在已经将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插入到外壳内之后,将滑动件插入到外壳中,以使电路板或者电缆压靠在触头上。
此外,近年来,利用枢转元件代替滑动件的连接器已经日益增多地用于将触头与例如挠性电路板的连接物体相连。在这些连接器中,一种类型的连接器为使枢转元件在连接物体的插入侧进行枢转运动(前枢转型),而另一种类型的连接器为使枢转元件在连接物体的插入侧的相反侧进行枢转运动(后枢转型)。
在公开号为2000-106,238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文献1)中已经披露了这种前枢转型的连接器。在公开号为2003-297,489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文献2)、申请号为H11-307,198/1999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文献3)和申请号为2004-71,160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文献4)中已经披露了后枢转型的连接器。
专利文献1
根据公开号为2003-106,238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摘要,此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缆的连接器,这种连接器即使在有非常多的电缆的导体的情况下也仅仅需要微小的操作力。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是一种电缆连接器,它包括触头、枢转部以及致动件,其中每个触头均具有面对电缆的一个表面的接触部,所述枢转部面对电缆的后表面,所述致动件适于使电缆压靠在所述触头的接触部上并具有凸轮部以及孔,其中凸轮部位于枢转部和电缆之间,枢转部以一定的间隙插入所述孔内,所述枢转部的每一个均具有与凸轮部相对应的凹槽,从而致动件适于以使致动件可绕凸轮部进行枢转运动的方式与枢转部接合。同时,公开号为2003-106,238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1还描述了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触头、枢转部、绝缘体和致动件,其中每个所述触头均具有面对电缆的一个表面的接触部,所述枢转部面对电缆的后表面,所述绝缘体用于支承所述触头,致动件使电缆压靠在所述触头的接触部上,所述致动件包括凸轮部以及孔,其中凸轮部位于枢转部和电缆之间,枢转部以一定的间隙插入所述孔内,所述枢转部的每一个均具有与凸轮部相对应的凹槽,从而致动件适于以使致动件可绕凸轮部进行枢转运动的方式与枢转部接合。权利要求2描述了所述绝缘体包括适于与所述致动件接合的锚固部(anchoring portion),用于以当电缆尚未与连接器相连时所述凸轮部与触头的所述接触部分离的方式支承所述致动件。权利要求3描述了所述电缆为扁平电缆,并且所述绝缘体包括电缆锚固凹槽,该凹槽通过将电缆的侧边容纳在其内,以防止当电缆已经连接到连接器上时电缆在逐渐变厚的方向上运动。权利要求4描述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以使得位于面对触头的接触部的表面的相对侧上的电缆表面在旋转致动件的作用下压靠在接触部上的方式获得触头和电缆之间的电连接,所述接触部的每一个均具有至少两个接触侧突起,同时所述致动件具有致动件侧突起,所述致动件侧突起对应于所述接触侧突起之间的空间。权利要求5描述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所述触头和所述致动件,其中所述触头的每一个均具有面对电缆的相对表面的枢转部,并且所述致动件具有位于枢转部和电缆之间的凸轮部,所述凸轮部的每一个均具有所述致动件侧突起。
“专利文献2”
根据公开号为2003-297,489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摘要,此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这种连接器在高度上小型化或者具有整体上减小的高度,它包括仅仅通过微小的操作力操纵的致动器,该致动器能够使触头移动较长的距离从而完成触头可靠的连接。致动器包括凸轮部和致动部,并且该致动器形成于凸轮部和致动部之间并具有减荷槽,触头的弹性部分的前端插入该减荷槽并从该减荷槽中移出,以用于进一步减小整个连接器的高度。当致动器绕它的支点顺时针旋转90°时,凸轮部使得弹性部分和连接弹性部分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将挠性电路板包围在触头的接触部的突起之间,从而通过触头的接头在电路板的图案和印刷板之间获得电连接。绝缘体的顶部或者外壳将触头的接触部分覆盖,并且位于前侧的顶部下方的下部形成有导向部,以用于将电路板插入到连接器中。同时,公开号为2003-297,489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1描述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触头、绝缘体和致动器,其中所述绝缘体用于支承所述触头,所述致动器可旋转地安装在绝缘体上并且使触头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它们与连接物体接触,所述触头由第一束、第二束和连接弹簧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束具有位于其一端处的接触部和位于其另一端处的推压部,该接触部适于接触连接物体,该推压部适于由致动器致动,第二束在其一端处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适于与连接物体接触,在其另一端处具有接头,该接头适于连接到印刷基片上,所述连接弹簧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束,并且所述绝缘体具有用于将至少位于装配侧的触头的接触部覆盖的顶部,并且该顶部形成有导向部,其中所述导向部用于对连接物体的插入进行导向。权利要求2描述了连接器的触头,每个触头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在与连接弹簧相邻的位置处,接触部具有朝着连接物体倾斜的倾斜部。权利要求3描述了连接器的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致动部、凸轮部和减荷槽,其中所述凸轮部用于驱动触头的致动部,而减荷槽位于致动部和凸轮部之间,从而在连接物体没有连接到连接器的状态下可将致动部插入到减荷槽内。权利要求4描述了在包括触头、绝缘体和致动器的连接器中,所述绝缘体支承着触头,致动器可旋转地安装在绝缘体上并使得触头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它们与连接物体接触,所述触头的每一个均由第一束、第二束和连接弹簧组成,其中第一束在其一端上具有接触部,从而与连接物体接触,在其另一端上具有从动部,从而可由致动器驱动,第二束在其一端上具有接触部,从而与连接物体接触,在其另一端处具有接头,从而将该接头连接到印刷基片上,连接弹簧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束,并且第一束的所述接触部具有朝着连接物体延伸并且并排布置在连接物体的插入方向上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第二束的所述接触部具有朝着连接物体延伸并且并排布置在连接物体的插入方向上的第三突起和第四突起,从而根据第三突起位于第一和第二突起之间或者第一突起位于第三和第四突起之间,第一和第二突起或者第三和第四突起与连接物体接触。
“专利文献3”
根据申请号为H11-307,198/1999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摘要,此发明的目的在于对连接器的操作性和支承力进行改进,其中该连接器连接多个接头并支承着挠性印刷电路板及其类似物。所披露的用于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包括外壳、多个触头和致动件,其中所述外壳形成有用于插入挠性印刷电路板的插入凹槽,所述多个触头并排布置,并且其接触部被布置成相对于插入凹槽延伸和回缩,致动件可进行枢转运动地布置在连接和断开位置之间。致动件具有多个凸轮,从而当致动件处于连接位置处时,通过凸轮迫使它们的从动部使它们的接触部延伸到插入凹槽内,从而使得接触部压靠和连接到挠性印刷电路板的接头上并且对电路板进行支承。在当致动件处于断开位置处的同时,一些触头通过凸轮在它们的从动部的作用下使它们的接触部略微延伸到插入凹槽内,从而紧靠在挠性印刷电路板上,从而对电路板进行临时支承,同时其余的触头的接触部从插入凹槽中缩回。同时,申请号为H11-307,198/1999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1描述了一种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其具有多个触头,这些触头并排布置,以用于连接印刷电路板的多个接头或者类似物,所述连接器包括外壳、触头和致动件,其中所述外壳具有用于插入挠性印刷电路板或类似物的插入凹槽,所述多个触头被布置成相对于插入凹槽延伸和回缩,致动件可运动地布置在连接和断开位置之间,并且当致动件处于连接位置处时,在致动件的作用下迫使触头延伸到插入凹槽内,从而压靠在挠性印刷电路板的接头或者类似物上,这样触头与接头相连并且对印刷电路板或者类似物进行支承,当致动件处于断开位置时,一些触头略微延伸到插入凹槽内,从而紧靠在印刷电路板或者类似物上并且对印刷电路板或者类似物进行临时支承,同时使触头相对于插入凹槽进行回缩。权利要求2描述了一种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其中多个触头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并且致动件具有多个凸轮,当致动件处于连接位置处时,触头在凸轮的作用下被迫延伸到插入凹槽内,当致动件处于断开位置处时,一些触头在凸轮的作用下被迫略微延伸到插入凹槽内并且其余的触头相对于插入凹槽进行回缩。
“专利文献4”
根据申请号为2004-71,160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摘要,此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这种连接器能够在不降低各自部件的强度、规格或者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在滑动件的帮助下牢牢地迫使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与接触部接触,这种连接器还具有优良的操作性并且能够完满足合例如导体具有较窄的节距以及其高度被最小化或者整体高度减小的需求。此连接器包括触头和滑动件,其中每个所述触头包括接触部、接线部、位于接触部和接线部之间的弹性部和支点部、以及压力接收部,该压力接收部从一位置处、即面对接线部的位置处从弹性部延伸,并且接触部、弹性部、支点部和接线部布置成曲柄的形式,所述滑动件包括推压部,该推压部连续地布置在纵向方向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外壳上,从而该推压部在介于触头的接线部和压力接收部之间的空间内可进行枢转运动。申请号为2004-71,160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1描述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拆卸地与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装配,它包括所需数目的触头、外壳和滑动件,其中所述触头具有适于与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外壳对触头进行支承并固定该触头,且具有用于插入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的插入开口,所述滑动件用于将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推向所述触头,其中每个触头包括位于接触部和接线部之间的弹性部和支点部,以及从弹性部延伸并且位于面对接线部位置处的压力接收部,并且接触部、弹性部、支点部和接线部基本上被布置成曲柄的形式,并且滑动件具有推压部,该推压部连续地布置在它的纵向方向上并且被安装在外壳上,从而推压部在介于接线部和压力接收部之间的空间内可进行枢转运动。权利要求2描述了一种连接器,它包括所需数目的触头、外壳和滑动件,其中所述触头具有适于与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外壳对触头进行支承并固定该触头,且具有用于插入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的插入开口,所述滑动件用于将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推向所述触头,其中两种类型的触头交错地布置,一种类型的触头中的每一个包括位于接触部和接线部之间的弹性部和支点部,以及从弹性部处延伸并且位于面对接线部位置处的压力接收部,并且接触部、弹性部、支点部和接线部基本上被布置成曲柄的形式,另一种类型的触头中的每一个包括位于接触部和接线部之间的弹性部和支点部,以及延伸在接触部相反方向上的的压力接收部,并且接触部、弹性部、支点部和接线部基本上被布置成U形,并且滑动件具有推压部,该推压部连续地布置在它的纵向方向上并且被安装在外壳上,从而推压部在介于一种类型的触头的接线部和压力接收部之间的空间内以及另一种类型的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和外壳之间的空间内可进行枢转运动。权利要求3描述了当滑动件的推压部在介于一种类型的触头的接线部和压力接收部之间的空间内进行枢转运动时,压力接收部被推压部升起,从而弹性部绕支点部朝着接触部倾斜,以使得接触部压靠在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上。权利要求4描述了一种类型或者另一种类型的触头的压力接收部中的每一个具有突起,从而防止滑动件的推压部朝着一种类型的触头的接线部运动。权利要求5描述了滑动件的推压部为伸长形。权利要求6描述了滑动件具有所需数目、彼此相互独立的锚固槽,该锚固槽适于分别与触头的突起接合。权利要求7描述了伸长的推压部呈椭球体。权利要求8描述了连接器的每个触头在从支点部延伸的位置处具有另一接触部,该接触部适于与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接触。权利要求9描述了另一种类型的触头,每个触头具有在接线部的相反方向上从支点处延伸的延伸部,并且滑动件安装在外壳上,从而滑动件的推压部可在延伸部和压力接收部之间的空间内进行枢转运动。权利要求10描述了连接器另一种类型的触头,每个触头在支点部和接线部之间均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适于与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扁平电缆接触。
近年来,根据枢转件的应用和操作方法,可确定采用如专利文献1中所披露的前枢转型连接器或者专利文献2至4中所披露的后枢转型连接器。
当仅仅在连接物体插入到连接器内的一侧上具有用于操作枢转件的空间时,应采用如专利文献1中所披露的前枢转型连接器,这样可将与连接物体相连的触头的位置限制在连接器的下侧处。当已经确定了枢转件的空间(用于移动电话或者数码相机但需要将触头布置在连接器的上侧或下侧时,可采用后枢转型连接器。此外,近年来,还对连接器高度的更加小型化或整体高度的减小产生了更强烈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连接器,其可消除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所有缺陷,能够实现ZIF(零插入力)结构或者LIF(低插入力)结构,并且能够将触头布置在上下侧处,由此可在连接物体和连接器之间获得稳固的电连接。
上述目的可通过本发明的连接器10实现,该连接器包括多个触头14、外壳12和枢转件16,其中所述触头具有至少一个适于接触连接物体的接触部26,所述外壳12用于布置和支承触头14,该外壳具有装配开口17,连接物体将插入到该装配开口内,所述枢转件16使得触头14发生弹性变形,其中每个触头14包括第一部件(第一片)22,该第一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26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枢转件16推动的压力接收部32;第二部件(第二片)24,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支点部28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20相连的接线部40;接合或连接部30,用于连接第一部件22和支点部28;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34,该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呈“L形”并在接线部40和支点部28之间延伸;接触部26、连接部30、支点部28和接线部40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式,并且接触部26适于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其中枢转件16包括用于使枢转件进行枢转运动的致动部48、连续布置在枢转件的纵向方向上的推压部46以及锚固孔50,每个锚固孔用于将第二压力接收部34容纳于其内,并且枢转件安装在外壳12上,从而推压部46可枢转地在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其中当连接物体和连接器10没有连接(或枢转件16处于打开位置)时,推压部46可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从而压力接收部32被迫使得接触部26在从装配开口缩回的方向上升起,并且当连接物体和连接器10已经连接(或者枢转件16处于关闭位置)时,触头14的接触部26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以与连接物体接触。
通过本发明的连接器10将使得触头的节距更加狭窄,所述连接器包括多个触头14、外壳12和枢转件16,其中所述触头具有至少一个适于接触连接物体的接触部26,所述外壳12用于布置和支承触头14,该外壳具有装配开口17,连接物体将插入到该装配开口内,所述枢转件16使得触头14发生弹性变形,其中该触头由交错布置的两种触头14、141组成,其中一种类型的触头14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部件22,该第一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26,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枢转件16推动的压力接收部32;第二部件24,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支点部28,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20相连的接线部40;连接部30,该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部件22和支点部28;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34,该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呈L形,并且在接线部40和支点部28之间延伸;接触部26、连接部30、支点部28和接线部40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式,并且接触部26适于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其中另一种类型的触头141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部件22,该第一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26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枢转件16推动的压力接收部32;第二部件24,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20相连的接线部40并在另一端处具有支点部28;连接部30,该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部件22和支点部28;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34,该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呈U形并且从支点部28延伸;接触部26、连接部30、支点部28和接线部40基本上布置成U形,并且接触部26适于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其中枢转件16包括用于使枢转件进行枢转运动的致动部48、连续地布置在枢转件的纵向方向上的推压部46以及锚固孔50,每个锚固孔用于将第二压力接收部34容纳于其内,并且枢转件16安装在外壳12上,从而推压部46可枢转地在触头14、141的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其中当连接物体和连接器10没有连接(或枢转件16处于打开位置)时,推压部46可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从而压力接收部32被迫使得接触部26在从装配开口缩回的方向上升起,并且当连接物体和连接器10已经连接(或者枢转件16处于关闭位置)时,触头14、141的接触部26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以与连接物体接触。
优选的是,每个触头还包括一延伸部36和另一接触部26,该延伸部36在面对第一部件的接触部26的方向上从支点部28处开始延伸,该另一接触部26位于面对第一部件的接触部26的位置上并处于延伸部36的远端处。此外,每个触头还包括位于面对第一部件的接触部26的位置上并处于接线部40和支点部28之间的另一接触部26。
在优选实施例中,在每个触头的压力接收部32或/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中的末端处设有从其上伸出的突起42,并且推压部46可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另外,每个触头的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基本上彼此平行,从而枢转件16的推压部46可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
优选的是,每个触头的第二压力接收部34在突起42的内侧上形成有凹槽41,从而推压部46可在凹槽41内并在压力接收部34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此外,当连接物体已经插入到连接器内时,每个推压部46位于每个触头的第二压力接收部34的凹槽41内。枢转件16的锚固孔50优选地彼此独立。
在优选实施例中,外壳12在两个纵向端部处带有部分形成装配开口17的上壁55。另外,连接物体在两个纵向端处具有锚固部54,枢转件16设有接合部51,当连接物体已经插入连接器内时,该接合部位于与锚固部54相对应并与之接合的位置处。
优选的是,一硬质基片20形成有槽口52,并且连接器10以这种方式与硬质基片相连,以使得连接器容纳于硬质基片的槽口52内。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以下功能。当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18或者扁平电缆插入到连接器的外壳12的装配开口17内时,枢转件16的推压部46在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从而推压部32将压力接收部32向下推动,其结果是,触头14的接触部26绕支点部28被升起。即,在挠性印刷电路板18或挠性扁平电缆插入连接器10内时,并不需要插入力,也就是说,该连接器为所谓的ZIF(零插入力)结构。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连接器带来了以下显著功能和效果。
(1)根据本发明,连接器包括多个触头14、外壳12和枢转件16,其中所述触头具有至少一个适于接触连接物体的接触部26,所述外壳12用于布置和支承触头14,该外壳具有装配开口17,连接物体将插入到该装配开口内,所述枢转件16使得触头14发生弹性变形,其中每个触头14包括第一部件22,该第一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26,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枢转件16推动的压力接收部32;第二部件24,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支点部28,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20相连的接线部40;接合或连接部30,该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部件22和支点部28;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34,该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呈L形并且在接线部40和支点部28之间延伸;接触部26、连接部30、支点部28和接线部40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式,并且接触部26适于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其中枢转件16包括用于使枢转件进行枢转运动的致动部48、推压部46以及锚固孔50,该推压部46连续地布置在枢转件的纵向方向上,每个锚固孔用于将第二压力接收部34容纳于其内,并且枢转件安装在外壳12上,从而推压部46可枢转地在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并且其中当连接物体和连接器10尚未连接(或枢转件16处于打开位置)时,推压部46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从而压力接收部32被迫使得接触部26在从装配开口缩回的方向上升起,并且当连接物体和连接器10已经连接(或者枢转件16处于关闭位置)时,触头14的接触部26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以与连接物体接触。因此,可以构造出ZIF(零插入力)型或者LIF(低插入力)型的连接器,并且即使仅仅在连接物体的插入侧具有操作枢转件的空间时也可将触头布置在上、下侧上,从而便可在连接物体和连接器之间获得稳固的电连接。
(2)根据本发明,连接器10包括多个触头14、外壳12和枢转件16,其中所述触头具有至少一个适于接触连接物体的接触部26,所述外壳12用于布置和支承触头14,该外壳具有装配开口17,连接物体将插入到该装配开口内,所述枢转件16使得触头14发生弹性变形,其中该触头由交错布置的两种触头14、141组成,其中一种类型的触头14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部件22,该第一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26,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枢转件16推动的压力接收部32;第二部件24,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支点部28,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20相连的接线部40;连接部30,该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部件22和支点部28;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34,该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呈L形,并且在接线部40和支点部28之间延伸;接触部26、连接部30、支点部28和接线部40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式,并且接触部26适于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其中另一种类型的触头141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部件22,该第一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26,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枢转件16推动的压力接收部32;第二部件24,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20相连的接线部40,并在另一端处具有支点部28;连接部30,该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部件22和支点部28;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34,该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呈U形并且从支点部28延伸;接触部26、连接部30、支点部28和接线部40基本上布置成U形,并且接触部26适于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其中枢转件16包括用于使枢转件进行枢转运动的致动部48、连续地布置在枢转件的纵向方向上的推压部46以及锚固孔50,每个锚固孔用于将第二压力接收部34容纳于其内,并且枢转件16安装在外壳12上,从而推压部46可枢转地在触头14、141的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并且其中当连接物体和连接器10尚未连接(或枢转件16处于打开位置)时,推压部46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从而压力接收部32被迫使得接触部26在从装配开口缩回的方向上升起,并且当连接物体和连接器10已经连接(或者枢转件16处于关闭位置)时,触头14、141的接触部26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以与连接物体接触。因此,可以构造出ZIF(零插入力)型或者LIF(低插入力)型连接器,并且即使仅仅在连接物体的插入侧具有操作枢转件的空间时也可将触头布置在上、下侧上,从而便可在连接物体和连接器之间获得稳固的电连接。此外,还可使触头具有更狭窄的节距。
(3)根据本发明,每个触头还包括延伸部36和另一接触部26,该延伸部36沿这样的方向从支点部28开始延伸,以使得该延伸部36面对第一部件的接触部26,该另一接触部26位于面对第一部件的接触部26的位置上并且位于延伸部36的远端处。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很容易地满足将触头布置在上、下侧的需求,并且该具有布置在上、下侧上的触头的结构使得不论连接物体在其表面的哪一侧上具有触头均可获得稳固的电连接。
(4)根据本发明,每个触头还包括位于面对第一部件的接触部26的位置上并处于接线部40和支点部28之间的另一接触部26。因此,该具有布置在上下侧的触头的结构使得不论连接物体在其表面的哪一侧上具有触头均可获得稳固的电连接。
(5)根据本发明,在每个触头的压力接收部32或/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中的末端处设有从其上延伸的突起42,并且推压部46可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因此,枢转件16的推压部46不会偏离它们的操作位置,并且仅仅通过使推压部46进行枢转运动便可很容易地获得ZIF结构,由此获得了稳固的连接。
(6)根据本发明,每个触头的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基本上彼此平行,从而枢转件16的推压部46可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因此,枢转件16可进行稳定的枢转运动,从而该连接器有利地获得了ZIF或LIF结构。
(7)根据本发明,每个触头的第二压力接收部34在突起42的内侧上形成有凹槽41,从而推压部46可在凹槽41内以及在压力接收部34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因此,枢转件16可进行稳定的枢转运动,从而连接器有利地获得了ZIF或LIF结构。
(8)根据本发明,当连接物体已经插入到连接器内时,每个推压部46位于每个触头的第二压力接收部34的凹槽41内。通过这种结构,可以使连接器的高度小型化或者使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减小,并且触头的接触部26牢固地延伸至插入开口内,由此获得了稳固的连接。
(9)根据本发明,枢转件16的锚固孔50优选地彼此独立。因此,枢转件16是刚性的而不发生变形,由此获得了可靠的枢转运动。
(10)根据本发明,外壳12在两个纵向端部处带有部分形成装配开口17的上壁55。因此,连接物体可被可靠地插入到预定位置处。
(11)根据本发明,连接物体在两个纵向端处具有锚固部54,枢转件16具有接合部51,当连接物体已经插入连接器内时,该接合部位于与锚固部54相对应并且与之接合的位置处。因此,连接物体能够可靠地定位并固定于连接器内。
(12)根据本发明,硬质基片20形成有槽口52,并且连接器10以使该连接器容纳于硬质基片的槽口52内的方式与该硬质基片相连。因此,可以将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减小与基片20的厚度相等的高度。如果连接器包括厚度为0.4mm的基片20在内的高度为1mm,则其整体高度可为0.6mm左右。
通过结合附图参照以下详细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将可更完整地理解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挠性印刷电路板尚未从装配开口中插入;
图1B为图1A中所示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挠性印刷电路板尚未被插入,且枢转件处于关闭状态;
图1C为图1A中所示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挠性印刷电缆板已经被插入;
图2A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挠性印刷电路板尚未被插入;
图2B为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挠性印刷电路板尚未被插入,且枢转件枢转运动到大约半途中;
图2C为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挠性印刷电路板尚未被插入,且枢转件处于关闭状态;
图2D为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挠性印刷电路板已经被插入;
图3为用于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触头的透视图;
图4为用于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枢转件的透视图;
图5为用于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外壳的透视图;
图6为将本发明的连接器安装在基片上的解释性视图;
图7A为用于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一种触头的透视图;
图7B为另一种触头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将参照图1A到7B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A为从装配侧看去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该连接器不带有插入到其内的挠性印刷电路板。图1B为从装配侧看去的图1A中的连接器的透视图,该连接器不带有插入到其内的挠性印刷电路板,但是带有处于关闭位置的枢转件。图1C为从装配侧看去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它带有插入其内的挠性印刷电路板。图2A为图1A所示连接器的剖视图,它不带有插入到其内的挠性印刷电路板,图2B为连接器的剖视图,它不带有插入其内的挠性印刷电路板,但是带有处于枢转运动过程中的枢转件。图2C为连接器的剖视图,它不带有插入的电路板,但是带有处于关闭位置的枢转件,图2D为带有插入电路板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3、4和5为分别用于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触头、枢转件和外壳。图6为将本发明的连接器安装在基片上的解释性视图。图7A为用于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一种触头的透视图,图7B为本发明的另一种触头的透视图。
本发明的连接器主要包括外壳、枢转件和触头。在解释连接器的部件之前,将对挠性印刷电路板18进行描述。挠性印刷电路板18包括至少一个适于与触头14的接触部26接触的接触部和从板的接触部连接到电路上的图案。该实施例中的挠性印刷电路板的接触部布置在其上面和下面。通过采用这种挠性电路板,连接器的电连接可以被稳固,从而避免出现振动和类似情况,并可保持挠性电路板的挠性。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10的部件进行说明。首先,将对触头14进行说明,其中触头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特征。触头14由金属制成,并且通过已知技术的压力加工形成。制成触头14的优选金属包括黄铜、铍铜、磷青铜和类似物,它们满足例如富于弹性、电导性和类似特性的需要。
触头14包括至少第一部件22,该第一部件在其一端处具有适于与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接触的接触部26,并在其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枢转件16推动的压力接收部32;第二部件24,该第二部件在其一端处具有支点部28,并在其另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20相连的接线部40;接合或连接部30,该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部件22和支点部28;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34,该压力接收部呈“L形”,并且在接线部40和支点部28之间延伸。第一部件22的接触部26、连接部30、支点部28和接线部40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式。
接触部26为突起的形式,以便于与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接触。虽然接线部40为如图1A至1C所示的表面安装型(SMT),但是很明显,它也可为浸入型(dip type)。在所示实施例的连接器中,每个触头均具有上、下接触部,触头14还包括延伸部36和接触部26,该延伸部在面对接触部26的方向上从支点部延伸,该接触部以与首次提到的形成在第一部件22上的接触部26类似的方式位于延伸部36的前端处。通过这种结构,挠性印刷电路板18或者挠性扁平电缆被包围在触头14的第一部件22的接触部和延伸部36的接触部26之间。换句话说,在挠性印刷电路板18或者挠性扁平电缆的插入方向的两侧上设有触头14的接触部26,从而电路板18或者扁平电缆由位于两侧上的接触部所包围,由此在连接器10的触头14和电路板18或者扁平电缆之间获得了可靠连接。
在如图2C所示的连接器10中,电路板18或者扁平电缆尚未插入到其中,并且枢转件16处于关闭位置处,触头14的接触部26延伸至外壳12的装配开口17内,上、下接触部26之间的间隙被适当地设计成在触头和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之间获得预定的接触力。为此,触头14的下接触部26可以被设计成在某种程度上从外壳12的插入凹槽44的底部处升起。在触头不具有下接触部26和延伸部36的情况下(与将下接触部26和延伸部36去除的触头14一样,这里未示出),类似地可将上接触部26设计成可在某种程度上远离插入凹槽44的底部。
支点部28、连接部30、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用于形成所谓的“ZIF(零插入力)”型结构,这种结构不需要插入力作用于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的插入部上。当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被插入到外壳12的装配开口17内时,枢转件16处于打开位置。换句话说,如图2A所示,枢转件16的推压部46倾斜地位于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从而压力接收部32如图所示那样在推压部46的作用下被向下推动。因此,触头14的连接部30绕支点部28朝着压力接收部32倾斜,从而接触部26升起,导致接触部26从外壳12的装配开口17中缩回。可适当对支点部28、连接部30、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的尺寸和形状进行设计,以获得这些功能。在考虑这些功能时,第二压力接收部34可被适当地设计成几乎是刚性的或者难于发生变形。当在所示实施例中采用“ZIF”型结构时,应该理解,它也可为“LIF”结构。
当枢转件16从如图2A所示的打开位置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枢转运动到半途位置时,枢转件16处于图2B所示的位置。当枢转件16进一步从图2B所示的位置运动到其关闭位置时,其中挠性印刷电路板18已经插入,同时枢转件16处于如图2D所示的关闭位置,枢转件16的推压部46基本上水平地(推压部没有施加推压力)位于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从而触头14的接触部26返回到上述图2C所示的位置处,以与挠性印刷电路板18接触。因为本发明没有采用如专利文献1-4中所述通过枢转件将触头的压力接收部升起从而迫使接触部向下的结构,这样由于接触压力可由位于上、下接触部之间的间隙或间隔所确定,因此本发明可确保更稳固的电连接。
优选的是,将倾斜部43设置在与连接部30相邻的位置处,从而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基本上布置成彼此平行,同时允许推压部46在其间进行枢转运动,由此允许推压部46进行稳定的枢转运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均在远端处具有朝向彼此延伸的突起。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仅仅第二压力接触部34具有突起42。第二压力接收部34还具有与突起42相邻的凹槽42,以用于当挠性印刷电路板18已经如图2D所示连接到连接器上时容纳推压部46,从而使得连接器在高度上小型化以及整体高度减小,并且还获得推压部46紧凑的枢转运动,并防止推压部46发生脱离现象。可考虑这种功能对突起42和凹槽41的尺寸和形状进行适当设计。
下面解释推压部46的运动,它被倾斜地设置,从而当枢转件16处于打开位置处时,推压部的末端如图2A所示在顺时针方向上稍微倾斜。当枢转件16在图2A中的箭头A所示方向上从开位置进行枢转运动至大约一半位置处时,推压部46的上端如图2B所示朝着突起42运动。在枢转件16的进一步枢转运动中,推压部46以突起42为支点绕其进行枢转运动,从而最后推压部46如图2D所示位于凹槽41内。
位于触头14的第二部件24的另一端处的接线部40通过回流焊接连接到基片20上。为此,考虑在基片上的连接位置和连接强度以及基片的规格,对接线部40的尺寸和形状进行适当设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触头14的接线部40如图6所示连接到位于基片20的下表面上的区域上。接线部40位于第二部件24的线性延伸部的一端处,并且一定程度地向上延伸,以形成一延伸部,该延伸部适于与基片20的所示区域相连。根据基片20的规格可对延伸部和向上延伸部的尺寸进行适当设计。
触头14的固定部38为通过压配合、钩连接(切缝)、焊接或类似手段固定到外壳12上的部分。在所示实施例中,触头带有箭头(未示出),然后通过用于固定触头14的压配合将其固定在外壳内。箭头的尺寸可被设计成以确保触头的可靠支承力。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部38靠近第二压力接收部34,从而防止第二压力接收部34发生变形。
然后将对枢转件16进行解释。枢转件16通过已知技术中的注射模塑工艺由电绝缘塑料材料制成。考虑到尺寸稳定性、可加工性、制造成本和类似特性,适于枢转件16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酰胺(66PA或46PA)、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及其类似物以及它们的组合。枢转件16主要包括致动部48、轴56、推压部46和锚固孔50,其中所述轴56适于安装在外壳12内,以将压力接收部32安装在外壳12上,所示推压部46用于推动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32,所示锚固孔50适于与触头14的第二压力接收部34接合。轴56为枢转件16的枢转运动的支点,并适于安装在外壳12的纵向端中。每个轴56均形成有便于轴插入到外壳的轴承58内并且当枢转件进行枢转运动时防止轴部分抵靠在外壳上的倾斜表面64。枢转件16还在纵向端处具有锁定部60,该锁定部适于与外壳12接合,从而防止当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20由枢转件16推动时枢转件16升起(在图中向上的方向看去)。锁定部60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是任意的,只要它们能够与外壳12接合,并且可在考虑上述功能和连接器的尺寸和强度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设计。
推压部46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以推动压力接收部32,并且优选地呈伸长形,特别是,在所示实施例中呈椭圆形。采用这种椭圆形,当枢转件16从图2C所示的状态下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枢转运动至图2A所示的状态下,以使得推压部46在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之间旋转时,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32由于推压部46的椭圆形在接触高度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向下运动,从而将接触部(上接触部)26升起,以避免接触部延伸至外壳12的装配开口17内。换句话说,上下接触部26的间隙被加宽。推压部46可为任何形状,只要满足推压部46可在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6之间发生旋转并且触头14的压力接收部32在长度差、例如椭圆形的长轴和短轴之间的长度差作用下向下运动,其中所述椭圆形为枢转件的推压部的横截面形状。
此外,枢转件16具有彼此独立的锚固孔50,第二压力接收部34的突起42与锚固孔50接合,从而防止枢转件16的中心由于对枢转件16的枢转运动发生强烈的抵抗而在图1A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上发生变形。通过使锚固孔50彼此相互独立,提高了枢转件16的强度,并且当枢转件16发生枢转运动时,可防止枢转件16发生变形。
枢转件16还具有接合部51,该接合部51位于与锚固部54相对应的位置处并适于与连接物体的锚固部54接合,其中所述锚固部位于连接物体的纵向端部处。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接合部51为突起,同时连接物体的锚固部54为凹槽。这种结构确保了可靠的定位并且获得了稳固地支承连接物体的效果。可以考虑连接物体的规格、枢转件16的强度和连接器的小型化对接合部51的突起的尺寸和形状进行设计。
然后将对外壳12进行解释。外壳12通过已知技术中的注射模塑工艺由电绝缘塑料材料制成。考虑到尺寸稳定性、可加工性、制造成本和类似特性,适于外壳12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酰胺(66PA或46PA)、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及其类似物以及它们的组合。
外壳12形成有插入凹槽44,所需数目的触头14分别通过通过压配合、钩连接(切缝)、焊接或类似手段插入和固定到此凹槽44中。外壳12还具有位于纵向端部处的轴承58,用于容纳枢转件16的轴56,以便其枢转运动。轴承58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为任何一种,只要枢转件16的轴56可容纳于其中,以允许枢转件16发生枢转运动,并且可考虑其功能、外壳12的强度和尺寸对所述轴承进行适当设计。外壳12还形成有位于纵向端部处的锚固凹槽62,该凹槽与枢转件16的锁定部60相对应。
此外,外壳12还形成有装配开口17,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18或扁平电缆可插入该装配开口17内。事实上,装配开口17通过将上壁55设置在纵向端部处而形成。装配开口17的尺寸被适当地设计成能够容纳连接物体。由安装于其上的枢转件16所占据的外壳12的一部分形成一空间,从而部分装配开口由外壳12和枢转件16形成。
在采用了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基片设有用于将连接器牢牢地连接到基片20上的固定接头66。
最后,对如何将连接器10安装到基片20上进行说明。为了满足近年来连接器的高度小型化或者其整体高度减小的需求,硬质基片20具有槽口,从而连接器10以将容纳于基片的槽口52内的方式安装在基片上,由此获得包括基片在内的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减小的效果。换句话说,可通过基片20的厚度减小连接器的高度。即如果包括厚度为0.4mm的基片在内的连接器的高度为1mm,则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基片20的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可以为0.6mm左右。在考虑连接器10的尺寸、基片20的强度以及安装位置和类似因素的情况下,可对基片20的槽口52的尺寸进行适当设计。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图7A和7B中仅仅示出此实施例的触头,而并未示出整个连接器。此实施例的连接器与上述连接器类似,主要包括外壳、触头和枢转件。本实施例的主要特征在于两种类型的触头141和142,通过将这两种触头沿相反方向交替地插入外壳12内,可使这两种触头交错布置。枢转件16与上述类似。如图7A所示,除了接线部40向下延伸之外,一种类型的触头141基本上与图3所示的触头14相同。因此,不对触头141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下面参照图7B对另一种类型的触头142进行说明。该另一种类型的触头142由金属制成并且通过已知技术中的压力加工形成。制造触头142的优选金属与触头14和触头141相同。该另一种类型的触头142包括第一部件22,该第一部件22至少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26,并在另一端处具有可被枢转件16推动的压力接收部32;第二部件24,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相连的接线部40,并在另一端处具有支点部28;用于第一部件22和支点部28的连接部30;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34,该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呈从支点部28处延伸的U形。第一部件22的接触部26、连接部30、支点部28和接线部40基本上被布置成U形。
接触部26呈突起形式,以便于触头与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接触。虽然接线部40为如图7B所示的表面安装型(SMT),但是很明显,它也可为浸入型。在所示实施例的连接器中,每个触头均具有上、下接触部,触头142还包括接触部26,该接触部与第一部件22的接触部26类似并且位于支点部28和接线部40之间,以面对第一部件22的接触部26。采用这种结构,挠性印刷电路板18或挠性扁平电缆被包围在触头142的第一部件22的接触部和第二部件24的接触部26之间。换句话说,在挠性印刷电路板18或者挠性扁平电缆的插入方向的两侧上设有触头142的接触部26,从而电路板18或者扁平电缆由位于两侧的接触部所包围,由此在连接器10的触头142和电路板18或者扁平电缆之间获得了可靠的连接。
在连接器的枢转件16处于关闭并且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18或者扁平电缆如图2C所示尚未插入到连接器中的情况下,触头142的接触部26延伸到外壳12的装配开口17中,上、下接触部26之间的间隙或者间隔被适当地设计,以可以获得预定的接触力。为此,下接触部26可被设计成使得触头142的下接触部从外壳12的插入凹槽44中升起到一定程度。在触头不具有下接触部26的情况下(与将下接触部26和延伸部36去除的触头14一样,其未示出),可将上接触部26设计成可在某种程度上远离插入凹槽44的底部。
触头142与触头14和141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接线部40的位置,该接线部40位于装配开口17一侧。
触头142的支点部、连接部30、压力接收部32和第二压力接收部34、打开和关闭情况、枢转件16的结构以及突起42、凹槽41和固定部38的功能和效果均与触头14类似,因此这里不再对这些部件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的重要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这种连接器即使在操作空间仅位于装配开口一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位于装配开口一侧的枢转件16进行操作,从而使枢转件进行枢转运动,并且能够实现ZIF(零插入力)型的连接器和包括具有上、下接触部的触头的连接器。通过这种结构,枢转件16可在外壳的装配开口17一侧被操作。当枢转件16处于打开状态(将挠性印刷电路板插入之前的状态)时,触头的接触部26之间的间隙或间隔被加宽(上接触部26不延伸到装配开口17内),同时当枢转件16关闭(挠性印刷电路板18已经插入的状态)时,接触部26之间的间隙减小(上接触部26延伸至装配开口17内)。
本发明可适用于在移动电话或便携式电话、笔记本个人电脑、数码相机或类似物中使用的连接器,并且特别是,本发明可适用于这样的连接器,它在与连接物体、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或挠性扁平电缆的稳固电连接方面具有优越性。
尽管参照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示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在形式和细节上对本发明进行前述和其它变化。
Claims (12)
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多个触头、外壳和枢转件,所述触头具有至少一个适于接触连接物体的接触部,所述外壳用于布置和支承所述触头,所述外壳具有装配开口,所述连接物体将插入到该装配开口内,所述枢转件使得所述触头发生弹性变形,
其中每个所述触头包括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所述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所述枢转件推动的压力接收部;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支点部,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相连的接线部;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支点部;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该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呈L形并在接线部和支点部之间延伸;所述接触部、所述连接部、所述支点部和所述接线部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式,并且所述接触部适于延伸至所述装配开口内,
其中所述枢转件包括用于使枢转件进行枢转运动的致动部、连续地布置在枢转件的纵向方向上的推压部、以及锚固孔,每个锚固孔用于将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容纳于其内,并且所述枢转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从而所述推压部可枢转地在触头的所述压力接收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以及
其中当所述连接物体和所述连接器尚未连接(或所述枢转件处于打开位置)时,所述推压部在所述压力接收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从而所述压力接收部被迫使得所述接触部在从所述装配开口缩回的方向上升起,并且当所述连接物体和所述连接器已经连接(或者所述枢转件处于关闭位置)时,触头的所述接触部延伸至所述装配开口内,以与所述连接物体接触。
2.一种连接器,它包括多个触头、外壳和枢转件,其中所述触头具有至少一个适于接触连接物体的接触部,所述外壳用于布置和支承所述触头,该外壳具有装配开口,所述连接物体将插入到该装配开口内,所述枢转件使得所述触头发生弹性变形,
其中所述触头由交错布置的两种触头组成,
其中一种类型的所述触头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所述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所述枢转件推动的压力接收部;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支点部,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相连的接线部;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支点部;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该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呈L形并在接线部和支点部之间延伸;所述接触部、所述连接部、所述支点部和所述接线部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式,并且所述接触部适于延伸至所述装配开口内,
其中另一种类型的所述触头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所述连接物体接触的接触部,并在另一端处具有适于由所述枢转件推动的压力接收部;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在一端处具有适于与基片相连的接线部,并在另一端处具有支点部;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支点部;以及第二压力接收部,该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呈U形并从所述支点部延伸;所述接触部、所述连接部、所述支点部和所述接线部基本上布置成U形,并且所述接触部适于延伸至所述装配开口内,
其中所述枢转件包括用于使枢转件进行枢转运动的致动部、连续地布置在枢转件的纵向方向上的推压部、以及锚固孔,每个锚固孔用于将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容纳于其内,并且所述枢转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从而所述推压部可枢转地在一种类型和另一种类型的触头的所述压力接收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以及
其中当所述连接物体和所述连接器尚未连接(或所述枢转件处于打开位置)时,所述推压部在所述压力接收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之间进行枢转运动,从而所述压力接收部被迫使得所述接触部在从所述装配开口缩回的方向上升起,并且当所述连接物体和所述连接器已经连接(或者所述枢转件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触头的所述接触部延伸至所述装配开口内,以与所述连接物体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头还包括延伸部和另一接触部,该延伸部在面对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接触部的方向上从所述支点部延伸,该另一接触部位于面对第一部件的所述接触部的位置上并且处于所述延伸部的远端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头还包括处于位于面对第一部件的接触部的位置上并处于所述接线部和所述支点部之间的另一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触头的所述压力接收部或/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中的末端处设有从其上延伸的突起,并且所述推压部可在所述压力接收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之间进行枢转运动。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头的所述压力接收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基本上彼此平行,从而枢转件的推压部可在所述压力接收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之间进行枢转运动。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头的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在所述突起的内侧上形成有凹槽,从而所述推压部可在所述凹槽内并在所述压力接收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之间进行枢转运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连接物体已经插入到所述连接器内时,每个所述推压部位于每个所述触头的所述第二压力接收部的所述凹槽内。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枢转件的所述锚固孔彼此独立。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在两个纵向端部处带有部分形成所述装配开口的上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物体在两个纵向端处具有锚固部,并且所述枢转件具有接合部,当所述连接物体已经插入连接器内时,该接合部位于与所述锚固部相对应并且与之接合的位置处。
12.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硬质基片形成有槽口,并且所述连接器以使该连接器容纳于该硬质基片的槽口内的方式与所述硬质基片相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03035/2004 | 2004-10-18 | ||
JP2004303035A JP4578931B2 (ja) | 2004-10-18 | 2004-10-18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7268A true CN1767268A (zh) | 2006-05-03 |
CN100448109C CN100448109C (zh) | 2008-12-31 |
Family
ID=36181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1350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8109C (zh) | 2004-10-18 | 2005-10-14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35122B2 (zh) |
JP (1) | JP4578931B2 (zh) |
CN (1) | CN100448109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22830A (zh) * | 2010-03-30 | 2011-10-19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 |
CN102870284A (zh) * | 2011-03-15 | 2013-01-09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该端子的制造方法 |
WO2021196672A1 (zh) * | 2020-04-02 | 2021-10-07 |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沉式fpc连接器安装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5038992A1 (en) * | 2003-10-16 | 2005-04-28 | Molex Incorporated | Flat circuit connector |
JP4578931B2 (ja) * | 2004-10-18 | 2010-11-10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WO2006126359A1 (ja) * | 2005-05-24 | 2006-11-30 | Ddk Ltd. | コネクタ |
JP4783081B2 (ja) * | 2005-07-21 | 2011-09-28 |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 電気コネクタ |
JP4429246B2 (ja) * | 2005-09-30 | 2010-03-1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
US7544087B2 (en) * | 2006-04-28 | 2009-06-0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Electronic device interconnect system |
JP4956339B2 (ja) * | 2007-09-07 | 2012-06-20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JP5526522B2 (ja) * | 2008-10-01 | 2014-06-1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用接続端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
US7887351B2 (en) * | 2008-10-30 | 2011-02-15 | Taiwan Suncagey Industrial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
TW201112525A (en) * | 2009-09-24 | 2011-04-01 | Hannstar Display Corp | Connector for mount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
JP5391104B2 (ja) * | 2010-02-12 | 2014-01-15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コネクタ |
JP5862387B2 (ja) * | 2012-03-15 | 2016-02-16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949081B2 (ja) * | 2012-04-17 | 2016-07-06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5905776B2 (ja) * | 2012-05-18 | 2016-04-2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SG196703A1 (en) * | 2012-08-03 | 2014-02-13 | Fci Connectors Singapore Pte | Shielded flexible circuit connector |
JP6208008B2 (ja) * | 2013-12-27 | 2017-10-04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WO2017038877A1 (ja) | 2015-08-31 | 2017-03-09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構造 |
JP1585293S (zh) * | 2017-02-02 | 2017-09-04 | ||
JP1585292S (zh) * | 2017-02-02 | 2017-09-04 | ||
JP7033727B2 (ja) * | 2017-08-09 | 2022-03-1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KR102678838B1 (ko) * | 2018-07-06 | 2024-06-27 | 샘텍,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상부 및 저부 스티칭된 콘택트를 갖는 커넥터 |
JP6976230B2 (ja) * | 2018-07-27 | 2021-12-0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USD950500S1 (en) | 2018-12-17 | 2022-05-03 | Samtec, Inc. | Connector |
USD951875S1 (en) | 2019-10-15 | 2022-05-17 | Samtec, Inc. | Connector |
USD951202S1 (en) * | 2019-12-06 | 2022-05-10 | Samtec, Inc. | Connector |
USD949798S1 (en) | 2019-12-06 | 2022-04-26 | Samtec, Inc. | Connector |
TWI749671B (zh) * | 2020-07-30 | 2021-12-11 | 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抗損耗傳輸裝置組 |
US20220407271A1 (en) * | 2021-06-18 | 2022-12-22 | Lea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Structur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86679A (ja) | 1982-11-10 | 1984-05-1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発泡剤 |
FR2550603B1 (fr) | 1983-08-12 | 1985-11-22 |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 Electro-vanne de faible puissance |
JPH0346469Y2 (zh) | 1987-02-26 | 1991-10-01 | ||
JP2576629B2 (ja) | 1989-05-31 | 1997-01-29 |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 厚さのプロフィール制御装置 |
JPH0754953Y2 (ja) | 1989-08-15 | 1995-12-18 | 株式会社クラベ | 定温発熱体 |
JP2580337B2 (ja) | 1989-09-18 | 1997-02-1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造波水槽 |
JP2502771B2 (ja) | 1989-11-29 | 1996-05-2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半導体基体の処理方法 |
EP0529345B1 (en) | 1991-08-05 | 1996-12-11 | Molex Incorporated |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
JPH0584071A (ja) | 1991-09-27 | 1993-04-06 | Terumo Corp | ウイルス捕捉方法およびウイルス回収方法 |
GB9123104D0 (en) | 1991-10-31 | 1991-12-18 | Amp Holland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able to circuit board application |
JPH05182729A (ja) | 1991-12-26 | 1993-07-23 | Yamaichi Electron Co Ltd | 電気部品用接触子 |
JPH0686289A (ja) | 1992-08-31 | 1994-03-25 | Fuji Facom Corp | 画像モニタリング方法 |
JPH0716381A (ja) | 1993-05-07 | 1995-01-20 | Aisin Seiki Co Ltd |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
JP3148472B2 (ja) | 1993-06-30 | 2001-03-1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全自動洗濯機 |
JPH08180940A (ja) | 1994-12-22 | 1996-07-12 | Amp Japan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H08250212A (ja) | 1995-03-13 | 1996-09-27 | Sony Corp | 回路基板接続装置 |
JP3104600B2 (ja) | 1995-12-19 | 2000-10-3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H09199241A (ja) | 1996-01-19 | 1997-07-31 | Smk Corp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中継用コネクタ |
JPH10125415A (ja) | 1996-10-16 | 1998-05-15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シート状導電路用コネクタ |
JP3101951B2 (ja) | 1997-01-24 | 2000-10-2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低挿抜力コネクタ |
JP3047862B2 (ja) | 1997-07-08 | 2000-06-05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030077B2 (ja) | 1997-07-30 | 2008-01-09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板コネクタ |
JP3075707B2 (ja) | 1997-12-24 | 2000-08-14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
JP3932521B2 (ja) | 1998-04-17 | 2007-06-20 | Smk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ー |
JP2000030784A (ja) | 1998-05-08 | 2000-01-28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US5928029A (en) | 1998-05-29 | 1999-07-27 | Thomas & Betts Corporation | Multi-pin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
JP2000021478A (ja) | 1998-06-19 | 2000-01-21 | Molex Inc | 平型柔軟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3430398B2 (ja) | 1998-07-31 | 2003-07-2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3340697B2 (ja) | 1999-04-14 | 2002-11-0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
JP4248672B2 (ja) * | 1999-04-30 | 2009-04-02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3754869B2 (ja) | 2000-04-17 | 2006-03-1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3446136B2 (ja) | 2000-06-05 | 2003-09-16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電気コネクタ |
JP3982977B2 (ja) | 2000-06-12 | 2007-09-2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2015800A (ja) | 2000-06-30 | 2002-01-18 | Kyocera Elco Corp | Fpc/ffcコネクタ |
JP2002042980A (ja) | 2000-07-19 | 2002-02-0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コネクタ装置 |
JP3472532B2 (ja) | 2000-07-28 | 2003-12-02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2002073081A (ja) | 2000-08-28 | 2002-03-12 | Hitachi Ulsi Systems Co Ltd | 音声認識方法と電子装置 |
JP3789073B2 (ja) | 2000-09-11 | 2006-06-2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導体の接続コネクタ |
JP3579827B2 (ja) * | 2000-10-17 | 2004-10-2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2134194A (ja) | 2000-10-20 | 2002-05-10 | Fci Japan Kk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2002190360A (ja) | 2000-12-20 | 2002-07-05 | Smk Corp |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
JP3484659B2 (ja) | 2001-03-09 | 2004-01-0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3741619B2 (ja) * | 2001-03-23 | 2006-02-01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3903338B2 (ja) | 2001-11-08 | 2007-04-11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Fpc用コネクタ |
JP3666445B2 (ja) | 2001-11-13 | 2005-06-29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Fpc用コネクタ |
JP2003187928A (ja) * | 2001-12-19 | 2003-07-04 | I-Pex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US6837740B2 (en) * | 2002-02-19 | 2005-01-04 | Molex Incorporated | Flat circuit connector |
JP3796461B2 (ja) | 2002-04-03 | 2006-07-12 | Smk株式会社 |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2004039479A (ja) * | 2002-07-04 | 2004-02-05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
JP2004071160A (ja) * | 2002-08-01 | 2004-03-04 | D D K Ltd | コネクタ |
JP4073766B2 (ja) | 2002-11-27 | 2008-04-09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4214124A (ja) | 2003-01-08 | 2004-07-29 | D D K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4178959A (ja) | 2002-11-27 | 2004-06-24 | D D K Ltd | コネクタ |
US7044773B2 (en) * | 2002-08-01 | 2006-05-16 | Ddk Ltd. | Connector |
JP2004206987A (ja) | 2002-12-25 | 2004-07-22 | D D K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4158206A (ja) * | 2002-11-01 | 2004-06-03 | Fci Asia Technology Pte Ltd |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5069882A (ja) | 2003-08-25 | 2005-03-17 |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 レーザー分光法により迅速な同位体分析を実施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JP4054741B2 (ja) * | 2003-09-26 | 2008-03-05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低背型fpc用zifコネクタ |
JP4280621B2 (ja) * | 2003-12-19 | 2009-06-17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578931B2 (ja) * | 2004-10-18 | 2010-11-10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484218B2 (ja) * | 2004-10-22 | 2010-06-16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429246B2 (ja) * | 2005-09-30 | 2010-03-1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
US7147498B1 (en) * | 2005-10-07 | 2006-12-12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JP4938303B2 (ja) * | 2005-12-16 | 2012-05-23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576349B2 (ja) * | 2006-03-24 | 2010-11-0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平型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2004
- 2004-10-18 JP JP2004303035A patent/JP45789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09-21 US US11/231,519 patent/US743512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0-14 CN CNB2005101135007A patent/CN10044810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22830A (zh) * | 2010-03-30 | 2011-10-19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 |
CN102870284A (zh) * | 2011-03-15 | 2013-01-09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该端子的制造方法 |
CN102870284B (zh) * | 2011-03-15 | 2015-10-14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该端子的制造方法 |
WO2021196672A1 (zh) * | 2020-04-02 | 2021-10-07 |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沉式fpc连接器安装结构 |
US20220029328A1 (en) * | 2020-04-02 | 2022-01-27 | Goldencon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sunken fpc connect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60084311A1 (en) | 2006-04-20 |
JP4578931B2 (ja) | 2010-11-10 |
CN100448109C (zh) | 2008-12-31 |
US7435122B2 (en) | 2008-10-14 |
JP2006114436A (ja) | 2006-04-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67268A (zh) | 连接器 | |
US7140896B2 (en) | Connector | |
CN1649212A (zh) | 柔性板连接器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 |
CN1677753A (zh) | 柔性板连接器以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 |
US7083454B2 (en) | Connector | |
JP2006216242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893199A (zh) | 连接器 | |
JP4359568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790817A (zh) | 连接器 | |
CN1581592A (zh) | 电连接器 | |
CN1518384A (zh) | 移动通信终端的照相机组件 | |
CN1993867A (zh) | 连接器 | |
CN192523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992440A (zh) | 凸轮结构及使用该凸轮结构的连接器 | |
CN1317737A (zh) | 定点装置 | |
CN2562408Y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1508910A (zh) | 能减少其上安装有连接器之装置厚度的连接器 | |
CN1666389A (zh) | 用于电子设备的铰链连接器 | |
CN1881695A (zh) | 连接器 | |
KR20110008185A (ko) | 전기커넥터 | |
CN1707858A (zh) | 零插入力双梁表面安装触头 | |
CN1881694A (zh) | 连接器 | |
CN1240165C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01442160B (zh) | 连接器 | |
CN1490900A (zh) | 挠性基板用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31 Termination date: 2014101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