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2830A - 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2830A
CN102222830A CN2011100689025A CN201110068902A CN102222830A CN 102222830 A CN102222830 A CN 102222830A CN 2011100689025 A CN2011100689025 A CN 2011100689025A CN 201110068902 A CN201110068902 A CN 201110068902A CN 102222830 A CN102222830 A CN 102222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contact
clamping part
connector
actua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89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芦部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22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28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100),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10);致动器单元(120),所述致动器单元可旋转地连接到壳体(110);和接触件(130),所述接触件具有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其中致动器单元(120)具有:旋转轴线(123),所述旋转轴线沿横交于基板(T1)的插入方向(X)的方向定位;作用点部分(122),所述作用点部分可绕着旋转轴线(123)旋转;和操作点部分(124),所述操作点部分可绕着旋转轴线(123)旋转,其中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中的至少一个用作接触件(130)与基板(TI)之间的接触点,其中操作点部分(124)在基板(T1)的插入方向(X)上位于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的后侧(X2)。

Description

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
本申请基于并主张2010年3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079062号的优先权权益,该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在此全文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连接诸如FPC(柔性印制电路)或FFC(柔性扁平电缆)的扁平连接物体及其它连接物体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名称为“连接器”并被称作为专利文献1的日本专利公开文献第JP 2006-351288A号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参照图14,JP2006-351288A中公开的连接器包括壳体510和由壳体510支撑的多个接触件530。接触件530具有多对接触部531a、532a,并且分别包括第一接触部531a和第二接触部532a。第一接触部531a和第二接触部532a在第一接触部531a和第二接触部532a没有互相接触的状态下彼此面对。第一接触部531a和第二接触部532a通过插入在第一接触部531a与第二接触部532a之间的连接物体T1移动或分开。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接触部531a和第二接触部532a与连接物体T1弹性接触。为此,第一接触部531a和第二接触部532a具有分别形成为凹入-凸起形状的相对的表面。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和图14中所示的连接器500中,当连接物体(柔性基板)T1在公差内较厚时,连接物体T1的表面由于连接物体T1的用作切割边缘的边缘而被第一接触部531a和第二接触部532a刮擦。因此,具有连接物体T1的衬垫可能被移除的可能性。
此外,如果连接物体T1变厚,则难以将连接物体T1插入在第一接触部531a与第二接触部532a之间。
在名称为“Connector device for flexible printed wiring board”的日本专利公开文献第JP 2004-39479A(专利文献2)号中公开了连接器装置600,并且在图15和图16中示出了该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可以解决结合专利文献1如上所述的关于由连接物体T1产生的损坏和关于将连接物体T1插入在接触件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困难的问题。
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该连接器600包括壳体610、致动器单元620和多个接触件630。接触件630每一个都具有上接触部631a和面向上接触部631a的下接触部632a,且在上接触部631a与下接触部632a之间留有空隙或间隙。接触件630彼此平行地布置在壳体610中。在致动器单元620被操作之前,上接触部631a与下接触部632a之间的空隙比柔性印刷线路板T1的厚度宽。致动器单元620通过手来操作以使上接触部631a与下接触部632a之间的空隙变窄。当将柔性印刷线路板T1连接到连接器600并之后插入到连接器600时,通过手来操作致动器单元620,以通过上接触部631a与下接触部632a利用预定压力夹住柔性印刷线路板T1。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连接器600需要关于连接或夹住柔性印刷线路板T1的两种操作。即,两种操作由插入柔性印刷线路板T1的操作和操纵致动器单元620的操作构成。因此,这种两种操作是麻烦的并对将柔性印刷线路板T1连接到连接器600施加了繁重的工作负担。
另外,可能发生的是会将过度的力施加在诸如致动器单元620的每一个部件上,并且由于用手来操作致动器单元620,因此会损坏致动器单元。
此外,如果连接器600的外壳的尺寸非常小,则难以通过普通操作者的手指用手来操作致动器单元620。在这种情况下,将柔性印刷线路板T1连接到连接器600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本发明的示例性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用于容纳基板,即,平坦连接物体,并且可以仅通过一个操作容纳基板,这能够在插入基板期间防止基板损坏,并且能够防止致动器单元或类似物被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壳体;致动器单元,所述致动器单元可旋转地连接到壳体;和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具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其中致动器单元具有:旋转轴线,所述旋转轴线沿横交于基板的插入方向的方向定位;作用点部分,所述作用点部分可绕着旋转轴线旋转;和操作点部分,所述操作点部分可绕着旋转轴线旋转,其中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个用作接触件与基板之间的接触点,其中操作点部分在基板的插入方向上位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后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将从结合附图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说明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是在图1中显示并从基板的插入方向的后面观察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4是在将第一基板连接到连接器期间连接器的截面立体图;
图5是在将第一基板连接到连接器期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在将第一基板连接到连接器之后连接器的截面立体图;
图7是在将第一基板连接到连接器之后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参考实例的在将第一基板连接到连接器之前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参考实例的在将第一基板连接到连接器之前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在将第一基板连接到连接器之前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在将第一基板连接到连接器期间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4是与现有技术有关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5是与现有技术有关的用于柔性印刷电路的另一个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和
图16是图15中的连接器装置在将柔性印刷线路板连接到连接器装置之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下将给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说明。
如图2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用于连接作为第一连接物体的第一基板(FPC,柔性印制电路)T1和作为第二连接物体的第二基板(印制基板)T2。
在图1和图2中,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10,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纳第一基板T1的容纳空间111;致动器单元120,所述致动器单元枢转地安装到壳体110;和多个接触件130,所述多个接触件位于壳体110内。壳体110和致动器单元120由绝缘树脂制成,而接触件130由诸如磷青铜的导电材料制成。
参照图1-3,壳体110包括:容纳空间111,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第一基板T1;基板安装面112,所述基板安装面面向致动器单元120;一对压下作用点容纳部113,所述一对压下作用点容纳部形成在基板安装面112上,用于容纳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122;一对支承部114,所述一对支承部形成在壳体110的接触件宽度方向Y的两个侧壁上,用于在分别可旋转地支承致动器单元120的旋转轴线123时使用;和一对保持向下件保持部115,所述一对保持向下件保持部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形成在壳体110的侧壁上,用于在保持第二基板T2的保持向下件T2a时使用。
参照图4,基板安装面112具有多个接触件保持凹部112a,所述接触件保持凹部用于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保持接触件130以预定间隔距离平行。
参照图1-3,致动器单元120包括:可旋转地连接到壳体110的主体部121;一对作用点部分122,所述一对作用点部分在第一基板T1的插入方向X的前侧X1形成在主体部121的接触件宽度方向Y的两个侧壁上,并且被第一基板T1向上推动,使得当将第一基板T1插入连接器100时,作用点部分122远离基板安装面112移动;旋转轴线123,所述旋转轴线在插入方向X上的作用点部分122的后侧X2形成在主体部121的接触件宽度方向Y的两个侧壁上;和操作点部分124,所述操作点部分124在插入方向X上在旋转轴线123的后侧X2形成在主体部121上,并且当将第一基板T1插入连接器100时,朝向基板安装面112向下推动接触件130的被操作部或可移动部131b。旋转轴线123沿横交于插入方向X的方向定位。
参照图2,作用点部分122与旋转轴线123之间的第一距离比操作点部分124与旋转轴线123之间的第二距离长。致动器单元120的重心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旋转轴线123的前侧X1。在图2中,作用点部分122从主体部121朝向基板安装面112突起。所述的作用点部分122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接触点)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的前侧X1。此外,作用点部分122在插入方向X上在该作用点部分的前侧X1上具有对接倾斜表面122a。对接倾斜表面122a倾斜,使得作用点部分122朝向基板安装面112靠近插入方向X的后侧X2。参照图2,操作点部分124从主体部121朝向基板安装面112突起。在图2中,操作点部分124具有凸曲面124a,当致动器单元120旋转时,所述凸曲面接触接触件130的被操作部131b。在图2中,操作点部分124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夹持部131a、132a的后侧X2。
如图2中所示,接触件130具有旋转90度的I形横截面或H形横截面。具体地,接触件130包括靠近致动器单元120定位的第一梁部131、靠近基板安装面112定位的第二梁部132、和连接部133,所述连接部位于第一梁部131与第二梁部132之间并连接第一梁部131的中心部分和第二梁部132的中心部分。第一梁部131、第二梁部132和连接部133可以以一体成型方法制造而成。
还参照图2,第一梁部131包括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连接部133的前侧X1上的第一夹持部131a和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连接部133的后侧X2上的被操作部131b。第一夹持部131a用作第一基板T1的衬垫T1b与接触件130之间的接触点。被操作部或可移动部131b具有面对致动器单元120的弯曲表面124a的凹曲面131b′。
另一方面,所述的第二梁部132具有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连接部133的前侧X1的第二夹持部132a和端子部132b,所述端子部位于插入方向X的后侧X2并焊接安装到第二基板T2。具体地,如图4中所示,第二梁部132由壳体110的接触件保持凹部112a保持并紧固到壳体110。第一夹持部131a面对第二夹持部132a。如由图2容易地理解,接触件130被设计为常闭型接触件。即,在将第一基板T1插入连接器100之前,第一夹持部131a与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的空隙或间隙比第一基板T1的厚度窄。
还参照图4,第一基板T1具有一对作用点容纳部T1a和衬垫T1b,所述作用点容纳部通过部分地切除第一基板T1的两侧而形成,用于容纳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所述衬垫连接到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131a。
转回到图1,连接器100可以通过连接器100的保持向下件T2a通过焊接安装到用作第二连接物体(在图1中未示出)的第二基板T2。至少通过将保持向下件T2a连接到保持向下件保持部115而使图1中所示的壳体110和第二基板T2彼此紧固。
参照图4-7,以下说明关于将第一基板T1连接到连接器100的方法和关于在将第一基板T1连接到连接器100期间每一个元件的移动。
在图4和图5中,首先,通过操作者从插入方向X的前侧X1朝向插入方向X的后侧X2将第一基板T1插入在壳体110与致动器单元120之间。
如图4和图5中所示,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具有对接倾斜表面122a,所述对接倾斜表面122倾斜成使得作用点部分122朝向基板安装面112靠近插入方向X的后侧X2。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基板T1向上推动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使得作用点部分122远离基板安装面112移动。
然后,致动器单元120绕旋转轴线123旋转,并且致动器单元120的操作点部分124朝向基板安装面112向下推动接触件130的被操作部131b。在图4和图5中,要注意的是作用点部分122与旋转轴线123之间的第一距离比操作点部分124与旋转轴线123之间的第二距离长。因此,根据杠杆原理,可以容易地向下推动操作点部分124,并因此能够利用小的插入动力将第一基板T1插入连接器100。
在插入操作期间,向下推动接触件130的被操作部131b,并且接触件130的连接部133弹性变形,以及第一夹持部131a向上升起,使得第一夹持部131a远离基板安装面112移动。因此,第一夹持部131a与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的空隙加宽。此时,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的空隙比第一基板T1的厚度宽。
然后,第一基板T1被操作者移动到插入方向X的后侧X2,并将第一基板T1插入在第一夹持部131a与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
如图6和图7中所示,第一基板T1被操作者进一步移动到插入方向X的后侧X2,并且第一基板T1的作用点容纳部T1a与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的位置对准。
此时,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与第一基板T1分离并不被第一基板T1支撑,连接部133返回到初始形状,并且致动器单元120旋转,使得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靠近基板安装面112。
因此,如图6和图7中所示,被操作部131b远离致动器单元120的操作点部分124,并且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试图使空隙变窄到初始尺寸,即,试图变得比第一基板T1的厚度窄。然后,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夹住第一基板T1,因此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一基板T1的衬垫T1b相互连接。
同时,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被第一基板T1的作用点容纳部T1a和壳体110的作用点容纳部113容纳。因此,第一基板T1定位到连接器100,并且能够防止第一基板T1从连接器100掉落。
参照图4-7,以下给出将第一基板T1从连接器100卸下的方法的说明。
首先,操作者将具有楔形头部的工具插入在作用点部分122的对接倾斜表面122a与第一基板T1之间。在附图中没有示出该工具。
因此,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被向上推动,使得作用点部分122远离基板安装面112移动,因此致动器单元120绕旋转轴线123旋转。
然后,致动器单元120的操作点部分124朝向基板安装面112向下推动接触件130的被操作部131b。
然后,连接部133弹性变形,并且第一夹持部131a远离基板安装面112移动,因此第一夹持部131a与第二夹持部132a的空隙变宽。
因此,操作者可以容易地从第一夹持部131a与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拉出第一基板T1。
在连接器100的这种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插入第一基板T1,并且由于致动器单元120的旋转而导致接触件130弹性变形而使得致动器单元120枢转或旋转。因此,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131a与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的空隙加宽。因此,除了插入第一基板T1的操作之外,不需要旋转致动器单元120的手动操作。这显示出可以通过仅实施插入第一基板T1的一次操作插入第一基板T1,并且可以将工作负担简化为插入第一基板T1。
在所述的连接器100的情况下,通过插入第一基板T使致动器单元120旋转,而不需要用手手动地旋转致动器单元120。因此,致动器单元120的旋转量限于需要能够将第一基板T1插入在第一夹持部131a与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的必需量。因此,当在用手操作致动器单元120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致动器单元120接收过多的力,并因此可以防止致动器单元120或类似部件被损坏。
插入第一基板T1自动加宽第一夹持部131a与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必需的间隙量。因此,即使第一基板T1的厚度在公差范围内较厚,也可以防止第一基板T1以大的摩擦力在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上滑动,因此,可以防止第一基板T1被损坏。
如先前所述,不需要用手操作致动器单元120。因此,即使连接器100的尺寸非常小,但是可以避免如现有技术所述难以通过普通操作者的手指用手操作致动器单元的情况,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第一基板T1的连接。
壳体110和第一基板T1具有分别用于容纳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的作用点容纳部113和凹入部T1a。因此,可以减小连接器100的厚度,将第一基板T1定位到连接器100,以及防止第一基板T1与连接器100分离。因此,可以保持第一基板T1的衬垫T1b与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131a之间的电子连接的可靠性。
作用点部分122与旋转轴线123之间的第一距离比操作点部分124与旋转轴线123之间的第二距离长。因此,即使通过小力将第一基板T1插入到连接器100,根据杠杆机原理,也可以容易地向下推操作点部分124,因此在插入第一基板T1期间可以避免第一基板T1与致动器单元120的作用点部分122之间的过多的物理接触,可以防止第一基板T1被损坏,以及可以平滑地实现第一基板T1的插入。
作用点部分122具有在插入方向X的前侧X1上的对接倾斜表面122a,并且对接倾斜表面122a倾斜成使得作用点部分122朝向基板安装面112靠近插入方向X的后侧X2。因此,即使通过小力将第一基板T1插入到连接器100,也可以容易地向上推作用点部分122,因此可以避免第一基板T1与作用点部分122之间过多的物理接触,并可以平滑地实现第一基板T1的插入。
致动器单元120的操作点部分124具有弯曲表面124a,而被操作部131b具有弯曲表面131b′。因此,当操作点部分124向下推动被操作部131b时,操作点部分124的弯曲表面124a与被操作部131b的弯曲表面131b′平滑接触,因此可以平滑地实现第一基板T1的插入。
主体部121的重心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旋转轴线123的前侧X1。因此,可以在将第一基板T1连接到连接器100之前或之后防止致动器单元120从壳体110浮动。
操作点部分124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第一夹持部(接触点)131a的后侧X2。因此,可以在将第一基板T1连接到连接器100期间使第一基板T1到达第一夹持部(接触点)131a,而不需要穿过操作点部分124。因此,可以防止第一夹持部(接触点)131a和第一基板T1被由于操作点部分124与接触件130的被操作部131b之间的滑动而产生在操作点部分124与被操作部131b之间的磨损粉末污染。
参照图8和图9,以下给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200的说明。除了接触件230以及壳体210与致动器单元220之间的铰接机构之外,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了关于除了接触件230和铰接机构之外的结构的说明。此外,相同或类似的部件由在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的附图标记加100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以下仅给出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之间关于接触件230的不同点的说明。参照图8,除了第二夹持部232a和端子部232b之外,接触件230的第二梁部232具有第二端子部232c。第二端子部232c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第二夹持部232a的前侧X1,并且通过焊接安装到第二基板T2。
以下仅给出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之间关于壳体210与致动器单元220之间的铰接机构的不同点的说明。在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壳体110与致动器单元120之间的铰接机构包括主体部121的一对旋转轴线123和壳体110的一对支承部114,也就是说,壳体110和致动器单元120通过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绞链连接。
另一方面,在图8和图9中所示的连接器200的第二实施例中,壳体210和致动器单元220通过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的多个位置处的绞链连接,如下所述。
也就是说,在图9中,壳体210具有多个突出壁216,所述多个突出壁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以预定间隔平行定位,并且朝向致动器单元220突出。压下第二支承部216a是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分别形成在多个突出壁216的两侧。
致动器单元220具有在壳体210的多个突出壁216的相应位置处的多个缝隙部225。参照图9,销部225a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形成在缝隙部225的两侧,并且销部225a朝向接触件宽度方向Y突出。销部225a的中心轴线与旋转轴线223相对应。第二支承部216a可旋转地支承销部225a。在图8中,操作点部分224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夹持部231a、232a的后侧X2。
在连接器200的该实施例的情况下,连接器200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具有多个销部225a和多个第二支承部216a。因此,可以减小施加在每一连接部上的力的猛烈程度并且防止致动器单元220被损坏。
参照图10和图11,以下给出根据本发明的参考实例的连接器300的说明。除了接触件330和致动器单元320之外,参考实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除了接触件330和致动器单元320之外的结构的说明。此外,相同或类似的部件由在第一实施例的附图标记加上200的附图标记表示。
要注意的是在图10和图11中,操作点部分324的位置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也就是说,在图10和图11中,致动器单元320的操作点部分324在插入方向X上在轴线323的前侧X1和作用点部分322的后侧X2形成为钩状形状。操作点部分324向上推动接触件330的被操作部331b,使得被操作部331b在插入第一基板T1期间远离基板安装面312移动。
另外,第一梁部331的位置和第一梁部331的被操作部331b的位置也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也就是说,参照图10和图11,接触件330的第一梁部331在第一梁部331的插入方向X的后侧X2的端部处连接到连接部333。此外,接触件330的被操作部331b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第一夹持部331a的前侧X1。
进一步参照图10和图11,除了第二夹持部332a和端子部332b之外,接触件330的第二梁部332具有第二端子部332c。第二端子部332c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第二夹持部332a的前侧X1,并且焊接安装到第二基板T2。
参照图12和图13,以下给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400的说明。除了接触件430和致动器单元420的结构不用于结合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结构之外,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对除了接触件430和致动器单元420之外的结构的说明。此外,相同或类似的部件由在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的附图标记加300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操作点部分424的位置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也就是说,参照图12和图13,致动器单元420具有凸轮部426,所述凸轮部在接触件宽度方向Y上连接主体部421的两侧,并且在插入方向X上在连接部433的前侧X1置于第一梁部431与第二梁部梁部432之间。如图12和图13所示,凸轮部426的横截面具有近似椭圆形形状。在图12中,凸轮部426在插入方向X上的长度比在图12中所示的状态下凸轮部426在垂直于插入方向X的方向上的长度长。凸轮部426的面对第一梁部431的侧面用作操作点部分424,所述操作点部分424向上推动接触件430的被操作部431b,使得当致动器单元420旋转时,被操作部431b远离基板安装面412移动。在图12中,操作点部分424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夹持部431a、432a的后侧X2。
第一梁部431的位置和第一梁部431的被操作部431b的位置也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具体地,在图12和图13中,接触件430的第一梁部431在第一梁部431的插入方向X的后侧X2的端部处连接到连接部433。此外,接触件430的被操作部431b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第一夹持部431a的后侧X2。
参照图12和图13,除了第二夹持部432a和端子部432b之外,接触件430的第二梁部432还具有第二端子部432c。第二端子部432c在插入方向X上位于第二夹持部432a的前侧X1,并且焊接安装到第二基板T2。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基板作为FPC(柔性印制电路)被说明。然而,第一基板可以是形成为平坦连接物体的任何部件,并且可以例如为FFC(柔性扁平电缆)。
在上述实施例中,致动器单元和壳体单独形成,并且致动器单元可旋转地安装到壳体。然而,致动器单元和壳体可以一体形成,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壳体和致动器单元由诸如尼龙树脂的柔性材料形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接触件的第一夹持部用作接触件与第一基板之间的接触点。然而,除了第一夹持部之外,接触件与第一基板之间的接触点可以形成在第一梁部上。第二夹持部可以用作接触件与第一基板之间的接触点。除了第二夹持部之外,接触件与第一基板之间的接触点可以形成在第二梁部上。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都可以用作接触件与基板之间的接触点。

Claims (7)

1.一种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壳体;
致动器单元,所述致动器单元能够旋转地连接到所述壳体;和
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具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
其中,所述致动器单元具有:
旋转轴线,所述旋转轴线沿横交于所述基板的插入方向的方向定位;
作用点部分,所述作用点部分能够绕着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和
操作点部分,所述操作点部分能够绕着所述旋转轴线旋转,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个用作所述接触件与所述基板之间的接触点;
其中,所述操作点部分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件包括:
第一梁部,所述第一梁部靠近所述致动器单元定位,并且具有所述第一夹持部;
第二梁部,所述第二梁部靠近所述壳体定位,并且具有所述第二夹持部;和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梁部与所述第二梁部之间,并且连接所述第一梁部和所述第二梁部,
其中,所述第一梁部具有被操作部,所述被操作部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操作点部分具有凸曲面,当所述致动器单元旋转时,所述凸曲面接触所述接触件的所述被操作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梁部具有端子部,所述端子部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梁部具有端子部,所述端子部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件包括具有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梁部和面对所述第一夹持部并具有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二梁部,其中所述致动器单元具有凸轮部,所述凸轮部被置于所述第一梁部与所述第二梁部之间并具有所述操作点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器单元具有主体部,而所述作用点部分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壳体突出,并且所述作用点部分容纳在作用点容纳部内,所述作用点容纳部形成在所述壳体上。
CN2011100689025A 2010-03-30 2011-03-18 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 Pending CN1022228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9062 2010-03-30
JP2010079062A JP4704505B1 (ja) 2010-03-30 2010-03-30 基板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2830A true CN102222830A (zh) 2011-10-19

Family

ID=44237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89025A Pending CN102222830A (zh) 2010-03-30 2011-03-18 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75328B2 (zh)
JP (1) JP4704505B1 (zh)
KR (1) KR101141083B1 (zh)
CN (1) CN102222830A (zh)
TW (1) TWI448011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6997A (zh) * 2012-01-30 2013-07-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信号电缆、电缆连接器和包括其的信号电缆连接装置
CN103515737A (zh) * 2012-06-28 2014-01-1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有控制软钎焊润湿性接头的连接器及接头的电镀处理方法
CN104300250A (zh) * 2013-07-17 2015-01-2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112669A (zh) * 2014-12-18 2017-08-29 第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525305A (zh) * 2020-05-22 2020-08-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WO2021031403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快接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9261B1 (ja) * 2010-10-20 2012-01-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764426B2 (ja) * 2011-08-10 2015-08-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813411B2 (ja) 2011-08-10 2015-11-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13080623A (ja) * 2011-10-04 2013-05-02 Jst Mfg Co Ltd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JP5988651B2 (ja) * 2012-03-30 2016-09-07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平型電線用コネクタ
JP5392929B2 (ja) * 2012-06-11 2014-01-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56902B2 (ja) * 2012-10-22 2016-07-2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568499B2 (en) * 2013-11-22 2017-02-14 Tektronix, Inc. High performance LIGA spring interconnect system for probing application
CN105449422B (zh) * 2014-08-28 2019-02-22 春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件式fpc连接器
JP6282565B2 (ja) * 2014-09-22 2018-02-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6588272B2 (ja)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588271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675232B2 (ja) * 2016-03-09 2020-04-0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643154B2 (ja) * 2016-03-10 2020-02-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540674B2 (ja) * 2016-12-09 2019-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14902498A (zh) 2019-11-22 2022-08-12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具有抗超限应力特征的ffc连接器
JP7386147B2 (ja) * 2020-11-06 2023-11-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7268A (zh) * 2004-10-18 2006-05-03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038990A (zh) * 2006-03-15 2007-09-1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20090130895A1 (en) * 2002-08-01 2009-05-21 Masayuki Suzuki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6445B2 (ja) * 2001-11-13 2005-06-2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Fpc用コネクタ
JP2004039479A (ja) 2002-07-04 2004-02-05 Fujitsu Component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US7344399B2 (en) * 2003-10-16 2008-03-18 Molex Incorporated Flat circuit connector
CN1993867B (zh) * 2004-08-10 2011-04-27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06147491A (ja) * 2004-11-24 2006-06-0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4766421B2 (ja) 2005-06-14 2011-09-07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200431623Y1 (ko) 2006-07-25 2006-11-23 손광자 기판 연결용 커넥터
TWM316535U (en) * 2006-12-29 2007-08-01 P Two Ind Inc Connector with flip top
JP4750811B2 (ja) 2008-02-27 2011-08-17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669529B2 (ja) * 2008-04-23 2011-04-13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515352B2 (ja) 2009-03-24 2014-06-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989741B2 (ja) * 2010-02-26 2012-08-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30895A1 (en) * 2002-08-01 2009-05-21 Masayuki Suzuki Connector
CN1767268A (zh) * 2004-10-18 2006-05-03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038990A (zh) * 2006-03-15 2007-09-1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6997A (zh) * 2012-01-30 2013-07-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信号电缆、电缆连接器和包括其的信号电缆连接装置
CN103515737A (zh) * 2012-06-28 2014-01-1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有控制软钎焊润湿性接头的连接器及接头的电镀处理方法
CN103515737B (zh) * 2012-06-28 2016-01-2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有控制软钎焊润湿性接头的连接器及接头的电镀处理方法
CN104300250A (zh) * 2013-07-17 2015-01-2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300250B (zh) * 2013-07-17 2016-06-22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112669A (zh) * 2014-12-18 2017-08-29 第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112669B (zh) * 2014-12-18 2019-04-16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21031403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快接连接器
CN111525305A (zh) * 2020-05-22 2020-08-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10655A (ja) 2011-10-20
US20110244709A1 (en) 2011-10-06
KR101141083B1 (ko) 2012-05-03
US8075328B2 (en) 2011-12-13
KR20110109877A (ko) 2011-10-06
TWI448011B (zh) 2014-08-01
JP4704505B1 (ja) 2011-06-15
TW201212393A (en) 2012-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22830A (zh) 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
CN102931506B (zh) 板连接器
JP4707609B2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TWI446632B (zh) 板用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JP5748335B2 (ja) コネクタ
JP4953904B2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123975B2 (ja) コネクタ
JP458489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729553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4951086B2 (ja) コネクタ
CN102931536A (zh) 板连接器
JP4750811B2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4165046A (ja) 平型導体の接続のための電気コネクタ
JP589195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1222272A (ja) コネクタ
JP4964013B2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076947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123976B2 (ja) コネクタ
TW201405954A (zh) 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JP4322689B2 (ja) Zifコネクタ
JP5077032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4884138B2 (ja) カム構造、コネクタ用カム構造及び該コネクタ用カム構造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JP4717680B2 (ja) 中継コネクタ
JP557764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20120057481A (ko)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