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1506B - 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1506B
CN102931506B CN201210250686.0A CN201210250686A CN102931506B CN 102931506 B CN102931506 B CN 102931506B CN 201210250686 A CN201210250686 A CN 201210250686A CN 102931506 B CN102931506 B CN 102931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art
plate
actuator
connector
crossbar s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06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31506A (zh
Inventor
芦部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31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1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31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15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7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automatically by insertion of rigid printed or like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4Clasp, clip, support-clamp,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44641Clasp, clip, support-clamp,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having gripping member formed from, biased by, or mounted on resilient member
    • Y10T24/44769Opposed engaging faces on gripping member formed from single piece of resilient material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连接器(100),所述板连接器包括:接触件(130),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支撑所述第一夹持部(131a)的第一横杆部分(131)、和支撑所述第二夹持部(132a)的第二横杆部分(132),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将从外部插入的板(T1)夹持在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之间;壳体(110),所述壳体支撑所述接触件(130);和致动器(120),所述致动器固定到所述第一横杆部分(131),其中致动器(120)具有作用点部分(122),所述作用点部分与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并且在板(T1)插入时被板(T1)推动,并且第一夹持部(131a)能够在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132a)的方向上独立于致动器(120)弹性移动。

Description

板连接器
相关内容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了2011年8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175126号的优先权权益,该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在此全文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并且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诸如FPC(柔性印刷电路)或FFC(柔性扁平电缆)的板状连接对象和另一连接对象之间的连接的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图9所示,公知的是一种电连接器500,该电连接器包括:接触件530,接触件53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可移动横杆531和固定横杆532;绝缘壳体510,固定横杆532固定到绝缘壳体510;和致动器520,致动器520具有轴构件525,轴构件525通过中间部分可旋转地支撑在接触件530的可移动横杆531和固定横杆532之间(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JP-A-2010-225448)。
致动器520具有导向锁定部522和开口接合部526,该导向锁定部适于在板插入时由板T1推动,该开口接合部适于与可移动横杆531的前端部接合。每一个可移动横杆531都具有适于用作与板T1的接触点的端子接触凸起部531a。
该传统的电连接器500被构造成使得在板插入时,致动器520的导向锁定部522由板T1推动以向上移动,并且在这之后,致动器520在轴构件525上枢转以使开口接合部526与可移动横杆531接合并使可移动横杆531升高。
然而,传统电连接器500具有以下问题:由于致动器520和产生不同运动的可移动横杆531通过开口接合部526和可移动横杆531之间的接合被连接在一起,因此如果出现制造或装配误差或类似问题,则致动器520和可移动横杆531的运动变化,并且因此,精确的联动运动将被破坏。
此外,传统的电连接器500具有以下问题:由于在致动器520的枢转支撑部处或致动器520和可移动横杆531之间的接合部处的损坏、变形、分离或类似现象在联动机构中趋向于出现故障。
如果致动器520与可移动横杆531之间的精确联动变差,则会出现以下问题:可移动横杆531之间的距离适于通过板T1的插入而增加,并且固定横杆532产生变化,因此削弱了电连接器500与板T1之间的接触可靠性或由于接触件530与板T1之间的滑动损坏了板T1。
此外,传统的电连接器500具有以下问题:由于适于用作与板T1的接触点的端子接触凸起部531a固定地形成在可移动横杆531中,因此在板T1在厚度上发生变化时,端子接触凸起部531a在板T1上过度滑动而损坏板T1,或反之,端子接触凸起部531a没有与板T1充分接触,从而削弱了电连接器500和板T1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传统问题,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连接器,该板连接器可以防止联动功能故障的发生,可以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改进并防止损坏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示例性方面,提供一种板连接器,该板连接器包括: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支撑第一夹持部的第一横杆部分和支撑第二夹持部的第二横杆部分,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将从外部插入的板夹持在该第一夹持部和该第二夹持部之间;壳体,所述壳体支撑接触件;和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固定到第一横杆部分,其中所述致动器具有作用点部分(挤压部),所述作用点部分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上的后侧,并且所述作用点部分在板插入时被板推动,和所述第一夹持部可独立于所述致动器在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方向上弹性移动。
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可以由所述壳体保持,而所述第二夹持部可以独立于所述壳体沿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方向弹性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示例性方面,提供一种板连接器,该板连接器包括: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支撑第一夹持部的第一横杆部分和支撑第二夹持部的第二横杆部分,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将从外部插入的板夹持在该第一夹持部和该第二夹持部之间;壳体,所述壳体支撑接触件;和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固定到第一横杆部分,其中所述致动器具有作用点部分,所述作用点部分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上的后侧,并且所述作用点部分在板插入时被板推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可独立于所述壳体在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方向上弹性移动。
所述第一夹持部可以独立于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弹性移动。
所述第一夹持部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像悬臂一样被支撑。
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可以具有被固定部,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上的前侧,并且被固定到所述致动器。
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可以具有邻接部,所述邻接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上的后侧,并且该邻接部朝向第二夹持部侧的运动通过与致动器的待邻接部邻接而被调节。
所述第二夹持部可以独立于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弹性移动。
所述第二夹持部可以由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像悬臂一样支撑。
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可以具有被固定部,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上的前侧,并且被固定到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可以具有邻接部,所述邻接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上的后侧,并且该邻接部朝向第一夹持部侧的运动通过与壳体的待邻接部邻接而被调节。
所述接触件可以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和所述第二横杆部分之间。
多个接触件可以沿垂直于板插入方向的方向设置并彼此平行布置。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用于由于板的插入导致的致动器的作用点部分的推动运动与接触件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的增加之间的联动的联动机构,使用其中致动器和接触件的第一横杆部分被固定在一起的简单结构。因此,可以防止由于联动机构的故障导致出现板连接器的操作故障。
由于致动器和接触件的第一横杆部分被固定在一起,因此可以保持致动器和第一横杆部分之间的精确联动。因此,通过板插入而增加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可以被保持恒定。因此,可以避免板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滑动,以可靠地防止损坏板,并还可以提高板连接器和板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由于独立于所述致动器或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因此即使例如插入到板连接器中的板的厚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被第一和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弹性所吸收。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与板之间的过多的滑动接触而造成损坏板,或者防止由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与板之间的不充分接触而导致的板连接器和板之间的接触可靠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板连接器的部分拆开立体图;
图2是显示从致动器侧观察的板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显示第一实施例中的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4是显示第一板没有插入到板连接器中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5是显示第一板插入到板连接器中或从板连接器中移除的过程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6是显示第一板被插入到板连接器中最深处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板连接器的部分拆开立体图;
图8是显示第一板插入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板连接器中最深处的状态的部分拆开立体图;和
图9是显示传统电连接器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板连接器。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板连接器100用于第一板(FPC,柔性印刷电路)T1和第二板(印刷电路板)T2之间的连接,第一板T1适于从外部插入到板连接器100中,而第二板T2安装在板连接器100上。
如图1和2所示,板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10、致动器120和多个接触件130。壳体110和致动器120由绝缘树脂形成,而接触件130由铜合金形成。
如图1和4所示,壳体110在第二横杆部分132嵌入壳体110的状态下被一体地固定到接触件130的第二横杆部分132。
如图1和4所示,壳体110具有板容纳部111、板放置表面112、一对作用点部分容纳部113、一对运动调节部114和多个壳体孔部分115。
如图4和5所示,板容纳部111是通过壳体110和致动器120连接形成的空间,并适于在第一板T1插入到板连接器100中时在该空间中容纳第一板T1。
如图4和5所示,板放置表面112是壳体110的底板的面对致动器120侧的上表面,并用作在第一板T1插入到板连接器100中时用于第一板T1的放置表面。
如图4所示,作用点部分容纳部113形成在壳体110的底板中,用于在该作用点部分容纳部中分别容纳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
如图1所示,运动调节部114形成在壳体110在垂直于板插入方向X的接触件布置方向Y上的两个侧壁中,并从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分别面对致动器120的突出部123。在接触件130在板连接器100的制造中弯曲时,运动调节部114用作通过与120的突出部123协作用于致动器120和壳体11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标记。此外,在制造板连接器100之后,在使第一板T1从板连接器100移除时,即使第一板T1被致动器120挡住,运动调节部114也与致动器120的突出部123接合以防止致动器120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运动,因此防止接触件130的由致动器120的运动所另外引起的变形。
如图1和4所示,壳体孔部分115是形成在壳体110中的部分,用于分别允许接触件130的第二夹持部132a弹性移动,并且还是为了防止第二横杆部分132在壳体110和第二横杆部分132被一体地成型在一起时使用模具引起的运动而形成的孔。
如图1和图4所示,致动器120具有主体部121、所述一对作用点部分122、所述一对突出部123和多个致动器孔部分124。
如图1和4所示,主体部121在第一横杆部分131被嵌入在主体部121中的状态下被一体地固定到接触件130的第一横杆部分131。主体部121没有受到诸如壳体110或接触件130的周边构件的枢转支撑。
如图1和4所示,作用点部分122在主体部121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分别设置在主体部121在接触件布置方向Y上的两侧的两个位置处。作用点部分122从主体部121朝向板放置表面112侧突出,并位于板容纳部111中。换句话说,作用点部分122分别设置在当第一板T1插入到板连接器100中时通过第一板T1推动的位置处。如图4所示,每一个作用点部分122都与接触件130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相比更进一步地设置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如图4所示,每一个作用点部分122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都具有倾斜表面122a,倾斜表面122a倾斜成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接近板放置表面112。通过形成该倾斜表面122a,每一个作用点部分122都可以利用第一板T1的小插入力被容易地向上推动。
如图1所示,突出部123在接触件布置方向Y上从主体部121的在接触件布置方向Y上的两侧向外突出,并分别从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面对壳体110的运动调节部114。虽然致动器120的突出部123用作下述部分,即所述部分的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的运动通过壳体110的运动调节部114调节,但是这种部分的具体结构不被限制于此。
如图1所示,致动器孔部分124是形成在致动器120中的部分,用于分别允许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131a弹性移动,并且还是为了防止第一横杆部分131在致动器120和第一横杆部分131被一体地成型在一起时使用模具进行的运动而形成的孔。
如图4所示,每一个接触件130都是常闭类型的,即,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小于第一板T1在第一板T1没有被插入的状态下的厚度。
如图3和4所示,每一个接触件130都具有一体形成且彼此相连的第一横杆部分131、第二横杆部分132和连接部133。
如图1和4所示,第一横杆部分131的大部分被嵌入在致动器120的主体部121中并一体地固定到主体部121。
如图1和4所示,第一横杆部分131具有暴露于板容纳部111的第一夹持部131a。
第一夹持部131a用作与形成在第一板T1的表面上的衬垫T1b中相对应的一个的接触点。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夹持部131a像悬臂一样由第一横杆部分131支撑。因此,第一夹持部131a被构造成可沿远离第二夹持部132a的方向独立于致动器120和第一横杆部分131弹性移动。
第一夹持部131a面对第二夹持部132a。
如上所述,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彼此面对,即,第一夹持部131a的位置和第二夹持部132a的位置在板插入方向X上彼此重合。可选地,第一夹持部131a的位置和第二夹持部132a的位置在板插入方向X上可以彼此偏离。
虽然第一夹持部131a从第一横杆部分131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延伸,但是第一夹持部131a的延伸方向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夹持部131a可以被构造成从第一横杆部分131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延伸,以便由第一横杆部分131像悬臂一样被支撑。
如图1和4所示,第二横杆部分132的大部分被嵌入在壳体110中,并且一体地固定到壳体110。。
如图1和4所示,第二横杆部分132具有:暴露于板容纳部111的第二夹持部132a;第一端子部132b,第一端子部132b与第二夹持部132a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并被焊接到第二板T2;和第二端子部132c,第二端子部132c与第二夹持部132a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并被焊接到第二板T2。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二夹持部132a像悬臂一样由第二横杆部分132支撑。因此,第二夹持部132a被构造成可沿远离第一夹持部131a的方向独立于壳体110和第二横杆部分132弹性移动。
虽然第二夹持部132a从第二横杆部分132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延伸,但是第二夹持部132a的延伸方向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二夹持部132a可以被构造成从第二横杆部分132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延伸,以便像悬臂一样由第二横杆部分132支撑。
如图1和4所示,连接部133连接在第一横杆部分131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的端部与第二横杆部分132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的端部之间。连接部133偏压第一横杆部分131和第二横杆部分132,以便使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彼此接近。换句话说,连接部133在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之间产生夹持力。如图4所示,连接部133和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连接部133和第一夹持部131a之间的距离更长。这可以减小第一板T1所需要的插入力,以因此提高可操作性并可以在插入第一板T1时防止第一板T1和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之间过多的直接接触,从而防止损坏第一板T1。如图2所示,接触件130的连接部133在连接部133的位置在板插入方向X和连接器厚度方向Z上对准的状态下在接触件布置方向Y上彼此平行布置,并因此,每一个在第一板T1插入时都可像悬臂一样移动的第一横杆部分131的根部(第一横杆部分131和连接部133之间的边界部)在根部的位置在板插入方向X和连接器厚度方向Z上对准的状态下也在接触件布置方向Y上彼此平行布置。连接器厚度方向Z垂直于板插入方向X和接触件布置方向Y。
如图1所示,第一板T1具有作用点部分容纳部T1a,作用点部分容纳部T1a分别形成在第一板T1在接触件布置方向Y上的两侧的两个位置处,并适于在该作用点部分容纳部中分别容纳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并且还具有适于分别连接到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131a的衬垫T1b。
虽然衬垫T1b和导体图案仅形成在第一板T1的面对第一夹持部131a的表面上,但是衬垫和导体图案还可以形成在第一板T1的背面侧。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夹持部132a还被用作与第一板T1的接触点。
板连接器100的压紧部(不显示)可以焊接到第二板T2。
利用该压紧部(hold-down),壳体110和第二板T2牢固地固定在一起。
在下文将说明板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
首先,具有没有弯曲的连接部133的接触件130被制备并平行于彼此布置。
接着,在接触件130被放置在模具中的状态下,致动器120和壳体110被嵌件成型,使得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的第一横杆部分131被一体地成型在一起,并且壳体110和接触件130的第二横杆部分132被一体地成型在一起。在致动器120和壳体110成型时,必须防止第一横杆部分131运动,并因此,致动器孔部分124如图1所示被形成在致动器120中,同时必须防止第二横杆部分132运动,并因此,壳体孔部分115如图1所示被形成在壳体110中。
然后,接触件130分别最后在连接部133处被弯曲。
在该情况下,壳体110的运动调节部114和致动器120的突出部123用作用于致动器120和壳体110之间的相对定位的标记,并且接触件130被弯曲,使得突出部123位于运动调节部114的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这使得可以获得接触件130的精确弯曲。此外,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和壳体110的作用点部分容纳部113在接触件130弯曲时也用作标记。
在下文,将参照图4到6说明第一板T1到板连接器100的连接方法和在连接第一板T1时各个部件的操作。
首先,如图4和5所示,工作者在板插入方向X上将第一板T1从后侧X1朝向前侧X2插入在壳体110和致动器120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倾斜表面122a,该倾斜表面122a倾斜成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接近板放置表面112,如图5所示,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通过第一板T1的插入沿远离板放置表面112的方向被向上推动。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与致动器120一体形成的第一横杆部分131连同致动器120一起在远离板放置表面112的方向上被向上推动。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133弹性变形,使得第一横杆部分131中的每一个都像悬臂一样移动。
因此,如图5所示,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距离被增加成大于第一板T1的厚度。
接着,由工作者沿板插入方向X朝向前侧X2进一步推动的第一板T1进入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
接着,第一板T1由工作者沿板插入方向X朝向前侧X2进一步推动,并且如图6所示,第一板T1的每一个作用点部分容纳部T1a的位置都与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一体部122的位置重合。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失去第一板T1的支撑,因此连接部133弹性复原以使致动器120沿作用点部分122接近板放置表面112侧的方向移动。
因此,如图6所示,每一个接触130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距离都试图返回到正常距离,即,试图小于第一板T1的厚度。
因此,接触件130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在其之间夹持第一板T1,从而在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一板T1的衬垫T1b之间建立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二夹持部132a分别独立于致动器120和壳体110可弹性移动地设置,因此即使第一板T1的厚度或接触件130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距离存在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被接触件130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的弹性吸收,从而提高板连接器100和第一板T1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同时,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被分别容纳在第一板T1的作用点部分容纳部T1a中。
因此,第一板T1相对于板连接器100定位并且被防止与板连接器100分离。
在下文,将参照图4到6说明从板连接器100拆卸第一板T1的方法。
从板连接器100移除第一板T1通过从板连接器100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猛烈地拉出第一板T1的简单操作而实现。在移除第一板T1时板连接器100的各个部件的操作如下所述。
在工作者开始从板连接器100朝向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猛烈地拉出第一板T1时,首先,第一板T1的作用点部分容纳部T1a的边缘部分别邻接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的锁定表面122b,使得致动器120在远离板放置表面112的方向上被向上推动。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与致动器120一体形成的第一横杆部分131连同致动器120一起在远离板放置表面112的方向上被向上推动。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133弹性变形,使得第一横杆部分131中的每一个都像悬臂一样移动。
因此,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距离被增加成大于第一板T1的厚度。因此,工作者可以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容易地拉出第一板T1。
即使在拉出第一板T1时第一板T1与作用点部分122的锁定表面122b接合(被锁定表面122b挡住),突出部123也能够邻接运动调节部114以防止致动器120连同第一板T1一起沿板插入方向X朝向后侧X1移动,并因此可以防止接触件130的由致动器120的运动所引起的变形。
由于因此获得的板连接器100被构造成利用插入到板连接器100中的第一板T1增加接触件130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距离,因此致动器120的操作不需要远离第一板T1的插入操作。因此,可以通过插入第一板T1的单个操作获得第一板T1的连接操作,并且因此极大地减小用于第一板T1的连接操作的操作负荷。
此外,由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距离通过第一板T1的插入以特定需要量自动增加,因此即使第一板T1被制造得在公差范围内较厚,也可以避免第一板T1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过多滑动,因此防止对第一板T1的损坏。
此外,由于板连接器100被构造成通过第一板T1的插入移动致动器120而不需要手动操作致动器120,因此致动器120在第一板T1插入时的移动量被限制到允许第一板T1被插入在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程度,并且可防止在致动器120的手动操作的情况下的过多力被施加到致动器120和类似部件,使得可以防止对致动器120和类似部件的损坏。
此外,由于不需要致动器120的手动操作,因此即使整个板连接器100被设计成为较小,也可以避免难以用普通工人的手指手动操作致动器120的情况,使得可以容易地获得第一板T1的连接操作。
此外,由于致动器120和第一横杆部分131一体地固定在一起,因此在第一板T1插入时,致动器120的运动和第一横杆部分131的运动可以互相完全地一体形成,使得在第一板T1插入时可以避免致动器120和第一横杆部分131之间的滑动,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该滑动而导致的磨蚀粉末的产生,由此避免磨蚀粉末粘附到接触件130和第一板T1,并因此确保板连接器100的接触可靠性。
第一夹持部131a独立于致动器120和第一横杆部分131可弹性移动地设置,同时第二夹持部132a独立于壳体110和第二横杆部分132可弹性移动地设置。
因此,即使第一板T1的厚度或接触件130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距离存在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被接触件130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的弹性吸收。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第一夹持部131a和第一板T1之间不充分的接触而导致板连接器100和第一板T1之间的接触可靠性降低,或防止由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与第一板T1之间过多的滑动接触导致损坏对第一板T1。
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被一体地成型在一起,同时壳体110和接触件130被一体地成型在一起。
因此,不需要将接触件130连接到致动器120和壳体110的操作,并且接触件130、致动器120和壳体110可以作为单个构件操作,使得制造负荷可以被减小。此外,由于可以避免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之间的分离以及壳体110和接触件130之间的分离,因此可以提高产品可靠性。
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夹持力通过连接部133产生,连接部133通过弯曲金属材料而形成。
因此,不仅接触130的结构被简化,而且在致动器120和壳体110与接触件130一体成型之后,板连接器100可以仅通过弯曲接触件130而被制造,使得板连接器100的制造负荷可以被极大地减小。
因为用于作用点部分122由于第一板T1的插入而导致的推动运动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距离的增加之间的联动的联动机构(linkingmechanism),使用简单结构,其中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的第一横杆部分131被一体形成在一起。因此,可以防止由于联动机构的故障导致出现板连接器100的操作故障。
由于致动器120和接触件130的第一横杆部分131被一体地固定在一起,因此可以保持致动器120和第一横杆部分131之间的精确联动。因此,通过第一板T1的插入而增加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距离可以被保持恒定。因此,可以避免第一板T1与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之间的滑动,从而可靠地防止损坏第一板T1,并且还可以提高板连接器100和第一板T1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壳体110和第一板T1分别具有用于在其中容纳致动器120的作用点部分122的作用点部分容纳部113和T1a。
因此,整个板连接器100的厚度可以被减小,并由于第一板T1相对于板连接器100定位并被防止与板连接器100分离,因此可以可靠地保持第一板T1的衬垫T1b和接触件130的第一夹持部131a之间的连接。
由于连接部133偏压第一和第二横杆部分131和132以便使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彼此接近,因此可以防止致动器120意外地移动而在第一板T1连接之前和之后相对于壳体110升高。
第二实施例
现将参照图7和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板连接器200。
由于板连接器200的基本结构和操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和操作相同,因此除了将通过用附图标记200代替与第一实施例的板连接器100相关的说明和图1到6所示出的附图标记100来省略说明。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夹持部131a和132a都分别具有独立于致动器120和壳体110的弹性。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例中,只有每一个接触件230的第一夹持部231a具有独立于致动器220的弹性。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31a被构造成通过第一横杆部分131像悬臂一样被支撑,以便可独立于第一横杆部分131和致动器120弹性移动。
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用于对第一夹持部231a提供独立弹性的具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不同。具体地,如图7所示,接触件230的第一横杆部分231具有:被固定部231b,被固定部231b与第一夹持部231a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并被固定到致动器220;和邻接部231c,邻接部231c与第一夹持部231a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并被设置成与致动器220的待邻接部225邻接或与其之间的间隙邻接,使得邻接部231c朝向第二夹持部232a侧的运动由待邻接部225调节。待邻接部225和邻接部231c可以被省略。
因此,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夹持部231a被构造成在连接器厚度方向Z上沿远离第二夹持部232a的方向可独立于致动器220弹性移动。
在第二实施例中用于给第一夹持部231a提供独立弹性的结构可以可选地用于第二夹持部232a。在这种情况下,接触件230的第二横杆部分232可以形成有被固定部(不显示)和邻接部(不显示),该固定部与第二夹持部232a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前侧X2并被固定到壳体210,该邻接部与第二夹持部232a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X上的后侧X1并被设置成与壳体210的待邻接部(不显示)邻接或与其之间的间隙邻接,使得邻接部(不显示)朝向第一夹持部231a侧的运动通过待邻接部(不显示)调节。与第一夹持部231a的情况一样,待邻接部(不显示)和邻接部(不显示)可以被省略。
在上述提到的实施例中,所述说明已经假定第一板为FPC(柔性印刷电路)。然而,所述第一板也可以是诸如FFC(柔性扁平电缆)的任何板状连接对象。
在上述提到的实施例中,所述说明已经假定每一个接触件的第一夹持部用作与第一板的接触点。然而,第二夹持部可以可选地用作与第一板的接触点,或者第一和第二夹持部两者都可以用作与第一板的接触点。此外,与第一板的接触点可以远离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形成在第一和第二横杆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中。
所述说明已经假定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夹持部都具有独立弹性,而在第二实施例中只有第一夹持部具有独立弹性。可选地,只有第二夹持部可以具有独立弹性。
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独立弹性提供结构和在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独立弹性提供结构可以被组合和使用。
在上述提到的实施例中,所述说明已经假定致动器没有受到诸如壳体或接触件的周边构件的枢转支撑。然而,致动器可以由诸如壳体或接触件的周边构件枢转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致动器的平稳可动性,第一横杆部分的根部的位置中的每一个在第一板插入时都像悬臂一样可移动,而致动器的枢转轴线的位置相对于彼此调节,使得这些位置具体地在板插入方向X和连接器厚度方向Z上彼此重合或彼此接近。
在上述提到的实施例中,所有的接触件具有相同的形状。然而,具有不同形状的多个接触件可以被组合和被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即使在致动器和接触件的第一横杆部分被一体地固定在一起时也能够确保致动器的平稳可动性,在插入第一板时每一个都像悬臂一样可移动的第一横杆部分的根部的位置(靠近第一横杆部分和连接部之间的边界)在板插入方向X和连接器厚度方向Z上彼此重合或彼此接近的状态下,连接件在接触件布置方向Y上平行于彼此布置。
在上述提到的实施例中,致动器和第一横杆部分通过将致动器和第一横杆部分一体地成型在一起而被一体地固定在一起。然而,具体的固定结构不局限于此。例如,致动器和第一横杆部分可以通过将所述致动器和第一横杆部分粘结在一起或使致动器和第一横杆部分配合(压配合)在一起而被一体地固定在一起。
在上述提到的实施例中,壳体和第二横杆部分通过将壳体和第二横杆部分一体地成型在一起而被一体地固定在一起。然而,具体的固定结构不局限于此。例如,壳体和第二横杆部分可以通过使壳体和第二横杆部分粘结在一起或使壳体和第二横杆部分配合(压配合)在一起而一体地固定在一起。

Claims (13)

1.一种板连接器,包括:
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支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横杆部分以及支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二横杆部分,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将从外部插入的板夹持在该第一夹持部和该第二夹持部之间;
壳体,所述壳体支撑所述接触件;和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被一体地固定到所述第一横杆部分,
其中,所述致动器具有作用点部分,所述作用点部分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上的后侧并在所述板插入时被所述板推动,以及
所述第一夹持部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方向独立于所述致动器弹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横杆部分由所述壳体保持;和
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方向独立于所述壳体弹性移动。
3.一种板连接器,包括:
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支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横杆部分以及支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二横杆部分,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将从外部插入的板夹持在该第一夹持部和该第二夹持部之间;
壳体,所述壳体支撑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和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被一体地固定到所述第一横杆部分,
其中,所述致动器具有作用点部分,所述作用点部分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板插入方向上的后侧并在所述板插入时被所述板推动,以及
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方向独立于所述壳体弹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能够独立于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弹性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由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像悬臂一样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具有被固定部,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所述板插入方向上的前侧并且被固定到所述致动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具有邻接部,所述邻接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所述板插入方向上的后侧,并且所述邻接部朝向第二夹持部侧的运动通过与所述致动器的待邻接部邻接而被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独立于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弹性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夹持部由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像悬臂一样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具有被固定部,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所述板插入方向上的前侧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横杆部分具有邻接部,所述邻接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比更进一步地形成在所述板插入方向上的后侧,并且所述邻接部朝向第一夹持部侧的运动通过与所述壳体的待邻接部邻接而被调节。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件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杆部分和所述第二横杆部分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板连接器,其中,多个接触件沿垂直于所述板插入方向的方向设置并且平行于彼此布置。
CN201210250686.0A 2011-08-10 2012-07-19 板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31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5126A JP5764426B2 (ja) 2011-08-10 2011-08-10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11-175126 2011-08-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1506A CN102931506A (zh) 2013-02-13
CN102931506B true CN102931506B (zh) 2015-11-18

Family

ID=47646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068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31506B (zh) 2011-08-10 2012-07-19 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51885B2 (zh)
JP (1) JP5764426B2 (zh)
KR (1) KR101442907B1 (zh)
CN (1) CN1029315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20623B1 (ko) * 2012-01-30 2018-1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신호케이블, 케이블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신호케이블 연결장치
CN102629723B (zh) * 2012-04-24 2014-10-22 东莞宇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扁平式导体用电连接器
JP6008783B2 (ja) * 2013-04-03 2016-10-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16244B2 (ja) * 2013-06-11 2016-10-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39511B2 (ja) 2013-07-17 2016-12-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08799B2 (ja) * 2014-02-21 2018-04-1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07070B2 (ja) * 2015-03-13 2018-10-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588272B2 (ja)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588271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US10530082B2 (en) 2015-08-31 2020-01-07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having a pair of locking arms
US10305209B2 (en) * 2016-02-26 2019-05-28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DE102017109179B3 (de) * 2017-04-28 2018-08-30 Basler Ag Halte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eines optischen Elements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 solche
US10062990B1 (en) * 2017-05-25 2018-08-28 Valeo North America, Inc. Connector with locking teeth
JP7444434B2 (ja) 2020-01-22 2024-03-06 プラスワン株式会社 包装用容器
US11411342B2 (en) * 2020-06-24 2022-08-09 Te Connectivity Solutions Gmbh Connector for a flat flexible cable
JP7386147B2 (ja) * 2020-11-06 2023-11-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58957A (en) * 1973-08-27 1975-01-07 Amp Inc Electrical connecting members requiring lower insertion and retraction forces and providing for low contact wear
JP2002270292A (ja) * 2001-03-12 2002-09-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101132089A (zh) * 2006-08-23 2008-02-2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0225448A (ja) * 2009-03-24 2010-10-07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704505B1 (ja) * 2010-03-30 2011-06-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10303A (en) * 1971-09-13 1973-01-09 Rca Corp Edge connector
GB8407948D0 (en) * 1984-03-28 1984-05-10 Hewlett Packard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4747794A (en) * 1984-09-28 1988-05-31 North American Specialties Corp. Electrical connector
US5402316A (en) * 1993-04-28 1995-03-2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Computer docking stations and devices slidably inserted therein
US6431897B1 (en) * 1999-10-06 2002-08-1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ci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having a rotary actuator engaged with a contact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a sheet-like object connected to the connector
US6454586B1 (en) * 2001-08-17 2002-09-24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onnector having moveable insert
JP2004039479A (ja) 2002-07-04 2004-02-05 Fujitsu Component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JP4766421B2 (ja) 2005-06-14 2011-09-07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240495B2 (ja) * 2005-09-20 2009-03-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199272B2 (ja) * 2006-08-23 2008-12-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865210B2 (en) * 2007-01-05 2011-01-04 Apple Inc. Ejectable component assemblies in electronic devices
JP2009252692A (ja) * 2008-04-10 2009-10-29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837711B2 (ja) 2008-09-02 2011-12-1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0267411A (ja) * 2009-05-12 2010-11-25 Fujitsu Component Ltd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接続構造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099387B2 (ja) * 2010-09-09 2012-12-1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4859261B1 (ja) * 2010-10-20 2012-01-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58957A (en) * 1973-08-27 1975-01-07 Amp Inc Electrical connecting members requiring lower insertion and retraction forces and providing for low contact wear
JP2002270292A (ja) * 2001-03-12 2002-09-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101132089A (zh) * 2006-08-23 2008-02-2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0225448A (ja) * 2009-03-24 2010-10-07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704505B1 (ja) * 2010-03-30 2011-06-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51885B2 (en) 2014-02-18
JP2013038007A (ja) 2013-02-21
KR20130018115A (ko) 2013-02-20
JP5764426B2 (ja) 2015-08-19
KR101442907B1 (ko) 2014-09-23
CN102931506A (zh) 2013-02-13
US20130036577A1 (en) 201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1506B (zh) 板连接器
CN102931536B (zh) 板连接器
KR101202637B1 (ko) 콘택트의 비임부와 일체인 액츄에이터가 제공된 기판 커넥터
US10651579B2 (en) Connector
CN102222830A (zh) 用于容纳基板的连接器
JP2017204433A (ja) コネクタ
JP2004165046A (ja) 平型導体の接続のための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199187A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6856282A (zh) 连接器
JP507357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8005976A (ja) コネクタ
US10622763B2 (en) Connector
CN104733883A (zh) 电连接器
JP4651501B2 (ja) 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JP6002636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端末接続具
KR102143973B1 (ko) 커넥터
JP2008198532A (ja) Ffc/fpc用コネクタ
KR20120057481A (ko) 커넥터
JP2007123057A (ja) 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JP5074164B2 (ja) コネクタ
JP2008177066A (ja) 端子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