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6632B - 板用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板用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6632B
TWI446632B TW100129939A TW100129939A TWI446632B TW I446632 B TWI446632 B TW I446632B TW 100129939 A TW100129939 A TW 100129939A TW 100129939 A TW100129939 A TW 100129939A TW I446632 B TWI446632 B TW I4466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board
outer casing
connector
contac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9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0499A (en
Inventor
Kenta Ashibu
Kanji Inoue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ublication of TW201230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0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6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663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板用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本申請案根據及主張2010年10月20日所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0-235684號之優先權的利益,在此以引用方式將該日本專利申請案之揭露內容整體合併於此。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連接器,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用以連接一板狀連接物件或板(例如,FPC(可撓性印刷電路板)與一FFC(可撓性扁平電纜))之板連接器。
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案公開(JP-A)第2006-351288號(專利文件1)揭露一種具有一外殼及複數個被該外殼所支撐之接觸件的連接器。該等接觸件之每一者皆具有一第一接觸部及一第二接觸部。該第一接觸部與該第二接觸部在一非接觸狀態中係彼此相對的,及當在其相對表面間插入一連接物件時,該連接物件移位該第一接觸部與該第二接觸部,以使它們與該連接物件之兩個表面彈性接觸。
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案公開(JP-A)第2004-39479號(專利文件2)揭露一種用於可撓性印刷佈線板之連接器裝置。專利文件2中用於可撓性印刷佈線板的連接器裝置具有一外殼、在該外殼中之複數個彼此平行相對配置的接觸構件及一用於操作之致動器。該等接觸構件之每一者皆具有彼此相對之一上接觸部及一下接觸部。使該上接觸部及該下接觸部彼此隔開至可在其間插入一待連 接之可撓性印刷佈線板的程度,以及該上接觸部及該下接觸部係設計成藉由操作該致動器來以一預定接觸壓力夾住該可撓性印刷佈線板。
然而,在專利文件1之連接器中,如稍後所詳述,在將該連接物件插入該連接器中時,容易削去該連接物件之墊部的外皮。再者,依據該連接物件之厚度,該連接物會變得難以插入該第一接觸部與該第二接觸部之間。
在專利文件2之用於可撓性印刷佈線板的連接器裝置中,如稍後所詳述,在安裝該可撓性印刷佈線板時具有大的工作負荷。另外,在操作期間可能使各種組件(包括該致動器)受到一過大施力,導致那些組件之破裂。再者,當該連接器裝置係設計成小尺寸時,很難以操作員之一般尺寸的手指來手動操作該致動器。結果,該可撓性印刷佈線板之安裝操作變得更難。
因此,本發明之一示範目的提供一種板連接器,其改善或減少在將一板構件插入該板連接器期間所造成之問題。
透過進行敘述將使本發明之其它目的變得清楚。
依據本發明之一示範態樣,提供一種用以連接一朝一板插入方向插入其中之板構件的板連接器。該板連接器包括一接觸件,其包括一第一樑部及一第二樑部;一外殼,其容納該接觸件;以及一致動器,其與該第一樑部一體化。在該板連接器中,該第一及第二樑部分別包 括一第一及第二夾持部,以便將該板構件夾在其間,且該致動器包括一著力點(effort point)部,該著力點部係在該板插入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夾持部形成於其前面,以及當將該板構件插入該板連接器時,該板構件推動及移動該著力點部。
在此請注意,在本發明中所提及之用語“一體化”表示整體地操作複數個構件,並非侷限於複數個構件一體地成型之意思。例如,術語“一體化”包含使個別及獨立模製之複數個構件彼此適合於整體操作。
為了使本發明容易了解,將先參考第1至3圖來描述相關技術。
第1圖顯示上面所提及之專利文件1中所述之連接器500。該連接器500具有一外殼510及複數個被該外殼510支撐之接觸件530。該等接觸件530之每一者具有一第一接觸部531a及一第二接觸部532a。該第一接觸部531a與該第二接觸部532a在一非接觸狀態中係彼此相對的,且當在該第一及第二接觸部531a及532a之相對表面間插入一連接物件T500(例如,一可撓性印刷佈線板)時,該連接物件T500移位該第一接觸部531a與該第二接觸部532a,以使它們與該連接物件T500之兩側彈性接觸。該第一接觸部531a及該第二接觸部532a之相對表面係形成為一凹面形狀及一凸面形狀且其間在一位移方向上保持有一大致固定空間。
在第1圖之連接器500中,如果在一容許範圍內製造較厚的,欲被插入該接觸件530之第一接觸部531a與第二接觸部532a間之連接物件T500,則在該連接物件T500之插入期時,該連接物件T500之表面會與該第一接觸部531a及該第二接觸部532a摩擦。所以,該連接物件T500之墊部的外皮因該連接物件T500之一端部係一切割表面而容易被削去,。另外,依據該連接物件T500之厚度,該連接物件T500會變得難以插入該第一接觸部531a與該第二接觸部532a之間。
第2及3圖顯示上面所提及之專利文件2中描述之用於可撓性印刷佈線板之連接器裝置600。該連接器裝置600具有一外殼610、在該外殼610中之複數個彼此平行配置的接觸構件630及一用於操作之致動器620。該等接觸構件630之每一者具有彼此相對之一上接觸部631a及一下接觸部632a。使該上接觸部631a及該下接觸部632a彼此隔開至可在其間插入一可撓性印刷佈線板T600之程度,以及該上接觸部631a及該下接觸部632a係設計成藉由操作該致動器620來以一預定接觸壓力夾住該可撓性印刷佈線板T600。
在第2及3圖之連接器裝置600中,該可撓性印刷佈線板T600之安裝需要兩個操作步驟-插入該可撓性印刷佈線板T600及操作該致動器620。因此,該可撓性印刷佈線板T600之安裝具有大的工作負荷。另外,因為以手動操作該致動器620,所以可能使各種組件(包括該致動器620)受到一過大施力,導致那些組件之破裂。再者 ,當該連接器裝置600係設計成小尺寸時,很難以操作員之一般尺寸的手指來手動操作該致動器620。結果,該可撓性印刷佈線板T600之安裝操作變得更難。
接下來,參考第4圖及後續圖式,將描述關於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板連接器100。
如第6等圖所示,該板連接器100適用以連接一作為第一連接物件之第一板(FPC:可撓性印刷電路)T1與一作為第二連接物件之第二板(印刷板)T2。該第一板T1稱為一板構件。
如第4及5圖所示,該板連接器100具有一外殼110、一致動器120及複數個接觸件130。該外殼110及該致動器120之每一者係由絕緣樹脂所製成。另一方面,該等接觸件130係由磷青銅所製成。
該等接觸件130之每一者具有一第一樑部131、一第二樑部132及一連接該第一及第二樑部131及132之連接部133。
如第6等圖所示,內部埋有該第二樑部132之該外殼110係與該第一樑部131一體化。如第4、6及9圖所示,該外殼110具有一容納空間111、一板安裝表面112、複數個著力點容納部113及一對凹部(接合部)114。該等著力點容納部113之每一者將稱為一第一凹部。
如第6等圖所示,該容納空間111係一在插入該第一板T1時適用以容納該第一板T1之空間。如第6等圖所示,該板安裝表面112作用成該第一板T1之安裝表面。如第9、10等圖所示,該等著力點容納部113在該板 安裝表面112上形成凹陷,且適用以分別容納該致動器120之複數個著力點部122。如第4圖所示,該等凹部114分別在該外殼110之兩個側壁上朝一接觸件寬度方向Y形成凹陷。該等著力點部122之每一者將稱為一第一突出部。
如第4、6等圖所示,該致動器120具有一主體部121、複數個著力點部122及一對突出部(接合部)123。如第6等圖所示,內部埋有該第一樑部131之該主體部121係與該第一樑部131一體化。
如第6、9等圖等所示,該等著力點部122係配置在該主體部121在該接觸件寬度方向Y上之兩側及中心且是在該主體部121在一板插入方向X上之前側X1上的3個位置處,以及從該主體部121朝該板安裝表面112突出。如第6等圖所示,該等著力點部122之每一者係配置在該板插入方向X上之前側X1上,且相對於每一接觸件130之一第一夾持部131a及一第二夾持部132a。每一著力點部122皆具有一朝該板插入方向X之後側X2傾斜而更靠近該板安裝表面112之傾斜表面122a。
該突出部123係形成在該主體部121在該接觸件寬度方向Y之兩側上及朝該接觸件寬度方向Y向外突出。朝垂直該板插入方向X及該接觸件寬度方向Y之方向Z向下移動該致動器120,可分別將該等突出部123插入該外殼110之凹部114的上部中。因此,藉由朝該方向Z向上移動該致動器120,可輕易地使該等突出部123從該等凹部114脫離。該等突出部123之每一者將稱為一第二突出部。
如第6等圖所示,每一接觸件130係設計成一所謂通常封閉之型態(normally closed type)。明確地說,在未插入該第一板T1之狀態中,將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間之距離(將在稍後做描述)設定成小於該第一板T1之厚度。如第6等圖所示,在每一接觸件130中,該第一樑部131、該第二樑部132及該連接部133為一體成形。
如第6等圖所示,該第一樑部131之大部分係埋在該致動器120之主體部121中,以與該主體部121一體化。如第6、9等圖所示,該第一樑部131具有暴露至該容納空間111之該第一夾持部131a。該第一夾持部(接點部)131a作為一接點部,以與該第一板T1上所形成之一墊部(未顯示於圖中)接觸。該第一夾持部131a係相對於稍後所述之該第二夾持部132a。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係彼此相對的。亦即,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在該板插入方向X上的位置係彼此對應或重疊。但是,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在該板插入方向X上的位置是可以彼此偏移的。
更具體地說,該第一樑部131在該第一夾持部131a附近具有一彎曲加工部。該第一夾持部131a之彎曲加工部的兩端是被埋入該致動器120中而被該致動器120所包圍的。因此,只要該致動器120不被破壞,該致動器120與該等接觸件130就不會彼此分離。所以可完全避免該致動器120從該等接觸件130脫離。
如第6等圖所示,將該第二樑部132之大部分埋入該外殼110中,以與該外殼110一體化。如第6等圖所示,該第二樑部132具有暴露至該容納空間111之該第二夾持部132a、一在該板插入方向X上相對於該第二夾持部132a之後側X2上所形成且被焊接至該第二板T2之第一終端部132b及一在該板插入方向X上相對於該第二夾持部132a之前側X1上所形成且被焊接至該第二板T2之第二終端部132c。
如第6等圖所示,該連接部133使該第一及第二樑部131及132的尾部在該板插入方向X之後側X2上彼此連接。該連接部133令該第一樑部131及該第二樑部132偏向,以使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彼此靠近。換句話說,該連接部133在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間產生一夾持力。另外,如第6等圖所示,該連接部133與每一著力點部122間之距離被設定成比該連接部133與該第一夾持部131a間之距離長。
如第16等圖所示,作為該第一連接物件之該第一板(FPC)T1具有複數個著力點容納部T1a及複數個要連接至該等接觸件130之第一夾持部131a的墊部(未顯示於圖中),其中該複數個著力點容納部T1a係形成於該第一板T1在該接觸件寬度方向Y上之兩側及中心的3個位置處,且適用於分別容納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墊部及一導電圖案只形成於該第一板T1之正面上,該正面面對該等第一夾持部131a 。然而,亦可能在該第一板T1之背面上形成相似於在該正面上之那些的墊部及一導電圖案。在此情況中,亦將該等第二夾持部132a作為接點,使其與該第一板T1接觸。
該板連接器100可具作為該第二連接物件而被焊接在該第二板(印刷板)T2上的壓緊器(holddowns)(未顯示於圖中)。藉由該等壓緊器,可以使該外殼110與該第二板T2彼此固定在一起。
以下,參考第8至13圖,描述該板連接器100之製造方法。
首先,如第8圖所示,在一接觸件寬度方向上以彼此平行方式配置一些該連接部133未被彎曲之接觸件130。該等第一夾持部131a之每一者藉由彎曲該第一樑部131而形成。
接下來,如第9、10及11圖所示,在將複數個第一樑部131埋入該致動器120之狀態中,使該致動器120嵌入成型。更具體地說,該致動器120係形成與該等接觸件之端側或第一端側之一體化,以將該等第一端側之部分埋入該致動器120中。如此,該致動器120與該等接觸件130便一體地成型了。當模製該致動器120時,需要以一模具之突出部(projection)或類似部分來抑制該等第一樑部131之移動。基於此目的,如第9等圖所示,該致動器120具有對應於接觸件130之數量的複數個孔124。
另外,在將複數個第二樑部132埋入該外殼110之狀態中,使該外殼110嵌入成型。如此,該外殼110與該等接觸件130便一體地成型了。更具體地說,該外殼110係形成與該等接觸件130之另一端側或第二端側之一體化,以將該等第二端側之部分埋入該外殼110。
最後,如第9、11及13圖所示,在該連接部133處彎曲每一接觸件130。更具體地說,集體折疊藉由該致動器120及該外殼110而一體化之接觸件130,以使該等第一端側與該等第二端側彼此相對。
在此時,該外殼110之凹部114及該致動器120之突出部123作為該致動器120與該外殼110間之相對位置對齊的標記。亦即,彎曲該等接觸件130使得該等突出部123位在該等凹部114中。如此,可完成該等接觸件130之準確彎曲。
同時,該等著力點部122及該等著力點容納部113亦作為該致動器120與該外殼110間之相對位準對齊的標記。
在本實施例中,該致動器120具有該等突出部(接合部)123及該外殼110具有該等凹部(接合部)114。使該等突出部123與該等凹部114彼此接合。在另一情況中,可以使用一種相反結構,其中該致動器120具有該等凹部及該外殼具有該等突出部。
以下,參考第14至16圖,將描述安裝或插入該第一板T1至該板連接器100之方法及在安裝該第一板T1中每一組件之功能。
首先,如第14圖所示,操作員從該板插入方向X上之前側X1朝該後側X2將該第一板T1插入該外殼110與該致動器120之間。該致動器120之每一著力點部122具有該傾斜表面122a,其中該傾斜表面122a朝該板插入方向X上之後側X2傾斜而更靠近該板安裝表面112。因此,如第15圖所示,因該第一板T1的插入,朝遠離該板安裝表面112之方向將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向上推。
在此情況中,如第15圖所示,將與該致動器120一體化之該第一樑部131與該致動器120一起朝遠離該板安裝表面112之方向向上推。此時,使該連接部133有彈性地變形。結果,如第15圖所示,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間之距離增加,變成大於該第一板T1之厚度。
其次,該第一板T1進一步被操作員朝該板插入方向X之後側X2推動並進入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之間。
其次,該第一板T1更進一步被操作員朝該板插入方向X之後側X2推動。接著,如第16圖所示,該等第一板T1之著力點容納部T1a分別與該等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位置重合。
在此情況中,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喪失該第一板T1之支撐。因此,每一接觸件130之連接部133有彈性地返回在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接近該板安裝表面112之方向上移動該致動器120。結果,如第 16圖所示,每一接觸件130之第一夾持部131a與第二夾持部132a間之距離將返回至一正常距離,而變成小於該第一板T1之厚度。
然後,該第一夾持部131a及該第二夾持部132a夾住該第一板T1,以建立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一板T1之墊部(未顯示於圖中)間之連接。同時,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進入該第一板T1之著力點容納部T1a,以被容納於其中。因此,相對於該板連接器100來放置該第一板T1及防止該第一板T1從該板連接器100脫離。
以下,參考第17圖,描述從該板連接器100移除該第一板T1之方法。
首先,操作員在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與該第一板T1間插入一具有一楔形端部M1之夾具(jig)M。結果會在遠離該板安裝表面112之方向上向上推動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
在此情況中,如第17圖所示,將與該致動器120一體化之該第一樑部131與該致動器120一起朝遠離該板安裝表面112之方向向上推動。此時,使該連接部133有彈性地變形。結果,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間之距離增加,變成大於該第一板T1之厚度。然後,操作員可從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間輕易地取出該第一板T1。
縱使當取出該第一板T1時,該第一板T1與該致動器120接合(被該致動器120卡住),也會使該等突出部 123與該等凹部114接合,藉以防止該致動器120一起與該第一板T1朝該板插入方向X之前側X1移動。因此,可防止因該致動器120之移動所造成之該等接觸件130之變形。
如上所述,藉由在該方向Z上向上移動該致動器120,可從該等凹部114輕易地移除該等突出部123。此表示,該致動器120與該外殼110間沒有直接鉸接。更具體地說,該致動器120沒有直接鉸接至該外殼110,而是經由該等接觸件130機械式地連接至該外殼110。
如此所得之板連接器100具有一種結構,其中藉由使用插入該板連接器100之該第一板T1,增加每一接觸件130之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間之距離。因此,不需要與插入該第一板T1之操作分開之操控該致動器120之額外操作。因此,藉由插入該第一板T1之單一操作步驟,即可完成安裝該第一板T1之操作,因而明顯地減少該第一板T1之安裝操作的工作負荷。
另外,藉由該第一板T1之插入,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間之距離自動地增加一給出的需求量。因此,縱使在一容許範圍內製造較厚的該第一板T1,也可避免該第一板T1相對於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有過大摩擦運動。因此,可防止該第一板T1受損。
再者,該板連接器100具有一種結構,其中藉由該第一板T1之插入來移動該致動器120,而不需要該致動器120之手動操作。於是,將該第一板T1之插入期間的 該致動器120之移動限制至允許將該第一板T1插入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之間的最小程度。此外,如同在手動操作該致動器120之情況中,可防止過大施力作用在該致動器120等上。因此,可防止該致動器120等之破裂。
再者,如以上所述,不需要該致動器120之手動操作。所以縱使該板連接器100整體上係設計成小尺寸,也可防止一以手動操作該致動器之傳統連接器裝置的不利情況,亦即,很難以操作員之一般尺寸的手指來手動操作該致動器120之情況。因此,可輕易地完成該第一板T1之安裝操作。
如第13圖所示,將該連接部133與該著力點部122在該板插入方向X上之距離設定成比該連接部133與該第一夾持部131a間之距離長。使用此結構,可減少該第一板T1所需之插入力,因而改善可使用性。此外,可避免在該第一板T1之插入期間該第一板T1與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間之過大實體接觸,因而防止該第一板T1受損。
此結構可避免在插入該第一板T1時,該致動器120與該等接觸件130間之滑動,藉此減少或避免該滑動所造成之磨耗粉。因此,可改善該連接器之接觸可靠性。此外,可維持該致動器120與該第一樑部131間之準確驅動操作。
整體地模製該致動器120與該等接觸件130,以及整體地模製該外殼110與該等接觸件130。使用此結構 ,固定一些接觸件130至該致動器120及至該外殼110之操作變成不需要。另外,可將該等接觸件130、該致動器120與該外殼110視為單一元件或單元。因此,可減少製造負荷。再者,可防止該致動器120與該等接觸件130間之分離及該外殼110與該等接觸件130之分離。因此,可改善產品可靠性。
以藉由彎曲一金屬材料所形成之該連接部133在該第一夾持部131a及該第二夾持部132a間產生一夾持力。因此,不僅可簡化每一接觸件130之結構,而且可只藉由整體地模製該致動器120及該外殼110與該等接觸件130並於後彎曲該等接觸件130來製造該板連接器100。因此,可明顯地減少該板連接器100之製造負荷。
作為一用以藉由該第一板T1之插入來連鎖該等著力點部122的推動與該第一與第二夾持部131a及132a間之距離的加寬之連鎖機構,本實施例使用一簡單結構,其中使該致動器120與每一接觸件130之第一樑部131彼此一體化。因此,可抑制因該連鎖機構之缺陷而發生該板連接器100之操作故障。
該外殼110及該第一板T1分別具有用以容納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的著力點容納部113及T1a。因此,可減少該整個板連接器100之厚度。此外,可相對於該板連接器100適當地放置該第一板T1及防止該第一板T1從該板連接器100脫離。結果,可確實地維持該第一板T1之墊部(未顯示於圖中)與該等接觸件130之第一夾持部131a間之連接。
該致動器120之著力點部122的每一者具有朝該板插入方向X上之後側X2傾斜而更靠近該板安裝表面112之傾斜表面122a。因此,可藉由該第一板T1之一股小插入力輕易地向上推動該等著力點部122。因此,可防止在該第一板T1與該等著力點部122間有過大實體接觸及完成該第一板T1之平滑插入操作。
該連接部133使該第一樑部131及該第二樑部132偏向,以便使該第一夾持部131a與該第二夾持部132a彼此靠近。因此,在該第一板T1之安裝完成後或安裝前,可防止該致動器120相對於該外殼110有不期望之移動及隆起。
已假設該第一板係一FPC(可撓性印刷電路板)來描述前述實施例。然而,該第一板可以是任意平坦板狀的連接物件,例如,一FFC(可撓性扁平電纜)。
接下來,敘述係有關於上面所提及之示範性實施例的效果。
可提供一種板連接器,該板連接器能藉由插入一可撓性印刷佈線板(一板構件)之單一操作步驟來完成該板之安裝操作、防止該板之插入期間該板之損壞及防止一致動器等之破裂。
該板連接器具有下面結構:藉由使用該板構件作為要被插入該板連接器之該連接物件來增加每一接觸件之夾持部間的距離。因此,不需要與插入該板構件的操作分開之操控該致動器的額外操作。因此,藉由插入該板構件之單一操作步驟,可完成安裝該板構件之操作,因而明顯地減少該板構件之安裝操作的工作負荷。
該板構件之插入使每一接觸件之夾持部間的距離自動地增加一給出的需求量。於是,縱使在一容許範圍內製造較厚的該連接物件,也可避免該板構件相對於每一接觸件之夾持部有過大摩擦運動。因此,可防止該板構件受損。
另外,該板連接器具有一種結構,其可藉由該板構件之插入來移動該致動器,而不需要該致動器之手動操作。於是,該板構件之插入期間的該致動器之移動會被限制至一最小程度。此外,如同手動操作該致動器之情況,可防止過大施力作用在該致動器等上。因此,可防止該致動器等之破裂。
再者,如以上所述,不需要該致動器之手動操作。因此,縱使該板連接器整體上係設計成小尺寸,也可防止在以手動操作該致動器之傳統連接器裝置中之不利情況,亦即,很難以操作員之一般尺寸的手指來手動操作該致動器之情況。因此,可輕易地完成該板構件之安裝操作。
作為用以藉由該板構件之插入來連鎖該等著力點部之推動與該等夾持部間之距離的加寬之連鎖機構,使用該簡單結構,其可使該致動器與每一接觸件之樑部彼此一體化。因此,可抑制因該連鎖機構之缺陷而發生該板連接器之操作故障。
本發明並非侷限於上述實施例,且下面補充註記亦可以描述其部分或全部,但並非侷限於此。
(補充註記1)
一種板連接器100,其用以連接一朝一板插入方向X被插入該板連接器100之板構件T1,該板連接器包括:一接觸件130,其包括一第一樑部131及一第二樑部132;一外殼110,其容納該接觸件;以及一致動器120,其與該第一樑部一體化;其中該第一及第二樑部分別包括一第一夾持部131a及一第二夾持部132a,以便夾持在其間之該板構件,以及其中該致動器包括一著力點部122,該著力點部122係在該板插入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夾持部形成於其前面,及當將該板構件插入該板連接器時,推動及移動該著力點部122。
(補充註記2)
如補充註記1之板連接器,其中該接觸件進一步包括一連接部133,其使該第一及第二樑部彼此連接。
(補充註記3)
如補充註記2之板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夾持部在一相交於該板插入方向之方向上係彼此相對的,且該連接部使該第一及第二樑部偏向,以使該第一及第二夾持部彼此靠近。
(補充註記4)
如補充註記2或3之板連接器,其中該連接部、該第一夾持部及該著力點部係配置在該板插入方向上,以 及該著力點部與該連接部間之距離係設定成比該第一夾持部與該連接部間之距離長。
(補充註記5)
如補充註記1至4之板連接器,其中整體地模製該致動器與該接觸件。
(補充註記6)
如補充註記1至5之板連接器,其中整體地模製該外殼與該接觸件。
(補充註記7)
如補充註記1至6之板連接器,其中藉由彎曲該第一及第二樑部分別形成該第一及第二夾持部。
(補充註記8)
如補充註記1至7之板連接器,其中該外殼包括一用以容納該著力點部之著力點容納部113,以及該著力點部具有一相對於該板插入方向傾斜及引導該板構件插入該板連接器之傾斜表面122a。
(補充註記9)
如補充註記1至8之板連接器,其中該致動器及該外殼分別具有接合部114及123,該等接合部114及123彼此接合,以限制該致動器相對於該外殼朝該板插入方向上之前側移動。
(補充註記10)
如補充註記9之板連接器,其中該等接合部包括:一凹部114,其形成於該致動器及該外殼中之一;以及 一突出部123,其形成於該致動器及該外殼中之另一者及可朝一相交於該板插入方向之方向插入該凹部。
(補充註記11)
一種製造板連接器之方法,包括:製備複數個接觸件;在一接觸件寬度方向上平行配置該等接觸件;形成一致動器,其中該致動器係與該等接觸件之第一端側一體化,以將該等第一端側之部分埋入該致動器;形成一外殼,其中該外殼係與該等接觸件之第二端側一體化,以將該等第二端側之部分埋入該外殼;以及集體折疊該等接觸件,以使該等第一端側與該等第二端側彼此相對,其中該等接觸件係藉由該致動器及該外殼而彼此一體化。
(補充註記12)
如補充註記11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第一突出部至該致動器,以朝該接觸件寬度方向突出,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該第一突出部面對該外殼。
(補充註記13)
如補充註記12之方法,其中該外殼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第一凹部至該外殼,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將該第一突出部插入該第一凹部。
(補充註記14)
如補充註記11-13中任何一者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第二突出部至該致動器,以朝該 接觸件寬度方向突出,該外殼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第二凹部至該外殼,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該第二突出部與該第二凹部接合。
(補充註記15)
如補充註記11-13中任何一者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凹部至該致動器,該外殼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突出部至該外殼,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該突出部與該凹部接合。
(補充註記16)
如補充註記11-15中任何一者之方法,進一步包括在該製備步驟後,折疊每一接觸件之第一端側,以產生一彎曲加工部,以及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形成該致動器,該致動器係與該彎曲加工部之兩端一體化,以將該兩端埋入該致動器。
(補充註記17)
如補充註記16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形成該致動器,該致動器係與每一接觸件之第一端側一體化,以暴露該彎曲加工部之頂部,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該頂部面對該外殼。
(補充註記18)
如補充註記11-17中任何一者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在從外面握持每一接觸件之第一端側之情況中,形成該致動器,該致動器係與該等接觸件之第一端側一體化;以及形成對應於該等接觸件之複數個孔至該致動器。
(補充註記19)
如補充註記11-18中任何一者之方法,其中該外殼形成步驟包括形成該外殼,其中該外殼係與該等接觸件之第二端側一體化,以暴露每一接觸件之第二端側的一部分,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每一接觸件之第二端側的該部分面對該致動器。
(補充註記20)
如補充註記11-19中任何一者之方法,其中該等接觸件係由金屬所製成,以及該外殼及該致動器之每一者係由塑膠材料所製成。
雖然已由參考示範性實施例來具體表示及描述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非侷限於這些實施例。該項技藝之一般技術者將了解到,在形式及細節方面可以實施各種變化,而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
100‧‧‧板連接器
110‧‧‧外殼
111‧‧‧容納空間
112‧‧‧板安裝表面
113‧‧‧著力點容納部
114‧‧‧凹部
120‧‧‧致動器
121‧‧‧主體部
122‧‧‧著力點部
122a‧‧‧傾斜表面
123‧‧‧突出部
124‧‧‧孔
130‧‧‧接觸件
131‧‧‧第一樑部
131a‧‧‧第一夾持部
132‧‧‧第二樑部
132a‧‧‧第二夾持部
132b‧‧‧第一終端部
132c‧‧‧第二終端部
133‧‧‧連接部
500‧‧‧連接器
510‧‧‧外殼
530‧‧‧接觸件
531a‧‧‧第一接觸部
532a‧‧‧第二接觸部
600‧‧‧連接器裝置
610‧‧‧外殼
620‧‧‧致動器
630‧‧‧接觸構件
631a‧‧‧上接觸部
632a‧‧‧下接觸部
M‧‧‧搪模
M1‧‧‧端部
T1‧‧‧第一板
T1a‧‧‧著力點容納部
T2‧‧‧第二板
T500‧‧‧連接物件
T600‧‧‧可撓性印刷佈線板
X‧‧‧板插入方向
X1‧‧‧前側
X2‧‧‧後側
Y‧‧‧接觸件寬度方向
Z‧‧‧方向
第1圖係顯示一傳統連接器之剖面圖;第2圖係描述在安裝一可撓性印刷佈線板前之狀態中之一傳統連接器裝置的剖面圖;第3圖係描述在完成該可撓性印刷佈線板之安裝的狀態中之該傳統連接器裝置的剖面圖;第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一示範性實施例的一板連接器的立體圖;第5圖係顯示將一第一板安裝至第4圖所示之板連接器的狀態之立體圖; 第6圖係顯示在安裝該第一板前之狀態中之該板連接器的剖面圖;第7圖係顯示朝一板插入方向從後方所看到之該板連接器的後視圖;第8圖係顯示在彎曲前之接觸件的立體圖;第9圖係顯示在製造當中該板連接器之立體圖;第10圖係沿著第7圖之線A-A的剖面圖,用以描述在朝箭頭所示之方向彎曲該等接觸件前之該板連接器;第11圖係沿著第7圖之線A-A的剖面圖,用以描述在朝箭頭所示之方向彎曲該等接觸件後之該板連接器;第12圖係沿著第7圖之線B-B的剖面圖,用以描述在朝箭頭所示之方向彎曲該等接觸件前之該板連接器;第13圖係沿著第7圖之線B-B的剖面圖,用以描述在朝箭頭所示之方向彎曲該等接觸件後之該板連接器;第14圖係用以描述在該第一板之安裝前的狀態之剖面圖;第15圖係用以描述在該第一板之安裝當中的狀態之剖面圖;第16圖係用以描述在完成該第一板之安裝時的狀態之剖面圖;以及第17圖係用以描述該第一板之移除當中的狀態之剖面圖。
100‧‧‧板連接器
110‧‧‧外殼
111‧‧‧容納空間
112‧‧‧板安裝表面
120‧‧‧致動器
121‧‧‧主體部
122‧‧‧著力點部
122a‧‧‧傾斜表面
124‧‧‧孔
130‧‧‧接觸件
131‧‧‧第一樑部
131a‧‧‧第一夾持部
132‧‧‧第二樑部
132a‧‧‧第二夾持部
132b‧‧‧第一終端部
132c‧‧‧第二終端部
133‧‧‧連接部
T1‧‧‧第一板
T2‧‧‧第二板
X‧‧‧板插入方向
X1‧‧‧前側
X2‧‧‧後側
Z‧‧‧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板用連接器,其用以連接一朝一板插入方向被插入該板用連接器之板構件,該板用連接器包括:一接觸件,其包括一第一樑部及一第二樑部;一外殼,其保持該接觸件;以及一致動器,其係與該第一樑部一體化而固定;其中該第一及第二樑部分別包括一第一夾持部及一第二夾持部,以便夾持在其間之該板構件,以及其中該致動器包括一著力點部,該著力點部係在該板插入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夾持部形成於其前面,且當將該板構件插入該板用連接器時,該著力點部會被該板構件推動且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板用連接器,其中該接觸件進一步包括一連接部,其使該第一及第二樑部彼此連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板用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夾持部在一相交於該板插入方向之方向上係彼此相對的,以及該連接部使該第一及第二樑部偏向,以使該第一及第二夾持部彼此靠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板用連接器,其中該連接部、該第一夾持部及該著力點部係配置在該板插入方向上,且該著力點部與該連接部間之距離係設定成比該第一夾持部與該連接部間之距離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板用連接器,其中整體地模製該致動器與該接觸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板用連接器,其中整體地模製該外殼與該接觸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板用連接器,其中藉由彎曲該第一及第二樑部分別形成該第一及第二夾持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板用連接器,其中該外殼包括一用以容納該著力點部之著力點容納部,以及該著力點部具有一相對於該板插入方向傾斜及引導該板構件插入該板用連接器之傾斜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板用連接器,其中該致動器及該外殼分別具有接合部,該等接合部彼此接合,以限制該致動器朝該板插入方向上之前側相對於該外殼移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板用連接器,其中該等接合部包括:一凹部,其形成於該致動器及該外殼中之一者;以及一突出部,其形成於該致動器及該外殼中之另一者及可朝一相交於該板插入方向之方向插入該凹部。
  11. 一種製造板用連接器之方法,包括:製備複數個接觸件;在一接觸件寬度方向上平行配置該等接觸件;形成一致動器,其中該致動器係與該等接觸件之第一端側一體化,以將該等第一端側之部分埋入該致動器; 形成一外殼,其中該外殼係與該等接觸件之第二端側一體化,以將該等第二端側之部分埋入該外殼;以及集體折疊該等接觸件,以使該等第一端側與該等第二端側彼此相對,其中該等接觸件係藉由該致動器及該外殼而彼此一體化。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第一突出部至該致動器,以朝該接觸件寬度方向突出,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該第一突出部面對該外殼。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該外殼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第一凹部至該外殼,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將該第一突出部插入該第一凹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第二突出部至該致動器,以朝該接觸件寬度方向突出,該外殼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第二凹部至該外殼,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該第二突出部與該第二凹部接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凹部至該致動器,該外殼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一突出部至該外殼,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該突出部與該凹部接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進一步包括在該製備步驟後,折疊每一接觸件之第一端側,以產生一彎曲加工部,且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將該致動器形成為 與該彎曲加工部之兩端一體化,以將該兩端埋入該致動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將該致動器形成為與每一接觸件之第一端側一體化,以暴露該彎曲加工部之頂部,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該頂部面對該外殼。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形成步驟包括:在每一接觸件之第一端側從其外面被保持之情況中,將該致動器形成為與該等接觸件之第一端側一體化;以及形成對應於該等接觸件之複數個孔至該致動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其中該外殼形成步驟包括將該外殼形成為與該等接觸件之第二端側一體化,以暴露每一接觸件之第二端側的一部分,以及該集體折疊步驟包括使每一接觸件之第二端側的該部分面對該致動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其中該等接觸件係由金屬所製成,以及該外殼及該致動器之每一者係由塑膠材料所製成。
TW100129939A 2010-10-20 2011-08-22 板用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I4466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5684A JP4859261B1 (ja) 2010-10-20 2010-10-20 基板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0499A TW201230499A (en) 2012-07-16
TWI446632B true TWI446632B (zh) 2014-07-21

Family

ID=45604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9939A TWI446632B (zh) 2010-10-20 2011-08-22 板用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98001B2 (zh)
JP (1) JP4859261B1 (zh)
KR (1) KR101202637B1 (zh)
CN (1) CN102544797B (zh)
TW (1) TWI4466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3349B2 (ja) * 2011-03-29 2015-11-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対象物
JP5764426B2 (ja) * 2011-08-10 2015-08-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813411B2 (ja) * 2011-08-10 2015-11-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TWI413315B (zh) * 2011-08-30 2013-10-21 Wistron Corp 連接器及其電子裝置
TWM429222U (en) * 2011-09-26 2012-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252682B1 (ko) * 2011-09-28 2013-04-12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연성 회로케이블 커넥터
KR101920623B1 (ko) * 2012-01-30 2018-1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신호케이블, 케이블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신호케이블 연결장치
JP5949081B2 (ja) * 2012-04-17 2016-07-0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2629723B (zh) * 2012-04-24 2014-10-22 东莞宇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扁平式导体用电连接器
JP6588271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588272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DE102016217667B4 (de) * 2016-09-15 2020-04-02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r Kontakt mit Wälzkontaktkörpern an sich gegenüberliegenden Seiten sowie Steckverbindung mit einem solchen Kontakt
US10062990B1 (en) * 2017-05-25 2018-08-28 Valeo North America, Inc. Connector with locking teeth
KR102030989B1 (ko) * 2017-11-09 2019-10-11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케이블 접촉용 커넥터 장치
US11128086B2 (en) * 2018-05-11 2021-09-21 The Boeing Company Apparatus for contact insertion and retention testing
JP6770998B2 (ja) * 2018-06-26 2020-10-2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164374B2 (ja) 2018-09-25 2022-11-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6990203B2 (ja) * 2019-03-07 2022-01-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及び該端子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11462844B2 (en) * 2019-11-22 2022-10-04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FFC connector with anti-overstress features
JP7386147B2 (ja) * 2020-11-06 2023-11-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58957A (en) * 1973-08-27 1975-01-07 Amp Inc Electrical connecting members requiring lower insertion and retraction forces and providing for low contact wear
JPH0468383A (ja) * 1990-07-09 1992-03-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362591B2 (ja) * 1996-02-23 2003-01-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US6431897B1 (en) * 1999-10-06 2002-08-1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ci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having a rotary actuator engaged with a contact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a sheet-like object connected to the connector
JP2001155829A (ja) * 1999-11-30 2001-06-08 Nec Eng Ltd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3710718B2 (ja) * 2001-03-12 2005-10-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4039479A (ja) 2002-07-04 2004-02-05 Fujitsu Component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JP4766421B2 (ja) 2005-06-14 2011-09-07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240495B2 (ja) * 2005-09-20 2009-03-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655275B2 (ja) * 2005-12-28 2011-03-2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4199272B2 (ja) * 2006-08-23 2008-12-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199271B2 (ja) * 2006-08-23 2008-12-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837711B2 (ja) 2008-09-02 2011-12-1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233662B2 (ja) * 2008-12-25 2013-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515352B2 (ja) * 2009-03-24 2014-06-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704505B1 (ja) * 2010-03-30 2011-06-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89379A (ja) 2012-05-10
TW201230499A (en) 2012-07-16
CN102544797B (zh) 2014-11-05
KR20120041118A (ko) 2012-04-30
US20120100736A1 (en) 2012-04-26
CN102544797A (zh) 2012-07-04
US8298001B2 (en) 2012-10-30
KR101202637B1 (ko) 2012-11-19
JP4859261B1 (ja) 201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6632B (zh) 板用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KR101141083B1 (ko) 기판을 수용하는데 사용되는 커넥터
KR101832599B1 (ko) 커넥터
CN102931506B (zh) 板连接器
JP4938303B2 (ja) コネクタ
US9728882B1 (en) Connector
CN102931536B (zh) 板连接器
TWI540801B (zh) Connector
CN101390257B (zh) 用于扁平电缆的电连接器
JP5197294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03151660A (ja) Fpc用コネクタ
JP200225206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5116495A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およびコネクタ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01126793A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US9065200B2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y of cable and connector
JP6929547B2 (ja) コネクタ
JP5956902B2 (ja) コネクタ
JP3472532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677596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08084570A (ja) コネクタ
JP5411305B2 (ja) 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JP5801664B2 (ja) 平板状可撓性配線コネクタ
JPH0935827A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板用コネクタ
JP2020092045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08147130A (ja) 無負荷挿抜形中継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