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57344A -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57344A
CN108657344A CN201810183973.1A CN201810183973A CN108657344A CN 108657344 A CN108657344 A CN 108657344A CN 201810183973 A CN201810183973 A CN 201810183973A CN 108657344 A CN108657344 A CN 1086573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sset plates
frame
side gusset
straddle
head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839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岛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57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73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9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73Tank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8Means for strengthening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结构具备头管(20)和与头管(20)连结的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在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的车宽方向之间设有配置有车辆构成部件的内部空间(S),在侧部角撑板(26L、26R)上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35),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设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37)。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例如日本国特开2016-78644号所公开那样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日本国特开2016-78644号中公开有如下内容:由头管、主框架、下行框架、加强框架、侧部板状构件及上部板状构件来形成具有几乎密闭的空间的箱形结构物。箱形结构物为箱形,因此轻量且刚性高,从而能够在抑制车辆的重量增加的同时加强下行框架的上部等。
然而,在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在车辆内部设置的车辆构成部件的冷却这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车辆构成部件的冷却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案所涉及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具备头管和与所述头管连结的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在左右一对所述侧部角撑板的车宽方向之间设有配置有车辆构成部件的内部空间,在所述侧部角撑板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侧部角撑板的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缘设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内部空间具有能够将所述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该内部空间且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开放的开放部。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内部空间设有电气安装件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以穿过所述侧部角撑板的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设有线束。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侧部角撑板的后端设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后端凸缘。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侧视下,所述侧部角撑板的后端呈朝向所述头管凸出的圆弧状。
(6)在上述(1)~(5)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从所述头管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以及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行框架,作为所述侧部角撑板相对于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的焊接部而设有主框架焊接部,作为所述侧部角撑板相对于所述下行框架的焊接部而设有下行框架焊接部,所述下行框架焊接部的长度大于所述主框架焊接部的长度。
(7)在上述(1)~(6)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燃料箱、以及与所述头管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角撑板,在所述内部空间设有电气安装件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以覆盖所述电气安装件的后方的方式设有所述燃料箱,在所述上部角撑板(27)上设有能够安装所述燃料箱(8)的燃料箱安装部(27a)。
(8)在上述(1)~(7)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从所述头管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以及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在前方观察下,左右一对所述侧部角撑板、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及所述下行框架构成具有向内侧缩窄的外形的前部框架体,在前方观察下,在通过所述前部框架体向内侧缩窄而形成的空间中,将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的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以露出的状态设置。
根据上述(1)的方案,通过在侧部角撑板上设置沿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能够将行驶风向车辆内侧(后方)高效地导入。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导风构件就能够利用行驶风对在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的车宽方向之间设置的车辆构成部件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车辆构成部件的冷却。此外,通过在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的车宽方向之间设置内部空间,从而与将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的车宽方向之间构成为实心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身结构轻量化。此外,通过在内部空间设置车辆构成部件,从而与在侧部角撑板的外侧设置车辆构成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辆紧凑化。此外,能够将头管及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有效利用为车辆构成部件的保护构件。此外,通过在侧部角撑板的开口部的外周缘设置向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能够增大侧部角撑板的截面系数,因此能够提高侧部角撑板的刚性。此外,在设有穿过侧部角撑板的开口部的线束的情况下,能够将开口侧凸缘有效利用为线束的保护构件。
根据上述(2)的方案,通过内部空间具有能够将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该内部空间且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开放的开放部,由此与将内部空间几乎封闭的情况(例如,对穿过开口部的部位以外进行了封堵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开放部而在内部空间容易地配置车辆构成部件。
根据上述(3)的方案,通过在内部空间设有电气安装件作为车辆构成部件,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电气安装件的冷却。此外,通过设有穿过侧部角撑板的开口部的线束,开口部作为线束引导件而发挥功能,因此无需另行设置线束的引导构件,从而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根据上述(4)的方案,通过在侧部角撑板的后端设有向内侧弯曲的后端凸缘,能够增大侧部角撑板的截面系数,因此能够提高侧部角撑板的刚性。
根据上述(5)的方案,在侧视下,侧部角撑板的后端呈朝向头管凸出的圆弧状,能够通过上下的缓冲作用来缓和应力。
根据上述(6)的方案,将侧部角撑板相对于从头管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的焊接部作为主框架焊接部,将侧部角撑板相对于从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行框架的焊接部作为下行框架焊接部时,通过使下行框架焊接部比主框架焊接部长,从而相比于将下行框架焊接部设为与主框架焊接部同等程度以下的情况,容易使左右一对主框架和一根下行框架的刚性均等化,因此能够将来自头管的输入载荷在主框架与下行框架之间均衡地分配。
根据上述(7)的方案,在内部空间设置电气安装件作为车辆构成部件,并且以覆盖电气安装件的后方的方式设置燃料箱,由此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电气安装件的冷却和燃料箱的冷却。此外,通过在与头管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角撑板上设置能够安装燃料箱的燃料箱安装部,能够将上部角撑板有效利用为电气安装件的保护构件且有效利用为燃料箱的安装部。此外,在上部角撑板的燃料箱安装部中,在设为燃料箱的插入结构的情况下,不再需要紧固连结构件,因此能够削减紧固连结工时。
根据上述(8)的方案,在前方观察下,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从头管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及从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构成具有向内侧缩窄的外形的前部框架体,在前方观察下,在通过前部框架体向内侧缩窄而形成的空间中,将作为车辆构成部件的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地设置,由此能够使行驶风向燃料箱更高效地吹打,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冷却燃料箱。此外,伴随着燃料箱的冷却效率的提高,容易使燃料箱与发动机接近地配置,并且能够抑制燃料的挥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前方观察图。
图3是包括图2的III-III线截面的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侧部角撑板的焊接部的右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7是从头管轴线方向观察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无特别记载,则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的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以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由车把5转向的前轮3和由包括发动机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1为越野路面类型的机动二轮车。
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仅称作“车辆”。
包括车把5及前轮3的转向系部件可转向地枢轴支承于在车架2前端部形成的头管20。例如,车把5是将圆筒状的一根金属制车把管弯折而制作出的棒式车把。在头管20穿过有与车把5连接的车把转向轴。在车架2的前后中央部配置有动力单元10。在动力单元10的后方配置有摆臂6。摆臂6在车架2的后下部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以枢轴6a为中心而上下摆动。
例如,车架2通过焊接等将钢材结合为一体而形成。在侧视下,车架2具备:圆筒状的头管20,其以越是靠前侧越是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上下延伸;左右一对主框架21,它们从头管20的上部后方向左右分支且向后下方延伸;一根下行框架22,其从头管20的下部后方沿着车身左右中心而以比主框架21更大的倾斜度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3,它们从左右主框架21的后部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框架24,它们在从左右主框架21的后端部以比主框架21更大的倾斜度向后下方延伸后,在弯折部24a(具体而言,后方呈凸出而弯曲的部分)处改变方向而向前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座椅辅助框架25,它们从左右枢轴框架24的弯折部24a朝向左右座椅框架23的后部而向斜后上方延伸;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它们与头管20、左右主框架21的前部及下行框架22的前部连结;上部角撑板27,其与头管20的上部及左右主框架21的前上部连结;以及下部角撑板28,其与头管20的下部及下行框架22的前下部连结。
动力单元10具备:曲轴箱11;以及气缸部12,其在图1的侧视下,从曲轴箱11的前部向前上方突出(具体而言,以越是靠上侧越位于前方的方式相对于铅垂上方缓慢倾斜)。曲轴箱11的前部经由前侧发动机吊架13a而安装于下行框架22的下端部。曲轴箱11的后上部经由上发动机吊架13b而安装于左右枢轴框架24的上端部。曲轴箱11的后下部经由下发动机吊架13c而安装于左右枢轴框架24的下端部。
在气缸部12连接有进气装置(未图示)及排气装置14。例如,进气装置具备:节气门区(未图示),其与气缸部12的后壁连接且与进气端口连通而调整进气量;以及空气滤清器(未图示),其净化向节气门区的进气而进行向动力单元10的进气。
排气装置14具备:排气管14a,其与气缸部12的前壁连接且与排气端口连通,排气管14a在动力单元10的前方向后下方延伸后弯折而在动力单元10的右侧方沿前后延伸,然后以向右枢轴框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绕入的方式弯曲而向后上方缓慢倾斜地延伸;以及消音器14b,其与排气管14a的后端连接,并且在后轮4的右上方向斜后上方延伸。
在左右主框架21及左右座椅框架23安装有燃料箱8。具体而言,燃料箱8下部的左右侧部经由未图示的侧托架、橡胶衬套等弹性构件、以及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而固定于左右主框架21的安装部(以下也称作“燃料箱下安装部”)。燃料箱8的后端部经由后托架15、橡胶衬套等弹性构件、以及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而固定于左右座椅导轨23的安装部(以下也称作“燃料箱后安装部”)。
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左右座椅框架23的上方设有座椅9,该座椅9以沿着左右座椅框架23的方式沿前后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符号16表示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车架2的壳罩,符号17表示在前轮3的左右配置的左右一对前叉,符号18表示将左右前叉17的上部支承于头管20的转向柱,符号18a表示转向柱18的底桥,符号18b表示转向柱18的顶桥,符号50表示从上方覆盖前轮3的前挡泥板,符号51表示位于转向柱18的前上方的前罩(前牌照),符号52表示在前牌照51与前挡泥板50的上下之间形成的行驶风导入口。为了方便起见,在图1中,座椅9及壳罩16以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
<车辆的车身结构>
如图2所示,车架2通过焊接等将钢材结合为一体而形成。以下,在车架2的构成要素中,有时对配置在左侧的构成要素标注“L”,对配置在右侧的构成要素标注“R”。
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头管20呈沿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而上下延伸的圆筒状。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左右主框架21L、21R以从头管20的上部后方向左右分支且越是靠车宽方向外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延伸,然后弯曲而改变方向并向下方延伸。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下行框架22从头管20的下部后方沿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而向下方延伸。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左右的侧部角撑板26L、26R从头管2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向左右分支,并以跨左右主框架21L、21R的前侧下部与下行框架22的上部之间的方式延伸。
如图2所示,在头管20的后方且左右的侧部角撑板26L、26R的车宽方向之间设置有内部空间S,该内部空间S被配置有车辆构成部件。内部空间S能够收容车辆构成部件且能够通风。即,左右的侧部角撑板26L、26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内部空间S未被密闭而与外部空间连通。
<侧部角撑板>
在图3的侧视下,侧部角撑板26L、26R(在图3中仅示出右侧的侧部角撑板26R)呈向前上方凸出的V字状。在图3的侧视下,侧部角撑板26L、26R具备:前边部30(以下电称作“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前端30”),其以沿着头管20的中心轴线C1(以下称作“头管轴线C1”)的方式倾斜而沿上下延伸;后边部31(以下也称作“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后端31”),其在主框架21L、21R(图3中仅示出右主框架21R)与下行框架22的上下之间呈朝向头管20凸出的圆弧状(弯曲形状);上边部32,其以跨前边部30的上端和后边部31的上端的方式沿着主框架21L、21R延伸;以及下边部33,其以跨前边部30的下端和后边部31的下端的方式沿着下行框架22延伸。
具体而言,在图3的侧视下,前边部30位于靠近头管轴线C1的位置。
在图3的侧视下,后边部31在主框架21L、21R与下行框架22的上下之间中央且比头管20向后下方分离开大概一个头管20距离的位置处具有拐点31a。
在图3的侧视下,上边部32包括:前侧上边部32a,其从前边部30的上端以沿着主框架21L、21R的下端缘的方式倾斜而向后下方延伸;上侧弯曲部32b,其从前侧上边部32a的后端在比拐点31a靠后方的位置处向后上方弯曲;后侧上边部32c,其从上侧弯曲部32b的后端以与主框架21L、21R的中心轴线C2(以下也称作“主框架轴线C2”)重合的方式向后下方延伸至比后边部31靠后方的位置;以及第一下侧弯曲部32d,其从后侧上边部32c的后端向前下方弯折而延伸并与后边部31的后端相连。
在图3的侧视下,下边部33具备:前侧下边部33a,其从前边部30的下端以沿着下行框架22的中心轴线C3(以下也称作“下行框架轴线C3”)的方式倾斜而向后下方延伸;第二下侧弯曲部33b,其从前侧下边部33a的下端以与下行框架轴线C3重合的方式向后下方弯曲;以及后侧弯曲部33c,其从第二下侧弯曲部33b的下端向后上方弯折而延伸并与后边部31的下端相连。
<开口部>
如图2所示,在侧部角撑板26L、26R设有沿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35。在图3的侧视下,开口部35配置在主框架21L、21R与下行框架22的上下之间且头管20与拐点31a的前后之间。在图3的侧视下,开口部35呈具有圆角部的梯形形状。
在图3的侧视下,开口部35具有外周缘36,该外周缘36以前端缘36a、后端缘36b、上端缘36c及下端缘36d为轮廓,所述前端缘36a以沿着头管20的方式倾斜而沿上下延伸,所述后端缘36b在比前端缘36a靠后方的位置处以越是靠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沿上下延伸,所述上端缘36c以沿着主框架21L、21R的方式倾斜而沿前后延伸,并且前后端分别经由圆角部而与前端缘36a的上端及后端缘36b的上端相连,所述下端缘36d以沿着下行框架22的方式倾斜而沿上下延伸,并且上下端分别经由圆角部而与前端缘36a的下端及后端缘36b的下端相连。
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中的前端缘36a位于比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前端3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中的上端缘36c以沿着左右主框架21L、21R(具体而言为左右主框架21L、21R的中心轴线C2,参照图3)而越是靠车宽方向外侧越是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中的后端缘36b以越是靠车宽方向内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延伸。
<开口侧凸缘>
如图2所示,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设有向内侧(具体而言,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37。开口侧凸缘37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的整周设置。在图3的侧视下,开口侧凸缘37具有与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类似的形状,且呈比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小的梯形形状。如图4所示,开口侧凸缘37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高度在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的整周相同。
<后端凸缘>
如图4所示,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后端31设有向内侧(具体而言,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后端凸缘38。后端凸缘38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后端31的整体设置。后端凸缘38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高度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后端31的整体相同。
<电气安装件(车辆构成部件)、线束>
如图3所示,在左右主框架21L、21R与下行框架22的上下之间的内部空间S,设有经由点火线41而与设于发动机的火花塞(未图示)连接的点火线圈40(电气安装件)。需要说明的是,点火线圈40(电气安装件)为车辆构成部件之一。
在右侧的侧部角撑板26R的侧方设有线束42,该线束42穿过右侧的侧部角撑板26R的开口部35并且将点火线圈40与蓄电池(未图示)之间连接。线束42以如下方式延伸:在从右侧的侧部角撑板26R的开口部35以越是靠后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缓慢倾斜之后,绕入右主框架21R的车宽方向内侧。
<前部框架体>
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左右的侧部角撑板26L、26R、左右主框架21L、21R及下行框架22构成具有向内侧(具体而言,车宽方向内侧)缩窄的外形的前部框架体2A。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前部框架体2A相对于车身左右中心线CL而具有左右对称形状。
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前部框架体2A向内侧缩窄而形成空间31S。具体而言,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空间31S通过后边部31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方弯曲而形成。
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在前部框架体2A的内侧设有燃料箱8。具体而言,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燃料箱8的前下部8f设于前部框架体2A的内侧。在图2的前方观察下,燃料箱8的前下部8f在空间31S中露出地设置。另一方面,燃料箱8的上部8u在前部框架体2A的上方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需要说明的是,燃料箱8为车辆构成部件之一。
如图4所示,在前部框架体2A设有能够将燃料箱8(参照图3)及点火线圈40(以下也称作“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内部空间S且向除前方向的多方向开放的开放部U。在实施方式中,内部空间S被头管20封堵前方向。开放部U能够将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内部空间S且向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开放地设置。
<燃料箱前安装部(燃料箱安装部)>
如图3所示,燃料箱8在前部框架体2A的内侧以从后方覆盖点火线圈40的方式设置。在与头管20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角撑板27设有能够安装燃料箱8的前端部的燃料箱前安装部27a。需要说明的是,燃料箱前安装部27a相当于燃料箱安装部。
如图4所示,上部角撑板27具备:连结壁部27a,其以跨左右主框架21L、21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下方伸展部27b,其从连结壁部27a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延伸并与头管20的上后部及左右主框架21L、21R的前上部连结。
如图3所示,在燃料箱8的前端部设有:上下一对托架8a、8b,它们以从上下夹着上部角撑板27的连结壁部27a的方式对置;以及橡胶衬套等弹性构件8c,其在上下托架8a、8b之间呈向前上方开放的U字状。在实施方式中,燃料箱8的前端部不使用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而经由上下托架8a、8b及弹性构件8c而插入并固定于上部角撑板27的连结壁部27a。即,上部角撑板27的连结壁部27a作为燃料箱前安装部27a而发挥功能。
<侧部角撑板的焊接部>
在图5中,影线部位(点阴影部位)示出焊接部。如图5所示,侧部角撑板26L、26R(图5中仅示出右侧的侧部角撑板26R)在除后边部31以外的部位处被焊接于头管20、主框架21L、21R(图5中仅示出右主框架21R)及下行框架22。
具体而言,在图5的侧视下,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前边部30在与头管轴线C1重合的部位W1处焊接于头管20。
在图5的侧视下,侧部角撑板26L、26R的上边部32在部位W2处焊接于主框架21L、21R,所述部位W2在从前边部30的上端以沿着主框架21L、21R的下端缘的方式倾斜而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在比拐点31a靠后方的位置处以与主框架轴线C2重合的方式向后上方弯曲,然后以沿着主框架轴线C2的方式倾斜而向后下方延伸至比后边部31靠后方的位置。
在图5的侧视下,侧部角撑板26L、26R的下边部33在部位W3处焊接于下行框架22,所述部位W3从前边部30的下端以沿着下行框架轴线C3的方式倾斜而向后下方延伸。
在此,将侧部角撑板26L、26R相对于主框架21L、21R的焊接部设为主框架焊接部W2,将侧部角撑板26L、26R相对于下行框架22的焊接部设为下行框架焊接部W3。主框架焊接部W2相当于侧部角撑板26L、26R的上边部32(具体而言,前侧上边部32a、上侧弯曲部32b及后侧上边部32c,参照图3)的焊接部位W2。下行框架焊接部W3相当于侧部角撑板26L、26R的下边部33(具体而言,前侧下边部33a及第二下侧弯曲部33b,参照图3)的焊接部位W3。在实施方式中,下行框架焊接部W3比主框架焊接部W2长。在图5中,符号L1表示下行框架焊接部W3的长度,符号L2表示主框架焊接部W2的长度(L1>L2)。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的侧视下,主框架焊接部W2的末端W2e设于主框架21L、21R的上下中央部(即,与主框架轴线C2重合的部分)。下行框架焊接部W3的末端W3e设于下行框架22的上下中央部(即,与下行框架轴线C3重合的部分)。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结构中具备头管20和与头管20连结的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在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的车宽方向之间设有配置有车辆构成部件的内部空间S,在侧部角撑板26L、26R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35,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设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37。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侧部角撑板26L、26R设置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35,能够将行驶风(例如,从图1所示的在前罩(前牌照)51与前挡泥板50的上下之间形成的行驶风导入口52流入的行驶风)向车辆内侧(后方)高效地导入,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导风构件就能够对在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的车宽方向之间设置的车辆构成部件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车辆构成部件的冷却。此外,通过在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的车宽方向之间设置内部空间S,从而与将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的车宽方向之间构成为实心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身结构轻量化。此外,通过在内部空间S设置车辆构成部件,从而与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外侧设置车辆构成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辆紧凑化。此外,能够将头管20及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有效利用为车辆构成部件的保护构件。此外,通过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设置向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37,能够增大侧部角撑板26L、26R的截面系数,因此能够提高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刚性。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穿过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开口部35的线束42,能够将开口侧凸缘37有效利用为线束42的保护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部空间S具有能够将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该内部空间S且向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开放的开放部U,由此与将内部空间S几乎密闭的情况(例如,对通过开口部35的部位以外进行了封堵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开放部U而容易向内部空间S配置车辆构成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内部空间S设有电气安装件(具体而言,点火线圈40)作为车辆构成部件,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电气安装件的冷却。此外,通过设置穿过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开口部35的线束42,从而开口部35作为线束引导件而发挥功能,因此无需另行设置线束42的引导构件就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后端31设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后端凸缘38,能够增大侧部角撑板26L、26R的截面系数,因此能够提高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下,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后端31呈朝向头管20凸出的圆弧状,由此能够利用上下的缓冲作用来缓和应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从头管20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L、21R和从头管20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行框架22,作为侧部角撑板26L、26R相对于左右一对主框架21L、21R的焊接部而设有主框架焊接部W2,作为侧部角撑板26L、26R相对于下行框架22的焊接部而设有下行框架焊接部W3,下行框架焊接部W3的长度设定为比主框架焊接部W2的长度长。因此,相比于将下行框架焊接部W3设为与主框架焊接部W2同等程度以下的情况,容易使左右一对主框架21L、21R与一根下行框架22的刚性均等化,因此能够将来自头管20的输入载荷在主框架21L、21R与下行框架22之间均衡地分配。此外,通过将主框架焊接部W2的末端设于主框架21L、21R的上下中央部、将下行框架焊接部W3的末端设于下行框架22的上下中央部,能够抑制在主框架21L、21R的端缘或下行框架22的端缘等局部发生应力集中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燃料箱8和与头管20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角撑板27,作为车辆构成部件,在内部空间S设有电气安装件,以覆盖电气安装件的后方的方式设有燃料箱8,由此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电气安装件的冷却和燃料箱8的冷却。此外,通过在上部角撑板27设有能够安装燃料箱8的燃料箱前安装部27a,能够将上部角撑板27在有效利用为电气安装件的保护构件的同时有效利用为燃料箱8的安装部。此外,在上部角撑板27的燃料箱前安装部27a中,通过设为燃料箱8的插入结构,从而不需要紧固连结构件,因此能够削减紧固连结工时。即,由于只要在燃料箱下安装部及燃料箱后安装部处进行紧固连结便足够,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燃料箱8的安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从头管20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L、21R和从头管20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22,在前方观察下,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左右一对主框架21L、21R及下行框架22构成具有向内侧缩窄的外形的前部框架体2A,在前方观察下,在通过前部框架体2A向内侧缩窄而形成的空间31S中,将作为车辆构成部件的燃料箱8的前下部8f以露出的状态设置。因此,能够使行驶风向燃料箱8更高效地吹打,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冷却燃料箱8。此外,伴随着燃料箱8的冷却效率提高,能够容易使燃料箱8与发动机接近地配置,并且能够抑制燃料的挥发。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构成部件,虽然举出了在内部空间S设置电气安装件并且以覆盖电气安装件的后方的方式设置燃料箱8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车辆构成部件,也可以在内部空间S不设置电气安装件而仅设置燃料箱8。另外,作为车辆构成部件,也可以在内部空间S设置电气安装件以外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于内部空间S的电气安装件,虽然举出点火线圈40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电气安装件也可以是倾斜角度传感器、电容器、调节器、陀螺仪传感器、ECU(Engine Control Unit)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举出了开放部U能够将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内部空间S且向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开放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开放部U也可以仅向后方向开放。即,也可以是,开放部U能够将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内部空间S且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开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举出了在前方观察下在通过前部框架体2A向内侧缩窄而形成的空间31S中将作为车辆构成部件的燃料箱8的前下部8f以露出的方式设置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前方观察下,在空间31S中使燃料箱8的整体露出。即,也可以是,在前方观察下,在空间31S中将燃料箱8的至少一部分以露出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在侧部角撑板26L、26R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一个开口部35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侧部角撑板26L、26R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多个开口部。
例如,如图6所示,在侧部角撑板126L、126R(图6中仅示出右侧的侧部角撑板126R)设有两个开口部135A、135B。在图6的侧视下,开口部135A、135B呈具有圆角部的三角形形状。在图6中,影线部位(点阴影部位)表示焊接部。
在图6的侧视下,侧部角撑板126L、126R具备:前边部130,其以沿着头管轴线C1的方式倾斜而沿上下延伸;后边部131(以下也称作“侧部角撑板126L、126R的后端131”),其在主框架21L、21R(图6中仅示出右主框架21R)与下行框架22的上下之间呈朝向头管20凸出的圆弧状(弯曲形状);上边部132,其以跨前边部130的上端和后边部131的上端的方式沿着主框架21L、21R延伸;以及下边部133,其以跨前边部130的下端和后边部131的下端的方式沿着下行框架22延伸。
在图6的侧视下,两个开口部135A、135B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换言之,在两个开口部135A、135B的上下之间设有加强部139。在图6的侧视下,加强部139以跨上边部132的后部(后边部131的上端部)与下边部133的上部的前后之间的方式沿前后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符号127表示与头管20的上部及左右主框架21的前上部连结的上部角撑板,符号128表示与头管20的下部及下行框架22的前下部连结的下部角撑板。
在图7的俯视下(具体而言,从头管轴线C1的方向观察),加强部139与主框架21L、21R中的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连接。换言之,在从头管轴线C1方向观察时,加强部139连接于侧部角撑板126L、126R的后端131且是与主框架轴线C2重合的部分。该部分是主框架21L、21R承受来自前轮3(参照图1)的输入载荷时应力最大的部分。因此,通过在该部分连接有加强部139,能够高效地加强承受向车宽方向外侧打开的载荷的主框架21L、21R。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举出了燃料箱前安装部27a(连结壁部)具有平坦面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燃料箱前安装部127a(连结壁部)也可以具有台阶部127c。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举出了燃料箱8的前端部不使用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而经由上下托架8a、8b及弹性构件8c插入上部角撑板27的连结壁部27a来固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燃料箱8的安装方法可以是插入也可以是紧固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图8中,符号127b表示从连结壁部127a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延伸并与头管20的上后部及左右主框架21L、21R的前上部连结的下方伸展部,符号137表示在侧部角撑板126L、126R的开口部135A、135B的外周缘136的整周设置的开口侧凸缘,符号138表示在侧部角撑板126L、126R的后端131处向内侧(具体而言,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后端凸缘,符号145、146表示未图示的点火线圈(电气安装件)的固定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骑车身而乘车的所有车辆,不仅是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包括前一轮后二轮以外,还包括前二轮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机动二轮车,还能够应用于机动车等四轮车辆。
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是具备向前上方突出的气缸部12(前倾气缸)的发动机,但也可以是具备向后上方突出的气缸部(后倾气缸)的发动机。另外,并不局限于使曲轴沿着车宽方向的所谓横置发动机,也可以是使曲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谓纵置发动机,并且在该情况下,气缸配置也存在各种情况。此外,动力单元10也可以是驱动源中包括电动马达的动力单元。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各种变更。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结构具备:
头管(20);以及
与所述头管(20)连结的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
在左右一对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车宽方向之间设有配置有车辆构成部件的内部空间(S),
在所述侧部角撑板(26)上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35),
在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所述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设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3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内部空间(S)具有能够将所述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该内部空间(S)且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开放的开放部(U)。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在所述内部空间(S)设有电气安装件(40)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
以穿过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所述开口部(35)的方式设有线束(4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在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后端(31)设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后端凸缘(3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在侧视下,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后端(31)呈朝向所述头管(20)凸出的圆弧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
从所述头管(20)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以及
从所述头管(20)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行框架(22),
作为所述侧部角撑板(26)相对于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21)的焊接部而设有主框架焊接部(W2),
作为所述侧部角撑板(26)相对于所述下行框架(22)的焊接部而设有下行框架焊接部(W3),
所述下行框架焊接部(W3)的长度大于所述主框架焊接部(W2)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
燃料箱(8);以及
与所述头管(20)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角撑板(27),
在所述内部空间(S)设有电气安装件(40)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
所述燃料箱(8)设置为覆盖所述电气安装件(40)的后方,
在所述上部角撑板(27)上设有能够安装所述燃料箱(8)的燃料箱安装部(27a)。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在前方观察下,左右一对所述侧部角撑板(26)、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21)及所述下行框架(22)构成具有向内侧缩窄的外形的前部框架体(2A),
在前方观察下,在通过所述前部框架体(2A)向内侧缩窄而形成的空间(31S)中,将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的燃料箱(8)的至少一部分以露出的状态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
从所述头管(20)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以及
从所述头管(20)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22),
在前方观察下,左右一对所述侧部角撑板(26)、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21)及所述下行框架(22)构成具有向内侧缩窄的外形的前部框架体(2A),
在前方观察下,在通过所述前部框架体(2A)向内侧缩窄而形成的空间(31S)中,将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的燃料箱(8)的至少一部分以露出的状态设置。
CN201810183973.1A 2017-03-27 2018-03-06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Pending CN1086573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1757 2017-03-27
JP2017061757A JP6489715B2 (ja) 2017-03-27 2017-03-27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57344A true CN108657344A (zh) 2018-10-16

Family

ID=61692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83973.1A Pending CN108657344A (zh) 2017-03-27 2018-03-06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72857A1 (zh)
EP (1) EP3381781B1 (zh)
JP (1) JP6489715B2 (zh)
CN (1) CN108657344A (zh)
ES (1) ES2893459T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2873A (zh) * 2018-11-02 2020-05-15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7692B2 (ja) 2018-09-28 2022-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0170A (en) * 1978-06-24 1981-04-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having a leading axle type front fork assembly
JPS61202989A (ja) * 1985-03-05 1986-09-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ム
JP2004009852A (ja) * 2002-06-05 2004-01-15 Kawasaki Heavy Ind Ltd 乗物における可撓性長尺部材挿通構造及び挿通方法
US20090272593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Christopher Myers Motorcycle Frame Arrangement
US20130276523A1 (en) * 2012-04-20 2013-10-24 Caterpillar Inc. Sensor mounting arrangement of a wheel assembly
EP2711273A1 (en) * 2012-09-20 2014-03-26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104554562A (zh) * 2013-10-09 2015-04-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体框架和具备其的跨乘式车辆
EP3009337A1 (en) * 2014-10-16 2016-04-20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EP3015353A1 (en) * 2014-10-31 2016-05-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06121A1 (fr) * 1975-04-03 1976-10-29 Doncque Pierre Motocyclette a cadre indeformable
JPS58204918A (ja) * 1982-05-24 1983-11-2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タ装置
JPS6084387U (ja) * 1983-11-07 1985-06-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車体フレ−ム
JPS6081085U (ja) * 1983-11-09 1985-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電装品配置構造
JPS60252083A (ja) * 1984-05-28 1985-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空気取入装置
JPS619385A (ja) * 1984-06-25 1986-0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ム
JPS6181817A (ja) * 1984-09-03 1986-04-2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吸気装置
US4678054A (en) * 1984-12-26 1987-07-0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ody frames
JP3034535B2 (ja) * 1989-07-25 2000-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マフラー装置
US5323869A (en) * 1990-12-20 1994-06-2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ont fender mounting structure
US5390758A (en) * 1993-10-19 1995-02-21 Harley-Davidson, Inc. Motor mount
JP3509143B2 (ja) * 1993-10-19 2004-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におけるフレーム構造
US5791431A (en) * 1996-09-12 1998-08-1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ll terrai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JP4004150B2 (ja) * 1998-09-11 2007-1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ヤクッション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JP2002362463A (ja) * 2001-06-08 2002-12-1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EP1459969B1 (en) * 2001-12-28 2011-02-1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rame for motorcycle
JP4087668B2 (ja) * 2002-09-10 2008-05-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レール構造
JP4160342B2 (ja) * 2002-09-10 2008-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4368596B2 (ja) * 2003-02-26 2009-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車体構造
JP2004299464A (ja) * 2003-03-28 2004-10-2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4490143B2 (ja) * 2004-03-23 2010-06-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388856B2 (ja) * 2004-06-04 2009-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燃料タンク
JP4708061B2 (ja) * 2005-03-31 2011-06-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444868B2 (ja) * 2005-03-31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ダクト構造
JP4545624B2 (ja) * 2005-03-31 2010-09-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取り付け構造
WO2007058295A1 (ja) * 2005-11-17 2007-05-2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自動二輪車
JP2008024291A (ja) * 2006-06-23 2008-02-0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8024285A (ja) * 2006-06-23 2008-02-0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030603B2 (ja) * 2007-01-26 2012-09-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樹脂ブロックベルトを有する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2008185054A (ja) * 2007-01-26 2008-08-14 Yamaha Motor Co Ltd 樹脂ブロックベルトを有する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2009161012A (ja) * 2007-12-28 2009-07-2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9161016A (ja) * 2007-12-28 2009-07-23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9241922A (ja) * 2007-12-28 2009-10-22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478181B2 (ja) * 2009-09-30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12001119A (ja) * 2010-06-17 2012-01-0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489938B2 (ja) * 2010-09-30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車両接近告知制御装置
JP5608031B2 (ja) * 2010-09-30 2014-10-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車両接近告知装置
JP5608032B2 (ja) * 2010-09-30 2014-10-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の車両接近告知装置
US8672077B2 (en) * 2011-08-02 2014-03-18 Faster Faster Inc. Integrated cast motorcycle chassis and motor housing
JP5921125B2 (ja) * 2011-10-04 2016-05-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導風構造
JP5977623B2 (ja) * 2012-09-03 2016-08-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WO2014054069A1 (ja) * 2012-10-03 2014-04-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JP6231270B2 (ja) * 2012-12-10 2017-11-1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5960844B2 (ja) * 2012-12-25 2016-08-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US20150329174A1 (en) * 2012-12-25 2015-11-19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vehicle
WO2014102846A1 (ja) * 2012-12-25 2014-07-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CN108100128B (zh) * 2013-03-15 2020-08-21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两轮车辆
JP2014189103A (ja) * 2013-03-26 2014-10-0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6051131B2 (ja) * 2013-09-11 2016-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IN2014DE03073A (zh) * 2013-11-05 2015-07-10 Suzuki Motor Corp
US9415673B2 (en) * 2014-06-30 2016-08-16 Faster Faster Inc. Integrated chassis heatsink for electric vehicles
JP2016068917A (ja) * 2014-10-02 2016-05-0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140664B2 (ja) 2014-10-16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311584B2 (ja) * 2014-11-21 2018-04-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464478B2 (ja) * 2015-03-30 2019-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輪支持フレーム構造
JP6447383B2 (ja) * 2015-06-17 2019-01-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6238247B2 (ja) * 2015-09-28 2017-1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7074808A (ja) * 2015-10-13 2017-04-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EP3419885B1 (en) * 2016-02-25 2019-11-06 Honda Motor Company Limited Motorcycle comprising a frame structure
CN107284580B (zh) * 2016-03-31 2020-01-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JP6480901B2 (ja) * 2016-09-09 2019-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WO2018051789A1 (ja) * 2016-09-13 2018-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20504055A (ja) * 2017-01-04 2020-02-06 杭州騎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Hangzhou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Hci式自己感知制御車両
US10486762B2 (en) * 2017-04-26 2019-11-26 Ktm Ag Motorcycle having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container for receiving fuel vapor from the fuel tank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0170A (en) * 1978-06-24 1981-04-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having a leading axle type front fork assembly
JPS61202989A (ja) * 1985-03-05 1986-09-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ム
JP2004009852A (ja) * 2002-06-05 2004-01-15 Kawasaki Heavy Ind Ltd 乗物における可撓性長尺部材挿通構造及び挿通方法
US20090272593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Christopher Myers Motorcycle Frame Arrangement
US20130276523A1 (en) * 2012-04-20 2013-10-24 Caterpillar Inc. Sensor mounting arrangement of a wheel assembly
EP2711273A1 (en) * 2012-09-20 2014-03-26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104554562A (zh) * 2013-10-09 2015-04-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体框架和具备其的跨乘式车辆
EP3009337A1 (en) * 2014-10-16 2016-04-20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EP3015353A1 (en) * 2014-10-31 2016-05-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5564562A (zh) * 2014-10-31 2016-05-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2873A (zh) * 2018-11-02 2020-05-15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US11414153B2 (en) 2018-11-02 2022-08-16 Kawasaki Motors, Ltd. Straddle-type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893459T3 (es) 2022-02-09
EP3381781A1 (en) 2018-10-03
EP3381781B1 (en) 2021-07-14
US20180272857A1 (en) 2018-09-27
JP2018162035A (ja) 2018-10-18
JP6489715B2 (ja) 2019-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3882B (zh) 车辆
KR100568097B1 (ko) 자동이륜차의 배기 제어장치
JP585207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9162938A (ja) フロアアンダーカバー
JP2012201258A (ja) スロットル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JP201319362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US20150274212A1 (en) Peripheral structure of front hood of vehicle
CN102126522A (zh) 车辆
TWI570005B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CN108706065A (zh) 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CN108657344A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EP2562068B1 (en) Straddle-ride type vehicle with mudguard structure
CN109278922A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US7014240B2 (en) U-shaped locking anti-theft tool storage and support structure in vehicle
CN101058330B (zh) 摩托车
CN203623885U (zh) 机动两轮车的后轮悬架结构
CN110030124A (zh)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配置结构
JP4129904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体構造
CN111148685B (zh)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CN104010931B (zh) 跨骑式车辆
JP58909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EP314719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US8573667B2 (en) Cover structure of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