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64562A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64562A
CN105564562A CN201510662550.4A CN201510662550A CN105564562A CN 105564562 A CN105564562 A CN 105564562A CN 201510662550 A CN201510662550 A CN 201510662550A CN 105564562 A CN105564562 A CN 105564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inglecylinderengine
extension
downward fram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625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64562B (zh
Inventor
丰里哲夫
小林勇太
平井光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64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645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645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645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10Combinations of tube and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车把的骑乘型车辆。骑乘型车辆(100)包括转向机构(1)、车体架(2)和单气缸发动机(3)。车体架的主架(22)包括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的前后延伸部(221)和从前后延伸部向下方延伸的上下延伸部(222)。发动机安装在上下延伸部和下延架(23),而没有安装在前后延伸部。车体架的连接部件(24)包括主架接合部(241)和下延架接合部(242)。主架接合部与前后延伸部接合,其下端配置在比发动机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下延架接合部与下延架接合,其后端在车辆侧视图中位于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并与转向轴平行的直线靠后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乘型车辆,更详细而言,涉及包括车体架和支承于车体架的单气缸发动机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包括车体架和支承于车体架的发动机的骑乘型车辆。作为这种车辆的车体架,存在具有一个主架和一个下延架从头管(headpipe)延伸的结构的车体架。该主架一般包括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前后延伸部和从前后延伸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配置在发动机的后方的上下延伸部。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214625号公报中,公开了包括车体架的骑乘型车辆,其中车体架具有包括前后延伸部及上下延伸部的主架和下延架。该车辆中,发动机在车体架的三个部位被支承。具体而言,发动机被分别设置在前后延伸部、上下延伸部和下延架的发动机支承部支承。因此,在车体架被施加弯曲负载的情况下,车体架的变形因发动机受到抑制。即,利用刚体的发动机,提高了车体架的刚性。
日本特开2009-214625号公报中公开的车辆包括管部件和角撑板(gusset)(连接部件)。管部件和角撑板连结前后延伸部和下延架。利用管部件提高向后方推压前轮的负载作用时的车体架的刚性。
如上所述,日本特开2009-214625号公报公开的车辆,车体架的刚性比较高。因此,该车辆具有发动机的振动容易经由车体架和转向机构传递到车把的特征。另外,一般而言,在发动机的前端位于比车把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的车辆中,发动机与车把的距离近,因此传递到车把的振动容易变大。传递到车把的振动容易被骑乘者感知到,所以优选将其降低。
然而,作为设置在骑乘型车辆的发动机种类之一,有一种是单气缸发动机。单气缸发动机具有在单个气缸内往复的一个活塞。单气缸发动机中,一个活塞的往复动作成为振动的发生源。单气缸发动机不具有进行与上述活塞不同相位的往复动作的其他活塞。因此,单气缸发动机中因活塞的往复动作而产生的振动容易变大。
作为用于缓冲因活塞的往复动作而产生的振动的机构,已知有平衡器。平衡器包括平衡器轴和安装在平衡器轴上的平衡重。平衡器根据活塞的往复动作使平衡重绕平衡器轴旋转,产生与基于活塞的往复动作的惯性力不同相位的惯性力。由此,缓冲单气缸发动机的振动。
平衡重具有足以缓冲单气缸发动机的振动的重量。因此,当在单气缸发动机设置有平衡器时,车辆的重量增加。
另一方面,从提高燃料效率等的观点出发,对减轻车辆重量的要求在增加。因此,也可以考虑从单气缸发动机排除平衡器。但是,仅从单气缸发动机排除平衡器时,单气缸发动机的振动变大,传递到车把的振动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车把的骑乘型车辆。
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包括:车体架;转向机构,其包括车把,以能够绕转向轴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体架;前轮,其支承于转向机构;和单气缸发动机,其配置成前端位于比车把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车体架包括:支承转向机构的头管;包括前后延伸部和上下延伸部的主架,其中,所述前后延伸部与头管连接,从头管向后方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所述上下延伸部从前后延伸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下延架,在比头管与前后延伸部的连接部靠下方的位置与头管连接,并且从头管向下方延伸;和连接主架和下延架的连接部件。所述下延架的下端位于比单气缸发动机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单气缸发动机安装在上下延伸部和下延架,没有安装在前后延伸部。在车辆侧视图中,下延架在位于比单气缸发动机的前缘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具有单气缸发动机的安装部。连接部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与前后延伸部接合的主架接合部;和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与下延架接合的下延架接合部。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位于比单气缸发动机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图中,主架接合部的后端位于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并与转向轴平行的直线靠后方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所具有的车体架的主视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体架的后视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车体架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现有技术的车辆所具有的单气缸发动机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车辆所具有的单气缸发动机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包括:车体架;转向机构,其包括车把,以能够绕转向轴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体架;前轮,其支承于转向机构;和单气缸发动机,其配置成前端位于比车把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车体架包括:支承转向机构的头管;包括前后延伸部和上下延伸部的主架,其中,所述前后延伸部与头管连接,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所述上下延伸部从前后延伸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下延架,在比头管与前后延伸部的连接部靠下方的位置与头管连接,并且从头管向下方延伸;和连接主架和下延架的连接部件。所述下延架的下端位于比单气缸发动机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单气缸发动机安装在上下延伸部和下延架,没有安装在前后延伸部。在车辆侧视图中,下延架在位于比单气缸发动机的前缘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具有单气缸发动机的安装部。连接部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与前后延伸部接合的主架接合部;和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与下延架接合的下延架接合部。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位于比单气缸发动机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图中,主架接合部的后端位于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并与转向轴平行的直线靠后方的位置。
现有技术的车辆具有包括前后延伸部及上下延伸部的主架和下延架,前后延伸部和上下延伸部由管部件连结。在前后延伸部、上下延伸部和下延架分别设置有发动机支承部,由这三个部位的发动机支承部支承设置有平衡器的单气缸发动机。
近年来,从提高燃料效率等观点出发,对减轻车辆重量的要求增加。因此,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研发者们为了减轻车辆的重量,首先尝试从单气缸发动机中排除平衡器。然而,研发者们遇到了如下的技术问题,即:如果从单气缸发动机排除平衡器则传递到车把的振动变大。
于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研发者们着眼于主架具有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的前后延伸部。并且,研发者们尝试通过废除前后延伸部的发动机支承部来增加车体架的弹性变形量。即,在实施方式的车辆中,单气缸发动机没有安装在前后延伸部。根据该结构,与在前后延伸部设置发动机支承部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传递到车把的单气缸发动机的振动。
但是,发现由于废除前后延伸部的发动机支承部,导致向后方推压前轮的负载作用时的下延架的强度容易变不足。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研发者们如下所述那样,查明了本来出于确保车体架的刚性的目的而设置的管部件是导致下延架的强度不足的一个原因。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前后延伸部和下延架两者均具有发动机支承部,利用管部件连结前后延伸部和下延架。因此,前后延伸部和下延架两者均具有高刚性。然而,如果废除前后延伸部的发动机支承部,则前后延伸部的刚性降低。因此,当向后方推压前轮的负载作用时,前后延伸部能够发生弹性变形而使应力分散。另一方面,下延架具有发动机支承部,所以与前后延伸比相比具有高的刚性。因此,当向后方推压前轮的负载作用时,应力集中在下延架。
为了提高下延架的强度,可以考虑在下延架对与管部件的连接部的周围进行加强。但是,在加强下延架的情况下,车辆的重量增加。
于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研发者们为了抑制下延架的强度下降,尝试废除本来为了提高车体架的刚性而设置的管部件。通过废除管部件,管部件引起的下延架的强度的下降能够得到抑制。
另一方面,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研发者们增大了与前后延伸部和下延架连接的连接部件。即,在实施方式的车辆中,连接部件构成为与下延架接合的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位于比单气缸发动机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连接部件构成为在车辆侧视图中与前后延伸部接合的主架接合部的后端位于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并与转向轴平行的直线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确保连接部件与下延架的接合部分较大。因此,能够缓解对于连接部件与下延架的接合部分的应力集中。另外,根据上述结构,还能够确保连接部件与前后延伸部的接合部分较大。因此,施加在下延架的负载容易传递到前后延伸部,能够进一步缓解下延架上的应力集中。结果是,能够抑制下延架的强度下降。
在实施方式的车辆中,连接部件与现有技术的车辆相比增大,所以连接部件的重量增加。但是,该车辆中,没有在前后延伸部安装发动机,所以不需要现有技术中那样的前后延伸部的发动机支承部。另外,在该车辆中也没有设置连结前后延伸部和下延架的管部件。因此,能够确保下延架的强度,并且也能够降低作为车辆整体的重量。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能够抑制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车把,并且能够实现对下延架的强度下降的抑制以及车体的重量减轻这两者。
上述车辆也可以构成为在车辆侧视图中从下延架的轴线与前后延伸部的轴线的交点至主架接合部的后端的距离大于从下延架的轴线与前后延伸部的轴线的交点至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的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确保连接部件与前后延伸部的接合部分的大小。因此,更容易对前后延伸部传递施加于下延架的负载。因此,能缓冲下延架中的应力集中,能够抑制下延架的强度下降。
上述车辆也能够构成为下延架接合部的上端位于比头管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连接部件与下延架的接合部分的大小。因此,能够进一步缓冲对连接部件与下延架的接合部分的应力集中。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下延架的强度下降。
在上述车辆中,主架接合部的前端也可以位于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并与转向轴平行的直线与转向轴之间的中心线与前后延伸部的轴线的交点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连接部件与下延架的接合部分的大小。因此,负载容易从下延架传递到前后延伸部,能够缓冲下延架上的应力集中。结果是,能够抑制下延架的强度的下降。
在上述车辆中,车体架能够具有用于安装单气缸发动机的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也可以全部配置在比前后延伸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在前后延伸部没有设置安装孔。因此,单气缸发动机没有安装在前后延伸部。因此,能够降低传递到车把的单气缸发动机的振动。
多个安装孔也可以全部配置在下延架和上下延伸部。
在上述结构中,在前后延伸部没有设置安装孔,所以在前后延伸部没有安装单气缸发动机。因此,能够降低传递到车把的单气缸发动机的振动。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图中相同和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不重复说明相同内容。
图1是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00的左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及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时,是指乘坐在骑乘型车辆100上的骑乘者看到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也称作车宽方向。在各图中,箭头F表示前方,箭头B表示后方。各图中箭头L表示左方,箭头R表示右方。各图中,箭头U表示上方,箭头D表示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提及某部件向上方或下方或在上下方向延伸时,是指该部件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前后方向的长度和左右方向的长度长。即,向上方和下方以及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件不仅包括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部件,还包括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部件或相对于上下方向弯曲的部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提及某部件向前方或后方或在前后方向延伸时,是指该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和左右方向的长度长。即,向前方和后方以及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不仅包括与前后方向平行的部件,还包括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部件或相对于前后方向弯曲的部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提及某部件向左方或右方或在左右方向延伸时,是指该部件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和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即,向左方和右方以及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部件不仅包括与左右方向平行的部件,还包括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部件或相对于左右方向弯曲的部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件不仅仅是指与上下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部件,还包括在相对于上下方向在±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件。在比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靠近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件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件中。
同样,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不仅仅是指与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部件,还包括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在±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件。在比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靠近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件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件中。
另外,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部件不仅仅是指与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部件,还包括在相对于左右方向在±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件。在比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靠近左右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件包括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部件中。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骑乘型车辆100包括车辆主体10、前轮20和后轮30。前轮20设置在车辆主体10的前部。后轮30设置在车辆主体10的后部。
<车辆主体的结构>
车辆主体10包括转向机构1、车体架2、单气缸发动机3和车座4。
[转向机构]
转向机构1包括车把11。转向机构1以能够绕转向轴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体架2。转向机构1支承前轮20。转向机构1根据车把11的动作使前轮20转向。
转向机构1包括上支架12、下支架13、两个缓冲装置14和转向轴(steeringshaft)(未图示)。
下支架13配置在上支架12的下方。在上支架12安装有车把11。
转向轴在上支架12与下支架13之间上下方向上延伸。转向轴安装在上支架12和下支架13。
两个缓冲装置14配置在转向轴的左右。各缓冲装置14安装在上支架12和下支架13。各缓冲装置14从上支架12延伸到比下支架13靠下方的位置。各缓冲装置14在下端支承前轮20。
[车体架]
图2和图3分别是车体架2的主视立体图和后视立体图。图4是车体架2的前部的左侧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车体架2包括头管21、主架22、下延架23和连接部件24。车体架2还包括左车座架25L和右车座架25R、左后架26L和右后架26R。
(头管)
头管21配置在车体架2的前部。头管21在上下方向延伸。更详细而言,头管21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上端部位于比下端部靠后方的位置。
在头管21,插入有转向机构1(图1)的转向轴。转向轴在头管21内绕中心轴旋转。转向轴的中心轴相当于转向机构1的转向轴。即,头管21以能够绕转向轴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机构1。
(主架)
如图2和图3所示,主架22是与头管21连接的一个架。主架22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在车辆侧视图中,主架22大致为L字状。主架22包括前后延伸部221和上下延伸部222。
前后延伸部221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前后延伸部221与头管21连接。前后延伸部221的前端部例如通过焊接等与头管21的后部连接。
前后延伸部221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延伸部221从头管21向后方且下方延伸。即,前后延伸部221以后端位于比前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
上下延伸部222与前后延伸部221同样地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上下延伸部222与前后延伸部221形成为一体。上下延伸部222从前后延伸部221的后端向下方延伸。
上下延伸部222包括用于安装单气缸发动机3的安装部2221。安装部2221配置在上下延伸部222的下部。安装部2221包括左板2222和右板2223。左板2222和右板2223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右板2223配置在比左板2222靠右方的位置,与左板2222相对。
上下延伸部222具有用于安装单气缸发动机3的多个安装孔223。各安装孔223是用于插入螺栓等紧固部件的贯通孔。各安装孔223配置在比前后延伸部221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如图4所示,前后延伸部221的下端是指在车辆侧视图中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的主架22的下缘224向下方改变方向的弯曲点225。
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安装孔223设置在上下延伸部222的安装部2221。各安装孔223在安装部2221设置在左板2222和右板2223各自的前端部。如图2所示,在左板2222的前端部在上下配置有两个安装孔223。如图3所示,在右板2223的前端部,在上下配置有两个安装孔223。
(下延架)
下延架23在比头管21与前后延伸部221的连接部靠下方的位置与头管21连接。下延架的上端部例如通过焊接等与头管21的后部连接。
下延架23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延架23以下端位于比上端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下延架23具有作为单气缸发动机3的安装部的多个安装孔231。各安装孔231是用于插入螺栓等紧固部件的贯通孔。各贯通孔231配置在比前后延伸部221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图中,各安装孔231配置在比单气缸发动机3的前缘靠前方的位置。
具体而言,多个安装孔231设置在下延架23的下部。安装孔231分别设置在下延架23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如图2所示,在下延架23的下部的左侧面,上下配置有两个安装孔231。如图3所示,在下延架23的下部的右侧面,上下配置有两个安装孔23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延架23所具有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安装部是设置在下延架23本身的安装部,而不包括与下延架23分开的其他的部件的一部分和全部。如后所述,单气缸发动机3经由支架27安装在下延架23,但是支架27是与下延架23分开的其他的部件,而不是下延架23的一部分,所以支架27和支架27所具有的贯通孔271、272并不相当于下延架23所具有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安装部。另一方面,各安装孔231形成在下延架23本身,所以是下延架23所具有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安装部。
(连接部件)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体架2具有两个连接部件24。具体而言,在主架22的左侧面和下延架23的左侧面设置有一个连接部件24,在主架22的右侧面和下延架23的右侧面设置有另外的连接部件24。各连接部件24连接主架22和下延架23。各连接部件24呈板状。
如图4所示,各连接部件24包括主架接合部241和下延架接合部242。主架接合部241是连接部件24中与主架22的前后延伸部221接合的部分。下延架接合部242是连接部件24中与下延架23接合的部分。各连接部件24例如通过焊接等与前后延伸部221和下延架23接合。
主架接合部241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主架接合部241沿前后延伸部221延伸。在图4的例中,在车辆侧视图中,主架接合部241定位在比前后延伸部221的轴线91靠下方的位置,沿轴线91延伸。
在车辆侧视图中,主架接合部241的前端配置在比前后延伸部221的轴线91与通过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下端并跟转向轴92平行的直线93的交点81靠前方的位置。更优选,在车辆侧视图中主架接合部241的前端配置在比前后延伸部221的轴线91和转向轴92与直线93之间的中心线94的交点82靠前方的位置。进一步优选,在车辆侧视图中主架接合部241的前端配置在比头管21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中心线94是与转向轴92和直线93平行且距转向轴92和直线93的距离相等的直线。
在车辆侧视图中,主架接合部241的后端位于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下端且与转向轴92平行的直线93靠后方的位置。即,主架接合部241延伸到比前后延伸部221的轴线91与直线93的交点81靠后方的位置。主架接合部241的后端位于比前后延伸部221和车座架25L、25R的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
在车辆侧视图中,从下延架23的轴线95与前后延伸部221的轴线91的交点83至主架接合部241的后端的距离61大于从交点83至下延架23的下端的距离62。即,在车辆侧视图中,主架接合部241的后端配置在比圆71与前后延伸部221的轴线91的交点84靠后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图中,圆71是以前后延伸部221的轴线91与下延架23的轴线95的交点83为中心并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下端的圆。
下延架接合部242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下延架接合部242沿下延架23延伸。图4的例中,在车辆侧视图中,下延架接合部242定位在比下延架23的轴线95靠后方的位置,沿轴线95延伸。
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上端位于头管21的附近。具体而言,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上端位于比头管2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上端位于比主架接合部241的后端靠上方的位置。
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下端位于比安装在前后延伸部221和下延架23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下端位于比前后延伸部221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车辆侧视图中,各连接部件24的后缘24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连结主架接合部241的后端和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下端的直线靠前方的位置。图4的例中,在车辆侧视图中,后缘243呈向前方凹的形状。在车辆侧视图中,后缘243的一部分定位在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下端且与转向轴92平行的直线93靠前方的位置。
各连接部件24为了减轻重量具有开口244。从提高强度的观点出发,在各连接部件24还可以设置有沿开口244的周缘向开口244的外侧折回的部分。另外,从提高强度的观点出发,各连接部件24还可以设置有沿后缘243向前方折回的部分。
(车座架)
如图2和图3所示,左车座架25从主架22的前后延伸部221向后方延伸。右车座架25R配置在比左车座架25L靠右方的位置,从前后延伸部221向后方延伸。左车座架25L和右车座架25R的各前端部与前后延伸部221的后部连接。由左车座架25L和右车座架25R支承车座4。
(后架)
左后架26L和右后架26R配置在比左车座架25L和右车座架25R靠下方的位置。左后架26L从主架22的上下延伸部222向后方且上方延伸。右后架26R配置在比左架26L靠右方的位置,从上下延伸部222向后方且上方延伸。
左后架26L和右后架26R的各前端部与上下延伸部222连接。左后架26L的后端部与左车座架25L的后部连接。右后架26R的后端部与右车座架25R的后部连接。
[单气缸发动机]
如图4所示,在车辆侧视图中,单气缸发动机3配置在下延架23与上下延伸部222之间。单气缸发动机3配置成上端位于比下延架23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单气缸发动机3配置成前端位于比车把11(图1)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车把11的后端是指车把11没有旋转的状态即左右车把1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的车把11的后端。
单气缸发动机3安装在上下延伸部222。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除了将部件彼此直接连结之外,还包括以将部件彼此连结为主要目的的经由媒介部件将部件彼此连接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单气缸发动机3直接安装在上下延伸部222。具体而言,通过在上下延伸部222的各安装孔223和单气缸发动机3中插入螺栓等紧固部件进行紧固,将单气缸发动机3安装在上下延伸部222。
在上下延伸部222能够安装单气缸发动机3的至少一个以上的部分。图4的例中,在车辆左侧视图中,单气缸发动机3的后缘部的两个部位安装在上下延伸部222的安装部2221。在车辆右侧视图中也一样,单气缸发动机3的后缘部的两个部位安装在上下延伸部222的安装部2221。
单气缸发动机3还安装在下延架23。单气缸发动机3经由支架27安装在下延架23。
具体而言,通过将螺栓等紧固部件插入下延架23的安装孔231和支架27的贯通孔271中进行紧固,而将支架27安装到下延架23。并且,通过将螺栓等紧固部件插入到支架27的贯通孔272和单气缸发动机3进行紧固,而将单气缸发动机3安装在支架27。由此,单气缸发动机3被安装在下延架23。
在下延架23,能够安装单气缸发动机3的至少一个以上的部分。图4的例中,在车辆左侧视图中,单气缸发动机3的前缘部的两个部位经由支架27安装在下延架23。在车辆右侧视图中也一样,单气缸发动机3的前缘部的两个部位经由支架27安装在下延架23。
单气缸发动机3没有安装在前后延伸部221。即,单气缸发动机3不与前后延伸部221直接连结,也没有经由以将部件彼此连结为主要目的的支架或支承件(stay)等媒介部件与前后延伸部221连结。因此,在前后延伸部221没有设置用于安装单气缸发动机3的安装孔。
以下,一边与现有技术的车辆中设置的单气缸发动机的内部结构进行比较一边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内部结构。图5是表示设置在现有技术的车辆上的单气缸发动机3A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的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的图。
如图5所示,设置在现有技术的车辆上的单气缸发动机3A具有在单个气缸内往复移动的一个活塞31。由于单气缸发动机3A不具有进行与活塞31不同相位的往复动作的其他的活塞,所以因活塞31的往复动作而产生的振动容易变大。
单气缸发动机3A具有平衡器32,作为用于缓冲因活塞31的往复动作而产生的振动的机构之一。平衡器32根据活塞31的往复动作使平衡重321绕平衡器轴旋转。平衡重321具有足以缓冲单气缸发动机3A的振动的重量。由此,产生与基于活塞31的往复动作的惯性力不同相位的惯性力,缓冲单气缸发动机3A的振动。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单气缸发动机3如图6所示,不具有平衡器32。因此,单气缸发动机3的重量比单气缸发动机3A小。结果是,具有单气缸发动机3的车辆100的重量小于具有单气缸发动机3A的现有技术的车辆的重量。另一方面,在车辆100中,单气缸发动机3没有安装在前后延伸部221,所以不管单气缸发动机3是否没有平衡器32,单气缸发动机3的振动都难以传递到车把11。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00中,单气缸发动机3没有安装在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中央的前后延伸部221。因此,车辆的车体架2的弹性变形量增加。结果是,能够降低传递到车把11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振动。
在上述车辆100中,通过降低传递到车把11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振动,能够排除作为发动机的振动缓冲机构之一的平衡器。因此,根据上述车辆100,能够降低传递到车把11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振动并且减少车辆整体的重量。
在上述车辆100中,排除了在现有技术的车辆中连结主架和下延架的管部件,并且增大了连接主架22和下延架23的连接部件24。具体而言,以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下端位于比单气缸发动机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构成连接部件24,增大了连接部件24与下延架23的接合部分。由此,能够缓解对连接部件24与下延架23的接合部分的应力集中。另外,在车辆侧视图中,以主架接合部241的后端位于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下端且与转向轴92平行的直线93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构成连接部件24,所以也增大了连接部件24与前后延伸部221的接合部分。因此,施加在下延架23的负载容易传递到前后延伸部221,能够进一步缓解对连接部件24与下延架23的接合部分的应力集中。结果是,能够抑制下延架23的强度下降。
在上述车辆100中,增大了连接部件24,排除了现有技术的车辆中设置的管部件。另外,由于单气缸发动机3没有安装在前后延伸部221,所以不需要将支架或支承件(stay)等发动机支承部设置在前后延伸部221。因此,根据上述车辆100,能够确保下延架23的强度,并且能够减少车辆整体的重量。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00,能够抑制单气缸发动机3的振动传递到车把11,并且能够抑制下延架23的强度下降,进而还能够降低车辆整体的重量。
在上述车辆100中,在车辆侧视图中,从下延架23的轴线95与前后延伸部221的轴线91的交点83至主架接合部241的后端的距离61大于从交点83至下延架23的下端的距离62。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连接部件24与前后延伸部221的接合部分的大小,施加在下延架23的负载容易传递到前后延伸部221。其结果是,能够缓解下延架23上的应力集中,能够抑制下延架23的强度下降。
在上述车辆100中,下延架接合部242的上端位于比头管2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连接部件24与下延架23的接合部分的大小,能够进一步缓解对连接部件24与下延架23的接合部分的应力集中。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下延架23的强度下降。
在上述车辆100中,主架接合部241的前端位于比通过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且与转向轴92平行的直线93与转向轴92之间的中心线94与前后延伸部221的轴线91的交点82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确保连接部件24与前后延伸部221的接合部分的大小。因此,负载容易从下延架23传递到前后延伸部221,能够缓解下延架23上的应力集中。结果是能够抑制下延架23的强度下降。
在上述车辆100,车体架2具有用于安装单气缸发动机3的多个安装孔223,231。所有的安装孔223、231均配置在比前后延伸部221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即,多个安装孔223、231没有配置在前后延伸部221。因此,单气缸发动机3没有利用多个安装孔223、231安装在前后延伸部221,能够降低传递到车把11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振动。
在上述车辆100中,全部安装孔223、231设置在下延架23和上下延伸部222。因此,单气缸发动机3仅安装在下延架2和上下延伸部222,没有安装在前后延伸部221。因此,能够降低传递到车把11的单气缸发动机3的振动。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100中,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有一个主架22。但是,主架22只要构成为前后延伸部22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中央即可。即,只要一个主架从头管延伸,头管也可以在中途分叉。
在上述车辆100中,四个安装孔223设置在上下延伸部222的安装部2221,但是上下延伸部222上的安装孔223的位置和数量没有特别限制。
在上述车辆100中,单气缸发动机3安装在上下延伸部222的安装部2221,但是也可以使用支架或支承件等媒介部件安装在上下延伸部222。
在上述车辆100中,四个安装孔231设置在下延架23的下部,但是下延架23上的安装孔231的位置和数量没有特别限制。
在上述车辆100中,单气缸发动机3利用支架27设置在下延架23上,但也可以直接安装在下延架23上。
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100包括不具有平衡器的单气缸发动机3,但是,也可以包括具有平衡器的单气缸发动机3A来替代单气缸发动机3。这种情况下,也排除了现有技术的车辆那样的管部件,并且不需要前后延伸部221的发动机支承部这一点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能够降低车辆整体的重量。

Claims (6)

1.一种车辆,为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架;
转向机构,其包括车把,以能够绕转向轴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体架;
前轮,其支承于所述转向机构;和
单气缸发动机,其配置成前端位于比所述车把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车体架包括:
支承所述转向机构的头管;
包括前后延伸部和上下延伸部的主架,其中,所述前后延伸部与所述头管连接,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所述上下延伸部从所述前后延伸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
下延架,在比所述头管与所述前后延伸部的连接部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头管连接,并且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和
连接所述主架和所述下延架的连接部件,
所述下延架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单气缸发动机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单气缸发动机安装在所述上下延伸部和所述下延架,没有安装在所述前后延伸部,
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下延架在位于比所述单气缸发动机的前缘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具有所述单气缸发动机的安装部,
所述连接部件包括:
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前后延伸部接合的主架接合部;和
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下延架接合的下延架接合部,
所述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单气缸发动机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主架接合部的后端位于比通过所述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并与所述转向轴平行的直线靠后方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侧视图中,从所述下延架的轴线与所述前后延伸部的轴线的交点至所述主架接合部的后端的距离大于从所述下延架的轴线与所述前后延伸部的轴线的交点至所述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延架接合部的上端位于比所述头管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架接合部的前端位于比通过所述下延架接合部的下端并与所述转向轴平行的直线与所述转向轴之间的中心线与所述前后延伸部的轴线的交点靠前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架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单气缸发动机的多个安装孔,
所述多个安装孔全部配置在比所述前后延伸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架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单气缸发动机的多个安装孔,
所述多个安装孔全部配置在所述下延架和所述上下延伸部。
CN201510662550.4A 2014-10-31 2015-10-14 骑乘型车辆 Active CN1055645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3773 2014-10-31
JP2014223773A JP2016088231A (ja) 2014-10-31 2014-10-31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64562A true CN105564562A (zh) 2016-05-11
CN105564562B CN105564562B (zh) 2018-05-15

Family

ID=53785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62550.4A Active CN105564562B (zh) 2014-10-31 2015-10-14 骑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015353B1 (zh)
JP (1) JP2016088231A (zh)
CN (1) CN105564562B (zh)
ES (1) ES2626104T3 (zh)
PH (1) PH1201500026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57344A (zh) * 2017-03-27 2018-10-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5140226A (zh) * 2021-03-30 2022-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的车体框架构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8027A (zh) * 2005-08-09 2008-08-06 百佳车辆有限公司 机动车车架及制造机动车的方法
CN201283973Y (zh) * 2008-09-19 2009-08-05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弯梁车车架
WO2012147190A1 (ja) * 2011-04-28 2012-11-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フレーム
CN103180201A (zh) * 2010-10-27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12855A4 (en) * 2005-08-09 2009-10-21 Bajaj Auto Ltd VEHICLE FR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EHICLE
JP2009214625A (ja) 2008-03-07 2009-09-24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8027A (zh) * 2005-08-09 2008-08-06 百佳车辆有限公司 机动车车架及制造机动车的方法
CN201283973Y (zh) * 2008-09-19 2009-08-05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弯梁车车架
CN103180201A (zh) * 2010-10-27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WO2012147190A1 (ja) * 2011-04-28 2012-11-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フレー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57344A (zh) * 2017-03-27 2018-10-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5140226A (zh) * 2021-03-30 2022-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的车体框架构造
CN115140226B (zh) * 2021-03-30 2024-02-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的车体框架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5000260B1 (en) 2017-02-06
ES2626104T3 (es) 2017-07-24
JP2016088231A (ja) 2016-05-23
CN105564562B (zh) 2018-05-15
EP3015353A1 (en) 2016-05-04
PH12015000260A1 (en) 2017-02-06
EP3015353B1 (en) 2017-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93207B2 (en) Motorcycle
JP6137488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203864796U (zh) 前副车架总成
US9290230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8776933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2019034606A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EP2487093B1 (en) Vehicle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
JP6052512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795873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5564562A (zh) 骑乘型车辆
WO2019111924A1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及びロワアーム
CN101468674B (zh) 机动两轮车
US10065700B2 (en) Arrangement for the vibration decoupling of a motor for motorized two-wheelers, having an engine-mount swing arm
MX2013007602A (es) Bastidor de armazon de vehiculo tipo montura.
EP2275333B1 (en) Suspension device for a swing-type power unit
JP6156649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066102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3043158B (zh) 摩托车
CN211076054U (zh) 一种副车架
JP2006248243A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の取付構造
JP6137487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WO2019111991A1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01092107B (zh) 摩托车发动机悬挂装置
JP2014213709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0105442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