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674B - 机动两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两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674B
CN101468674B CN2008101891775A CN200810189177A CN101468674B CN 101468674 B CN101468674 B CN 101468674B CN 2008101891775 A CN2008101891775 A CN 2008101891775A CN 200810189177 A CN200810189177 A CN 200810189177A CN 101468674 B CN101468674 B CN 1014686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eat
grab rail
pair
motor bike
seat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91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674A (zh
Inventor
五十岚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增大扶手杆的支撑强度并能够将扶手杆设置在高的位置上的机动两轮车。所述机动两轮车包括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和支撑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的车座导轨(24、24)。在车座导轨(24、24)上配置有板状的后支架(31、31)和支撑杆(32),所述板状的后支架(31、31)在车宽方向上相对配置,通过焊接固定在车座导轨(24、24)上,并且从车座导轨(24、24)向上侧延伸,所述支撑杆(32)架设在支架(31、31)上并支撑扶手杆(40、40)。

Description

机动两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供乘坐在驾驶者后面的同乘者握住的扶手杆的机动两轮车。
背景技术
以往有将用于供乘坐在驾驶者后面的同乘者握住的扶手杆设置在车座的侧面或后方的机动两轮车。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机动两轮车中,扶手杆设置在车座的左右两侧,并且左右扶手杆分别安装在支撑车座的左右车座导轨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5-286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文献所公开的机动两轮车存在以下问题。
根据同乘者的使用方法,可能会出现仅在设置于左右的扶手杆中的一个上施加有大的负荷的情况。但是,在上述文献的机动两轮车中,左右的扶手杆分别安装在左右的车座导轨上,施加在一侧的扶手杆上的全部负荷将施加到安装了该扶手杆的车座导轨上。因此,为了承受该负荷,需要特别地增大车座导轨的强度。
另外,在上述文献的机动两轮车中,扶手杆位于车座导轨的侧面。因此,由于车座相对于车座导轨的高度而使得扶手杆的位置低,因而有时同乘者难以握住扶手杆。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大扶手杆的支撑强度并能够将扶手杆设置在高的位置上的机动两轮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包括用于供同乘者握住的左右一对的扶手杆和支撑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的车架。并且,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在车座的下方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支撑所述车座;一对板状支架,在车宽方向上相对配置,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上,并且从所述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向上侧延伸;以及支撑杆,架设在所述一对板状支架上,并且支撑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
根据本发明,施加在一侧的扶手杆上的负荷会施加在两侧的车座导轨上,因此可以减小用于增大车座导轨的强度的加工等的必要性。另外,由于板状支架向上侧延伸,因此可以提高扶手杆的位置。并且,一对的板状支架相向配置并通过焊接固定在车座导轨上,因此可以提高扶手杆的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上述机动两轮车的平面图;
图3是车架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固定在车座导轨上的扶手杆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到的车座导轨和扶手杆的图;
图6是上述机动两轮车中设置有扶手杆的部分的侧面图;
图7是上述机动两轮车中设置有扶手杆的部分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机动两轮车1的侧面图,图2是该机动两轮车1的平面图。如图1或图2所示,机动两轮车1包括:发动机2、前轮3、后轮4、车架20、车座14、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另外,车架20包括:头管21、主管22、下管23、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24、24、竖管25、支撑件26。
头管21设置在车架20的前端,支撑配置在该头管21的内侧的转向轴(未图示)。转向轴的上端和下端固定在上下排列的两个支架6、6上。前轮3由前叉7的下端支撑。前叉7的上部由支架6、6保持。在上侧的支架6上安装有车把8。车把8以转向轴为中心而与前叉7和前轮3一起左右旋转。
在头管21上连接有下管23的前端和主管22的前端。下管23在发动机2的前方向斜下方延伸。发动机2由设置在下管23的下端的支架23a支撑。主管22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悬架位于该主管22的下方的发动机2。
主管22的后端连接有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24、24。车座导轨24、24以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车座14的下方,支撑该车座14。
车座14是所谓的双座,包括操作车把8等的驾驶者乘坐的前车座14a和为乘坐在驾驶者后面的同乘者准备的后车座14b,这些车座前后相连。在后车座14b的左右两侧配置有用于供同乘者握住的扶手杆40、40。后面将说明扶手杆40、40。
主管22的后端连接有竖管25。竖管25在发动机2的后侧向下方延伸。竖管25的中部连接有支撑件26的前端。支撑件26从其前端向斜上方延伸,其后端连接在车座导轨24上。在车座导轨24、24的后部的侧面配置有从侧面覆盖车座导轨24、24的侧盖12、12(参照图2)。另外,在车座导轨24、24的后方配置有从后方覆盖车座导轨24、24的尾盖13。
在车座14的下方配置有后轮4。后轮4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臂9的后端支撑。竖管25支撑枢轴11,在该枢轴11上安装有后臂9的前端。从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链或带等传递到后轮4。
在后轮4的上方、并且在车座14的下方配置有后挡泥板15。另外,在后轮4的上方设置有方向指示器16、尾灯17等灯具。这些灯具安装在后挡泥板15上。
详细地说明扶手杆40、40,以及支撑扶手杆40、40的构造。图3是车座导轨24、24的后部的立体图,图4是固定在车座导轨24、24上的扶手杆40、40的立体图。图5是从后面观察到的车座导轨24、24、以及扶手杆40、40的图。图6是机动两轮车1中设置有扶手杆40的部分的侧面图,图7是该部分的平面图。
如图3或图4所示,除了向斜后方延伸的车座导轨24、24等之外,车架20还包括左右一对的板状的后支架31、31和架设在这些后支架31、31上并支撑扶手杆40、40的支撑杆32。
后支架31、31在车宽方向(图3和图7中的W所示的方向)上相对配置。后支架31通过焊接固定在车座导轨24上,并且从该车座导轨24向上侧延伸。具体来说,在后支架31的基部设置有多个(在这里为两个)板状的焊接部31a、31a。两个焊接部31a、31a隔开间隔而上下排列地设置,并各自沿着车座导轨24延伸。这些焊接部31a、31a的外周边通过焊接固定在车座导轨24的后端24a上。后支架31从焊接部31a、31a向斜上方延伸。
焊接部31a、31a固定在管状的车座导轨24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侧的外周面上。即,支架31、31配置在车座导轨24、24的后端24a、24a的内侧(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侧),支架31固定在车座导轨24的外周面上的内侧的部分上。
支架31在其后部具有后侧板部31b。该后侧板部31b向斜上方延伸,并保持支撑杆32。焊接部31a、31a与该后侧板部31b相连。
支撑杆32为管状,其横断面为圆环形状。支撑杆32固定在后支架31、31上。具体来说,在后支架31的后侧板部31b上形成有圆形的孔,支撑杆32的端部贯穿该孔。并且,支撑杆32的外周面通过焊接固定在形成于后侧板部31b上的孔的边缘处。如上所述,后支架31从车座导轨24的后端24a向斜上方延伸,支撑杆32的位置比车座导轨24的后端24a的位置高(参照图6)。
另外,支撑杆32支撑配置在车身后部的灯具(在这里为方向指示器16和尾灯17)。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在支撑杆32的下方设置有下侧支架39、39。该下侧支架39通过焊接固定在支撑杆32的外周面上。另外,在支撑杆32的下方配置有安装了方向指示器16和尾灯17的后挡泥板15。后挡泥板15在上部具有向上方延伸的安装板部15a。并且,该安装板部15a由两个螺栓18、18固定在下侧支架39、39上。由此,支撑杆32经由下侧支架39、39和后挡泥板15而支撑方向指示器16和尾灯17。在后挡泥板15上还安装有车号牌19。
如图3所示,在支撑杆32的上侧设置有通过焊接固定在支撑杆32的外周面上的安装台33。安装台33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表面33a,在该上表面33a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扶手杆40、40的安装孔33b、33b(参照图4)。另外,在上表面33a的中央形成有横向较长的孔33c。
如图4所示,扶手杆40、40为管状,从车座14的后方在后车座14b的侧面分别向前方延伸(参照图7)。
扶手杆40在其后部具有被支撑杆32支撑的后被支撑部40a。后被支撑部40a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与支撑杆32平行地设置。在左右的扶手杆40、40的后被支撑部40a、40a的前面配置有板状的连结板41。后被支撑部40a、40a通过焊接分别固定在该连结板41的后侧的边缘41a上,由此两个后被支撑部40a、40a通过连结板41被连结。该连结板41通过螺栓42、42被固定在形成于安装台33上的安装孔33b、33b上。
扶手杆40在其后部具有从后被支撑部40a延伸的倾斜部40b和从该倾斜部40b延伸的弯曲部40c。扶手杆40在倾斜部40b处向侧面延伸并向上方倾斜。另外,扶手杆40在弯曲部40c处向前方弯曲。
另外,扶手杆40还具有从弯曲部40c向前方延伸的用于供同乘者握住的抓握部40d和从该抓握部40d延伸的倾斜部40e。并且,扶手杆40在其前端具有被车座导轨24支撑的前被支撑部40f。
抓握部40d在后车座14b的侧面向前方延伸(参照图6和图7)。倾斜部40e在从抓握部40d向前方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倾斜。
前被支撑部40f从倾斜部40e向前方延伸,并且位于车座导轨24的侧面。在前被支撑部40f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侧(车座导轨24侧)设置有通过焊接固定在前被支撑部40f的外周面上的板状的支架43。如图3所示,在车座导轨24上的、比后支架31的设置位置靠前的位置上设置有通过焊接固定在车座导轨24的外周面上的前支架34。该前支架34具有沿着车座导轨24延伸的侧面部34a(参照图3),在侧面部34a上形成有用于使螺栓44贯穿的安装孔34b。并且,如图4所示,设置在扶手杆40上的支架43通过螺栓44被固定在侧面部34a上。
如图6或图7所示,在车架20上,支撑扶手杆40的部分设置成被侧盖12或尾盖13覆盖而不露在外部。
即,扶手杆40、40的后被支撑部40a、40a、连结板41、安装台33、支撑杆32、以及后支架31被尾盖从后方覆盖。具体来说,如图6所示,尾盖13具有位于车座14的后方的上板部13a和从上板部13a的后端的边缘向斜下方延伸的下板部13b。并且,在上板部13a与下板部13b之间配置有后被支撑部40a、40a、连结板41、安装台33、支撑杆32、以及后支架31。另外,后被支撑部40a、40a、连结板41、安装台33、支撑杆32、以及后支架31位于左右一对侧盖12、12的内侧(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侧),并被该盖12、12从侧面覆盖。
如图4所示,在后被支撑部40a、40a的上侧设置有固定在该后被支撑部40a、40a的外周面上的盖支架45。尾盖13的上板部13a固定在该盖支架45上。另外,在尾盖13的内侧(在上板部13a与下板部13b之间),在上板部13a上形成有用于供扶手杆40、40贯穿过去的开口。并且,在扶手杆40的倾斜部40b上嵌有用于覆盖该开口的罩49(参照图6或图7)。
如图6所示,扶手杆40的前被支撑部40f、支架43、以及固定在车座导轨24上的前支架34被侧盖从侧面覆盖。即,侧盖1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向侧面扩展的方式弯曲,在其内侧设有空间。并且,前被支撑部40f、支架43、以及前支架34配置在侧盖12的内侧。在侧盖12的上表面12a上形成有用于使扶手杆40贯穿到侧盖12的内侧的开口(参照图7)。在扶手杆40的抓握部40d上嵌有用于覆盖该开口的边缘的罩48。
在上面说明的机动两轮车1中,车架20包括: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24、24,一对板状的支架31、31,以及支撑杆32。并且,支架31、31在车宽方向上相对配置,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24、24上,并且从该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24、24向上侧延伸。支撑杆32架设在一对支架31、31上,并且支撑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
根据机动两轮车1,施加在一侧的扶手杆40上的负荷会施加在两侧的车座导轨24、24上,因此与扶手杆40、40分别安装在左右的车座导轨24、24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用于增大车座导轨24、24的强度的加工等的必要性。另外,由于支架31、31向上侧延伸,因此可以提高扶手杆40、40的位置。并且,一对支架31、31相对设置并通过焊接固定在车座导轨24、24上,因此可以增大扶手杆40、40的支撑强度。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1中,一对支架31、31分别固定在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24、24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侧的外周面上。由此,可以抑制架设在支架31、31上的支撑杆32的长度,并且可以增大扶手杆40、40的支撑强度。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1中,支撑杆32为管状。由此,可以增大支撑杆32的强度。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1中,支架31、31分别具有通过焊接固定在车座导轨24、24的外周面上的多个焊接部31a。由此,可以将支架31更加可靠地固定在车座导轨24上。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1中,在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上设置有相互连结该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并安装在支撑杆32上的连结板41。由此,在扶手杆40、40的安装作业中,可以将该扶手杆40、40当作一体来对待,因此可以简化安装作业。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1中,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其前部具有被车座导轨24、24支撑的前被支撑部40f、40f。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大扶手杆40的支撑强度。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1中,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分别具有被支撑杆32支撑的后被支撑部40a、40a。并且,该后被支撑部40a、40a和支撑杆32被尾盖13覆盖。由此,可以改善车身的外观。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1中,支撑杆32支撑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并且支撑设置在车身后部的方向指示器16、16和尾灯17。由此,可以减少用于支撑方向指示器16、16和尾灯17的部件的数量。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机动两轮车1,而是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以上说明中扶手杆40、40经由连结板41和安装台33而固定在支撑杆32上。但是,扶手杆40、40也可以直接固定在支撑杆32上。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支撑杆32为管状。但是,支撑杆32也可以为棒状。此时,支撑杆32和后支架31、31也可以一体成型。

Claims (8)

1.一种机动两轮车,包括用于供同乘者握住的左右一对的扶手杆和支撑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的车架,
所述机动两轮车的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
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在车座的下方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支撑所述车座;
一对板状支架,在车宽方向上相对配置,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上,并且从所述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向上侧延伸;以及
支撑杆,架设在所述一对板状支架上,并且支撑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板状支架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侧的外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杆为管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支架分别具有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车座导轨的外周面上的多个焊接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上设置有相互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并安装在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其前部分别具有被所述车座导轨支撑的被支撑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分别具有被所述支撑杆支撑的被支撑部,
所述机动两轮车还具有覆盖所述被支撑部和所述支撑杆的盖。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杆支撑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并支撑设置在车身后部的灯具。
CN2008101891775A 2007-12-28 2008-12-29 机动两轮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41400 2007-12-28
JP2007341400 2007-12-28
JP2007341400A JP2009161013A (ja) 2007-12-28 2007-12-28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674A CN101468674A (zh) 2009-07-01
CN101468674B true CN101468674B (zh) 2011-12-14

Family

ID=40826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917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74B (zh) 2007-12-28 2008-12-29 机动两轮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61013A (zh)
CN (1) CN101468674B (zh)
TW (1) TW20093642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73472A (ja) * 2012-02-27 2013-09-05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2897252A (zh) * 2012-10-12 2013-01-30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
JP5908520B2 (ja) * 2014-03-31 2016-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構造
ES2721052T3 (es) 2014-09-29 2019-07-26 Yamaha Motor Co Ltd Vehículo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6260A (zh) * 2001-01-09 2004-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扶手杆安装构造
CN1840409A (zh) * 2005-03-31 2006-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
CN2860977Y (zh) * 2005-10-14 2007-01-24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后座扶手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6260A (zh) * 2001-01-09 2004-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扶手杆安装构造
CN1840409A (zh) * 2005-03-31 2006-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
CN2860977Y (zh) * 2005-10-14 2007-01-24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后座扶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54634B (zh) 2011-12-21
TW200936422A (en) 2009-09-01
CN101468674A (zh) 2009-07-01
JP2009161013A (ja) 200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40605B1 (en) Motorcycle
CN102616314B (zh)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CN100425495C (zh) 车身框架结构
CN100455480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01468674B (zh) 机动两轮车
EP3981677B1 (en) Leaning vehicle
CN108706065A (zh) 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CN103287535B (zh) 跨坐型车辆
CN1120104C (zh) 机动两轮车的车架
CN104364144A (zh) 鞍座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US8251268B2 (en) Carrier for vehicle
CN100391783C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
TWI700210B (zh) 跨坐型車輛
CN204871320U (zh)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CN201347166Y (zh) 正三轮摩托车车架
CN100509536C (zh) 低地板式车辆
CN201325558Y (zh) 正三轮摩托车的后轮悬挂结构
CN105564562A (zh) 骑乘型车辆
CN101348152B (zh) 摩托车框架和摩托车
CN103043150B (zh) 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
CN205168717U (zh) 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
KR100350058B1 (ko) 안장식 차량용 짐받이
JP737714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8137431A (ja) 自動2輪車の荷台支持構造
CN105172501A (zh) 两栖空气动力艇独立悬挂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14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