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6314B -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6314B
CN102616314B CN201210014941.1A CN201210014941A CN102616314B CN 102616314 B CN102616314 B CN 102616314B CN 201210014941 A CN201210014941 A CN 201210014941A CN 102616314 B CN102616314 B CN 102616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vehicle seat
main truss
seat rail
luggag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49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6314A (zh
Inventor
安多信喜
党国浩
伊藤美知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16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6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6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6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量轻而且成本低、强度高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机动二轮车的构架(3)具有从头管(67)后方朝斜下方后方延伸的主构架(71)和从主构架(71)朝斜上方后方延伸的后构架(75),将上述主构架(71)与上述后构架(75)焊接,而形成为三叉状部(93),其中:用加强板(95)以从侧面覆盖上述三叉状部(93)的方式进行焊接。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了刚性强度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机动二轮车的构架,具有这样的构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构架相对于头管分别一体地连接主管和下伸管的各前端部,另外,头管、主管、以及下伸管,通过在它们的侧面重合并且焊接的构架连接用角撑板,被相互一体地连接而被加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0868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只是对构架前部的头管周围进行加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强度,需要增大构架整体的壁厚等,存在导致重量、成本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轻而且成本低、强度高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3具有从头管67后方朝斜下方后方延伸的主构架71和从主构架71朝斜上方后方延伸的后构架75,将上述主构架71与上述后构架75焊接,而形成为三叉状部93,其特征在于:用自成一体日语:别体的加强板95以从侧面覆盖上述三叉状部93的方式进行焊接。
在本发明中,用自成一体的加强板以从侧面覆盖上述三叉状部的方式进行焊接,所以,仅是追加自成一体的加强板,就能够牢固地加强应力容易集中的三叉状部,能够抑制重量、成本,提高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第2特征,上述加强板95也可把其周缘131焊接在构架上,周缘131以外相对于构架为空心状。
由于将加强板的周缘焊接在构架上,所以,能够用少的焊接部位提高焊接强度,能够降低焊接成本。另外,由于周缘以外相对于构架为空心状,所以,能够增大构架的截面,能够提高构架的刚性。
作为第3特征,也可在上述三叉状部93的前方设置被焊接在上述主构架71上的枢轴板89。
由于对枢轴板的后方进行加强,所以,载荷难以传递到枢轴板,枢轴板不变形。这样,可不需要枢轴板的加强,能够降低重量及成本。
作为第4特征,也可使得上述主构架71在其下方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构件79,上述加强板95覆盖到上述横向构件79的端部。
通过覆盖横向构件的端部,能够增大主构架、后构架、横向构件的连接强度。
作为第5特征,也可在上述后构架75上方后端具有载物架51。
即使来自载物架的载荷沿后构架传递,也能够借助于三叉状部的加强以良好效率进行支承。
作为第6特征,也可具有车座轨73,该车座轨73从上述主构架71的中间部朝后方延伸,在其上方具有车座49和上述载物架51,上述后构架75的后端与上述车座轨73相连。
即使来自车座和载物架的载荷沿后构架传递,也能够借助于三叉状部的加强以良好效率支承后构架。
按照本发明,用加强板以从侧面覆盖三叉状部的方式进行焊接,所以,仅是追加加强板,即可牢固地加强应力容易集中的三叉状部,不需要使主构架、后构架整体为大直径、厚壁,所以,能够抑制重量、成本,并且能够提高强度。
如上述加强板将其周缘焊接在构架上,周缘以外相对于构架形成为空心状,则能够用少的焊接部位提高焊接强度,能够降低焊接成本。另外,能够增大构架的截面,能够提高构架的刚性。
如在上述三叉状部的前方设置被焊接到上述主构架上的枢轴板,则对枢轴板的后方进行加强,所以,载荷难以传递到枢轴板,枢轴板不变形。这样,能够不需要枢轴板的加强,能够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
如上述主构架在其下方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构件,上述加强构件覆盖直到上述横向构件的端部,则能够增加主构架、后构架、横向构件的连接强度。
如在上述后构架上方后端具有载物架,则即使来自载物架的载荷沿后构架传递,后构架也能够借助于三叉状部的加强以良好的效率进行支承。
如具有车座轨,该车座轨从上述主构架的中间部朝后方延伸,在其上方具有上述车座和载物架,上述后构架的后端连接到车座轨,则即使来自车座及载物架的载荷沿后构架传递,也能够借助于三叉状部的加强,以良好效率对来自车座及载物架的载荷进行支承。
附图说明
图1为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架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为车架的立体图。
图3为车架的三叉状部近旁的放大侧视图。
图4为车架的三叉状部近旁的放大正视图。
图5为车架的三叉状部近旁的放大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而且,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如不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身的方向相同。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车架3,并且设置了支承在车架3的前后中间部的发动机5、按能够操纵的方式支承在车架3的前部的前轮7、以及支承在车架3的后部的由发动机5的驱动力驱动的后轮9。
在车架3的前端枢支转向管(未图示),在该转向管上通过桥接构件11连接左右一对的前叉13。在前叉13的下端设置前轮车轴15,由前轮车轴15枢支前轮7。在桥接构件11的上部固定操纵用的转向手把17。
在车架3的下部后方通过支承轴21能够上下摇动地连接有摇臂19。摇臂19朝后方延伸,在其后端部支承后轮车轴23,在该后轮车轴23上枢支后轮9。在摇臂19的后端部与车架3的上部后方之间插入左右一对后缓冲器25。
在车架3下部的前后中间部搭载作为机动二轮车1的原动机的发动机5。发动机5为具有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曲轴(未图示)的单缸发动机,在构成其下部的曲轴箱27上前倾地立设气缸29。在气缸29上部的气缸盖31的前端侧连接排气管33,排气管33向前方延伸出,朝下方弯曲,再朝后方弯曲,通过气缸29的右侧朝车身后方延伸,在后轮9的右侧连接到消声器35。在气缸盖31的后端侧连接具有节气体37及空气滤清器39的发动机进气系41。
在曲轴箱27的后部左侧配置驱动链轮(未图示),在该驱动链轮与连接到后轮车轴23的从动链轮43上卷挂驱动链45。
在车架3的上部,储存燃料的燃料箱47、承载乘坐人员的车座49、以及承载货物的后载物架51从前方按该顺序受到支承。在燃料箱47及车座49的下方配置侧盖53,由该侧盖53覆盖上述发动机进气系41的左右。
在车架3的下端部,分别收起自如地安装有用于放置驾驶者的脚的左右一对脚蹬55、中间停放支架57、侧停放支架59。
而且,图中符号61、63表示覆盖前轮7及后轮9的上方外周的前挡泥板及后挡泥板,符号65表示覆盖车架3的后端部的后导风罩。
下面说明车架3的结构。
如图2所示,车架3为主要通过焊接等一体地结合了钢管材的所谓的管构架,具有头管67、下伸构架69、左右一对的主构架71、左右一对的车座轨73、左右一对的后构架75、上横向构架77、以及下横向构架79。
头管67位于车架3的前端,对转向管(未图示)进行枢支。在头管67的下部结合下伸构架69的前端,在头管67的上部通过前部角撑板81结合主构架71的前端。前部角撑板81为位于头管67的后方的侧视时大致梯形的构件,覆盖着下伸构架69的前端部及主构架71的前端部。前部角撑板81被焊接到头管67的后部、下伸构架69的前端部、以及主构架71的前端部,通过前部角撑板81相互一体地连接头管67、下伸构架69、以及主构架71,从而提高车架3前部的强度及刚性。
下伸构架69从头管67向后下方延伸,在其下端结合用于悬挂发动机5的前端的前发动机悬挂支架83。
主构架1通过前部角撑板81在头管67的上部连接其前端,在下伸构架69的上方以平缓的倾斜角度向后下方延伸,到折曲部85,在折曲部85朝下方折曲,以较大的倾斜角度向后下方延伸,到达弯曲部87,在弯曲部87朝前方弯曲,朝下方前方延伸,到达下端。
在主构架71的弯曲部87上,设置向前方延伸的枢轴板89。枢轴板89的后端部90被焊接在主构架71的弯曲部87内侧,在其中央部设置嵌合摇臂19的支承轴21的轴孔91。
另外,在主构架71的弯曲部87上,结合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构架75的前端,形成大致Y形的三叉状部93。在三叉状部93的侧面,设置在侧视时大致呈Y形的左右一对三叉状部角撑板95。三叉状部角撑板95被焊接到主构架71的下部后端部、后构架75的前端部、以及下横向构件79的端部,主构架71、后构架75、及下横向构架79通过三叉状部角撑板95相互一体地连接,从而提高车架3下部的强度及刚性。
左右的主构架71由上横向构架77及下横向构架79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即,在左右主构架71的弯曲部87上方的内侧面分别连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横向构件77的左右端部,左右的主构架71的下端部分别连接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横向构架79的左右端部。在上横向构架77上设置用于悬挂发动机5的后端上方的上发动机悬挂支架97。在下横向构架79上设置用于支承发动机5的后端下方的下发动机悬挂支架99及支承中间停放支架57的中间停放支架托架100。在下横向构架79的左右端部设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支脚蹬55的脚蹬托架101。在下横向构架79的左端部设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侧停放支架59的侧停放支架托架103。
左右的车座轨73在左右的主构架71的折曲部85上方连接其前端,在侧视下大致水平地延伸,在其后部连接后构架75的后端部。车座轨73在俯视时从与主构架71的连接部保持着窄宽度向后方延伸,到达第一折曲部105,在第一折曲部105朝车宽外侧折曲并延伸,宽度逐渐变大,到达第二折曲部107,在第二折曲部107再次折曲,保持着大宽度向后方延伸,到达第三折曲部109,在第三折曲部109向车宽内侧折曲并延伸,到达后端。
在第一折曲部105连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111的左右端,在第二折曲部107的后方连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横梁113的左右端,在第三折曲部109的后方连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115的左右端。即,左右的车座轨73由前横梁111、中横梁113及后横梁115在车宽方向上进行连接。在后横梁115上设置用于支承后载物架51的载物架支承托架117。
后构架75从三叉状部93朝后方延伸,其后端部119通过焊接连接在车座轨73的第二折曲部107下方。在后构架75的后端部119设置用于支承后缓冲器25的上端及后载物架51的支承部121,在该支承部121上一起紧固后缓冲器25的上端及后载物架51的前端。
图3为放大地表示车架3的三叉状部93近旁的侧视图。
三叉状部角撑板95为在侧视时大致呈Y形的冲压成形品,具有向上方前方延伸的前部上端部123、向上方后方延伸的后部上端部125、向下方延伸的下端部127、以及大致三角形状的中央部129。
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前部上端部123具有沿主构架71的外周的弯曲的截面形状,如图4所示,嵌合在主构架71的弯曲部87上方。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后部上端部125具有沿后构架75的外周的弯曲的截面形状,如图5所示,嵌合在后构架75的前端部上。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下端部127形成为沿下横向构架79的端部的碟形,嵌合在下横向构架79上。
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中央部129如图4及图5所示那样,其周缘131与主构架71及后构架75抵接,周缘131以外的部分比主构架71及后构架75更处于车宽外侧。即,在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中央部129与三叉状部93之间形成间隙,成为空心部。使三叉状部角撑板95比三叉状部93更向车宽外侧突出,形成空心部,从而使车架3下部的截面变大,提高了刚性。
另外,三叉状部角撑板95在主构架71及后构架75上焊接其周缘131的一部分。具体地说,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前缘133的上部即前部上端部123的前缘及中央部129的前缘的上部被焊接在主构架71上,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后缘135的上部即后部上端部125的后缘及中央部129的后缘的上部焊接在后构架75上,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下缘137即下端部127的周缘焊接在下横向构架79的侧面。在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后缘135的下部安装用于钩挂侧停放支架弹簧(未图示)的弹簧托架139。
按照该构成,焊接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周缘131的一部分,所以,能够由少的焊接部位提高焊接强度,降低焊接成本。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主构架71与后构架75的连接部的三叉状部93设置当侧视时覆盖主构架71及后构架75的三叉状部角撑板95,将该三叉状部角撑板95焊接在主构架71及后构架75上,所以,仅通过追加三叉状部角撑板95即可牢固地加强应力容易集中的三叉状部93。这样,能够抑制重量、成本的增加,并且提高车架3的强度,增大装载重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前缘133的上部被焊接在主构架71上,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后缘135的上部被焊接在后构架75上,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下缘137被焊接在下横向构架79的侧面,为此,能够由少的焊接部位确保焊接长度,能够降低焊接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中央部129比主构架71及后构架75更位于车宽外侧,在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中央部129与主构架71及后构架75之间形成间隙,所以,能够增大车架3下部的截面,能够提高车架3下部的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枢轴板89的后端部焊接在主构架71的弯曲部87内侧,按向三叉状部93的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枢轴板89,所以,载荷难以传递到枢轴板89,枢轴板89不变形。这样,例如当进行增大装载重量的加强时,不需要对枢轴板89的加强,能够减少重量、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主构架71的下端部分别连接到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下横向构架79,该下横向构架79的端部由三叉状部角撑板95覆盖,下横向构架79的端部和三叉状部角撑板95的下端部受到焊接,所以,主构架71、后构架75、及下横向构架79通过三叉状部角撑板95一体地连接,能够更进一步增加车架3下部的强度及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载置货物的后载物架51连接在后构架75的后端,将后构架75的前端连接在主构架71的弯曲部87,形成三叉状部93,在三叉状部93焊接对三叉状部93的侧面进行覆盖的三叉状部角撑板95,所以,即使来自后载物架51的载荷沿后构架75传递,也能够借助于三叉状部93的加强以良好效率支承后构架75。即,能够提高由来自后载物架51的载荷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的强度及刚性,即使在后载物架51施加大的装载重量,也能够保持足够的强度,增大其装载重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支承车座49及后载物架51的车座轨73,将车座轨73的前端连接在主构架71的前后中间部,将车座轨73的后部连接在后构架75的后端,将后构架75的前端连接在主构架71的弯曲部87,形成三叉状部93,在三叉状部93焊接对三叉状部93的侧面进行覆盖的三叉状部角撑板95,所以,即使来自车座49及后载物架51的载荷沿后构架75传递,也能够借助于三叉状部93的加强以良好效率对后构架75进行支承。即,能够提高由来自车座49及后载物架51的载荷产生应力集中的三叉状部93的强度及刚性,能够增大车座49及后载物架51的装载重量。
以上,根据一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一例,不限于此。
例如,本发明当然也可适用于使用了铝铸造构件的车架等,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动二轮车
3   车架(构架)
47  燃料箱
49  车座
51  后载物架(载物架)
67  头管
71  主构架
73  车座轨
75  后构架
59  下横向构架(横向构件)
87  弯曲部
89  枢轴板
93  三叉状部
95  三叉状部角撑板(加强板)
117 载物架支承托架
121 支承部
123 前部上端部
125 后部上端部
127 下端部
129 中央部
131 周缘
133 前缘
135 后缘
137  下缘

Claims (8)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构架,具有从头管(67)后方朝斜下方后方延伸的主构架(71)和从主构架(71)朝斜上方后方延伸的后构架(75),将所述主构架(71)与所述后构架(75)焊接,而成为三叉状部(93),其特征在于:
用自成一体的加强板(95)以从侧面覆盖所述三叉状部(93)的方式进行焊接,
所述主构架(71)在其下方设有用来连结摇臂(19)的枢轴板(89),所述摇臂(19)用来轴支后轮(9),
所述主构架(71)在进一步朝下方延伸的下端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用来支撑发动机(5)的横向构件(79),
所述加强板(95)呈碟形覆盖到了所述横向构件(79)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95)把其周缘(131)焊接在构架上,周缘(131)以外相对于构架为空心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构架(71)在其下方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构件(79),所述加强板(95)覆盖到了所述横向构件(79)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构架(75)的上方后端设有载物架(5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其特征在于:具有车座轨(73),该车座轨(73)从所述主构架(71)的中间部朝后方延伸,在其上方具有车座(49)和所述载物架(51),所述后构架(75)的后端与所述车座轨(7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构架(75)的上方后端设有载物架(5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其特征在于:具有车座轨(73),该车座轨(73)从所述主构架(71)的中间部朝后方延伸,在其上方具有车座(49)和所述载物架(51),所述后构架(75)的后端与所述车座轨(73)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构架,其特征在于:具有车座轨(73),该车座轨(73)从所述主构架(71)的中间部朝后方延伸,在其上方具有车座(49)和所述载物架(51),所述后构架(75)的后端与所述车座轨(73)相连。
CN201210014941.1A 2011-02-01 2012-01-17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Active CN1026163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0026 2011-02-01
JP2011020026A JP5727805B2 (ja) 2011-02-01 2011-02-01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6314A CN102616314A (zh) 2012-08-01
CN102616314B true CN102616314B (zh) 2014-08-27

Family

ID=46556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4941.1A Active CN102616314B (zh) 2011-02-01 2012-01-17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27805B2 (zh)
CN (1) CN102616314B (zh)
MX (1) MX3574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2661B2 (ja) * 2013-02-27 2017-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6171744B2 (ja) * 2013-09-03 2017-08-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6190304B2 (ja) * 2014-03-28 2017-08-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6316328B2 (ja) * 2016-03-24 2018-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6275192B (zh) * 2016-10-21 2019-11-08 重庆嘉陵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两轮摩托车车架
JP2018111404A (ja) * 2017-01-11 2018-07-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6538124B2 (ja) * 2017-07-27 2019-07-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7985493A (zh) * 2017-12-19 2018-05-04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钢管编织式车架
JP6962892B2 (ja) * 2018-09-28 2021-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9334846A (zh) * 2018-10-19 2019-02-15 常州光阳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车架
CN112810738A (zh) * 2021-02-06 2021-05-18 重庆摩疆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强度高的摩托车车架
CN113458723A (zh) * 2021-06-24 2021-10-01 常州汉德机车工业有限公司 车架制造方法及摩托车车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166903A (fr) * 1957-02-20 1958-11-17 Terrot Ets Enjoliveur-raccord pour assemblages de tubes, notamment pour cadres de cycles
JPS55152808U (zh) * 1979-04-20 1980-11-04
JPS58141846A (ja) * 1982-02-19 1983-08-23 Honda Motor Co Ltd 金属部材のろう付方法
JPS6067284A (ja) * 1983-09-26 1985-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ム構造
JPS6073694U (ja) * 1983-10-28 1985-05-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ム
JPS6110292U (ja) * 1984-06-25 1986-01-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フ−トレスト取着装置
JPS61155078A (ja) * 1984-12-27 1986-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輌の車体フレ−ム
JPS6478994A (en) * 1988-07-22 1989-03-24 Yamaha Motor Co Ltd Rear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
EP0447899B1 (en) * 1990-03-09 1997-06-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Frame construction for a motorcycle type vehicle
JPH04129892A (ja) * 1990-09-20 1992-04-3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2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550821Y2 (ja) * 1991-01-11 1997-10-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2輪車のフートレスト取付構造
JPH0737878U (ja) * 1992-01-21 1995-07-14 伸二 野崎 自動二輪車用フレームプロテクター
JP3362155B2 (ja) * 1992-12-07 2003-01-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3436330B2 (ja) * 1995-09-29 2003-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後部の取付け構造
JP2004299464A (ja) * 2003-03-28 2004-10-2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09161012A (ja) * 2007-12-28 2009-07-2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1219693B (zh) * 2008-01-22 2010-04-21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骑式摩托车的车架
CN201395207Y (zh) * 2009-04-16 2010-02-03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机动二轮车车架
JP2010274852A (ja) * 2009-05-29 2010-12-0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5437756B2 (ja) * 2009-09-29 2014-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6314A (zh) 2012-08-01
JP5727805B2 (ja) 2015-06-03
MX357437B (es) 2018-07-09
JP2012158270A (ja) 2012-08-23
MX2012001175A (es) 2012-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6314B (zh)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US8443925B2 (en) Motorcycle
JP437118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7971672B2 (en) Motorcycle
JP3869122B2 (ja) 4輪バギー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0455480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JP2003011874A (ja)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4066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2822047A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结构
JP2014118099A (ja) 自動二輪車
US8251268B2 (en) Carrier for vehicle
CN203793516U (zh) 跨骑型车辆的燃料箱罩安装构造
JP613653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CN102582743A (zh) 骑乘式车辆的方向把手支承构造
US20130264795A1 (en) Body fram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3180201B (zh) 机动二轮车
JP698422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00352726C (zh) 两轮摩托车的后叉结构
CN103648898B (zh) 跨骑式二轮摩托车
JPH06171570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CN220743247U (zh) 摩托车
CN201863956U (zh) 一种机动两轮车车架
CN102616306B (zh) 骑乘式车辆
JP6766111B2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