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7535B - 跨坐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7535B
CN103287535B CN201310061238.0A CN201310061238A CN103287535B CN 103287535 B CN103287535 B CN 103287535B CN 201310061238 A CN201310061238 A CN 201310061238A CN 103287535 B CN103287535 B CN 1032875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grip part
type vehicle
straddle type
cover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612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7535A (zh
Inventor
片野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87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7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7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7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28Other additional equipment, e.g. back-rests for childr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7/00Sidecars; Forecars; Trailer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cycles
    • B62K27/04Car bodies; Fai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在跨坐型车辆中,尾部罩盖定位在车座的后方和左侧面罩盖与右侧面罩盖之间。横梁构件定位成跨越左支承框架和右支承框架。抓杆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横梁构件。在车辆的俯视图中,尾部罩盖定位成至少部分地与用于安装横梁构件和抓杆的部分重叠。在侧面罩盖和抓杆安装至车辆的状态下,可以将尾部罩盖安装至车辆或从车辆分离。

Description

跨坐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
背景技术
诸如摩托车等之类的跨坐型车辆设置有抓杆。抓杆被配置于车辆的后部。抓杆例如由坐在驾驶者后面的后座乘员抓握。JP2009-161013A公开了一种设置有抓杆的摩托车。JP2009-161013A的摩托车设置有左右座轨、左右支架、支承杆、安装台、联接板和抓杆。左右支架从左右座轨的后端向后延伸。支承杆跨左右支架安置。安装台被焊接至支承杆。联接板被焊接至抓杆。抓杆通过使用螺栓固定的联接板和安装台而固定至车辆。此外,JP2009-161013A的摩托车设置有侧面罩盖和尾部罩盖。侧面罩盖从侧面覆罩支承杆、联接板和安装台。尾部罩盖从后部覆罩支承杆、联接板和安装台。罩盖支架设置在抓杆的顶部上。尾部罩盖被固定至罩盖支架。此外,尾部罩盖上设置有一开口。抓杆穿过该开口插入,且抓杆与开口之间的间隙由罩帽封闭。
在JP2009-161013A的摩托车中,在移除抓杆时进行以下操作。首先,通过提升车座露出螺栓。接下来,使用工具移除螺栓。接下来,从座轨一体地分离抓杆、侧面罩盖和尾部罩盖。
发明内容
在跨坐型车辆中,要求抓杆定位成距后部尽可能远。例如,通过将抓杆朝后部定位,可以向后扩展车座。或者,通过延长抓杆,使抓杆易于抓握。
但是,在JP2009-161013A的摩托车中,难以进一步向后安置抓杆。如上所述,在JP2009-161013A的摩托车中,需要从座轨一体地分离抓杆、侧面罩盖和尾部罩盖。由此,需要将用于固定抓杆和支承杆的部分、也就是螺栓安置在当车座被提升时可接近它们的位置。此外,需要将螺栓安置在可以移除松开的螺栓的位置。在JP2009-161013A的摩托车中,如果抓杆进一步向后定位,则螺栓被尾部罩盖覆盖。这种情况下,接近螺栓变得困难,或者移除螺栓变得困难,且因此可维护性降低。
此外,在JP2009-161013A的摩托车中,抓杆经由联接板、安装台、支承杆和支架被固定至座轨。由此,用于将抓杆固定至座轨的结构已在上下方向上变大。因此,如果抓杆被进一步向后安置,则存在车辆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变大的问题。或者,由于后轮被安置在座轨下方,因此用于固定抓杆的结构很有可能使后轮在上下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变窄。
要通过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中可以比常规位置更向后安置抓杆,同时抑制可维护性的降低和车辆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独立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跨坐型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了优选的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包括车座、左支承框架、右支承框架、后轮、左侧面罩盖、右侧面罩盖、尾部罩盖、横梁构件和抓杆。所述左支承框架和所述右支承框架支承所述车座。所述后轮被安置在所述左支承框架和所述右支承框架的下方。所述左侧面罩盖被安置在所述左支承框架的左方。所述右侧面罩盖被安置在所述右支承框架的右方。所述尾部罩盖被安置在所述车座的后方和所述左侧面罩盖与所述右侧面罩盖之间。所述横梁构件被安置成跨越(横亘,across)所述左支承框架和所述右支承框架。所述抓杆以可分离和可安装的方式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在所述车辆的俯视图中,所述尾部罩盖被安置成至少部分地与用于安装所述横梁构件和所述抓杆的部分重叠。在所述侧面罩盖和所述抓杆被安装至所述车辆的状态下,允许所述尾部罩盖被安装至所述车辆或从所述车辆分离。
根据第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抓杆包括左抓握部和右抓握部。所述左抓握部被安置在所述左侧面罩盖的外侧。所述右抓握部被安置在所述右侧面罩盖的外侧。所述尾部罩盖被安置在所述左抓握部与所述右抓握部之间。
根据第三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左侧面罩盖包括左切割部,所述左抓握部的端部被插入所述左切割部中。所述右侧面罩盖包括右切割部,所述右抓握部的端部被插入所述右切割部中。
根据第四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三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尾部罩盖与所述左侧面罩盖之间的边界线定位在所述左切割部的左侧端的右方。所述尾部罩盖与所述右侧面罩盖之间的边界线定位在所述右切割部的右侧端的左方。
根据第五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横梁构件包括板状形状。
根据第六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横梁构件被固定至所述左支承框架的后端和所述右支承框架的后端。
根据第七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六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横梁构件的后端定位在所述左支承框架和所述右支承框架的后端的后方。
根据第八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左支承框架和所述右支承框架的后部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
根据第九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抓杆还包括左安装部和右安装部。所述左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左抓握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所述右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右抓握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所述左安装部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所述右安装部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
根据第十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抓杆还包括左安装部和右安装部。所述左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左抓握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所述右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右抓握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所述左安装部包括从所述横梁构件向后延伸的形状。所述右安装部包括从所述横梁构件向后延伸的形状。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抓杆的后部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所述抓杆的前部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所述左支承框架和所述右支承框架。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尾部罩盖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安装所述尾部罩盖和所述横梁构件的部分定位在安装所述抓杆和所述横梁构件的部分的前方。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用于将所述尾部罩盖和所述横梁构件固定在所述用于安装的部分中的固定构件定位在所述尾部罩盖的前方。
根据第十四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抓杆还包括左后安装部、左前安装部、右后安装部和右前安装部。所述左后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左抓握部的后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所述左前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左抓握部的前部,并安装至所述左支承框架。所述右后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右抓握部的后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所述右前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右抓握部的前部,并连接至所述右支承框架。所述左抓握部的前端定位在所述左安装部的前方。所述右抓握部的前端定位在所述右安装部的前方。
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跨坐型车辆是根据第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抓杆包括左抓杆和右抓杆,所述左抓杆和右抓杆是互相分离的部件。所述左抓杆包括所述左抓握部。所述右抓杆包括所述右抓握部。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尾部罩盖至少部分地与用于安装横梁构件和抓杆的部分重叠。由此,可以比常规方式更向后地安置抓杆。此外,可以在不从车辆移除侧面罩盖和抓杆的情况下移除尾部罩盖。由此,即使比常规方式更向后安置抓杆,也抑制了可维护性的降低。此外,由于抓杆被安装至横梁构件,因此与常规时相比可以抑制车辆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变大。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由于尾部罩盖被安置在左抓握部与右抓握部之间,因此可以容易地移除尾部罩盖而不干扰左抓握部和右抓握部。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与用于供左抓握部的端部和右抓握部的端部穿过的孔形成在尾部罩盖中的情况相比,易于在不受左抓握部和右抓握部干扰的情况下分离尾部罩盖。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与用于供左抓握部的端部和右抓握部的端部穿过的孔形成在尾部罩盖中的情况相比,易于在不受左抓握部和右抓握部干扰的情况下分离尾部罩盖。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可以使车辆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比在常规情况下小。
在根据第六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可以比在常规情况下更向后安置抓杆。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可以比在常规情况下更向后安置抓杆。
在根据第八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可以在不使用另外的部件的情况下使安装抓杆的位置更高。由此,后座乘员能够容易地抓握抓杆。
在根据第九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可以使左右抓握部的位置更高。由此,后座乘员能够容易地抓握抓杆。
在根据第十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左右安装部包括从横梁构件向后延伸的形状。由此,可以更向后安置抓杆。
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可以容易地安装或分离抓杆的前部和后部。由此,容易进行维护。
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在抓杆被安装至横梁构件的状态下,可以容易地使工具靠近安装尾部罩盖和横梁构件的部分。由此,可以容易地分离尾部罩盖。
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在抓杆被安装至横梁构件的状态下,可以容易地使工具靠近固定构件而不受尾部罩盖干扰。由此,可以容易地分离尾部罩盖。
在根据第十四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可以获得左右抓握部的长的长度。此外,可以使前后安装部之间的距离小。由此,不仅可以增加抓握左右抓握部的容易性,而且获得高的固定强度。
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跨坐型车辆中,左抓杆和右抓杆能够被单独分离。由此,容易进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的跨坐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跨坐型车辆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跨坐型车辆的后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示出了抓杆的安装结构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了抓杆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了抓杆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了处于抓杆被分离的状态下的抓杆的安装结构的透视图。
图8是车体罩盖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示出了处于车座被提升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处于尾部罩盖被分离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11是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跨坐型车辆的后部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一些优选实施例的跨坐型车辆。图1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跨坐型车辆1的侧视图。跨坐型车辆1为摩托车。跨坐型车辆1设置有车体框架2、发动机3、车座4、燃料箱5、前轮6、后轮7、车体罩盖8、和抓杆9。此外,在以下描述中,前后方向是由坐在车座4上的骑乘者观察时的车体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由坐在车座4上的骑乘者观察时的车体左右方向。
车体框架2包括头管11、前叉12、前框架部13、和后框架部14。前叉12由头管1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手柄15被固定在前叉12的顶端处。前照灯单元16定位在头管11的前面。前轮6由前叉12的底端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
前框架部13由管形构件构成。前框架部分13包括第一前框架131和第二前框架132。第一前框架131连接至头管11并从头管11向后延伸。第二前框架132沿倾斜向后和向下的方向从第一前框架131的后端延伸。在第二前框架132的底端处联接有摆臂18使得其能够上下摆动。后轮7由摆臂18的后端以可旋转方式支承。
后框架部分14由管形构件构成。后框架部分14连接至前框架部分13并从前框架部分13向后延伸。后框架部分14定位在后轮7的上方。后框架部分14包括顶部后框架21和底部后框架22。顶部后框架21连接至第二前框架132,并从第二前框架132向后延伸。底部后框架22定位在顶部后框架21的下方。底部后框架22连接至第二前框架132并从第二前框架132向后延伸。底部后框架22的后端连接至顶部后框架21。
车座4和燃料箱5安装于车体框架2的上部。燃料箱5定位在车座4的前方。燃料箱5定位在第一前框架131的上方。车座4定位在后框架部14的上方。车座4包括主车座部401和串置车座部402。主车座部401定位在燃料箱5的后方。串置车座部402定位在主车座部401的后方。串置车座部402的顶面定位成比主车座部401的顶面高。串置踏板23定位在车座4的下方。串置踏板23是后座乘员放脚的部分。串置踏板23连接至底部后框架22。
发动机3经由链条将驱动力传递至后轮7。发动机3定位在燃料箱5的下方,并由前框架部13支承。前挡泥板17定位在前轮6的上方。后挡泥板19定位在后轮7的上方。
图2是跨坐型车辆1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图3是跨坐型车辆1的后部的放大俯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车体罩盖8覆罩车体框架2的后部。车体罩盖8包括左侧面罩盖31、右侧面罩盖32、和尾部罩盖33。后文详述各罩盖的构成。
抓杆9是由后座乘员抓握的部分。抓杆9由树脂制成。如图3所示,抓杆9包括左抓握部41和右抓握部42。左抓握部41定位在左侧面罩盖31的外侧。左抓握部41包括后部411和前部412。左抓握部41的后部411定位成从左侧面罩盖31向上突出。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定位成从左侧面罩盖31向左突出。右抓握部42定位在右侧面罩盖32的外侧。右抓握部42包括后部421和前部422。右抓握部42的后部421定位成从右侧面罩盖32向上突出。右抓握部42的前部422定位成从右侧罩盖32向右突出。
图4是示出了抓杆9的安装结构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了抓杆9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了抓杆9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此外,在图4中,为了易于理解,已省略用于安装抓杆9的螺栓。如图4所示,抓杆9由顶部后框架21支承。顶部后框架21包括左支承框架24、右支承框架25、第一横梁构件26、和第二横梁构件27。此外,上述底部后框架22包括底部左框架28和底部右框架29。底部左框架28定位在左支承框架24的下方。底部右框架29定位在右支承框架25的下方。
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支承车座4。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定位成使得它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互相分离。上述后轮7定位在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下方。左支承框架24向后延伸。如图6所示,左支承框架24的后部241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左支承框架24的后端定位在底部左框架28的后端的后方。右支承框架25定位成与左支承框架24左右对称。因此,与左支承框架24的后部241相似,右支承框架25的后部251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此外,右支承框架25的后端定位在底部右框架29的后端的后方。
图7是示出了处于抓杆9被分离的状态下的抓杆9的安装结构的透视图。如图7所示,左支承框架24包括左抓杆安装部242。右支承框架25包括右抓杆安装部252。左抓杆安装部242和右抓杆安装部252是抓杆9安装至其上的部分。左抓杆安装部242被固定至左支承框架24的管形构件。右抓杆安装部252被固定至右支承框架25的管形构件。左抓杆安装部242包括左安装孔243。左安装孔243贯穿左抓杆安装部242。右抓杆安装部252包括右安装孔253。右安装孔253贯穿右抓杆安装部252。如图5所示,用于安装抓杆9的螺栓91穿过左安装孔243。用于安装抓杆9的螺栓92穿过右安装孔253。
第一横梁构件26定位成跨越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第一横梁构件26被固定至左支承框架24的后端和右支承框架25的后端。第一横梁构件26包括板形状。第一横梁构件26包括在多个位置弯曲的形状。第一横梁构件26包括抓杆固定部51、尾部罩盖固定部52、和后挡泥板固定部53。
抓杆固定部51是抓杆9被固定至其上的部分。抓杆固定部51被固定至左支承框架24的后端和右支承框架25的后端。例如,抓杆固定部51被焊接至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抓杆固定部51的上表面包括平坦形状。抓杆固定部51的左侧部511和右侧部512向下弯曲。抓杆固定部51的后端定位在左支承框架24的后端和右支承框架25的后端的后方。因此,如图6所示,第一横梁构件26的后端定位在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的后端的后方。如图7所示,抓杆固定部51包括第一左孔513和第一右孔514。第一左孔513和第一右孔514贯穿抓杆固定部51。如图5所示,用于固定抓杆9的螺栓93穿过第一左孔513。用于固定抓杆9的螺栓94穿过第一右孔514。
尾部罩盖固定部52是用于固定尾部罩盖33的部分。尾部罩盖固定部52定位在抓杆固定部51的前部的上方。尾部罩盖固定部52的上表面相对于抓杆固定部51的上表面倾斜。尾部罩盖固定部52包括用于固定尾部罩盖33的孔。具体而言,尾部罩盖固定部52包括第二左孔521和第二右孔522。第二左孔521和第二右孔522贯穿尾部罩盖固定部52。用于固定尾部罩盖33的螺栓95(参见图9)穿过第二左孔521。用于固定尾部罩盖33的螺栓96(参见图9)穿过第二右孔522。第二左孔521和第二右孔522定位在第一左孔513和第一右孔514的前方。
后挡泥板固定部53是用于固定挡泥板19的部分。后挡泥板固定部53从抓杆固定部51的前部向下延伸。后挡泥板固定部53包括用于固定后挡泥板19的孔。具体而言,后挡泥板固定部53包括第三左孔531和第三右孔532。第三左孔531和第三右孔532贯穿后挡泥板固定部53。用于固定后挡泥板19的螺栓(图中未示出)穿过第三左孔531和第三右孔532。
第二横梁构件27定位成跨越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第二横梁构件27定位在第一横梁构件26的前方。第二横梁构件27被固定至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第二横梁构件27定位在左抓杆安装部242和右抓杆安装部252的前方。第二横梁构件27包括板状形状。第二横梁构件27包括在多个位置弯曲的形状。
如图4所示,抓杆9的后部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第一横梁构件26。抓杆9的前部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抓杆9的后部通过螺栓93和94安装至第一横梁构件26。抓杆9的前部通过螺栓91和92安装至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抓杆9包括左抓杆9L和右抓杆9R,其为互相分离的部件。左抓杆9L包括上述左抓握部41。右抓杆9L包括上述右抓握部42。抓杆9还包括左后安装部43、右后安装部44、左前安装部45、和右前安装部46。
左后安装部43连接至左抓握部41的后部411。左后安装部43安装至第一横梁构件26。具体而言,左后安装部43安装至抓杆固定部51。如图4所示,左后安装部43包括孔431。如图5所示,螺栓93穿过孔431。左后安装部43包括从第一横梁构件26向后延伸的形状。具体而言,左后安装部43朝倾斜左后方向延伸。左后安装部43包括弯曲部432,并且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右后安装部44连接至右抓握部42的后部421。右后安装部44安装至第一横梁构件26。具体而言,右后安装部44安装至抓杆固定部51。如图4所示,右后安装部44包括孔441。如图5所示,螺栓94穿过孔441。右后安装部44包括从第一横梁构件26向后延伸的形状。具体而言,右后安装部44朝倾斜右后方向延伸。右后安装部44包括弯曲部442,并且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
左前安装部45连接至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具体而言,左前安装部45安装至左支承框架24。左前安装部45在定位在左抓握部41的前端的后方的位置连接至左抓握部41。因此,左抓握部41的前端定位在左前安装部45的前方。左前安装部45安装至左抓杆安装部242。如图4所示,左前安装部45包括孔451。如图5所示,螺栓91穿过孔451。左前安装部45包括从左抓杆安装部242向左延伸的形状。左前安装部45包括左弯曲部452。左前安装部45包括在左弯曲部452中向下弯曲的形状。由此,如图6所示,在侧视图中,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定位成低于左支承框架24的上表面。在侧视图中,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与左支承框架24重叠。
右前安装部46连接至右抓握部42的前部422。具体而言,右前安装部46安装至右支承框架25。右前安装部46在定位在右抓握部42的前端的后方的位置连接至右抓握部42。因此,右抓握部42的前端定位在右前安装部46的前方。右前安装部46安装至右支承框架25。如图4所示,右前安装部46包括孔461。如图5所示,螺栓92穿过孔461。右前安装部46包括从右抓杆安装部252向右延伸的形状。右前安装部46包括右弯曲部462。右前安装部46包括在右弯曲部462中向下弯曲的形状。由此,在侧视图中,与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相似,右抓握部42的前部422定位成低于右支承框架254的上表面。在侧视图中,与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相似,右抓握部42的前部422与右支承框架25重叠。
如图3所示,左侧面罩盖31和右侧面罩盖32定位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互相分离。左侧面罩盖31和右侧面罩盖32定位成使得它们左右对称。左侧面罩盖31定位在上述左支承框架24的左方。右侧面罩盖31定位在上述右支承框架25的右方。如图2所示,在侧视图中,左侧面罩盖31定位在串置车座部402的下方。与左侧面罩盖31相似,右侧面罩盖32也定位在串置车座部402的下方。如图3所示,在俯视图中,左侧面罩盖31的后部311和右侧面罩盖32的后部321定位在车座4的后方。
图8是左侧面罩盖31、右侧面罩盖32和尾部罩盖33的分解透视图。如图8所示,左侧面罩盖31包括第一端面312和左切割部313。第一端面312面对尾部罩盖33。左切割部313包括从第一端面312向左凹陷的形状。左抓握部41的后部411插入左切割部313中。右侧面罩盖32包括第二端面322和右切割部323。第二端面322面对尾部罩盖33。右切割部323包括从第二端面322向右凹陷的形状。右抓握部42的后部421插入右切割部323中。
左侧面罩盖31包括左穿孔314。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穿过左穿孔314插入。左穿孔314定位成低于左侧面罩盖31的上缘部315。左穿孔314定位成与左侧面罩盖31的上缘部315向下分离。在侧视图中,左穿孔314定位成与上述左支承框架24重叠。右侧面罩盖32包括右穿孔324。右抓握部42的前部422穿过右穿孔324插入。右穿孔324定位成与左穿孔314左右对称。因此,右穿孔324定位成低于右侧面罩盖32的上缘部325。右穿孔324定位成与右侧面罩盖31的上缘部325向下分离。在侧视图中,右穿孔324定位成与上述右支承框架25重叠。
左侧面罩盖31包括左固定部316。左固定部316是用于将左侧面罩盖31固定到尾部罩盖固定部52上的部分。左固定部316随同尾部罩盖33一起被固定至尾部罩盖固定部52。左固定部包括孔317。左固定部316的孔317定位在与上述尾部罩盖固定部52的第二左孔521(参见图7)重叠的位置。右侧面罩盖32包括右固定部326。右固定部326是用于将右侧面罩盖32固定到尾部罩盖固定部52上的部分。右固定部326随同尾部罩盖33一起被固定至尾部罩盖固定部52。右固定部包括孔327。右固定部326的孔327定位在与上述尾部罩盖固定部52的第二右孔522(参见图7)重叠的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尾部罩盖33定位在车座4的后方。尾部罩盖33定位在左侧面罩盖31与右侧面罩盖32之间。尾部罩盖33包括向后突出的弯曲形状。如图8所示,尾部罩盖33包括上表面部34和后表面部35。如图3所示,上表面部34定位在左抓握部41的后部411与右抓握部42的后部421之间。在俯视图中,上表面部34定位在左侧罩盖31的第一端面312与右侧面罩盖32的第二端面322之间。上表面部34的左侧表面341在俯视图中包括直线形状。上表面部34的左侧表面341面对左侧面罩盖31的第一端面312。因此,如图3所示,尾部罩盖33与左侧面罩盖31之间的边界线36L定位在左切割部313的右方。上表面部34的右侧表面342在俯视图中包括直线形状。上表面部34的右侧表面342面对右侧面罩盖32的第二端面322。因此,如图3所示,尾部罩盖33与右侧面罩盖32之间的边界线36R定位在右切割部323的左方。上表面部34包括向后变窄的形状。换言之,上表面部34的左侧表面341和右侧表面342之间的间距向后变小。此外,尾部罩盖33包括第一固定部345和第二固定部346。第一固定部345和第二固定部346从上表面部34向后突出。第一固定部345和第二固定部346被固定至尾部罩盖固定部52。第一固定部345包括孔347。第一固定部345的孔347定位成与上述左固定部316的孔317和尾部罩盖固定部52的第二左孔521重叠。第二固定部346包括孔348。第二固定部346的孔348定位成与上述右固定部326的孔327和尾部罩盖固定部52的第二右孔522重叠。由于穿过第一固定部345的孔347、左固定部316的孔317和尾部罩盖固定部52的第二左孔521的上述螺栓95(参见图9),左侧面罩盖31和尾部罩盖33被固定至尾部罩盖固定部52。由于穿过第二固定部346的孔348、右固定部326的孔327和尾部罩盖固定部52的第二右孔522的上述螺栓96(参见图9),右侧面罩盖32和尾部罩盖33被固定至尾部罩盖固定部52。如图2所示,后表面部35定位在上表面部34的下方。后表面部35连接至上表面部34的后端。后表面部35定位在左支承框架24的后端和右支承框架25的后端的后方。
图9是示出了处于车座4已被提升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后部的俯视图。图10是示出了处于尾部罩盖33已被分离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后部的俯视图。如图9和图10所示,尾部罩盖33安装至第一横梁构件26。具体而言,尾部罩盖33借助螺栓95和96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固定至尾部罩盖固定部52。尾部罩盖33定位成使得,在处于尾部罩盖33已安装的状态下在车辆的俯视图中,尾部罩盖33与用于固定第一横梁构件26和抓杆9的部分重叠。换言之,尾部罩盖33定位成使得,在车辆的俯视图中,尾部罩盖33与用于固定第一横梁构件26和抓杆9的螺栓93和94重叠。另一方面,用于固定尾部罩盖33和第一横梁构件26的部分定位在用于固定抓杆9和第一横梁构件26的部分的前方。因此,如图9所示,用于固定尾部罩盖33和第一横梁构件26的螺栓95和96在俯视图中定位在尾部罩盖33的上表面部34的前方。由此,可以使工具易于靠近螺栓95和96。此外,可容易地沿向上的方向取出拧松的螺栓95和96。由此,在左侧面罩盖31和右侧面罩盖32以及抓杆9已被固定至车辆的状态下,可以将尾部罩盖33安装至车辆或从车辆分离尾部罩盖33。换言之,如图10所示,在左侧面罩盖31和右侧面罩盖32以及抓杆9已被固定至车辆的状态下,可以从第一横梁构件26分离尾部罩盖33。此外,在左侧面罩盖31和右侧面罩盖32以及抓杆9已被固定至车辆的状态下,可以将尾部罩盖33安装至第一横梁构件26。
在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跨坐型车辆中,尽管尾部罩盖33与固定第一横梁构件26和抓杆9的部分、也就是螺栓93和94重叠,但可以在不从车辆分离左侧面罩盖31和右侧面罩盖32以及抓杆9的情况下从车辆分离尾部罩盖33。由此,即便使抓杆9的位置比常规更向后,也可以抑制可维护性的降低。此外,抓杆9被固定至第一横梁构件26。由此,可以抑制车辆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与常规情况下相比变大。
在左侧面罩盖31中形成供左抓握部41的后部411插入其中的左切割部313。在右侧面罩盖32中形成供右抓握部42的后部421插入其中的右切割部323。此外,尾部罩盖33与左侧面罩盖31之间的边界线36L定位在左切割部313的右方。尾部罩盖33与右侧面罩盖32之间的边界线36R定位在右切割部323的左方。换言之,尾部罩盖33定位在左抓握部41与右抓握部42之间。由此,可以容易地分离尾部罩盖33而不受左抓握部41和右抓握部42干扰。
第一横梁构件26包括板状形状。由此,可以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与常规情况下相比变大。
第一横梁构件26被固定至左支承框架24的后端和右支承框架25的后端。此外,第一横梁构件26的后端定位在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5的后端的后方。由此,可以比在常规情况下更向后定位抓杆9。由此,可以使抓杆9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结果,可以使抓杆9易于抓握。或者,在不使抓杆9在前后方向上变短的情况下,可以使车座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特别地,可以使串置车座部402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由此,可以增大串置车座部402的面积,并提高后座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左支承框架24的后部241和右支承框架25的后部251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由此,可以使固定抓杆9的位置高。此外,左后安装部43和右后安装部44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由此,可以使固定抓杆9的位置更高。由此,后座乘员抓握抓杆9变得容易。
左后安装部43和右后安装部44包括从第一横梁构件26向后延伸的形状。由此,可以比常规方式更向后定位抓杆9。
在抓杆9已被固定至第一横梁构件26的状态下,可以使工具靠近固定尾部罩盖33和第一横梁构件26的螺栓95和96。此外,可容易地取出已使用工具松开的螺栓95和96。由此,可以容易地分离尾部罩盖33。
抓杆9的后部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第一横梁构件26。此外,抓杆9的前部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左支承框架24和右支承框架26。由此,可以容易地安装或分离抓杆9的前部和后部。
左抓握部41的前端定位在左前安装部45的前方。此外,右抓握部42的前端定位在右前安装部46的前方。由此,可以获得左抓握部41和右抓握部42的大的长度。此外,可以使左前安装部45与左后安装部43之间的距离以及右前安装部46与右后安装部44之间的距离更小。由此,不仅可以提高抓握左抓握部41和右抓握部42的容易性,而且可以获得固定抓杆9的高强度。
左抓杆9L和右抓杆9R是分开的部件。因此,可以分开地分离左抓杆9L和右抓杆9R。由此,车辆的后部易于进行维护。
左前安装部45和右前安装部46包括向下弯曲的形状。此外,供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插入其中的左穿孔314和供右抓握部42的前部422插入其中的右穿孔324定位在左侧面罩盖31和右侧面罩盖32的上缘部315和324的下方。在常规侧面罩盖的结构中,在左侧面罩盖的上缘部中和右侧面罩盖的上缘部中形成有用于供左抓握部41和右抓握部42通过的切口。因此,在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跨坐型车辆1中,由于穿孔314和324如上所述形成,因此与在常规情况下相比可以降低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和右抓握部42的前部422的位置。由此,可以使左抓握部41的前部412和右抓握部42的前部422的位置更低。由此,可以使左抓握部41和右抓握部42在上下方向上长。由此,后座乘员抓握抓杆9仍变得更容易。
尽管以上介绍了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不应受以上优选实施例的约束,并且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意图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修改。
跨坐型车辆无需局限于摩托车,并且包括三轮车、越野车辆、雪地机动车等。此外,摩托车无需局限于小型(踏板式)摩托车,而且包括轻便式(机动脚踏两用式)或运动式(跑车式)摩托车。
在以上优选实施例中,尾部罩盖33定位成与固定第一横梁构件26和抓杆9的部分的整体重叠。但是,也可以将尾部罩盖33定位成使得其与固定第一横梁构件26和抓杆9的部分的局部重叠。
在以上优选实施例中,尾部罩盖33与左侧面罩盖31之间的边界线36L定位在左切割部313的右方。此外,尾部罩盖33与右侧面罩盖32之间的边界线36R定位在右切割部323的左方。但是,尾部罩盖33与左侧面罩盖31之间的边界线36L定位在左切割部313的左侧边缘的右方也可。尾部罩盖33与右侧面罩盖32之间的边界线36R定位在右切割部323的右侧边缘的左方也可。例如,如图11所示,切口343和344分别形成在尾部罩盖33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中也可。换言之,也可行的是,用于插入左抓握部41的后部411的孔由左侧面罩盖31的左切割部313和尾部罩盖33的左侧表面的切割部343构成。此外,也可行的是,用于插入右抓握部42的后部421的孔由右侧面罩盖32的右切割部323和尾部罩盖33的右侧表面的切割部344构成。
抓杆9的固定无需局限于螺栓,而且其也能使用其它固定装置固定。例如,抓杆9也能使用螺钉固定。尾部罩盖33的固定无需局限于螺栓,而且其也能使用其它固定装置固定。例如,尾部罩盖33也能使用螺钉固定。
在以上优选实施例中,左抓握部41和右抓握部42包括作为互相分离的部件的左抓杆9L和右抓杆9R。但是,左抓握部41和右抓握部42也能一体地形成。换言之,抓杆9可以作为单个部件构成。在以上优选实施例中,尽管抓杆由树脂制成,但其也能由诸如金属的其它材料形成。

Claims (20)

1.一种跨坐型车辆,包括:
车座;
用于支承所述车座的左支承框架和右支承框架;
定位在所述左支承框架和所述右支承框架的下方的后轮;
定位在所述左支承框架的左方的左侧面罩盖;
定位在所述右支承框架的右方的右侧面罩盖;
尾部罩盖,所述尾部罩盖定位在所述车座的后方,并且定位在所述左侧面罩盖与所述右侧面罩盖之间;
定位成跨越所述左支承框架和所述右支承框架的横梁构件;以及
抓杆,所述抓杆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
其中,在所述车辆的俯视图中,所述尾部罩盖被安置成至少部分地与用于安装所述横梁构件和所述抓杆的部分重叠;并且
在所述侧面罩盖和所述抓杆被安装至所述车辆的状态下,允许所述尾部罩盖安装至所述车辆或从所述车辆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抓杆的后部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并且
所述抓杆的前部以可安装和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所述左支承框架和所述右支承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尾部罩盖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并且
用于安装所述尾部罩盖和所述横梁构件的部分定位在用于安装所述抓杆和所述横梁构件的部分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尾部罩盖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并且
用于安装所述尾部罩盖和所述横梁构件的部分定位在用于安装所述抓杆和所述横梁构件的部分的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抓杆包括左抓杆和右抓杆,所述左抓杆和所述右抓杆是互相分离的部件;
所述左抓杆包括左抓握部;并且,
所述右抓杆包括右抓握部,所述左抓握部安置在所述左侧面罩盖的外侧,且所述右抓握部安置在所述右侧面罩盖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抓杆包括左抓杆和右抓杆,所述左抓杆和所述右抓杆是互相分离的部件;
所述左抓杆包括左抓握部;并且,
所述右抓杆包括右抓握部,所述左抓握部安置在所述左侧面罩盖的外侧,且所述右抓握部安置在所述右侧面罩盖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抓杆包括左抓杆和右抓杆,所述左抓杆和所述右抓杆是互相分离的部件;
所述左抓杆包括左抓握部;并且,
所述右抓杆包括右抓握部,所述左抓握部安置在所述左侧面罩盖的外侧,且所述右抓握部安置在所述右侧面罩盖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抓杆包括左抓杆和右抓杆,所述左抓杆和所述右抓杆是互相分离的部件;
所述左抓杆包括左抓握部;并且,
所述右抓杆包括右抓握部,所述左抓握部安置在所述左侧面罩盖的外侧,且所述右抓握部安置在所述右侧面罩盖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左抓杆包括左安装部,所述左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左抓握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并且
所述右抓杆包括右安装部,所述右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右抓握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左安装部是左后安装部,所述左后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左抓握部的后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
所述左抓杆的左前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左抓握部的前部并安装至所述左支承框架,
所述右安装部是右后安装部,所述右后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右抓握部的后部并安装至所述横梁构件,并且
所述右抓杆的右前安装部连接至所述右抓握部的前部并安装至所述右支承框架;
所述左抓握部的前端定位在所述左安装部的前方;并且
所述右抓握部的前端定位在所述右安装部的前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左安装部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并且所述右安装部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左安装部包括从所述横梁构件向后延伸的形状;并且所述右安装部包括从所述横梁构件向后延伸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尾部罩盖被安置在所述左抓握部与所述右抓握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左侧面罩盖包括左切割部,所述左抓握部的端部被插入在所述左切割部中;并且
所述右侧面罩盖包括右切割部,所述右抓握部的端部被插入在所述右切割部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尾部罩盖与所述左侧面罩盖之间的边界线定位在所述左切割部的左侧端的右方;并且
所述尾部罩盖与所述右侧面罩盖之间的边界线定位在所述右切割部的右侧端的左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横梁构件包括板状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横梁构件被固定至所述左支承框架的后端和所述右支承框架的后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横梁构件的后端定位在所述左支承框架的后端和所述右支承框架的后端的后方。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左支承框架的后部和所述右支承框架的后部包括向上弯曲的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用于将所述尾部罩盖和所述横梁构件固定在所述用于安装的部分中的固定构件定位在所述尾部罩盖的前方。
CN201310061238.0A 2012-02-27 2013-02-27 跨坐型车辆 Active CN1032875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9785A JP2013173472A (ja) 2012-02-27 2012-02-27 鞍乗型車両
JP039785/2012 2012-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7535A CN103287535A (zh) 2013-09-11
CN103287535B true CN103287535B (zh) 2016-02-03

Family

ID=47779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61238.0A Active CN103287535B (zh) 2012-02-27 2013-02-27 跨坐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2631164B1 (zh)
JP (1) JP2013173472A (zh)
CN (1) CN103287535B (zh)
AR (1) AR090162A1 (zh)
BR (1) BR102013002997B1 (zh)
CO (1) CO7040206A1 (zh)
ES (1) ES2460924T3 (zh)
MX (1) MX201300208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88330A (ja) * 2014-11-06 2016-05-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133912B2 (ja) * 2015-01-23 2017-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DE102015210728A1 (de) * 2015-06-11 2016-12-15 GW-CATBIKES GmbH Umkonfigurierbares Fahrzeug
CN107444539B (zh) * 2016-05-31 2019-12-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9050759A (zh) * 2018-07-28 2018-12-21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尾部安装结构及其摩托车
JP7022774B2 (ja) * 2020-02-12 2022-02-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3493A (zh) * 2000-12-22 2002-08-1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用的后置物架
CN101468674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07564A (ja) * 2007-10-31 2009-05-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3493A (zh) * 2000-12-22 2002-08-1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用的后置物架
CN101468674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13002081A (es) 2013-08-27
AR090162A1 (es) 2014-10-22
BR102013002997B1 (pt) 2020-12-15
CN103287535A (zh) 2013-09-11
EP2631164B1 (en) 2014-04-16
BR102013002997A2 (pt) 2015-07-14
CO7040206A1 (es) 2014-08-29
EP2631164A1 (en) 2013-08-28
JP2013173472A (ja) 2013-09-05
ES2460924T3 (es) 2014-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7535B (zh) 跨坐型车辆
US8443925B2 (en) Motorcycle
US8317212B2 (en) Motorcycle including bendable rear fender
KR101317619B1 (ko) 자동 이륜차
CN100455480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US20140063826A1 (en) Headlight suppor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EP2923930B1 (en) Vehicle
CN108706065A (zh) 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CN109278922A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BR102016001051B1 (pt)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em selim
US20070000960A1 (en) Carrier for vehicle
CN101468674B (zh) 机动两轮车
JP4839025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3386890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202923772U (zh) 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JP406779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67737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2362463A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CN105501335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2020037341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2193161A (ja) 自動二輪車用リヤキャリア
CN216994674U (zh) 跨骑型车辆
JP414421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後輪懸架装置
JP267134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02193167A (ja) 車両用マッドガー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