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23772U - 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 Google Patents

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23772U
CN202923772U CN 201220576485 CN201220576485U CN202923772U CN 202923772 U CN202923772 U CN 202923772U CN 201220576485 CN201220576485 CN 201220576485 CN 201220576485 U CN201220576485 U CN 201220576485U CN 202923772 U CN202923772 U CN 2029237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member main
guard member
vehicle
sm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7648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翔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237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2377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二轮车等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用于具有车体框架、以及与车体框架的后部连接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位导轨的小型车辆,且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装拆自如地安装在车体框架或座位导轨的至少某一方上。该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沿小型车辆的车体侧面配置的保护件主体;以及接合在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并装拆自如地连接在车体框架或座位导轨的托架,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弯曲,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面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

Description

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等小型车辆所用的护衣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自动二轮车等小型车辆上,有时安装对乘员的身体和衣服进行保护用的护衣部件。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9-132187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管材的外周面焊接宽幅的托架而形成的护衣部件(罩盖部件及上部托架)。另外,作为以往例子的护衣部件,已知有这样一种结构:如本申请图10所示那样,在管材71的外周面端部从上侧焊接コ字形的托架72。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结构中,为了确保管材与托架的安装宽度而将托架的向上的面扩大,在该向上的面上容易积存沙粒和泥土,使外观恶化。另外,由于将托架焊接成从上侧架在管材上,故托架与管材的焊接部位所产生的焊道、毛刺和溅射物容易暴露在车辆的外观部位(肉眼容易看到的部位),这一点也使外观恶化。另外,暴露在车辆外观部位的毛刺和溅射物有可能会钩住乘员的身体或衣服。
另外,在本申请图10所示的结构中,在管材71与托架72的焊接部位形成向上的凹部73,雨水和泥土容易积存在该凹部73内。因此,必须在管材71上另外加工放水孔74以排出积存在凹部73内的雨水和泥土,导致制造工序的复杂化和生产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考虑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锈性、外观和乘车舒适性优异的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用于具有车体框架、以及与该车体框架的后部连接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位导轨的小型车辆,且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车体框架或所述座位导轨的至少某一方上,该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的特征是,具有:沿所述小型车辆的车体侧面配置的保护件主体;以及接合在该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并装拆自如地连接在所述车体框架或所述座位导轨上的托架,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弯曲,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面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通过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面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则例如在用管材形成保护件主体的情况,雨水和泥土就难以从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面进入保护件主体内,能提高保护件主体的防锈性和外观。另外,通过使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向车体宽度防锈内侧弯曲,则与使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向上方即乘员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乘员的身体和衣服难以钩挂在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上,乘车舒适性提高。即,能提供一种防锈性、外观和乘车舒适性优异的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托架具有:固定在所述车体框架或所述座位导轨上、并沿所述小型车辆的车体侧面配置的固定部;以及从该固定部的两侧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接合部,当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面与所述固定部的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面在夹有间隙并处于对面的状态下,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接合在所述接合部的内表面。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接合部,在较该接合部内表面与所述保护件主体上端部的接点的下方,焊接在所述保护件主体上端部。
还有,也可以是,所述接合部,在较该接合部内表面与所述保护件主体上端部的接点的上方,焊接在所述保护件主体上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形态,除了上述的效果外,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面成为由托架围起的配置,在例如用管材形成保护件主体的情况,因车轮等所溅起的雨水和泥土难以从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面进入保护件主体内,能进一步提高保护件主体的防锈性和外观。另外,滴在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上的雨水和结露等的水滴,可通过形成于保护件主体上端面与固定部之间的间隙而排出。因此,即使在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上不另外加工放水孔也能提高排水性,能抑制制造工序的复杂化,提高生产率。
另外,保护件主体与托架的焊接,从托架的内侧且保护件主体的下方进行。因此,保护件主体和托架的焊接部位从外部看就不醒目,外观得以提高。另外,乘员的身体和衣服难以钩挂在保护件主体与托架的焊接部位所产生的毛刺和溅射物上,乘车舒适性进一步提高。
还有,托架与保护件主体的焊接部位,离开托架接合部与保护件主体上端部的接点的上侧和下侧而形成,可提高托架与保护件主体的固定强度。
其它的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其效果根据下面参照附图进行说明的实施例的记载就可更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形态的具有护衣部件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自动二轮车的车辆后部的放大左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自动二轮车的车辆后上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的上述自动二轮车的护衣部件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护衣部件的右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护衣部件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护衣部件中的保护件主体的第二框架和后侧的托架的固定部分的后视图。
图8是沿图7中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7中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现有技术的护衣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形态。在本实施形态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以下简称为“护衣部件”)应用于小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表示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的记载,表示图示的状态或从自动二轮车的乘员所看到的方向。另外,对于左右一对部件,仅图示左侧的部件。另外,各图适当所示的箭头Fr、Rr、L、R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后方、左方和右方。
首先,说明自动二轮车1整体的结构。
图1所示的自动二轮车是所谓的重型摩托车,具有构成车体骨架的摇篮型的车体框架2。在车体框架2的前部上端配置有头管3。在头管3上支承有左右一对前叉4。在前叉4的下端支承有可旋转的前轮5,在前轮5的上方设有前挡泥板6。在前叉4的上端的左右方向设有操纵杆7。
在车体框架2的上部搭载有燃料箱8。在燃料箱8的后方设有用于乘员就坐的座位9,在燃料箱8的下方搭载有发动机10。在车体框架2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设有将车体侧面中央部覆盖的树脂制的侧盖11。
在车体框架2的下部设有用于前席乘员(驾驶员)放脚的左右一对驾驶员用踏杆12,同时支承有摆动自如的摆臂13的前端部。在摆臂13的后端附近通过车轴14而支承有可旋转的后轮15。后轮15利用收纳在链条罩16内的链条(未图示)而与发动机10的输出轴(未图示)连接。在后轮15的上方,设有将后轮15大致上半部覆盖的树脂制的后挡泥板17。
在车体框架2的下部,连接有左右一对踏架18。如图2最佳所示那样,踏架18具有:向后上方倾斜的下侧框架19;以及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并在下侧框架19的后部连接后端部的上侧框架20。在上侧框架20的后部,支承有用于后席乘员(同乘者)放脚的左右一对后席用踏杆21。
如图1所示,在车体框架2的后部连接有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2。座位导轨22向后方延伸并对座位9从下方进行支承。在座位导轨22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固定有覆盖车体后部的树脂制的尾盖23。另外,在图3中尾盖23的记载被省略。
如图3所示,在各座位导轨22上安装有连接板24,在左侧的连接板24上固定有前后一对安装托架25、26。在各安装托架25、26上沿车体宽度方向穿设有安装孔(未图示)。在各连接板24上,支承有摆动自如的左右一对后悬架27的上端,后悬架27的下端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摆臂13的后端部上(参照图2)。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护衣部件40。
如图2等所示,护衣部件40装拆自如地安装于车辆的后部左侧并位于后轮15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对后席乘员的身体和衣服进行保护。
如图4及图5所示,护衣部件40具有:沿车体左侧面配置的保护件主体41;以及安装在保护件主体41上端部上的前后一对托架42、43。
首先,说明保护件主体41。保护件主体41利用具有圆形截面的管材形成格子状,并形成有护衣部件40的外廓。如图4及图5所示,保护件主体41具有:第一框架44;从第一框架44的后方至下方配置的第二框架45;以及架设在第一框架44与第二框架45之间的辅助框架46a~46d(从上侧按顺序作成46a、46b、46c、46d)。
第一框架44向下方并向后方倾斜。如图6等所示,第一框架44的上端部47(也是保护件主体41的上端部)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第一框架44的上端面48(也是保护件主体41的上端面)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
另一方面,第二框架45如图4及图5所示,具有配置在第一框架44后方的上侧部分50、以及从该上侧部分50下端向前方弯曲成锐角的下侧部分51,且第二框架45从侧面看呈大致V字状。
第二框架45的上侧部分50向下方并向后方倾斜。第二框架45的上侧部分50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比第一框架44大,随此,第一框架44与第二框架45上侧部分50的间隔向下方变大。
另外,如图6至图7等所示,第二框架45的上侧部分50的上端部52(也是保护件主体41的上端部。以下称为第二框架45的上端部52)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第二框架45的上侧部分50的上端面(也是保护件主体41的上端面。以下称为第二框架45的上端面53)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框架45的下侧部分51向前方并向下方倾斜。在第二框架45的下侧部分51的前后方向中央连接有第一框架44的下端部。在第二框架45的下侧部分51的前端部接合有连接托架65,在连接托架65上向车体宽度方向穿设有连接孔66。并且,将螺栓49(参照图2)贯通插入在设于踏架18下侧框架19后端部的插通孔(未图示)和连接托架65的连接孔66内,由此保护件主体41通过踏架18而装拆自如地与车体框架2连接。
四个辅助框架46a~46d在上下夹着间隔而架设在第一框架44与第二框架45上侧部分50之间,向后方并向上方倾斜。各辅助框架46a~46d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是,最上端的辅助框架46a最大,随着向下方而变小,最下端的辅助框架46d最小。最上端的辅助框架46a相比于其它的辅助框架46b~46d为大直径。从上开始第二个辅助框架46b和最下端的辅助框架46d向第二框架45上侧部分50的后方延伸并互相连接。
下面,说明前后一对托架42、43。
如图4及图5所示,前后一对托架42、43,除了前侧托架42的上下宽度比后侧托架43长外,其余是同样的结构。因此,主要对后侧托架43进行说明,对于前侧托架42,在图纸上标上与后侧托架43各部分相同的编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后侧托架43是板状部件,具有沿车体左侧面配置的固定部54、以及从固定部54前后两侧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弯曲成大致直角的一对接合部55,并具有コ字状的截面(图6)。
如图8所示,固定部54其前后宽度向下方变小。在固定部54的上缘部设有向上方鼓出成圆弧状的鼓出部56,在该鼓出部56的下方向车体宽度方向穿设有大致椭圆状的固定孔57。并且,将螺母(未图示)紧固在螺栓64(参照图3)的顶端上,而螺栓64贯通插入在后侧托架43的固定孔57和后侧安装托架26的安装孔(未图示)内,由此,后侧托架43通过后侧安装托架26而装拆自如地与座位导轨22连接。
另外,对于前侧托架42也是相同的,将螺母(未图示)紧固在螺栓64(参照图3)的顶端上,而螺栓64贯通插入在前侧托架42的固定孔57和前侧安装托架25的安装孔(未图示)内,由此,前侧托架42通过前侧安装托架25而装拆自如地与座位导轨22连接。
如图7最佳所示那样,在后侧托架43的接合部55的下端,设有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58。如图8所示,各接合部55的相对间隔向下方变窄。接合部55内表面的下部与第二框架45上端部52的外周面抵接,接合部55的下端部向接合部55内表面与第二框架45上端部52外周面的接点60的下方延伸。
如图8箭头X所示那样,接合部55内表面,在上述接点60的下方和上方的两侧焊接在第二框架45的上端部52上。由此,保护件主体41与后侧托架43接合。另外,对于前侧托架42也是相同的,在第一框架44上端部47外周面与前侧托架42接合部55内表面的接点(未图示)的下方和上方的两侧,焊接第一框架44的上端部47和前侧托架42的接合部55的内表面,由此,保护件主体41与前侧托架42接合。
另外,如图9所示,后侧托架43的固定部54与各接合部55之间形成有弯曲部61。因此,当在使接合部55内表面与第二框架45上端部52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定位时,在固定部54的外侧面59(面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与第二框架45的上端面53之间就产生弯曲部61的R量的间隙62。通过该间隙62,固定部54的外侧面59与第二框架45的上端面53相对(面对面)。另外,对于前侧托架42也是相同的,前侧托架42的固定部54的外侧面59与第一框架44的上端面48夹着间隙而相对(面对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因此,雨水和泥土难以从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进入各框架44、45内,能提高保护件主体41的防锈性和外观。另外,通过使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由此,与使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向上方即向乘员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乘员的身体和衣服难以钩挂在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上,乘车舒适性将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由各托架42、43的固定部54及接合部55围起,因此,因车轮等溅起的雨水和泥土难以从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进入各框架44、45内,能进一步提高保护件主体41的防锈性和外观。
还有,在本实施形态中,滴在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上的雨水和结露等的水滴可通过各托架42、43的固定部54外侧面59与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之间的间隙62而排出。因此,即使在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上不另外加工放水孔也可提高排水性,可抑制制造工序的复杂化,提高生产率。
尤其,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利用弯曲部61的存在而将构造上必然产生的间隙62用作为放水孔,因此,不必为了设定间隙62而进行特别的定位等,可进一步将制造工序简单化。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除了接点60的下方,在接点60的上方各托架42、43的接合部55的内表面也与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外周面焊接。因此,保护件主体41和各托架42、43的焊接部位离开接点60的上侧和下侧而形成,可提高保护件主体41和各托架42、43的固定强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用コ字状托架42、43将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广泛围住,可提供一种使排水性提高、且外观和乘车舒适性优异的护衣部件40。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只要不脱离技术方案所述的内容,可包含各种变更和修正形态。
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对各托架42、43安装在座位轨道22上的情况作了说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形态中,各托架42、43也可安装在主体框架2上。在本实施形态中,对护衣部件40仅安装在车体左侧面上的情况作了说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形态中,也可以只在车体右侧面安装护衣部件40,或在车体的左右两侧面分别安装护衣部件40。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对由圆形截面的管材形成护衣部件40的保护件主体41的情况作了说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形态中,也可以使用方管或棒材(实心部件)等的其他不同的截面形状的部件来形成护衣部件40的保护件主体41。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各托架42、43的接合部55的内表面与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的外周面的接点60的上下两方,设有各托架42、43与各框架44、45的焊接部位,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形态中,也可以只在接点60的上方或下方的某一方设置焊接部位。
例如,若只在接点60的下方设置焊接部位,则随之各框架44、45与各托架42、43的焊接,就从各托架42、43的内侧且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的下方进行。因此,保护件主体41与各托架42、43的焊接部位从外部看难以醒目,外观得以提高。另外,乘员的身体和衣服难以钩挂在保护件主体41与各托架42、43的焊接部位所产生的毛刺或溅射物上,乘车舒适性将进一步提高。
以上,在上述的本实施形态中,对本实用新型的护衣部件应用于重型的具有车体框架2的自动二轮车1的情况作了说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形态中,也可以例如将本实用新型的护衣部件应用于单壳式车身型等其他不同型式的具有车体框架的自动二轮车。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对本实用新型的护衣部件应用于重型自动二轮车1的情况作了说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形态中,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护衣部件应用于无载荷型、轻便型的其他不同类型的自动二轮车。另外,在其他不同的实施形态中,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护衣部件应用于自动二轮车以外的小型车辆(例如自行车或电动轮椅车)。

Claims (5)

1.一种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用于具有车体框架、以及与该车体框架的后部连接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位导轨的小型车辆,且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车体框架或所述座位导轨的至少某一方上,该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沿所述小型车辆的车体侧面配置的保护件主体;以及
接合在该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并装拆自如地连接在所述车体框架或所述座位导轨上的托架,
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弯曲,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面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具有:固定在所述车体框架或所述座位导轨上、并沿所述小型车辆的车体侧面配置的固定部;以及从该固定部的两侧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接合部,当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面与所述固定部的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面在夹有间隙并处于对面的状态下,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接合在所述接合部的内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该接合部的内表面与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的接点的下方,所述接合部焊接在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该接合部的内表面与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的接点的上方,所述接合部焊接在所述保护件主体的上端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车辆是自动二轮车。
CN 201220576485 2011-11-02 2012-11-02 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2377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0824A JP2013095299A (ja) 2011-11-02 2011-11-02 小型車両用ドレスガード
JP2011-240824 2011-11-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23772U true CN202923772U (zh) 2013-05-08

Family

ID=48213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7648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23772U (zh) 2011-11-02 2012-11-02 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95299A (zh)
CN (1) CN202923772U (zh)
IN (1) IN2012DE0335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61665B2 (ja) * 2018-04-13 2021-0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861744B2 (ja) * 2018-04-23 2021-0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ガード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N2012DE03354A (zh) 2015-07-24
JP2013095299A (ja) 2013-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79963B1 (en) Power source supply structure of saddle-type vehicle
JP4719560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2056791B (zh) 踏板型车辆
CA2944815C (en) Saddle type vehicle with co-fastened cushion bracket and fender frame
CN101016063A (zh) 摩托车
US20090108557A1 (en) Motorcycle
CN100455480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08706065A (zh) 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CN103287535B (zh) 跨坐型车辆
CN202923772U (zh) 小型车辆用护衣部件
JP4986684B2 (ja) 鞍乗り型4輪車
CN103010350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4364144A (zh) 鞍座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CN203283325U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990378B (zh)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JP4173337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導風装置
CN104417661B (zh) 车身罩构造
JP4839025B2 (ja) 自動二輪車
US11932204B2 (en) Side step kit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including side step assembly
CN103180201B (zh) 机动二轮车
EP3805087B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ody frame
CN103010349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67737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2815353A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5501335B (zh) 车身后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