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71320U -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71320U
CN204871320U CN201520145183.6U CN201520145183U CN204871320U CN 204871320 U CN204871320 U CN 204871320U CN 201520145183 U CN201520145183 U CN 201520145183U CN 204871320 U CN204871320 U CN 204871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andrail
crossbearer
armrest
seat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451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川英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71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7132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能效率良好地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支架前部(62),其使得配置座席导轨(5)和后侧横架(53)的区域沿着座席导轨(5)延伸,支架前部(62)与座席导轨(5)和后侧横架(53)焊接。

Description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扶手支持支架将扶手(grabrail)支持在车体框架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等鞍骑型车辆,在一对座席框架之间设有具有横架的车体框架,通过扶手支持支架将扶手支持在各座席框架的结构为人们所公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座席导轨(相当于座席框架)的外伸部的大致全长焊接板状的加强部件,加强车体框架,将扶手用螺栓固定在该加强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84075号公报
扶手承受来自乘员的负荷,因此,需要牢固地安装在车体框架。以往结构通过使用大型的加强部件,充分确保加强部件和座席导轨的焊接长度,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但是,以往结构的加强部件大型化,加强部件的接合作业也繁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效率良好地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包括在一对座席框架(5)之间设有横架(53)的车体框架(2),通过扶手支持支架(61)将扶手(71)支持在上述车体框架(2),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的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前后延伸部(62),其使得配置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的区域沿着上述座席框架(5)延伸,上述前后延伸部(62)与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焊接。
根据该结构,与将扶手支持支架仅仅与座席框架焊接场合相比,能有效地确保扶手支持支架的支持刚性,能有效地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前后延伸部(62)可以具有比座席框架宽度长的前后方向长度。根据该结构,能确保长的焊接长度,提高与座席导轨及横架的接合刚性,能有效地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横架(53)可以设在上述座席框架(5)的端部的车体前侧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横架和座席导轨的端部之间的间隙,易实行横架和座席导轨的焊接,且能具有焊接长度的自由度。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横架(53)可以形成为比上述座席框架(5)细,配设为通过设在上述座席框架(5)的插入通孔(5H)。根据该结构,易进行座席导轨和横架的定位及焊接。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横架(53)的端部可以贯通上述座席框架(5),露出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车宽方向外侧。根据该结构,能确保能将横架与座席导轨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焊接的场所,能提高焊接处的自由度。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可以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离开的二个壁部(62A、62B)的截面“コ”字状,上述二个壁部(62A、62B)与上述座席框架(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的外周面接触,且与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两方焊接。根据该结构,在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设置扶手支持支架的焊接处,且能历经座席导轨和横架设置,能有效地提高接合刚性。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上述壁部(62A、62B),设有沿着上述横架(53)的外形的凹部(62F)。根据该结构,易进行扶手支持支架和横架的对位,且能有效地确保各壁部和横架的接触面积,更易确保支持刚性。
又,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可以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根据该结构,能确保扶手的连结位置的自由度,且提高扶手的位置的自由度。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扶手支持支架设有前后延伸部,其使得配置座席框架和横架的区域沿着座席框架延伸,上述前后延伸部与上述座席框架和上述横架焊接,因此,能有效地确保扶手的支持刚性。又,若上述前后延伸部具有比座席框架宽度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则能确保长的焊接长度,易确保与座席导轨及横架的接合刚性。又,若上述横架设在上述座席框架(5)的端部的车体前侧位置,则由于横架和座席框架的端部之间的间隙,易实行横架和座席导轨的焊接,且能具有焊接长度的自由度。
又,若上述横架形成为比上述座席框架细,配设为通过设在上述座席框架的插入通孔,则易进行座席导轨和横架的定位及焊接。又,若上述横架的端部贯通上述座席框架,露出到上述座席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则能提高焊接处的自由度。又,若上述扶手支持支架设有的在车宽方向离开的二个壁部与上述座席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的外周面接触,且与上述座席框架和上述横架两方焊接,则能有效地提高扶手支持支架的接合刚性。
又,若在上述壁部设有沿着上述横架的外形的凹部,则易进行扶手支持支架和横架的对位,且更易确保支持刚性。又,若上述扶手支持支架的扶手连结部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的后方,则能确保扶手的连结位置的自由度,且提高扶手的位置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侧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图。
图2是从上方看摩托车的图。
图3是从左侧看三角形区域及周边结构的图。
图4是从左侧看卸下电池状态的图。
图5是从左侧看车体后部的图。
图6是从车体后方看座席导轨及周边结构的图。
图7是将后侧横架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从左侧看左侧的扶手支持支架及周边结构的图。
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1-摩托车(鞍骑型车辆)
2-车体框架
4-主框架
5-座席导轨(座席框架)
5H-插入通孔
53-后部横架
61-扶手支持支架
62-支架前部(前后延伸部)
62A,62B-壁部
62F-凹部
63-支架后部(扶手连结部)
71-扶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设为与相对车体的方向相同。又,各图所示符号FR表示车体前方,符号UP表示车体上方,符号LE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从左侧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1的图。图2是从上方看摩托车1的图。在图2中,符号LC表示通过车宽度方向的中心的车体中心线。
该摩托车1的车体框架2包括构成前端的前管3,从前管3朝后下方延伸后弯曲、进一步朝下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4,从主框架4的弯曲部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席导轨5,从前管3朝车宽度中央下方延伸的一根下框架6,安装在主框架4的下部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板7,以及从枢轴板7朝后上方延伸、与座席导轨5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连接的左右一对后框架8。
在下部支持前轮WF的前叉9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前管3,油箱10安装在主框架4。摇臂11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持在枢轴板7。又,座席12及左右一对的后侧罩41安装在座席导轨5。
一体地设有前照灯20A及前转向指示灯20B等的前罩21支持在前管3的前方。从上方遮覆前轮WF的前挡泥板22支持在前叉9的下部。摇臂11在后端部可转动地支持后轮WR。后减震单元13的下端安装在摇臂11的后部,该后减震单元13的上端安装在后框架8和座席导轨5的连接部附近。
座席12形成为驾驶者和同乘者能落座的前后长的二人用座席。在枢轴板7的下部,安装驾驶者搁脚的台阶14A、用于停放摩托车1的中央支架15及侧支架16、以及支持同乘者搁脚的台阶14B的台阶支架17等。
发动机吊钩25固结在下框架6的下部,由该发动机吊钩25和左右一对枢轴板7支持一体地设有发动机18及变速机19的动力单元20。发动机18包括收纳曲柄轴的曲柄壳体26,与曲柄壳体26连结的气缸部27,以及与气缸部27的上部连结的气缸头28,配置在侧视图中由主框架4和下框架6围住的区域内。
气缸部27指向前上方那样安装在曲柄壳体26,曲柄壳体26的前部支持在发动机吊钩25,曲柄壳体26的后部支持在枢轴板7。在气缸头28的后面,通过吸气管31连接节气阀体32,在该节气阀体32的上游,连接空气过滤器33。又,在气缸头28的前面连接排气管35,在排气管35的下游,连接消声器36。空气过滤器33配置在侧视图中由座席导轨5、主框架4、以及后框架8围住的三角形区域内。
图3是从左侧看三角形区域及周边结构的图。
在该三角形区域中,如图2及图3所示,配置空气过滤器33、电池37、以及罐38等。在空气过滤器33的上部,设有向着后方开口的通道部33A(图2),包含该通道部33A的空气过滤器33上半部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左右一对后侧罩41(图3)覆盖左右两侧。
后侧罩41在侧视图中与油箱10的后部的一部分重叠,从油箱10的后部朝后方延伸,延伸到座席12的下方,一直延伸到座席12的后下端。如图1和图3所示,由该后侧罩41覆盖油箱10的后下部及座席12的下缘,使得不能看到外观,能提高外观性。又,由该后侧罩41覆盖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外侧,由此,能提高外观性。
如图3所示,电池37配置在主框架4的车宽方向外侧(左侧),在侧视图中与主框架4重叠。该电池37将来自发动机18的发电电力蓄电,需要向摩托车1的各部分供给电力的容量,因此,即使在车体构成部件中,也是具有较重重量的部件。该电池37收纳在朝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壳体37A后,从车宽方向外侧由电池推压部件37B保持在壳体37A内。
根据该电池配置,在车体侧视图中能将电池37配置在车体前后中央,且即使在车宽方向也能接近主框架4配置,因此,对摩托车1的质量集中有利。而且,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卸下电池推压部件37B,能容易地装卸电池37。在此,电池37及空气过滤器33下半部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左右一对侧罩42(图1)覆盖左右两侧。侧罩42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
侧罩42在侧视图中与油箱10的下部重叠,沿着后侧罩41的下缘,在后侧罩41的下方朝后方延伸。由该侧罩42和后侧罩41构成覆盖摩托车1的左右侧方的大型侧罩。即,在本结构中,以上下分割为二构成大型侧罩,使得下侧部分的侧罩42独立,构成为装卸自如,提高电池37的装卸作业等的维修保养性。
在油箱10的前部侧方,设有左右一对的箱护罩43,在该箱护罩43、油箱10的侧方下部(箱护罩43没有覆盖的区域)、以及左右的枢轴板7分别设有用于卡定侧罩42的嵌合部44。设在侧罩42的没有图示的嵌合销装卸自如地嵌合到各嵌合部44。由此,能将侧罩42临时组装在车体,能简单地定位。
又,在枢轴板7,设有用于通过连结螺栓46(图1)连结侧罩42的被连结部45。由此,侧罩42用螺栓固定在车体,通过卸下连结螺栓46,能使得侧罩42独立,进行装卸。
图4是从左侧看卸下电池37状态的图。
如图4所示,罐38配置在主框架4的后方。罐38是储存来自油箱10的蒸发燃料的部件,更具体地说,用吸附剂吸附来自油箱10的蒸发燃料,将吸附的燃料供给构成吸气系统的节气阀体32。该罐38形成为圆筒形,使得纵向(即罐38的轴线C1)指向沿着主框架4的倾斜的上下方向配置。由此,能使得罐38接近主框架4配置,有效利用在侧视图中由座席导轨5、主框架4、以及后框架8围住的三角形区域,配置罐38。
如图2所示,在车体上面看场合,在主框架4的后方,筒状的罐38指向上下方向,接近主框架4配置,在主框架4的左侧方,电池37接近配置,在主框架4的右侧方,连接节气阀体32和空气过滤器33的连接管34接近配置。因此,能在多个部件的配置空间有效利用主框架4周边的空间,能提高布置效率。
如图3所示,左右的箱护罩43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形成前方凸的V字状(“く”字状)、在侧视图中前端与前管3重叠、上部后端与油箱10的侧面重叠、下部后端与发动机18的上部(气缸头28)重叠的大型罩。该箱护罩43包括在侧视图中与油箱10的前部侧面重叠的上侧延伸部43A,以及位于油箱10的下面的下方的下侧延伸部43B,在上侧延伸部43A和下侧延伸部43B之间的后端部分,一体形成板状的侧部连结部43C。
在该侧部连结部43C,设有侧罩42卡定的上述嵌合部44,以及用于由连结螺栓47将箱护罩43连结在油箱10的连结部48。侧罩42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侧部连结部43C重叠,覆盖侧部连结部43C,不能看到外观。该场合,侧罩42卡定在嵌合部44,因此,能精度良好地进行侧罩42和侧部连结部43C的对位。由此,能容易地得到使得箱护罩43和侧罩42一体化的外观,能提高外观性。
下面,说明该摩托车1的后部结构。图5是从左侧看车体后部的图。
左右一对的座席导轨5是在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支持座席12等的座席框架,用金属制的圆筒管形成。左右的座席导轨5以车体中心线LC(图2)为基准,形成为左右对称,如图5所示,座席导轨5的后部在后轮WR的上方朝后上方延伸,其后端位于后轮WR的最后端(在图1及图5中,标以符号RR表示)的前侧。
在座席导轨5的后方,设有尾灯单元51(图5),即使关于该尾灯单元51的后端,也设在后轮WR的最后端RR的前侧位置。该摩托车1与一般摩托车相比,座席导轨5短,即使关于尾灯单元51,与一般摩托车相比,也配置在靠前。
图6是从车体后方看左右一对座席导轨5及周边结构的图。在图6中,为说明方便,表示卸除尾灯单元51及扶手71状态。如图6所示,在左右座席导轨5之间,设有前后隔开间隔、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横架52、53,由上述横架52、53加强座席导轨5。
上述横架52、53之中,位于前侧的前侧横架52(参照图2)用金属制的平板材料形成。又,位于后侧的后侧横架53用金属制的圆筒管形成,如图5所示,设在座席导轨5的后端部的前侧位置。
图7是将后侧横架53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在后侧横架53的背面,通过焊接接合尾灯支持用的左右一对支柱53A,在后侧横架53的前面,通过焊接接合座席接受板53B。在左右一对的支柱53A,通过橡胶部件54(图5)支持尾灯单元51,由此,通过橡胶安装尾灯单元51。
在本结构中,在座席导轨5的后端部的车体前方,配置后侧横架53,因此,能将尾灯单元51配置在靠向车体前方。在座席接受板53B,安装锁定座席12的公知的座席机构。如图5所示,尾灯单元51包括向着后方开口形成为箱形状、支持光源51A(在本结构中为刹车灯)的灯壳体51B,以及覆盖灯壳体51B的后方开口的透镜罩51C。灯壳体51B设有向着车体前方延伸的车体侧安装部51D,该车体侧安装部51D的前面安装在后侧横架53的支柱53A。
在图5中,符号55是连接左右的后侧罩41之间那样、沿着座席12的后缘延伸的后中央罩,符号56是后挡泥板,符号57是安装在后挡泥板56的转向指示灯。即使关于转向指示灯57,也设在后轮WR的最后端RR的前侧位置。又,也可以将该转向指示灯一体地设在尾灯单元51。
如图5所示,扶手71通过左右的扶手支持支架61支持在左右的座席导轨5的后部。扶手71形成沿着座席12的后缘延伸的朝前方开放的U字状,起着作为落座在座席12后部的乘员(同乘者)握持的握持部件的功能。本实施形态的扶手71即使作为载置货物的载体也可以使用。
若详细说明,扶手71一体地设有沿着座席12的后缘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扶手前部72,以及连接扶手前部72的后端、且朝后方延伸的扶手后部73。左右的扶手前部72由左右的连结螺栓74安装在扶手支持支架61。
扶手前部72在侧视图中,与扶手支持支架61之间,上下隔开间隙SA被支持。因此,同乘者能将手指伸入扶手前部72的背侧的间隙SA,易握持扶手71。而且,扶手前部72在侧视图中,在座席12的后方位置由连结螺栓74固定在扶手支持支架61,因此,在座席12的左右领域,上述间隙SA空着,同乘者由此也易握持扶手71。
扶手后部73连接左右的扶手前部72的后端,在座席12的后方、且尾灯单元51的上方朝后上方延伸,延伸直到后轮WR的最后端RR的后方。该扶手后部73形成为大致平坦的上面,以便易载置货物,主要起着作为载体的功能。这样,本结构的扶手71构成为从座席12的左右位置延伸直到尾灯单元51的更后方的位置的前后长的大型扶手。
左右的扶手支持支架61以车体中心线LC(图2)为基准,形成为左右对称,以下,以车体左侧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8是从左侧看左侧的扶手支持支架61及周边结构的图。如图8所示,后侧横架53用具有比座席导轨5的外径DA(与座席框架宽度相当)细的外径DB的一根圆筒管形成,在左右的座席导轨5,分别形成插入穿通后侧横架53的插入通孔5H。
插入通孔5H设在座席导轨5后端的前方,形成为使得各座席导轨5在车宽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如图6所示,后侧横架53具有比左右的座席导轨5的间隔WA长的全长WB,两端部贯通各插入通孔5H,分别露出到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外侧,在该状态下与座席导轨5接合。通过焊接实行后侧横架53和座席导轨5的接合。
在本结构中,后侧横架53贯通座席导轨5配置在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因此,能从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中自由地选择焊接处,焊接自由度高。因此,能根据需要的接合刚性容易地设定焊接处及焊接长度。在本结构中,将焊接处设为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的两方,在图7和图8中,标以符号α,表示因焊接而产生的焊接焊道。
又,后侧横架53和座席导轨5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离开,因此,在后侧横架53和座席导轨5的后端部之间形成间隙SB。因该间隙SB,后侧横架53和座席导轨5的焊接作业变得容易,又,容易调整后侧横架53和座席导轨5的焊接范围(例如焊接长度)。
扶手支持支架61一体地设有与座席导轨5的后部连结的支架前部62,以及从支架前部62朝后方延伸的支架后部63。支架后部63构成由连结螺栓74(图5)连结扶手71的扶手连结部,延伸直到扶手71的连结部位的下方。
更具体地说,支架后部63如图7和图8所示,从支架前部62朝后上方延伸,同时向着车宽方向内侧平缓地弯曲,在其后端部具有朝上方突出的筒部63A。扶手71的下面与该筒部63A的上面抵接,在该状态下,由连结螺栓74连结扶手71和支架后部63。该支架后部63形成为比支架前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支持前后方向长的扶手71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心位置。通过上述筒部63A的高度调整,能容易地设定上述间隙SA(扶手71和扶手支持支架61之间的上下间隙)。
如图7所示,支架前部62形成为朝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状(也可以说朝上方凹的截面凹状)。即,支架前部62形成为以下形状:一体地设有在车宽方向离开的左右壁部62A、62B,以及架桥在左右壁部62A、62B的上缘间的上板部62C。即使关于支架后部63,与支架前部62同样,形成为朝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状。左右壁部62A、62B形成为相同形状,沿着座席导轨5使得配置座席导轨5和后侧横架53的区域延伸,起着作为与座席导轨5及后侧横架53焊接的焊接部的功能。
若详细说明,左右壁部62A、62B配置为在前后方向跨越后侧横架53。即,各壁部62A、62B形成为比座席导轨5的外径DA长,从上方配置在后侧横架53及座席导轨5,使得后侧横架53位于各壁部62A、62B的前端的后方,且后端的前方。又,在壁部62A、62B,在从各壁部62A、62B的前后中心位置朝后方侧偏移的位置,形成朝上方凹的凹部62F。该凹部62F形成为沿着后侧横架53的外形凹的圆弧形状。因此,如图7和图8所示,通过使得凹部62F载置在后侧横架53,能容易地将支架前部62定位在后侧横架53。
又,左右壁部62A、62B的离开距离WC(图6)形成为与座席导轨5的外径DA大致相同长度。因此,如图6所示,在将座席导轨5配置在左右壁部62A、62B之间的状态下,能将左右壁部62A、62B载置在后侧横架53,同时,左右壁部62A、62B的下缘与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外侧的外周面大致接触。
这里所说的接触并不限定于与座席导轨5完全接触场合,也包含隔开微小间隙状态。由此,配置为由左右壁部62A、62B从两侧夹持座席导轨5,在该状态下,通过焊接左右壁部62A、62B的下缘,能容易地使得各壁部62A、62B与座席导轨5及后侧横架53接合。在图7和图8中,标以符号β,表示因该场合的焊接而产生的焊接焊道。
在本结构中,如图7和图8所示,焊接左右壁部62A、62B的下缘全体,因此,能使得除凹部62F的区域与座席导轨5接合,能使得凹部62F的区域与后侧横架53接合。由此,能确保焊接长度长,尤其,由于凹部62F的区域弯曲,因此,能有效确保焊接长度。而且,与座席导轨5及后侧横架53两方焊接,因此,即使车体框架2中也能焊接在框架刚性高处,能有效地确保左右壁部62A、62B的支持刚性。
该场合,相对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横架53,支架前部62左右隔开间隔接合,因此,因高刚性的后侧横架53能有效抑制支架前部62朝左右方向倾倒。再有,支架前部62前后方向跨越后侧横架53焊接到后侧横架53及座席导轨5,因此,能确保车体前后方向焊接长度长,能有效抑制支架前部62的前后方向的倾倒。
而且,沿着后侧横架53外形的凹部62F设在从壁部62A、62B的前后中心位置朝后方侧偏离的位置,因此,后侧横架53位于用焊接焊道β表示的焊接长度的一半的后侧。由该后侧横架53承受来自乘员的通过座席12作用的压缩载荷,能使得因该压缩载荷引起的从后侧横架53作用的载荷(拉伸载荷)由座席导轨5承受。
在本结构中,由于支架前部62的左右壁部62A、62B配置在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因此,能从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中自由选择焊接处,能提高焊接自由度。因此,易根据必要的接合刚性,容易地设定焊接处及焊接长度。又,在后侧横架53和座席导轨5的后端部之间形成间隙SB(图8),因此,易通过该间隙SB实行支架前部62和座席导轨5的焊接作业,又,易调整支架前部62和座席导轨5的焊接范围(例如焊接长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支架前部62(前后延伸部),其使得配置座席导轨5(座席框架)和后侧横架53的区域沿着座席导轨5延伸,该支架前部62与座席导轨5和后侧横架53焊接,因此,与仅仅将扶手支持支架61与座席导轨5焊接场合相比,能有效地确保扶手支持支架61的支持刚性。由此,能有效地确保扶手71的支持刚性。
而且,支架前部62具有比规定座席导轨宽度(座席框架宽度)的外径DA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因此,能确保长的焊接长度。因此,能提高座席导轨5和后侧横架53的接合刚性,能有效地确保扶手支持支架61的支持刚性。由此,能有效地确保扶手71的支持刚性。
又,后侧横架53设在座席导轨5的后端部的车体前方位置,因此,能将后侧横架53和座席导轨5的后端部之间的间隙SB(图7)分配给扶手支持支架61的焊接区域,易实行向两部件(后侧横架53和座席导轨5)的焊接,且能具有焊接长度的自由度。
再有,后侧横架53形成为比座席导轨5细,配设为通过设在座席导轨5的插入通孔5H,因此,易进行座席导轨5和后侧横架53的定位及焊接。又,后侧横架53贯通座席导轨5,露出到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能确保能将后侧横架53焊接到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的场所,能提高焊接处的自由度。
又,扶手支持支架61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离开的二个壁部62A、62B的截面“コ”字状,二个壁部62A、62B与座席导轨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的外周面接触,且焊接在座席导轨5和后侧横架53两方,因此,在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设置扶手支持支架61的焊接处,且能历经座席导轨5和后侧横架53设置,能有效地提高接合刚性。
又,在壁部62A、62B设有沿着后侧横架53外形的凹部62F,因此,易进行扶手支持支架61和后侧横架53的对位,且能有效地确保壁部62A、62B和后侧横架53的接触面积,更易确保支持刚性。
又,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支架后部63(扶手连结部),其从支架前部62(前后延伸部)向着车体后方延伸,连结扶手71,支架后部63具有比支架前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座席导轨5的后方,因此,能确保扶手71的连结位置的自由度,且提高扶手71的位置的自由度。
而且,在本结构中,与一般摩托车相比,构成为座席导轨5短,尾灯单元51位于后轮WR的最后端RR的前侧位置,支架后部63具有比支架前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朝座席导轨5的后方延伸,因此,能在从座席导轨5朝后方离开的位置支持扶手71,能不受短的座席导轨5影响,设定扶手71的支持位置。
上述实施形态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的范围任意变形及应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图1所示摩托车1的场合,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广泛适用于公知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所谓鞍骑型车辆包含跨越车体乘车的车辆全体,是不仅包含摩托车(也包含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而且也包含分类为ATV(不规则型移动车辆)的三轮车辆及四轮车辆的车辆。

Claims (21)

1.一种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包括在一对座席框架(5)之间设有横架(53)的车体框架(2),通过扶手支持支架(61)将扶手(71)支持在上述车体框架(2),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的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前后延伸部(62),其使得配置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的区域沿着上述座席框架(5)延伸,上述前后延伸部(62)与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后延伸部(62)具有比座席框架宽度长的前后方向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架(53)设在上述座席框架(5)的端部的车体前侧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架(53)设在上述座席框架(5)的端部的车体前侧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架(53)形成为比上述座席框架(5)细,配设为通过设在上述座席框架(5)的插入通孔(5H)。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架(53)的端部贯通上述座席框架(5),露出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车宽方向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离开的二个壁部(62A、62B)的截面“コ”字状,上述二个壁部(62A、62B)与上述座席框架(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的外周面接触,且与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两方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离开的二个壁部(62A、62B)的截面“コ”字状,上述二个壁部(62A、62B)与上述座席框架(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的外周面接触,且与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两方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离开的二个壁部(62A、62B)的截面“コ”字状,上述二个壁部(62A、62B)与上述座席框架(5)的车宽方向内侧和外侧的外周面接触,且与上述座席框架(5)和上述横架(53)两方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壁部(62A、62B),设有沿着上述横架(53)的外形的凹部(62F)。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壁部(62A、62B),设有沿着上述横架(53)的外形的凹部(62F)。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壁部(62A、62B),设有沿着上述横架(53)的外形的凹部(62F)。
1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支持支架(61)设有扶手连结部(63),其从上述前后延伸部(62)向着车体后方延伸,上述扶手连结部(63)具有比上述前后延伸部(62)长的前后方向长度,延伸到上述座席框架(5)的后方。
CN201520145183.6U 2014-03-31 2015-03-13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713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3208A JP5908520B2 (ja) 2014-03-31 2014-03-31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構造
JP2014-073208 2014-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71320U true CN204871320U (zh) 2015-12-16

Family

ID=54432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4518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71320U (zh) 2014-03-31 2015-03-13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08520B2 (zh)
CN (1) CN20487132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9298A1 (ja) * 2017-03-30 2018-10-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9131653B (zh) * 2017-06-15 2022-05-24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两轮车辆的后座把手
JP7041107B2 (ja) * 2019-09-30 2022-03-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61013A (ja) * 2007-12-28 2009-07-2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08520B2 (ja) 2016-04-26
JP2015193348A (ja) 2015-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4283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配置構造
CN203753303U (zh) 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KR101254909B1 (ko) 안장형 차량
CN102030063B (zh) 机动二轮车
EP2835308B1 (en)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3213985B1 (en) Air-cleane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70868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CN204871320U (zh)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US9272747B2 (en)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ody frame
JP539621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バッグ支持ステー
WO2013180199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CN103010350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3847867A (zh) 自动两轮车
CN102001388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3010349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EP2502816B1 (en) Frame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44213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96266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JP635117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7317065B2 (ja) 車両
TWI498249B (zh) 車輛之車架構造
EP3543100B1 (en) Fuel tank arrangement under the step floor of saddle vehicle
CN112776929B (zh) 车辆摆臂
CN105764783B (zh) 跨骑型车辆
JP572363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