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53303U - 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53303U
CN203753303U CN201320512559.3U CN201320512559U CN203753303U CN 203753303 U CN203753303 U CN 203753303U CN 201320512559 U CN201320512559 U CN 201320512559U CN 203753303 U CN203753303 U CN 2037533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ide cover
straddle type
bellying
ma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1255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本史郎
泷川宽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533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5330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2Knee grips, e.g. on fuel ta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一种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能防止膝盖夹持部(61)等乘员的腿所能接触的地方的热量伤及该乘员。跨骑式车辆具有:车架(10);发动机(35),其支承在车架(10)上;供乘员乘坐的车座(42),其配置在发动机(35)的上方;侧罩(60),其用于罩住车身的侧方。其中,侧罩(60)具有膝盖夹持部(61),该膝盖夹持部(61)位于供乘员乘坐的车座(42)的前方、乘员的腿所抵靠的位置上,具有内外两层结构。

Description

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公开有如下一种结构,即,从前罩的前端向前方延伸设置另一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61925号
但是,在将侧罩配置在发动机的侧方或者后方时,由于侧罩本身能够传导热量,因而需要防止膝盖夹持部等乘员的腿所能接触的地方的热量伤及该乘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种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能够防止膝盖夹持部等乘员的腿所能接触的地方的热量伤及该乘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跨骑式车辆具有:车架;发动机,其支承在车架上;供乘员乘坐的车座,其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侧罩,其用于罩住车身的侧方,其中,所述侧罩具有膝盖夹持部,该膝盖夹持部位于车座的前方、乘员的腿所抵靠的位置上,具有内外两层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优选为,侧罩至少在膝盖夹持部上具有副侧罩,该副侧罩从上方向下方朝向车身侧方突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优选为,跨骑式车辆还具有支承在车架上用于使前轮转向的车把,从侧面来看,侧罩具有:主侧罩,其在车把的下方到车座的后方用于罩住车身的侧方;副侧罩,其在膝盖夹持部的 位置罩住主侧罩,其中,主侧罩具有用于收装副侧罩的凹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优选为,副侧罩的至少前部、下部及后部,被构成主侧罩的凹部的前方台阶、下方台阶及后方台阶所包围,并分别与其相卡合。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优选为,凹部的深度至少与副侧罩的厚度大致相同,副侧罩的外表面和主侧罩的外表面大致处于共面状态。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优选为,跨骑式车辆还具有配置在车座前方的燃料箱,从侧面来看,副侧罩以与燃料箱相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燃料箱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优选为,副侧罩由经过涂装的ABS树脂构成,主侧罩由经过着色的PP树脂构成。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优选为,跨骑式车辆还具有配置在发动机的进气通路上的空气滤清器,主侧罩具有侧方鼓出部和切口部,该侧方鼓出部位于副侧罩的后方并朝向车身侧方鼓出,该切口部位于邻接侧方鼓出部的主侧罩的下表面一侧,其中,在主侧罩的侧方鼓出部的内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
由于侧罩的膝盖夹持部具有内外两层结构,因而能够防止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伤及抵靠在膝盖夹持部的乘员的腿。
由于膝盖夹持部中的副侧罩由上方向下方朝向车身侧方突出,因而在膝盖夹持部中,副侧罩不仅能够将乘员的腿导向外侧,还能够在乘员用膝盖夹持时,防止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伤及保持在车身上的乘员的腿。
即使主侧罩的尺寸较大,但是由于其具有用于收装副侧罩的凹部,因而能够提高主侧罩的强度,并防止其发生弯曲。
由于副侧罩的前部、下部以及后部分别与主侧罩的前方台阶、下方台阶以及后方台阶相卡合,从而能够将副侧罩卡合在主侧罩上,并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这样能够防止副侧罩发生振动和异响。
由于副侧罩的外表面和主侧罩的外表面大致处于共面状态,从而使副侧罩的外表面和主侧罩的外表面构成连续表面,这样能够防止乘 员的腿在接触副侧罩时产生不自在的感觉,从而能实现良好的膝盖夹持效果。
从侧面来看,通过以相接触的方式设置燃料箱和副侧罩,能够防止乘员的腿在接触副侧罩时产生不自在的感觉,从而能实现良好的膝盖夹持效果。
利用便宜的PP树脂来构成尺寸较大的主侧罩,另外,利用经过涂装的ABS树脂构成尺寸较小的副侧罩,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整个侧罩的制造成本,还能够通过尺寸较小的副侧罩来提高车辆的外观效果。
在将副侧罩与通常被涂装的燃料箱以相接触的方式设置时,不仅能够突出燃料箱和副侧罩的整体感,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外观效果。
在侧方鼓出部的下表面一侧设置切口部,该侧方鼓出部的内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这样能够通过切口部使进气口实现良好的进气效果,还能够通过切口部将积聚在主侧罩内的热气排出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罩结构的跨骑式车辆的两轮摩托车的右视图。
图2是表示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中的侧罩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右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的右侧侧罩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侧罩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的左右侧罩的纵向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两轮摩托车(跨骑式车辆),10:车架,21:前轮,24:车把,35:发动机,36:空气滤清器,36a:进气口,41:燃料箱,42: 供乘员乘坐的车座,60:侧罩,61:膝盖夹持部,62:主侧罩,63:凹部,63b:前方台阶,63c,下方台阶,63d,后方台阶,66:侧方鼓出部,67:切口部,68:副侧罩,68b:前部,68c:下部,68d:后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作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侧罩结构的跨骑式车辆的两轮摩托车1的整体结构。
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前后、左右及上下各方向,在没有特殊说明时,均依照乘坐在两轮摩托车1上的乘员(驾驶员)看到的方向。另外,在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箭头RH表示车辆的右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1主要由如下部件构成:车架10;转向单元20,其支承在车架10上,能进行转向操作并具有前轮21;后轮31;摆臂32;发动机35;空气滤清器36;排气管37;消声器38;燃料箱41;供乘员乘坐的车座42;前大灯45;用于罩住车身的车身罩50。
车架10具有头管11、主支架12、车座导轨13、后支架14、枢轴板15、下行支架16、多个连接件17、18。
头管11配置在车架10的前端部。主支架12为一对且左右设置。一对主支架12,其前端部固定在头管11上,并由头管11朝后方向斜下方延伸。
车座导轨13为一对且左右设置。一对车座导轨13,其前端部固定在一对主支架12上的比主支架12的后端部稍微靠前方的位置上,并由该固定位置朝后方向斜上方延伸。
后支架14为一对且左右设置。一对后支架14,其前端部固定在一对主支架12的后端部上,并由该固定位置朝后方向斜上方延伸。后支架14的后端部连接在车座导轨13的后端部上。
车座导轨13和位于其下方的后支架14通过多个连接件17而在上下方向上互相连接。
枢轴板15的上部固定在主支架12的后端部和车座导轨13的前端部的连接部上。摆臂32通过后减震器(未图示)安装在枢轴板15上且能够摆动。后轮31轴支承在摆臂32的后端部上。
下行支架16为一对且左右设置。一对下行支架16,其前端部固定在头管11上,并由头管11朝下方向斜后方延伸。
主支架12和位于其下方的下行支架16通过多个连接件18而在上下方向上互相连接。
在下行支架16的下部固定有发动机35。
左右一对主支架12之间、左右一对车座导轨13之间、左右一对后支架14之间、左右一对下行支架16之间分别根据需要通过左右延伸的连接件(未图示)互相连接。
转向单元20具有前轮21、转向支架22、前叉23、车把24。
转向支架22以能左右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头管11上。
前叉23为一对且左右设置。一对前叉23分别支承在上侧支架22a和下侧支架22b上。该上侧支架22a固定在转向支架22的上端部上,该下侧支架22b固定在转向支架22的下端部上。前轮21轴支承在前叉23的下端部上。
车把24连接在转向支架22的上端部上且左右延伸。
发动机35具有由垂直位置稍微向前方倾斜的气缸轴线,其在由主支架12和下行支架16所包围的区域内固定在车架10上。
如图2所示,空气滤清器36在发动机35的后方、且在燃料箱41的后方下侧固定在车架10上。
排气管37连接在发动机35的下部且向后方延伸,其后端部连接在消声器38上。
燃料箱41在发动机35的上方、且在供乘员乘坐的车座42的前方固定在车架10上。
供乘员乘坐的车座42由驾驶员所乘坐的主车座43和后面的同乘 者所乘坐的后座44构成。供乘员乘坐的车座42固定在车座导轨13的上部。
车身罩50具有前罩51、中间罩52、内罩53、下罩54、后罩55、左右一对侧罩60、前挡泥板56、后挡泥板57。
前罩51配置在前大灯45的上方侧且罩住包含头管11的车身的前方。前罩51安装支承在中间罩52上。
中间罩52配置在前大灯45的侧下方,从包含主支架12、下行支架16的车身的前方罩住包含发动机35的车身的前部侧方。从侧面来看,中间罩52大致呈由前方向后方扩展的三角形形状,其部分后部侧被去掉。中间罩52通过螺栓等安装支承在车架10上。
从侧面来看,内罩53为大致呈V字状的一体成型部件,分别配置在中间罩52的后部内侧的左右两侧并罩住发动机35的侧方。内罩53,其前部安装支承在中间罩52上,其后部安装支承在车架10上。
下罩54分别配置在车辆的左右两侧并罩住包含排气管37的车身的下部,其中,该排气管37从发动机35中伸出。从侧面来看,下罩54大致呈由前方向后方扩展的三角形形状。下罩54通过螺栓等安装支承在车架10上。
后罩55以罩住车座导轨13和后支架14的后部的方式而配置。从侧面来看,后罩55大致呈由主车座43的后部侧向后座44延伸的三角形形状。后罩55安装支承在车座导轨13和后支架14上。
前挡泥板56固定在前叉23上并罩住前轮21的上方。
后挡泥板57固定在车座导轨13上并罩住后轮31的上方。
下面,在参照图1的基础上,参照图2~图6对两轮摩托车1的侧罩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从侧面来看,侧罩60由车把24的下方延伸到主车座43的下侧。从侧面来看,侧罩60的下缘部由前方向后方沿中间罩52的上缘部下倾延伸,离开中间罩52的后端部沿主支架12下倾延伸。接着,侧罩60的下缘部沿枢轴板15的呈V字状的上缘部转而向上倾斜,并沿后支架14上倾延伸到后罩55的前端部。
从侧面来看,侧罩60的上缘部由前方向后方以离开中间罩52的上缘部的方式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到燃料箱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并在该位置转而倾斜向下。接着,侧罩60的上缘部沿燃料箱41的大致底面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再沿主车座43的侧面延伸到后罩55的前端部。
如图2~图4所示,侧罩60具有:第1安装部60a,其位于侧罩60的前端部;第2安装部60b,其位于侧罩60的由前方向后方下倾的部分上;第3安装部60c,其位于侧罩60的由下倾转向上倾的转换部上;第4安装部60d,其位于侧罩60的后端部。
如图2所示,第1安装部60a、第2安装部60b以及第3安装部60c安装支承在主支架12上。第4安装部60d安装支承在后支架14上。
侧罩60具有膝盖夹持部61,该膝盖夹持部61位于供乘员乘坐的车座42(具体为主车座43)的前方、乘员的腿所抵靠的位置上。在图1中,膝盖夹持部61相当于侧罩60的上缘部沿燃料箱41的大致底面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区域。如后面所述,膝盖夹持部61具有内外两层结构。
侧罩60由主侧罩62和副侧罩68构成。主侧罩62同样具有侧罩60的上述形状和安装部60a~60d。即,从侧面来看,主侧罩62的外形与侧罩60的外形一致。但在膝盖夹持部61上,副侧罩68配置在主侧罩62的外侧。
如图3所示,从侧面来看,副侧罩68为实际上是大致呈五边形的1个板状部件。副侧罩68具有:上部68a,其呈大致水平状态延伸;前部68b,其由上部68a的前端以大致垂直状态向下方延伸;下部68c,其由前部68b的下端向后方下倾延伸;后部68d,其由下部68c的后端向后方上倾延伸,且在途中向前方上倾延伸。
主侧罩62具有用于收装副侧罩68的凹部63。主侧罩62的凹部63的深度至少与副侧罩68的厚度大致相同。主侧罩62的凹部63的形状与副侧罩68的形状大致相同。
主侧罩62的凹部63这样构成:上方开口63a,其对应于副侧罩68的上部68a;前方台阶63b,其对应于副侧罩68的前部68b;下方台阶63c,其对应于副侧罩68的下部68c;后方台阶63d,其对应于副侧罩68的后部68d。
如图4所示,在副侧罩68的背面侧具有多个安装用的爪69。安装用的爪69例如形成在在副侧罩68的前方的上端部、后方的上端部以及中间的上端部这样的共计3个位置。
在主侧罩62的对应于副侧罩68的安装用的爪69的位置,具有用于卡止这些爪69的多个槽孔64。
在将副侧罩68的安装用的爪69卡止在主侧罩62的槽孔64中后,再将自攻螺钉65由主侧罩62的背面旋入副侧罩68的厚度的中段,这样就能使副侧罩68固定在主侧罩62的凹部63内。
当副侧罩68被固定在主侧罩62的凹部63内时,副侧罩68的前部68b、下部68c以及后部68d分别被主侧罩62的前方台阶63b、下方台阶63c以及后方台阶63d所包围。副侧罩68的前部68b、下部68c以及后部68d分别与主侧罩62的前方台阶63b、下方台阶63c、以及后方台阶63d相卡合。
如图6所示,副侧罩68的外表面与主侧罩62的外表面大致处于共面状态。
副侧罩68由上方向下方朝向车身侧方突出。膝盖夹持部61配置在该副侧罩68的区域内。
从侧面来看,副侧罩68以与燃料箱41相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燃料箱41的下方。
副侧罩68由经过涂装的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树脂构成。另外,主侧罩62由经过着色的PP(polypropylene)树脂构成。
如图5所示,主侧罩62具有侧方鼓出部66,该侧方鼓出部66位于副侧罩68的后方并朝向车身侧方鼓出。主侧罩62具有切口部67,该切口部67位于邻接侧方鼓出部66的主侧罩62的下表面一侧。
在主侧罩62的侧方鼓出部66的内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36的进气口36a。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如下效果。
(1)由于侧罩60的膝盖夹持部61具有内外两层的结构,因而能够防止发动机35产生的热量伤及抵靠在膝盖夹持部61上的乘员的腿。
(2)由于膝盖夹持部61中的副侧罩68由上方向下方朝车身侧方突出,因而在膝盖夹持部61中,副侧罩68不仅能够将乘员的腿导向外侧,还能够在乘员用膝盖夹持时,防止发动机35产生的热伤及保持在车身上的乘员的腿。
(3)即使主侧罩62的尺寸较大,但是由于其具有用于收装副侧罩68的凹部63,因而能够提高主侧罩62的强度,并防止其发生弯曲。
(4)由于副侧罩68的前部68b、下部68c以及后部68d分别与主侧罩62的前方台阶63b、下方台阶63c以及后方台阶63d相卡合,从而能够将副侧罩68卡合在主侧罩62上并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因此能够防止副侧罩68发生振动和异响。
(5)由于副侧罩68的外表面和主侧罩62的外表面大致处于共面状态,从而使副侧罩68的外表面和主侧罩62的外表面构成连续表面,因此能够防止乘员的腿在接触副侧罩68时产生不自在的感觉,从而实现良好的膝盖夹持效果。
(6)从侧面来看,通过以相接触的方式设置燃料箱41和副侧罩68,能够防止乘员的腿在接触副侧罩68时产生不自在的感觉,从而实现良好的膝盖夹持效果。
(7)利用便宜的PP树脂构成尺寸较大的主侧罩62,另外,利用经过涂装的ABS树脂构成尺寸较小的副侧罩68,不仅能够降低整个侧罩60的成本,还能够通过尺寸较小的副侧罩68提高车辆的外观效果。
在将副侧罩68与通常被涂装的燃料箱41以相接触的方式设置时,不仅能够突出燃料箱41和副侧罩68的整体感,还能够进一步提 高车辆的外观效果。
(8)在侧方鼓出部66的下表面一侧设置切口部67,该侧方鼓出部66的内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36的进气口36a,这样能够通过切口部67使进气口36a实现良好的进气效果,还能够通过切口部67将积聚在主侧罩62内的热气排出去。
<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侧罩62的凹部63的深度与副侧罩68的厚度大致相同,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主侧罩62的凹部63的深度可以稍微大于副侧罩68的厚度,并且将副侧罩68的外表面和主侧罩62的外表面设置成大致处于共面的状态,由此可以在凹部63的外表面和主侧罩6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间。
此时,该空间在膝盖夹持部61的区域中,能够作为使主侧罩62和副侧罩68隔热的隔热空间来发挥作用。

Claims (13)

1.一种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所述跨骑式车辆具有:车架(10);发动机(35),其支承在所述车架(10)上;供乘员乘坐的车座(42),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35)的上方;侧罩(60),其用于罩住车身的侧方,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罩(60)具有膝盖夹持部(61),所述膝盖夹持部(61)位于所述车座(42)的前方、乘员的腿所抵靠的位置上,具有内外两层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罩(60)至少在所述膝盖夹持部(61)上具有副侧罩(68),所述副侧罩(68)由上方向下方朝车身侧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式车辆还具有支承在所述车架(10)上用于使前轮(21)转向的车把(24),
从侧面来看,所述侧罩(60)具有:主侧罩(62),其在所述车把(24)的下方到所述车座(42)的后方用于罩住车身的侧方;副侧罩(68),其在所述膝盖夹持部(61)的位置罩住所述主侧罩(62),其中,所述主侧罩(62)具有用于收装所述副侧罩(68)的凹部(6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侧罩(68)的至少前部(68b)、下部(68c)及后部(68d)被构成所述主侧罩(62)的所述凹部(63)的前方台阶(63b)、下方台阶(63c)及后方台阶(63d)所包围,并分别与其相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63)的深度至少与所述副侧罩(68)的厚度大致相同,所述副侧罩(68)的外表面和所述主侧罩(62)的外表面大致处于共面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63)的深度至少与所述副侧罩(68)的厚度大致相同, 所述副侧罩(68)的外表面和所述主侧罩(62)的外表面大致处于共面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式车辆还具有配置在所述车座(42)的前方的燃料箱(41),
从侧面来看,所述副侧罩(68)以与所述燃料箱(41)相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燃料箱(41)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3~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侧罩(68)由经过涂装的ABS树脂构成,所述主侧罩(62)由经过着色的PP树脂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侧罩(68)由经过涂装的ABS树脂构成,所述主侧罩(62)由经过着色的PP树脂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式车辆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发动机(35)的进气通路上的空气滤清器(36),
所述主侧罩(62)具有侧方鼓出部(66)和切口部(67),所述侧方鼓出部(66)位于所述副侧罩(68)的后方且朝车身侧方鼓出,所述切口部(67)位于邻接所述侧方鼓出部(66)的所述主侧罩(62)的下表面一侧,
在所述主侧罩(62)的所述侧方鼓出部(66)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空气滤清器(36)的进气口(36a)。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式车辆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发动机(35)的进气通路上的空气滤清器(36),
所述主侧罩(62)具有侧方鼓出部(66)和切口部(67),所述 侧方鼓出部(66)位于所述副侧罩(68)的后方且朝车身侧方鼓出,所述切口部(67)位于邻接所述侧方鼓出部(66)的所述主侧罩(62)的下表面一侧,
在所述主侧罩(62)的所述侧方鼓出部(66)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空气滤清器(36)的进气口(36a)。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式车辆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发动机(35)的进气通路上的空气滤清器(36),
所述主侧罩(62)具有侧方鼓出部(66)和切口部(67),所述侧方鼓出部(66)位于所述副侧罩(68)的后方且朝车身侧方鼓出,所述切口部(67)位于邻接所述侧方鼓出部(66)的所述主侧罩(62)的下表面一侧,
在所述主侧罩(62)的所述侧方鼓出部(66)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空气滤清器(36)的进气口(36a)。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式车辆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发动机(35)的进气通路上的空气滤清器(36),
所述主侧罩(62)具有侧方鼓出部(66)和切口部(67),所述侧方鼓出部(66)位于所述副侧罩(68)的后方且朝车身侧方鼓出,所述切口部(67)位于邻接所述侧方鼓出部(66)的所述主侧罩(62)的下表面一侧,
在所述主侧罩(62)的所述侧方鼓出部(66)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空气滤清器(36)的进气口(36a)。
CN201320512559.3U 2012-09-21 2013-08-21 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5330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8673A JP6058957B2 (ja) 2012-09-21 2012-09-21 鞍乗り型車両のサイドカバー構造
JP2012-208673 2012-09-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53303U true CN203753303U (zh) 2014-08-06

Family

ID=50338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12559.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53303U (zh) 2012-09-21 2013-08-21 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20520B2 (zh)
JP (1) JP6058957B2 (zh)
CN (1) CN203753303U (zh)
MY (1) MY17100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1302A (zh) * 2015-04-24 2018-0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CN107531301A (zh) * 2015-04-03 2018-0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侧盖结构
CN10826352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7147B2 (ja) * 2011-03-07 2014-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4025348A (ja) * 2012-07-24 2014-02-0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AU354809S (en) * 2013-09-24 2014-04-07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cowl for motorcycle
USD736680S1 (en) * 2014-01-08 2015-08-18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cowl for motorcycle
JP1518464S (zh) * 2014-06-09 2015-03-02
USD753026S1 (en) * 2014-11-24 2016-04-05 Touratech Ag Cylinder guard for motorcycles
JP6140753B2 (ja) * 2015-03-31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D776018S1 (en) * 2015-04-29 2017-01-10 Ktm Motorrad Ag Engine cover for motorcycles
JP1545074S (zh) * 2015-07-08 2016-03-07
JP6141924B2 (ja) * 2015-08-07 2017-06-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ステップ構造
USD783463S1 (en) * 2015-08-28 2017-04-11 Jonathan Reed Motorcycle ABS sensor cover
JP1557432S (zh) * 2015-12-24 2016-08-29
JP1568691S (zh) * 2016-05-27 2017-02-06
US10723334B2 (en) 2017-03-28 2020-07-2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nti-lock brake system for all-terrain vehicle
USD846451S1 (en) * 2017-09-21 2019-04-23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cover for a motorcycle
JP6890667B2 (ja) * 2017-09-29 2021-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カバー構造
US10967881B2 (en) 2017-11-22 2021-04-0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for utility vehicle
JP1612279S (zh) * 2018-01-23 2018-08-27
US11618422B2 (en) 2018-11-14 2023-04-0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Operating modes using a braking system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US11254294B2 (en) 2018-05-02 2022-02-2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Operating modes using a braking system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USD867225S1 (en) * 2018-05-25 2019-11-19 William Li Motorcycle rear body panel set
USD867224S1 (en) * 2018-05-25 2019-11-19 William Li Motorcycle rear body panel set
JP1621514S (zh) * 2018-05-31 2019-01-07
JP1621509S (zh) * 2018-05-31 2019-01-07
JP1621510S (zh) * 2018-05-31 2019-01-07
JP1621513S (zh) * 2018-05-31 2019-01-07
USD895486S1 (en) 2018-07-30 2020-09-08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Motorcycle
USD878973S1 (en) * 2018-07-30 2020-03-24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Motorcycle side panel
USD920848S1 (en) 2019-05-15 2021-06-01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Electric motorcycle
USD902087S1 (en) * 2019-05-15 2020-11-17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Electric vehicle power unit
JP7450489B2 (ja) * 2020-07-30 2024-03-15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12459882A (zh) * 2020-12-10 2021-03-09 宁波曼汶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设备排气及余热再利用系统
JP7212094B2 (ja) * 2021-03-30 2023-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94490A (ja) * 1985-10-21 1987-04-3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ニ−グリツプカバ−
US4776422A (en) * 1986-05-30 1988-10-1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with fairing
JPH0418946Y2 (zh) * 1987-03-09 1992-04-28
JP3367855B2 (ja) * 1997-02-27 2003-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US7380872B2 (en) * 2004-06-18 2008-06-0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Wheeled vehicle with covers
US7175222B2 (en) * 2005-03-17 2007-02-13 Polaris Industries, Inc. Removable vehicle seat cowl
JP5013883B2 (ja) * 2006-10-18 2012-08-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9107565A (ja) * 2007-10-31 2009-05-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527148B2 (ja) * 2007-12-30 2010-08-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
JP5261827B2 (ja) * 2009-03-31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取付構造
JP5496579B2 (ja) * 2009-08-28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カバー構造
JP5508898B2 (ja) * 2010-02-23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615637B2 (ja) 2010-09-15 2014-10-2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
JP5595302B2 (ja) * 2011-02-23 2014-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1301A (zh) * 2015-04-03 2018-0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侧盖结构
CN107531301B (zh) * 2015-04-03 2019-08-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侧盖结构
CN107531302A (zh) * 2015-04-24 2018-0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CN107531302B (zh) * 2015-04-24 2019-1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CN10826352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8263525B (zh) * 2016-12-30 2020-04-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71004A (en) 2019-09-23
US9120520B2 (en) 2015-09-01
JP6058957B2 (ja) 2017-01-11
US20140084623A1 (en) 2014-03-27
JP2014061819A (ja) 2014-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53303U (zh) 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CN101423078B (zh) 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
WO2011111651A1 (ja) 自動二輪車
JP670868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JP5723751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2343956B (zh) 车辆用的后挡泥板
CN109278922A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US20140339804A1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US9581073B2 (en)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CN204871320U (zh)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CN102001388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990378B (zh)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CN102582727A (zh) 跨骑型车辆的踏板构造
CN103847867A (zh) 自动两轮车
JP58909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7709146A (zh) 摩托车内后挡泥板结构
CN106005136A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CN102050176B (zh) 鞍乘型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2398645B (zh) 座椅铰链构造
WO2012057159A1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6240460A (ja) 自動二輪車の樹脂部材係合構造
CN109878603A (zh) 一种电子产品安装设备
JP635117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5017208B2 (ja) ブレーキマスタシリン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