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302B -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302B
CN107531302B CN201580079080.7A CN201580079080A CN107531302B CN 107531302 B CN107531302 B CN 107531302B CN 201580079080 A CN201580079080 A CN 201580079080A CN 107531302 B CN107531302 B CN 1075313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roud
air inlet
air
seat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90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302A (zh
Inventor
原口英明
横山晋
辻中宇仁
森裕树
高柴宏明
沟口昌广
古川和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R&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1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inta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其能够向动力单元有效地供给空气。在具有乘车人乘坐的主座席(17)、覆盖主座席(17)的侧部下方的侧护罩(33)、设置于主座席(17)的下方且与动力单元(30)连接的空气滤清器盒(37)、以及向空气滤清器盒(37)供给空气的进气管(38)的机动二轮车的护罩结构中,侧护罩(33)具有:内侧护罩(54)、以及配置在内侧护罩(5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护罩(55),内侧护罩(54)在其前端部的附近设有将行驶风向进气管(38)供给的进气口(54g),进气口(54g)被外侧护罩(55)从外侧覆盖。

Description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动力单元供给空气的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结构,其进气管的开口形成于车体前表面中央,并且在覆盖车体侧方的中间护罩设有开口,使散热器接触大量的行驶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73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中间护罩的情况下,虽然是计算了通过设置开口使行驶风如何逸出的形状,但并非是向车体流入行驶风的护罩结构,因此希望进一步有效地利用行驶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向动力单元有效地供给空气的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具有操舵自如地支承头管(10b)的车把(21)、乘车人乘坐的座席(17)、覆盖所述座席(17)的侧部下方的侧护罩(33)、设置于所述座席(17)的下方且与动力单元(30)连接的空气滤清器盒(37)、以及向所述空气滤清器盒(37)供给空气的进气管(38)的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侧护罩(33)具有:内侧护罩(54)、以及配置在所述内侧护罩(5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护罩(55),所述内侧护罩(54)在其前端部的附近设有将行驶风向所述进气管(38)供给的进气口(54g),所述进气口(54g)被所述外侧护罩(55)从外侧覆盖。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内侧护罩(54)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54j),所述突起部(54j)处于所述进气口(54g)的前方,从所述外侧护罩(55)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遍及所述内侧护罩(54)露出于外部的部位进行设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头管(10b)其侧方由中间护罩(42)覆盖,在所述中间护罩(42)的内部形成进气通路(42b),所述中间护罩(42)的后缘配置在所述进气口(54g)的前侧且比所述进气口(54g)靠外侧的位置,穿过了所述进气通路(42b)内的行驶风可以经由所述进气口(54g)向所述进气管(38)供给。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主车架(10c)从所述头管(10b)向后下方延伸,向所述动力单元(30)供给燃料的燃料箱(29)设置在所述头管(10b)与所述座席(17)之间,所述内侧护罩(54)配置在所述主车架(10c)的上方且支承于所述燃料箱(29),所述中间护罩(42)可以支承于从所述主车架(10c)向侧方延伸的支板(91)。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侧护罩具有:内侧护罩、以及配置在内侧护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护罩,内侧护罩在其前端部的附近设有将行驶风向进气管供给的进气口,进气口被外侧护罩从外侧进行覆盖,所以,能够防止在乘车人夹紧膝盖时进气口被腿部堵住。因此,能够向动力单元有效地供给空气。
另外,内侧护罩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突起部处于进气口的前方,从外侧护罩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遍及内侧护罩露出于外部的部位进行设置,所以,在内侧护罩的外侧面形成有凹凸,能够防止在乘车人夹紧膝盖时进气口被完全堵住。因此,能够有效地向动力单元供给空气。
另外,头管的侧方由中间护罩覆盖,在中间护罩的内部形成进气通路,中间护罩的后缘配置在进气口的前侧且比进气口靠外侧的位置,穿过了进气通路内的行驶风经由进气口向进气管供给,所以,通过将中间护罩的后缘配置在进气口的前侧且外侧,在乘车人为了夹紧膝盖而使腿部与中间护罩接触时,能够在侧护罩的前方确保空间。由此,能够向动力单元有效地供给空气。
另外,主车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向动力单元供给燃料的燃料箱设置在头管与座席之间,内侧护罩配置在主车架的上方,并且支承于燃料箱,中间护罩支承于从主车架向侧方延伸的支板,所以,内侧护罩与中间护罩在车宽方向上以错位的状态被支承,因此,能够形成更难以因乘车人的膝盖夹紧而堵住进气口的结构。因此,乘车人能够在确保了侧护罩前方的空间的状态下夹紧膝盖,能够有效地向动力单元供给空气。另外,内侧护罩支承于燃料箱,中间护罩经由支板支承于主车架,所以能够牢固地支承内侧护罩及中间护罩。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护罩结构的机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机动二轮车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机动二轮车的前上部的右侧视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1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图1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左右侧护罩、中间护罩及其周围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内侧护罩的说明图,图10(A)是内侧护罩的侧视图,图10(B)是内侧护罩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中间护罩的内中间护罩及外中间护罩的说明图,图11(A)是表示内中间护罩的侧视图,图11(B)是表示外中间护罩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车体罩的导风结构的作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述如无特别说明,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附图中所示的附图标记FR表示车体前方,附图标记UP表示车体上方,附图标记LH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护罩结构的机动二轮车10的右侧视图。
机动二轮车10是鞍乘式车辆,其在车体车架10A的前端部经由前叉12支承有前轮13、在车体车架10A的下部经由摇臂14支承有后轮16、在车体车架10A的上部支承有驾驶员用的主座席17。
车体车架10A具有:头管10b、左右一对主车架10c、左右一对枢轴架10d、下部车架10e、左右一对座席架10f(参照图5)、以及左右一对副车架10g。
头管10b能够操舵地支承于前叉12。主车架10c从头管10b向左右的斜后下方延伸。枢轴架10d从主车架10c的后端向大致下方延伸。下部车架10e从头管10b向大致下方延伸。座席架10f从主车架10c向斜后上方延伸而支承主座席17。副车架10g位于枢轴架10d的上部且座席架10f的下方,向斜后上方延伸,与座席架10f的后部连接。
前叉12在上部安装有杆式车把21,在下部经由车轴22支承有前轮13。摇臂14的前端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设置于左右枢轴架10d的枢轴23,在后端部经由车轴24支承有后轮16。
在车体车架10A的中央部支承有发动机26,从与发动机26一体设置的变速器27,经由链条28向后轮16传递动力。
发动机26及变速器27构成动力单元30。
在发动机26上方的左右主车架10c支承有燃料箱29。在燃料箱29的后部设有箱垫65。枢轴架10d及下部车架10e支承着发动机26。
发动机26具有:可旋转地收纳曲轴的曲轴箱26a、以及从曲轴箱26a的前上部向前斜上方抬升的缸部26b。在缸部26b的后部连接有进气装置36。进气装置36具有:空气滤清器盒37、以及与空气滤清器盒37的后部连接的进气管38。另外,在缸部26b的前部连接有排气装置39。
机动二轮车10由车体罩31覆盖。车体罩31具有:前护罩32、左右一对侧护罩33、以及左右一对后侧车身罩34。
前护罩32具有:上护罩41、左右一对中间护罩42、以及左右一对下护罩43。
上护罩41具有:形成前护罩32的前表面且位于车宽方向中央及下部的中心上护罩45、以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侧上护罩46,在左右侧上护罩46安装有挡风板47。在侧上护罩46的下方配置有前照灯51。
中间护罩42形成前护罩32的左右侧面,是从车体侧方覆盖车体前部至比前轮13的车轴22低的位置的部分。下护罩43从与中间护罩42的下端部连接的前端部延伸至发动机26的下部侧方。
侧护罩33由大致V字形的内侧护罩54、以及覆盖内侧护罩54的上部外侧的倒三角形的外侧护罩55构成,从侧方覆盖主座席17及燃料箱29的下方。
后侧车身罩34从侧方覆盖驾驶员用主座席17的后部、以及配置在主座席17后方的同乘人员用后座席57的各侧缘部的下方。
空气滤清器盒37及进气管38配置在侧护罩33的车宽方向内侧,特别是进气管38配置在内侧护罩54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61是从上方覆盖前轮13的前挡泥板,62是安装于侧上护罩46的左右一对后视镜,63是安装于中间护罩42前上部的左右一对前方向指示灯,64是左右一对驾驶员用踏板。另外,附图标记66是安装于枢轴架10d下部侧面的左右一对板部件,67是从上方覆盖后轮16的后挡泥板,69是安装于左侧枢轴架10d的下端部的侧支架,73是安装于后挡泥板67的左右一对后方向指示灯,74、75是构成排气装置39的排气管及消声器。
图2是表示机动二轮车10的主视图。
前照灯51具有:露出于外部来发光的左右一对露出部51a、51a、以及一体地连接左右露出部51a、51a的连接部51b,连接部51b由中心上护罩45从前方进行覆盖,具有两灯式的外观。
中心上护罩45以跨着前照灯51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下部在大致水平方向延伸。
在前照灯51的下方且中心上护罩45的前方配置有左右一对前照灯底罩71、71。在前照灯底罩71设有使行驶风向车体罩31内流入的管道81。
中心上护罩45的下部、左右前照灯底罩71、71、以及左右中间护罩42、42形成向前方开放的开口42a。前叉12从开口42a向前斜下方突出。
前叉12具有左右一对叉管72。叉管72具有伸缩结构,由支承机动二轮车10的车重的弹簧、以及使振动衰减的减振器构成。
中间护罩42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前端部上开口86a、86a、以及在左右分别设置的一对前端部下开口85a。
前端部上开口86a与前挡泥板61的上端高度大致相同,沿着开口42a的缘部而形成。前端部下开口85a为横长的开口,一对前端部下开口85a上下排列。
图3是表示机动二轮车10的前上部的右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针对附图中箭头所示的空气的流动,在图12中进行说明。
在侧上护罩46的下缘部与前照灯51的上缘部之间设有间隙98。通过形成间隙98,能够经由间隙98,将行驶风向侧上护罩46及挡风板47的后方导入,抑制车辆行驶时在前护罩32的后方产生负压。由此,能够减少行驶风向前护罩32的后方卷入。
中间护罩42由内中间护罩85、以及配置在内中间护罩85外侧的外中间护罩86构成。外中间护罩86形成有向前侧开放的前侧切口86c、以及向后侧开放的后侧切口86d。在前侧切口86c配置有前照灯底罩71。从后侧切口86d向外侧露出内中间护罩85的一部分。
在中间护罩42的后侧切口86d的下方,在内中间护罩85与外中间护罩86之间形成有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进气通路42b。
进气通路42b的前端部与前端部上开口86a连通,进气通路42b的后端部与形成于内中间护罩85后端部的后端部开口85b连通。行驶风从作为入口的前端部上开口86a向进气通路42b内流入,从作为出口的后端部开口85b向中间护罩42内流出。
在内中间护罩85的后缘附近开设位于进气通路42b的后部下方的上下一对后端部下开口85c、85c。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的附图标记88是散热器。
另外,在中间护罩42的后侧切口86d的上方,在内中间护罩85与外中间护罩86之间形成有在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进气通路42d。
上部进气通路42d的前端部与管道81连通,上部进气通路42d的后端部与在后面详细叙述的内中间护罩85的上排出口85g连通。行驶风从处于入口侧的管道81向上部进气通路42d内流入,从作为出口的上排出口85g向中间护罩42内流出。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中间护罩42(详细地说是外中间护罩86)的后端部由螺栓92(参照图6)安装在从主车架10c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支板91上。
侧护罩33的内侧护罩54以沿着向外中间护罩86的后下方倾斜的后缘86e的方式形成有一对进气口54g、54g。
进气口54g是使空气向侧护罩33内流入并促使从进气管38吸入的部分,一对进气口54g、54g从外侧由外侧护罩55的前缘部55a覆盖。因此,进气口54g未露出于外部,能够改善外观性。
在内侧护罩54形成有从进气口54g的附近至前缘54h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上下一对突起部54j、54j。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标记54t是在下侧的突起部54j的下方形成的台阶部。
突起部54j是确保向进气口54g延伸的空气通路的部分,从内侧护罩54前端部的外侧面54m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从外中间护罩86的后缘86e与外侧护罩55的前缘部55a之间露出。
内侧护罩54其前部安装在从燃料箱29的侧部向下方延伸的侧缘部29a上。详细地说,从内侧护罩54的内表面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一对内突起54k、54k经由橡胶制垫圈93,插入并固定在形成于燃料箱29的侧缘部29a的安装孔(未图示)中。
附图中虚线的箭头表示了车体罩31内空气的流动。即,空气穿过中间护罩42内的进气通路42b、侧护罩33的进气口54g而到达进气管38。
图5是图1的V-V线剖视图。
在左右中间护罩42、42的开口42a的内侧,从前侧依次配置有散热器88、发动机26、构成进气装置36的空气滤清器盒37、以及进气管38。
在中间护罩42的内中间护罩85与外中间护罩86之间形成有进气通路42b。
散热器88及发动机26从两侧由中间护罩42覆盖。空气滤清器盒37及进气管38从两侧由中间护罩42及侧护罩33覆盖。
空气滤清器盒37由空气滤清器外壳主体141、堵住空气滤清器外壳主体141的开口的空气滤清器外壳盖142、以及可拆装地安装于空气滤清器外壳主体141内的空气滤芯143构成。
空气滤清器外壳盖142经由未图示的连接管、节气门阀体、进气管而与发动机26连接。
进气管38与空气滤清器外壳主体141的后部连接。
附图中的箭头表示了沿着中间护罩42及侧护罩33的空气的流动。
从进气管38的吸入口38a吸入的空气流入空气滤清器盒37内的一个室即脏侧,通过穿过空气滤芯143而被净化。此外,空气流入空气滤清器盒37内的另一室即清洁侧,从清洁侧穿过上述各配件而向发动机26供给。此外,附图中的附图标记146是强制使空气吸入散热器88内的散热风扇,147是用于后轮制动的制动踏板。
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图1的VII-VII线剖视图。
如图6所示,侧护罩33的内侧护罩54具有:从其外侧面54m向外侧突出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突起部54j、以及形成于突起部54j后方的进气口54g。
侧护罩33的外侧护罩55其前缘部55a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靠近或抵接于突起部54j。
内侧护罩54配置在主车架10c的上方。在主车架10c安装有支承托架151,在支承托架151利用螺栓及螺母紧固座席架10f的前端部。
在侧护罩33与中间护罩42(详细地说是外中间护罩86)的后端部之间形成有成为空气通路的间隙145。
附图标记150是通过制动踏板147的踩踏部的前后宽度的中央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在该直线150的前方形成有进气口54g,所以,由于制动踏板147与驾驶员腿部的位置关系,膝盖夹紧时腿部难以堵塞进气口54g。
如图7所示,通过在侧护罩33的内侧护罩54形成多个突起部54j,而在突起部54j、54j之间形成有将空气向进气口54g(参照图6)导入的多个槽状的导风通路54n。
例如,即使在驾驶员将膝盖160按压于侧护罩33及中间护罩42而夹紧时,也能够确保导风通路54n。
此外,因为中间护罩42的后缘部配置在进气口54g及突起部54j的外侧,所以,包括驾驶员的膝盖160在内的腿部在外侧与进气口54g及突起部54j分离放置,因此,易于确保空气进入进气口54g的空气通路。
在图6及图7中,如箭头A所示,空气从中间护罩42内的进气通路42b内穿过后端部开口85b而向车体内流出。并且,如箭头B所示,沿着外中间护罩86的内表面向车体后方移动。然后,如箭头C1、C2所示,空气穿过内侧护罩54的外侧面54m与外侧护罩55的前缘部55a之间的导风通路54n,到达进气口54g,穿过进气口54g,流入侧护罩33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进气管38。
如上所述,因为在中间护罩42内设有进气通路42b,所以能够形成有效地利用行驶风的护罩结构。因此,能够向动力单元30有效地供给空气。
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在空气滤清器盒37的后部连接有管状的进气管38。
进气管38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38a、以及为了从吸入口38a向空气滤清器盒37内流入空气而在吸入口38a内的空气滤清器盒37侧开设的流入口38b。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标记38c是吸入口38a的开口。
在吸入口38a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经过吸入口38a的宽度中心的吸入口中心线120从流入口38b侧向开口38c侧、向车体右斜下方倾斜延伸。
吸入口中心线120相对于水平线121只倾斜角度θ。这样,吸入口38a倾斜是为了在使用侧支架69(参照图1)来将车辆停车或驻车的情况下,即使车体向左侧倾斜,也使吸入口中心线120向车体右斜下方倾斜,使雨水不会从开口38c进入吸入口38a内,所述侧支架69设置于构成车体车架10A的左侧枢轴架10d(参照图1)的下端部。
在空气滤清器盒37及进气管38(下面将空气滤清器盒37及进气管38记载为“进气配件48”)的上方配置有构成主座席17的下表面的底板17a,在进气配件48的下方配置有ABS模块123、以及覆盖ABS模块123下方及左右侧方的ABS模块罩124。ABS模块123由电动马达、通过电动马达驱动的泵、与泵连接的多个液压配管、设置于液压配管中途的电磁阀等构成。在对制动车把或制动踏板进行操作、进行前轮制动器、后轮制动器所实现的前轮13(参照图1)及后轮16(参照图1)的紧急制动时,电动马达的工作及电磁阀的开闭等通过与ABS模块123分体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防止前轮13、后轮16抱死。
因为进气配件48的左右侧由内侧护罩54覆盖,所以,进气配件48配置在由主座席17的底板17a、ABS模块罩124、左右内侧护罩54、54包围的空间125内。这样,通过形成由罩等包围的空间125,能够易于将空间125内的空气从进气管38吸入。
左右一对座席架10f、10f、以及左右一对副车架10g、10g通过空间125内。
在此,附图标记133是跨着车体车架与摇臂(参照图1)的后缓冲单元,134是发动机26(参照图1)的曲轴箱26a(参照图1)所具有的曲轴箱罩,135是设置于曲轴箱罩134的机油注入口用堵头,136是从外侧覆盖车体车架10A的下部的左右一对下车架罩。
图9是表示左右侧护罩33、中间护罩42及其周围的俯视图。
在左右一对主车架10c、10c的后部安装有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支板91,通过支板91支承着左右中间护罩42,详细地说是支承外中间护罩86的后端部。
在设置于燃料箱29的侧部下部的左右侧缘部29a、29a支承有侧护罩33的内侧护罩54(参照图6)的前部。
上述外中间护罩86的后端部及内侧护罩54的前部连同燃料箱29的侧面,是驾驶员夹紧膝盖时腿部向车宽方向内侧按压的部分,该按压力由上述支承结构进行支承。
图10是表示内侧护罩54的说明图。图10(A)是内侧护罩54的侧视图,图10(B)是内侧护罩54的主视图。
如图10(A)所示,内侧护罩54具有:在前侧形成有多个导风通路54n的导风部54p、以及从导风部54p的突起部54j及外侧面54m各自的后端逐渐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形成的倾斜部54q。
在倾斜部54q开设有位于导风通路54n后方的进气口54g。
这样,通过在倾斜部54q形成进气口54g,例如与在前后方向上在延伸面设置进气口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易于流入进气口54g。
如图10(B)所示,在内侧护罩54的背面54r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内突起54k,上部的内突起54k嵌合于燃料箱29(参照图3)。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标记54s是一体地成型于内侧护罩54后端部的车体侧安装部,安装于座席架10f(参照图5)。
图11是表示中间护罩42的内中间护罩85及外中间护罩86的说明图。图11(A)是表示内中间护罩85的侧视图,图11(B)是表示外中间护罩86的侧视图。
如图11(A)所示,内中间护罩85由大致三角形的内上中间护罩85d、以及与内上中间护罩85d的前下端部一体连接的内下中间护罩85e构成。
内上中间护罩85d形成有:前照灯底罩71(参照图2)的管道81(参照图2)所通过的管道用开口85f、以及为了将中间护罩42(参照图3)内的空气向车体内侧排出而设置于管道用开口85f的后斜上方的上排出口85g。
另外,内上中间护罩85d具有为了形成上部进气通路42d(参照图3)而以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在上下分开设置的一对上部肋部85q、85r。上部肋部85q、85r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而形成。
内下中间护罩85e具有:为了形成进气通路42b(参照图3)而以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进气通路槽85h、设置于进气通路槽85h的后端的后端部开口85b、前端部下开口85a、85a、为了向中间护罩42内流入空气而在前端部下开口85a的后方附近开口的纵长的前端部纵开口85j。
进气通路槽85h两侧的侧壁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且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肋部85n、85p形成。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标记85k是安装前方向指示灯63(参照图1)的方向指示灯安装孔。
如图11(B)所示,外中间护罩86由外上中间护罩86f及外下中间护罩86g一体地形成,该外上中间护罩86f及外下中间护罩86g形成为与由虚拟线表示的内中间护罩85的内上中间护罩85d及内下中间护罩85e分别在车宽方向上重叠。
相对于外上中间护罩86f,内上中间护罩85d的下缘部85m从外中间护罩86的后侧切口86d向侧方露出。另外,因为后侧切口86d与内中间护罩85的管道用开口85f在车宽方向上重叠,所以,通过由后侧切口86d及管道用开口85f形成的中间护罩开口42c,能够将行驶风向车体内部导入,或者将中间护罩42的车体内的行驶风或散热器排风向外部排出。
外下中间护罩86g在前上部开设有安装前方向指示灯63(参照图1)的方向指示灯安装孔86h。
接着,说明上面所述的车体罩31的导风结构的作用。
图12是表示车体罩31的导风结构的作用图。
如箭头D所示,行驶风从侧上护罩46的下缘部与前照灯51的上缘部的间隙98向侧上护罩46、挡风板47的后方流入。由此,能够抑制车辆行驶时在前护罩32的后方产生的负压,能够抑制行驶风卷入前护罩32的后方。
另外,如箭头E所示,行驶风从设置于前照灯底罩71的管道81向中间护罩42内的上部进气通路42d内流入。并且,流入上部进气通路42d内的行驶风从上排出口85g向车体内流入。
另外,如箭头F所示,通过中间护罩42的中间护罩开口42c,使在车辆转弯时从侧方与中间护罩42冲突的行驶风向车体内流入,或者从车体内排出,由此,能够减小车辆左右倾斜时的空气阻力。其结果是,因为容易切换使车体左右倾斜的方向,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转弯性。另外,如箭头G、箭头H所示,能够易于排出散热器88(参照图3)的排风。
另外,如箭头J所示,使行驶风从中间护罩42的前端部上开口86a向中间护罩42内的进气通路42b流入,从后端部开口85b排出。并且,如箭头K、箭头L所示,使该行驶风从侧护罩33的进气口54g向侧护罩33的车体内流入,从进气装置36(参照图5)的进气管38(参照图5),经由空气滤清器盒37(参照图5)等向发动机26供给。
另外,如箭头M所示,使行驶风从设置于中间护罩42前端的前端部下开口85a向中间护罩42内流入,从后端部下开口85c排出,减小中间护罩42的空气阻力。
另外,如箭头N、箭头P所示,从下护罩43的前部开口43a及后部开口43b排出行驶风,除去靠近发动机26的驾驶员足部的热气。
通过上述箭头E、J、M等的空气的流动,能够实现空气阻力的减小、以及操纵稳定性的提高等。
如以上的图1、图4及图6所示,在具有操舵自如地支承于头管10b的杆式车把21、乘车人乘坐的主座席17、覆盖主座席17的侧部下方的侧护罩33、设置于主座席17的下方且与动力单元30连接的空气滤清器盒37、以及向空气滤清器盒37供给空气的进气管38的、作为鞍乘式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的护罩结构中,侧护罩33具有:内侧护罩54、以及配置于内侧护罩5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护罩55,内侧护罩54在其前端部的附近设有将行驶风向进气管38供给的进气口54g,进气口54g被外侧护罩55从外侧进行覆盖。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在乘车人夹紧膝盖的情况下进气口54g被腿部堵住。因此,能够向动力单元30有效地供给空气。
另外,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内侧护罩54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54j,突起部54j处于进气口54g的前方,且从外侧护罩55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遍及内侧护罩54露出于外部的部分进行设置,所以,在内侧护罩54的外侧面形成凹凸,在乘车人夹紧了膝盖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进气口54g完全被堵住。因此,能够向动力单元30有效地供给空气。
另外,如图3、图4及图6所示,头管10b其侧方由中间护罩42覆盖,在中间护罩42的内部形成有进气通路42b,中间护罩42的后缘配置在进气口54g的前侧且比进气口54g靠外侧的位置,穿过了进气通路42b内的行驶风经由进气口54g向进气管38供给,所以,通过将中间护罩42的后缘配置在进气口54g的前侧且外侧,能够在乘车人为了夹紧膝盖而使腿部与中间护罩42接触时,能够在侧护罩33的前方确保空间。由此,能够向动力单元30有效地供给空气。
另外,如图3、图4及图5所示,主车架10c从头管10b向后下方延伸,向动力单元30供给燃料的燃料箱29设置在头管10b与主座席17之间,内侧护罩54配置在主车架10c的上方且支承于燃料箱29,中间护罩42支承于从主车架10c向侧方延伸的支板91,所以,内侧护罩54与中间护罩42在车宽方向上以错位的状态被支承,因此,能够形成更难以因乘车人夹紧膝盖而堵住进气口54g的结构。因此,乘车人能够在确保侧护罩33的前方空间的状态下夹紧膝盖,能够向动力单元30有效地供给空气。另外,内侧护罩54支承于燃料箱29,中间护罩42(详细地说是外中间护罩86)经由支板91支承于主车架10c,所以能够牢固地支承内侧护罩54及中间护罩42。
上述实施方式原则上表示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变形及应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11(A)、(B)所示,由内部件与外部件构成了侧护罩33及中间护罩42,但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来构成。
另外,如图4所示,内侧护罩54支承于燃料箱29,使内侧护罩54与外侧护罩55紧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外侧护罩55与燃料箱29紧固。
另外,如图8所示,进气管38面向右下方,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面向左下方。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动二轮车(鞍乘式车辆);10b头管;10c主车架;17主座席(座席);21杆式车把(车把);29燃料箱;30动力单元;33侧护罩;37空气滤清器盒;38进气管;42中间护罩;42b进气通路;54内侧护罩;54g进气口;54j突起部;55外侧护罩;85内中间护罩;86外中间护罩;91支板

Claims (3)

1.一种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具有:操舵自如地支承于头管(10b)的车把(21)、乘车人乘坐的座席(17)、覆盖所述座席(17)的侧部下方的侧护罩(33)、设置于所述座席(17)的下方且与动力单元(30)连接的空气滤清器盒(37)、以及向所述空气滤清器盒(37)供给空气的进气管(38),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护罩(33)具有:内侧护罩(54)、以及配置在所述内侧护罩(5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护罩(55),
所述内侧护罩(54)在其前端部附近设有将行驶风向所述进气管(38)供给的进气口(54g),所述进气口(54g)被所述外侧护罩(55)从外侧覆盖,
所述头管(10b)其侧方由中间护罩(42)覆盖,在所述中间护罩(42)的内部形成有进气通路(42b),所述中间护罩(42)的后缘配置在所述进气口(54g)的前侧且比所述进气口(54g)靠外侧的位置上,
穿过了所述进气通路(42b)内的行驶风经由所述进气口(54g)向所述进气管(38)供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护罩(54)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54j),所述突起部(54j)处于所述进气口(54g)的前方,从所述外侧护罩(55)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遍及所述内侧护罩(54)在外部露出的部位进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主车架(10c)从所述头管(10b)向后下方延伸,向所述动力单元(30)供给燃料的燃料箱(29)设置在所述头管(10b)与所述座席(17)之间,所述内侧护罩(54)配置在所述主车架(10c)的上方且支承于所述燃料箱(29),所述中间护罩(42)支承于从所述主车架(10c)向侧方延伸的支板(91)。
CN201580079080.7A 2015-04-24 2015-04-24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Active CN107531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2590 WO2016170689A1 (ja) 2015-04-24 2015-04-24 鞍乗り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302A CN107531302A (zh) 2018-01-02
CN107531302B true CN107531302B (zh) 2019-11-19

Family

ID=57143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9080.7A Active CN107531302B (zh) 2015-04-24 2015-04-24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272965B2 (zh)
EP (1) EP3287350B1 (zh)
JP (1) JP6488372B2 (zh)
CN (1) CN107531302B (zh)
BR (1) BR112017022396B1 (zh)
TW (1) TWI590973B (zh)
WO (1) WO20161706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5410B (zh) * 2013-11-15 2018-09-25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JP2018111414A (ja) * 2017-01-12 2018-07-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10461695B (zh) * 2017-03-27 2020-10-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JP2018203035A (ja) * 2017-06-02 2018-12-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7956609B (zh) * 2017-12-18 2023-07-1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挡雨片倾角的引气管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3680157B1 (en) * 2019-01-11 2021-09-0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WO2020194678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1649577S (zh) * 2019-06-07 2020-01-14
JP7288822B2 (ja) * 2019-08-09 2023-06-08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乗物における導風構造
JP7212094B2 (ja) * 2021-03-30 2023-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212095B2 (ja) * 2021-03-30 2023-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カバー及び鞍乗型車両
JP7431794B2 (ja) 2021-12-14 2024-0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4041147A (ja) 2022-09-14 2024-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0135A (en) * 1986-10-17 1989-05-1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bicycle
CN101797943A (zh) * 2009-01-14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的导风结构
CN102143882A (zh) * 2008-08-08 2011-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EP2639443A1 (en) * 2012-03-15 2013-09-18 Honda Motor Co., Ltd.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203753303U (zh) * 2012-09-21 2014-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12271A (ja) * 1991-10-21 1993-05-0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導風装置
US5577570A (en) * 1992-04-09 1996-11-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Wind introducing system for motorcycle
JP4293955B2 (ja) 2004-08-23 2009-07-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4584781B2 (ja) 2005-06-15 2010-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リング構造
JP4846539B2 (ja) 2006-11-24 2011-12-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08222079A (ja) * 2007-03-13 2008-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118575B2 (ja) * 2008-08-12 2013-0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12162094A (ja) * 2009-05-27 2012-08-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566718B2 (ja) * 2010-02-08 2014-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カバー
JP5789125B2 (ja) * 2011-05-18 2015-10-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921125B2 (ja) * 2011-10-04 2016-05-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導風構造
JP5871671B2 (ja) * 2012-03-15 2016-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6035085B2 (ja) * 2012-08-31 2016-1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5883775B2 (ja) * 2012-12-25 2016-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6184103B2 (ja) * 2013-01-19 2017-08-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IN2014DE02450A (zh) 2013-09-25 2015-06-26 Suzuki Motor Corp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0135A (en) * 1986-10-17 1989-05-1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bicycle
CN102143882A (zh) * 2008-08-08 2011-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1797943A (zh) * 2009-01-14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的导风结构
EP2639443A1 (en) * 2012-03-15 2013-09-18 Honda Motor Co., Ltd.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203753303U (zh) * 2012-09-21 2014-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的侧罩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72965B2 (en) 2019-04-30
WO2016170689A1 (ja) 2016-10-27
CN107531302A (zh) 2018-01-02
TW201700334A (zh) 2017-01-01
BR112017022396B1 (pt) 2022-04-26
BR112017022396A2 (pt) 2018-07-10
EP3287350B1 (en) 2019-09-11
JPWO2016170689A1 (ja) 2018-01-18
EP3287350A1 (en) 2018-02-28
TWI590973B (zh) 2017-07-11
EP3287350A4 (en) 2018-05-30
JP6488372B2 (ja) 2019-03-20
US20180118295A1 (en) 2018-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1302B (zh)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CN103010356B (zh) 骑乘式车辆的过滤罐配置结构
JP59886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63338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2010179744A (ja) 自動二輪車
US10668979B2 (en) Air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
BR102015024289A2 (pt)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EP3689725A1 (en) Saddle-type vehicle
CN105460133A (zh) 跨骑式车辆的后部燃料箱支承构造
JP2012180803A (ja) 小型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TW201620762A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CN103010354B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CN107709146B (zh) 摩托车内后挡泥板结构
JP575984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0534853C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JPH07324656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
CN107021159B (zh) 跨坐型车辆
JPS62218295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ナ装置
CN101220791B (zh) 发动机空气滤清器进气装置
CN1050648C (zh) 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
JP382981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
CN105501335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2003056420A (ja)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S6313878A (ja) 不整地走行用鞍乗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5958071B2 (ja) アンダーボーン型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