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0762A -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0762A
TW201620762A TW104127336A TW104127336A TW201620762A TW 201620762 A TW201620762 A TW 201620762A TW 104127336 A TW104127336 A TW 104127336A TW 104127336 A TW104127336 A TW 104127336A TW 201620762 A TW201620762 A TW 2016207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cu
mounting structure
component mounting
type vehicle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7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0005B (zh
Inventor
佐佐木崇
Original Assignee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0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0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00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000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20Cycle computers as cycle 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4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e.g. article carriers, 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一邊有效活用閒置空間一邊使車體具適當的剛性,而且還能在考量熱影響的同時將複數個電氣零件集中地配置,藉此能夠提升維護性和車輛行駛性能的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配置構造。本發明係一種二輪機車10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該二輪機車10係於具備有主車架22及樞軸架23的車體架11,搭載有包含第1ECU 141的電氣零件,該主車架22係從頭管21向後下方延伸,用以懸架動力單元45,該樞軸架23係從主車架22後端向下方延伸,分別被設置在車寬方向的左右;其中,動力單元45具備有曲軸箱42、及從曲軸箱42突出的汽缸部43,從側面觀察時,第1ECU 141係配置在左右之樞軸架23之前方、汽缸部43之後方且曲軸箱42的上方。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車體之閒置空間配置有電氣零件的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配置構造。
過去,已知在左右1對主車架之各端部連接車體框架,在形成於左右的主車架和車體框架之連接部,架設以朝上方凸起的方式彎曲的橋,並在橋之內側空間配置有引擎控制單元(ECU)的構造(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912號公報
然而,在二輪機車中,由於引擎控制單元等電氣零件是在車體架或引擎、後避震器等其他構成的配置位置確定後,才決定配置位置,所以必須在侷限的空間(閒置空間)內有效地配置。閒置空間雖可考慮活用引擎周邊之空間,但有必要考量到熱影響,因此一般難以靠近引擎地配置電氣零件。
而且,由於電氣零件之零件數較多的車輛,電線束構件的配線構造會變得複雜,所以考慮到維護性,較佳為集中地配置複數個電氣零件。然而,在如習知技術的電氣零件配置構造中,配置電氣零件的空間有限,為了支撐電氣零件就必須追加獨立於橋的橫構架等。在設置有獨立的橫構架等之情形時,存在有車體架整體的剛性變得過大,而使車輛之迴旋性等行駛性能下降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一邊有效活用閒置空間一邊使車體具適當的剛性,而且還能在考量熱影響的同時將複數個電氣零件,集中地配置,藉此能夠提升維護性和車輛行駛性能的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配置構造。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係一種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該跨坐型車輛係於具備有主車架(22)及樞軸架(23)的車體架(11),搭載有包含第1ECU(141、175)的電氣零件,該主車架(22)係從頭管(21)向後下方延伸,用以懸架動力單元(45),該樞軸架(23)係從上述主車架(22)之後端向下方延伸,分別被設置在車寬方向之左右;其特徵在於,上述動力單元(45)具備有曲軸箱(42)、及從曲軸箱(42)突出的汽缸部(43),從側面觀察時,上述第1ECU(141、175)係配置在左右之上述樞軸架(23)之前方、上述汽缸部(43)之後方且上述曲軸箱(42)之上方。
在上述構成中,支撐上述第1ECU(141)的ECU懸架構件(150),亦可具備有:左右之1對懸架撐桿(147),其從上述左右之樞軸架(23)向前方延伸;及左右之1對交叉構件(148),其從上述左右懸架撐桿(147)分別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上述第1ECU(141)係以 橫跨的方式支撐有上述左右之交叉構件(148)。而且,上述構成中,上述交叉構件(148)亦可為板狀,且至少在一部分形成有減輕孔(148a、148b)。
而且,在上述構成中,上述第1ECU(141)亦可被彈性支撐於上述交叉構件(148)。而且,在上述構成中,上述左右之懸架撐桿(147)亦可支撐獨立於上述第1ECU(141、175)的第2ECU(142、176),上述第2ECU(142、176)係配置於上述第1ECU(141、175)之後方。
而且,在上述構成中,上述第1ECU(141、175)及上述第2ECU(142、176)亦可位於較由上述主車架(22)所支撐的燃料箱(66、66L、66R)更靠後方,且被設在上述燃料箱(66、66L、66R)後部的導引部(66p),係以將行駛風供給至上述第1ECU(141、175)及上述第2ECU(142、176)的方式進行指向。
本發明由於動力單元具備有曲軸箱、及從曲軸箱突出的汽缸部,從側面觀察時,第1ECU被配置在左右之樞軸架之前方、汽缸部之後方且曲軸箱之上方,所以能夠有效利用從側面觀察時在動力單元與樞軸架之間所產生的閒置空間而配置第1ECU。
而且,支撐第1ECU的ECU懸架構件,由於具備有:左右1對之懸架撐桿,其從左右之樞軸架向前方延伸;及左右1對之交叉構件,其從左右之懸架撐桿分別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第1ECU係以橫跨左右之交叉構件的方式被支撐,因此不必藉由例如橫構架等構成車體架的零件直接地連結左右之樞軸架就可支撐第1ECU,所以能夠抑制車體架的大型化,實現小型輕量化,並且能夠抑制車 體架的剛性變得過大。藉此,能夠提升作為車輛的行駛性能,例如迴旋性。
而且,由於交叉構件為板狀,且至少在一部分形成有減輕孔,因此能夠使ECU懸架構件具適當的剛性。因此,能夠抑制車體架的剛性過度上升,而提升車輛的迴旋性。而且,能夠使交叉構件輕量化。而且,由於第1ECU被彈性支撐於交叉構件,因此能夠使連接由ECU懸架構件與第1ECU的左右之樞軸架間之連接部分的剛性變適當。因此,能夠提升車輛的迴旋性。而且,可不使較大的外力從左右之樞軸架經由ECU懸架構件而傳遞至第1ECU,而得以保護第1ECU。
而且,由於左右之懸架撐桿係支撐獨立於第1ECU的第2ECU,第2ECU係配置於第1ECU之後方,因此能夠集中地配置第1ECU及第2ECU。因此,能夠進一步有效地利用在動力單元與樞軸架之間所產生的閒置空間。而且,由於第1ECU及第2ECU係位於較由主車架所支撐的燃料箱更靠後方,且被設在燃料箱後部的導引部係以將行駛風供給至向第1ECU及第2ECU的方式進行指向,因此可藉由燃料箱之導引部而將行駛風吹抵於第1ECU及第2ECU以將其等冷卻,而能夠靠近動力單元地配置第1ECU及第2ECU。
10‧‧‧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11‧‧‧車體架
12‧‧‧前輪
13‧‧‧前叉
14‧‧‧擺臂
16‧‧‧後輪
17‧‧‧座椅
21‧‧‧頭管
22‧‧‧主車架
23‧‧‧樞軸架
23a‧‧‧引擎支撐部
32、36‧‧‧車軸
24‧‧‧後車架
26‧‧‧下車架
26A‧‧‧下車架上部
26B‧‧‧下車架下部
28‧‧‧後避震器單元
29‧‧‧補強架
31‧‧‧橫桿式把手
33‧‧‧前擋泥板
35‧‧‧樞軸
38‧‧‧後部燃料箱
39‧‧‧驅動鏈輪
41‧‧‧引擎
42‧‧‧曲軸箱
43‧‧‧汽缸部
44‧‧‧變速箱
44a‧‧‧輸出軸
45‧‧‧動力單元
46‧‧‧汽缸體
47‧‧‧汽缸頭
48‧‧‧汽缸頭蓋
51‧‧‧進氣裝置
52‧‧‧排氣裝置
55‧‧‧進氣管
56‧‧‧節流閥體
57‧‧‧連接管
58‧‧‧空氣清淨器
61‧‧‧排氣歧管
62‧‧‧排氣管
63‧‧‧排氣消音器
65‧‧‧鏈條
66、66L、66R‧‧‧前部燃料箱(燃料箱)
66A‧‧‧上燃料箱部
66B‧‧‧中間燃料箱部
66C‧‧‧下燃料箱部
66e‧‧‧下端後緣部
66h‧‧‧燃料箱凹部
66k、66m‧‧‧底面
66n‧‧‧內壁
66p‧‧‧內壁突出部(導引部)
66q‧‧‧前面部
66r‧‧‧背面
66s‧‧‧後端部
67‧‧‧符號
71‧‧‧前部撐桿
73‧‧‧拉力賽用裝備
75‧‧‧擋風屏罩
76‧‧‧護罩
77‧‧‧護板
77a‧‧‧上壁
77d、77e‧‧‧膨出部
77z‧‧‧符號
81‧‧‧腳踏板支架
82‧‧‧駕駛用腳踏板
83‧‧‧側腳架
85‧‧‧符號
86‧‧‧握把防護裝置
87‧‧‧後葉子板
88‧‧‧擋泥板
91‧‧‧燃料箱支架
92‧‧‧螺釘
93‧‧‧燃料箱支架
94‧‧‧螺釘
96‧‧‧螺釘
105‧‧‧網狀構件
115‧‧‧螺栓
116‧‧‧燃料泵
117‧‧‧吐出側燃料配管
131‧‧‧起動馬達
141、175‧‧‧第1引擎控制單元(第1ECU)
142、176‧‧‧第2引擎控制單元(第2ECU)
145‧‧‧空間
147‧‧‧懸架撐桿
147a‧‧‧V字延出部
147b‧‧‧內側屈曲部
147c‧‧‧ECU懸架構件
148‧‧‧橫跨板(交叉構件)
148a、148b‧‧‧減輕孔
148c‧‧‧凸座部
150‧‧‧ECU懸架構件
151‧‧‧板構件
153‧‧‧電線束
155‧‧‧引擎吊掛構件
156‧‧‧螺栓
157‧‧‧符號
161‧‧‧橫跨板
163‧‧‧螺栓
165‧‧‧支撐墊橡膠
167‧‧‧符號
171‧‧‧內方突出部
173‧‧‧懸架撐桿
173a‧‧‧V字延出部
173b‧‧‧內側屈曲部
174‧‧‧ECU支架
174a‧‧‧側部凸緣部
174b‧‧‧凹狀部
174c‧‧‧上壁
174d‧‧‧下壁
174e‧‧‧豎直片
174f‧‧‧豎直片
174g‧‧‧底壁
174h‧‧‧ECU載置部
174j‧‧‧掛鉤
174k‧‧‧掛鉤
175a‧‧‧凸狀部
175b‧‧‧凸狀部
175c‧‧‧狹縫
175d‧‧‧狹縫
177‧‧‧ECU懸架構件
179‧‧‧橡膠固定帶
M、N、P、Q、R、S、V‧‧‧箭頭
圖1係具備有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之二輪機中的之左側視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之前部的主要部分左側視圖。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電氣零件亦即第1ECU及第2ECU 和其周圍的主要部分左側視圖。
圖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1ECU及第2ECU之配置和其周圍的立體圖。
圖5係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第1ECU及第2ECU之前傾度從垂直方向觀察第1ECU及第2ECU和其周圍的圖。
圖6係圖2之VI-VI線的剖視圖。
圖7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第1ECU及第2ECU之配置和其周圍的立體圖。
圖8係從與圖5相同的方向觀察第2實施形態之第1ECU及第2ECU和其周圍的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說明中,前後左右及上下等方向之記載,若沒有特別說明時設為與相對於車體的方向相同。而且,各圖所示的符號FR係表示車體前方,RR表示車體後方,UP表示車體上方,DOWN表示車體下方,LH表示車體左方,而RH則表示車體右方。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具備有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之二輪機車10的左側視圖。二輪機車10係於車體架11之前端部經由前叉12而支撐有前輪13,於車體架11之下部經由擺臂14而支撐有後輪16,並於車體架11之後部支撐有座椅17的跨坐型車輛。車體架11係成為二輪機車10之骨架的部分,具備有頭管21、左右1對之主車架22、左右1對之樞軸架23、後車架24、及下車架26。
頭管21係構成車體架11的前端部,並於頭管21可操舵 地支撐有前叉12。前叉12係於上端部安裝有橫桿式把手31,於下端部經由車軸32而支撐有前輪13,並於長邊方向之中間部安裝有從上方覆蓋前輪13的前擋泥板33。從側面觀察時,主車架22係從頭管21向後方斜下方呈直線狀地延伸。樞軸架23係以從各主車架22的後端部向後方呈凸起的方式彎曲成大致圓弧狀,並從於最後方彎曲的部分靠近下方的位置支撐有樞軸35。於樞軸35,可上下擺動地支撐有擺臂14之前端部,並於擺臂14之後端部經由車軸36而支撐有後輪16。
後車架24為硬殼結構(monocoque)樹脂車架,被安裝於左右1對之主車架22及左右1對之樞軸架23。於後車架24後部的內側,安裝有樹脂製之後部燃料箱38。下車架26包含有構成上部的下車架上部26A、及構成下部的左右1對之下車架下部26B。下車架上部26A係從頭管21以較主車架22更陡的角度朝大致下方延伸。下車架下部26B係從下車架上部26A的下端部以自側面觀察時朝下方延長的方式延伸,並且向左右分歧,並進一步彎曲且大致水平地朝後方延伸而連接於各樞軸架23的下端部。於左右之樞軸架23,橫跨有沿車寬方向延伸的複數個交叉管(未圖示),而在被設置於上部的交叉管與擺臂14側,橫跨有後避震器單元28。於主車架22與下車架上部26A,橫跨有補強架29。於左右之下車架下部26B,橫跨有沿車寬方向延伸而連結左右的交叉管(未圖示)。
於下車架下部26B及樞軸35支撐有引擎41。引擎41具備有曲軸箱42、及從曲軸箱42之前部上部朝上方延伸的汽缸部43,且於曲軸箱42之後部,裝設有變速箱44。引擎41及變速箱44係構成動力單元45。汽缸部43具備有被安裝於曲軸箱42的汽缸體46、被安 裝於汽缸體46之上端部的汽缸頭47、及閉塞汽缸頭47之上部開口的汽缸頭蓋48。汽缸體46,其下部被插入至曲軸箱42內,且設有可供活塞(未圖示)上下移動地插入之汽缸孔。汽缸頭47分別在其後面連接有進氣裝置51,而在其前面連接有排氣裝置52。
進氣裝置51具備有被設在汽缸頭47的進氣管55、被連接於進氣管55之後端部的節流閥體56、及經由連接管57而被連接於節流閥體56之後端部的空氣清淨器58。進氣管55、節流閥體56及連接管57係從汽缸頭47,呈大致直線狀地朝後方斜上方延伸而被連接於空氣清淨器58。排氣裝置52具備有被設於汽缸頭47的排氣歧管61、被連接於排氣歧管61之前端部的排氣管62、及被連接於排氣管62之後端部的排氣消音器(muffler)63。排氣管62係從排氣歧管61之前端部朝下方斜前方延伸,進一步朝車寬方向右側並朝後方彎曲而在車體右下部向後方延伸,並在擺臂14的右側被連接於排氣消音器63。於變速箱44的輸出軸44a安裝有驅動鏈輪39,並於驅動鏈輪39及被一體地設置於後輪16的從動鏈輪49,架設有鏈條65,而使驅動力從變速箱44被傳遞至後輪16。
於主車架22、下車架26及引擎41一部分的兩側,配置有左右1對之前部燃料箱66。於長距離行駛的車輛之情形時,藉由左右1對之前部燃料箱66與後部燃料箱38,可確保較大的燃料箱容量。圖1中,符號67為閉塞前部燃料箱66之供油口的蓋子。於頭管21之前部,固定有朝前方突出的前部撐桿71,而於前部撐桿71,支撐有頭燈或道路圖(road book)夾具等拉力賽用裝備73、擋風屏罩75等。
前叉12之上部及下車架26的上部,係從兩側由左右1 對之護罩76所覆蓋。引擎41的前部及下部、前部燃料箱66的下部前側,係由護板(skid plate)77覆蓋而受到保護。在樞軸架23的下部,經由腳踏板支架81而支撐有駕駛用腳踏板82及側腳架83。圖1中,符號85為從前方覆蓋前叉12之下部的左右1對之叉蓋、86為從前方覆蓋橫桿式把手31之握把的握把防護裝置,87為從上方覆蓋後輪16的後葉子板,而88則為配置在後輪16前方的擋泥板。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10之前部的主要部分左側視圖。再者,省略圖1所示的前叉12的一部分、前輪13、及護罩76。如圖2所示,前部燃料箱66係從上依序由上燃料箱部66A、中間燃料箱部66B、及下燃料箱部66C成形為一體。上燃料箱部66A之前端部係經由燃料箱支架91而藉由螺釘92被安裝於主車架22,下燃料箱部66C之後端部66s係經由燃料箱支架93而藉由螺釘94被安裝於樞軸架23。上燃料箱部66A係從主車架22的車寬方向外側橫跨其上方而設置,且於上燃料箱部66A之後方配置有空氣清淨器58。中間燃料箱部66B為相對於上燃料箱部66A及下燃料箱部66C變細的部分。下燃料箱部66C係位於較主車架22及補強架29更靠下方。下燃料箱部66C之前端部係從其前方及側方而由護板77所覆蓋。護板77之上壁77a係以相對於下燃料箱部66C之前部上面66d連續的方式朝前方斜下方延伸。護板77之側壁77b係延伸至下燃料箱部66C之下端後緣部66e,而藉由螺釘96被安裝於下燃料箱部66C。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作為電氣零件之第1ECU141及第2ECU142和其周圍的主要部分左側視圖。在較樞軸架23更靠前方、引擎41之汽缸部43之後方且曲軸箱42之上方,配置有第1引擎控制單元141、及第2引擎控制單元142。以下,將第1引擎 控制單元141記載為「第1ECU141」,並將第2引擎控制單元142記載為「第2ECU142」。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ECU141及第2ECU142雖然為根據來自各種感測器的信號,而控制引擎41之點火時期、燃料噴射時機、怠速轉速、排氣還原量等的電氣零件,但亦可為一般之電氣零件。
詳細而言,第1ECU141及第2ECU142係配置於被安裝在曲軸箱42上的起動馬達131之後方、較前部燃料箱66之下燃料箱部66C之後端更靠後方、且主車架22與樞軸架23之連接部之下方。換言之,從側面觀察時,被配置在由曲軸箱42、汽缸部43、主車架22、樞軸架23所包圍的空間145內(施以虛線陰影的部分)。在如此之空間145配置第1ECU141及第2ECU142,其原因在於:可有效活用車體之閒置空間,將作為複數個車體裝備品之電氣零件集中地配置以提升維護性,並進一步如後述,使車體具適當之剛性,而且還考慮到熱影響。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1ECU141及第2ECU142之配置和其周圍的立體圖。於左右之樞軸架23,分別安裝有懸架撐桿147,於各懸架撐桿147則安裝有橫跨板(cross plate)148,並進一步在左右之橫跨板148、148支撐有第1ECU141。而且,左右之懸架撐桿147、147,支撐有被配置在第1ECU141後方的第2ECU142。於第1ECU141及第2ECU142,分別連接有電線束153。在第1ECU141、左右之懸架撐桿147、147與第2ECU142之間,配置有由具有緩衝效果的橡膠等彈性體所構成的板構件151。板構件151被貼在第2ECU142之前面。
左右之懸架撐桿147分別具備有被安裝在樞軸架23的 呈V字形狀朝前方斜下方延伸的V字延出部147a、及從V字延出部147a之前端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屈曲為一體的內側屈曲部147b。V字延出部147a由於在朝上下開口的端部被安裝於樞軸架23,因此,尤其相對於上下方向的震動,能夠穩定地支撐第1ECU141、第2ECU142等。於內側屈曲部147b,藉由複數個螺栓163而安裝有進一步朝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的板狀之橫跨板148。橫跨板148切開有複數個減輕孔148a、148b,而實現輕量化。
於左右之橫跨板148、148,彈性支撐有第1ECU141。亦即,第1ECU141係經由支撐墊橡膠(mount rubber)165而被支撐於左右之橫跨板148、148。上述左右1對之懸架撐桿147、147及左右1對之橫跨板148、148係構成ECU懸架構件150。圖4中,符號167為將支撐墊橡膠165固定於被設置在橫跨板148之內端部的凸座部148c與第1ECU141側之間的螺釘。
將ECU懸架構件150設為從左右之樞軸架23朝前方斜下方延伸,並且朝車寬方向內側延伸而支撐第1ECU141的構造,藉此能夠使ECU懸架構件150具適當的剛性適度,且能夠使車體架11(參照圖1)整體的剛性不會變得過大。因此,可適當地設定車體架11的剛性,而能夠提升車輛的行駛性能、例如迴旋性能。而且,相對於左右之橫跨板148、148藉由支撐墊橡膠165彈性支撐第1ECU141,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因上述ECU懸架構件150與第1ECU141所導致左右之樞軸架23之間的剛性變得過大。此外,藉由彈性支撐,使負荷或震動難以作用於第1ECU141,能夠保護第1ECU141。
第2ECU142係相對於第1ECU141,外形形成為較大。 藉此,能夠容易使行駛風吹抵於第2ECU142而促進第2ECU142的冷卻。而且,由於在第1ECU141與第2ECU142之間配置有由橡膠等彈性體所構成的板構件151,因此第1ECU141與第2ECU142不會直接接觸,所以能夠減少磨耗、破損等,並且能夠遮斷第1ECU141與第2ECU142之間的熱傳遞而抑制溫度上升。再者,板構件151作為緩衝材,亦151可採用海綿或發泡聚苯乙烯。
在左右之樞軸架23之上端部,分別一體地形成有分別朝引擎41(參照圖2)側突出的引擎支撐部23a,並在各引擎支撐部23a藉由複數個螺栓156被安裝有引擎吊掛構件155。在各引擎吊掛構件155之前端部,支撐有引擎41(參照圖2)之汽缸部43(參照圖2)。再者,符號157為將引擎吊掛構件155安裝於汽缸部43的螺栓。左右之樞軸架23之前端部係藉由朝車寬方向延伸的橫跨板161所連結。在橫跨板161的車寬方向中央部,可擺動地連結有後避震器單元28(參照圖3)之上端部。
圖5係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第1ECU141及第2ECU142之前傾度,從垂直方向所觀察的圖,相當於從圖3的箭頭V方向所觀察的圖。於懸架撐桿147,設有從V字延出部147a,在內側屈曲部147b的後方朝車寬方向內側突出的內方突出部171。由於在左右之橫跨板148,彈性支撐有第1ECU141,因此即使左右之橫跨板148分別位移,亦能夠由作為彈性構件之支撐墊橡膠165、165(參照圖5)吸收其位移,而抑制負荷作用於第1ECU141。而且,於左右之內方突出部171、171,經由支撐墊橡膠(未圖示)而彈性支撐有第2ECU142。藉此,能夠與第1ECU141相同地抑制負荷作用於第2ECU142。
圖6係圖2之VI-VI線剖視圖。若將左右之前部燃料箱66(參照圖2)設為前部燃料箱66L、66R,則前部燃料箱66L、66R便在前部之車寬方向內側分別設有燃料箱凹部66h。在分別在左右之燃料箱凹部66h、66h所形成的底面66k、66m中,左側之前部燃料箱66L之底面66k,藉由複數個螺栓115而安裝有燃料泵116。護板77係在車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開口,並以與該開口部重疊之方式固定有由金屬絲網所構成的網狀構件105。而且,於護板77,在網狀構件105之左右兩側設有膨出部77d、77e。圖6中,符號77z為以朝後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於護板77的凸狀部,且被安裝於下車架下部26B側。
於左右之下車架下部26B、26B之間,以朝前後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排氣管62。在網狀構件105的後方,配置有排氣管62及汽缸部43。而且,於汽缸部43與左側的前部燃料箱66L之間,以朝前後延伸的方式配置有吐出側燃料配管117。在汽缸部43之後方,配置有被設在曲軸箱42(參照圖1)上的起動馬達131。此外,在起動馬達131之後方,配置有第1ECU141及第2ECU142。而且,在第1ECU141、第2ECU142之後方,配置有後避震器單元28。如此,第1ECU141及第2ECU142係於空間145中,有效利用在較起動馬達131更靠後方,且較後避震器單元28更靠前方所產生的部分空間(sub-space)而進行配置。
在右側之前部燃料箱66R之內壁66n之後端部,形成有朝車寬方向內側突出的內壁突出部66p。內壁突出部66p係形成為其前面部66q隨著朝向後方逐漸朝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為斷面圓弧狀,而背面66r朝車寬方向延伸,且行駛風朝起動馬達131、第1ECU141、第2ECU142進行指向。藉此,如箭頭M所示,從車輛前方通過網狀 構件105流入引擎41側的走行風,係藉由內壁突出部66p,如箭頭N所示般,從汽缸部43與內壁66n之間朝後方斜左方流動,而對起動馬達131及第1ECU141、第2ECU142進行冷卻。而且,通過網狀構件105的行駛風,係如箭頭P、Q所示,在左右之下車架下部26B、26B朝左右分歧,而流向引擎41側。此外,如箭頭R、S所示般,通過左側之前部燃料箱66L之燃料箱凹部66h的行駛風,係穿過左側之前部燃料箱66L與汽缸部43之間而向後方流動。
左側之前部燃料箱66L,後端係相較於右側之前部燃料箱66R,後端延伸至更後方。左側之前部燃料箱66L之後端,係在前後方向上,與被配置在汽缸部43後方的起動馬達131之後端大致一致。而且,右側之前部燃料箱66R之後端,係在前後方向上,與汽缸部43的後端大致一致。如此,藉由在左右配置前部燃料箱66L、66R,能夠使左右之前部燃料箱66L、66R依據左右零件配置的差異等而使形狀產生差異,且還能增大燃料箱容量。
如上述圖1及圖3所示,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二輪機車10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該二輪機車10係於車體架11搭載有包含第1ECU141的電氣零件,該車體架11具備有:從頭管21朝後下方延伸,用以懸架動力單元45的主車架22;及從主車架22後端朝下方延伸,分別被設置在車寬方向左右的樞軸架23;其中,動力單元45具備有曲軸箱42、及從曲軸箱42突出的汽缸部43,且從側面觀察時,第1ECU141係配置在左右之樞軸架23的前方、汽缸部43的後方且曲軸箱42的上方。
根據該構成,能夠有效利用於側視時,在動力單元45與樞軸架23之間所產生的閒置空間而配置第1EUC141。於該情形 時,由於第1ECU141被配置在動力單元45附近,因此考慮到熱影響而實施以下的對策。而且,若支撐第1ECU141的構件之剛性變高,便會使車體架11之剛性變高,而會影響車輛的行駛性能,因此也為此採取如下所示的對策。
而且,如圖4及圖5所示,支撐第1ECU141的ECU懸架構件150具備有:左右1對之懸架撐桿147,其從左右之樞軸架23朝前方,詳細而言係朝前下方延伸;左右1對之作為交叉構架的橫跨板148,其從左右之懸架撐桿147分別朝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且第1ECU141係以橫跨左右之橫跨板148的方式被支撐,因此可無需藉由例如橫構架等構成車體架一部分之零件直接地連結左右之樞軸架23,而是利用剛性較低的構件來支撐第1ECU141,所以能夠抑制車體架11的大型化,實現小型輕量化,並且能夠抑制車體架11的剛性變得過大。藉此,能夠提升作為車輛的行駛性能,例如迴旋性。
而且,由於橫跨板148為板狀,且至少在一部分形成有減輕孔148a、148b,因此能夠使ECU懸架構件150具適當的剛性。因此,能夠抑制車體架11之剛性變得過大,而提升車輛之迴旋性能。而且,藉由減輕孔148a、148b,能夠使橫跨板148輕量化。而且,由於第1ECU141係彈性支撐於橫跨板148,因此能夠使連接包含ECU懸架構件150與第1ECU141的左右樞軸架23之間的連接材具適當之剛性。因此,能夠提升車輛之迴旋性能。而且,可不使較大的外力或衝擊從左右之樞軸架23經由ECU懸架構件150而傳遞至第1ECU141,而能夠保護第1ECU141。
而且,由於左右之懸架撐桿147係支撐獨立於第1ECU141的第2ECU142,且第2ECU142係配置在第1ECU141之後方, 因此能夠將第1ECU141及第2ECU142集中地配置。因此,能夠進一步有效利用在動力單元45與樞軸架23之間所產生的閒置空間。此外,由於藉由同一個懸架撐桿147支撐第1ECU141與第2ECU142,因此能夠減少零件數,而能夠抑制成本。
而且,如圖3及圖6所示,第1ECU141及第2ECU142係位於較由主車架22所支撐的前部燃料箱66L、66R更靠後方,被設在前部燃料箱66L、66R之後部而作為導引部的內壁突出部66p,由於以將行駛風供給至第1ECU141及第2ECU142的方式進行指向,因此可藉由前部燃料箱66L、66R之內壁突出部66p將使行駛風吹抵於第1ECU141及第2ECU142而進行冷卻,從而能夠靠近動力單元45地配置第1ECU141及第2ECU142。
<第2實施形態>
圖7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第1ECU175及第2ECU176之配置和其周圍的立體圖。對於與圖4所示的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件,標示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於左右之樞軸架23、23,分別安裝有懸架撐桿173,在左右之懸架撐桿173、173間橫跨有ECU支架174,並在ECU支架174之前側安裝有第1ECU175,而在後側安裝有第2ECU176。左右之懸架撐桿173、173與ECU支架174係構成ECU懸架構件177。
懸架撐桿173具備有安裝在樞軸架23呈V字形狀朝前方斜下方延伸的V字延出部173a、及從V字延出部173a之前端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屈曲為一體的內側屈曲部173b。V字延出部173a係在朝上下開口的端部,被安裝於樞軸架23。ECU支架174為藉由將板折 彎而形成的構件,且由左右1對之側部凸緣部174a、174a及大致箱形之凹狀部174b一體地構成。側部凸緣部174a係在懸架撐桿173(詳細而言,為內側屈曲部173b)藉由複數個螺栓163所緊固。凹狀部174b係在左右側部凸緣部174a、174a之間以朝後方凹陷的方式所形成呈大致箱形的部分。在凹狀部174b之上壁174c及下壁174d,形成有分別朝前側突出的豎直片174e、174f。藉由將豎直片174e、174f壓入至形成於第1ECU175之上部及下部的凸狀部175a、175b之狹縫175c、175d,而使第1ECU175被固定於ECU支架174。
圖8係從與圖5相同的方向觀察第2實施形態之第1ECU及第2ECU和其周圍的圖。凹狀部174b大致箱形之底壁174g具備有:左右1對之ECU載置部174h、174h,其係為了裝載第2ECU176而以朝後側突出的方式設置;1對之固定帶用掛鉤174j、174k,其鈎掛用以壓住第2ECU176的橡膠固定帶179之兩端。懸架撐桿173及ECU支架174係將板折彎而成形的構件,所以剛性較小。因此,能夠提升車輛的例如迴旋性能。而且,使用ECU支架174而能夠支撐第1ECU175(參照圖7)與第2ECU176雙方,相較於將第1ECU175之支撐構件與第2ECU176之支撐構件分開地設置,能夠減少零件數。而且,由於利用橡膠固定帶179將第2ECU176固定於ECU支架174,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第2ECU176的裝卸,而能夠提升維護性。
上述實施形態僅為本發明之一態樣,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的範圍內進行任意的變形及應用。本發明並不限定為僅適用於二輪機車10,亦可適用於包含二輪機車10以外的跨坐型車輛。再者,所謂跨坐型車輛係包含跨坐在車體上騎乘的所有車輛,不僅包含二輪機車(亦包括具電動機的自行車),還包含被分類為ATV(全地 形車;all-terrain vehicle)的三輪車輛或四輪車輛。
11‧‧‧車體架
14‧‧‧擺臂
23‧‧‧樞軸架
24‧‧‧後車架
28‧‧‧後避震器單元
35‧‧‧樞軸
39‧‧‧驅動鏈輪
41‧‧‧引擎
42‧‧‧曲軸箱
43‧‧‧汽缸部
44‧‧‧變速箱
44a‧‧‧輸出軸
45‧‧‧動力單元
66‧‧‧前部燃料箱
66C‧‧‧下燃料箱部
94‧‧‧螺釘
131‧‧‧起動馬達
141‧‧‧第1引擎控制單元(第1ECU)
142‧‧‧第2引擎控制單元(第2ECU)
145‧‧‧空間
147‧‧‧懸架撐桿
V‧‧‧箭頭

Claims (8)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該跨坐型車輛係於具備有主車架(22)及樞軸架(23)的車體架(11),搭載有包含第1ECU(141、175)的電氣零件,該主架(22)係從頭管(21)向後下方延伸,用以懸架動力單元(45),該樞軸架(23)係從上述主車架(22)之後端向下方延伸,分別被設置在車寬方向之左右;其特徵在於,上述動力單元(45)具備有曲軸箱(42)、及從曲軸箱(42)突出的汽缸部(43),從側面觀察時,上述第1ECU(141、175)係配置在左右之上述樞軸架(23)之前方、上述汽缸部(43)之後方且上述曲軸箱(42)之上方。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其中,支撐上述第1ECU(141)的ECU懸架構件(150),具備有:左右之1對懸架撐桿(147),其從上述左右之樞軸架(23)向前方延伸;及左右之1對交叉構件(148),其從上述左右之懸架撐桿(147)分別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上述第1ECU(141)係以橫跨的方式支撐有上述左右之交叉構件(148)。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其中,上述交叉構件(148)為板狀,且至少在一部分形成有減輕孔(148a、148b)。
  4.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其中,上述第1ECU(141)係彈性支撐於上述交叉構件(148)。
  5.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其中,上述第1ECU(141)係彈性支撐於上述交叉構件(148)。
  6. 如請求項2至5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其中,上述左右之懸架撐桿(147)係支撐獨立於上述第1ECU(141、175)的第2ECU(142、176),上述第2ECU(142、176)係配置於上述第1ECU(141、175)之後方。
  7.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其中,上述第1ECU(141、175)及上述第2ECU(142、176)係位於較由上述主車架(22)所支撐的燃料箱(66、66L、66R)更靠後方,且被設在上述燃料箱(66L、66R)後部的導引部(66p),係以將行駛風供給至上述第1ECU(141、175)及上述第2ECU(142、176)的方式進行指向。
  8.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其中,上述第1ECU(141、175)及上述第2ECU(142、176)係位於較由上述主車架(22)所支撐的燃料箱(66、66L、66R)更靠後方,且被設在上述燃料箱(66L、66R)之後部的導引部(66p),係以將行駛風供給至上述第1ECU(141、175)及上述第2ECU(142、176)的方式進行指向。
TW104127336A 2014-09-30 2015-08-21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TWI5700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1475A JP6454118B2 (ja) 2014-09-30 2014-09-30 鞍乗り型車両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0762A true TW201620762A (zh) 2016-06-16
TWI570005B TWI570005B (zh) 2017-02-11

Family

ID=55583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7336A TWI570005B (zh) 2014-09-30 2015-08-21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62446B2 (zh)
JP (1) JP6454118B2 (zh)
IT (1) ITUB20153696A1 (zh)
TW (1) TWI57000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8720B (zh) * 2020-06-23 2023-04-11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跨騎型車輛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20012302B1 (pt) * 2017-12-20 2024-01-02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e suporte de unidade de controle para veículos de condução em selim
JP6695368B2 (ja) * 2018-02-05 2020-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JP6952867B2 (ja) 2018-03-07 2021-10-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制御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7122227B2 (ja) * 2018-11-02 2022-08-19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11422287B (zh) * 2018-12-21 2022-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7390U (ja) * 1982-12-03 1984-06-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US4848502A (en) * 1986-12-05 1989-07-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stant vehicle speed retaining device for motorcycle
JP2888314B2 (ja) * 1991-12-18 1999-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JP3570654B2 (ja) * 1997-02-07 2004-09-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CN1290738C (zh) * 2001-07-06 2006-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上的电器元件配置结构
JP2006213250A (ja) * 2005-02-04 2006-08-1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911973B2 (ja) * 2005-12-28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ブレーキ制御装置の配置構造
JP4761994B2 (ja) * 2006-02-15 2011-08-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用制動装置
JP5138403B2 (ja) * 2008-01-31 2013-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JP5112144B2 (ja) * 2008-03-31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9255761A (ja) * 2008-04-17 2009-11-0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及び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バッテリの組付け構造
JP3153075U (ja) * 2008-07-29 2009-08-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JP3154637U (ja) * 2008-08-08 2009-10-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120559B2 (ja) * 2008-08-29 2013-0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11000912A (ja) 2009-06-16 2011-01-06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JP5427735B2 (ja) * 2010-08-31 2014-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595302B2 (ja) * 2011-02-23 2014-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864117B2 (ja) * 2011-03-29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5706249B2 (ja) * 2011-06-29 2015-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子スロットル配置構造
US9371786B2 (en) * 2011-08-24 2016-06-21 Walbro Llc Fuel injected engine system
JP2013193477A (ja) * 2012-03-15 2013-09-3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WO2014112173A1 (ja) * 2013-01-18 2014-07-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8720B (zh) * 2020-06-23 2023-04-11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跨騎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68839A (ja) 2016-05-09
US9862446B2 (en) 2018-01-09
TWI570005B (zh) 2017-02-11
ITUB20153696A1 (it) 2017-03-17
JP6454118B2 (ja) 2019-01-16
US20160090142A1 (en) 2016-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0005B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US9505460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90509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899625B2 (ja)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US8302726B2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JP62086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US9919756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086889B2 (ja) 後部燃料タンク
US7730987B2 (en) Motorcycle
US7637342B2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07137408A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11059539B2 (en) Stay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648251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9018758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47818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カウル構造
JP2015074352A (ja) 車体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JP6704300B2 (ja) 自動二輪車
US20180272857A1 (en) Body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00534853C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JP2015112948A (ja) 自動二輪車
JP619124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2011255828A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構造および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の取り付け方法
JP2014061741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13100053A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フィルタ配置構造
JP2015157508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懸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