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648C - 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648C
CN1050648C CN94103593A CN94103593A CN1050648C CN 1050648 C CN1050648 C CN 1050648C CN 94103593 A CN94103593 A CN 94103593A CN 94103593 A CN94103593 A CN 94103593A CN 1050648 C CN1050648 C CN 105064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leaner case
air cleaner
bend pip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03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720A (zh
Inventor
中村哲美
三浦孝吉
道内昌幸
渡边高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13704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3083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13703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30833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6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64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吸气装置使水或尘埃等难以进入空气净化器箱的吸入口和空气弯管的开放端,并且使空气弯管很好地支承在空气净化器箱上。利用在向后开口的吸气管26外周上向上方突出的整体设置的竖立壁43、车座底板45的垂下壁46、47和从吸入口侧方包围后方并向上方突出的围绕壁 49形成迷宫构造,不但阻止水或尘埃从前方侵入,而且也阻止水或尘埃从侧方及后方侵入吸入口42。另外,在空气净化器箱的角上形成突出部27,在该突出部27上整体地形成凸起物34。在凸起物34上形成供空气弯管30的开放端30a插入的插入孔35,在插入孔35内设有肋36,在形成空气通道的同时,使开放端30a与插入孔35的底部分离,而将空气通道做成迷宫构造,防止水或尘埃等侵入空气弯管。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使水或尘埃等难以进入从空气净化器箱伸出并向后方开口之吸气管吸入口的机动二轮车吸气装置,以及涉及一种能够很好地支承从汽化器伸出的空气弯管之开放端的机动二轮车空气净化装置。
日本专利公报实公昭63-45428号中揭示了一种使水或尘埃难以进入的吸气装置,该装置中,把从空气净化器箱后部向后伸出的吸气管设置成面临车座底板与后挡泥板之间形成的吸气通路,把从后挡泥板向上突出的肋整体成形在该吸气管的吸入口后方。同时,通过从空气净化器箱的上面向上突出的整体成形的肋和从车座底板垂下的肋,在吸气通路内形成迷宫构造。
日本专利公报实开昭57-157757号中揭示了一种空气弯管开放端的支承构造,该构造中,设置了与空气净化器箱成整体的结合部,将管子等的中间部结合保持在该结合部上。另外,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4-159447号中揭示了这样一种构造,即,用整体地成形在空气净化器箱上的软管导向装置来引导从汽化器伸出之空气弯管的后端部。
但是,上述的先有技术中,由空气净化器上面的肋和从车座底板垂下的肋形成的迷宫构造虽然对于防止水或尘埃等从前方侵入是有效的,但难以防止从侧方绕回的水或尘埃的侵入。并且,整体地成形在空气净化器箱上面的肋,在空气净化器箱成形时,其位置、形状、大小均受到制约。另外,希望有一种能有效地防止周围的水或尘埃侵入空气弯管开放端的构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地防止从侧方绕回的水或尘埃的侵入机动二轮车吸气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吸气装置中,在从空气净化器箱后部向后伸出的吸气管外周设置了向上方突出的竖立壁,与该竖立壁前后方向重合地设置了从底板向下方突出的垂下壁,还设置了从朝着吸气管后方开放的吸入口的侧方包围后方并从后挡泥板整体地向上方突出的围绕壁,通过这些竖立壁、垂下壁和围绕壁将吸气通路形成为迷宫构造。
此外,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中,将凸起部分与空气净化器箱设成为一整体,该凸起部备有用于插入并固定空气弯管开放端的插入孔,在该插入孔内有支承空气弯管并使空气弯管与孔内壁面保持间隙的肋,利用该间隙使形成在插入孔内的空气通道成为迷宫构造。
下面,说明本发明吸气装置的作用。由于通过在吸气管外周向上方突出的竖立壁和从车座底板向下方突出的垂下壁,在吸气通路内形成迷宫构造,所以,从前方侵入吸入口的水或尘埃等被该迷宫构造有效地阻止。
从侧方绕回进入的水或尘埃等。被从侧方至后方包围吸气管吸入口的围绕壁阻止。
这时,竖立壁不象先有技术中那样整体地成形在空气净化器箱的上面,而是形成在吸气管的外周,所以其位置、形状及大小等均不受制约,增加了自由度。
空气弯管的开放端在插入孔内,被凸起物上的肋支承着并与孔内壁面之间保持间隙而构成迷宫构造,所以能防止水或尘埃等侵入该开放端。
而且,开放端不是斜切而是直切形成的,所以制造时不麻烦,便于制造。同时,由于凸起物与空气净化器箱整体形成,所以,可不需要夹钳等其他部件,可降低造价。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主要部分的放大断面图。
图3是沿图2A-A线表示的凸起物断面图。
图4是沿图2B-B线表示的凸起物断面图。
图5是适用本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整体侧面图。
图6是适用本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整体骨架平面图。
图7是局部剖切安装着本实施例空气净化器状态的车体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图8是图7所示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9A是将本实施例的吸气管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剖切的车体主要部分侧面图。
图9B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例主要部分的放大断面图。
图10是从图7的C箭头方向表示的本实施车体上使用的防尘器。
图11是图10的D-D线断面图。
图12是设在本实施例车体上的放物箱的放大断面图。
图13是图12的E-E线断面图。
图14是沿图7的G-G线表示的空气净化器箱本体部分的断面图。
图15是沿图7的H-H线表示的空气净化器箱本体部分的断面图。
图中,4—主车架,12—空气净化器箱,14—侧罩,30—空气弯管,30a—开放端,34—凸起物,35—插入孔,35a—孔内壁面,36—肋,37—台阶部。
下面参照图1至图15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5是适用本实施例吸气装置的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图6是该车体骨架部分的平面图。
在这些图中,支承前轮1的前叉2的上端部通过头管3连接在主车架4的前端。主车架4沿车体中心向前后方向延伸,在其前部焊接着左右一对前管5的各上端部,在其后部左右侧面形成的平坦部上,焊接着左右一对后管6的各上端部和左右一对车座轨7的各前端部。
主车架4、前管5和后管6形成托架型框架,水平放置的发动机8支承在其上。汽化器10通过摄入歧管9与发动机8相连,该汽化器10通过锥形筒管11与空气净化器箱12相连。
空气净化器箱12配置在由后撑条13、后管6及车座轨7形成的三角形空间内,其左右两侧面被侧罩14复盖。后撑条13从后管6的下部往斜上方向后延伸,与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车座轨7的中间部连接。
由图8可见,侧罩14成对地设在空气净化器箱12的左右,用弹性钩15将其各前端上部单点接触地抵住支承在主车架4上的油箱16的后部下方边缘,其后端上部成整体的肋14a连接到连接片17上,下部由锁14b锁住(图7)。连接片17安装在车体的撑架18上。
由图5可见,从油箱16底部向汽化器10上方延伸的位置上设有燃料栓19,在该燃料栓19的前方配设着放物箱20。放物箱20的上部设有上方突部21,主车架4的下方有向下突出的支板22,放物箱20就是通过将上方突部21安装在支板22上而悬挂地支承着的。
油箱16支承在主车架4上,车座44支承在车座轨7上。由图6可见,后挡泥板50支承在车座轨7的后半部和后撑条13上。
图7是省略了侧罩14的空气净化器箱12的局部剖切侧面图。图8是局部剖切空气净化器箱12与侧罩14一起表示的平面图。图9B是图7中空气净化器箱的吸入通道的迷宫构造放大断面图。图9A是剖切车座侧面外形表示该吸入通道部分的图。图15是沿图7G—G线的空气净化器箱12本体部分的断面图,图16是沿图7H-H线的空气净化器箱12本体部分的断面图。
首先,由图14可见,空气净化器箱12的本体部分130是由左侧开放的空气净化室131、与空气净化室131背靠背设置的右侧开放的电池室132及右侧开放的放物室133整体形成的,放物室133是在空气净化室131和电池室132的下方沿左右方向形成的细长形空间。
由图7可见,在空气净化器箱12的前端上部,形成有突出部27,在该突出部上设有贯通孔27a(图1),用穿过该贯通孔27a的螺栓28安装到撑板29上,撑板29的上端固定在车座轨7上。在突出部27上,空气弯管30的开放端在螺栓28的下方位置处由后述的凸起物支承着。空气弯管30的另一端与汽化器10连通(见图5)。
在空气净化器箱12的后端下部也形成有突出部31,在这里,用螺栓33安装到设在后撑条13上的撑板32上。
在空气净化室131内设有筒形部件140,其清洁侧与锥形筒管11连接。在其非清洁侧连通着吸气管26的排出口40,在该排出口40与部件140之间形成有肋41。该肋41如图15所示,为挡板状,整体地形成在本体部130上。上述吸气管26是从形成在本体部130右肩上的连接孔141插入内部的。
由图9B可清楚地看到,吸气管26从本体部130向后方伸出,其吸入口42向后开口,在吸入口42附近的外周,整体地形成向上方突出的竖立壁43,在其前后整体地形成从车座底板45向下方突出的垂下壁46、47。竖立壁43相对于垂下壁46和47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重合。
另外,从后挡泥板50上整体地形成向上方突出的前侧肋48和围绕壁49,前侧肋48从下方嵌合吸气管26吸入口42的周围,围绕壁49从吸入口42的侧方包围后方并从平面上看略呈 字状。由表示其平面视图的图8可见,前侧肋48略呈直线状地向左右方向延伸,其两端靠近略呈
Figure C9410359300092
字状的围绕壁49的左右前端部。
通过这些竖立壁43、垂下壁46、47和围绕壁49,在形成于车座底板45与后挡泥板50之间并通往吸入口的吸气通道51内,形成迷宫构造。即,该吸气通道51的前方部分被油箱16的后部和车座44的前端部包围;其左右侧方,直至与车座轨7侧方相重合的位置,被垂下的车座44的裙部52(图7)包围;其内侧,如图9A所示,被安装在车座轨7L与后撑条13结合部的略呈三角形的撑板53包围,这样形成吸入空气的通道。
在图7、图9A和图9B中,为了特意区别出一对车座轨7中的左右轨,分别增添了标记R以表示右侧,增添了标记L以表示左侧。图9A和图9B中的标记56是安装在底板45上并与车座轨7抵接的橡胶垫。图9A中的标记54是螺母,用于固定住车座44的安装撑条55的螺栓。
图1表示整体地形成在突出部27上的凸出物34,图2表示支承着空气弯管30状态时的凸出物34的断面图,图3是该状态时的沿图2A-A线的断面图,图4是沿图2B-B线的断面图。
从这些图可见,沿凸出物34轴向顺长地形成插入孔35,该插入孔35的内径比空气弯管30的外径大,并且,在该插入孔35内,设置了向轴心方向延伸的、沿圆周方向相隔90°的四条肋36。如图3所示,连结这些肋36各个前端的圆形空间外径等于或稍小于空气弯管30的外径,使得压入该空间内的空气弯管30不容易被拔出地支承着。
另外,在插入孔35的里面,在各肋36上形成向轴心方向突出至空气弯管30内径的台阶部37。因此,如图2和图4所示。空气弯管30的开放端30a与该台阶部37抵接终止,不紧靠在插入孔35的底部上。所以由图2可见,由于该肋36的作用,在空气弯管30的周围和前端与孔内壁面35a之间形成了间隙。由该间隙形成了直至空气弯管30开放端30a的迷宫构造的空气通路。
再参见图7,锥形筒管11的中间部贯穿安装在左右后管6之间的防尘板60,该防尘板60是橡胶制的板状部件,用于保护空气净化器箱12的前方部分。
图10为图7的C箭头方向视图。如图10所示,在与左右后管6重合部分上下,形成缝隙61和62,在上述防尘板60的大致中间部位形成着用于穿过锥形筒管11的孔63,在其侧方形成供电线等穿过用的孔及狭缝64,在右上方设有空气弯管孔65。从孔63的下端至防尘析60的下端,形成连续的狭缝66,使锥形筒管11容易贯通。
从汽化器10(图5)延伸出的空气弯管30(图1、5、8)贯穿空气弯管孔65,通过把予先安装在后管6上的接合片68、69(图11)插入各缝隙61和62,防尘板60便被安装到了后管6上。图11是沿图10中D-D线的断面图,表示防尘板60安装在后管6上的状态。
图12是放物箱20侧面形状放大图。图13是沿图12中E-E线的断面图。从这些图中可见,放物箱具有右侧开放的中空本体部60,右侧室71是沿前后方向的长形,左侧室72为切去了相当于右侧室71略后半部长度部分的形状,比右侧室71短。左侧室72的左侧为闭塞的侧壁73。
右侧室71的外例方向开口部由盖74复盖着。该盖74用螺栓76可装卸地固定在凸起物75上,该凸起物75是在右侧室71后部向开口部侧突出形成的。
在左侧室72的外侧方向,前端侧有侧壁73,从侧壁73后方顺长伸出的装饰盖77通过自攻螺钉78安装着。
由左侧室72的后方及装饰盖77及右侧室71的后部包围的空间部分作为发动机功能部件的配设空间79,在该发动机功能部件配设空间79内,至少容纳着一部分由摄入分歧管9和汽化器10等构成的发动机功能部件。装饰盖77的后端部覆盖着汽化器10的前侧部分,以便能够从车体左侧调节汽化器10。
如图5和图6所示,摆动臂87的前端部可摆动地连接在后管6的下部,在其后端部支承着后轮91。后缓冲器89的两端连接在摆动臂87的后端部与加强撑板116的侧面之间,该加强撑板116焊接在车座轨7的侧面。
用于安装后踏板88的略呈V字形的踏板架119设在后缓冲器89的前方,其一端连接在后撑条13上,另一端与摆动臂87的前端部同轴并连接在后管6上。
在后轮91左侧面上部的后缓冲器89的后方,设有防护栅90。防护栅90的侧面框架121的上端部的前端由撑板122支承着,其稍后位置上由撑板123支承着。撑板122的一端与后缓冲器89的上端部安装固定在一起,另一端向后方伸出,支承侧面框架121的上端部。
侧面框架121的下端部通过撑板124与下部框架125的两端部连接。下部框架125横切后缓冲器89的外方向前方延伸,其前端部与安装在踏板架119顶点部的撑板126连接,该踏板架119支承着后踏板88,而且由图6可见,该下部框架125向侧方伸出很多。
除了上述已说明的部件以外,车体上还备有下列主要部件:覆盖前叉2上部前方的前罩80,转动前叉2的把手81,安装在前管5上并向车宽度方向伸出的矩形防护杆82,从发动机8向后方伸出的排气管83,设在车体右侧的制动踏板84(图6),车体左侧的转换踏板85、设在车体左右两侧部的踏板86等。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如图9B中用箭头所示的空气流那样,一旦水或尘埃等从前方(箭头F方向)侵入吸气通路51内,由于有垂下壁46、47和竖立壁43的迷宫构造及前侧肋48的存在,能有效地阻止其侵入吸入口42内。另外,如图8中箭头所示的空气流那样,从侧方绕入的水或尘埃等及从后方侵入的水或尘埃等,同样被包围吸入口42的围绕壁49以及前侧肋48和竖立壁43的迷宫构造有效地防阻止。
而且,由于围绕壁49和垂下壁47的迷宫构造以及由于使围绕壁49向上方突出使得通路与车座底板46之间的间隙变窄,更增加了阻止水或尘埃侵入的效果。
另外,由于将竖立壁45在吸气管26的外周整体地形成,不同于已有技术中的在空气净化器箱12上整体形成,所以,其位置、形状及大小等均不受制约,增加了自由度。
在图1至图4中,把空气弯管30的开放端30a推入凸起物34的插入孔35内后,空气弯管30的周围被肋36抵住,简便地保持着不脱落状态。
如图2所示,直通到插入孔35内的开放端30a的空气通道在插入孔35内形成迷宫构造。所以,当水或尘埃等要侵入空气弯管30时,被该迷宫构造阻止,而难以侵入到开放端30a内。另外,由于凸起物34是与空气净化器箱12整体形成的,可以不需要特别的夹钳等零件,从而可减少零件数量。而且,由于空气弯管30的开放端30a不是先有技术中那样斜切,而是直切的,所以减少了制造上的麻烦,便于制造。
由于在空气净化器箱12的前方配设了防尘板60,因为是水平配置的发动机,被前轮1扬起的水或尘埃等即使直接朝空气净化器箱12的前面飞溅,也会被防尘板60在空气净化器箱12的前面将它们阻止。
为了保护空气净化器箱12的前方部分而配设了防尘板60,由于将空气弯管30的中间部贯通该防尘板60而被支承住,所以不需要用于支承空气弯管30中间部的夹钳等其他部件,更加有利。
又如图13所示,设置了左侧室72比右侧室71短的左右长短不一致的放物箱20,而且在左侧室72上安装了从侧壁73向后方顺长伸出的装饰盖77,因此可将装饰盖77与右侧室71内侧间形成的空间作为发动机功能零件配设空间79利用,使这些发动机功能零件的外露部分减少,提高了外观性。
本发明中,利用在吸气管外周上向上方突出的竖立壁、从车座底板向下方突出的垂下壁和从侧方到后方包围吸气管吸入口的围绕壁在吸气通道内形成迷宫构造,所以,由该迷宫构造可有效地阻止水或尘埃等从前方侵入吸入口,同时,由围绕壁也有效地阻止从侧方绕入的水或尘埃的侵入。
由于竖立壁是在吸气管外周上整体成形的,与先有技术那样整体成形在空气净化器箱的上面不同,所以,其位置、形状及大小均不受到伴随空气净化器箱成形的制约,可增加自由度。
与空气净化器箱成整体地设置凸起物,在该凸起物上形成供空气弯管开放端插入的插入孔,同时,孔内设有肋,该肋支承着空气弯管并使得空气弯管与孔内壁之间有间隔,利用该间隔把插入孔内的空气通道做成为迷宫构造。所以,能防止水或尘埃等侵入空气弯管的开放端。
并且,开放端不象先有技术中那样斜切,而是直切而成,所以减少了制造上的麻烦。由于凸起物与空气净化器箱整体形成,所以不需要夹钳等其他部件,可降低造价。而且由于没有夹钳位置等的制约,开放端的位置只要在空气净化器箱的附近即可,可以较自由地设定其位置。

Claims (2)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从空气净化器箱后部向后伸出的吸气管配设在车座底板与后挡泥板之间形成的吸气通道内,其特征在于,设有在吸气管外周向上方突出的竖立壁、重合在该竖立壁前后方向并从车座底板向下方突出的垂下壁和从朝吸气管后方开口的吸入口侧方包围后方并从后挡泥板上整体地向上方突出的围绕壁,由这些竖立壁、垂下壁和围绕壁在吸气通道内形成迷宫构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气净化器箱上整体地设置凸起物,该凸起物具有用于插入并固定空气弯管开放端的插入孔,在该插入孔内有支承空气弯管并使空气弯管与孔内壁面保持间隙的肋,利用该间隙使形成在插入孔内的空气通道成为迷宫构造。
CN94103593A 1993-04-17 1994-04-15 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6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3703/93 1993-04-17
JP11370493A JP3308340B2 (ja) 1993-04-17 1993-04-17 自動2輪車の吸気装置
JP11370393A JP3308339B2 (ja) 1993-04-17 1993-04-17 自動2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113704/93 1993-04-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20A CN1104720A (zh) 1995-07-05
CN1050648C true CN1050648C (zh) 2000-03-22

Family

ID=26452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035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648C (zh) 1993-04-17 1994-04-15 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648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6283A (zh) * 2008-03-31 2011-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19003742A (es) * 2016-09-30 2019-08-12 Tvs Motor Co Ltd Sistema de admision para un vehiculo de dos rueda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9657A (en) * 1978-09-25 1982-03-1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ir intake conduitry for a motorcycle
JPH04159447A (ja) * 1990-10-24 1992-06-0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2、3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9657A (en) * 1978-09-25 1982-03-1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ir intake conduitry for a motorcycle
JPH04159447A (ja) * 1990-10-24 1992-06-0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2、3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6283A (zh) * 2008-03-31 2011-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CN102016283B (zh) * 2008-03-31 2013-06-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20A (zh) 1995-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9857B (zh) 摩托车的前部车身罩结构
CN1220604C (zh)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
CN107531302B (zh) 鞍乘式车辆的护罩结构
US7438738B2 (en) Air cleaner device for motorcycle
US20020139596A1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100558594C (zh) 跨骑型车辆
US7284629B2 (en) Intake system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1468694A (zh) 摩托车
CN1231381C (zh) 机动两轮车的灯安装构造
CN1053486C (zh) 轻便两轮摩托车的吸气装置
CN1229254C (zh) 摩托车上的前方向指示灯的安装结构
CN1050648C (zh) 机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
US7690461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KR100504623B1 (ko) 자동 이륜차의 에어 클리너 구조
CN1223948A (zh) 小型摩托车的吸气装置
CN1517242A (zh) 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
JP2006097554A (ja) 吸気装置
CN1167571C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罩构造
CN103359208A (zh) 机动两轮车的照明器
US10914277B2 (en) Intake devic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135184C (zh) 机动两轮车的车体外罩结构
TW200523161A (en) Front cover arrangement of motor scooter
JP3673121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1265995C (zh) 机动两轮车的后挡泥板构造
JP4000188B2 (ja) 気化器のエアベントチューブ保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00322

Termination date: 20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