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7242A - 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17242A CN1517242A CNA2004100016576A CN200410001657A CN1517242A CN 1517242 A CN1517242 A CN 1517242A CN A2004100016576 A CNA2004100016576 A CN A2004100016576A CN 200410001657 A CN200410001657 A CN 200410001657A CN 1517242 A CN1517242 A CN 15172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dy frame
- air
- dividing wall
- automatic
- eng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主架及发动机吊架且配置吸气特性良好的空气滤清器,而且防止水或尘埃等异物的混入。在主架(5)的下部前方且发动机的变速箱体上方突出设置左右一对的发动机吊架(7),在该发动机吊架(7)中的左右一对侧壁部(22)之间支撑空气滤清器(16)的隔离壁(20)。空气滤清器(16)经由气化器向发动机的前倾气缸供给气体。隔离壁(20)由左右一对的侧部隔离壁(52)和覆盖其前侧的前部隔离壁(54)构成,在由这些围成的导管设置空间(60)内设置吸气导管(53)。吸气导管(53)从空气滤清器(16)的空气滤清器壳体到侧部隔离壁(52)内侧沿着后方且主架(5)向斜下方延伸,向下方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特别涉及空气滤清器的有利结构。另外,在本申请中,前后、左右、上下,以前进时的车体为基准,该前进方向为前方。
背景技术
将自动二轮车的空气滤清器设置在发动机的上方且主架的下部前方,元件(element)直接设置在与主架一体的发动机吊架上,从主架内侧的空间吸气的构成是公知的。(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特公昭60-210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公知例中,具有可以省略吸气导管的优点,但是由于从主架内侧的空间直接吸气,所以吸气特性被主架所限定。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发动机吊架等主架,同时实现不限定于主架的自由度高的吸气特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涉及的技术方案1,在从头管向斜下方延伸的主架的下方支撑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上方且所述主架的下部前方设置空气滤清器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部使吸气导管沿着主架向下方延伸,并设置从前方及左右两侧覆盖该吸气导管的吸气口的隔离壁。
技术方案2为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壁中,从侧部覆盖所述吸气口的侧部隔离壁,在侧视时与所述主架的一部分重叠。
技术方案3为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壁中,从侧部覆盖所述吸气口的侧部隔离壁,进入从所述主架形成的左右一对而延伸的发动机吊架的内侧。
技术方案4为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壁中,从前方覆盖所述吸气口的前部隔离壁,由弹性部件构成,其下部与所述发动机的上表面紧密抵接。
技术方案5为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导管的吸气口内侧设置防水加强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图1~图12)涉及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发动机搭载状态的车体架的侧视图。
图3是车体架的透视图。
图4是车体架的俯视图。
图5是从车体右侧表示的空气滤清器部分为中心的图。
图6是表示空气滤清器部分的车体搭载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空气滤清器的车体架支撑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图7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以展开状体表示的前部隔离壁的图。
图10是从图7的10箭头方向表示的空气滤清器的图。
图11是剖切了空气滤清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2是一并表示吸气导管的长度方向截面与吸气口的端面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一实施方式。图1~图12涉及本实施方式,图1为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为发动机搭载状态的车体架的侧视图,图3为该车体架的透视图,图4为车体架的俯视图,图5为从车体右侧表示的空气滤清器部分为中心的图,图6为表示空气滤清器部分的车体搭载状态的透视图,图7为表示空气滤清器的车体架支撑状态的侧视图,图8为图7的8-8线剖视图,图9是表示以展开状态表示前部隔离壁的图,图10是从图7的10箭头方向表示的空气滤清器的图,图11是剖切了空气滤清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2表示导管,A是其长度方向的剖视图,B是表示吸气口的端面形状的图。
首先,在图1~图5中,概要说明自动二轮车及车体架。如图1所示,该车体架1,具有:头管4,连接支撑前轮2的前叉3,使其操纵自由;一个主架5,从头管向后斜下方弯曲延伸;座椅轨道6,设置在主架5的中间部分;发动机吊架7,设置在主架5的下部并向前方突出;和枢轴板8,安装在主架5的下端部。
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吊架7上,构成发动机10的变速箱体11的上部经由支架12被支撑。此外,变速箱体11的后端部也经由枢轴板8的另一支架12被支撑。发动机10具有几乎向前方倒下的前倾气缸13,其吸气口经由从上至下的吸气导管14与气化器15连接。
气化器15从其后方的空气滤清器16吸气,空气滤清器16通过支板17与主架5的支板18连接,被主架5支撑。空气滤清器16,位于变速箱体11的上方且主架5的下部前方,具备在空气滤清器16与主架5及变速箱体11之间形成的空间设置的隔离壁20。
从图3中可以看出,发动机吊架7由向前方开放而形成大致コ字状的铁等金属板构成,中间部21与主架5的下部前表面抵接,通过焊接等安装成一体化。
左右侧壁部22侧视时为大致三角形,向前斜下方平行延伸,其前端部23支撑支架12。此外,前端部23的附近形成向上方凹陷的凹进部24,用于容纳形成于变速箱体11上部的突出部25(图5)。
此外,在偏向中间部21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在图中为车体左侧)的位置,支板26通过焊接等被一体化,该支板26通过螺栓26a及螺母26b(图8)与隔离壁20的车体左侧一边连接,从而仅由支板26一个位置支撑隔离壁20。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主架5为沿着车体中心向前后方向配置的一个管状部件,座椅轨道6在前部和后部形成俯视的环状,进而座椅轨道6的后部和后撑条42在俯视时也形成大的环状。发动机吊架7的左右两侧壁部22分别向主架5的左右伸出。
如图5所示,标号27表示主电线束,从头管4沿着主架5的下表面向下方配线,并被夹子固定,如后面所述通过隔离壁20内侧向车体后部延伸。
图中的标号29表示调节器,30表示热敏开关,31表示CDI单元,它们的连线也集合在主电线束27中。此外,调节线32也相同。33表示点火线圈,其高压线34没有与主电线束27集合,而是通过隔离壁20的外侧向气缸13侧配线,并被夹子35a、35b固定。
此外,图5中的标号36表示漏气管,将连接管37和预滤器38连接,预滤器38与从变速箱体11上部突出的连接管39连接。由此,来自发动机的漏气经由预滤器38及漏气管36被导入空气滤清器16。
再次参照图1,标号40表示座椅,支撑在座椅轨道6上面。座椅轨道6形成前侧低、后侧高的前后两段,前侧与设置在主架5中间部即弯曲部上的大致コ字状截面的托架41连接。标号42表示后撑条。
托架41也支撑构成后悬架的后缓冲器43的上端部。后缓冲器43的下端部与后摇动臂44的中间部连接。该后摇动臂44的前端部通过设置在枢轴板8的大致中心部位的枢轴45支撑,并且可以在上下方向自由摇动,后端部支撑后轮46。标号47表示手把,48表示前灯。
下面说明空气滤清器16。如图6~图8所示,空气滤清器16在金属制的筒形的空气滤清器壳体50的前面连接连接管51,在后面的左右设置一对平行的金属制的侧部隔离壁52。此外,空气滤清器壳体50与侧部隔离壁52并不限定于金属制成,也可以使用树脂,但优选分别由同类材料形成。
在左右的侧部隔离壁52之间设置吸气导管53。该侧部隔离壁52进入发动机吊架7的左右侧壁部22之间,其后端边缘沿着主架5弯曲并向下方延伸,侧视与主架5的前侧部分重叠,同时下端部与侧壁部22内侧具有间隔而重叠。
空气滤清器壳体50与变速箱体11之间的左右侧部隔离壁52的各前缘之间被前部隔离壁54覆盖。前部隔离壁54将左右两侧与侧部隔离壁52的前部上侧重叠,利用爪55扣合。通过这些侧部隔离壁52及前部隔离壁54构成隔离壁20。
从图6中可以看出,前部隔离壁54从空气滤清器壳体50 支架12之间覆盖右侧的侧部隔离壁52的各前表面之间,如图7所示,其上端紧密连接在空气滤清器壳体50的下表面,下端紧密连接在变速箱体11的上表面。图中的标号19a表示螺栓,与图5所示的螺母19b一起,经由支架12连接前端部23和变速箱体11的上部。
如图7所示,支板26的上部比侧壁部22更加向上方突出,如后面所述,从车体侧方可以通过螺栓26a固定。图中的标号56表示空气滤清器排出管,57表示用于将漏气管36固定在空气滤清器壳体50上的夹子,58表示盖,59表示螺栓。
如图8所示,左右的侧部隔离壁52是平行的,在各自的前端边缘之间架设的前部隔离壁54与主架5围成的空间形成吸气导管设置空间60。该吸气导管设置空间60内容纳吸气导管53。吸气导管53在吸气导管设置空间60内沿着主架5向下方延伸。
侧部隔离壁52的各后端52a不与发动机吊架7抵接,形成少许间隙S。因此,可以防止侧部隔离壁52与发动机吊架7的金属之间接触而产生噪音,并且含有后端52a的侧部隔离壁52的后部,在侧壁部22内侧位于具有间隔的位置,侧视与主架5形成D1的重叠。标号26a表示螺栓,26b表示螺母,将支板26连接在隔离壁20中车体左侧的侧部隔离壁52上。
此外,侧部隔离壁52与位于其外侧且具有间隔的侧壁部22,侧视也形成D2重叠。因此,从外部吸入的空气,通过由侧壁部22与侧部隔离壁52之间的空间形成的外侧通路P1,进而通过间隙S反向而经过由侧部隔离壁52与主架5之间的空间形成的内侧通路P2,到达吸气导管设置空间60内的吸气导管53,形成了迷宫结构的通路。
如图9所示,前部隔离壁54为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板状部件,中心部61形成与左右的侧部隔离壁52的间隔相同的宽度。此外,前部隔离壁54无须使用橡胶,只要是容易弹性变形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聚氨酯等弹性体或适宜的树脂材料。
按照用虚线表示的折线62在左右外侧形成与侧部隔离壁52重叠的侧部63,此处设置用于扣合爪55的孔64。中心部61的上端部65比侧部63更加向上方突出,是沿着空气滤清器壳体50的底部紧密连接并弯曲的部分。下端部66也比侧部63更加向下方突出,其下端抵接变速箱体11的上表面。下端部66形成凹进部67,可以紧密嵌合变速箱体11上表面的突出部。
安装该前部隔离壁54时,将任一侧的侧部63与对应侧的侧部隔离壁52重叠,将爪55放入孔64中扣合,将另一侧部63向后方强烈拉伸的情况下与对应的侧部隔离壁52重叠,将爪55扣合在侧部63的孔64上。之后,放开拉伸的侧部63时,前部隔离壁54因自身的弹力要复原,但通过左右的侧部隔离壁52中的爪55,按一定程度拉伸的状态被扣合,所以可以紧密安装在侧部隔离壁52之间。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空气滤清器。如图10~12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50形成金属制的圆筒形,其内部被元件70划分成杂质侧(dirtyside)71和清洁侧(clean side)72。如图10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50的左右被一对盖58覆盖,通过贯通元件70的螺栓59和螺母59a的连接而被组装,所以元件通过解开螺栓59与螺母59a的连接、打开盖58,元件70可以容易交换。图中的标号17a表示螺栓,17b表示螺母,通过这些将空气滤清器壳体50侧的支板17连接在主架5侧的支板18上。
杂质侧71的开口73连接吸气导管53的一端,在其附近的空气滤清器壳体50底部形成的更小的开口74连接空气滤清器排出管56。清洁侧72的开口75连接连接管51的一端。此外,连接管37的一端面对清洁侧72内部。
从吸气导管53的吸气口80进入的外部气体进入杂质侧71,通过元件70净化而从清洁侧72向连接管51流出。此时,残留在杂质侧71底部的水从空气滤清器排出管56排出。此外,来自变速箱体11的漏气,通过连接管39、预滤器38、漏气管36及连接管37,进入清洁侧72内,从连接管51被吸气。
吸气导管53由树脂或橡胶等适宜材料构成,其吸气口80下端向下开放着。如图12A所示,吸气口80部分形成大直径部81和在其内侧一体形成的小直径部82的内外双重结构,小直径部82的内侧形成吸气导管53的通路83。
小直径部82的开口端85比大直径部81的开口端84只低d1,且向内侧后退。从表示吸气口80的端面形状的B中可以看出,大直径部81和小直径部82之间通过大约以120°间隔形成的放射状的防水加强筋86连接。防水加强筋86的前端比开口端85只低d2而形成。
在大直径部81及小直径部82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防水加强筋86进一步划分,在图示的例中形成三等分的终端凹部87。因此,从吸气口80吸入的外部气体的一部分,如箭头所示,进入终端凹部87,在此处反向而再次从开口端85进入通路83。因此,在这之间形成迷宫结构,进行气液分离。吸气导管53的另一端形成连接端88,此处形成嵌合槽89,嵌合空气滤清器壳体50的开口73的开口边缘。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首先,将空气滤清器16设置在发动机10的变速箱体11上方且主架5的下部前方,同时将其吸气导管53从空气滤清器壳体50的后方沿着主架5向下方延伸,而且从前方及左右两侧用隔离壁20覆盖其吸气口80,所以可以利用发动机10和主架5,在被它们保护的空间设置吸气导管53,而且利用隔离壁20覆盖,从而可以有效防止从吸气口80混入水或尘埃等异物。此外,与从主架5的内侧空间吸气的情况不同,可以正确设定吸气通路的结构,所以可以恒定维持吸气特性。
此外,由于在隔离壁20中左右一对的侧部隔离壁52从侧视与主架5的一部分重叠,所以可以在主架5与侧部隔离壁52的后端部52a之间形成构成P1及P2的弯曲的迷宫结构的吸气通路,所以可以利用主架5促进气液分离,可靠地阻止异物的混入。
进而,通过使侧部隔离壁52进入从主架5左右一对且延伸的发动机吊架7的侧壁部22的各内侧,可以将发动机吊架7作为保护部件而有效利用。而且,也可以使侧部隔离壁52之间的间隙变窄。此外,可以利用支板26,仅由一个位置支撑隔离壁20。
此外,由弹性部件构成前部隔离壁54,从而可以容易安装在侧部隔离壁52侧,同时其下端部66可以紧密连接在变速箱体11的上表面。因此,可以可靠地阻止相对吸气口80从车体前方飞来的水或尘埃等异物。此外,通过由弹性部件构成飞石等冲撞机会比较多的前表面侧,可以缓冲阻止飞石等,而且表面不容易受损伤,且可以使其并不显著,因此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的外观。
此外,吸气口80形成大直径部81和小直径部82的内外双重结构,该大直径部81与小直径部82之间设置防水加强筋86,所以在吸气口80的内侧也可以形成迷宫结构,由此可以促进气液分离。
此外,通过使主电线束21向侧部隔离壁52的内侧沿着主架5通过,可以将其隐蔽,提高外观效果。而且,对于金属制的空气滤清器壳体50,也由金属构成侧部隔离壁52,从而除了前部隔离壁54以外的主要外观部分整体都为金属制成,例如,与树脂和金属的组合相比的情况下,作为空气滤清器16整体会更加显示出一体感,可以提高外观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将空气滤清器设置在发动机上方且主架的下部前方,同时使吸气导管从空气滤清器后方沿着主架向下方延伸,而且利用隔离壁从前方及左右两侧覆盖其吸气口,所以可以维持恒定的吸气特性,同时可以防止从吸气口混入水或尘埃等异物。
根据技术方案2,由于在隔离壁中侧部隔离壁从侧视与主架的一部分重叠,所以可以在主架与侧部隔离壁之间形成迷宫结构的吸气通路,而且可以促进气液分离,可靠地阻止异物的混入。
根据技术方案3,通过使侧部隔离壁进入从主架形成的左右一对且延伸的发动机吊架的内侧,可以将发动机吊架作为保护部件有效利用。而且,侧部隔离壁之间的间隙也可以变窄。
根据技术方案4,由弹性部件构成前部隔离壁,所以可以容易安装在侧部隔离壁侧,同时其下部可以紧密连接在电动机的上部。从而,可以可靠地阻止相对吸气口从车体前方飞来的水或尘埃等异物。
根据技术方案5,在吸气口的内侧设置防水加强筋,所以在吸气口内侧可以形成迷宫结构,由此促进气液分离。
Claims (5)
1.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在从头管向斜下方延伸的主架的下方支撑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上方且所述主架的下部的前方设置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部使吸气导管沿着主架向下方延伸,并设置从前方及左右两侧覆盖该吸气导管的吸气口的隔离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壁中,从侧部覆盖所述吸气口的侧部隔离壁,在侧视时与所述主架的一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壁中,从侧部覆盖所述吸气口的侧部隔离壁,进入从所述主架形成的左右一对而延伸的发动机吊架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壁中,从前方覆盖所述吸气口的前部隔离壁,由弹性部件构成,其下部与所述发动机的上表面紧密抵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导管的吸气口内侧设置防水加强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09397/2003 | 2003-01-17 | ||
JP2003009397A JP4236471B2 (ja) | 2003-01-17 | 2003-01-17 | 自動2輪車の吸気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17242A true CN1517242A (zh) | 2004-08-04 |
CN100478210C CN100478210C (zh) | 2009-04-15 |
Family
ID=32898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0165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8210C (zh) | 2003-01-17 | 2004-01-09 | 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236471B2 (zh) |
CN (1) | CN100478210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74316C (zh) * | 2004-08-27 | 2008-03-1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进气装置 |
CN102016283A (zh) * | 2008-03-31 | 2011-04-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
CN111615485A (zh) * | 2018-01-17 | 2020-09-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95053B2 (ja) * | 2006-11-02 | 2011-06-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5683162B2 (ja) * | 2010-07-28 | 2015-03-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加熱調理器 |
JP5960998B2 (ja) * | 2012-02-07 | 2016-08-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MY189937A (en) * | 2018-01-17 | 2022-03-22 | Honda Motor Co Ltd | Air cleaner |
BR112020013730A2 (pt) * | 2018-01-17 | 2020-12-01 | Honda Motor Co., Ltd. | filtro de ar |
JP7309681B2 (ja) * | 2020-11-10 | 2023-07-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
2003
- 2003-01-17 JP JP2003009397A patent/JP423647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1-09 CN CNB2004100016576A patent/CN10047821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74316C (zh) * | 2004-08-27 | 2008-03-1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进气装置 |
CN102016283A (zh) * | 2008-03-31 | 2011-04-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
CN102016283B (zh) * | 2008-03-31 | 2013-06-1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
CN111615485A (zh) * | 2018-01-17 | 2020-09-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CN111615485B (zh) * | 2018-01-17 | 2021-11-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236471B2 (ja) | 2009-03-11 |
JP2004217156A (ja) | 2004-08-05 |
CN100478210C (zh) | 2009-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34846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220604C (zh) |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 | |
CN102016283B (zh) |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 |
CN1603588A (zh) | 自动二轮车的排气控制装置 | |
CN1754750A (zh) | 机动二轮车中的车体盖构造 | |
CN1517242A (zh) | 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 | |
CN1314888C (zh) | 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 |
CN1229572C (zh) | 燃料喷射式发动机的燃料软管的安装结构 | |
CN1534186A (zh) | 小型车辆中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装置 | |
CN1269682C (zh) |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罩安装构造 | |
CN1229254C (zh) | 摩托车上的前方向指示灯的安装结构 | |
CN1704306A (zh) | 车辆 | |
CN1231381C (zh) | 机动两轮车的灯安装构造 | |
CN1298988C (zh) | 小型车辆中的燃料配管结构 | |
US7014240B2 (en) | U-shaped locking anti-theft tool storage and support structure in vehicle | |
CN1281855C (zh) |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的废气净化装置 | |
CN1456474A (zh) | 踏板型摩托车 | |
CN102381393B (zh) | 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结构 | |
CN1080222C (zh) | 小型摩托车的吸气装置 | |
CN1754747A (zh) | 自动二轮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 |
CN1292163C (zh) | 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 | |
CN1096378C (zh) | 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承构造 | |
CN1083368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后挡泥板安装构造 | |
CN1959074A (zh) | 二轮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 |
CN1200843C (zh) | 带内燃机自行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15 Termination date: 20150109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