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2163C - 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92163C
CN1292163C CN 02147113 CN02147113A CN1292163C CN 1292163 C CN1292163 C CN 1292163C CN 02147113 CN02147113 CN 02147113 CN 02147113 A CN02147113 A CN 02147113A CN 1292163 C CN1292163 C CN 129216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ame
vehicle
strain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14711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14236A (zh
Inventor
箕浦隆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14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42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216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216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包括:一个车架,其由下列构成:从转向头管伸展的油箱架,一个与油箱架连接的侧架,一对从侧架的顶部伸展的车座导轨,一对横撑架,每个横撑架都将相应的车座导轨中间部分和侧架的下部连接起来;一对由侧架支撑并支撑后轮的摆动臂;一个后轮减振器设置在摆动臂和油箱架之间;一个发动机安装在后轮减振器的前部,空气滤清器外壳由一个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前侧外壳和一个单侧外壳构成,空气滤清器设置在由侧架、车座导轨和横撑架构成的分隔空间中。

Description

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采用宽胎后轮而有助于在象沙地或泥泞地面这样的不良道路上行驶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普通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可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昭60-183229。
在所公开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中,一个空气滤清器从相对于车宽的后轮减振器的一侧向后布置在半个侧面上,后轮减振器固定在主架和摆动臂之间,而电池、油箱和冷却水的再生水箱设置在另半侧上。
另一种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可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9-203356。
在所公开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中,空气滤清器固定在后轮悬架的缓冲部件的后面,化油器偏向左边,以越过缓冲部件。而且,空气滤清器和化油器通过滤清器管连接在一起,滤清器管绕过缓冲部件的左侧,并连接到化油器的空气入口一侧。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昭60-183229所公开的空气滤清器结构中,因为空气滤清器从相对于车宽的后轮减振器的一侧向后被布置在半个侧面上,后轮减振器固定在主架和摆动臂之间,而电池、油箱和冷却水的再生水箱设置在另外半个侧面上,所以很难沿着车体宽度方向扩大空气滤清器的尺寸,因为后轮减振器、电池等会与空气滤清器发生干扰。
因此,为了增大空气滤清器的内部容积,必须沿着与车体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使空气滤清器延长。但是,因为化油器是位于空气滤清器前面,后轮定位在其后面,所以很难增大内部容积。特别是,当使用宽胎后轮的时候,甚至很难保证空气滤清器的最小内部容积,更别提增大内部容积了。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9-203356所公开的结构中,因为空气滤清器定位在后轮悬架的缓冲部件的后面,所以可以通过沿着车体宽度方向扩大来增加内部容积。然而,如果试图沿着垂直于车体宽度方向的前后方向增加内部容积,那么就要增大滤清器管的内部容积。因为传统的滤清器管是由橡胶制成的,那么滤清器管内部容积的增大会导致重量大大增加,就与要求重量轻的结构产生矛盾。
而且,因为化油器位置偏左,来越过缓冲部件,而且化油器和空气滤清器通过滤清器管连接在一起,滤清器管弯曲以绕过缓冲部件的左侧,这样的缺点是增加了进气阻力。
而且,空气滤清器通过橡胶滤清器管连接到化油器上的时候,滤清器管由于震动很容易破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空气滤清器外壳的内部容积适当增大,而空气滤清器和化油器能不通过滤清器管而连接在一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结构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包括:一个车架,车架由下列部分组成:从转向头管向后下方倾斜伸展的油箱架,一个竖直伸展的侧架,油箱架的后端连接到侧架上,一对车座导轨从侧架的顶部向后上方倾斜伸展,一对横撑架,每个横撑架都将相应的车座导轨的中间部分和侧架的下部连接起来;一对由侧架支撑以便摆动的摆动臂,摆动臂支撑后轮;一个后轮减振器设置在摆动臂和油箱架之间;一个发动机安装在后轮减振器的前面,该布置结构的特征在于空气滤清器外壳是由一个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前侧外壳和一个在后轮减振器侧面相对于车体宽度定位在一侧的单侧外壳构成,从车辆的侧面来看,空气滤清器设置在由侧架、车座导轨和横撑架构成的分隔空间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除了上述第一个特征外,还具有的特征是脚踏板连接到侧架的下端,空气滤清器的前侧外壳相对于车辆的行驶方向上比脚踏板更靠前,致使前侧外壳直接连接到与发动机后表面连接的化油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除了上述第一个特征外,还具有的特征是沿着车宽方向向外开口的新鲜空气入口形成于空气滤清器外壳的单侧外壳内,板状的空气过滤器可拆装地安装在新鲜空气入口上,一个带有空气入孔的盖子装配在新鲜空气入口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除了上述第一个特征外,还具有的特征是从车辆的前面来看,侧架是倒U形结构形状,一个连接到发动机前侧的排气管在车辆的一个侧面卷绕并且沿该侧面伸展,而且还弯曲以便通过侧架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内侧,从车辆的侧面看,与空气滤清器的前侧外壳的部分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除了上述第一个特征外,还具有的特征是空气滤清器包括:一个主壳,其由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前侧外壳的后半部分和一个定位在车辆一个侧面的单侧外壳构成;一个分外壳,其构成前侧外壳的前半部分,并整体焊接到主壳上,分外壳带有一个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向前突出的膨胀中空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除了上述第一个特征外,还具有的特征是后轮的宽度或多或少的大于车座导轨之间沿着车宽方向的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空气滤清器外壳由一个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前侧外壳和一个在后轮减振器侧面偏离中心到车体宽度的一侧的单侧外壳构成,这样就可以沿着车宽方向和沿着车辆行驶方向的前后方向增大内部容积。而且,因为后轮减振器周围的死角都可以被充分有效利用,所以可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宽胎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部分侧视图,主要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同一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
图3是同一布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同一布置结构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2中I-I线的剖视图;
图6A是空气滤清器的侧视图,图6B是其俯视图,图6C是其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介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使用宽胎(wide-sized tire)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部分侧视图,主要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图3是同一布置结构的俯视图。
安装了本实施例所述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的摩托车A具有一个宽胎后轮15,该轮胎的宽度大于下述的左右车座导轨4、4之间的距离,例如,轮胎的截面宽度180mm,轮辋直径14英寸,纵横比为80。摩托车的其他结构如下所述。
车架1包括一个主架2、一个下管3、车座导轨4和横撑架5,这些部件通过焊接或其它连接方法连接在一起。
主架2包括一个油箱架7和一个侧架8,油箱架从转向头管6倾斜着向后下方伸出,油箱架7的后端7A连接到侧架8的上端。
侧架8大致具有一个底部开口的U形结构,U形结构具有两个腿8A、8A,从摩托车的前面来看,开口稍微大于后轮15的宽度。每个腿8A、8A都有上、下部分8B和8C,腿在位于上下部分之间的枢轴9处弯曲,从摩托车的侧面来看,构成前开口的钝角V形结构。
一个脚踏板10通过撑杆10A连接到每个腿8A的下端,撑杆向前伸出,并稍微向上倾斜。具体地,从上方来看,在车辆行驶方向β上,脚踏板10比车座导轨4、4连接到侧架8的接头或者在侧架8和油箱架7之间的接头定位更靠前。
下管3从转向头管6倾斜向后并向下伸出,倾斜角度比油箱架7更小。具体地,从车辆的侧面看,它与侧架8的上部分8B、8B平行着倾斜。
在车辆的俯视图上,车座导轨4、4是弯曲的,使其前端部4A、4A之间的距离就小于后轮15的宽度,并在朝向中点(与横撑架5的连接点)4B、4B方向逐渐变大,从中点4B、4B到后端部分4C、4C之间的距离变小。而且,从车辆的侧面来看,车座导轨从它们的前端4A、4A向后端4C、4C向后上方倾斜。
电池11设置和固定在车座导轨4、4的前端4A、4A和中间部分4B、4B之间,位于穿过油箱架7的中线O上。在电池11下面设置有工具箱12。
每个横撑架5都是在侧架8的腿8A的下部8C和车座导轨4的中点之间倾斜设置,后座脚踏板13、13设置在横撑架5、5的下部分处。
因为如上所述,横撑架5、5用来连接侧架8的腿8A、8A的下部8C、8C和车座导轨4、4的中间部分4B、4B之间,于是这些部分,即车座导轨4、4、侧架8的腿8A、8A和横撑架5、5决定了一个一定容积的封闭空间α。
一对前叉14、14(只表示出其中的一个)被支撑在转向头管6上,使它们可以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一对把手16连接到前14、14的上部,前轮17可旋转地安装在前叉的下端处。
前轮17与后轮15的尺寸相同,但是不是如后轮15那样的宽轮。
每个前叉14、14都包括一个装有悬架的外管和一个设置在外管中的内管(都未示出)。前轮17被轴14A可旋转地支承在内管的下端。前挡泥板标为18,车头灯标为19。
摆动臂20、20被枢转地支撑在侧架8的腿8A、8A的枢轴9处,以便上下摆动。
一个后轮减振器21设置在摆动臂20的近端部分和油箱架7后端7A之间。
从车辆侧面来看,后轮减振器21是倾斜的(大致平行于侧架8的上部分8B、8B),致使,连接在油箱架7后端7A的接头端21A定位在比连接在摆动臂20上的接头端21B更靠前的位置上,同时它安装在上述位于穿过油箱架7的中线O上。而且,从车辆的侧面来看,减振器设置在由侧架8、车座导轨4和横撑架5构成的三角形分隔空间α1的大致中心处。侧盖板22设置在分隔空间α1内。
在车辆的俯视图中,后轮减振器21设置在由车座导轨4、4、侧架8和横撑架5、5所围成的上述空间α内。
在这种布置结构中,摆动臂20可以围绕枢轴9上下摆动,同时后轮减振器21提供阻尼力。
上述后轮15通过轴23被支承在摆动臂20的后端。链条25在固定在后轮15的轮毂15A上的从动链轮24和一个设置在下述发动机30一侧的未示出的从动链轮之间缠绕和张紧。附图标记26表示的是后挡泥板。
附图标记27表示的是设置在油箱架7上的油箱。油箱的下侧被向上压缩凹陷,形成了一个倒转的U形截面。
车座28可拆卸地固定在车座导轨4、4上,一直从油箱27后部顶面到车座导轨4、4的后端。
车座28的靠近前端的座位部分28A位置略低,这样,骑乘者(未示出)就很容易骑跨在上面,而且车座从座位部分28A向前端变得越来越窄,如图3所示。这样的结构可以提高脚的接触感觉并且能加强膝盖部位的夹紧。
车上还安装有200cc的四冲程发动机30,其汽缸30A相对曲轴箱30B向前倾斜。
发动机30安装在车架1上,曲轴箱30B的前部固定在下管3的下端,曲轴箱30B的后部固定在侧架8上。
化油器31设置在发动机30的汽缸盖30C后面,具有下述结构的空气滤清器B设置在化油器31的后面。
下面将参照附图6A和6C介绍空气滤清器B。
空气滤清器B的外壳32内是板状空气过滤器33。
空气滤清器的外壳32包括主壳34、一个分外壳35和一个盖子36。
主壳34包括一个后半部分34B,后半部分34B是定位在后轮减振器21前面的前侧外壳34A的一部分,主壳34还有一个定位在车辆一侧的单侧外壳34C。也就是说,主壳从上面看大概为L形,从侧面看是类似梯形结构,所以它大致地与由侧架8、车座导轨4和横撑架5构成的三角形分隔空间α1形状类似,并且安装在其中。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主壳34沿着摩托车行进方向β的长度W1大致等于在车座导轨4和侧架8的接头与车座导轨4和横撑架5的接头之间的距离,其上表面34’与车座导轨4倾斜的角度相同。
前侧外壳34A的后半部分34B前端开口,并且带有一个绕开口边缘突出的凸缘34D。
为了避免与下述排气管46发生实体的和热量的干涉,后半部分34B另一侧的下半部分34E被沿着车体横向方向向内压缩凹陷,构成了压缩凹陷部分34E’,而另一侧的下半部分也被沿着车体横向方向向内压缩凹陷。这样,从车辆的前面来看,后半部分34B的轮廓是向下突出的轮廓。
后半部分34B从车座导轨4、4和侧架8之间的接头到大致等于曲轴箱30B顶面30B’的水平线的高度为W2,其沿着车体宽度方向的宽度W3大致等于两个车座导轨4、4前端之间的距离。
一个新鲜空气入38设置在单侧外壳34C的侧面34C’上。换句话说,新鲜空气入口38向车辆的侧向开口,上述空气过滤器33设置在入口中,并面朝开口。
盖子36的外形大致与新鲜空气入口38相适应,其侧面36A向车辆的侧向向外弯曲,如图6B和6C所示。在侧面36A的大致中心处有一个空气入孔36B,该空气入孔36B向后开口这样空气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从后面进入。
将空气入孔36B指向后开口的布置可以相对车辆的行驶方向β从后方吸取外部空气,就可以防止带有灰尘和其它物质的逆风从行驶方向进入新鲜空气入口38中。
分外壳35焊接后半部分34B上以构成前侧外壳34A,其包括一个与后半部分34B形状近似相同的连接部分35A、一个向前突出或在车辆行驶方向β从连接部分的上半部突出的膨胀中空部分35B、一个形成于膨胀中空部分35B的前表面上的圆筒形化油器连接口35C。
膨胀中空部分35B可以适当增加空气滤清器外壳32的内部容积,而且由于在膨胀中空部分35B的前表面上有圆筒形化油器连接35C,所以就不需要滤清器管道。
当空气滤清器B连接到车架1上的时候,在车辆俯视图上,圆筒形化油器连接口35C位于通过油箱架7的中心线O上。也就是说,它位于中心线O上,在后轮减振器21的前面。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主壳34和分外壳35是通过振动焊接(vibration welding)或其它方法一体地形成。
当空气滤清器B连接到车架1上的时候,从车辆的侧面来看,它安装在由侧架8、车座导轨4和横撑架5构成的三角形分隔空间α1中。
通过这样的布置结构,主壳34设置在分隔空间α1中,分外壳35向前突出,从车辆的侧面来看,多少超过了侧架8。
从车辆的侧面来看,一些部件重叠地安装在车架1的一侧:具体来说,一个CDI部件39安装在与侧架8的腿8A的上部分8B重叠的位置上,更具体地是安装在下述第二空气开关阀门42的上方;起动机继电器40的位置与后轮减振器21的上部重叠;转向信号继电器41的位置与后轮减振器21的下部重叠。
空气滤清器B和化油器31通过分外壳35的化油器连接口35C直接连接。这样,由于在本发明的结构中不必采用传统布置结构中所需要的滤清器管道进行连接,所以化油器31就不会产生震动。而且,不必担心滤清器管道破裂,通过省略滤清器管道还可以减轻车体的重量。
第二空气开关阀门42设置在中心线O上,在空气滤清器B的分外壳35的下面,发动机30的曲轴箱30B上方的空间中,并且固定在桥接了侧架8的腿8A和8A的加强管43上。这里,44表示第二空气阀门软管,45表示连接在上述膨胀中空部分35B下面的第二空气管。
因为上述第二空气开关阀门42如上所述固定在加强管43上,所以就可以减轻震动的影响。第二空气开关阀门可以固定在发动机30一侧。
连接到发动机30的气缸盖30C前侧的排气管46在车辆的一侧卷绕并向后伸展,与位于后轮15的侧面、固定在车架1上的消声器47连接。
如图3到5所示,排气管46弯曲,在侧架8的腿8A和8A之一内侧穿过并靠近该腿,以便当从车辆的侧面来看与空气滤清器B的部分重叠。
具体的是,从车辆的俯视图来看,排气管46在侧架8前后的所必须长度的管子都是相对车体宽度方向相当陡地向内弯曲的,这样管子就能覆盖前侧外壳34A的单侧部分上。
而且,因为排气管46被弯曲以通过化油器31和曲轴箱30B之间,并且从车辆的侧面来看位于空气滤清器B的下方,所以管子可以相对车体的宽度方向向内弯曲更大的程度。
实际上,当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使用宽胎后轮的时候,与使用普通(非宽胎)后轮的普通摩托车相比,排气管更偏离车体宽度的中心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排气管如常规结构那样弯曲从侧架的外侧通过,那么管子就更靠近骑在座位上的骑乘者的腿,并与骑乘者的腿发生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管与前侧外壳的单侧部分重叠,这样排气管在侧架前后的必要长度的管子可以相对于车宽朝内剧烈弯曲,这样,骑乘者的腿就可以避免靠近排气管和受排气管干扰。
上述空气滤清器B的结构可以带来下面的效果。
因为空气滤清器的外壳是由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前侧外壳和一个定位在相对于车宽的一侧或后轮减振器一侧的单侧外壳构成,所以就可以增大在车宽方向和前后方向即车辆行驶方向上的内部容积。而且,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后轮减振器周围的死角也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因为空气滤清器的分外壳是由与前侧外壳形状近似相同的连接部分和从连接部分上半部向前突出的膨胀中空部分构成,就可以通过利用在主壳和化油器之间的空间来适当增大内部容积。
而且,上述连接部分的下半部分可以是膨胀的,来进一步增加内部容积。另一方面,如果不像上述实施例那样,不使用额外的膨胀中空部分,那么该空间可以被有效地利用来安装第二空气开关阀或其它部件。
而且,因为化油器连接口形成于膨胀中空部分的前表面,所以在化油器和空气滤清器之间就可以有直接连接而不需要使用滤清器管。结果,不仅可以消除滤清器管由于震动或老化而产生的破裂,以及避免由于使用滤清器管而增加重量,而且,还可以更稳定地固定化油器,并因此排除由于化油器被振动引起的不利影响。
在本发明的布置结构中,主壳定位在由侧架、车座导轨和横撑架构成的分隔空间中,而从车辆的侧面来看,前侧外壳部分向前突出,或多或少超过侧架。
这就意味着,主壳可以被限制在分隔空间中,当骑乘者跨骑在车座上处于膝盖夹紧位置的时候,主壳不会与骑乘者发生干扰。因此,主壳在车宽方向的尺寸就可以不受限制。
因为沿着车宽方向向外开口的新鲜空气入口是形成于空气滤清器的外壳上,并且板状空气过滤器可取下地连接在新鲜空气入口中,所以可以从车辆的侧面来很容易地进行更换空气过滤器和其他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并没有被上述实施例限定,可以有下面的变化。
以上说明所举的例子是使用宽胎后轮的摩托车,但是该实施例的结构也适用于采用普通宽度后轮的典型的摩托车。
上述的空气滤清器的外壳是由主壳和分外壳组成的,二者沿着车辆的行驶方向形成为单独的前后部分,并被焊接在一起,但是也可以是整体形成的。
虽然上述的空气滤清器的外壳是由主壳和分外壳组成的,二者沿着车辆的行驶方向单独地形成为前和后部分,但是空气滤清器也可以由两片外壳构成,外壳沿着空气过滤器内部相对车宽方向分开,并且具有大致平行于空气过滤器的开口。这种结构可以比上述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分成前、后部分的结构更容易制造。
在上述对实施例的说明中,空气滤清器由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前侧外壳和一个偏心向车宽一侧的、定位在后轮减振器一侧的单侧外壳构成。但是也可以在单侧外壳的后面设置一个沿着车宽方向伸展的后壳(类似于前侧外壳)。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结构可以达到下面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空气滤清器由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前侧外壳和一个偏心向车宽一侧的、定位在后轮减振器一侧的单侧外壳构成的,就可以适当的增加在车宽方向上和在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上的内部容积。而且,因为后轮减振器周围的死角都可以被充分利用,所以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除了上述的共同效果,本发明还可以提供下面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脚踏板连接在侧架的下端,空气滤清器的前侧外壳比脚踏板更靠前,所以该前侧外壳就直接与连接到发动机后表面的化油器连接。因此,就在这些部件之间就不需要滤清器管来连接。
而且,因为化油器不会产生震动,因此滤清器管不会破裂。还可以不使用滤清器管来减轻重量。
根据本发明,因为沿着车宽方向向外开口的新鲜空气入口是形成于空气滤清器外壳的单侧外壳上,所以可以从车辆的侧面来很容易地进行更换空气过滤器和其他工作。
根据本发明,因为排气管通过侧架内侧,所以就可以在采用宽胎后轮的摩托车上将在骑乘者骑乘处的车座的宽度变窄。因此,这个结构可以使得骑乘者更容易采用膝盖夹紧姿势位置,并因此提高在骑乘驾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因为空气滤清器外壳包括:一个主壳,其由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作为前侧外壳的一部分的后半部分和一个定位在车辆一侧的单侧外壳构成;一个分外壳,其构成前侧外壳的前半部分,并整体焊接到主壳上,空气滤清器可以用简单的制造工序制造出来。
而且,因为在分外壳上形成有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向前突出的膨胀中空部分,所以就可以适当增加空气滤清器的内部容积。

Claims (6)

1.一种用于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包括:一个车架,其由下列构成:从转向头管向后下方倾斜伸展的油箱架,一个竖直伸展的侧架,油箱架的后端连接到侧架上,一对从侧架的顶部向后上方倾斜伸展的车座导轨,一对横撑架,每个横撑架都将相应的车座导轨中间部分和侧架的下部连接起来;一对由侧架支撑以便可以摆动的摆动臂,该对摆动臂支撑后轮;一个后轮减振器设置在摆动臂和油箱架之间;以及一个发动机安装在后轮减振器的前面,
其特征在于空气滤清器外壳是一个由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前侧外壳和一个在后轮减振器侧面相对于车宽定位在一侧的单侧外壳构成,从车辆的侧面来看,空气滤清器设置在由侧架、车座导轨和横撑架构成的分隔空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脚踏板连接到侧架的下端,空气滤清器的前侧外壳在车辆的行驶方向上比脚踏板更靠前,以致前侧外壳可以直接连接到与发动机后表面连接的化油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着车宽方向向外开口的新鲜空气入口形成于空气滤清器外壳的单侧外壳上,板状的空气过滤器可拆装地装配在新鲜空气入口上,一个带有空气入孔的盖子装配在新鲜空气入口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从车辆的前面来看,侧架是倒U形结构,一个连接到发动机前侧的排气管在车辆的一个侧面卷绕并且沿该侧面伸展,而且还弯曲以便穿过相对于车宽的侧架的内侧,从车辆的侧面看,与空气滤清器的前侧外壳的一部分重叠。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空气滤清器外壳包括:一个主壳,其由定位在后轮减振器前面的前侧外壳的后半部分和一个定位在车辆的一个侧面的单侧外壳构成;一个分外壳,其构成前侧外壳的前半部分,并整体焊接到主壳上,分外壳被形成带有一个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向前突出的膨胀中空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车后轮的宽度或多或少的大于车座导轨之间沿着车宽方向的距离。
CN 02147113 2001-10-23 2002-10-22 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216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4551/2001 2001-10-23
JP2001324551A JP2003127950A (ja) 2001-10-23 2001-10-23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アクリーナの配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4236A CN1414236A (zh) 2003-04-30
CN1292163C true CN1292163C (zh) 2006-12-27

Family

ID=19141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14711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2163C (zh) 2001-10-23 2002-10-22 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3127950A (zh)
CN (1) CN129216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6339C (zh) * 2003-05-20 2008-07-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具有引擎进气构造的机动二轮车
JP4364842B2 (ja) * 2005-06-23 2009-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エアクリーナ取付装置
JP2007137408A (ja) * 2005-10-17 2007-06-0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
JP5018165B2 (ja) * 2007-03-22 2012-09-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501472B2 (ja) * 2010-10-27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13227965A (ja) 2012-03-28 2013-11-0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914317B2 (ja) * 2012-12-21 2016-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ケース構造
JP6083601B2 (ja) * 2013-03-29 2017-0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6625577B2 (ja) * 2017-02-15 2019-1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7956U (zh) * 1988-12-24 1990-07-12
JPH0781655A (ja) * 1993-09-10 1995-03-2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3470388B2 (ja) * 1994-05-31 2003-11-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
JP3418487B2 (ja) * 1995-10-03 2003-06-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
JP2000053055A (ja) * 1998-08-17 2000-02-2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4236A (zh) 2003-04-30
JP2003127950A (ja) 200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51956A (zh) 鞍乘型车辆
CN2685217Y (zh)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车架
CN101468698B (zh) 跨骑式车辆
CN1751958A (zh) 跨骑式车辆
CN1751957A (zh) 鞍乘型车辆
CN1496914A (zh) 带摇动机构的三轮车
CN1292163C (zh) 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
CN1754760A (zh) 车架结构
JP2008238995A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247818A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
CN1736792A (zh) 具有封盖的轮式车辆
CN1317158C (zh) 带摆动机构的机动三轮车
JP4490143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754758A (zh) 摩托车
AU2005203454B2 (en) Body fram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976842A (zh) 摩托车
JP2010023730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944170A (zh) 机动两轮车
CN103180201B (zh) 机动二轮车
CN1839067B (zh) 鞍乘式车辆
CN1756695A (zh) 跨乘式车辆
CN1608939A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CN1196622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发动机支承构造
JP2007321595A (ja) 自動二輪車
CN1271670A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2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