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68717U - 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 - Google Patents

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68717U
CN205168717U CN201520643500.7U CN201520643500U CN205168717U CN 205168717 U CN205168717 U CN 205168717U CN 201520643500 U CN201520643500 U CN 201520643500U CN 205168717 U CN205168717 U CN 205168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andrail
loading
rising portions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435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谷岳史
宫岛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68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68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在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中,握持扶手支撑车体或将超尺寸物品载置于装载部场合,易握持扶手。鞍骑型车辆(1)的后载物架(19)包括具有载置装载对象的装载部(30)和乘员握持的扶手(31)的载物框架(20),配置于车辆后部,载物框架(20)具有从装载部(30)的前部向上方伸出的立起部(32),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朝立起部(32)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装载部(30)的上方。

Description

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
背景技术
以往,在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中,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其在配置于车辆后部、并设有载物的载物架主管等(以下称为“载物架部”)和支架扶手(以下称为“扶手”)的后载物架中,是将载物架部配置于扶手上方的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7046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将载物架部配置于扶手的上方,在握持扶手支撑车体场合,有时驾驶者等的胳膊和载物架部易产生干涉,难以握持扶手。
又,在将从载物架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大尺寸物品(以下称为“超尺寸物品”)装载于载物架部场合,有时扶手因超尺寸物品而被遮住。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中,握持扶手支撑车体或将超尺寸物品载置于装载部场合,易握持扶手。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记载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包括具有载置装载对象的装载部(30)和乘员握持的扶手(31)的载物框架(20),配置于车辆后部;
上述鞍骑型车辆(1)的后载物架(19)的特征在于,
上述载物框架(20)具有从上述装载部(30)的前部向上方伸出的立起部(32);
上述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朝上述立起部(32)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上述装载部(30)的上方。
技术方案2记载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包括载置装载对象的板(312)和安装上述板(312)的载物框架(320),配置于车辆后部,同时,上述载物框架(320)包括支撑上述板(312)的装载部(330)和乘员握持的扶手(331);
上述鞍骑型车辆(1)的后载物架(319)的特征在于,
上述后载物架(319)具有从上述板(312)的前部向上方伸出的立起部(312b);
上述扶手(331)的至少一部分朝上述立起部(312b)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上述板(312)的上方。
技术方案3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立起部(32、312b)的前方,设有乘员乘坐的座席(9);
上述扶手(31、331)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图中与上述座席(9)重叠;
上述扶手(31、331)的上端部(31u、331u)配置在上述座席(9)的上端部(9a)的下方。
技术方案4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31)的上端部(31u)以与上述立起部(32)的上部(23b)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
上述扶手(31)的下端部(31d)以与上述立起部(32)的下部(22a)或上述装载部(30)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
技术方案5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31、331)具有从上端部(31u、331u)向前下方倾斜的上边部(31a、331a)。
技术方案6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31、331)的上端部(31u、331u)在顶视图中配置在上述扶手(31、331)的下端部(31d、331d)的车宽方向内侧。
技术方案7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包括配置在上述立起部(32、312b)的前方、乘员乘坐的座席(9),以及向上述座席(9)的下方延伸、同时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车体内部的车体罩(12d);
上述车体罩(12d)越向上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弯曲延伸;
上述扶手(31、331)横跨上述座席(9)和上述车体罩(12d)地配置。
技术方案8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包括配置在上述立起部(32、312b)的前方的乘员乘坐的座席(9),以及配置在上述座席(9)的下方的支架(18);
上述扶手(31、331)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图中与上述座席(9)重叠;
上述扶手(31、3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使得与上述支架(18)在车辆前后方向重叠。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使扶手的至少一部分朝立起部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装载部的上方,当握持扶手支撑车体场合,驾驶者等的胳膊和装载部难以产生干涉,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又,即使将超尺寸的物品载置在装载部场合,扶手难以被超尺寸物品遮住,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
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使扶手的至少一部分朝立起部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板的上方,当握持扶手支撑车体场合,驾驶者等的胳膊和板难以产生干涉,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又,即使将超尺寸的物品载置于板上场合,扶手难以被超尺寸物品遮住,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
根据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将扶手的上端部配置于座席上端部的下方,可以在与乘坐在座席的乘员不产生干涉的范围内使扶手向上方立起。因此,可以抑制扶手和乘客产生干涉,同时,可以使扶手大,易于握持。
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以与立起部的上部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的上端部,以与立起部的下部或装载部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的下端部,可以在立起部的高度范围内使扶手在上下方向变大,因此,可以提高扶手握持位置的自由度。又,通过以与立起部或装载部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相比于用与立起部或装载部不同的部件形成扶手场合,可以提高扶手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扶手的上边部从上端部向前下方倾斜,扶手的上边部离开落座在座席上的乘员,因此,握持扶手的上边部场合,驾驶者等的手或胳膊难以妨碍落座在座席上的乘员。因此,与扶手的上边部在前后水平方向延伸场合比较,可以易于握持扶手的上边部。
根据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使扶手的上端部配置在扶手下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握持扶手下端部场合,驾驶者等的手或胳膊难以与扶手的上端部产生干涉,可以易于握持扶手。
根据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使车体罩越向上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弯曲延伸,配置使得扶手横跨座席和车体罩,可以确保车体罩和扶手之间空间大,能易于握持扶手。
根据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通过配置使得扶手的至少一部分与支架在车辆前后方向重叠,扶手在车辆前后方向与支架接近,因此,握持扶手支撑车体场合,易于用驾驶者等的脚叉开站稳,易于支撑车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左上后方看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顶视图。
图4是上述摩托车的载物框架的顶视图。
图5是上述载物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6是上述载物框架的正视图。
图7是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左侧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截面图。
图9是从左上后方看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左上后方看第三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左上后方看第四实施形态涉及的载物框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摩托车(鞍骑型车辆(saddleridingtypevehicle))
9-座席
9a-座席的上端部
12d-侧罩(车体罩)
18-主支架(支架)
19,319-后载物架(rearcarrier)
20,320,420-载物框架
23b-前上管的上横架部(立起部的上部)
30,330,430-装载部
31,331,431-扶手
31a,331a-扶手的上边部
31u,331u-扶手的上端部
31d,331d,431d-扶手的下端部
32,312b-立起部
312-板(panel)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如果没有特别记载,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设为相同。还有,在用于以下说明的图中合适位置,以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以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以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图中线CL表示车体左右中心线。
(第一实施形态)
图1是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1(鞍骑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如图1所示,踏板型的摩托车1包括操纵把手2、由操纵把手2转向的前轮3、以及通过摆动式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
包含操纵把手2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可以转向地枢支在车体框架5前端的前管5a。在车体框架5的下部后侧,上下能摆动地枢支动力单元10的前部下侧。在操纵把手2和支持在车体后部上的乘员落座用的座席9之间,设有乘员搁脚用的踏脚台8。
车体框架5例如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结合为一体而形成。车体框架5包括前管5a,从前管5a向斜下后方延伸的主框架5b,从主框架5b的下部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后朝后方延伸、在中间部5m朝斜上后方延伸的左右侧框架5c,从左右侧框架5c的上端部朝斜上后方延伸的左右后框架5d,附设在中间部5m、在车宽方向架设枢轴5e的左右枢轴板5f,以及在中间部5m的上后方、架设在左右侧框架5c之间的中间横架5g,跨越左右后框架5d的前端部之间的前后横架5h,以及跨越左右后框架5d的后端部之间的后后横架5i。
动力单元10的前部下侧通过连杆11能上下摆动地支持在枢轴5e。
动力单元10是将配置在前部的发动机10a和配置在后部左侧的变速机10b一体化的摆动式动力单元。在动力单元10和车体框架5的后部之间,连接安装有后悬架6,在车体后部构成单元摆动式的后悬架结构。
在动力单元10的上方安装空气滤清器单元7。在空气滤清器单元7的前端,安装与发动机10a连结的节气阀(没有图示)。
在前轮3和后轮4之间,设有驾驶者搁脚的踏脚台8。在踏脚台8的前方,设有护腿件12b,在踏脚台8的后方,在与护腿件12b对向的位置,设有驾驶者落座的座席9。
座席9载置在燃油箱(没有图示)之上。燃油箱由中间横架5g及左右侧框架5c支撑。在座席9的后方,配置能捆扎物品(装载对象)的后载物架19。后载物架19支持在车体框架5的后部。
后载物架19具备载物框架20。载物框架20具有载置物品的装载部30,作为支架扶手配置于载物框架20的左前部的扶手31,以及从装载部30的前部向上方突出的立起部32。
扶手31是在处理车辆时驾驶者可以握持的部件。扶手31从立起部32向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从装载部30向上方立起。
立起部32是限制装载部30上的物品的前部位置的部分。
车体框架5用车体罩12覆盖。车体罩12包括覆盖车体框架5的前部的前罩12a,覆盖驾驶者的脚的前方的护腿件12b,覆盖踏脚台8的侧方的下罩12c,与下罩12c相连、且覆盖车体框架5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侧方的侧罩12d,与侧罩12d相连、且覆盖车体框架5的后部的左右后侧罩12e,以及从上方覆盖左右后侧罩12e之间的后上罩12f。
还有,符号13表示前挡泥板,符号14表示后挡泥板,符号15表示左右后信号装置,符号16表示尾灯,符号17表示侧支架,符号18表示主支架。
图2是从左上后方看上述摩托车1的后部的立体图。图3是上述摩托车1的后部的顶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座席9的后方,配置后上罩12f。后上罩12f由具有平坦面的一块部件构成。由此,可以使载物台干净利索,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后上罩12f和载物框架20一起固定。具体地说,后上罩12f通过螺栓等的紧固部件40,与载物框架20一起紧固到设在车体框架5后部的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通过后上罩12f和载物框架20一起固定,可以使后上罩12f牢固地安装在车体框架5,同时,与单独紧固场合相比,可以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
图4是上述摩托车1的载物框架20的顶视图。
如图4所示,载物框架20是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结合为一体而形成。载物框架20在图4的顶视图中,包括形成为前侧开放的C字状的主管21,跨越主管21的开放端部(左右前端部)的前管22,配置于载物框架20的前上侧、且包含扶手31及立起部32的一部分的前上管23,跨越在前上管23和前管22的上下之间的支撑管24,连接于主管21的后部的后管25,以及跨越在前管22和主管21后部的前后之间的左右一对载物撑条26。
主管21在图4的顶视图中,包括从左前端向右后方倾斜、作直线状延伸的左侧部21a,从右前端向右方延伸、然后向左后方弯曲后倾斜作直线状延伸的右侧部21c,以及跨越左侧部21a的后端和右侧部21c的后端、且向车宽方向作直线状延伸的后横架部21b。
前管22在图4的顶视图中,包括与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部相连、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左前部22a,与主管21的右侧部21c的前端相连、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右前部22c,以及跨越左前部22a的右端和右前部22c的左端、且朝后侧作U字状弯曲的下横架部22b。
前上管23在图4的顶视图中,包括与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相连、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扶手部23a,与主管21的右侧部21c的前端部相连、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支撑部23c,以及跨越扶手部23a的右端和支撑部23c的左端、且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横架部23b。
前上管23的左端和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通过焊接结合成一体,同时,前上管23的右端和主管21的右侧部21c的前端部通过焊接结合成一体。由此,可以提高左右延伸的前上管23的刚性。
支撑管24在图4的顶视图中跨越在前上管23的上横架部23b的左端部和前管22的左前部22a的上下之间,且在车宽方向延伸。
支撑管24的上端和前上管23的上横架部23b的左端部通过焊接结合成一体,同时,支撑管24的下端和前管22的左前部22a通过焊接结合成一体。由此,可以提高扶手31以及立起部32的刚性。
后管25在图4的顶视图中形成前侧开放的U字状。后管25的前端部与主管21的后横架部21b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相连。在后管25的后部,安装向斜左右下方延伸的钩部27。
左右载物撑条26在图4的顶视图中,包括撑条本体26a和辅助撑条26b,上述撑条本体26a从前管22的左右前部22a、22c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向后方直线状延伸后,越是后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倾斜,到达主管21后部,上述辅助撑条26b从撑条本体26a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与前管22的下横架部22b的直线状的后端部相连。使得左右载物撑条26和前管22的下横架部22b合在一起的形状在顶视图中具有H字状。
在图4的顶视图中,在撑条本体26a,形成三角形的第一座面26c、矩形的第二座面26d、平行四边形的通孔26e、以及圆形的二个通孔26f。在第一座面26c,形成上下开口的第一插入通孔26g,在第二座面26d,形成上下开口的第二插入通孔26h。
在图4的顶视图中,左载物撑条26中的第一插入通孔26g设为圆形,同时,第二插入通孔26h设为长孔,右载物撑条26中的第一插入通孔26g设为长孔,同时,第二插入通孔26h设为圆形。
载物框架20在使得撑条本体26a的第一座面26c与第一支架41(参照图2)抵接、同时使撑条本体26a的第二座面26d与第二支架42(参照图2)抵接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的紧固部件40与后上罩12f一起紧固。
图5是上述载物框架20的左侧视图。
如图5所示,主管21的左侧部21a从前上管23的扶手部23a的左下后端向后方直线状延伸,到达后横架部21b。在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后部,安装向下方延伸的钩部27。
前上管23的扶手部23a在图5的侧视图中,从上横架部23b的左端向前下方倾斜延伸后,向下方弯曲延伸,此后,向后方弯曲延伸,到达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
支撑管24在图5的侧视图中,在前上管23的上横架部23b的左端部和前管22的左前部22a之间朝上下直线状延伸。
后管25在图5的侧视图中,从主管21的后横架部21b向上后方缓慢倾斜延伸之后,向后方延伸。
左右载物撑条26的撑条本体26a的下部在图5的侧视图中,从前管22的左右前部22a、22c向后方直线状延伸后,缓慢地向上后方倾斜延伸,此后,向后方直线状延伸,到达主管21的后横架部21b。
图6是上述载物框架20的正视图。
如图6所示,主管21的右侧部21c的前端部从右端向左下方缓慢地倾斜,直线状延伸,到达前管22的右前部22c的右端。
前管22在图6的正视图中,包括从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部向右下方缓慢倾斜、作直线状延伸的左前部22a,从左前部22a的右端向车宽方向作直线状延伸的下横架部22b,以及从下横架部22b的右端向右上方缓慢地倾斜延伸,到达主管21的右侧部21c的前端的右前部22c。
前上管23在图6的正视图中,包括从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向右上方急陡立起倾斜延伸后、向右上方弯曲缓慢倾斜延伸的扶手部23a,从扶手部23a的右端向车宽方向直线状延伸的上横架部23b,以及从上横架部23b的右端向右下方倾斜直线状延伸、到达主管21的右侧部21c的前端部的支撑部23c。在前上管23的上横架部23b的左右端部,安装向下方延伸的钩部27。
支撑管24在图6的正视图中,从前管22的左前部22a向右上方急陡立起倾斜,作直线状延伸,到达前上管23的上横架部23b的左端部。
如图2所示,装载部30,扶手31以及立起部32由载物框架20的一部分构成。
装载部30包含载物框架20之中的主管21、前管22的下横架部22b、后管25、以及左右载物撑条26。装载部30通过后上罩12f间接载置物品。
如图3所示,主管21的左右侧部21a、21c以及后管25的后部从后上罩12f向外部伸出。因此,即使使得比后上罩12f的俯视图尺寸大的超尺寸物品载置在后载物架19场合,也可以通过主管21的左右侧部21a、21c以及后管25的后部牢靠地载置超尺寸物品。
扶手31包含载物框架20之中的前上管23的扶手部23a以及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部。
扶手31的内部空间31s在图3的顶视图中,由前上管23的扶手部23a、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部、前管22的左前部22a以及支撑管24围住。扶手31的内部空间31s在图3的顶视图中,形成为在前侧具有上底、且在后侧具有比上底长的下底的梯形。
立起部32包含载物框架20之中的前上管23的上横架部23b、支撑部23c以及支撑管24。
图7是上述摩托车1的后部的左侧视图。
如图7所示,扶手31的上部在侧视图中与座席9的后部重叠。扶手31的上端部31u配置于座席9的上端部9a的下方。
扶手31的上端部31u以与作为立起部32的上部的前上管23的上横架部23b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31的下端部31d以与作为装载部30的一部分的主管21的左侧部21a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
扶手31的上端部31u在图3的顶视图中,配置于扶手31的下端部31d的车宽方向内侧。
如图7所示,扶手31包括从上端部31u向前下方缓慢倾斜的上边部31a,在下端部31d中朝前后延伸的下边部31b,以及使得上边部31a的前端和下边部31b的前端弯曲、平滑过渡的前边部31c。
扶手31的上边部31a、下边部31b以及前边部31c从立起部32向前方延伸,且扶手31的上边部31a以及前边部31c在图7的侧视图中立起到装载部30的上方。
也可以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从立起部32向前方延伸,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装载部30的上方。
扶手31的内部空间31s在图7的侧视图中,由前上管23的扶手部23a、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部、以及支撑管24围住。扶手31的内部空间31s在图7的侧视图中,形成为梯形,该梯形在前侧作为上底具有前边部31c,且在后侧作为比上底长的下底,具有支撑管24。
主支架18(支架)在立起位置(图7所示的实线)中,具有从枢轴18a向下方弯曲延伸的支持部18b和从支持部18b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踏脚部
18c。在主支架18的收起状态(图7所示的双点划线)中,支持部18b从枢轴18a向后方弯曲延伸,踏脚部18c从支持部18b的后部向上方立起。
扶手31的前边部31c在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使得与主支架18的枢轴18a重叠。即,主支架18的枢轴18a在图7的侧视图中,配置在扶手31的前后宽度内。
由此,扶手31在车辆前后方向接近主支架18。因此,在将主支架18从收起位置(图7所示的双点划线)移动到立起位置(图7所示的实线)时,握持扶手31支撑车体场合,用驾驶者等的脚叉开站稳变得容易。
扶手31的上边部31a以及下边部31b等的一部分也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与主支架18的枢轴18a重叠。即,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与主支架18的枢轴18a重叠。
图8是图7的VIII-VIII截面图。
如图8所示,侧罩12d向座席9下方延伸,同时,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车体内部。侧罩12d在图8的截面图中,越向上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弯曲延伸。扶手31在图8的截面图中,跨越座席9左部的上下中央部和侧罩12d的上部配置。
扶手31的内部空间31s在图8的截面图中,由前上管23的扶手部23a、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部、前管22的左前部22a以及支撑管24围住。扶手31的内部空间31s在图8的截面图中,形成为梯形,该梯形在左侧作为上底具有前边部31c,且在右侧作为比上底长的下底,具有支撑管24。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配置于车辆后部的摩托车1的后载物架19包括具有载置物品的装载部30和乘员握持的扶手31的载物框架20,其中,载物框架20具有从装载部30的前部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32,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从立起部32向前方延伸,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装载部30的上方。
根据该结构,通过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从立起部32向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装载部30的上方,当握持扶手31支撑车体场合,驾驶者等的胳膊难以与装载部30产生干涉,因此,能易于握持扶手31。又,即使在装载部30载置超尺寸物品场合,由于扶手31难以被超尺寸物品遮住,能易于握持扶手31。
又,通过使扶手31的上端部31u配置于座席9的上端部9a的下方,可以使扶手31在不与坐在座席9上的乘员产生干涉的范围内向上方立起。因此,可抑制扶手31和乘员产生干涉,同时能使扶手31大,易于握持。
又,通过以与立起部32的上部(前上管23的上横架部23b)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31的上端部31u,以与装载部30的一部分(主管21的左侧部21a)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31的下端部31d,可以使扶手31在立起部32的高度范围内在上下方向上变大,因此,可以提高扶手31的握持位置的自由度。又,通过以与装载部30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31,与使得扶手31和装载部30用不同部件形成场合相比,可以提高扶手31的刚性。
又,通过使扶手31的上边部31a从上端部31u向前下方倾斜,扶手31的上边部31a离开落坐在座席9的乘员,因此,在握持扶手31的上边部31a场合,驾驶者等的手或胳膊难以妨碍落坐在座席9的乘员。因此,与扶手31的上边部31a在前后水平方向延伸场合相比,可以易于握持扶手31的上边部31a。
又,通过将扶手31的上端部31u配置于扶手31的下端部31d的车宽方向内侧,握持扶手31的下端部31d场合,驾驶者等的手或胳膊难以与扶手31的上端部31u产生干涉,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31。
又,通过使车体罩12的侧罩12d越向上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弯曲延伸,使扶手31跨越座席9和侧罩12d配置,可以确保侧罩12d和扶手31之间的空间(包含图8所示的支架扶手31的内部空间31s)大,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31。
又,通过配置使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与主支架18的枢轴18a在车辆前后方向重叠,扶手31在车辆前后方向接近主支架18,因此,在握持扶手31支撑车体场合,易于用驾驶者等的脚叉开站稳,易支撑车体。
在本实施形态中,列举以与装载部30的一部分(主管21的左侧部21a)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31的下端部31d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与立起部32的下部(前管22的左前部22a或支撑管24的下部)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31的下端部31d。即,也可以用与立起部32的下部或装载部30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31的下端部31d。
(第二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形态中对于与第一实施形态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说明省略。
图9是从左上后方看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在第一实施形态中,通过后上罩12f将物品间接载置在装载部30。与之相对,在第二实施形态中,如图9所示,在座席9的后方不配置后上罩12f,而是直接在装载部30载置物品。在这点上,第二实施形态和上述的第一实施形态不同。
在后载物架219中,在座席9的后方,配置后横罩212。后横罩212在装载部30的下方,连接于左右后侧罩12e之间,同时,从上方覆盖前后后横架5h、5i。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在装载部30直接载置物品的构成中,通过使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向立起部32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装载部30的上方,在握持扶手31支撑车体场合,驾驶者等的胳膊难以与装载部30产生干涉,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31。又,即使在装载部30载置超尺寸物品场合,由于扶手31难以被超尺寸物品遮住,能易于握持扶手31。
(第三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形态中对于与第一实施形态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说明省略。
图10是从左上后方看第三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在第一实施形态中,构成为立起部32是载物框架20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在第三实施形态中,如图10所示,立起部312b不构成为载物框架320的一部分,而构成为板312的一部分。在这点上,第三实施形态和上述的第一实施形态不同。
后载物架319具备板312和载物框架320。
板312包括具有平坦面的载物台部312a和从载物台部312a的前部向上方伸出的立起部312b。板312由合成树脂等的树脂材料形成。立起部312b与板312中的载物台部312a形成为一体。
载物框架320包括支持板312的装载部330以及扶手331。
载物框架320包括主管21,跨越主管21的左右前端部的前管22,在图10的立体图中形成下侧开放的C字状、且包含扶手331的一部分的扶手管323,与主管21的后部相连的后管25,以及跨越在前管22和主管21后部的前后之间的左右一对载物撑条26。载物框架320不具备上述前上管23和支撑管24。
装载部330包含载物框架320之中的主管21的后横架部21b、前管22的左右前部22a、22c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前管22的下横架部22b、后管25的前部以及左右载物撑条26。
扶手331包括从上端部331u向前方延伸后向前下方弯曲倾斜的上边部331a、在下端部331d中朝前后延伸的下边部331b、使得上边部331a的前端和下边部331b的前端一边弯曲一边平滑过渡的前边部331c、以及跨越在上边部331a后端和下边部331b后端的上下之间、且上下直线状延伸的后边部331r。
扶手331的上边部331a、下边部331b以及前边部331c朝立起部312b的前方伸出,且扶手331的上边部331a、前边部331c以及后边部331r在侧视图中立起到板312的上方。
也可以使扶手331的至少一部分朝立起部312b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板312的上方。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后载物架319包括载置物品的板312和安装板312的载物框架320,配置在车辆后部,同时,载物框架320包括支撑板312的装载部330和扶手331,其中,后载物架319具有从板312的前部向上方伸出的立起部312b,扶手331的至少一部分朝立起部312b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板312的上方。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扶手331的至少一部分朝立起部312b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板312的上方,当握持扶手331支撑车体场合,驾驶者等的胳膊难以与板312产生干涉,因此,能易于握持扶手331。又,即使在将超尺寸物品载置在板312场合,由于扶手331难以被超尺寸物品遮住,能易于握持扶手331。
(第四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形态中,对于与第一实施形态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说明省略。
图11是从左上后方看第四实施形态涉及的载物框架420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第四实施形态涉及的载物框架420关于扶手431的构成和主管421及前管422的形状,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载物框架20不同。
具体地说,在第一实施形态中,扶手31包含前上管23的扶手部23a以及主管21的左侧部21a的前端部。与之相对,在第四实施形态中,扶手431不包含主管421的左侧部421a的前端部,只包含前上管423的扶手部423a。
又,在第一实施形态中,主管21包括从左前端向右后方倾斜作直线状延伸的左侧部21a以及从右前端向右方延伸、此后向左后方弯曲后倾斜作直线状延伸的右侧部21c。与之相对,在第四实施形态中,主管421包括左侧部421a和右侧部421c,上述左侧部421a从车宽方向内侧端向斜左上方缓慢地倾斜延伸,此后,向后方弯曲后倾斜,作直线状延伸,上述右侧部421c从车宽方向内侧端向斜右上方缓慢地倾斜延伸,此后,向左后方弯曲后倾斜,作直线状延伸,与左侧部421a形成左右对称。
又,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前管22包括左右前部22a、22c以及跨越在左右前部22a、22c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之间、且朝后侧弯曲成U字状的下横架部22b。与之相对,在第四实施形态中,前管422不设有左右前部22a、22c,跨越在主管421的左右侧部421a、421c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之间,且朝后侧弯曲成U字状形成。
载物框架420是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结合为一体形成。
载物框架420包括装载部430、扶手431、以及立起部32。
载物框架420包括呈前侧开放的C字状、形成左右对称的主管421,跨越主管421的左右前端部的前管422,配置于载物框架420的前上侧、且包含扶手部431和立起部32的一部分的前上管423,跨越在前上管423和主管421的左侧部421a前部的上下之间的支撑管24,与主管421的后部相连的后管25,以及跨越在前管422和主管421后部的前后之间的左右一对载物撑条26。
装载部430包含载物框架420之中的主管421、前管422、后管25以及左右载物撑条26。
扶手431包含载物框架420之中的前上管423的扶手部423a。扶手431的下端部431d以与构成扶手431的扶手部423a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扶手431包括从上端部31u向前下方缓慢地倾斜的上边部31a,在下端部431d中朝前后延伸的下边部431b,以及使上边部31a的前端和下边部431b的前端弯曲、平滑过渡的前边部31c。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扶手431仅仅包含前上管423的扶手部423a,且主管421设有形成左右对称的左右侧部421a、421c,且前管422跨越在主管421的左右侧部421a、421c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之间,朝后侧弯曲成U字状,在上述构成中,通过使扶手431的至少一部分朝立起部32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装载部430的上方,当握持扶手431支撑车体场合,驾驶者等的胳膊和装载部430难以产生干涉,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431。又,即使将超尺寸物品载置在装载部430场合,扶手431也难以被超尺寸物品遮住,因此,可以易于握持扶手431。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列举扶手配置在载物框架左部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扶手配置在载物框架的右部。即,扶手可以配置在载物框架的左部或右部的至少一方。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例如,上述鞍骑型车辆包含驾驶者跨过车体进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是摩托车(包含带原动机的自行车以及踏板型车辆),还包含三轮(除了前一个轮子且后二个轮子,也包含前二个轮子且后一个轮子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的构成是本实用新型一例,可以将实施形态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要旨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变更。

Claims (8)

1.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包括具有载置装载对象的装载部(30)和乘员握持的扶手(31)的载物框架(20),配置于车辆后部;
上述鞍骑型车辆(1)的后载物架(19)的特征在于,
上述载物框架(20)具有从上述装载部(30)的前部向上方伸出的立起部(32);
上述扶手(31)的至少一部分朝上述立起部(32)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上述装载部(30)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31)的上端部(31u)以与上述立起部(32)的上部(23b)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
上述扶手(31)的下端部(31d)以与上述立起部(32)的下部(22a)或上述装载部(30)成为一体的部件形成。
3.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包括载置装载对象的板(312)和安装上述板(312)的载物框架(320),配置于车辆后部,同时,上述载物框架(320)包括支撑上述板(312)的装载部(330)和乘员握持的扶手(331);
上述鞍骑型车辆(1)的后载物架(319)的特征在于,
上述后载物架(319)具有从上述板(312)的前部向上方伸出的立起部(312b);
上述扶手(331)的至少一部分朝上述立起部(312b)的前方伸出,且在侧视图中立起到上述板(312)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立起部(32、312b)的前方,设有乘员乘坐的座席(9);
上述扶手(31、331)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图中与上述座席(9)重叠;
上述扶手(31、331)的上端部(31u、331u)配置在上述座席(9)的上端部(9a)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31、331)具有从上端部(31u、331u)向前下方倾斜的上边部(31a、331a)。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31、331)的上端部(31u、331u)在顶视图中配置在上述扶手(31、331)的下端部(31d、331d)的车宽方向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其特征在于,
包括配置在上述立起部(32、312b)的前方、乘员乘坐的座席(9),以及向上述座席(9)的下方延伸、同时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车体内部的车体罩(12d);
上述车体罩(12d)越向上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弯曲延伸;
上述扶手(31、331)横跨上述座席(9)和上述车体罩(12d)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其特征在于,
包括配置在上述立起部(32、312b)的前方的乘员乘坐的座席(9),以及配置在上述座席(9)的下方的支架(18);
上述扶手(31、331)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图中与上述座席(9)重叠;
上述扶手(31、3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使得与上述支架(18)在车辆前后方向重叠。
CN201520643500.7U 2014-09-18 2015-08-24 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 Active CN2051687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9904 2014-09-18
JP2014189904A JP6101663B2 (ja) 2014-09-18 2014-09-18 鞍乗型車両のリヤキャリ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68717U true CN205168717U (zh) 2016-04-20

Family

ID=55732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43500.7U Active CN205168717U (zh) 2014-09-18 2015-08-24 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01663B2 (zh)
CN (1) CN20516871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89727B1 (en) * 2017-09-28 2023-02-1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Leaning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1823Y2 (ja) * 1979-07-24 1984-04-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リヤキヤリア
JPS5712385U (zh) * 1980-06-25 1982-01-22
JPS5868385U (ja) * 1981-10-30 1983-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リヤトランク取付構造
JPS58103971U (ja) * 1982-01-07 1983-07-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リアキヤリア
JPH0810552Y2 (ja) * 1990-05-30 1996-03-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タンドグリップ装置
JP3421730B2 (ja) * 1994-08-02 2003-06-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4299573A (ja) * 2003-03-31 2004-10-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荷台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01663B2 (ja) 2017-03-22
JP2016060368A (ja) 2016-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6314B (zh)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EP2093135A1 (en) Motorcycle
CN101219691B (zh) 两轮或三轮机动车辆
CN102056791B (zh) 踏板型车辆
CN1317156C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身结构
CN205168717U (zh) 鞍骑型车辆的后载物架
US7350854B2 (en) Rear fender and rear carrier bar
CN104364144A (zh) 鞍座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CN101468674B (zh) 机动两轮车
CN103492260B (zh) 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US20070000960A1 (en) Carrier for vehicle
CN104417661A (zh) 车身罩构造
CN103043150B (zh) 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
CN102431615B (zh) 跨骑型车辆
CN206501953U (zh) 弯梁摩托车车架
CN105501335B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103648898B (zh) 跨骑式二轮摩托车
CN2835064Y (zh) 折叠自行车
JP61296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8137431A (ja) 自動2輪車の荷台支持構造
JP3065831U (ja) 自転車の整備用スタンド
CN201357866Y (zh) 经济型三轮太阳能车车架
CN105531183A (zh) 摩托车
CN205010410U (zh) 骑滑式折叠电动车
CN201056266Y (zh) 一种机动两轮车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