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17661A - 车身罩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罩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17661A
CN104417661A CN201410363786.3A CN201410363786A CN104417661A CN 104417661 A CN104417661 A CN 104417661A CN 201410363786 A CN201410363786 A CN 201410363786A CN 104417661 A CN104417661 A CN 1044176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ley
cover
bellying
foot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637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17661B (zh
Inventor
新田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17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7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17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76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附着在后罩上的水不易侵入踏板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中,通过内罩(30)和袋罩(31)来形成从后方覆盖头管(16)及前部框架(17)的后罩(22),在袋罩上部的第二鼓出部(35)的内侧形成袋部(32)。袋罩具有避开前部框架的第一鼓出部(33)、形成在第一鼓出部左右的第一谷部(36)、及第一谷部左右的侧部(37)。第一谷部与第一鼓出部之间的第一棱线(M1)成为在后视观察下呈ハ状,且下端部与在踏板(14)的前端设置的立起部(40)的外侧端部(40a)连接。第一谷部也成为在后视观察下呈ハ状,且下端部在外侧端部的外方敞开,从而能够将聚集于第一谷部的水从踏板的外侧向车外排出。

Description

车身罩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前方覆盖放脚部的车身罩的构造,尤其是涉及一种使在车身罩的表面流动的水不易侵入放脚部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水是指雨水或由前轮溅起的泥水等的总称。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的结构:在车身前部的成为驾驶员前方的部分设置车身罩,在该车身罩的背面(驾驶员侧的面)设置能够供驾驶员在就座于座椅的状态下取出或放入物件的袋部,并且为了抑制行驶中的水侵入该袋部,在车身罩上设置除水用的棱线(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该专利文献中公开了将上述除水用的棱线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5290号公报
然而,在成为车身罩的背面下部与驾驶员的放脚部连接这种形式的情况下,需要抑制在车身罩的表面流动的水向放脚部侵入的现象,为此,期望能够将朝向放脚部流动的水有效地向车身的外侧排出。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在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附着于车身罩的表面的水聚集于规定的部位而有效地向车身的外侧排出的车身罩。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所述机动二轮车具备:枢轴支承于头管(16)的车把(13);覆盖该头管(16)的前侧的前罩(21);覆盖该头管(16)的后侧的后罩(22);配置在车把(13)的后方的座椅(12);以及配置在该座椅(12)与所述头管(16)之间的放脚部(14),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罩(22)设有:在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后方鼓出的第一鼓出部(33);设置在该第一鼓出部(33)的车宽方向两侧,且向下方延伸而与所述放脚部(14)连接的侧部(37);以及形成在该侧部(37)与所述第一鼓出部(33)之间而向车辆的前方凹入的第一谷部(36),
该第一谷部(36)形成为在后视观察下呈ハ(日文)状,该第一谷部(3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放脚部(1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40a)外侧。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罩(22)具备:内罩(30);以及凹袋罩(31),其从该内罩(30)的后方安装,且具备形成收纳空间(32)的第二鼓出部(35),
在所述第二鼓出部(35)与所述侧部(37)之间形成第二谷部(50),该第二谷部(50)形成为与所述第一谷部(36)相连。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第一或第二方案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37)具有向后下方及内方倾斜的倾斜部。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第一~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罩(21)的下部随着从前端向后方延伸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且与所述放脚部(1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接。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第一~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脚部(14)的前部具备朝向所述后罩(22)延伸的立起部(40),所述后罩(22)的下部与立起部(40)相连,并且
所述第一谷部(36)的下端部向所述立起部(40)的外侧敞开。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第一~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罩(22)具备以绕到所述放脚部(14)的下方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38),所述放脚部(14)和所述延伸部(38)共同紧固于车架(42)。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由于在侧部与第一鼓出部之间形成第一谷部,将该第一谷部形成为在后视观察下呈ハ状,且使该第一谷部的下端延伸至放脚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外侧,因此能够使附着在后罩上的水向规定的部位即第一谷部有效地聚集而向放脚部的外侧排出。因而,能够使附着在车身罩的表面上的水聚集于规定的部位而向车身的外侧有效地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由于第二谷部连到第一谷部,因此能够使附着在凹袋罩上的水向第二谷部聚集,进而从第二谷部经由第一谷部向车宽方向外侧排出。因而,能够更有效地使水向车身的外侧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由于构成第二谷部的侧部向后下方倾斜并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水向第二谷部聚集。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排出水。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由于将附着在主体罩下部的水向放脚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引导,因此能够将其与来自第一谷部的水汇合而向车身的外侧排出。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排出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由于第一谷部的下端部向立起部的外侧敞开,因此能够抑制水侵入到放脚部的上表面。因而,能够形成为使水不易积存在放脚部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由于将放脚部的下方用后罩的延伸部覆盖,因此能够提高放脚部的前部的刚性,因而,能够在不使车架庞大化的情况下增大放脚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发明所适用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
图3是从斜左后方表示上述机动二轮车前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以踏板前端的车宽方向端部部分为中心而示出的主视图。
图7是上述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图1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图1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袋罩的立体图。
图11是车身后部的除去扶手横挡之后的俯视图。
图12是车身后部的侧视图。
附图文字说明:
12:座椅、13:车把、14:踏板(放脚部)、16:头管、21:前罩、22:后罩、23:底侧罩、24:后侧罩、30:内罩、31:袋罩、32:袋部、33:第一鼓出部、35:第二鼓出部、36:第一谷部、37:侧部、38:延伸部、40:立起部、42:支架(车架)、43:副框架(车架)、50:第二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前后、上下、左右各方向以车辆为基准,在图1中,前方用F箭头表示,上方用UP箭头表示,在图2中,左方用L箭头表示,右方用R箭头表示。
在图1及图2中,该机动二轮车为小型摩托车型,在前轮10与后轮11之间具备双座式的座椅12。座椅12中,前座为驾驶员座12a,成为供两腿并排就座的椅子式,后座为跨乘式的乘客座12b。
在驾驶员座12a与其前方的车把13之间设有作为驾驶员的放脚部的踏板14。
前轮10支承于前叉15的下端,前叉15的上端与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头管16的转向轴13a连结。转向轴13a与车把13连结,通过转动车把13来使前轮10转向。
车架具备:从设置在其前端的头管16向后斜下方延伸出的前部框架17;与该前部框架17的下端连接且在踏板14的下方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出的底部框架18;从底部框架18的后端向上方弯曲,进而向后斜上方延伸的后部框架19。
座椅12支承在后部框架19上。另外,将后轮11支承于后端的摆动式动力单元20的前端部在座椅12下方与底部框架18的后端部连结。
车身罩具备:覆盖头管16的前方的前罩21;覆盖头管16的后方的后罩22;覆盖底部框架18的侧方的底侧罩23;覆盖座椅12的下方的后侧罩24。踏板14也构成车身罩的一部分。另外,车把13由车把罩25覆盖,在车把罩25的前表面处面对着前照灯26。上述车身罩为树脂制。
附图标记27表示扶手横挡,附图标记28表示尾灯单元。
以下,对车身罩、尤其是车身前部的前罩21、后罩22、踏板14及底侧罩23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3是从车身的斜左后方观察后罩22的图。后罩22由上部侧的内罩30和下部侧的袋罩31构成,内罩30覆盖头管16的后方,并且形成有袋部32。
如图10的立体图所示,袋罩31在上部具备构成袋部32的外壁的第二鼓出部35。比第二鼓出部35靠下方的部分具备在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后方突出形成的第一鼓出部33、形成在第一鼓出部33左右的第一谷部36、以及构成第一谷部36的外侧方的侧部37。在左右的侧部37的下端设有大致水平地弯曲而向后方突出的延伸部38。在延伸部38的前端部设有通孔38a。附图标记31a、31b、31c、31d表示相对于罩21的卡合突起。附图标记41a表示凸台。
再次返回图3,第二鼓出部35以朝向上方呈外开状的方式倾斜形成,使袋部32向上方敞开并且增大该袋部32的开口。在袋部32可以收纳适当的物件34。
比第二鼓出部35靠下方的部分具有:形成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且覆盖前部框架17的第一鼓出部33;形成在该第一鼓出部33左右的第一谷部36;以及构成第一谷部36的外侧方的侧部37。
第一谷部36成为在第一鼓出部33与侧部37之间向前方凹入的凹部。第一谷部36与第一鼓出部33之间呈翻折状变化,该变化部成为第一棱线M1。
侧部37夹着第一谷部36与第一鼓出部33的侧面对置,且构成从谷底向后方呈外开状地延伸出的倾斜面。第一谷部36为通过第一鼓出部33和侧部37形成的凹部。
侧部37的外缘部37a与前罩21的后缘部21a重叠,并通过适当的卡合机构而一体化。
袋罩31的下端与从踏板14的前端立起的立起部40共面地连接。利用螺栓41从后方侧将袋罩31的下端部左右在凸台41a(参照图10)处紧固于前罩21的下部。
如图4所示,第一鼓出部33沿着车身中心线CT在上下方向上形成。
第一棱线M1在图示的后视观察下呈大致ハ状,下方向外侧方打开,且下端与立起部40的外侧端部40a连接。第一棱线的下端部与立起部40的外侧端部40a连接。因此,第一谷部36的下端在比立起部40的外侧端部40a靠外侧方敞开,将沿第一谷部36流下的水向踏板14的前端外侧排出。
第一鼓出部33的顶部(最后部)33a向后方凸出弯曲,其左右两侧部分向前方凸出地缓缓弯曲,因此弯曲变化部构成棱线M2。该棱线M2以下方朝向车身中心CT侧的方式倾斜,而将顶部33a的下部处的左右宽度设为宽度较窄。在第一鼓出部33的下部,顶部33a的左右两侧部分向前方凸出地弯曲。由此扩大踏板14上的放腿空间。
在踏板14的下方配置有底部框架18和设于其左右的支架42。
内罩30中,沿着车身中心线CT的部分构成向后方避开开头管16的鼓出部30a,鼓出部30a的左右构成向前方凹陷的凹部30b、30c,通过上述的凹部来形成袋部32。
在第二鼓出部35的车宽方向中间部设有挂物用的挂钩39。
如图5所示,在踏板14的下方具备沿着车身中心线CT的底部框架18及配置在该底部框架18左右的支架42,支架42向前后方向较长地配置,被从底部框架18向侧方延伸出的副框架43支承。副框架43在支架的下方向前后方向延伸,该副框架43的后端部被从底部框架18的后端向左右延伸出的横梁44支承。在横梁44的左右焊接有呈左右一对的后部框架19的各前端部。
踏板14在其前后处借助螺栓45、46紧固于支架42或者支架42及副框架43。需要说明的是,前侧的螺栓45将与踏板14的下侧重叠的袋罩31的延伸部38和踏板14一并紧固。
延伸部38如图10所示,通过将侧部37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地折弯而成。在延伸部38的前端设有螺栓45的通孔38a。
若这样将踏板14与延伸部38重叠,则能够提高踏板14的前部的刚性。尤其是由于踏板14的前部是在制动时等受到从脚的前部施加的较大力的部分,因此将该部分有效地形成为高刚性。
图6是有关踏板14的左前方部分的主视图,踏板14的前方且比前端角部14a靠上方的部分形成得比踏板14宽度窄,前罩21的后缘部21a在其下部的弯曲部21b处比踏板14的前端角部14a向内侧进入,使得踏板14的前端角部14a露出。
弯曲部21b与形成在底侧罩23的前部的弯曲部23a连接。弯曲部23a的前部侧向前端角部14a的前方内侧绕回,弯曲部21b与弯曲部23a在前端角部14a的前方连接。附图标记23b表示前罩21与底侧罩23的连接线.
前罩21的后缘部21a与侧部37的外缘部37a一致。而且,立起部40比前罩21的后缘部21a靠车宽方向内侧,在图中与前罩21的后方重叠而未能看到。
底侧罩23比后缘部21a向侧方扩展,踏板14的侧缘部14b与该底侧罩23的上缘部23c重叠。前罩21的下部自前方借助结合构件47与底侧罩23结合。另外,前罩21的底面自下方借助结合构件48也与底侧罩23结合。
图7是从斜前方表示立起部40附近的图,立起部40与后缘部21a的下端部即侧部37的下端部内侧重叠。第一棱线M1与立起部40的外侧端部40a连接,踏板14的前端角部14a形成为与前罩21相连。
因而,附着在前罩21上的水W如箭头a所示那样,聚集于第一谷部36而流下,朝向前罩21的后缘部21a流动,从立起部40的外侧端部40a上方在前端角部14a的前方落下而向车外排出。
另外,由前轮溅起的水沿着前罩21及底侧罩23的侧面而如箭头b所示那样向后方流动,在前端角部14a附近与来自第一谷部36的水汇合,如箭头c所示那样成为更大的水流。因而,该大水流促进来自第一谷部36的水的流出。需要说明的是,该箭头b所示方向的水流被前端角部14a遮挡而如箭头c所示那样落下,不易进入到踏板14上。
图8是图1的8-8线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向下方呈外开状的第一棱线M1的下端部与立起部40的外侧端部40a连接,侧部37的下端部变得比外侧端部40a靠外方,第一谷部36的下端部比外侧端部40a向外方敞开。
因此,聚集于第一谷部36而向下方移动的水W如箭头a所示那样向外侧端部40a的外方落下,该落下位置比踏板14的前端角部14a靠前方(参照图6、图7),因此不易进入到踏板14内。
附图标记14c表示设于踏板14的外侧部下方的爪,从上方插入底侧罩23的上缘部23c并卡合。
在底侧罩23的前部内侧面的左右设有向内方突出的突部23d,前罩21的前侧下部借助结合构件47与突部23d结合。
而且,在底侧罩23的下部重叠有与前罩21一体地朝向后方延伸出的底部21c,该底部21c从下方借助结合构件48与底侧罩23结合。
接着,对袋罩31上部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5及图10所示,第二鼓出部35在上下方向与第一鼓出部33连续。侧部37的上部向第一鼓出部33的外侧延伸出,在侧部37的上部与第二鼓出部35之间形成第二谷部50。该第二谷部50如图9所示向车身内方倾斜,而且如图3所示向后方倾斜,并且在后部与第一谷部36连续。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第二谷部50呈向后方扩大的大致三角形状,后部变得宽度最宽,一边向下方弯曲一边与第一谷部36的上端部连续。
这样,在前罩21的上部侧面向后方流动的水如图3、图4中箭头所示那样,进入第二谷部50,快速地流向第一谷部36而向车外排出。另外,即使一部分的水进而从第二谷部50向袋部32侵入,也被呈倒倾的返回形状的第二鼓出部35遮挡。
接着,说明车身后部的结构。图11是表示在车身后部的俯视图中,将扶手横挡27用假想线表示的图,扶手横挡27的安装部(螺母部)60~62向座椅12的后端部左右及后方突出设置。扶手横挡27跨越在尾灯单元28之上进行安装。
尾灯单元28为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宽度较宽的构件,一体地收容尾灯63及方向指示灯64。另外,尾灯单元28在上表面左右中的成为扶手横挡27的下方的位置处被后侧罩24的延长部24a覆盖。
如图12所示,在扶手横挡27与尾灯单元28及后侧罩24的延长部24a的各上表面之间带有足够间隙地配置供手65抓握的扶手横挡27。
另外,尾灯单元28在侧视观察下配置为下表面与后斜上方的后侧罩24后部共面地连续,且通过卡合等与后侧罩24一体化。附图标记66表示后挡泥板。
这样,在图12中,在乘客用手65来抓握扶手横挡27时,该抓握部分位于后侧罩24的延长部24a上方(用阴影线表示后侧罩24及延长部24a)。因此,该抓握部分成为远离尾灯63及方向指示灯64的位置,并且由于手65的下方具有后侧罩24的延长部24a,因此能够减少尾灯63及方向指示灯64对抓握着扶手横挡27的手65的热影响。
此外,行驶风如箭头d所示沿着后侧罩24在手65的周围流动,由此能够向手65的附近供给适度的风。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如图3及4所示,在侧部37与第一鼓出部33之间形成第一谷部36,将该第一谷部36形成为在后视观察下呈ハ状,使该第一谷部36的下端延伸至在放脚部即踏板14的前端部设置的立起部40中的车宽方向端部40a外侧而敞开,因此能够使附着在构成后罩22的袋罩31上的水从侧部37或第一鼓出部33向规定的部位即第一谷部36有效地聚集。
聚集于第一谷部36的水如图3、4及7中箭头所示那样,沿着后视观察下呈ハ状的第一谷部36向外侧方及下方流动,在立起部4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40a外方快速地向车外排出。因而,能够使附着在车身罩的表面上的水聚集于规定的部位即第一谷部36而向车身的外侧有效地排出。
另外,如图4所示,由于使立起部40的上端与袋罩31的下端连续,并且使第一谷部36的下端在立起部40的外侧端部40a的上方朝向外方敞开,因此能够形成为使水不易侵入踏板14且不易在踏板14积存水的构造。
如图3~5所示,在袋罩31的上部,在包围袋部32的第二鼓出部35与位于第二鼓出部35外侧的侧部37的上部之间形成第二谷部50,使该第二谷部50与第一谷部36连续,因此能够使附着在袋罩31的上部的水向第二谷部50聚集,进而从第二谷部50经由第一谷部36向车宽方向外侧排出。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将水向车身的外侧排出。
此时,如图9所示,通过使构成第二谷部50的侧部37向后下方倾斜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由此能够使水更有效地向第二谷部50聚集,能更有效地将水排出。
如图6所示,由于将前罩21的下部形成为随着从前端朝向后方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且与踏板14的构成外侧两端部的前端角部14a连接,因此附着在前罩21的下部的水被向踏板14的构成车宽方向两端部的前端角部14a引导,并在这里与来自第一谷部36的水汇合,使向车外排出的水量增大。因此,能够促进来自第一谷部36的排水。
而且,如图10所示,由于在袋罩31的侧部37下端设置延伸部38,将该延伸部38如图5及图8所示那样与踏板14的下方重叠,如图5所示,将延伸部38和踏板14的前部利用螺栓45紧固于构成车架的支架42,因此能够削减安装工时,并提高踏板14的前部的刚性。因而,若为相同的刚性,则能够使踏板14更为大型化,扩大放脚空间而提高舒适性。并且,也不需要为了提高踏板14的刚性而使车架庞大化以成为高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或构件的变更等。例如可以是,将袋罩31形成为仅覆盖袋部32的小型的结构,将内罩30设为大致构成后罩22整体这样大型的结构,并且在该大型化的内罩30上设置第一鼓出部33、第一谷部36及侧部37。另外,放脚部也可以为踏板形式。而且,并不局限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可以适用于跨乘式等各种形式的车辆。

Claims (6)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所述机动二轮车具备:枢轴支承于头管(16)的车把(13);覆盖该头管(16)的前侧的前罩(21);覆盖该头管(16)的后侧的后罩(22);配置在车把(13)的后方的座椅(12);以及配置在该座椅(12)与所述头管(16)之间的放脚部(14),
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罩(22)设有:在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后方鼓出的第一鼓出部(33);设置在该第一鼓出部(33)的车宽方向两侧,且向下方延伸而与所述放脚部(14)连接的侧部(37);以及形成在该侧部(37)与所述第一鼓出部(33)之间而向车辆的前方凹入的第一谷部(36),
该第一谷部(36)形成为在后视观察下呈ハ状,该第一谷部(3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放脚部(1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40a)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罩(22)具备:
内罩(30);以及
袋罩(31),其从该内罩(30)的后方安装,且具备形成收纳空间(32)的第二鼓出部(35),
在所述第二鼓出部(35)与所述侧部(37)之间形成第二谷部(50),该第二谷部(50)形成为与所述第一谷部(36)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37)具有向后下方及内方倾斜的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罩(21)的下部随着从前端向后方延伸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且与所述放脚部(1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脚部(14)的前部具备朝向所述后罩(22)延伸的立起部(40),所述后罩(22)的下部与立起部(40)相连,并且
所述第一谷部(36)的下端部向所述立起部(40)的外侧敞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罩(22)具备以绕到所述放脚部(14)的下方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38),
所述放脚部(14)和所述延伸部(38)共同紧固于车架(42)。
CN201410363786.3A 2013-08-30 2014-07-28 车身罩构造 Active CN104417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0731A JP5736015B2 (ja) 2013-08-30 2013-08-30 ボディカバー構造
JP2013-180731 2013-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7661A true CN104417661A (zh) 2015-03-18
CN104417661B CN104417661B (zh) 2018-03-06

Family

ID=52698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63786.3A Active CN104417661B (zh) 2013-08-30 2014-07-28 车身罩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36015B2 (zh)
CN (1) CN104417661B (zh)
IN (1) IN2014DE014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1865A (zh) * 2018-08-31 2020-03-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7941B2 (ja) * 2018-09-27 2021-09-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061638B2 (ja) * 2020-03-27 2022-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056A (ja) * 1996-06-19 1998-01-13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01244732A (zh) * 2007-02-13 2008-08-2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踏板式车辆
CN101249857A (zh) * 2007-02-22 2008-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前部车身罩结构
CN102039960A (zh) * 2009-10-19 2011-05-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具有内袋的两轮机动车
CN102069873A (zh) * 2009-11-24 2011-05-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EP2610152A2 (en) * 2011-12-28 2013-07-0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ised scoo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59534A (ja) * 1997-08-22 1999-03-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4600966B2 (ja) * 2001-08-10 2010-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
JP4088865B2 (ja) * 2002-04-16 2008-05-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5486879B2 (ja) * 2009-09-02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056A (ja) * 1996-06-19 1998-01-13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01244732A (zh) * 2007-02-13 2008-08-2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踏板式车辆
CN101249857A (zh) * 2007-02-22 2008-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前部车身罩结构
CN102039960A (zh) * 2009-10-19 2011-05-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具有内袋的两轮机动车
CN102069873A (zh) * 2009-11-24 2011-05-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EP2610152A2 (en) * 2011-12-28 2013-07-0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ised scoot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1865A (zh) * 2018-08-31 2020-03-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36015B2 (ja) 2015-06-17
CN104417661B (zh) 2018-03-06
IN2014DE01454A (zh) 2015-06-19
JP2015047958A (ja) 2015-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4272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14066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07131030A (ja) 鞍乗型車両
JP3154590U (ja) 自動二輪車
JP475381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ェンダ構造
JP612988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サイドカバー構造
EP3141464B1 (en) Rear fender for motorcycle
AU2012204151B2 (en) Mudguard structure for str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4417661A (zh) 车身罩构造
EP3059149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JP5728346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6005136A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CN103847867A (zh) 自动两轮车
JP664997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3071552A (ja) 鞍乗型車両の外装部品
TWI633032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91732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576518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00950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ンク機構保護構造
CN102431615B (zh) 跨骑型车辆
JP620709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及び、自動二輪車
CN107021159B (zh) 跨坐型车辆
JP74507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716749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5200008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