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6749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6749B
TWI716749B TW107135934A TW107135934A TWI716749B TW I716749 B TWI716749 B TW I716749B TW 107135934 A TW107135934 A TW 107135934A TW 107135934 A TW107135934 A TW 107135934A TW I716749 B TWI716749 B TW I7167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vehicle
fuel tank
edge
view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5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4337A (zh
Inventor
彭正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5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674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4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43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6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6749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於車輛側視時,供油管通過第1左框架之上緣之上方。於車輛後視時,左連接端部之上端位於較右連接端部之下端更下方。於車輛後視時,下框架之右側緣與第1右框架之上緣之間之角度大於下框架之左側緣與第1左框架之上緣之間之角度。於車輛側視時,第2左框架之上緣配置於較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且較燃料箱之下緣更上方、且較燃料箱之前緣更後方、且較燃料箱之後緣更前方。於車輛側視時,第2右框架與第2左框架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跨坐型車輛具備由管構成之車體框架。例如,揭示於公知例(TW201022079)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3)、下框架(4)、及底框架部(5、6)。下框架(4)自頭管(3)朝下方延伸。底框架部(5、6)包含左底框架(5)及右底框架(6)。於左底框架(5)與右底框架(6)之間配置有腳踏板(27)。於腳踏板(27)之下方配置有燃料箱(60)。又,以自燃料箱(60)朝上方延伸之方式設置有供油管(125)。
左底框架包含連接於下框架之左側部之左連接端部。右底框架包含連接於下框架之右側部之右連接端部。於車輛後視時,左連接端部係配置於較右連接端部更上方。
又,左底框架包含第1左框架及第2左框架。第1左框架自下框架朝後方且朝左方延伸。第2左框架自第1左框架朝後方延伸。右底框架包含第1右框架及第2右框架。第1右框架自下框架朝後方且朝右方延伸。第2右框架自第1右框架朝後方延伸。
於公知例中,第1左框架與第1右框架係以互不相同之高度連接於下框架。並且,記載有:於車輛俯視時,使第1左框架及第1右框架中之位於較高位置之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大於第1左框架及第1右框架中之位於較低位置之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詳細而言,於車輛側視時,第2左框架係配置於較第2右框架更上方。並且,於車輛俯視時,第1左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大於第1右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記載有:藉此,下框架與左右之底框架之間之剛性提昇,抑制下框架相對於左右之底框架朝車輛前後方向搖動。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上述般,於公知例中,為提昇下框架之剛性,係將第1左框架配置於較第1右框架更上方。因此,供油管係以通過第1左框架之下方之方式配置,且通過第1左框架之前方後朝上方延伸。
但,於供油管之前方配置有前輪。為確保供油管與前輪之間之距離,前輪係朝前方與供油管隔開而配置。因此,如上述般,於將供油管通過第1左框架之前方而配置之情形時,車輛會於前後方向大型化。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此處,本案之發明者為了抑制車輛於前後方向大型化,而探討將供油管以通過第1左框架之上方之方式配置。於此種配置中,能夠使供油管不通過第1左框架之前方地配置。藉此,能夠確保供油管與前輪之間之距離而不會使車輛於前後方向大型化。
但,為了確保燃料箱與地面之間之距離,無法使供油管、第1左框架及燃料箱朝下方移動。又,腳踏板配置於較供油管之上緣更上方。因此,於將供油管以通過第1左框架之上方之方式配置之情形時,因腳踏板之位置變高,而使腳踏板與座部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變小。
因此,發明者考慮將第1左框架與第1右框架之高度之配置設為與公知例相反。於此情形時,第1左框架配置於較第1右框架更下方。因此,即便將供油管以通過第1左框架之上方之方式配置,亦能將腳踏板之高度維持得較低。藉此,能夠在確保腳踏板與座部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之同時,抑制車輛於前後方向大型化。
但,如公知例般,於車輛俯視時,使第1左框架及第1右框架中之位於較高位置之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大於第1左框架及第1右框架中之位於較低位置之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的情形時,若將第1左框架配置於較第1右框架更下方,則於車輛俯視時,第1右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會變得大於第1左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換言之,於車輛俯視時,第1左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變得小於第1右框架與車輛中心線之間之角度。因此,若將第1左框架配置於較第1右框架更下方,則需要使配置於第1左框架之後方之燃料箱之入口朝後方移動。於此情形時,配置於燃料箱之上方之腳踏板於前後方向變小,故而騎乘者之置腳舒適性會下降。
此處,發明者為了抑制腳踏板於前後方向變小,想到了以下構成。左底框架包含自下框架朝左方延伸之第1左框架、及自第1左框架朝後方延伸之第2左框架。藉由該構成,能夠使燃料箱之入口朝前方移動。藉此,即便將供油管以通過第1左框架之上方之方式配置,亦能抑制腳踏板於前後方向變小,從而能確保騎乘者之置腳舒適性。
但,於上述構成中,左底框架變成於第1左框架與第2左框架之間彎曲之形狀。於此情形時,與左底框架為直線狀之構成相比,下框架與左底框架之間之剛性變低。因此,抑制下框架之朝車輛前後方向之搖動之效果會下降。發明者為了在提昇騎乘者之置腳舒適性之同時有效地抑制下框架之搖動,進行了銳意研討,獲得以下見解。
發明者考慮:雖然左底框架之剛性變低,但藉由提高利用右底框架抑制下框架之搖動之效果,就車輛整體而言能夠有效地抑制下框架之搖動。又,於車輛行駛時,前輪所承受之力會傳遞至下框架之上部。因此,右底框架越自下框架之上部朝下方遠離,越能使傳遞至下框架之上部之力較多地由右底框架分擔。
因此,發明者想到以下構成:將第2左框架之上緣及第2右框架之上緣均配置於較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且較燃料箱之下緣更上方、且較燃料箱之前緣更後方、且較燃料箱之後緣更前方。於該構成中,第2右框架係配置於較第1右框架更下方。因此,能夠使傳遞至下框架之上部之力較多地由右底框架分擔。又,由於第2左框架之上緣及第2右框架之上緣均配置於較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故而能使腳踏板之位置較低。因此,能夠延長腳踏板與座部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藉此,能夠在提昇騎乘者之置腳舒適性之同時,抑制下框架之搖動。
基於以上見解之發明之構成係如以下所示。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前輪、前叉、頭管、下框架、左底框架、右底框架、腳踏板、燃料箱、及供油管。前叉對前輪進行支持。頭管對前叉進行支持。下框架自頭管朝下方延伸。左底框架包含自下框架朝左方延伸之第1左框架、及自第1左框架朝後方延伸之第2左框架。右底框架包含自下框架朝右方延伸之第1右框架、及自第1右框架朝後方延伸之第2右框架。於車輛俯視時,腳踏板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2左框架與第2右框架之間。燃料箱包含入口,該入口配置於較在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更左方、且於車輛側視時較第1左框架之前緣更後方。燃料箱配置於腳踏板之下方。供油管連接於燃料箱之入口。
於車輛側視時,供油管通過第1左框架之上緣之上方。第1左框架包含連接於下框架之左連接端部。第1右框架包含連接於下框架之右連接端部。於車輛後視時,左連接端部之上端位於較右連接端部之下端更下方。於車輛後視時,下框架之右側緣與第1右框架之上緣之間之角度大於下框架之左側緣與第1左框架之上緣之間之角度。於車輛側視時,第2左框架之上緣配置於較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且較燃料箱之下緣更上方、且較燃料箱之前緣更後方、且較燃料箱之後緣更前方。於車輛側視時,第2右框架之上緣配置於較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且較燃料箱之下緣更上方、且較燃料箱之前緣更後方、且較燃料箱之後緣更前方。於車輛側視時,第2右框架係與第2左框架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根據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由於供油管通過第1左框架之上緣之上方,故而能夠使供油管不通過第1左框架之前方地配置。因此,與供油管通過第1左框架之前方之情形相比,能夠將供油管配置於後方。藉此,能夠在抑制車輛於前後方向大型化之同時,確保供油管與前輪之間之距離。
於車輛後視時,左連接端部之上端位於較右連接端部之下端更下方。因此,左右之連接端部係於上下方向隔開而配置。藉此,能夠抑制下框架相對於左右之底框架朝車輛前後搖動。
第1左框架自下框架朝左方延伸。因此,與第1左框架自下框架朝後方且朝左方傾斜延伸之情形相比,能夠將配置於較第1左框架之前緣更後方之燃料箱之入口,配置得更靠前方。藉此,能夠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變大,從而能夠提昇置腳舒適性。
於車輛後視時,下框架之右側緣與第1右框架之上緣之間之角度大於下框架之左側緣與第1左框架之上緣之間之角度。因此,即便將右連接端部配置於較左連接端部更上方,亦能與第2左框架同樣地將第2右框架配置於較低位置。並且,第2左框架之上緣與第2右框架之上緣配置於較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且較燃料箱之下緣更上方、且較燃料箱之前緣更後方、且較燃料箱之後緣更前方。又,於車輛側視時,第2右框架係與第2左框架之至少一部分重疊。藉此,與將第2右框架之上緣配置於較燃料箱之上緣更上方之情形相比,能夠使傳遞至下框架之上部之力更多地由第2右框架分擔。藉此,能夠抑制下框架之搖動。又,由於能夠使腳踏板之位置較低,故而能夠進一步提昇置腳舒適性。
於車輛側視時,第2左框架與第2右框架之至少一部分亦可與燃料箱之前緣及後緣重疊。於該情形時,第2右框架之較廣範圍配置於較低位置,故而能夠使更多之力由第2右框架分擔。
於車輛後視時,右底框架亦可包含自右連接端部之上端朝上方延伸之延長部。於該情形時,能夠藉由延長部進一步提昇右底框架與下框架之間之剛性。
左底框架之管壁之厚度亦可大於右底框架之管壁之厚度。於該情形時,藉由左底框架之剛性變高,能夠進一步抑制下框架之搖動。
於車輛側視時,燃料箱之入口之至少一部分亦可與第2左框架及第2右框架重疊。於該情形時,藉由將第2左框架及第2右框架均配置於較低位置,能夠抑制下框架之搖動。
燃料箱亦可包含箱本體、前安裝部、及後安裝部。前安裝部亦可配置於箱本體之前方。後安裝部亦可配置於箱本體之後方。於該情形時,由於燃料箱係以前後之部分安裝,故而能夠使傳遞至下框架之力由燃料箱分擔。藉此,能夠抑制下框架之搖動。
於車輛側視時,供油管之後緣亦可位於較下框架之前緣更後方。於該情形時,能夠確保供油管與前輪之間之距離,而不會使車輛於前後方向大型化。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左加強部。左加強部亦可連接於左底框架及下框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1左框架之下方。於該情形時,左底框架之剛性因左加強部而變高,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下框架之搖動。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右加強部。右加強部亦可連接於右底框架及下框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1右框架之下方。於該情形時,右底框架之剛性因右加強部而變高,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下框架之搖動。
左連接端部亦可位於與第2左框架相同之高度。於該情形時,與左連接端部位於較第2左框架更上方之情形相比,能夠使通過第1左框架之上方之供油管之位置較低。藉此,能夠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變大,從而能夠提昇置腳舒適性。
左連接端部亦可位於較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於該情形時,與左連接端部位於較燃料箱之上緣更上方之情形相比,能夠使通過第1左框架之上方之供油管之位置較低。藉此,能夠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變大,從而能夠提昇置腳舒適性。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在抑制車輛於前後方向大型化、且提昇騎乘者之置腳舒適性之同時,有效地抑制下框架之搖動。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之機器腳踏車。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車體框架2、車體外殼3、座部4、引擎單元5、前叉6、前輪7、及後輪8。
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11及下框架12。頭管11與下框架12係管狀之構件。頭管11配置於車寬方向之車輛中央。頭管11朝前方且朝下方延伸。下框架12連接於頭管11。下框架12自頭管11朝下方延伸。
如圖2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左底框架13、右底框架14、左後框架15、及右後框架16。左底框架13連接於下框架12。左後框架15連接於左底框架13。左後框架15自左底框架13朝後方且朝上方延伸。右底框架14連接於下框架12。右後框架16連接於右底框架14。右後框架16自右底框架14朝後方且朝上方延伸。
再者,前後左右之方向係指自乘坐於座部4之騎乘者觀察時之方向。所謂「連接」,並不限於直接連接,亦包含間接連接。又,所謂「連接」,並不限於個別構件彼此固定,亦包含一體構件中複數個部分連續。
前叉6可旋轉地被頭管11支持。前叉6將前輪7可旋轉地支持。如圖1所示,前叉6包含轉向軸22、左右之避震器23a、23b、及把手構件24。轉向軸22插入頭管11,朝前方且朝下方延伸。把手構件24連接於轉向軸22之上端。左右之避震器23a、23b朝前方且朝下方延伸。左右之避震器23a、23b將前輪7可旋轉地支持。
座部4配置於引擎單元5之上方。於車輛側視時,座部4配置於左後框架15及右後框架16之上方。於座部4之下方配置有收納部26。於收納部26能夠收納頭盔等物品。
引擎單元5相對於車體框架2可搖動地被支持。引擎單元5包含例如引擎及變速箱。引擎單元5之後部將後輪8可旋轉地支持。引擎單元5經由後避震器21支持於左右之後框架15、16。後輪8係與引擎單元5一體而搖動。後輪8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
車體外殼3包含前外殼20、護腿板17、腳踏板18、及後外殼19。前外殼20配置於頭管11及下框架12之前方。護腿板17配置於前外殼20之後方。護腿板17自後方覆蓋頭管11及下框架12。後外殼19覆蓋左右之後框架15、16。後外殼19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
腳踏板18配置於座部4之前方且下方。腳踏板18配置於護腿板17與後外殼19之間。腳踏板18遍及車寬方向而具有平坦之形狀。但,腳踏板18亦可為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朝上方突出之形狀。
跨坐型車輛1包含燃料箱30。圖3及圖4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30之立體圖。圖5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30之側視圖。圖6係車體框架2之放大俯視圖。如圖3至圖6所示,左底框架13包含第1左框架41及第2左框架42。第1左框架41自下框架12朝左方延伸。第2左框架42自第1左框架41朝後方延伸。第2左框架42連接於左後框架15。左底框架13具有於第1左框架41與第2左框架42之間彎折之形狀。
右底框架14包含第1右框架43及第2右框架44。第1右框架43自下框架12朝右方延伸。第2右框架44自第1右框架43朝後方延伸。第2右框架44連接於右後框架16。右底框架14具有於第1右框架43與第2右框架44之間彎折之形狀。
圖7係圖5之VII-VII剖視圖。如圖7所示,左底框架13與右底框架14係管狀之構件。左底框架13之管壁之厚度大於右底框架14之管壁之厚度。
於車輛後視時,第1左框架41自下框架12水平或大致水平地延伸。於車輛後視時,第1右框架43朝著相對於水平方向朝下方傾斜之方向自下框架12延伸。於車輛後視時,下框架12之右側緣122與第1右框架43之上緣431之間之角度A2大於下框架12之左側緣121與第1左框架41之上緣411之間之角度A1。
第1左框架41包含左連接端部45。第1左框架41於左連接端部45連接於下框架12。左連接端部45位於與第2左框架42相同之高度。第1右框架43包含右連接端部46。第1右框架43於右連接端部46與下框架12連接。右連接端部46位於較第2右框架44更上方。
於車輛後視時,左連接端部45之上端451位於較右連接端部46之下端461更下方。於圖7中,虛線30表示燃料箱30之位置。如圖7所示,左連接端部45位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下方。詳細而言,左連接端部45之上端451位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下方。右連接端部46位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上方。詳細而言,右連接端部46之下端461位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上方。
右底框架14包含延長部47。於車輛後視時,延長部47自右連接端部46之上端朝上方延伸。第1右框架43於右連接端部46及延長部47與下框架12連接。
如圖2所示,於車輛俯視時,腳踏板18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2左框架42與第2右框架44之間。於車輛俯視時,腳踏板18係與第2左框架42及第2右框架44重疊。燃料箱30配置於腳踏板18之下方。燃料箱30於車寬方向配置於第2左框架42與第2右框架44之間。
圖8係燃料箱30及車體框架2之放大側視圖。如圖7及圖8所示,第2左框架42與第2右框架44配置於相同或大致相同之高度。第2右框架44之上緣441位於與第2左框架42之上緣421相同或大致相同之高度。第2右框架44之下緣442位於與第2左框架42之下緣422相同或大致相同之高度。於車輛側視時,第2右框架44與第2左框架42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燃料箱30包含箱本體31及入口34。箱本體31於內部具有貯存燃料之空間。箱本體31包含第1箱體35、第2箱體36及凸緣37。第1箱體35位於凸緣37之上方。第2箱體36位於凸緣37之下方。凸緣37自第1箱體35及第2箱體36朝水平方向突出。凸緣37配置於箱本體31之前後左右之周圍。入口34連接於箱本體31。入口34自箱本體31朝前方且朝上方突出。
圖9係燃料箱30及車體框架2之放大俯視圖。如圖9所示,燃料箱30包含前安裝部32a、32b及後安裝部33a、33b。前安裝部32a、32b配置於箱本體31之前方。後安裝部33a、33b配置於箱本體31之後方。前安裝部32a、32b與後安裝部33a、33b設置於凸緣37。
如圖6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前箱托架28及後箱托架29a、29b。前箱托架28連接於下框架12之下部。燃料箱30之前安裝部32a、32b安裝於前箱托架28。後箱托架29a、29b連接於橫向構件27。橫向構件27於車寬方向延伸,且連接於左底框架13及右底框架14。燃料箱30之後安裝部33a、33b安裝於後箱托架29a、29b。
如圖9所示,入口34配置於較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更左方。入口34配置於較第1左框架41更後方。入口34配置於較第1左框架41之前緣412更後方。入口34配置於較第1左框架41之後緣413更後方。
如圖8所示,於車輛側視時,燃料箱30之入口34之至少一部分與第2左框架42及第2右框架44重疊。於車輛側視時,燃料箱30之入口3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2左框架42之上緣421、及第2右框架44之上緣441更下方。於車輛側視時,燃料箱30之入口3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2左框架42之下緣422、及第2右框架44之下緣442更上方。於車輛側視時,燃料箱30之入口3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下框架12之後緣123更後方。詳細而言,於車輛側視時,燃料箱30之入口34之前端位於較下框架12之後緣123更後方。
於燃料箱30之入口34連接有供油管51。於車輛側視時,供油管51通過第1左框架41之上緣411之上方。供油管51通過下框架12之側方,沿著下框架12朝上方延伸。於車輛側視時,供油管51之至少一部分與下框架12重疊。於車輛側視時,供油管51之後緣511位於較下框架12之前緣124更後方。
如圖5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副箱52及供油口53。供油管51連接於副箱52。供油口53連接於副箱52。副箱52與供油口53配置於頭管11之側方。供油口53安裝於護腿板17。
如圖7所示,於車輛側視時,第2左框架42之至少一部分與燃料箱30之前緣302及後緣303重疊。與第2左框架42同樣地,於車輛側視時,第2右框架44之至少一部分亦與燃料箱30之前緣302及後緣303重疊。
於車輛側視時,第2左框架42之上緣421配置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下方、且較燃料箱30之下緣304更上方、且較燃料箱30之前緣302更後方、且較燃料箱30之後緣303更前方。與第2左框架42同樣地,於車輛側視時,第2右框架44之上緣441配置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下方、且較燃料箱30之下緣304更上方、且較燃料箱30之前緣302更後方、且較燃料箱30之後緣303更前方。
車體框架2包含左加強部48及右加強部49。左加強部48連接於左底框架13及下框架12。詳細而言,左加強部48連接於左底框架13之底部及下框架12之下端。左加強部48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1左框架41之下方。右加強部49連接於右底框架14及下框架12。詳細而言,右加強部49連接於右底框架14之底部及下框架12之下端。右加強部49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1右框架43之下方。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加強部48與右加強部49係一體之管狀構件,以通過下框架12之下端之下方之方式配置。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由於供油管51通過第1左框架41之上緣411之上方,故而供油管51可不通過第1左框架41之前方地配置。因此,與供油管51通過第1左框架41之前方之情形相比,能夠將供油管51配置於後方。藉此,能夠在抑制跨坐型車輛1於前後方向大型化之同時,確保供油管51與前輪7之間之距離。
於車輛後視時,左連接端部45之上端451位於較右連接端部46之下端461更下方。因此,左右之連接端部45、46於上下方向隔開而配置。藉此,能夠抑制下框架12相對於左右之底框架13、14朝車輛前後搖動。
第1左框架41自下框架12朝左方延伸。因此,與第1左框架41自下框架12朝後方且朝左方傾斜延伸之情形相比,能夠將配置於較第1左框架41之前緣412更後方之燃料箱30之入口34配置於更前方。藉此,能夠使腳踏板18於前後方向變大,從而能夠提昇置腳舒適性。
於車輛後視時,下框架12之右側緣122與第1右框架43之上緣431之間之角度A2大於下框架12之左側緣121與第1左框架41之上緣411之間之角度A1。因此,即便右連接端部46配置於較左連接端部45更上方,亦能與第2左框架42同樣地將第2右框架44配置於較低位置。並且,第2左框架42之上緣421與第2右框架44之上緣441配置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下方、且較燃料箱30之下緣304更上方、且較燃料箱30之前緣302更後方、且較燃料箱30之後緣303更前方。又,於車輛側視時,第2右框架44與第2左框架42之至少一部分重疊。藉此,與第2右框架44之上緣441配置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上方之情形相比,能夠使傳遞至下框架12之上部之力更多地由第2右框架44分擔。藉此,能夠抑制下框架12之搖動。又,由於能使腳踏板18之位置較低,故而能夠進一步提昇置腳舒適性。
於車輛側視時,第2左框架42及第2右框架44之至少一部分係與燃料箱30之前緣302及後緣303重疊。因此,由於將第2右框架44之較廣範圍配置於較低位置,故而能夠使更多之力由第2右框架44分擔。
於車輛後視時,右底框架14包含自右連接端部46之上端朝上方延伸之延長部47。因此,藉由延長部47能夠進一步提昇右底框架14與下框架12之間之剛性。
左底框架13之管壁之厚度大於右底框架14之管壁之厚度。因此,藉由左底框架13之剛性變高,能夠進一步抑制下框架12之搖動。
於車輛側視時,燃料箱30之入口34之至少一部分與第2左框架42及第2右框架44重疊。因此,藉由將第2左框架42及第2右框架44均配置於較低位置,能夠抑制下框架12之搖動。
燃料箱30於前安裝部32a、32b及後安裝部33a、33b安裝於車體框架2。因此,燃料箱30係以前後之部分安裝,故而能夠使傳遞至下框架12之力由燃料箱30分擔。藉此,能夠抑制下框架12之搖動。
於車輛側視時,供油管51之後緣511位於較下框架12之前緣124更後方。因此,能夠確保供油管51與前輪7之間之距離,而不會使跨坐型車輛1於前後方向大型化。
跨坐型車輛1具備左加強部48及右加強部49。因此,藉由左右之加強部48、49使左右之底框架13、14之剛性變高,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下框架12之搖動。
左連接端部45位於與第2左框架42相同之高度。因此,與左連接端部45位於較第2左框架42更上方之情形相比,能夠使通過第1左框架41之上方之供油管51之位置較低。藉此,能夠使腳踏板18於前後方向變大,從而能夠提昇置腳舒適性。
左連接端部45位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下方。因此,與左連接端部45位於較燃料箱30之上緣301更上方之情形相比,能夠使通過第1左框架41之上方之供油管51之位置較低。藉此,能夠使腳踏板18於前後方向變大,從而能夠提昇置腳舒適性。
以上,雖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能夠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前輪之數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後輪之數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車體外殼之形狀及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記載,亦可進行變更。
車體框架之形狀及/或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記載,亦可進行變更。例如,亦可變更第1左框架41、第2左框架42、第1右框架43、或第2右框架44之形狀及/或配置。亦可變更左連接端部45、或右連接端部46之形狀及/或配置。亦可變更左加強部48或右加強部49之形狀及/或配置。
燃料箱30之形狀及/或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記載,亦可進行變更。供油管51之形狀及/或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記載,亦可進行變更。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能夠在抑制車輛於前後方向大型化、且提昇騎乘者之置腳舒適性之同時,有效地抑制下框架之搖動。
1:跨坐型車輛2:車體框架3:車體外殼4:座部5:引擎單元6:前叉7:前輪8:後輪11:頭管12:下框架13:左底框架14:右底框架15:左後框架16:右後框架17:護腿板18:腳踏板19:後外殼20:前外殼21:後避震器22:轉向軸23a、23b:左右之避震器24:把手構件26:收納部27:腳踏板28:前箱托架29a、29b:後箱托架30:燃料箱31:箱本體32a、32b:前安裝部33a、33b:後安裝部34:入口35:第1箱體36:第2箱體37:凸緣41:第1左框架42:第2左框架43:第1右框架44:第2右框架45:左連接端部46:右連接端部47:延長部48:左加強部49:右加強部51:供油管52:副箱53:供油口60:燃料箱121:左側緣122:右側緣123:後緣124:前緣301:上緣302:前緣303:後緣304:下緣411:上緣412:前緣413:後緣421:上緣422:下緣431:上緣441:上緣442:下緣451:上端461:下端511:後緣A1:角度A2:角度
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3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立體圖。  圖4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立體圖。  圖5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側視圖。  圖6係車體框架之放大俯視圖。  圖7係圖5之VII-VII剖視圖。  圖8係燃料箱及車體框架之放大側視圖。  圖9係燃料箱及車體框架之放大俯視圖。
2:車體框架
12:下框架
13:左底框架
27:腳踏板
30:燃料箱
31:箱本體
34:入口
35:第1箱體
36:第2箱體
37:凸緣
41:第1左框架
42:第2左框架
45:左連接端部
48:左加強部
51:供油管
123:後緣
124:前緣
301:上緣
302:前緣
303:後緣
304:下緣
411:上緣
421:上緣
422:下緣
441:上緣
442:下緣
511:後緣

Claims (11)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前輪;  前叉,其對上述前輪進行支持;  頭管,其對上述前叉進行支持;  下框架,其自上述頭管朝下方延伸;  左底框架,其包含自上述下框架朝左方延伸之第1左框架、及自上述第1左框架朝後方延伸之第2左框架;  右底框架,其包含自上述下框架朝右方延伸之第1右框架、及自上述第1右框架朝後方延伸之第2右框架;  腳踏板,其於車輛俯視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第2左框架與上述第2右框架之間;  燃料箱,其包含入口,且配置於上述腳踏板之下方,該入口配置於較在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更左方、且車輛側視時較上述第1左框架之前緣更後方;以及  供油管,其連接於上述燃料箱之上述入口;且  於車輛側視時,上述供油管通過上述第1左框架之上緣之上方,  上述第1左框架包含連接於上述下框架之左連接端部,  上述第1右框架包含連接於上述下框架之右連接端部,  於車輛後視時,上述左連接端部之上端位於較上述右連接端部之下端更下方,  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下框架之右側緣與上述第1右框架之上緣之間之角度大於上述下框架之左側緣與上述第1左框架之上緣之間之角度,  於車輛側視時,上述第2左框架之上緣配置於較上述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且較上述燃料箱之下緣更上方、且較上述燃料箱之前緣更後方、且較上述燃料箱之後緣更前方,  於車輛側視時,上述第2右框架之上緣配置於較上述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且較上述燃料箱之下緣更上方、且較上述燃料箱之前緣更後方、且較上述燃料箱之後緣更前方,  於車輛側視時,上述第2右框架與上述第2左框架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側視時,上述第2左框架及上述第2右框架之至少一部分係與上述燃料箱之前緣及後緣重疊。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後視時,上述右底框架包含自上述右連接端部之上端朝上方延伸之延長部。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底框架之管壁之厚度大於上述右底框架之管壁之厚度。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側視時,上述燃料箱之上述入口之至少一部分係與上述第2左框架及上述第2右框架重疊。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包含:  箱本體;  前安裝部,其配置於上述箱本體之前方;及  後安裝部,其配置於上述箱本體之後方。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側視時,上述供油管之後緣位於較上述下框架之前緣更後方。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左加強部,該左加強部連接於上述左底框架及上述下框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第1左框架之下方。
  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右加強部,該右加強部連接於上述右底框架及上述下框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第1右框架之下方。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連接端部位於與上述第2左框架相同之高度。
  11.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連接端部位於較上述燃料箱之上緣更下方。
TW107135934A 2018-10-12 2018-10-12 跨坐型車輛 TWI7167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5934A TWI716749B (zh) 2018-10-12 2018-10-12 跨坐型車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5934A TWI716749B (zh) 2018-10-12 2018-10-12 跨坐型車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337A TW202014337A (zh) 2020-04-16
TWI716749B true TWI716749B (zh) 2021-01-21

Family

ID=71130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5934A TWI716749B (zh) 2018-10-12 2018-10-12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674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16528A (en) * 2008-08-01 2010-05-01 Yamaha Motor Co Ltd Scooter type vehicle
TW201022079A (en) * 2008-08-01 2010-06-16 Yamaha Motor Co Ltd Scooter type vehicle
US20150166139A1 (en) * 2013-12-13 2015-06-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ing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16528A (en) * 2008-08-01 2010-05-01 Yamaha Motor Co Ltd Scooter type vehicle
TW201022079A (en) * 2008-08-01 2010-06-16 Yamaha Motor Co Ltd Scooter type vehicle
US20150166139A1 (en) * 2013-12-13 2015-06-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ing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337A (zh)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02723B2 (en) Vehicle shroud
JP59692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ホース配置構造
JP609317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591645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用排風構造
JP59255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TWI573717B (zh) 速克達型車輛
WO2010013482A1 (en) Scooter type vehicle
JP572833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泥除け部構造
JP569478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TWI716749B (zh) 跨坐型車輛
JP582401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63653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WO2021172422A1 (ja) 鞍乗型車両
JP589345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及び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JP59776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8948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フトアップ支持部構造
TWI720619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21160581A (ja) 鞍乗型車両
JP5865882B2 (ja) 自動2輪車の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JP73038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9724989B2 (en) Vehicle
JP2012197057A (ja) 自動二輪車
JP67577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21160582A (ja) 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