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3717B - 速克達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速克達型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73717B TWI573717B TW104117235A TW104117235A TWI573717B TW I573717 B TWI573717 B TW I573717B TW 104117235 A TW104117235 A TW 104117235A TW 104117235 A TW104117235 A TW 104117235A TW I573717 B TWI573717 B TW I57371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frame
- disposed
- lower frame
- view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06—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tubul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速克達型車輛。
先前,已知具備平坦腳踏板之速克達型車輛。於速克達型車輛中,存在燃料箱配置於平坦腳踏板之下方而成者。燃料箱具有貯存燃料之空間,且配置於平坦腳踏板之下方。於燃料箱連接有供油管。供油管係自燃料箱突出。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03-246287號之車輛中,供油管係配置於下框架之側方。
自騎乘者之舒適性之觀點考慮,平坦腳踏板較佳為前後方向上較寬。然而,於平坦腳踏板之前方,配置有自頭管延伸至下方之下框架。因此,平坦腳踏板之前方之位置受到下框架限制。因此,難以使平坦腳踏板於前後方向上變寬。
又,自使供油容易之觀點考慮,較佳為供油口位於較高之位置。因此,較佳為供油管以於平坦腳踏板之前方延伸至上方之方式配置。然而,如上所述,於平坦腳踏板之下方配置燃料箱之情形時,配置於平坦腳踏板之前方之供油管亦可能成為限制平坦腳踏板之位置的主要原因。例如,於供油管相較下框架配置於更後方之情形時,若於供油管之後方配置平坦腳踏板,則平坦腳踏板於前後方向上變窄。又,於
下框架及供油管之前方,配置有轉動之前輪,因此難以將供油管相較下框架配置於更前方。
相對於此,日本專利特開2003-246287號係於下框架之側方配置有供油管。因此,例如圖18(A)所示,可一面避免與前輪102之干涉,一面將平坦腳踏板103延伸至下框架100及供油管101之後方之位置。藉此,可使平坦腳踏板103於前後方向上變寬(參照L1)。然而,為了進一步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而期待使平坦腳踏板變得更寬。
再者,如圖18(B)所示,若擴大平坦腳踏板103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則可使平坦腳踏板103於前後方向上變寬(參照圖18(A)之W0及圖18(B)之W0')。然而,若平坦腳踏板103於車輛左右方向上變大,則存在產生車輛之側傾角變淺之問題等之可能性。因此,平坦腳踏板於車輛左右方向上變大之情形較為欠佳。因此,期望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使平坦腳踏板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變寬。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於平坦腳踏板之下方配置有燃料箱之速克達型車輛中,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使平坦腳踏板於車輛前後方向變寬,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速克達型車輛具備頭管、下框架、底部框架、座部框架、座部、平坦腳踏板、燃料箱、供油管、及前輪。下框架係自頭管延伸至下方。底部框架係自下框架延伸至後方。座部框架係自底部框架延伸至後方且上方。座部係相較頭管配置於更後方,且由座部框架支持。平坦腳踏板係配置於與座部相比之更下方且更前方,且配置於底部框架之上方。平坦腳踏板係以供騎乘者載置腳部之方式設置。
燃料箱係配置於平坦腳踏板之下方。供油管係自燃料箱朝向上方突出。前輪係於側視車輛時,配置於下框架之下端部、供油管、及燃
料箱之前方。於側視車輛時,供油管之下端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下框架重疊。
於俯視車輛時,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通過頭管而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下框架係以於俯視車輛時,下框架之下端部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配置於左側方之方式,自頭管延伸至左側方。或者,下框架係以於俯視車輛時,下框架之下端部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配置於右側方之方式,自頭管延伸至右側方。
於下框架朝向右側方延伸之情形時,於俯視車輛時,供油管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配置於左側方。於下框架朝向左側方延伸之情形時,於俯視車輛時,供油管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配置於右側方。
平坦腳踏板包含中央部、左腳載置部、及右腳載置部。中央部係配置於下框架之下端部及供油管之後方。左腳載置部係配置於與中央部相比更前方,且下框架之下端部及供油管之左側方。右腳載置部係配置於與中央部相比更前方,且下框架之下端部及供油管之右側方。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速克達型車輛係於俯視車輛時,下框架之下端部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右側方或左側方。於俯視車輛時,供油管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與下框架之下端部相反之側方。因此,與下框架之下端部係配置於車輛之中心線上,且於其側方配置供油管之情形相比,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於下框架之下端部與供油管之兩側方確保較寬之空間。而且,於本態樣之車輛中,平坦腳踏板之左右腳載置部分別配置於下框架之下端部及供油管之左右之側方。藉此,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於左右腳載置部使平坦腳踏板前後變寬。
再者,於本態樣之車輛中,中央部之寬度大於上述先前之車輛之中央部之寬度。即,於平坦腳踏板,與左右腳載置部相比前後較窄之
中央部左右變寬,因此,擔憂由此導致騎乘者之舒適性降低。
然而,本發明之發明者發現:即便平坦腳踏板中之中央部之寬度變大,對騎乘者之舒適性造成之影響亦較少,甚而,使左右腳載置部於前後變寬較大地有助於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即,平坦腳踏板之中央部係主要用於當騎乘者乘坐時使腳部通過。因此,只要將前後方向之尺寸確保達到於中央部可使腳部通過之程度即可。與此相對,於駕駛中,騎乘者之腳部載置於左右腳載置部之頻度高於中央部。因此,可知即便中央部之寬度變大,對駕駛中之騎乘者之舒適性造成之影響亦較少,反而可藉由使左右腳載置部前後變寬而大幅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根據以上情況,本態樣之車輛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於左右腳載置部使平坦腳踏板前後較寬,藉此可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較佳為,左腳載置部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腳載置部之至少一部分相較下框架之下端部之後端及供油管之下端部之後端位於更前方。於該情形時,可藉由使左右腳載置部於前後方向變寬,而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較佳為,左腳載置部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腳載置部之至少一部分相較供油管之下端部之前端位於更前方。於該情形時,使左右腳載置部不受供油管及下框架限制地延伸至前方。因此,可藉由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使左右腳載置部延伸至前方,而提昇舒適性。
較佳為,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位於下框架之下端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與供油管之下端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之間。於該情形時,下框架之下端部與供油管之下端部係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左右分開地配置。因此,容易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朝向車輛
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使左右腳載置部均等地於車輛左右方向上變寬。因此,與左右腳載置部僅一者變寬,而另一者變窄之情形相比,可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較佳為,下框架之直徑大於供油管之直徑。於包含供油管之下端部之水平面內,下框架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至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的距離小於供油管之下端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至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的距離。於該情形時,藉由將具有較大直徑之下框架配置於更靠近車輛左右方向之車輛中心的位置,而容易一面使平坦腳踏板之寬度尺寸緊湊化,一面使左右腳載置部均等地左右變寬。
較佳為,供油管包含自箱本體朝向上方突出之連接管。於側視車輛時,連接管之上端之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心與下框架重疊。於俯視車輛時通過連接管之上端之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心而沿車輛左右方向延伸的虛擬線上,左腳載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小於中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於上述虛擬線上,右腳載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小於中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於上述虛擬線上,左腳載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與右腳載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的合計尺寸小於中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於該情形時,可一面將左右腳載置部延伸至前方,謀求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一面使平坦腳踏板整體於車輛左右方向上小型化。
較佳為,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下框架與供油管之間之距離小於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下框架之寬度。於該情形時,可將下框架之下端部與供油管接近車輛中央而配置。因此,可使左右腳載置部左右變寬。
較佳為,於側視車輛時,燃料箱之前部與下框架之下部重疊。於俯視車輛時,燃料箱之前部配置於下框架之下部與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之一者之間。
於該情形時,利用藉由將下框架偏向左右一方配置而確保之空間,配置燃料箱。因此,即便俯視車輛時,於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與下框架之間配置燃料箱,亦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將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延伸至前方。藉此,可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又,可藉由將燃料箱延伸至前方而一面較大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一面抑制燃料箱之高度。即,可一面抑制燃料箱部分接近地面,一面降低平坦腳踏板之高度,確保乘坐空間,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較佳為,底部框架具有第1底部框架與第2底部框架。第1底部框架係於俯視車輛時,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與下框架所延伸之方向相同之側方。第1底部框架係連接於下框架之下端部。第2底部框架係於俯視車輛時,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與下框架所延伸之方向相反之側方。第2底部框架係連接於下框架之下端部。燃料箱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第1底部框架與第2底部框架之間。第2底部框架係於俯視車輛時,自配置有下框架之下端部之側方橫切車輛之中心線而延伸。於俯視車輛時,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之一者係與第2底部框架之一部分重疊。於俯視車輛時,車輛之中心線至第2底部框架之外緣之距離大於車輛之中心線至第1底部框架之外緣之距離。
於該情形時,於俯視車輛時,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之一者與第2底部框架重疊。因此,可確保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之支持剛性,並且可較寬地確保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又,因第1底部框架與第2底部框架之間隔變大,而可使位於其等之間之燃料箱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變大。因此,可一面較大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一面使燃料箱之高度尺寸變小。藉此,可一面適當地確保燃料箱與地面之距離,一面確保騎乘者之乘坐空間,從而可確保騎乘者之舒適性。
較佳為,燃料箱之前部係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之上方。於俯視車
輛時,燃料箱之前部與第2底部框架重疊。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之一者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燃料箱之前部與第2底部框架所重疊之部分之外側方。
於該情形時,利用藉由將下框架偏向左右一方地配置而確保之空間,將燃料箱與第2底部框架上下重疊地配置。因此,即便於俯視車輛時,在燃料箱之前部與第2底部框架重疊之部分之外側方配置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亦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將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延伸至前方。藉此,可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再者,因燃料箱與第2底部框架於車輛上下方向上排列,故擔憂高度方向之尺寸變大。然而,可藉由使燃料箱延伸至前方,而一面較大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一面抑制燃料箱之高度。因此,可一面抑制燃料箱接近地面,一面降低平坦腳踏板之高度,確保乘坐空間,從而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進而,可藉由第2底部框架而自下方保護燃料箱。又,無需使供油管自底部框架之下方繞過底部框架之前方延伸至上方,因此供油管之敷設變得容易。
較佳為,供油管與燃料箱之連接部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之上方,且於俯視車輛時與第2底部框架重疊。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之一者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供油管和燃料箱之連接部之至少一部分與第2底部框架重疊的部分之外側方。
於該情形時,利用藉由將下框架偏向左右一方地配置而確保之空間,將燃料箱、供油管、及第2底部框架上下排列地配置。因此,即便於俯視車輛時,在燃料箱、供油管、及第2底部框架之外側方配置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亦可抑制腳踏板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並且可使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延伸至前方。藉此,可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再者,若燃料箱、供油管、及第2底部框架於上下方向排列,則擔憂導致高度方向之尺寸變大。然而,可藉由使燃料箱延伸至前方而一面較大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一面抑制燃料箱之高度。因此,可一面抑制燃料箱部分接近地面,一面降低平坦腳踏板之高度,確保乘坐空間,從而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進而,可藉由第2底部框架而自下方保護供油管。又,無需使供油管自底部框架之下方繞過底部框架之前方延伸至上方,因此供油管之敷設變得容易。
較佳為,燃料箱更包含箱本體及凸緣部。凸緣部係自箱本體於水平方向突出。凸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之上方,且於俯視車輛時與第2底部框架重疊。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之一者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凸緣部與第2底部框架重疊之部分之外側方。於該情形時,可使燃料箱前後變大。又,可藉由底部框架而保護燃料箱。
較佳為,供油管包含自箱本體朝向上方突出之連接管。較佳為,連接管於俯視車輛時不與凸緣部重疊。於該情形時,因連接管突出至上方,故於凸緣之焊接時不造成妨礙。又,連接管係位於下框架之側方,因此,即便以突出至上方之方式設置,亦不會使平坦腳踏板之腳載置部變窄。
較佳為,於俯視車輛時凸緣部包圍箱本體之周圍。箱本體與凸緣部之交界不具有朝向箱本體側凹陷之部分。於該情形時,燃料箱之焊接變得容易。又,下框架在與第2底部框架所延伸之方向相反之側方偏心,因此可不設置朝向箱本體側凹陷之部分地將箱本體延伸至第2底部框架之上方之位置。
較佳為,下框架包含下框架下部。下框架下部包含下框架之下端部,且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與下框架所延伸之方向相同之側方。供油管係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
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與下框架所延伸之方向相反之側方。於前視車輛時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位於下框架下部與供油管之間。於該情形時,可使供油管與下框架接近於車輛之中央線而配置。藉此,可使左右腳載置部左右變寬。
根據本發明,於平坦腳踏板之下方配置有燃料箱之速克達型車輛中,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使平坦腳踏板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變寬,從而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1‧‧‧速克達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車體外殼
4‧‧‧前輪
5‧‧‧座部
6‧‧‧後輪
7‧‧‧動力單元
8‧‧‧燃料箱
9‧‧‧引擎
10‧‧‧變速箱
11‧‧‧頭管
12‧‧‧下框架
13‧‧‧底部框架
13a‧‧‧第1底部框架
13b‧‧‧第2底部框架
14‧‧‧座部框架
14a‧‧‧第1座部框架
14b‧‧‧第2座部框架
15‧‧‧轉向軸
16‧‧‧前叉
17‧‧‧把手
18‧‧‧補強構件
19‧‧‧側支架
21‧‧‧第1補強構件
22‧‧‧第2補強構件
23‧‧‧橫樑
24‧‧‧動力單元支持部
25‧‧‧動力單元支持部
25‧‧‧後懸架
26‧‧‧第1副燃料箱支持部
27‧‧‧第2副燃料箱支持部
31‧‧‧前外殼
32‧‧‧後外殼
33‧‧‧底部外殼
34‧‧‧平坦腳踏板
35‧‧‧中央部
36‧‧‧左腳載置部
37‧‧‧右腳載置部
38‧‧‧護腿板
40‧‧‧供油管
41‧‧‧供油部
42‧‧‧副燃料箱
43‧‧‧燃料管
44‧‧‧通氣管
45‧‧‧第1燃料箱護板支持部
46‧‧‧第2燃料箱護板支持部
47‧‧‧第3燃料箱護板支持部
48‧‧‧第4燃料箱護板支持部
49‧‧‧注油孔蓋
50‧‧‧供油口
51‧‧‧箱本體
52‧‧‧連接管
53‧‧‧凸緣部
54‧‧‧燃料箱護板
55‧‧‧燃料噴出部
56‧‧‧燃料供給管
57‧‧‧空氣排出口
61‧‧‧第1前固定部
62‧‧‧第2前固定部
63‧‧‧第1後固定部
64‧‧‧第2後固定部
65‧‧‧第1前支持部
66‧‧‧第2前支持部
67‧‧‧第1後支持部
68‧‧‧第2後支持部
71‧‧‧左底部
72‧‧‧右底部
73‧‧‧中央底部
100‧‧‧下框架
101‧‧‧連接管
102‧‧‧前輪
103‧‧‧平坦腳踏板
104‧‧‧座部
120‧‧‧下框架下部
121‧‧‧下端部
122‧‧‧上端部
123‧‧‧第1連接部
124‧‧‧第2連接部
361‧‧‧前端部
371‧‧‧前端部
C1‧‧‧中心線
C2‧‧‧中心線
C3‧‧‧中心
L2‧‧‧尺寸
W0‧‧‧尺寸
W1‧‧‧寬度
W35‧‧‧尺寸
W36‧‧‧尺寸
W37‧‧‧尺寸
圖1係實施形態車輛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車體框架之側視圖。
圖3係車體框架之頂視圖。
圖4係車體框架之前視圖。
圖5係自左斜前方觀察速克達型車輛之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所得之立體圖。
圖6係自左斜後方觀察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所得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之一部分之側視圖。
圖8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之一部分之頂視圖。
圖9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之一部分之前視圖。
圖10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之一部分之放大側視圖。
圖11係表示前外殼之背面之圖。
圖12係表示前外殼之背面之立體圖。
圖13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之一部分之放大俯視圖。
圖14係表示供油系統、車體框架之一部分及前外殼之一部分之剖視俯視圖。
圖15係表示另一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供油系統與車體框
架之一部分之頂視圖。
圖16係表示另一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之一部分之前視圖。
圖17A、17B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特徵之說明圖。
圖18A、18B係比較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說明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速克達型車輛1之側視圖。速克達型車輛1係包含車體框架2、車體外殼3、前輪4、座部5、後輪6、動力單元7、及燃料箱8。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速克達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速克達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係指自速克達型車輛1之騎乘者所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又,前後方向係設為不僅表示與速克達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平行之方向,而且包含相對於速克達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相較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前後方向之方向係包含於前後方向。
同樣地,所謂上下方向係設為包含相對於速克達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軸線者。換言之,相較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更接近上下方向之方向係包含於上下方向。
進而,所謂左右方向係設為包含相對於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者。換言之,相較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左右方向之方向係包含於左右方向。
圖2係車體框架2之側視圖。圖3係車體框架2之頂視圖。圖4係車體框架2之前視圖。如圖2至圖4所示,車體框架2係包含頭管11、下框架12、底部框架13、及座部框架14。如圖3所示,於俯視車輛時,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1係通過頭管11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
如圖1所示,於頭管11,可左右旋轉地插入有轉向軸15。轉向軸15
之下部係連接於前叉16。前叉16係支持前輪4使其可旋轉。轉向軸15之上部係連接於把手17。
如圖2所示,下框架12係自頭管11延伸至下方。詳細而言,下框架12之上部係自頭管11延伸至下方且後方。下框架12之下部係自下框架12之上部延伸至下方且前方。於側視車輛時,下框架12具有於上下方向上之中間部朝向後方凸起彎曲之形狀。
遍及下框架12與頭管11地固定有補強構件18。如圖3及圖4所示,下框架12係以於俯視車輛時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C1配置於右側方之方式,自頭管11延伸至右側方且下方。詳細而言,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之整體相對於中心線C1配置於右側方。如圖4所示,於前視車輛時,下框架12之上端部122以與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C2重疊之方式配置。又,於前視車輛時,下框架12直線狀地延伸。
下框架12係包含下框架下部120。下框架下部120係包含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如圖4所示,下框架下部120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C2配置於右側方。即,下框架下部120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C2配置於與下框架12所延伸之方向相同之側方。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C1或C2之右側方亦可改稱為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C1或C2而與下框架12所延伸之方向相同之側方。又,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C1或C2之左側方亦可改稱為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C1或C2而與下框架12所延伸之方向相反之側方。
底部框架13係連接於下框架下部120。底部框架13係自下框架12延伸至後方。底部框架13僅藉由下框架12而與頭管11連結。即,車體框架2不包含自頭管11延伸至左側方連接於底部框架13之部分。
底部框架13係包含第1底部框架13a與第2底部框架13b。第1底部框
架13a係於俯視車輛時,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C1配置於右側方。第1底部框架13a係於側視車輛時,自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延伸至後方。第1底部框架13a係於俯視車輛時不與車輛之中心線C1交叉。
第2底部框架13b係於俯視車輛時,自下框架下部120延伸至後方且左側方。第2底部框架13b之前部係自右向左延伸。如圖4所示,第2底部框架13b係自下框架下部120朝向車輛之中心線C2之左側方延伸。第2底部框架13b之前部係於俯視車輛時與車輛之中心線C1交叉。於俯視車輛時,車輛之中心線C1至第2底部框架13b之外緣之距離大於車輛之中心線C1至第1底部框架13a之外緣之距離。
如圖4所示,第2底部框架13b與下框架12之連接部124(以下稱為「第2連接部124」)係相較第1底部框架13a與下框架12之連接部123(以下稱為「第1連接部123」)位於更下方。詳細而言,第2連接部124之上端部係相較第1連接部123之上端部位於更下方。第2連接部124之下端部係相較第1連接部123之下端部位於更下方。
於第1底部框架13a與下框架12,安裝有第1補強構件21。於第2底部框架13b與下框架12,安裝有第2補強構件22。
座部框架14係連接於底部框架13。座部框架14係自下框架12之後部延伸至後方且上方。座部框架14係包含第1座部框架14a及第2座部框架14b。第1座部框架14a係連接於第1底部框架13a。第1座部框架14a係自第1底部框架13a之後部延伸至後方且上方。第2座部框架14b係連接於第2底部框架13b。第2座部框架14b係自第2底部框架13b之後部延伸至後方且上方。
車體框架2係包含橫樑23。橫樑23係與第1底部框架13a及第2底部框架13b連接。橫樑23係沿左右方向延伸,且遍及第1底部框架13a與第2底部框架13b而配置。橫樑23具有朝向下方彎曲之形狀。
如圖1所示,車體外殼3包含前外殼31、後外殼32、及底部外殼33。
前外殼31覆蓋頭管11及下框架12之周圍。後外殼32覆蓋座部框架14之周圍。
座部5係配置於後外殼32之上方。座部5係相較頭管11配置於更後方。座部5係由車體框架2支持。詳細而言,座部5係經由未圖示之撐桿而由座部框架14支持。
底部外殼33係配置於前外殼31與後外殼32之間。底部外殼33覆蓋底部框架13之周圍。底部外殼33之上表面包含平坦腳踏板34。平坦腳踏板34係相較座部5配置於更下方且更前方。平坦腳踏板34係配置於底部框架13之上方。平坦腳踏板34係以供騎乘者載置腳部之方式設置。平坦腳踏板34具有平坦之形狀。
再者,平坦腳踏板34之「平坦之形狀」意指騎乘者可於平坦腳踏板34之任一部分載置腳部之程度之平坦。即,於平坦腳踏板34,亦可形成有例如用以防滑等之凹凸。
動力單元7係配置於座部5之下方。動力單元7係包含引擎9及變速箱10。動力單元7支持後輪6使其可旋轉。後輪6係經由後懸架25而由車體框架2支持。
動力單元7係支持車體框架2使其可搖動。如圖2及圖3所示,於橫樑23,連接有動力單元支持部24、25。動力單元7係安裝於動力單元支持部24、25。經由動力單元支持部24、25而支持橫樑23使其可搖動。
如圖1所示,燃料箱8係配置於底部外殼33內。燃料箱8係配置於平坦腳踏板34之下方。
圖5係自左斜前方觀察速克達型車輛1之燃料箱8、用以對燃料箱8補給燃料之構成(以下稱為「供油系統」)、及車體框架2所得的立體圖。圖6係自左斜後方觀察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2所得之立體圖。圖7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2之一部分之側視圖。圖8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2之一部分之頂視圖。圖9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2之一部分之前
視圖。
速克達型車輛1之供油系統係包含供油部41、副燃料箱42、供油管40、及上述燃料箱8。供油部41係配置於平坦腳踏板34之上方。供油部41係配置於頭管11之左側方。如圖5及圖6所示,供油部41包含供油口50。如圖7及圖8所示,於供油部41,安裝有開閉供油口50之注油孔蓋49。注油孔蓋49係配置於頭管11之側方。
副燃料箱42係連接於供油部41。供油部41係配置於頭管11之左側方。副燃料箱42係配置於供油部41之下方。副燃料箱42係配置於頭管11及下框架12之左側方。於側視車輛時,副燃料箱42與頭管11重疊。於側視車輛時,副燃料箱42與下框架12重疊。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供油系統係相較頭管11配置於更左側方。通常,騎乘者自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方上車之情形較多。騎乘者自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方下車之情形較多。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部配置有側支架19(參照圖1)。因此,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般,因供油系統相較頭管11位於更左側方,故於騎乘者於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方下車後,容易進行供油作業。又,於供油作業結束後,騎乘者容易乘上速克達型車輛1。
於頭管11,連接有第1副燃料箱支持部26。第1副燃料箱支持部26係自頭管11朝向左側方突出。於下框架12,連接有第2副燃料箱支持部27。第2副燃料箱支持部27係自下框架12朝向左側方突出。副燃料箱42係安裝於第1副燃料箱支持部26與第2副燃料箱支持部27。即,副燃料箱42係經由第1副燃料箱支持部26而由頭管11支持。副燃料箱42係經由第2副燃料箱支持部27而由下框架12支持。
供油管40係連接於燃料箱8,且自燃料箱8延伸至上方。供油管40包含燃料管43。燃料管43之上端部係連接於副燃料箱42。燃料管43係自副燃料箱42朝向下方延伸。燃料管43係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上下
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C2配置於左側方。即,燃料管43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C2,配置於與下框架12所延伸之方向相反之側方。於前視車輛時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C2位於下框架下部120與燃料管43之間。
於副燃料箱42與燃料箱8,連接有通氣管44。通氣管44係自副燃料箱42朝向下方延伸。通氣管44之至少一部分於前視車輛時位於下框架12與燃料管43之間。通氣管44之至少一部分於前視車輛時與下框架12重疊。通氣管44之至少一部分於前視車輛時與燃料管43重疊。
燃料箱8之至少一部分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第1底部框架13a與第2底部框架13b之間。燃料箱8包含箱本體51及凸緣部53。箱本體51於內部包含貯存燃料之空間。箱本體51係配置於平坦腳踏板34之下方。
箱本體51之前部係配置於下框架12之左側方。如圖7所示,箱本體51之前部於側視車輛時與下框架12重疊。箱本體51之前部係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13b之上方。如圖8所示,箱本體51之前部於俯視車輛時與第2底部框架13b重疊。
箱本體51之後部係配置於橫樑23之上方。如圖8所示,箱本體51之後部於俯視車輛時與橫樑23重疊。箱本體51之一部分係配置於第1底部框架13a與第2底部框架13b之間。箱本體51之一部分係配置於第1底部框架13a與第2底部框架13b之間。於側視車輛時,箱本體51之一部分與第1底部框架13a重疊。於側視車輛時,箱本體51之一部分與第2底部框架13b重疊。
箱本體51之底面位於第1底部框架13a及第2底部框架之下方。於箱本體51之底面之下方,配置有燃料箱護板54。於第1底部框架13a,連接有第1燃料箱護板支持部45。於第2底部框架13b,連接有第2燃料箱護板支持部46。於橫樑23,連接有第3燃料箱護板支持部47與第4燃料箱護板支持部48。燃料箱護板54係安裝於第1~第4燃料箱護板支持部
45~48。
於箱本體51之上表面之後部,設置有燃料噴出部55。於燃料噴出部55,連接有燃料供給管56。燃料供給管56係連接於安裝於上述引擎9之燃料噴射裝置(未圖示)。於箱本體51之上表面之後部,設置有空氣排出口57(參照圖13)。於空氣排出口57連接有上述通氣管44。
供油管40係包含連接管52。連接管52係連接於箱本體51之上表面之前部。例如,連接管52係藉由焊接而連接於箱本體51。連接管52係自箱本體51朝向上方突出。於連接管52,連接有上述燃料管43。連接管52係配置於下框架12之左側方。於側視車輛時,連接管52之一部分與下框架12重疊。於俯視車輛時連接管52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C1配置於左側方。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俯視車輛時連接管52之整體相對於中心線C1配置於左側方。
連接管52係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13b之上方。於俯視車輛時,連接管52之一部分與第2底部框架13b重疊。連接管52與箱本體51之連接部之一部分係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13b之上方。連接管52與箱本體51之連接部之一部分於俯視車輛時與第2底部框架13b重疊。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與連接管52係接近車輛之中心線C1而配置。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下框架12與供油管之間之距離小於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下框架12之寬度。
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2位於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與連接管52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之間。下框架12之直徑大於連接管52之直徑。下框架12之下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至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2的距離小於連接管52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至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2的距離。
圖10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2之一部分之放大側視圖。如圖
10所示,於側視車輛時連接管52之至少一部分與下框架12重疊。詳細而言,於側視車輛時連接管52之上端之至少一部分與下框架12重疊。於側視車輛時連接管52之下端之至少一部分與下框架12重疊。於側視車輛時連接著連接管52與燃料管43之部分與下框架12重疊。如圖9所示,連接管52之上端之燃料管43及供油部41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C2配置於相同側方。連接管52之上端係位於供油部41之下方。
如圖1所示,連接管52係配置於前外殼31內。上述前輪4係於側視車輛時,配置於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連接管52、及燃料箱8之前方。
凸緣部53係自箱本體51以水平方向突出。燃料箱8包含被上下分割而成之2個構件,該等構件係藉由於凸緣部53焊接而一體化。於俯視車輛時,凸緣部53包圍箱本體51之周圍。自垂直於凸緣部53之方向觀察,箱本體51與凸緣部53之交界不具有朝向箱本體51凹陷之部分。
凸緣部53之一部分係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13b之上方。凸緣部53之一部分於俯視車輛時與第2底部框架13b重疊。凸緣部53之前端部係相較連接管52位於更前方。連接管52之軸線係朝向上方且前方傾斜。但,連接管52位於凸緣部53之後方,且連接管52之前端部於俯視車輛時不與凸緣部53重疊。
凸緣部53係包含第1前固定部61。第1前固定部61係配置於第1底部框架13a之左側方。於第1底部框架13a,連接有第1前支持部65。第1前支持部65係自第1底部框架13a朝向左側方突出。凸緣部53之第1前固定部61係安裝於第1前支持部65。
凸緣部53係包含第2前固定部62。第2前固定部62係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13b之前方。第2前固定部62係相較第1前固定部61位於更前方。於第2底部框架13b,連接有第2前支持部66。第2前支持部66係自第2底部框架13b朝向前方突出。凸緣部53之第2前固定部62係安裝於第2
前支持部66。
凸緣部53係包含第1後固定部63。第1後固定部63係相較第1前固定部61位於更後方。第1後固定部63係配置於第1底部框架13a之左側方。第1後固定部63係配置於橫樑23之前方。於橫樑23,連接有第1後支持部67。第1後支持部67係自橫樑23朝向前方突出。凸緣部53之第1後固定部63係安裝於第1後支持部67。
凸緣部53係包含第2後固定部64。第2後固定部64係相較第2前固定部62位於更後方。第2後固定部64係配置於第2底部框架13b之右側方。第2後固定部64係配置於橫樑23之前方。於橫樑23,連接有第2後支持部68。第2後支持部68係自橫樑23朝向前方突出。凸緣部53之第2後固定部64係安裝於第2後支持部68。
圖11係表示前外殼31之背面之圖。圖12係表示前外殼31之背面之立體圖。如圖11及圖12所示,前外殼31之背面包含護腿板38。護腿板38係自平坦腳踏板34之前端延伸至上方。因此,騎乘者將腳部伸向前方之位置被護腿板38限制。護腿板38係自後方覆蓋頭管11及下框架12。護腿板38係自後方覆蓋供油管40。於護腿板38,安裝有供油部41。
圖13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2之一部分之俯視圖。再者,於圖13中,為方便理解,而省略供油部41、副燃料箱42、及燃料管43。又,於圖13中,以二點鏈線表示平坦腳踏板34之位置。如圖12及圖13所示,平坦腳踏板34包含中央部35、左腳載置部36、及右腳載置部37。中央部35係配置於下框架12及連接管52之後方。中央部35之前緣部具有越朝向後方越變細之形狀。即,中央部35之前緣部之左右之寬度朝向後方變小。
左腳載置部36係配置於與中央部35相比之更前方且下框架12及連接管52之左側方。右腳載置部37係配置於與中央部35相比之更前方且下框架12及連接管52之右側方。
如圖1所示,左腳載置部36之前端部361係相較前輪4之後端配置於更後方。如圖10所示,左腳載置部36之前端部361係相較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之後端及連接管52之後端位於更前方。右腳載置部37係與左腳載置部36左右對稱地設置。即,左右腳載置部36、37之前後及左右之尺寸相同。因此,右腳載置部37之前端部371亦與左腳載置部36之前端部361同樣地,相較前輪4之後端配置於更後方。右腳載置部37之前端部371亦與左腳載置部36之前端部361同樣地,相較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之後端及連接管52之後端位於更前方。
再者,於圖7及圖10中,以二點鏈線表示平坦腳踏板34與護腿板38之位置。詳細而言,以二點鏈線表示平坦腳踏板34之最外側方之位置、與自該位置向上方升起之護腿板38之最外側方之位置。
如圖10所示,於側視車輛時,箱本體51之前端部與下框架12之下部重疊。左腳載置部36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腳載置部37之至少一部分相較連接管52之下端部之前端位於更前方。詳細而言,左腳載置部36之前端部361、及右腳載置部37之前端部371相較連接管52之下端部之前端位於更前方。
如圖13所示,於俯視車輛時,箱本體51之前端部係配置於下框架12之下部與左腳載置部36之間。
左腳載置部36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箱本體51之前部與第2底部框架13b所重疊之部分之左側方。左腳載置部36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連接管52和箱本體51之連接部之至少一部分與第2底部框架13b所重疊的部分之左側方。左腳載置部36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凸緣部53與第2底部框架13b所重疊之部分之左側方。
左腳載置部36之內側端係朝向後方以接近車輛之中心線C1之方式傾斜。因此,左腳載置部36之後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大於左腳載置部36之前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即,左腳載置部36具有朝向後方寬度
變大之形狀。因此,即便左腳載置部36延伸至前方,騎乘者亦可容易地使腳部向前方移動。右腳載置部37具有與左腳載置部36大致左右對稱之形狀。因此,與左腳載置部36同樣地,即便右腳載置部37延伸至前方,騎乘者亦可容易地使腳部向前方移動。
如圖7所示,於側視車輛時,連接管52之上端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心C3與下框架12重疊。於圖13中,虛擬線VL1係俯視車輛時通過連接管52之上端之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心C3,且沿車輛左右方向延伸之直線。於該虛擬線VL1上,左腳載置部36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6小於中央部35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5。於虛擬線VL1上,右腳載置部37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7小於中央部35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5。於虛擬線VL1上,左腳載置部36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6與右腳載置部37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7的合計尺寸小於中央部35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5。
圖14係表示供油系統與車體框架2之一部分及護腿板38之剖視俯視圖。護腿板38包含左底部71、右底部72、及中央底部73。左底部71係位於左腳載置部36之前方。右底部72係位於右腳載置部37之前方。中央底部73係位於中央部35之前方。
左底部71係自左腳載置部36朝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左腳載置部36之前端部361與左底部71係藉由平滑之曲面而連接。左底部71具有與右底部72大致左右對稱之形狀。右底部72係自右腳載置部37朝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右腳載置部37之前端部371與右底部72係藉由平滑之曲面連接。藉由此種左底部71及右底部72之形狀,而將供載置騎乘者之腳部之空間前後地擴大。
中央底部73係自中央部35延伸至上方。但,中央底部73並未自中央部35延伸至後方。詳細而言,中央底部73係自中央部35延伸至上方且前方。
再者,護腿板38與平坦腳踏板34之割線之位置並無限定。例如,包含護腿板38之構件亦可形成平坦腳踏板34之一部分。或者,包含平坦腳踏板34之構件亦可形成護腿板38之一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包含護腿板38之構件而形成左腳載置部36之一部分及右腳載置部37之一部分。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係於俯視車輛時,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C1配置於右側方。於俯視車輛時,連接管52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C1配置於左側方。因此,與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配置於車輛之中心線C1上,且於其側方配置有連接管52的情形相比,可於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與連接管52之兩側方確保較寬之空間。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中,平坦腳踏板34之左右腳載置部36、37係分別配置於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及連接管52之左右之側方。藉此,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34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於左右腳載置部36、37使平坦腳踏板34前後地變寬。
於圖7中,二點鏈線LG表示乘坐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騎乘者之腳部之位置。上述左腳載置部36之前端部361及右腳載置部37之前端部371係對於騎乘者可載置腳部之前方之極限位置。因此,如圖7所示,騎乘者之腳部可載置於側視車輛時與供油管40之一部分及下框架12之一部分重疊的位置。騎乘者之腳尖可載置於與供油管40之下端部之後端相比更前方。且騎乘者之腳尖可載置於與供油管40之下端部之前端相比更前方。又,左右腳載置部36、37之前端部361、371為曲面狀,因此容易載置騎乘者之腳尖。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車輛之中心線C1之右側方配置有下框架12,於左側方配置有連接管52。即,於車輛之中心線C1之左右,大致對稱地配置有下框架12與連接管52。藉此,可使左右腳載置部36、37之寬度均等,並且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34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使左右腳載置部36、37之寬度變寬。
其次,使用圖17對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特徵進行說明。圖17(A)係表示比較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構成之模式圖。圖17(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構成之模式圖。
如圖17(B)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中,可一面維持平坦腳踏板34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0,一面使左右腳載置部36、37之寬度變寬。
另一方面,如圖17(A)所示,於比較例之速克達型車輛中,下框架100之中心係配置於車輛之中心線C1上。連接管101係配置於下框架100之側方。根據此種構成,可使位於座部104之前方之平坦腳踏板103延伸至下框架100之後方之位置。藉此,可使平坦腳踏板103之中央部於前後方向上變寬(參照L1)。
與此相對,如圖17(B)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中,中央部35之寬度W35變得大於上述先前之速克達型車輛之中央部之寬度W1。即,於平坦腳踏板34,與左右腳載置部36、37相比前後更窄之中央部35左右變寬,故擔憂由此導致騎乘者之舒適性降低。
然而,本發明之發明者發現即便平坦腳踏板34中之中央部35之寬度W35變大,對騎乘者之舒適性造成之影響亦較少,甚而,使左右腳載置部前後地變寬較大地有助於騎乘者之舒適性之提昇。
即,平坦腳踏板34之中央部35係主要於騎乘者進行乘坐時用以使腳部通過。因此,於中央部35確保前後方向之尺寸L2達到可使腳部通過之程度即可。
與此相對,於駕駛中,騎乘者之腳部載置於左右腳載置部36、37之頻度高於中央部35。因此,即便中央部35之寬度W35變大,對駕駛中之騎乘者之舒適性造成之影響亦較少。又,騎乘者通常以膝蓋向前且彎曲膝蓋之姿勢駕駛。於此種姿勢下,藉由使膝蓋以下以膝蓋為支點容易前後運動,而提昇舒適性。因此,可知即便中央部35之寬度W35
變大,只要藉由使左右腳載置部36、37前後地變寬,亦可大幅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根據以上情況,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中,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34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於左右腳載置部36、37使平坦腳踏板34前後地變寬,藉此可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又,連接管52、燃料管43、及供油管40係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C2配置於相同側方。因此,可使燃料管43之長度變短,從而使燃料管43之排定變得容易。
左腳載置部36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腳載置部37之至少一部分係相較連接管52之下端部之前端位於更前方。因此,左右腳載置部36、37不受連接管52及下框架12限制地延伸至前方。因此,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34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藉由使左右腳載置部36、37延伸至前方而提昇舒適性。
車輛左右方向上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中心線C2係位於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與連接管52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之間。因此,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與連接管52係相對於車輛之中心線C2左右分開地配置。因此,容易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34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使左右腳載置部36、37均等地於車輛左右方向上變寬。
下框架12之直徑大於連接管52之直徑。又,下框架12之下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至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2的距離小於連接管52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至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2的距離。因此,藉由將具有較大直徑之下框架12配置於接近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2之位置,而容易一面使平坦腳踏板34之寬度尺寸緊湊化,一面使左右腳載置部36、37均等地左右變寬。
左腳載置部36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6小於中央部35之車輛
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5。右腳載置部37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7小於中央部35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5。左腳載置部36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6與右腳載置部37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7的合計尺寸小於中央部35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W35。因此,可一面將左右腳載置部36、37延伸至前方,謀求騎乘者之舒適性之提昇,一面使平坦腳踏板34之整體於車輛左右方向上緊湊化。
於側視車輛時,箱本體51之前端部與下框架12之下部重疊。於俯視車輛時,箱本體51之前端部係配置於下框架12之下部與左腳載置部36之間。因此,利用藉由將下框架12偏向車輛左右方向地配置所確保之空間,配置燃料箱8。因此,即便於俯視車輛時燃料箱8配置於左腳載置部36與下框架12之間,亦可一面確保平坦腳踏板34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緊湊性,一面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又,可藉由使燃料箱8延伸至前方而一面確保燃料箱8之容量,一面抑制燃料箱8之高度。藉此,可一面抑制燃料箱8接近地面,一面降低平坦腳踏板34之高度,較寬地確保乘坐空間。
於俯視車輛時,左腳載置部36與第2底部框架13b重疊。因此,可確保左腳載置部36之支持剛性,從而可較寬地確保左腳載置部36。又,因第1底部框架13a與第2底部框架13b之間隔變大,而可使位於其等之間之燃料箱8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變大。因此,可一面確保燃料箱8之容量,一面抑制燃料箱8之高度尺寸。藉此,可一面適當地確保燃料箱8與地面之距離,一面較寬地確保騎乘者之乘坐空間。
利用藉由將下框架12偏向車輛左右方向地配置所確保之空間,將箱本體51、連接管52、及第2底部框架13b上下排列地配置。因此,即便於俯視車輛時,左腳載置部36配置於箱本體51、連接管52、及第2底部框架13b之外側方,亦可一面抑制平坦腳踏板34之朝向車輛左右方向之大型化,一面提昇騎乘者之舒適性。
再者,若箱本體51、連接管52、及第2底部框架13b於上下方向上排列,則擔憂高度方向之尺寸變大。然而,可藉由使燃料箱8延伸至前方而一面較大地確保燃料箱8之容量,一面抑制燃料箱8之高度。藉此,可一面抑制燃料箱8接近地面,一面藉由降低平坦腳踏板34之高度而較寬地確保乘坐空間。
進而,可藉由第2底部框架13b而自下方保護連接管52。又,無需使燃料管43自第2底部框架13b之下方繞過第2底部框架13b之前方延伸至上方,因此燃料管43之敷設變得容易。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並不限定於2個車輪,亦可具有3個以上車輪。例如,亦可具有2個前輪與1個後輪。
下框架12與供油管亦可與上述實施形態之構成左右相反地配置。即,亦可如圖15及圖16所示,下框架12以於俯視車輛時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C1配置於左側方之方式,自頭管11延伸至左側方。又,亦可於俯視車輛時供油管40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C1配置於右側方。於該情形時,較佳為,燃料箱8之形狀及車體框架2之形狀亦與上述實施形態之構成左右相反。
亦可僅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之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C1配置於右側方或左側方。即,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亦可與中心線C1重疊。亦可僅供油管40之一部分相對於中心線C1配置於右側方或左側方。即,供油管40之一部分亦可與中心線C1重疊。
供油管40與箱本體51之連接部之整體亦可於俯視車輛時與第2底部框架13b重疊。連接管52亦可於俯視車輛時與凸緣部53重疊。箱本體51與凸緣部53之交界亦可不具有朝向箱本體51側凹陷之部分。
左腳載置部36之整體、及右腳載置部37之整體亦可相較下框架12
之下端部121之後端位於更前方。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下框架12之下端部121與供油管40之間之距離亦可為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下框架12之寬度以上。亦可省略副燃料箱42。即,亦可於供油部41直接連接燃料管43。亦可省略燃料管43及副燃料箱42。即,亦可將連接管52連接於供油部41。左腳載置部36之整體、及右腳載置部37之整體亦可相較供油管40之下端部之前端位於更前方。
此處使用之術語及表達係用於進行說明而並非用於限定性地進行解釋。必須理解此處表示且敍述之特徵事項之任何均等物皆不可排除,且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均得到許可。本發明能夠以多種不同形態實現。應當認為本揭示係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於瞭解該等實施形態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此處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實施形態的基礎上,於此處記載實施形態。本發明不受此處記載之實施形態限定。包括業者基於本揭示可理解之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改良及/或變更之所有實施形態均包含於本發明中。專利申請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專利申請範圍中使用之術語而廣泛地解釋,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申請案之申請過程中記載之實施形態。
8‧‧‧燃料箱
11‧‧‧頭管
12‧‧‧下框架
13a‧‧‧第1底部框架
13b‧‧‧第2底部框架
14a‧‧‧第1座部框架
14b‧‧‧第2座部框架
18‧‧‧補強構件
21‧‧‧第1補強構件
22‧‧‧第2補強構件
26‧‧‧第1副燃料箱支持部
27‧‧‧第2副燃料箱支持部
40‧‧‧供油管
41‧‧‧供油部
42‧‧‧副燃料箱
43‧‧‧燃料管
44‧‧‧通氣管
51‧‧‧箱本體
52‧‧‧連接管
53‧‧‧凸緣部
54‧‧‧燃料箱護板
62‧‧‧第2前固定部
66‧‧‧第2前支持部
121‧‧‧下端部
123‧‧‧第1連接部
124‧‧‧第2連接部
C2‧‧‧中心線
Claims (15)
- 一種速克達型車輛,其具備:頭管;下框架,其係自上述頭管延伸至下方;底部框架,其係自上述下框架延伸至後方;座部框架,其係自上述底部框架延伸至後方且上方;座部,其係相較上述頭管配置於更後方,且由上述座部框架支持;平坦腳踏板,其係相較上述座部配置於更下方且更前方,且配置於上述底部框架之上方,用以供騎乘者載置腳部;燃料箱,其係配置於上述平坦腳踏板之下方;供油管,其係自上述燃料箱朝向上方突出;及前輪,其係於側視車輛時,配置於上述下框架之下端部、上述供油管、及上述燃料箱之前方;於側視車輛時,上述供油管之下端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下框架重疊,於俯視車輛時,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通過上述頭管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上述下框架係以於俯視車輛時上述下框架之上述下端部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上述中心線配置於左側方之方式,自上述頭管延伸至左側方,或者,上述下框架係以於俯視車輛時上述下框架之上述下端部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上述中心線配置於右側方之方式,自上述頭管延伸至右側方,於上述下框架朝向右側方延伸之情形時,於俯視車輛時上述供油管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上述中心線配置於左側方, 於上述下框架朝向左側方延伸之情形時,於俯視車輛時上述供油管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上述中心線配置於右側方,且上述平坦腳踏板包含:中央部,其係配置於上述下框架之上述下端部及上述供油管之後方;左腳載置部,其係配置於與上述中央部相比更前方,且上述下框架之上述下端部及上述供油管之左側方;及右腳載置部,其係配置於與上述中央部相比更前方,且上述下框架之上述下端部及上述供油管之右側方。
-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左腳載置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腳載置部之至少一部分係相較上述下框架之下端部之後端及供油管之下端部之後端位於更前方。
-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左腳載置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腳載置部之至少一部分係相較上述供油管之下端部之前端位於更前方。
-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上述車輛之中心線係位於上述下框架之下端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與上述供油管之下端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之間。
-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下框架之直徑大於上述供油管之直徑,且於包含上述供油管之下端部之水平面內,上述下框架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至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的距離小於上述供油管之下端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內端至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之距離。
-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供油管包含自上述箱本體朝向上方突出之連接管,於側視車輛時,上述連接管之上端之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心與上述下框架重疊,於俯視車輛時通過上述連接管之上端之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心而沿車輛左右方向延伸的虛擬線上,上述左腳載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小於上述中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上述右腳載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小於上述中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且上述左腳載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與上述右腳載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相加所得的尺寸小於上述中央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尺寸。
-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上述下框架與上述供油管之間之距離小於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上述下框架之寬度。
-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於側視車輛時,上述燃料箱之前部與上述下框架之下部重疊,且於俯視車輛時,上述燃料箱之前部係配置於上述下框架之下部與上述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之一者之間。
-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底部框架具有:第1底部框架,其係於俯視車輛時,相對於上述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與上述下框架所延伸之方向相同之側方,且連接於上述下框架之下端部;及 第2底部框架,其係於俯視車輛時,相對於上述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與上述下框架所延伸之方向相反之側方,且連接於上述下框架之下端部;上述燃料箱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上述第1底部框架與上述第2底部框架之間,第2底部框架係於俯視車輛時自配置有上述下框架之下端部之側方橫切上述車輛之中心線而延伸,於俯視車輛時,上述左腳載置部或右腳載置部之一者與上述第2底部框架之一部分重疊,且於俯視車輛時,上述車輛之中心線至上述第2底部框架之外緣之距離大於上述車輛之中心線至上述第1底部框架之外緣之距離。
- 如請求項9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之前部係配置於上述第2底部框架之上方,於俯視車輛時,上述燃料箱之前部與上述第2底部框架重疊,且上述左腳載置部或上述右腳載置部之一者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上述燃料箱之前部與上述第2底部框架所重疊之部分之外側方。
- 如請求項9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供油管與上述燃料箱之連接部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第2底部框架之上方,且於俯視車輛時與上述第2底部框架重疊,且上述左腳載置部或上述右腳載置部之一者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上述供油管和上述燃料箱之連接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第2底部框架所重疊的部分之外側方。
- 如請求項9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燃料箱係包含箱本體、及自上述箱本體向水平方向突出之凸緣部,上述凸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第2底部框架之上方,且於俯視車輛時與上述第2底部框架重疊,且上述左腳載置部或上述右腳載置部之一者係於俯視車輛時,配置於上述凸緣部與上述第2底部框架所重疊之部分之外側方。
- 如請求項12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供油管係包含自上述箱本體朝向上方突出之連接管,且上述連接管於俯視車輛時不與上述凸緣部重疊。
- 如請求項13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於俯視車輛時,上述凸緣部包圍上述箱本體之周圍,且上述箱本體與上述凸緣部之交界不具有朝向上述箱本體側凹陷之部分。
-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下框架係包含下框架下部,該下框架下部係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第1側方,且包含上述下框架之下端部,上述供油管係於前視車輛時,相對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配置於第2側方,且於前視車輛時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心線係位於上述下框架下部與上述供油管之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40489A JP2016016736A (ja) | 2014-07-08 | 2014-07-08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01959A TW201601959A (zh) | 2016-01-16 |
TWI573717B true TWI573717B (zh) | 2017-03-11 |
Family
ID=53385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17235A TWI573717B (zh) | 2014-07-08 | 2015-05-28 | 速克達型車輛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965977B1 (zh) |
JP (1) | JP2016016736A (zh) |
CN (1) | CN105270523B (zh) |
AR (1) | AR101129A1 (zh) |
BR (1) | BR102015016378B1 (zh) |
MX (1) | MX357199B (zh) |
MY (1) | MY174262A (zh) |
PH (1) | PH12015000200A1 (zh) |
TW (1) | TWI5737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517417B1 (en) * | 2018-01-25 | 2020-10-07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Leg shield of a straddled vehicle |
JP6723280B2 (ja) * | 2018-03-23 | 2020-07-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CN111038632B (zh) * | 2018-10-12 | 2021-09-24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型车辆 |
JP2021133758A (ja) * | 2020-02-26 | 2021-09-1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2022038807A (ja) | 2020-08-27 | 2022-03-1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6375A (zh) * | 2001-07-09 | 2003-02-12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的冷却装置 |
JP2003246287A (ja) * | 2001-12-13 | 2003-09-02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
TW200533545A (en) * | 2004-04-02 | 2005-10-16 | Kwang Yang Motor Co | Front footrest structure for scooter motorbike |
TW200706437A (en) * | 2005-03-25 | 2007-02-16 | Honda Motor Co Ltd | Scooter-type vehicle |
TW200743608A (en) * | 2006-05-23 | 2007-12-01 | Kwang Yang Motor Co | Pedal device of scoot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97309Y (zh) * | 2001-12-13 | 2004-01-0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用燃料系统结构 |
EP2025588B1 (en) * | 2007-07-19 | 2010-12-22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Frame of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
JP2009040397A (ja) * | 2007-07-19 | 2009-02-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モータサイクルのフレームおよびモータサイクル |
TWI421192B (zh) * | 2011-08-11 | 2014-01-01 | Kwang Yang Motor Co | Speed locomotive structure |
-
2014
- 2014-07-08 JP JP2014140489A patent/JP2016016736A/ja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05-22 EP EP15168868.6A patent/EP2965977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5-28 TW TW104117235A patent/TWI573717B/zh active
- 2015-06-09 PH PH12015000200A patent/PH12015000200A1/en unknown
- 2015-06-15 MY MYPI2015701966A patent/MY174262A/en unknown
- 2015-06-30 MX MX2015008551A patent/MX357199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07-07 BR BR102015016378-9A patent/BR102015016378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07-07 CN CN201510395074.4A patent/CN10527052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7-08 AR ARP150102177A patent/AR101129A1/es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6375A (zh) * | 2001-07-09 | 2003-02-12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的冷却装置 |
JP2003246287A (ja) * | 2001-12-13 | 2003-09-02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
TW200533545A (en) * | 2004-04-02 | 2005-10-16 | Kwang Yang Motor Co | Front footrest structure for scooter motorbike |
TW200706437A (en) * | 2005-03-25 | 2007-02-16 | Honda Motor Co Ltd | Scooter-type vehicle |
TW200743608A (en) * | 2006-05-23 | 2007-12-01 | Kwang Yang Motor Co | Pedal device of scoot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PH12015000200B1 (en) | 2017-01-09 |
BR102015016378B1 (pt) | 2022-07-26 |
CN105270523B (zh) | 2018-01-19 |
EP2965977B1 (en) | 2017-05-17 |
CN105270523A (zh) | 2016-01-27 |
MY174262A (en) | 2020-04-01 |
PH12015000200A1 (en) | 2017-01-09 |
BR102015016378A2 (pt) | 2016-07-19 |
MX357199B (es) | 2018-06-29 |
JP2016016736A (ja) | 2016-02-01 |
MX2015008551A (es) | 2016-01-07 |
EP2965977A1 (en) | 2016-01-13 |
BR102015016378A8 (pt) | 2021-08-31 |
AR101129A1 (es) | 2016-11-23 |
TW201601959A (zh) | 2016-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73717B (zh) | 速克達型車輛 | |
JP5930376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TWI417214B (zh) | 速克達型車輛 | |
JP2012017087A (ja) | 鞍乗型車両 | |
US10071655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TWI382941B (zh) | 速克達型車輛 | |
JP2014184827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3203083A (ja) | 鞍乗型車両 | |
TWI458655B (zh) | 機車 | |
TWI535607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5958706B2 (ja) |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 |
TWI716749B (zh) | 跨坐型車輛 | |
EP3636530B1 (en) | Straddled vehicle | |
CN103183073B (zh) | 骑乘型车辆 | |
TWI720619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5990063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6181496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TWI664106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2012197057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5865882B2 (ja) | 自動2輪車の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 |
JP2021030800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27944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21160582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22138473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281431B2 (ja) | 自動二輪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