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5607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5607B
TWI535607B TW104125476A TW104125476A TWI535607B TW I535607 B TWI535607 B TW I535607B TW 104125476 A TW104125476 A TW 104125476A TW 104125476 A TW104125476 A TW 104125476A TW I535607 B TWI535607 B TW I5356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vehicle
flat
disposed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5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7261A (zh
Inventor
大薗元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7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72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56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56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4Floor-type foot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6Bar-type foot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自先前以來,已知有如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座部,其供騎乘者乘坐;第2座部,其配置於第1座部之後方,且供同乘者乘坐;平坦腳踏板,其供騎乘者擱置腳;置腳部,其供同乘者擱置腳;及座部下外殼,其配置於第1座部之下方。平坦腳踏板具備後方延伸部,該後方延伸部係於俯視下通過座部下外殼之外側方並朝向同乘者之置腳部延伸。後方延伸部係較細地形成,因此剛性較低。於上下車時,騎乘者及同乘者存在將腳搭載於後方延伸部之情況,而存在對後方延伸部施加荷重之情況。因此,期望提高後方延伸部之剛性。
考慮如日本專利特開2002-173071號公報之跨坐型車輛般,藉由使後方延伸部向車寬方向之外側變大,而提高後方延伸部之剛性。然而,若使後方延伸部沿車外方向變大,則存在跨坐型車輛之側傾角變小之問題。另一方面,考慮藉由使後方延伸部向車寬方向之內側變大,而提高後方延伸部剛性。然而,由於在後方延伸部之車內方向上配置有動力單元,故而若使後方延伸部沿車內方向變大,則存在動力單元之維護空間變小之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該等方面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確保側傾角及動力單元之維護空間,並且平坦腳踏板之後方延伸部之剛性得以提高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第1座部,其供騎乘者乘坐;第2座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座部之後方,且供同乘者乘坐;平坦腳踏板,其配置於較上述第1座部靠前方且下方,且具有供騎乘者擱置腳之第1置腳部;座部下外殼,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第1座部之下方,且連接於上述第1置腳部之後緣;動力單元,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座部下外殼之後方;側外殼,其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第2座部之下方且上述座部下外殼之後方,且與上述座部下外殼分開地形成;及第2置腳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座部下外殼之前端靠後方且較上述第2座部靠下方,且供同乘者擱置腳;且上述平坦腳踏板具備後方延伸部,該後方延伸部係於車輛側視下通過上述座部下外殼之下方,且於車輛俯視下通過上述座部下外殼之外側方,並朝向上述第2置腳部而向後方延伸;上述側外殼具備朝向上述平坦腳踏板而向下方延伸之下方延伸部;上述下方延伸部通過上述後方延伸部之外側方,且連接於上述後方延伸部。
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中,側外殼之下方延伸部通過平坦腳踏板之後方延伸部之外側方,且連接於後方延伸部。即,於後方延伸部之外側方配置有下方延伸部,後方延伸部被下方延伸部覆蓋。因此,可防止於上下車時騎乘者及同乘者將腳搭載於後方延伸部。又,後方延伸部連接於下方延伸部,且為被側外殼吊起之狀態。如此,後方延伸部係由側外殼支持,因此,後方延伸部之剛性變高。又,亦可不為了提高後方延伸部之剛性而使後方延伸部向車寬方向之外側變大。因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側傾角變小。進而,亦可不為了提高後方延 伸部之剛性而使後方延伸部向車寬方向之內側變大。因此,可抑制動力單元之維護空間變小。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上述第1置腳部具備供騎乘者擱置腳之第1置腳面,上述下方延伸部係通過上述後方延伸部之外側方,且於上述後方延伸部之前方且上述第1置腳面之下方,連接於上述平坦腳踏板。
根據上述態樣,下方延伸部係於後方延伸部之前方且第1置腳面之下方與平坦腳踏板連接,平坦腳踏板為被側外殼吊起之狀態。如此,平坦腳踏板係於後方延伸部之前方且第1置腳面之下方由側外殼支持,因此,第1置腳部之剛性變高。進而,位於第1置腳部之後方之後方延伸部之剛性亦變高。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具備:車體框架,其支持上述第1座部及上述第2座部;及托架,其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且設置有上述第2置腳部;且上述平坦腳踏板具備托架蓋,該托架蓋係自上述後方延伸部向後方延伸,且配置於上述托架之前方及上方。
於同乘者將腳搭載於第2置腳部時,存在將腳搭載於托架蓋之情況。因此,有可能會對位於托架蓋之前方之後方延伸部施加荷重。但是,後方延伸部係連接於下方延伸部且為被側外殼吊起之狀態,故而剛性變高。因此,可抑制因上述荷重而導致之後方延伸部之變形。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於上述托架形成有卡止孔,上述平坦腳踏板具備卡止片,該卡止片係自上述托架蓋朝向車寬方向之內側延伸,且卡止於上述卡止孔。
根據上述態樣,即便於同乘者將腳搭載於托架蓋之情形時,亦可抑制托架蓋之變形。藉此,可抑制伴隨托架蓋之變形而產生之荷重施加於位於托架蓋之前方之後方延伸部。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上述卡止片具備卡止部,該卡止部係對 上述托架中之上述卡止孔之上周緣朝向上方向施力。
根據上述態樣,卡止部係對卡止孔之上周緣朝向上方向施力。因此,即便於同乘者將腳搭載於托架蓋之情形時,亦可抑制托架蓋之上下方向之變形。藉此,可抑制伴隨托架蓋之上下方向之變形而產生之荷重施加於位於托架蓋之前方之後方延伸部。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上述平坦腳踏板具備:上平坦腳踏板,其具備上述後方延伸部及上述托架蓋;及下平坦腳踏板,其配置於上述上平坦腳踏板之下方,且與上述上平坦腳踏板連接;且上述下平坦腳踏板至少配置於上述托架之前方及下方。
根據上述態樣,可抑制於行駛時濺起之泥或水落至第2置腳部。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上述後方延伸部配置於較上述托架蓋靠車寬方向之內側。
根據上述態樣,與後方延伸部較托架蓋向車寬方向之外側延伸之情形相比,騎乘者之放腳時之舒適性提高。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上述下方延伸部係於較上述後方延伸部靠前方,越往前方,則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越小。
下方延伸部係於較後方延伸部靠前方,無需螺栓等緊固構件,因此,可使越往前方,則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越小。藉此,可確保用於配置在下方延伸部之前端之周邊之其他構件的空間,並且藉由側外殼將後方延伸部吊起。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上述平坦腳踏板具備固定上述側外殼之固定部,上述固定部具備:第1固定部,其位於較上述第2置腳部靠前方;第2固定部,其位於較上述第1固定部靠後方且較上述第2置腳部靠前方;及第3固定部,其位於較上述第2置腳部靠後方。
根據上述態樣,側外殼係於第2置腳部之周邊以至少3點固定於平坦腳踏板,因此,位於第2置腳部之前方之後方延伸部周邊之剛性 變高。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上述第1固定部設置於上述後方延伸部之下方。
根據上述態樣,側外殼係於設置在後方延伸部之下方之第1固定部,固定於平坦腳踏板。因此,後方延伸部成為自後方延伸部之下方亦被側外殼吊起之狀態。因此,後方延伸部之剛性變高。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確保側傾角及動力單元之維護空間,並且平坦腳踏板之後方延伸部之剛性得以提高之跨坐型車輛。
1‧‧‧機車
2‧‧‧頭管
5‧‧‧把手
6‧‧‧前叉
7‧‧‧前輪
8‧‧‧動力單元
8A‧‧‧內燃機
8B‧‧‧變速機箱
9‧‧‧後輪
10‧‧‧座部
12‧‧‧第1座部
12T‧‧‧第1座部之上表面
14‧‧‧第2座部
14T‧‧‧第2座部之上表面
16‧‧‧凹部
18‧‧‧後擋泥板
19‧‧‧擋泥板
20‧‧‧車體框架
21‧‧‧主框架
21A‧‧‧前框架
21B‧‧‧下框架
21C‧‧‧後框架
22L‧‧‧左座部框架
22R‧‧‧右座部框架
30‧‧‧前外殼
32‧‧‧內板
34‧‧‧平坦腳踏板
35‧‧‧上部平坦腳踏板
35H‧‧‧貫通孔
36‧‧‧下部平坦腳踏板
36H‧‧‧第1貫通孔
36I‧‧‧第2貫通孔
36J‧‧‧第3貫通孔
36U‧‧‧第2貫通孔之上周緣
37‧‧‧第1置腳部
37LR‧‧‧第1置腳部之左後部
37R‧‧‧第1置腳部之後緣
37RR‧‧‧第1置腳部之右後部
37S‧‧‧第1置腳面
38L‧‧‧第1後方延伸部
38R‧‧‧第2後方延伸部
39L‧‧‧左托架蓋
39LL‧‧‧左托架蓋之左端
39R‧‧‧右托架蓋
39RR‧‧‧右托架蓋之右端
40L‧‧‧左固定部
40LA‧‧‧第1左固定部
40LB‧‧‧第2左固定部
40LC‧‧‧第3左固定部
40R‧‧‧右固定部
40RA‧‧‧第1右固定部
40RB‧‧‧第2右固定部
40RC‧‧‧第3右固定部
41LA‧‧‧第1左貫通孔
41LB‧‧‧第2左貫通孔
41LC‧‧‧第3左貫通孔
41LM‧‧‧彈性構件
41LN‧‧‧貫通孔
41RA‧‧‧第1右貫通孔
41RB‧‧‧第2右貫通孔
41RC‧‧‧第3右貫通孔
42L‧‧‧左卡止片
42LH‧‧‧貫通孔
42R‧‧‧右卡止片
42RH‧‧‧貫通孔
43L‧‧‧左卡止部
43LA‧‧‧第1部分
43LB‧‧‧第2部分
43R‧‧‧右卡止部
43RA‧‧‧第1部分
43RB‧‧‧第2部分
46L‧‧‧左側外殼
46R‧‧‧右側外殼
47L‧‧‧第1下方延伸部
47LF‧‧‧前端
47LH‧‧‧第1貫通孔
47LI‧‧‧第2貫通孔
47R‧‧‧第2下方延伸部
47RF‧‧‧前端
48L‧‧‧突起部
49A‧‧‧第1緊固具
49B‧‧‧第2緊固具
49C‧‧‧第3緊固具
50L‧‧‧左托架
50LA‧‧‧第1左部分
50LB‧‧‧第2左部分
50LD‧‧‧卡止孔之下周緣
50LH‧‧‧卡止孔
50LM‧‧‧安裝部
50LU‧‧‧卡止孔之上周緣
50R‧‧‧右托架
50RA‧‧‧第1右部分
50RB‧‧‧第2右部分
50RD‧‧‧卡止孔之下周緣
50RM‧‧‧安裝部
50RH‧‧‧卡止孔
50RU‧‧‧卡止孔之上周緣
56L‧‧‧第2左置腳部
56R‧‧‧第2右置腳部
60‧‧‧座部下外殼
60F‧‧‧座部下外殼之前端
60L‧‧‧座部下外殼之左端部
60R‧‧‧座部下外殼之右端部
60RE‧‧‧座部下外殼之後端
CL‧‧‧車輛中心線
Dn‧‧‧下
F‧‧‧前
L‧‧‧左
R‧‧‧右
Re‧‧‧後
Up‧‧‧上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一部分之左側視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車體框架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上平坦腳踏板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上平坦腳踏板之俯視圖。
圖8係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上平坦腳踏板之一部分放大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一部分之立體圖。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一部分之左側視圖。
圖11係沿圖10中之XI-XI線之剖視圖。
圖12係沿圖10中之XII-XII線之剖視圖。
圖13係沿圖10中之XIII-XIII線之剖視圖。
圖14係沿圖10中之XIV-XIV線之剖視圖。
圖15係沿圖10中之XV-XV線之剖視圖。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為速克達型機車1。但是,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機車1。跨坐型車輛亦可為除速克達型以外之形式之機車。又,跨坐型車輛亦可為除三輪機車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車輛)等機車以外之車輛。再者,所謂跨坐型車輛係指騎乘者跨腳地乘坐之車輛。
於以下之說明中,只要未作特別說明,則前、後、左、右、上、下分別指自乘坐於機車1之第1座部12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上、下分別指機車1停止於水平面上時之鉛垂方向之上、下。於圖式中標註之符號F、Re、L、R、Up、Dn分別表示前、後、左、右、上、下。
如圖1所示,機車1具備:頭管2;車體框架20,其固定於頭管2;及座部10,其支持於車體框架20。未圖示之轉向軸支持於頭管2。於轉向軸之上部安裝有把手5。於轉向軸之下部,連結有前叉6。前輪7支持於前叉6。機車1具備動力單元8。動力單元8具備內燃機8A(參照圖2)及收容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未圖示)之變速機箱8B。動力單元8之前端部支持於車體框架20。動力單元8擺動自如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0。於動力單元8之後端部,連結有後輪9。後輪9配置於座部10之下方。於後輪9之上方,配置有後擋泥板18。於後擋泥板18之上方,配置有擋泥板19。擋泥板19支持於車體框架20。
如圖1所示,車體框架20具備:主框架21,其自頭管2向後方延伸;左座部框架22L,其自主框架21向後方延伸;及右座部框架22R,其自主框架21向後方延伸。主框架21具備:前框架21A,其自頭管2向後斜下方延伸;下框架21B,其自前框架21A之下端部向後方 延伸;及後框架21C,其自下框架21B之後端部沿車寬方向延伸(參照圖3)。如圖3所示,左座部框架22L係自後框架21C之左端部向後斜上方延伸。右座部框架22R係自後框架21C之右端部向後斜上方延伸。如圖4所示,右座部框架22R配置於左座部框架22L之右側方。如圖1所示,於車輛側視下,於前框架21A之後方、下框架21B之上方、左座部框架22L之前方及右座部框架22R之前方,形成有凹部16。
如圖4所示,機車1(參照圖1)具備支持於車體框架20之左托架50L及右托架50R。左托架50L係與左座部框架22L連接。於左托架50L,設置有下述之第2左置腳部56L(參照圖1)。左托架50L具備:第1左部分50LA,其自左座部框架22L向後斜左側延伸;及第2左部分50LB,其自第1左部分50LA向後方延伸。如圖3所示,於第1左部分50LA,形成有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卡止孔50LH。卡止孔50LH係沿車輛左右方向開口。於第2左部分50LB,設置有安裝部50LM,該安裝部50LM安裝有第2左置腳部56L。如圖4所示,右托架50R與右座部框架22R連接。於右托架50R,設置有第2右置腳部56R(參照圖1)。右托架50R具備:第1右部分50RA,其自右座部框架22R向後斜右側延伸;及第2右部分50RB,其自第1右部分50RA向後方延伸。如圖3所示,於第1右部分50RA,形成有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卡止孔50RH。卡止孔50RH係沿車輛左右方向開口。於第2右部分50RB,設置有安裝部50RM,該安裝部50RM安裝有第2右置腳部56R。
如圖1所示,座部10具備:第1座部12,其供騎乘者乘坐;及第2座部14,其供同乘者乘坐。第2座部14配置於第1座部12之後方。第1座部12之上表面12T位於較第2座部14之上表面14T靠下方。第1座部12及第2座部14支持於車體框架20。第1座部12及第2座部14支持於左座部框架22L及右座部框架22R。
如圖1所示,機車1具備:前外殼30,其配置於頭管2及前框架 21A之前方;內板32,其配置於頭管2及前框架21A之後方;平坦腳踏板34,其配置於下框架21B之至少上方;座部下外殼60,其配置於座部10之下方;左側外殼46L,其配置於左座部框架22L之左側方;及右側外殼46R,其配置於右座部框架22R之右側方(亦參照圖5)。座部下外殼60、左側外殼46L及右側外殼46R為獨立個體,可相互分離。
如圖1所示,平坦腳踏板34配置於較第1座部12靠前方。平坦腳踏板34配置於較第1座部12靠下方。平坦腳踏板34具備: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下框架21B之上方;及下部平坦腳踏板36,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下框架21B之下方。下部平坦腳踏板36配置於上部平坦腳踏板35之下方。下部平坦腳踏板36配置於左托架50L及右托架50R之至少前方及下方。下部平坦腳踏板36連接於上部平坦腳踏板35。
如圖2所示,平坦腳踏板34具備供騎乘者擱置腳之第1置腳部37。更詳細而言,如圖6所示,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具備第1置腳部37。第1置腳部37具備第1置腳面37S。騎乘者係將腳擱置於第1置腳面37S。
如圖2所示,平坦腳踏板34具備第1後方延伸部38L、及第2後方延伸部38R。如圖7所示,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具備第1後方延伸部38L、及第2後方延伸部38R。第2後方延伸部38R配置於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右側。第1後方延伸部38L係自第1置腳部37向後方延伸。第1後方延伸部38L係自第1置腳部37之左後部37LR朝向第2左置腳部56L(參照圖1)而向後方延伸。第2後方延伸部38R係自第1置腳部37向後方延伸。第2後方延伸部38R係自第1置腳部37之右後部37RR朝向第2右置腳部56R(參照圖5)而向後方延伸。如圖2所示,第1後方延伸部38L係於車輛側視下,通過座部下外殼60之下方。第2後方延伸部38R係於車輛側視下,通過座部下外殼60之下方。如圖5所示,第1後方延 伸部38L係於車輛俯視下,通過座部下外殼60之外側方。第1後方延伸部38L係於車輛俯視下,通過座部下外殼60之左側方。第2後方延伸部38R係於車輛俯視下,通過座部下外殼60之外側方。第2後方延伸部38R係於車輛俯視下,通過座部下外殼60之右側方。
如圖1所示,平坦腳踏板34具備左托架蓋39L及右托架蓋39R。如圖7所示,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具備左托架蓋39L及右托架蓋39R。左托架蓋39L係自第1後方延伸部38L向後方延伸。左托架蓋39L配置於較第1後方延伸部38L靠左方。左托架蓋39L之左端39LL位於較第1後方延伸部38L靠左方。左托架蓋39L配置於左托架50L(參照圖4)之前方及上方。右托架蓋39R係自第2後方延伸部38R向後方延伸。右托架蓋39R配置於較第2後方延伸部38R靠右方。右托架蓋39R之右端39RR位於較第2後方延伸部38R靠右方。右托架蓋39R配置於右托架50R(參照圖4)之前方及上方。
如圖7所示,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具備左卡止片42L及右卡止片42R。左卡止片42L係自左托架蓋39L向車寬方向之內側延伸。左卡止片42L係自左托架蓋39L向右方延伸。左卡止片42L插入至左托架50L之卡止孔50LH(參照圖3)(亦參照圖12)。左卡止片42L卡止於卡止孔50LH。左卡止片42L係接觸於卡止孔50LH之上周緣50LU(參照圖3)及下周緣50LD而卡止。左卡止片42L具備左卡止部43L。左卡止部43L係對左托架50L中之卡止孔50LH之上周緣50LU朝向上方向施力。左卡止部43L具備第1部分43LA及第2部分43LB。第1部分43LA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大於第2部分43LB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第1部分43LA配置於較第2部分43LB靠右方。於左卡止片42L,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42LH。貫通孔42LH係於車輛俯視下與左卡止部43L重疊。於將左卡止片42L插入至卡止孔50LH時,左卡止部43L向下方變形。左卡止部43L之第2部分43LB係與卡止孔50LH之上周緣50LU接觸。
如圖7所示,右卡止片42R係自右托架蓋39R向車寬方向之內側延伸。右卡止片42R係自右托架蓋39R向左方延伸。右卡止片42R插入至右托架50R之卡止孔50RH(參照圖3)。右卡止片42R卡止於卡止孔50RH。右卡止片42R係接觸於卡止孔50RH之上周緣50RU(參照圖3)及下周緣50RD而卡止。如圖8所示,右卡止片42R具備右卡止部43R。右卡止部43R係對右托架50R中之卡止孔50RH之上周緣50RU朝向上方向施力。如圖8所示,右卡止部43R具備第1部分43RA及第2部分43RB。第1部分43RA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大於第2部分43RB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第1部分43RA配置於較第2部分43RB靠左方。於右卡止片42R,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42RH。如圖7所示,貫通孔42RH係於車輛俯視下與右卡止部43R重疊。於將右卡止片42R插入至卡止孔50RH時,右卡止部43R向下方變形。右卡止部43R之第2部分43RB係與卡止孔50RH之上周緣50RU接觸。
如圖1所示,座部下外殼60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1座部12之下方。如圖5所示,座部下外殼60之左端部60L配置於第1座部12之左方。座部下外殼60之右端部60R配置於第1座部12之右方。座部下外殼60之左端部60L及右端部60R係於車輛俯視下不與第1座部12重疊。如圖9所示,座部下外殼60連接於第1置腳部37之後緣37R(亦參照圖6)。如圖1所示,於座部下外殼60之後方,配置有動力單元8。如圖2所示,座部下外殼60係於車輛側視下與動力單元8之內燃機8A重疊。動力單元8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座部下外殼60之後方即可。
如圖2所示,左側外殼46L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座部下外殼60之後方。左側外殼46L配置於第2座部14之下方。右側外殼46R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座部下外殼60之後方。右側外殼46R配置於第2座部14之下方。
如圖1所示,左側外殼46L具備朝向平坦腳踏板34而向下方延伸 之第1下方延伸部47L。第1下方延伸部47L係於較第1後方延伸部38L靠前方,越往前方,則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越小。第1下方延伸部47L之前端47LF配置於較座部下外殼60靠下方。前端47LF配置於較座部下外殼60之後端60RE靠前方。前端47LF配置於較第2左置腳部56L靠下方。前端47LF配置於較第2左置腳部56L靠前方。前端47LF配置於較第1置腳面37S靠下方。前端47LF配置於較擋泥板19靠下方。前端47LF配置於較後擋泥板18靠下方。
右側外殼46R具備朝向平坦腳踏板34而向下方延伸之第2下方延伸部47R。第2下方延伸部47R係於較第2後方延伸部38R靠前方,越往前方,則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越小。第2下方延伸部47R之前端47RF配置於較座部下外殼60靠下方。前端47RF配置於較座部下外殼60之後端60RE靠前方。前端47RF配置於較第2右置腳部56R靠下方。前端47RF配置於較第2右置腳部56R靠前方。前端47RF配置於較第1置腳面37S靠下方。前端47RF配置於較擋泥板19靠下方。前端47RF配置於較後擋泥板18靠下方。
如圖5所示,第1下方延伸部47L通過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外側方。第1下方延伸部47L通過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左側方。第2下方延伸部47R通過第2後方延伸部38R之外側方。第2下方延伸部47R通過第2後方延伸部38R之右側方。如圖2所示,第1下方延伸部47L連接於第1後方延伸部38L。第1下方延伸部47L係以自外側方覆蓋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方式連接於第1後方延伸部38L。第2下方延伸部47R連接於第2後方延伸部38R。第2下方延伸部47R係以自外側方覆蓋第2後方延伸部38R之方式連接於第2後方延伸部38R。
如圖2所示,第1下方延伸部47L係於較第1後方延伸部38L靠前方且第1置腳面37S之下方,連接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第1下方延伸部47L係於較第1後方延伸部38L靠下方,連接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第 1下方延伸部47L亦可連接於上部平坦腳踏板35。第2下方延伸部47R係於較第2後方延伸部38R靠前方且第1置腳面37S之下方,連接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第2下方延伸部47R係於較第2後方延伸部38R靠下方,連接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第2下方延伸部47R亦可連接於上部平坦腳踏板35。
如圖2所示,機車1具備供同乘者擱置腳之第2左置腳部56L及第2右置腳部56R。第2左置腳部56L及第2右置腳部56R配置於較座部下外殼60之前端60F靠後方。第2左置腳部56L及第2右置腳部56R配置於較座部下外殼60靠後方。第2左置腳部56L及第2右置腳部56R配置於較第2座部14靠下方。
如圖6所示,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具備左固定部40L。左固定部40L固定左側外殼46L(參照圖2)。左固定部40L具備第1左固定部40LA、第2左固定部40LB、及第3左固定部40LC。第1左固定部40LA設置於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下方。第2左固定部40LB設置於第1後方延伸部38L。第3左固定部40LC設置於左托架蓋39L之後部。於第1左固定部40LA,形成有第1左貫通孔41LA。於第2左固定部40LB,形成有第2左貫通孔41LB。於第3左固定部40LC,形成有第3左貫通孔41LC。如圖10所示,第1左固定部40LA位於第2左置腳部56L之前方。第2左固定部40LB位於較第1左固定部40LA靠後方。第2左固定部40LB位於較第1左固定部40LA靠上方。第2左固定部40LB位於較第2左置腳部56L靠前方。第3左固定部40LC位於較第2左置腳部56L靠後方。第3左固定部40LC位於較第2左置腳部56L靠上方。第3左固定部40LC位於較第2左固定部40LB靠上方。
如圖6所示,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具備右固定部40R。右固定部40R固定右側外殼46R(參照圖2)。右固定部40R具備第1右固定部40RA、第2右固定部40RB、及第3右固定部40RC。第1右固定部40RA設置於 第2後方延伸部38R之下方。第2右固定部40RB設置於第2後方延伸部38R。第3右固定部40RC設置於右托架蓋39R之後部。於第1右固定部40RA,形成有第1右貫通孔41RA。於第2右固定部40RB,形成有第2右貫通孔41RB。於第3右固定部40RC,形成有第3右貫通孔41RC。如圖10所示,第1右固定部40RA位於第2右置腳部56R之前方。第2右固定部40RB位於較第1右固定部40RA靠後方。第2右固定部40RB位於較第1右固定部40RA靠上方。第2右固定部40RB位於較第2右置腳部56R靠前方。第3右固定部40RC位於較第2右置腳部56R靠後方。第3右固定部40RC位於較第2右置腳部56R靠上方。第3右固定部40RC位於較第2右固定部40RB靠上方。
左側外殼46L與平坦腳踏板34之固定及右側外殼46R與平坦腳踏板34之固定係以車輛中心線CL(參照圖5)為中心而左右對稱之構成。因此,省略右側外殼46R與平坦腳踏板34之固定之詳細說明。
如圖11所示,於第1左固定部40LA之第1左貫通孔41LA,設置有彈性構件41LM,該彈性構件41LM形成有貫通孔41LN。左側外殼46L具備突起部48L,該突起部48L插入至貫通孔41LN,且固定於彈性構件41LM。突起部48L形成於第1下方延伸部47L。再者,於第1左貫通孔41LA亦可未設置彈性構件41LM。此時,突起部48L插入至第1左貫通孔41LA,且卡止於第1左固定部40LA。
如圖12所示,於左側外殼46L(亦參照圖2)之第1下方延伸部47L,形成有第1貫通孔47LH。於第2左固定部40LB之第2左貫通孔41LB及第1下方延伸部47L之第1貫通孔47LH,插入有第1緊固具49A。左側外殼46L係藉由第1緊固具49A而固定於上部平坦腳踏板35。第1下方延伸部47L係藉由第1緊固具49A而卡止於第2左固定部40LB。
如圖13所示,於左側外殼46L,形成有第2貫通孔47LI。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形成有第1貫通孔36H。於第3左固定部40LC之第3左 貫通孔41LC及下部平坦腳踏板36之第1貫通孔36H及左側外殼46L之第2貫通孔47LI,插入有第2緊固具49B。左側外殼46L係藉由第2緊固具49B而固定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及上部平坦腳踏板35。左側外殼46L係藉由第2緊固具49B而固定於第3左固定部40LC。左側外殼46L係經由下部平坦腳踏板36而固定於第3左固定部40LC,但亦可直接固定於第3左固定部40LC。
如圖14所示,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形成有第2貫通孔36I。第2貫通孔36I係沿左右方向貫通。第2貫通孔36I位於較第1置腳面37S靠下方。第2貫通孔36I位於較第1後方延伸部38L(參照圖2)靠前方。第2貫通孔36I位於較第1左固定部40LA(參照圖10)靠前方。左側外殼46L具備卡止於第2貫通孔36I之卡止部48L。卡止部48L形成於第1下方延伸部47L。卡止部48L插入至第2貫通孔36I,且卡止於第2貫通孔36I之上周緣36U。藉由使卡止部48L卡止於第2貫通孔36I,第1下方延伸部47L固定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
如圖15所示,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形成有第3貫通孔36J。於上部平坦腳踏板35,形成有貫通孔35H。於下部平坦腳踏板36之第3貫通孔36J及上部平坦腳踏板35之貫通孔35H,插入有第3緊固具49C。上部平坦腳踏板35及下部平坦腳踏板36係藉由第3緊固具49C而相互固定。
如上所述,根據機車1,如圖2所示,左側外殼46L之第1下方延伸部47L通過上部平坦腳踏板35之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外側方,且連接於第1後方延伸部38L。即,於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外側方,配置有第1下方延伸部47L,第1後方延伸部38L被第1下方延伸部47L覆蓋。因此,可防止於上下車時騎乘者及同乘者將腳搭載於第1後方延伸部38L。又,第1後方延伸部38L連接於第1下方延伸部47L,且為被左側外殼46L吊起之狀態。如此,第1後方延伸部38L係由左側外殼 46L支持,因此,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剛性變高。又,亦可不為了提高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剛性而使第1後方延伸部38L向車寬方向之外側變大。因此,可抑制機車1之側傾角變小。進而,亦可不為了提高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剛性而使第1後方延伸部38L向車寬方向之內側變大。因此,可抑制動力單元8之維護空間變小。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2所示,第1下方延伸部47L係於較第1後方延伸部38L靠前方且第1置腳面37S之下方,與下部平坦腳踏板36連接,且下部平坦腳踏板36為被左側外殼46L吊起之狀態。如此,下部平坦腳踏板36係於較第1後方延伸部38L靠前方且第1置腳面37S之下方由左側外殼46L支持,因此,第1置腳部37之剛性變高。進而,位於第1置腳部37之後方之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剛性亦變高。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6所示,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具備左托架蓋39L,該左托架蓋39L係自第1後方延伸部38L向後方延伸,且配置於左托架50L(參照圖3)之前方及上方。於同乘者將腳搭載於第2左置腳部56L時,存在將腳搭載於左托架蓋39L之情況。因此,有可能會對位於左托架蓋39L之前方之第1後方延伸部38L施加荷重。但是,第1後方延伸部38L連接於第1下方延伸部47L且為被左側外殼46L吊起之狀態,故而剛性變高。因此,可抑制因上述荷重而導致之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變形。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7所示,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具備左卡止片42L,該左卡止片42L係自左托架蓋39L朝向車寬方向之內側延伸,且插入至卡止孔50LH(參照圖3)。藉此,即便於同乘者將腳搭載於左托架蓋39L之情形時,亦可抑制左托架蓋39L之變形。藉此,可抑制伴隨左托架蓋39L之變形而產生之荷重施加於位於左托架蓋39L之前方之第1後方延伸部38L。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12所示,左卡止部43L係對卡止 孔50LH(亦參照圖3)之上周緣50LU朝向上方向施力。因此,即便於同乘者將腳搭載於左托架蓋39L之情形時,亦可抑制左托架蓋39L之上下方向之變形。藉此,可抑制伴隨左托架蓋39L之上下方向之變形而產生之荷重施加於位於左托架蓋39L之前方之第1後方延伸部38L。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下部平坦腳踏板36配置於左托架50L之前方及下方。藉此,可抑制於行駛時濺起之泥或水落至第2左置腳部56L。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7所示,第1後方延伸部38L配置於較左托架蓋39L靠車寬方向之內側。與第1後方延伸部38L配置於較左托架蓋39L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情形相比,騎乘者之放腳時之舒適性提高。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車體框架20支持動力單元8並使之擺動自如,因此,車體框架20之形狀存在限制。若欲藉由車體框架20支持上部平坦腳踏板35之第1後方延伸部38L,則車體框架20之構造複雜化。但是,由於第1後方延伸部38L連接於第1下方延伸部47L,且為被左側外殼46L吊起之狀態,故而可不使車體框架20之構造複雜化,提高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剛性。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2所示,第1下方延伸部47L係於較第1後方延伸部38L靠前方無需螺栓等緊固構件,因此,可使越往前方則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越小。藉此,可確保用於配置在第1下方延伸部47L之前端47LF之周邊之其他構件的空間,並且藉由左側外殼46L將第1後方延伸部38L吊起。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10所示,左側外殼46L係於位於第2左置腳部56L之周邊之第1左固定部40LA、第2左固定部40LB及第3左固定部40LC,以至少3點固定於上部平坦腳踏板35,因此,位於第2左置腳部56L之前方之第1後方延伸部38L周邊之剛性變高。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10所示,左側外殼46L係於設置在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下方之第1左固定部40LA,固定於上部平坦腳踏板35。因此,第1後方延伸部38L成為自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下方亦被左側外殼46L吊起之狀態。因此,第1後方延伸部38L之剛性變高。
1‧‧‧機車
8‧‧‧動力單元
8A‧‧‧內燃機
8B‧‧‧變速機箱
10‧‧‧座部
12‧‧‧第1座部
12T‧‧‧第1座部之上表面
14‧‧‧第2座部
14T‧‧‧第2座部之上表面
18‧‧‧後擋泥板
19‧‧‧擋泥板
34‧‧‧平坦腳踏板
35‧‧‧上部平坦腳踏板
36‧‧‧下部平坦腳踏板
37‧‧‧第1置腳部
37S‧‧‧第1置腳面
38L‧‧‧第1後方延伸部
38R‧‧‧第2後方延伸部
39L‧‧‧左托架蓋
39R‧‧‧右托架蓋
46L‧‧‧左側外殼
46R‧‧‧右側外殼
47L‧‧‧第1下方延伸部
47LF‧‧‧前端
47R‧‧‧第2下方延伸部
47RF‧‧‧前端
56L‧‧‧第2左置腳部
56R‧‧‧第2右置腳部
60‧‧‧座部下外殼
60F‧‧‧座部下外殼之前端
60RE‧‧‧座部下外殼之後端
Dn‧‧‧下
F‧‧‧前
Re‧‧‧後
Up‧‧‧上

Claims (10)

  1. 一種跨坐型車輛(1),其具備:第1座部(12),其供騎乘者乘坐;第2座部(14),其配置於上述第1座部(12)之後方,且供同乘者乘坐;平坦腳踏板(34),其配置於較上述第1座部(12)靠前方且下方處,且具備供騎乘者擱置腳之第1置腳部(37);座部下外殼(60),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第1座部(12)之下方,且連接於上述第1置腳部(37)之後緣(37R);動力單元(8),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座部下外殼(60)之後方;側外殼(46L、46R),其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第2座部(14)之下方且上述座部下外殼(60)之後方,且與上述座部下外殼(60)分開地形成;及第2置腳部(56L、56R),其配置於較上述座部下外殼(60)之前端(60F)靠後方且較上述第2座部(14)靠下方處,且供同乘者擱置腳;且上述平坦腳踏板(34)具備後方延伸部(38L、38R),該後方延伸部(38L、38R)係於車輛側視下,通過上述座部下外殼(60)之下方,且於車輛俯視下,通過上述座部下外殼(60)之外側方,並朝向上述第2置腳部(56L、56R)而向後方延伸;且上述側外殼(46L、46R)具備下方延伸部(47L、47R),該下方延伸部(47L、47R)係朝向上述平坦腳踏板(34)而向下方延伸;且上述下方延伸部(47L、47R)通過上述後方延伸部(38L、38R)之外側方,且連接於上述後方延伸部(38L、38R)。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1),其中上述第1置腳部(37)具備供騎乘者擱置腳之第1置腳面(37S),且上述下方延伸部(47L、47R)通過上述後方延伸部(38L、38R)之外側方,並於較上述後方延伸部(38L、38R)靠前方且上述第1置腳面(37S)之下方處,連接於上述平坦腳踏板(34)。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1),其具備:車體框架(20),其支持上述第1座部(12)及上述第2座部(14);及托架(50L、50R),其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20),且設置有上述第2置腳部(56L、56R);且上述平坦腳踏板(34)具備托架蓋(39L、39R),該托架蓋(39L、39R)係自上述後方延伸部(38L、38R)向後方延伸,且配置於上述托架(50L、50R)之前方及上方。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1),其中於上述托架(50L、50R)形成有卡止孔(50LH、50RH),且上述平坦腳踏板(34)具備卡止片(42L、42R),該卡止片(42L、42R)係自上述托架蓋(39L、39R)朝向車寬方向之內側延伸,且卡止於上述卡止孔(50LH、50RH)。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1),其中上述卡止片(42L、42R)具備卡止部(43L、43R),該卡止部(43L、43R)係對上述托架(50L、50R)中之上述卡止孔(50LH、50RH)之上周緣(50LU、50RU)朝向上方向施力。
  6.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1),其中上述平坦腳踏板(34)具備:上部平坦腳踏板(35),其具備上述後方延伸部(38L、38R)及上述托架蓋(39L、39R);及下部平坦腳踏板(36),其配置於上述上部平坦腳踏板(35)之下方,且與上述上部平坦腳踏板(35)連接;且上述下部平坦腳踏板(36)至少配置於上述托架(50L、50R)之前 方及下方。
  7.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1),其中上述後方延伸部(38L、38R)配置於較上述托架蓋(39L、39R)靠車寬方向之內側處。
  8.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1),其中上述下方延伸部(47L、47R)於較上述後方延伸部(38L、38R)靠前方處,係越往前方則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越小。
  9.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1),其中上述平坦腳踏板(34)具備固定部(40L、40R),該固定部(40L、40R)固定上述側外殼(46L、46R),且上述固定部(40L、40R)具備:第1固定部(40LA、40RA),其位於較上述第2置腳部(56L、56R)靠前方處;第2固定部(40LB、40RB),其位於較上述第1固定部(40LA、40RA)靠後方且較上述第2置腳部(56L、56R)靠前方處;及第3固定部(40LC、40RC),其位於較上述第2置腳部(56L、56R)靠後方處。
  10. 如請求項9之跨坐型車輛(1),其中上述第1固定部(40LA、40RA)設置於上述後方延伸部(38L、38R)之下方。
TW104125476A 2014-11-06 2015-08-05 跨坐型車輛 TWI5356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6062A JP2016088331A (ja) 2014-11-06 2014-11-06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7261A TW201617261A (zh) 2016-05-16
TWI535607B true TWI535607B (zh) 2016-06-01

Family

ID=53836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5476A TWI535607B (zh) 2014-11-06 2015-08-05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018046B1 (zh)
JP (1) JP2016088331A (zh)
TW (1) TWI53560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001B (zh) * 2020-10-16 2023-01-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01661A (ja) 2018-07-02 2020-01-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WO2020188589A1 (en) * 2019-03-16 2020-09-24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Footrest assembly for a two-wheeled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73071A (ja) 2000-12-05 2002-06-18 Honda Motor Co Ltd ピリオンステップ構造
US7270213B2 (en) * 2004-06-04 2007-09-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Wheeled vehicle with foot rest
JP2013203083A (ja) * 2012-03-27 2013-10-0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TWI549849B (zh) * 2013-01-30 2016-09-2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001B (zh) * 2020-10-16 2023-01-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18046B1 (en) 2017-01-11
TW201617261A (zh) 2016-05-16
JP2016088331A (ja) 2016-05-23
EP3018046A1 (en) 201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30376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535607B (zh) 跨坐型車輛
US9346506B2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73717B (zh) 速克達型車輛
JP2014184827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0215214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TWI54984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10126054A (ja) 鞍乗型車両
TWI764595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430675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ボード
JP668430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749482B2 (ja) 跨座式車両
JP738563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84431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ットボード周辺構造
JP2016088330A (ja) 鞍乗型車両
JP717775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構造
JP627944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4198543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TWI720619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1148453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TWI664106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9006964A (ja) 低床型車両
JP2021160582A (ja) 鞍乗型車両
JP6281431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7019385A (ja) 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