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9001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9001B
TWI789001B TW110133707A TW110133707A TWI789001B TW I789001 B TWI789001 B TW I789001B TW 110133707 A TW110133707 A TW 110133707A TW 110133707 A TW110133707 A TW 110133707A TW I789001 B TWI789001 B TW I7890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edal
top wall
width direction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3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6522A (zh
Inventor
赫扎 拉汀拉 歐格斯丹頓
長谷川弘文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6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6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9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900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4Floor-type foot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6Bar-type foot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具備同乘者用之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以及包含在上下方向上與下踏板46相向之頂壁部49的外裝外殼。下踏板46配置於較駕駛者用之前踏板更靠後方且較上踏板45更靠下方之位置。於頂壁部49之鉛直剖面中,頂壁部49之上端49u配置於較下踏板46之上端更靠上方,頂壁部49之下端49L配置於較頂壁部49之上端49u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下踏板4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頂壁部49之上端49u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且較頂壁部49之下端49L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的位置。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JP 2013067304 A揭示有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該速克達具備供駕駛者放置雙腳之腳踏板(step floor)及供同乘者放置雙腳之一對後座腳踏板(pillion step)。後座腳踏板可摺疊。後座腳踏板能夠相對於車體框架在使用位置與非使用位置之間移動,但後座腳踏板整體無法相對於車體框架移動。
JP H0492791 A亦揭示有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該速克達具備供放置駕駛者之雙腳與同乘者之雙腳的置腳板。置腳板包含供駕駛者放置雙腳之前部置腳板、及供同乘者放置雙腳之一對後部置腳板。後部置腳板從前部置腳板向後方延伸。前部置腳板及後部置腳板均為形成速克達表面之外裝外殼之一部分。
JP 2013067304 A及JP H0492791 A所記載之速克達中,供同乘者置腳之後座踏板(tandem footrest)於速克達之右側面及左側面僅各設有一個。因此,根據同乘者之體型,存在同乘者難以將腳放置於後座踏板上之情形。例如,當按照中等體型設定後座踏板時,存在小體型之人或大體型之人難以將腳放置於後座踏板之情形。
不僅如此,根據駕駛者所坐之位置,亦存在同乘者難以將腳放置於後座踏板之情形。例如,當駕駛者所坐之位置與通常相比更靠後方之情形時,同乘者須要進一步張開雙腳,或者使自身所坐之位置向後方移動。於後者之情形時,有時同乘者不得不以膝蓋極度伸展之拘束之姿勢將腳放置於後座踏板。
JP 2013067304 A所記載之後座腳踏板可供同乘者置腳之範圍於前後方向及車寬方向上均較窄。另一方面,JP H0492791 A所記載之後部置腳板可供同乘者置腳之範圍於前後方向上相對較大。然而,JP H0492791 A所記載之後部置腳板的寬度隨著接近後部置腳板之後端而不斷減小。因此,同乘者難以將腳放置於後部置腳板之後部。進而,於該情形時,由於同乘者之腳接近外裝外殼,故存在後部置腳板上之置腳方式受外裝外殼限制之情形。若為了避免此種情形而擴大後部置腳板之寬度,則速克達會於寬度方向上大型化。
因此,JP 2013067304 A及JP H0492791 A所記載之速克達中,根據同乘者之體型或駕駛者所坐之位置,存在同乘者無法以舒適之姿勢將腳放置於後座踏板之情形。
對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同乘者之舒適性較高之跨坐型車輛。該目的可藉由技術方案1之跨坐型車輛而達成。較佳之實施方式被規定為附屬項。
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駕駛者座部,其供駕駛者乘坐;串列座部(tandem seat),其在俯視下配置於上述駕駛者座部之後方,供同乘者乘坐;前踏板,其供坐在上述駕駛者座部之上述駕 駛者置腳;上踏板,其配置於較上述前踏板更靠後方,供坐在上述串列座部之上述同乘者置腳;下踏板,其配置於較上述前踏板更靠後方且較上述上踏板更靠下方之位置,供坐在上述串列座部之上述同乘者放置上述腳;及外裝外殼,其包含設有頂壁部的側面,上述頂壁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下踏板更靠上方且在上下方向上與上述下踏板相向;在沿著與前後方向正交之鉛直平面的上述頂壁部之特定剖面中,上述頂壁部之上端配置於較上述下踏板之上端更靠上方,上述頂壁部之下端配置於較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上述下踏板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且較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的位置。
根據該構成,坐在駕駛者座部之駕駛者之腳(具體而言,駕駛者之鞋類)放置於前踏板。坐在串列座部之同乘者之腳(具體而言,同乘者之鞋類)放置於上踏板或下踏板。即,同乘者能夠從上踏板及下踏板之中選擇置腳位置。上踏板及下踏板配置於互不相同之高度。於小體型之人坐在串列座部之情形、或駕駛者所坐之位置較通常更靠後方之情形時,例如使同乘者之腳放置於上踏板。因此,無論同乘者之體型或駕駛者所坐之位置如何,同乘者均能以舒適之姿勢將腳放置於上踏板或下踏板。
於中等體型之人或大體型之人坐在串列座部之情形時,例如使同乘者之腳放置於下踏板之上。於該情形時,同乘者之腳配置於外裝外殼之頂壁部與下踏板之間。於沿著相對於前後方向垂直且通過下踏板之鉛直平面的頂壁部之剖面(以下,亦稱為「特定剖面」)中,頂壁部之上端配置於較下踏板之內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因此,將腳放置於下踏板之同乘者之腳踝(ankle)在車寬方向上配置於頂壁部之上端附近。
另一方面,於頂壁部之特定剖面中,頂壁部之下端配置於較頂壁部之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因此,於頂壁部之特定剖面中,頂壁部朝向頂壁部之下端往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延伸。人的內踝(medial malleolus)係從腳踝向內側突出。因此,頂壁部隨著接近頂壁部之下端而從同乘者之內踝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遠離。
如此,於頂壁部之特定剖面中,頂壁部之上端配置於將腳放置於下踏板的同乘者之腳踝附近,另一方面,頂壁部隨著接近頂壁部之下端而從同乘者之內踝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遠離。根據下踏板上之置腳方式,同乘者之內踝會進入頂壁部之下的空間。因此,同乘者在下踏板上之置腳方式不易受頂壁部限制。
進而,由於頂壁部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凹陷,故即便腳在下踏板上之位置較通常更靠內側,同乘者之腳跟亦不易碰到頂壁部。因此,下踏板上可置腳之範圍於車寬方向上擴寬。即,同乘者不僅能夠從上踏板及下踏板之中選擇置腳位置,還能夠使置腳位置在下踏板之範圍內沿車寬方向移動。依據以上之理由,能夠進一步提昇同乘者之舒適性。
於本實施方式中,可將以下特徵中之至少一種添加至上述跨坐型車輛。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中間踏板,該中間踏板從上述前踏板向後方延伸至上述上踏板,供上述駕駛者或同乘者放置上述腳。
根據該構成,除設有前踏板、上踏板、及下踏板之外,還設有中間踏板。中間踏板從前踏板向後方延伸。因此,坐在駕駛者座部之駕駛者能夠從前踏板及中間踏板之中選擇置腳位置,且可供駕駛者置腳之範圍於前後方向上擴寬。進而,中間踏板從上踏板向前方延伸。因此,坐 在串列座部之同乘者能夠從上踏板、下踏板、及中間踏板之中選擇置腳位置,可供同乘者置腳之範圍於前後方向上擴寬。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後輪、及使上述後輪旋轉之引擎,上述後輪包含在路面上滾動之輪胎及被上述輪胎包圍之輪圈,上述中間踏板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上述駕駛者座部之前端更靠後方,上述中間踏板之後端於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後輪之上述輪圈之上端更靠上方且較上述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前方的位置。
根據該構成,中間踏板配置在較相當於座部前端之駕駛者座部前端更靠後方。因此,若駕駛者將腳放置於中間踏板,則腳掌容易朝向後方。另一方面,中間踏板之後端於側視時配置於較後輪之輪圈之上端更靠上方且較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前方的位置。即,中間踏板之後端不僅配置於相對靠前方之位置,而且亦配置於相對較高之位置。因此,中間踏板相對於水平面以相對較大之角度斜向傾斜。於駕駛者之腳掌朝向後方之情形時,若中間踏板之傾斜角度較大,則駕駛者容易將腳放置於中間踏板。因此,能夠提昇駕駛者之舒適性。
上述外裝外殼包含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配置於上述上踏板之上方的側外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上踏板之外端配置於較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側外殼之外端更靠下方且較上述側外殼之上述外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的位置,車寬方向上之上述上踏板之內端配置於較上述側外殼之上述外端更靠下方且較上述側外殼之上述外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的位置。
根據該構成,上踏板之外端與上踏板之內端配置於較側外殼之外端更靠下方。上踏板之外端配置於較側外殼之外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另一方面,上踏板之內端配置於較側外殼之外端更靠車寬方向上 之內側。因此,既能抑制或防止跨坐型車輛之寬度增加,又能擴寬車寬方向上的上踏板之寬度。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引擎,上述上踏板之後端與上述下踏板之後端配置於較上述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前方。
根據該構成,上踏板之後端與下踏板之後端配置於較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前方。因此,坐在串列座部之同乘者能夠以膝蓋伸展之舒適之姿勢將腳放置於上踏板及下踏板中之任一者。進而,由於下踏板不僅配置於較上踏板更靠下方,亦配置於較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前方,故串列座部至下踏板之距離增加。因此,即便於大體型之人坐在串列座部之情形時,同乘者亦能以膝蓋伸展之舒適之姿勢將腳放置於下踏板。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引擎,上述下踏板之下端配置於較上述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上方。
根據該構成,下踏板之下端配置於較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上方。因此,上踏板之下端亦配置於較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上方。如此,上踏板及下踏板配置於相對靠上方之位置,因此,坐在串列座部之同乘者無需極度伸展膝蓋便能將腳放置於上踏板及下踏板中之任一者。
上述上踏板相較於上述下踏板在車寬方向上較短。
根據該構成,上踏板之寬度窄於下踏板之寬度。即,車寬方向上之上踏板之長度短於車寬方向上之下踏板之長度。認為能供小體型之人將腳放置於上踏板上。多數情況下,小體型之人與中等體型之人或大體型之人相比,腳之寬度較窄。因此,即便上踏板相較於下踏板在車寬方向上較短,同乘者亦能將腳放置於上踏板。藉此,既能維持同乘者之舒適性,又能抑制或防止跨坐型車輛之寬度增加。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儲物箱,該儲物箱配置於上述駕駛者座部之下方,藉由上述駕駛者座部而開閉,供放入物品,上述上踏板配置於較上述儲物箱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於側視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上述下踏板之上端配置於較上述儲物箱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且配置於較上述儲物箱之下端更靠下方。
根據該構成,上踏板及下踏板不僅配置於互不相同之高度,而且在上下方向上相距夠遠。即,上踏板於側視時與儲物箱重疊,而下踏板則是配置於較儲物箱更靠下方,於側視時不與儲物箱重疊。如此,上踏板及下踏板在上下方向上相距夠遠,因此,無論同乘者之體型或駕駛者所坐之位置如何,同乘者均能舒適地將腳放置於上踏板或下踏板。
上述上踏板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頂壁部更靠上方,在俯視下與上述頂壁部重疊。
根據該構成,頂壁部於俯視下與上踏板及下踏板兩者重疊。即,頂壁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下踏板更靠上方,在俯視下與下踏板重疊。上踏板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頂壁部更靠上方,且在俯視下與頂壁部重疊。藉由採用此種佈局,能夠抑制或防止跨坐型車輛之寬度增加。
於上述頂壁部之上述特定剖面中,從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上端至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的上下方向之距離,長於從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至上述下踏板之上述上端的上下方向之距離,於上述頂壁部之上述特定剖面中,從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上端至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的車寬方向之距離,長於從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至上述下踏板之上述上端的上下方向之距離。
根據該構成,從頂壁部上端至頂壁部下端之上下方向之距 離相對較長。因此,頂壁部之上端於上方向與下踏板相距夠遠。另一方面,從頂壁部下端至下踏板上端之上下方向之距離相對較短。因此,頂壁部之下端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於下踏板附近。於此種佈局之情形時,將腳放置於下踏板之同乘者之內踝容易配置於頂壁部上端與頂壁部下端之間的高度。
進而,與從頂壁部下端至下踏板上端之上下方向之距離相比,從頂壁部上端至頂壁部下端之車寬方向之距離相對較長。即,頂壁部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大幅度凹陷,確保頂壁部之下方有相對較大之空間。因此,將腳放置於下踏板之同乘者之腳跟不易與頂壁部接觸,同乘者之腳在下踏板上之位置不易受頂壁部限制。藉此,能夠進一步提昇同乘者之舒適性。
本發明之上文所述或進而其他之目的、特徵及效果,可藉由以下參照附圖進行闡述的實施方式之說明而變得明瞭。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頭管
4:向下框架
5:下框架
6:座部
6d:駕駛者座部
6f:前端
6r:後端
6t:串列座部
7:轉向把手
8:前叉
8p:叉管
9:抗振連桿
10:擺動單元
11:引擎
12:傳遞機構
13:變速箱
14:空氣濾清器箱
14u:上端
15:燃料箱
16:儲物箱
16L:下端
17:頭燈
18:前閃光器
19:後燈
20:尾燈
21:後閃光器
22:把手蓋
23:前外殼
24:前擋泥板
25:護腿板
26:袋狀外殼
27:腳踏板
27f:平坦部
27s:側面
28:下底外殼
29:後底外殼
29s:側面
30:中間外殼
31:上側外殼
32:下側外殼
32o:外端
33:後擋泥板
41:凸部
42:中央踏板
43:前踏板
43e:外緣
43f:前端
43r:後端
44:中間踏板
44e:外緣
44i:內端
44o:外端
45:上踏板
45e:外緣
45f:前端
45F:前歇腳部
45i:內端
45o:外端
45r:後端
45R:後歇腳部
46:下踏板
46i:內端
46o:外端
46r:後端
47:腳踏桿
47b:擺桿
47d:末端部
47e:桿端
47p:基端部
48:鉸鏈
48b:托架
48p:銷
49:頂壁部
49L:下端
49u:上端
Ac:旋轉軸線
Ap:樞軸線
D1:距離
D2:距離
D3:距離
D4:距離
C1:旋轉中心
F:箭頭
Fh:輪圈
Ft:輪胎
Fw:前輪
L:箭頭
Rh:輪圈
Rhu:上端
Rt:輪胎
Rw:後輪
Rwf:前端
Rwu:上端
U:箭頭
WO:車輛中央
圖1A係一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1B係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3係包含腳踏板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左側視圖。
圖4係包含腳踏板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5係將圖3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
圖6係將圖4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
圖7係表示沿著圖5所示之VII-VII線的中間踏板之鉛直剖面的剖視 圖。
圖8係表示沿著圖5所示之VIII-VIII線的上踏板之鉛直剖面的剖視圖。
圖9係將圖8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
圖10係表示下踏板配置於使用位置之狀態的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後視圖。
圖11係表示下踏板配置於非使用位置之狀態的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後視圖。
圖12係用以對放置於下踏板之腳與外裝外殼之頂壁部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的剖視圖。
以下,只要未作特別說明,便是對配置於水平路面上之基準姿勢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基準姿勢係如下姿勢:跨坐型車輛1上無人乘坐,且轉向把手7配置於跨坐型車輛1直線前進之直進位置(圖2所示之轉向把手7之位置),後輪Rw之旋轉中心是水平的。
關於以下說明中之前後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只要未作特別說明,便是基於基準姿勢之跨坐型車輛1來定義。左右方向相當於車寬方向。車輛中央WO相當於通過頭管3之中心線且與後輪Rw之旋轉中心正交的鉛直面。關於以下說明中之俯視、側視、及後視,只要未作特別說明,便分別指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側視、及後視。以下說明中之「上端」係指某構件中位於最上方之部分。即,「上端」係指最上端。下端、前端、後端、右端、左端、外端、及內端亦同樣如此。
首先,對跨坐型車輛1之基本構成進行說明。
圖1A及圖1B係一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圖。圖1A及圖1B中之箭頭U及箭頭F分別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上方向及前方向。圖2中之箭頭L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左方向。其他圖亦同樣如此。
如圖1A所示,跨坐型車輛1例如為速克達。跨坐型車輛1具備被外裝外殼覆蓋之車體框架2、以及安裝於車體框架2之前輪Fw及後輪Rw。前輪Fw經由下述前叉8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輪Rw經由下述擺動單元10安裝於車體框架2。前輪Fw包含在路面上滾動之橡膠製之輪胎Ft、及被輪胎Ft包圍之金屬製之輪圈Fh。同樣地,後輪Rw包含在路面上滾動之橡膠製之輪胎Rt、及被輪胎Rt包圍之金屬製之輪圈Rh。
車體框架2包含朝後方且上方斜向延伸之頭管3。如圖1B所示,車體框架2進而包含:向下框架4,其從頭管3朝後方且下方斜向延伸;及一對下框架5,其從向下框架4朝後方且上方斜向延伸。一對下框架5於側視時相互重疊。一對下框架5之前端配置於較頭管3更靠下方。
如圖1A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供駕駛者乘坐之鞍型座部6。座部6之前端6f配置於較頭管3更靠後方。座部6可用於單人乘坐,亦可用於雙人乘坐。圖1A示出了後者之例。該例中,座部6包含供駕駛者乘坐之駕駛者座部6d、及供同乘者乘坐之串列座部6t。串列座部6t可與駕駛者座部6d為一體,亦可為不同於駕駛者座部6d之另一座部。串列座部6t從駕駛者座部6d向後方延伸。串列座部6t在俯視下配置於駕駛者座部6d之後方。
跨坐型車輛1包含由駕駛者操作之轉向把手7、及將前輪Fw能夠旋轉地支持之前叉8。作為前輪支持構件之一例的前叉8包含分別配置 於前輪Fw之右方及左方之一對叉管8p、及被插入至頭管3之轉向軸。轉向軸從頭管3之上端部向上方突出。轉向把手7連結於轉向軸之上端部。轉向把手7配置於頭管3之上方。當操作轉向把手7時,前輪Fw會與轉向把手7及前叉8一起繞頭管3之中心線左右旋動。藉此,跨坐型車輛1得以轉向。
跨坐型車輛1具備能夠相對於車體框架2上下擺動之擺動單元10。擺動單元10係使跨坐型車輛1行駛之動力單元之一例。擺動單元10包含使後輪Rw旋轉之引擎11、及將引擎11之動力傳遞至後輪Rw之傳遞機構12。引擎11經由抗振連桿9安裝於車體框架2。傳遞機構12從引擎11向後方延伸。後輪Rw配置於傳遞機構12之右方。後輪Rw藉由傳遞機構12以能夠旋轉之方式被支持。後輪Rw及擺動單元10繞著在車寬方向上通過抗振連桿9之水平樞軸線Ap而相對於車體框架2上下擺動。
引擎11包含:活塞,其伴隨於包含空氣與燃料之混合氣體之燃燒而往復;及曲軸,其伴隨於活塞往復,而繞著在車寬方向上延伸之水平的旋轉軸線Ac旋轉。引擎11進而包含收容活塞之汽缸、及收容曲軸之曲軸箱。曲軸配置於較前輪Fw之後端(相當於前輪Fw之輪胎Ft之後端,以下同樣)更靠後方且較後輪Rw之前端(相當於後輪Rw之輪胎Rt之前端,以下同樣)更靠前方之位置。曲軸之旋轉經由傳遞機構12傳遞至後輪Rw。傳遞機構12包含一面變更從引擎11傳遞來之旋轉之速度一面將該旋轉傳遞至後輪Rw之變速機(例如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無段變速機))、及收容變速機之變速箱13。
跨坐型車輛1具備貯存要供給至引擎11之燃料之燃料箱15、及收容有從要供給至引擎11之空氣中去除異物之元件的空氣濾清器箱14。空氣濾清器箱14配置於變速箱13之上方。燃料箱15於側視時配置於空氣 濾清器箱14之上方。燃料箱15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燃料箱15配置於下述儲物箱16之後方。燃料箱15亦可配置於下述腳踏板(foot board)27之下方。
跨坐型車輛1具備供放入頭盔等物品之儲物箱16。物品通過設置於儲物箱16之上端部之開口而放入儲物箱16之中。座部6配置於儲物箱16之上方。儲物箱16之開口藉由座部6而開閉。座部6經由座部鉸鏈而連結於儲物箱16。座部6能夠相對於儲物箱16上下旋動。圖1A示出了在儲物箱16之開口藉由座部6而關閉之閉位置配置有座部6之狀態。
跨坐型車輛1具備向前方發光之頭燈17、及根據駕駛者之操作而亮滅交替之2個前閃光器18。跨坐型車輛1進而具備向後方發光之尾燈20、及根據駕駛者之操作而亮滅交替之2個後閃光器21。圖1A示出了尾燈20及2個後閃光器21設置於1個後燈19之例。頭燈17及前閃光器18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前方。尾燈20及後閃光器21配置於較後輪Rw之前端更靠後方。
跨坐型車輛1具備形成跨坐型車輛1之外表面之外裝外殼。外裝外殼包含配置於轉向把手7前方及後方之把手蓋22、配置於頭管3前方之前外殼23、及配置於前輪Fw上方之前擋泥板24。把手蓋22與轉向把手7一起左右旋動。前擋泥板24與前叉8一起左右旋動。當駕駛者左右轉動轉向把手7時,把手蓋22、前擋泥板24、前叉8、及前輪Fw與轉向把手7一起左右轉動。
外裝外殼進而包含配置於坐在座部6之駕駛者之雙腳之前方的護腿板25、及供坐在座部6之駕駛者放置雙腳之腳踏板27。腳踏板27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下方。護腿板25從腳踏板27之前端部向上方延 伸。護腿板25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前方。護腿板25與坐在座部6之駕駛者之雙腳在前後方向上相向。護腿板25配置於前外殼23之後方。頭管3配置於前後方向上的前外殼23與護腿板25之間。
腳踏板27之上表面包含從右端至左端均平坦之平坦部27f。若於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面處將平坦部27f切斷,則平坦部27f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在車寬方向上延伸之水平直線上。換言之,沿著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面的平坦部27f之剖面從該剖面之右端至該剖面之左端在車寬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平坦部27f既可為無凹凸之光滑平面,亦可為設有不至於影響到置腳之複數個凸部或複數個凹部(例如2mm~1cm之範圍內之凸部或凹部)之實質性平面。
外裝外殼具備與護腿板25一起形成供放入物品之收納空間之袋狀外殼26。袋狀外殼26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前方。袋狀外殼26配置於護腿板25之後方。袋狀外殼26安裝於護腿板25。收納空間形成於前後方向上的護腿板25與袋狀外殼26之間。收納空間從形成於前後方向上之護腿板25與袋狀外殼26之間的存取口向下方延伸。物品通過存取口而存放於收納空間或從收納空間取出。
外裝外殼包含配置於腳踏板27下方之底外殼。底外殼包含配置於腳踏板27下方之下底外殼28、及配置於腳踏板27下方且配置於腳踏板27後方之一對後底外殼29。如圖1B所示,一對下框架5配置於上下方向上之腳踏板27與下底外殼28之間。一對後底外殼29分別配置於一對下框架5之右方及左方。後底外殼29配置於較引擎1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於側視時與引擎11重疊。
外裝外殼包含配置於儲物箱16前方之中間外殼30、及配置 於儲物箱16右方及左方之一對側外殼。側外殼包含在側視時配置於座部6下方之上側外殼31、及於側視時配置於上側外殼31下方之下側外殼32。上側外殼31及下側外殼32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儲物箱16之外側,於側視時與儲物箱16重疊。
中間外殼30從腳踏板27向上方延伸。中間外殼30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中間外殼30配置於護腿板25之後方,且在前後方向上與護腿板25相向。於側視時,上側外殼31配置於中間外殼30之後方。於側視時,下側外殼32配置於上側外殼31之後方。
外裝外殼包含配置於後輪Rw上方及後方之後擋泥板33。後擋泥板33包含配置於後輪Rw上方之前板、及從前板朝後方且下方斜向延伸之後板。前板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板經由前板而支持於車體框架2。前板及後板配置於較後輪Rw更靠上方,在俯視下與後輪Rw重疊。相當於後擋泥板33後端之後板後端於側視時配置於較後輪Rw之後端(相當於後輪Rw之輪胎Rt之後端,以下同樣)更靠後方。後板之後端於側視時配置於較座部6之後端6r更靠後方。
接下來,對供駕駛者及同乘者置腳之踏板進行說明。
圖3及圖4分別係包含腳踏板27之跨坐型車輛1之一部分之左側視圖及俯視圖。圖5係將圖3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圖6係將圖4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圖7係表示沿著圖5所示之VII-VII線的中間踏板44之鉛直剖面的剖視圖。圖8係表示沿著圖5所示之VIII-VIII線的上踏板45之鉛直剖面的剖視圖。
如圖3所示,腳踏板27之上表面包含從右端至左端均平坦之平坦部27f。如圖4所示,平坦部27f包含供駕駛者置腳之一對前踏板43、 及位於車寬方向上之一對前踏板43之間的中央踏板42。一對前踏板43配置於互為同等之高度。中央踏板42配置於與一對前踏板43同等之高度。腳踏板27之側面27s從前踏板43之外緣43e向下方延伸。駕駛者能夠將腳放置於中央踏板42及前踏板43中之任一者。
腳踏板27之上表面除包含一對前踏板43之外,還包含供駕駛者置腳之一對中間踏板44、及供同乘者置腳之一對上踏板45。跨坐型車輛1具備摺疊式之一對腳踏桿(footrest bar)47。各腳踏桿47包含供同乘者置腳之下踏板46。以下,有時將前踏板43、中間踏板44、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統稱為踏板43~46。
一對前踏板43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一對中間踏板44、一對上踏板45、及一對腳踏桿47亦同樣如此。駕駛者之右腳放置於右方之前踏板43或右方之中間踏板44。駕駛者之左腳放置於左方之前踏板43或左方之中間踏板44。同樣地,同乘者之右腳放置於右方之上踏板45或右方之下踏板46。同乘者之左腳放置於左方之上踏板45或左方之下踏板46。
前踏板43及中間踏板44係腳踏板27之一部分。上踏板45可為腳踏板27等外裝外殼之一部分,亦可為摺疊式腳踏桿之一部分。下踏板46亦同樣如此。圖4示出上踏板45為腳踏板27之一部分且下踏板46為腳踏桿47之一部分之例。腳踏桿47能夠於使用位置(圖3及圖4所示之位置)與非使用位置(圖11所示之位置)之間移動。以下說明中,只要未作特別說明,便是對位於使用位置之腳踏桿47進行說明。
踏板43~46既可為無凹凸之光滑平面,亦可為設有不至於影響到置腳之複數個凸部或複數個凹部(例如2mm~1cm之範圍內之凸部 或凹部)之實質性平面。圖4示出了抑制或防止腳打滑之複數個凸部41設置於前踏板43、中間踏板44、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各者之例。
如圖6所示,複數個凸部41隔開固定間隔規則地配置。凸部41既可為直線狀或曲線狀,亦可為圓形或橢圓形。圖6示出設有直線狀之凸部與曲線狀之凸部之例。沿著鉛直平面之凸部之剖面例如為梯形或半圓狀。關於凸部從踏板表面突出之量,所有凸部均相等或大致相等。踏板之表面與複數個凸部41之末端形成實質性平面。駕駛者或同乘者之腳與複數個凸部41之末端接觸。
如圖3所示,於側視時,前踏板43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前輪Fw與後輪Rw之間。於側視時,前踏板43朝後方且上方斜向延伸。前踏板43從前踏板43之前端43f至前踏板43之後端43r可以是水平的,亦可包含水平部分及相對於水平面斜向傾斜之部分。
於側視時,前踏板43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下方。於側視時,前踏板43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後輪Rw之上端Rwu(相當於後輪Rw之輪胎Rt之上端,以下同樣)更靠下方。於側視時,前踏板43之前端43f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下方。於側視時,前踏板43之後端43r配置於與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同等或大致同等之高度。
於側視時,前踏板43之前端43f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前方。於側視時,前踏板43之後端43r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後方。於側視時,前踏板43之後端43r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前方。於側視時,前踏板43之後端43r配置於較擺動單元10之樞軸線Ap更靠前方。
如圖4所示,一對前踏板43配置於較把手蓋22更靠下方,在俯視下與把手蓋22重疊。中央踏板42在俯視下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把手蓋22與座部6之間。於俯視下,前踏板43之外緣43e隨著接近中間踏板44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延伸。因此,車寬方向上之一對前踏板43之外緣43e之間隔隨著接近中間踏板44而變寬。
於俯視下,座部6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一對中間踏板44之間。於俯視下,右方之中間踏板44從右方之前踏板43向後方延伸。於俯視下,左方之中間踏板44從左方之前踏板43向後方延伸。於俯視下,側外殼31~32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中間踏板44與座部6之間。
於俯視下,中間踏板44之外緣44e從前踏板43之外緣43e向後方延伸。於俯視下,中間踏板44之外緣44e隨著接近上踏板45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延伸。因此,車寬方向上之一對中間踏板44之外緣44e之間隔隨著接近上踏板45而變寬。車寬方向上之一對中間踏板44之外緣44e之間隔的最大值大於車寬方向上之一對前踏板43之外緣43e之間隔的最大值。
如圖3所示,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從前踏板43朝後方且上方斜向延伸。中間踏板44及前踏板43於兩者之結合部形成有於側視時向下方凸起之圓弧。中間踏板44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大於前踏板43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中間踏板44相較於前踏板43在前後方向上較短。換言之,從中間踏板44之前端至中間踏板44之後端的前後方向之距離,短於從前踏板43之前端43f至前踏板43之後端43r的前後方向之距離。
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下方。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後輪Rw之旋 轉中心C1更靠上方。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後方。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後輪Rw之前端Rwf更靠前方。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前方。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後端配置於較擺動單元10之樞軸線Ap更靠後方。
中間踏板44之前端相當於前踏板43之後端43r。中間踏板44之後端相當於上踏板45之前端45f。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後端配置於較中間踏板44之前端更靠上方。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後端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上方。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後端配置於較後輪Rw之輪圈Rh之上端Rhu更靠上方。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後端配置於較空氣濾清器箱14之上端14u更靠上方。於側視時,中間踏板44之後端配置於與後輪Rw之上端Rwu同等或大致同等之高度。
圖7示出了沿著與前後方向正交之鉛直平面的剖面。於圖7所示之剖面中,中間踏板44之內端44i配置於較中間踏板44之外端44o更靠上方,中間踏板44朝向車輛中央WO(參照圖4)往斜上方延伸。中間踏板44之內端44i既可配置於與中間踏板44之外端44o同等之高度,亦可配置於較中間踏板44之外端44o更靠下方。
如圖4所示,於俯視下,座部6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一對上踏板45之間。於俯視下,右方之上踏板45從右方之中間踏板44向後方延伸。於俯視下,左方之上踏板45從左方之中間踏板44向後方延伸。於俯視下,上踏板45之外緣45e從中間踏板44之外緣44e向後方延伸。於俯視下,側外殼31~32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上踏板45與座部6之間。
如圖5所示,上踏板45包含側視時從中間踏板44朝後方且下 方斜向延伸之前歇腳部45F、及側視時從前歇腳部45F朝後方且上方斜向延伸之後歇腳部45R。中間踏板44與前歇腳部45F於兩者之結合部形成有側視時向上方突出之凸部。前歇腳部45F與後歇腳部45R於兩者之結合部形成有側視時向下方凹陷之凹部。後歇腳部45R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小於中間踏板44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
上踏板45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於上踏板45之前端45f與上踏板45之後端45r之間發生變化。上踏板45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從上踏板45之前端45f至上踏板45之後端45r亦可以是固定的。於該情形時,上踏板45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可小於中間踏板44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上踏板45可整體或局部水平。例如,後歇腳部45R可以是水平的。
前歇腳部45F之前端相當於上踏板45之前端45f。上踏板45之後端45r配置於較上踏板45之前端45f更靠上方。上踏板45相較於中間踏板44在前後方向上較短。換言之,從上踏板45之前端45f至上踏板45之後端45r的前後方向之距離,短於從中間踏板44之前端(相當於後端43r)至中間踏板44之後端(相當於前端45f)的前後方向之距離。
於側視時,上踏板45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前方。如圖3所示,於側視時,上踏板45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下方。於側視時,上踏板45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後輪Rw之輪圈Rh之上端Rhu更靠上方。
圖8示出了沿著與前後方向正交之鉛直平面之剖面。於圖8所示之剖面中,上踏板45之內端45i配置於較上踏板45之外端45o更靠下方,上踏板45朝向車輛中央WO(參照圖4)往斜下方延伸。上踏板45之內端 45i既可配置於與上踏板45之外端45o同等之高度,亦可配置於較上踏板45之外端45o更靠上方。
上踏板45從下側外殼32朝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突出。下側外殼32從上踏板45向上方延伸。於側視時,下側外殼32之一部分配置於上踏板45之上方。下側外殼32之外端32o相當於側外殼31~32之外端。於圖8所示之剖面中,上踏板45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下側外殼32之外端32o更靠下方。於圖8所示之剖面中,上踏板45之內端45i配置於較下側外殼32之外端32o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上踏板45之外端45o配置於較下側外殼32之外端32o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因此,側外殼31~32在俯視下與上踏板45重疊。
如上所述,下踏板46係摺疊式腳踏桿47之一部分。腳踏桿47能夠於使用位置與非使用位置之間相對於車體框架2移動。圖8示出了腳踏桿47配置於使用位置之狀態。使用位置係腳踏桿47之末端部47d配置於較腳踏桿47之基端部47p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的位置。非使用位置(圖11所示之位置)係與腳踏桿47配置於使用位置時相比,腳踏桿47之末端部47d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內側的位置。當腳踏桿47配置於使用位置時,同乘者之腳放置在下踏板46。
腳踏桿47經由鉸鏈48安裝於車體框架2。鉸鏈48包含固定於車體框架2之托架48b、及介存於托架48b與腳踏桿47之間之銷48p。腳踏桿47能夠繞銷48p相對於車體框架2旋轉。銷48p貫通腳踏桿47。銷48p之兩端部支持於托架48b。當使腳踏桿47繞銷48p旋轉時,腳踏桿47會與托架48b接觸,而停止於使用位置及非使用位置中之任一位置。使用位置及非使用位置係腳踏桿47移動範圍兩端之位置。
腳踏桿47包含插入有銷48p之桿端47e、及從桿端47e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延伸之擺桿47b。基端部47p係桿端47e之一部分。末端部47d係擺桿47b之一部分。桿端47e配置於托架48b中。擺桿47b配置於托架48b外。下踏板46係擺桿47b之一部分。因此,同乘者之腳放置於擺桿47b之上。下踏板46之至少一部分能夠於俯視下被視認。
下踏板46之外端46o相當於下踏板46之上端。下踏板46之內端46i相當於下踏板46之下端。下踏板46之外端46o與下踏板46之上端亦可不一致。同樣地,下踏板46之內端46i與下踏板46之下端亦可不一致。從下踏板46之外端46o至下踏板46之內端46i的車寬方向之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D4),長於從上踏板45之外端45o至上踏板45之內端45i的車寬方向之距離。換言之,下踏板46之寬度寬於上踏板45之寬度。
如圖4所示,於俯視下,座部6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一對下踏板46之間。上踏板45配置於較下踏板46更靠上方,在俯視下與下踏板46重疊(參照圖6)。於俯視下,右方之下踏板46從右方之上踏板45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突出。於俯視下,左方之下踏板46從左方之上踏板45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突出。於俯視下,上踏板45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下踏板46與側外殼31~32之間。
如圖3所示,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前踏板43更靠上方。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上方。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上踏板45更靠下方。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後輪Rw之輪圈Rh之上端Rhu更靠下方。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中間踏板44之前端(相當於後端43r)更靠上方且較中間踏板44之後端(相當於 前端45f)更靠下方的位置。
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前踏板43更靠後方。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擺動單元10之樞軸線Ap更靠後方。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前方。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上踏板45之後端45r(參照圖5)更靠前方。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踏板45之前端45f更靠後方且較上踏板45之後端45r更靠前方的位置。
如圖5所示,上踏板45配置於較儲物箱16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於側視時與儲物箱16重疊。中間踏板44之後端(相當於前端45f)亦配置於較儲物箱16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於側視時與儲物箱16重疊。於側視時,上踏板45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儲物箱16之下端16L更靠上方。另一方面,於側視時,下踏板46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儲物箱16之下端16L更靠下方,於側視時不與儲物箱16重疊。
外裝外殼之後底外殼29於側視時配置於中間踏板44之後方。於側視時,後底外殼29配置於上踏板45之下方。於側視時,後底外殼29之一部分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中間踏板44與下踏板46之間。於側視時,下踏板46與後底外殼29重疊。
接下來,對外裝外殼之頂壁部49進行說明。
圖9係將圖8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圖10及圖11係跨坐型車輛1之一部分之後視圖。圖10示出了下踏板46配置於使用位置之狀態。圖11示出了下踏板46配置於非使用位置之狀態。
如圖9所示,後底外殼29之側面29s從腳踏板27之側面27s向下方延伸。後底外殼29之側面29s朝向車輛中央WO(參照圖4)往斜下方延 伸。後底外殼29之側面29s包含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凹陷之頂壁部49。頂壁部49之一部分配置於下踏板46之上方。頂壁部49與下踏板46於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向。
頂壁部49之至少一部分從車輛中央WO(參照圖4)向斜下方延伸。頂壁部49可從頂壁部49之上端49u向斜下方延伸至頂壁部49之下端49L,亦可包含水平部分與鉛直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及朝向車輛中央WO往斜下方延伸之傾斜部。頂壁部49之上端49u相當於頂壁部49中位於車寬方向上之最外側的頂壁部49之外端。頂壁部49之下端49L配置於較頂壁部49之上端49u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如圖10所示,於下踏板46配置於使用位置時,下踏板46配置於較頂壁部49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在後視時不與頂壁部49重疊。另一方面,如圖11所示,於下踏板46配置於非使用位置時,下踏板46配置於頂壁部49之後方,在後視時與頂壁部49重疊。亦可為於下踏板46配置於使用位置時,在後視時下踏板46之至少一部分與頂壁部49重疊。
如圖9所示,頂壁部49之上端49u與頂壁部49之下端49L配置於較上踏板45中之任一部分更靠下方。頂壁部49之上端49u與頂壁部49之下端49L配置於較下踏板46中之任一部分更靠上方。因此,頂壁部49之上端49u與頂壁部49之下端49L配置在較相當於下踏板46之上端的下踏板46之外端46o更靠上方。
上踏板45之外端45o與下踏板46之內端46i配置於較頂壁部49之上端49u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且較頂壁部49之下端49L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的位置。上踏板45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頂壁部49更靠上方,在俯視下與頂壁部49重疊。頂壁部49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下踏板 46更靠上方,在俯視下與下踏板46重疊。因此,頂壁部49於俯視下與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兩者重疊。
頂壁部49之上端49u與頂壁部49之下端49L配置於較下踏板46之外端46o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頂壁部49之上端49u配置於較下踏板46之內端46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相對於此,頂壁部49之下端49L配置於較下踏板46之內端46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頂壁部49之下端49L亦可配置於較下踏板46之內端46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頂壁部49之下端49L配置於較相當於側外殼31~32之外端的下側外殼32之外端32o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
從頂壁部49之上端49u至頂壁部49之下端49L的上下方向之距離D1,長於從頂壁部49之下端49L至下踏板46之上端(相當於外端46o)的上下方向之距離D2。距離D1長於從頂壁部49之上端49u至頂壁部49之下端49L的車寬方向之距離D3。距離D1長於從下踏板46之外端46o至下踏板46之內端46i的車寬方向之距離D4。距離D2短於距離D3。距離D2短於距離D4。距離D3短於距離D4。但,距離D1~距離D4之關係並不限於此。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中,坐在駕駛者座部6d之駕駛者之腳(具體而言,駕駛者之鞋類)放置於前踏板43。坐在串列座部6t之同乘者之腳(具體而言,同乘者之鞋類)放置於上踏板45或下踏板46。即,同乘者能夠從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之中選擇置腳位置。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配置於互不相同之高度。於小體型之人坐在串列座部6t之情形、或駕駛者所坐之位置較通常更靠後方之情形時,例如使同乘者之腳放置於上踏板45。因此,無論同乘者之體型或駕駛者所坐之位置如何,同乘者均能以舒適之 姿勢將腳放置於上踏板45或下踏板46。
於中等體型之人或大體型之人坐在串列座部6t之情形時,例如使同乘者之腳放置於下踏板46之上。於該情形時,同乘者之腳配置於外裝外殼之頂壁部49與下踏板46之間。於相對於前後方向垂直且沿著通過下踏板46之鉛直平面的頂壁部49之剖面(以下,亦稱為「特定剖面」)中,頂壁部49之上端49u配置於較下踏板46之內端46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因此,將腳放置於下踏板46之同乘者之腳踝(ankle)在車寬方向上配置於頂壁部49之上端49u之附近。
另一方面,於頂壁部49之特定剖面中,頂壁部49之下端49L配置於較頂壁部49之上端49u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因此,於頂壁部49之特定剖面中,頂壁部49朝向頂壁部49之下端49L往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延伸。人之內踝(medial malleolus)從腳踝向內側突出。因此,頂壁部49隨著接近頂壁部49之下端49L而從同乘者之內踝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遠離。
圖12示出了沿著與前後方向正交之鉛直平面的剖面。圖12中之二點鏈線表示放置於下踏板46之上的同乘者之腳。於圖12所示之頂壁部49之剖面中,頂壁部49隨著接近下踏板46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延伸,因此頂壁部49從同乘者之腳跟(heel)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遠離。同樣地,頂壁部49從同乘者之內踝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遠離。
如此,於頂壁部49之特定剖面中,頂壁部49之上端49u配置於將腳放置於下踏板46之同乘者之腳踝附近,另一方面,頂壁部49隨著接近頂壁部49之下端49L而從同乘者之內踝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遠離。根據相對於下踏板46之置腳方式,同乘者之內踝會進入頂壁部49之下之 空間。因此,同乘者相對於下踏板46之置腳方式不易受頂壁部49限制。
進而,由於頂壁部49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凹陷,故即便腳相對於下踏板46之位置較通常更靠內側,同乘者之腳跟亦不易碰到頂壁部49。因此,下踏板46上可置腳之範圍於車寬方向上擴寬。即,同乘者不僅能夠從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之中選擇置腳位置,還能夠使置腳位置於下踏板46之範圍內沿車寬方向移動。依據以上之理由,能夠進一步提昇同乘者之舒適性。
本實施方式中,除設有前踏板43、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之外,還設有中間踏板44。中間踏板44從前踏板43向後方延伸。因此,坐在駕駛者座部6d之駕駛者能夠從前踏板43及中間踏板44之中選擇置腳位置,可供駕駛者置腳之範圍於前後方向上擴寬。進而,中間踏板44從上踏板45向前方延伸。因此,坐在串列座部6t之同乘者能夠從上踏板45、下踏板46、及中間踏板44之中選擇置腳位置,可供同乘者放置腳之範圍於前後方向上擴寬。
本實施方式中,中間踏板44配置在較相當於駕駛者座部6d之前端的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後方。因此,若駕駛者將腳放置於中間踏板44,則腳掌容易朝向後方。另一方面,相當於上踏板45之前端45f的中間踏板44之後端於側視時配置於較後輪Rw之輪圈Rh之上端Rhu更靠上方且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前方的位置。即,中間踏板44之後端不僅配置於相對靠前方之位置,亦配置於相對較高之位置。因此,中間踏板44相對於水平面以相對較大之角度斜向傾斜。於駕駛者之腳掌朝向後方之情形時,若中間踏板44之傾斜角度較大,則駕駛者容易將腳放置於中間踏板44。因此,能夠提昇駕駛者之舒適性。
本實施方式中,上踏板45之外端45o與上踏板45之內端45i配置於較相當於下側外殼32之外端32o的側外殼31~32之外端更靠下方。上踏板45之外端45o配置於較側外殼31~32之外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另一方面,上踏板45之內端45i配置於較側外殼31~32之外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因此,既能抑制或防止跨坐型車輛1之寬度增加,又能擴寬車寬方向上的上踏板45之寬度。
本實施方式中,上踏板45之後端45r與下踏板46之後端46r(參照圖6)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前方。因此,坐在串列座部6t之同乘者能夠以膝蓋伸展之舒適之姿勢將腳放置於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中之任一者。進而,由於下踏板46不僅配置於較上踏板45更靠下方,亦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前方,故從串列座部6t至下踏板46之距離增加。因此,即便於大體型之人坐在串列座部6t之情形時,同乘者亦能夠以膝蓋伸展之舒適之姿勢將腳放置於下踏板46。
本實施方式中,相當於下踏板46之內端46i的下踏板46之下端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上方。因此,上踏板45之下端亦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上方。如此,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配置於相對靠上方之位置,因此,坐在串列座部6t之同乘者無需極度伸展膝蓋便能將腳放置於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中之任一者。
本實施方式中,上踏板45之寬度窄於下踏板46之寬度。即,車寬方向上的上踏板45之長度短於車寬方向上的下踏板46之長度。認為能供小體型之人將腳放置於上踏板45上。多數情況下,小體型之人與中等體型之人或大體型之人相比,腳之寬度較窄。因此,即便上踏板45相較於下踏板46在車寬方向上較短,同乘者亦能將腳放置於上踏板45。藉 此,既能維持同乘者之舒適性,又能抑制或防止跨坐型車輛1之寬度增加。
本實施方式中,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不僅配置於互不相同之高度,而且在上下方向上相距夠遠。即,上踏板45於側視時與儲物箱16重疊,而下踏板46則是配置於較儲物箱16更靠下方,於側視時不與儲物箱16重疊。如此,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在上下方向上相距夠遠,因此,無論同乘者之體型或駕駛者所坐之位置如何,同乘者均能舒適地將腳放置於上踏板45或下踏板46。
本實施方式中,頂壁部49在俯視下與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兩者重疊。即,頂壁部49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下踏板46更靠上方,在俯視下與下踏板46重疊。上踏板45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頂壁部49更靠上方,在俯視下與頂壁部49重疊。藉由採用此種佈局,能夠抑制或防止跨坐型車輛1之寬度增加。
本實施方式中,從頂壁部49之上端49u至頂壁部49之下端49L的上下方向之距離D1相對較長。因此,頂壁部49之上端49u於上方向與下踏板46相距夠遠。另一方面,從頂壁部49之下端49L至下踏板46之上端(相當於外端46o)的上下方向之距離D2相對較短。因此,頂壁部49之下端49L於上下方向上配置於下踏板46之附近。於此種佈局之情形時,將腳放置於下踏板46之同乘者之內踝容易配置於頂壁部49之上端49u與頂壁部49之下端49L之間的高度。
進而,與從頂壁部49之下端49L至下踏板46之上端的上下方向之距離D2相比,從頂壁部49之上端49u至頂壁部49之下端49L的車寬方向之距離D3相對較長。即,頂壁部49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大幅度凹 陷,確保頂壁部49之下方有相對較大之空間。因此,將腳放置於下踏板46之同乘者之腳跟不易與頂壁部49接觸,同乘者之腳在下踏板46上之位置不易受頂壁部49限制。藉此,能夠進一步提昇同乘者之舒適性。
其他實施方式
可將上述之實施方式以如下方式進行變更。
例如,中間踏板44之後端(相當於前端45f)亦可配置於較後輪Rw之輪圈Rh之上端Rhu更靠下方。中間踏板44之後端亦可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後方。中間踏板44可從跨坐型車輛1中省略。
側外殼31~32亦可為於俯視下不與上踏板45重疊。具體而言,上踏板45之內端45i亦可配置在較相當於下側外殼32之外端32o的側外殼31~32之外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
上踏板45之後端45r與下踏板46之後端46r(參照圖6)中之至少一者亦可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後方。
下踏板46之下端(相當於內端46i)亦可配置於較引擎11之旋轉軸線Ac更靠下方。
上踏板45之寬度亦可與下踏板46之寬度相等,或可寬於下踏板46之寬度。
亦可為上踏板45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儲物箱16之下端16L更靠下方。或者,亦可為上踏板45及下踏板46兩者於側視時與儲物箱16重疊。亦可將儲物箱16從跨坐型車輛1中省略。
上踏板45亦可為於俯視下不與下底外殼28之頂壁部49重疊。
下踏板46亦可為於俯視下與中間踏板44及上踏板45兩者重 疊。或者,下踏板46亦可為於俯視下不與上踏板45重疊,且於俯視下與中間踏板44重疊。
腳踏板27之中央踏板42亦可不僅配置於與一對前踏板43同等之高度,而且配置於較一對前踏板43更靠上方。
跨坐型車輛1亦可代替具備作為動力源之一例之引擎11,而具備作為動力源之另一例之電動馬達,或可具備引擎11及電動馬達兩者。
跨坐型車輛1不限於引擎11能夠相對於車體框架2擺動之速克達型機車,亦可為動力源固定於車體框架2之彎樑型機車。跨坐型車輛1不限於二輪車,亦可為三輪車或四輪車。於三輪車之情形時,可有2個前輪Fw,或可有2個後輪Rw。跨坐型車輛1亦可為雪上摩托車。
亦可將上述全部構成之2個以上進行組合。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5:下框架
16:儲物箱
27:腳踏板
27s:側面
29:後底外殼
29s:側面
31:上側外殼
32:下側外殼
32o:外端
45:上踏板
45i:內端
45o:外端
45R:後歇腳部
46:下踏板
46i:內端
46o:外端
47:腳踏桿
47b:擺桿
47d:末端部
47e:桿端
47p:基端部
48:鉸鏈
48b:托架
48p:銷
49:頂壁部
49L:下端
49u:上端

Claims (11)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駕駛者座部,其供駕駛者乘坐;串列座部,其在俯視下配置於上述駕駛者座部之後方,供同乘者乘坐;前踏板,其供坐在上述駕駛者座部之上述駕駛者置腳;上踏板,其配置於較上述前踏板更靠後方,供坐在上述串列座部之上述同乘者置腳;下踏板,其配置於較上述前踏板更靠後方且較上述上踏板更靠下方之位置,供坐在上述串列座部之上述同乘者放置上述腳;外裝外殼,其包含設有頂壁部的側面,上述頂壁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下踏板更靠上方且在上下方向上與上述下踏板相向;及中間踏板,該中間踏板從上述前踏板向後方延伸至上述上踏板,供上述駕駛者或同乘者放置上述腳;在沿著與前後方向正交之鉛直平面的上述頂壁部之特定剖面中,上述頂壁部之上端配置於較上述下踏板之上端更靠上方,上述頂壁部之下端配置於較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上述下踏板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且較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的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後輪,其包含在路面上滾動之輪胎及被上述輪胎包圍之輪圈;及引擎,其使上述後輪旋轉;且 上述中間踏板之所有部分均配置於較上述駕駛者座部之前端更靠後方;上述中間踏板之後端於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後輪之上述輪圈之上端更靠上方且較上述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前方的位置。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上踏板之後端與上述下踏板之後端配置於較上述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前方。
  4. 如請求項2或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下踏板之下端配置於較上述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上方。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外裝外殼包含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配置於上述上踏板之上方的側外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上踏板之外端配置於較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側外殼之外端更靠下方且較上述側外殼之上述外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的位置;車寬方向上之上述上踏板之內端配置於較上述側外殼之上述外端更靠下方且較上述側外殼之上述外端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的位置。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引擎,上述上踏板之後端與上述下踏板之後端配置於較上述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前方。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引擎,上述下踏板之下端配置於較上述引擎之旋轉軸線更靠上方。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上踏板相較於上述下踏板在車寬方向上較短。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儲物箱,該儲物箱配置於上述駕駛者座部之下方,藉由上述駕駛者座部而開閉,供放入物品;上述上踏板配置於較上述儲物箱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於側視時與上述儲物箱重疊;上述下踏板之上端配置於較上述儲物箱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且配置於較上述儲物箱之下端更靠下方。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上踏板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頂壁部更靠上方,在俯視下與上述頂壁部重疊。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頂壁部之上述特定剖面中,從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上端至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的上下方向之距離,長於從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至上述下踏板之上述上端的上下方向之距離;於上述頂壁部之上述特定剖面中,從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上端至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的車寬方向之距離,長於從上述頂壁部之上述下端至上述下踏板之上述上端的上下方向之距離。
TW110133707A 2020-10-16 2021-09-10 跨坐型車輛 TWI7890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4981A JP2022066070A (ja) 2020-10-16 2020-10-16 鞍乗型車両
JP2020-174981 2020-10-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6522A TW202216522A (zh) 2022-05-01
TWI789001B true TWI789001B (zh) 2023-01-01

Family

ID=78032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3707A TWI789001B (zh) 2020-10-16 2021-09-10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984871B1 (zh)
JP (1) JP2022066070A (zh)
TW (1) TWI7890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63942A (ja) * 2022-10-27 2024-05-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69800A1 (en) * 2004-06-04 2005-12-08 Takahiko Suzuki Wheeled vehicle with foot rest
US20070241533A1 (en) * 2006-04-03 2007-10-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TWI535607B (zh) * 2014-11-06 2016-06-0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TWI557010B (zh) * 2014-10-24 2016-11-1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TW202005859A (zh) * 2018-07-02 2020-02-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1108B2 (ja) 1990-08-07 2000-01-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足載部支持構造
JP5703183B2 (ja) 2011-09-25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69800A1 (en) * 2004-06-04 2005-12-08 Takahiko Suzuki Wheeled vehicle with foot rest
US20070241533A1 (en) * 2006-04-03 2007-10-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TWI557010B (zh) * 2014-10-24 2016-11-1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TWI535607B (zh) * 2014-11-06 2016-06-0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TW202005859A (zh) * 2018-07-02 2020-02-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6522A (zh) 2022-05-01
EP3984871B1 (en) 2023-08-16
JP2022066070A (ja) 2022-04-28
EP3984871A1 (en) 2022-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035624A1 (en) Components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to permit leaning of the driver
JP2010013067A (ja) 自動二輪車
TWI789001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4184827A (ja) 鞍乗型車両
JP4377954B1 (ja) 鞍乗型車両
US4529055A (en) Motor vehicles
JP456708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TW201429778A (zh) 跨坐型車輛
US20160229478A1 (en) Longitudinal mounted front engine, seat straddle reverse trike motorcycle
JP2009101893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US6435585B1 (en) Article storage device of motorcycle
EP2781441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JP7424858B2 (ja) 自転車
CN112441166B (zh) 跨骑型车辆的踏脚板结构
WO2022180967A1 (ja) 小型車両
JP458325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0634719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カバー構造
JP4825908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6103349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0313384A (ja) 鞍乗型四輪車両
JP202313199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0066408A (ja) 鞍乗型車両
JP5307497B2 (ja) 低床式鞍乗り型車両
WO2019082633A1 (ja) 鞍乗り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