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7010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7010B
TWI557010B TW103136837A TW103136837A TWI557010B TW I557010 B TWI557010 B TW I557010B TW 103136837 A TW103136837 A TW 103136837A TW 103136837 A TW103136837 A TW 103136837A TW I557010 B TWI557010 B TW I5570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vehicle
straddle
cover portion
side cover
fron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6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5471A (zh
Inventor
曾宇安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68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5701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5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5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7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7010B/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特別是關於一種速可達型跨坐型車輛。
以往,在速可達型車輛等跨坐型車輛中,會依據車輛的尺寸,具體來說是座墊的高度,以將同乘者腳座(tandem foot rest)設置在分別對應於同乘者的乘車姿勢的位置。
在專利文獻1中,揭露一種小型速可達車輛。參照該專利文獻1的第16圖,第四蓋構件44,構成側蓋20d的左右兩側面的一部份和置腳部21a。具體來說,在第四蓋構件44的右側面,形成有朝向車寬方向的內側方向凹陷的凹部44a,且此凹部44a的底面,構成配置有後腳踏板18a之階部22c。凹部44a與階部22c朝向車輛前方延伸,且與置腳部21a相連。因此,後腳踏板18a、18b,不論在展開狀態或收納狀態時,其樞軸都位於階部22c的上方,且位於凹部44a的外側。
在專利文獻2中,揭露一種小型速可達車輛。參照該專利文獻2的第1圖,在速可達型車輛的1的左右側車蓋 9中,對應於摺疊式腳踏桿機構30的設置場所的位置上,設置有收納孔(未圖示),藉此將呈收納狀態的摺疊式腳踏桿機構30收納在收納孔中,以使速可達型車輛1的車體呈現平齊的外觀。腳踏板5的兩側連接至左右側車蓋9,並位於摺疊式腳踏桿機構30前方。因此,可知摺疊式腳踏桿機構30,不論在展開狀態或收納狀態時,其樞軸都位於左右側車蓋9的收納孔的內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I421190號公報
專利文獻2: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I400172號公報
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後腳踏板18a、18b,其樞軸位於階部22c的上方,且位於凹部44a的外側,所以其本體的大半總是露出。因此,使得進行後腳踏板18a、18b的展開或收納時的操作變得容易。亦即,操作性良好。後腳踏板18a、18b,雖然能夠提供良好操作性的效果,但是在同乘者用腳踩在後腳踏板18a、18b時,同乘者的腳的位置遠離左右側蓋20d,使得同乘者不容易將腳緊靠至左右側蓋20d。亦即,腳部的承載舒適性低。
又,在上述專利文獻2中,由於摺疊式腳踏桿機構30的樞軸位於左右側車蓋9的收納孔中,在同乘者用腳踩在摺 疊式腳踏桿機構30時,同乘者的腳的位置靠近左右側車蓋9,所以容易將腳緊靠至腳部附近的左右側車蓋9。亦即,腳部的承載舒適性高。但是,摺疊式腳踏桿機構30,是以其樞軸不會露出的方式被固定在收納孔中,所以在收納狀態時,其本體的全部會嵌入在收納孔中。因此,要將摺疊式腳踏桿機構30,從本體的全部被嵌入在收納孔中的收納狀態展開時的操作變得困難。亦即,操作性低。
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包含車體框架、動力單元、座墊、腳踏桿及車殼。該動力單元,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該車體框架上。該座墊,位於比該動力單元更高的位置。該腳踏桿,能夠以樞軸為中心做轉動的方式被支持於該車體框架上,且具有能夠切換成收納狀態或展開狀態的腳部載置面。該車殼,覆蓋該車體框架,並包含腳踏板和後殼部。該腳踏板,位於該座墊的前方且下方,並位於該動力單元的前方。該後殼部,連接該腳踏板的後緣。
其中,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的後殼部,在側視跨坐型車輛時是以劃分該座墊的下方空間的方式位於該座墊的下方。該後殼部,包含中央蓋部、前側蓋部、承載蓋部及後側蓋部。該中央蓋部,連接該腳踏板的後緣。在俯視跨坐型車輛時,該中央蓋部的前緣的中央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的前方,且該中央蓋部的前緣的兩端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的後方。該前側蓋部,在側視跨坐型車輛時是位於該中央蓋部的後方,且在跨坐型車輛的上下方向上從該座墊的下 端延伸至比該動力單元的上端部更下方。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後端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前方。在俯視跨坐型車輛時,該前側蓋部的上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下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該承載蓋部,在俯視跨坐型車輛時是以在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連接於該中央蓋部的下部側緣(以跨坐型車輛的左側面為例,是左下部側緣)與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前緣之間,並具有用以承載該腳踏桿之朝向跨坐型車輛上方的承載面。在側視跨坐型車輛時,從該承載面延伸的假想延伸線會通過該座墊。該後側蓋部,在側視跨坐型車輛時該後側蓋部的下緣位於該動力單元的上方,且從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後緣朝後方延伸。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在側視跨坐型車輛時,該前側蓋部的下部,從其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上的寬度越大。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表面呈凹凸狀。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在側視跨坐型車輛時,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前緣,在跨坐型車輛的上下方向和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上實質上由該座墊朝向後方且下方(亦即,往後下方)傾斜延伸。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前緣,以連接至該腳踏板的後緣的方式,在跨坐型車輛的上下方向和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上實質上由該前側蓋部的上部朝向前方且下方(亦即,往前下方)傾斜延伸。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在俯視跨坐型車 輛時,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後端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且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前緣更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在俯視跨坐型車 輛時,該承載蓋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前部的外緣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在俯視跨坐型車 輛時,該腳踏桿比該前側蓋部的上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該腳踏桿具有樞 接部,該樞接部設置在該承載面上。在俯視跨坐型車輛時,該樞接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外緣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該前側蓋部的上 部的後緣與該後側蓋部的前緣連接並形成段差。並且,在俯視跨坐型車輛時,該前側蓋部的上部比該後側蓋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在該腳踏桿呈收 納狀態下,側視跨坐型車輛時,該腳踏桿在跨坐型車輛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該腳踏桿在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上的長度更大。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在該腳踏桿呈收 納狀態時,該腳踏桿位於該承載面上方,並實質上平行於該承載面。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問題而做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所具有的後殼部可兼顧腳踏桿的操作性與腳部的承載舒適性。
10‧‧‧跨坐型車輛
100‧‧‧車體框架
101‧‧‧頭管部
102‧‧‧下框架部
103‧‧‧底框架部
104‧‧‧後框架部
110‧‧‧轉向軸
120‧‧‧前叉
130‧‧‧前輪
140‧‧‧後輪
150‧‧‧把手部
200‧‧‧動力單元
200a‧‧‧動力單元的上端部
300‧‧‧車殼
310‧‧‧腳踏板
320‧‧‧後殼部
321‧‧‧中央蓋部
321a‧‧‧中央蓋部的前緣
321b‧‧‧中央蓋部的左下部側緣
321c‧‧‧中央蓋部的左上部側緣
321d‧‧‧中央蓋部的前緣的右端
321e‧‧‧中央蓋部的前緣的左端
322‧‧‧前側蓋部
322d‧‧‧下部的前緣
322e‧‧‧上部的前部的外緣部
322f‧‧‧下部的外緣部
322g‧‧‧上部的後緣
323‧‧‧承載蓋部
323a‧‧‧承載面
323b‧‧‧承載蓋部的側緣
324‧‧‧後側蓋部
324a‧‧‧後側蓋部的下緣
324b‧‧‧後側蓋部的前緣
330‧‧‧前殼部
340‧‧‧底殼部
400‧‧‧座墊
401‧‧‧座墊前緣部
402‧‧‧座墊左側緣部
403‧‧‧座墊右側緣部
500‧‧‧腳踏桿
500a‧‧‧腳部載置面
510‧‧‧樞軸
520‧‧‧樞接部
601‧‧‧同乘者的小腿
602‧‧‧同乘者的腳跟
A‧‧‧假想延伸線
322a‧‧‧上部
322a1‧‧‧上部的前端部
322a2‧‧‧上部的前部的後端部
322b‧‧‧下部
322b1‧‧‧下部的後端部或上部的後端部
322b2‧‧‧下部的前端部
322b3‧‧‧下部的突出部
322c‧‧‧上部的前緣
A’‧‧‧假想延伸線的範圍
A”‧‧‧假想延伸線的範圍
F-B‧‧‧前後方向
L-R‧‧‧左右方向
U-D‧‧‧上下方向
h‧‧‧跨坐型車輛的上下方向的高度
l‧‧‧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的長度
第1A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的側視圖。
第1B圖是表示第1A圖的跨坐型車輛的俯視圖。
第2圖是表示第1A圖的後殼部的立體分解圖。
第3圖是表示第1A圖的一部分的側視圖。
第4A圖是表示第1A圖的前側蓋部、承載蓋部及腳踏桿的前視圖,其中該腳踏桿呈收納狀態。
第4B圖是表示第4A圖的另一前視圖,其中該腳踏桿呈展開狀態。
第4C圖是表示在腳踏桿呈展開狀態且同乘者用腳踩在腳踏桿上時的前視圖。
第5圖是表示第1A圖的前側蓋部和承載蓋部的側視圖。
第6圖是表示第1A圖的前側蓋部、承載蓋部及腳踏桿的俯視圖。
第7圖是表示第1A圖的一部分的側視圖,其中同乘者用腳踩在腳踏桿上。
第8圖是表示沿著第3圖中的線段8-8’的剖面示意圖。
第9圖是表示沿著第5圖中的線段9-9’的剖面示意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的複數個實施 形態。又,為了明確地說明,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亦即,在本發明的一部分的實施形態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是必要的。另外,為簡化圖式,一些已知的先前的結構和元件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表示在圖式中。
請參照第1A圖、第1B圖、第2圖、第3圖、第 4A圖及第4B圖。第1A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的側視圖。第1B圖是表示第1A圖的跨坐型車輛10的俯視圖。第2圖是表示第1A圖的後殼部320的立體分解圖。第3圖是表示第1A圖的一部分的側視圖。第4A圖是表示第1A圖的前側蓋部322、承載蓋部323及腳踏桿500的前視圖,其中該腳踏桿500呈收納狀態。第4B圖是表示第4A圖的另一前視圖,其中該腳踏桿500呈展開狀態。
在以下說明中,前、後、左、右、上、下的方向,分別是指從騎乘在跨坐型車輛10上的騎乘者觀看時的前、後、左、右、上、下的方向。另外,在第1A圖中,符號U表示上方,符號D表示下方,符號F表示前方,符號B表示後方。在第1B圖中,符號R表示右方,符號L表示左方。
<車輛概要>
如第1A圖~第4B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跨坐型車 輛10,包含車體框架100、轉向軸110、前叉120、前輪130、動力單元200(在第3圖中以虛線表示)、座墊400、腳踏桿500、後輪140及車殼300。
<車體框架>
車體框架100,是藉由鐵製的管子(pipe)所形成。車體框架100,具備頭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在第1A圖中以虛線表示)、底框架部103(在第1A圖中以虛線表示)及後框架部104(在第1A圖中以虛線表示)。另外,車體框架100的構成,可藉由彎曲加工等的方式一體成形,或者,可藉由將複數個零件加以熔接的方式一體化。
頭管部101,位於在車寬方向上的跨坐型車輛中央。轉向軸11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插入頭管部101中。在轉向軸110的上部,連接有把手部150。在轉向軸110的下部,連接有前叉120。前叉120,將前輪130支持成能夠旋轉。下框架部102,被連接在頭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從頭管部101朝向下方延伸。底框架部103,被連接在下框架部102的下端部。底框架部103,從下框架部102朝向後方延伸。後框架部104,被連接在底框架部103的後端部。後框架部104,從底框架部103的後端部朝向後上方傾斜延伸。
<座墊>
座墊400,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座墊400,被配置在後框架部104的上方。座墊400,位於比頭管部101更後方。座墊400,經由收納部(未圖示)而被支持在後框架部104上。另外,座墊400,可以不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上而是經由 其他構件而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也可以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上。如第1B圖所示,座墊400,包含座墊前緣部401、座墊左側緣部402及座墊右側緣部403。座墊前緣部401,位於比座墊左側緣部402和座墊右側緣部403更前方。座墊左側緣部402,從座墊前緣部401斜向左後方延伸。座墊右側緣部403,從座墊前緣部401斜向右後方延伸。
<動力單元>
動力單元200(在第3圖中以虛線表示),被配置在座墊400的下方。動力單元200,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動力單元200,經由支架以能夠搖動的方式被安裝在該車體框架100上。動力單元200,具有輸出軸(未圖示)。此輸出軸,將後輪140支持成能夠旋轉。動力單元200和後輪140,是以相對於車體框架100能夠一起搖動的單元式搖動(unit swing)的方式來構成。動力單元200,包含作為驅動源的引擎。然而,本發明的動力單元200,只要能夠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車體框架上即可,可以具有引擎來作為驅動源,也可以具有馬達來作為驅動源。驅動源並沒有限制。
<腳踏桿>
腳踏桿500,能夠以樞軸510為中心做轉動的方式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另外,腳踏桿500,能夠以樞軸510為中心做轉動的方式,可以不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上而是經由其他構件而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也可以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上。腳踏桿500,以能夠切換成收納狀態(在第4A圖中表示)或展開狀態(在第4B圖中表示)的方式被支 持在車體框架100上。腳踏桿500,以樞軸510為中心做轉動,藉此能夠被切換成收納狀態或展開狀態。此處,所謂收納狀態,是腳踏桿500沒有被使用的狀態。所謂展開狀態,是腳踏桿500能夠使用的狀態。腳踏桿500,具有腳部載置面500a和樞接部520。腳部載置面500a,在展開狀態中,是坐在座墊400上的同乘者放置腳部的面。樞接部520,具有樞軸510貫通的開口。樞接部520,支持樞軸510。腳踏桿500,在收納狀態中,被配置成腳部載置面500a會位於比樞軸510更上方。在收納狀態中,腳踏桿500,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車殼300的寬度內。亦即,在收納狀態中,腳踏桿500的整體,被配置在車殼300的承載蓋部323的承載面323a的上方。在展開狀態中,腳踏桿500的腳部載置面500a,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車殼300的外側方向上。亦即,腳踏桿500,在從收納狀態變成展開狀態時,會以與車殼300的承載蓋部323的承載面323a正交的樞軸510為中心做轉動,以使載置面500a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在車殼300的寬度方向外延伸。因此,腳踏桿500的腳部載置面500a,會從車殼300的承載蓋部323的承載面323a的上方離開,而被移動到適合支持同乘者的腳的位置。
<車殼>
如第1A圖所示,車殼300,包含前殼部330、後殼部320及底殼部340。前殼部330,主要是覆蓋頭管部101和下框架部102的周圍。後殼部320,位於座墊400的下方。後殼部320,覆蓋後框架部104的前方及兩側邊。在後文中,針 對後殼部320進行詳細說明。底殼部340,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殼部330與後殼部320之間。底殼部340,連結前殼部330和後殼部320。底殼部340,包含腳踏板310。
腳踏板310,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輪130和座墊400之間。腳踏板310,被配置在比座墊400更前方且更下方。腳踏板310,被配置在動力單元200的前方。腳踏板310,是坐在座墊400上的騎乘者在行進時載置腳部的面。腳踏板310,位於底框架部103的上方。腳踏板310,在前後方向上,位於下框架部102和後框架部104之間。腳踏板310,橫跨車寬方向平坦地形成。此處,所謂「腳踏板310是平坦」,是指騎乘者的腳部載置部的任一個部分都是能夠載置腳部程度的平坦。亦即,在腳踏板310上,也可以形成例如用以止滑等的凹凸。另外,在本發明中,腳踏板310不限於平坦。在本發明中,腳踏板310只要能夠讓騎乘者能夠放置腳部即可。例如,腳踏板3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也可以位於比腳踏板310的左右方向的側邊更上方。
<後殼部>
如第1A圖所示,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後殼部320,以劃分座墊400的下方空間的方式位於座墊400的下方。又,後殼部320,包含中央蓋部321、前側蓋部322、承載蓋部323及後側蓋部324。如第1B圖所示,中央蓋部321,連接腳踏板310的後緣(在第1B圖中以虛線來表示該連接位置)。具體來說,如第2圖所示,中央蓋部321的前緣321a,是在中央蓋部321的前緣321a的右端321d和其左端321e 之間的曲線。如第1B圖所示,腳踏板310的後緣,連接至中央蓋部321的前緣321a。又,中央蓋部321,不僅連接至腳踏板310的外側方向的後緣(位於中央蓋部321的前緣321a的左右兩端),更連接至比腳踏板310的外側方向的後緣更內側方向的後緣(位於中央蓋部321的前緣321a的中央部分)。
如第1A圖及第2圖所示,中央蓋部321,具有前緣 321a、左下部側緣321b、左上部側緣321c、右下部側緣(未圖示)及右上部側緣(未圖示)。又,中央蓋部321的左下部側緣321b和左上部側緣321c,與中央蓋部321的右下部側緣和右上部側緣是左右對稱。如果詳細說明,中央蓋部321,是利用左下部側緣321b、左上部側緣321c、右下部側緣及右上部側緣來連接左右的前側蓋部322。因此,左下部側緣321b,是與承載蓋部323的側緣323b相同地斜向後上方延伸;而左上部側緣321c,是與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相同地斜向後下方延伸。右下部側緣和右上部側緣,與左下部側緣321b和左上部側緣321c是左右對稱,所以省略說明。
如第1B圖所示,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中央蓋部321的前緣321a的中央部分,比中央蓋部321的前緣321a的左右兩端321d、321e,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的更前方。亦即,中央蓋部321的前緣321a,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朝向後方延伸,並且在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上從中央朝向兩側延伸。
又,如第3圖所示,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位於中央蓋部321的後方。前側蓋部322,在該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上從該座墊400的下端延伸直至比動力單元200的上端部200a更下方,且延伸直至比腳踏板310的表面更下方。腳踏板310的表面,是坐在座墊400上的騎乘者放置腳部的面。進而,如第1A圖、第1B圖及第2圖所示,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兩個前側蓋部322,分別被連接在中央蓋部321的後方;又,兩個後側蓋部324,分別被連接在這兩個前側蓋部322的後方。具體來說,以跨坐型車輛10的左側面為例,如第2圖所示,中央蓋部321的左下部側緣321b和左上部側緣321c,分別被連接至承載蓋部323的側緣323b和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又,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緣322g,被連接至後側蓋部324的前緣324b。
請參照第4C圖、第5圖、第6圖及第7圖。第4C圖是在腳踏桿呈展開狀態且同乘者用腳踩在腳踏桿上時的前視圖。第5圖是表示第1A圖的前側蓋部322和承載蓋部323的側視圖。第6圖是表示第1A圖的前側蓋部322、承載蓋部323及腳踏桿500的俯視圖。第7圖是表示第1A圖的一部分的側視圖,其中同乘者用腳踩在腳踏桿500上。
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的前側蓋部322,包含上部322a和下部322b。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在跨坐型車 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比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後端部322b1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方;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在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上,上部322a,比下部322b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
又,如第5圖和第7圖所示,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在本實施形態中的前側蓋部322的形狀是回力鏢形。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在本實施形態中的前側蓋部322,是由斜向後下方延伸的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和斜向前下方延伸的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彼此連續而形成。但是關於本發明的前側蓋部322的形狀不受限於上述形狀。例如,在第2圖、第4A圖、及第4B圖中,承載蓋部323的側緣323b與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所夾的角度,也可以大到180度。又,在第5圖中,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與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所夾的角度,也可以大到180度。又,承載蓋部323的側緣323b(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與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所夾的角度,也可以比第5圖所示的角度更小。亦即,只要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下部322b的後端部322b1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方,前側蓋部322的形狀容許任何的變形。
如第1B圖及第2圖所示,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承載蓋部323以在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上延 伸的方式連接於中央蓋部321的左下部側緣321b與下部322b的前緣322d(在第2圖中以虛線表示)之間,並具有用以承載腳踏桿500而朝向跨坐型車輛10的上方的承載面323a。
另外,回到第1A圖,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 從承載蓋部323的承載面323a延伸的假想延伸線A會通過座墊400。請參照第2圖、第4A圖及第4B圖,假想延伸線A,是承載蓋部323的側緣323b與下部322b的前緣322d所夾出的平面也就是承載面323a的斜率。亦即,假想延伸線A,以在承載面323a所載置的腳踏桿500能夠移動到適合支持同乘者的腳的位置的方式,斜向後方延伸而通過座墊400。如第1A圖所示,假想延伸線A,能夠在從通過座墊400的最後端的假想延伸線A’直到假想延伸線A’’的範圍內適當地設定。又,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後側蓋部324的下緣324a(參照第3圖),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上位於比動力單元200更上方,且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從上部322a的後緣322g朝後方延伸。
另外,在本發明中,承載面323a不限於平面。承載面323a也可以是曲面或有凹凸的表面。在這場合,為了適當地表示承載面323a的斜率,能夠適當地定義假想延伸線A。例如,假想延伸線A可以是承載面323a的最前端與最後端之間的斜率,也可以是沿著承載面323a的外緣的斜率,也可以是位於承載面323a的上面的腳踏桿500的樞軸510與承載面323a的最後端之間的斜率。
如第5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側視跨坐型車 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從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的寬度越大。
另外,在本發明中,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不限於從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的寬度越大。只要在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上具有能夠抵接腳的腳跟602的內側的面積即可。
如第5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呈凹凸狀。具體來說,在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部,設置有斜向前下方延伸的突出部322b3。前側蓋部322的突出部322b3的中央,位於比突出部322b3的前部和後部更外側方向。進而,請參照第9圖。第9圖是沿著第5圖中的線段9-9’的剖面示意圖。如第5圖及第9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突出部322b3,在靠近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的部分,突出至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側方向。亦即,前側蓋部322的突出部322b3,被設置在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部。
另外,在本發明中,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不限於呈凹凸狀。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只要能夠支持在腳踏桿500上的腳部即可。另外,在本發明中,在沒有特別記載的場合,所謂「表面」是指露出在跨坐型車輛10的外側方向上的面,且是指在對於跨坐型車輛10進行側視、前視、俯視等時能夠視認的面。
如第5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側視跨坐型車 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實質上由座墊400朝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延伸;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以連接至腳踏板310的後緣的方式,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實質上由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朝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
另外,在本發明中,不受限於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實質上從座墊400朝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延伸;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以連接至腳踏板310的後緣的方式,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實質上由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朝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只要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比下部322b的後端部322b1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前方即可。
如第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端部(在本實施行態中,是與下部322b的後端部322b1相同的位置)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
另外,在本發明中,不受限於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端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只要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在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上,上部322a比下部322b更位於在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即可。
如第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承載蓋部323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外緣部322e(在第6圖的上部以虛線表示)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側方向。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外緣部322e,是從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直到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後端部322a2(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是上部322與承載蓋部323的交點)的線段。
如第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腳踏桿500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側方向。
如第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腳踏桿500具有樞接部520,樞接部520設置於承載面323a上,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樞接部520比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外緣部322f(在第6圖的下部以虛線表示)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 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外緣部322f,是從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端部322b2直到從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後端部322b1的線段。
請參照第8圖,第8圖是表示沿著第3圖中的線段 8-8’的剖面示意圖。如第3圖及第8圖所示,在本實施狀態中,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緣322g與後側蓋部324的前緣324b連接並形成段差,並且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比後側蓋部324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側方向。
另外,在本發明中,不受限於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緣322g與後側蓋部324的前緣324b連接並形成段差,並且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比後側蓋部324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側方向。只要同乘者能夠用腳的腳跟的內側夾住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上方而得到安定感即可。
如第3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腳踏桿500呈 收納狀態下,於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腳踏桿500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上的高度h,是大於腳踏桿500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的長度l。例如,該高度h是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的通過腳踏桿500的上端的水平線與通過下端的水平線之間的長度。又,該長度l是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的通過腳踏桿500的前端的垂直線與通過後端的垂直線之間的長度。
另外,在本發明中,在腳踏桿500呈收納狀態下,於側 視跨坐型車輛10時,不受限於腳踏桿500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上的高度h,是大於腳踏桿500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的長度l。只要同乘者在將腳踏桿500切換成展開狀態時,能夠施力即可。
如第1A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當腳踏桿500 呈收納狀態時,腳踏桿500位於承載面323a上方,並實質上平行於該承載面323a。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包含車體框架100、動力單元200、座墊400、腳踏桿500及車殼300。
該動力單元200,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該車體框架100上。該座墊400,位於比該動力單元200更高的位置。該腳踏桿500,能夠以樞軸510為中心做轉動的方式被支持於該車體框架100上,且具有能夠切換成收納狀態或展開狀態的腳部載置面500a。該車殼300,覆蓋該車體框架100,並包含腳踏板310和後殼部320。該腳踏板310,位於該座墊400的前方和下方並位於該動力單元200的前方。該後殼部320,連接該腳踏板310的後緣。
該後殼部320,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是以劃分該座墊400的下方空間的方式位於該座墊400的下方。該後殼部320,包含中央蓋部321、前側蓋部322、承載蓋部323及後側蓋部324。
該中央蓋部321,連接該腳踏板310的後緣。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該中央蓋部321的前緣321a的中央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的前方,且該中央蓋部321的前 緣321a的兩端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的後方。該前側蓋部322,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是位於該中央蓋部321的後方,且在該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上從該座墊400的下端延伸直至比該動力單元200的上端部200a更下方。並且,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該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後端部322b1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方。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比該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該承載蓋部323,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是以在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連接於該中央蓋部321的下部側緣(以跨坐型車輛的左側面為例,是左下部側緣321b)與該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之間,並具有用以承載該腳踏桿500之朝向該跨坐型車輛10的上方的承載面323a。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從該承載面323a延伸的假想延伸線A會通過該座墊400。該後側蓋部324,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該後側蓋部324的下緣位於該動力單元200的上方,且從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緣322g朝後方延伸。
因此,如第4C圖及第7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在同乘者用腳踩在腳踏桿500上時,同乘者的腳跟602容易抵接至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以實現良好的腳部的承載舒適性。詳細來說,本發明以不妨礙同乘者的小腿601的方式,使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比下部322b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左右方向L-R的內側,且在踩在展開狀態的腳踏桿500 上時,以同乘者的兩腳(鞋子附近的部分)的腳跟602容易從外側夾住分別位於跨坐型車輛10兩側的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方式,使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比上部322a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左右方向L-R的外側方向,藉此能夠確保同乘者的小腿601的舒適性和腳部的安定性,以達成良好的腳部的承載舒適性。
又,如第1B圖及第2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本發明可藉由以不被後殼部320遮蔽的方式將腳踏桿500設置在朝向跨坐型車輛10上方的承載蓋部323的承載面323a上,使腳踏桿500的樞軸510朝向跨坐型車輛10上方露出,以實現良好的操作性。
另外,關於本發明的前側蓋部322的形狀不受限於上述形狀。例如,在第2圖、第4A圖及第4B圖中,承載蓋部323的側緣323b與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所夾的角度,也可以大到180度。又,在第5圖中,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與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所夾的角度,也可以大到180度。又,承載蓋部323的側緣323b(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與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所夾的角度,也可以比第5圖所示的角度更小。亦即,只要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下部322b的後端部322b1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方,前側蓋部322的形狀容許任何的變形。
另外,在本發明中,承載面323a不限於平面。承載面 323a也可以是曲面或有凹凸的表面。在這場合,為了適當地表示承載面323a的斜率,能夠適當地定義假想延伸線A。例如,假想延伸線A可以是承載面323a的最前端與最後端之間的斜率,也可以是沿著承載面323a的外緣的斜率,也可以是位於承載面323a的上面的腳踏桿500的樞軸510與承載面323a的最後端之間的斜率。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該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從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上的寬度越大。
因此,如第5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同乘者用腳踩在展開狀態的腳踏桿500上時,主要是利用腳的腳跟602的內側來夾住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上方來得到安定感,所以如果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上方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的寬度越大,則能夠利用腳的腳跟602的內側抵接的面積也會越大。因此,不論同乘者的腳部的尺寸為何,都能夠更加提升腳部的安定感,以提高舒適性。
另外,在本發明中,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不限於從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的寬度越大。只要在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上具有能夠抵接腳的腳跟602的內側的面積即可。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該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呈凹凸狀。
因此,如第5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前側蓋部322 的下部322b的表面上的凹凸狀結構,能夠提升下部322b的剛性。並且,凹凸結構的凸部,能夠強化朝向外側的支持,以確實支持在腳踏桿500上的腳,因而更加提升腳部的安定感,以提高舒適性。
另外,在本發明中,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不限於呈凹凸狀。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只要能夠支持在腳踏桿500上的腳部即可。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在該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和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上,實質上從該座墊400朝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延伸;該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以連接至該腳踏板310的後緣的方式,在該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和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上,實質上由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朝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
因此,如第5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前側蓋部322的形狀,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上的中央部分,實質上是呈現朝向跨坐型車輛10後方突出的回力鏢形,因此能夠提升前側蓋部322的剛性,並能夠強化朝向外側的支持,以確實支持在腳踏桿500上的腳,因而更加提升腳部的安定感,以提高舒適性。
另外,在本發明中,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緣322c,不受限於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實質上 從座墊400朝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延伸;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不受限於以連接至腳踏板310的後緣的方式,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實質上由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朝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只要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下部322b的後端部322b1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前方即可。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俯 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端部322b1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且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該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
因此,如第6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在跨坐型車輛10左右方向L-R上比後端部位於更內側,使得在腳踏桿500上的腳與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較為靠近,因此同乘者的兩腳的腳跟602容易從外側夾住分別位於跨坐型車輛10兩側的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以確保腳部的安定感。另一方面,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在跨坐型車輛10左右方向L-R上比下部322b的前緣322d位於更內側,可使得同乘者的腳踝601能夠不與上部322a接觸,而能夠更加提升同乘者的腳部的舒適性。
另外,在本發明中,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不受限於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端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不受限於比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只要在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在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上,上部322a比下部322b更位於在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內側方向即可。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該承載蓋部323,比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外緣部322e,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
因此,如第6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如果將承載蓋部323設置在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外緣部322e更外側方向,則在承載蓋部323的承載面323a上所設置的腳踏桿500也會被設置在外側,因此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腳踏桿500會露出於後殼部320之外,以提升腳踏桿500的操作性。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該腳踏桿500比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
因此,如第6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腳踏桿500設置在比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 更外側方向,因此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腳踏桿500會露出於後殼部320之外,以提升腳踏桿500的操作性。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該腳踏桿500具有樞接部520,該樞接部520設置於該承載面323a上,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該樞接部520比該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外緣部322f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
因此,如第6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展開狀態的腳踏桿500,在跨坐型車輛10左右方向L-R上是從位於下部322b的外緣部322f的內側方向的樞軸510朝向下部322b的外緣部322f的外側方向延伸,因此會使得在腳踏桿500上的腳與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較為靠近。所以,同乘者的兩腳的腳跟602容易從外側夾住分別位於跨坐型車輛10兩側的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以確保腳部的安定感。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緣322g與該後側蓋部324的前緣324b連接並形成段差,並且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該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比該後側蓋部324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
因此,如第8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緣322g與後側蓋部324的前緣324b之間所形成的段差,且前側蓋部322朝向外側突出,因此會使得在腳踏桿500上的腳與前側蓋部322較為靠近。所以,同乘者的兩腳的腳跟容易從外側夾住分別位於跨坐型車輛10兩 側的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以更確保腳部的安定感。
另外,在本發明中,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的後緣322g,不受限於與後側蓋部324的前緣324b連接並形成段差;並且在俯視跨坐型車輛10時,前側蓋部322的上部322a,不受限於比後側蓋部324更位於跨坐型車輛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側方向。只要同乘者能夠用腳的腳跟602的內側夾住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上方而得到安定感即可。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該腳踏桿500呈收納狀態下,側視該跨坐型車輛10時,該腳踏桿500在該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h,是大於該腳踏桿500在該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上的長度l。
因此,如第3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收納狀態的腳踏桿500被急傾斜地配置,因此同乘者在將腳踏桿500切換成展開狀態時,容易施力而使得腳踏桿500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在本發明中,在腳踏桿500呈收納狀態下,於側視跨坐型車輛10時,腳踏桿500在跨坐型車輛10的上下方向U-D上的高度h,不受限於是大於腳踏桿500在跨坐型車輛10的前後方向F-B上的長度l。只要同乘者在將腳踏桿500切換成展開狀態時,能夠施力即可。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當該腳踏桿500呈收納狀態時,該腳踏桿500位於該承載面323a上方,並實質上平行於該承載面323a。
因此,如第1A圖所示,根據此結構配置,腳踏桿500 被急傾斜地配置,所以與腳踏桿500平行的承載面323a也具有急傾斜的角度,使得與承載面323a平行的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緣322d也具有急傾斜的形狀,進而使得在腳踏桿500上的腳與前側蓋部322的下部322b較為靠近。因此,同乘者在將腳踏桿500切換成展開狀態時,容易施力而使得腳踏桿500的操作性提高。
以上,針對本發明的具體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藉此明確地知道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所具有的後殼部可兼顧腳踏桿的操作性與腳部的承載舒適性。具體來說,本發明,可藉由以不被後殼部遮蔽的方式,將腳踏桿設置在朝向跨坐型車輛上方的承載蓋部的承載面上,並使腳踏桿的樞軸朝向跨坐型車輛上方露出,以實現良好的操作性。進而,本發明還以不妨礙同乘者的小腿的方式,使前側蓋部的上部比下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且在踩在展開狀態的腳踏桿上時,以同乘者的兩腳(鞋子附近的部分)的腳跟容易從外側夾住分別位於跨坐型車輛兩側的前側蓋部的下部的方式,使前側蓋部的下部比上部更位於跨坐型車輛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藉此能夠確保同乘者的小腿的舒適性和腳部的安定性,以達成良好的腳部的承載舒適性。
雖然本發明已利用上述的實施形態進行揭露,但是本發明不受限於這些實施形態,業者知道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內能夠進行其他的各種更動及修正,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以附加的申請專利範圍的定義為準。
10‧‧‧跨坐型車輛
100‧‧‧車體框架
101‧‧‧頭管部
102‧‧‧下框架部
103‧‧‧底框架部
104‧‧‧後框架部
110‧‧‧轉向軸
120‧‧‧前叉
130‧‧‧前輪
140‧‧‧後輪
150‧‧‧把手部
300‧‧‧車殼
310‧‧‧腳踏板
320‧‧‧後殼部
321‧‧‧中央蓋部
321a‧‧‧中央蓋部的前緣
321b‧‧‧中央蓋部的左下部側緣
321c‧‧‧中央蓋部的左上部側緣
322‧‧‧前側蓋部
323‧‧‧承載蓋部
323a‧‧‧承載面
324‧‧‧後側蓋部
330‧‧‧前殼部
340‧‧‧底殼部
400‧‧‧座墊
500‧‧‧腳踏桿
510‧‧‧樞軸
520‧‧‧樞接部
A‧‧‧假想延伸線
A’‧‧‧假想延伸線
A”‧‧‧假想延伸線
F-B‧‧‧前後方向
U-D‧‧‧上下方向

Claims (11)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包含:車體框架;動力單元,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該車體框架上;座墊,位於比該動力單元更高的位置;腳踏桿,能夠以樞軸為中心做轉動的方式被支持在該車體框架上,且具有能夠切換成收納狀態或展開狀態的腳部載置面;及,車殼,覆蓋該車體框架,並包含腳踏板和後殼部,該腳踏板位於該座墊的前方且下方,並位於該動力單元的前方,該後殼部連接該腳踏板的後緣;其中,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後殼部以劃分該座墊的下方空間的方式位於該座墊的下方,且包含:中央蓋部,其連接該腳踏板的後緣,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中央蓋部的前緣的中央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的前方,且該中央蓋部的前緣的兩端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的後方;前側蓋部,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前側蓋部位於該中央蓋部的後方,且在該跨坐型車輛的上下方向上從該座墊的下端延伸直至比該動力單元的上端部更下方,且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後端部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前方,在俯視跨坐型車輛時,該上部比該下部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承載蓋部,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承載蓋部以在該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連接於該 中央蓋部的下部側緣與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前緣之間,並具有用以承載該腳踏桿而朝向該跨坐型車輛的上方的承載面,且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時,從該承載面延伸的假想延伸線(A)通過該座墊;及,後側蓋部,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後側蓋部的下緣位於該動力單元的上方,且從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後緣朝後方延伸。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前側蓋部的下部,從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該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上的寬度越大。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表面呈凹凸狀。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側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前緣,在該跨坐型車輛的上下方向和該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上,實質上從該座墊朝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延伸;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前緣,以連接至該腳踏板的後緣的方式,在該跨坐型車輛的上下方向和該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上,實質上從該前側蓋部的上部朝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
  5. 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後端部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且該前側 蓋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前緣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承載蓋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前部的外緣部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腳踏桿比該前側蓋部的上部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該腳踏桿具有樞接部,該樞接部設置於該承載面上,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樞接部比該前側蓋部的下部的外緣部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內側方向。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前側蓋部的上部的後緣與該後側蓋部的前緣連接並形成段差,並且在俯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前側蓋部的上部比該後側蓋部更位於該跨坐型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外側方向。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該腳踏桿呈收納狀態下,於側視該跨坐型車輛時,該腳踏桿在該跨坐型車輛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大於該腳踏桿在該跨坐型車輛的前後方向上的長度。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當該腳踏桿呈收納狀態時,該腳踏桿位於該承載面上方,且實質上平行於該承載面。
TW103136837A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車輛 TWI5570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6837A TWI557010B (zh)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車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6837A TWI557010B (zh)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車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5471A TW201615471A (zh) 2016-05-01
TWI557010B true TWI557010B (zh) 2016-11-11

Family

ID=56508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6837A TWI557010B (zh)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5701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001B (zh) * 2020-10-16 2023-01-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37181A1 (ja) * 2009-09-25 2011-03-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TW201429778A (zh) * 2013-01-30 2014-08-01 Yamaha Motor Co Ltd 跨坐型車輛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37181A1 (ja) * 2009-09-25 2011-03-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TW201429778A (zh) * 2013-01-30 2014-08-01 Yamaha Motor Co Ltd 跨坐型車輛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001B (zh) * 2020-10-16 2023-01-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5471A (zh) 2016-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63843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TWI265109B (en) Wheeled vehicle with foot guide
TWI469890B (zh) 機車
JP2014184827A (ja) 鞍乗型車両
TW201345779A (zh) 跨坐型電動車輛
JP4377954B1 (ja) 鞍乗型車両
TWI557010B (zh) 跨坐型車輛
JP456708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2016020181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0126052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2337780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折り畳み式車体構造
JP2022066070A (ja) 鞍乗型車両
JP650142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7424858B2 (ja) 自転車
JP738563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452131B2 (ja) 車両
TWI702165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7521594B (zh) 速克达摩托车后脚踏板的配置
JPWO2021039989A5 (zh)
JP4825908B2 (ja) 鞍乗型車両
EP2781441A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JP2000284846A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TW559605B (en) Low floor type two-wheeled vehicle
JP2006001412A (ja) 自動二輪車の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