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7229B - 空调机、空调机的制造方法以及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空调机的制造方法以及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7229B
CN102057229B CN2009801208678A CN200980120867A CN102057229B CN 102057229 B CN102057229 B CN 102057229B CN 2009801208678 A CN2009801208678 A CN 2009801208678A CN 200980120867 A CN200980120867 A CN 200980120867A CN 102057229 B CN102057229 B CN 1020572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rare earth
earth element
motor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08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7229A (zh
Inventor
浅野能成
阪本知己
木藤敦之
东洋文
荒木辰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7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7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7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7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5Mot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02K1/276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93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 H02K1/2795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axially facing the armatures, e.g. hub-type cycle dynamo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0085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speeds, e.g. above nominal speed
    • H02P21/0089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speeds, e.g. above nominal speed using field weaken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24Vector control not involving the use of rotor position or rotor speed sensors
    • H02P21/26Rotor flux based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P27/08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with pulse width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9/00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motors, appropriate for both AC and DC motors
    • H02P29/60Controlling or determ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otor or of the drive
    • H02P29/62Controlling or determ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otor or of the drive for rais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1Inverter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ntrol Of A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制热高负荷运转时使电枢绕组(16CR)中流过高次谐波电流而对稀土类磁铁(14MRb)进行感应加热,从而使残留磁通密度下降。因此,能够提高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转速。由于稀土类磁铁(14MRb)设在与制冷剂的流动线路大致平行的制冷剂通路(30P)的附近,由此制冷剂能够回收被加热的稀土类磁铁(14MRb)的热。在制冷高负荷运转时,相对于同一转矩指令值,能够通过基于电流相位超前的磁场削弱控制得到大的转速。

Description

空调机、空调机的制造方法以及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制热运转的空调机以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设计成尤其需要高的制热能力,并且在低温时的制热运转开始时发挥最大能力。但是,在进行长时间运转的情况下,通常并不那么需要高的制热能力。该情况对于制冷也是同样的。即,进行长时间运转时的电动机能力并不需要特别高。特别地,由于建筑物的高绝热化,长时间运转的状态下的负荷存在逐年变小的倾向。因此,如果以满足高负荷时的制热能力的要求的方式设计,则长时间运转时的运转效率下降。换言之,从节能的观点出发,期望特别是提高低负荷的电动机效率从而提高电动机的APF(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全年能源消耗效率)。
这样,提高低负荷时的电动机的效率,当像低温时的制热运转开始时那样需要高负荷的制热能力时,考虑利用电源的升压。但是,此外,提出有使电动机电流的相位错开而利用磁通削弱控制的技术(专利文献1)、利用对磁铁的磁通进行短路的铁片的技术(专利文献2)、以及利用励磁调节线圈的技术(专利文献3)等。并且,还提出有在制热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分别使用磁通削弱控制和升压的技术(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0219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757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4110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313023号公报
在使电动机电流的相位错开的磁通削弱控制中,控制的稳定性下降,运转范围并不大幅扩大。并且,会由于用于削弱磁通的电流(所谓的d轴电流)而导致铜损增加。
在利用电源的升压的技术中,由于电路复杂化,因此制作电路所耗费的成本增大、或者生产工序增加。并且,如果想要使电压很高则必须强化绝缘构造。
在利用对磁通进行短路的铁片的技术中,由于设有机械的可动部分,因此会由于构成要素的尺寸等的误差或组装工序中的失误导致可靠性下降。并且,在确保可动部分的准确的动作的方面也存在课题。
为了仅利用励磁调节线圈削弱磁场,需要使励磁调节线圈中流过大的电流。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技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实现高负荷时的制热运转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机100,所述空调机能够进行制热运转,所述空调机100具备压缩机30、30A、30R,该压缩机安装有电动机10A、10R来压缩制冷剂,所述电动机具有转子14A、14R和定子16A、16R,所述转子具有多个稀土类磁铁14MA、14MR,且能够围绕沿旋转轴线Q方向延伸的轴12在周向旋转,所述定子具有与所述转子对置的电枢绕组16CA、16CR,其中,在制热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在所述电枢绕组中流过高次谐波电流,来对所述稀土类磁铁进行感应加热,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热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能够进行制冷运转,所述电动机10A、10R在进行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感应加热,在进行制冷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进行基于电流相位超前的磁通削弱控制,所述制冷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冷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能够进行制冷运转,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所述电动机10A、10R在进行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感应加热,在进行制冷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换流器使所述DC环节部的电压升压,所述制冷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冷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能够进行制冷运转,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PWM逆变器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比制冷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PWM逆变器对所述电动机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低,所述制冷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冷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逆变器的DC环节部56的电压比所述制冷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DC环节部的电压高。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在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以外的运转中,所述逆变器对所述电动机10A、10R供给正弦波电流,在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中,所述逆变器对所述电动机10A、10R供给过调制后的电流。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在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中,所述逆变器对所述电枢绕组供给矩形波电流,在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以外的运转中,所述逆变器对所述电枢绕组供给正弦波电流。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六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中,所述PWM逆变器54以在所述矩形波通电的无通电区间中重叠高次谐波电流的方式对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进行通电。
对于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逆变器的载波频率比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以外的运转中的所述逆变器的载波频率高。
对于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以及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对所述电动机10A、10R的供电中设有无通电区间,在所述无通电区间测量由所述电动机产生的感应电压,并根据所述感应电压估计所述电动机的主磁通φa。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无通电区间根据对所述电枢绕组供给的电流的所述感应电压的履历,设于包含所述感应电压极大时在内的预先确定的期间。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是多相电动机,所述无通电区间根据对所述电枢绕组供给的电流的各相的此前的履历,设于包含所述感应电压极大时在内的预先确定的期间。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九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根据估计出的所述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041
对系数kq进行补正,该系数kq用于对所述电动机的q轴电感Lq的降低进行补正。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第九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开始所述感应加热之后,当所述感应电压的降低达到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上时停止所述感应加热。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在所述制冷剂的排出管的附近还具备温度传感器62,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的温度达到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不进行所述感应加热。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在开始所述感应加热之后,在所述逆变器的与对所述电动机10A、10R的转矩指令值对应地供给到所述电枢绕组的电流的增量达到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所述感应加热。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具备用于检测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的绕组温度的绕组温度传感器64,在所述绕组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的温度达到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不进行所述感应加热。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具备用于测量从开始所述感应加热起经过的期间的定时器66,在所述定时器测量到预先确定的期间后停止所述感应加热。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瞬时停电并恢复供电后保留所述感应加热的开始。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所述空调机根据所述DC环节部的电压和流过所述电动机10A、10R的电流得到所述转子14的转速,在所述转速的平均单位时间的变量成为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下的变量之前,保留所述感应加热的开始。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转子14具有转子铁心140A、140R,所述定子16A、16R具有定子铁心160A、160R,所述定子铁心的材质的铁损比所述转子铁心的材质的铁损小。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在第二十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转子14具有在以所述旋转轴线Q为法线的面内延伸的多片第一电磁钢板,所述定子16A、16R具有在所述面内延伸的多片第二电磁钢板,一片所述第一电磁钢板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厚度比一片所述第二电磁钢板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厚度大。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在第二十方面或者第二十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转子铁心140A、140R的材质采用硅钢板或者压粉铁心中的一种,所述定子铁心160A、160R的材质采用非晶磁心、铁氧体磁心、或者坡莫合金磁心中的任一种。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定子16A、16R被固定在所述压缩机30、30A、30R的容器32内,在所述容器32的与固定所述定子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设有散热翅片34。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A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所述压缩机30A具有:压缩机构部36,该压缩机构部36用于压缩所述制冷剂;以及呈高压圆顶的容器32,该容器32用于收纳所述压缩机构部和所述电动机,所述定子16A设在所述容器32的所述压缩机构部36侧,所述压缩机还具有低压制冷剂套管38,该低压制冷剂套管与所述容器的所述高压圆顶内的所述压缩机构部的周围接触,或者与具有所述电枢绕组16CA的定子接触。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A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所述电枢绕组16CA采用空心线圈16CS。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面,在第二十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转子14A在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夹着所述定子16A相互对置。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面,在第二十六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心线圈16CS由自粘性的扁平线成型。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八方面,在第二十六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心线圈16CS由耐热树脂和纤维填料成型。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十九方面,在第二十方面至第二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与所述定子铁心160A、160R之间配设有作为绝缘体20的高次谐波吸收材料20A。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十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配设在所述转子14所具有的转子铁心140A、140R的表面。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十一方面,在第二十方面至第二十三方面以及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所述电枢绕组16CR以分布卷绕或者波形卷绕的绕线方式卷绕,所述电枢绕组的线圈末端16CE的至少一方朝所述转子铁心140R的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突出,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的端部与所述线圈末端对置而未隔着所述转子铁心。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十二方面,在第三十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枢绕组16CR采用自粘性材料。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十三方面,在第三十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采用扁平线。
本发明的第三十四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所述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是制造第三十一方面至第三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方法,其中,所述空调机的制造方法具备在配设所述转子铁心140R之后对所述电枢绕组16CR的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即线圈末端进行整形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三十五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所述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是制造第三十二方面或者第三十三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方法,其中,所述空调机的制造方法包括:在配设所述转子铁心140R之后对所述电枢绕组16CR的线圈末端进行整形的工序;以及在对所述线圈末端进行整形之后对所述自粘性材料进行热粘接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三十六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所述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是制造第三十一方面至第三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方法,其中,所述定子铁心160R由齿16T和磁轭16Y构成,所述空调机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第一工序,在配置所述转子14后的状态下将所述齿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周围;第二工序,将所述电枢绕组16CR卷绕于在所述第一工序中配置的所述齿;以及第三工序,在所述第二工序之后将所述磁轭与所述齿连接在一起。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十七方面,在第三十一方面至第三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对于所述线圈末端16CE,仅位于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朝所述旋转轴线突出。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十八方面,在第三十七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突出的所述线圈末端16CE设在所述压缩机30、30A、30R的压缩机构部36侧。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十九方面,在第三十一方面至第三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R是内转子型电动机,在从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所述线圈末端16CE形成弦状。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十方面,在第三十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A从所述转子铁心140A、140R朝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突出。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十一方面,在第四十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定子铁心160A、160R的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且在所述线圈末端16CE与所述定子铁心之间配设有绝缘体20,所述绝缘体比所述定子16A、16R还朝所述转子侧突出。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十二方面,在第四十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转子铁心140R包括一对端板142T、142B和多片第一电磁钢板,所述一对端板142T、142B在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在以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延伸,所述多片第一电磁钢板由所述端板夹持且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层叠,所述端板以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作为法线,且具有面积比所述第一电磁钢板所处的面内的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的截面的最大面积小的孔144,所述稀土类磁铁形成有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处与所述孔嵌合的阶梯差。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十三方面,在第三十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转子铁心140R包括一对端板142T、142B和多片第一电磁钢板,所述一对端板142T、142B在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在以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延伸,所述多片第一电磁钢板由所述端板夹持且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层叠,所述端板采用热容量比所述稀土类磁铁的热容量小的材质,所述线圈末端16CE隔着所述端板而与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对置。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十四方面,在第四十三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转子铁心140R和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之间设有热容量比所述转子铁心的热容量大的第一绝热体,在所述转子铁心和所述端板142T、142B之间设有热容量比所述转子铁心的热容量大的第二绝热体。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十五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B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所述电枢绕组16CB以分布卷绕的绕线方式卷绕,所述电枢绕组的外周侧的部位朝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的外缘端部弯曲。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十六方面,在第四十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枢绕组16CB采用自粘性材料。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十七方面,在第四十六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枢绕组16CB采用扁平线。
本发明的第四十八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所述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是制造第四十六方面或者第四十七方面所述的空调机的方法,其中,所述空调机的制造方法包括:成形所述电枢绕组16CB的第一工序;以及在所述第一工序后对所述自粘性材料进行热粘接的第二工序。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十九方面,在第四十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定子16A的外周侧被保持在所述压缩机30A的容器32内,所述电枢绕组16CA的线圈末端16CE的外周侧的部位朝所述转子14弯曲,所述转子14在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与所述定子对置。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方面,在第四十九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线圈末端16CE的内周侧的部位朝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弯曲。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一方面,在第四十九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线圈末端16CE的内周侧的部位在以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延伸。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二方面,在第四十五方面的基础上,在与所述电枢绕组16C对置的一侧,在以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的外周侧端部在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露出。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三方面,在第四十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由非磁性体保持器保持。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四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一个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具有多个磁铁体14Mp,且埋设于所述转子14所具有的转子铁心140R,在所述多个磁铁体中,一个所述磁铁体的矫顽力比配设在比所述一个磁铁体靠近所述旋转轴线Q的一侧的其他的所述磁铁体的矫顽力高。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五方面,在第五十四方面的基础上,一个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具有配设在与所述旋转轴线Q平行的大致同一面上的所述多个磁铁体14Mp。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六方面,在第五十四方面的基础上,在以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作为法线的剖视图中,一个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以所述多个磁铁体14Mp呈现朝所述定子开口的凹形状的方式配设。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七方面,在第五十四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多个磁铁体14Mp中,在一个所述磁铁体与其他的所述磁铁体之间设有热容量比所述磁铁体的热容量大的第三绝热体22、22S、22C。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八方面,在第五十七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三绝热体22采用树脂间隔件22S。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十九方面,在第五十七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三绝热体22采用覆盖所述磁铁体14Mp的树脂涂层22C。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十方面,在第五十七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三绝热体14I采用设在所述多个磁铁体14Mp彼此之间的空隙14Ig。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十一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一个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具有埋设于所述转子14所具有的转子铁心140A、140R的多个磁铁体14Mp,对于所述一个所述稀土类磁铁的所述多个磁铁体,连结各个磁铁体的位于所述定子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比连结各个磁铁体的位于所述定子的相反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长。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十二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埋设于所述转子14所具有的转子铁心140A、140R,在所述稀土类磁铁与所述转子铁心的侧面之间配设有高导热性树脂24。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十三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埋设于所述转子14所具有的转子铁心140A、140R,通过压铸在所述稀土类磁铁与所述转子铁心的侧面之间配设有铝。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十四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压缩机30、30A、30R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动线路和与所述稀土类磁铁相邻的制冷剂通路30P大致平行。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十五方面,在第六十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所述转子14还具有转子铁心140R,在该转子铁心140R中埋设有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且该转子铁心140R与所述旋转轴线Q平行地延伸,在所述转子铁心设有空隙142,该空隙142用于使所述稀土类磁铁的位于所述转子铁心的侧面侧的端部露出,所述制冷剂在所述空隙中流动。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十六方面,在第六十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所述转子14R还具有转子铁心140R,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以露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转子铁心140R,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气隙10G中流动。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十七方面,在第六十五方面或者第六十六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压缩机30、30A、30R具有具备排出口42的压缩机构部36,在以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从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排出口的距离在所述面内的从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制冷剂的通路的距离以下。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十八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轴12具有沿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延伸的贯通孔12H,所述贯通孔朝贯通所述转子14的内部的方向分支。
本发明的第六十九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机100,所述空调机使用电动机10C来压缩制冷剂,以进行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所述电动机10C具有:转子14C,该转子14C能够围绕沿旋转轴线Q方向延伸的轴12在周向旋转,且具有在所述周向交替地呈现不同的磁性的磁极;稀土类磁铁14N、14S、14N1、14S1,该稀土类磁铁对所述磁极供给励磁磁通;第一定子16A,该第一定子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与所述转子对置,且具有电枢绕组16CA;以及第二定子402,该第二定子具有磁性板和励磁调节绕组16F,所述磁性板从与所述第一定子相反的一侧与所述转子对置,所述励磁调节绕组用于调节所述励磁磁通,其中,在制热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对所述励磁调节绕组通上高次谐波电流,来对所述稀土类磁铁进行感应加热,在制冷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对所述励磁调节绕组通上电流以削弱所述励磁磁通,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热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旋转来压缩所述制冷剂,所述所述制冷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冷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旋转来压缩所述制冷剂。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十方面,在第六十九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稀土类磁铁14N、14S以在所述周向交替地呈现磁性不同的磁极的方式在所述转子14C设有多个。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十一方面,在第六十九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转子14C具有:第一磁性环14NR,该第一磁性环设在所述旋转轴线Q的周围,并从所述稀土类磁铁14N承受N极的励磁磁通;第二磁性环14SR,该第二磁性环设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周围,并从所述稀土类磁铁14S承受S极的励磁磁通;第一磁性板14NB,该第一磁性板与所述第一定子16A对置且在所述周向呈环状地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磁性板通过所述第一磁性环相互磁连结,且与所述第二磁性环磁分离;以及第二磁性板14SB,该第二磁性板与所述第一定子对置且在所述周向呈环状地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二磁性板通过所述第二磁性环相互磁连结,且与所述第一磁性环磁分离。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十二方面,在第七十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稀土类磁铁设于所述转子14C,并且具有第一磁铁14N1和第二磁铁14S1,所述第一磁铁呈现对所述第一磁性环14NR供给所述N极的励磁磁通的第一磁极面14NP,所述第二磁铁呈现对所述第二磁性环14SR供给所述S极的励磁磁通的第二磁极面14SP。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十三方面,在第七十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稀土类磁铁14N1、14S1具有第一磁极面和第二磁极面,且设于所述第二定子402,所述第一磁极面用于对所述第一磁性环供给所述N极的励磁磁通,所述第二磁极面用于对所述第二磁性环供给所述S极的励磁磁通。
本发明的第七十四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机100,该空调机能够进行制热运转,所述空调机具备压缩机30、30A、30R,该压缩机安装有电动机10A、10R来压缩制冷剂,所述电动机具有转子14A、14R和定子16A、16R,所述转子具有多个稀土类磁铁14MA、14MR,且能够围绕沿旋转轴线Q方向延伸的轴12在周向旋转,所述定子具有与所述转子对置的电枢绕组16CA、16CR,其中,所述空调机还具备与所述稀土类磁铁接近的辅助绕组18,在制热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使所述辅助绕组中流过高次谐波电流来对所述稀土类磁铁进行感应加热,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热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十五方面,在第七十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A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所述辅助绕组18配置在所述转子14A的外周侧。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十六方面,在第七十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所述辅助绕组18在所述转子14A的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接近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设置。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十七方面,在第七十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电动机10A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所述定子16A在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夹着所述转子14A设有一对,一个所述定子具有配设有电枢绕组16CA的定子铁心160A,另一个所述定子具有在所述转子侧配设有所述辅助绕组18的定子铁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感应加热削弱稀土类磁铁的残留磁通密度,从而能够进行高速运转,通过使制冷剂流过稀土类磁铁附近,从而制冷剂温度上升。由此,有助于高负荷时的制热运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于在制冷高负荷运转时进行基于电流相位超前的磁通削弱控制,因此不必过多地提高制冷剂温度就能够使电动机的转速加快。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在制冷高负荷运转时提高施加于电动机的电压,因此不必过多地提高制冷剂温度就能够使电动机的转速加快。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通过减小制热运转时的占空比、并提高DC环节部的电压,从而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增加,有助于感应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和第六方面,提高流过电枢绕组的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有助于感应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进一步提高流过电枢绕组的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高高次谐波电流的频率,有助于感应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通过测量感应电压,能够从该感应电压与电动机的转速之间的关系估计励磁磁通,因此,即便进行加热退磁也能够无传感器运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由于在感应电压的极大值附近设置无通电区间,因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励磁磁通的估计误差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或者抑制励磁磁通的估计误差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能够更可靠地设置无通电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能够通过测量感应电压来推定稀土类磁铁的温度。因此,通过在该感应电压的下降幅度达到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感应加热,能够避免或者抑制不可逆退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由于能够从制冷剂的温度推定稀土类磁铁的温度,因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不可逆退磁。
励磁磁通越小,与转矩指令值对应地对电枢绕组供给的电流就越增大,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能够避免或者抑制不可逆退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由于能够从电枢绕组的温度推定稀土类磁铁的温度,因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不可逆退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能够避免或者抑制过剩的感应加热,因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不可逆退磁。
如果起动时稀土类磁铁退磁则励磁磁通降低,压缩机的动作变得不稳定。并且,在就要起动前即将产生不可逆退磁之前的情况下也认为励磁磁通降低、压缩机的动作不稳定。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瞬时停电并恢复供电后并不进行感应加热,由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不可逆退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能够使压缩机的动作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即便进行感应加热也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电枢的过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即便进行感应加热也能够避免或者抑制定子的过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定子铁心的铁损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能够对定子进行散热,因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定子过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定子被冷却,因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定子过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由于不具有齿,因此能够高效地对转子进行感应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面,容易采用空心线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面以及第二十八方面,空心线圈的成形容易,能够高效地对转子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九方面,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电枢过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方面,能够不受转子铁心阻碍地高效地对对稀土类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一方面,能够高效地对设于转子的稀土类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二方面和第三十三方面,线圈末端的整形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四方面和第三十五方面,第三十二方面的电动机的制造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六方面和第三十七方面,第三十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制造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八方面,压缩机的制造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十九方面,线圈末端的整形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十方面,能够高效地对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十一方面,能够使绝缘的沿面放电距离伸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十二方面,能够使用端板维持第一电磁钢板的层叠,并且能够高效地对稀土类磁铁进行感应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十三方面,作为转子铁心的端板采用热容量比稀土类磁铁的热容量小的材质,因此,即便使用端板也能够对稀土类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十四方面,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热扩散至转子铁心,能够高效地对稀土类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十五方面,能够高效地对稀土类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十六方面至第四十八方面,线圈末端的整形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十九方面,由于电枢绕组接近配设于转子的稀土类磁铁,因此能够高效地对磁铁进行加热。并且,由于在外周侧保持定子,因此,如果作为容器的材质采用具有合适的热容量的材质则能够使定子的热散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十方面,在以旋转轴线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能够消除以该旋转轴线作为中心的径向的磁通的不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十一方面,能够降低由本方面的第四十九方面的线圈末端的折弯产生的电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十二方面,能够高效地对稀土类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十三方面,能够克服离心力保持稀土类磁铁,而不会有损加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十四方面,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稀土类磁铁的不可逆退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十五方面,稀土类磁铁的配置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十六方面,由于其他的磁铁体位于从定子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或者抑制磁铁的不可逆退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十七方面,从一个磁铁体朝向其他的磁铁体的热传导被阻止,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稀土类磁铁的不可逆退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十八方面和第五十九方面,能够兼顾热传导的阻止和磁铁体彼此的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方面,能够利用通过空隙的制冷剂或者通风对磁铁体进行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一方面,由于在靠近定子的一侧存在多个磁铁体的端点,因此容易在磁铁中产生感应加热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二方面,能够提高稀土类磁铁与转子铁心之间的热传导性,因此能够高效地对稀土类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三方面,能够提高稀土类磁铁与转子铁心之间的热传导性,因此能够高效地对稀土类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四方面,能够有效地将稀土类磁铁的热回收至制冷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五方面,空隙作为防止稀土类磁铁的磁通在转子铁心内短路流动的磁障发挥功能,并且,还作为制冷剂回收稀土类磁铁的热的通路发挥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六方面,能够有效地回收稀土类磁铁的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七方面,能够高效地将制冷剂引导至稀土类磁铁附近,因此能够高效地回收稀土类磁铁的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八方面,能够有效地回收稀土类磁铁的热。并且,有助于油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十九方面至第七十三方面,由于在具有电枢绕组的第一定子和具有磁性板的第二定子之间配设有呈现磁极的转子,因此能够降低推力。并且,不仅能够将励磁调节绕组用于励磁调节,还能够用于感应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十四方面至第七十六方面,通过使辅助绕组中流过高次谐波电流,能够对稀土类磁铁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十七方面,作用在转子和一对定子之间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力抵消。并且,由于在从辅助绕组到一个定子之间夹装有具有作为感应加热的对象的稀土类磁铁的转子,因此能够避免不必要地对一个定子加热。
通过以下的详细的说明和附图能够进一步清楚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空调机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空调机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3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安装了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电源与电动机之间的连接的图。
图6是示出PWM逆变器输出信号的占空比(duty)与DC环节部电压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是示出正弦波电流和过调制电流的电流波形图。
图8是示出正弦波电流和矩形波电流的电流波形图。
图9是示出矩形波电流和高次谐波电流的电流波形图。
图10是说明根据转矩指令值避免不可逆退磁的方法的概念图。
图11是示出电源与电动机之间的连接的图。
图12是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13是将轴向间隙型电动机卸下后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14是采用了无铁心定子的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SPM电动机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7是IPM电动机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8是安装了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19是IPM转子的俯视图。
图20是SPM转子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从压缩机构部侧观察电动机侧时的上端板的图。
图22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中的轴和转子的剖视图。
图23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中的轴和转子的剖视图。
图24是使线圈末端朝旋转轴线突出的情况下的压缩机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5是转子为2极的情况的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俯视图。
图26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27是图22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28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侧视图。
图29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侧视图。
图30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侧视图。
图31是IPM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IPM转子的俯视图。
图33是IPM转子的俯视图。
图34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35是局部地示出图34的转子的剖视立体图。
图36是示出图34的变形例的图。
图37是示出图34的变形例的图。
图38是示出图37的一部分的图。
图39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40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41是具有非绕线式定子的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产生磁场的永磁铁的加热退磁。一般地,永磁铁具有受热则残留磁通密度下降的性质。通过对磁铁进行加热而使残留磁通密度下降从而提高电动机的转速。
安装于压缩机的电动机的输出极限速度的公式如下表示。即,
[数学式1]
ωc = Vom ψa - i _ dIam . . . ( 1 )
其中,ωc:输出极限速度(电角速度)
Vom:=Vam-Ra·Iam
Vam:电压极限值...逆变器能够输出的最大电压
Ra:电枢绕组电阻
Iam:电流极限值...在连续运转中相当于电动机的额定电流
Ψa : = { ( 3 / 2 ) } ψf = ( 3 ) ψe
Ψf:由每1相永磁铁产生的电枢交链磁通的最大值
Ψe:由永磁铁产生的电枢交链磁通的实效值
Ld:d轴电感
此处,所谓d轴表示电动机的转子的磁极方向,并设与d轴正交的方向为q轴。
即,即便以使电流相位不会过度地超前的方式(使转矩最大的程度)进行控制,如果残留磁通密度下降则Ψa下降,因此动作点磁通密度下降从而电角速度ωc变大。即,能够高速旋转,而不会伴随有不稳定的电流相位的相位超前。
进而,由于磁铁的热被制冷剂回收,因此能够用于制热的热。在所述技术中,由于使电动机高速运转,并且制冷剂回收热,因此,与针对必要的最大制热能力通常所需的压缩机的最大能力相比较,能够利用最大能力小的电动机驱动压缩机。
图1是示出空调机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空调机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和图2中,在制冷剂回路内,用实线表示压力相对高的部位,用点划线表示压力相对低的部位。
空调机100能够大致分为室外单元200和室内单元300。
当进行制热运转时,由室外单元200所具有的压缩机30压缩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该制冷剂的路径的四通阀202以及气体封闭阀204被送至室内单元300。
室内单元300具有热交换器302。制热运转时的热交换器302作为在压缩机30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经由设于室外单元200侧的液体封闭阀206以及电动膨胀阀208被送至热交换器210。
制热运转时的热交换器210作为在热交换器302中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02返回压缩机30。制热运转时反复进行上述的循环。
即,在制热运转时,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引导至室内单元300的热交换器302并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体制冷剂冷凝而使室内的空气温度上升,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在电动膨胀阀208中绝热膨胀而变得低温低压,然后,制冷剂成为气液状态。制冷剂被引导至室外单元200的热交换器210并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结果,成为气体制冷剂并被吸入压缩机30。
制冷运转时,由压缩机30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02被送至热交换器210。制冷运转时的热交换器210作为在压缩机30中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经由电动膨胀阀208和液体封闭阀206被送至热交换器302。
制冷运转时的热交换器302作为在热交换器210中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蒸发后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封闭阀204和四通阀202返回压缩机30。制冷运转时反复进行上述的循环。
即,在制冷运转时,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引导至室外单元200的热交换器210并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液化。液体制冷剂在电动膨胀阀208中绝热膨胀而变得低温低压,此后成为气液状态。制冷剂被引导至室内单元300的热交换器302并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室内的空气温度下降。结果,制冷剂气化并被吸入压缩机30。
通常,室外单元200的热交换器210的热交换截面积比室内单元300的热交换器302的热交换截面积大。因此,在制热运转时,需要使在室外单元200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室内单元300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存在预定的温度差。为了确保所述温度差,需要使在室外单元200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室内单元300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存在预定的压力差。因此,安装于压缩机30的电动机的负荷在制热运转时比制冷运转时大。即,制热运转时电动机发挥最大转速。
在压缩机30中安装有电动机,该电动机能够分类为轴向间隙型电动机和径向间隙型电动机。
以下,首先,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附图以压缩机30安装有轴向间隙型电动机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其次,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附图以压缩机30安装有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并进一步示出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在以图1为首的以下的图中仅示出与本发明相关的要素。
<第一实施方式>
<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结构>
图3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分解立体图,沿着旋转轴线Q进行分解并示出。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例如具备作为励磁元件的转子14A、作为电枢的定子16A以及磁性体400。在实际的结构中,转子14A在旋转轴线Q方向隔着稍许空隙由定子16A和磁性体400夹持。
转子14A具有稀土类磁铁14MA和覆盖稀土类磁铁14MA的定子16A侧的转子铁心140A。稀土类磁铁14MA在旋转轴线Q的周围呈环状地配置,转子铁心140A隔着由非磁性体构成的保持框(省略图示)在旋转轴线Q附近设有孔14HA,该孔14HA保持轴12(参照图4)。由于稀土类磁铁14MA和转子铁心140A针对每个磁极独立,因此需要利用树脂等非磁性体一体化。该树脂兼用作上述的保持框。
定子16A具有定子铁心160A、由该定子铁心160A保持的齿16TA以及电枢绕组16CA。
定子铁心160A在以旋转轴线Q方向为法线的面内延伸,且设有供由转子14A保持的轴12贯通的孔16HA。另外,也可以在孔16HA中设置轴承来保持转子14A。
齿16TA在定子铁心160A的以旋转轴线Q为法线的主面中的与转子14A对置的一侧的主面中呈环状地配置在旋转轴线Q的周围,作为用于卷绕电枢绕组16CA的芯发挥功能。
电枢绕组16CA隔着绝缘体(省略图示)卷绕于齿16TA。另外,只要在本申请中未特意事先说明,则电枢绕组16CA并不是指构成电枢绕组16CA的1根1根的导线,而是指导线一总地缠绕在一起而成的状态。这在附图中也同样。并且,在附图中省略了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的引出线以及它们的接线。
磁性体400能够理解为没有绕线的定子。例如,在旋转轴线Q附近设有供轴12贯通的孔400H。由于在转子14A和磁性体400之间作用有磁吸引力,因此能够消除作用在转子14A和定子16A之间的推力。由于推力作用于支承轴12的轴承(省略图示),因此能够通过消除推力来降低轴承损失。另外,也可以将磁性体400替换成与定子16A相同的结构,将两侧的定子都作为电枢。
<压缩机30A的结构>
图4是压缩机30A的剖视图。压缩机30A具备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容器32以及压缩机构部36。但是,示出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侧面。压缩机构部36配置在容器32内,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配置在容器32内且配置在压缩机构部36的上侧。进而,压缩机构部36由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经由轴12驱动。
在容器32的下侧侧方连接有吸入管41,另一方面,在容器32的上侧连接有排出管42。从吸入管41供给的制冷剂被引导至压缩机构部36。吸入管41和排出管42在图4中也示出侧面。
定子铁心160A和磁性体400的外周侧固定在容器32内侧,从而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被固定。轴12的下端侧与压缩机构部36连结。
压缩机构部36具备圆筒状的主体部70、上端板71T以及下端板71B。上端板71T和下端板71B分别安装于主体部70的开口侧的上侧和下侧。轴12贯通上端板71T和下端板71B并插入主体部70的内部。
轴12由轴承72T和轴承72B支承为旋转自如,轴承72T设于压缩机构部36的上端板71T,轴承72B设于压缩机构部36的下端板71B。在主体部70内的轴12设有曲柄销73。活塞74嵌合于曲柄销73并由曲柄销73驱动。制冷剂在形成于活塞74和与该活塞74对应的气缸之间的压缩室75中被压缩。活塞以偏心的状态旋转或者进行公转运动,从而使压缩室75的容积变化。
当通过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旋转从而压缩机构部36被驱动时,制冷剂从吸入管41被供给至压缩机构部36,在压缩机构部36(尤其是压缩室75)中压缩制冷剂。在压缩机构部36被压缩而得到的高压制冷剂从压缩机构部36的排出口43被排出至容器32内。进一步,高压制冷剂通过设于轴12的周围的槽(省略图示)、沿旋转轴线Q方向贯通转子14A和定子16A的内部的孔(省略图示)、以及定子16A和转子14A的外周部与容器3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等而被输送至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上部空间。然后经由排出管42被排出至容器32的外部。
<空调机的运转方法>
图5是示出电源PS与电动机10A之间的连接的图。从电源PS经由逆变器50对安装于空调机100所具备的压缩机30的电动机10A、尤其是电枢绕组16CA供给电流。具体地说,首先,换流器52将从电源PS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PWM逆变器54将从换流器52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电枢绕组16CA。换流器52和PWM逆变器54利用DC环节部56连接。电源PS可以是三相,也可以是单相。
在如上所述的电动机10A中,在制热运转时的最高转速、或者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负荷区域(以下称为“制热高负荷运转”)对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加热退磁,相对地使施加于电动机10A的电压上升。具体地说,当对稀土类磁铁14MA加热时稀土类磁铁14MA的残留磁通密度下降,动作点磁通密度也下降。于是,与DC环节部56的电压相比,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感应电压变得足够小,因此能够高速地运转。换言之,能够通过感应加热使稀土类磁铁14MA的残留磁通密度变弱从而能够高速运转。
作为对磁铁进行加热的方法公知有感应加热(IH:Induction Heating)。在感应加热中,稀土类的烧结磁铁(特别是钕系烧结磁铁)的导电率高,容易在内部产生涡电流。另一方面,为了降低铁损,转子铁心140A和定子铁心160A多由层叠钢板或压粉铁心形成,难以产生涡电流。因此,稀土类磁铁14MA比转子铁心140A和定子铁心160A容易发热。
虽然稀土类烧结磁铁在高温下会发生不可逆退磁,但是,电动机通常假想由起动不良或断油等引起的锁定时的不可逆退磁而进行设计。因此,当稳定地运转时,相对于退磁存在比较大的余裕。相反,当为了进行磁场削弱控制而形成不稳定的超前角时,由于容易失调因此变得对不可逆退磁敏感。
因此,在制热高负荷运转时,利用感应加热对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加热。进一步,由于通过使温度比稀土类磁铁14MA的温度低的制冷剂流过稀土类磁铁14MA附近而使制冷剂温度上升,因此有助于制热运转。例如,当想要实现与以往相同的制热能力时,能够使压缩机30的能力缩小与上述的热对应的量。因此,相对于长时间运转的低负荷运转,制热高负荷运转时的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负荷不会变得过大,低负荷运转时的电动机效率、进而压缩机30的压缩效率提高。
在制冷运转时,通过电流相位超前来削弱磁场,从而在制冷运转时的电动机10A的最高转速、或者是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负荷区域(以下称为“制冷高负荷运转”)进行运转。或者,在制冷高负荷运转时,也可以使DC环节部56的电压升压。
<加热退磁的方法>
<电流波形>
为了对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加热退磁,优选使对电枢绕组16CA供给的电流如下。
制热高负荷运转时的加热退磁例如通过对电枢绕组16CA重叠高次谐波电流来实现。举出具体例,可以重叠与PWM逆变器的载波频率相比足够高的频率的电流。或者,由于使制热高负荷运转时的PWM逆变器54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duty)比制冷高负荷运转时的PWM逆变器54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小,因此使制热高负荷运转时的DC环节部56的电压比制冷高负荷运转时的DC环节部56的电压高即可。即,由于缩小制热运转时的占空比,所以提高DC环节部56的电压,由此,在电枢绕组16CA中流动的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增加,有助于感应加热。
图6是示出PWM逆变器54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图6(a))与在电枢绕组16CA中流动的电流(图6(b))之间的关系的图。对PWM逆变器54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大的情况(图中点划线所示)和PWM逆变器54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小的情况(图中实线所示)进行比较,在后者的情况下,在电枢绕组16CA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波形呈现陡峭的峰值。这表示该电流的高次谐波成分增加。但是,在DC环节部56的电压低的状态下,该峰值也小,因此,在制热高负荷时缩小PWM逆变器54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的情况下,优选提高DC环节部56的电压。
另外,在图3中,转子铁心140A位于稀土类磁铁14MA的定子16A侧,但是,也可以使稀土类磁铁14MA在定子16A侧露出,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加高效地对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感应加热。
图7是示出正弦波电流SC1和过调制电流MC1的电流波形图。在制热高负荷运转时,对电枢绕组16CA供给在PWM逆变器54中过调制后输出的过调制电流MC1。在制热高负荷运转时以外时(以下称为“稳态运转时”)对电枢绕组16CA供给正弦波电流SC1。由于过调制电流MC1接近矩形波而大幅变形,因此可以理解为在流过电枢绕组16CA的电流中重叠有高次谐波电流。另外,由于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电源PS例如采用U相、V相、W相的三相交流电源,因此电流波形图在各相不同,在图7中仅示出一相。
图8是示出正弦波电流SC2和矩形波电流BC2的电流波形图。在图8中也与图7同样仅示出一相的电流波形图。在制热高负荷运转时对电枢绕组16CA供给矩形波电流BC2。在稳态运转时对电枢绕组16CA供给正弦波电流SC2。由于矩形波电流BC2的高次谐波成分比过调制电流MC1的高次谐波成分大,因此在感应加热中是更加优选的。另外,在像图7或者图8这样在稳态运转时供给正弦波电流的情况下,优选进行电流波形和磁通波形一致的电流控制。
图9是示出矩形波电流BC3和高次谐波电流HC3的电流波形图。在制热高负荷运转时,在矩形波电流BC3的无通电区间中流过高次谐波电流HC3,由此,能够进一步对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感应加热。另外,当流过高次谐波电流HC3时,能够通过提高逆变器50的载波频率来促进感应加热。虽然在该波形中存在矩形波,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高次谐波电流HC3与载波频率相比足够大,振幅或者占空比也可以较小。
或者,在制热高负荷运转时,也可以使逆变器50的载波频率比稳态运转时的载波频率高。由于制热高负荷运转时通常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转速变高,因此,通过提高载波频率,存在正弦波电流波形变得平滑的优点。
由流过电枢绕组16CA的电流感应加热的区域是距离电枢绕组16CA的表皮深度为δ的范围,一般以下式表示。
[数学式2]
其中,
ω:=流过电枢绕组16CA的电流的角频率,
μ:=构成电枢绕组16CA的导线的绝对导磁率,
σ:=构成电枢绕组16CA的导线的导电率
假设频率ω/2π为5kHz,则表皮深度δ为几毫米的程度。即,如果将载波频率设定成这种程度的频率,则即便从电枢绕组16CA到稀土类磁铁14MA的距离为几毫米也能够得到感应加热的效果。
<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3
的观测、补正>
如果通过感应加热使励磁磁通减少,则转子铁心140A内部的磁通密度下降。并且,过度的感应加热会导致后述的不可逆退磁。一般地,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5
越大则q轴电感越是下降。这是因为,通过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6
增大,转子铁心140A磁饱和。因此,随着加热退磁的发展,q轴电感变大。因此,在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优选测量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7
的下降,并对q轴电感Lq进行补正。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不使用检测转子14A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的无传感器运转。
一般地,在电动机的感应电压V0中,对于上述的电动机逆感应电压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11
、旋转角速度ω、d轴电流id、q轴电流iq、d轴电感Ld以及q轴电感Lq,公知下式成立。
[数学式3]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2
现在,如果使d轴电流id、q轴电流iq均为0,则能够从数学式(3)除去d轴电感Ld和q轴电感Lq的影响。并且,由于感应电压V0和旋转角速度ω能够容易地测量,因此能够根据感应电压V0和旋转角速度ω进行计算而得到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12
。换言之,为了观测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8
,优选在电枢电流不会流过的无通电区间进行该观测。
在如图7和图8这样供给正弦波电流SC1、SC2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感应电压V0取最大值时强制地停止通电而设置无通电区间,在该无通电区间中得到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10
。通过在感应电压V0取最大值时设置无通电区间,能够缩小得到的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59
的误差。
在设置无通电区间的情况下,当连接于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U、V、W各相中的任一相的感应电压V0取最大值时设置无通电区间。或者,如果测量所有的各相的感应电压V0,则各相的感应电压V0每隔120°取最大值,因此,得到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61
的机会增加,测定精度提高。
<防止不可逆退磁>
如果稀土类磁铁14MA被过度地感应加热,则会产生即便去除逆磁场、磁通量也不会恢复的被称为不可逆退磁的现象。特别是在钕系的稀土类磁铁中,这种现象是显著的现象。如果发生不可逆退磁,则无论是制热还是制冷,稳态运转和高负荷运转都会变得不稳定,并且,效率也会下降。因此,优选寻求防止不可逆退磁的对策。例如,如果稀土类磁铁14MA的温度比从压缩机构部36输出的制冷剂温度高,则从排出管42输出的制冷剂能够回收稀土类磁铁14MA的热而提高制冷剂温度。换言之,能够利用制冷剂回收稀土类磁铁14MA的热,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稀土类磁铁14MA被过度加热的情况。
并且,作为防止不可逆退磁的对策,考虑如下的方法:推定或者测量稀土类磁铁14MA的温度,在超过预先确定的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停止感应加热。或者考虑如下的方法:通过实验求出引起不可逆退磁时的励磁磁通并作为阈值存储,对在运转中得到的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62
和该阈值进行比较来停止感应加热。
<借助温度推定来避免不可逆退磁>
在利用稀土类磁铁14MA的温度进行判断的情况下,例如在压缩机30A的排出管42的附近设置温度传感器62来检测制冷剂温度。由于制冷剂与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热交换,因此,通过检测该制冷剂温度,能够推定稀土类磁铁14MA的温度。
<根据转矩指令值来避免不可逆退磁>
在对运转中得到的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63
和预先确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例如通过相对于逆变器50内部的转矩指令值的电流的增量,来检测稀土类磁铁14MA的温度的增减。
图10是举例示出电动机控制技术的框图。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电动机控制装置80具备速度控制部81、电流指令部82、电流控制部83以及位置检测部84。
速度控制部81和电流指令部82互相结合,根据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转子14A的旋转角速度ω及其指令值ω*生成d轴电流指令值id*和q轴电流指令值iq*
具体地说,速度控制部81根据旋转角速度ω及其指令值ω*生成转矩指令值τ*。此时,即便旋转角速度ω的指令值ω*上升,如果从电流指令部82、电流控制部83分别对速度控制部81赋予使旋转角速度ω下降的垂下指令S2、S3中的任一方,则转矩指令值τ*不会上升。
电流指令部82根据转矩指令值τ*和电流相位指令值β*生成d轴电流指令值id*和q轴电流指令值iq*。此处,电流相位指令值β*、d轴电流指令值id*以及q轴电流指令值iq*之间维持下式的关系。
[数学式4]
&beta; * = tan - 1 ( - id * iq * ) . . . ( 4 )
此时,如果对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赋予的电压的绝对值超过预定值Vt,则从电流控制部83对电流指令部82赋予表示检测到了过电压的过电压检测信号S1,使电流相位指令值β*增大而进行磁场削弱控制。
电流控制部83根据从电流指令部82得到的d轴电流指令值id*、q轴电流指令值iq*以及转子14A的位置角θ供给对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旋转进行控制的电流ix。
位置检测部84根据对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供给的电流ix和电压vx通过推定来检测位置角θ,并求出旋转角速度ω。
如果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是针对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电动机,则电流ix相当于U相电流iu、V相电流iv、W相电流iw的总称,电压vx相当于U相电压vu、V相电压vv、W相电压vw的总称。
一般地,电动机的转矩与流过电动机的电流和励磁磁通的积成比例,因此,尽管转矩指令值τ*恒定,但是,在电流ix增大的情况下,能够判断出励磁磁通
Figure GDA0000381094080000272
减少。
作为防止不可逆退磁的对策,除了上述对策之外例如还考虑以下的方法。
由于与稀土类磁铁14MA紧密接触的转子铁心140A隔着稍许间隙而与电枢绕组16CA对置,因此,通过检测电枢绕组16CA的温度,能够推定稀土类磁铁14MA的温度。因此,例如,通过在感应加热开始前检测电枢绕组16CA的温度,并且在该温度超过预先确定的温度阈值的情况下不进行感应加热,能够防止不可逆退磁。
图11是示出电源PS与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之间的连接的图。为了防止不可逆退磁,也可以还设有用于测量从在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中开始感应加热时经过的期间的定时器66,在从开始感应加热起经过预先确定的期间后停止感应加热。
并且,在发生瞬时停电的情况下,考虑在即将发生瞬时停电之前进行了感应加热的情况,优选在刚刚恢复供电后并不进行感应加热。这是因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感应加热则有可能过度加热。
在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进行无传感器运转的情况下,在稳定运转的方面,优选起动时的稀土类磁铁14MA的励磁磁通在一定量以上。因此,测量转子14A的转速,在测量到的转速的平均单位时间的变量成为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下之前不进行感应加热。换言之,保留感应加热的开始,直到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运转变得稳定为止。
通过寻求以上的对策,能够避免或者抑制过度加热稀土类磁铁14MA的情况,因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不可逆退磁。
<防止定子过热>
在流过电枢绕组16CA的电流重叠有高频谐波电流的情况下,不仅稀土类磁铁14MA被感应加热,其他的要素也被感应加热。在转子铁心140A被加热的情况下会有助于稀土类磁铁14MA的加热,因此并不是格外的障碍,但是,如果对定子16A进行加热,则电枢绕组16CA的温度也上升从而电阻值上升,存在铜损增大的问题。因此,优选对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加热的同时抑制定子16A的加热。
因此,以下对抑制定子16A的加热的方法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方法能够适当地组合采用。
作为抑制定子16A的加热的第一方法,在对定子铁心160A和转子铁心140A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使定子铁心160A的铁损小。例如,作为转子铁心140A的材质可以采用硅钢板或压粉铁心等,作为定子16A的材质可以采用非晶磁心(amorphouscore)、铁氧体磁心(ferrite core)或者坡莫合金磁心(permalloy)等铁损小的材质。
并且,作为抑制定子16A的加热的第二方法,也可以在电枢绕组16CA和定子铁心160A之间配设作为绝缘体的高次谐波吸收材料20A。
图12是压缩机30A的剖视图。抑制定子16A的加热的第三方法能够用于电动机为内转子式的径向间隙型电动机或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情况。以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为例进行说明,该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定子16A嵌合并保持在压缩机30A的容器32的内周侧,在与保持定子16A的部位对应的容器32的外侧还设有散热翅片34等散热机构。利用散热翅片34高效地对定子16A进行冷却。另外,也可以将散热翅片34延长至与电枢绕组16CA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或者在与电枢绕组16CA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另外设置散热翅片34,也高效地对电枢绕组16CA进行冷却。另外,压缩机30(参照图1、图2)安装有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方式在后面详细叙述。
图13是将轴向间隙型电动机卸下后的压缩机30的剖视图。作为抑制定子16A的加热的第四方法,安装于压缩机30的电动机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或者外转子式的径向间隙型电动机,并将该电动机的定子16A固定于压缩机构部36侧。由此,经压缩机构部36从定子16A朝容器32散热。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呈高压圆顶的容器32内,在压缩机构部36的上部还设置低压制冷剂套管(jacket)38,通过使以低温吸入的制冷剂与定子16A紧密接触,能够使到达稀土类磁铁14MA附近之前的制冷剂与定子16A热交换,从而积极地对定子进行冷却。通过定子16A的冷却,能够抑制电枢绕组16CA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铜损。此处,低压制冷剂套管38是用于临时贮存压缩机的吸入气体、并对压缩机构部36供给制冷剂的部件,在高压圆顶型压缩机内,仅低压制冷剂套管38的部分的温度比周围的温度低。
以上,以安装有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压缩机30A为例来说明对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感应加热而退磁的方法,但是,当实现该方法时,根据安装于压缩机30的电动机的种类不同,装置构成的方式也不同。对于安装于压缩机30的电动机为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情况,在后面详细叙述。
图14是采用了无铁心定子的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B的分解立体图,沿着旋转轴线Q方向分解并示出。作为抑制定子16A的加热的第五方法,代替上述的定子16A,也可以采用不具有齿16TA和磁轭的空心线圈16CS来形成所谓的气隙绕组电动机(gap winding motor)。
对于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B,2个转子14A沿着旋转轴线Q方向夹着空心线圈16CS而对置。空心线圈16CS能够通过采用具有自粘性的扁平形(平角形)的导线容易地成形。或者,也可以通过在利用导线成形空心线圈16CS之后利用耐热树脂和纤维填料进行模压而容易地得到。
由于使用电枢绕组16CS对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加热,因此优选使稀土类磁铁14MA和电枢绕组16CS尽可能地接近。从该观点出发,优选采用稀土类磁铁14MA通常配设在转子铁心140A的表面的轴向间隙型电动机。
<第二实施方式>
<电动机方式特有的应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压缩机30安装有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5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在径向进行分解并示出。
<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结构>
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例如具备作为励磁元件的转子14R和作为电枢的定子16R。在实际的径向间隙型电动机中,转子14R在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的径向隔着稍许间隙而与定子16R对置。
定子16R具有:磁轭16Y、由磁轭16Y保持的齿16TR、以及以齿16R为芯卷绕的电枢绕组16CR。此处仅示出了2个齿16TR,但是,在实际的电动机10R中,齿16TR在旋转轴线Q的周围呈环状配置,并包围转子14R。电枢绕组16CR例如跨越多个齿16TR以分布卷绕方式或者波形卷绕方式卷绕。
转子14R具有稀土类磁铁14MR和保持稀土类磁铁14MR的大致圆柱形的转子铁心140R,在转子铁心140R中沿着旋转轴线Q方向贯穿插入有轴12。
在从旋转轴线Q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稀土类磁铁14MR形成圆弧状的柱状体,且配设于转子铁心140R的侧面。具体地说,稀土类磁铁14MR形成为: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的内径与转子铁心140R的圆的半径相等,且外径形成为预先确定的长度。进而,形成该内径的表面配设于转子铁心140R的侧面。即,此处作为电动机10R举例示出SPM(Surface Permanent Magnet,表面磁铁型)电动机。
图16是SPM电动机的转子14Ra的俯视图。转子14Ra具有转子铁心140Ra、稀土类磁铁14MR以及保持部件14HR。代替上述的转子14R,也可以采用如图16所示的转子14Ra。
保持部件14HR形成为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的大致圆筒形,并在其内侧保持转子铁心140Ra和稀土类磁铁14MR。具体地说,稀土类磁铁14MR沿着保持部件14HR的内侧表面均等地配设于保持部件14HR的内侧,转子铁心140Ra形成为占据由保持部件14HR和稀土类磁铁14MR包围的区域。另外,由于保持部件14HR以磁方式作为气隙发挥功能,因此期望保持部件14HR薄。
换言之,转子铁心140Ra在大致圆柱体的侧面沿着旋转轴线Q方向形成有槽,通过将稀土类磁铁14MR配设于该槽中从而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圆形。进而,通过将大致圆筒形的保持部件14HR嵌合在转子铁心140Ra和稀土类磁铁14MR的外侧,从而克服由转子140Ra的旋转引起的离心力牢固地保持稀土类磁铁14MR。
在该情况下,保持部件14HR由非磁性体形成,以免稀土类磁铁14MR磁短路。并且,保持部件14HR采用涡电流损耗小的材料,以免妨碍对稀土类磁铁14MR进行感应加热。或者,鉴于间接地对稀土类磁铁14MR进行加热,保持部件14HR采用热传导率高的材料。例如,稀土类磁铁14MR可以采用SUS。
图17是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磁铁埋入型)电动机的转子14Rb的俯视图。代替上述的转子14R、14Ra,也可以采用如图17所示的转子14Rb。转子14Rb具有转子铁心140Rb和稀土类磁铁14MRb,转子铁心140Rb具有沿旋转轴线Q方向延伸的孔,稀土类磁铁14MRb埋设在该孔中。此时,使稀土类磁铁14MRb的磁极面在以径向作为法线的面内延伸。
图18是安装有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压缩机30R的剖视图,示出采用转子14Rb的方式。另外,对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要素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压缩机30R在容器32的内部具备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和压缩机构部36。
在电枢绕组16CR以分布卷绕方式或者波形卷绕方式卷绕的情况下,在电枢绕组16CR作为线圈被整形之后,贯穿插入于齿16TR。因此,电枢绕组16CR中的在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从齿16TR的端面突出的部分即线圈末端16CE的挠性比以集中卷绕方式卷绕的情况下的挠性高。
在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中,稀土类磁铁14MR的表面中的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像转子14Ra那样由保持部件14HR覆盖、或者像转子14Rb那样通过将稀土类磁铁14MRb埋设于转子铁心的内部而不会露出。但是,即便是在采用这种方式的情况下,稀土类磁铁14MR的表面中的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也会在转子铁心表面露出。
因此,通过利用线圈末端16CE所呈现的挠性将线圈末端16CE整形为朝稀土类磁铁14MR突出的形状,从而不经过保持部件14HR或转子铁心140R就能够对稀土类磁铁14MR、14MRb进行感应加热。例如电枢绕组16CR采用具有自粘性的扁平形的导线,并在以上述方式成形线圈末端16CE之后进行热粘接。
另外,为了抑制定子的加热,在对构成定子铁心160R的电磁钢板的1片的厚度和构成转子铁心140R的电磁钢板的1片的厚度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使构成定子铁心160R的电磁钢板的1片的厚度比构成转子铁心140R的电磁钢板的1片的厚度薄,以使定子铁心160R的铁损变小。
在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中,优选在稀土类磁铁14MR、14MRb的附近确保与制冷剂的流动线路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制冷剂通路30P。即,优选制冷剂通路30P与制冷剂的流动线路大致平行。
图19是IPM转子14Rm的俯视图。IPM转子14Rm在转子铁心140Rm中埋设有稀土类磁铁14MRb,在从旋转轴线Q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在稀土类磁铁14MR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空隙142,稀土类磁铁14MRb的侧面的一部分露出。
空隙142作为防止稀土类磁铁14MRb的磁通在转子铁心140Rm内短路流动的磁障、即所谓的磁通屏蔽(flux barrier)发挥功能。通过以该空隙142作为制冷剂通路30P,能够高效地回收稀土类磁铁14MRb的热。
图20是SPM转子14Rn的俯视图,省略设在SPM转子14Rn的周围的定子,并假想地示出形成在该定子与SPM转子14Rn之间的气隙10G。
对于SPM转子14Rn,在呈大致圆柱形的转子铁心140Rm的侧面配设稀土类磁铁14MR,且在稀土类磁铁14MR的周围形成气隙10G。通过以该气隙10G作为制冷剂通路30P,能够高效地回收稀土类磁铁14MR的热。
图21是示出当从压缩机构部36侧观察电动机侧时的上端板71T的图。在上述图19和图20中的任一个方式中,优选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的到压缩机构部36的排出口43的距离比同心圆且到制冷剂通路30P的距离短。这是因为,由于在制冷剂作用有离心力,因此制冷剂难以从径向外侧朝径向内侧流动。
图22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中的轴12以及转子14R的剖视图,图23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中的轴12以及转子14A的剖视图。如图22和图23所示,也可以在轴12设有贯通孔12H,并以贯通孔12H作为制冷剂通路30P连通。
具体地说,在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情况下,在轴12设置贯通孔12H,在适当的位置使贯通孔12H从旋转轴线Q方向向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分支,并通过转子铁心140R内部朝稀土类磁铁14MR引导。
在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情况下,在轴12设置贯通孔12H,在与保持稀土类磁铁14MA的转子铁心140A对应的位置使贯通孔从旋转轴线Q方向向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分支,并通过转子铁心140A内部朝稀土类磁铁14MA引导。
在任一个实施方式中,朝稀土类磁铁14MA、14MR引导的制冷剂都朝定子16A、16R侧排出并朝排出管42流动。
这样,由于将制冷剂通路30P设在轴12内,并通过离心力朝径向外侧引导制冷剂,因此有助于制冷剂和油的分离。
图24是使线圈末端16CE朝旋转轴线Q突出的情况下的电动机10R以及由该电动机10R驱动的压缩机构部36的剖视图。另外,各要素分别被简化。在使线圈末端16CE朝旋转轴线Q突出的情况下,在形成于齿16TR的旋转轴线Q方向的两端的线圈末端16CE中,优选至少使压缩机构部36侧的线圈末端16CE朝旋转轴线Q突出。为了对稀土类磁铁14MR(或者稀土类磁铁14MRb)进行感应加热,作为朝旋转轴线Q突出的线圈末端16CE选择压缩机构部36侧的线圈末端16CE,由此,容易在将定子16R配设在压缩机30R的容器32内之后插入转子14R、14Ra、14Rb。
进一步,也可以使稀土类磁铁14MR、14MRb的旋转轴线Q方向的长度比转子铁心140R、140Rb在相同方向的长度长,使稀土类磁铁14MR、14MRb从转子铁心140R、140Rb的端面突出。
在制造线圈末端16CE朝稀土类磁铁14MR、14MRb突出的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时,例如按照以下的工序制造。
首先,将电枢绕组16CR卷绕于齿16TR(具体地说,将预先形成为线圈状的电枢绕组16CR配置在齿16TR的周围),并将磁轭16Y安装于齿16TR(参照图15)。使处于旋转轴线Q方向的任一侧的线圈末端16CE、例如当配设于压缩机30R时与压缩机构部36(参照图18)对置的一侧的线圈末端16CE朝旋转轴线Q突出(参照图24)。
然后,从旋转轴线Q方向的另一侧将转子14R插入由定子16R包围的空间,并使轴12和压缩机构部36嵌合。然后,优选使旋转轴线Q方向的另一侧的线圈末端16CE朝旋转轴线Q突出。这是因为处于该位置的线圈末端16CE也有助于感应加热。
图25是定子16为2极分布绕组的情况下的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俯视图,示出从旋转轴线Q方向观察的俯瞰图。省略收纳电枢绕组16CR的狭缝等详细部。电枢绕组16CR仅示出1相,省略其他相。如图25所示,在以上述方式制造的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中,优选在从旋转轴线Q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线圈末端16CE形成弦状(線分)。根据该方式,线圈末端16CE容易接近转子14R(14Rb)所具备的稀土类磁铁(省略图示),感应加热的效果也高。
图26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剖视图。由于在电枢绕组16CR施加有高电压,因此电枢绕组16CR与转子铁心140R之间的电气距离越短越容易产生绝缘击穿。当为了感应加热的目的而使线圈末端16CE朝旋转轴线Q突出时,上述距离变短,因此,优选配设绝缘体20,该绝缘体20配设在电枢绕组16CR和定子铁心160R之间,且该绝缘体20沿着朝旋转轴线Q突出的线圈末端16CE而朝旋转轴线Q突出。由此,能够确保所谓的绝缘的沿面放电距离,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绝缘击穿。
图27是图26的转子14Rb的剖视图。转子铁心140Rb包括:在以旋转轴线Q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延伸的一对端板142T、142B;以及由该端板142T、142B夹持并沿旋转轴线Q方向层叠的多片第一电磁钢板146。第一电磁钢板146的层叠体形成有沿其层叠方向贯通的孔146H,稀土类磁铁14MRb贯穿插入于孔146H。
稀土类磁铁14MRb的旋转轴线Q方向的长度比上述层叠体的旋转轴线Q方向的长度长,稀土类磁铁14MRb中的从上述层叠体突出的突出部位14Mp形成阶梯差。突出部位14Mp在以旋转轴线Q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的面积比孔146H在以旋转轴线Q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的面积小。
端板142T、142B分别形成有与突出部位14Mp匹配的孔144,孔144、146H所形成的阶梯差与突出部位14Mp所呈现的阶梯差吻合。端板142T、142B从旋转轴线Q方向的两个方向夹持上述层叠体和稀土类磁铁14MRb而形成转子14Rb。
因此,线圈末端16CE隔着端板142T、142B而与稀土类磁铁14MRb对置。此处,端板142T、142B的材质采用热容量比稀土类磁铁14MRb的热容量小的材质,由此,即便使用端板142T、142B也能够避免加热效率大幅下降。
由于稀土类磁铁14MRb隔着端板142T、142B被感应加热,因此优选稀土类磁铁14MRb和端板142T、142B热结合,但是,需要抑制从稀土类磁铁14MRb朝转子铁心140Rb散热。因此,在转子铁心140Rb与稀土类磁铁14MRb之间、即在孔146H的表面配设热容量比转子铁心140Rb的热容量大的第一绝热体152,并在转子铁心140Rb与端板142T、142B之间、即在第一电磁钢板146的层叠体的端面配设热容量比转子铁心140Rb的热容量大的第二绝热体154。
具体地说,第一绝热体152和第二绝热体154的配设能够通过在第一电磁钢板146的层叠体粘贴绝热薄膜、或者对该层叠体进行涂层来实现。
因此,能够利用端板142T、142B维持第一电磁钢板146的层叠,且能够高效地对稀土类磁铁14MRb进行感应加热。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能够采用以下所示的各种方式。
<轴向间隙型电动机>
图28至图30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B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转子和定子分别1个1个地对置的方式。对于转子,多个稀土类磁铁14MA以沿周向交替地呈现磁极的方式配置在转子铁心140A的定子侧。转子铁心140A作为稀土类磁铁14MA的背轭(back yoke)发挥功能。对于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B,电枢绕组16CB以分布卷绕方式卷绕,如图28所示,电枢绕组16CB的外周侧的部位16Co朝稀土类磁铁14MA的外缘端部弯曲。换言之,当在转子铁心140A呈环状地配设有多个电枢绕组16CB和多个齿16TA时,各个电枢绕组16CB的部位16Co作为整体被整形为覆盖呈环状配设的多个稀土类磁铁14MA。
此时,电枢绕组16CB的内周侧的部位16Ci朝转子14A的相反侧弯曲,由此,能够缓和U、V、W的各相的径向的不平衡。
或者,如图29所示,电枢绕组16CB的内周侧的部位16Ci朝稀土类磁铁14MA的内缘端部弯曲。即,配设于转子铁心140A的多个电枢绕组16CB也可以作为整体被整形为覆盖多个稀土类磁铁14MA的外缘端部和内缘端部。
或者,如图30所示,也可以并不使电枢绕组16CB的内周侧的部位16Ci弯曲。
这些方式能够考虑各相的不平衡的缓和、由弯曲引起的阻抗的抑制、加热效率等而适当选择。
并且,在这些方式中,电枢绕组16CB由具有自粘性的扁平形的导线整形,并在整形后进行热粘接,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当转子14A保持稀土类磁铁14MA时,例如如果利用SUS等非磁性体保持器保持,则不会有损于加热效率,能够克服离心力来保持稀土类磁铁14MA。
<IPM电动机>
图31是IPM转子14Ri的分解立体图。IPM转子14Ri是安装于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转子。稀土类磁铁14MR例如具有2个第一磁铁体14Mp1和第二磁铁体14Mp2,2个第一磁铁体14Mp1以夹着第二磁铁体14Mp2排列在直线上的状态埋设于转子铁心140R。此时,第二磁铁体14Mp2比第一磁铁体14Mp1更靠近旋转轴线Q。
此处,通过使第一磁铁体14Mp1的矫顽力比第二磁铁体14Mp2的矫顽力高,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稀土类磁铁14MR的不可逆退磁。
图32是IPM转子14Rj的俯视图。对于IPM转子14Rj,第一磁铁体14Mp1和第二磁铁体14Mp2以在俯视图中呈朝转子铁心140R的外周侧(即定子侧)开口的凹形状的方式埋设于转子铁心140R。此处,矫顽力相对高的2个第一磁铁体14Mp1分别从第二磁铁体14Mp2的延伸方向的两端接近并呈该凹形状。此时,由于第二磁铁体14Mp2相对地位于从定子(省略图示)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不可逆退磁。
进一步,也可以在第一磁铁体14Mp1和第二磁铁体14Mp2之间设置热容量比任一个磁铁体的热容量都大的绝热体22。举出具体例子,可以将树脂间隔件22S插入第一磁铁体14Mp1和第二磁铁体14Mp2之间,也可以在第一磁铁体14Mp1和第二磁铁体14Mp2实施树脂涂层22C。
或者,也可以在第一磁铁体14Mp1和第二磁铁体14Mp2之间设置空隙。在设置有空隙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通过该空隙的制冷剂或者通风对第一磁铁体14Mp1和第二磁铁体14Mp2进行冷却。
由此,从第一磁铁体14Mp1朝向第二磁铁体14Mp2的热传导被阻止,因此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稀土类磁铁14MR的不可逆退磁。特别地,增大第一磁铁体14Mp1的矫顽力,此处,作为主要进行由感应加热产生的磁通削弱的部分,第二磁铁体14Mp2能够采用残留磁通密度高的磁铁。
图33是IPM转子14Rk的俯视图。配设于IPM转子14Rk的稀土类磁铁14MR具有2个磁铁体14Mp。
在2个磁铁体14Mp中,设连结一个磁铁体14Mp中的距离定子(省略图示)最近的点和另一个磁铁体14Mp中的距离定子最近的点的距离为距离d1。并且,设连结一个磁铁体14Mp中的距离定子最远的点和另一个磁铁体14Mp中的距离定子最远的点的距离为距离d2,则距离d1比距离d2长。
主要在于,对于稀土类磁铁14MR,2个磁铁体14Mp呈大致V字状地埋设于转子铁心140R,并且以相当于构成该V字的2条边的开口侧的部位距离定子最近的方式埋设。
如果以上述方式配设稀土类磁铁14MR、尤其是磁铁体14Mp,则端点接近定子,因此,能够主要选择性地对该端点进行感应加热。
在IPM电动机的情况下,也可以经由转子铁心140R进行加热。在该情况下,可以在磁铁体14Mp与转子铁心140R之间配设高导热性树脂24,或者通过压铸在磁铁体14Mp与转子铁心140R之间配设铝26。
<来自磁铁的热的回收>
在通过加热退磁执行期望的控制之后,需要回收被感应加热后的稀土类磁铁14MA、14MR、14MRb的热。被加热后的稀土类磁铁14MA、14MR、14MRb的温度比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温度高,即、即便是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温度也比被加热后的稀土类磁铁14MA、14MR、14MRb的温度低。因此,在本发明中,将制冷剂通路设在稀土类磁铁14MA、14MR、14MRb的附近。
<励磁调节线圈的应用-1>
图34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C的分解立体图,沿着旋转轴线Q方向分离并示出。对于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C,例如第二定子402在与转子14C对置一侧的主面具备励磁调节绕组16F。第二定子402由磁性体构成,在第二定子402设有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在转子14C侧开口的圆形的槽404,励磁调节绕组16F在槽404中以旋转轴线Q为轴卷绕。
励磁调节绕组16F是沿周向卷绕而成的绕组,该励磁调节绕组16F是为了产生与电枢绕组16CA交链的励磁磁通以进行磁场削弱控制而设置的。能够利用通过对励磁调节绕组16F供给直流电而产生的磁通来削弱稀土类磁铁14MA的磁通。
在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C进行制热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该励磁调节绕组16F供给高次谐波电流HC而对稀土类磁铁14MA进行感应加热。并且,在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C进行制冷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该励磁调节绕组16F供给直流电而进行磁场削弱控制。
另外,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C的转子14C具有如下的结构。即,转子14C具有:多个稀土类磁铁14N、14S;第一磁性板14NB和第二磁性板14SB;以及第一磁性环14NR和第二磁性环14SR。
具体地说,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在周向交替地排列有多个在电枢绕组16CA侧呈N极的磁极面的稀土类磁铁14N和多个在电枢绕组16CA侧呈S极的磁极面的稀土类磁铁14S。
各个稀土类磁铁14N形成这样的构造:在与电枢绕组16CA相反的一侧(S极侧)分别与多个第一磁性板14NB在旋转轴线Q方向层叠,进一步,多个第一磁性板14NB分别在与电枢绕组16CA相反的一侧通过第一磁性环14NR彼此磁连结。同样,各个稀土类磁铁14S形成这样的构造:在与电枢绕组16CA相反的一侧(N极侧)分别与多个第二磁性板14SB在旋转轴线Q方向层叠,进一步,多个第二磁性板14SB分别在与电枢绕组16CA相反的一侧通过第二磁性环14SR彼此磁连结。即,第一磁性环14NR和第二磁性环14SR呈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的同心环,且分别与第一磁性板14NB或者第二磁性板14SB连结。
图35是局部地示出图34的转子14C的剖视立体图,示出第一磁性环14NR和第二磁性环14SR、第一磁性板14NB和第二磁性板14SB、稀土类磁铁14N、14S、以及磁性板15NB、15SB沿着旋转轴线Q方向层叠的构造。
第一磁性环14NR可以配置在第二磁性环14SR的内周侧,也可以配置在第二磁性环14SR的外周侧。
并且,也可以在多个稀土类磁铁14N中的各个稀土类磁铁14N的电枢绕组16CA侧的磁极面层叠磁性板15NB,在多个稀土类磁铁14S中的各个稀土类磁铁14S的电枢绕组16CA侧的磁极面层叠磁性板15SB。如果具有磁性板15NB、15SB,则能够抑制由电枢绕组16CA产生的磁场对稀土类磁铁14N、14S赋予的退磁。
<励磁调节线圈的应用-2>
图36是示出图34的第一变形例的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D的分解立体图,沿着旋转轴线Q方向分离并示出。代替在上述的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C中所示的稀土类磁铁14N、14S以及磁性板15NB、15SB,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D在第二定子402具有环状的稀土类磁铁14N1、14S1。即,磁性环14NR、14SR以及磁性板14NB、14SB作为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D的转子发挥功能。
具体地说,第二定子402在以旋转轴线Q方向作为法线的面内形成的主面中的与转子对置的一侧的主面上具有以旋转轴线Q为中心的环状的稀土类磁铁14N1、14S1。更具体地说,构成转子的第一磁性环14NR与稀土类磁铁14N1对置,第二磁性环14SR与稀土类磁铁14S1对置。
在图36中举例示出将励磁绕组16F配置在稀土类磁铁14N1与稀土类磁铁14S1之间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励磁绕组16F配置在稀土类磁铁14N1的外周侧或者稀土类磁铁14S1的内周侧。
<励磁调节线圈的应用-3>
图37是示出图34的第二变形例的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E的分解立体图,沿着旋转轴线Q方向分离并示出。并且,图38是从电枢绕组16CA侧观察图37所示的第二定子402的立体图。
环状的稀土类磁铁14N1、14S1并非必须设于第二定子402,也可以设于转子14E、更具体地说是从与电枢绕组16CA相反的一侧设于磁性环14NR、14SR。
具体地说,可以将稀土类磁铁14N1设在第一磁性环14NR所呈的主面中的与第二定子402对置的主面上,将稀土类磁铁14S1设在第二磁性环14SR所呈的主面中的与第二定子402对置的主面上。
在图34~图38所示的任一方式中,第一磁性环14NR和第二磁性环14SR、进而第一磁性板14NB和第二磁性板14SB从稀土类磁铁14N、14S(或者稀土类磁铁14N1、14S1)受到N极和S极的励磁磁通。
当在以上述方式应用励磁调节绕组16F的方式中采用低压制冷剂套管38(参照图13)时,将具有电枢绕组16CA的定子16A固定于压缩机构部36侧。由此,经由压缩机构部36从定子16A朝容器32散热。在该情况下,在呈高压圆顶的容器32内将低压制冷剂套管38设在压缩机构部36的上部,并使以低温被吸入的制冷剂与定子16A紧密接触,由此可以使到达稀土类磁铁14N、14S、14N1、14S1附近之前的制冷剂与定子16A进行热交换从而积极地对定子进行冷却。通过定子16A的冷却,能够抑制电枢绕组16CA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铜损。
<感应加热专用线圈>
图39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的转子14A的剖视图。本发明并非必须在电枢绕组16CA、16CB、16CR或励磁绕组16F重叠高次谐波电流HC,也可以另外设置感应加热专用的辅助绕组18。例如,在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A设置辅助绕组18的情况下,如图39所示,可以在转子14A所延伸的面内,在转子14A的周围进一步设置辅助绕组18,并对该辅助绕组18通上高次谐波电流HC。
图40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的转子14R的剖视图。在径向间隙型电动机10R设置辅助绕组18的情况下,如图40所示,可以在转子14R的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进一步设置辅助绕组18,并对该辅助绕组18通上高次谐波电流HC。
图41是具有非绕线式定子402的轴向间隙型电动机10D的剖视图。在具有像在图3中说明了的第二定子400那样不具有电枢绕组的定子402的电动机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二定子400进一步设置辅助绕组18,并对该辅助绕组18通上高次谐波电流HC。
当然能够适当地组合采用以上示出的各种方式。
如上所述,虽然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上述的说明在所有的方面中仅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应当理解为,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就能够想定未举例示出的无数的变形例。

Claims (27)

1.一种空调机(100),所述空调机能够进行制热运转,该空调机(100)具备压缩机(30、30A、30R),该压缩机中安装有电动机(10A、10R)来压缩制冷剂,所述电动机具有转子(14A、14R)和定子(16A、16R),所述转子具有多个稀土类磁铁(14MA、14MR),且能够围绕沿旋转轴线(Q)方向延伸的轴(12)在周向旋转,所述定子具有与所述转子对置的电枢绕组(16CA、16CR),
所述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在制热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在所述电枢绕组中流过高次谐波电流,来对所述稀土类磁铁进行感应加热,通过感应加热来使所述稀土类磁铁高温退磁,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热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空调机还能够进行制冷运转,
所述电动机(10A、10R)在进行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感应加热,
在进行制冷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进行基于电流相位超前的磁通削弱控制,所述制冷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冷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空调机还能够进行制冷运转,
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
所述电动机(10A、10R)在进行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感应加热,
在进行制冷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换流器使所述DC环节部的电压升压,所述制冷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冷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空调机还能够进行制冷运转,
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
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PWM逆变器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比制冷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PWM逆变器对所述电动机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低,所述制冷高负荷运转是指在所述制冷运转中,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
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逆变器的DC环节部(56)的电压比所述制冷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DC环节部的电压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空调机还具备逆变器(50),该逆变器(50)具有换流器(52)、PWM逆变器(54)以及DC环节部(56),所述换流器(52)将从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述PWM逆变器(54)将从所述换流器得到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供给至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所述DC环节部(56)连接所述换流器和所述PWM逆变器,
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中的所述逆变器的载波频率比所述制热高负荷运转以外的运转中的所述逆变器的载波频率高。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转子(14)具有转子铁心(140A、140R),
所述定子(16A、16R)具有定子铁心(160A、160R),
所述定子铁心的材质的铁损比所述转子铁心的材质的铁损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转子(14)具有在以所述旋转轴线(Q)为法线的面内延伸的多片第一电磁钢板,
所述定子(16A、16R)具有在所述面内延伸的多片第二电磁钢板,
一片所述第一电磁钢板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厚度比一片所述第二电磁钢板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厚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转子铁心(140A、140R)的材质采用硅钢板或者压粉铁心中的一种,
所述定子铁心(160A、160R)的材质采用非晶磁心、铁氧体磁心、或者坡莫合金磁心中的任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定子(16A、16R)被固定在所述压缩机(30、30A、30R)的容器(32)内,
在所述容器的与固定所述定子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设有散热翅片(34)。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动机(10A)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
所述压缩机(30A)具有:压缩机构部(36),该压缩机构部(36)用于压缩所述制冷剂;以及呈高压圆顶的容器(32),该容器(32)用于收纳所述压缩机构部和所述电动机,
所述定子(16A)设在所述容器(32)的所述压缩机构部(36)侧,
所述压缩机还具有低压制冷剂套管(38),该低压制冷剂套管与所述容器的所述高压圆顶内的所述压缩机构部的周围接触,或者与具有所述电枢绕组(16CA)的所述定子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动机(10A)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
所述电枢绕组(16CA)采用空心线圈(16CS)。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动机具有一对所述转子(14A,14A),一对所述转子(14A,14A)在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夹着所述定子(16A)相互对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空心线圈(16CS)由自粘性的扁平线成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空心线圈(16CS)由耐热树脂和纤维填料成型。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在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与所述定子铁心(160A、160R)之间配设有作为绝缘体(20)的高次谐波吸收材料(20A)。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
所述电枢绕组(16CR)以分布卷绕或者波形卷绕的绕线方式卷绕,
所述电枢绕组的线圈末端(16CE)的至少一方朝所述转子铁心(140R)的所述旋转轴线(Q)方向的端部突出,
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的端部与所述线圈末端对置而未隔着所述转子铁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枢绕组(16CR)采用自粘性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枢绕组(16CA、16CR)采用扁平线。
19.一种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所述空调机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10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机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配设所述转子铁心(140R)之后对所述电枢绕组(16CR)的线圈末端进行整形的工序;以及
在对所述线圈末端进行整形之后热粘接所述自粘性材料的工序。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动机(10B)是轴向间隙型电动机,
所述电枢绕组(16CB)以分布卷绕的绕线方式卷绕,
所述电枢绕组的外周侧的部位朝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的外缘端部弯曲。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
一个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具有多个磁铁体(14Mp),且埋设于所述转子(14)所具有的转子铁心(140R),
在所述多个磁铁体中,一个所述磁铁体的矫顽力比配设在比所述一个磁铁体靠近所述旋转轴线(Q)的一侧的其他的所述磁铁体的矫顽力高。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
一个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具有埋设于所述转子(14)所具有的转子铁心(140A、140R)的多个磁铁体(14Mp),
对于所述一个所述稀土类磁铁中的所述多个磁铁体,连结各个磁铁体的位于所述定子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比连结各个磁铁体的位于所述定子的相反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长。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稀土类磁铁(14MA、14MR)埋设于所述转子(14)所具有的转子铁心(140A、140R),
在所述稀土类磁铁与所述转子铁心的侧面之间配设有导热体(24)。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在所述压缩机(30、30A、30R)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动线路和与所述稀土类磁铁相邻的制冷剂通路(30P)大致平行。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
所述转子(14)还具有转子铁心(140R),在该转子铁心(140R)中埋设有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且该转子铁心(140R)与所述旋转轴线(Q)平行地延伸,
在所述转子铁心设有空隙(142),该空隙(142)用于使所述稀土类磁铁的位于所述转子铁心的侧面侧的端部露出,
所述制冷剂在所述空隙中流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调机(100),其中,
所述电动机(10R)是径向间隙型电动机,
所述转子(14R)还具有转子铁心(140R),所述稀土类磁铁(14MR)以露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转子铁心(140R),
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径向间隙型电动机的气隙(10G)中流动。
27.一种压缩机(30、30A、30R),所述压缩机安装有电动机(10A、10R)来压缩制冷剂,所述电动机具有转子(14A、14R)和定子(16A、16R),所述转子具有多个稀土类磁铁(14MA、14MR),且能够围绕沿旋转轴线(Q)方向延伸的轴(12)在周向旋转,所述定子具有与所述转子对置的电枢绕组(16CA、16CR),
所述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还具有压缩机构部(36)和呈高压圆顶的容器(32),所述压缩机构部用于压缩所述制冷剂,所述容器用于收纳所述压缩机构部和所述电动机,
所述电动机以预先确定的转速以上的转速使所述压缩机运转时,在所述电枢绕组中流过高次谐波电流,通过感应加热来使所述稀土类磁铁高温退磁。
CN2009801208678A 2008-06-09 2009-06-08 空调机、空调机的制造方法以及压缩机 Active CN102057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0890 2008-06-09
JP2008150890A JP5468215B2 (ja) 2008-06-09 2008-06-09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製造方法
PCT/JP2009/060478 WO2009151033A1 (ja) 2008-06-09 2009-06-08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の製造方法及び、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7229A CN102057229A (zh) 2011-05-11
CN102057229B true CN102057229B (zh) 2013-12-18

Family

ID=41416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08678A Active CN102057229B (zh) 2008-06-09 2009-06-08 空调机、空调机的制造方法以及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616016B2 (zh)
EP (1) EP2306105A4 (zh)
JP (1) JP5468215B2 (zh)
KR (1) KR101324450B1 (zh)
CN (1) CN102057229B (zh)
AU (1) AU2009258615B2 (zh)
WO (1) WO200915103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3140A (zh) * 2017-08-17 2020-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27838A1 (de) * 2010-04-16 2011-10-20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Förderpumpe und Verfahren zum Antreiben einer elektrischen Förderpumpe
EP2568597B1 (en) 2010-05-06 2020-04-15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EP2434617A1 (en) * 2010-09-24 2012-03-2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Generator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CN103154638B (zh) 2010-10-15 2015-10-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热泵系统和三相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EP2463992B1 (de) 2010-12-08 2015-07-2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Permanentmagneterregter Elektromotor mit Heizeinrichtung und Betriebsverfahren
WO2012081078A1 (ja) * 2010-12-13 2012-06-2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給湯システム
CN103270376B (zh) 2010-12-21 2015-04-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热泵系统和三相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ES2811754T3 (es) * 2011-04-28 2021-03-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ispositivo de bomba de calor, y un método para controlar un inversor en un dispositivo de bomba de calor
CN102287891B (zh) * 2011-06-16 2013-10-09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变频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88030B (zh) * 2011-12-14 2017-07-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具有热泵装置的空调机、热泵热水器、冰箱和制冷机
WO2013094075A1 (ja) * 2011-12-23 2013-06-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型モータ
JP2013135542A (ja) * 2011-12-27 2013-07-08 Hitachi Ltd 焼結磁石モータ
CN104024765B (zh) * 2012-01-04 2016-09-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空调机以及制冷机
JP5836859B2 (ja) * 2012-03-19 2015-12-2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モータ駆動装置、圧縮機、冷凍装置、空気調和機、並びにモータ制御方法
EP2645534B1 (en) * 2012-03-26 2018-01-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agnet component with a thermal insulation structure, rotor assembly with such a magnet component,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 and wind turbine
KR101369262B1 (ko) * 2012-04-25 2014-03-06 주식회사 케이에스상사 개폐모터구조체
JP5510493B2 (ja) * 2012-05-11 2014-06-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機械装置
WO2014050154A1 (ja) 2012-09-28 2014-04-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気機械
GB201305787D0 (en) * 2013-03-28 2013-05-15 Trw Ltd Motor drive circuit and method of driving a motor
JP6342758B2 (ja) * 2013-10-09 2018-06-13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積層鉄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698660B2 (en) * 2013-10-25 2017-07-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ting ferrite magnet motors for low temperatures
JP6285794B2 (ja) * 2014-05-06 2018-02-28 株式会社Soken 空調装置用送風ユニット
DE102014217005A1 (de) * 2014-08-26 2016-03-03 BSH Hausgeräte GmbH Verfahren zum Bremsen eines Verdichters und Verdichter eines Kältegerätes, Klimageräts oder einer Wärmepumpe sowie Kältegerätes, Klimageräts oder Wärmepumpe damit
WO2016079791A1 (ja) * 2014-11-17 2016-05-26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制御装置及びモータ制御方法
WO2016162939A1 (ja) * 2015-04-07 2016-10-13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 (ホンコン) 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JP6630195B2 (ja) * 2016-03-08 2020-01-15 株式会社東芝 誘導加熱装置、接合方法、接合部品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転電機
JP7152132B2 (ja) 2016-11-15 2022-10-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制御方法、及び、モータ制御装置
JP6683116B2 (ja) * 2016-12-12 2020-04-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制御装置
US10320268B2 (en) 2017-01-31 2019-06-11 Regal Beloit Australia Pty Ltd Modular stator drive units for axial flux electric machines
US10541591B2 (en) 2017-01-31 2020-01-21 Regal Beloit Australia Pty, Ltd. Composite stator for axial flux electric machin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10594180B2 (en) * 2017-01-31 2020-03-17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Magnetic flux guides for electric machines
US10770940B2 (en) 2017-01-31 2020-09-08 Regal Beloit Australia Pty Ltd. Modular rotors for axial flux electric machines
US10418889B2 (en) 2017-01-31 2019-09-17 Regal Beloit Australia Pty Ltd. Modular stator for axial flux electric machin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6975886B2 (ja) * 2017-03-01 2021-12-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の制御方法
JP6689449B2 (ja) * 2017-03-27 2020-04-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子、電動機、圧縮機、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DE102018105129A1 (de) * 2018-03-06 2019-09-12 Gkn Sinter Metals Engineering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elektrischen Motors
JP6544455B1 (ja) * 2018-03-30 2019-07-17 愛知製鋼株式会社 電動機および界磁子
CN109059207B (zh) * 2018-06-14 2020-1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的载频控制方法及装置、变频空调器
US11564289B2 (en) * 2018-07-25 2023-01-24 Heat X, LLC Magnetic induction style furnace or heat pump with variable blower functionality including retractable magnet arrays
US11564290B2 (en) * 2018-07-25 2023-01-24 Heat X, LLC Magnetic induction style furnace or heat pump incorporating forced air or fluid blowers
JP2020108312A (ja) * 2018-12-28 2020-07-09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の分布巻きモータ、電動工具及び芝刈り機
JP7299477B2 (ja) * 2019-03-27 2023-06-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機システム
US11012018B2 (en) * 2019-08-01 2021-05-18 Lennox Industries Inc. Motor drive operation at light load conditions
CN113131644A (zh) * 2019-12-31 2021-07-1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铁芯以及具有该转子铁芯的马达
JP1665116S (zh) * 2020-02-27 2020-08-03
CN111384792B (zh) * 2020-05-29 2020-08-28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轴向电机定子及其生产工艺
CN114811880B (zh) * 2022-02-28 2024-04-05 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直流空调器除霜的方法及装置、直流空调器
JP7141010B1 (ja) * 2022-03-31 2022-09-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システム、ターボ圧縮機、冷凍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12A (zh) * 1994-10-28 1995-05-31 林哲民 交流电动机的改进
CN1213207A (zh) * 1997-09-29 1999-04-0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永磁转子式电动机
JP3021947B2 (ja) * 1992-03-24 2000-03-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能力可変型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516915A (zh) * 2002-03-20 2004-07-28 ͬ�Ϳ�ҵ��ʽ���� 永久磁铁型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压缩机
WO2007114079A1 (ja) * 2006-03-27 2007-10-11 Daikin Industries, Ltd. 電機子コア、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68740B2 (ja) * 2009-03-30 2013-08-21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角形基板の4角割れ欠け検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51359A (en) * 1973-11-30 1976-09-29 Citizen Watch Co Ltd Pulse motor driven circuit
JPS5852782A (ja) 1981-09-25 1983-03-29 Nec Corp 線分の分離抽出装置
JPS63161363A (ja) * 1986-12-23 1988-07-05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の圧縮機モ−タの加熱方法
US4831828A (en) * 1987-05-27 1989-05-23 Helix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ryogenic refrigerator having a convection system to cool a hermetic compressor
JPH05268740A (ja) * 1992-03-17 1993-10-15 Seiko Epson Corp 冷凍サイクル用コンプレッサ
JP3463302B2 (ja) * 1992-09-18 2003-11-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縮機の冷却装置
US6047460A (en) * 1996-01-23 2000-04-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oducing a permanent magnet rotor
AUPO478297A0 (en) * 1997-01-24 1997-02-20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Improvements in high speed electric motors
JP3484051B2 (ja) * 1997-09-10 2004-01-06 株式会社 日立インダストリイズ 永久磁石式同期電動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永久磁石式同期電動機を備えた遠心圧縮機
JPH11275789A (ja) 1998-03-23 1999-10-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転子
JP3982656B2 (ja) * 1998-05-19 2007-09-26 臼井国際産業株式会社 マグネット式ヒーター
JP2000139047A (ja) * 1998-10-30 2000-05-16 Toyota Motor Corp 永久磁石形電動機
JP2000350490A (ja) * 1999-06-02 2000-1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制御装置
TW552352B (en) * 1999-06-29 2003-09-11 Sanyo Electric Co Sealed rotary compressor
JP2001178177A (ja) * 1999-12-17 2001-06-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機駆動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3629587B2 (ja) * 2000-02-14 2005-03-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及び室外機並びに冷凍装置
EP1139549A3 (en) * 2000-03-29 2002-06-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aled motor compressor
JP4102177B2 (ja) 2002-12-10 2008-06-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モータ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4556379B2 (ja) * 2003-02-20 2010-10-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28859A (ja) * 2003-04-23 2004-11-18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動機の回転子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動機の回転子
JP2004346757A (ja) * 2003-05-20 2004-12-09 Daikin Ind Ltd 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121877A (ja) * 2004-10-25 2006-05-11 Denso Corp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6141106A (ja) 2004-11-11 2006-06-01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ハイブリッド型モータまたは発電機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モータまたは発電機駆動システム
JP4667837B2 (ja) * 2004-11-26 2011-04-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埋め込み磁石型のロータ
KR101234824B1 (ko) * 2005-01-18 2013-0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단압축식 회전압축기
JP2006313023A (ja) 2005-05-06 2006-11-16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07174872A (ja) * 2005-12-26 2007-07-05 Nitto Shinko Kk モータ磁性部材接着用加熱発泡シート
JP2007183395A (ja) * 2006-01-06 2007-07-19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レンズ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07252018A (ja) * 2006-03-13 2007-09-27 Aichi Elec Co 永久磁石電動機
JP4496413B2 (ja) * 2006-05-24 2010-07-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形モータの減磁装置、減磁方法
JP4789720B2 (ja) * 2006-07-07 2011-10-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8131742A (ja) * 2006-11-21 2008-06-05 Daikin Ind Ltd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1947B2 (ja) * 1992-03-24 2000-03-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能力可変型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103212A (zh) * 1994-10-28 1995-05-31 林哲民 交流电动机的改进
CN1213207A (zh) * 1997-09-29 1999-04-0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永磁转子式电动机
CN1516915A (zh) * 2002-03-20 2004-07-28 ͬ�Ϳ�ҵ��ʽ���� 永久磁铁型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压缩机
EP1487084A1 (en) * 2002-03-20 2004-12-15 Daikin Industries, Ltd. Permanent magnet type motor and compressor comprising it
WO2007114079A1 (ja) * 2006-03-27 2007-10-11 Daikin Industries, Ltd. 電機子コア、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68740B2 (ja) * 2009-03-30 2013-08-21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角形基板の4角割れ欠け検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3140A (zh) * 2017-08-17 2020-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1033140B (zh) * 2017-08-17 2021-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06105A1 (en) 2011-04-06
KR20110008257A (ko) 2011-01-26
AU2009258615B2 (en) 2012-07-26
AU2009258615A1 (en) 2009-12-17
WO2009151033A1 (ja) 2009-12-17
KR101324450B1 (ko) 2013-10-31
JP2009293907A (ja) 2009-12-17
US8616016B2 (en) 2013-12-31
EP2306105A4 (en) 2016-11-30
US20110083467A1 (en) 2011-04-14
JP5468215B2 (ja) 2014-04-09
CN102057229A (zh) 201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7229B (zh) 空调机、空调机的制造方法以及压缩机
US11349420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drive system, magne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agnet, magnetizing apparatus, and magnet unit
CN103620918B (zh) 旋转电机的冷却结构
JP4293207B2 (ja) 電動ポンプ
JP5913160B2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JP5902639B2 (ja) 誘導機
EP1784051B1 (en) Heating medium passing roller device
JP5588751B2 (ja) 容積形圧縮機
CN102597643A (zh) 空气调节器
BR112021008667A2 (pt) bomba de bomba de refrigeração de fuso para refrigeração de pacotes de baterias
US20190229566A1 (en) Electrical drive device
CN101109384A (zh) 电动轴流泵
CN109643917A (zh) 定子铁芯、定子、电动机、驱动装置、压缩机、空调机及定子铁芯的制造方法
US11923754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il cooled rotor laminations
CN104868673A (zh) 单相感应电动机、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US20210050765A1 (en) Electric motor system, and turbo compressor provided with same
CN205355991U (zh) 电机的转子、电机及压缩机
CN103715805A (zh) 电动机的定子、电动机、密闭型压缩机及旋转机械
JP6654414B2 (ja) 電動圧縮機
JP5943056B2 (ja) 回転機
JP2014187834A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駆動装置
WO2022181473A1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7211340B2 (ja) 回転電機
CN108258851A (zh) 一种筒式单气隙内转子电机
KR101412588B1 (ko) 전동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차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