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3462A - 显影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3462A
CN102033462A CN2010101582285A CN201010158228A CN102033462A CN 102033462 A CN102033462 A CN 102033462A CN 2010101582285 A CN2010101582285 A CN 2010101582285A CN 201010158228 A CN201010158228 A CN 201010158228A CN 102033462 A CN102033462 A CN 102033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transfer member
developer
strobe
t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82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3462B (zh
Inventor
佐藤正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33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3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3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34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68Toner cartridges fulfilling a continuous function within the electrographic apparatus during the use of the supplied developer material, e.g. toner discharge on demand, storing residual toner, acting as an active closure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05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toner was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2Toner waste contain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剂容器,包含外壳、传送部件、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和支撑部件。外壳在纵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显影剂容纳腔和废显影剂容纳腔以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提供在显影剂容纳腔与外壳的外部之间流体连通。传送部件用于在传送方向上传送废显影剂。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容纳传送部件。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在传送方向上具有上游端部分和下游端部分,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具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开口设置在上游端部分中,并且提供在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与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第三开口提供在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与废显影剂容纳腔之间的流体连通。支撑部件用于支撑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使得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可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相对于外壳移动。

Description

显影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剂容器和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本领域众所周知的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是串联彩色激光打印机,其配备有四个感光鼓,这四个感光鼓用于支持四种颜色黄色、洋红、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的使用。四个感光鼓中的每一个对应于用于向相应的感光鼓供应显影剂的四个显影剂盒中的每一个。一个这样的串联彩色激光打印机包含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具有用于容纳对应于每个颜色的调色剂的色粉盒作为显影剂盒。调色剂盒具有用于容纳新调色剂的调色剂容纳部和用于容纳废调色剂的废调色剂容纳部。
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9-128754描述的显影单元中设置的调色剂盒形成有用于通过其供应调色剂的下调色剂供应口和用于通过其回收废调色剂的回收口。用于传送废调色剂的废显影剂收集部的调色剂排出部适配到回收口。来自废显影剂收集部的废调色剂通过回收口供应到废调色剂容纳部。
从而,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如果由于感光鼓的驱动发生振动,振动会被传输到适配在调色剂盒的回收口中的调色剂排出部,引起调色剂排出部被毁坏或引起废调色剂通过回收口和调色剂排出部之间的间隙泄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剂容器,能够可靠地回收废调色剂并且防止废调色剂泄漏。
为了获得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剂容器,包含:外壳、传送部件、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和支撑部件。外壳在纵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显影剂容纳腔和废显影剂容纳腔以及第一开口。显影剂容纳腔中容纳显影剂。废显影剂容纳腔中容纳废显影剂。第一开口提供显影剂容纳腔与外壳的外部之间流体连通,以允许显影剂从显影剂容纳腔向外壳的外部移动。外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在纵向上与第一端相反。传送部件用于在限定为从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传送方向上传送废显影剂。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中容纳传送部件。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在传送方向上具有上游端部分和下游端部分,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具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开口设置在上游端部分中,并且提供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与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废显影剂从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外部移动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第三开口提供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与废显影剂容纳腔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废显影剂从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移动到废显影剂容纳腔。支撑部件支撑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以使得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可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相对于外壳移动,支撑部件设置在外壳上。
较好是,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穿过外壳插入,使得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被定位在废显影剂容纳腔中。
较好是,支撑部件支撑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的上游端部分和下游端部分两者。
较好是,支撑部件包含:第一包裹构件,第一包裹构件附着于外壳,并且被布置在废显影剂容纳腔中;和第二包裹构件,第二包裹构件附着于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并且与第一包裹构件紧密接触。
较好是,第一包裹构件和第二包裹构件由海绵制成。
较好是,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的上游端部分和下游端部分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在纵向上比外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位置更靠外的部分。
较好是,显影剂容器进一步包括:第一闸门构件,第二闸门构件和联锁装置。第一闸门构件设置在外壳上,并且构造成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一闸门构件定位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开口被第一闸门构件覆盖。当第一闸门构件定位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开口没有被第一闸门构件覆盖。第二闸门构件设置在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上,并且构造成可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二闸门构件定位在第三位置时,第二开口由第二闸门构件覆盖。当第二闸门构件定位在第四位置时,第二开口不被第二闸门构件覆盖。联锁装置使得第一闸门构件和第二闸门构件互相联锁,从而使得当第一闸门构件定位在第一位置时,第二闸门构件定位在第三位置,而当第一闸门构件定位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闸门构件定位在第四位置。
较好是,外壳形成为沿着纵向延伸的圆柱状,外壳具有第一圆周壁,第一圆周壁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是封闭端。第一开口穿透第一圆周壁。第一闸门构件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具有沿第一圆周壁的外表面形成的内表面,外壳相对于外壳可转动地支撑第一闸门构件。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形成为沿着纵向延伸的圆柱状,上游端部分具有上游端表面,下游端部分具有下游端表面,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具有第二圆周壁,第二圆周壁连接上游端表面和下游端表面,第二开口穿透第二圆周壁。第二闸门构件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具有沿第二圆周壁的外表面形成的内表面,上游端部分相对于上游端部分可转动地支撑第二闸门构件。
较好是,第一闸门构件具有第一齿轮部。第二闸门具有第二齿轮部,第二齿轮部与第一齿轮部啮合地接合。联锁装置包含第一齿轮部和第二齿轮部。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显影剂容器,图像形成部件和废显影剂收集部件。图像形成部件用于利用从显影剂容器供应的显影剂来形成图像。废显影剂收集部件用于收集废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包含外壳,传送部件,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和支撑单元。外壳在纵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显影剂容纳腔和废显影剂容纳腔以及第一开口。显影剂容纳腔中容纳显影剂。废显影剂容纳腔中容纳废显影剂。第一开口提供在显影剂容纳腔与外壳的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显影剂从显影剂容纳腔向图像形成单元移动。外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在纵向上与第一端相反。传送部件构造用来在限定为从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传送方向上传送废显影剂。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中容纳传送部件。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在传送方向上具有上游端部分和下游端部分。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具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开口设置在上游端部分中,并且提供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与废显影剂收集部件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废显影剂从废显影剂收集部件移动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第三开口提供在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与废显影剂容纳腔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废显影剂从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移动到废显影剂容纳腔。支撑部件设置在外壳上,支撑部件支撑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使得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可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相对于外壳移动。
较好是,图像形成部件包含接纳单元,接纳单元构造成能够接纳显影剂容器。接纳单元具有第四开口和第四闸门构件。第四闸门构件可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移动。当第四闸门构件定位在第五位置时,第四开口被第四闸门构件覆盖。当第四闸门构件定位在第六位置时,第四开口不被第四闸门构件覆盖,以使得图像形成单元与显影剂容纳腔连通。
较好是,废显影剂收集部件具有第五开口和第五闸门构件。第五闸门构件可在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五闸门构件定位在第七位置时,第五开口被第五闸门构件覆盖。当第五闸门构件定位在第八位置时,第五开口不被第五闸门构件覆盖,以使得废显影剂收集部件与废显影剂容纳腔连通并且将废显影剂传送到废显影剂容纳腔。
较好是,外壳包含搅拌部件,搅拌部件用于搅拌显影剂容纳腔中的显影剂。其中,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驱动源和第二驱动源。第一驱动源构造成向搅拌部件输入第一驱动力。第二驱动源构造成向传送部件输入第二驱动力。
较好是,传送部件容纳腔沿着纵向(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支撑部件支撑传送部件容纳部的上游端部分和下游端部分。上游端部分和下游端部分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在纵向上比外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位置更靠外的部分。
附图说明
本发明独特的特征和优势以及其他的目的将参照附图的以下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包含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示例的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是沿着在图1中的II-II线剖切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的剖视图;
图3是图释当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废显影剂收集部件处于关闭位置的时候的处理单元的侧视图;
图4是图释当废显影剂收集部件处于开启位置时的处理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当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接纳单元处于关闭位置时的处理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显影剂容器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6中的VII-VII线剖切的显影剂容器的剖视图;
图8A和8B分别是当显影剂容器处于开启位置时和当显影剂容器处于关闭位置时沿着图6中的VIII-VIII线剖切的显影剂容器的剖视图;
图9A和9B分别是当显影剂容器处于开启位置时和当显影剂容器处于关闭位置时沿着图6中的IX-IX线剖切的显影剂容器的剖视图;
图10是图释显影剂容器如何安装在处理单元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视图;和
图11是当显影剂容器安装在显影部中时显影剂容器和包含在处理单元中的显影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打印机1是水平直接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打印机1包含主外壳2和在主外壳2内的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和图像读取单元5,馈送单元3用于馈送要被打印的多张纸P,图像形成单元4用于在从馈送单元3传送的多张纸P上形成图像,图像读取单元5用于从源文件读取图像数据。从而,打印机1是整体地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4和图像读取单元5的多功能外围设备。
主外壳2具有在侧视图中为实质上矩形的盒状。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和图像读取单元5容纳在主外壳2中。前盖6设置在主外壳2的一个侧壁上,用于露出主外壳2的内部,以便安装或拆卸稍后描述的处理单元16。
在下文描述中,打印机1的其上设置前盖6的一侧(在图1中右侧)称为前侧,相反侧(在图1中左侧)称为后侧。打印机1的左右侧基于使用者从前面看打印机1的视角。从而,在图1中打印机1的近侧是左侧,远侧是右侧。
馈送单元3包含用于容纳多张纸P的馈纸盘7。馈纸盘7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外壳2的底部。
放置在馈纸盘7中最顶部位置的纸张P通过各种的辊被供应到两套准辊13的相对部分,并且在经过两套准辊13之间后,被传送到感光鼓21(稍后描述)和传送带34(稍后描述)之间的位置。
图像形成单元4包含扫描单元15,处理单元16,转印单元17,和定影单元18。
扫描单元15布置在主外壳2的顶部。如在图1中虚线所示,扫描单元15基于图像数据朝向稍后描述的四个感光鼓21照射激光束,以便曝光感光鼓21。
处理单元16布置在扫描单元15的下方和转印单元17的上方。处理单元16包含单个处理框架19和四个分别用于四个颜色中的每一个颜色的显影剂盒20。
处理框架19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入主外壳2或从主外壳2滑出,从而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外壳2中。处理框架19保持感光鼓21,电晕充电装置22和鼓清洁辊23。
四个感光鼓21彼此平行地配置并且将它们的轴沿着左右方向定向,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具体地,感光鼓21包含黑色感光鼓21K,黄色感光鼓21Y,洋红感光鼓21M和青色感光鼓21C,这些感光鼓按照上述顺序从前往后配置。
电晕充电装置22布置在各自感光鼓21的斜上后方,并且面对但是不接触感光鼓21。
鼓清洁辊23布置在各自感光鼓21的后部,并且面对和接触感光鼓21。
显影剂盒20以并列状态可拆卸地安装在处理框架19中,在相应的感光鼓21上方并且面对相应的感光鼓21。具体地说,显影剂盒20包含从前向后依序配置的黑色显影单元20K,黄色显影单元20Y,洋红显影单元20M,和青色显影单元20C。显影剂盒20中的每一个还设置有显影辊26。
每个显影单元20包含显影部24和调色剂盒25。显影部24包含显影辊26,供给辊27和层厚调节片28,供给辊27用于向显影辊26供应作为显影剂的实例的调色剂,层厚调节片28用于调节供应到显影辊26的调色剂的厚度。螺旋推进器29设置在用于在左右方向上传送调色剂的那些部件的上方的空间中。显影部24形成有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
每个显影辊26可转动地被支撑在相应的显影部24的下端。显影辊26的底部后边缘通过显影单元20的下边缘被露出,并且从相应的感光鼓21的顶部接触相应的感光鼓21。调色剂供应口45相应的显影部24的上端在上下方向贯穿。
调色剂盒25形成为实质上圆柱状形状,其左右方向的两端被封闭。调色剂盒25容纳对应于每个颜色的调色剂。调色剂盒25形成有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
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调色剂盒25的下端,与显影部24的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相对。
容纳在每个调色剂盒25中的调色剂通过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和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被供应到显影部24。螺旋推进器29在左右方向上传送调色剂并且将调色剂供应到相应的供给辊27上,调色剂依次被供应到显影辊26。此时,调色剂在供给辊27和显影辊26之间被摩擦充正电(positively turbocharged)。
随着显影辊26转动,厚度调节片28调节携带在显影辊26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到指定的厚度,以使得显影辊26携带均匀的调色剂薄层。
同时,当感光鼓21转动的时候,电晕充电装置22向相应的感光鼓21的表面施加均匀的正极性电荷。随后,基于对应于要被形成在纸张P上的图像的各个颜色的图像数据,扫描单元15高速扫描照射激光束(在图1中通过虚线标明),以便在各个感光鼓2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随着感光鼓21继续转动,携带在显影辊26的表面上的带正电荷的调色剂被供应到形成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从而通过逆显影(reverse development)将静电潜像显影成可见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单元17布置在主外壳2中,在馈送单元3的上方且在处理单元16的下方,并且在前后方向延伸。转印单元17包含驱动辊32,从动辊33,传送带34和四个转印辊35。
驱动辊32和从动辊33彼此平行布置并且在前后方向分离。传送带34绕着驱动辊32和从动辊33被安装,传送带34的顶部从下方面对且接触感光鼓21中的每一个。当驱动辊32被驱动转动时,当从左侧看时,传送带34在逆时针方向回转,使得与感光鼓21接触的传送带34的顶部向后移动,用于向后传送一张纸张P。
转印辊35布置在传送带34内部面对相应的感光鼓21的位置,传送带34的顶部插入感光鼓21和转印辊35之间。转印辊35和各个感光鼓21之间的位置称为转印位置。
当一张纸张P从馈送单元3被供应时,传送带34将纸张向后传送,使得纸张依次经过感光鼓21和相应的转印辊35之间的每个转印位置。随着纸张在传送带34上被传送,携带在各个感光鼓21上的每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转印到纸张上,以形成彩色图像。
有时,在调色剂图像已经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残余调色剂保持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因此,当残余废调色剂通过感光鼓21的转动被带到与鼓清洁辊23相对时,由于施加于鼓清洁辊23的清洁偏压,废调色剂被转印到鼓清洁辊23的外表面上,并被临时保持在鼓清洁辊23上。
定影单元18布置在转印单元17的后部并且包含加热辊36,和正对加热辊36的压紧辊37。在彩色图像已经在转印单元17中转印到该张纸P上之后,随着纸张经过定影单元18中的加热辊36和压紧辊37之间,图像通过加热和加压的结合定影到纸张上。
在调色剂图像已经被定影到纸张P之后,纸张被沿着U形的排出通道38向布置在通道38的下游端的一对排出辊39传送。排出辊39将纸张排出到形成在扫描单元15的顶部的排出盘40上。
如图2和5所示,处理框架19包含前梁52,后梁53和一对侧板51,侧板51彼此平行并且位于前梁52和后梁53的相反侧,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
侧板51还是片状,且在侧视图中实质上是矩形的。侧板51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并且起到可转动地支撑感光鼓21的两轴向端的作用。在下文中,当需要区分两个侧板51时,在左侧的侧板51称为左侧板51L,在右侧的侧板51称为右侧板51R。支撑部54设置在右侧板51R(在从右到左方向的外侧)的前端部的左侧(left side)(左右方向的外侧)。
支撑部54在侧视图中形成为实质上矩形的形状。支撑部54包含接纳构件55和保持构件56。接纳构件55在侧视图中形成为实质上矩形的形状。接纳构件55在侧剖视图中形成为实质上C状,在侧剖视图中,它的上端从上端边缘向下凹,并且倾斜地向后上方开口,以便沿着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稍后描述)的支撑部122(稍后描述)的外周表面形成。接纳构件55接纳(稍后描述的)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支撑部122(稍后描述的)的右端(见图2)。
保持构件56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侧视图中形成为实质上L形状,在侧视图中它的上部稍微向前突出。保持构件56通过右侧板51R可转动地支撑在下端。保持构件56正常地竖立,以便通过卷簧(未显示)的推力从后部接触接纳构件55的后端(见图5)。保持构件56构造成以它的下端作为支点抵抗卷簧(未显示)的推力向后倾斜。
前梁52形成为实质上矩形的平板,在正视图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框架抓握部59设置在前梁52的前侧,以便能够折叠和竖立。当处理框架19被安装到主外壳2或从主外壳2拆卸时,框架抓握部59允许使用者抓握。后梁53形成为实质上矩形的平板,在正视图中,在左右方向的延伸。
如图3和4所示,处理单元16包含提升机构(lift)61,该提升机构61作为废显影剂收集部件的一个实例向上传送废调色剂。
提升机构61在左侧板51L的前端的左侧(左右方向的外侧)被固定到左侧板51L。提升机构6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朝向它的上端向后倾斜。提升机构61包含提升框架62,带传送器63,提升侧中继部64和作为第五闸门构件的一个实例的提升侧闸门65。
提升框架62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实质上正方形管状,在侧视图中,其上下两端弯曲。作为第五开口的一个实例的提升侧连通口73形成为在前后方向贯穿通过提升框架62的后壁的上端。带传送器63布置在提升框架62中,并且包含带构件70和带轴71。
带构件70由诸如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环状。带构件70包含多个突起72,每个突起72从它的外周表面向外延伸。
突起72在垂直于带构件70的外周方向的左右和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以均匀的间隔遍及带构件70的整个外周表面。每个突起72突出,以从内部接触提升框架62的内周表面。带轴71设置在提升框架62内的上端,并且在左右方向延伸。
废调色剂存储部95的左端(稍后描述的)从右方连接到提升机构61的下端。废调色剂经过口83形成为允许提升机构61的下端和废调色剂存储部95之间的在左右方向的连通。第一螺旋构件96(稍后描述)的左端可转动地支撑在提升机构61的下端。
废调色剂经过口83在左视图中位于第一螺旋构件96(稍后描述)的左端的下侧,并且沿着提升框架62的底壁形成。带构件70绕着带轴71和第一螺旋构件96(稍后描述)的左端呈环状。
提升侧中继部64在提升机构61的上端的后方整体地设置有提升机构61。提升侧中继部64形成为实质上类似于支撑部54的形状的形状,并且包含接纳构件55和类似于支撑部54的保持构件56。
接纳构件55接纳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稍后描述)的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稍后描述)的左端(见图2)。闸门支撑孔82形成在提升侧中继部64中,在左右方向贯穿提升侧中继部64的左侧壁,接收提升侧闸门65的支撑凸台79(稍后描述)(看图2)。
如图2所示,提升侧闸门65形成为局部地圆柱状,并且在侧视图实质上为扇形。具体地说,提升侧闸门65整体地设置有支撑部78和覆盖部80,支撑部78在侧视图中实质上呈圆心角近似120度的扇形,支撑凸台79从由支撑部78形成的中心角的中点向左突出,并且覆盖部80从支撑部78的弧形边缘向右延伸。适配孔81形成在覆盖部80靠近支撑部78的前边缘。适配孔81在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接收稍后描述的输送管侧闸门121的适配突起129。
提升侧闸门65容纳在提升侧中继部64中,使得支撑凸台79可转动地插入闸门支撑孔82,并且覆盖部80的外表面面对提升侧中继部64的内表面。利用这种构造,提升侧闸门65能够围绕支撑凸台79在图3中所示的关闭位置和图4所示的开启位置之间旋转,在关闭位置中,覆盖部80在前后方向面对提升侧连通口73,在开启位置,覆盖部80布置在提升侧连通口73的下方。
如图5所示,处理单元16在它的前下端包含带清洁器91和导纸机构92,带清洁器91用于清除保留在传送带34的表面的废调色剂,导纸机构92作为废显影剂收集部件一个实例。
带清洁器91包含带清洁辊93,中继辊94,废调色剂存储部95,第一螺旋构件96和刮刀97。带清洁辊93在它的下端露出,以便从上侧接触传送带34。中继辊94从前上侧倾斜地接触带清洁辊93。废调色剂存储部95在中继辊94的下侧设置成在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它的上部具有开口的实质上圆柱形状。第一螺旋构件96在废调色剂存储部95内可转动地沿左右方向设置。刮刀97设置在废调色剂存储部95的前上端,从下侧接触中继辊94的下端。
导纸机构92设置在处理框架19的前端的下半部。导纸机构92形成为在侧视图中朝下开口的实质上的V形,以便从上侧覆盖带清洁器91。导纸机构92引导纸张P经过带清洁器91的上侧,并且在带清洁辊93的后方到达传送带34(见图1)。
如图2和5所示,显影部24包含调色剂存储腔101和调色剂供应腔102。
调色剂存储腔101在侧剖视图中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实质上矩形,并且形成显影部24的上半部。调色剂存储腔101的下端与调色剂供应腔102连通。
调色剂存储腔101的上端在侧视图中形成为朝上开口的实质上圆弧形状,以便跟随相应的调色剂盒25的外周表面。调色剂存储腔101的上端构造成能够接纳调色剂盒25。调色剂存储腔101的上端形成有作为第四开口的一个实例的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并且具有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显影部侧闸门104作为第四闸门构件的一个实例,设置在调色剂存储腔101的上端。
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贯穿通过调色剂存储腔101的顶壁。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形成在调色剂存储腔101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心。
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贯穿调色剂存储腔101的顶壁。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在配置调色剂存储腔101的前后方向的实质的中心位于调色剂存储腔101的左右端(每端一个)。
显影部分侧闸门104在侧视图中形成为朝上开口的实质上圆弧形状的板,以跟随相应的调色剂盒25的外周表面。
显影部分侧闸门104的前端形成有三个通孔105,每个通孔105在对应于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和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的位置在左右方向延伸。适配孔(未显示)在每个通孔105的后方形成在显影部分侧闸门104中。适配孔(未显示)用于接盒侧闸门112(稍后描述)的适配突起133(稍后描述)。
显影部分侧闸门104支撑在调色剂存储腔101的上端,以便可在前后方向滑动。显影部分侧闸门104可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移动:在关闭位置,显影部分侧闸门104关闭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和每个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见图5),在开启位置显影部分侧闸门104从关闭位置向后滑动以打开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和每个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见图11)。
当显影部分侧闸门104处于关闭位置时,通孔105位于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和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的前方。在这个位置,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和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在前后方向由显影部分侧闸门104的中心部分关闭。
当显影部分侧闸门104处于开启位置时,通孔105位于与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和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相对的位置。在这个位置,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和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被打开。
螺旋推进器29布置在调色剂存储腔101中。螺旋推进器29可转动地设置在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和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的下侧,在左右方向延伸。螺旋推进器29形成为右半边为左手螺旋,而左半边为右手螺旋。螺旋推进器29的中心部分与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相对。螺旋推进器29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面对各自的一个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
螺旋推进器29通过显影部24可转动地支撑在它的转动轴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贯穿显影部24的左右侧壁并且向处理框架19的两侧板51突出。
调色剂供应腔102连续地形成在调色剂存储腔101的下侧,并且形成显影部24的下半部。如早先描述的那样,供给辊27、显影辊26和层厚调节片28设置在调色剂供应腔102中。供给辊27定位成在上下方向上以小距离面对螺旋推进器29。显影辊26从后下侧倾斜地接触供给辊27。层厚调节片28从上侧接触显影辊26。
显影辊26通过显影部24可转动地支撑在它的转动轴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贯穿显影部24的左右侧壁并且向处理框架19的两侧板51突出。
螺旋推进器29的左右端和显影辊26(从显影部24的左右侧壁突出的部分)被支撑为可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可相对于处理框架19的两侧板51旋转。
利用这种配置,显影部24通过处理框架19支持,以便可在上下方向移动。显影部24被推压装置(未显示)按压,使得显影辊26与感光鼓21压接触。
作为显影剂容器的一个实例的调色剂盒25包含用于各个颜色的调色剂的黑色调色剂盒25K,黄色调色剂盒25Y,洋红调色剂盒25M和青色调色剂盒25C
如图6所示,这黑色调色剂盒25K形成为左右方向延伸的实质上圆柱状。该黑色调色剂盒25K包含作为外壳的一个实例的框架111,作为第一闸门构件的一个实例的盒侧闸门112和作为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废调色剂输送管113。
如图7和9A所示,框架11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纵向)延伸的实质上圆柱状,并且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关闭的左端和关闭的右端(第一端和第二端)。框架111包含在框架111的下半部的作为显影剂容纳腔一个实例的调色剂容纳部114。框架111还包含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废调色剂容纳部115作为废显影剂容纳腔的一个实例用于容纳废调色剂,调色剂容纳部115在调色剂容纳部114上侧和前后侧。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中的每一个是形成在框架111中的腔。
也就是,框架111以一体的方式包含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从而这些部分不能相对于彼此移动。
调色剂容纳部114形成为实质上具有比框架111更小的直径的圆柱状。具体地说,调色剂容纳部114的上端在侧剖视图中被切割为直线,以形成在前后和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调色剂容纳部114的下端与框架111的下端共用径向的外壁。
调色剂容纳部114的下端形成有作为第一开口的一个实例的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和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提供框架111和框架111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调色剂从调色剂容纳部114移动到框架111外部。调色剂容纳部114包含作为搅拌部件的一个实例的搅拌器31。
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贯穿调色剂容纳部114的底壁(框架111的底壁)。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在左右方向位于调色剂容纳部114的下端(框架111的下端)的实质的中心,以便在上下方向与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相对。
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贯穿调色剂存储腔101的顶壁。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在调色剂存储腔101的前后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心分别配置在调色剂存储腔101的左右端(每端一个),在上下方向与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相对。
搅拌器31包含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搅拌器转轴109和从搅拌器转轴109向外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搅拌片110。搅拌器转轴109的左右端通过框架111的侧壁可转动地支撑,从而允许搅拌器31相对于框架111旋转。通过转动,搅拌器31在左右方向将调色剂向内传送,也就是说,从两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朝向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传送,同时搅拌调色剂。
废调色剂容纳部115限定在框架111的外壁和调色剂容纳部114的外壁之间。更具体地说,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在侧剖视图中形成为朝下开口的实质上U形状,以便在框架111内从上侧覆盖调色剂容纳部114。
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包含一对左右输送管支撑部117和一对前后框架侧接合部130。
输送管支撑部117在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内分别设置在上端的左右端(每端一个),并且形成为圆柱状。输送管引导部118形成在输送管支撑部117中的每一个。输送管支撑部117中的每一个包含作为第一包裹构件(支撑装置)的一个实例的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
输送管引导部118是形成在每个输送管支撑部117的整个内周上方的一对左右伸长突起,从每个输送管支撑部117的内周表面向内放射状地突出。该对输送管引导部118彼此面对配置,其间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比包裹引导部127(稍后描述)大的空隙。每个输送管引导部118具有比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外径稍大的内径。
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由诸如海绵等弹性材料制成。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形成为圆环形状,在侧视图中,其内径实质上等于输送管引导部118的内径,其外径实质上等于输送管支撑部117的内径。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布置在该对输送管引导部118之间。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的外周表面附于输送管支撑部117的内周表面。
两框架侧接合部130是从框架111的上端的内壁向下突出的伸长的突起,以便在框架11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在左右方向延伸。两个框架侧接合部130彼此面对配置,其间具有沿前后方向的空隙。
盒侧闸门112形成为实质上圆柱状,覆盖框架111的外圆周表面。盒侧闸门112容纳框架111,使得盒侧闸门112能够相对于框架111转动。也就是,盒侧闸门112具有沿着框架111的外周表面形成的内周表面。
盒侧闸门112的在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框架111在相同方向上的长度稍大,使得盒侧闸门112的左右端分别从框架111的左右端向左和向右突出。另外,盒侧闸门112的左右端在框架111的左右端的外侧放射状地向内稍微突出,从而限制框架111在左右方向的移动。
盒侧闸门112形成有闸门侧调色剂供应口131和闸门侧调色剂回收口132。盒侧闸门112包含适配突起133,第一齿轮部134(见图8A)和把手135.
闸门侧调色剂供应口131形成为贯穿盒侧闸门112的周壁。闸门侧调色剂供应口131在对应于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的位置位于盒侧闸门112的左右方向的实质的中心。
闸门侧调色剂回收口132形成为贯穿盒侧闸门112的周壁。闸门侧调色剂回收口132在对应于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的位置配置在盒侧闸门112的左右端(每端一个)。
适配突起133(图8A)位于闸门侧调色剂供应口131和闸门侧调色剂回收口132后方。适配突起133形成为从盒侧闸门112的外圆周表面放射状地向外突出。
在框架111的左端的外侧,第一齿轮部134形成在盒侧闸门112的左端的内周表面(见图8A)。当盒侧闸门112处于开启位置(稍后描述)时,在左视图中,第一齿轮部134局部地形成在内周表面上,从盒侧闸门112的左端的顶端顺时针方向大约45度的范围内(见图8A)。
如图6所示,把手135设置在盒侧闸门112左右方向的的实质的中心,以便从盒侧闸门112的外圆周表面上与适配突起133相反的位置放射状地向外突出。
盒侧闸门112可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开启位置,盒侧闸门112打开闸门侧调色剂供应口131(见图9A);在关闭位置,盒侧闸门112从开启位置在左视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便关闭闸门侧调色剂供应口131(见图9B)。
当盒侧闸门112处于开启位置时,闸门侧调色剂供应口131与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相对,并且两闸门侧调色剂回收口132与两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相对(见图9A)。
当盒侧闸门112处于关闭位置时,闸门侧调色剂供应口131位于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前方,并且两闸门侧调色剂回收口132位于两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的前方,使得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和两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与盒侧闸门112的内壁表面相对(见图9B)。
如图7所示,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设置在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的上部,并且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包含在其左端的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和在其右端的支撑部122。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在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和支撑部122之间形成有作为第三开口的一个实例的开口119。开口119在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内部和废显影剂容纳部115提供流体连通,允许废调色剂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内部移动到废显影剂容纳部115。进一步地说,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包含在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和支撑部122之间的输送管侧接合部136。
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在开口119的左侧设置在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端。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形成有作为第二开口的一个实例的输送管侧连通口124(见图8A)。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包含作为第二包裹构件(支撑部件)的一个实例的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和包裹引导部127。
如图6所示,输送管侧连通口124形成在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左端的前边缘,以便贯穿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周壁(见图8A)。输送管侧连通口124在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内部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外部之间提供流体连通,允许废调色剂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外部移动到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内部。
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由诸如海绵等弹性材料制成。如图7所示,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形成为圆环形状,在侧视图中,其内径实质上等于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外径,其外径实质上等于输送管引导部118的内径。
如图7所示,包裹引导部127是形成在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右端的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整个外周的一对左右细长突起,从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外周表面向外放射状地突出。每个包裹引导部127的外径实质上等于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的外径。两包裹引导部127之间设置有沿左右方向的空隙。
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适配于输送管侧中继部120,以便被适配在两包裹引导部127之间,并且附于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外圆周表面。
支撑部122在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右端(第二端部)设置在开口119的右侧。与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相似,支撑部122在其左端包含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和包裹引导部127。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适配于支撑部122,以便被适配在两包裹引导部127之间,并且附于支撑部122的外周表面。支撑部122包含第二螺旋构件支撑部138。
第二螺旋构件支撑部138位于包裹引导部127的右侧,并且支撑第二螺旋构件123的右端。具体地说,第二螺旋构件支撑部138形成为凹状,在正视图中,从支撑部122的内圆周表面向内放射状地延伸。第二螺旋构件支撑部138支撑适配于第二螺旋构件123的外表面的右端的支承构件139,使得支承构件139能够相对于第二螺旋构件支撑部138转动。支承构件139还起密封构件的作用,用于密封第二螺旋构件123和支承构件139之间的间隙和第二螺旋构件支撑部138和支承构件139之间的间隙。
开口119形成为向上切割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下端,以便露出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内部。开口119形成为比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的两输送管支撑部117之间的距离稍短的长度。
输送管侧接合部136是在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左右方向的实质的中心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上端向上突出并且在左右方向的延伸的细长的突起。输送管侧接合部136形成为稍微小于两框架侧接合部130在前后方向的间距的厚度。输送管侧接合部136接合在两框架侧接合部130之间。
注意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框架111左右方向的长度长,使得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右端(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和支撑部122,两者稍后描述)适配于提升侧中继部64和处理框架19的支撑部54。
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包含作为第二闸门构件的一个实例的输送管侧闸门121和作为传送部件的一个实例的第二螺旋构件123。
如图7和8A所示,输送管侧闸门121具有沿着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外周表面形成的内周表面。输送管侧闸门121形成为在右侧开口的实质上圆柱状,并且在从前方看的截面中为实质上方形的C状。输送管侧闸门121适配于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左端的外侧,以便相对于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可旋转。
输送管侧闸门121包含适配突起129和第二齿轮部137。输送管侧闸门121形成有闸门侧连通口128。
适配突起129(图8A)是在左右方向延伸的伸长突起,并且形成为从输送管侧闸门121的外圆周表面放射状地向外突出。
第二齿轮部137形成为在输送管侧闸门121的右端放射状地向外突出,以便与盒侧闸门112的第一齿轮部134啮合地接合。当输送管侧闸门121处于开启位置(稍后描述)(见图6和8A)时,第二齿轮部137局部地形成在输送管侧闸门121上,在左视图中为从输送管侧闸门121的右端的顶端顺时针方向大约120度的范围内。
如图6和8A所示,闸门侧连通口128形成在输送管侧闸门121上与适配突起129实质上相反的位置,以便在前后方向贯穿输送管侧闸门121。
输送管侧闸门121能够相对于输送管侧中继部120转动,从而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开启位置用于打开输送管侧连通口124,允许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和提升机构61之间连通(见图8A);关闭位置用于关闭输送管侧连通口124,以阻挡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和提升机构61之间的连通(见图8B)。
当输送管侧闸门121处于开启位置时,输送管侧连通口124和闸门侧连通口128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当输送管侧闸门121处于关闭位置时,输送管侧连通口124与输送管侧闸门121的内壁表面相对。第二螺旋构件123形成为右手螺旋,并且在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内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螺旋构件123的右端通过支承构件139支撑,同时其左端通过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左端可转动地支撑。通过转动,第二螺旋构件123在左右方向上从左向右传送废调色剂。
如图6和7所示,废调色剂输送管113通过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的上端支撑,使得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和包裹引导部127被适配在输送管支撑部117左侧内,而且支撑部122的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和包裹引导部127适配在输送管支撑部117右侧内。利用这种配置,废调色剂输送管113插入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在左右方向延伸。具体地说,废调色剂输送管113插入穿过框架111,使得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废调色剂容纳部115中。
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的内周表面与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的外周表面紧密接触。包裹引导部127的外周表面与输送管支撑部117的内周表面相对,其间具有小空隙。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外周表面与输送管引导部118的内周表面相对,其间具有小空隙。
也就是,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宽松地适配于框架111(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以便可相对于框架111移动。两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和两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在其左右端(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和支撑部122)支撑废调色剂输送管113,使得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能够相对于框架111(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沿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方向移动。
输送管侧接合部136接合在两框架侧接合部130之间。从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和框架111互相接合,以便不能相对于彼此转动。
第一齿轮部134和第二齿轮部137彼此啮合地接合。利用这种配置,第一齿轮部134和第二齿轮部137构成以联锁方式连接盒侧闸门112和输送管侧闸门121的连接部。
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输送管侧中继部120位于框架111的左端的左方(左右方向的外侧)。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支撑部122位于框架111的右端的右方(左右方向的外侧)。
如图5所示,除了不设置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并且直径小于黑色调色剂盒25K的直径外,彩色调色剂盒25(黄色调色剂盒25Y,洋红调色剂盒25M,和青色调色剂盒25C)形成为类似于黑色调色剂盒25K的结构。
具体地说,彩色调色剂盒25中的每一个包含框架111和盒侧闸门112。框架111形成为实质上圆柱状并且仅包含调色剂容纳部114。盒侧闸门112容纳框架111。
如图2所示,供给辊齿轮142和螺旋驱动齿轮143设置在显影单元20的显影部24的右侧。供给辊齿轮142设置在供给辊27的右端,从而不能相对于供给辊27转动。螺旋驱动齿轮143设置在螺旋推进器29的右端,从而不能相对于螺旋推进器29转动,并且从上侧与供给辊齿轮142啮合地接合。
搅拌器齿轮145和中继齿轮144设置在框架111的右侧。搅拌器齿轮145设置在搅拌器31的右端,从而不能相对于搅拌器31转动。中继齿轮144从下侧与搅拌器齿轮145啮合。中继齿轮144还从上侧与螺旋驱动齿轮143啮合地接合。作为第一驱动源的一个实例的第一马达147设置在主外壳2,用于将驱动力输入到供给辊齿轮142。
竖直配置的齿轮链141设置在处理框架19的右侧板51R。齿轮链141包含在上下方向排列的三个齿轮,这些齿轮彼此啮合地接合,以便沿上下方向传输驱动力。齿轮链141的最高处齿轮设置在支撑部54的右侧。
第二螺旋齿轮146在调色剂盒25中设置在第二螺旋构件123的右端,不能相对于第二螺旋构件123转动。作为第二驱动源的一个实例的第二马达148设置在主外壳2,用于将驱动力输入到齿轮链141的最低的齿轮。
当黑色调色剂盒25K从处理单元16拆卸时,如图8B和9B所示,盒侧闸门112和输送管侧闸门121都位于关闭位置。
在这时,第二齿轮部137接合左视图中顺时针方向的第一齿轮部134的最远的下游侧。盒侧闸门112的把手135向上竖立。盒侧闸门112的适配突起133和输送管侧闸门121的适配突起129都向下突出。
如图5所示,显影部24的显影部分侧闸门104位于关闭位置,用于关闭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如图3所示,提升机构61的提升侧闸门65位于关闭位置,用于关闭提升侧连通口73。为了将黑色调色剂盒25K安装到显影单元20上,如图10所示,使用者从上侧握住盒侧闸门112的把手135,使得盒侧闸门112的适配突起133和输送管侧闸门121的适配突起129向下突出。
接下来,使用者从上侧将黑色调色剂盒25K插入处理单元16,使得黑色调色剂盒25K移到显影部24,以便黑色的处理单元16从主外壳2抽出。
然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输送管侧中继部120和支撑部122,也就是说,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右端从上侧在提升侧中继部64和支撑部54接触保持构件56的上端和接纳构件55的上端。从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右端被临时限制不向下移动。
当使用者进一步相对于处理单元16插入黑色调色剂盒25K时,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右端抵抗卷簧(未显示)的推力向后按压提升侧中继部64和支撑部54的保持构件56,以便压宽保持构件56的上端和接纳构件55的上端之间的间隙。
然后,保持构件56的上端和接纳构件55的上端之间的间隙变得比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右端的直径宽,从而允许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右端进入保持构件56和接纳构件55之间的间隙。
然后,保持构件56由于卷簧(未显示)的推力作用而竖立,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右端被保持在保持构件56和接纳构件55之间。从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相对于处理单元16被固定在其左右端的位置。
同时,盒侧闸门112的适配突起133从上侧适配于显影部分侧闸门104的适配孔(未显示),输送管侧闸门121的适配突起129从上侧适配于提升侧闸门65的适配孔81。
通过这种操作,盒侧闸门112和显影部分侧闸门104以联锁方式连接,输送管侧闸门121和提升侧闸门65以联锁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说,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第二螺旋齿轮146从上侧与处理框架19的齿轮链141的最高处的齿轮啮合地接合。此外,框架111的中继齿轮144从上侧与显影部24的螺旋驱动齿轮143啮合地接合。
接下来,使用者握住盒侧闸门112的把手135,向前转动盒侧闸门112。然后,如图11所示,盒侧闸门112在左视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位于开启位置。同时,显影部分侧闸门104向后滑动,以位于开启位置。
从而,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闸门侧调色剂供应口131,通孔105和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从而允许从调色剂容纳部114到显影部24的调色剂通道。
同时,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闸门侧调色剂回收口132,通孔105和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从而允许从显影部24到调色剂容纳部114的调色剂通道。
当盒侧闸门112在左视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齿轮部134在左视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这时,左视图中顺时针方向的驱动力被传输到与第一齿轮部134接合的第二齿轮部137,使得第二齿轮部137在左视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
从而,通过与盒侧闸门112的联锁,输送管侧闸门121在左视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位于开启位置。也就是,盒侧闸门112和输送管侧闸门121都从关闭位置移动到开启位置。同时,提升侧闸门65向后滑动,位于开启位置。
从而,提升侧连通口73,闸门侧连通口128和输送管侧连通口124在前后方向彼此重叠,从而允许从提升机构61到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废调色剂通道。
注意,因为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在支撑部122被固定到支撑部54上,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被固定定位,不随着输送管侧闸门121转动。类似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因为框架111在框架侧接合部130接合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输送管侧接合部136,框架111固定定位,不随着盒侧闸门112转动。
为了从显影单元20拆卸黑色调色剂盒25K,使用者执行将黑色调色剂盒25K安装到显影单元20的逆操作。
具体地说,使用者握住盒侧闸门112的把手135将盒侧闸门112向后转动,从而将盒侧闸门112,输送管侧闸门121和提升侧闸门65从开启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
随后,使用者将黑色调色剂盒25K从用于黑色处理单元16的显影部24向上拉,以拆卸黑色调色剂盒25K。
当主外壳2的第一马达147将驱动力输入供给辊齿轮142,供给辊27被转动。同时,驱动力从供给辊齿轮142被传输到与供给辊齿轮142接合的螺旋驱动齿轮143,从而转动螺旋推进器29。
同时,通过与螺旋驱动齿轮143接合的中继齿轮144,驱动力被从螺旋驱动齿轮143传输到与中继齿轮144接合的搅拌器齿轮145,从而转动搅拌器31。
当主外壳2的第二马达148将驱动力输入齿轮链141的最低的齿轮,通过齿轮链141,驱动力被传输到与齿轮链141的最高处齿轮接合的第二螺旋齿轮146,从而转动第二螺旋构件123。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操作中,处理单元16如上形成图像。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通过搅拌器31的转动,调色剂容纳部114内的调色剂通过通孔105和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从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供应到显影部24的调色剂存储腔101在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
通过螺旋推进器29的转动,供应到调色剂存储腔101的调色剂供应到供给辊27,同时从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向左右端传送。如上,供应到供给辊27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辊26供应到感光鼓21。
另一方面,在已经供应到调色剂存储腔101调色剂中,一些数量的调色剂不供应到供给辊27。这种调色剂通过螺旋推进器29的转动从中心部被传送到左右端,并且通过两显影部侧调色剂回收口103,通孔105和两盒侧调色剂回收口116被回收到调色剂容纳部114的左右端。
通过搅拌器31的转动,回收到调色剂容纳部114的调色剂被再次传送到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并通过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被供应到显影部24。
为了回收废调色剂,鼓清洁辊23被施加清洁偏压的反向偏压。然后,临时支承在鼓清洁辊23上的废调色剂通过感光鼓21从鼓清洁辊23排到传送带34。
排出到传送带34的废调色剂通过传送带34的循环移动到传送单元17的下方,以到达与带清洁辊93相对的位置。
然后,废调色剂由于施加于带清洁辊93的清洁偏压被带清洁辊93捕获,并且从带清洁辊93到中继辊94,并且随后通过刮刀97刮擦,以便存储在废调色剂存储部95内。
存储在废调色剂存储部95内的废调色剂通过第一螺旋构件96的转动被向左传送,经过废调色剂经过口83,并被供应到提升机构61的下端。供应到提升机构61的下端的废调色剂沿着提升机构61的后壁被带式传送部件63向上传送,并且通过提升侧连通口73,闸门侧连通口128和输送管侧连通口124被供应到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输送管侧中继部120。
供应到输送管侧中继部120的废调色剂通过第二螺旋构件123的转动被向右传送,经过开口119,被滴落地传送到废调色剂容纳部115,以便被容纳在废调色剂容纳部115中。以这种方法,用于回收废调色剂的操作完成。
在上述图像形成操作和废调色剂回收操作期间,感光鼓21转动。当感光鼓21转动时,通过感光鼓21的旋转,与感光鼓21接触的显影辊26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方向振动。显影辊26的振动引起显影部24振动,并且通过显影部24,还引起黑色调色剂盒25K的框架111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方向振动。
在这时,在黑色调色剂盒25k的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的输送管支撑部117中,由框架111的振动,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和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被压缩或者膨胀,以吸收振动。
在黑色调色剂盒25K中的这个机构抑制框架111的振动被传递到相对于处理单元16固定定位的废调色剂输送管113。
注意,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和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始终互相紧密接触,即使当被压缩或膨胀时。
(1)在常规的调色剂盒中,调色剂排出部适配在回收口中,从而允许调色剂盒相对于显影单元被固定定位。
从而,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如果由于感光鼓的驱动发生振动,振动会被传输到适配在调色剂盒的回收口中的调色剂排出部,引起调色剂排出部被毁坏或引起废调色剂通过回收口和调色剂排出部之间的间隙泄漏。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同样,因为显影部24被保持为相对于处理框架19可移动,由感光鼓21的转动引起振动。显影部24的振动引起黑色调色剂盒25K也振动。
然而根据黑色调色剂盒25K,如图7所示,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整体地设置有框架111,其中容纳第二螺旋构件123的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被设置成可相对于框架111(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移动。同样,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和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支撑废调色剂输送管113,以便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方向上可相对于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移动。
从而,即使当黑色调色剂盒25K安装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上时,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相对于彩色激光打印机1被固定定位,框架111(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能够相对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方向移动。
从而,即使黑色调色剂盒25K由于显影部24的振动而振动,框架111相对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移动,从而防止振动被传递到废调色剂输送管113。
因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能够被固定定位并且废调色剂能够被可靠地回收,同时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发生的振动能够在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和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被吸收,防止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被毁坏并且防止废调色剂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特别是输送管侧中继部120)泄漏。
(2)根据黑色调色剂盒25K,如图6和7所示,废调色剂输送管113插入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在左右方向延伸。从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能够布置在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内,从而使得黑色调色剂盒25K紧凑。
(3)根据黑色调色剂盒25K,如图7所示,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和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在其左右方向的两端支撑废调色剂输送管113。从而,与当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只支撑在左右端中的一个时相比,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能够在左右方向的两端被相对于废调色剂容纳部115更可靠地支撑,从而防止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相对于框架111倾斜。
(4)根据黑色调色剂盒25K,如图7所示,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右端比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的左右端在左右方向上更向外。从而,通过支撑部54和提升侧中继部64,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能够在其左右端被可靠地固定定位。因而,由于感光鼓21的转动引起的振动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被均匀地吸。也就是说,能够防止左右方向的吸收振动的误差(不均匀性)。
这里,例如,如果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固定定位在左右端中的一侧,振动的吸收在左右方向上变得不均匀。在这种情况下,显影辊26抵抗感光鼓21的压接触的状态会在左右方向变得不均匀,导致不均匀显影。
然而,根据黑色调色剂盒25K,因为振动能够沿左右方向被均匀地吸收,显影辊26靠着感光鼓21的压接触的状态能够维持均匀,使得显影均匀。
(5)根据黑色调色剂盒25K,如图8A和8B所示,盒侧闸门112和输送管侧闸门121通过连接部分(第一齿轮部134和第二齿轮部137)以联锁方式连接,使得两者移动到开启位置或关闭位置。从而,在单一操作中,盒侧闸门112和输送管侧闸门121都能够移动到开启位置或关闭位置。因而,在简单的操作中,盒侧闸门112和输送管侧闸门121都可靠地能够移动到开启位置或关闭位置。
(6)根据黑色调色剂盒25K,如图6和7所示,整体地设置具有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的框架111形成为圆柱状。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形成为贯穿框架111的周壁。盒侧闸门112形成为具有沿着框架111的外周表面形成的内周表面并且容纳框架111的圆柱状,使得框架111能够相对于盒侧闸门112转动。从而,通过盒侧闸门112相对于框架111转动,盒侧闸门112能够移动到开启位置或关闭位置。从而,当盒侧闸门112位于关闭位置时,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能够被盒侧闸门112的内圆周表面可靠地关闭。
另外,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形成为圆柱状。输送管侧连通口124形成为贯穿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周壁。输送管侧闸门121形成为具有沿着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外周表面形成的内周表面,并且被适配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端(第一端部),以便相对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可旋转。
从而,通过相对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转动输送管侧闸门121,输送管侧闸门121能够移动到开启位置或关闭位置。从而,当输送管侧闸门121位于关闭位置时,输送管侧连通口124能够被输送管侧闸门121的内圆周表面可靠地关闭。
(7)根据黑色调色剂盒25K,如图8A和8B所示,连接部包含第一齿轮部134和第二齿轮部137,第一齿轮部134设置在盒侧闸门112,第二齿轮部137设置在输送管侧闸门121并且能够与第一齿轮部134接合。从而,通过将第一齿轮部134与第二齿轮部137接合,盒侧闸门112和输送管侧闸门121能够可靠地以联锁方式移动。
(8)根据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1所示,在黑色调色剂盒25K中,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整体地设置有框架111,容纳第二螺旋构件123的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被设置成可相对于框架111(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移动。进一步地说,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和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支撑废调色剂输送管113,使得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能够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方向相对于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移动。
从而,即使当黑色调色剂盒25K安装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上时,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相对于彩色激光打印机1被固定定位,调色剂容纳部114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能够相对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方向移动。
因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能够被固定定位并且废调色剂能够被可靠地回收,且在图像形成操作发生的振动能够在支撑部侧包裹构件125和输送管侧包裹构件126被吸收。
(9)如图5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含显影部分侧闸门104,显影部分侧闸门104可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开启位置用于打开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关闭位置用于关闭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其中调色剂从盒侧调色剂供应口30被供应到显影部侧调色剂供应口45。
从而,通过首先将显影部分侧闸门104定位在关闭位置,然后在黑色调色剂盒25K安装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上之后,将显影部分侧闸门104定位在开启位置,黑色调色剂盒25K能够被安装到彩色激光打印机或从彩色激光打印机1拆卸,且防止调色剂从黑色调色剂盒25K泄漏。
(10)如图3和4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含提升侧闸门65,提升侧闸门65可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开启位置用于打开提升侧连通口73,用于废调色剂传送到输送管侧连通口124,关闭位置用于关闭提升侧连通口73。
从而,通过首先将提升侧闸门65定位在关闭位置,在黑色调色剂盒25K安装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上之后,将提升侧闸门65定位在开启位置,黑色调色剂盒25K能够被安装到彩色激光打印机1或从彩色激光打印机1拆卸,同时防止废调色剂从提升侧连通口73泄漏。
(11)进一步,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含第一马达147和第二马达148,第一马达147将驱动力输入用于搅拌黑色调色剂盒25K中的调色剂的搅拌器31,第二马达148将驱动力输入第二螺旋构件123。从而,即使黑色调色剂盒25K相对于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移动,搅拌器31和第二螺旋构件123中的每一个能够可靠地被驱动。
(12)如图2所示,根据彩色激光打印机1,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左右端位于在左右方向上比废调色剂容纳部115的左右端更向外的位置,并且被支撑部54和提升侧中继部64保持。从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能够通过支撑部54和提升侧中继部64被可靠地保持并且固定定位。
虽然参考上述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在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在其中应用各种改变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调色剂盒25中只有黑色调色剂盒25K包含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并且处理单元16包含带清洁器91和连接带清洁器91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的提升机构61。
在回收废调色剂的操作中,临时承载在鼓清洁辊23上的废调色剂依次经过带清洁器91,提升机构61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并且回收在黑色调色剂盒25K的废调色剂容纳部115中。
然而,可以构造为每个调色剂盒25包含废调色剂输送管113和废调色剂容纳部115,而且处理单元16不包含带清洁器91但是包含提升机构61,提升机构61连接每个鼓清洁辊和相应的调色剂盒25的废调色剂输送管113。
依据这个变化例,废调色剂从每个鼓清洁辊通过提升机构61和废调色剂输送管113被回收到相应的调色剂盒25的废调色剂容纳部115。在这个变化例中,同样,能够获得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的效果。

Claims (14)

1.一种显影剂容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在纵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显影剂容纳腔和废显影剂容纳腔以及第一开口,所述显影剂容纳腔中容纳显影剂,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中容纳废显影剂,所述第一开口提供在所述显影剂容纳腔与所述外壳的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所述显影剂从所述显影剂容纳腔向所述外壳外部移动,所述外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纵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反;
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用于在限定为从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传送方向上传送所述废显影剂;
传送部件容纳单元,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构造为在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中容纳所述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具有上游端部分和下游端部分,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具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上游端部分中,并且提供在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与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所述废显影剂从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外部移动到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所述第三开口提供在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与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所述废显影剂从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移动到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和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用于支撑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使得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可在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穿过所述外壳插入,使得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被定位在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的所述上游端部分和所述下游端部分两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包含:
第一包裹构件,所述第一包裹构件附着于所述外壳,并且被布置在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中;和
第二包裹构件,所述第二包裹构件附着于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并且与所述第一包裹构件紧密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裹构件和所述第二包裹构件由海绵制成。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的上游端部分和所述下游端部分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在所述纵向上比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位置更靠外的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一闸门构件,所述第一闸门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且构造成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一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口被所述第一闸门构件覆盖,当所述第一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口没有被所述第一闸门构件覆盖;
第二闸门构件,所述第二闸门构件设置在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上,并且构造成可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二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二闸门构件覆盖,当所述第二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开口不被所述第二闸门构件覆盖;和
联锁部件,所述联锁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闸门构件和所述第二闸门构件互相联锁,从而使得当所述第一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三位置,而当所述第一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四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形成为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圆柱状,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圆周壁,所述第一圆周壁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是封闭端,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穿透所述第一圆周壁,
所述第一闸门构件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具有沿所述第一圆周壁的外表面形成的内表面,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外壳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一闸门构件,
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形成为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圆柱状,所述上游端部分具有上游端表面,所述下游端部分具有下游端表面,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具有第二圆周壁,所述第二圆周壁连接所述上游端表面和所述下游端表面,
所述第二开口穿透所述第二圆周壁,
所述第二闸门构件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具有沿所述第二圆周壁的外表面形成的内表面,所述上游端部分相对于所述上游端部分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二闸门构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闸门构件具有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闸门具有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与所述第一齿轮部啮合地接合,所述联锁部件包含所述第一齿轮部和所述第二齿轮部。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剂容器;
图像形成部件,所述图像形成部件用于利用从所述显影剂容器供应的显影剂来形成图像;和
废显影剂收集部件,所述废显影剂收集部件用于收集废显影剂,并且
其中,所述显影剂容器包含:
外壳,所述外壳在纵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显影剂容纳腔和废显影剂容纳腔以及第一开口,所述显影剂容纳腔中容纳显影剂,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中容纳所述废显影剂,所述第一开口提供在所述显影剂容纳腔与图像形成部件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所述显影剂从所述显影剂容纳腔向图像形成部件移动,所述外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纵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反;
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构造用来在限定为从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传送方向上传送所述废显影剂;
传送部件容纳单元,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构造为在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中容纳所述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具有上游端部分和下游端部分,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具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上游端部分中,并且提供在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与所述废显影剂收集部件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所述废显影剂从所述废显影剂收集部件移动到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所述第三开口提供在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与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允许所述废显影剂从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内部移动到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和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使得所述传送部件容纳单元可在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部件包含接纳单元,所述接纳单元构造成能够接纳所述显影剂容器,所述接纳单元具有第四开口和第四闸门构件,所述第四闸门构件可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四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四开口被所述第四闸门构件覆盖,当所述第四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四开口不被所述第四闸门构件覆盖,以使得所述图像形成部件与所述显影剂容纳腔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显影剂收集部件具有第五开口和第五闸门构件,所述第五闸门构件可在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五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五开口被所述第五闸门构件覆盖,当所述第五闸门构件定位在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五开口不被所述第五闸门构件覆盖,以使得所述废显影剂收集部件与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连通并且将所述废显影剂传送到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含搅拌部件,所述搅拌部件用于搅拌所述显影剂容纳腔中的显影剂,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一驱动源,所述第一驱动源构造成向所述搅拌部件输入第一驱动力;
第二驱动源,所述第二驱动源构造成向所述传送部件输入第二驱动力。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部件容纳腔沿着所述纵向延伸,并且
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传送部件容纳部的所述上游端部分和所述下游端部分,所述上游端部分和所述下游端部分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在所述纵向上比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位置更靠外的部分。
CN2010101582285A 2009-09-30 2010-03-29 显影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0334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7952 2009-09-30
JP2009227952A JP4930565B2 (ja) 2009-09-30 2009-09-30 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3462A true CN102033462A (zh) 2011-04-27
CN102033462B CN102033462B (zh) 2013-03-27

Family

ID=43780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82285A Active CN102033462B (zh) 2009-09-30 2010-03-29 显影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0) US8369745B2 (zh)
JP (1) JP4930565B2 (zh)
CN (1) CN10203346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9972A (zh) * 2015-12-09 2017-07-14 气体产品与化学公司 高温炉中的热成像
CN107272386A (zh) * 2016-03-31 2017-10-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CN107272373A (zh) * 2016-03-31 2017-10-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CN107561888A (zh) * 2016-06-30 2018-01-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3757B2 (ja) * 2011-02-21 2013-09-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ユニット
US8805264B2 (en) 2011-02-21 2014-08-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developer material unit having waste developer material accommodating part
JP5240307B2 (ja) 2011-02-21 2013-07-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42683B2 (ja) * 2012-08-06 2016-06-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71023B2 (ja) * 2012-08-17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ャッター機構、粉体収容器、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60129B2 (ja) 2012-10-31 2018-0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7787B2 (ja) * 2012-12-27 2016-10-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4157289A1 (ja) * 2013-03-26 2014-10-02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金属樹脂接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1536824S (zh) * 2015-05-27 2015-11-02
JP1536825S (zh) * 2015-05-27 2015-11-02
JP6292180B2 (ja) * 2015-06-25 2018-03-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18297B2 (ja) * 2015-08-20 2019-12-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USD781376S1 (en) * 2015-08-27 2017-03-1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Toner cartridge
JP6618755B2 (ja) * 2015-10-08 2019-1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24494B2 (ja) * 2016-03-31 2020-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JP2017182005A (ja) * 2016-03-31 2017-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6528728B2 (ja) * 2016-06-08 2019-06-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JP6555207B2 (ja) * 2016-07-29 2019-08-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装着されるトナー容器
JP6946686B2 (ja) * 2017-03-17 2021-10-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7043748B2 (ja) 2017-06-22 2022-03-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7293027B2 (ja) * 2019-07-30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移動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96028B2 (ja) * 2019-12-23 2023-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17474A (ja) 2020-01-29 2021-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34961B2 (ja) 2020-02-04 2024-0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24586A (ja) 2020-02-04 2021-08-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24585A (ja) 2020-02-04 2021-08-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US11953855B2 (en) 2021-03-01 2024-04-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locking member configured to lock photosensitive drum relative to drawer
KR20230034796A (ko) * 2021-09-03 2023-03-10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폐토너를 저장하기 위한 저장 구조
JP2024002826A (ja) 2022-06-24 2024-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9530A (ja) * 1998-09-11 2000-03-31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43886A (ja) * 2001-07-30 2003-02-14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CN101226364A (zh) * 2007-01-15 2008-07-2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调色剂贮存器以及显影剂补充装置
CN101344750A (zh) * 2007-07-13 2009-01-14 夏普株式会社 废墨收集装置和配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116142A (ja) * 2007-11-08 2009-05-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7314A (ja) * 2007-12-28 2009-07-16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94789A (en) * 1967-08-14 1970-06-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ing Device
US3950092A (en) * 1974-09-20 1976-04-13 Xerox Corporation Impeller member for use in transport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in a reproducing machine
US4297021A (en) * 1978-06-09 1981-10-27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material transportation apparatus
JPH0233168A (ja) * 1988-07-22 1990-02-02 Konica Corp 複写機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0335558A (ja) * 1989-06-30 1991-02-15 Sharp Corp カラーセンサ
US4982771A (en) * 1989-11-20 1991-01-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Particulate material collection bottle for reproduction apparatus
JPH03273272A (ja) * 1990-03-22 1991-12-04 Konica Corp 画像記録装置の現像剤収納容器
US5250997A (en) * 1991-04-18 1993-10-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ine particle recovery device for recovering particles, such as toner, from a plurality of locations
JP3078037B2 (ja) * 1991-06-21 2000-08-2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3117284B2 (ja) * 1991-09-08 2000-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異物除去装置
JP3270550B2 (ja) 1992-12-18 2002-04-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
JP3044997B2 (ja) * 1994-02-16 2000-05-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現像装置
JPH0815971A (ja) * 1994-06-30 1996-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GB2306394A (en) * 1995-10-31 1997-05-07 Xerox Corp Xerographic cassette
JP3301306B2 (ja) * 1996-04-15 2002-07-15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US5822666A (en) * 1996-04-19 1998-10-13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mechanism for eliminating mechanical shock caused by a cleaning device
GB2319748B (en) * 1996-11-30 2001-04-18 Xerox Corp Photoreceptor
JPH10171246A (ja) * 1996-12-10 1998-06-26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
JP3321728B2 (ja) 1997-11-06 2002-09-0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機の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4105275B2 (ja) * 1998-03-13 2008-06-2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印刷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US6167211A (en) 1998-08-25 2000-12-26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unction for recycling collected t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6496671B2 (en) 1998-12-14 2002-12-17 Oki Data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with locking toner discharge opening
US6363233B1 (en) * 2000-06-13 2002-03-26 Oki Data Corporation Compact toner cartridge with fresh and waste toner chambers
JP4183319B2 (ja) * 1998-12-14 2008-11-1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27767B2 (ja) * 2000-07-12 2007-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容器の再生方法
JP2002046843A (ja) * 2000-07-31 2002-02-12 Ricoh Co Ltd 粉体補給装置、粉体移送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567631B2 (en) * 2000-11-24 2003-05-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86324B2 (ja) 2001-09-17 2009-12-16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
EP1357441B1 (en) * 2002-04-24 2007-03-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JP4297667B2 (ja) * 2002-08-27 2009-07-1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貯蔵容器、印刷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476770B1 (ko) * 2002-09-13 2005-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폐토너 배출장치
JP4320168B2 (ja) * 2002-12-24 2009-08-2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2005266219A (ja) * 2004-03-18 2005-09-29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17843A (ja) 2004-06-30 2006-01-19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257355B2 (en) * 2004-10-29 2007-08-14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Toner supply device
MXPA06012659A (es) * 2005-04-27 2007-01-16 Ricoh Kk Recipiente de toner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
JP4315933B2 (ja) 2005-07-21 2009-08-1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10468B2 (ja) * 2005-11-04 2011-0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回収装置、作像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56352A (ja) * 2006-03-20 2007-10-04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ES2784735T3 (es) * 2006-05-23 2020-09-30 Canon Kk Sistema de suministro de revelador
JP4882517B2 (ja) * 2006-05-30 2012-0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1367B2 (ja) * 2006-09-08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回収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98733B2 (ja) * 2006-09-25 2009-07-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回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714119B2 (ja) 2006-09-28 2011-06-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0048A (ja) * 2006-10-03 2008-04-17 Fuji Xerox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13912B2 (ja) * 2006-11-29 2010-02-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粉体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80706B2 (ja) * 2007-01-04 2009-12-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90338B2 (ja) * 2007-04-25 2012-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80232B2 (ja) * 2007-05-07 2011-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96733B2 (ja) * 2007-06-22 2010-01-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33003B2 (ja) * 2007-06-22 2010-03-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48645B2 (ja) * 2007-07-31 2009-10-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08535B2 (ja) 2007-11-27 2011-01-12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回収容器、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62063B2 (en) * 2008-03-17 2011-06-14 Xerox Corporation Waste toner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JP4655113B2 (ja) * 2008-06-16 2011-03-2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該現像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80627B2 (ja) * 2008-06-27 2011-09-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45715B2 (ja) * 2008-09-25 2011-03-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器
US8315537B2 (en) 2008-09-25 2012-11-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cleaning unit for removing developer
JP4702433B2 (ja) * 2008-11-07 2011-06-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回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311443B2 (en) 2009-02-16 2012-11-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cleaning unit opposing belt
JP4873022B2 (ja) * 2009-02-16 2012-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66123B2 (ja) * 2009-02-16 2011-09-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31204B2 (ja) * 2009-04-28 2011-12-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JP5333162B2 (ja) * 2009-11-12 2013-1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213945B2 (ja) * 2009-12-24 2013-06-19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5003788B2 (ja) * 2010-04-26 2012-08-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現像剤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37977A (ja) * 2011-04-27 2012-12-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9530A (ja) * 1998-09-11 2000-03-31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43886A (ja) * 2001-07-30 2003-02-14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CN101226364A (zh) * 2007-01-15 2008-07-2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调色剂贮存器以及显影剂补充装置
CN101344750A (zh) * 2007-07-13 2009-01-14 夏普株式会社 废墨收集装置和配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116142A (ja) * 2007-11-08 2009-05-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7314A (ja) * 2007-12-28 2009-07-16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9972B (zh) * 2015-12-09 2020-05-12 气体产品与化学公司 高温炉中的热成像
CN106949972A (zh) * 2015-12-09 2017-07-14 气体产品与化学公司 高温炉中的热成像
US11209751B2 (en) 2016-03-31 2021-12-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oner cartridge and developing unit having developing shutter
CN107272373A (zh) * 2016-03-31 2017-10-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CN107272386B (zh) * 2016-03-31 2020-10-2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US10838320B2 (en) 2016-03-31 2020-11-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artridge having shutter opened and closed in accordance with pivoting of toner cartridge casing
CN107272373B (zh) * 2016-03-31 2021-07-1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CN113552785A (zh) * 2016-03-31 2021-10-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CN107272386A (zh) * 2016-03-31 2017-10-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US11609508B2 (en) 2016-03-31 2023-03-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artridge including casing having opening and shutter
US11940743B2 (en) 2016-03-31 2024-03-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artridge including casing having opening and shutter
CN113552785B (zh) * 2016-03-31 2024-05-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
CN107561888A (zh) * 2016-06-30 2018-01-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98269B2 (en) 2017-10-24
US20190310569A1 (en) 2019-10-10
US10656560B2 (en) 2020-05-19
US20210109458A1 (en) 2021-04-15
US8521062B2 (en) 2013-08-27
US20130142542A1 (en) 2013-06-06
US20160085203A1 (en) 2016-03-24
US20150098732A1 (en) 2015-04-09
JP4930565B2 (ja) 2012-05-16
US20130308980A1 (en) 2013-11-21
CN102033462B (zh) 2013-03-27
US10901341B2 (en) 2021-01-26
US9383717B2 (en) 2016-07-05
US10338498B2 (en) 2019-07-02
US8369745B2 (en) 2013-02-05
US20180011422A1 (en) 2018-01-11
US20160306293A1 (en) 2016-10-20
US8913921B2 (en) 2014-12-16
US20110076056A1 (en) 2011-03-31
US20200241444A1 (en) 2020-07-30
US9207572B2 (en) 2015-12-08
JP2011075887A (ja) 2011-04-14
US11269268B2 (en) 202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3462B (zh) 显影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50843B (zh) 粉末容器、调色剂盒、抽屉式托盘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11146B (zh) 显影剂存储容器、显影剂存储容器的装配方法及再生方法
JP47661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68490A (zh) 成像处理模块及具有该成像处理模块的成像装置
JP20102568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CN1696843A (zh) 显影剂回收机构以及成像装置
CN102591183A (zh) 调色剂容器及成像设备
MX2013003838A (es) Recipiente de revelador, dispositivo de revelado, cartucho de proceso, dispositivo de formacion de imagenes, y metodo de rellenado de revelador.
JPH0431391B2 (zh)
JP20041452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8730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90629B (zh) 显影剂供给容器
CN10355874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KR100477661B1 (ko) 건식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폐토너 저장장치 및이를 채용한 건식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CN101063858B (zh) 调色剂盒
CN105467804A (zh) 清洁单元和设置有清洁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US6823162B2 (en) Endless belt dry toner agitator
JP6372481B2 (ja) トナー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310441B2 (ja) 清掃装置、廃トナー回収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03935B2 (ja) 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00637B2 (en) Supplying and discharging developer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developing device
JPH1020639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現像剤補給容器
JP2001249543A (ja) 電子写真式画像形成装置、それに使用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装置、ならびにそのトナーリサイクル方法
JP20130200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