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3012B - A transparent surface material attached to an adhesive layer, a display device, and the like - Google Patents

A transparent surface material attached to an adhesive layer, a display device, and the lik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3012B
TWI493012B TW100118431A TW100118431A TWI493012B TW I493012 B TWI493012 B TW I493012B TW 100118431 A TW100118431 A TW 100118431A TW 100118431 A TW100118431 A TW 100118431A TW I493012 B TWI493012 B TW I4930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layer
layer
surface material
display panel
transpar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8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1196A (en
Inventor
Satoshi Niiyama
Naoko Aoki
Hiroshige Ito
Hitoshi Tsushima
Satoru Takagi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11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11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3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30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203/00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203/318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2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itself
    • C09J2301/21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itself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formed by alternating adhesive areas of different na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4Layer or component removable to expose adhesive
    • Y10T428/1471Protective lay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 Y10T428/24612Composite web or she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777Edge feature

Description

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顯示裝置及其等之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藉由透明面材保護顯示面板之顯示裝置及其等之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作為藉由透明面材(保護板)使顯示面板受到保護之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係已知有下述方法。
隔介黏著片將顯示面板與保護板貼合的方法(參考專利文獻1以及2)。
可是,該方法有下述問題。
(1)必須要進行將黏著片配合顯示面板或保護板之尺寸裁切的作業。
(2)由於黏著片的彈性率低,很難依照尺寸進行精確裁切。
(3)在將黏著片貼合至顯示面板以及保護板其中一方的面材上後,必須要將另一方的面材貼合黏著片,亦即貼合步驟必須要進行2次,因此顯示面板與保護板的貼合很複雜。
(4)在將黏著片貼合至顯示面板以及保護板其中一方的面材上時,空隙(氣泡)容易殘留在面材與黏著片間的界面。
(5)在將黏著片貼合至顯示面板以及保護板其中一方的面材上後,在將另一方的面材貼合黏著片時,空隙(氣泡)也容易殘留在另一方的面材與黏著片間的界面。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29096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263502號公報
本發明係提供其他面材(顯示面板等)與透明面材(保護板)之貼合為簡便,與其他面材貼合時,空隙難以殘留在其他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可充分抑制空隙在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且與其他面材(顯示面板等)之貼合為簡便,亦不需要配合其他面材之尺寸來裁切黏著層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可充分抑制空隙在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且與其他面材之貼合為簡便,亦不需要配合其他面材之尺寸來裁切黏著層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可充分抑制空隙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之界面以及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之顯示裝置;以及顯示面板與與透明面材之貼合為簡便,空隙難以殘留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之界面以及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亦不需要配合顯示面板之尺寸來裁切黏著層的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係具有透明面材以及形成在透明面材之至少一表面的黏著層者,且,黏著層具有沿著透明面材表面擴大之層狀部以及包圍層狀部周緣之堰狀部。
堰狀部接近層狀部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堰狀部之厚度以較層狀部之厚度大為佳。
堰狀部接近層狀部之區域如下為佳:從前述堰狀部與前述層狀部相接之面起,朝著相對於前述堰狀部之長向為垂直且相對於透明面材表面為平行之方向,至與前述堰狀部之厚度相同的長度以內之前述層狀部,如此所構成的區域。
層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以103 ~107 Pa為佳。
堰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以較層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大為佳。
透明面材係宜為顯示裝置之保護板。
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係以更具有覆蓋黏著層表面之可剝離的保護薄膜為佳。
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係在1kPa以下之減壓氣體環境下,以黏著層與顯示面板接觸的方式使顯示面板與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重疊並貼合者。
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該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具有:透明面材、形成在透明面材之至少一表面的黏著層以及覆蓋黏著層表面之可剝離的保護薄膜;且,該黏著層具有沿著透明面材表面擴大之層狀部以及包圍層狀部周緣之堰狀部;該製造方法具有下述步驟(a)~(e)。
(a)步驟,其係於透明面材表面之周緣部塗布液狀之堰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而形成堰狀部;(b)步驟,其係將液狀之層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供至堰狀部所包圍之區域;(c)步驟,其係在1kPa以下之減壓氣體環境下,以保護薄膜與層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接觸的方式,使貼著有保護薄膜之支撐面材重疊於層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上,而獲得層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未硬化層狀部已被透明面材、保護薄膜及堰狀部密封而成之層積物;(d)步驟,其係於層積物已放置在50kPa以上之壓力氣體環境下的狀態下,使未硬化之層狀部硬化,而形成具有層狀部與堰狀部之黏著層;及(e)步驟,其係自保護薄膜剝離支撐面材。
堰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未硬化時之黏度係在層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未硬化時之黏度的10倍以上為佳。
層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以含有鏈轉移劑為佳。
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係與其他面材(顯示面板等)之貼合為簡便,且與其他面材貼合時,空隙難以殘留在其他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者。
依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顯示面板與透明面材(保護板)之貼合為簡便,空隙難以殘留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之界面。
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係可充分抑制空隙在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且與其他面材(顯示面板等)之貼合為簡便,亦不需要配合其他面材之尺寸來裁切黏著層者。
依據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可製造能充分抑制空隙在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且與其他面材之貼合為簡便,亦不需要配合其他面材之尺寸來裁切黏著層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
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係可充分抑制空隙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之界面以及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者。
依據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顯示面板與與透明面材(保護板)之貼合為簡便,空隙難以殘留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之界面以及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亦不需要配合顯示面板之尺寸來裁切黏著層。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為表示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一例的剖面圖。
第2A圖為將保護薄膜剝離之第1圖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的黏著層周緣附近的模式性放大剖面圖。
第2B圖為將保護薄膜剝離之第1圖其他態樣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的黏著層周緣附近的模式性放大剖面圖。
第3圖為表示步驟(a)情況之一例的平面圖。
第4圖為表示步驟(a)情況之一例的剖面圖。
第5圖為表示步驟(b)情況之一例的平面圖。
第6圖為表示步驟(b)情況之一例的剖面圖。
第7圖為表示步驟(c)情況之一例的剖面圖。
第8圖為表示本發明顯示裝置之一例的剖面圖。
第9圖為表示在將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與顯示面板貼合時,位於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界面之空隙狀況的立體圖。
第10圖為表示在隔介黏著片將保護板與顯示面板貼合時,位於顯示面板與黏著片間界面之空隙狀況的立體圖。
第11圖為表示在隔介黏著片將保護板與顯示面板貼合時,位於顯示面板與黏著片間界面之空隙狀況的立體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在本說明書中,「透明」意指在隔介黏著層將面材與顯示面板之顯示面以無空隙的方式貼合後,可透過面材以視覺確認顯示面板之顯示影像的整體或部分沒有受到光學性變形的狀況。因此,從顯示面板入射至面材之光的一部分被面材吸收、反射或藉由光學性之相位變化等方式,即使面材之可見光穿透率為較低者,只要能以視覺確認顯示面板之顯示影像透過面材沒有光學性變形,即可定義為「透明」。「(甲基)丙烯酸酯」意指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
<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一例的剖面圖。
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係具有保護板10(透明面材)、形成在保護板10表面之周緣部的遮光印刷部12、在形成遮光印刷部12側之保護板10表面所形成之黏著層14、以及覆蓋黏著層14表面之可剝離的保護薄膜16。
另外,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係可藉由在剝離保護薄膜後,與顯示面板貼合的方式來製造顯示裝置,因此可發揮作為顯示裝置之前驅物的功能。
(保護板)
保護板10係設置於後述之顯示面板的影像顯示側用以保護顯示面板者。
作為保護板10可舉出玻璃板或透明樹脂板,其中,除了相對於來自顯示面板之射出光與反射光具有高透明性,還具有耐光性、低雙折射性、高平面精度、表面耐刮性、以及高機械性強度這點來看,以玻璃板為最佳。即使從為了使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硬化之光充分透過的觀點來看,亦以玻璃板為佳。
作為玻璃板的材料可舉出鈉鈣玻璃等玻璃材料,以含鐵量更低、藍色較淡的高透光玻璃(冕玻璃)為更佳。亦可使用強化玻璃作為表面材以提高安全性。特別是在使用薄玻璃板的情況,以使用經過化學強化的玻璃板為佳。
作為透明樹脂板的材料可舉出透明性高的樹脂材料(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在保護板10,為了提高與黏著層14之界面接著力,亦可進行表面處理。作為表面處理的方法可舉出以矽烷偶合劑處理保護板10表面的方法以及藉由火焰燃燒器噴出之氧化焰形成氧化矽薄膜的方法等。
在保護板10,為了提高顯示影像之對比,亦可在相對於形成有黏著層14之側的反對側表面設置反射防止層。反射防止層可藉由在保護板10之表面直接形成無機薄膜的方法,或在保護板10貼合已設有反射防止層之透明樹脂薄膜的方法來設置。
此外,亦可因應目的,將保護板10之一部分或整體進行染色、使保護板10之一部分或整體成為磨砂玻璃狀使光散射、在保護板10表面之一部分或整體上形成細微的凹凸狀等使透過光折射或反射。此外,亦可將染色薄膜、光散射薄膜、光折射薄膜、光反射薄膜等貼著在保護板10表面的一部分或整體上。
保護板10的形狀通常為矩形。
由於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特別適用於製造較大面積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因此保護板10的大小,以電視機的情況而言,以0.5m×0.4m以上為適當大小,以0.7m×0.4m以上為尤佳。保護板10之大小的上限,在大多情形下依顯示面板的大小決定。此外,過大的顯示裝置,在設置等處理容易遇到困難。保護板10之大小的上限由於此等限制,一般為2.5m×1.5m左右。
保護板10之厚度從機械性強度、透明性等要素來看,在玻璃板的情況一般為0.5~25mm。在使用於室內之電視接收機、個人電腦用顯示器等用途下,從顯示裝置之輕量化的觀點來看,以1~6mm為佳,在設置於室外之公眾顯示用途下,以3~20mm為佳。在使用化學強化玻璃的情況,玻璃的厚度從強度的觀點來看,以在0.5~1.5mm左右為佳。透明樹脂板的情況,以在2~10mm為佳。
(遮光印刷部)
遮光印刷部12係以後述之顯示面板的影像顯示區域以外無法用視覺從保護板10側確認的方式,將連接至顯示面板之配線構件等隱藏者。遮光印刷部12可形成於黏著層14形成側或其反對側之表面,以減低遮光印刷部12與影像顯示區域之視差這點而言,以形成在黏著層14形成側的表面為佳。在保護板10為玻璃板的情況,若於遮光印刷部12使用含黑色顏料之陶瓷印刷則具有高遮光性而為佳。在遮光印刷部12形成在黏著層14形成側之反對側的情況,亦能夠以將預先設有遮光印刷部之透明薄膜貼合至保護板的方式形成。亦可將如下之透明薄膜貼合至保護板,即,在可貼合至保護板之面的透明薄膜周緣部設置遮光印刷,且於其背面即在顯示裝置之最表面設有反射防止層之薄膜。
(黏著層)
黏著層14係具有沿著保護板10表面擴大之層狀部18以及接近並包圍層狀部18周緣之堰狀部20。藉由黏著層14具有堰狀部20,可抑制層狀部18之周緣部朝外擴大,亦即可抑制周緣部變薄,使層狀部18之整體厚度維持均一。藉由使層狀部之整體厚度均一,在與其他面材進行貼合時,容易抑制空隙在其界面殘留之情形而為佳。
在黏著層14,如第2A圖所示,可使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18之厚度A更厚。此外,在堰狀部20接近層狀部18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以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之厚度A更大者為佳。例如,如第2B圖所示,在從堰狀部20與層狀部18相接之面起,朝著相對於堰狀部20之長向為垂直且相對於透明面材10表面為平行之方向,至與堰狀部20之厚度B相同的長度B以內之層狀部所構成區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堰狀部之厚度B較層狀部之厚度A更大為佳。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20之厚度A更大所帶來的優點,如以下所述。
藉由習知黏著片進行顯示面板與保護板之貼合上,為了使空隙不殘留在顯示面板或保護板與黏著片間之界面,乃藉由下述方法進行。
在減壓氣體環境下隔介黏著片將顯示面板與保護板貼合後,使其恢復到大氣壓氣體環境下的方法。
藉由該方法,如第10圖所示,於減壓氣體環境下在隔介黏著片100將顯示面板50與保護板10貼合時,即使獨立之空隙110殘留在顯示面板50或保護板10與黏著片100間之界面,在使其恢復到大氣壓氣體環境下時,藉由空隙110內之壓力(維持在減壓狀態)與黏著片100受到的壓力(大氣壓)間之壓力差使空隙110的體積減少,細小化之空隙110會因被黏著片吸收等因素而消失。
然而,在隔介黏著片100將顯示面板50與保護板10貼合的情況,如第11圖所示,在黏著片100的周緣,大多形成開放至外部的空隙120。在將於減壓氣體環境下隔介黏著片100將顯示面板50與保護板10貼合者恢復到大氣壓氣體環境下時,由於開放至外部的空隙120內之壓力也會恢復為大氣壓,因此空隙120的體積不會減少,出現未因壓力差而細小化的空隙120無法完全被黏著片吸收而殘留下來的情形。
另一方面,如本發明,在黏著層14藉由使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18之厚度A更厚,或使堰狀部20接近層狀部18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18之厚度A更厚的方式,如第9圖所示,在顯示面板50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貼合時,於黏著層14的周緣部,即使有空隙110殘存在顯示面板50與黏著層14間之界面,該空隙110由於被堰狀部20阻絕,使空隙110不會開放至外部,成為獨立之空隙110。因此,在減壓氣體環境下將顯示面板50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貼合後,使其恢復到大氣壓氣體環境下時,藉由空隙110內之壓力(維持在減壓狀態)與黏著層14受到的壓力(大氣壓)間之壓力差使空隙110的體積減少,細小化之空隙110會因被黏著片吸收等因素而消失。
在黏著層14,使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18之厚度A更厚的情況,以使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18之厚度A更厚0.005mm以上為較佳,以更厚0.01mm以上為更佳。
從以堰狀部20與層狀部18之高低差抑制空隙產生的觀點來看,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18之厚度A更厚0.05mm以下為佳,以更厚0.03mm以下為較佳。
在黏著層14之堰狀部20接近層狀部18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之厚度A更大的情況,在堰狀部20接近層狀部18之區域中,層狀部18最薄部分之厚度A以在堰狀部之厚度B的1/2以上且99/100以下為佳。若層狀部18最薄部分之厚度A為堰狀部20之厚度B的99/100以下,則空隙110會成為獨立不開放至外部者而為佳,只要層狀部18最薄部分之厚度A為堰狀部20之厚度B的1/2以上,便足以使空隙110不會開放至外部,成為獨立之空隙110。
層狀部18之厚度A以及堰狀部20之厚度B的差係使用雷射位移計(laser displacement meter,KEYENCE公司製,LK-G80),測量在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與其上形成之層狀部18或堰狀部20之總厚度,藉由其差而求得。此外,使層狀部18之厚度A為鄰接於堰狀部20的層狀部18之周緣部厚度。一般而言,作為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係使用平坦之面材,不過在使用的面材具有於形成層狀部18的部分與形成堰狀部20的部分為參差狀之面形狀的情況,無關於層狀部18之厚度A與堰狀部之厚度B,只要已剝離保護薄膜16之黏著層14表面的參差形狀,跟先前所示之層狀部18之厚度A與堰狀部20之厚度B的差異為相同之高低差即可。另外,層狀部18之厚度A與堰狀部20之厚度B係除了堰狀部接近層狀部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以外,以在透明面材整體為均一厚度者為佳。
此外,依據層狀部18或堰狀部20的表面形狀,有難以使用前述雷射位移計測量厚度的情形,在該情況下,亦可使用表面粗度形狀量測機(東京精密公司製,SURFCOM 1440D-12)等儀器來測量層狀部18之厚度A以及堰狀部20之厚度B。
(層狀部)
層狀部18係由後述之液狀的層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以下,記載為第一組成物)硬化形成之透明樹脂所構成的層。
層狀部18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以103 ~107 Pa為佳,以104 ~106 Pa為較佳。再者,為了使貼合時的空隙在更短的時間內消失,以104 ~105 Pa為尤佳。剪切彈性率只要在103 PA以上,便可維持層狀部18的形狀。此外,即使在層狀部18之厚度較厚的情況,亦可將層狀部18整體維持均一厚度,在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與顯示面板貼合時,顯示面板與黏著層14間之界面不易產生空隙。此外,若剪切彈性率在104 PA以上,則在剝離後述保護薄膜時容易抑制層狀部之變形。若剪切彈性率在107 PA以下,在與顯示面板貼合的情況,層狀部18可發揮良好的密著性。此外,由於形成層狀部18之樹脂材的分子運動性較高,因此在減壓氣體環境下將顯示面板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貼合後,使其恢復到大氣壓氣體環境下時,藉由空隙內之壓力(維持在減壓狀態)與層狀部18受到的壓力(大氣壓)間之壓力差使空隙110的體積容易減少,此外,體積減少之空隙內的氣體容易被層狀部18溶解並吸收。
層狀部18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係使用流變儀(Anton paar公司製,modular rheometer PhysicaMCR-301),使測定軸與透光性固定板之間隙同於層狀部18之厚度A,於該間隙配置未硬化之第一組成物,在將硬化所需要之熱與光給予未硬化之第一組成物的同時測定硬化過程的剪切彈性率,並將規定硬化條件下之測量值作為層狀部18的剪切彈性率。
層狀部18之厚度係以0.03~2mm為佳,以0.1~0.8mm為更佳。只要層狀部18之厚度為0.03mm以上,層狀部18便可有效緩衝來自保護板10側之外力造成的衝擊等,保護顯示面板。此外,在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中,即使在顯示面板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間混入不超過層狀部18之厚度的異物,層狀部18之厚度也不會出現大幅變化,對透光性能的影響也很小。只要層狀部18之厚度在2mm以下,層狀部18便難以殘留空隙,此外顯示裝置整體的厚度也不會過厚。
作為調整層狀部18之厚度的方法可舉出在調節堰狀部20之厚度的同時,調節供至保護板10表面之液狀第一組成物供給量的方法。
(堰狀部)
堰狀部20係將後述之液狀的堰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以下,記載為第二組成物)進行塗布並硬化而成之透明樹脂所構成的部分。由於顯示面板之影像顯示區域外側的區域較狹窄,因此堰狀部20之寬度以較狹窄為佳。堰狀部20之寬度以0.5~2mm為佳,以0.8~1.6mm為較佳。此外,堰狀部20之厚度係與去除堰狀部與層狀部接近之區域的層狀部之平均厚度幾乎相等,或如前述,以較層狀部之厚度更厚0.005~0.05mm為佳,以更厚0.01~0.03mm為更佳。
堰狀部20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以較層狀部18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大為佳。只要堰狀部20之剪切彈性率較層狀部18之剪切彈性率大,如第9圖所示,在顯示面板50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貼合時,於黏著層14的周緣部,即使有空隙110殘存在顯示面板50與黏著層14間之界面,空隙110也難以開放至外部,容易成為獨立之空隙110。因此,在減壓氣體環境下將顯示面板50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貼合後,使其恢復到大氣壓氣體環境下時,藉由空隙110內之壓力(維持在減壓狀態)與黏著層14受到的壓力(大氣壓)間之壓力差使空隙110的體積減少而容易消失。
此外,藉由使堰狀部20之剪切彈性率較層狀部18之剪切彈性率大的方式,如第2B圖所示,在堰狀部20接近層狀部18之至少一部分區域,堰狀部20之厚度B較層狀部之厚度A更大,使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更容易製造。
(支撐面材)
使用於後述之本發明製造方法而如第7圖所示之支撐面材36,係玻璃板、樹脂板等透明面材。在使用較大面積之支撐面材36的情況,由於若支撐面材36有彎曲、翹曲等情形會有對黏著層14之表面性狀產生不好影響的疑慮,因此以使用剛性更高之玻璃板為佳。此外,在使用玻璃板作為支撐面材36的情況,玻璃板之厚度以0.5~10mm為佳。若厚度較0.5mm更薄則容易產生彎曲或翹曲,若較10mm更厚則支撐面材36會擁有不必要之多餘質量,在移動黏著層14硬化前之層積物時,會有支撐面材36容易偏移之疑慮。玻璃板之厚度以1.0~5.0mm為尤佳。
(保護薄膜)
保護薄膜16被要求不與黏著層14強固密著,並且在後述之本發明製造方法中,可貼著至支撐面材36。因此,作為保護薄膜16,以自黏性保護薄膜為佳,該自黏性保護薄膜為由聚乙烯、聚丙烯、氟樹脂等構成密著性較低之基材薄膜,其單面為黏著面者。保護薄膜16之黏著面的黏著力,在相對於壓克力板以剝離速度300mm/分進行之180°剝離實驗中,50mm寬之實驗體以0.01~0.1N為佳,以0.02~0.06N為更佳。若黏著力在0.01N以上便可貼著至支撐面材36,若在0.1N以下則容易使保護薄膜16從支撐面材36剝離。
保護薄膜16之適宜厚度依所使用之樹脂而不同,在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較柔軟薄膜的情況以0.04~0.2mm為佳,以0.06~0.1mm為更佳。若在0.04mm以上則在將保護薄膜16從黏著層14剝離時可抑制保護薄膜16的變形,若在0.2mm以下則保護薄膜16在剝離時容易翹曲而容易剝離。此外,在與保護薄膜16黏著面之相反側的背面設置背面層,可更容易從黏著層14剝離。
朝支撐面材36貼合保護薄膜16,係將以輥狀之捲筒供給的保護薄膜16,藉由使用橡膠滾筒等貼合至支撐面材36的方式進行。此時,為了使支撐面材36與保護薄膜16之黏著面間不產生空隙,可將橡膠滾筒按壓在支撐面材36或在減壓空間進行貼合。為了使保護薄膜16的端部在從黏著層14剝離時容易保持住,以使用較支撐面材36更大的保護薄膜16為佳。
(作用效果)
以上說明的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由於在透明面材之至少一方的表面預先形成黏著層,因此只要1次便可完成與其他面材(顯示面板等)貼合的步驟,與其他面材(顯示面板等)的貼合為簡便。
此外,由於其為藉由後述的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所得者,因此可充分抑制空隙在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
此外,由於配合透明面材之尺寸預先形成黏著層,因此與習知的黏著片不同,不需要配合透明面材或其他面材之尺寸來裁切黏著層。尤其在容易使貼合時之空隙消失,以及剪切彈性率小的黏著層,不會因為黏著層之裁切面於裁切時變形而有在裁切面附近殘留貼合時之空隙的疑慮。
此外,黏著層具有沿著透明面材表面擴大之層狀部以及包圍層狀部周緣之堰狀部,藉由使堰狀部之厚度較層狀部之厚度更厚,或使堰狀部接近層狀部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堰狀部之厚度較層狀部之厚度更厚的方式,在貼合透明面材與顯示面板時,由於黏著層周緣部之空隙被堰狀部阻絕,可抑制空隙開放至外部,容易成為獨立之空隙。因此,在減壓氣體環境下將顯示面板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貼合後,使其恢復到大氣壓氣體環境下時,藉由空隙內之壓力(維持在減壓狀態)與黏著層受到的壓力(大氣壓)間之壓力差使空隙的體積減少,細小化之空隙會因被黏著層吸收等因素而消失。因此,在其他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不容易殘留空隙。
此外,只要層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為103 ~107 Pa,便可維持層狀部的形狀,進而使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不容易產生空隙。此外,在層狀部可發揮良好密著性,並於減壓氣體環境下將顯示面板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貼合後,在使其恢復到大氣壓氣體環境下時,空隙容易消失。由於層狀部係受到透明面材(玻璃板等)支撐,因此即使令剪切彈性率為較小(103 ~107 Pa)亦可充分維持形狀。尤其藉由以透明面材支撐的方式,能以精度更高的形狀提供剪切彈性率更小(105 PA以下)而可在更短時間內使貼合時之空隙消失的黏著層。
此外,若更具有覆蓋黏著層表面之可剝離的保護薄膜,在與顯示面板貼合為止,可充分維持黏著層的形狀。
如以上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適合作為顯示裝置之保護板。
(其他形態)
另外,圖示例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係透明面材為顯示裝置之保護板的例,但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非限定為圖示例者,只要為在透明面材之至少一方表面形成特定黏著層者即可。
例如,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亦可為在透明面材之兩面形成特定黏著層者。
此外,亦可為在透明面材(保護板)與特定黏著層間設有偏光機構(薄膜狀之吸收型偏振片、線柵型偏振片)等者。
<附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係具有下述步驟(a)~(e):(a)步驟,其係於透明面材表面之周緣部塗布液狀之第二組成物而形成堰狀部;(b)步驟,其係將液狀之第一組成物供至堰狀部所包圍之區域;(c)步驟,其係在1kPa以下之減壓氣體環境下,以保護薄膜與第一組成物接觸的方式,使已貼著有保護薄膜之支撐面材重疊於第一組成物上,而獲得第一組成物所構成之未硬化層狀部已被透明面材、保護薄膜及堰狀部密封而成之層積物;(d)步驟,其係於層積物已放置在50kPa以上之壓力氣體環境下的狀態下,使未硬化之層狀部硬化,而形成具有層狀部與堰狀部之黏著層;及(e)步驟,其係自保護薄膜剝離支撐面材。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係在減壓氣體環境下,於透明面材與已貼著至支撐面材之保護薄膜間封入液狀之第一組成物,在大氣壓氣體環境下等高壓力氣體環境下,使被封入之第一組成物硬化形成層狀部的方法。在減壓下封入第一組成物的方法,並非使用將層狀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注入至透明面材與已貼著至支撐面材之保護薄膜間淺而寬闊之空間的方法,而是使用將第一組成物幾乎供至透明面材的整面,之後使已貼著至支撐面材的保護薄膜重疊於其上,將第一組成物封入至透明面材與已貼著至支撐面材之保護薄膜間的方法。
減壓下之液狀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封入法,以及藉由大氣壓氣體環境下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形成透明層積體之製造方法的一例係為眾所周知。例如,在國際公開第2008/81836號手冊以及國際公開第2009/16943號手冊上,記載有透明層積體之製造方法以及使用於該製造方法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可納入至本說明書中。
((a)步驟)
首先,在透明面材表面之周緣部塗布液狀之第二組成物形成堰狀部。
塗布係使用印刷機、分配器等進行。
堰狀部可為未硬化狀態,亦可為部分硬化之半硬化狀態。在第二組成物為光硬化性組成物的情況,堰狀部之部分硬化以照光方式進行。例如自光源(紫外線燈、高壓水銀燈、UV-LED等)照射紫外線或短波長之可見光,使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部分硬化。
使堰狀部之厚度B較層狀部之厚度A更厚,或使堰狀部接近層狀部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堰狀部之厚度B較層狀部之厚度A更厚,作為形成上述兩者的手段之一,以使第二組成物硬化時之收縮率較後述第一組成物硬化時之收縮率更小的方式,設計第二組成物與第一組成物。在第一組成物硬化而成之層狀部中,被認為有因應硬化時之收縮率的收縮應力殘留在層狀部之厚度方向,在後述之(e)步驟藉由將支撐面材自保護薄膜剝離的方式,使層狀部之厚度因殘留在層狀部之厚度方向的收縮應力而稍微減少。藉由使用硬化時之收縮率較第二組成物大的第一組成物,在後述之(e)步驟中,可在將支撐面材自保護薄膜剝離後使堰狀部之厚度稍微變厚。
使第二組成物硬化時之收縮率較第一組成物硬化時之收縮率小的手段之一,係為使第二組成物之硬化性基的數少於第一組成物之硬化性基的數。為達成該手段,只要在第二組成物滿足下列條件即可:(i)使其含有較少分子量小之硬化性化合物(單體);或(ii)使其含有較多分子量大之硬化性化合物(低聚物)。
亦即,只要使第二組成物之黏度高於第一組成物之黏度即可。具體而言,第二組成物未硬化時之黏度,以在第一組成物未硬化時之黏度的10倍以上為佳,以100倍以上為較佳,以300倍以上為更佳。此外,為了藉由塗布使第二組成物形成於透明面材上,第二組成物在25℃下之未硬化時黏度,以3000Pa‧s以下為佳。
此外,在後述之(c)步驟中,堰狀部必須要有使液狀之第一組成物不會從堰狀部與透明面材間之界面以及堰狀部與保護薄膜間之界面漏出的界面密著力,以及可維持形狀之硬度。因此,在堰狀部以使用黏度高之第二組成物為佳。此外,為了維持透明面材與顯示面板之間隔,亦可在第二組成物中摻混規定粒徑之間隔粒子。
作為不憑藉第一組成物與第二組成物硬化時之收縮率的差,而在堰狀部接近層狀部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使堰狀部之厚度B較層狀部之厚度A更厚的手段之一,係提供例如以下者。使第二組成物具有夠大的黏度,且藉由使塗布至透明面材之周緣部的高度,較後述之(c)步驟中的層積後堰狀部之厚度更大的方式,在殘留有第二組成物於層積時流動所造成之應力的狀態下,於後述之(d)步驟中使未硬化之堰狀部硬化。此時,會出現前述殘留應力以壓縮應力之形式累積於硬化後之堰狀部的情形,接著於後述之(e)步驟,藉由剝離透明面材使該壓縮應力被解放,而使硬化後堰狀部之厚度變得較支撐面材剝離前、亦即(c)步驟層積時之厚度稍大。黏度較小之第一組成物幾乎不會有因層積時之流動造成的殘留應力。由於即使在硬化後剝離支撐面材,硬化後層狀部之厚度的變化也很小,因此在堰狀部接近層狀部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可使硬化後堰狀部之厚度較層狀部之厚度更厚。
第二組成物之黏度係以500~3000Pa‧s為佳,以800~2500Pa‧s為較佳,1000~2000Pa‧s為更佳。只要黏度在500Pa‧s以上,便可使未硬化之堰狀部的形狀維持較長的時間。若黏度在3000Pa‧s以下,則可藉由塗布形成未硬化之堰狀部。
第二組成物之黏度係在25℃下使用E型黏度計來測定。
第二組成物可為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亦可為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作為第二組成物,從可在低溫下硬化,且硬化速度快的特點來看,以含有硬化性化合物以及光聚合起始劑(C)之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為佳。
作為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從容易將黏度調整至前述範圍的特點來看,作為前述硬化性化合物者,以含有1種以上具硬化性基且數量平均分子量為30000~100000之低聚物(A)、與1種以上具硬化性基且分子量為125~600之單體(B),且單體(B)之比例在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中為15~50質量%者為佳。
低聚物(A)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係為30000~100000,以40000~80000為佳,以50000~65000為較佳。只要低聚物(A)之數量平均分子量在該範圍,便容易將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黏度調整至前述範圍。
低聚物(A)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係藉由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測定而得之聚苯乙烯換算的數量平均分子量。另外,在GPC測定中,出現未反應之低分子量成分(單體等)之峰值時,係除去該峰值求得數量平均分子量。
作為低聚物(A)之硬化性基,可舉出加成聚合性之不飽和基(丙烯醯氧基(acryloyloxyl)、甲基丙烯醯氧基(methacryloyloxyl)等)、以及不飽合基與巰基之組合等,從硬化速度快以及可獲得透明性高之堰狀部的特點來看,以選自丙烯醯氧基與甲基丙烯醯氧基中之基為佳。此外,由於分子量較高之低聚物(A)中的硬化性基,與分子量較低之單體(B)中的硬化性基相比,其反應性容易變得較低,因此會出現單體(B)之硬化進行較快,使第二組成物整體之黏性急速變高而導致硬化反應不均一的疑慮。為了減低兩者硬化性基之反應性的差,得到均質的堰狀部,以將反應性較高之丙烯醯氧基作為低聚物(A)之硬化性基,反應性較低之甲基丙烯醯氧基為單體(B)之硬化性基的作法為較佳。
作為低聚物(A),從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性、堰狀部之機械特性的點來看,以平均每分子具有1.8~4個硬化性基者為佳。
作為低聚物(A)係可舉出具有胺甲酸乙酯鍵結之胺甲酸乙酯低聚物、聚氧伸烷基多元醇(polyoxyalkylene polyol)之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酯多元醇之聚(甲基)丙烯酸酯等。從胺甲酸乙酯鏈之分子設計等造成之硬化後的樹脂機械特性、可大幅度調整與透明面材或顯示面板之密著性的點來看,以胺甲酸乙酯低聚物(A1)為佳。
由於數量平均分子量為30000~100000之胺甲酸乙酯低聚物(A1)為高黏度,因此難以用一般方法合成,即使可以合成也很難與單體(B)混合。因此,在本發明中以下述作法為佳:以下述合成方法合成胺甲酸乙酯低聚物(A1)後,將所得到之生成物直接作為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使用,或將所得到之生成物進一步以後述之單體(B)(單體(B1)、單體(B3)等)稀釋作為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使用。
胺甲酸乙酯低聚物(A1)之合成方法:以屬於後述單體(B)中1種之不具有能與異氰酸酯基進行反應之基的單體(B1)作為稀釋劑,在此作為稀釋劑之單體(B1)的存在下,於多元醇與聚異氰酸酯進行反應得到具有異氰酸酯基之預聚合物後,使具有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以及硬化性基的單體(B2)與該預聚合物之異氰酸酯基進行反應的方法。
多元醇以及聚異氰酸酯為眾所周知之化合物,例如可舉出作為胺甲酸乙酯類低聚物(a)之原料記載於國際公開第2009/016943號手冊中之多元醇(i)、二異氰酸酯(ii)等,可納入至本說明書中。
作為不具有能與異氰酸酯基進行反應之基的單體(B1),可舉出具有碳數8~22之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n-dodec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n-octadec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正二十二烷基酯(n-behenyl(meth)acrylate)等)、以及具有脂環烴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異莰酯(isoborn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金剛烷酯(adamantyl(meth)acrylate)等)等。
作為具有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以及硬化性基的單體(B2),可舉出活性氫(羥基、胺基等)以及具有硬化性基的單體,具體而言,可舉出具有碳數2~6之羥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羥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羥甲酯(2-hydrometh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2-hydroprop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2-hydrobutyl(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4-羥丁酯(4-hydrobutyl(meth)acrylate)等)等,以具有碳數2~4之羥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羥烷基酯為佳。
單體(B)之分子量為125~600,以140~400為佳,以150~350為較佳。只要單體(B)之分子量為125以上,便可抑制後述在減壓氣體環境下之單體(B)的揮發。只要單體(B)之分子量為600以下,便可提高單體(B)對高分子量之低聚物(A)的溶解性,而可適當進行作為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黏度調整。
作為單體(B)之硬化性基,可舉出加成聚合性之不飽和基(丙烯醯氧基、甲基丙烯醯氧基)、以及不飽合基與巰基之組合等,從硬化速度快以及可獲得透明性高之堰狀部的特點來看,以選自丙烯醯氧基與甲基丙烯醯氧基中之基為佳。此外,由於分子量較低之單體(B)的硬化性基,與分子量較高之低聚物(A)的硬化性基相比,其反應性容易變得較高,因此會出現單體(B)之硬化進行較快,使第二組成物整體之黏性急速變高而導致硬化反應不均一的疑慮。為了獲得均質的堰狀部,以將反應性較低之甲基丙烯醯氧基作為單體(B)之硬化性基,反應性較高之丙烯醯氧基作為低聚物(A)之硬化性基的作法為較佳。
作為單體(B),從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性以及堰狀部之機械特性的點來看,以平均每分子具有1~3個硬化性基者為佳。
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作為單體(B)者,亦可包含在上述胺甲酸乙酯低聚物(A1)之合成方法中作為稀釋劑使用之單體(B1)。此外,作為單體(B)者,亦可包含上述胺甲酸乙酯低聚物(A1)之合成方法所使用之未反應的單體(B2)。
單體(B)從透明面材或顯示面板與堰狀部之密著性以及後述各種添加劑之溶解性的特點來看,以包含具有羥基之單體(B3)為佳。
作為具有羥基之單體(B3)係以羥基數為1~2,具有碳數3~8之羥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羥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丁酯、甲基丙烯酸6-羥己酯(6-hydrohexyl methacrylate)等)為佳,以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為尤佳。
單體(B)的比例在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中,為15~50質量%,以20~45質量%為佳,以25~40質量%為較佳。只要單體(B)的比例在15質量%以上,則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性以及透明面材或顯示面板與堰狀部之密著性為良好。只要單體(B)的比例在50質量%以下,則容易將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黏度調整至500Pa‧s以上。
作為光聚合起始劑(C)可舉出苯乙酮(acetophenone)類、縮酮(ketal)類、苯偶姻(benzoin)或苯偶姻醚(benzoin ether)類、氧化膦(phosphine oxide)類、二苯基酮(benzophenone)類、硫雜蔥酮(thioxanthone)類、醌(quinone)類等光聚合起始劑。藉由併用2種以上吸收波長帶不同之光聚合起始劑(C)的方式,可使硬化時間變得更快,使堰狀部之表面硬化性更高。
光聚合起始劑(C)之量,相對於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份,以0.01~10質量份為佳,以0.1~2.5質量份為較佳。
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可因應必要,含有阻聚劑、光硬化促進劑、鏈轉移劑、光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自由基捕捉劑等)、抗氧化劑、阻燃劑、助黏劑(矽烷偶合劑等)、顏料、染料等其他添加劑,以含有阻聚劑、光穩定劑等為佳。藉由含有較聚合起始劑少量之阻聚劑,可改善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穩定性,亦可調整硬化後之層狀部的分子量。
作為阻聚劑可舉出氫醌(hydroquinone)類(2,5-二第三丁氫醌(2,5-di-tert-butyl hydroquinone)等)、鄰苯二酚(catechol)類(對第三丁基鄰苯二酚(p-t-butyl catechol)等)、蔥醌(anthraquinone)類、酚噻嗪(phenothiazine)類、羥基甲苯(hydroxytoluene)類等阻聚劑。
作為光穩定劑可舉出紫外線吸收劑(苯并三唑(benzotriazole)類、二苯基酮類、水楊酸酯(salicylate)類等)、自由基捕捉劑(受阻胺(hindered amine)類)等。
作為抗氧化劑可舉出磷類、硫類的化合物。
其他添加劑的合計量,相對於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份,以10質量份以下為佳,以5質量份以下為較佳。
((b)步驟)
在(a)步驟後,將液狀之第一組成物供至堰狀部所包圍的區域。
關於第一組成物之供給量,係預先設定為藉由堰狀部、透明面材以及保護薄膜形成之空間被第一組成物充填,且足以使透明面材與保護薄膜間保持預定間隔(亦即使層狀部為規定之厚度)的份量。此時,以預先考慮到因第一組成物之硬化收縮造成的體積減少為佳。因此,該份量係以第一組成物之厚度稍微較層狀部之規定厚度厚的量為佳。
作為供給方法可舉出將透明面材平放,藉由分配器、模具塗布機(die coater)等塗布機構以點狀、線狀或面狀供給的方法。
第一組成物之黏度係以0.05~50Pa‧s為佳,以1~20Pa‧s為較佳。只要黏度在0.05Pa‧s以上,便可抑制後述之單體(B')的比例,而可抑制層狀部之物性的降低。此外,由於低沸點的成分變少,因此適合用來抑制後述之減壓氣體環境下的揮發。只要黏度在50Pa‧s以下,便不容易在層狀部殘留空隙。
第一組成物之黏度係在25℃下使用E型黏度計進行測定。
第一組成物係可為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亦可為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作為第一組成物,從可在低溫下硬化,且硬化速度快的特點來看,以含有硬化性化合物以及光聚合起始劑(C')之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為佳。
作為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從容易將黏度調整至前述範圍的特點來看,作為前述硬化性化合物,宜為含有1種以上具硬化性基且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000~100000之低聚物(A')、與1種以上具硬化性基且分子量為125~600之單體(B'),且單體(B')之比例在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中為40~80質量%者,以50~70質量%為較佳。
低聚物(A')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000~100000,以10000~70000為佳。只要低聚物(A')之數量平均分子量在該範圍,便容易將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黏度調整至前述範圍。
低聚物(A')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係藉由GPC測定而得之聚苯乙烯換算的數量平均分子量。另外,在GPC測定中,出現未反應之低分子量成分(單體等)之峰值時,係除去該峰值求得數量平均分子量。
作為低聚物(A')之硬化性基,可舉出加成聚合性之不飽和基(丙烯醯氧基、甲基丙烯醯氧基)、以及不飽合基與巰基之組合等,從硬化速度快以及可獲得透明性高之層狀部的特點來看,以選自丙烯醯氧基與甲基丙烯醯氧基中之基為佳。此外,由於分子量較高之低聚物(A')的硬化性基,與分子量較低之單體(B')的硬化性基相比,其反應性容易變得較低,因此會出現單體(B')之硬化進行較快,使組成物整體之黏性急速變高而導致硬化反應不均一的疑慮。為了得到均質的層狀部,以將反應性較高之丙烯醯氧基作為低聚物(A')之硬化性基,反應性較低之甲基丙烯醯氧基作為單體(B')之硬化性基的作法為較佳。
作為低聚物(A'),從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性以及層狀部之機械特性的特點來看,以平均每分子具有1.8~4個硬化性基者為佳。
作為低聚物(A')係可舉出具有胺甲酸乙酯鍵結之胺甲酸乙酯低聚物、聚氧伸烷基多元醇之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酯多元醇之聚(甲基)丙烯酸酯等。從胺甲酸乙酯鏈之分子設計等造成之硬化後的樹脂機械特性、可大幅度調整與透明面材或顯示面板之密著性等的特點來看,以胺甲酸乙酯低聚物為佳。
低聚物(A')的比例在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中,以20~60質量%為佳,以30~50質量%為較佳。只要低聚物(A')的比例在20質量%以上,則層狀部之耐熱性為良好。只要低聚物(A')的比例在60質量%以下,則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性以及透明面材或顯示面板與層狀部之密著性為良好。
單體(B')之分子量為125~600,以140~400為佳。只要單體(B')之分子量為125以上,便可抑制後述在減壓氣體環境下之單體的揮發。只要單體(B')之分子量為600以下,則透明面材或顯示面板與層狀部之密著性為良好。
作為單體(B')之硬化性基,可舉出加成聚合性之不飽和基(丙烯醯氧基、甲基丙烯醯氧基)、以及不飽合基與巰基之組合等,從硬化速度快以及可獲得透明性高之層狀部的特點來看,以選自丙烯醯氧基與甲基丙烯醯氧基中之基為佳。此外,由於分子量較低之單體(B')中的硬化性基,與分子量較高之低聚物(A')中的硬化性基相比,其反應性容易變得較高,因此會出現單體(B')之硬化進行較快,使組成物整體之黏性急速變高而導致硬化反應不均一的疑慮。為了獲得均質的層狀部,以將反應性較低之甲基丙烯醯氧基作為單體(B')之硬化性基,反應性較高之丙烯醯氧基作為低聚物(A')之硬化性基的作法為較佳。
作為單體(B'),從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性、層狀部之機械特性的特點來看,以平均每分子具有1~3個硬化性基者為佳。
單體(B')從透明面材或顯示面板與層狀部之密著性的特點來看,以包含具有羥基之單體(B3)為佳。
作為具有羥基之單體(B3)可舉出與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樹脂組成物中之單體(B3)相同者,以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為尤佳。
單體(B3)的比例在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中,以15~70質量%為佳,以20~50質量%為較佳。只要單體(B3)的比例在15質量%以上,則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性、透明面材或顯示面板與層狀部之密著性為良好。
單體(B')係從層狀部之機械特性的特點來看,以含有下述單體(B4)為佳。
單體(B4):具有碳數8~22之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作為單體(B4)可舉出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二烷基酯等,以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等為佳。
單體(B4)的比例在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中,以5~50質量%為佳,以15~40質量%為較佳。只要單體(B4)的比例在5質量%以上,則層狀部之柔軟性為良好。
作為光聚合起始劑(C')可舉出苯乙酮類、縮酮類、苯偶姻或苯偶姻醚類、氧化膦類、二苯基酮類、硫雜蔥酮類、醌類等光聚合起始劑。藉由併用2種以上吸收波長帶不同之光聚合起始劑(C)的方式,可使硬化時間變得更快。
光聚合起始劑(C')之量,相對於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份,以0.01~10質量份為佳,以0.1~2.5質量份為較佳。
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以含有鏈轉移劑為佳。藉由含有鏈轉移劑,使層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容易調整為103 ~107 Pa。
作為鏈轉移劑可舉出具有巰基的化合物(正辛硫醇(n-octyl mercaptan)、正十二基硫醇(n-dodecyl mercaptan)、1,4-雙(3-巰基丁醯氧基)丁烷(1,4-bis(3-mercaptobutyryloxy)butane)、四(3-巰基丁酸)季戊四醇酯(pentaerythritol tetrakis 3-mercaptobutylate)等)。
鏈轉移劑之量,相對於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份,以0.1~4質量份為佳,以0.3~2質量份為較佳。
另一方面,藉由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包含之低聚物與單體或其他添加劑等之種類與比例,在不包含鏈轉移劑的情形下,可將層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調整為103 ~107 Pa的情況,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亦可不包含鏈轉移劑。
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組成物係可因應必要,含有吸熱劑、阻聚劑、光硬化促進劑、光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自由基捕捉劑等)、抗氧化劑、阻燃劑、助黏劑(矽烷偶合劑等)、顏料、染料等其他添加劑,以含有阻聚劑、光穩定劑等為佳。尤其藉由含有較聚合起始劑少量之阻聚劑,可改善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穩定性,亦可調整硬化後之層狀部的分子量。
其他添加劑的合計量,相對於低聚物(A')與單體(B')之合計100質量份,以10質量份以下為佳,以5質量份以下為較佳。
((c)步驟)
在(b)步驟後,將供有第一組成物之透明面材放入減壓裝置,以第一組成物之面朝上的方式將透明面材平放在減壓裝置內之固定支撐盤上。
在減壓裝置內之上部,設有可於上下方向移動之移動支撐機構,在移動支撐機構安裝支撐面材(玻璃板等)。在支撐面材下側的表面則貼著保護薄膜。
支撐面材係置於透明面材上方且不會接觸到第一組成物的位置。亦即,以使透明面材上之第一組成物與支撐面材表面之保護薄膜不會接觸的方式相對。
另外,將可於上下方向移動之移動支撐機構設置在減壓裝置內之下部,亦可在移動支撐機構上放置已供有第一組成物之透明面材。在此情況,支撐面材係安裝在設置於減壓裝置內上部之固定支撐盤,使透明面材與支撐面材相對。
此外,亦可使用設置於減壓裝置內上下之移動支撐機構來支撐透明面材以及支撐面材兩方。
在將透明面材以及支撐面材配置至規定位置後,將減壓裝置內部減壓成為規定之減壓氣體環境。若有可能,亦可在減壓操作中或達到規定之減壓氣體環境後,將透明面材以及支撐面材配置到減壓裝置內之規定位置。
在減壓裝置內部成為規定之減壓氣體環境後,將被移動支撐機構所支撐的支撐面材移動至下方,以保護薄膜與第一組成物接觸的方式,使貼著有保護薄膜之支撐面材重疊於透明面材上之第一組成物上。
藉由重疊的方式,使第一組成物被密封至以透明面材之表面、貼著於支撐面材之保護薄膜的表面及堰狀部所包圍的空間內。
在重疊時,藉由支撐面材的自重、來自移動支撐機構之按壓力等,使第一組成物受壓而延展,於前述空間內充滿第一組成物,形成未硬化之層狀部。其後,在(d)步驟中暴露於高壓力氣體環境時,形成空隙少或沒有空隙的未硬化之層狀部。
在重疊時之減壓氣體環境係為1kPa以下,以10~300Pa為佳,以15~100Pa為較佳。若減壓氣體環境之壓力過低,則會有對第一組成物所含有之各成分(硬化性化合物、光聚合起始劑、阻聚劑、鏈轉移劑、光穩定劑等)造成不好影響的疑慮。例如,若減壓氣體環境之壓力過低,會有各成分氣化的疑慮,此外,用以提供減壓氣體環境較為費時。
從透明面材與支撐面材重疊之時間點至解除減壓氣體環境為止的時間並無特別限定,可在密封第一組成物後,立刻解除減壓氣體環境,亦可在密封第一組成物後,將減壓狀態維持規定時間。藉由將減壓狀態維持規定時間的方式,第一組成物在密閉空間內流動,使透明面材與貼著於支撐面材之保護膜間的間隔成為均一,即使提高氣體環境壓力也容易維持密封狀態。維持減壓狀態的時間雖可為數小時以上的長時間,但從生產效率的觀點來看,以1小時以內為佳,以10分鐘以內為較佳。
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於塗布黏度高之第二組成物形成堰狀部的情況下,可使(c)步驟所得層積物中之第一組成物的厚度成為較厚之0.03~2mm。
((d)步驟)
在(c)步驟中解除減壓氣體環境後,將層積物置於氣體環境壓力為50kPa以上之壓力氣體環境下。
將層積物置於50kPa以上之壓力氣體環境下時,由於藉由上升之壓力使透明面材與支撐面材被朝密著方向按壓,若在層積物內之密閉空間存在有空隙,則未硬化之層狀部會流動至空隙,密閉空間整體會因未硬化之層狀部而被均勻填滿。
壓力氣體環境係一般為80k~120kPa。壓力氣體環境可為大氣壓氣體環境,亦可為比其高之壓力。從未硬化之層狀部的硬化等操作,不需要特別設備便可進行的特點來看,以大氣壓氣體環境為最佳。
從將層積物置於50kPa以上之壓力氣體環境下的時間點至未硬化層狀部之硬化開始的時間(以下,記載為高壓維持時間)係無特別限定。若是在大氣壓氣體環境下進行將層積物從減壓裝置取出移動至硬化裝置並開始硬化為止之程序的情況,該程序所需要之時間為高壓維持時間。因此,在放置於大氣壓氣體環境下之時間點於層積物之密閉空間內已不存在空隙的情況,或在空隙於進行該程序的期間消失的情況,便可立刻使未硬化之層狀部硬化。若是在到空隙消失為止需要時間的情況,則使層積物在到空隙消失為止維持在50kPa以上之壓力氣體環境下。此外,因為高壓維持時間變長一般而言也不會產生問題,還有因為程序上其他的必要性,因此延長高壓維持時間亦無妨。高壓維持時間雖可為1天以上的長時間,但從生產效率的觀點來看,以6小時以內為佳,以1小時以內為較佳,從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的觀點來看,以10分鐘以內為尤佳。
接著,藉由使未硬化之層狀部以及未硬化或半硬化之堰狀部硬化的方式,形成具有層狀部以及堰狀部之黏著層。此時,未硬化或半硬化之堰狀部可與未硬化之層狀部同時進行硬化,亦可在未硬化之層狀部硬化前預先使其硬化。
在未硬化之層狀部以及未硬化或半硬化之堰狀部由光硬化性組成物構成的情況,要照光使其硬化。例如,自光源(紫外線燈、高壓水銀燈、UV-LED等)照射紫外線或短波長之可見光,使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硬化。
光以紫外線或450nm以下之可見光為佳。
在遮光印刷部形成於透明面材之周緣部的情況,或在透明面材設有反射防止層,而反射防止層、形成有反射防止層之透明樹脂薄膜或設置於該反射防止薄膜與透明面材間之黏著層等並無法以紫外線穿透時,則從支撐面材側照射光。
在未硬化之層狀部由光硬化性組成物構成的情況下,且在充分進行光硬化後無法得到適當剪切彈性率的情況,亦可於硬化途中中斷照射光而形成層狀部,並在與其他面材(顯示面板)貼合後,再於層狀部照射光或進行加熱的方式促進層狀部之硬化。在以加熱方式促進硬化的情況,可使光硬化性組成物含有微量之熱聚合起始劑。此外,即使在沒有併用熱聚合起始劑的情況,亦以可在不完全之光硬化後藉由加熱維持的方式使層狀部之硬化狀態穩定化而為佳。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由於係以一般薄膜可承受之低溫進行,因此在保護保護薄膜之觀點上為有利。
((e)步驟)
藉由從保護薄膜剥離支撐面材的方式,即可獲得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其係預先於透明面材形成具有充分黏著力之黏著層,且於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的空隙產生受到充分抑制者。
[具體例]
以下,使用圖式具體說明第1圖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之製造方法。
((a)步驟)
如第3圖以及第4圖所示,藉由分配器(省略圖示)等沿著保護板10(透明面材)之周緣部的遮光印刷部12塗布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形成未硬化之堰狀部22。
((b)步驟)
接著,如第5圖以及第6圖所示,將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26供至被保護板10的未硬化之堰狀部22所包圍之矩形區域24。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26之供給量係預先設定為藉由未硬化之堰狀部22、保護板10以及保護薄膜16(參照第7圖)所密閉之空間可被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26所充填的量。
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26之供給,係如第5圖以及第6圖所示以下述方式實施:將保護板10平放於下定盤28,藉由於水平方向移動之分配器30將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26以線狀、帶狀或點狀方式供給。
分配器30係可藉由以一對進給螺絲32,以及與進給螺絲32垂直相交之進給螺絲34構成之眾所周知的水平移動機構,而可在區域24所有範圍水平移動。另外,亦可使用模具塗布機來代替分配器30。
((c)步驟)
接著,如第7圖所示,將保護板10與已貼著保護薄膜16之支撐面材36搬入至減壓裝置38內。在減壓裝置38內的上部配置具有複數之吸盤40的上定盤42,在下部設置有下定盤44。上定盤42係可藉由氣缸(air cylinder)46於上下方向移動。
支撐面材36係使已貼著有保護薄膜16之面朝下安裝在吸盤40上。保護板10係使已供給有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26之面朝上固定在下定盤44上。
接著,藉由真空幫浦48吸出減壓裝置38內的空氣。減壓裝置38內之氣體環境壓力,例如在達到15~100Pa之減壓氣體環境後,藉由上定盤42之吸盤40使支撐面材36處於維持吸著之狀態,朝向在下面待命之保護板10,運轉氣缸46使其下降。然後,隔介未硬化之堰狀部22將保護板10與貼著有保護薄膜16之支撐面材36重疊,構成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26所形成的未硬化之層狀部已被保護板10、保護薄膜16以及未硬化之堰狀部22密封而成之層積物,並在減壓氣體環境下將層積物維持規定時間。
另外,相對於下定盤44之保護板10的安裝位置、吸盤40的個數、相對於上定盤42之支撐面材36的安裝位置等,係因應保護板10以及支撐面材36的尺寸、形狀等進行適當調整。此時,作為吸盤可使用靜電夾(electrostatic chuck),藉由採用記載於國際公開第2010/016588號手冊(可納入至本說明書)之靜電夾支撐方法,可在減壓氣體環境下將支撐面材36穩定支撐住。
((d)步驟)
接著,使減壓裝置38之內部,例如成為大氣壓氣體環境之後,將層積物從減壓裝置38取出。若將層積物置於大氣壓氣體環境下,層積物之保護板10側的表面與支撐面材36側的表面會受到大氣壓力按壓,密閉空間內的未硬化之層狀部會受到保護板10與支撐面材36加壓。藉由該壓力,密閉空間內的未硬化之層狀部會流動,密閉空間整體會被未硬化之層狀部均勻填滿。
接著,從支撐面材36側對堰狀部22以及未硬化之層狀部照射光(紫外線或短波長之可見光),使層積物內部的未硬化之層狀部硬化,形成具有層狀部以及堰狀部的黏著層。
((e)步驟)
接著,可藉由將支撐面材36從保護薄膜16剥離,獲得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
(作用效果)
在以上說明的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中,能夠以在透明面材或保護薄膜與黏著層間之界面不產生空隙的方式,製造面積較大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假設,即使在減壓下於已密封的未硬化之層狀部殘留空隙,在硬化前之高壓力氣體環境下,已密封的未硬化之層狀部也會受到該壓力,該空隙的體積會減少,細小化之空隙會因被黏著層吸收等因素而簡單消失。例如,可認為在100Pa下密封的未硬化之層狀部中的空隙中之氣體體積在100kPa下會變為1/1000。由於空隙中的氣體也會出現溶解至未硬化之層狀部而被吸收的情形,因此細小體積之空隙中的氣體會迅速溶解至未硬化之層狀部而消失。
此外,若與在兩片面材間之狹窄且具寬廣面積的空間注入流動性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方法(注入法)進行比較,空隙的產生較少且可於短時間內充填第一組成物。而且,第一組成物之黏度的限制較少,可簡單充填高黏度之第一組成物。
因此,可以使用容易降低層狀部之剪切彈性率之含有較高分子量硬化性化合物的高黏度第一組成物。
此外,在大面積之透明面材的表面,由於可形成較厚之黏著層並同時維持厚度之均一性,因此所獲得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即使在與容易翹曲之大面積的其他面材(顯示面板等)進行貼合,亦可充分抑制空隙的產生。
此外,由於配合透明面材之尺寸形成黏著層,因此與習知的黏著片不同,不必配合透明面材或其他面材的尺寸裁切黏著層。尤其在低彈性率之黏著層的情況,不會有因裁切導致其形狀變形,而在貼合時於該變形部殘留空隙的疑慮。
<顯示裝置>
第8圖係表示本發明顯示裝置之一例的剖面圖。
顯示裝置2係具有顯示面板50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該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1係以黏著層14與顯示面板50接觸的方式貼合於顯示面板50。
顯示裝置2係具有保護板10、顯示面板50、夾在保護板10以及顯示面板50間之層狀部18、包圍在層狀部18之周圍的堰狀部20、以及連接至顯示面板50並搭載有使顯示面板50啟動之驅動IC的柔性印刷電路板60(FPC)。
(顯示面板)
圖示例之顯示面板50係為隔介液晶層56貼合設有濾色器之透明基板52與設有TFT之透明基板54,並以一對偏光板58將其夾住之構造的液晶面板之一例,但本發明之顯示面板非限定為圖示例者。
顯示面板係於至少一方為透明電極之一對電極間,或於具有形成於同一面內之複數電極對的基板與透明基板間,夾有藉由外部之電訊號改變光學態樣的顯示材者。依據顯示材的種類,有液晶面板、EL面板、電漿面板、電子墨水型面板等。此外,顯示面板係具有將至少一方為透明基板之一對面材互相貼合的構造,以透明基板側接觸層狀部的方式進行配置。此時,在一部分的顯示面板中,有時會於接觸層狀部側之透明基板的最外層側設置偏光板、相位差板等光學薄膜。在此情況,層狀部係成為將顯示面板上之光學薄膜與保護板接合的樣態。
在顯示面板之層狀部的接合面,為了提升與堰狀部之界面接著力,亦可施以表面處理。表面處理係可僅施加在周緣部,亦可施加在面材整體表面。作為表面處理的方法,可舉出以可低溫加工之接著用底漆(primer)等進行處理的方法。
顯示面板之厚度,以藉由TFT啟動之液晶面板的情況而言,一般為0.4~4mm,以EL面板的情況而言一般為0.2~3mm。
(形狀)
顯示裝置的形狀一般為矩形。
顯示裝置之大小,由於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特別適合製造較大面積之顯示裝置,因此在使用液晶面板之電視接收機的情況,以0.5m×0.4m以上為適當大小,以0.7m×0.4m以上為尤佳。顯示裝置之大小的上限,大多以顯示面板的大小決定。此外,過大的顯示裝置,在設置等的處理上容易遇到困難。顯示裝置之大小的上限由於此等限制,一般為2.5m×1.5m左右。
保護板與顯示面板的尺寸雖然可以幾乎相等,但從與收納顯示裝置之其他框架的關係來看,保護板較顯示裝置大的情況較多。此外相反的,依據其他框架的構造,保護板亦可稍微較顯示面板小一點。
(作用效果)
在以上說明的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中,藉由本發明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所得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係以黏著層接觸顯示面板的方式貼合至顯示面板者,因此為可充分抑制空隙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之界面以及在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者。
此外,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為可藉由使堰狀部之厚度較層狀部之厚度更厚,或使堰狀部接近層狀部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堰狀部之厚度較層狀部之厚度更厚的方式,充分抑制空隙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者。
此外,只要黏著層的層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為103 ~107 Pa,在與液晶面板貼合時之壓力不會殘留在黏著層,因此不會對液晶面板內之液晶配向造成不良影響,可抑制畫質降低。
此外,藉由使黏著層之堰狀部彈性率較層狀部彈性率更大的方式,在將顯示面板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板進行貼合的時候,可有效防止黏著層之周緣部在貼合時因出現壓力集中的情況所造成之黏著層變形。此外,在貼合後可防止不均一之應力殘留在黏著層,不會對液晶面板內之液晶配向造成不良影響,可抑制畫質降低。
<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係在從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剝離保護薄膜後,於1kPa以下之減壓氣體環境下,以黏著層與顯示面板接觸的方式使顯示面板與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重疊並貼合的方法。
在黏著層之層狀部剪切彈性率夠小的情況,藉由在剝離保護薄膜時冷卻黏著層來提高黏著層之剪切彈性率的方式,使保護薄膜可容易剝離。此外,可抑制黏著層在剝離保護薄膜時變形,提高剝離保護薄膜後之黏著層厚度的均一性,抑制與顯示面板貼合時產生空隙。
冷卻黏著層的溫度係依使用作為黏著層之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而不同,但在剪切彈性率測定下玻璃轉移溫度顯示為損失彈性率極大之值的溫度時,以較玻璃轉移溫度高40℃以下之溫度為佳。雖然下限之溫度沒有特別限定,但由於依據使用於保護薄膜之樹脂種類而有在低溫時變脆而使薄膜在剝離時裂開的疑慮,因此一般以-30℃左右為佳。
貼合時之減壓氣體環境為1kPa以下,以10~500Pa為佳,以15~200Pa為較佳。
從顯示面板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重疊的時間點至解除減壓氣體環境為止的時間,可為數小時以上的長時間,但從生產效率的觀點來看,以1小時以內為佳,以10分鐘以內為較佳。
亦可在將顯示面板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貼合後,再次以用光照射或加熱硬化不完全之黏著層的方式,使黏著層的硬化狀態穩定化。
(作用效果)
在以上說明的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中,由於使用在透明面材之至少一方的表面,預先形成黏著層的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因此與顯示面板貼合的步驟只要1次便可完成,與顯示面板等的貼合為簡便。
此外,由於在1kPa的減壓氣體環境下,以黏著層與顯示面板接觸的方式,使顯示面板與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所獲得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重疊並貼合,因此空隙難以殘留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之界面。
此外,由於使用藉由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之製造方法所獲得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因此為可充分抑制空隙在透明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者。
此外,在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中,可藉由使堰狀部之厚度較層狀部之厚度更厚,或使堰狀部接近層狀部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堰狀部之厚度較層狀部之厚度更厚的方式,充分抑制空隙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
此外,只要黏著層的層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為103 ~107 Pa,則空隙不容易在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產生。此外,在將顯示面板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於減壓氣體環境下貼合後,使其恢復到大氣壓氣體環境下時,空隙容易消失。
此外,在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中,由於黏著層具有以堰狀部與層狀部形成之構造,因此可在大面積之透明面材的表面於維持厚度之均一性的同時形成較厚之黏著層,即使在將容易翹曲的大面積之顯示面板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貼合時,亦可充分抑制空隙的產生。
實施例
以下,表示關於用以確認本發明之有效性所實施之例。雖藉由更具體之實施例與比較例來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非限定於以下之實施例所解釋者。
第1例以及第3例係為實施例,第2例係為比較例。
(數量平均分子量)
低聚物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係使用GPC裝置(TOSHO公司製,HLC-8020)求得。
(黏度)
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黏度係以E型黏度計(東機產業公司製,RE-85U)進行測定。
(厚度)
黏著層的層狀部以及堰狀部之厚度係使用雷射位移計(KEYENCE公司製,LK-G80)於10個位置進行測定,求得平均值。
在難以使用前述雷射位移計測定的情況,係使用表面粗度形狀量測機(東京精密公司製,SURFCOM 1400D-12),測量層狀部以及堰狀部之厚度。
(霾值)
霾值係使用東洋精機製作所公司製之Haze-GardⅡ,藉由依據ASTMD1003之測定而求得。
(剪切彈性率)
黏著層之層狀部的剪切彈性率係使用流變儀(Anton paar公司製,modular rheometer PhysicaMCR-301),使測定軸與透光性固定板之間隙與層狀部之厚度相同,於該間隙配置未硬化之第一組成物或第二組成物,並隔介透光性之固定板將硬化所需要之光照射至未硬化之第一組成物或第二組成物且同時測定硬化過程的剪切彈性率,測定規定硬化條件下之層狀部以及堰狀部的剪切彈性率。
[第1例] (透明面材)
在長794mm、寬479mm、厚3mm之鈉鈣玻璃一方表面之周緣部,以含有黑色顏料之陶瓷印刷使透光部成為長698mm、寬392mm的方式形成框狀之遮光印刷部。接著,將反射防止薄膜(日本油脂公司製,ReaLook X 4001)以附有保護薄膜的狀態貼合至遮光印刷部背面的整面,製作保護板A。
(支撐面材)
在長814mm、寬499mm、厚3mm之鈉鈣玻璃的單面上,以保護薄膜之黏著面與玻璃接觸的方式使用橡膠滾筒貼著長900mm、寬600mm、厚0.075mm之保護薄膜(Tohcello公司製,Puretect VLH-9),製作出已貼著保護薄膜之支撐面材B。
(顯示面板)
從市售之32吋液晶電視接收機(PC DEPOT Corpration製,HDV-32WX2D-V)取出液晶面板。液晶面板係長712mm、寬412mm、厚約2mm。在液晶面板的兩面貼合有偏光板,於長邊的單側連接有6片驅動用之FPC且在FPC的端部連接有印刷電路板。影像顯示區域係為長696mm、寬390mm。將該液晶面板作為顯示面板G。
(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將以環氧乙烷使分子末端改質之2官能基的聚丙二醇(藉由羥值算出之數量平均分子量:4000),與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以6比7之莫耳比混合,接著以丙烯酸異莰酯(大阪有機化學工業公司製,IBXA)稀釋後,在錫化合物之觸媒存在下於70℃進行反應所得之預聚合物內,以幾乎為1比2之莫耳比添加丙烯酸2-羥乙酯並於70℃進行反應,藉由以上方式,獲得以30質量%丙烯酸異莰酯稀釋之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低聚物(以下,記載為UC-1)溶液。UC-1之硬化性基數為2,數量平均分子量為約55000。UC-1溶液於60℃下之黏度為約580Pa‧s。
將UC-1溶液90質量份以及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共榮社化學公司製,LIGHT ESTER HOB)10質量份均勻混合獲得混合物。將該混合物100質量份、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光聚合起始劑,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IRGACURE 184)0.9質量份、雙(2,4,6-三甲基苯甲醯基)苯基氧化膦(光聚合起始劑,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IRGACURE 819)0.1質量份、以及2,5-二-第三丁氫醌(阻聚劑,東京化成公司製)0.04質量份均勻混合,獲得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C。
將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C維持放入容器中之開放狀態設置於減壓裝置內,使減壓裝置內減壓至約20Pa維持10分鐘進行脫泡處理。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C在25℃下之黏度經測定約為1400Pa‧s。
(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將以環氧乙烷使分子末端改質之2官能基的聚丙二醇(藉由羥值算出之數量平均分子量:4000),與異佛酮二異氰酸酯以4比5之莫耳比混合,並在錫化合物之觸媒存在下於70℃進行反應所得之預聚合物內,以幾乎為1比2之莫耳比添加丙烯酸2-羥乙酯後於70℃進行反應,藉由以上方式,獲得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低聚物(以下,記載為UA-1)。UA-1之硬化性基數為2,數量平均分子量為約24000,於25℃下之黏度為約830Pa‧s。
將UA-1之40質量份、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共榮社化學公司製,LIGHT ESTER HOB)20質量份、以及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40質量份均勻混合,之後,於該混合物100質量份均勻溶解雙(2,4,6-三甲基苯甲醯基)苯基氧化膦(光聚合起始劑,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IRGACURE 819)0.3質量份、2,5-二-第三丁氫醌(阻聚劑,東京化成公司製)0.04質量份、正十二基硫醇(鏈轉移劑,花王公司製,THIOKALCOL 20)0.5質量份、以及紫外線吸收劑(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TINUVIN 109)0.3質量份,獲得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D。
將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D維持放入容器中之開放狀態設置於減壓裝置內,使減壓裝置內減壓至20Pa維持10分鐘進行脫泡處理。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D在25℃下之黏度經測定約為1.7Pa‧s。
((a)步驟)
在從保護板A之遮光印刷部的內緣算起5mm之位置的整圈上,使用分配器以寬約1mm、塗布厚度約0.6mm的方式塗布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C,形成未硬化之堰狀部。
((b)步驟)
在塗布於保護板A的未硬化之堰狀部內側的區域,使用分配器以使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D的總質量為125g的方式供給至複數位置。
在供給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D的期間,維持未硬化之堰狀部的形狀。
((c)步驟)
將保護板A以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D之面朝上的方式,平放在設置有一對定盤之升降裝置的減壓裝置內之下定盤上。
使用靜電夾,在減壓裝置內之升降裝置上定盤的下面將貼著有保護薄膜之支撐面材B支撐在垂直方向與保護板A保持距離30mm的位置。
將減壓裝置在密封狀態下進行排氣至減壓裝置內的壓力成為約10Pa為止。使減壓裝置內升降裝置之上下定盤接近,隔介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D,將保護板A與貼著有保護薄膜之支撐面材B以2kPa的壓力進行壓著,維持1分鐘。將靜電夾去電使支撐面材從上定盤分離,以約15秒使減壓裝置內恢復至大氣壓氣體環境,獲得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D所構成之未硬化層狀部已被保護板A、保護薄膜以及堰狀部所密封之層積物E。
在層積物E之堰狀部的形狀,幾乎維持在初期的狀態。
((d)步驟)
在層積物E之堰狀部以及未硬化之層狀部,藉由從支撐面材側,均勻照射來自化學光源之紫外線以及450nm以下的可見光使未硬化之層狀部硬化,形成黏著層。即使不進行習知注入法於製造時所需的除去空隙之步驟,亦不會確認到殘留於黏著層中之空隙等缺陷。此外,也不會確認到從堰狀部漏出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等缺陷。此外,黏著層之厚度(堰狀部20之厚度以及層狀部之厚度)係為目標之厚度(約0.4mm)。
((e)步驟)
藉由將支撐面材自保護薄膜剝離,獲得貼設有保護薄膜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將此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水平配置於60℃之恆溫槽內加熱1小時後取出。在保護板A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看不到空隙。
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的保護薄膜剝離,在黏著層之堰狀部接近層狀部的區域中,以雷射位移計測量並比較堰狀部以及層狀部之形狀的結果,在堰狀部與層狀部之邊界附近有約20μm之高低差,堰狀部較厚。層狀部之厚度係為0.4mm。
此外,以與前述(d)步驟相同的條件硬化並測定黏著層之堰狀部以及層狀部之剪切彈性率的結果,各為7×105 Pa、5×104 Pa。
(顯示面板之製造)
將顯示面板G以顯示面朝上的方式,平放在設置有一對定盤之升降裝置的減壓裝置內之下定盤上。
在減壓裝置內之升降裝置上定盤的下面,使用靜電夾使已剝離保護薄膜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的黏著層面朝下,支撐在與顯示面板G之距離保持30mm的位置。此時,調節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的支撐位置,使顯示面板G的整個顯示區域可配置於被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之遮光印刷部所包圍的透光部區域。
將減壓裝置在密封狀態下進行排氣至減壓裝置內的壓力成為約10Pa為止。使減壓裝置內升降裝置之上下定盤接近,隔介黏著層將顯示面板G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以2kPa的壓力進行壓著,維持1分鐘。將靜電夾去電使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從上定盤分離,以約20秒使減壓裝置內恢復至大氣壓氣體環境,獲得顯示裝置H。
將顯示裝置H靜置10分鐘後進行觀察,在顯示面板G與黏著層間之界面可以看到許多細微的空隙。將顯示裝置H靜置10小時後再次進行觀察,空隙全部消失,可獲得隔介黏著層將顯示面板G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無缺陷貼合之顯示裝置H。
將顯示裝置H放回被取出顯示面板G之液晶電視接收機的框架,再接合配線打開電源的結果,為可獲得品質均一之良好影像,且顯示對比較當初更高者。即使用手指用力按壓影像顯示面也不會有影像紊亂的情形,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有效保護著顯示面板G。
代替顯示面板G,利用與前述顯示面板之製造相同的步驟,將與顯示面板G幾乎相同形狀之厚2mm的鈉鈣玻璃貼合至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F,獲得層積體H'。在將層積體H'與顯示裝置H一樣放置10小時後,測得層積體H'之透光部的霾值為1%以下,顯示出良好的透明性。
[第2例]
除了在形成黏著層僅使用未硬化之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D,不形成堰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C所形成之堰狀部以外,以與第1例相同的方式獲得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I。在此情況,雖然層狀部在與支撐面材層積時稍微流向周緣部而擴大,不過在保護板A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看不到空隙。
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I的保護薄膜剝離,在黏著層整面測定硬化之層狀部所造成的黏著層厚度,周緣部相對於黏著層之中心部顯得較薄。
除了使用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I以外,以與第1例一樣的方式,在減壓裝置內與從取出顯示面板G之電視接收機同機種的電視接收機取出之顯示面板J貼合而獲得顯示裝置K。
將顯示裝置K靜置10分鐘後進行觀察,在顯示面板J與黏著層間之界面可以看到許多細微的空隙。將顯示裝置K靜置10小時後再次進行觀察,雖然黏著層中央附近的空隙消失,但在黏著層之周緣部殘留著許多開放至外部的空隙。
將顯示裝置K放回被取出顯示面板J之液晶電視接收機的框架,再接合配線打開電源的結果,在黏著層殘留有空隙之位置附近的影像為非均質者。
[第3例]
除了將使用於第1例之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光硬化起始劑從雙(2,4,6-三甲基苯甲醯基)苯基氧化膦(光聚合起始劑,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IRGACURE 819)0.3質量份改為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光聚合起始劑,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IRGACURE 184)1質量份,不使用紫外線吸收劑(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TINUVIN 109)以外,以與第1例相同的方式,獲得貼設有保護薄膜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L。將該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L水平配置於80℃之恆溫槽內加熱30分鐘後取出,於25℃靜置約1週。在保護板A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看不到空隙。
接著,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L於-20℃之保冷庫靜置30分鐘後取出,立刻剝離保護膜。再於25℃靜置1小時後,以雷射位移計測量黏著層之堰狀部以及層狀部的厚度並進行比較,在堰狀部與層狀部之邊界附近有約20μm的高低差,堰狀部較厚。層狀部之厚度為0.4mm。
此外,以與前述(d)步驟相同的條件硬化並測定黏著層之層狀部剪切彈性率的結果,為1.5×105 Pa。堰狀部的彈性率與第1例相同為7×105 Pa。
將剝離保護薄膜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L,以與第1例一樣的方式,在減壓裝置內與從取出顯示面板G之電視接收機同機種的電視接收機取出之顯示面板M貼合而獲得顯示裝置N。
將顯示裝置N靜置10分鐘後進行觀察,在顯示面板M與黏著層間之界面可以看到許多細微的空隙。將顯示裝置N靜置24小時後再次進行觀察,空隙全部消失,可獲得隔介黏著層將顯示面板M與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L無缺陷貼合之顯示裝置N。
將顯示裝置N放回被取出顯示面板M之液晶電視接收機的框架,再接合配線打開電源的結果,為可獲得均質而良好之影像且顯示對比較當初更高者。即使用手指用力按壓影像顯示面也不會有影像紊亂的情形,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L有效保護著顯示面板M。
代替顯示面板M,利用與前述顯示面板之製造相同的步驟,將與顯示面板M幾乎相同形狀之厚2mm的鈉鈣玻璃貼合至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L,獲得層積體N'。在將層積體N'與顯示裝置N一樣放置24小時後,測得層積體N'之透光部的霾值為1%以下,顯示出良好的透明性。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係可將與其他面材(顯示面板等)之貼合,以簡便且空隙不殘留在其他面材與黏著層間之界面的方式進行,並在藉由透明面材使顯示面板受到保護的顯示裝置等之製造上為有用。
另外,將於2010年5月26日申請之日本特許出願2010-120669號、於2010年8月19日申請之日本特許出願2010-184081號、於2010年8月19日申請之日本特許出願2010-184082號之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圖示、以及發明摘要的所有內容引用於此,作為本發明之說明書的揭露內容。
1...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
2...顯示裝置
10...保護板(透明面材)
12...遮光印刷部
14‧‧‧黏著層
16‧‧‧保護薄膜
18‧‧‧層狀部
20‧‧‧堰狀部
22‧‧‧未硬化之堰狀部
24‧‧‧區域
26‧‧‧層狀部形成用光硬化樹脂組成物
28、44‧‧‧下定盤
30‧‧‧分配器
32、34‧‧‧進給螺絲
36‧‧‧支撐面材
38‧‧‧減壓裝置
40‧‧‧吸盤
42‧‧‧上定盤
46‧‧‧氣缸
48‧‧‧真空幫浦
50‧‧‧顯示面板
52‧‧‧設有濾色器之透明基板
54‧‧‧設有TFT之透明基板
56‧‧‧液晶層
58‧‧‧偏光板
60‧‧‧柔性印刷電路板
100‧‧‧黏著片
110、120‧‧‧空隙
第1圖為表示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一例的剖面圖。
第2A圖為將保護薄膜剝離之第1圖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的黏著層周緣附近的模式性放大剖面圖。
第2B圖為將保護薄膜剝離之第1圖其他態樣的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的黏著層周緣附近的模式性放大剖面圖。
第3圖為表示步驟(a)情況之一例的平面圖。
第4圖為表示步驟(a)情況之一例的剖面圖。
第5圖為表示步驟(b)情況之一例的平面圖。
第6圖為表示步驟(b)情況之一例的剖面圖。
第7圖為表示步驟(c)情況之一例的剖面圖。
第8圖為表示本發明顯示裝置之一例的剖面圖。
第9圖為表示在將本發明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與顯示面板貼合時,位於顯示面板與黏著層間界面之空隙狀況的立體圖。
第10圖為表示在隔介黏著片將保護板與顯示面板貼合時,位於顯示面板與黏著片間界面之空隙狀況的立體圖。
第11圖為表示在隔介黏著片將保護板與顯示面板貼合時,位於顯示面板與黏著片間界面之空隙狀況的立體圖。
1...附有黏著層之透明面材
10...保護板(透明面材)
12...遮光印刷部
14...黏著層
16...保護薄膜
18...層狀部
20...堰狀部

Claims (9)

  1. 一種附有黏著層之透明板,具有:一透明板,以及一形成在該透明板之至少一表面的黏著層,其中該黏著層具有一散佈在該透明板表面之連續的層狀部以及一接觸該層狀部之周緣並包圍該層狀部的堰狀部,且其中該堰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是大於該層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且該透明板係顯示裝置之保護板。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板,其中,於該堰狀部接近該層狀部之至少一部分區域中,該堰狀部之厚度較該層狀部之厚度為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板,其中該堰狀部接近該層狀部之區域係如下述:在一起自該堰狀部與該層狀部接觸之面,平行於該透明板之表面且垂直於該堰狀部之長向,並在一相等於該堰狀部之厚度的距離內且位於該層狀部內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板,其中該層狀部在25℃下之剪切彈性率為103 至107 Pa。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板,其更具有覆蓋該黏著層表面之可剝離的保護薄膜。
  6. 一種顯示裝置,具有:一顯示面板;及 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板,其係與該顯示面板貼合使得該黏著層與該顯示面板接觸。
  7. 一種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係製造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顯示裝置之方法,其包含在1kPa以下之減壓氣體環境下,積層並貼合該顯示面板及該附有黏著層之透明板使得該黏著層與該顯示面板接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板,其中該層狀部含有第一透明樹脂,其係與堰狀部含有的第二透明樹脂相異。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附有黏著層之透明板,其中該層狀部的第一透明樹脂是藉由硬化在25℃下黏度為0.05至50Pa.s之第一組成物來形成,且該堰狀部的第二透明樹脂是藉由硬化在25℃下黏度為500至3000Pa.s之第二組成物來形成。
TW100118431A 2010-05-26 2011-05-26 A transparent surface material attached to an adhesive layer, a display device, and the like TWI493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0669 2010-05-26
JP2010184082 2010-08-19
JP2010184081 2010-08-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1196A TW201211196A (en) 2012-03-16
TWI493012B true TWI493012B (zh) 2015-07-21

Family

ID=45003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8431A TWI493012B (zh) 2010-05-26 2011-05-26 A transparent surface material attached to an adhesive layer, a display device, and the lik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29075A1 (zh)
JP (1) JP5757288B2 (zh)
KR (1) KR20130080775A (zh)
CN (2) CN102905886B (zh)
TW (1) TWI493012B (zh)
WO (1) WO20111489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52747A1 (ja) 2009-10-30 2011-05-05 旭硝子株式会社 シール部形成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30137178A (ko) * 2010-12-08 2013-12-16 아사히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점착층이 형성된 투명 면재,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들의 제조 방법
CN103249553B (zh) * 2010-12-08 2015-01-21 旭硝子株式会社 带粘合层的透明面材、显示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JP6220123B2 (ja) * 2012-12-14 2017-10-2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3111810A1 (ja) * 2012-01-25 2013-08-01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WO2013137158A1 (ja) * 2012-03-14 2015-08-03 旭硝子株式会社 粘着層付き透明面材、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304922B1 (ja) * 2012-05-09 2013-10-02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791731B1 (ko) 2012-05-09 2017-10-30 데쿠세리아루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화상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2013238678A (ja) * 2012-05-11 2013-11-28 Asahi Glass Co Ltd 反射器
KR101974242B1 (ko) * 2012-05-22 2019-04-30 헨켈 아게 운트 코. 카게아아 액체 광학 투명성 광-경화성 접착제에 의한 기판 결합 방법
KR101373221B1 (ko) * 2012-06-13 2014-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9439315B2 (en) 2012-06-29 2016-09-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40002470A (ko) * 2012-06-29 2014-01-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장치
JP5873407B2 (ja) * 2012-08-30 2016-03-01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アイコ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4061607A1 (ja) * 2012-10-19 2014-04-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粘着層付き透明面材、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2945927B (zh) 2012-11-09 2015-0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封装方法及显示器件
KR101973779B1 (ko) * 2012-11-19 2019-04-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장치
HUE056672T2 (hu) * 2012-12-14 2022-02-28 Dexerials Corp Eljárás képmegjelenítõ készülék elõállítására
JP5994618B2 (ja) 2012-12-14 2016-09-21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370706B1 (ja) 2012-12-14 2013-12-18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4104226A1 (ja) * 2012-12-27 2014-07-03 旭硝子株式会社 粘着層付き透明面材の製造方法
US9051493B2 (en) * 2013-03-28 2015-06-09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joining together multiple functional layers of a flexible display
JP6443331B2 (ja) * 2013-04-25 2018-12-26 Agc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付き複層ガラス、ショーケース用ガラスドア及びショーケース
JP6115334B2 (ja) * 2013-06-07 2017-04-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6378866B2 (ja) * 2013-08-13 2018-08-2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9395795B2 (en) * 2013-09-20 2016-07-19 Apple Inc. System power management using communication bus protocols
KR102194305B1 (ko) * 2013-10-09 2020-1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곡형 디스플레이 모듈을 갖는 전자 장치
WO2015072380A1 (ja) * 2013-11-15 2015-05-21 旭硝子株式会社 粘着層付き透明面材および表示装置
US9878529B2 (en) 2013-12-09 2018-01-30 Charlotte Arce Adhesive disposable container
CN103915473B (zh) * 2013-12-13 2017-02-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复合保护膜及其制作方法与剥离方法
JP2015157911A (ja) * 2014-02-25 2015-09-03 旭硝子株式会社 粘着層付き透明面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803741U (zh) * 2014-03-04 2014-09-0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辅助点胶装置
CN106575052A (zh) 2014-08-06 2017-04-19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光学构件的制造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DE112015004049T5 (de) * 2014-09-05 2017-06-14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Mit einer Haftmittelschicht versehene transparente Platte und Haftmittelschicht
CN107615367B (zh) * 2015-06-05 2019-10-01 Agc株式会社 车载显示装置
JP6479589B2 (ja) * 2015-06-22 2019-03-06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700004B2 (ja) * 2015-08-04 2020-05-27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8138008A (zh) * 2015-09-28 2018-06-08 泽费罗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基底和粘合涂层的粘合结构体
JP6561823B2 (ja) 2015-12-18 2019-08-21 Agc株式会社 保護フィルム付きガラス積層体
JP6610321B2 (ja) * 2016-02-15 2019-11-27 Agc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7229091B (zh) * 2016-03-24 2020-10-13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器
CN107229092A (zh) * 2016-03-24 2017-10-03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偏光片、显示面板及显示器
KR102520709B1 (ko) * 2016-04-19 2023-04-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인쇄회로기판용 보호테이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879302B2 (ja) 2016-05-31 2021-06-02 Agc株式会社 カバーガラ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958555B2 (ja) 2016-08-03 2021-11-02 Agc株式会社 カバー部材および表示装置
DE102017010240A1 (de) 2016-11-07 2018-05-09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Laminate
KR102345432B1 (ko) * 2017-02-07 2021-12-30 데쿠세리아루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화상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6495965B2 (ja) * 2017-04-21 2019-04-03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805966B2 (ja) * 2017-05-24 2020-12-23 Agc株式会社 カバー部材、カバー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979285B2 (ja) * 2017-05-26 2021-12-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7275471B2 (ja) 2017-10-02 2023-05-18 Agc株式会社 透明基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9090695A1 (zh) * 2017-11-10 2019-05-16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面板的制作方法、柔性面板和显示装置
JP6786647B2 (ja) * 2019-03-07 2020-11-18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975834B2 (ja) * 2019-03-07 2021-12-01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728909A (zh) * 2019-09-29 2020-01-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贴合屏幕的方法
JP7184843B2 (ja) * 2020-04-30 2022-12-06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0309A (en) * 2008-04-17 2010-01-01 Asahi Glass Co Ltd Glass laminate, display panel with support, method for producing glass lamin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with suppor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0473U (zh) * 1988-05-23 1989-12-01
US4889754A (en) * 1988-09-12 1989-12-26 Temporary Windows, Inc. Temporary window
JP2003222909A (ja) * 2001-11-26 2003-08-08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硬化樹脂層を有する積層物品の製造方法
US6670008B1 (en) * 2002-04-09 2003-12-30 Amanda G. Ognissanti Tamper-evident label with multipl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of different sensitivity
DE60335285D1 (de) * 2002-10-17 2011-01-20 Bridgestone Corp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folie mit haftklebstoff
JP2006290960A (ja) * 2005-04-07 2006-10-26 Geltec Co Ltd 光透過性粘着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US9423638B2 (en) * 2006-07-14 2016-08-23 Dexerials Corporation Resin composition and display unit
JP5110602B2 (ja) * 2006-12-28 2012-12-26 旭硝子株式会社 透明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62317B2 (ja) * 2007-09-28 2010-05-1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保護板一体型表示パネル
JP2009242602A (ja) * 2008-03-31 2009-10-22 Panasonic Corp 粘着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0309A (en) * 2008-04-17 2010-01-01 Asahi Glass Co Ltd Glass laminate, display panel with support, method for producing glass lamin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with suppor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148990A1 (ja) 2013-07-25
CN104698658A (zh) 2015-06-10
KR20130080775A (ko) 2013-07-15
CN102905886A (zh) 2013-01-30
US20130029075A1 (en) 2013-01-31
CN102905886B (zh) 2015-04-22
JP5757288B2 (ja) 2015-07-29
TW201211196A (en) 2012-03-16
WO2011148990A1 (ja)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3012B (zh) A transparent surface material attached to an adhesive layer, a display device, and the like
TWI513791B (zh) (2)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transparent surface material, a display device and the like,
TWI519624B (zh)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ransparent surface material, a display device, and the like, which are provided with an adhesive layer (1)
TWI433822B (zh)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device
KR101819770B1 (ko) 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 그리고 이것을 사용한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31064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101839635B1 (ko) 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 그리고 이것을 사용한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549830B (zh)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layered body
WO2013137158A1 (ja) 粘着層付き透明面材、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TW201133058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