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2903B - 顯影劑容器、顯像裝置、處理單元、及影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影劑容器、顯像裝置、處理單元、及影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2903B
TWI412903B TW101127290A TW101127290A TWI412903B TW I412903 B TWI412903 B TW I412903B TW 101127290 A TW101127290 A TW 101127290A TW 101127290 A TW101127290 A TW 101127290A TW I412903 B TWI412903 B TW I4129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container
gear
disposed
discharge 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7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2301A (zh
Inventor
Tomohiro Kubota
Kaoki Nakatake
Yoshiyuki Shimizu
Shoh Tsuritani
Manabu Hamada
Masato Tsuji
Masanari Fujita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99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32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99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12758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12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2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2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29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89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agitation or stirr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91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convey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e.g. aug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Description

顯影劑容器、顯像裝置、處理單元、及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的實施例涉及一種容納顯影劑的顯影劑容器、一種顯像裝置、一種處理單元、以及一種包括該顯影劑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一般的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了影印機、印表機、傳真機和複合機,而其中該些影像形成裝置又有習知的配置,如,顯像裝置、充電裝置以及光電導體一體形成為影像形成單元,且該影像形成單元係可拆卸地連接在上述的影像形成裝置內。由於上述配置在裝置需要維修時,使用者可以很簡單地將新的影像形成單元與舊的做置換,因此該配置已被許多產品所採用。上述影像形成單元的類型包括一種影像形成單元,該影像形成單元中用於容納顯影劑,例如碳粉,的顯影劑容器係與影像形成單元一體形成;以及另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在該影像形成單元中顯影劑容器與影像形成單元係分開形成。
在前者的情況下,當儲存的顯影劑耗盡時,係以新的影像形成單元來取代舊的單元。此種配置的優點在於,顯像裝置與光電導體可以與顯影劑容器同時更換,從而簡化了維修時的更換作業。
另一方面,在後者的情況下,當儲存的顯影劑耗盡時,只需要更換顯影劑容器。在這種情況下,顯像裝置和光電導體在壽命還沒耗盡前,可繼續使用而不必更換。在環保議題逐漸被重視的當下,可單獨置換此種顯影劑容器的配置於是成了主流。
在顯影劑容器可被分開連接和拆卸的配置中,需要定位顯影劑容器排出口的位置和顯像裝置供給口的位置。因此,一般而言,顯影劑容器的外表面上會設有引導單元以及定位單元,該引導單元在連接或拆卸顯影劑容器時用於引導顯影劑容器,而該定位單元則用於將顯影劑容器相對地定位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
此外,有一種包括用於輸送顯影劑到顯影劑容器裏的輸送螺桿和用於攪拌顯影劑的攪拌器的顯影劑容器。在該顯影劑容器裏,輸送螺桿和攪拌 器的驅動力一般由安裝在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驅動源提供。因此,在該類型顯影劑容器的外表面上設有多個齒輪,以便從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內的驅動源傳送驅動力給輸送螺桿和攪拌器(參照,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283070號)和專利文獻2(日本公開專利第2006-139069號))。
當齒輪如上所述設置於顯影劑容器裏的外表面,連接或拆卸顯影劑容器時需防止用於引導顯影劑容器的引導裝置干擾齒輪。因此,在設計顯像劑容器時,連接到顯影劑容器的引導裝置的位置須避開該齒輪所設置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顯影劑容器的大小相應變大,因此,很難將裝置的尺寸縮小。
鑒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顯影劑容器,該顯影劑容器提高在設計引導裝置的佈局的自由度,使引導裝置尺寸可被縮小,以及一種包括該顯影劑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的一方面在於提供一種顯影劑容器,該顯影劑容器配置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一旋轉體,配置以在該容器主體內被旋轉驅動;一序列齒輪,設置在該容器主體的外表面上,且包括多個齒輪,該等齒輪配置以傳動一驅動扭矩至該旋轉體;以及一容器引導部分,配置以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在其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的方向上朝向該影像形成裝置,其中該容器引導部分藉由與一設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內的主體側面引導部分互相接合來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包括在該序列齒輪的一第一齒輪配置以在一操作位置和一回縮位置之間移動,在該操作位置時,該第一齒輪與一第二齒輪相嚙合並傳送一扭矩,在該回縮位置時,該第一齒輪則由該操作位置縮回。在設置該容器引導部分於其上的一表面上,該容器引導部分的一部分或整個該容器引導部分係設置在該第一齒輪的一投影區域內,而該第一齒輪位於該操作位置。
在上述的配置中,該序列齒輪中的一齒輪於該操作位置和該回縮位置之間係可移動的。因此,即使一部分或在整個該容器引導部分設置在位於該操作位置之齒輪的投影區域內,仍可防止在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中的該 主體側面引導部分於該顯影劑容器拆卸或安裝時干涉該序列齒輪。此外,根據本發明的內容,由於在設計該顯影劑容器中該容器引導部分的佈局的自由度提高,該顯影劑容器的尺寸可被縮小。
以下將參照附圖針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解釋。在用於說明實施例的附圖中,相同功能或形狀的元件或構件在可被辨別的情況下係具有相同的參考標號。一旦對元件或構件進行解釋後,將省略具有相同參考標號的元件或構件的解釋。
第一實施例
以下,參照第1圖,詳細解釋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彩色雷射印表機的整體配置和操作步驟。然而,本發明的實施例不限於此。根據本實施例的配置可應用到單色印表機、其他印表機、影印機、傳真機以及與上述機器結合的影像形成裝置。
如第1圖所示,四個處理單元1Y、1M、1C和1BK可拆卸地連接到彩色雷射印表機主體(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裝置主體100作為影像形成單元。處理單元1Y,1M、1C和1BK具有相同的結構,其中處理單元1Y儲存黃色(Y)碳粉,處理單元1M儲存洋紅色(M)碳粉,處理單元1C儲存青色(C)碳粉,處理單元1BK儲存黑色(BK)碳粉。黃色、洋紅色、青色和黑色分別對應彩色影像的彩色分解元件。
尤其是,每一處理單元1Y、1M、1C和1BK至少包括:光電導體2,具有鼓狀作為潛像支撐體使用;充電裝置,包括用於充電光電導體2的表面的充電輥3;顯像裝置4,其供應碳粉給光電導體2上的潛像;以及清潔裝置,包括用於清潔光電導體2表面的清潔刀片5。如第1圖所示,參考標號僅標於光電導體2,充電輥3、顯像裝置4以及包括在黃色處理單元1Y內的清潔刀片5。在其他處理單元1M、1C和1BK內,參考標號則被省略。此外,在第一實施例中,採用由碳粉顆粒所組成之單組份顯影劑作為顯影劑。然而,本發明所包括的顯影劑不限於此,顯影劑也可為由碳粉顆粒和載體顆粒組成的雙組分顯影劑。
設置上述分別對應四個碳粉匣50包括在處理單元1Y、1M、1C和1BK 內的四個顯像裝置4。四個碳粉匣50作為顯影劑容器使用,且分別儲存供應至對應的四個顯像裝置4的四個顏色的碳粉。在第一實施例中,包括在裝置主體100內的分隔板108設置在四個顯像裝置4和與其相對應的4個碳粉匣50之間。四個碳粉匣50可拆卸地連接到四個安裝部分106,該四個安裝部分形成在分隔板108裏。
曝光單元6設置於碳粉匣50的上周邊,且曝光單元6照射包含在對應處理單元1Y、1M、1C和1BK內的光電導體2的表面。曝光單元6至少包括光源、多面鏡、F-theta透鏡和反光鏡。曝光單元6根據影像資料將雷射光束照射至與光電導體2對應的表面上。
上蓋109設在裝置主體100的上部。由於上蓋109圍繞支點110而旋轉,上蓋109可在在垂直方向上關閉和打開,且上述的曝光單元6連接到上蓋109。因此,當上蓋109打開時,曝光單元6可由碳粉匣50的上周邊縮回。在此狀態下,碳粉匣50可通過上開口連接到裝置主體100以及由裝置主體100拆卸下來。
傳輸單元7設置在處理單元1Y、1M、1C和1BK下方。傳輸單元7包括作為傳輸體的中間傳輸帶8。中間傳輸帶8由無限長的傳輸帶所形成,且中間傳輸帶8圍繞驅動輥9和被驅動輥10而懸掛,該驅動輥9以及被驅動輥10為支撐體元件。如圖所示,隨著驅動輥9的逆時鐘方向旋轉,中間傳輸帶8以圖中所示的方向流轉(旋轉)。
四個主要輸送輥11設置在面對相對應之四個光電導體2的位置處。主要輸送輥11在對應位置處緊壓於中間傳輸帶8的內圓周表面。主要輸送輥隙形成在中間傳輸帶8的按壓部分與對應光電導體2相互接觸處。主要輸送輥11與電源供應器(未顯示於圖中)相連,且預定的直流電壓(DC)和/或交流電壓(AC)施加於對應的主要輸送輥11。
次要輸送輥12設置在面對驅動輥9的位置處,作為次要輸送裝置。次要輸送輥12緊壓於中間傳輸帶8的外圓周面。次要輸送輥隙形成在次要輸送輥12與中間傳輸帶8互相接觸處。與主要輸送輥11類似,次要輸送輥12與電源供應器(未顯示於圖中)相連,且預定的直流電壓(DC)和/或交流電壓(AC)施加到次要輸送輥12。
傳輸帶清潔裝置13設置在中間傳輸帶8最右側的外圓周表面。從傳輸 帶清潔裝置13延伸的廢棄碳粉傳送軟管(未顯示於圖中)連接到廢棄碳粉容器14的入口處,且該廢棄碳粉容器14設置在傳送裝置7的下方。
饋紙盒15設置在裝置主體100的下部。饋紙盒15用於存放記錄載體S,例如一般紙張以及OHP紙張。饋紙盒15包括饋紙輥16,該饋紙輥16送出存放在饋紙盒15裏的記錄載體S。另一方面,一對用於排出記錄載體的紙張排出輥17設置在裝置主體100的上部。此外,紙張排出托盤18設置在上蓋109的上部,該紙張排出托盤18用於存放通過紙張排出輥17所排放之記錄載體。
傳輸通道R設置在裝置主體100內。傳輸通道R用於將記錄載體S自饋紙盒15通過次要輸送輥隙輸送至紙張排出托盤18。在傳輸通道R內,在次要輸送輥12輸送記錄載體的方向的上游側設有一對註冊輥19,該對註冊輥19為用於輸送記錄載體且調整輸送時序的輸送單元。此外,固定單元20設置在次要傳送輥12輸送記錄載體方向上的下游位置處。
以下將對上述的影像形成裝置的詳細操作進行描述。當影像形成裝置啟動時,對應處理單元1Y、1M、1C和1BK的光電導體2在第1圖中的順時鐘方向被旋轉驅動,且光電導體2的表面通過對應的充電輥3被均勻地充電為預定的極性。曝光單元6根據由影像讀取單元(未顯示於圖中)自文件讀取的影像資訊照射雷射光束到對應的光電導體2的充電表面,從而在對應的光電導體2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影。與此同時,暴露在對應光電導體2上的影像資訊為單色影像資訊,該單色影像資訊對應黃色影像資訊、洋紅色影像資訊、青色影像資訊和黑色影像資訊中的一個,上述色彩之影像資訊係由顏色分解影像資訊所形成。當碳粉通過對應之顯像裝置4供應給形成在光電導體2上的靜電潛像時,靜電潛像則轉換為可視的碳粉影像。
接著,懸掛在中間傳輸帶8上的驅動輥9被旋轉驅動,進而造成中間傳輸帶8在圖中箭頭所示方向被旋轉。此外,當與碳粉充電電極的極性相反的恒定電壓被施加於相對應之主要輸送輥11時,或當恒流控制之電壓被施加於相對應之主要輸送輥11,且該電壓的極性與碳粉充電電極的極性相反時,傳送電場形成在主要輸送輥11和相對應之光電導體2之間的主要輸送輥隙。對應色彩之碳粉影像通過形成在主要輸送輥隙的傳送電場依次疊加和傳送到中間傳輸帶8上。在這種方式下,中間傳輸帶8在其表面上支 撐完整的彩色碳粉影像。此外,未傳送到中間傳輸帶8上並且仍停留在對應光電導體2上的碳粉通過對應的清潔刀片5被移除。
另一方面,饋紙盒15內所存放的記錄載體S通過饋紙輥16的旋轉朝向傳輸通道R輸送。在記錄載體S朝傳輸通道R輸送後,註冊輥19調整輸送時序並將記錄載體S傳送至次要輸送輥12和中間傳輸帶8之間的次要輸送輥隙。同時,與中間傳輸帶8上的碳粉影像的碳粉充電極性相反的傳送電壓被施加於次要輸送輥12,進而在次要輸送輥隙上形成傳送電場。然後,中間傳輸帶8上的碳粉影像通過形成在次要輸送輥隙的傳送電場被集體傳送到記錄載體S上。此外,在影像傳送完成之後,停留在中間傳輸帶8上的碳粉通過傳輸帶清潔裝置13被移除。移除的碳粉被傳送並收集至廢棄碳粉容器14。
再者,碳粉影像轉移後的記錄載體S被傳送到固定單元20,且該固定單元20將碳粉影像固定到記錄載體S上。然後,記錄載體S通過一對紙張排出輥17排出,並存放於紙張排出托盤18上。
在記錄載體上形成完整的彩色影像的影像形成步驟已在上文中詳細解釋,然而,單色影像也可藉由使用四個彩色裝置1Y、1M、1C和1BK中的任一個來形成。類似地,藉由使用兩個或三個處理單元可形成多色影像或三重彩色影像。
第2圖為上述顯像裝置和碳粉匣的剖面圖。如第2圖所示,顯像裝置4至少包括:顯影劑室40,用於儲存碳粉;顯影輥41,作為顯影劑支撐體用於支撐碳粉;供應輥42,作為顯影劑供應元件以供應碳粉給顯影輥41;顯像刀片43,作為調整元件用於調整支撐在顯影輥41上碳粉的數量;兩個輸送螺桿44和45,作為輸送器用於輸送碳粉;以及兩個導光元件。
顯影劑外殼40的內部部分通過分隔元件48被分割成第一區域E1以及第二區域E2,其中第一區域E1對應圖中的上部分而第二區域E2對應圖中的下部分。通訊口48a設於分隔元件48(第2圖中垂直於紙張表面方向的遠端和近端)的兩端部分。即,第一區域E1和第二區域E2連接在形成對應的兩個通訊口48a的位置處。
輸送螺桿44和兩個導光元件46和47包括在第一區域E1內。另一方面,輸送螺桿45和供應輥42包括在第二區域E2內。此外,顯影輥41和 顯像刀片43設置在面對光電導體2的第二區域E2的開口處。
輸送螺桿44包括旋轉軸440,且螺旋形葉片441連接至旋轉軸440的外圓周表面。類似地,輸送螺桿45包括旋轉軸450,且螺旋形葉片451連接至旋轉軸450的外圓周表面。當輸送螺桿44和45旋轉時,輸送螺桿44和45將碳粉沿著對應軸440和450的方向輸送。輸送螺桿44的碳粉輸送方向和輸送螺桿45的碳粉輸送方向互相相反。
上述的顯影輥41包括由金屬構成的軸和設置在該軸周圍的導電橡膠。在第一實施例中,該軸具有6毫米的外直徑,該導電橡膠具有12毫米的外直徑和且橡膠硬度為75Hs。該導電橡膠的體積電阻值被調整在100,000歐姆和10,000,000歐姆之間。導電橡膠的材質可使用導電聚氨酯橡膠及矽橡膠。第2圖中,顯影輥41係以逆時鐘方向旋轉,並輸送其表面支撐的顯影劑至面對顯像刀片43和光電導體2的位置處。
通常,採用海綿輥作為供應輥42。其中,作為海綿輥最好使用通過具有黏附性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環繞金屬軸形成的輥,且該黏附性的聚氨酯泡沫塑料通過與碳混合而被調整為半導體。在第一實施例中,該軸具有6毫米的外直徑,該海綿部分具有12毫米的外直徑,且供應輥42與顯影輥41接觸。藉由連接供應輥42至顯影輥41而形成的輥隙部分通常被調整在1毫米到3毫米的範圍內。在第一實施例中,輥隙為2毫米。供應輥42在相對顯影輥41旋轉的方向(第2圖中為順時鐘方向)上旋轉,進而使供應輥42有效地供應顯影劑室40內的碳粉給顯影輥41的表層。在第一實施例中,藉由將顯影輥41和供應輥42之間的旋轉速率設置為1,確保精細的碳粉供應功能。
顯像刀片43可以為由不銹鋼(SUS)形成的金屬板或其他類似物,且其具有大約0.1毫米的厚度。顯像刀片43的頂側係與顯影輥41的表面接觸。通過顯像刀片43來控制在顯影輥41上的碳粉的數量,可被視為用於穩定顯像特性和獲得精細碳粉品質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特徵。因此,在一普通的產品中,與顯影輥41相關的顯像刀片43的支承壓力被嚴格地調整在20N/M到60N/M的範圍內,輥隙部分的位置自顯像刀片43的頂端算起,被嚴格地控制在0.5毫米加減0.5毫米的範圍內。在此,這些參數可依照被使用的碳粉、顯影輥和供應輥的特性來做調整。在第一實施例中,顯像刀 片43由具有0.1毫米的不銹鋼(SUS)板形成,其支承壓力設為45N/m,輥隙部分的位置自顯像刀片43的頂部算起設為0.2毫米,而從顯像刀片43的支撐端到自由端(頂部)的長度(自由長度)則設為14毫米。在這種方式下,碳粉的穩定薄層可形成在顯影輥41上。
兩個導光元件46和47由具有良好光學透明性的材料構成。例如,當使用樹脂作為材料時,使用具有高透明度的丙烯酸材料或具有高透明度的聚碳酸酯(PC)樹脂材料較佳。此外,光學玻璃也可作為導光元件46和47之材料使用。當使用光學玻璃時,可以獲得較好的光學特性。除此之外,光纖也可作為導光元件46和47的材料使用,當使用光纖時,導光元件46和47之光徑的設計自由度可被提高。
導光元件46的末端係暴露在顯影劑室40的外面。類似地,導光元件47的末端同樣暴露在顯影劑室40的外面。在處理單元連接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100的狀態下,發光元件(圖未顯示)面對導光元件46裸露的末端;而另一方面,光接收元件(圖未顯示)設置為面對導光元件47暴露在外的末端。發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連接到主體側面,且具有檢測碳粉數量的功能。在發光元件和接收光元件面對對應的導光元件46和47暴露之末端的狀態下,光徑通過導光元件46和導光元件47形成,用於將光自發光元件引導至到光接收光元件。即,從發光元件發出的光通過導光元件46被引導至顯影劑室40內,接著通過導光元件47被引導至光接收元件。進一步地,在顯影劑室40內,彼此相對的導光元件46和47的末端之間設有一預定空間。
碳粉匣50至少包括:容器主體70,其內包含用於儲存碳粉的碳粉儲存空間51;排出口52,用於排放容器主體70內之碳粉;輸送螺桿53,其作為輸送器將容器主體70內的碳粉輸送到排出口52;以及攪拌器54,用於攪拌碳粉儲存空間51中的碳粉。排出口52設置在容器主體70的下部分。另一方面,供應口49形成在分隔板108之對應的安裝部分106處,碳粉匣50連接到該供應口49,而供應口49連接到排出口52。
輸送螺桿53藉由連接圍繞旋轉軸530的外圓周的螺旋形刀片531來形成。攪拌器54藉由將具有平面形狀的變形刀片541連接至旋轉軸540來形成。旋轉軸540被設置與輸送螺桿53的旋轉軸530平行。攪拌器54的刀片541由如同PET薄膜的彈性材料構成。進一步地,如第2圖所示,藉由 沿著刀片541的旋轉軌跡形成容器主體70的圓弧形底面501,可減少刀片541未能移除且仍停留在碳粉儲存空間51內的碳粉量。
在第一實施例中,碳粉匣50可單獨連接到裝置主體100。然而,碳粉匣50的配置並不限於該配置。例如,碳粉匣50可與顯像裝置4和光電導體2一起一體形成,以便將碳粉匣50以處理單元做置換。另外,碳粉匣50也可與顯像裝置4一起形成以便將碳粉匣50以顯像裝置做置換。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移除上述的分隔板108和在顯像裝置4頂部設置的安裝部分106,碳粉匣50可直接連接到顯像裝置4的頂部。
上述顯像裝置的顯像步驟可參考第2圖來解釋。當指示開始影像形成操作且顯影輥41和供應輥啟動旋轉時,碳粉通過供應輥42被供應至顯影輥41的表面。當支撐在顯影輥41上的碳粉穿過在顯影輥41和顯像刀片43之間的輥隙部分時,碳粉層的厚度被調節且同時碳粉摩擦帶電。當顯影輥41上的碳粉被傳送到面對光電導體2(顯像區域)的位置時,碳粉靜電傳送到光電導體2上並形成碳粉影像。
接下來,將對供應碳粉給顯像裝置的碳粉供應步驟進行詳細解釋。當顯像劑外殼40裏的碳粉量小於或等於預設的參考值時,碳粉被供應給顯像裝置。尤其是,當顯影室裏的碳粉量大於預設的參考值時,碳粉存在於兩個導光元件46和47的末端部分之間的空間裏,在該空間裏,導光元件46和47彼此相對。因此,上述末端部分之間的光徑被碳粉阻塞,光無法到達光接收裝置。接著,當顯影室40裏的碳粉被耗盡,碳粉量變得小於或等於預設的參考值時,在兩個導光元件46和47的末端之間的空間不存在碳粉,在該空間內,兩個導光元件46和47彼此相對,光徑穿過末端部分之間的空間。當穿過末端部分之間空間的光被偵測到時,則為碳粉供應的指示。
當指示供應碳粉時,碳粉匣50裏的輸送螺桿53開始旋轉,接著將碳粉朝向排出口52輸送,進而將碳粉從排出口52供應至顯影劑室40裏的第一區域E1。進一步地,在第一實施例中,當碳粉匣50內的輸送螺桿53開始旋轉時,攪拌器54同時開始旋轉。碳粉匣50內的碳粉被攪拌並通過攪拌器54的旋轉朝輸送螺桿53輸送。此後,當顯影劑室40內的碳粉通過碳粉供應變得大於預設的參考值時(即,當兩個導光元件46和47之間的光徑被碳粉阻塞時),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的旋轉驅動被停止且碳粉供應 被終止。
另一方面,在顯影劑室40裏,當供應碳粉時,設置在第一區域E1內的輸送螺桿44和設置在第二區域E2內的輸送螺桿45旋轉,而碳粉在對應區域E1和E2彼此相反的方向上被輸送。在區域E1的碳粉輸送方向上被輸送到下游側末端的碳粉通過第一通訊口48a並送進區域E2,該第一通訊口48a形成在分隔元件48的末端。類似地,在區域E2的碳粉輸送方向上輸送到下游側末端的碳粉通過第二通訊口48a並送進區域E1,該第二通訊口48a為形成在分隔元件48的另一末端的另一通訊口48a。送進區域E2的碳粉在區域E2內通過輸送螺桿45被輸送,該碳粉穿過第二通訊口48a並送進區域E1;類似地,送進區域E1的碳粉在區域E1通過輸送螺桿44輸送進區域E2。透過重複執行上述步驟,碳粉得以在第一區域E1以及第二區域E2之間循環,且新碳粉與存在於顯影劑室40裏的碳粉混合。
在這種方式下,在第一實施例中,碳粉的狀態(碳粉裏的新碳粉的比例)被同質化,藉此可避免如色彩不均勻或是過油的情況發生。
第3圖為顯示上述碳粉匣外觀的視圖。如第3圖所示,碳粉匣50的容器主體70包括頂部殼體55和底部殼體56。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儲存在頂部殼體55和底部殼體66連接所形成之內部空間中。連接頂部殼體55和底部殼體56的方法可以為一焊接方法,例如振動焊接或超聲波焊接;或也可使用雙面膠或單面黏合劑的黏合方法。
齒輪蓋57設置在頂部殼體55和底部殼體56縱向方向末端的側表面。齒輪蓋57內儲存有多個齒輪,作為傳動單元來傳送驅動力給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齒輪被齒輪蓋57所覆蓋,以防止使用者或其他人員在替換碳粉匣50的替換過程中錯誤地觸摸齒輪。
齒輪蓋57包括資訊儲存介質58。該資訊儲存介質58儲存關於碳粉匣50的資訊,例如儲存在碳粉匣50裏碳粉的顏色。資訊儲存介質58包括多個連接端子。當該等連接端子電性連接到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主體100裏的資訊讀取單元(未顯示)時,資訊讀取單元可讀取關於碳粉匣50的資訊,也可更新儲存在資訊儲存介質58裏的資訊。
用於密封供應碳粉給碳粉儲存空間51的碳粉匣50之供應口的蓋體元件59和用於從外面打開與關閉排出口52的外部快門60設置在齒輪57位 置處的碳粉匣50的末端。外部快門60的形狀為沿著排出口52表面設置的盤圓形。碳粉穿過供應口被供應到碳粉匣50之後,蓋體元件59可防止碳粉穿過碳粉匣50的供應口外漏。外部快門60可旋轉地連接到容器主體70,且排出口52通過外部快門60的旋轉在開關狀態之間轉換。
握柄61設置在容器主體70縱向方向中心的頂部表面。握柄61由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材料構成的柔性元件形成。當需要替換碳粉匣50時,使用者或其他人可通過握住握柄61輕易地安裝和拆卸碳粉匣50。
第4圖顯示頂部殼體55和齒輪蓋57從碳粉匣50中移除的狀態。在第4圖中,參考標號62、63和64為儲存在上述齒輪蓋裏的多個齒輪。在這些齒輪中,參考標號62代表的齒輪為連接到輸送螺桿53的旋轉軸530上的輸送驅動齒輪,該輸送驅動齒輪從底部殼體56末端的側表面突出。參考標號63代表的齒輪為連接到攪拌器54的旋轉軸540的攪拌驅動齒輪,該攪拌驅動齒輪從從底部殼體56末端的側表面突出。參考標號64代表的齒輪為傳送旋轉力矩同時與輸送驅動齒輪62和攪拌驅動齒輪63相嚙合的扭矩傳動齒輪。這些齒輪62、63和64作為驅動力傳遞器來連鎖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
軸承80和81(參照第28圖)設置在輸送螺桿53旋轉軸530和攪拌器54的旋轉軸540穿過底部殼體56的部分。軸承元件80和81用於支撐相對應的旋轉軸530和540。軸承80和81具有密封功能,用於防止碳粉外漏至旋轉軸530和輸送螺桿53穿過底部殼體56的部分。關於相對應軸承80和81的密封功能,可以採用G型密封。G型密封為G型橡膠組成的密封條。G型密封通過彈性密封口在旋轉方向上固定一軸,該彈性密封口與在環體的內圓周部分與該環體一體形成。進一步地,也可採用比上述使用的G型密封軸承便宜的方案,將高硬度的海綿和樹脂如POM形成軸承並做為上述軸承使用。
在第一實施例中,當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時,輸送驅動齒輪62與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參見第15圖)相嚙合,其中該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包括在裝置主體100內。當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在這種條件下被旋轉驅動時,輸送驅動齒輪62、扭矩傳動齒輪64和攪拌驅動齒輪63以第4圖箭頭所示對應方向旋轉,進而使得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旋轉。
進一步地,第一實施例中的輸送驅動齒輪62為具有大直徑齒輪和小直徑齒輪的兩階段的齒輪。其中扭矩傳遞齒輪64與大直徑齒輪相嚙合,而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與小直徑齒輪相嚙合。
以下,將進一步地針對上述的碳粉匣50的配置進行詳細解釋。第5圖和第6圖為顯示齒輪蓋57被移除狀態下碳粉匣50的側視圖。在第一實施例中,扭矩傳動齒輪64在操作位置和回縮位置之間是可移動的,在該操作位置時,扭矩傳動齒輪64與其他齒輪62和63相嚙合以傳送第5圖所示的扭矩,且在該回縮位置時,扭矩傳動齒輪64從第6圖所示的操作位置縮回。 其中,扭矩傳動齒輪64設置在齒輪架71內。該齒輪架71係可轉動地圍繞於輸送螺桿53(或輸送驅動齒輪62)的旋轉軸530,同時以旋轉軸530為中心。扭矩傳動齒輪64的位置透過齒輪架71的旋轉,在第5圖所示的操作位置和第6圖所示的回縮位置之間轉換。
在第一實施例中,齒輪62、63和64組成序列齒輪。然而,該序列齒輪可以由兩個、四個齒輪或更多個齒輪形成。進一步地,該序列齒輪中的多個齒輪可在操作位置和回縮位置之間移動。
如第7圖所示,外部快門60與齒輪架71為一體形成。因此,如第5圖和第6圖所示,當齒輪架71轉動時,外部快門60同時以旋轉軸530為中心圍繞輸送螺桿53的旋轉軸530轉動。承上所述,如第5圖所示,在扭矩傳動齒輪64位於操作位置的狀態下,排出口52由外部快門60打開。另一方面,如第6圖所示,在扭矩傳動齒輪64位於回縮位置的狀態下,排出口52由外部快門60關閉。換句話說,外部快門係用於連結扭矩傳動齒輪64在操作位置和回縮位置之間的運動。
進一步地,如第5圖和第6圖所示,作為偏壓元件的拉簧72的一端掛在設置在齒輪架71上的第一掛鉤71a上。該第一掛鉤71a鄰接於扭矩傳動齒輪64。該拉簧72的另一端掛在設置在底部殼體55側表面的第二掛鉤70a。齒輪架71通過來自拉簧72的張力(偏壓力)而偏移,以便從攪拌驅動齒輪63移除扭矩傳動齒輪64。因此,在沒有外力作用於齒輪架71的狀態下,如第6圖所示,齒輪架71由拉簧72朝上拉,且扭矩傳動齒輪64位於回縮位置。
進一步地,齒輪架71包括齒輪架突部71b,該齒輪架突部71b作為推 壓部分,該推壓部分設置在當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時,包括在裝置主體100的安裝部分106內作為主體側面推壓部分的裝置主體突部102連接並向上推壓齒輪架突部71b(參見第15圖)的位置處。裝置主體突部102的形狀為板狀,且從第16圖所示的供應口115旁邊的安裝部分106的底部縱向延伸。
第8圖為碳粉匣50的剖面圖,在該剖面圖中,剖面之位置是在碳粉匣50垂直於旋轉軸530方向上的輸送螺桿53的位置處。如第8圖所示,內部快門22設置在容器主體70裏,內部快門22配置為從內部打開與關閉排出口52。如上所述,第一實施例係採用了一對快門之配置,包括用於從內部打開與關閉排出口52的內部快門22、以及用於從外面打開與關閉排出口52的外部快門60。
內部快門22為圓柱形狀,且內開口23形成在內部快門22的周邊壁上。排出口52的狀態可在開放狀態和關閉狀態之間轉換,在該開放狀態下,內開口23與排出口52重疊,在關閉狀態(內開口23與排出口52沒有重疊的狀態)下,內部快門22的周邊壁與排出口52重疊。
輸送螺桿53的碳粉輸送方向上的下游部分設置在內部快門22內。內部快門的22的內部空間是作為顯影劑輸送通道的碳粉輸送通道66,在該碳粉輸送通道中,碳粉由碳粉輸送螺桿53輸送。
進一步地,內部快門22包括返回開口24,該返回開口24用於將未從內部快門22內部的排出口52排放的碳粉送回至碳粉儲存空間51的內部。返回開口24設置在碳粉輸送方向上內開口23的下游側。
具有半圓筒狀的頂部部分65設置在內部快門22的外圓周壁上。內部快門22被支撐以至其可在頂部部分65和容器主體70的內表面之間轉動。在此,可透過將內部快門22之一端懸挑以旋轉地支撐該內部快門22,而不用提供頂部部分。然而,藉由提供頂部部分65,可將氣缸的內表面作為軸承,藉此穩定內部快門22的旋轉位置。進一步地,頂部部分65包括第二返回開口67,設置在內部快門22對應返回開口位置處。
又,圓柱密封元件25設置在內部快門22的外圓周表面和頂部部分65的內圓周表面之間、以及內部快門22內圓周表面和容器主體70的內壁表面之間的空間,以便防止碳粉從該空間外漏。
第9A圖為顯示第8圖中I-I的剖面圖。第9A圖顯示內開口23與排出口52重疊的開放狀態。另一方面,第9B圖顯示內開口23沒有與排出口52重疊的關閉狀態。如第9A圖所示,形成在內部快門22內的返回開口24在內部快門22的圓周方向延伸,且返回開口24之口徑比圓周方向上內開口23之口徑大。透過上述方式形成的內部快門22的返回開口24,不論是在第9A圖所示的開放狀態下或第9B圖所示的關閉狀態下,其一部分皆與頂部部分65的第二返回開口67重疊。
第10A圖為顯示內部快門22由驅動單元打開的視圖,第10B圖為顯示內部快門22關閉狀態的視圖。第11圖為自外部觀看之內部快門和驅動單元的透視圖。在第10A圖、第10B圖和第11圖中,齒輪蓋57和其他與輸送驅動齒輪62相同的齒輪從碳粉匣50內移除。以下,將參照第10A圖、第10B圖和第11圖,針對內部快門22的驅動單元進行詳細解釋。
如第10A圖、第10B圖和第11圖所示,內部快門22由以下元件驅動:拉簧26,其作用為提供一偏壓至連接到碳粉匣50的內部快門22的偏壓元件;形成在內部快門22上的內部快門突部27;以及設置在裝置主體100的安裝部分106並在水平方向上可移動的移動元件113。
內部快門突部27形成在暴露於底部殼體56的內部快門22的一端。內部快門突部27在內部快門22的軸方向突出。拉簧26掛接到內部快門突部27和掛鉤70b。換句話說,拉簧26設置在碳粉匣50和內部快門22之間。
移動元件113是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縱向形狀的元件。該移動元件113可移動地連接到裝置主體100。在容器主體100裏的驅動單元在水平方向上回饋該移動元件113。關於移動元件113的驅動單元,最好使用在移動量上有小波動的裝置,例如,電磁線圈或凸輪機構。進一步地,移動元件113可鄰接於內部快門突部27的凸面形狀114。
接著,參照第10A圖以及第10B圖,詳細解釋內部快門22的打開和關閉步驟。如第10A圖所示,當移動元件在圖中左邊方向移動時,移動元件113的凸面形狀114按壓內部快門突部27以抵抗來自拉簧26的拉力,進而繞著內部快門22以圖中順時鐘方向旋轉。上述配置使得內開口23被設置為面向圖中朝下之方向,且內開口23如第9A圖所示被打開。
相反地,當移動元件113在第10B圖中所示的右邊方向移動時,沒有 力量按壓內部快門突部27。因此,內部快門22在圖示逆時鐘方向通過拉簧26的偏壓力旋轉。所以,內開口23被指向圖示中右邊方向,且內開口23如第9B圖所示關閉。
第12圖為自前方觀看之齒輪蓋57的透視圖。如第12圖所示,凹槽73設置在齒輪蓋57外表面(前表面)上的垂直方向。當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時,凹槽73與突部101相互扣合(參見第15圖)作為主體側面部分,該主體側面部分在裝置主體100的安裝部分106的內側表面水平凸出,進而使凹槽73可在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的方向上引導碳粉匣50,並裝置主體100的相對位置處定位碳粉匣50。以下,為了方便起見,將突部101命名為水平突部101。尤其是,在凹槽73裏,從下端到相鄰上端的狹窄寬度之間的區域為具有引導功能的容器引導部分73a,上端的狹窄寬度為具有定位功能的容器定位部分73b。容器引導部分73a的下端f朝下打開。容器引導部分73a的下端的開口寬度設定為大的,且容器引導部分73a的頂端寬度朝向容器定位部分73b逐漸變窄。
進一步地,定位凸面79形成在齒輪蓋57的前側。該定位凸面79作用為另一容器引導部分,以及作用為主體100的安裝部分106的碳粉匣50的另一容器定位部分。定位凸面79與主體凹槽103相互扣合(參見第15圖),該主體凹槽103設置在裝置主體100內,進而使定位凸面79可在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的方向上引導碳粉匣50,並可定位裝置主體100位置處的碳粉匣50。在這種方式下,在第一實施例中,通過使用兩定位,將碳粉匣50的位置與裝置主體100一起定位,所述兩定位如第12圖所示的容器定位部分73b和定位凸面79。
第13圖為自後方觀看之齒輪蓋57的透視圖。如第13圖所示,用於定位的突柱76突出於齒輪蓋57的後方。當齒輪蓋57連接到殼體55和56時,突柱76插入設置在頂部殼體55的側表面的加長孔77(參見第5圖,一長方形的孔)。在這種方式下,齒輪蓋57與頂部殼體55一起定位。齒輪蓋57與殼體55和56的連接方式,係將設置在齒輪蓋57環形邊緣的彈性變形卡合件卡合於設置在殼體55和56的相對應端的摯子。
進一步地,洞78形成在齒輪蓋57的側表面,且旋轉軸530的一端插入該洞78中;旋轉軸530的該端同時為輸送螺桿53的一部分並從底部殼 體56突出。即,齒輪蓋57藉由支撐旋轉軸530和洞78與底部殼體56定位。在這種方式下,在第一實施例中,殼體55和56通過兩定位,即,通過第13圖所示的突柱76和洞78與齒輪蓋57一起定位。其中,通過第13圖所示的突柱76將頂部殼體55與齒輪蓋57一起定位。類似地,通過第13圖所示的洞78將齒輪蓋57與底部殼體56一起定位。
如上所述,在第一實施例中,用於將齒輪蓋57定位於裝置主體100的兩個定位部分係設於齒輪蓋57的前側;而用於將齒輪蓋57定位於殼體55與56的兩個定位部分,則設於齒輪蓋57的後側。設於齒輪蓋57前側的兩個定位部分與設於後側的兩個相對應之定位部分幾乎是在同一個位置。其中,第13圖所示的突柱76係設於第12圖所示之凹槽73的容器定位部分的周邊;而第13圖中的洞78係設於第12圖中定位凸面79的後側。
第14圖為自齒輪蓋一側觀看的碳粉匣的視圖。在第14圖中,齒輪62、63與64在齒輪蓋57的外表面的投影區域係以虛線表示。在此,凹槽73設於齒輪蓋57的外表面上。以參考標號J所標示的區域為扭矩傳動齒輪在操作位置時之投影區域,而以參考標號U所標示之區域為扭矩傳動齒輪位於回縮位置時之投影區域。在第一實施例中,凹槽73的容器引導部分73a的一部分係位於投影區域J中。在此,整個容器引導部分73a可被定位在位於操作位置的扭矩傳動齒輪64的投影區域J內。另一方面,有小寬度的容器定位部分73b需要被設置在位於操作位置的扭矩傳動齒輪64的投影區域J外。
以下,將針對裝置主體100的配置進行詳細解釋。如第15圖所示,用於安裝對應色彩的碳粉匣50的多個安裝部分106設置在容器主體100內。每一個碳粉匣50都有其對應的安裝部分106;即,總共有四個安裝部分106。在第15圖中,兩碳粉匣50安裝在對應四個安裝部分106中的其中兩安裝部分106上。碳粉匣50和安裝部分106之間的對應係由碳粉匣50內的碳粉顏色所決定。
每個安裝部分106皆包括朝上突出的裝置主體突部102。當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時,裝置主體突部102將齒輪架71的齒輪架突部71b(參見第7圖)往上推。
資訊讀取單元的四個連接端子104設置在第15圖中所示的側壁111的 內表面。當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時,四個連接端子104連接到資訊儲存介質58的對應接線端子,該資訊儲存介質58設置在碳粉匣50的齒輪蓋57內。
進一步地,在水平方向凸出的水平突部101設置在裝置主體100安裝部分106側壁111的內表面。每一水平突部101與設置在齒輪蓋57的凹槽73相配合(參見第12圖),進而作為主體側面引導部分在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的方向上引導碳粉匣50並作為主體側面定位部分來定位裝置主體100裏的碳粉匣50。
進一步地,除了上述的水平突部101以外,每一安裝部分106皆具有垂直設置在裝置主體100內壁111的內表面的主體凹槽103,作為主體側面引導部分和主體側面定位部分。每一裝置主體凹槽103的頂端103a朝上打開。形成在碳粉匣50上的定位凸面79(參見第12圖)可插入頂端部分103a,該頂端部分103a是打開的狀態。另一方面,用來接收定位凸面79的接收部分形成在主體凹槽103的底端103b,即,主體凹槽103的底端103b係作為主體側面定位部分用來定位定位凸面79,而從頂端103a到主體凹槽103的底端103b的區域,不包括底端103b,係作為主體側面引導部分來引導定位凸面79。
進一步地,在每一個主體凹槽103的底端103b的附近設置有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由設置在裝置主體100內的驅動源旋轉驅動。再者,當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時,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與輸送驅動齒輪62相嚙合(參見第5圖)。
用於旋轉驅動內部快門22的移動元件113設置在裝置主體100內。如第15圖所示,移動元件113具有多個凸面形狀114,該等凸面形狀114緊靠相對應碳粉匣50的突部27。
如第16圖所示,密封元件115設置在裝置主體100內的供應口49的凸緣。因此,如第17圖所示,在排出口52和供應口49連接的狀態下,密封元件115設置在兩開口49和52之間。在這種方式下,兩開口49和52之間的空間被密封,進而阻止裝置裏的碳粉分散。
第18圖是顯示與第15圖相反的側面的裝置主體100的內部結構的視圖。如第18圖所示,偏壓元件107設置在每一個安裝部分106的側壁112。 偏壓元件107朝向側壁111(側壁112的相反面)偏壓碳粉匣50。在第一實施例中,偏壓元件107由扁彈簧形成。
以下,將參考第19A圖、第19B圖以及第19C圖,針對連接和拆卸碳粉匣50的步驟進行詳細解釋。當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時,裝置主體100的上蓋109(參見第1圖)打開以便碳粉匣50可安裝在安裝部分106上。然後,如第19A圖所示,碳粉匣50被支撐且朝向安裝部分106插入裝置主體100的頂部開口部分,其中該碳粉匣50設置在下側。
如第19B圖所示,當碳粉匣50插入到裝置主體100時,形成在碳粉匣50上的定位凸面79與主體凹槽103接合。在這種方式下,藉由將定位凸面79接合於主體凹槽103上,定位凸面79與主體凹槽103相互扣合,進而使碳粉匣50在插入裝置主體100同時被主體凹槽103引導。當碳粉匣50進一步地朝下插入時,設置在裝置主體100裏的水平突部101接合於設置在碳粉匣50上的凹槽73上。因此,碳粉匣50也被水平突部101和凹槽73之間的接合所引導。
進一步地,如第19C圖所示,當碳粉匣50安裝在安裝部分106上時,碳粉匣50上的定位凸面79緊靠主體凹槽103的底端(接收部分)。碳粉匣50的位置透過鄰接處來對準。具體地,定位凸面79和主體凹槽103的下端之間的接合係調整碳粉匣50的向下運動和碳粉匣50沿著側壁111在水平方向(第19C圖中的水平方向)上的運動。
進一步地,當碳粉匣50安裝在安裝部分106時,裝置主體100裏的水平突部101與容器定位部分73b接合,且該容器定位部分73b處的凹槽73具有小的寬度。碳粉匣50通過水平突部101和容器定位部分73b之間的接合來定位。具體地,水平突部101和容器定位部分73b之間的接合在旋轉方向上調整碳粉匣50的移動,所述旋轉方向係以定位凸面79為中心。
進一步地,在與碳粉匣50定位於水平突部101和凹槽73的相反的一端處,設置在裝置主體100裏的偏壓元件107(參見第18圖)朝側壁111偏壓碳粉匣50,該側壁111為裝置主體100的水平突部101和其他類似裝置所設置處。偏壓力在垂直於裝置主體100的側壁111的方向(垂直於第19C圖所示的紙張的表面方向)上調整碳粉匣50的移動,進而防止定位凸面79從主體凹槽103中出來,並防止水平突部101從容器定位部分73b出 來。尤其是,在第一實施例中,偏壓元件107確保資訊儲存介質58的多個連接端子被壓至主體上對應連接端子。即,偏壓元件107確保連接端子之間的電性連接。
如第19C圖所示,當碳粉匣50安裝在安裝部分106上時,裝置主體突部102將齒輪架突部71b往上推。藉此,齒輪架71以第19C圖中箭頭所指方向旋轉,抵抗拉簧72的拉力(偏壓力),其中,扭矩傳動齒輪64設置在扭矩傳動齒輪64與攪拌驅動齒輪63相互嚙合的位置處。進一步地,當齒輪架71旋轉時,與齒輪架71一體形成的內部快門60同時旋轉,且排出口52的外圓周打開。然而,在這種情形下(碳粉匣50安裝在主體上之情況下),內部快門22保持關閉狀態,保持這種關閉狀態的效果將在下文中解釋。在序列的過程中,內部快門60被打開。可是,碳粉匣50的排出口52會有一段時間未連接到主體的供應口49。在該種情形下若沒有雙快門結構,碳粉可能會往下漏出。但由於內部快門22保持關閉,碳粉沒有漏出。順帶地,當扭矩傳動齒輪64移動至操作位置時,在扭矩傳動齒輪64靠近凹槽73的一段時間內,由於水平突部101已經穿過與凹槽73上的操作位置重疊的區域,扭矩傳動齒輪64並未干擾水平突部101。
如上所述,當扭矩傳動齒輪64移動到操作位置並與攪拌驅動齒輪63相嚙合時,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耦合並且使得驅動力得以被傳送。同時,與齒輪架71一體形成的外部快門60從第19B圖所示的位置轉到第19C圖所示的位置,且排出口52為打開的狀態。打開的排出口52在裝置主體100的側面與供應口49連接。
內部快門22接著被打開。具體地,在被上蓋109的關閉觸發的同時,移動元件驅動單元如電磁線圈或凸輪機構移動移動元件113。舉例來說,當印表機打開時,如第10A圖所示,移動元件113向圖示的左邊方向移動並打開內部快門22。藉此,內部快門22和外部快門60可被打開,且碳粉可由排出口52排出。
第20圖顯示扭矩傳動齒輪64設置在操作位置之狀態的示意圖。第21圖顯示排出口52打開的狀態的示意圖。齒輪蓋57未顯示在第20圖中。
進一步地,如第19C圖所示,當碳粉匣50安裝在安裝部分106時,輸送驅動齒輪62與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相嚙合。當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 由該狀態下的驅動源(圖未顯示)旋轉驅動時,驅動力通過輸送驅動齒輪62、扭矩傳動齒輪64和攪拌驅動齒輪63被傳送到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使得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被旋轉驅動。藉此,碳粉通過供應口49從排出口52供應到顯影劑裝置。
進一步地,當碳粉匣50安裝到安裝部分106上時,碳粉匣50的側壁的資訊儲存介質58的連接端子連接到裝置主體100側壁的資訊讀取裝置的對應連接端子。藉此,可讀取關於碳粉匣50的資訊,或更新儲存在資訊儲存介質58裏的資訊。
當碳粉匣50從裝置主體100移除時,首先,內部快門22被關閉。具體地,當上蓋109打開時(參見第1圖),移動元件驅動單元配合地移動,如第10B圖所示,移動元件113移動到圖示的右邊方向時,進而使內部快門22關閉。
隨後,當碳粉匣50被升起時,如第19B圖所示,通過裝置主體突部102上推齒輪架突部71b的力量被釋放,齒輪架71通過來自拉簧72的拉力(偏壓力)而旋轉並返回原始位置。扭矩傳動齒輪64位於回縮位置,且扭矩傳動齒輪64根據齒輪架71的旋轉與攪拌驅動齒輪63分離。順便提及,此時,水平突部101穿過與凹槽73上操作位置重疊的區域。然而,在水平突部101到達上述重疊區域時,由於扭矩傳動齒輪64已經從凹槽73上的操作位置縮回,水平突部101並不會干擾扭矩傳動齒輪64。
進一步地,如第19B圖所示,當齒輪架71旋轉到其原始位置時,外部快門60因此旋轉,且排出口52關閉。藉此,原本因為與供應口49連接變得不乾淨的內部快門22,得以被外部快門60覆蓋。如此一來,可降低使用者的手因接觸快門部分而變得不乾淨的可能性。由於內部快門22和外部快門60關閉,抵抗來自排出口52分散的碳粉的阻力顯著增大。
第22圖顯示扭矩傳動齒輪64設置在回縮位置之狀態的示意圖。第3圖顯示排出口關閉之狀態的示意圖。齒輪蓋57未顯示在第22圖中。
如上所述,在第一實施例中係使用齒輪蓋57覆蓋齒輪之方式防止使用者或其他人員接觸齒輪。然而,為使輸送驅動齒輪62可與主體面驅動齒輪105相嚙合,輸送驅動齒輪62的一部分暴露於齒輪蓋57的底部,以致於使用者或其他人員在碳粉匣的替換過程中有可能接觸輸送驅動齒輪62。例 如,當碳粉匣50從裝置主體100拆下來後,如果使用者或其他人員旋轉輸送驅動齒輪62,輸送螺桿53旋轉且造成碳粉被輸送。在這種方式下,如果碳粉在內部快門22裏阻塞且產生一負荷,很可能造成碳粉品質下降且損壞輸送螺桿53和容器主體70。
然而,在第一實施例中,返回開口24設置在內部快門22中,而第二返回開口67設置在頂部部分65。因此,即使碳粉由輸送螺桿53輸送,通過返回開口24和67,碳粉可被送回碳粉儲存空間51。即,如第9B圖所示,當碳粉匣50拆卸時,排出口52關閉;然而,由於內部快門返回開口24的一部分與頂部部分65第二返回開口67重疊,內部快門22裏碳粉可通過返回開口24和67被送回。第二返回開口67的寬度比返回開口24的寬度寬,以致於第二返回開口67可與返回開口24的兩個位置重疊,所述兩個位置為第9A圖和第9B圖所示的側面位置和底部位置。在這種方式下,施加到內部快門22裏的碳粉負荷可減小。藉此,可防止碳粉惡化,並防止輸送螺桿53和容器主體70損壞。
進一步地,在第一實施例中,如第19A圖所示,當碳粉匣50從裝置主體100拆卸下來時,扭矩傳動齒輪64移動到回縮位置。藉此,輸送驅動齒輪62自攪拌驅動齒輪63脫離。因此,當使用者或其他人員在此狀態下旋轉輸送驅動齒輪62時,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不會被連帶驅動。因此,可防止由於朝返回開口24過度輸送碳粉所造成的壓縮重量施加至碳粉上。以下將詳細描述其原因。當排出口52關閉時,若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一同配合地被驅動,碳粉的濃縮積壓負載可能超過通過返回開口24所減少的量,且朝返回開口24輸送的碳粉的量可能超過返回量。然而,在第一實施例中,輸送螺桿53和攪拌器54具有當碳粉匣50從裝置主體100拆卸下來時不能連帶被驅動的配置。因此,可防止朝返回開口24過度輸送所造成的碳粉濃縮積壓負載被施加到碳粉。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在碳粉匣50從裝置主體100拆卸下來的狀態下,可抑制由於使用者無意識地旋轉輸送螺桿53所造成的錯誤,例如碳粉的惡化和元件的損壞,並藉此提供一高品質和高可靠度的影像形成裝置。
在上述實施例中,使用者或其他人員旋轉輸送驅動齒輪62的情況已經 作為一例子被解釋過了。可是,當攪拌驅動齒輪63從齒輪蓋57暴露,為了佈局的方便,例如,攪拌驅動齒輪63可被驅動。在該情形下,攪拌器被旋轉,但是可避免輸送螺桿53的旋轉。因此,可防止碳粉被輸送到排出口52附近的圓柱形空間,而輸送到返回開口24,且當碳粉匣50從裝置主體100拆卸下來時,可防止輸送螺桿53被驅動所造成的重量施加到碳粉。
進一步地,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影像形成裝置具有下述的功能和效果。返回開口24和67,在碳粉匣50從裝置主體100拆卸下來的狀態下,以及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的狀態下皆可正常運作。即,如第9A圖所示,即使在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且排出口52是打開的狀態下,內部快門22的返回開口24的一部分仍然與頂部部分65的第二返回開口67重疊。因此,內部快門22裏的碳粉可通過返回開口24和67被送回。尤其是,當排出口52被堵塞時,碳粉很可能被堆積並且被施加負載。即使在該種情形下,碳粉仍可通過返回開口24和67送回到碳粉儲存空間51,進而使施加至碳粉的負載被減少。藉此,即使在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的狀態下,如碳粉惡化和元件損壞等的錯誤可被抑制。
進一步地,如第24圖所示,較佳第二返回開口67形成在頂部部分65的位置係位於攪拌器54的攪拌區域200的外面。當第二返回開口67設置在攪拌區域200內,尤其是,當第二返回開口67設置在頂部部分65右邊的周邊壁上,從第二返回開口67排放的碳粉有可能會被攪拌器54推回。因此,將返回開口67設置於攪拌區域200外面,可使碳粉通過第二返回開口67順利地排放到碳粉儲存空間51。
進一步地,如第25圖所示,在碳粉輸送方向的下游側的輸送螺桿53的端部分上的刀片153b方向,可設定成與輸送螺桿53非端部部分上的刀片153的方向相反,以使碳粉在碳粉輸送方向上從輸送螺桿53的端部返回到返回開口24。在這種配置下,一流動產生在更近於輸送螺桿53的端部,而非返回開口的一側。該流動活躍地將穿過返回開口24的碳粉返回至返回開口24。因此,端部一側的碳粉堆積可被抑制,且由於堆積碳粉的重量引起的輸送螺桿53或容器主體70的損壞也可被避免。
進一步,在如第25圖所示的例子中,在碳粉輸送方向上,在返回開口24和內開口23之間的第一部分X1的刀片153a的第一節距比內開口23上 游側的第二部分X2的刀片153a的第二節距小。在這種配置下,排出口52下游側的碳粉輸送速度變得比排出口52上游側的碳粉輸送速度慢。穿過排出口52的碳粉被堵塞且之後的碳粉便從排出口52排出。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在第一實施例中,扭矩傳動齒輪64在第19B圖所示的操作位置和第19C圖所示的回縮位置之間是可移動的。藉此,防止裝置主體100的水平突部101在碳粉匣50的連接步驟和拆卸步驟間干擾扭矩傳動齒輪64。如此一來,容器引導部分73a的一部分或整個容器引導部分73a可設置在扭矩傳動齒輪64(在第14圖所示的投影區域J內)的操作位置,進而提高在與習知碳粉匣相較之碳粉匣50的引導機制的設計佈局的自由度。
例如,在具有序列齒輪62、63和64的碳粉匣50的常規配置下,序列齒輪62、63和64如第14圖所示方式連接,其中,凹槽73必須設置在圖中輸送驅動齒輪62的投影區域的左側,或圖中攪拌驅動齒輪63的投影區域63的右側,以便在設置凹槽73時同時能迴避序列齒輪。另外,通過將碳粉匣50的長度在縱向方向Q上延伸,凹槽73可與序列齒輪重疊。上述兩種類型的設置會使碳粉匣50的尺寸變大,卻無法增加碳粉匣50之儲存容量。因此,若採取這樣的設置,產品變得缺少吸引力。
另一方面,利用第一實施例的配置,凹槽73可設置在輸送驅動齒輪62的投影區域和攪拌驅動齒輪63的投影區域之間的空間。在該配置下,當在碳粉匣50的縱向方向觀察凹槽73和序列齒輪時,凹槽73和序列齒輪重疊。利用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配置,引導機制在設計佈局上的自由度提高,碳粉匣50相對習知配置的碳粉匣尺寸減小。
尤其是,在第14圖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配置下,基於下述的理由,需要將凹槽73設置為穿透序列齒輪之狀態。首先,在第14圖所示的配置的情形下,資訊儲存介質58的設置位置(當齒輪蓋57的形狀大略可視為一矩形時,該位置在對角線方向與排出口52分離)在碳粉匣50的頂部最好,該位置遠離排出口52,以致使用碳粉時不容易使資訊儲存介質58的終端表面變髒。其次,凹槽73的容器定位部分73b的設置位置在資訊儲存介質58的附近,以便提高資訊儲存介質58的定位精確度。如此一來,凹槽73的容器定位部分73b設置在上述序列齒輪區域。因此,在碳粉匣50以垂直方 向連接到裝置主體100和從裝置主體100拆卸下來的方案中,如同在第一實施例中,凹槽73需要從上述序列齒輪區域向下延伸。如此,凹槽73被設置為穿透序列齒輪的樣子。
尤其是,藉由應用第一實施例的配置,如第14圖所示的配置,凹槽73可設置在輸送驅動齒輪62的投影區域和攪拌驅動齒輪63的投影區域之間的空間。藉此,可預期將碳粉匣尺寸的縮小。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在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配置中,資訊儲存介質58關於設置在裝置主體100裏的資訊讀取裝置的連接端子之定位的精確性藉由在資訊儲存介質58附近設置容器定位部分73b來提高。藉此,可確保資訊儲存介質58和資訊讀取裝置之間的電性連接。另外,由於資訊儲存介質58之定位精確性的提高,資訊儲存介質58和資訊讀取裝置的連接端子的尺寸可縮小。通常,上述連接端子上係用鍍金的方式防止連接端子腐蝕。而藉由減小連接端子的尺寸,鍍金的量可同時被減小,進而降低產品成本。
進一步地,在第一實施例中,形成在齒輪蓋57前側上用於將碳粉匣50定位於裝置主體的定位單元(凹槽73的容器定位部分73b和定位凸面79)和形成在齒輪蓋57背面上用於將齒輪蓋57定位於底箱55和56的定位單元,係設置在齒輪蓋57前面或背面的同一位置或幾乎同一位置。此外,前面的定位凸面79和背面的洞78是主體的對應定位部分的主參考位置。前面的容器定位部分73b和背面容器定位部分73b的位置附近的突柱76為主體對應定位部分的子參考位置。在這種方式下,在第一實施例中,齒輪蓋57前側的定位和齒輪蓋57背面的定位的主參考位置係設置在前面和背面的相同之對應位置。類似地,齒輪蓋57前側的定位和齒輪蓋57背面的定位的子參考位置係設置在前面和背面的幾乎相同之對應位置。當第19A圖至第19C圖的紙張表面被看作參考平面時,因為兩主參考位置的兩中心點相同,兩主參考位置之間的距離最小化(幾乎等於0毫米)。類似地,兩子參考位置之間的距離也最小化(幾乎等於0毫米)。其中,齒輪蓋57被採用以保護齒輪。然而,利用上述的配置,採用齒輪蓋57的效果,即,齒輪蓋57在與裝置主體100的容器主體70的定位期間之尺寸變化可被抑制。因此,即使大量生產碳粉匣50,所有生產的碳粉匣50仍可精確定位於對應之裝置主體100。
進一步地,在第一實施例中,由於碳粉匣50的凹槽73的底端具有大的寬度,水平突部101可容易地從底端插入凹槽73。另外,凹槽73的寬度朝向容器定位部分73b漸漸變小。因此,水平突部101可被順利地引導至容器定位部分73b,並且通過具有較小寬度的容器定位部分73b和水平突部101之間的接合,碳粉匣50可被精確定位於裝置主體。
進一步地,在第一實施例中,內部快門22打開的時間係設定在碳粉匣50之安裝完成之後。透過此種配置,可防止碳粉從碳粉匣50內分散。即,當碳粉匣50安裝在裝置主體100時,外部快門60根據安裝步驟打開,同時內部快門22仍然關閉。因此,可防止碳粉在排出口52和供應口49之間的連接建立之前被分散。打開外部快門60的時間係設定在碳粉匣50安裝之前,以避免在安裝步驟期間外部快門60和供應口49之間互相干擾。
進一步地,當碳粉匣50從裝置主體100移除時,在碳粉匣50仍然安裝到裝置主體100上時內部快門22為關閉的狀態。在這種方式下,可防止內部碳粉在移除步驟期間分散。另外,內部快門60在移除步驟期間關閉,即使碳粉黏附在排出口52內,碳粉也不會分散。在這種方式下,在第一實施例中,藉由採用包括內部快門22和外部快門60的雙快門結構,可防止碳粉在碳粉匣50的連接步驟和拆卸步驟期間被分散。
進一步地,在第一實施例中,當碳粉匣50從裝置主體100移除時,由於外部快門60根據移除步驟自動地關閉排出口52,可防止由左邊打開的外部快門60引起的排出口52的碳粉的洩露和分散。
順便一提,習知的配置係採用齒輪和齒條式機制作為驅動單元,並且根據碳粉匣50的連接和拆卸步驟來驅動圓柱形轉動快門(參見日本公開第2009-42567號專利)。然而,在這種情形下,為使在碳粉匣連接步驟期間,齒輪和齒條能夠順利地相互嚙合,碳粉匣50的引導單元需要以一高精度形成;然而所述形成係具有一定的困難度。
相反地,在第一實施例中,裝置主體突部102足夠向上推動齒輪架突部71b。在此,齒輪架71b與外部快門60為一體形成。因此,裝置主體突部102的位置可大略設定即可。再者,在連接步驟期間用於引導碳粉匣的引導裝置可為簡單的配置。因此,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配置比使用普通的齒輪和齒條式機制的配更為簡單。
第11圖所示的拉簧26和移動元件113係作為內部快門22的驅動單元使用。另一方面,拉簧72和第19A圖至第19C圖所示的裝置主體突部102係作為外部快門60的驅動單元使用。即,在第一實施例中,內部快門22的驅動單元和外部快門60的驅動單元被提供作為不同的個別的驅動單元。因此,在碳粉匣50替換操作或裝置主體100的故障期間,在由於錯誤操作引起內部快門22和外部快門60未能正常運作的情形下,其他快門正常運作,進而使排出口52關閉。在這種方式下,可降低由於內部快門22和外部快門60的故障引起的碳粉分散的可能性。
在第26圖中,形成在內部快門22內的內開口23的寬度如K1所示。排出口52的寬度如K2所示。供應口49的寬度如K3所示。在較佳實施例中,K1、K2和K3滿足不等式K1<K2<K3。藉以調整K1、K2和K3之間的關係,可確保碳粉被供應到供應口49。
第27圖是顯示在旋轉力矩傳送期間,施加到碳粉匣50上的力的視圖。如第27圖所示,當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以圖中逆時鐘方向旋轉時,一力產生在扭矩傳送點G處的箭頭F所指方向,其中在扭矩傳送點G處,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與輸送驅動齒輪62相嚙合。然後,當碳粉匣50裏儲存的碳粉被攪拌並傳送時,一旋轉荷重會施加在輸送驅動齒輪62上並且抵抗力F。因此,一扭矩(力矩)會在箭頭W所指方向上施加到整個碳粉匣50。在此,扭矩以定位凸面79為中心,且該定位凸面已被定位在正確的位置。然而,如上所述,由於在定位凸面79的旋轉方向上碳粉匣50的運動係通過在水平突部101和凹槽73的容器定位部分73之間的接合來調整,碳粉匣50並不會被扭矩旋轉。尤其是,在第一實施例中,從定位凸面79的中心到接收反應力矩的突出部分(包括在一對容器定位部分73b的其中之一,較定位突出79近者)的長度L1為從定位凸面79的中心到扭矩傳送點G處的長度L2的6.4倍。因此,L1的長度十分足夠,連帶使得碳粉匣50具有良好的抗旋轉性能(位置穩定性)。齒輪蓋57內設有通道區域,當扭矩傳動齒輪64移動時會穿過該通道。然而,穿過通道區域後,容器引導部分73a從設置其上的容器定位部分73b向下垂直延伸,且入口部分被設置在碳粉匣50底部附近(傳送驅動齒輪62和攪拌驅動齒輪63之間的空間),其中裝置主體100的水平突部101係插入該入口部分。透過上述配置,當使用 者將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時,可輕易地將水平突部101與容器引導部分73a的入口部分接合,且可順利地執行接下來的設定操作。上述的抗旋轉特性和將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的簡易方式,是由於定位凸面79(即,輸送驅動齒輪62的中心,其與外部快門60有關)、容器定位部分73b,和容器引導部分73a所設的位置的關係。運行機制建立扭矩傳動齒輪64的位置安排,使得扭矩傳動齒輪64不會干擾定位凸面79、容器定位部分73b和容器引導部分73a。本發明的實施例係與所述運行機制結合發展。
第28圖為顯示自底部觀看之碳粉匣50連接到裝置主體100的剖面圖,如第28圖所示,扭矩傳動齒輪62的扭矩傳送點G係設在α點以及β點之間,其中α點為主體凹槽103和定位凸面79所定位處的一點,而β點為容器定位部分73b定位於碳粉匣50上以及裝置主體100的水平突部101定位於碳粉匣50之縱向方向Q上(或輸送螺桿53的旋轉軸530的方向)的一點。即,在齒輪蓋57上,定位凸面79設置在一側面且容器定位部分73b設置在通過扭矩傳送點G的對面,該扭矩傳送點G在縱向方向Q上可被看作參考位置。
第29圖為自碳粉匣底部觀看之比較例之碳粉匣連接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狀態下的剖面圖。與上述的實施例不同,在比較例中,主體凹槽103和定位凸面79所定位處的α點、以及容器定位部分73b定位於碳粉匣50以及裝置主體100的水平突部101定位於碳粉匣50的β點,皆設置在碳粉匣50的同一側(圖中的上側),α點與β點所設置的該側係在碳粉匣50的縱向方向Q上,並且與輸送驅動齒輪62的扭矩傳送點G相對。除上述配置外,比較例的其餘配置皆與上述實施例一樣;即,在第29圖所示的比較例中,碳粉匣50由在縱向方向Q的一側面定位。
在比較例的情形下,當主體側面驅動齒輪105的旋轉在力矩傳送點G上產生在箭頭F所指方向上的一力時,由於碳粉匣50通過相對力矩傳送點G的縱向方向Q上的一側面定位,碳粉匣50有可能會在其一端以及另一端之間以縱向方向Q的方向被扭轉。尤其是,在根據實施例的碳粉匣50,序列齒輪所設置的一端並未被定位,而是通過縱向方向Q上的偏壓元件107偏壓。因此,碳粉匣50在穿過縱向方向Q的一端側容易發生位移的情形。
在第一實施例中,如第28圖所示,容器定位部分(定位點α和β)係 設置在縱向方向Q相對於扭矩傳送點G的兩側面。因此,即使碳粉匣50在扭矩傳送點G被力F所施加,碳粉匣50也可有效地抑制其一端以及另一端之間以縱向方向Q的方向被扭轉的情形。透過上述配置,碳粉匣50可與其相對的裝置主體100定位。
第二實施例
第30圖至第33圖為顯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的配置。以下,將針對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影像形成裝置不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影像形裝置的對應部分之部分進行解釋。
如第30圖所示,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上蓋109,設置在裝置主體100的頂部分作為第一蓋;容器安裝部分120,當上蓋109在該容器安裝部分120上打開時,碳粉匣50可被安裝;內部蓋116,設置在裝置主體100(容器安裝部分120的下面)內作為第二蓋,且該內部蓋116可打開與關閉;以及單元安裝部分130,當內部蓋116打開時,單元安裝部分130的處理單元1Y、1M、1C和1BK可被可拆卸的連接。第31圖顯示上蓋109打開時影像形成裝置的狀態。第32圖顯示內部蓋116打開時影像形成裝置的狀態。
尤其是,內部蓋116連接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100,使得當內部蓋116相對於裝置主體100圍繞支點117旋轉時,內部蓋116在垂直方向上可打開與關閉。分別儲存黃色、洋紅色、青色和黑色的碳粉匣可安裝在內部蓋116上。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用於安裝對應色彩的碳粉匣50的多個安裝部分(參見第15圖)形成在內部蓋116(安裝部分106在第30圖至第32圖未顯示)的上表面。如第31圖所示,在上蓋109打開的狀態下,碳粉匣50可連接到裝置主體100或從裝置主體100上拆卸下來。
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如第19C圖所示,第二實施例中的外部快門60在碳粉匣50的安裝步驟期間通過裝置主體突部102的上推而被打開。進一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當上蓋109關閉時,如第10B圖所示,第二實施例中的內部快門22通過移動元件113(第30圖至第32圖未顯示)打開,該移動元件113由齒輪或齒條機制的驅動單元驅動。
用於儲存對應色彩的處理單元1Y、1M、1C和1BK設於內部蓋116內(下方)。因此,當處理單元1Y、1M、1C和1BK連接或拆卸時,如第32圖所示,上蓋109和內部蓋116都是打開的。進一步地,用於曝光對應光 電導體2的多個曝光單元6(LED裝置)被可擺動地支撐在內部蓋116的底面。根據內部蓋116的打開和關閉步驟,曝光單元6通過引導單元(圖未顯示)在較近位置以及回縮位置之間移動,該較近位置係位於對應光成器2的附近,而該回縮位置係在對應之較近位置的上方,同時,避免與處理單元1Y、1M、1C和1BK互相干擾。
在上述的配置下,當內部蓋116打開時,碳粉匣50從對應處理單元1Y、1M、1C和1BK的頂部位置回縮,同時碳粉匣50與內部蓋116保持連接。因此,處理單元1Y、1M、1C和1BK可在不移除碳粉匣50的情況下,連接到裝置主體100和從裝置主體100拆卸下來。在這種方式下,可改善處理單元50的替換過程中的可操作性,並降低碳粉從碳粉匣50分散裝置主體100內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影像形成裝置的內部蓋116關閉的狀態下,使用者無法以視覺辨別處理單元1Y、1M、1C和1BK。因此,當需要置換各個色彩的處理單元時,上蓋109和內部蓋116有可能是關閉的而導致有一些處理單元未被確實連接。在處理單元沒有確實連接的情形下,當對應碳粉匣50的排出口52打開時,碳粉會在裝置主體100內分散。
為了防止碳粉的分散,如第33圖所示,在對應的處理單元1Y、1M、1C和1BK處設置有用來打開對應外部快門60的裝置主體突部102,並且用於插入對應裝置主體突部102的插入孔118形成在內部蓋116內。透過上述配置,當處理單元1Y、1M、1C和1BK連接到裝置主體100並且內部蓋116關閉時,裝置主體部分102插入內部蓋116的對應插入孔118。
透過上述配置,用於打開外部快門60的裝置主體突部102不存在於處理單元未安裝的部分。因此,當內部蓋116在處理單元未連接的狀況下關閉時,外部快門60在處理單元未正確安裝的部分不會打開。因此,可防止碳粉的分散。
形成在內部蓋116的每一插入孔118的尺寸都足以容納裝置主體突部102。即,在這種情況下,插入孔118的大小可比習知配置的插入孔大小更小;上述的習知配置為採用齒輪和齒條機制之配置。因此,可確保內部蓋116有足夠的強度。
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已經參照第30圖至第33圖於上文中解釋。然而, 第二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相對應的元件,係具有同樣的功能和效果。
根據上述實施例,至少揭露以下的配置。
一顯影劑容器,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排出口,配置以排放容器主體裏的碳粉至顯像裝置;一旋轉體,配置以在容器主體內被旋轉驅動;以及一序列齒輪,設置在容器主體外表面,該序列齒輪包括複數個齒輪並用以傳送一驅動扭矩至旋轉體,其中容器主體包括:一顯影劑儲存空間,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以及一顯影劑輸送通道,配置以朝排出口引導儲存在容器主體內的顯影劑,其中旋轉體包括:一輸送器,設置在該顯影劑輸送通道內並配置以輸送顯影劑至該排出口;以及一攪拌器,設置在顯影劑儲存空間內並配置以攪拌顯影劑;其中序列齒輪包括一驅動力傳遞器,該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將攪拌器聯鎖至輸送器;其中,當顯影劑容器自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一安裝部分拆下時,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釋放輸送器和攪拌器之間的聯鎖,以及其中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第一返回開口,該第一返回開口配置以將沒有從排出口排出的顯影劑自顯影劑輸送通道送回顯影劑儲存空間。
驅動力傳遞器可包括:一輸送驅動齒輪,連接至輸送器;一攪拌器驅動齒輪,連接至攪拌器;以及一扭矩傳動齒輪,配置以與輸送驅動齒輪以及攪拌驅動齒輪相嚙合,並配置以傳送一扭矩。
該扭矩傳動齒輪配置以在操作位置和回縮位置之間移動,在操作位置時,扭矩傳動齒輪與攪拌驅動齒輪相嚙合並傳動扭矩,在回縮位置時,扭 矩傳動齒輪從該操作位置回縮。
容器主體可包括:一內部快門,設置在容器主體內並具有一圓柱形,該內部快門包括一內開口,設置在內部快門的圓周壁上並配置以排放顯影劑。
當內部快門圍繞圓柱形的一轉軸旋轉時,內部快門在開放狀態和關閉狀態之間轉換,在開放狀態下,內部快門的內開口與排出口重疊,在關閉狀態下,內部快門的圓周壁與排出口重疊。
第一返回開口可設置在內部快門的圓周壁上。
內開口可在顯影劑輸送方向上設置於第一返回開口的上游側。
容器主體可包括一頂部部分,該頂部部分設置在內部快門的外圓周壁上,並配置以旋轉地支撐該內部快門,以及第二返回開口可形成在頂部部分中。
第一返回開口可在內部快門的圓周方向上延伸,藉此在排出口被內部快門關閉以及開啟的情形下,使第一返回開口的一部分與第二返回開口重疊。
第二返回開口可設置在該攪拌器的攪拌區域外。
顯影劑容器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偏壓元件,其設置於顯影劑容器和內部快門之間,並配置以在一方向上施加第一偏壓力至內部快門以關閉該排出口。內部快門可設於安裝部分內,使得一移動元件緊靠於內部快門,該移動元件設置在該影像形成主體內。透過上述配置,當移動元件緊靠內部快門造成內部快門被旋轉時,內部快門被轉換為開放狀態。
在顯影劑容器中,容器主體可包括一外部快門,該外部快門設置在容器主體的外面並配置以打開與關閉排出口。
該外部快門與一第二偏壓元件相接合,並配置以在一方向上施加一第二偏壓力於外部快門以關閉排出口。
該外部快門包括一推壓部分,配置以當顯影劑容器連接到安裝部分時,推壓部分被主體側面推壓部分推壓,主體側面推壓部分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安裝部分內。
當主體側面推壓部分推壓外部快門的推壓部分,並驅動外部快門時, 排出口可配置為打開。
顯影劑容器可進一步包括一內部快門,設置在容器主體內並配置以打開和關閉排出口;以及一外部快門,設置在容器主體的外側並配置以打開和關閉排出口。
內部快門可配置為由一第一驅動單元驅動,而外部快門可配置為由一第二驅動單元驅動,第一驅動單元和第二驅動單元彼此不同。
透過上述配置,當容器主體連接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外部快門依據連接步驟來打開,在連接步驟完成後,內部快門接著被打開。
進一步地,當容器主體從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拆下時,內部快門關閉,同時容器主體仍然與影像形成裝置主體連接,接著外部快門依據拆卸操作關閉。
顯影劑容器可進一步包括:一外部快門,設置在容器主體外側並配置以打開和關閉排出口,外部快門可透過打開排出口的操作來移動扭矩傳動齒輪到操作位置。
外部快門可透過關閉該排出口的操作來移動該扭矩傳動齒輪到該回縮位置。
在顯影劑容器中,形成在內部快門的內開口的第一寬度K1、排出口的第二寬度K2、和配置以可連接到排出口的顯像裝置的供應口的寬度K3滿足不等式K1<K2<K3。
根據本實施例,提供了在影像形成裝置裏運作的一顯像裝置。顯像裝置包括:一顯影劑室,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顯影劑支撐體,配置以支撐顯影劑室內的顯影劑,並配置以在影像形成裝置內的一潛像支撐體上供應顯影劑給一潛像;一安裝部分,形成在顯像裝置上;以及一顯影劑容器,配置為可拆卸地連接到顯像裝置。
透過上述配置,當顯影劑容器自顯像裝置的安裝部分拆卸下來時,驅動力輸送器釋放該輸送器和該攪拌器之間的聯鎖。
根據本實施例,提供一處理單元,配置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該處理單元包括: 一潛像支撐體,配置以支撐潛像支撐體一表面的一潛像;以及一顯像裝置,配置以供應顯影劑給該潛像支撐體上的該潛像。
根據本實施例,提供一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一潛像支撐體;一顯像裝置,配置以供應顯影劑給潛像支撐體上的一潛像;一顯影劑容器,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並提供顯影劑給顯像裝置;一安裝部分,形成在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內,並用於安裝顯影劑容器;以及一主體側面驅動齒輪,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內,並配置以由影像形成裝置內的一驅動源驅動,其中序列齒輪與主體側面驅動齒輪互相嚙合並由主體側面驅動齒輪傳送驅動扭矩。
根據本實施例,提供一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一處理單元,配置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該處理單元包括一潛像支撐體以及一顯像裝置,該潛像支撐體配置以支撐其一表面上的一潛像,該顯像裝置配置以供應顯影劑給該潛像支撐體上的該潛像;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並供應顯影劑給顯像裝置的顯影劑容器;以及一主體側面驅動齒輪,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內並配置以由影像形成裝置內的一驅動源驅動,其中序列齒輪與主體側面驅動齒輪互相嚙合並由該主體側面驅動齒輪傳送該驅動扭矩。
影像形成裝置可進一步地包括:一第一蓋體,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內,並配置為可被打開和關閉;一容器安裝部分,配置以當第一蓋體被打開時,連接與拆卸顯像劑容器;一第二蓋體,設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內,並配置為可被打開和關閉,且第二蓋體設置在容器安裝部分下面;以及一單元安裝部分,配置以當第二蓋體打開時,連接與拆卸處理單元,其中,當該處理單元連接到該單元安裝部分且該第二蓋體關閉時,設置在該處理單元的該主體側面推壓部分配置以從該第二蓋體插入該容器安裝部分。
上文所述的顯影劑容器、顯像裝置及影像形成裝置已在實施例中詳細 解釋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的實施例,各種修改和變化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例如,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保護範疇的前提下,各元件的數量、形狀及位置皆可做修改。
本申請係引用並主張於2011年7月27號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1-164036號,於2012年2月1號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2-019940號,及2012年2月1號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2-019937號之優先權,並將其全部內容納入本說明書作為參考。
1Y、1M、1C、1Bk‧‧‧處理單元
2‧‧‧光電導體(潛像支撐體)
3‧‧‧充電輥
4‧‧‧顯像裝置
5‧‧‧清潔刀片
6‧‧‧曝光單元
7‧‧‧傳送裝置
8‧‧‧中間傳輸帶
9‧‧‧驅動輥
10‧‧‧被驅動輥
11‧‧‧主要輸送輥
12‧‧‧次要輸送輥
13‧‧‧傳輸帶清潔裝置
14‧‧‧廢棄碳粉容器
15‧‧‧饋紙盒
16‧‧‧饋紙輥
17‧‧‧紙張排出輥
18‧‧‧紙張排出托盤
19‧‧‧註冊輥
20‧‧‧固定單元
22‧‧‧內部快門
23‧‧‧內開口
24‧‧‧返回開口
25‧‧‧圓柱密封元件
26‧‧‧拉簧(偏壓元件)
27‧‧‧內部快門突部
40‧‧‧顯影劑室
41‧‧‧顯影輥(顯影劑支撐體)
42‧‧‧供應輥
43‧‧‧顯像刀片
44、45‧‧‧輸送螺桿
46、47‧‧‧導光元件
48‧‧‧分隔元件
49‧‧‧供應口
50‧‧‧碳粉匣(顯影劑容器)
51‧‧‧碳粉儲存空間
52‧‧‧排出口
53‧‧‧輸送螺桿(輸送器)
54‧‧‧攪拌器
55‧‧‧頂部殼體
56‧‧‧底部殼體
57‧‧‧齒輪蓋
58‧‧‧資訊儲存介質
59‧‧‧蓋體元件
60‧‧‧外部快門
61‧‧‧握柄
62‧‧‧輸送驅動齒輪(驅動扭矩傳送器)
63‧‧‧攪拌驅動齒輪(第二驅動扭矩傳送器)
64‧‧‧扭矩傳動齒輪
65‧‧‧頂部部分
66‧‧‧碳粉輸送通道(顯影劑輸送通道)
67‧‧‧第二返回開口
70‧‧‧容器主體
70b‧‧‧掛鉤
71‧‧‧齒輪架
71a‧‧‧第一掛鉤
71b‧‧‧齒輪架突部(推壓部分)
72‧‧‧拉簧
73‧‧‧凹槽
73a‧‧‧引導部分
73b‧‧‧容器定位部分
76‧‧‧突柱
77‧‧‧加長孔
78‧‧‧洞
79‧‧‧定位凸面
80、81‧‧‧軸承
100‧‧‧裝置主體
101‧‧‧突部或水平突部(主體側面引導部分)
102‧‧‧裝置主體突部(主體側面推壓部分)
103‧‧‧主體凹槽
104‧‧‧連接端子
105‧‧‧主體側面驅動齒輪
106‧‧‧安裝部分
107‧‧‧偏壓元件
108‧‧‧分隔板
109‧‧‧上蓋(第一蓋)
111、112‧‧‧側壁
113‧‧‧移動元件
114‧‧‧凸面形狀
115‧‧‧供應口
116‧‧‧內部蓋(第二蓋)
117‧‧‧支點
118‧‧‧插入孔
120‧‧‧容器安裝部分
130‧‧‧單元安裝部分
200‧‧‧攪拌區域
440、450、530、540‧‧‧旋轉軸
441、451‧‧‧螺旋形葉片
531‧‧‧螺旋形刀片
541‧‧‧變形刀片
R‧‧‧傳輸通道
S‧‧‧記錄載體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影像形成裝置的配置示意圖;第2圖為顯像裝置和碳粉匣的剖面示意圖;第3圖為碳粉匣的外部視圖;第4圖為顯示碳粉匣之頂部殼體和齒輪蓋移除狀態的立體圖;第5圖為顯示碳粉匣的齒輪蓋移除狀態的側面視圖;第6圖為顯示碳粉匣的齒輪蓋移除狀態的側面視圖;第7圖為齒輪架的透視圖;第8圖為碳粉匣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為輸送螺桿所在的位置,且其剖面方向為輸送螺桿的軸方向;第9A圖為排出口打開狀態下排出口附近的剖面圖;第9B圖為排出口關閉狀態下排出口附近的剖面圖;第10A圖為顯示內部快門由驅動單元打開狀態下的視圖;第10B圖為顯示內部快門由驅動單元關閉狀態下的視圖;第11圖為自外部觀看內部快門和驅動單元的透視圖;第12圖為自齒輪蓋前方觀看的齒輪蓋的透視圖;第13圖為自齒輪蓋背面觀看的齒輪蓋的透視圖;第14圖為自齒輪蓋側觀看的碳粉匣的視圖;第15圖為顯示影像形成裝置主體一側壁的內部結構的透視圖;第16圖為供給口的放大視圖;第17圖為顯示排出口和供給口連接狀態的視圖;第18圖為顯示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另一側壁的內部結構的透視圖; 第19A圖、第19B圖和第19C圖為描繪將碳粉匣與影像形成裝置主體連接與拆卸的操作的視圖;第20圖為顯示扭矩傳動齒輪在操作位置之狀態的透視圖;第21圖為顯示排出口打開的狀態的透視圖;第22圖為顯示扭矩傳動齒輪在回縮位置之狀態的透視圖;第23圖為顯示排出口關閉的狀態的透視圖;第24圖為描繪返回開口位置的視圖;第25圖為顯示另一實施例之輸送螺桿的視圖;第26圖為顯示內部快門之內開口、排出口和供給口的寬度關係的視圖;第27圖為說明施加到碳粉匣上的力的視圖;第28圖為自碳粉匣底部觀看之碳粉匣連接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狀態下的剖面圖;第29圖為自碳粉匣底部觀看之比較例之碳粉匣連接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狀態下的剖面圖;第30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影像形成裝置的配置示意圖;第31圖為顯示上蓋打開狀態的視圖;第32圖為顯示上蓋和內部蓋都打開的狀態的視圖;及第33圖為顯示裝置主體突出連接到處理單元的配置的視圖。
1Y、1M、1C、1Bk‧‧‧處理單元
2‧‧‧光電導體(潛像支撐體)
3‧‧‧充電輥
4‧‧‧顯像裝置
5‧‧‧清潔刀片
6‧‧‧曝光單元
7‧‧‧傳送裝置
8‧‧‧中間傳輸帶
9‧‧‧驅動輥
10‧‧‧被驅動輥
11‧‧‧主要輸送輥
12‧‧‧次要輸送輥
13‧‧‧傳輸帶清潔裝置
14‧‧‧廢棄碳粉容器
15‧‧‧饋紙盒
16‧‧‧饋紙輥
17‧‧‧紙張排出輥
18‧‧‧紙張排出托盤
19‧‧‧註冊輥
20‧‧‧固定單元
50‧‧‧碳粉匣(顯影劑容器)
100‧‧‧裝置主體
106‧‧‧安裝部分
108‧‧‧分隔板
109‧‧‧上蓋
110‧‧‧支點
R‧‧‧傳輸通道
S‧‧‧記錄載體

Claims (32)

  1. 一種顯影劑容器,配置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一旋轉體,配置以在該容器主體內被旋轉驅動;一序列齒輪,在縱向方向上設置在該容器主體的一側端,該序列齒輪包括配置以傳送一驅動扭矩至該旋轉體的複數個齒輪;以及一容器引導部分,設置於該側端,並且配置以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在其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一安裝部分的一方向上朝向該安裝部分,其中,該容器引導部分藉由與設置在該安裝部分上的一主體側面引導部分接合來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序列齒輪包括一第一齒輪,該第一齒輪配置以在一操作位置和一回縮位置之間移動,在該操作位置時,該第一齒輪與一第二齒輪相嚙合並傳送一扭矩至該第二齒輪,而在該回縮位置時,該第一齒輪從該操作位置回縮;以及其中,在該操作位置時,該第一齒輪與該容器引導部分的一部分或整個該容器引導部分重疊,而在該回縮位置時,該第一齒輪不與該容器引導部分重疊。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容器引導部分為一設置在該顯影劑容器的外表面上的凹槽的一部分,且該凹槽在垂直方向延伸;以及其中該主體側面引導部分為在水平方向上自該安裝部分突出之一突部。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容器定位部分,配置以當該顯影劑容器連接到該安裝部分時,該第一容器定位部分藉由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一主體側面定位部分接合來定位該顯影劑容器,該第一主體側面定位部分形成在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 的該安裝部分內;其中該第一容器定位部分設置在該容器主體之該側端的一位置,在操作位置時,該容器主體之該側端的該位置不與該第一齒輪重疊。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第一容器定位部分具有一幅寬,該幅寬可與該主體側面定位部分接合,該主體側面定位部分為在水平方向上自該安裝部分突出之一突部。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容器定位部分,配置以當該顯影劑容器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該第二容器定位部分藉由在一第二位置與一第二主體側面定位部分接合來定位該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序列齒輪的其中之一與一包含在該影像形成裝置內的主體側面驅動齒輪相嚙合,並且該序列齒輪的其中之一透過該主體側面驅動齒輪在一嚙合位置傳動該扭矩;以及其中該嚙合位置係在該第一位置和該第二位置之間。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第二容器定位部分為在該顯影劑容器外表面的一凸面,該凸面與設置在該安裝部分的一凹槽配合。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快門,配置以連接至該第一齒輪在該操作位置和該回縮位置之間的運動;其中當該第一齒輪設置在該回縮位置時,該快門配置以關閉該排出口;以及其中當該第一齒輪設置在該操作位置時,該快門配置以打開該排出口。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具有複數個連接端子的資訊儲存介質,當 該容器主體連接至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該等連接端子與位於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中的一資訊讀取裝置電性連接。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一第一容器定位部分設置在該資訊儲存介質內之該等連接端子的附近。
  10. 一種顯像裝置,在一影像形成裝置裏運作,該顯像裝置包括:一顯影劑室,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顯影劑支撐體,配置以在該顯影劑室內支撐該顯影劑,並配置以在該影像形成裝置內的一潛像支撐體上供應該顯影劑給一潛像;一顯影劑容器,配置以儲存該顯影劑並供應該顯影劑至該顯影劑室;以及一安裝部分,包括一主體側面引導部份,其中,該顯影劑容器為可拆卸地連接到該顯像裝置之該安裝部份,其中,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一旋轉體,配置以在該容器主體內被旋轉驅動;一序列齒輪,在縱向方向上設置在該容器主體的一側端,該序列齒輪包括配置以傳送一驅動扭矩至該旋轉體的複數個齒輪;以及一容器引導部分,設置於該側端,並且配置以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在其連接到該安裝部分的一方向上朝向該安裝部分,其中,該容器引導部分藉由與設置在該安裝部分上的該主體側面引導部分接合來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序列齒輪包括一第一齒輪,該第一齒輪配置以在一操作位置和一回縮位置之間移動,在該操作位置時,該第一齒輪與一第二齒輪相嚙合並傳送一扭矩至該第二齒輪,而在該回縮位置時,該第一齒輪從該操作位置回縮;以及其中,在該操作位置時,該第一齒輪與該容器引導部分的一部分或整 個該容器引導部分重疊,而在該回縮位置時,該第一齒輪不與該容器引導部分重疊。
  11. 一種處理單元,配置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該處理單元包括:一潛像支撐體,配置以支撐該潛像支撐體的一表面上的一潛像;以及一顯像裝置,配置以供應顯影劑給該潛像支撐體上的該潛像,一顯影劑容器,可拆卸地連接到該顯像裝置,其中,該顯像裝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裏運作,且該顯像裝置包括一顯影劑室,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顯影劑支撐體,配置以在該顯影劑室內支撐該顯影劑,並配置以在該影像形成裝置內的一潛像支撐體上供應該顯影劑給一潛像;該顯影劑容器,配置以儲存該顯影劑並供應該顯影劑至該顯影劑室;以及一安裝部分,包括一主體側面引導部份,其中,該顯影劑容器為可拆卸地連接到該顯像裝置之該安裝部份,其中,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一旋轉體,配置以在該容器主體內被旋轉驅動;一序列齒輪,在縱向方向上設置在該容器主體的一側端,該序列齒輪包括配置以傳送一驅動扭矩至該旋轉體的複數個齒輪;以及一容器引導部分,設置於該側端,並且配置以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在其連接到該安裝部分的一方向上朝向該安裝部分,其中,該容器引導部分藉由與設置在該安裝部分上的該主體側面引導部分接合來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序列齒輪包括一第一齒輪,該第一齒輪配置以在一操作位置和一回縮位置之間移動,在該操作位置時,該第一齒輪與一第二齒輪相嚙合並傳送一扭矩至該第二齒輪,而在該回縮位置時,該第一齒輪從該操作位置回縮;以及 其中,在該操作位置時,該第一齒輪與該容器引導部分的一部分或整個該容器引導部分重疊,而在該回縮位置時,該第一齒輪不與該容器引導部分重疊。
  12.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一潛像支撐體;一顯像裝置,配置以供應顯影劑給該潛像支撐體上的一潛像;一顯影劑容器,配置以儲存該顯影劑並且將該顯影劑供應至該顯像裝置;一安裝部分,形成在該影像形成裝置的主體內並配置以安裝該顯影劑容器;以及一主體引導部分,設置在該安裝部分內,其中,該顯影劑容器為可拆卸地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之該安裝部份,其中,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配置以儲存該顯影劑;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一旋轉體,配置以在該容器主體內被旋轉驅動;一序列齒輪,在縱向方向上設置在該容器主體的一側端,該序列齒輪包括配置以傳送一驅動扭矩至該旋轉體的複數個齒輪;以及一容器引導部分,設置於該側端,並且配置以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在其連接到該安裝部分的一方向上朝向該安裝部分,其中,該容器引導部分藉由與設置在該安裝部分上的該主體側面引導部分接合來引導該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序列齒輪包括一第一齒輪,該第一齒輪配置以在一操作位置和一回縮位置之間移動,在該操作位置時,該第一齒輪與一第二齒輪相嚙合並傳送一扭矩至該第二齒輪,而在該回縮位置時,該第一齒輪從該操作位置回縮;以及其中,在該操作位置時,該第一齒輪與該容器引導部分的一部分或整個該容器引導部分重疊,而在該回縮位置時,該第一齒輪不與該容器引導部分重疊。
  13. 一種顯影劑容器,配置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包括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之一顯影劑儲存空間;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容器主體之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的該顯影劑;以及一顯影劑輸送通道,配置以將儲存在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引導至該排出口;一輸送器,設置在該顯影劑輸送通道內並配置以輸送該顯影劑至該排出口;一攪拌器,設置在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並配置以攪拌該顯影劑;以及一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將該攪拌器聯鎖至該輸送器,其中,當該顯影劑容器自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拆下時,該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釋放該輸送器和該攪拌器之間的聯鎖,其中,該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返回開口,該第一返回開口配置以將沒有從該排出口排出的該顯影劑自該顯影劑輸送通道送回該顯影劑儲存空間,以及其中,該第一返回開口設置在一側表面之該顯影劑輸送通道上游,並且設置在一顯影劑輸送方向上該排出口下游,其中該側表面位於該驅動力傳遞器所設置之該容器主體之一側。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驅動力傳遞器包括:一輸送驅動齒輪,連接至該輸送器;一攪拌器驅動齒輪,連接至該攪拌器;以及一扭矩傳動齒輪,配置以與該輸送驅動齒輪以及該攪拌驅動齒輪相嚙合,並配置以傳送一扭矩,其中該扭矩傳動齒輪配置以在一操作位置和一回縮位置之間移動,在該操作位置時,該扭矩傳動齒輪與該攪拌驅動齒輪相嚙合並傳動該扭矩,在該回縮位置時,該扭矩傳動齒輪從該操作位置回縮。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 其中該容器主體包括:一內部快門,設置在該容器主體內並具有一圓柱形,該內部快門包括一內開口,該內開口設置在該內部快門的一圓周壁上並配置以排放該顯影劑,其中,當該內部快門圍繞該圓柱形的一轉軸旋轉時,該內部快門配置以在一開放狀態和一關閉狀態之間轉換,在該開放狀態下,該內部快門的該內開口與該排出口重疊,在該關閉狀態下,該內部快門的該圓周壁與該排出口重疊。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一第一返回開口設置在該內部快門的該圓周壁上。
  1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內開口在該顯影劑輸送方向上設置在該第一返回開口的一上游側。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容器主體包括一頂部部分,該頂部部分設置在該內部快門的一外圓周壁上,並配置以可旋轉地支撐該內部快門,以及其中一第二返回開口形成在該頂部部分內。
  1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第一返回開口在該內部快門的一圓周方向上延伸,藉此不管是否在該排出口被該內部快門關閉以及開啟的情形下,使該第一返回開口的一部分與該第二返回開口重疊。
  2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第二返回開口設置在該攪拌器的一攪拌區域外。
  2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 其中該內部快門包括:一第一偏壓元件,配置以在一方向上施加一第一偏壓力至該內部快門以關閉該排出口;以及一突部,緊靠一移動元件設置,該移動元件可移動地設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內,其中當該移動元件緊靠該內部快門造成該內部快門被旋轉時,該內部快門被轉換為該開放狀態。
  2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容器主體包括一外部快門,該外部快門設置在該容器主體的一外側並配置以打開或關閉該排出口。
  2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該外部快門包括:一第二偏壓元件,配置以在一方向上施加一第二偏壓力於該外部快門以關閉該排出口,以及一推壓部分,當該顯影劑容器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該推壓部分配置以被一主體側面推壓部分推壓,該主體側面推壓部分設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內,以及其中當該主體側面推壓部分推壓該外部快門的該推壓部分並驅動該外部快門時,該排出口配置為打開。
  2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內部快門,設置在該容器主體內並配置以打開和關閉該排出口;以及一外部快門,設置在該容器主體的外側並配置以打開和關閉該排出口,其中該內部快門配置以由一第一驅動單元,驅動,而該外部快門配置以由一第二驅動單元驅動,該第一驅動單元和該第二驅動單元彼此不同。
  2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當該容器主體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該外部快門依據一連接操作來打開,而在該連接操作完成後,該內部快門接著被打開,以及其中當該容器主體從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拆下時,該內部快門關閉,同時該容器主體仍然與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連接,接著該外部快門依據一拆卸操作關閉。
  2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外部快門,設置在該容器主體外側並配置以打開和關閉該排出口,其中該外部快門配置以依據打開該排出口的一操作來移動該扭矩傳動齒輪到該操作位置,以及其中該外部快門配置以依據關閉該排出口的一操作來移動該扭矩傳動齒輪到該回縮位置。
  2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顯影劑容器,其中形成在該內部快門的該內開口的一第一寬度K1、該排出口的一第二寬度K2和配置以可與該排出口連接之該顯像裝置的一供應口的一第三寬度K3滿足一不等式K1<K2<K3。
  28. 一種顯像裝置,在一影像形成裝置內運作,該顯像裝置包括:一顯影劑室,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顯影劑支撐體,配置以支撐該顯影劑室內的該顯影劑,並配置以在一潛像支撐體上供應該顯影劑給一潛像;一顯影劑容器,配置以儲存該顯影劑並配置以供應該顯影劑至該顯影劑室,其中該顯影劑容器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其中,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包括:用以儲存顯影劑之一顯影劑儲存空間;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的該顯影劑;以及一顯影劑輸送通道,配置以將儲存在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引導至該排出口; 一輸送器,設置在該顯影劑輸送通道內並配置以輸送該顯影劑至該排出口;一攪拌器,設置在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並配置以攪拌該顯影劑;以及一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將該攪拌器聯鎖至該輸送器,其中,當該顯影劑容器自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拆卸下來時,該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釋放該輸送器和該攪拌器之間的聯鎖,其中,該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返回開口,該第一返回開口配置以將沒有從該排出口排出的該顯影劑自該顯影劑輸送通道送回該顯影劑儲存空間,以及其中,該第一返回開口設置在一側表面之該顯影劑輸送通道上游,並且設置在一顯影劑輸送方向上該排出口下游,其中該側表面位於該驅動力傳遞器所設置之該容器主體之一側。
  29. 一種處理單元,配置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該處理單元包括:一潛像支撐體,配置以支撐該潛像支撐體一表面上的一潛像;以及一顯像裝置,配置以供應顯影劑給該潛像支撐體上的該潛像,其中該顯像裝置包括:一顯影劑室,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顯影劑支撐體,配置以支撐該顯影劑室內的該顯影劑,並配置以在該潛像支撐體上供應該顯影劑給該潛像;一顯影劑容器,配置以儲存該顯影劑並配置以供應該顯影劑至該顯影劑室,其中該顯影劑容器為可拆卸地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其中,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包括:用以儲存顯影劑之一顯影劑儲存空間;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的該顯影劑;以及一顯影劑輸送通道,配置以將儲存在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引導至該排出口;一輸送器,設置在該顯影劑輸送通道內並配置以輸送該顯影劑至該排出口; 一攪拌器,設置在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並配置以攪拌該顯影劑;以及一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將該攪拌器聯鎖至該輸送器,其中,當該顯影劑容器自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拆卸下來時,該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釋放該輸送器和該攪拌器之間的聯鎖,其中,該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返回開口,該第一返回開口配置以將沒有從該排出口排出的該顯影劑自該顯影劑輸送通道送回該顯影劑儲存空間,以及其中,該第一返回開口設置在一側表面之該顯影劑輸送通道上游,並且設置在一顯影劑輸送方向上該排出口下游,其中該側表面位於該驅動力傳遞器所設置之該容器主體之一側。
  30.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一顯影劑容器、一顯像裝置以及一處理單元其中之一,其中,該顯影劑容器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其中,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包括:用以儲存顯影劑之一顯影劑儲存空間;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的該顯影劑;以及一顯影劑輸送通道,配置以將儲存在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引導至該排出口;一輸送器,設置在該顯影劑輸送通道內並配置以輸送該顯影劑至該排出口;一攪拌器,設置在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並配置以攪拌該顯影劑;以及一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將該攪拌器聯鎖至該輸送器,其中,當該顯影劑容器自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拆卸下來時,該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釋放該輸送器和該攪拌器之間的聯鎖,其中,該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返回開口,該第一返回開口配置以將沒有從該排出口排出的該顯影劑自該顯影劑輸送通道送回該顯影劑儲存空間,以及其中,該第一返回開口設置在一側表面之該顯影劑輸送通道上游,並且在一顯影劑輸送方向上設置在該排出口下游,其中該側表面位於該驅動力傳遞器所設置之該容器主體之一側; 其中,該顯像裝置包括:一顯影劑室,配置以儲存顯影劑;一顯影劑支撐體,配置以支撐該顯影劑室內的該顯影劑,並配置以在一潛像支撐體上供應該顯影劑給一潛像;以及該顯影劑容器,配置以儲存該顯影劑並配置以供應該顯影劑至該顯影劑室;以及其中該處理單元為可拆卸地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其中該處理單元包括:該潛像支撐體,配置以支撐該潛像支撐體一表面上的該潛像;以及該顯像裝置,配置以供應顯影劑給該潛像支撐體上的該潛像。
  31.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一處理單元,配置為可拆卸地連接到一影像形成裝置主體,該處理單元包括一潛像支撐體以及一顯像裝置,該潛像支撐體配置以支撐其一表面上的一潛像,而該顯像裝置配置以供應顯影劑給該潛像支撐體上的該潛像;以及一顯影劑容器,可拆卸地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其中,該顯影劑容器包括:一容器主體,包括:用以儲存顯影劑之一顯影劑儲存空間;一排出口,配置以排出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的該顯影劑;以及一顯影劑輸送通道,配置以將儲存在該容器主體內的該顯影劑引導至該排出口;一輸送器,設置在該顯影劑輸送通道內並配置以輸送該顯影劑至該排出口;一攪拌器,設置在該顯影劑儲存空間內並配置以攪拌該顯影劑;以及一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將該攪拌器聯鎖至該輸送器,其中,當該顯影劑容器自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拆卸下來時,該驅動力傳遞器配置以釋放該輸送器和該攪拌器之間的聯鎖,其中,該顯影劑容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返回開口,該第一返回開口配置以將沒有從該排出口排出的該顯影劑自該顯影劑輸送通道送回該顯影劑儲存空間,以及 其中,該第一返回開口設置在一側表面之該顯影劑輸送通道上游,並且設置在一顯影劑輸送方向上該排出口下游,其中該側表面位於該驅動力傳遞器所設置之該容器主體之一側,其中該外部快門包括:一第二偏壓元件,配置以在一方向上施加一第二偏壓力於該外部快門以關閉該排出口,以及一推壓部分,當該顯影劑容器連接到該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該推壓部分配置以被一主體側面推壓部分推壓,該主體側面推壓部分設置在該處理單元內,其中當該主體側面推壓部分推壓該外部快門的該推壓部分並驅動該外部快門時,該排出口配置為打開。
  3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影像形成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蓋體,設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內,並配置為可被打開和關閉;一容器安裝部分,配置以當該第一蓋體被打開時,連接與拆卸該顯像劑容器;一第二蓋體,設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內,並配置為可被打開和關閉,且該第二蓋體設置在該容器安裝部分下面;以及一單元安裝部分,配置以當該第二蓋體打開時,連接與拆卸該處理單元,其中,當該處理單元連接到該單元安裝部分且該第二蓋體關閉時,設置在該處理單元的該主體側面推壓部分配置以從該第二蓋體插入該容器安裝部分。
TW101127290A 2011-07-27 2012-07-27 顯影劑容器、顯像裝置、處理單元、及影像形成裝置 TWI412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4036 2011-07-27
JP2012019937A JP5273263B2 (ja) 2011-07-27 2012-02-01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19940A JP5212758B1 (ja) 2012-02-01 2012-02-01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2301A TW201312301A (zh) 2013-03-16
TWI412903B true TWI412903B (zh) 2013-10-21

Family

ID=48173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7290A TWI412903B (zh) 2011-07-27 2012-07-27 顯影劑容器、顯像裝置、處理單元、及影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1) US8744321B2 (zh)
EP (3) EP2896999B1 (zh)
KR (1) KR101379857B1 (zh)
CN (3) CN106019898B (zh)
BR (2) BR122020002346B1 (zh)
CA (5) CA2851099C (zh)
ES (2) ES2538242T3 (zh)
MX (1) MX2013003459A (zh)
RU (5) RU2655618C1 (zh)
TW (1) TWI412903B (zh)
WO (1) WO20130154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44711A (en) * 1987-08-12 1989-02-17 Toyoda Gosei Kk Manufacture of extruded rubber product
BR122020002346B1 (pt) 2011-07-27 2021-12-07 Ricoh Company, Ltd. Recipiente de revelador, dispositivo de revelação, unidade de processo, e aparelhos de formação de imagem
JP5929174B2 (ja) 2011-12-26 2016-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867966B2 (en) * 2011-12-30 2014-10-2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6047852B2 (ja) * 2012-04-10 2016-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213706B2 (ja) 2012-08-17 2017-10-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1023B2 (ja) * 2012-08-17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ャッター機構、粉体収容器、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6281B2 (ja) 2012-12-04 2017-0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6284B2 (ja) 2012-12-07 2017-0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312407B2 (ja) * 2012-12-12 2018-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6115327B2 (ja) 2013-06-03 2017-04-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収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157235B2 (ja) * 2013-06-24 2017-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71658B2 (ja) * 2013-09-10 2015-09-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168870A1 (en) * 2013-12-12 2015-06-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Having an Alignment Member for Aligning with a Developer Unit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JP6315328B2 (ja) 2014-05-27 2018-04-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8155B2 (ja) * 2014-07-07 2017-11-08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75879A (ja) 2014-10-09 2016-05-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14818B2 (ja) * 2014-12-19 2018-04-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及びトナー容器が装着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6544A (ja) * 2015-03-27 2016-10-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排出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658574B2 (en) 2015-04-07 2017-05-23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4964992U (zh) * 2015-09-10 2016-01-13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墨粉盒的侧盖及墨粉盒
US9958806B2 (en) 2015-11-25 2018-05-01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206530B2 (ja) 2016-03-31 2017-10-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US10082765B2 (en) 2016-03-31 2018-09-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794749B2 (ja) * 2016-09-30 2020-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6880629B2 (ja) 2016-09-30 2021-06-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MX2019003127A (es) 2016-09-30 2019-06-06 Canon Kk Cartucho de toner y mecanismo de suministro de toner.
US10866539B2 (en) * 2016-11-09 2020-1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Unit having a developer conveying member and a filter for a chamber
KR102297997B1 (ko) * 2016-12-28 2021-09-06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현상 카트리지, 이를 포함하는 현상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
JP6881052B2 (ja) * 2017-06-12 2021-06-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45801B2 (ja) 2017-06-15 2021-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6719217A (zh) 2017-06-30 2023-09-08 珠海纳思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单元、旋转部件和处理盒
CN109976119B (zh) 2017-12-27 2021-10-08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7035524B2 (ja) 2017-12-27 2022-03-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976121B (zh) 2017-12-27 2021-12-2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印刷品
TWI681266B (zh) * 2018-06-29 2020-01-01 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設備
US11022911B2 (en) 2018-08-30 2021-06-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substance valves
JP7151417B2 (ja) * 2018-11-26 2022-10-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44466B2 (ja) 2019-09-17 2023-09-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79069B2 (ja) * 2019-10-11 2023-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76010B2 (ja) * 2020-07-10 2024-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51025A (ja) 2020-09-18 2022-03-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9070A (ja) * 2004-11-12 2006-06-01 Canon Inc 現像剤供給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71943A (ja) * 2006-03-31 2007-10-1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37625A (en) * 1987-08-28 1990-06-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for copier
JP3099242B2 (ja) * 1991-02-01 2000-10-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156239B2 (ja) * 1991-03-01 2001-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827540B2 (ja) 1991-03-11 1998-11-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研磨スピンドル
JPH0862966A (ja) * 1994-03-03 1996-03-08 Kyocera Corp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3310506B2 (ja) 1995-10-11 2002-08-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そのトナー/現像剤供給構造
US5915155A (en) 1995-01-12 1999-06-2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replenishing and developer replacing device for a developing unit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486488B2 (ja) * 1995-07-31 2004-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51468B2 (ja) * 1995-10-03 2003-09-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3698176B2 (ja) * 1995-12-08 2005-09-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97747A (ja) * 1996-01-20 1997-07-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EP0797126B1 (en) * 1996-03-21 2002-11-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527384B2 (ja) 1996-06-10 2004-05-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容器
JPH10247009A (ja) * 1997-03-04 1998-09-14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剤供給装置
US6702417B2 (en) * 1997-07-12 2004-03-09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ing cartridge with capacitive sensor identification
JP3450757B2 (ja) * 1998-09-22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3478797B2 (ja) * 1999-12-28 2003-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5373A (ja) * 2001-07-02 2003-01-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91150A (ja) 2001-07-23 2002-03-27 Toshiba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804668B2 (ja) * 2001-08-16 2011-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39031A (ja) 2002-09-24 2004-05-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補給用トナー収容器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809412B2 (ja) * 2002-09-30 2006-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09287A (zh) * 2003-02-28 2009-12-23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容器,显影剂供给装置及成像装置
JP3858875B2 (ja) * 2003-08-25 2006-12-2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現像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407207B2 (ja) * 2003-08-25 2010-02-0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現像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283070B2 (ja) 2003-08-29 2009-06-2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4472371B2 (ja) * 2004-01-30 2010-06-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15916B2 (ja) * 2004-07-12 2011-01-19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EP1640820B1 (en) 2004-08-06 2011-12-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cartridges with a projection on an outer surface of the casing
JP4579655B2 (ja) 2004-11-12 2010-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RU2407049C2 (ru) * 2004-11-24 2010-12-20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онтейнер подачи проявителя
JP2006163143A (ja) 2004-12-09 2006-06-22 Canon Inc 接触型送受信装置
RU2398257C2 (ru) * 2005-03-04 2010-08-27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онтейнер подачи проявител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ема проявителя
KR100608069B1 (ko) * 2005-05-10 2006-08-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현상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4629508B2 (ja) * 2005-06-09 2011-02-0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の着脱機構
JP4723317B2 (ja) 2005-08-31 2011-07-13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60264B2 (ja) * 2005-09-28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1766B2 (ja) * 2005-09-30 2011-09-2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7881A (ja) * 2005-11-25 2007-06-14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43337B2 (ja) * 2006-01-12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DE202006021282U1 (de) * 2006-02-13 2014-08-22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Ltd. Entwicklerkartusche
CN101021706B (zh) * 2006-02-13 2011-12-28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影剂盒
JP2007271684A (ja) * 2006-03-30 2007-10-18 Toshiba Corp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489B2 (ja) * 2006-03-31 2011-05-1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S2784735T3 (es) * 2006-05-23 2020-09-30 Canon Kk Sistema de suministro de revelador
JP4860398B2 (ja) 2006-07-31 2012-0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53752B2 (ja) 2006-10-13 2012-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搬送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35723B2 (ja) 2006-10-18 201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搬送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10569B2 (ja) 2006-11-02 2012-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4803826B2 (ja) 2007-05-30 2011-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50597B2 (en) 2006-11-09 2011-11-01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having a gear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84944B2 (ja) 2006-11-29 2012-02-2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92330B2 (ja) 2006-12-18 2012-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
JP4980731B2 (ja) 2007-01-15 2012-07-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コンテナ
US7792470B2 (en) * 2007-01-15 2010-09-07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Toner container and developer replenishing device
JP5039390B2 (ja) 2007-02-02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33117B2 (ja) * 2007-03-06 2011-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潜像担持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37902B2 (ja) 2007-04-11 2009-09-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それに適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08402B2 (ja) 2007-04-27 2014-02-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55734B2 (ja) * 2007-05-29 2009-11-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201097115Y (zh) * 2007-06-04 2008-08-06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通用显影剂盒
JP2009003375A (ja) * 2007-06-25 2009-01-08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
JP2009042567A (ja) 2007-08-09 2009-02-26 Sharp Corp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03345B2 (ja) * 2007-08-17 2012-08-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3367176B1 (en) * 2007-09-04 2022-07-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artridge body,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oner cartridge
US8369738B2 (en) * 2008-09-09 2013-02-05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41448B2 (ja) 2008-11-27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59248B2 (ja) 2008-12-17 2013-12-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70540B1 (ja) 2009-03-11 2009-11-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像形成剤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像形成剤収容容器の装着方法、及び像形成剤収容容器の取り外し方法
JP4721471B2 (ja) * 2009-03-23 2011-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05821B2 (ja) * 2009-03-23 2011-0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497250B1 (ja) 2009-03-25 2010-07-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像形成剤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像形成剤の充填方法
JP4359903B2 (ja) 2009-03-31 2009-11-11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記録装置及びカード収納カセット
JP2010276955A (ja) * 2009-05-29 2010-12-09 Kyocera Mita Corp トナー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00599B2 (ja) * 2009-06-01 2013-09-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供給装置
JP2011048133A (ja) * 2009-08-27 2011-03-10 Ricoh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608062B1 (ko) * 2009-08-28 2016-03-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착탈가능한 토너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5573060B2 (ja) 2009-09-15 2014-08-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45766B2 (ja) 2010-01-22 2012-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7712B2 (ja) 2010-02-04 2014-04-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164036A (ja) 2010-02-15 2011-08-25 Yazaki Corp 膜式ガスメータ
JP2012003142A (ja) * 2010-06-18 2012-01-0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162418U (ja) 2010-06-18 2010-09-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装置
JP5517206B2 (ja) 2010-07-14 2014-06-11 株式会社ダイナム 遊技機枠固定具
JP2012019937A (ja) 2010-07-14 2012-02-02 Hitachi Aloka Medical Ltd ケーブル収納装置
JP2012048210A (ja) * 2010-07-30 2012-03-0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の製造方法
JP5065459B2 (ja) * 2010-08-23 2012-10-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11336B2 (ja) 2010-11-08 2015-1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60312B2 (ja) 2011-01-26 2015-0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搬送装置、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28970B2 (ja) 2011-01-26 2015-06-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量検知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1442B2 (ja) 2011-03-14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2066B2 (ja) 2011-07-27 2015-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BR122020002346B1 (pt) * 2011-07-27 2021-12-07 Ricoh Company, Ltd. Recipiente de revelador, dispositivo de revelação, unidade de processo, e aparelhos de formação de imagem
JP5943716B2 (ja) * 2012-06-04 201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213706B2 (ja) * 2012-08-17 2017-10-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72139B2 (ja) * 2014-05-23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9070A (ja) * 2004-11-12 2006-06-01 Canon Inc 現像剤供給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71943A (ja) * 2006-03-31 2007-10-1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9898A (zh) 2016-10-12
CN106019898B (zh) 2020-02-28
US20160004208A1 (en) 2016-01-07
US20200125005A1 (en) 2020-04-23
US20170248870A1 (en) 2017-08-31
US10816914B2 (en) 2020-10-27
CN105974759A (zh) 2016-09-28
EP2896999B1 (en) 2020-01-15
US10175607B2 (en) 2019-01-08
US20210018862A1 (en) 2021-01-21
US11231663B2 (en) 2022-01-25
BR112013007292B1 (pt) 2021-04-20
US20190250533A1 (en) 2019-08-15
ES2538242T3 (es) 2015-06-18
BR112013007292A2 (pt) 2016-06-14
ES2771927T3 (es) 2020-07-07
US8792808B2 (en) 2014-07-29
US9696657B2 (en) 2017-07-04
US20130266347A1 (en) 2013-10-10
CN103238118A (zh) 2013-08-07
CA2910240A1 (en) 2013-01-31
RU2014148555A (ru) 2016-06-27
EP2659314A1 (en) 2013-11-06
RU2690045C1 (ru) 2019-05-30
US8744321B2 (en) 2014-06-03
US20220107587A1 (en) 2022-04-07
EP2659314B1 (en) 2015-03-25
US10558145B2 (en) 2020-02-11
EP2659314A4 (en) 2013-12-25
RU2019114978A3 (zh) 2021-11-08
KR101379857B1 (ko) 2014-04-01
RU2602751C2 (ru) 2016-11-20
CA3040950C (en) 2023-06-27
CN103238118B (zh) 2016-08-10
US20140294449A1 (en) 2014-10-02
US10295933B2 (en) 2019-05-21
WO2013015455A1 (en) 2013-01-31
CA2851099C (en) 2016-01-19
RU2540232C1 (ru) 2015-02-10
US11506994B2 (en) 2022-11-22
CA2812067C (en) 2014-07-15
CA2910240C (en) 2019-06-04
TW201312301A (zh) 2013-03-16
EP3667429A1 (en) 2020-06-17
US20160139540A1 (en) 2016-05-19
US20130259532A1 (en) 2013-10-03
US20190094758A1 (en) 2019-03-28
US9280130B2 (en) 2016-03-08
CA2812067A1 (en) 2013-01-31
CA3040950A1 (en) 2013-01-31
KR20130056311A (ko) 2013-05-29
CA2851099A1 (en) 2013-01-31
US9176419B2 (en) 2015-11-03
BR122020002346B1 (pt) 2021-12-07
EP2896999A1 (en) 2015-07-22
RU2655618C1 (ru) 2018-05-29
MX2013003459A (es) 2013-05-28
CA3137576A1 (en) 2013-01-31
RU2019114978A (ru) 2020-11-16
RU2771044C2 (ru) 2022-04-25
CN105974759B (zh) 2019-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2903B (zh) 顯影劑容器、顯像裝置、處理單元、及影像形成裝置
JP5212758B1 (ja)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3263B2 (ja)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1091A (ja)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1091A5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