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25450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25450B
TWI325450B TW092126715A TW92126715A TWI325450B TW I325450 B TWI325450 B TW I325450B TW 092126715 A TW092126715 A TW 092126715A TW 92126715 A TW92126715 A TW 92126715A TW I325450 B TWI325450 B TW I3254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cursor
carbon
fiber
thermoplastic
thermoplastic res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26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12380A (en
Inventor
Masumi Hirata
Hiroshi Sakurai
Toru Sawaki
Tetsuo Ban
Satoru Ohmori
Shunichi Matsumura
Hideaki Nitta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412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123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25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2545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0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8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of inorganic material
    • D01F9/12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9/14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filaments
    • D01F9/20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filaments from polyaddition, polycondensation or polymerisation products
    • D01F9/21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filaments from polyaddition, polycondensation or polymerisation products from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1F9/22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filaments from polyaddition, polycondensation or polymerisation products from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from polyacrylonitriles
    • D01F9/225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filaments from polyaddition, polycondensation or polymerisation products from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from polyacrylonitriles from stabilised polyacrylonitril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0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8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of inorganic material
    • D01F9/12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9/14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fila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101/00Inorganic fibres
    • D10B2101/10Inorganic fibres based on non-oxides other than metals
    • D10B2101/12Carbon; Pitch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6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10B2401/063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high strength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16Physical properties antistatic; conductiv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Fiber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Description

Ϊ325450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爲關於碳纖維及製造網所使用之 之,爲關於纖維直徑爲非常小,例如0.001-及網的製造方法及其製造中所用的組成物。 【先前技術】 碳纖維由於具有高強度、高彈性率、高 等之優良特性,故被使用做爲高性能複合材 其用途並非停留於以往以提高機械強度爲目 塡料,而乃被期待做爲活用碳材料所具備之 磁波遮蔽材料,防止靜電材料用之導電性樹 對樹脂之靜電塗料用之充塡料的用途。又, 化學安定性、熱安定性和微細構造之特徵, 爲平面顯示器等之電場電子釋出材料的用途 以往,碳纖維爲經由將聚丙烯腈、瀝青 纖維狀的碳先質物質,於1 000 °c以上之溫 以碳化則可製造。經由此方法所形成之碳纖 直徑5〜20μιη的連續纖維,於實質上不可能 纖維直徑的碳纖維。 又,自1 980年後半開始進行硏究氣相 (Vapor Grown Carbon Fiber;以下簡稱爲 且於目前達到工業上之製造。具體的製造 60-2 7700號公報中,揭示以苯等之有機化 方法。更詳言 5 μ m之碳纖維 導電性、質輕 料的充塡料。 的之增強用充 高導電性的電 脂充塡料,或 活用碳材料的 並且被期待做 〇 、纖維素等之 度下熱處理予 維一般爲纖維 製造比其更小 法下的碳纖維 VG(F),並 方法於特開昭 合物爲原料, -5- 1325450 並將做爲觸媒之鐵素體等之有機過渡金屬化合物與載體氣 - 體共同導入高溫的反應爐中,並且於基盤上生成之方法, .於特開昭60-54998號公報中揭示以浮游狀態生成VgcF 的方法,於專利第2778434號公報中揭示於反應爐壁上成 長的方法。VGCF因爲纖維直徑細且非連續,故與先前的 碳纖維於物理上爲不同的,具有數百nm之纖維直徑,數 十μιη之纖維長度。極細碳纖維爲具有更高的傳熱性和傳 ^電性,且難受到腐蝕,故與先前的碳纖維於機能上亦爲不 同的,於廣泛範圍之用途中可期待大的將來性。 又,於特開200 1 -73 226號公報中,記載製造由苯酚 樹脂和聚乙烯之複合纖維所構成之極細碳纖維的方法。該 方法雖具有比氣相法可較廉價製造極細碳纖維的可能性, 但苯酚樹脂必須爲濕式且長時間安定化,又,難形成配向 ,且因係爲難石墨性化合物,故具有所得之極細碳纖維無 法期待表現強度、彈性率等之問題。 發明之揭示 本發明之目的爲在於提供碳纖維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其他目的爲在於提供可有效率且廉價製造極 細碳纖維,例如纖維直徑0.001〜5 μιη之極細碳纖維的方法 〇 本發明之再其他目的爲在於提供可有效率且廉價製造 分支構造少且高強度且高彈性率之碳纖維的方法。 本發明之再其他目的爲在於提供可有效率且廉價製造 -6- 1325450 如上述碳纖維所構成之碳纖維網,特別爲由極細碳纖維所 構成之網的方法。 本發明之再其他目的爲在於提供適合使用於本發明上 述製造方法的碳纖維製造用組成物。 本發明之再其他目的爲在於提供根據本發明之製造方 法所得之碳纖維的特別合適的用途。 本發明之再其他目的及優點爲由下列說明所闡明。 若根據本發明,則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優點第一爲經 由 (1) 將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及渥青、聚丙嫌腈、 聚碳化二亞胺、聚醯亞胺、聚苯並吡咯及芳醯胺所組成群 中選出至少一種之熱塑性碳先質1〜150重量份所構成的混 合物予以紡紗或製膜並形成先質纖維或薄膜, (2) 將先質纖維或薄膜賦以安定化處理令該先質纖 維或薄膜中之熱塑性碳先質安定化並形成安定化先質纖維 或薄膜, (3) 由安定化先質纖維或薄膜中除去熱塑性樹脂並 形成纖維狀碳先質, (4) 將纖維狀碳先質予以碳化或石墨且形成碳纖維 爲其特徵之碳纖維的製造方法則可達成。 若根據本發明,則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優點第二爲經 由 (1)將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及瀝青、聚丙稀腈、 聚碳化二亞胺、聚醯亞胺、聚苯並吡咯及芳醯胺所組成群 1325450 中選出至少一種之熱塑性碳先質1~150重量份 . 合物經由熔融擠壓予以製膜並形成先質薄膜, . (2)將先質薄膜賦以安定化處理令先質 塑性碳先質安定化並形成安定化先質薄膜, (3) 將安定化先質薄膜以數枚重疊形成 重疊薄膜, (4) 由安定化先質重疊薄膜中除去熱塑 t成纖維狀碳先質網, _ (5)將纖維狀碳先質網予以碳化或石墨 維網 爲其特徵之碳纖維網的製造方法則可達成。 若根據本發明,則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優 由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及瀝青、丙烯腈、聚 、聚醯亞胺、聚苯並吡咯及芳醯胺所組成群中 種之熱塑性碳先質1〜150重量份所構成的纖維 •組成物則可達成。 若根據本發明,則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優 供將本發明製造方法所得之碳纖維使用於電池 與樹脂配合使用。 【發明內容】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較佳的實施形態。首 纖維的製造方法。 於步驟(1 )中’將熱塑性樹脂100重量 所構成的混 薄膜中之熱 安定化先質 性樹脂並形 且形成碳纖 點第三爲經 碳化二亞胺 選出至少一 狀碳製造用 點第四爲提 用電極,或 先,說明碳 份與熱塑性 -8 - 1325450 碳先質1〜150重量份所構成之混合物予以紡紗或製膜並形 成先質纖維或薄膜。 熱塑性樹脂由可自步驟(2)所製造之安定化前纖維 或薄膜中,以步驟(3)輕易除去之觀點而言,乃以TGA 測定之空氣下500 °C的重量減少率爲90%以上、空氣下 1,000 °C的重量減少率爲97%以上的熱塑性樹脂爲較佳使 用。又,熱塑性樹脂由可與熱塑性碳先質輕易熔融混練及 熔融紡紡之觀點而言,於具有結晶性時其結晶熔點爲100 °C以上400°C以下,爲非晶性時其玻璃態化溫度爲1 〇〇°C 以上250°C以下爲佳。 結晶性樹脂之結晶熔點爲超過400°C時,必須於400 °C以上實施熔融混練,易引起樹脂分解,故爲不佳。又, 非晶性樹脂之玻璃態化溫度爲超過25 0 °C時,因爲熔融混 練時之樹脂黏度爲非常高,故難以操作,爲不佳。又,由 其他觀點而言,熱塑性樹脂以氧氣、鹵素氣體等之透氣性 高者爲佳。因此,本發明所用的熱塑性樹脂較佳爲以陽電 子消滅法所評價之20°C中的自由體積直徑爲0.50nm以上 。以陽電子消滅法所評價之20°C中的自由體積直徑若未 滿0.50nm,則氧氣、鹵素氣體等之氣體穿透性降低,且 將先質纖維或薄膜中所含之碳先質予以安定化處理並製造 安定化先質纖維或薄膜之步驟(2)中的時間爲變成非常 長,令生產效率顯著降低,故爲不佳。以陽電子消滅法所 評價之20°C中的自由體積直徑的更佳範圍爲0.52nm以上 、更佳爲0.55 nm以上。自由體積之直徑的上限雖無特別 -9- 1325450 限定,但以愈大愈佳。自由體積之直徑若以範圍表示,則 - 較佳爲0.5~lnm、更佳爲0.5〜2nm。 . 又,熱塑性樹脂與熱塑性碳先質之表面張力差爲 15mN/m以內爲佳。步驟(1)中之混合物爲經由熱塑性 樹脂與碳先質之摻混而形成。因此,與碳先質之表面張力 差若大於15mN/m,則不僅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中的分散 性降低,且容易發生非常易凝集的問題。熱塑性樹脂與碳 • 先質之表面張力差較佳爲l〇mN/m以內、特佳爲5mN/m 以內。 具有如上述特徵之具體的熱塑性樹脂可列舉例如下述 式(I )所示之聚合物:
籲此處,R,、R2、R3及R4彼此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15 個之烷基、碳數5〜10個之環烷基、碳數6~ 12個之芳基或 碳數7~12個之芳烷基,η爲20以上、較佳爲20〜100,000 之數。 上述式(I )所示之熱塑性樹脂可列舉例如聚乙烯、 非晶質聚烯烴' 4-甲基戊烯-1之均聚物、4-甲基戊烯-1與 其他烯烴的共聚物,例如於聚-4-甲基戊烯-1共聚乙烯系 單體的聚合物。又,聚乙烯可列舉高壓法低密度聚乙烯、 中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等之 乙烯的單聚物或乙烯與α-烯烴的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 -10- 1325450 醋共聚物等之乙烯與其他乙烯基系單體的共聚物等。與乙 烯共聚物的α -烯烴可列舉例如丙烯、1-丁烯、1-己烯、1-辛烯等。其他之乙烯基系單體可列舉例如醋酸乙烯酯般的 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 )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般之(甲基)丙烯 酸及其烷酯等。 本發明所用之熱塑性碳先質爲瀝青、聚丙烯腈、聚碳 化二亞胺、聚醯亞胺、聚苯並吡咯、及芳醯胺。彼等在 1,〇〇〇°C以上之高溫化而易被碳化、石墨。其中以瀝青、 聚丙烯腈、聚碳化二亞胺爲佳,且以瀝青爲更佳。又,瀝 青中亦以一般可期待高強度、高彈性率的中間相瀝青爲佳 〇 所謂瀝青爲以石碳和石油之蒸餾殘渣或以原料型式所 得之縮合多環芳香族烴類的混合物,通常爲無定形且顯示 光學上的同向性(其一般稱爲同向性瀝青)。又,若將一 定性狀之同向性瀝青於惰性氣體環境氣體下加熱至 350〜500°C ’則透過各種途徑且最終轉換成顯示光學上異 向性之含有向列相瀝青液晶的中間相瀝青。又,中間相瀝 青爲以苯、萘等之芳香族烴類做爲原料而製得。中間相瀝 青由其特性亦可稱爲異向性瀝青或液晶瀝青。中間相瀝青 由安定化和碳化或石墨之容易度而言,以萘等之芳香族烴 類做爲原料的中間相歷青爲佳。上述之熱塑性碳先質可單 獨或倂用二種以上。 熱塑性碳先質相對於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使用 -11 - 1325450 1〜150重量份 '較佳爲5〜100重量份。碳先質之使 - 爲150重量份以上,則無法取得具有所欲分散直徑 -纖維或薄膜,若爲1重量份以下,則產生無法廉價 的之極細碳纖維等之問題,故爲不佳。 製造熱塑性樹脂與碳先質有機化合物(A)之 的方法爲以熔融狀態中混練爲佳。特別,以熔融混 熱塑性樹脂的熔融黏度(τ?Μ)與熱塑性碳先質之 ^ 度(??Α)之比(77Μ/77Α)爲0.5~50之範圍進行 練爲佳。即使(7?Μ/τ?Α)之値爲未滿0.5、或大:( 均不能令熱塑性樹脂中之熱塑性碳先質的分散性良 爲不佳。(77Μ/77Α)値之較佳範圍爲0.7~5。熱 脂與熱塑性碳先質之熔融混練上可使用公知的混練 例如單螺桿擠壓機、雙螺桿擠壓機、混合輥、班伯 機等。其中,由熱塑性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中良好 散之目的而言,以同方向雙螺桿擠壓機爲較佳使用 ® 混練溫度例如爲l〇〇°C~400°C。熔融混練溫度爲未 °C時,熱塑性碳先質無法變成熔融狀態,難對熱塑 微細分散,故爲不佳。另一方面’超過400 °C時’ 行熱塑性樹脂與熱塑性碳先質的分解’故均爲不佳 混練溫度之較佳範圍爲1 5 0 °C ~ 3 5 0 °C。又’熔融混 間爲0.5〜20分鐘,較佳爲1〜15分鐘。熔融混練時 0.5分鐘時,難進行熱塑性碳先質的微細分散,故 。另一方面,超過20分鐘時,令極細碳纖維的生 著降低,故爲不佳。熱塑性樹脂與熱塑性碳先質之 用量若 的先質 製造目 混合物 練時之 熔融黏 熔融混 全50, 好,故 塑性樹 裝置, 里混合 微細分 。熔融 滿100 性樹脂 因爲進 。熔融 練之時 間未滿 爲不佳 產性顯 熔融混 -12- 1325450 練爲在氧氣含量未滿10 %之環境氣體下進行爲佳。本發明 所使用之熱塑性碳先質爲在與氧氣之反應下,於熔融混練 時變性且不熔化,阻礙對於熱塑性樹脂中的微細分散。因 此’一邊令惰性氣體流通一邊進行熔融混練,儘可能降低 氧氣含量爲佳。更佳之溶融混練時的氧氣含量爲未滿5% ,再佳爲未滿1 %。 熱塑性樹脂與熱塑性碳先質之上述混合物可含有與該 熱塑性樹脂和熱塑性碳先質的相溶化劑。相溶化劑較佳爲 於上述熔融混練時加入。 此類相溶化劑例如以滿足下述式(1 ): 〇,/聚合物鏈段(e 1 )的表面張力 ' 熱塑性碳先質的表面張力 之聚合物鏈段(segment) (el)與滿足下述式(2):
〇,/聚合物鏈段(e 2 )的表面張力 ' 熱塑性樹脂的表面張力 ' 之聚合物鏈段(e2)的共聚物(E)及滿足下述式(3)及 (4): Λ…均聚物(F)的表面張力 、 ° 熱塑性碳先質的表面張力 ^ 均聚物(F)的表面張力 07 "熱塑性樹脂的表面張力 · (; -13- 1325450 之均聚物(F)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聚合物爲較佳使用。 - 若使用上述之相溶化劑,則熱塑性碳先質於熱塑性樹 . 脂中的分散粒徑變小且粒徑分佈亦變窄,故最終所得之碳 纖維爲比以往更爲極細且纖維直徑分佈亦變窄。 又,因此即使碳先質相對於熱塑性樹脂的含量逐漸增 加,亦可避免兩者立即接觸、熔黏》 關於上述共聚物(E)之上述式(1)爲表示聚合物鏈 t 段(el)之表面張力相對於熱塑性碳先質之表面張力的比 。即,表示聚合物鏈段(el)與碳先質之界面能量的參數 。其比小於0.7或大於1.3,均令聚合物鏈段(el)與碳 先質之界面張力變高且二相間的界面接黏性非爲良好。聚 合物鏈段(el)之表面張力相對於碳先質之表面張力之比 的較佳範圍爲〇.75~1.25、更佳爲0.8〜1.2。聚合物鏈段( e 1 )若滿足上述式(1 )即可,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聚乙 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般之聚烯烴系均聚物或共聚物、聚 ® 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般之聚丙烯酸酯系均聚 物或共聚物等爲較佳使用。又,亦可使用丙烯腈-苯乙烯 共聚物、丙烯腈·丁烯-苯乙烯共聚物般之苯乙烯共聚物。 其中,以苯乙烯之均聚物及共聚物爲佳。 又,關於共聚物(E)之上述式(2)爲表示聚合物鏈 段(e2)之表面張力相對於熱塑性樹脂之表面張力的比。 即,表示聚合物鏈段(e2)與熱塑性樹脂的界面能量的參 數。其比小於0.7或大於1.3,均令聚合物鏈段(e2 )與 熱塑性樹脂之界面張力變高且二相間的界面接黏性非爲良 -14- 1325450 好。聚合物鏈段(e2)之表面張力相對於熱塑性樹脂之表 面張力之比的較佳範圍爲0.75〜1.25。更佳爲0.8〜1.2。聚 合物鏈段(e2)若爲滿足上述(2)式即可,並無特別限 定’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般之聚烯烴系均聚物 或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般之聚丙 烧酸酯系均聚物或共聚物等爲較佳使用。又,亦可使用丙 稀腈-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烯-苯乙烯共聚物般之共 聚物。其中,以乙烯之均聚物及共聚物爲佳。 上述共聚物(E)爲接枝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聚合物鏈段(el )及(e2 )之共聚組成比, 較佳使用聚合物鏈段(el)爲1〇〜9〇重量。/。、聚合物鏈段 (e2)爲90〜1〇重量%之範圍者。此類二種不同聚合物鏈 段之共聚物可列舉例如聚乙烯與聚苯乙烯的共聚物、聚丙 嫌與聚苯乙烯的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 聚物與聚苯乙烯的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與聚 苯乙稀的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與聚苯乙烯的 共聚物、聚乙烯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乙烯-甲 基丙燃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 '乙稀-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 、丙嫌腈-苯乙烯共聚物與聚丙烯的共聚物、丙烯腈-苯乙 烯共聚物與乙烯-甲基丙烯酸水甘油酯共聚物的共聚物、 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與乙烯_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共聚物 、丙綠腈-苯乙烯共聚物與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共聚 物等。 -15- 1325450 更且,關於上述均聚物(F)之上述式(3)可同樣理 解以聚合物鏈段(el)取代均聚物(F),又,上述式(4 )可同樣理解以聚合物鏈段(e2)取代均聚物(f)。均 聚物(F)可列舉例如聚乙燃、聚丙烯、聚苯乙嫌般之聚 烯烴系均聚物及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醋般之 聚丙烯酸酯系均聚物。 如上述相溶化劑之使用量爲相對於熱塑性樹脂1 00重 量份、較佳以0.001 ~40重量份、更佳以0.001〜20重量份 〇 步驟(1)中所用之如上述所形成的混合物中,碳先 質對於熱塑性樹脂中的分散直徑較佳爲0.01〜50μπι。混合 物中碳先質爲形成島相,且變成球狀或橢圓狀。此處所謂 之分散直徑爲意指混合物中碳先質的球形直徑或橢圓體長 軸徑。 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中的分散直徑若超過0.01~50μηι 之範圍,則難以製造做爲高性能複合材料用的碳纖維充塡 料,故爲不佳。碳先質之分散直徑的更佳範圍爲 0.01〜3 0 μπι。又,將熱塑性樹脂和碳先質所組成之混合物 ,於3 0 0 °C保持3分鐘後,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中之分散 直徑爲0.01〜50 μιη爲佳。將熱塑性樹脂與碳先質熔融混練 所得之混合物若保持於熔融狀態,則碳先質隨著時間而凝 集。經由碳先質之凝集,若分散直徑爲超過5 Ομπι,則難 以製造做爲高性能複合材料用的碳纖維充塡料,故爲不佳 。碳先質之凝集速度的程度爲依據所使用之熱塑性樹脂和 -16- 1325450 碳先質之種類而變動,更佳爲於3 00°C下5分鐘,再佳爲 於300°C下10分鐘以上維持0.01〜50μιη之分散直徑爲佳 〇 步驟(1)中,將上述混合物予以紡紗形成先質纖維 或予以製膜形成先質薄膜》 形成先質纖維之方法可列示將熔融混練所得之混合物 由紡紗管嘴進行熔融紡紗之方法。熔融紡紗時之紡紗溫度 例如爲 100〜400°c、較佳爲 150°C~400°C、更佳爲 180°c ~3 5 0 °C。紡紗拉引速度爲10m/分鐘〜2,000m/分鐘爲佳。 若超過上述範圍,則無法取得所欲混合物所構成的纖維狀 成型體(先質纖維),故爲不佳。將混合物熔融混練,其 後由紡紗管嘴進行熔融紡紗時,以熔融混練後就此狀態原 樣於配管內送液並且由紡紗管嘴進行熔融紡紗爲佳,且由 熔融混練至紡紗管嘴爲止之移送時間爲1 0分鐘以內爲佳 〇 先質纖維之截面形狀可爲圓形或異形,且其粗度以換 算成圓形之相當直徑爲1〜ΙΟΟμιη爲佳。 先質薄膜之形成方法可列舉例如以二枚板夾住混合物 ,且於單一板之迴轉下賦予剪切作成薄膜之方法,以壓縮 加壓機對混合物急劇加以應力且賦予剪切作成薄膜之方法 ’以迴轉輥賦予剪切作成薄膜之方法等。剪切例如爲以 1〜100,000s·1之範圍。又,先質薄膜之形成亦可將混合物 由狹縫中熔融擠出而進行。熔融擠出溫度較佳爲100〜400 °C。 -17- 1325450 又,將熔融狀態或軟化狀態之纖維狀或薄膜狀成型體 . 予以延拉,製造碳先質爲經伸長的先質纖維或先質薄膜亦 . 可。此些處理較佳爲於 150°C〜400 °C、更佳爲於 180°C ~3 5 0°C下進行。 先質薄膜之厚度以1~500μ!η爲佳。厚度比500μιη更 厚時,令先質薄膜與氧氣和/或含碘氣體接觸取得安定化 先質薄膜之下一步驟(2)中,因爲氣體滲透性顯著降低 Ψ ,結果需要長時間方可取得安定化先質薄膜,故爲不佳。 又,若未滿Ιμιη,則先質薄膜的操作困難,故爲不佳。 若根據本發明,則如上述之步驟(1 ),提供由熱塑 性樹脂1 00重量份及瀝青、丙烯腈、聚碳化二亞胺、聚醯 亞胺、聚苯並吡咯及芳醯胺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種之熱 塑性碳先質1〜150重量份所構成的纖維狀碳製造用組成物 〇 上述組成物可再含有0.001〜2 0重量份滿足前述式(1 ® )之聚合物鏈段(el)與滿足前述式(2)之聚合物1鏈 段(e2)的共聚物(E)及滿足前式(3)和(4)之均聚 物(F)之一種或二種以上。 此些組成物爲由前述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及熱塑性 碳先質1〜150重量份實質上所構成,或者彼等與前述共聚 物(E)和/或均聚物(F) 〇.001〜2〇重量份實質上所構成 〇 又’此些組成物較佳爲 (i)熱塑性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之基質中爲以粒狀 -18- 1325450 分散,而所分散之熱塑性碳先質的平均相當粒徑爲在 0.01~50μηι之範圍,或 (Π)於300 °C保持3分鐘後,所分散之熱塑性碳先 質的平均相當粒徑爲〇.〇1〜50 μιη之範圍,或 (iii)於剪切速率1,000s·1中熱塑性樹脂之熔融黏度 爲熱塑性碳先質之熔融黏度的0.5~30倍之溫度下,將熱 塑性樹脂與熱塑性碳先質予以混合調製。 其次’本發明之步驟(2)爲將先質纖維或薄膜賦以 安定化處理,令該先質纖維或薄膜中之熱塑性碳先質安定 化並形成安定化先質纖維或薄膜。 熱塑性碳先質的安定化爲用於取得碳化或石墨之極細 碳纖維所必要的步驟,未實施此安定化而進行熱塑性樹脂 及共聚物之除去時’發生熱塑性碳先質爲熱分解或熔融等 之問題。安定化之方法可列舉例如氧氣等之氣體氣流處理 、酸性水溶液等之溶液處理般之公知方法。由生產性方面 而言,以氣體氣流處理予以安定化(不熔化)爲佳。所使 用之氣體成分由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之滲透性及對於熱塑 性碳先質之吸附性之觀點而言,或由熱塑性碳先質於低溫 下迅速不熔化之觀點而言,以氧氣和/或含鹵素氣體的混 合氣體爲佳。鹵素氣體可列舉氟氣、氯氣、溴氣、碘氣。 其中亦以溴氣、碘氣爲特佳。於氣體氣流下之不熔化的具 體方法較佳爲於50~3 5 0°C、更佳爲於80〜300°C,以5小 時以下、較佳爲2小時以下,於所欲之氣體環境氣體中處 理。又,經由上述不熔化,令先質纖維或薄膜中所含之熱 -19- 1325450 塑性碳先質的軟化點爲顯著上升,但由取得所欲之極細碳 . 纖維之目的而言,軟化點爲400°C以上爲佳,且以500°C . 以上爲更佳。 其次,本發明之步驟(3)爲由安定化先質纖維或薄 膜中除去熱塑性樹脂並且形成纖維狀碳先質。熱塑性樹脂 之除去可經由熱分解或以溶劑溶解而達成,採用何種方法 爲根據所使用之熱塑性樹脂而決定。熱分解爲根據所使用 t 之熱塑性樹脂而異,但於氣體環境氣體中使用400〜600°C 、更佳爲500~600°C之溫度。氣體環境氣體例如爲氬、氮 般之惰性氣體或含有氧氣之氧化性氣體環境氣體亦可。又 ,以溶劑溶解上,爲根據所使用之熱塑性樹脂而異,可使 用溶解性更高的溶劑。例如於聚碳酸酯中以二氯甲烷和四 氫呋喃爲佳,且於聚乙烯中以十氫化萘和甲苯爲佳。 最後,本發明之步驟(4)爲纖維狀碳先質予以碳化 或石墨並且形成碳纖維。纖維狀碳先質之碳化或石墨可根 ® 據本身公知之方法進行。例如將纖維狀碳先質於惰性氣體 環境氣體下賦以高溫處理予以碳化或石墨。所使用之惰性 氣體可列舉氮、氬等。溫度較佳爲500 °C〜3,500 °C、更佳 爲700°C~3,000 °C、特佳爲800 t〜3,000 °C。還有,碳化 或石墨時之氧濃度爲20ppm以下,更佳爲lOppm以下。 所得之極細碳纖維的纖維直徑較佳爲Ο.ΟΟΙμιη〜5μιη、更佳 爲 0.001&~1μηι。 於實施上述方法下,可製造分支構造少且高強度、高 彈性率的碳纖維。 -20- 1325450 根據上述方法’例如取得纖維直徑Ο.ΟΟΙμπι〜5μιη的 極細碳纖維。由苯酚樹脂和聚乙烯之複合纖維所得的極細 碳纖維’因苯酚樹脂爲非晶質,故所得之極細碳纖維亦爲 非晶質且強度、彈性率均爲低。然而,以本方法所得之碳 纖維於纖維軸方向上之分子鏈爲極度配向,比苯酚樹脂和 聚乙烯之複合纖維所得之極細碳纖維更爲高強度、高彈性 率。又,比氣相法所得之碳纖維的分支構造更少,故比先 前更少量之添加下即可進行聚合物等之補強。 若根據本發明,則非提供上述本發明方法更加發展且 獨立的碳纖維’而爲提供碳纖維集合體型式之碳纖維網的 製造方法。 即,本發明之碳纖維網的製造方法爲由 (1) 將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及瀝青、聚丙烯腈、 聚碳化二亞胺、聚醯亞胺、聚苯並吡咯及芳醯胺所組成群 中選出至少一種之熱塑性碳先質1~150重量份所構成的混 合物經由熔融擠壓予以製膜並形成先質薄膜, (2) 將先質薄膜賦以安定化處理令先質薄膜中之熱 塑性碳先質安定化並形成安定化先質薄膜, (3) 將安定化先質薄膜以數枚重疊形成安定化先質 重疊薄膜, (4) 由安定化先質重疊薄膜中除去熱塑性樹脂並形 成纖維狀碳先質網, (5) 將纖維狀碳先質網予以碳化或石墨且形成碳纖 維網所構成。 ‘ -21 - 1325450 上述步驟(1)爲與碳纖維之製造方法的步驟(n中 . 之先質薄膜的製造方法相同^ -步驟(2)爲與碳纖維之製造方法的步驟(2)中之安 定化先質薄膜的製造方法相同。 步驟(3)爲將步驟(2)所得之安定化先質薄膜以數 枚例如2〜1,000枚重疊形成安定化先質重疊薄膜。 步驟(4)爲由定化重疊薄膜中除去熱塑性樹脂並且 ^形成纖維狀碳先質網。此步驟(4)爲與碳纖維之製造方 法的步驟(3)同樣處理實施除去熱塑性樹脂。 步驟(5)爲將纖維狀碳先質網予以碳化或石墨且形 •成碳纖維網。此步驟(5)之碳化及石墨爲與碳纖維之製 造方法的步驟(4)同樣處理實施。 若根據本發明之上述方法,則可極輕易製造極細碳纖 維所構成的碳纖維網。此類碳纖維網例如非常有用於做爲 高機能濾光片、電池用電極材料。 【實施方式】 實施例 以下敘述本發明的實施例。還有’並非根據以下記載 之內容限定本發明。 熱塑性樹脂中之熱塑性碳先質的分散粒徑及先質纖維 的纖維直徑爲以掃描電子顯微鏡s-2400 (日立製作所) 測定。所得碳纖維之強度、彈性率爲以Tensilon RTC· 1225A(A&D/Oriental)實施測定。又’聚合物鏈段(el -22- 1325450 )、聚合物鏈段(e2)、熱塑性碳先質及熱塑性樹脂之表 面張力爲使用JIS K6768所規定之「塑膠薄膜及薄片濕式 張力試驗方法」所用之試藥予以評價。熱塑性樹脂之自由 體積的直徑爲使用22Na2C03做爲陽電子射線源,並由陽 電子壽命光譜之長壽命成分,使用提供孔大小之球體模型 式(Chem. Phys. 63,51 ( 1981 ))予以評價。又,熱塑 性樹脂之熔點或玻璃態化溫度爲使用 DSC 2920 ( TA Instruments製),以10 °C/分鐘之升溫速度進行測定》 軟化點爲以微量熔點測定裝置予以測定。又,熔融混 練時之剪切速度中之熱塑性樹脂的熔融黏度(77m)和熱 塑性碳先質的熔融黏度(7? a)爲由熔融黏度的剪切速度 依賴性(圖3)予以評價。還有,熔融混練時之剪切速度 (SR)爲使用下述式(3)予以評價。 (SR ) =[2 π · D/(n/60)]/C ( 3 ) 此處’ D爲表示螺桿外徑(m) 、11爲表示螺桿回數(rpm )、C爲表示間隙(m )。 實施例1 將做爲熱塑性樹脂之高密度聚乙烯(住友化學公司製 )1〇〇重量份和做爲熱塑性碳先質之中間相瀝青AR-HP ( 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11.1份 '及Modiper A1100 (日本 油脂製:低密度聚乙烯70wt%與聚苯乙烯30wt°/。的接枝共 -23- 1325450 聚物)0.56份以同方向雙螺桿擠壓機(日本製鋼所ΤΕΧ-. 30 '桶溫290°C、氮氣流下)予以熔融混練作成樹脂混合 .物。於熔融混練時之樹脂混合物所產生的剪切速度(SR)爲 62 8 S·1。此剪切速度中之熱塑性樹脂之熔融黏度M)與熱 塑性碳先質之熔融黏度(τ?Α)的比(77 Μ/ τ?Α)爲1.2。 以此條件所得之熱塑性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中的分散直徑 爲0.0 5〜2μιη (參照圖1)。還有,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評 • 價AR-HP之粒徑分佈時,未滿Ιμιη之粒徑爲佔90%以上 (參照圖2 )。又,雖將樹脂組成物於300 °C下保持1〇分 鐘,但並未察見熱塑性碳先質的凝集,分散直徑爲 0·05〜2μιη。還有,高密度聚乙烯(住友化學公司製)、低 密度聚乙烯(住友化學公司製)、中間相瀝青、及聚苯乙 烯之表面張力分別爲31、31、22、24mN/m,(聚合物鏈 段(el)之表面張力/熱塑性碳先質之表面張力)値爲1.1 、(聚合物鏈段(e2)之表面張力/熱塑性樹脂之表面張 •力)値爲1 · 0。 將上述樹脂混合物於3 00t由紡紗管嘴予以紡紗,作 成先質纖維(複合纖維)。此複合纖維之纖維直徑爲 2〇μιη,截面中之中間相瀝青的分散直徑全爲2μιη以下。 其次,將此複合纖維100重量份和碘5重量份放入耐壓玻 璃容器且於100 °C保持10小時,取得安定化先質纖維。 將此安定化先質纖維慢慢升溫至500t爲止,進行高密度 聚乙烯及Modiper All 00的除去。其後於氮環境氣體中升 溫至1,50(TC爲止且保持30分鐘,並進行碳化。所得之極 -24- 1325450 細碳纖維的纖維直徑爲在〇_〇1μπι〜2μιη之範圍,完全未察 見分支構造。對纖維直徑1 μιη之極細碳纖維測定強度、 彈性率時,拉伸強度爲2,500MPa、拉伸彈性率爲3 00GPa 實施例2 將做爲熱塑性樹脂之高密度聚乙烯(住友化學公司製 )100重量份和做爲熱塑性碳先質之中間相瀝青AR-HP ( 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66.7份、及Modiper A1100 (日本 油脂製:低密度聚乙烯7〇wt%與聚苯乙烯30wt%的接枝共 聚物)0.56份以同方向雙螺桿擠壓機(日本製鋼所TEX-30 、 桶溫 29(TC 、 氮氣流下) 予以熔融混練作成樹脂混合 物。於熔融混練時之樹脂混合物所產生的剪切速度(SR)爲 62 8S·1。此剪切速度中之熱塑性樹脂之熔融黏度(π M)與熱 塑性碳先質之熔融黏度(Τ7Α)的比(77M/77A)爲1.2» 以此條件所得之熱塑性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中的分散直徑 爲0.05〜2μηα。還有,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評價AR-HP之 粒徑分佈時,未滿1 μηι之粒徑爲佔90%以上。又,雖將 樹脂組成物於300 °C下保持10分鐘,但並未察見熱塑性 碳先質的凝集’分散直徑爲0.05~2μιη。還有,高密度聚 乙烯(住友化學公司製)、低密度聚乙烯(住友化學公司 製)、中間相瀝青、及聚苯乙烯之表面張力分別爲31、 31、22、24mN/m,(聚合物鏈段(ei)之表面張力/熱塑 性碳先質之表面張力)値爲1.1、(聚合物鏈段(e2)之 -25- 1325450 表面張力/熱塑性樹脂之表面張力)値爲1.0。 . 將上述樹脂混合物於300°C由紡紗管嘴予以紡紗,作 _ 成先質纖維(複合纖維)。此複合纖維之纖維直徑爲 2 0μιη,截面中之中間相瀝青的分散直徑全爲2μπι以下。 其次,將此複合纖維1〇〇重量份和碘5重量份放入耐壓玻 璃容器且於l〇〇°C保持10小時,取得安定化先質纖維。 將此安定化先質纖維慢慢升溫至50(TC爲止,進行高密度 9聚乙烯及Modiper A1100的除去。其後於氮環境氣體中升 溫至1,500 °C爲止且保持30分鐘,並進行碳化。所得之極 細碳纖維的纖維直徑爲在〇.〇1μιη~2μιη之範圍,完全未察 見分支構造。對纖維直徑1 μιη之極細碳纖維測定強度、 彈性率時,拉伸強度爲2,5 00MPa、拉伸彈性率爲3 00GPa 實施例3 將做爲熱塑性樹脂之聚-4 -甲基戊烯·1 (TPX: Grade RT· 18[三井化學公司製])1〇〇重量份和做爲熱塑性碳先質 之中間相瀝青 AR-HP(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11.1份以 同方向雙螺桿擠壓機(日本製鋼所TEX-30、桶溫290°C 、氮氣流下)予以熔融混練作成樹脂混合物》以此條件所 得之熱塑性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中的分散直徑爲 0.05〜2 μιη。又,雖將樹脂混合物於300 °C下保持3分鐘, 但並未察見熱塑性碳先質的凝集,分散直徑爲0.05 ~2μιη 。還有’聚-4-甲基戊烯-1、中間相瀝青的表面張力分別 -26- 1325450 爲24、22mN/m。還有,以陽電子消滅法所評價之聚-4-甲 基戊烯-1之自由體積的平均直徑爲0.6 4nm,以DSC評價 之結晶熔點爲238t。 將上述樹脂混合物於300°C由紡紗管嘴予以紡紗,作 成先質纖維(複合纖維)。此複合纖維之纖維直徑爲 20μπι,截面中之中間相瀝青的分散直徑全爲2μιη以下。 其次,將此複合纖維100重量份和碘5重量份放入耐壓玻 璃容器且於190 °C保持2小時,取得安定化先質纖維。將 此安定化先質纖維慢慢升溫至50(TC爲止,進行聚-4-甲基 戊烯-1的除去。其後於氮環境氣體中升溫至1,500 °C爲止 且保持30分鐘,並進行碳化。所得之極細碳纖維的纖維 直徑爲在0.01 μπι〜2 μιη之範圍,完全未察見分支構造。對 纖維直徑1 μπι之極細碳纖維測定強度、彈性率時,拉伸 強度爲2,5 00MPa、拉伸彈性率爲3 00GPa。 實施例4 將做爲熱塑性樹脂之高密度聚乙烯(住友化學公司製 )100重量份和做爲熱塑性碳先質之中間相瀝青AR-HP ( 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11.1份以雙螺桿擠壓機(日本製鋼 所TEX-30、L/D = 42、桶溫2 9 0 °C、氮氣流下)予以熔融 混練作成樹脂混合物。熱塑性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中的分 散直徑爲0.1~10μπι。又,雖將樹脂混合物於300°C下保持 10分鐘,但並未察見熱塑性碳先質的凝集,分散直徑爲 〇_1〜ΙΟμηι。將上述樹脂混合物,使用加熱剪切流動觀察裝 -27- 1325450 置(Japan Hitech (株)製 CSS-450A),以加熱至 300°C . 之石英板夾住並且賦與750S_i之剪切1分鐘後,急冷至 .室溫爲止,作成厚度60μιη的薄膜。使用上述裝置進行薄 膜中所含之熱塑性碳先質的觀察時,確認生成纖維直徑 0.01〜5 μιη、纖維長度1〜20秒的纖維。其次,將此薄膜 1〇〇重量份和碘5重量份放入耐壓玻璃容器且於l〇〇°C保 持10小時,取得安定化先質薄膜。將此安定化先質薄膜 Φ慢慢升溫至500°C爲止,進行高密度聚乙烯的除去。其後 於氮環境氣體中升溫至1 ,5 00 °C爲止且保持30分鐘,進行 AR-HP的碳化。所得之極細碳纖維的纖維直徑爲在 Ο.ΟΙμιη〜5μιη之範圍,完全未察見分支構造。 實施例5 將做爲熱塑性樹脂之高密度聚乙烯(住友化學公司製 )100重量份和做爲熱塑性碳先質之中間相瀝青AR-HP ( 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11.1份以雙螺桿擠壓機(日本製鋼 所TEX-30、L/D = 42、桶溫2 9 0 °C、氮氣流下)予以熔融 混練作成樹脂混合物。熱塑性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中的分 散直徑爲0.1〜ΙΟμιη。又,雖將樹脂混合物於300°C下保持 10分鐘,但並未察見熱塑性碳先質的凝集,分散直徑爲 0.1〜ΙΟμπι。又,於300°c、剪切速率1,000s·1中之熱塑性 樹脂的熔融黏度爲中間相瀝青AR-HP的10倍。 將上述樹脂混合物於300°C由紡紗管嘴予以紡紗,作 成先質纖維(複合纖維)。此複合纖維之纖維直徑爲 -28- 1325450 2〇μιη,截面中之AR-ΗΡ的分散直徑全爲ΐ〇μιη 次,將此複合纖維1〇〇重量份和碘5重量份放入 容器且於100°C保持10小時,取得安定化先質 安定化先質纖維慢慢升溫至500 °C‘爲止,進行高 烯的除去。其後於氮環境氣體中升溫至1,500°C 持30分鐘,進行AR-ΗΡ的碳化。所得之極細碳 維直徑爲在Ο.ΟΙμιη〜5μιη之範圍,完全未察見分 對纖維直徑1 μπι之極細碳纖維測定強度、彈性 伸強度爲2,500MPa、拉伸彈性率爲300GPa。 實施例6 將做爲熱塑性樹脂之高密度聚乙烯(住友化 )1 00重量份和做爲熱塑性碳先質之中間相瀝青 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1〇重量份以雙螺桿擠壓 製鋼所TEX-30、L/D = 42、桶溫290°C、氮氣流 熔融混練,且就熔融狀態原樣以齒輪泵送液且由 予以紡紗,取得先質纖維。先質纖維之纖維直徑 ,截面中之AR-HP的分散直徑全爲1〇 μπι以下。 將此先質纖維1〇〇重量份和碘5重量份放入 容器,且於l〇〇°C保持10小時。以熱甲苯將所 先質纖維中所含之高密度聚乙烯予以溶劑除去 AR-HP之軟化點時爲500°C以上。 將此安定化先質纖維慢慢升溫至500 °C爲止 密度聚乙烯的除去。其後於氮環境氣體中升溫至 以下。其 耐壓玻璃 纖維。將 密度聚乙 爲止*保 纖維的纖 支構造。 率時,拉
學公司製 AR-ΗΡ ( 機(曰本 下)予以 紡紗管嘴 :爲 2 0 μπι 耐壓玻璃 得安定化 ,且調查 ,進彳了局 1, 5 0 0 °C -29- 1325450 爲止並保持30分鐘,進行AR-ΗΡ的碳化。所得之極細碳 纖維的纖維直徑爲在0.01 μπι〜5μηι之範圍,可取得本發明 目的之碳纖維。對纖維直徑Ιμιη之極細碳纖維測定強度 、彈性率。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1 使用苯酚樹脂100重量份做爲熱塑性碳先質,並將其 ® 與高密度聚乙烯100重量份以雙螺桿擠壓機予以熔融混練 ,且就熔融狀態原樣以齒輪泵送液且由紡紗管嘴予以紡紗 ’取得先質纖維。將所得之先質纖維於鹽酸-甲醛水溶液 (鹽酸1 8wt%、甲醛10wt% )中浸漬,取得安定化先質纖 維。其次於氮氣流中,以600°c、1 0分鐘之條件予以碳化 ’除去聚乙烯且取得苯酚系極細碳纖維。對纖維直徑Ιμιτ 之極細碳纖維測定強度、彈性率。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2 僅將AR-ΗΡ,以實施例6取得先質纖維之紡紗法同樣 之方法予以紡紗’僅取得AR-HP的纖維。 將其以實施例6同樣之條件進行安定化及石墨,取得 纖維直徑15μιη的碳纖維。結果示於表1。 -30- 1325450 表1 ------ 纖維直徑 拉伸強度 拉伸彈性率 (μηι ) (MPa) (GPa ) 實施例6 1 25 00 3 00 比較例1 1 700 25 比較例2 15 2000 200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爲實施例1之樹脂組成物(PE/瀝青/Modiper 八1100)的8£1^照片(1〇,〇〇0倍)。 圖2爲實施例1之樹脂組成物(PE/瀝青/Modiper A1100)的瀝青分散粒子直徑的分佈。 圖3爲表示PE與瀝青之熔融黏度的剪切速度依賴性 -31 -

Claims (1)

1325450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種碳纖維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 (1) 將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及選自瀝青、聚丙烯 腈、聚碳化二亞胺、聚醯亞胺、聚苯并吡咯及芳醯胺所成 群中至少一種之熱塑性碳先質1~15〇重量份所構成的混合 物予以紡紗或製膜並形成先質纖維或薄膜, (2) 將先質纖維或薄膜賦予安定化處理令該先質纖 維或薄膜中之熱塑性碳先質安定化並形成安定化先質纖維 或薄膜, (3) 由安定化先質纖維或薄膜中除去熱塑性樹脂並 形成纖維狀碳先質, (4) 將纖維狀碳先質予以碳化或石墨化而形成碳纖 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熱塑性樹脂爲 以陽電子消滅法所測定之20°C中自由體積的直徑爲〇.5nm 以上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熱塑性樹脂 爲以下述式(I )表示,
此處,R1、R2、R3及R4示彼此獨立爲氫原子、碳數1〜15 個烷基 '碳數5〜10個環烷基、碳數6〜12個芳基或碳數 7~ 12個芳烷基,η爲20以上之數。 -32- 1325450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熱塑性樹脂 爲選自4-甲基戊烯-1之均聚物及共聚物以及乙烯之均聚 物及共聚物所成群中之至少一種。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熱塑性碳先 質之瀝青爲中間相瀝青。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熱塑性樹脂 之表面張力與熱塑性碳先質之表面張力的差爲15mN/m以 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先質纖維或 薄膜截面中熱塑性碳先質的平均相當直徑在0.01〜5 Ομιη之 範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步驟(1)中 之混合物爲再含有0.001-2 0重量份之選自,滿足下述式 (1 )及(2 ): 1聚合物鏈段(e 1 )的表面張力 " • 熱塑性碳先質的表面張力 ‘ 之聚合物鏈段(segment)(el)及滿足下述式(2): ,:聚合物鏈段(e 2 )的表面張力 <{ 3 ^熱塑性樹脂的表面張力~~ . 之聚合物鏈段(e2)的共聚物(E)以及滿足下述式(3) 及(4 ): -33- 1325450 〇1/均聚物(F)的表面張力 . '碳先質的表面張力 ^ ; 〇 >7 /均聚物(F )的表面張力 '性樹脂的表面張力 ' ^ ; 之均聚物(F)所成群的聚合物。 9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聚合物鏈段( el)爲苯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 iO.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聚合物鏈段 (e2)爲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共聚物(E )爲接枝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步驟(1) 之紡紗及製膜爲以熔融擠壓進行。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方法,其中熔融擠壓 爲在100~400°C範圍之溫度下進行。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製膜爲以 賦予l-lOCKOOOS·1範圍之剪切而進行。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爲於步驟 )中,形成相當於直徑1〜ΙΟΟμιη的先質纖維或厚度 0·1~500μιη的先質薄膜。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步驟(2) 的安定化處理爲令先質纖維或薄膜與氧氣和/或含鹵素氣 體之氣體接觸而進行。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爲於步驟(1 )與步驟(2)之間,將先質纖維或薄膜予以延拉。 -34- 1325450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步驟(3) 中之熱塑性樹脂的除去爲以400〜600°C範圍之溫度,令熱 塑性樹脂熱分解且使之氣體化而進行除去。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步驟(4) 中之碳化或錯化爲於惰性環境氣體下,以700〜3,000。(:範 圍之溫度進行。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造方法,其中碳纖維 係使用於電池用電極。 21. —種碳纖維網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 (1) 將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及選自瀝青、聚丙烯 腈、聚碳化二亞胺、聚醯亞胺、聚苯并吡咯及芳醯胺所組 成群中之至少一種熱塑性碳先質1〜150重量份所構成的混 合物經由熔融擠壓予以製膜並形成先質薄膜 (2) 將先質薄膜賦予安定化處理令該先質薄膜中之 熱塑性碳先質安定化並形成安定化先質薄膜, (3) 將安定化先質薄膜以數枚重疊形成安定化先質 重疊薄膜, (4) 由安定化先質重疊薄膜中除去熱塑性樹脂並形 成纖維狀碳先質網, (5) 將纖維狀碳先質網予以碳化或石墨化且形成碳 織維網。 22. —種纖維狀碳製造用組成物,其特徵爲由熱塑性 樹脂100重量份及選自瀝青、聚丙烯腈、聚碳化二亞胺、 聚醯亞胺、聚苯并吡咯及芳醯胺所成群中至少一種之熱塑 -35- 1325450 性碳先質1〜150重量份所構成’且滿足下述(丨)〜(iv)之任1 項者, (i)更含有選自滿足下述式(Π: .„ :聚合物鏈段(e 1 )的表面張力 (!) ° 熱塑性碳先質的表面張力 . 之聚合物鏈段(el)及滿足下述式(2): 聚合物鏈段(e 2 )的表面張力 <1 ~~熱塑性樹脂的表面張力~ 之聚合物鏈段(e2)之共聚物(E)以及滿足下述式(3)及(4): :均聚物(F)的表面張力 ,s 熱塑性碳先質的表面張力 , 1均聚物(F)的表面張力 , ' 熱塑性樹脂的表面張力 · 之均聚物(F)所成群之聚合物0.001〜20重量份; (ii) 熱塑性碳先質於熱塑性樹脂之基質中以粒狀分散, 而所分散之熱塑性碳先質的平均相當粒徑在〇.〇1~50μιη之 範圍; (iii) 於3 00 °C保持3分鐘後,所分散之熱塑性碳先質的 平均相當粒徑在〇.〇1〜50 μηι之範圍; (iv) 於剪切速度UOOOS·1中熱塑性樹脂的熔融黏度爲熱 塑性碳先質之熔融黏度的0.5 ~30倍之溫度下,將熱塑性 樹脂與熱塑性碳先質混合而調製。 -36- 1325450 23. —種碳纖維與樹脂配合使用之用途,其係爲如申 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造方法所得之碳纖維與樹脂配合使 用之用途。 2 4.—種碳纖維之製造用原料之用途,其係爲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22項之組成物做爲碳纖維之製造用原料之用 途0
TW092126715A 2002-09-30 2003-09-26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carbon fiber and mats TW200412380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85209 2002-09-30
JP2002317286 2002-10-31
JP2002324959 2002-11-08
JP2002359120 2002-12-11
JP2003018513 2003-01-28
JP2003173031 2003-06-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12380A TW200412380A (en) 2004-07-16
TWI325450B true TWI325450B (zh) 2010-06-01

Family

ID=32074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26715A TW200412380A (en) 2002-09-30 2003-09-26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carbon fiber and mats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012061A1 (zh)
EP (1) EP1550747B1 (zh)
JP (1) JP3971437B2 (zh)
KR (1) KR101031207B1 (zh)
CN (1) CN100338280C (zh)
AT (1) ATE470735T1 (zh)
AU (1) AU2003272887A1 (zh)
DE (1) DE60332947D1 (zh)
TW (1) TW200412380A (zh)
WO (1) WO200403146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0330B (zh) * 2010-11-02 2014-11-11 Concrete Invest Co Ltd Carbon fiber bundle dispersion method and the carbon fiber bundle obtained by the method
TWI507778B (zh) * 2010-09-17 2015-11-11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Twist the front panel of the nematic liquid crystal panel
TWI558659B (zh) * 2013-03-22 2016-11-21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多孔質碳材料、多孔質碳材料前驅體、多孔質碳材料前驅體的製造方法及多孔質碳材料的製造方法
TWI672854B (zh) * 2014-07-15 2019-09-21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電極材料、鋰硫電池電極、鋰硫電池及電極材料的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45115A1 (ja) * 2003-11-10 2005-05-19 Teijin Limited 炭素繊維不織布、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用途
WO2005087991A1 (ja) * 2004-03-11 2005-09-22 Teijin Limited 炭素繊維
JP2006214033A (ja) * 2005-02-03 2006-08-17 Teijin Ltd 混合紡糸用口金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極細繊維の製造方法
JP4457147B2 (ja) * 2005-03-24 2010-04-28 株式会社クラレ 極細炭素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11990B2 (ja) * 2005-05-19 2011-11-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電解質膜及び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DE102006026549A1 (de) * 2006-06-08 2007-12-13 Audi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Reibscheiben aus keramischen Werkstoffen mit verbesserter Reibschicht
KR101529747B1 (ko) * 2008-04-08 2015-06-17 데이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탄소 섬유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390240B2 (ja) * 2008-06-30 2014-01-15 帝人株式会社 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CN101724922B (zh) * 2009-11-26 2012-09-05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碳纤维用高强聚丙烯腈基原丝的制备方法
KR100995154B1 (ko) * 2010-02-11 2010-11-18 전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다공성탄소나노섬유 제조방법, 상기 방법으로 제조된 다공성탄소나노섬유,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탄소나노섬유응용제품
KR101396035B1 (ko) 2011-12-23 2014-05-19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전기방사방법에 의한 활성탄소나노섬유 제조방법
CN103469369B (zh) * 2013-05-31 2016-05-11 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的制备方法
WO2015042387A1 (en) * 2013-09-19 2015-03-26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lyolefin-derived carbon fibers containing boron
US10397666B2 (en) * 2014-06-27 2019-08-27 Koninklijke Kpn N.V. Determining a region of interest on the basis of a HEVC-tiled video stream
CN104047066B (zh) * 2014-07-01 2016-08-17 陕西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中间相沥青熔融纺丝方法
CN104118158B (zh) * 2014-07-17 2016-10-05 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 一种纳微米碳纤维复合毡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3086B (zh) * 2015-06-11 2017-06-16 贵州新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 石墨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KR102220779B1 (ko) * 2015-06-26 2021-02-25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그라파이트 필름의 제조방법
CN105954342A (zh) * 2016-04-26 2016-09-21 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腈原丝纤维致密度的测试方法
CN108396408A (zh) * 2018-01-30 2018-08-14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氮掺杂的芳纶基增强多级孔洞碳纤维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9953A (en) * 1969-08-07 1972-02-08 Kanegafuchi Spinning Co Ltd Method of producing carbon fibers
GB1356567A (en) * 1970-09-08 1974-06-12 Coal Industry Patents Ltd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bres
US3984514A (en) * 1972-01-24 1976-10-05 Gulf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mpany Process for producing fine polyamide/polystyrene fibers
US3995014A (en) * 1973-12-11 1976-11-30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carbon fibers from mesophase pitch
KR870000534B1 (ko) * 1983-10-13 1987-03-14 미쓰비시 레이욘 가부시끼가이샤 고강도 고탄성 탄소섬유 및 그 제조방법
JPS6236465A (ja) * 1985-08-12 1987-02-17 Unitika Ltd 微細光学組織を有する炭素化物形成用組成物
JPH0364525A (ja) * 1989-07-28 1991-03-19 Toyobo Co Ltd ピッチ系炭素繊維の製法
JPH0382822A (ja) * 1989-08-25 1991-04-08 Tonen Corp ピッチ系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CA2024329A1 (en) * 1989-08-31 1991-03-01 Junichi Kubo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s
JP2001073226A (ja) 1999-08-30 2001-03-21 Gun Ei Chem Ind Co Ltd 複合繊維、フェノール系極細炭素繊維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6583075B1 (en) * 1999-12-08 2003-06-24 Fiber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c. Dissociable multicomponent fibers containing a polyacrylonitrile polymer component
JP2002173308A (ja) * 2000-12-04 2002-06-21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
JP2003336130A (ja) 2002-03-15 2003-11-28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炭素繊維、それから得られるカーボンナノファイバー及びその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前駆体繊維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7778B (zh) * 2010-09-17 2015-11-11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Twist the front panel of the nematic liquid crystal panel
US9817262B2 (en) 2010-09-17 2017-11-14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Front plate of TN liquid crystal panel
TWI460330B (zh) * 2010-11-02 2014-11-11 Concrete Invest Co Ltd Carbon fiber bundle dispersion method and the carbon fiber bundle obtained by the method
TWI558659B (zh) * 2013-03-22 2016-11-21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多孔質碳材料、多孔質碳材料前驅體、多孔質碳材料前驅體的製造方法及多孔質碳材料的製造方法
TWI672854B (zh) * 2014-07-15 2019-09-21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電極材料、鋰硫電池電極、鋰硫電池及電極材料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971437B2 (ja) 2007-09-05
CN100338280C (zh) 2007-09-19
EP1550747A4 (en) 2006-05-31
CN1685095A (zh) 2005-10-19
US20060012061A1 (en) 2006-01-19
EP1550747A1 (en) 2005-07-06
KR101031207B1 (ko) 2011-04-27
AU2003272887A1 (en) 2004-04-23
DE60332947D1 (de) 2010-07-22
WO2004031461A1 (ja) 2004-04-15
JPWO2004031461A1 (ja) 2006-02-02
EP1550747B1 (en) 2010-06-09
TW200412380A (en) 2004-07-16
ATE470735T1 (de) 2010-06-15
KR20050061495A (ko) 2005-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5450B (zh)
US9376765B2 (en) Carbon fi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101159088B1 (ko) 탄소 섬유
Mei et al. Magnetic‐field‐assisted electrospinning highly aligned composite nanofibers containing well‐align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JP2004176236A (ja) 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Chung Developing a New Polyolefin Precursor for Low-Cost, High-Strength Carbon Fiber
JP5390240B2 (ja) 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JP4342871B2 (ja) 極細炭素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54656B2 (ja) 極細炭素繊維綿状体の製造方法
WO2018062352A1 (ja) 放熱シート
JP2006063487A (ja) 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JP4339727B2 (ja) 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KR102016272B1 (ko) 탄소 재료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JP4263122B2 (ja) 炭素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64346A (ja) 炭素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55936B2 (ja) 極細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JP2005248371A (ja) 極細炭素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07334A (ja) 炭素組成物、当該組成物を含有する複合材料および分散体
JP4429765B2 (ja) 炭素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ajaddod Improving multi functional properties in polymer based nano composites by interfacial enhancement
JP2005273069A (ja) 炭素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63476A (ja) 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JP2010007214A (ja) 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