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8036A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18036A
CN1518036A CNA2004100050897A CN200410005089A CN1518036A CN 1518036 A CN1518036 A CN 1518036A CN A2004100050897 A CNA2004100050897 A CN A2004100050897A CN 200410005089 A CN200410005089 A CN 200410005089A CN 1518036 A CN1518036 A CN 15180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charge
discharge cell
barrier rib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050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37296C (zh
Inventor
权宰翊
姜景斗
禹锡均
金禹泰
柳宪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300452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050003722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3-00452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50895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3-00502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50292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3-00525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515333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3-00534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51531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18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80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3729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3729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36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2211/36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 H01J2211/361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characterized by the shape
    • H01J2211/365Pattern of the spac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地址电极形成在第二基板上。阻挡肋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该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荧光层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放电维持电极形成在第一基板上。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每个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此外,每个放电单元如此形成,随着距离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特别涉及一种在将放电单元限定为独立单元的两个基板之间具有阻挡肋(barrier rib)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PDP通常是一种显示器件,其中由气体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激励荧光体,由此实现预定图像。由于PDP(甚至具有大荧光屏尺寸)可能实现的高分辨率,很多人相信它们将成为主要的下一代平面显示器结构。
在传统PDP中,参见图25,在后基板100上沿着一个方向(在图中的X轴方向)形成地址电极101。在其上设置地址电极101的后基板10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介电层103,以使介电层103覆盖地址电极101。在介电层103上以条形图形和在对应地址电极101之间的位置上形成阻挡肋105。形成在阻挡肋105之间的是红、绿和蓝色荧光层107。
形成在面对后基板100的前基板110的表面上的是放电维持电极114。每个放电维持电极114包括一对透明电极112和一对总线电极113。透明电极112和总线电极113布置在基本上垂直于后基板100的地址电极101的方向上(Y轴方向)。介电层116形成在其上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14的前基板110的整个表面上,以便介电层116覆盖放电维持电极114。MgO保护层118形成得覆盖整个介电层116。
后基板100的地址电极101和前基板110的放电维持电极114相交处之间的区域成为形成放电单元的区域。
地址电压Va施加于地址电极101和放电维持电极114之间,以便进行地址放电,然后维持电压Vs施加于一对放电维持电极114之间,以便进行维持放电。此时产生的紫外线激励相应的荧光层,从而通过透明前基板110发出可见光,由此实现图像显示。
然而,利用其中如图25那样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14和以条形图形设置阻挡肋105的PDP结构,在相邻放电单元(即彼此相邻且其间设置阻挡肋105的放电单元)之间可能产生串扰。此外,由于在用于分割放电单元的相邻阻挡肋105之间不设置结构,因此在相邻阻挡肋105内的相邻放电单元之间可能产生错误放电。为了防止产生这些问题,必须在对应相邻像素的放电维持电极114之间提供最小距离。但是,这限制了对改进放电效率所做的努力。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中,已经公开了一种具有改进电极和阻挡肋结构的PDP,如图26和27所示。
在图26所示的PDP结构中,尽管以典型的条形图形形成阻挡肋121,但是放电维持电极123的结构有所改变。即,放电维持电极123包括透明电极123a和总线电极123b,对于每个放电单元,按照从总线电极123b延伸并互相相对的方式形成一对透明电极123a。美国专利No.5661500公开了一种具有这种结构的PDP。但是,在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PDP中,沿着形成阻挡肋121的方向的错误放电仍然是个问题。
在图27所示的PDP结构中,实现了用于阻挡肋125的矩阵结构。特别是,阻挡肋125包括相交叉的垂直阻挡肋125a和水平阻挡肋125b。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平10-149771公开了具有这种结构的PDP。
然而,利用这种矩阵阻挡肋结构,由于除形成阻挡肋以外的所有区域都被设计成放电区,因此只存在产生热量的区域而没有吸热或散热的区域。结果是,在消逝一段时间之后,在发生放电和不发生放电的单元之间产生温度差。这些温度差不仅影响放电性能,而且将导致亮度差异、产生明亮的余像以及其它这种质量问题。明亮的余像指的是甚至在亮度高于其周边的图形显示预定时间间隔,然后返回到整个荧光屏的亮度之后,在局部区域和其周边之间产生的亮度差异。
此外,在具有这种矩阵结构的阻挡肋125的PDP中,或是荧光层在限定放电单元的角部区域中不均匀地形成,或是从荧光层到放电维持电极127的距离足够大以至于降低了转换成可见光的效率。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面板优化影响放电的电极和放电单元的结构,由此使放电效率最大,并提高了将真空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的效率,以便确保放电稳定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限定放电单元的阻挡肋的截面形成为阶梯结构,以便在制造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过程中容易对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抽真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相对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地址电极形成在第二基板上。阻挡肋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荧光层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放电维持电极形成在第一基板上。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每个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放电单元横坐标通常穿过相邻放电单元的中心,放电单元纵坐标通常穿过相邻放电单元的中心。非放电区可以分别位于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坐标之间的中心位置上。每个非放电区可按照具有独立单元结构的方式由阻挡肋形成。非放电区是通过分开相邻放电单元的阻挡肋形成的。非放电区还可以由分开对角相邻的放电单元的阻挡肋形成。而且,形成为独立单元结构的非放电区可分为多个独立单元。实际上,非放电区可由位于非放电区内的至少一个间隔阻挡肋分为多个非放电子区。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上相邻的放电单元对共享至少一个阻挡肋。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如果放电单元的长度是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则每个放电单元如下形成,随着距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减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随着距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每个放电单元的两端形成为具有逐渐减小的深度,该深度是从在朝向第二基板的方向上与第一基板相邻的阻挡肋的端部开始测量的。
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每个放电单元的两端部可具有基本上为梯形形状的结构,可以是楔形的,或者可以是弧形的。由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相邻的每对放电单元共享的阻挡肋平行地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每个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并且形成放电单元的阻挡肋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和第二阻挡肋部件,第一阻挡肋部件平行于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第二阻挡肋部件不平行于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阻挡肋部件与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相交。
第一阻挡肋部件和第二阻挡肋部件可具有不同高度。第一阻挡肋部件可以高于或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每个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如果放电单元的长度是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则每个放电单元形成为:随着距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减小,并且放电维持电极包括总线电极和突起电极,其中总线电极延伸使得为每个放电单元提供一对总线电极,突起电极从每个总线电极延伸形成,使得一对相对的突起电极形成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的区域中。
随着距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增加,在突起电极连接到总线电极并从总线电极延伸处的突起电极的近端沿着形成总线电极的方向宽度减小,突起电极的近端可形成得对应放电单元的端部的形状。
每个突起电极的与连接到总线电极并从总线电极延伸的近端相对的远端可形成得包括凹槽(indentation),不同尺寸的第一放电间隙和第二放电间隙形成在相对的突起电极的远端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基本上形成在沿着形成总线电极的方向的每个突起电极的远端的中心。而且,可以在每个突起电极的凹槽两侧形成突起,在一个实施例中,以角度没有急剧变化的方式倒圆每个突起电极的凹槽的边缘。
突起电极可以是透明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放电单元填充有包含10%或更多氙(Xe)的放电气体。在另一实施例中,放电单元填充有包含10-60%氙的放电气体。
通气路径形成在限定非放电区的阻挡肋上。在阻挡肋中通气路径形成为沟槽,以将放电单元与非放电单元连通。
沟槽基本上具有椭圆形平面结构或矩形平面结构。
在另一实施例中,放电维持电极包括扫描电极和公共电极,它们设置成:一个扫描电极和一个公共电极与放电单元的每行对应,扫描电极和公共电极包括延伸到彼此相对的放电单元中的突起电极。突起电极形成为:突起电极近端的宽度小于其远端的宽度。地址电极包括沿地址电极形成方向形成的行区和放大区,其中放大区在预定位置形成并沿基本上垂直于行区方向的方向扩展以便与扫描电极的突起电极的形状相对应。
地址电极的放大区在和突起电极远端相对的区域形成为第一宽度,在和突起电极近端相对的区域形成为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放电维持电极包括扫描电极和公共电极,它们形成为:一个扫描电极和一个公共电极与放电单元的每行对应。每个扫描电极和公共电极包括沿基本上垂直于地址电极形成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总线电极以及突起电极,其中突起电极从总线电极延伸到放电单元中,以使扫描电极的突起电极与公共电极的突起电极相对。
公共电极的总线电极之一安装在放电单元的每隔一行的相邻放电单元之间,扫描电极的总线电极安装在相邻放电单元之间和公共电极的总线电极之间。
而且,公共电极的突起电极从公共电极的总线电极延伸到与总线电极的相对侧相邻的放电单元中,且公共电极的总线电极具有比扫描电极的总线电极的宽度更大的宽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剖面图;
图4是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改进例的部分平面图;
图5是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6是图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改进例的部分平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8是图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改进例的部分平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0是图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16是表示作为F(A+Xe)函数的放电初始电压变化的曲线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8是图1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19A和19B分别是图1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通气路径的透视图和平面图;
图20A和20B分别是图19A和19B所示的通气路径的改进例的透视图和平面图;
图21是图1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改进例的部分平面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23是图22的部分放大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25是传统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切去的透视图;
图26是具有条形阻挡肋结构的传统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27是具有矩阵阻挡肋结构的传统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截面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包括基本上平行设置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其中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的多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由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阻挡肋25限定。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形成在第一基板10上,地址电极21形成在第二基板20上。下面将更详细地介绍PDP的这种基本结构。
多个地址电极21在与第一基板10相对的第二基板20的表面上沿着一个方向(附图中为X方向)形成。地址电极21形成为条形图形,并在相邻地址电极21之间具有均匀的预定间隔。介电层23形成在第二基板20的其上形成地址电极21的表面上。介电层23可以形成得在第二基板20的整个表面上延伸,由此覆盖地址电极21。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地址电极21被描述为设置成条形图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地址电极21可以形成为各种不同的图形和形状。
阻挡肋25限定多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而且还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隙中限定非放电区26。在一个实施例中,阻挡肋25形成在介电层23上,介电层23设置在第二基板20上,如上所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表示其中提供放电气体且期望通过施加地址电压和放电维持电压产生气体放电的区域。非放电区26是不施加电压因而不期望在其中产生气体放电(即发光)的区域。非放电区26是在Y方向至少与阻挡肋25的厚度一样大的区域。
参见图1和2,由阻挡肋25限定的非放电区26形成在由放电单元横坐标H和纵坐标V包围的区域中,其中放电单元横坐标H和纵坐标V穿过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并且分别与X方向和Y方向对准。在一个实施例中,非放电区26位于相邻横坐标H和纵坐标V之间的中心位置上。换句话说,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着X方向彼此相邻的每对放电单元27R、27G和27B与沿着Y方向相邻的另一对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具有公共的非放电区26。利用由阻挡肋25实现的这种结构,每个非放电区26具有独立的单元结构。
在安装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形成得共享至少一个阻挡肋25。而且,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如此形成,即,随着距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的距离在提供地址电极21的方向上(X方向)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上宽度减小。就是说,如图1所示,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部的宽度Wc比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的宽度We大,随着距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的距离增加,端部的宽度We一直减小到一特定点。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形成为梯形形状,直到达到阻挡肋25封闭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预定位置为止。这导致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具有总体上八边形的平面形状。
按照上述方式限定非放电区26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阻挡肋25包括与地址电极21平行的第一阻挡肋部件25a和如上所述限定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且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的第二阻挡肋部件25b。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阻挡肋部件25b形成得延伸到一点,然后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上延伸,并在地址电极21上交叉。因此,第二阻挡肋部件25b在沿着地址电极21的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27R、27G和2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第二阻挡肋部件25b还可以对角地分开其间具有非放电区的相邻放电单元。
红(R)、绿(G)和蓝(B)荧光体淀积在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内,以便分别形成荧光层29R、29G和29B。这将参照图3更详细地说明,其中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剖面图。
参见图3,随着距放电单元27R的中心的距离增加,沿着地址电极21的方向在放电单元27R的两个端部上的深度减小。就是说,放电单元27R的端部处的深度de小于放电单元27R中部的深度dc,并且随着到中心的距离沿着X方向增加,深度de减小。
作为这样形成放电单元27R的深度de和dc的结果,荧光层29R与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之间的距离在放电单元27R的端部减小。由于气体放电的强度在放电单元27R的端部上相对较低,因此这种结构提高了在这些区域中将真空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的效率。其它颜色的放电单元27G和27B与放电单元27R相同地形成,因此其工作方式也相同。
相对于第一基板10,多个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形成在与第二基板20相对的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上。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在基本上垂直于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的方向(Y方向)上延伸。此外,介电层14形成在第一基板10的整个表面上,覆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MgO保护层16形成在介电层14上。为了简化附图,图3中所示的介电层14和MgO保护层16在图1和2中未示出。
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分别包括形成为条形图形的总线电极12b和13b以及分别从总线电极12b和13b延伸形成的突起电极12a和13a。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总线电极12b延伸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一端中,且总线电极13b延伸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相反端中。因此,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具有位于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2b之一和位于另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3b之一。
就是说,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突起电极12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2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突起电极13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3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因此,一个突起电极12a和一个突起电极13a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彼此相对形成。
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即突起电极12a和13a分别附着到总线电极12b和13b并从其伸出的位置)对应于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的形状而形成。即,随着距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的距离沿着X方向增加,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沿着Y方向的宽度减小,由此对应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的形状。
突起电极12a和13a是通过透明电极如ITO(氧化铟锡)电极实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金属电极作为总线电极12b和13b。
图4是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改进例的部分平面图。在穿过非放电区26的中心的X方向上形成间隔阻挡肋24。间隔阻挡肋24可通过延长第一阻挡肋部件25a而形成。通过形成间隔阻挡肋24,将非放电区26分为两个部分26a和26b,形成非放电子区。应该指出的是,非放电区26可分为两个以上的部分,这取决于间隔阻挡肋24的数量和形成。
下面,将介绍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到第八实施例的PDP。在这些PDP中,尽管第一实施例的PDP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但是改变了第二基板20的阻挡肋结构和第一基板10的放电维持电极结构,以便提高放电效率。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如图所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PDP中,多个非放电区36和多个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由阻挡肋35限定。非放电区36形成在由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其中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纵坐标穿过每个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中心并且分别与X方向和Y方向对准,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
每个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端部如此形成,即,随着距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的距离在提供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上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在放电维持电极17和18的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减小。这种结构持续,直到达到最小宽度的一点为止,由此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端部为楔形。因此,放电单元37R、37G和37B具有总体六边形的平面形状。
放电维持电极17和18分别包括总线电极17b和18b以及突起电极17a和18a,其中总线电极17b和18b沿着基本上垂直于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的方向(Y方向)形成。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37R、37G和37B,总线电极17b在相同方向延伸并与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一端叠加。总线电极1 8b延伸,同时与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相反端叠加。因此,每个放电单元37R、37G和37B具有位于其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7b和位于另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8b。
此外,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突起电极17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7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区域中。突起电极18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 8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区域中。因此,一个突起电极17a和一个突起电极18a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每个区域中彼此相对形成。
突起电极17a和18a的近端(即突起电极17a和18a分别附着到总线电极17b和18b并从其伸出的位置)形成得对应放电单元37R、37G和37B的端部的楔形形状。
图6是图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改进例的部分平面图。
在穿过非放电区36的中心的X方向上形成间隔阻挡肋34。间隔阻挡肋34可通过延长阻挡肋3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35a而形成。通过形成间隔阻挡肋34,将非放电区36分为两个部分36a和36b。应该指出的是,非放电区36可分为两个以上的部分,这取决于间隔阻挡肋34的数量和形成。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如图所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PDP中,多个非放电区46和多个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由阻挡肋45限定。非放电区46形成在由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其中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纵坐标穿过每个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中心并且分别与X方向和Y方向对准,如同第一实施例那样。通过沿着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设置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长度,将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端部倒圆成弧形。
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分别包括总线电极12b和13b以及突起电极12a和13a,其中总线电极12b和13b分别沿着基本上垂直于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的方向(Y方向)形成。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47R、47G和47B,总线电极12b在相同方向延伸,与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一端叠加,总线电极13b延伸,同时与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相反端叠加。因此,每个放电单元47R、47G和47B具有位于其一端上的一个总线电极12b和位于另一端上的一个总线电极13b。
此外,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突起电极12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2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区域中;而且,突起电极13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3b叠加并从该总线电极突出到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区域中。因此,一个突起电极12a和一个突起电极13a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区域中彼此相对形成。
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即突起电极12a和13a分别附着到总线电极12b和13b并从其伸出的位置)形成为楔形形状的结构。就是说,随着沿X方向距放电单元47R、47G和47B的中心的距离增加,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沿着Y方向的宽度减小,由此实现它们的楔形形状。
图8是图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改进例的部分平面图。在穿过非放电区46的中心的X方向上形成间隔阻挡肋44。间隔阻挡肋44可通过延长阻挡肋4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45a而形成。通过形成间隔阻挡肋44,将非放电区46分为两个部分46a和46b。应该指出的是,非放电区46可分为两个以上的部分,这取决于间隔阻挡肋44的数量和形成。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图10是图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图11是沿着图10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中,限定非放电区56和放电单元57R、57G和57B的阻挡肋55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5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55b,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55a平行于地址电极21,而第二阻挡肋部件55b限定放电单元57R、57G和57B的端部、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并且在地址电极21上相交。第二阻挡肋部件55b在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放电单元57R、57G和5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每个非放电区56由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二阻挡肋部件55b并由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阻挡肋部件55a限定。因此非放电区56形成为独立的单元结构。
此外,形成阻挡肋5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5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55b具有不同高度。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肋部件55a的高度h1高于第二阻挡肋部件55b的高度h2。结果是,参见图11,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形成排气空间E,由此在制造期间更有效地和更平缓地对PDP进行抽真空。还可以使第一阻挡肋部件55a的高度h1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55b的高度h2。
第四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57R、57G和57B和/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形状以及放电单元57R、57G和57B相对于非放电区56的定位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中,限定非放电区66和放电单元67R、67G和67B的阻挡肋65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6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65b,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65a平行于地址电极21,第二阻挡肋部件65b限定放电单元67R、67G和67B的端部、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并在地址电极21上相交。第一阻挡肋部件65a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上形成为条形图形,并且每个部件在相同方向上延伸PDP的长度。第二阻挡肋部件65b在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放电单元67R、67G和6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包括部分66a和66b的每个非放电区66由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二阻挡肋部件65b并由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上穿过非放电区66的中心的第一阻挡肋部件65a之一限定。
此外,形成阻挡肋6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6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65b具有不同高度。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阻挡肋部件65a的高度高于第二阻挡肋部件65b的高度。这就可以在制造期间更有效地和更平缓地对PDP进行抽真空。还可以使第一阻挡肋部件65a的高度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65b的高度。
第五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67R、67G和67B和/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形状以及放电单元67R、67G和67B相对于非放电区66的定位者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显示面板(PDP)中,限定非放电区76和放电单元77R、77G和77B的阻挡肋75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7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75b,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75a平行于地址电极21,第二阻挡肋部件75b限定放电单元77R、77G和77B的端部、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并在地址电极21上相交。第一阻挡肋部件75a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上形成为条形图形,并且每个部件在相同方向延伸PDP的长度。第二阻挡肋部件75b在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放电单元77R、77G和7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每个非放电区76由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二阻挡肋部件75b并由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穿过非放电区76的中心的第一阻挡肋部件75a之一限定。
此外,形成阻挡肋7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7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75b形成得具有不同高度。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阻挡肋部件75a的高度高于第二阻挡肋部件75b的高度。这就可以在制造期间更有效地和更平缓地对PDP进行抽真空。还可以使第一阻挡肋部件75a的高度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75b的高度。
第六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77R、77G和77B和/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形状以及放电单元77R、77G和77B相对于非放电区76的定位都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显示面板(PDP)中,限定包括部分86a和86b的非放电区86以及放电单元87R、87G和87B的阻挡肋85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85a以及第二阻挡肋部件85b,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85a平行于地址电极21,第二阻挡肋部件85b限定放电单元87R、87G和87B的端部、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并在地址电极21上相交。第一阻挡肋部件85a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上形成为条形图形,并且每个部件在相同方向延伸PDP的长度。第二阻挡肋部件85b在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放电单元87R、87G和87B之间基本上形成为X形状。每个非放电区86由在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方向(Y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二阻挡肋部件85b并由在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X方向)上穿过非放电区86的中心的第一阻挡肋部件85a之一限定。
此外,形成阻挡肋85的第一阻挡肋部件85a和第二阻挡肋部件85b具有不同高度。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一阻挡肋部件85a的高度高于第二阻挡肋部件85b的高度。这就可以在制造期间更有效地和更平缓地对PDP进行抽真空。还可以使第一阻挡肋部件85a的高度低于第二阻挡肋部件85b的高度。
第七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87R、87G和87B和/或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的形状以及放电单元87R、87G和87B相对于非放电区86的定位都与第三实施例相同。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面放大透视图。在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显示面板(PDP)中,放电维持电极92和93分别包括沿着基本上垂直于形成地址电极21的方向的方向形成的总线电极92b和93b,并分别包括分别从总线电极92b和93b延伸到对应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的突起电极92a和93a。
突起电极92a和93a的远端如此形成,以便沿着Y方向的中心区域形成凹槽,并且到凹槽两侧的部分突出。因此,在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中,在相对的突起电极92a与突起电极93a之间形成具有不同尺寸的第一放电间隙G1和第二放电间隙G2。就是说,在突起电极92a和93a的凹槽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形成第二放电间隙G2(或长间隙),并在向突起电极92a和93a的凹槽的两侧突出的区域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形成第一放电间隙G1(或短间隙)。因而,在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区域初始地产生的等离子体放电更有效地扩散,由此提高了总放电效率。突起电极92a和93a的远端可以只形成有凹入的中心区域,以便在凹槽两侧形成突起部分,或者可以在凹槽两侧形成突起,并延伸穿过沿着Y方向形成的参考直线r。此外,在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内提供一对相同定位的突起电极92a和93a可以如上所述那样形成,或者只有一对中的一个可以形成有凹槽和突起。不管使用的具体结构怎样,在一个实施例中,突起电极92a和93a的凹槽和突起的边缘被倒圆成无尖锐的角度变化形式。
第八实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形状及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相对于非放电区26的定位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放电维持电极92和93以其间置入第一和第二间隙G1和G2的方式定位,由此降低放电初始电压Vf。因此,在第八实施例中,包含在放电气体中的Xe的量可以提高,而放电初始电压Vf可以保持在相同水平。放电气体包含10%或更多的氙。在一个实施例中,放电气体包含10-60%的氙。通过提高氙含量,可以发射具有更高强度的真空紫外线,由此提高屏幕亮度。
放电气体中氙含量和第一与第二间隙G1和G2之间的关系将参考下面的表1和图16来描述。
在表1中,用A作为间隙G1尺寸和间隙G2尺寸的和,通过实验不同的A值,获得所示的结果,其中根据氙含量的变化,采用适当的放电初始电压Vf驱动是可能的。应指出,当放电气体含有60%或更多的氙时,PDP的驱动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在下面的表1中,F(A+Xe)是A值与氙含量值的和。即,在相加运算之前,对A值的微米单位和氙含量值的百分比单位不进行转换而把A值和氙值简单相加。而且,在放电气体中对不同的氙含量值测量的放电效率是以在放电气体包含5%的氙时放电效率值为1为基础的。
表1
在放电气体中的氙的含量(%) 根据氙含量的合适的A值(μm) F(A+Xe) 放电效率
    5     180-210     185-215     1
    7     170-210     177-217     1.05
    10     165-210     175-220     1.35
    15     155-195     170-210     1.45
    20     147-190     167-210     1.57
    25     143-187     168-213     1.76
    30     137-187     167-217     2.0
    35     135-185     170-220     2.26
    40     133-185     173-225     2.41
    50     125-180     175-230     2.89
    55     120-177     175-232     3.12
    60     110-170     170-240     3.48
如表1所示,当第一和第二放电间隙G1和G2的尺寸随氙在放电气体中的含量从5%增加到60%而减小时,可以用合适的放电初始电压Vf驱动PDP,并且放电效率提高。特别是,比较当氙含量为10%或更多时和当氙含量为5%时的情况,很明显实现了放电效率的显著提高。因此,第八实施例的PDP通过形成如上所述的突起电极和通过在放电气体中10%到60%的氙含量而在放电效率上实现了提高。
图16是表示作为F(A+Xe)函数的放电初始电压Vf变化的曲线图。
当氙含量在10%和60%之间以及F(A+Xe)值在167-240的范围内时,驱动发生在180-210V的范围内。在PDP领域中,这被认为是合适的驱动电压范围。因此,第八实施例的PDP包括含有10-60%氙的放电气体和其中F(A+Xe)值在167-240范围内的放电维持电极形式。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图18是图1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在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显示面板(PDP)中,限定非放电区26以及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阻挡肋25包括第一阻挡肋部件25a以及第二阻挡肋部件25b,其中第一阻挡肋部件25a平行于地址电极21,第二阻挡肋部件25b限定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不与地址电极21平行、并在地址电极21上相交。
通气路径40形成在第二阻挡肋部件25b上。通气路径40允许在制造过程中对PDP进行更有效和平稳地抽真空。而且,通气路径40形成为第二阻挡肋部件25b上的沟槽,以使非放电区26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连通。
当从上面看时,形成通气路径40的沟槽可以是如图19A和19B所示的大致的椭圆形或如图20A和20B所示的大致的长方形。然而,沟槽不限于任何一种形状,并可以以各种方式形成,只要在非放电区26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之间连通即可。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通气路径40的PDP中,在放电单元27R、27G和27B中包含空气的PDP的空气可以容易地抽真空,由此导致在PDP内的更彻底的真空状态。而且,尽管在图18中示出对于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形成一对通气路径40,但是可以按照需要形成更多或更少数量的通气路径40。
基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通气路径40可以应用到具有各种阻挡肋结构的PDP中。
图21是图1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改进例的部分平面图。
辅助通气路径42形成在限定非放电区26的第二阻挡肋部件25b上。辅助通气路径42连通沿Y方向相邻的非放电区26。而且,辅助通气路径42还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对PDP容易地抽真空。和通气路径40一样,当从上面看时,辅助通气路径42可以为大致的椭圆形或长方形。
除了图21所示的阻挡肋结构以外,辅助通气路径42还可应用到各种阻挡肋结构。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图23是图22的部分放大图。
在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中,和第一实施例相同,阻挡肋25限定非放电区26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而且,放电维持电极12和13沿基本垂直于地址电极24形成方向的方向(Y方向)形成。放电维持电极12是公共电极,放电维持电极13是扫描电极。扫描电极13和公共电极12分别包括沿地址电极24形成方向(Y方向)延伸的总线电极13b和12b。扫描电极13和公共电极12也分别包括分别从总线电极13b和12b延伸的突起电极13a和12a。
对于沿着Y方向的每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总线电极12b沿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一端延伸,总线电极13b延伸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相对端。因此,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具有位于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2b之一和位于其另一端上的总线电极13b之一。突起电极12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2b重叠并从相应的总线电极12b突出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而且,突起电极13a与相应的总线电极13b重叠并从相应的总线电极13b突出到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区域中。因此,一个突起电极12a和一个突起电极13a在和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对应的每个区域中彼此相对地形成。
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即突起电极12a和13a分别附着到总线电极12b和13b并从其伸出的位置)形成得对应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的形状。即,随着距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中心的距离沿X方向增加,突起电极12a和13a的近端沿着Y方向的宽度减小,由此对应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端部的形状。
在第十实施例中,地址电极24包括对应于扫描电极13的突起电极13a的形状和位置而形成的放大区24b。放大区24b增加了和地址电极24相对的扫描电极13的面积。更具体地,地址电极24包括沿X方向形成的直线区24a和在预定位置形成的、沿Y方向并与如上所述的突起电极13a的形状对应地扩展的放大区24b。
如图23所示,当从PDP的前面看时,和扫描电极13的突出部分13a的远端相对的地址电极24的放大区24b的区域基本上为具有宽度W3的长方形,和扫描电极13的突出部分13a的近端相对的地址电极24的放大区24b的区域基本上为具有宽度W4的楔形,其中宽度W4小于宽度W3,并且随着接近总线电极1 3b而逐渐减小。对于和地址电极24的直线区24a的宽度对应的宽度W5,保持下面的不等式:W3>W5且W4>W5。
通过在与如上所述的地址电极24的扫描电极13相对的区域处形成放大区24b,当地址电压施加在地址电极24和扫描电极13之间时,触发地址放电,并且不受公共电极12的影响。因此,在第十实施例的PDP中,稳定了地址放电,以至于防止了在地址放电和维持放电期间的串扰,并提高了地址电压的裕度。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在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中,和第一实施例相同,阻挡肋25限定非放电区26和放电单元27R、27G和27B。而且,放电维持电极沿基本垂直于地址电极24形成方向的方向(Y方向)形成。维持电极包括扫描电极(Ya、Yb)和公共电极Xn(其中n=1,2,3,……)。扫描电极(Ya,Yb)和公共电极Xn分别包括分别沿地址电极24形成方向(Y方向)延伸的总线电极15b和16b和突起电极15a和16a,其中突起电极15a和16a分别从总线电极15b和16b延伸以使一对突起电极15a和16a在每个放电单元27R、27G和27B中彼此相对。扫描电极(Ya,Yb)与地址电极24一起作用以选择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公共电极Xn作用为启动放电并产生维持放电。
术语“行”用来描述沿Y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行,设置公共电极Xn的总线电极16b以使总线电极16b之一形成为与在沿X方向相邻的每两行中的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重叠。而且,设置扫描电极(Ya,Yb)的总线电极15b,以使扫描电极Ya的一个总线电极15b和扫描电极Yb的一个总线电极15b形成为与在沿X方向相邻的每两行中的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端部重叠。沿此X方向,扫描电极(Ya,Yb)和公共电极Xn以Ya-X1-Yb-Ya-X2-Yb-Ya-X3-Yb-...-Ya-Xn-Yb的总体图形设置。采用此结构,公共电极Xn可以参与所有放电单元27R、27G和27B的放电工作。
而且,扫描电极(Ya,Yb)的总线电极15b和16b和公共电极Xn也分别位于放电单元27R、27G和27B区的外部。这通过总线电极15b和16b防止了孔径比的降低,因此保持了高亮度。另外,公共电极Xn的总线电极16b形成得沿X方向比扫描电极(Ya,Yb)的总线电极15b对覆盖更大的区域。这是因为公共电极Xn的总线电极16b吸收外部光,并由此提高对比度。
在上述本发明的PDP中,非放电区形成在放电单元之间,放电单元形成得使放电效率最大,并且荧光层形成得更靠近放电维持电极,以便实现将真空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的效率提高。
此外,每个放电单元形成为独立的空间,从而防止相邻放电单元之间的串扰。而且,与地址电极对准的第一阻挡肋部件和在地址电极上相交的第二阻挡肋部件形成为不同的高度,由此允许在制造过程中平缓地和有效地对PDP进行抽真空。
尽管前面已经详细地介绍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这里教导的基本发明概念的各种改变和/或修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4)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电极;
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阻挡肋,该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
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的荧光层;以及
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
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
其中每个放电单元形成为:随着距放电单元中心的距离沿着形成地址电极的方向增加,放电单元的端部沿着形成放电维持电极的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
其中放电维持电极包括总线电极和突起电极,总线电极延伸成使得为每个放电单元提供一对总线电极,并且突起电极从每个总线电极延伸形成,以至于一对相对的突起电极形成在对应每个放电单元的区域中,
其中每个突起电极的与连接到总线电极并从总线电极延伸的近端相对的远端形成得包括凹槽,并且不同尺寸的第一放电间隙和第二放电间隙形成在相对的突起电极的远端之间,以及,
其中放电单元填充有包含10%或更多氙的放电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放电单元填充有包含10-60%氙的放电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如果A为第一放电间隙和第二放电间隙的尺寸和,那么将满足下面的条件,
167≤F(A+Xe)≤240,
其中F(A+Xe)为A值与氙(Xe)含量值的和,其中A值的微米单位和氙含量值的百分比单位不进行转换。
4、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电极;
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阻挡肋,该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
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的荧光层;和
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
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
其中通气路径形成在限定非放电区的阻挡肋上。
5、根据权利要求4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通气路径在阻挡肋上形成为沟槽以连通放电单元和非放电区。
6、根据权利要求4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沟槽基本上具有椭圆形平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沟槽基本上具有长方形平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限定相邻阻挡肋的阻挡肋把非放电区形成为单元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辅助通气路径形成在限定非放电区的阻挡肋上。
10、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电极;
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阻挡肋,该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
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的荧光层;和
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
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
其中放电维持电极包括以如下方式设置的扫描电极和公共电极,即一个扫描电极和一个公共电极与放电单元的每行对应,扫描电极和公共电极包括延伸到放电单元同时彼此相对的突起电极,
其中突起电极形成为使得突起电极近端的宽度小于其远端的宽度,以及
其中地址电极包括沿地址电极形成方向形成的直线区、以及放大区,放大区在预定位置形成并沿基本上垂至于直线区方向的方向扩展,以和扫描电极的突起电极的形状相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地址电极的放大区在与突起电极远端相对的区域处形成为第一宽度,在与突起电极近端相对的区域处形成为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
12、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电极;
安装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阻挡肋,该阻挡肋限定多个放电单元和多个非放电区;
形成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的荧光层;和
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电维持电极,
其中非放电区形成在由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横坐标和穿过相邻放电单元中心的放电单元纵坐标包围的区域中,
其中放电维持电极包括扫描电极和公共电极,它们设置成一个扫描电极和一个公共电极与放电单元的每行对应,
其中每个扫描电极和公共电极包括总线电极和突起电极,其中总线电极沿基本上垂至于地址电极形成方向的方向延伸,而突起电极从总线电极延伸到放电单元,以使扫描电极的突起电极和公共电极的突起电极相对,以及
其中公共电极的总线电极之一安装在放电单元的每隔一行的相邻放电单元之间,扫描电极的总线电极安装在相邻放电单元之间和公共电极的总线电极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公共电极的突起电极从公共电极的总线电极延伸到与总线电极的相对侧相邻的放电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公共电极的总线电极具有比扫描电极的总线电极的宽度更大的宽度。
CNB2004100050897A 2003-01-02 2004-01-02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729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0000088/2003 2003-01-02
KR0000088/03 2003-01-02
KR20030000088 2003-01-02
KR1020030045200A KR20050003722A (ko) 2003-07-04 2003-07-04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0045202/2003 2003-07-04
KR10-2003-0045202A KR100508951B1 (ko) 2003-01-02 2003-07-04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0045202/03 2003-07-04
KR0045200/2003 2003-07-04
KR0045200/03 2003-07-04
KR0050278/2003 2003-07-22
KR10-2003-0050278A KR100502922B1 (ko) 2003-07-22 2003-07-22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0050278/03 2003-07-22
KR0052598/2003 2003-07-30
KR10-2003-0052598A KR100515333B1 (ko) 2003-07-30 2003-07-30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0052598/03 2003-07-30
KR0053461/03 2003-08-01
KR0053461/2003 2003-08-01
KR10-2003-0053461A KR100515319B1 (ko) 2003-08-01 2003-08-01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8036A true CN1518036A (zh) 2004-08-04
CN100337296C CN100337296C (zh) 2007-09-12

Family

ID=32512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0508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7296C (zh) 2003-01-02 2004-01-02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315122B2 (zh)
EP (1) EP1435639B1 (zh)
JP (1) JP4143546B2 (zh)
CN (1) CN100337296C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24590C (zh) * 2006-11-02 2009-08-05 南京Lg新港显示有限公司 等离子显示面板
US7719188B2 (en) 2006-08-07 2010-05-18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US7728523B2 (en) 2005-05-17 2010-06-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panel with stabilized address discharge and low discharge start voltage
CN1832086B (zh) * 2005-03-11 2010-07-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障肋结构和具有所述障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01071716B (zh) * 2006-08-18 2010-08-11 南京Lg新港显示有限公司 等离子显示装置
CN101090053B (zh) * 2006-06-14 2010-09-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4166A (ja) 2003-01-02 2004-07-29 Samsung Sdi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477994B1 (ko) * 2003-03-18 2005-03-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구동 방법
US7327083B2 (en) * 2003-06-25 2008-02-05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US7208876B2 (en) * 2003-07-22 2007-04-24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KR100536215B1 (ko) * 2003-08-05 2005-12-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89369B1 (ko) * 2003-11-29 2006-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5285481A (ja) * 2004-03-29 2005-10-1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649210B1 (ko) * 2004-10-20 2006-11-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47630B1 (ko) * 2004-11-04 2006-1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59443B1 (ko) 2004-11-04 2007-09-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38211B1 (ko) * 2004-11-09 2006-10-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47638B1 (ko) * 2004-11-10 2006-1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12581B1 (ko) * 2004-11-11 2006-08-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20060125398A1 (en) * 2004-11-23 2006-06-15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KR100599630B1 (ko) * 2005-01-20 2006-07-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60087135A (ko) * 2005-01-28 2006-08-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70327B1 (ko) * 2005-03-25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84791B1 (ko) * 2005-04-08 2007-02-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스마 표시 패널
KR100737179B1 (ko) * 2005-09-13 2007-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20972B1 (ko) * 2005-10-11 2008-04-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DE602006012003D1 (de) 2005-11-28 2010-03-18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Bildschirm
WO2007066381A1 (ja) * 2005-12-05 2007-06-14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imite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20070097703A (ko) * 2006-03-29 2007-10-0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74762B1 (ko) * 2006-07-26 2008-12-19 주식회사 싸이노스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전면 기판
KR20080013230A (ko) * 2006-08-07 2008-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970019B1 (ko) * 2006-08-10 2010-07-16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EP2015109A1 (en) 2007-07-12 2009-01-14 Services Petroliers Schlumberger A tool for downhole formation evaluation
CN101874282A (zh) * 2008-01-07 2010-10-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9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6541A (en) * 1903-08-03 1903-12-08 Henry Smith Hayling Tip-wagon mechanism.
US746540A (en) * 1903-08-18 1903-12-08 Theodore Von Der Luehe Combined calendar and pen-rack.
JPH04298936A (ja) 1991-01-08 1992-10-22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H0594772A (ja) 1991-10-01 1993-04-16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イ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962039B2 (ja) 1992-04-23 1999-10-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616538B2 (ja) 1993-06-01 1997-06-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ガス放電型表示装置
JP3352821B2 (ja) 1994-07-08 2002-12-0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3163563B2 (ja) 1995-08-25 2001-05-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9980030878A (ko) 1996-10-30 1998-07-25 배순훈 영상재생상태 표시기능을 갖춘 비디오카세트레코더
JPH10149771A (ja) 1996-11-18 1998-06-02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25007B2 (ja) 1997-03-28 2005-03-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608903B2 (ja) 1997-04-02 2005-01-1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H10308179A (ja) 1997-05-08 1998-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階調表示方法
JP3331907B2 (ja) 1997-05-30 2002-10-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96921A (ja) 1997-09-19 1999-04-09 Fujitsu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H11149874A (ja) 1997-11-13 1999-06-02 Pioneer Electron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TW392186B (en) 1997-12-01 2000-06-01 Hitachi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100480742B1 (ko) * 1998-01-13 2005-08-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디스플레이패널
JPH11213893A (ja) 1998-01-21 1999-08-06 Namics Corp 導電性焼成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ガス放電表示パネル
JP3705914B2 (ja) 1998-01-27 2005-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1999050877A1 (fr) 1998-03-31 1999-10-07 Fujitsu Limited Panneau d'affichage
TW423006B (en) 1998-03-31 2001-02-21 Toshiba Corp Discharge type flat display device
JPH11317170A (ja) 1998-05-01 1999-1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063959B2 (ja) 1998-06-19 2008-03-1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0021313A (ja) 1998-06-30 2000-01-21 Fujitsu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094732B2 (ja) 1998-07-28 2008-06-04 株式会社アマダ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センター 板材加工機の材料位置決め装置
US6479932B1 (en) 1998-09-22 2002-11-12 Nec Corporation AC plasma display panel
JP3838311B2 (ja) 1998-10-09 2006-10-25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6424095B1 (en) 1998-12-11 2002-07-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C plasma display panel
JP2000187200A (ja) 1998-12-21 2000-07-04 Corning Inc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不透明リブ構造の製造方法
JP2000195431A (ja) 1998-12-28 2000-07-1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6465956B1 (en) 1998-12-28 2002-10-15 Pioneer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panel
JP2000223034A (ja) 1999-02-03 2000-08-11 Fujitsu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470629B2 (ja) 1999-02-24 2003-11-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589892B2 (ja) 1999-03-18 2004-11-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324269B1 (ko) 1999-04-30 2002-02-21 구자홍 고주파용 플라즈마표시장치
JP3865029B2 (ja) 1999-05-11 2007-01-10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WO2000075951A1 (fr) 1999-06-04 2000-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fficheur a plasma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associe
KR100367767B1 (ko) 1999-08-02 2003-0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용 유전체 페이스트
JP2001160361A (ja) 1999-09-21 2001-06-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基板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1228823A (ja) 1999-12-07 2001-08-2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909742B1 (ko) 2000-01-25 2009-07-29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가스방전패널
JP2001210241A (ja) * 2000-01-28 2001-08-03 Fujitsu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853127B2 (ja) 2000-02-04 2006-12-0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069583B2 (ja) 2000-03-28 2008-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283734A (ja) 2000-04-04 2001-10-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背面板
JP2001288467A (ja) 2000-04-06 2001-10-16 Toshiba Corp 酸化物複合体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蛍光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カラーフィルター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カラー表示装置
DE10024835A1 (de) * 2000-05-19 2001-11-22 Philips Corp Intellectual Pty Plasmabildschirm mit einem Terbium (III)-aktivierten Leuchtstoff
US6873106B2 (en) 2000-06-01 2005-03-29 Pioneer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panel that inhibits false discharge
KR100408213B1 (ko) 2000-06-26 2003-12-01 황기웅 폐쇄형 화소로 된 델타 칼라 화소들을 가지는 교류형플라즈마 방전표시기
JP4139053B2 (ja) 2000-07-13 2008-08-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の前面板の製造方法
CN1171189C (zh) 2000-08-04 2004-10-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3624233B2 (ja) 2000-08-29 2005-03-02 パイオニア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交流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701185B2 (ja) 2000-09-06 2005-09-28 富士通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0446161C (zh) 2000-10-10 2008-12-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屏
JP4020616B2 (ja) 2000-10-10 2007-12-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0369074B1 (ko) 2000-11-07 2003-01-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격자 격벽 구조의 플라즈마 표시 패널
KR100469175B1 (ko) * 2000-11-28 2005-02-02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3788927B2 (ja) * 2000-11-28 2006-06-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2170492A (ja) 2000-11-29 2002-06-1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370738B1 (ko) 2000-12-29 2003-02-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2245943A (ja) 2001-02-21 2002-08-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498628B2 (ja) 2001-02-27 2010-07-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2279905A (ja) 2001-03-19 2002-09-27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EP1263014A1 (en) 2001-05-28 2002-12-04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Discharge cells between barrier walls of alternating current discharge type plasma display panel
JP4771618B2 (ja) 2001-06-14 2011-09-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408106B2 (en) * 2001-06-28 2008-08-05 Comverse Ltd. Tele-karaoke
JP2003016944A (ja) 2001-06-29 2003-01-17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3031130A (ja) 2001-07-13 2003-01-3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184662C (zh) 2001-07-17 2005-01-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后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03132805A (ja) 2001-08-14 2003-05-09 Sony Corp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
US6853136B2 (en) 2001-08-20 2005-02-08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delta discharge cell arrangement
JP2003068212A (ja) 2001-08-28 2003-03-07 Fujitsu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3068215A (ja) 2001-08-30 2003-03-07 Sony Corp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57773A (ja) 2001-09-07 2003-05-30 Sony Corp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
US6838828B2 (en) 2001-11-05 2005-01-04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2197981A (ja) 2001-11-27 2002-07-1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446727B1 (ko) 2001-11-30 2004-09-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상판구조
KR100453163B1 (ko) 2002-01-10 2004-10-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3443647B1 (ja) * 2002-04-11 2003-09-08 現代プラズマ株式会社 透明電極を必要としないセル構造のpdp
JP3435650B1 (ja) * 2002-04-11 2003-08-11 現代プラズマ株式会社 6角形状隔壁リブセル構造のpdp
JP4076367B2 (ja) 2002-04-15 2008-04-16 富士通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プラズマ表示装置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3948557B2 (ja) 2002-06-28 2007-07-25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Pdp用のパネ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88450B1 (ko) 2002-10-10 2005-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4164885A (ja) 2002-11-11 2004-06-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327083B2 (en) 2003-06-25 2008-02-05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US20050001551A1 (en) 2003-07-04 2005-01-06 Woo-Tae Kim Plasma display panel
US7425797B2 (en) 2003-07-04 2008-09-16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protrusion electrode with indentation and aperture
US7208876B2 (en) 2003-07-22 2007-04-24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KR100578795B1 (ko) 2003-10-23 2006-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89406B1 (ko) 2003-11-29 2006-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2086B (zh) * 2005-03-11 2010-07-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障肋结构和具有所述障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US7728523B2 (en) 2005-05-17 2010-06-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panel with stabilized address discharge and low discharge start voltage
CN1993795B (zh) * 2005-05-17 2010-09-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01090053B (zh) * 2006-06-14 2010-09-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7719188B2 (en) 2006-08-07 2010-05-18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CN101071716B (zh) * 2006-08-18 2010-08-11 南京Lg新港显示有限公司 等离子显示装置
CN100524590C (zh) * 2006-11-02 2009-08-05 南京Lg新港显示有限公司 等离子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35639A2 (en) 2004-07-07
JP2004214205A (ja) 2004-07-29
CN100337296C (zh) 2007-09-12
US7315122B2 (en) 2008-01-01
EP1435639B1 (en) 2010-07-28
US20040201350A1 (en) 2004-10-14
EP1435639A3 (en) 2005-03-23
JP4143546B2 (ja) 2008-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37296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324634C (zh) 等离子显示屏
CN1314070C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577698A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294611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641823A (zh) 具有高亮度和高对比度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00346440C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674201A (zh) 具有电磁波屏蔽层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684217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461035A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705068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694215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761021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681067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479932A (zh) 等离子体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00347803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324635C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658363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862753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581408A (zh) 具有改进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320588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707578A (zh) 显示装置
CN1941259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705067A (zh) 具有改善的排气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12043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和包括pdp的平板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12

Termination date: 20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