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50655A - 层叠分隔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分隔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50655A
CN105150655A CN201510475986.2A CN201510475986A CN105150655A CN 105150655 A CN105150655 A CN 105150655A CN 201510475986 A CN201510475986 A CN 201510475986A CN 105150655 A CN105150655 A CN 105150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
quality
polyolefin
porous layer
por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759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50655B (zh
Inventor
大桥正宽
饴山圭太郎
榊原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2728366&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515065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50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50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50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50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01M50/491Poros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0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 B29C48/0018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shaping by orienting, stretching or shrinking, e.g. film blo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7/00Shaping techniqu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C39/00 - B29C65/00, B29C70/00 or B29C73/00
    • B29C67/20Shaping techniqu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C39/00 - B29C65/00, B29C70/00 or B29C73/00 for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e.g. of foam plastics, coarse-pored
    • B29C67/202Shaping techniqu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C39/00 - B29C65/00, B29C70/00 or B29C73/00 for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e.g. of foam plastics, coarse-pored comprising elimination of a solid or a liquid ingredi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32B27/20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the fillers creating voids or cavities, e.g. by stre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26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the apertures going through the whol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e.g. expanded metal, perforated layer, slit layer regular cells B32B3/1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6Poly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4Copolymers of prope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52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17Polyolef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3Particulat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6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layers of only organic material and layers containing 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7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23/00Use of polyalken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023/04Polymers of ethylene
    • B29K2023/06PE, i.e. polyethyl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23/00Use of polyalken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023/10Polymers of propylene
    • B29K2023/12PP, i.e. polypropyl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55Membranes, diaphrag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33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32B2250/242All polymers belonging to those covered by group B32B27/3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0Symmetrical or sandwich layers, e.g. ABA, ABCBA, ABCCB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2Oxide or hydrox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5/02Cellular or porous
    • B32B2305/026Poro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5/30Fillers, e.g. particles, powders, beads, flakes, spheres, ch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3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thermal properties
    • B32B2307/306Resistant to h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4Oriented
    • B32B2307/518Oriented bi-ax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24Permeability to gases, adsorp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16Applications used for fil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分隔件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层叠分隔件具有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和层叠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且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不同的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所述第1微多孔层与所述第2微多孔层的至少一者含有一次粒径为1nm以上且80nm以下的无机填充材料,所述第1微多孔层含有聚乙烯和聚丙烯,所述第1微多孔层中的聚丙烯在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1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Description

层叠分隔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3月9日、申请号为201080011547.1、发明名称为“层叠分隔件、聚烯烃微多孔膜及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分隔件、聚烯烃微多孔膜及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等。
背景技术
聚烯烃树脂微多孔膜作为电池用分隔件、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用分隔件使用。锂离子电池被用于手机、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等小型电子机器中,而且还试图将其应用于电动工具、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中。
一直以来,锂离子电池用分隔件中使用聚乙烯微多孔膜。其原因在于,聚乙烯微多孔膜的透过性优异,并且具有使聚合物在130℃~150℃下熔融使得连通孔堵塞的关闭电流的功能,从而确保电池的安全性。“闭孔(shutdown)”是微多孔膜的孔被熔融的树脂堵塞、膜的电阻增大,从而阻断锂离子流动的现象。
这里,对于分隔件,从进一步提高蓄电设备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除了要求在反复充放电期间不发生破膜的一定以上的机械特性以外,还要求在异常加热时迅速地停止电池反应的特性(熔断特性)或即便达到高温也维持形状、防止正极物质和负极物质发生直接反应的危险事态的性能(短路特性)等。
熔断时温度越低,则安全性效果越高,从在孔堵塞后也维持膜形状、保持电极间绝缘的观点出发,发生短路时的温度优选较高。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提出了在分隔件和电极之间形成以绝缘性无机填充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层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在聚乙烯微多孔膜中含有无机物的分隔件(例如专利文献2、3)。
另外,作为提高分隔件耐热性的尝试,进行了在聚乙烯中掺混熔点高的聚丙烯的尝试、层叠聚乙烯微多孔膜和聚丙烯微多孔膜的尝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0803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0494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66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63-24314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昭62-0108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从高维度地兼顾耐热性、闭孔特性及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分隔件均有改良的余地。
鉴于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第1课题在于提供高维度地兼顾耐热性、闭孔特性及循环特性的分隔件。
另外,从在经过反复充放电后良好地保持电池容量的特性(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专利文献4、5所记载的微多孔膜均有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第2课题在于提供适宜作为可提高蓄电设备循环特性的分隔件的聚烯烃微多孔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鉴于上述事实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含有粒径为特定范围的无机颗粒且具有层叠构造的层叠分隔件能够高维度地兼顾耐热性、闭孔特性及循环特性。
另外发现,具有特定组成的聚丙烯系聚烯烃微多孔膜可解决上述第2课题。
而且,通过在聚丙烯系微多孔膜中配混特定量的特定丙烯共聚物,可以解决上述第2课题。
另外,通过在含有无机填充材料的聚丙烯系微多孔膜中配混特定量的特定丙烯共聚物,可以解决上述第2课题,进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层叠分隔件,其具有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和层叠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且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不同的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所述第1微多孔层与所述第2微多孔层的至少一者含有一次粒径为1nm以上且80nm以下的无机颗粒。
[2]上述[1]所述的层叠分隔件,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的总量中无机颗粒所占浓度C1与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的总量中无机颗粒所占浓度C2之差为1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3]上述[1]或[2]所述的层叠分隔件,其中所述无机颗粒为选自硅氧化物、铝氧化物及钛氧化物的1种或2种以上。
[4]上述[1]~[3]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分隔件,其具有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为表面层、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为中间层的至少2种类3层构造,
并且,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中含有相对于所述第1微多孔层的构成成分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的总量为5~90质量%的聚烯烃树脂、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中含有相对于所述第2微多孔层的构成成分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的总量的60~100质量%的聚烯烃树脂。
[5]上述[4]所述的层叠分隔件,其中所述表面层中,所述聚烯烃树脂含有聚乙烯和聚丙烯,所述聚丙烯在所述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1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6]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以含有50~99质量%聚丙烯、1~50质量%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聚烯烃树脂为主要成分而形成,
所述丙烯-α-烯烃共聚物中的α-烯烃含有率为超过1质量%且15质量%以下。
[7]上述[6]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中所述聚丙烯与所述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配混比,即(聚丙烯/丙烯-α-烯烃共聚物)(质量比)为1.5以上且60以下。
[8]上述[6]或[7]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中所述聚烯烃树脂还含有高密度聚乙烯、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在所述聚烯烃树脂中所占的比例为5~45质量%。
[9]上述[6]~[8]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含有无机填充材料,并且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无机填充材料和所述聚烯烃树脂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1~80质量。
[10]上述[9]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中所述无机填充材料为选自二氧化硅、氧化铝及氧化钛组成的组中的任意1种以上。
[11]一种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其在[6]~[10]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有与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不同的其他聚烯烃微多孔膜。
[12]一种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由[6]~[10]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或[11]所述的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构成。
[13]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其由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聚丙烯)/(丙烯共聚物)(质量比)为80/20~0/100的聚丙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
所述丙烯共聚物的熔点为120℃以上且145℃以下。
[14]上述[13]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
[15]上述[13]或[14]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共聚物中所含的共聚单体含量为超过1质量%且20质量%以下。
[16]上述[13]~[15]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中,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还含有高密度聚乙烯,并且该高密度聚乙烯在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为5~50质量%。
[17]上述[13]~[16]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还含有无机填充材料,并且该无机填充材料在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为5~60质量%。
[18]一种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其在[13]~[17]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有与该聚烯烃微多孔膜不同的其他聚烯烃微多孔膜。
[19]一种非水电解液用分隔件,其由[13]~[17]任一项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或[18]所述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构成。
[20]一种[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或[18]所述的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1)根据所需的层构成,将含有(聚丙烯)/(丙烯共聚物)(质量比)为80/20~0/100的聚丙烯系树脂为主要成分的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和增塑剂以及根据需要的高密度聚乙烯、无机填充材料混炼、形成混炼物的混炼工序、
(2)在所述混炼工序后,根据所需的层构成,将各层的原料挤出成片状,根据需要层叠后将其冷却固化,加工成片状成形体(单层成形体或层叠成形体)的片材成形工序、
(3)在所述成形工序后,以面倍率为20倍以上且200倍以下对所述片状成形体进行双轴拉伸,形成拉伸物的拉伸工序、
(4)在所述拉伸工序后,从所述拉伸物中提取增塑剂,形成多孔体的多孔体形成工序、
(5)在所述多孔体形成工序后,在所述聚烯烃树脂的熔点以下对所述多孔体进行热处理,在宽度方向上进行拉伸的热处理工序。
[21]上述[2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共聚物的熔解热为60J/g以上。
[22]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由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聚丙烯)/(丙烯共聚物)(质量比)为90/10~0/100的聚丙烯系树脂20~95质量%和无机填充材料5~80质量%,
所述丙烯共聚物的熔点为110℃~150℃,丙烯共聚物与无机填充材料的质量比为0.1/1~1.5/1。
[23]上述[22]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
[24]上述[22]或[23]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共聚物中所含的共聚单体含量为超过1质量%且20质量%以下。
[25]上述[22]~[24]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还含有高密度聚乙烯,并且该高密度聚乙烯在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为5~60质量%。
[26]上述[22]~[25]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填充材料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钛的任一者。
[27]一种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其在上述[22]~[26]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有与该聚烯烃微多孔膜不同的其他聚烯烃微多孔膜。
[28]一种非水电解液用分隔件,其由上述[22]~[26]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或[27]所述的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构成。
[29]一种[22]~[26]中任一项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或[27]所述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工序:
(1)根据所需的层构成,将含有(聚丙烯)/(丙烯共聚物)(质量比)为90/10~0/100的聚丙烯系树脂20~95质量%和无机填充材料5~80质量%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和增塑剂以及根据需要的高密度聚乙烯混炼,形成混炼物的混炼工序;
(2)在所述混炼工序后,根据所需的层构成,将各层的原料挤出成片状,根据需要进行层叠将其冷却固化,加工成片状成形体(单层成形体或层叠成形体)的片材成形工序;
(3)在所述成形工序后,以面倍率为20倍以上且200倍以下对所述片状成形体进行双轴拉伸,形成拉伸物的拉伸工序;
(4)在所述拉伸工序后,从所述拉伸物中提取增塑剂,形成多孔体的多孔体形成工序;
(5)在所述多孔体形成工序后,在所述聚烯烃树脂的熔点以下对所述多孔体进行热处理,在宽度方向上进行拉伸的热处理工序。
[30]上述[2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共聚物的熔解热为60J/g以上。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高维度地兼顾耐热性、闭孔特性及循环特性的分隔件。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作为可提高蓄电设备的循环特性的分隔件优选的聚烯烃微多孔膜。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实施例中使用的闭孔温度测定装置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微多孔膜
2A、2B:厚度10μm的镍箔
3A、3B:玻璃板
4:电阻测定装置
5:热电偶
6:温度计
7:数据收集器
8:烘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略记为“本实施方式”。)。予以说明,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可以在其主旨范围内加以各种变形进行实施。
[第1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以下略记为“本实施方式1”)的层叠分隔件具有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以下也称作“第1微多孔层”)和层叠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且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不同的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以下也称作“第2微多孔层”),所述第1微多孔层和所述第2微多孔层的至少一者含有一次粒径为1nm以上且80nm以下的无机颗粒(有时也记载为“无机填充材料”)。
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无机颗粒的一次粒径为1nm以上且80nm以下。一次粒径为上述范围内的无机颗粒可良好地微分散于聚烯烃中,因而推测与聚烯烃良好地融合、可大幅度提高分隔件所具有的三维网状骨格结构的小纤维部分的熔体张力。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1的层叠分隔件具有层叠构造,各层以不同的状态构成,因而推测在各层之间,孔结构、熔融行为、无机颗粒的分散状态等不同。而且,通过采用具有上述特定范围的一次粒径的无机颗粒及层叠构造,实现了高维度地兼顾耐热性、闭孔特性及循环特性的意外效果。
其作用的详细情况虽不清楚,但认为上述各层间的熔融行为等差异的存在(界面的存在)可有助于提高作为分隔件整体的耐热性,同时与使用具有特定范围一次粒径的无机颗粒协同作用,各层的孔结构分别被适度地均一化,有助于提高电解液的润湿性、提高循环特性、进而有助于提高闭孔特性。
这里,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与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虽然不同,但这里所说的“不同”可以是作为原料的不同、也可以是作为结构的不同(即,孔隙率、孔结构的不同等)。
作为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或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中使用的聚烯烃树脂例如可举出,将乙烯、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及1-辛烯等单体聚合所获得的聚合物(均聚物或共聚物、多段聚合物等)。这些聚合物可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
另外,作为所述聚烯烃树脂,例如可举出聚乙烯(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线状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密度:0.942g/cm3以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例如等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聚丁烯、乙丙橡胶、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α-烯烃共聚物等。对于所述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α-烯烃共聚物而言,乙烯及α-烯烃在聚合物链中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的任一种。予以说明,以下有时将聚乙烯略记为“PE”、将聚丙烯略记为“PP”。
所述聚烯烃树脂的粘均分子量优选为5万以上、更优选为10万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万以下、更优选为300万以下。优选使粘均分子量为5万以上的原因在于,能够增大熔融成形时的熔体张力、可期待成形性的提高,而且可期待充分的分子间络合、有变为高强度的倾向。而从实施均一的熔融混炼的观点以及提高片材的成形性、特别是厚度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粘均分子量为1000万以下。特别是,从进一步提高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粘均分子量为300万以下。
从降低闭孔温度、提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在所述聚烯烃树脂中还可含有粘均分子量优选为800以上、更优选为9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0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万以下的低分子量树脂。
作为低分子量树脂,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含有弹性体)等,但从制膜性或使其均一地闭孔的观点出发,更优选聚乙烯、聚丙烯。
予以说明,这种低分子量树脂在所述聚烯烃树脂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下。
予以说明,在后述含无机颗粒的层中,从均一地分散无机颗粒的观点出发,作为PE,优选单独使用粘均分子量为2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高密度聚乙烯或粘均分子量为100万以上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者将两者组合使用。
作为所述无机颗粒例如可举出
(1)硅、铝、钛等元素的氧化物或氮化物,
(2)钙、钡等元素的碳酸盐或硫酸盐。
从高维度地兼顾所得分隔件的耐热性和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上述(1)或(2)的无机颗粒。
这种无机颗粒优选在微多孔层中单独分散地存在,也可存在凝集的部分。
作为无机颗粒的一次粒径,下限优选为1nm以上、更优选为6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上限优选为80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nm以下。
含所述聚烯烃树脂的树脂组合物(以下也称作“聚烯烃组合物”。)中可根据需要配混各种添加剂。作为这种添加剂,例如可举出酚醛系抗氧化剂、磷酸系、硫系抗氧化剂等,成核剂,硬脂酸钙、硬脂酸锌等金属皂类,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防静电剂、防晕剂、着色颜料等。
这种添加剂在聚烯烃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以下、实质上可为0质量%。
作为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总量中无机颗粒所占浓度C1与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总量中无机颗粒所占浓度C2的浓度差,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6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下。从提高耐热性、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浓度差为10质量%以上。从确保闭孔特性、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95质量%以下。
予以说明,本实施方式1中“无机颗粒浓度”是指无机颗粒在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另外,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与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之差优选为10体积%以上、更优选为15体积%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体积%以上、特别优选为60体积%以上。而上限优选为95体积%以下、更优选为80体积%以下。
以下,以具有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为表面层、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为中间层的2种类3层构造的实施方式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1的层叠分隔件进行说明。
形成所述表面层的第1微多孔层的聚烯烃树脂浓度优选为5~90质量%、更优选为20~80质量%。
这里,作为形成表面层的聚烯烃树脂优选含有PE和PP。该PP在PE和P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优选为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质量%以下。
从获得良好耐热性的观点以及提高拉伸性、获得高穿刺强度的多孔膜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这种表面层。
予以说明,本实施方式1中,“聚烯烃树脂浓度”是指聚烯烃树脂在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作为表面层中的所述C1,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6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加优选为80质量%以下。从提高耐热性、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10质量%以上。另一方面,从提高高拉伸倍率下的成膜性、提高聚烯烃树脂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95质量%以下。从进一步提高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的相互作用、进而高维度地兼顾所得层叠分隔件的耐热性和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表面层中组合使用无机颗粒、PE及PP,并且将各成分的比例设定为上述范围。
另外,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优选为10体积%以上、更优选为15体积%、更加优选为20体积%以上,上限优选为95体积%。
作为形成所述中间层的第2微多孔层的聚烯烃树脂浓度,优选为6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加优选为90质量%以上、也可以是100质量%。
另外,作为中间层中使用的聚烯烃树脂优选以PE为主要成分,还可在不损害闭孔特性的范围内并用PP。中间层中,作为PE占PE和PP总量中的比例优选为6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也可以是100质量%。
作为中间层的所述C2,优选为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下、更加优选为2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下、也可以是0质量%。从闭孔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60质量%以下。
另外,作为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占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优选为60体积%以下、更优选为40体积%以下、更加优选为20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体积%以下、也可以是0体积%。
另外,作为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比重优选为1.0g/cm3以上、更优选为1.2g/cm3以上、更加优选为1.5g/cm3以上,上限优选为10.0g/cm3以下。
从耐热性和闭孔特性、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所述第1微多孔层为表面层、所述第2微多孔层为中间层的2种类3层构成,并且是所述第1微多孔层含有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所述第2微多孔层不含无机颗粒的构成。
另一方面,从闭孔特性和循环特性以及电池制作的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所述第2微多孔层为表面层、所述第1微多孔层为中间层的2种类3构成,并且是所述第1微多孔层含有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所述第2微多孔层不含无机颗粒的构成。
作为本实施方式1的层叠分隔件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含有下述(1)~(4)各工序的制造方法:
(1)对形成各层的原料(聚烯烃组合物及增塑剂)分别熔融混炼的工序、
(2)在工序(1)后,将进行熔融混炼获得的混炼物进行共挤出,形成层叠片材并进行冷却固化的工序、
(3)在工序(2)后,在至少单轴方向上以20倍以上且小于200倍的面倍率进行拉伸的工序、
(4)在工序(3)之前或之后提取增塑剂的工序。
作为工序(1)中使用的增塑剂,优选在与聚烯烃树脂配混时可在聚烯烃树脂的熔点以上形成均一熔融树脂的不挥发性溶剂,优选常温下为液体。作为增塑剂,例如可举出液体石蜡、石蜡等烃类,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酯类,油醇、硬脂醇等高级醇等。
作为增塑剂与聚烯烃组合物的配混比例,优选为可均一熔融混炼、对于成形片状微多孔膜前体充分的比率且不损害生产率的程度。具体地说,作为增塑剂在聚烯烃组合物和增塑剂总量中所占的含有率(增塑剂量比)优选为2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70质量%以下。从高度维持熔融成形时的熔体张力、确保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增塑剂的含有率为80质量%以下。从确保成形性的观点以及高效地拉伸聚烯烃树脂的结晶区域中片晶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增塑剂的含有率为20质量%以上。这里,高效地拉伸片晶是指在不发生聚烯烃树脂链断裂的情况下高效地拉伸聚烯烃树脂链,可有助于形成均一且微细的孔结构、提高微多孔膜的强度。
作为对聚烯烃组合物和增塑剂进行熔融混炼的方法,优选使用多个挤出机,投入聚烯烃树脂和根据需要的无机颗粒及各种添加剂,一边使聚烯烃组合物加热熔融一边以任意比率导入增塑剂,进而对组合物进行混炼,从而获得均一熔融树脂的方法。作为对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和增塑剂进行熔融混炼的更优选的方法,可举出经过用亨舍尔混合机等将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和增塑剂事先混炼至所需比例的工序,将该混炼物投入到挤出机中,一边使其加热熔融一边以任意比率导入增塑剂,进一步进行混炼。
作为工序(2)中的共挤出的方法,优选用一个模唇将来自多个挤出机的熔融物挤出的模内粘接,优选使用多流形法、给料法(feedblockmethod)。这里,模优选使用T模头、衣架型模头等平模头。
另外,工序(2)中的冷却固化优选通过使形成为片状者接触于导热体、冷却至充分低于树脂结晶化温度的温度等方法来进行。
工序(3)中,拉伸方向至少为单轴拉伸。在双轴方向上进行高倍率拉伸时,由于在面方向上进行分子取向,因而难以开裂、变成稳定的结构、有获得高穿刺强度的倾向,因而优选。拉伸方法还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并用同时双轴拉伸、逐次双轴拉伸、多段拉伸、多次拉伸等任一种方法,从穿刺强度的增加或膜厚均一化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拉伸方法为同时双轴拉伸。
MD与TD的拉伸倍率比优选为0.5以上2以下。另外,拉伸倍率以面倍率计优选为20倍以上且小于200倍的范围、更优选为20倍以上100倍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5倍以上50倍以下的范围。总面积倍率为20倍以上时,存在赋予膜充分穿刺强度的倾向,小于200倍时,有防止膜断裂、获得高生产率的倾向,因而优选。
予以说明,“MD”是指分隔件的纵向或者制膜时的原料树脂喷吐方向、“TD”是指分隔件的宽度方向。
拉伸温度优选为(聚烯烃的熔点-50℃)以上、小于熔点。更优选为(聚烯烃的熔点-30℃)以上、且(聚烯烃的熔点-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聚烯烃的熔点-15℃)以上、且(聚烯烃的熔点-3℃)以下。从高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拉伸温度为(聚烯烃的熔点-50℃)以上。从降低拉伸不均的观点出发,优选小于聚烯烃的熔点。
工序(4)可以是分批式、连续式的任一种,优选通过将层叠片材浸渍于提取溶剂中提取增塑剂,并使其充分干燥,将增塑剂从微多孔膜中实质上除去。为了抑制层叠片材的收缩,优选在浸渍、干燥的一系列工序中约束层叠片材的端部。另外,提取后的层叠片材中的增塑剂残存量优选小于1质量%。含有添加剂时,添加剂优选在增塑剂的提取工序中与增塑剂一起被提取,作为膜中的残存量优选实质上为0%。
提取溶剂优选对于聚烯烃树脂、无机颗粒为贫溶剂,且对于增塑剂为良溶剂,沸点低于聚烯烃树脂的熔点。作为这种提取溶剂,例如可举出n-己烷、环己烷等烃类,二氯甲烷、1,1,1-三氯乙烷等卤化烃类,氢氟醚、氢氟烃等非氯系卤化溶剂,乙醇、异丙醇等醇类,二乙基醚、四氢呋喃等醚类,丙酮、甲乙酮等酮类。
另外,优选加以热固定、热松弛等热处理工序,由此具有进一步抑制所得层叠分隔件的收缩的倾向。
而且,还可加以后处理工序。作为后处理工序,例如可举出利用表面活性剂等的亲水化处理以及利用电离性辐射线等的交联处理等。
对于本实施方式1的层叠分隔件而言,作为整体的膜厚优选为2μm以上、更优选为5μm以上,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25μm以下、更加优选为20μm以下。从提高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整体的膜厚为2μm以上。另一方面,优选使整体的膜厚为30μm以下,其原因在于分隔件的占有体积减小,从电池的高容量化的观点出发,有变得有利的倾向。
表面层的膜厚的下限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为1μm以上、更加优选为2μ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5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下、更加优选为5μm以下。从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表面层的膜厚为0.5μm以上。另一方面,从提高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表面层的膜厚为15μm以下。
层叠分隔件的孔隙率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从电池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孔隙率为40%以上。从确保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孔隙率为90%以下。
层叠分隔件的透气度优选为10秒/100cc以上、更优选为50秒/100cc以上,优选为1000秒/100cc以下、更优选为500秒/100cc以下、更加优选为300秒/100cc以下。从抑制电池的自放电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透气度为10秒/100cc以上。另一方面,从获得良好充放电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透气度为1000秒/100cc以下。
层叠分隔件的穿刺强度优选为3.0N/20μm以上、更优选为4N/20μm以上,优选为10N/20μm以下、更优选为7N/20μm以下。从抑制电池卷绕时脱落的活性物质等所导致的破膜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穿刺强度为3.0N/20μm以上。另一方面,从降低热收缩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穿刺强度为10N/20μm以下。
作为层叠分隔件的闭孔特性指标的闭孔温度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45℃以下、更加优选为140℃以下。从确保电池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闭孔温度为150℃以下。
作为层叠分隔件的耐热性指标的钎焊试验(soldertest)中的测定值,在300℃下优选为5.0mm2以下、更优选为4.0mm2以下,在400℃下优选为8.0mm2以下、更优选为7.0mm2以下。从耐热性、形成微多孔膜的均一孔结构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钎焊试验中的测定值在300℃下为5.0mm2以下、400℃下为8.0mm2以下。
作为层叠分隔件的循环特性指标的容量维持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从电池寿命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容量维持率为80%以上。
本实施方式1的层叠分隔件作为电池用、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用分隔件有用。使用该层叠分隔件获得的电池由于循环特性、安全性优异,因而作为手机、笔记本性个人电脑、电动工具、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用有用。
[第2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以下略记为“本实施方式2”)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含聚丙烯50~99质量%、丙烯-α-烯烃共聚物1~50质量%的聚烯烃树脂为主要成分而形成,
所述丙烯-α-烯烃共聚物中的α-烯烃含有率为超过1质量%且15质量%以下。
这里,对于本实施方式2中通过采用上述构成可实现循环特性良好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理由并不详细,但推测如下所述。
即,本实施方式2中配混了聚丙烯和丙烯-α-烯烃共聚物,但推测该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α-烯烃部分具有降低聚丙烯结晶化度的作用。这里认为,当所述丙烯-α-烯烃共聚物中含有特定量的α-烯烃部分时,该α-烯烃部分适当地作用于聚丙烯部分,将聚丙烯部分中形成的片层调整至适度的薄厚。而且,当产生多个适当厚度的片层时,在形成微多孔膜时产生多个具有均一大小的孔部。当将这种具有多个均一大小孔部的微多孔膜配置于电池内部时,离子的透过流路没有粗密不均、均质地存在,反复充放电时不易发生堵塞,作为电池的循环特性提高。
作为所述聚丙烯,例如可举出等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这些聚丙烯可使用1种或者混合使用2种以上。
另外,聚丙烯在所述聚烯烃树脂中所占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优选为6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为99质量%以下。
另一方面,所述丙烯-α-烯烃共聚物(有时仅记载为“丙烯共聚物”。)使用作为单体的丙烯和作为与丙烯不同单体的α-烯烃形成。
作为这种α-烯烃,例如可举出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及1-辛烯等。予以说明,对于所述丙烯-α-烯烃共聚物而言,α-烯烃在聚合物链中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定,还可使用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的任一种。
所述丙烯-α-烯烃共聚物中的α-烯烃含有率为超过1质量%且15质量%以下,优选为2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该含有率超过1质量%可有助于电池特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提高所得微多孔膜的耐热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5质量%以下。
另外,丙烯-α-烯烃共聚物在所述聚烯烃树脂中的比例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质量%以上、更加优选为5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为50质量%以下。
予以说明,所述聚烯烃树脂中除了上述聚丙烯丙烯-α-烯烃共聚物之外,还可混合其他的树脂成分。
作为其他的树脂成分,例如可举出将乙烯、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及1-辛烯等单体重合所获得的聚合物(均聚物或共聚物、多段聚合物等)。这些聚合物可单独使用1种或者可并用2种以上。但不包括聚丙烯和丙烯-α-烯烃共聚物。
另外,作为其他的树脂成分,例如可举出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910kg/m3以上、小于930kg/m3)、线状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930kg/m3以上、小于942kg/m3)、高密度聚乙烯(942kg/m3以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丁烯等。
作为所述聚烯烃树脂,从提高所得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含有高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在所述聚烯烃树脂中的比例可以为0质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优选为45质量%以下。从提高耐热性、提高电池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高密度聚乙烯的比例为45质量%以下。
作为上述各种聚烯烃成分的粘均分子量(使用多个聚烯烃成分时,是指对各个聚烯烃成分进行测定的值。)优选为10万以上、更优选为12万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万以下、更优选为300万以下。从高度维持熔融成形时的熔体张力、确保良好成形性的观点或者赋予充分的络合、提高微多孔膜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粘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上。另一方面,从实现均一的熔融混炼、提高片材的成形性、特别是厚度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粘均分子量为1000万以下。从进一步提高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粘均分子量为300万以下。
所述聚烯烃树脂中可举出与上述本实施方式1中所举相同的物质。另外,其混合量与本实施方式1相同。
本实施方式2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含有含聚丙烯和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聚烯烃树脂作为主要成分。这里所说的“主要成分”是指聚烯烃树脂在聚烯烃微多孔膜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加优选为7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90质量%以上、还可以为100质量%。
所述聚丙烯与所述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配混比(聚丙烯/丙烯-α-烯烃共聚物)(质量比)优选为1.5以上60以下、更优选为2以上55以下。从提高电池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配混比为60以下,从提高耐热性、提高电池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5以上。
本实施方式2的聚烯烃微多孔膜还可含有无机填充材料。
作为这种无机填充材料,例如可举出氧化铝、二氧化硅(硅氧化物)、氧化钛、二氧化锆、氧化镁、氧化铈、氧化钇、氧化锌、氧化铁等氧化物系陶瓷,氮化硅、氮化钛、氮化硼等氮化物系陶瓷,碳化硅、碳酸钙、硫酸铝、氢氧化铝、钛酸钾、滑石、陶土、高岭石、多水高岭石、叶蜡石、蒙脱石、绢云母、云母、镁绿泥石、膨润土、石棉、沸石、硅酸钙、硅酸镁、硅藻土、硅砂等陶瓷、玻璃纤维等。这些物质可单独使用1种或者可以并用2种以上。其中,从电化学稳定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特别优选二氧化硅。
作为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nm以上、更优选为6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nm以下、优选为8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nm以下。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下时,即便是实施拉伸等时,也有在聚烯烃与无机填充材料之间的剥离不易发生的倾向,从抑制大孔隙发生的观点出发优选。这里,从构成微多孔膜的小纤维本身的高硬度化的观点出发,优选聚烯烃与无机填充材料之间的剥离不易发生,由于可观察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局部区域内的耐压缩性能优异的倾向或者耐热性优异的倾向,因而优选。另外,从提高蓄电设备用分隔件与非水电解液的亲和性,实现功率保持性能、循环保持性能等优异的分隔件的观点出发,优选聚烯烃与无机填充材料之间密合。另一方面,从确保无机填充材料的分散性、提高局部区域的耐压缩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平均粒径为1nm以上。
而且,当聚烯烃树脂含有聚乙烯时,从提高聚乙烯与聚丙烯的相容性、抑制两者的分离、确保良好拉伸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含有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组合物中配混平均粒径为1nm以上100nm以下的无机填充材料。
作为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增塑剂吸油量,优选为150ml/100g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ml/100g以下、更优选为500ml/100g以下。从抑制在含聚烯烃树脂、无机填充材料、增塑剂的混炼物中产生凝集物、确保良好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吸油量为150ml/100g以上。另外,使用聚烯烃微多孔膜作为蓄电设备用分隔件时,从非水电解液的含浸性、保液性优异,确保蓄电设备生产率、长期使用中的性能维持的观点出发优选。另一方面,从生产聚烯烃微多孔膜时的无机填充材料的处理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吸油量为1000ml/100g以下。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无机填充材料和所述聚烯烃树脂总量中的比例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40质量%以下。
从将聚烯烃微多孔膜成膜成高孔隙率的观点、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在140℃下在横向(宽度方向、TD方向)的热收缩率的观点、进而从提高穿刺蠕变(puncturecreep)的膜厚保持率、将膜厚减少率调整至较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1质量%以上。另外,从提高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20质量%以上。
另一方面,从提高高拉伸倍率下的成膜性、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80质量%以下。
另外,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所述聚烯烃树脂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优选为10体积%以上、更优选为15体积%以上、更加优选为20体积%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80体积%。
另外,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比重优选为1.0g/cm3以上、更优选为1.2g/cm3以上、更加优选为1.5g/cm3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g/cm3以下。
本实施方式2的聚烯烃微多孔膜还可含有各种添加剂。
作为这种添加剂,可使用酚醛系抗氧化剂、磷系抗氧化剂、硫系抗氧化剂等;硬脂酸钙、硬脂酸锌等金属皂类;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防静电剂、防晕剂、着色颜料等各种添加剂。这些添加剂的添加量相对于含聚烯烃树脂的组合物(以下也称作“聚烯烃组合物”。)优选为0.01质量%以上1质量%以下。
本实施方式2的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通过在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与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不同的其他聚烯烃微多孔膜而成。从赋予低熔断机能等其他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制成这种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表面层的两层为相同的组成、中间层为不同组成的两种类三层构成的形态。
予以说明,作为其他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可以使用公知的微多孔膜。
作为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或所述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含下述(1)~(5)各工序的制造方法。
(1)根据所需的层构成,对作为各层原料的聚烯烃组合物及增塑剂进行混炼,形成混炼物的混炼工序。
(2)在所述混炼工序后,根据所需的层构成将各层的原料挤出成片状,根据需要进行层叠并将其冷却固化,加工成片状成形体(单层成形体或层叠成形体)的片材成形工序。
(3)在所述成形工序后,以面倍率20倍以上200倍以下对所述片状成形体进行双轴拉伸,形成拉伸物的拉伸工序。
(4)在所述拉伸工序后,从所述拉伸物中提取增塑剂,形成多孔体的多孔体形成工序。
(5)在所述多孔体形成工序后,在所述聚烯烃树脂的熔点以下的温度下对所述多孔体进行热处理,在宽度方向上进行拉伸的热处理工序。
作为所述工序(1)中使用的增塑剂,优选在与聚烯烃树脂配混时在聚烯烃树脂的熔点以上可形成均一溶液的不挥发性溶剂。另外,优选常温下为液体。
作为所述增塑剂,例如可举出液体石蜡、石蜡等烃类;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酯类;油醇、硬脂醇等高级醇类等。
从抑制聚烯烃树脂与增塑剂的表面剥离、实施均一拉伸的观点或者实现高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在聚烯烃树脂中含有聚乙烯时使用液体石蜡作为增塑剂。另外,从提高将混炼物熔融挤出时的负荷、提高无机填充材料的分散性(实现品质良好的膜)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
所述增塑剂在所述混炼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2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5质量%以下。从高度维持熔融成形时的熔体张力、确保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80质量%以下。另一方面,从确保成形性以及高效地拉伸聚烯烃的结晶区域内的片晶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25质量%以上。这里,高效拉伸片晶是指在聚烯烃链不发生断裂的情况下高效拉伸聚烯烃链,可有助于均一且微细的孔结构的形成、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强度及结晶化度的提高。
作为混炼聚烯烃树脂、无机填充材料和增塑剂的方法,例如可举出以下的(a)、(b)方法。
(a)将聚烯烃树脂和无机填充材料投入到挤出机、捏合机等树脂混炼装置中,一边将树脂加热熔融混炼,一边导入增塑剂进行混炼的方法。
(b)经过使用亨舍尔混合机等以规定比例将聚烯烃树脂、无机填充材料和增塑剂事先混炼的工序,将该混炼物投入到挤出机中,一边使其加热熔融一边导入增塑剂进行混炼的方法。
在所述(b)方法的事前混炼时,从提高无机填充材料的分散性、在不发生破膜的情况下实施高倍率的拉伸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聚烯烃树脂和无机填充材料中配混在下式(1)范围内设定的量的增塑剂进行事前混炼。
0.6≤增塑剂重量/(增塑剂吸油量×无机填充材料重量×增塑剂密度)×100≤1.2(1)
所述工序(2)例如为借助T模头等将所述混炼物挤出成片状,与导热体相接触将其冷却固化,获得凝胶片材的工序。在成形层叠凝胶片材时,可以利用以下任一方法制作:将以各个挤出机挤出的构成各层的凝胶片材一体化,利用一个模头进行共挤出的方法;将构成各层的凝胶片材重叠进行热熔融的方法。其中,进行共挤出的方法易于获得高的层间粘接强度,而且,由于在层间易于形成连通孔,因而易于维持高透过性,生产率也优异,因此更为优选。作为该导热体,可以使用金属、水、空气或增塑剂本身等。
另外,从增加片状成形体的膜强度的观点或者提高片状成形体的表面平滑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通过在轧辊间进行夹持实施冷却固化。
作为所述工序(3)的拉伸方法,例如可举出同时双轴拉伸、逐次双轴拉伸、多段拉伸、多次拉伸等方法。其中,从增加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或膜厚均一化的观点出发,优选采用同时双轴拉伸方法。
另外,所述工序(3)的面倍率优选为10倍以上、更优选为15倍以上,上限优选为200倍以下、更优选为100倍以下。从确保作为分隔件的充分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面倍率为10倍以上。
作为所述工序(3)的拉伸温度,以聚烯烃树脂的熔点温度为基准温度优选为(熔点温度-50℃)以上、更优选为(熔点温度-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熔点温度-20℃)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熔点温度-2℃)以下、更优选为(熔点温度-3℃)以下。从使聚烯烃树脂与无机填充材料的界面或者聚烯烃树脂与增塑剂的界面良好地密合、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局部且微小区域内的耐压缩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使拉伸温度为(熔点温度-50℃)以上。例如,使用高密度聚乙烯作为聚烯烃树脂时,拉伸温度适宜为115℃以上且132℃以下,配混使用多个聚烯烃时,可以以其熔解热量大的聚烯烃的熔点作为基准。
从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所述工序(4)优选在所述工序(3)后进行。作为提取方法,可举出将所述拉伸物浸渍于所述增塑剂的溶剂中的方法。予以说明,提取后的微多孔膜中的增塑剂残存量优选小于1质量%。
所述工序(5)优选为进行热固定及/或热松弛的工序。
这里,作为工序(5)的拉伸倍率,面倍率优选小于4倍、更优选小于3倍。从抑制微孔的发生或穿刺强度降低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面倍率小于4倍。
另外,作为热处理温度,以聚烯烃树脂的熔点温度为基准优选为100℃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聚烯烃的熔点温度以下。从抑制膜破裂发生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热处理温度为100℃以上。另一方面,从抑制聚烯烃树脂的收缩、减少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热收缩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聚烯烃的熔点温度以下。
予以说明,在所述工序(5)后,还可对所得聚烯烃微多孔膜实施后处理。作为这种后处理例如可举出利用表面活性剂等的亲水化处理或者利用电离性辐射线等的交联处理等。
对于本实施方式2的聚烯烃微多孔膜或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有时仅略记为“微多孔膜”),其穿刺强度优选为200g/20μm以上、更优选为240g/20μm以上、更加优选为300g/20μ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2000g/20μm以下、更优选为1000g/20μm以下。从抑制电池卷绕时脱落的活性物质等所导致的破膜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穿刺强度为200g/20μm以上。另外,从抑制由于伴随充放电的电极的膨胀收缩而发生短路的悬念的观点出发也优选。另一方面,从能够减少由于加热时的取向松弛所导致的宽幅收缩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00g/20μm以下。
予以说明,上述穿刺强度可通过调整拉伸倍率、拉伸温度等进行调节。
所述微多孔膜的孔隙率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35%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从确保分隔件透过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孔隙率为20%以上。另一方面,从确保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90%以下。
予以说明,孔隙率可通过改变拉伸倍率等进行调节。
所述微多孔膜的平均孔径优选为0.1μm以下、更优选为0.8μm以下,作为下限优选为0.01μm以上。从抑制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抑制容量降低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平均孔径为0.1μm以下。
予以说明,上述平均孔径可通过改变拉伸倍率等进行调节。
所述微多孔膜的膜厚优选为2μm以上、更优选为5μ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下。从提高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膜厚为2μm以上。另一方面,优选使膜厚为100μm以下,其原因在于由于分隔件的占有体积减小,因而在电池的高容量化方面有有利的倾向。
所述微多孔膜的透气度优选为10sec/100cc以上、更优选为50sec/100cc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sec/100cc以下、更优选为500sec/100cc以下。从抑制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透气度为10sec/100cc以上。另一方面,从获得良好的充放电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000sec/100cc以下。
予以说明,上述透气度可通过改变拉伸温度、拉伸倍率等进行调节。
本实施方式2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作为使用非水电解液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特别有用。蓄电设备通常在分隔件中使用上述微多孔膜,含有正极、负极和电解液。
所述蓄电设备例如可如下制造:将所述微多孔膜制成宽10~500mm(优选80~500mm)、长200~4000m(优选1000~4000m)的纵长形状的分隔件,将该分隔件以正极-分隔件-负极-分隔件或负极-分隔件-正极-分隔件的顺序进行重叠,卷绕成圆的或扁平的漩涡状,获得卷绕体,将该卷绕体装入电池罐内,进而注入电解液,从而制造。另外,所述蓄电设备还可以经由如下工序来制造:以正极-分隔件-负极-分隔件或负极-分隔件-正极-分隔件的顺序层叠为平板状,利用袋状的薄膜层叠、注入电解液的工序。
[第3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以下也略记为“本实施方式3”)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特征在于,使用含(聚丙烯)/(丙烯共聚物)(质量比)为80/20~0/100的聚丙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共聚物的熔点为120℃以上145℃以下。
这里,对于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上述构成可实现循环特性良好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理由并不清楚,但如下推测。
即,本实施方式3中配混了聚丙烯和具有特定熔点的丙烯共聚物(丙烯-乙烯共聚物或丙烯-α-烯烃共聚物),该丙烯-乙烯共聚物的乙烯部分、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α-烯烃部分具有降低聚丙烯的结晶化度的作用。认为这是由于所述丙烯-乙烯共聚物的乙烯部分、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α-烯烃部分适度作用于聚丙烯部分,将在聚丙烯部分处形成的片层调整至适当薄厚。而且,当适当薄厚的片层多数产生时,则在形成微多孔膜时产生了很多具有均一大小的孔部。
另外认为,通过将丙烯-乙烯共聚物或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的熔点设定为120℃以上145℃以下的特定范围,则整个组合物的拉伸性提高、孔径变得更大。
推测当将这种具有多个大孔径且均一大小的孔部的微多孔膜配置于电池内部时,离子的透过流路没有粗密不均、均质地存在,在反复充放电时不易发生堵塞,作为电池的循环特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3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使用含有由聚丙烯及丙烯共聚物构成的聚丙烯系树脂为主要成分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
作为所述聚丙烯,例如可举出等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这些聚丙烯可以使用1种或者配混使用2种以上。
另外,所述聚丙烯的熔解热优选为80J/g以上、更优选为85J/g以上、更加优选为90J/g以上。从提高孔隙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聚丙烯的熔解热为80J/g以上。
另一方面,所述丙烯共聚物(丙烯-乙烯共聚物或丙烯-α-烯烃共聚物)使用作为单体的丙烯和作为与丙烯不同单体的乙烯或α-烯烃形成。
作为这种α-烯烃,例如可举出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及1-辛烯等。予以说明,所述丙烯-乙烯共聚物或丙烯-α-烯烃共聚物中对于乙烯或α-烯烃在聚合物链中的位置而言,可以是嵌段共聚物也可以是无规共聚物,从提高拉伸性、增大孔径的观点出发,优选无规共聚物。
从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孔隙率的观点出发,丙烯-乙烯共聚物或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熔解热优选为60J/g以上、更优选为65J/g以上、更加优选为70J/g以上。
从提高孔隙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丙烯-乙烯共聚物或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熔解热为60J/g以上。
所述丙烯共聚物中的乙烯或α-烯烃含有率为超过1质量%且20质量%以下,优选为2质量%以上且18质量%以下。该含有率超过1质量%可有助于电池特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提高所得微多孔膜的耐热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质量%以下。
另外,所述丙烯共聚物在所述聚丙烯系树脂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更加优选为3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为100质量%以下。
从使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孔均一且增大的观点、提高高拉伸倍率下的制膜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20质量%以上。
另外,所述丙烯共聚物的熔点为120℃以上、优选为12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5℃以上,作为上限为145℃以下、优选为14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0℃以下。
从提高拉伸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丙烯共聚物的熔点为120℃以上。
予以说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除了上述聚丙烯、丙烯共聚物之外,还可配混其他的树脂成分。
作为其他的树脂成分,可以举出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中所示例的相同物质。
作为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从提高所得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含高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在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50质量%以下。从提高耐热性、提高电池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高密度聚乙烯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下。
予以说明,所述聚丙烯在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80质量%以下。从提高拉伸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聚丙烯的比例为80质量%以下。
作为上述各种成分的粘均分子量(使用多个成分时是指对各个成分进行测定的值)优选为10万以上、更优选为12万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万以下、更优选为300万以下。从高度维持熔融成形时的熔体张力、确保良好成形性的观点或者从赋予充分的络合、提高微多孔膜的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粘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上。另一方面,从实现均一的熔融混炼、提高片材的成形性、特别是厚度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粘均分子量为1000万以下。从提高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粘均分子量为300万以下。
所述聚烯烃树脂中可举出与上述本实施方式1所示例相同的物质。另外,其配混量也与本实施方式1相同。
本实施方式3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优选含有聚丙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这里所说的“主要成分”是指,聚丙烯系树脂在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45质量%以上。予以说明,作为上限优选为100质量%以下。
本实施方式3的聚烯烃微多孔膜还可含有无机填充材料。
作为这种无机填充材料,可举出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中所示例相同的物质。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一次粒径优选为1nm以上、更优选为6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nm以下、更优选为8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nm以下。从即便在实施拉伸等时也有聚烯烃与无机颗粒之间的剥离难以发生的倾向,从抑制微孔的发生的观点出发,优选使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下。这里,聚烯烃与无机填充材料之间的剥离难以发生从构成微多孔膜的小纤维本身的高硬度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其原因在于观察到了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局部区域的耐压缩性能优异的倾向或者耐热性优异的倾向。另外,从提高蓄电设备用分隔件与非水电解液的亲和性、实现输出功率保持性能、循环保持性能等优异的分隔件的观点出发,优选聚烯烃与无机填充材料之间密合。
作为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增塑剂吸油量,优选为150ml/100g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ml/100g以下、更优选为500ml/100g以下。从抑制含聚烯烃树脂、无机填充材料、增塑剂的混炼物中凝集物的产生、确保良好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吸油量为150ml/100g以上。另外,从使用聚烯烃微多孔膜作为蓄电设备用分隔件时的非水电解液的含浸性、保液性优异,确保蓄电设备生产率、长期使用时的性能维持的观点出发优选。另一方面,从生产聚烯烃微多孔膜时的无机填充材料的处理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吸油量为1000ml/100g以下。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下。
从将聚烯烃微多孔膜成膜成高孔隙率的观点、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在140℃下在横向(宽度方向、TD方向)的热收缩率的观点,进而从提高穿刺蠕变的膜厚保持率、将膜厚减少率调整为较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5质量%以上。另外,从提高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20质量%以上。
另一方面,从提高高拉伸倍率下的成膜性、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60质量%以下。
另外,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优选为10体积%以上、更优选为15体积%以上、更加优选为20体积%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80体积%以下。
另外,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比重优选为1.0g/cm3以上、更优选为1.2g/cm3以上、更加优选为1.5g/cm3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g/cm3以下。
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还可进一步含有各种添加剂。
作为这种添加剂可以举出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中所示例相同的物质。
本实施方式3的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在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有与该聚烯烃微多孔膜不同的其他聚烯烃微多孔膜。从赋予低熔断机能等其他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制成这种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表面层的两层为相同组成、中间层为不同组成的两种类三层构造的形态。
予以说明,作为其他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可以使用公知的微多孔膜。
作为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或所述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相同的制造方法。
对于本实施方式3的聚烯烃微多孔膜或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有时仅略记为“微多孔膜”)而言,其穿刺强度、孔隙率、平均孔径、膜厚、透气度有关的优选数值范围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相同。
作为层叠分隔件的循环特性指标的容量维持率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75%。从电池寿命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容量维持率为70%以上。
层叠分隔件的高温保存特性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65%以上。从电池寿命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高温保存特性为65%以上。
作为层叠分隔件的耐热性指标的短路温度优选为160℃以上、更优选为165℃以上。从电池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短路温度为160℃以上。
所述微多孔膜作为使用非水电解液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特别有用。蓄电设备通常在分隔件中使用上述微多孔膜,含有正极、负极和电解液。
所述蓄电设备可以通过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相同的方法制造。
[第4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以下也略记为“本实施方式4”)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使用含有(聚丙烯)/(丙烯共聚物)(质量比)为90/10~0/100的聚丙烯系树脂20~95质量%和无机填充材料5~80质量%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共聚物的熔点为110℃~150℃、丙烯共聚物与无机填充材料的质量比为0.1/1~1.5/1。
予以说明,所述“丙烯共聚”是指“丙烯-乙烯共聚物或丙烯-α-烯烃共聚物”。
这里,对于本实施方式4中通过采用上述构成可实现循环特性良好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理由并不清楚,推测如下。
即,本实施方式4中,在聚丙烯的存在下配混具有特定熔点的丙烯共聚物和无机填充材料。在无机填充材料中配混一定量的这种特定的丙烯共聚物时,在聚丙烯的熔融温度区域下丙烯共聚物可良好地相互作用于聚丙烯及无机填充材料,结果熔融状态下的整个树脂的流动性可降低。即便是在原料中含有低分子量成分或结晶化度低的聚合物成分时,整个树脂的流动性降低,则也可抑制这种成分在制膜中向微多孔膜的表面移动,使得表层难以形成。形成表层可能会导致存在于微多孔膜表面的孔结构受损(孔被堵塞)。即,本实施方式中可实现抑制表层的形成、表面层的孔不会被堵塞、具有多个均一大小的孔部的微多孔膜。当将这种微多孔膜配置于电池内部时,离子的透过流路没有粗密不均、均质地存在,在反复充放电时不会发生堵塞,作为电池的循环特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4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使用含有由聚丙烯及丙烯共聚物构成的聚丙烯系树脂和无机填充材料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
作为所述聚丙烯,例如可举出等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这些聚丙烯可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从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的高温保存特性及制膜性的观点出发,所述聚丙烯的MFR(是指“熔融指数”,以下同样。)优选为0.1g/10分钟以上10.0g/10分钟以下、更优选为8.0g/分钟以下、更加优选为5.0g/分钟以下。
另外,所述聚丙烯的熔解热优选为80J/g以上、更优选为85J/g以上、更加优选为90J/g以上。从提高孔隙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聚丙烯的熔解热为80J/g以上。
另一方面,所述丙烯共聚物(丙烯-乙烯共聚物或丙烯-α-烯烃共聚物)使用作为单体的丙烯和作为与丙烯不同单体的乙烯或α-烯烃形成。
作为这种α-烯烃例如可举出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及1-辛烯等。予以说明,在所述丙烯-乙烯共聚物、所述丙烯-α-烯烃共聚物中,对于乙烯或α-烯烃在聚合物链中的位置而言,可以是嵌段共聚物也可以是无规共聚物,优选无规共聚物。
所述丙烯共聚物在丙烯系树脂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为10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以下。
从使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孔均一且增大的观点、提高高拉伸倍率下的制膜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10质量%以上。
另外,所述丙烯共聚物的熔点为110℃以上、优选为11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0℃以上,作为上限为150℃以下、优选为14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5℃以下。
从提高拉伸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丙烯共聚物的熔点为110℃以上。
从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膜性的观点出发,丙烯共聚物的MFR优选为0.1g/10分钟以上20.0g/10分钟以下、更优选为15.0g/10分钟以下、更加优选为10.0g/10分钟以下。
另外,丙烯共聚物的熔解热优选为60J/g以上、更优选为65J/g以上、更加优选为70J/g以上。
从提高孔隙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丙烯共聚物的熔解热为60J/g以上。
所述丙烯共聚物中的共聚单体的含有率(乙烯及α-烯烃含有率)为超过1质量%且20质量%以下,优选为2质量%以上18质量%以下。该含有率超过1质量%可有助于电池特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提高所得微多孔膜的耐热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质量%以下。
予以说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除了上述聚丙烯或丙烯共聚物之外,还可配混有其他的树脂成分。
作为其他的树脂成分可以举出与本实施方式2所示例相同的物质。
作为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从提高所得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含有高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在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60质量%以下。从提高耐热性、提高电池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高密度聚乙烯的比例为60质量%以下。
上述各种成分的粘均分子量(使用多个成分时是指对各个成分进行测定的值)优选为10万以上、更优选为12万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万以下、更优选为300万以下。从高度维持熔融成形时的熔体张力、确保良好成形性的观点或者从赋予充分的络合、提高微多孔膜的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粘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上。另一方面,从实现均一的熔融混炼、提高片材的成形性、特别是厚度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粘均分子量为1000万以下。从提高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粘均分子量为300万以下。
所述聚烯烃树脂中可举出与上述本实施方式1所示例相同的物质。另外,其配混量也与本实施方式1相同。
本实施方式4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优选含有聚丙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这里所说的“主要成分”是指聚丙烯系树脂在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45质量%以上。予以说明,作为上限优选为95质量%以下。
本实施方式4的聚烯烃微多孔膜还可含有无机填充材料。
作为这种无机填充材料,可举出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中所示例相同的物质。
作为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一次粒径优选为1nm以上、更优选为6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nm以下、更优选为8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nm以下。优选使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下,其原因在于,即便在实施拉伸等时也有聚烯烃与无机颗粒之间的剥离难以发生的倾向,从抑制微孔的发生的观点出发优选。这里,聚烯烃与无机填充材料之间的剥离难以发生从构成微多孔膜的小纤维本身的高硬度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其原因在于观察到了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局部区域的耐压缩性能优异的倾向或者耐热性优异的倾向。另外,从提高蓄电设备用分隔件与非水电解液的亲和性、实现输出功率保持性能、循环保持性能等优异的分隔件的观点出发,优选聚烯烃与无机填充材料之间密合。
另一方面,从确保无机填充材料的分散性、提高局部区域的耐压缩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平均粒径为1nm以上。
进而,从提高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相溶性、抑制两者的分离、确保良好拉伸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相对于含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组合物混合粒径为1nm以上100nm以下的无机颗粒。
作为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增塑剂吸油量,优选为150ml/100g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ml/100g以下、更优选为500ml/100g以下。从抑制在含聚烯烃树脂、无机填充材料、增塑剂的混炼物中产生凝集物、确保良好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吸油量为150ml/100g以上。另外,从使用聚烯烃微多孔膜作为蓄电设备用分隔件时的非水电解液的含浸性、保液性优异,确保蓄电设备生产率、长期使用时的性能维持的观点出发优选。另一方面,从生产聚烯烃微多孔膜时的无机填充材料的处理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吸油量为1000ml/100g以下。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无机填充材料和所述聚烯烃树脂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40质量%以下。
从将聚烯烃微多孔膜成膜成高孔隙率的观点、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在140℃下在横向(宽度方向、TD方向)的热收缩率的观点,进而从提高穿刺蠕变的膜厚保持率、将膜厚减少率调整为很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5质量%以上。另外,从提高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20质量%以上。
另一方面,从提高高拉伸倍率下的成膜性、提高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该比例为80质量%以下。
另外,所述无机填充材料在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优选为10体积%以上、更优选为15体积%以上、更加优选为20体积%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80体积%以下。
另外,所述无机填充材料的比重优选为1.0g/cm3以上、更优选为1.2g/cm3以上、更加优选为1.5g/cm3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g/cm3以下。
作为所述丙烯共聚物与无机填充材料的配混比,以丙烯共聚物与无机填充材料的质量比为0.1/1~1.5/1、优选为0.1/1~1.3/1、进一步优选为0.1/1~1.2/1。从使用低分子量聚合物或结晶化度低的聚合物来抑制表层形成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配混比设定为上述范围。
所述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还可进一步含有各种添加剂。
作为这种添加剂可以举出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中所示例相同的物质。
本实施方式4的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在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层叠有与该聚烯烃微多孔膜不同的其他聚烯烃微多孔膜。从赋予低熔断机能等其他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制成这种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表面层的两层为相同组成、中间层为不同组成的两种类三层构成的形态。
予以说明,作为其他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可以使用公知的微多孔膜。
作为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或所述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相同的制造方法。
对于本实施方式4的聚烯烃微多孔膜或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有时仅略记为“微多孔膜”)而言,其穿刺强度、孔隙率、平均孔径、膜厚、透气度、容量维持率、高温保存特性、短路温度有关的优选数值范围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及3相同。
所述微多孔膜作为使用非水电解液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特别有用。蓄电设备通常在分隔件中使用上述微多孔膜,含有正极、负极和电解液。
所述蓄电设备可以通过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相同的方法制造。
予以说明,本实施方式1~4的上述各种参数的测定值只要无特别限定,则均为根据后述的与各实施方式对应的实施例的测定法测定的值。
实施例
[本实施方式1]
接着,举出实施例及比较例更加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1,但本实施方式1只要不超过其主旨则并非限定于以下实施例。予以说明,实施例中的物性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
(1)粘均分子量(Mv)
根据ASTM-D4020,计算在十氢萘溶剂中在135℃下的特性粘度[η]。
聚乙烯的Mv利用下式求出。
[η]=6.77×10-4Mv0.67
聚丙烯的Mv利用下式求出。
[η]=1.10×10-4Mv0.80
(2)整体膜厚(μm)
使用微小测厚器(东洋精机制型号KBM)在室温23℃下测定。
(3)表面层膜厚(μm)
利用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等的截面观察方法对截面进行观察来测定。
(4)无机颗粒的一次粒径(nm)
从层叠分隔件中采集测定对象,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30000倍进行观察,在纵3.0μm、横3.0μm的视野图像中确认无机粒径。予以说明,“一次粒径”是指各个粒子单独分散于基质中的状态下的粒径或者是指发生凝集时、其中构成的最小粒径。另外,测定值为10点观察值的平均值。
(5)孔隙率(%)
从微多孔膜上剪切10cm×10cm见方的试样,计算其体积(cm3)和质量(g),由这些值和膜密度(g/cm3)使用下式进行计算。
孔隙率(%)=(体积-质量/配混组合物的密度)/体积×100
予以说明,配混组合物的密度使用由所用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的各个密度以及配混比通过计算所求得的值。
(6)透气度(sec/100cc)
使用基于JISP-8117的格利式透气度计(东洋精机制)测定。
(7)穿刺强度(N/20μm)
使用KATOTECHCO.,LTD.制、商标KES-G5便携式压缩试验器,在针前端的曲率半径0.5mm、穿刺速度2mm/sec的条件下进行穿刺试验,将最大穿刺荷重作为穿刺强度(N)。通过在其上乘以20(μm)/膜厚(μm),计算换算成20μm膜厚的穿刺强度(N/20μm)。
(8)闭孔温度(℃)
图1(A)表示闭孔温度的测定装置的概略图。1为微多孔膜(作为测定对象的层叠分隔件)、2A及2B为厚度10μm的镍箔、3A及3B为玻璃板。4为电阻测定装置(安藤电气制LCRmeter“AG-4311”(商标))、与镍箔2A、2B相连。5为热电偶、与温度计6相连。7为数据收集器、与电阻装置4及温度计6相连。8为烘箱,对微多孔膜进行加热。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时,如图1(B)所示,在镍箔2A上重叠微多孔膜1,在纵向上用“Teflon(注册商标)”带(图的斜线部)固定在镍箔2A上。在微多孔膜1中含浸作为电解液的1mol/升的硼氟化锂溶液(溶剂: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γ-丁内酯=1/1/2)。如图1(C)所示,在镍箔2B上贴合“Teflon(注册商标)”带(图的斜线部),并在箔2B的中央部分留出15mm×10mm的窗部分进行遮蔽。
以夹持微多孔膜1的形态重叠镍箔2A和镍箔2B,进而利用玻璃板3A、3B从镍箔2A和镍箔2B的两侧夹持2张镍箔。此时,箔2B的窗部分与微多孔膜1处于相对的位置。
2张的玻璃板通过用市售的双夹(doubleclip)进行夹持固定。热电偶5用“Teflon(注册商标)”带固定在玻璃板上。
利用这种装置连续地测定温度和电阻。予以说明,在温度从25℃以2℃/min的速度加热至200℃、电阻值为1V、1kHz的交流的条件下进行测定。闭孔温度定义为微多孔膜的电阻值达到103Ω时的温度。
(9)钎焊试验(mm2)
将直径1mm的烙铁按照垂直于进行了框固定的微多孔膜的方式设置。将烙铁的温度设定为300℃或400℃。温度稳定后,以10mm/sec使烙铁下降,在微多孔膜上穿刺3秒,然后上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孔穴的面积,利用图形处理求得面积。
(10)容量维持率(%)
a.正极的制作
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钴复合氧化物(LiCoO2)92.2质量%、作为导电材料的鳞片状石墨和乙炔黑的各2.3质量%、作为粘合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3.2质量%分散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调制浆料。利用模压涂覆(diecoater)将该浆料涂布在作为正极集电体的厚20μm的铝箔的单面上,在130℃干燥3分钟后,利用辊压机进行压缩成形。此时,正极的活性物质涂布量为250g/m2、活性物质体积密度为3.00g/cm3
b.负极的制作
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人造石墨96.9质量%、作为粘合剂的羧甲基纤维素的铵盐1.4质量%和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乳胶1.7质量%分散于精制水中调制浆料。利用模压涂覆将该浆料涂布在成为负极集电体的厚12μm的铜箔的单面上,在120℃下干燥3分钟后,利用辊压机进行压缩成形。此时,负极的活性物质涂布量为106g/m2、活性物质体积密度为1.35g/cm3
c.非水电解液的调制
在碳酸亚乙酯:碳酸甲乙酯=1:2(体积比)的混合溶剂中混合溶质LiPF6使其浓度达到1.0mol/L,进行调制。
d.电池组装
将分隔件剪切成30mmФ的圆形、将正极及负极剪切为16mmФ的圆形,按照正极和负极的活性物质面相对,以负极、分隔件、正极的顺序进行重叠,装于带盖的不锈钢金属制容器内。容器和盖绝缘,容器与负极的铜箔相连、盖与正极的铝箔相连。在该容器内注入所述的非水电解液进行密封。在室温下放置1天,然后在25℃环境下以2.0mA(0.33C)的电流值充电至电池电压4.2V,在到达后保持4.2V,从2.0mA开始缩小电流值,通过该方法进行共计8小时电池制作后的最初充电。接着,以2.0mA(0.33C)的电流值放电至电池电压3.0V。
e.容量维持率(%)
充放电在60℃环境下实施100次循环。充电以6.0mA(1.0C)的电流值充电至电池电压4.2V,到达后保持4.2V,从6.0mA开始缩小电流值,通过该方法充电共计3小时。放电是以6.0mA(1.0C)的电流值放电至电池电压3.0V。由第1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和第1次循环的放电容量计算容量维持率。容量维持率高时,评价具有良好的循环特性。
[实施例1-1]
通过使用超级混合机对添加有一次粒径为15nm的SiO2“DM10C”(商标、TokuyamaCorporation制利用二甲基二氯硅烷实施疏水处理)24.0质量份(无机颗粒浓度为60质量%)、粘均分子量(Mv)200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850”(商标,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6.4质量份(在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的总量中的比例为16质量%)、Mv40万的均聚丙烯“H-100M”(PrimePolymerCo.,Ltd制)9.6质量份(在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的总量中的比例为24质量%)、作为增塑剂的液体石蜡“SMOILP-350P”(商标,松村石油研究所社制)28.8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季戊四醇-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0.3质量份的物质进行预备混合,调制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的原料。
在Mv70万的高密度聚乙烯“UH650”(商标,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20质量份(聚烯烃树脂总量中50质量%)、Mv27万的高密度聚乙烯“SH800”(商标,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20质量份(聚烯烃树脂总量中50质量%)中添加作为抗氧化剂的季戊四醇-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0.3质量份,调制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的原料。
将各原料从给料机供至2台双轴同方向螺杆式挤出机给料口中。按照熔融混炼、挤出的总混合物中的增塑剂量比达到60质量%的方式,将液体石蜡与各原料一起,侧进料至双轴挤出机料筒中。挤出机的熔融混炼条件如下:第1微多孔层的原料以设定温度200℃、螺杆转速100rpm、喷吐量5kg/h进行,第2微多孔层的原料以设定温度200℃、螺杆转速120rpm、喷吐量16kg/h进行。
接着,使熔融混炼物分别经由温度设定为220℃的齿轮泵、导管、可进行2种类3层的共挤出的T模头,挤出至表面温度控制为30℃的轧辊中,使用表面温度为25℃的轧辊进行冷却,获得由所述第1微多孔层的原料构成的第1层为表层的厚度1200μm的片状组合物。接着,连续地导入至同时双轴拉幅机中,以纵向7倍、横向7倍进行同时双轴拉伸。此时,同时双轴拉幅机的设定温度为123℃。接着导入至提取槽中,充分地浸渍于二氯甲烷中,将液体石蜡提取除去。之后进行二氯甲烷的干燥。进而导入至横拉幅机中在TD方向上拉伸1.4倍后,按照最终出口为在TD方向上达到1.2倍进行松弛,实施卷绕(表中表述为“1.4-1.2”)。TD拉伸部的设定温度为120℃、松弛部的设定温度为125℃(表中表述为“120-125”)。将所得层叠分隔件的特性示于表1。
[实施例1-2~1-17、比较例1-2]
除了表1及2所记载的条件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获得层叠分隔件。将结果示于表1及2。
[实施例1-18]
使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的原料为24.0质量份的一次粒径15nm的SiO2、5.1质量份的粘均分子量(Mv)27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1.3质量份的粘均分子量(Mv)1000的聚乙烯、9.6质量份的Mv40万的均聚丙烯,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获得层叠分隔件。
所得层叠分隔件的闭孔特性优异。
予以说明,各原料的组成如下所述。
[无机颗粒]
SiO2:平均一次粒径为15nm的二氧化硅“DM10C”(商标,TokuyamaCorporation制。用二甲基二氯硅烷实施疏水处理)。
Al2O3:平均一次粒径为13nm~100nm的各种市售氧化铝。
[PP]
Mv40万:Mv为40万的均聚丙烯“H-100M”(PrimePolymerCo.,Ltd制)。
[PE]
Mv200万:Mv为200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850”(商标,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
Mv70万:Mv为70万的高密度聚乙烯”UH650”(商标,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
Mv27万:Mv为27万的高密度聚乙烯”SH800”(商标,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
[比较例1-1]
通过使用超级混合机对添加有平均一次粒径为15nm的二氧化硅“DM10C”(商标、TokuyamaCorporation制利用二甲基二氯硅烷实施疏水处理)24.0质量份、粘均分子量(Mv)200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850”(商标,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6.4质量份、Mv40万的均聚丙烯“H-100M”(PrimePolymerCo.,Ltd制)9.6质量份、作为增塑剂的液体石蜡“SMOILP-350P”(商标、松村石油研究所社制)28.8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季戊四醇-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0.3质量份的物质进行预混,调制原料。
将原料从给料机中供至1台双轴同方向螺杆式挤出机给料口中。按照熔融混炼、挤出的总混合物中的增塑剂量比达到60质量%的方式将液体石蜡侧进料至双轴挤出机料筒中。在挤出机的熔融混炼条件为设定温度200℃、螺杆转速150rpm、喷吐量20kg/h下进行。接着,使熔融混炼物分别经由温度设定为220℃的齿轮泵、导管、单层的T模头,挤出至表面温度控制为30℃的轧辊中,使用表面温度控制为25℃的轧辊进行冷却,获得厚度1200μm的片状组合物。接着,连续地导入至同时双轴拉幅机中,以纵向7倍、横向7倍进行同时双轴拉伸。此时,同时双轴拉幅机的设定温度为123℃。接着导入至提取槽中,充分地浸渍于二氯甲烷中,将液体石蜡提取除去。之后进行二氯甲烷的干燥。进而导入至横拉幅机中在横向拉伸1.4倍后,按照最终出口达到1.2倍进行松弛、实施卷绕。横拉伸部的设定温度为120℃、松弛部的设定温度为125℃。将所得微多孔膜的特性示于表2。
[表1]
[表2]
由上述表1及2的结果可读取以下内容。
(1)从实施例1-1~1-4与比较例1-1、1-2的对比可知,含有一次粒径为特定范围内的无机颗粒且具有层叠构造的本实施方式1的层叠分隔件与一次粒径脱离上述特定范围的实施方式或没有层叠构造的实施方式相比,平衡性良好地兼顾了耐热性、循环特性及闭孔特性。
(2)从实施例1-1及实施例1-5~1-7的结果可知,对于兼顾耐热性、循环特性及闭孔特性的效果而言,在宽范围的无机颗粒含量中得以实现。
(3)从实施例1-1及实施例1-8.1-9的结果可知,对于兼顾耐热性、循环特性及闭孔特性的效果而言,在大范围的PP含量中得以实现。
(4)从实施例1-1及实施例1-10~1-13的结果可知,对于兼顾耐热性、循环特性及闭孔特性的效果而言,在各种表层厚度、各种的层构成中得以实现。
[本实施方式2]
接着,举出实施例及比较例更加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2,但本实施方式2只要不超过其主旨则并非限定于以下实施例。予以说明,实施例中的物性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
(1)粘均分子量(Mv)
根据ASTM-D4020,计算在十氢萘溶剂中在135℃下的特性粘度[η]。
聚乙烯的Mv利用下式求出。
[η]=0.00068×Mv0.67
聚丙烯的Mv利用下式求出。
[η]=1.10×Mv0.80
层的Mv使用聚乙烯的公式计算。
(2)膜厚(μm)
使用微小测厚器(东洋精机制型号KBM)在室温23±2℃下测定。
(3)孔隙率(%)
从微多孔膜上剪切10cm×10cm见方的试样,计算其体积(cm3)和质量(g),由这些值和膜密度(g/cm3)使用下式进行计算。
孔隙率(%)=(体积-质量/混合组合物的密度)/体积×100
予以说明,混合组合物的密度使用由所用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颗粒的各个密度以及混合比通过计算所求得的值。
(4)透气度(sec/100cc)
使用基于JISP-8117的格利式透气度计(东洋精机制)测定。
(5)穿刺强度(g)
使用KATOTECHCO.,LTD.制、商标KES-G5便携式压缩试验器,在针前端的曲率半径0.5mm、穿刺速度2mm/sec的条件下进行穿刺试验,将最大穿刺荷重作为穿刺强度(g)。
(6)电解液含浸性
作为电解液使用1mol/L的六氟化磷酸锂溶液(溶剂:碳酸亚丙酯),在手套箱内将该电解液滴加至微多孔膜。将30秒后电解液与液滴与微多孔膜相接触的面的80%以上为透明的情况判定为含浸性良好(○)、将小于80%的情况判定为含浸性不足(×)。
(7)循环特性(%/100次)
调制在由碳酸亚乙酯(EC):碳酸甲乙酯(MEC)=1:2(重量比)构成的溶剂中添加有LiPF61M的电解液,制作负极使用碳电极、正极使用LiCoO2、作为分隔件使用测定试样的微多孔膜的锂离子电池。将该电池充电至4.2V之后,使其放电,在25℃下进行反复操作100次的循环试验,研究循环试验后的电池容量变化。
(8)闭孔温度(℃)、短路温度(℃)
图1(A)表示闭孔温度的测定装置的概略图。1为微多孔膜(作为测定对象的层叠分隔件)、2A及2B为厚度10μm的镍箔、3A及3B为玻璃板。4为电阻测定装置(安藤电气制LCRmeter“AG-4311”(商标))、与镍箔2A、2B相连。5为热电偶、与温度计6相连。7为数据收集器、与电阻装置4及温度计6相连。8为烘箱,对微多孔膜进行加热。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时,如图1(B)所示,在镍箔2A上重叠微多孔膜1,在纵向上用“Teflon(注册商标)”带(图的斜线部)固定在镍箔2A上。在微多孔膜1中含浸作为电解液的1mol/升的硼氟化锂溶液(溶剂: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γ-丁内酯=1/1/2)。如图1(C)所示,在镍箔2B上贴合“Teflon(注册商标)”带(图的斜线部),在箔2B的中央部分中留出15mm×10mm的窗部分进行遮蔽。
以夹持微多孔膜1的形态重叠镍箔2A和镍箔2B,进而利用玻璃板3A、3B从镍箔2A和镍箔2B的两侧夹持2张镍箔。此时,箔2B的窗部分与微多孔膜1处于相对的位置。
2张的玻璃板通过用市售的双夹进行夹持固定。热电偶5用“Teflon(注册商标)”带固定在玻璃板上。
利用这种装置连续地测定温度和电阻。予以说明,在温度从25℃以2℃/min的速度加热至200℃、电阻值为1V、1kHz的交流的条件下进行测定。闭孔温度定义为微多孔膜的电阻值达到103Ω时的温度;将膜关闭、孔到达堵塞状态后,电阻再次低于103Ω时的温度作为短路温度。
(9)聚丙烯-乙烯共聚物中的乙烯含有率
基于Kakugo等人的报告(Macromolecules1982,15,1150-1152)由在下述条件下测定的13C-NMR谱求得。在10mmΦ的试验管中将约200mg的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均一地溶解于3ml的邻二氯苯中调制试样,在以下条件下进行测定。
测定温度:135℃
脉冲折返时间:10秒
脉冲幅度:45°
累计次数:2500次
(10)无机填充材料的增塑剂吸油量
使用FRONTEXS410增塑剂吸油量测定器如下测定。投入无机填充材料5g,一边混炼一边滴加增塑剂(石蜡油)。求得混炼时的扭矩上升,然后减少至最大扭矩的70%时的增塑剂添加量(ml),由该值和无机填充材料重量(g)使用下式计算。
增塑剂吸油量(ml/100g)=增塑剂添加量/无机填充材料重量×100
[实施例2-1]
配混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熔点163℃)21.2质量份(78质量%)、粘均分子量25万且乙烯含有量3质量%的丙烯-乙烯共聚物(熔点160℃)0.4质量份(2质量%)、粘均分子量25万的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7℃)5.4质量份(20质量%)、作为成核剂的双(p-乙基亚苄基)山梨糖醇0.3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2质量份、石蜡油(松村石油研究所制:P350P)63质量份(70质量%),调制原料。使用分批式熔融混炼机(东洋精机社制:ラボプラストミル)在200℃、50rpm下对混合物混炼10分钟。用200℃的加热加压机以5MPa对所得混炼物成形,直接进行热处理3分钟后,利用控制为25℃的水冷加压机在5MPa下冷却,获得厚度500μm的片材。使用同时2轴拉伸机(东洋精机社制)在120℃下将其拉伸至4×4倍,之后用二氯甲烷将石蜡油提取除去将其干燥。将所得聚乙烯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3。
[实施例2-2~2-5、比较例2-1~2-3]
除了表3所示的条件以外,与实施例2-1同样地获得聚乙烯微多孔膜。将所得聚乙烯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3。
予以说明,作为无机填充材料使用的二氧化硅的吸油量为200mL/100g。
[实施例2-6]
使用混合机搅拌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熔点163℃)31.4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乙烯含有量3质量%的丙烯-乙烯共聚物(熔点160℃)0.6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的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7℃)8.0质量份、作为成核剂的双(p-乙基亚苄基)山梨糖醇0.3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2质量份、作为增塑剂的液体石蜡(松村石油研究所制:P350P)9.6质量份,调制表面层的原料。
混合粘均分子量25万的高密度聚乙烯14.25质量份、粘均分子量70万的高密度聚乙烯14.25质量份、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1.5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2质量份,调制中间层的原料。
各混合物介由2台口径25mm、L/D=48的双轴挤出机给料机投入。在表面层的原料中,将液体石蜡65质量份侧进料至挤出机中,在中间层的原料中,将液体石蜡70质量份侧进料至挤出机中,按照两表面层、中间层的挤出量分别达到每小时为4kg、16kg进行调整,在200℃、200rpm的条件下进行混炼后,在220℃的条件下从安装于挤出机前端的可共挤出(两种类三层)的T模头中挤出。立即挤出至表面温度控制为70℃的轧辊中、进而用表面温度控制为25℃的轧辊进行冷却,成形厚度1.4mm的片材。使用同时双轴拉伸机在123℃的条件下将该片材拉伸至7×7倍后,浸渍于二氯甲烷中,将液体石蜡提取除去后干燥,利用拉幅拉伸机在119℃的条件下在横向拉伸1.4倍。之后,在124℃下在宽度方向上对该拉伸片材松弛21%,实施热处理,获得具有表面层的两层为相同组成、中间层为不同组成的两种类三层构造的微多孔膜。将所得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4。
[实施例2-7~2-15、比较例2-4~2-5]
除了表4所示条件以外与实施例2-6同样地获得聚乙烯微多孔膜。将所得聚乙烯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4。
[实施例2-16]
使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的原料为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熔点163℃)24.4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乙烯含有量3质量%的丙烯-乙烯共聚物(熔点160℃)1.2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的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7℃)5.9质量份、粘均分子量1000的聚乙烯(熔点120℃)0.5质量份、平均一次粒径15nm的二氧化硅8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6同样地获得具有两种类三层构造的微多孔膜。
所得层叠分隔件的闭孔特性优异。
予以说明,作为无机填充材料使用的二氧化硅的吸油量为200mL/100g。
[表3]
[表4]
由表3及4的结果可知,本实施方式2的微多孔膜适宜作为可提高蓄电设备的循环特性的分隔件。
[本实施方式3]
接着,举出实施例及比较例更加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3,但本实施方式3只要不超过其主旨则并非限定于以下实施例。予以说明,实施例中的物性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
粘均分子量(Mv)、膜厚、孔隙率、透气度、穿刺强度、无机填充材料的增塑剂吸油量通过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的实施例相同的方法测定。
(1)熔点(℃)
使用岛津制作所社制DSC60进行测定。采集3mg试样作为测定样品使用。将其铺在直径5mm的氧化铝制烘箱样品盘上,盖上夹紧盖用样品封层固定在氧化铝盘内。在氮气环境、升温速度10℃/min下从30℃开始测定至200℃,获得熔融吸热曲线(meltingendothermiccurve)。对所得的熔融吸热曲线,在85℃~175℃的范围内设定直线基线,由该直线基线和熔融吸热曲线所包围的部分的面积计算热量,用每单位试样质量对其进行换算,计算熔解热。另外,同样地将熔解热ΔH和吸热熔解曲线中的极小值温度作为熔点进行测定。
(2)无机颗粒的一次粒径(nm)
从层叠分隔件中采集测定对象,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30000倍进行观察,在纵3.0μm、横3.0μm的视野中确认无机粒径。予以说明,“一次粒径”是指各个粒子单独分散于基质中的状态下的粒径,或者是指即便发生凝集、其中构成的最小的粒径。另外,测定值为10点观察值的平均值。
(3)循环特性(%/100次)
a.正极的制作
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钴复合氧化物(LiCoO2)92.2质量%、作为导电材料的各2.3质量%的鳞片状石墨和乙炔黑的、作为粘接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3.2质量%分散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调制浆料。利用模压涂覆将该浆料涂布在作为正极集电体的厚20μm的铝箔的单面上,在130℃下干燥3分钟后,利用辊压机进行压缩成形。此时,正极的活性物质涂布量为250g/m2、活性物质体积密度为3.00g/cm3
b.负极的制作
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人造石墨96.9质量%、作为粘接剂的羧甲基纤维素的铵盐1.4质量%和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乳胶1.7质量%分散于精制水中调制浆料。利用模压涂覆将该浆料涂布在作为负极集电体的厚12μm的铜箔的单面上,在120℃下干燥3分钟后,利用辊压机进行压缩成形。此时,负极的活性物质涂布量为106g/m2、活性物质体积密度为1.35g/cm3
c.非水电解液的调制
在碳酸亚乙酯:碳酸甲乙酯=1:2(体积比)的混合溶剂中配混溶质LiPF6使其浓度达到1.0mol/L,进行调制。
d.电池组装
将分隔件剪切成的圆形、将正极及负极剪切为的圆形,按照正极和负极的活性物质面相对,以负极、分隔件、正极的顺序进行重叠,装于带盖的不锈钢金属制容器内。容器和盖绝缘,容器与负极的铜箔相连、盖与正极的铝箔相连。在该容器内注入所述的非水电解液进行密封。在室温下放置1日后,在25℃环境下以2.0mA(0.33C)的电流值充电至电池电压4.2V,在达到后保持4.2V,从2.0mA开始缩小电流值,通过该方法进行共计8小时电池制作后的最初充电。接着,以2.0mA(0.33C)的电流值放电至电池电压3.0V。
e.容量维持率(%)
充放电在60℃环境下实施100次循环。充电以6.0mA(1.0C)的电流值充电至电池电压4.2V,到达后保持4.2V,从6.0mA开始缩小电流值,通过该方法充电共计3小时。放电以6.0mA(1.0C)的电流值放电至电池电压3.0V。由第1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和第1次循环的放电容量计算容量维持率。容量维持率很高时,评价具有良好的循环特性。
(4)高温保存特性评价(%)
将如上述a~d组装的简易电池在25℃环境下、以3mA(约0.5C)的电流值充电至电池电压4.2V,在到达后保持4.2V,从3mA开始缩小电流值,通过该方法进行共计6小时的充电。接着,以3mA的电流值放电至电池电压3.0V。
接着,在25℃环境下,以6mA(约1.0C)的电流值充电至电池电压4.2V,到达后保持4.2V,从6mA开始缩小电流值,通过该方法进行共计3小时的充电。接着,以6mA的电流值放电至电池电压3.0V。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A(mAh)。
接着,在25℃环境下,以6mA(约1.0C)的电流值充电至电池电压4.2V,到达后保持4.2V,从6mA开始缩小电流值,通过该方法进行共计3小时的充电。将保持为充电状态的电池在60℃环境下保持7天。之后取出电池在25℃环境下以6mA的电流值放电至电池电压3.0V。接着,在25℃环境下以6mA(约1.0C)的电流值充电至电池电压4.2V,在到达后保持4.2V,从6mA开始缩小电流值,通过该方法进行共计3小时的充电。接着,以6mA的电流值放电至电池电压3.0V。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B(mAh)。由B与A之比,算出容量维持率,作为高温保存特性。
(5)闭孔温度(℃)、短路温度(℃)
图1(A)表示闭孔温度的测定装置的概略图。1为微多孔膜(作为测定对象的层叠分隔件)、2A及2B为厚度10μm的镍箔、3A及3B为玻璃板。4为电阻测定装置(安藤电气制LCRmeter“AG-4311”(商标)),与镍箔2A、2B相连。5为热电偶,与温度计6相连。7为数据收集器,与电阻装置4及温度计6相连。8为烘箱,对微多孔膜进行加热。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时,如图1(B)所示,在镍箔2A上重叠微多孔膜1,在纵向上用“Teflon(注册商标)”带(图的斜线部)固定在镍箔2A上。在微多孔膜1中含浸作为电解液的1mol/升的硼氟化锂溶液(溶剂: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γ-丁内酯=1/1/2)。如图1(C)所示,在镍箔2B上贴合“Teflon(注册商标)”带(图的斜线部),在箔2B的中央部分中留出15mm×10mm的窗部分进行遮蔽。
以夹持微多孔膜1的形态重叠镍箔2A和镍箔2B,进而利用玻璃板3A、3B从镍箔2A和镍箔2B两侧夹持2张镍箔。此时,箔2B的窗部分与微多孔膜1处于相对的位置。
2张的玻璃板通过用市售的双夹进行夹持固定。热电偶5用“Teflon(注册商标)”带固定在玻璃板上。
利用这种装置连续地测定温度和电阻。予以说明,在温度从25℃以2℃/min的速度加热至200℃、电阻值为1V、1kHz的交流的条件下进行测定。闭孔温度定位为微多孔膜的电阻值到达103Ω时的温度,将膜关闭、孔到达堵塞状态后,电阻再次低于103Ω时的温度作为短路温度。
(6)被共聚的单体的含有率
丙烯共聚物中的共聚单体(乙烯及α-烯烃)的鉴定及其含有率的测定根据C.J.Carman等人报告的利用13C-NMR法的方法(Macromolecules,10,537(1977)进行。
(7)平均孔径
已知毛细管内部的流体依从流体的平均自由程小于毛细管孔径时为泊肃叶流、大于毛细管孔径时为努森流。这里,当假设透气度测定中的空气流动依从努森流、常温下的透水度测定中的水流动依从泊肃叶流时,平均孔径d(m)及孔曲折因子τ(无因次值)可以由空气的透过速度常数Rgas、水的透过速度常数Rliq、水的粘度η(Pa·sec)、标准压力Ps(101325Pa)、孔隙率ε(无因次值)、膜厚L(m)、气体的分子速度ν(m/sec)使用下式求得;
d=2ν(Rliq/Rgas)(16η/3)(1/Ps)
这里,Rgas由透气度(sec)使用下式求得;
Rgas(m3/(m2·sec·Pa))=0.0001/透气度/0.0006424/(0.01276×101325)
另外,Rliq由透水度(cm3/(cm2·sec·Pa))使用下式求得
Rliq(m3/m2·sec·Pa)=透水度/1000000/0.0001
上述式中的透水度如下测定;
在直径42mm的不锈钢制透液池中放置预先浸渍于乙醇的微多孔膜,用水将该膜的乙醇洗涤后,以约50000Pa的压差使水透过,由经过120秒时的透水量(cm3)计算单位时间、单位压力、单位面积的透水量,将其作为透水度(cm3/(cm2·sec·Pa))。
进而,由气体常数R(8.314J/mol·K)、绝对温度T(K)、圆周率π、气体的平均分子量M(=2.896×10-2)(kg/mol)使用下式求得ν;
ν2=8RT/πM
[实施例3-1]
混合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熔点163℃)50.4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乙烯含有量5质量%的熔解热70J/g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熔点140℃)12.6质量份、作为成核剂的双(p-乙基亚苄基)山梨糖醇0.3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2质量份、石蜡油(松村石油研究所制:P350P、增塑剂密度0.868g/cm3)63质量份,调制原料。使用分批式熔融混炼机(东洋精机社制:ラボプラストミル)在200℃·50rpm对混合物混炼10分钟。用200℃的加热加压机下以5MPa对所得混炼物成形,直接进行热处理3分钟后,利用控制为25℃的水冷加压机冷却至5MPa,获得厚度500μm的片材。使用同时2轴拉伸机(东洋精机社制)在125℃下将其拉伸至5×5倍,之后用二氯甲烷将石蜡油提取除去将其干燥。将所得聚乙烯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5。
[实施例3-2~3-8、比较例3-1~3-4]
除了表5所示的条件以外,与实施例3-1同样地获得聚乙烯微多孔膜。将所得聚乙烯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5。
予以说明,作为无机填充材料使用的二氧化硅的吸油量为200mL/100g。
另外,所使用的高密度聚乙烯的粘均分子量为25万、熔点为137℃。
[实施例3-9]
作为表面层的原料,混合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熔点163℃)50.4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乙烯含有量5质量%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熔点140℃、熔解热70J/g)12.6质量份、作为成核剂的双(p-乙基亚苄基)山梨糖醇0.3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2质量份,调制的原料。
作为中间层的原料,混合14.25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熔点137℃的高密度聚乙烯1、14.25质量份粘均分子量70万且熔点137℃的高密度聚乙烯2、粘均分子量40万且熔点163℃的聚丙烯1.5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2质量份,调制原料。
混合物介由2台口径25mm、L/D=48的双轴挤出机给料机投入。在表面层中,将液体石蜡63质量份侧进料至挤出机中,在中间层中,将液体石蜡68质量份侧进料至挤出机中,按照两表面层、中间层的挤出量分别达到每小时为4kg、16kg进行调整,在200℃、200rpm的条件下进行混炼后,在220℃的条件下从安装于挤出机前端的可共挤出(两种类三层)的T模头中挤出。立即挤出至表面温度控制为90℃的轧辊中、进而用表面温度控制为25℃的轧辊进行冷却,成形厚度1.4mm的片材。使用同时双轴拉伸机在125℃的条件下将该片材拉伸至7×7倍后,浸渍于二氯甲烷中,将液体石蜡提取除去后干燥,利用拉幅拉伸机在120℃的条件下在横向拉伸1.5倍。之后,在125℃下在宽度方向上对该拉伸片材松弛13%,实施热处理,获得具有表面层的两层为相同组成、中间层为不同组成的两种类三层构造的微多孔膜。将所得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6。
[实施例3-10~3-21、比较例3-5~3-8]
除了表6所示的条件以外,与实施例3-9同样地获得聚乙烯微多孔膜。将所得聚乙烯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6。
[实施例3-22]
除了使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的原料为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熔点163℃)24.4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乙烯含有量5质量%的丙烯-乙烯共聚物(熔点160℃)1.2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的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7℃)5.9质量份、粘均分子量1000的聚乙烯(熔点120℃)0.5质量份、平均一次粒径15nm的二氧化硅8质量份之外,与实施例3-9同样地获得具有两种类三层构造的微多孔膜。
所得层叠分隔件的闭孔特性优异。
予以说明,作为无机填充材料使用的二氧化硅的吸油量为200mL/100g。
[表5]
[表6]
由表5及6的结果可知,本实施方式3的微多孔膜适宜作为可提高蓄电设备的循环特性的分隔件。
[本实施方式4]
接着,举出实施例及比较例更加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4,但本实施方式4只要不超过其主旨则并非限定于以下实施例。予以说明,实施例中的物性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
粘均分子量(Mv)、熔点、无机颗粒的一次粒径、膜厚、孔隙率、透气度、穿刺强度、循环特性、高温保存特性评价、闭孔温度、短路温度、被共聚的单体的含有率、无机填充材料的增塑剂吸油量通过与上述本实施方式2及3的实施例相同的方法测定。
[实施例4-1]
混合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熔点163℃)12.9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乙烯含有量5质量%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熔点140℃)5.7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的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7℃)8.0质量份、二氧化硅(吸油量200ml/100g)8质量份、作为成核剂的双(p-乙基亚苄基)山梨糖醇0.3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2质量份、石蜡油(松村石油研究所制:P350P、增塑剂密度0.868g/cm3)62质量份,调制原料。使用分批式熔融混炼机(东洋精机社制:ラボプラストミル)在200℃·50rpm对混合物混炼10分钟。用200℃的加热加压机下以5MPa对所得混炼物成形,直接进行热处理3分钟后,利用控制为25℃的水冷加压机在5Mpa下冷却,获得厚度500μm的片材。使用同时2轴拉伸机(东洋精机社制)在125℃下将其拉伸至5×5倍,之后用二氯甲烷将石蜡油提取除去将其干燥。将所得聚乙烯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7。
[实施例4-2~4-6、比较例4-1~4-3]
除了表7所示的条件以外,与实施例4-1同样地获得聚乙烯微多孔膜。将所得聚乙烯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7。
[实施例4-7]
作为表面层的原料,利用混合机搅拌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熔点163℃)16.3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乙烯含有量5质量%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熔点140℃、熔解热70J/g)7.2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的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7℃)10.1质量份、二氧化硅(吸油量200ml/100g)14.4质量份、作为成核剂的双(p-乙基亚苄基)山梨糖醇0.3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2质量份,作为增塑剂的液体石蜡(松村石油研究所制:P350P)17.3质量份,调制原料。
作为中间层的原料,混合14.25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熔点137℃的高密度聚乙烯1、14.25质量份粘均分子量70万且熔点137℃的高密度聚乙烯2、粘均分子量40万且熔点163℃的聚丙烯1.5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四-[亚甲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0.2质量份,调制原料。
各混合物介由2台口径25mm、L/D=48的双轴挤出机给料机投入。在表面层中,将液体石蜡60质量份侧进料至挤出机中,在中间层中,将液体石蜡70质量份侧进料至挤出机中,按照两表面层、中间层的挤出量分别达到每小时为4kg、16kg进行调整,在200℃、200rpm的条件下进行混炼后,在220℃的条件下从安装于挤出机前端的可共挤出(两种类三层)的T模头中挤出。立即挤出至表面温度控制为70℃的轧辊中、进而用表面温度控制为25℃的轧辊进行冷却,成形厚度1.4mm的片材。使用同时双轴拉伸机在125℃的条件下将该片材拉伸至7×7倍后,浸渍于二氯甲烷中,将液体石蜡提取除去后干燥,利用拉幅拉伸机在125℃的条件下在横向拉伸1.5倍。之后,在132℃下在宽度方向上对该拉伸片材松弛21%,实施热处理,获得具有表面层的两层为相同组成、中间层为不同组成的两种类三层构造的微多孔膜。将所得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8。
[实施例4-8~4-17、比较例4-4~4-6]
除了表8所示的条件以外,与实施例4-7同样地获得聚乙烯微多孔膜。将所得聚乙烯微多孔膜的物性示于表8。
[实施例4-18]
除了使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的原料为粘均分子量40万的聚丙烯(熔点163℃)24.4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且乙烯含有量5质量%的丙烯-乙烯共聚物(熔点160℃)1.2质量份、粘均分子量25万的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7℃)5.9质量份、粘均分子量1000的聚乙烯(熔点120℃)0.5质量份、平均一次粒径15nm的二氧化硅8质量份之外,与实施例4-7同样地获得具有两种类三层构造的微多孔膜。
所得层叠分隔件的闭孔特性优异。
[表7]
[表8]
由表7、8的结果可知,本实施方式4的微多孔膜适宜作为可提高蓄电设备的循环特性的分隔件。
本申请基于2009年3月9日向日本国专利厅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9-054795)、2009年3月17日向日本国专利厅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9-064533)、2009年12月10日向日本国专利厅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9-280486)、2009年12月10日向日本国专利厅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9-280488)、2010年2月3日向日本国专利厅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0-021859)及2010年2月3日向日本国专利厅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0-022481),其内容作为参照纳入于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高维度地兼顾耐热性、循环特性及闭孔特性的分隔件。该分隔件特别是具有作为锂离子电池用分隔件的产业实用性。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适宜作为可提高蓄电设备的循环特性的分隔件的聚烯烃微多孔膜。

Claims (6)

1.一种层叠分隔件,其具有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和层叠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且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不同的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
所述第1微多孔层与所述第2微多孔层的至少一者含有一次粒径为1nm以上且80nm以下的无机填充材料,
所述第1微多孔层含有聚乙烯和聚丙烯,
所述第1微多孔层中的聚丙烯在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1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分隔件,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填充材料的总量中无机填充材料所占浓度C1与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填充材料的总量中无机填充材料所占浓度C2之差为1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分隔件,其具有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为表面层、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为中间层的至少2种类3层构造,
并且,所述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中含有相对于作为所述第1微多孔层的构成成分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填充材料的总量为5~90质量%的聚烯烃树脂,所述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中含有相对于作为所述第2微多孔层的构成成分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填充材料的总量为60~100质量%的聚烯烃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分隔件,其中,所述无机填充材料为选自由二氧化硅、氧化铝及氧化钛组成的组中的任意1种以上。
5.一种层叠分隔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分隔件为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聚烯烃第1微多孔层和层叠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且与所述第1微多孔层不同的聚烯烃第2微多孔层的层叠分隔件,该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1)混炼工序,将聚烯烃和增塑剂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无机填充材料混炼,从而形成混炼物,
(2)片材成形工序,在所述混炼工序后,根据所需的层构成,将所述混炼物挤出成片状,将其冷却固化,加工成片状成形体,
(3)拉伸工序,在所述成形工序后,以面倍率为20倍以上且200倍以下对所述片状成形体进行双轴拉伸,形成拉伸物,
(4)多孔体形成工序,在所述拉伸工序后,从所述拉伸物提取增塑剂,形成多孔体,
(5)热处理工序,在所述多孔体形成工序后,在所述聚烯烃树脂的熔点以下对所述多孔体进行热处理,并在宽度方向上进行拉伸,
所述第1微多孔层与所述第2微多孔层的至少一者含有一次粒径为1nm以上且80nm以下的无机充填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炼物还含有粘均分子量为800以上且1万以下的低分子量树脂。
CN201510475986.2A 2009-03-09 2010-03-09 层叠分隔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150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54795 2009-03-09
JP2009-054795 2009-03-09
JP2009-064533 2009-03-17
JP2009064533 2009-03-17
JP2009-280486 2009-12-10
JP2009280488 2009-12-10
JP2009-280488 2009-12-10
JP2009280486 2009-12-10
JP2010-021859 2010-02-03
JP2010022481 2010-02-03
JP2010021859 2010-02-03
JP2010-022481 2010-02-03
CN201080011547.1A CN102349177B (zh) 2009-03-09 2010-03-09 层叠分隔件、聚烯烃微多孔膜及蓄电设备用分隔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1547.1A Division CN102349177B (zh) 2009-03-09 2010-03-09 层叠分隔件、聚烯烃微多孔膜及蓄电设备用分隔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50655A true CN105150655A (zh) 2015-12-16
CN105150655B CN105150655B (zh) 2018-09-14

Family

ID=42728366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1547.1A Active CN102349177B (zh) 2009-03-09 2010-03-09 层叠分隔件、聚烯烃微多孔膜及蓄电设备用分隔件
CN201510475986.2A Active CN105150655B (zh) 2009-03-09 2010-03-09 层叠分隔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1410003616.4A Active CN103788483B (zh) 2009-03-09 2010-03-09 聚烯烃微多孔膜、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CN201410003322.1A Active CN103819814B (zh) 2009-03-09 2010-03-09 聚烯烃微多孔膜、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CN201410003719.0A Pending CN103753922A (zh) 2009-03-09 2010-03-09 聚烯烃微多孔膜、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1547.1A Active CN102349177B (zh) 2009-03-09 2010-03-09 层叠分隔件、聚烯烃微多孔膜及蓄电设备用分隔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03616.4A Active CN103788483B (zh) 2009-03-09 2010-03-09 聚烯烃微多孔膜、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CN201410003322.1A Active CN103819814B (zh) 2009-03-09 2010-03-09 聚烯烃微多孔膜、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CN201410003719.0A Pending CN103753922A (zh) 2009-03-09 2010-03-09 聚烯烃微多孔膜、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5) US9356275B2 (zh)
EP (5) EP2672546B1 (zh)
JP (6) JP5369171B2 (zh)
KR (6) KR101287667B1 (zh)
CN (5) CN102349177B (zh)
HU (4) HUE037810T2 (zh)
PL (4) PL2708358T3 (zh)
WO (1) WO20101040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1608A (zh) * 2017-05-08 2017-07-25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多层微孔膜的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6275B2 (en) 2009-03-09 2016-05-31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oration Laminated separator including inorganic particle and polyolefin layer for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JP6138687B2 (ja) 2010-09-09 2017-05-31 カリフォルニア インスティチュート オブ テクノロジー 電気化学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JP5771044B2 (ja) * 2010-09-30 2015-08-26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微孔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US20130323570A1 (en) * 2011-02-28 2013-12-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9379368B2 (en) 2011-07-11 2016-06-28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with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layers
CN103650204B (zh) 2011-07-11 2016-11-16 加州理工学院 用于电化学系统的新颖分隔物
JP5966285B2 (ja) * 2011-09-05 2016-08-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耐熱絶縁層付セパレータ
KR101268231B1 (ko) * 2011-12-21 2013-05-31 삼성토탈 주식회사 셧다운 특성을 갖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분리막
KR101904160B1 (ko) * 2012-02-08 2018-10-05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내열성 및 안정성이 우수한 폴리올레핀계 복합 미세다공막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120828B2 (ja) 2012-03-28 2017-04-26 旭化成株式会社 多孔膜及び多層多孔膜
WO2014021970A2 (en) 2012-05-08 2014-02-06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Multifunctional cell for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JP5874821B2 (ja) * 2012-05-17 2016-03-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4582949B (zh) * 2012-08-23 2016-08-17 捷恩智株式会社 耐热性优良的复合多孔质膜
KR101460179B1 (ko) 2012-11-28 2014-11-10 에스케이씨앤씨 주식회사 임시 결제카드 설정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모바일 기기
CN105027344B (zh) * 2013-10-15 2019-02-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池、电池组、电子装置、电动车辆、蓄电设备及电力系统
CN105873484B (zh) * 2013-10-18 2020-06-19 赛尔格有限责任公司 多孔膜擦拭件及其制造与使用方法
US9991492B2 (en) 2013-11-18 2018-06-05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eparator enclosures for electrodes and electrochemical cells
US10714724B2 (en) 2013-11-18 2020-07-1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mbrane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EP3124205B1 (en) * 2014-03-28 2021-04-21 Toray Industries, Inc.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film
KR101962418B1 (ko) 2014-06-24 2019-03-27 제일모직 주식회사 분리막,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지
US11021584B2 (en) 2014-08-21 2021-06-01 William Winchin Yen Microporous sheet product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KR101910222B1 (ko) * 2014-10-20 2018-10-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 전지용 고내열성 다층 분리막
WO2016073558A1 (en) 2014-11-05 2016-05-12 William Winchin Yen Microporous sheet product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WO2016073580A1 (en) * 2014-11-05 2016-05-12 William Winchin Yen Microporous sheet product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4393215B (zh) * 2014-12-01 2017-01-04 天津工业大学 组分比例呈梯度连续变化的多层多孔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US10686175B2 (en) 2014-12-26 2020-06-16 Toray Industries, Inc. Polyolefin microporous membrane,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battery separator
JP6627222B2 (ja) * 2015-02-05 2020-01-08 東レ株式会社 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の捲回体
JP6642214B2 (ja) * 2015-04-01 2020-02-05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積層多孔性フィルム、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電池
FR3034771B1 (fr) * 2015-04-13 2019-04-19 Hutchinson Materiaux conducteurs thermiques et/ou electriques et leur procede de preparation
FR3034775B1 (fr) 2015-04-13 2018-09-28 Hutchinson Materiau pour le stockage thermique
JP6627616B2 (ja) * 2015-04-15 2020-01-0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積層多孔性フィルム、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電池
KR102630516B1 (ko) * 2015-05-08 2024-01-29 셀가드 엘엘씨 개선된, 코팅된 또는 처리된 마이크로 다공성 전지 분리기, 재충전 가능한 리튬 전지, 시스템 및 이와 관련된 제조 및/또는 사용 방법
CN105118946B (zh) * 2015-09-13 2018-03-20 中南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
JP6758809B2 (ja) 2015-09-29 2020-09-2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多孔体ゲル含有液の製造方法、多孔体ゲル含有液、高空隙層の製造方法、高空隙率多孔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US20180311930A1 (en) * 2015-10-30 2018-11-01 Jnc Corporation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membrane excellent in smoothness and multi-layer heat resistant separator material using same
CN105445313A (zh) * 2015-11-30 2016-03-30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隔膜的热稳定性检测方法
US10340528B2 (en) 2015-12-02 2019-07-02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ree-dimensional ion transport networks and current collector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JP6645512B2 (ja) * 2015-12-04 2020-02-14 東レ株式会社 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594635B (zh) * 2016-01-14 2017-08-0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產生寬動態範圍運算的目標增益值的方法
TWI770003B (zh) * 2016-04-27 2022-07-11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聚烯烴微多孔膜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電池用隔膜及其製造方法
CN115377611A (zh) * 2016-09-02 2022-11-22 达拉米克有限责任公司 电导改进的电池隔板、电池、车辆、系统及相关方法
US10707531B1 (en) 2016-09-27 2020-07-07 New Dominion Enterprises Inc. All-inorganic solvents for electrolytes
KR101976659B1 (ko) 2016-12-12 2019-05-0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감광성 수지 조성물, 이를 이용한 감광성 수지막 및 컬러필터
JP6472822B2 (ja) 2017-03-03 2019-02-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6543291B2 (ja) 2017-03-03 2019-07-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7055663B2 (ja) 2017-03-03 2022-04-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製造方法、セパレータ製造方法および可塑剤製造方法
KR102299856B1 (ko) 2017-03-07 2021-09-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다공성 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분리막 및 전기 화학 전지
KR102290094B1 (ko) * 2017-05-26 2021-08-18 아사히 가세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올레핀 미다공막, 축전 디바이스용 세퍼레이터 및 축전 디바이스
JP6953991B2 (ja) * 2017-10-18 2021-10-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0366787B (zh) * 2017-11-10 2022-02-25 旭化成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用分隔件、及蓄电装置
JP7032180B2 (ja) 2018-03-07 2022-03-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98911B2 (ja) * 2018-03-22 2019-10-30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20210273295A1 (en) * 2018-06-08 2021-09-02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Multilayer Separator
CN109786632A (zh) * 2018-11-23 2019-05-21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导热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JP7235486B2 (ja) * 2018-11-28 2023-03-08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
WO2020196120A1 (ja) * 2019-03-27 2020-10-01 旭化成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セパレータ
CN113678313B (zh) * 2019-05-17 2023-12-01 帝人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用隔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JP7058803B2 (ja) * 2019-07-10 2022-04-22 旭化成株式会社 多層多孔膜
EP4055658B1 (de) * 2019-11-05 2024-05-22 Creonia Cells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orösen folie
CN110931692A (zh) * 2019-12-08 2020-03-27 重庆云天化纽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聚烯烃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23507287A (ja) * 2019-12-09 2023-02-22 ダラミック エルエルシー 改良された鉛蓄電池セパレ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バッテリー
JP2021091896A (ja) * 2019-12-10 2021-06-17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ポリエチレン樹脂組成物
CN111691069B (zh) * 2020-05-18 2021-10-08 苏州大学 一种耐穿刺纤维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241335A1 (ja) * 2020-05-28 2021-12-02 旭化成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セパレータ
CN114512767B (zh) * 2020-11-16 2022-11-15 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隔膜、其制备方法及由其制得的锂离子电池
EP4023436A1 (en) * 2020-12-29 2022-07-06 Renata AG Multilayer separator for a battery
CN113921992A (zh) * 2021-09-16 2022-01-11 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耐热锂电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7079536B1 (ja) 2021-11-25 2022-06-02 株式会社Tbm 無機物質粉末充填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8720A (ja) * 2002-02-20 2003-08-27 Asahi Kasei Corp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多孔質膜
JP4136008B2 (ja) * 1995-12-22 2008-08-20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非水溶媒系電池セパレーター用微多孔膜
JP2008254288A (ja) * 2007-04-04 2008-10-23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複合微多孔膜、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複合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
CN101331178A (zh) * 2005-12-15 2008-12-24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聚烯烃制微多孔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6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051320A (en) 1964-01-13 1966-12-14 W.R. Grace & Co. Micro-porous polyethylene and a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US3536796A (en) 1967-11-29 1970-10-27 Grace W R & Co Process for reducing shrinkage in preparing porous plastic sheet
US4650730A (en) 1985-05-16 1987-03-17 W. R. Grace & Co. Battery separator
JPS61276544A (ja) 1985-05-31 1986-12-06 株式会社東芝 断層撮影装置
JPS63108041A (ja) 1986-06-12 1988-05-12 Tokuyama Soda Co Ltd 微多孔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法
JPH06101322B2 (ja) 1986-08-01 1994-12-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有機電解質電池
JP2503007B2 (ja) 1987-03-30 1996-06-05 東レ株式会社 微孔性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イルム
US5176953A (en) 1990-12-21 1993-01-05 Amoco Corporation Oriented polymeric microporous films
US5169712A (en) 1991-08-23 1992-12-08 Amoco Corporation Porous film composites
US5491188A (en) 1993-05-20 1996-02-13 New Japan Chemical Co., Ltd. Porous stretched article of polypropylene-based resin and process for its preparation
JPH0820659A (ja) 1994-07-08 1996-01-23 Daicel Chem Ind Ltd 微多孔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液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US5910136A (en) 1996-12-30 1999-06-08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Oriented polymeric microporous films with flexible polyolefins
JP4049416B2 (ja) 1997-08-12 2008-02-2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チレン樹脂製多孔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80395A (ja) 1997-09-09 1999-03-26 Nitto Denko Corp 多孔質膜および非水電解液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US6072005A (en) 1997-10-31 2000-06-06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Breathable film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m
JPH11195409A (ja) 1998-01-06 1999-07-21 Ube Ind Ltd 多孔質フイルム及び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ー
JP4052707B2 (ja) * 1998-01-07 2008-02-27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多層微多孔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6180280B1 (en) 1998-03-12 2001-01-30 Celgard Inc. Trilayer battery separator
US6080507A (en) 1998-04-13 2000-06-27 Celgard Inc. Trilayer battery separator
JP4098401B2 (ja) * 1998-05-19 2008-06-11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製の電池セパレーター用微多孔膜
JP4387517B2 (ja) * 1998-10-21 2009-12-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軟質透明性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組成物
JP2000215871A (ja) * 1998-11-16 2000-08-04 Kuraray Co Ltd 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その製法
JP2000173574A (ja) 1998-12-04 2000-06-23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非水電解液電池の製造方法
US6277514B1 (en) 1998-12-17 2001-08-21 Moltech Corporation Protective coating for separator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JP3471255B2 (ja) * 1999-06-21 2003-12-02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電池セパレータ用不織布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
JP2001266828A (ja) 2000-03-17 2001-09-28 Nippon Muki Co Ltd 非水電解液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US6432586B1 (en) 2000-04-10 2002-08-13 Celgard Inc. Separator for a high energy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JP4158004B2 (ja) 2000-06-02 2008-10-01 新日本理化株式会社 多孔性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EP1251573B1 (en) 2001-04-20 2017-05-31 Sony Corpora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cell
JP4931163B2 (ja) * 2001-04-24 2012-05-16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製微多孔膜
JP2003327731A (ja) * 2002-05-09 2003-11-19 Chisso Corp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多孔膜
JP2004204154A (ja) * 2002-12-26 2004-07-22 Sekisui Chem Co Ltd 架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84372B2 (ja) 2003-08-06 2012-07-2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EP1667252B1 (en) 2003-08-06 2011-06-22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Separator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DE10348876B4 (de) * 2003-10-21 2014-04-03 Jnc Corporation Poröse Polyolefinmembran
JP4186798B2 (ja) * 2003-11-14 2008-11-26 チッソ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製多層多孔膜
US20070148552A1 (en) 2003-12-24 2007-06-28 Takashi Ikemoto Microporous membrane made from polyolefin
TWI305215B (en) * 2004-08-30 2009-01-11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Polyolefin microporous membrane and separator for battery
JP4711965B2 (ja) 2004-10-01 2011-06-29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
US20060088769A1 (en) 2004-10-22 2006-04-27 Celgard Llc Battery separator with Z-direction stability
JP4867185B2 (ja) 2005-03-29 2012-02-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多孔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多孔性フィルム
JP4839882B2 (ja) 2005-03-31 2011-12-2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シート、多孔性フィルムおよび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CA2611275A1 (en) * 2005-06-24 2006-12-28 Tonen Chemical Corporation Multi-layer, microporous polyethylene membrane,and battery separator and battery using same
JP2007095497A (ja) * 2005-09-29 2007-04-12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蓄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蓄電池
JP2007250025A (ja) 2006-03-13 2007-09-27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情報記録媒体
WO2007116672A1 (ja) 2006-03-30 2007-10-18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
US20070264578A1 (en) 2006-05-15 2007-11-15 Tonen Chemical Corporation Microporous polyolefin membrane, its production method and battery separator
CN101443193B (zh) 2006-05-16 2013-08-28 东丽株式会社 双轴取向白色聚丙烯膜、反射板和热敏转印记录用载片
EP2065432B2 (en) 2006-09-20 2017-10-25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Polyolefin microporous membrane and separator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N100565975C (zh) * 2006-11-02 2009-12-02 许贵斌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聚烯微多孔隔膜及其制造方法
JP5005387B2 (ja) * 2007-03-01 2012-08-22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
JP5198779B2 (ja) 2007-03-14 2013-05-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多孔質フィルム
JP5286844B2 (ja) * 2007-03-23 2013-09-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
JP5164413B2 (ja) * 2007-04-04 2013-03-21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複合微多孔膜、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複合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
JP2007231289A (ja) 2007-04-19 2007-09-13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多孔質膜の製造方法
KR101437852B1 (ko) 2007-12-26 2014-09-04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다층 폴리올레핀계 미세다공막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003204B2 (en) * 2007-12-26 2011-08-23 Sk Energy Co., Ltd. Microporous polyolefin multi layer film and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9185093A (ja) * 2008-02-01 2009-08-20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
JP5213768B2 (ja) 2008-04-02 2013-06-19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
CN102036813B (zh) 2008-05-02 2014-11-26 特里奥凡德国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具有切断功能的用于电池的基于聚丙烯的微孔多层膜用薄膜
DK2274152T3 (da) * 2008-05-02 2014-06-16 Treofan Germany Gmbh & Co Kg Etlagsmembranfilm med afkoblingsfunktion til batterier
US9356275B2 (en) 2009-03-09 2016-05-31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oration Laminated separator including inorganic particle and polyolefin layer for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PT2558529T (pt) 2010-04-12 2016-08-19 Omya Int Ag Composição para moldagem por sopr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36008B2 (ja) * 1995-12-22 2008-08-20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非水溶媒系電池セパレーター用微多孔膜
JP2003238720A (ja) * 2002-02-20 2003-08-27 Asahi Kasei Corp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多孔質膜
CN101331178A (zh) * 2005-12-15 2008-12-24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聚烯烃制微多孔膜
JP2008254288A (ja) * 2007-04-04 2008-10-23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複合微多孔膜、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複合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1608A (zh) * 2017-05-08 2017-07-25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多层微孔膜的制备方法
CN106981608B (zh) * 2017-05-08 2021-06-11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多层微孔膜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82190B2 (en) 2018-01-30
JPWO2010104077A1 (ja) 2012-09-13
EP2408043B1 (en) 2014-09-24
US20160254513A1 (en) 2016-09-01
PL2708358T3 (pl) 2018-09-28
JP2014003024A (ja) 2014-01-09
KR20130127558A (ko) 2013-11-22
EP2708359B1 (en) 2018-02-21
JP5369171B2 (ja) 2013-12-18
EP2708358A1 (en) 2014-03-19
KR20170075022A (ko) 2017-06-30
WO2010104077A1 (ja) 2010-09-16
KR20160111547A (ko) 2016-09-26
EP2708359A1 (en) 2014-03-19
CN103819814A (zh) 2014-05-28
HUE037809T2 (hu) 2018-09-28
PL2708359T3 (pl) 2018-06-29
JP6093814B2 (ja) 2017-03-08
JP2015018813A (ja) 2015-01-29
US10680223B2 (en) 2020-06-09
EP3376564A1 (en) 2018-09-19
HUE036950T2 (hu) 2018-08-28
KR101592075B1 (ko) 2016-02-04
CN103788483A (zh) 2014-05-14
CN103819814B (zh) 2017-06-09
EP2408043A1 (en) 2012-01-18
KR20110114720A (ko) 2011-10-19
CN103788483B (zh) 2017-04-05
US20120015229A1 (en) 2012-01-19
PL2672546T3 (pl) 2018-08-31
CN103753922A (zh) 2014-04-30
EP2408043A4 (en) 2013-05-29
EP3376564B1 (en) 2019-12-11
US20140329129A1 (en) 2014-11-06
CN102349177A (zh) 2012-02-08
US20140329128A1 (en) 2014-11-06
EP2672546B1 (en) 2018-05-30
HUE037810T2 (hu) 2018-09-28
PL3376564T3 (pl) 2020-04-30
JP2014167918A (ja) 2014-09-11
JP5965439B2 (ja) 2016-08-03
HUE048008T2 (hu) 2020-05-28
EP2708358B1 (en) 2018-05-30
KR101287667B1 (ko) 2013-07-24
US9853272B2 (en) 2017-12-26
US20140329127A1 (en) 2014-11-06
JP2016026369A (ja) 2016-02-12
JP2014003025A (ja) 2014-01-09
KR102087243B1 (ko) 2020-03-10
KR102087241B1 (ko) 2020-03-10
CN102349177B (zh) 2015-08-05
JP5791087B2 (ja) 2015-10-07
US9356275B2 (en) 2016-05-31
KR20180100729A (ko) 2018-09-11
KR20130026499A (ko) 2013-03-13
EP2672546A1 (en) 2013-12-11
CN105150655B (zh) 2018-09-14
EP2408043B2 (en) 2018-02-28
US9966583B2 (en) 2018-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9177B (zh) 层叠分隔件、聚烯烃微多孔膜及蓄电设备用分隔件
CN101516975B (zh) 聚烯烃微多孔膜及非水电解液电池用隔膜
CN101687404B (zh) 多层多孔膜
CN103280547B (zh) 聚烯烃制微多孔膜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分隔件
CN101384429B (zh) 聚烯烃微多孔膜
CN104334619A (zh) 聚烯烃系树脂多孔性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0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Asahi Kasei Kogyo K. K.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sahi Chemical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